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范文

2024-06-24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在西部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具有适合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特殊环境与未来发展趋势的适切性。近些年来在国家大力促进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数量有了长足发展,但质量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需明确发展方向,采取有效的学校管理与发展策略,促进西部农村学生得到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以及《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迅速发展,寄宿生的数量迅猛增加。“两基”攻坚计划实施期间,全国共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7651所,其中西部5371所。2009年,全国小学阶段寄宿生总规模981万人,而西部农村地区小学寄宿生就达443万人,占全国小学寄宿生总数的45%。西部农村地区小学寄宿生平均占在校生的比例为16%,而西藏、内蒙古、云南、青海4省(区)农村小学寄宿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则超过30%以上。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西部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主要地区。那么,在西部建设与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是否具有合理性?当前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在新的政策环境与背景下,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如何建设与管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与回答,将有利于促进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西部农村发展寄宿制小学的适切性

任何政策或行动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与环境下生成的,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有适合与否。在西部农村发展寄宿制小学,是政府在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资源配置与学龄人口变化等条件下进行的一种主动选择,是有效促进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手段,具有符合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特殊环境与未来趋势的适切性。

1.在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普及义务教育需要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

我国西部多为高山、高原、高寒地区及牧区、半牧区,有7个省区的山区、半山区面积超过50%,5个省区的牧区和山区面积超过70%,高原、高海拔地区全部集中在西部。西部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而保证居住在这些偏远地区的儿童能够上学并且上好学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面临的最大挑战。在2000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西部地区要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出13个百分点。当时的西部地区还有410个县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410个县又是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多位于山区半山区、牧区半牧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和环境艰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非常困难。而建设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则有利于这些偏远地区的儿童接受与完成义务教育,实现我国普九的发展目标。

2.撤点并校导致的家校距离变远需要发展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大部分地区的村级小学入学率明显下降,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与教育质量,2001年开始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布局调整的结果必然导致一部分上学儿童家校距离变远。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庞丽娟教授2004年的调查显示,某地3县15个乡镇1 200名小学生中,每天往返路程超过5公里的约为40%,超过10公里的近10%。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西部三个省、自治区的调研也表明,有近1/3的学生每天单程超过3公里,近1/8的学生单程在5~10公里。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2008年对全国8县77个乡镇的调查表明,经历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小学生平均家校距离变远4.05公里,其中有10%的学生家校距离变近,有31.14%的学生家校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在58.86%的家校距离变远的小学生中,平均变远了9.19公里。由此,建设寄宿制小学就成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3.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需要发展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欠发达,又多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学校布局分散,全国小学一师一校教学点60%以上在这些地区,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地方政府财力薄弱,难以保证基本的办学需要。为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教育成本,在地方政府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由中央政府筹措主要资金建设与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则成为解决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紧张、促进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4.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需要发展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

在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下,为农村庞大分散的每个教学点都投入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并达到优良的教学质量愈发变得不现实,而建设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可以将优势教学资源集中,足额配置专业化教师,学校也有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这无疑将有力地促进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为西部偏远地区的儿童公平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提供了基础。因此,发展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政府有效解决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问题的最佳策略,成为促进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5.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发展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

发展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除了具有在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下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适切性外,还以其寄宿的内在优势成为解决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家长后顾之忧的有效手段之一。据统计,2009年我国小学招收农村留守儿童231.8万,其中西部地区小学招收农村留守儿童82.8万,占全国小学招收农村留守儿童的36%。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校生有1433万,其中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校生达544.8万,占全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校生的38%,占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在校生的20%。西部农村在校的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分离,80%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由亲友临时监护,面临着学业欠佳、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和安全失保等诸多问题。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则以学校代理监护形式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的不足,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二、当前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当前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建设数量上已经得到了优先发展,然而在学校的发展质量上却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如何转化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促进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质量与内涵发展,是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校长与管理者需认真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1.寄宿学生低龄化

在大规模地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同时,寄宿学生低龄化现象也变得非常突出。2008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在对870名小学寄宿生的调查显示,小学一年级开始寄宿

的达27.1%,二三年级开始寄宿的分别为13.6%和13.3%。即三年级之前寄宿的小学生累计百分比高达55.4%。这些低龄学生正处于家庭温暖呵护的心理发展阶段,生活还不能完全独立,这样过早地离开家庭到寄宿学校生活,为寄宿学校的管理带来一系列难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处理这些低龄学生的生活与安全,尤其是由于寄宿而导致的亲情缺失而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等,那么,寄宿制小学的建设将会对西部农村儿童的发展乃至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重大损失与打击。

2.寄宿配套设施不完善

虽然截至2007年,国家已经投入100个亿进行“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使中西部农村地区校舍总面积新增1381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从2003年的3.92平方米增加至2006年的4.66平方米,但这与优质的寄宿制学校规模条件还相差甚远。而且国家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教学设施建设,对学生的生活保障措施投入明显不足。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差,条件也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许多学校住宿很紧张,有的学校20多个学生挤在仅有10平米的小房间里,十几个孩子挤在一个大通铺上,并且过道狭窄还堆满了杂物。许多农村学校的厕所都离宿舍有很长一段距离,学生晚上上厕所要跑很远的路,致使有的学生为少上厕所干脆下午就不喝水,尽量吃水份少的食物。学生吃饭问题更为严重,很多学校没有标准化食堂,贫困生经常是自带粗粮就着咸菜吃饭,夏天自带食物不好储存,特别容易变质;没有吃饭的地方,学生们就在露天土操场上站着吃饭,这成为当地的一道“奇观”。显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寄宿制学校,对于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孩子的身体健康来说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专业人员配置不齐全

寄宿制学校同以往的走读制学校相比,功能上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单一教育教学功能转向了教育与生活管理双重功能。虽然寄宿制学校已经设立,但国家在确定学校的教师与管理编制上,却迟迟没有具体的措施以保证寄宿学校需要的相应宿舍管理人员、生活教师等人员的配置。这种状况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低薪聘请一些校外的工作人员,他们没有专业的教育经历与经验,只能对寄宿学生的生活与安全进行简单的看管,无法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与多方位的情感教育。有的学校没有资金雇请校外人员,大量的管理工作就由学校的教学教师担任,致使教师身心疲惫,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加大了学校科学规范管理的难度。

4.寄宿学校管理机械化

在当前的寄宿制学校管理中,大多都是处于一种“教学”与“看管”双重任务简单叠加的机械管理状态,根本没有将寄宿制学校的教育与生活看成是一个整体来进行系统考虑。一些寄宿制学校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要求上,确保学生“不出事”。这种角色定位使得学校在工作中倾向于选择机械、保守的管理方式,不愿做、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沟通,在成长教育方面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足,学校缺少必要的投入与措施。以升学为目的的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除了组织个别重大的集体活动外,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中完成的。从早晨6点半钟起床上早自习,到晚上9点半上完晚自习回宿舍睡觉,单调重复的“宿舍—教室—饭堂”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是寄宿学生的主旋律。学生课余活动单一、贫乏,基本处于无序、无章、无计划、无组织的“四无”状态。以枯燥学习为主的校园生活,无法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多维需求,使学生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方向

虽然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但在当前国家教育政策强力支持的良好背景下,在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确定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勇于创新思路,促进西部农村地区儿童获得全面充分健康的发展,是寄宿制小学校长与管理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1.在发展理念上,积极探寻多元自主发展

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政府推动下的行为,是在现有条件下寻求发展,而不是各项条件都已准备好的情况下发展。由此,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要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完善条件,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一次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足以看出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在重视教育公平、关注农村教育质量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国家必将继续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为西部农村地区儿童获得良好的义务教育提供支持与保障。但同时,学校也应积极探寻自主发展的多元渠道。如开展试验田活动、与社会及企业合作、募集各项捐款等,努力争取各种条件,创新寄宿学校管理思路,为寄宿制学校的良好运转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2.在办学方向上,学校成为亲情化学习乐园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干预,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在校生的巩固率都有重要影响。寄宿制学校不仅是教育的场所,也是孩子们生活的场所,因此,学校如何对其管理,实施怎样的教育生活就会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与生活质量,这正是校长如何办寄宿制小学、如何促进寄宿学校发展大有可为的地方。根据寄宿制小学生所处的特殊成长发展阶段,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应该关注亲情化,在学生的身体与智能发展方面应该关注快乐学习,因此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方向应该确定为亲情化的学习乐园。要把学校办得像家庭一样,通过建立各种亲情化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让孩子在学校体会家庭般的温暖;要把学校办成学习乐园,通过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与氛围中成长,从而获得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3.在育人目标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要转变贫困文化的封闭状态,摒弃单一升学的城市化取向,为学生的健全发展提供出路。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寄宿学校不仅追求成绩卓越,还要为发展学生多种能力与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英国的克拉伦登委员会(Clarendon Commission)曾对英国的寄宿制学校评价道:“良好的寄宿学校生活是对经验的扩大或额外的鼓励和刺激,这将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性格并释放他们的全部能量。”英国厄平罕公学校长思林(Edward Thring)也曾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寄宿制学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及价值观念。”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应该充分发挥寄宿学校的优势功能,合理安排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时间,有效开发各种课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健康发展。

4.在学校管理上,注重寄宿学校育人的系统功能

寄宿制学校的重要作用不只在于常规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的知识与能力,更在于它日常生活与管理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健康向上的意识文化传递给学生,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到内在的思想意识都加以渗透,从而为培养与塑造卓越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基础。因此,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校长与管理者,应该积极转变管理观念,摒弃简单机械的看管式寄宿管理模式,探寻寄宿学校育人的系统功能,创新学校管理思路,努力将寄宿制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成绩,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培养优秀卓越人才贡献力量。

四、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策略

1.加强寄宿制小学的标准化建设

为确保学生安全、健康发展,寄宿制小学除了要提供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与设施外,还要具有相对完善的住宿、生活设施。安全舒适的设施与环境,是保证孩子获得良好成长的先在条件。国家应该建立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标准,明确责任主体与投资主体,完善标准细则,通过网络通报等方式进行监督管理,以加强寄宿制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为学生创设合格舒适的寄宿条件与环境。

2.保证寄宿制相关专业人员配备

为解决寄宿学校相关专业人员不齐全的情况,国家与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寄宿制学校的实际,按照寄宿生数量与比例为寄宿学校配置安全保卫、生活管理及食堂服务等工作人员的编制,并保障相应人员的经费,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寄宿制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保障。一些改扩建的寄宿制小学,由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在人员编制上,专任教师数量较多,生活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却很少或没有。这就要求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师编制构成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减少专任教师数量,通过加强专业课教师的配置提高专任教师质量;另一方面,让一部分素质相对较低的教师,经专业化的培训后从事学生的生活管理与心理辅助等工作,从而保证寄宿制小学的相关专业人员配备,促进学校实施有效管理。

3.挖掘寄宿生活的亲情补偿功能

“寄”不单单是“住”那么简单,而需要人性化、生活化、育人化。学生在较小年龄就离家进行寄宿,亲情的缺失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障碍与困难。寄宿学校要使学生在寄宿期间学有所长,但也要让其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使人格发展健全。在英国公学的宿舍里,舍监和保姆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的训导,他们是宿舍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长者。舍监与学生一同进餐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到家做客,为的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舍监和宿舍成员共同营造宿舍这个大家庭,每位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由这个用爱心浇灌起来的集体,既可以给远离父母的学生以家庭的归属感,又可以使他们免受外界包括家庭的不良影响。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也应该借鉴英国公学寄宿制舍监管理的经验,为学生宿舍配备富有爱心与责任心的宿舍管理者,他们既负责寄宿生的生活管理与监护,又要努力将宿舍营造成“替代式家庭”,给寄宿生以亲情的呵护与照顾,补偿寄宿学生亲情的缺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探索寄宿学校的集体教育优势

寄宿制小学在让孩子过早地离开家庭从而引起情感缺失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同时寄宿生活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社会性方面,又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在英国公学优良的寄宿制传统与文化中,由于寄宿的集体生活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至今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其中,级长制的设立,就是发挥寄宿学校集体教育优势的有效策略之一。“级长制”即是由高年级学生中选出的年级长负责管理低年级学生,其职责是协助舍监处理学生事务和维持纪律。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就提到高年级学生照顾低年级学生的可行性。他认为,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不是把他们互相隔开,而是尽力设法使他们呆在一起。年龄大些的儿童从照看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学到了责任心与合作精神,而年龄小些的儿童则通过与年长学生相处以及向他们提问,从而加快对所学功课的了解,并因而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之日见增长。现实生活中,有的寄宿制学校已经开始了相当于“级长”的尝试,采取教师管理与高年级寄宿生干部配合协助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管理的问题,还培养学生形成集体观念与社会意识。

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

寄宿学校可以利用寄宿生在学校时间多的特点,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寄宿学生创造丰富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拓展育人功能。课余生活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不感到寂寞,而且能培养兴趣,陶冶情操,锻炼能力,使学生保持一种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寄宿制学校的育人质量。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6.建立学校与家庭有效联系制度

教育从来就不是学校自己封闭起来就能发挥良好作用的事业,所以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也应积极建立与家庭、社区的有效联系制度,增进家校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一方面,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多让父母与孩子进行交流。如,建立家长与学生的电话联系平台、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等,增加家长了解学生寄宿学习与生活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教师与家长的定期联络制度,密切家校交流,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感与学习状态,协助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及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9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z].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内部资料,2010

[2]陈小娅,教育部谈“实施‘两基’攻坚,推进西部教育”[EB/OL].http://www.gov.cn/zxft75/

[3]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2):1-6

[4]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7)

[5]国家“两基”攻坚办,《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完成情况的汇报[EB/OL].http://news.dnhuanet.com/edu/2007-11/28/content_7161608.htm.2007-11-28

[6]白亮,王迎,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办学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28-31

[7]杨兰,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中小学管理,2009,(6):9-12

[8]李鹤,王舒怀,教育天平上的农村寄宿制学校[N].人民日报,2009-04-14(3)

[9]陈卫洪,漆雁斌,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问题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7):36-40

[10]原青林,英国公学的寄宿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6):42-46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范文第2篇

留守儿童, 谁来关爱?目前大多数小学学生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 他们基本上能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 但寄希望年事已高却大多数是文化不高的老一辈更好地教育孩子, 不现实, 也没有时效。这甚至成为许多农村小孩在性格形成方面的一个主要因素。 (长期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要么孤僻不爱讲话, 要么调皮任性至极。)

寄宿制, 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 成了必须抓住的稻草。但这种集中性地将生活和学习统一的管理方式, 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何面对?成了许多教学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寄宿制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 农村小学的师资匮乏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这包括教师严重缺编, 师资不稳定, 偏远村小由于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较差, 村小教师待遇也差, 造成教师不能安心工作。

(二) 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

让农村学生享受城市学生同等教育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和追求, 但现实是, 农村学生流动问题普遍存在, 从村小到镇上, 再到县城, 学生随着家庭流动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

另一方面, 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关爱缺失, 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交流, 更不喜欢集中生活, 这对寄宿制的管理影响较大。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矛盾。寄宿学生分布各个年级, 年龄集中在8—12岁, 在家庭保姆式的照顾下, 娇生惯养, 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刚上寄宿制学校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 这就需要寄宿制的生活指导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集体生活可以促进人际交往, 矫正孩子身上的一些坏习惯, 但如何处理好亲情关系、人格完善、健康心理等方面问题尚待探索努力。

(三) 对寄宿制管理模式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和误区

教师的传统观念: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教书, 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用钱替孩子买来了时间, 用寄宿可以“矫治”孩子, 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 时间多, 孩子学习就会好, 孩子学习好就行。寄宿制管理模式与认知的存在偏差, 何保证寄宿制在安全服务的同时, 又能全面发挥育人功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 寄宿制学生的经济状况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 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 千方百计地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由于经济原因, 只靠政府、学校减免, 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一些寄宿学生生活较为困难, 交不起每月基本的生活费, 甚至个别学生买不起菜, 一周仅靠家里带来的咸菜维持, 既无营养又不卫生,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寄宿制的管理对策

面对这些问题, 必须找到对策, 为更多留守儿童建立一个安心成长的环境。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 领导要高度重视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部门要成立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门机构, 督促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实践落实“三个代表”、关注“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实际情况, 有重点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领导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才能有更多财政补贴和拨款, 为学习开展寄宿制管理的硬件投入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 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对实施寄宿制的学校给予适当补贴, 用于改善学生寄宿条件。加大“两免一补”力度, 特别是增加“两免一补”中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数量。

再次, 要尽快建立和晚上管理制度

严格寄宿制学校准入制度, 制定实施寄宿制的标准和管理规程, 加强寄宿制学校教学、教师、学生、学生生活、宿舍、后勤等方面管理。对寄宿制学校按要求进行规范,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 成立住校生管理小组, 各类人员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 建立健全了住校生的规章制度:如《住校生行为规范》、《住校生内务管理条例》、《住校生管组职责》、《住校生管理实施细则》、《住校生安全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这样, 学生一住进学校, 就进行制度教育, 凡事做到有章可循。如要求统一作息:全体住校学生统一按照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 按时作息, 努力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统一食宿:学校安排专门负责学生食宿的生活教师, 监督学生吃饭、睡觉, 让学生逐步养成生活有规律, 勤俭节约、不挑吃穿的好习惯。统一活动:全体住校学生按时出早操和参加体育锻炼, 统一收看《新闻联播》、少儿节目等。

最后, 要重视和培养高素质的生活管理老师

目前, 大多数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管理都是外聘生活老师, 他们都没有生活指导老师编制, 或者由学校或是任课教师兼任, 或是从任课教师中抽调出来的专职。随着农村小学寄宿制这一管理办学模式的逐渐发展, 寄宿生增多, 在人事编制方面, 可否考虑给予生活老师正式编制, 让他们“名正言顺”, 更安心地工作。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范文第3篇

农村教育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起着重大作用。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和最大希望是农村老师。农村教师在我国教师群体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而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职工又占农村教师的大部分。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到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重视教师的生存状态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近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 教师的生存状态有了较大的改善, 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专业化程度得到不断提高。但从笔者工作的重庆市云阳县天景初级中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职工超工作时间和超工作量的问题仍很突出。本文就以天景中学的个例谈谈超时超量工作现状及其对策。

1 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职工超时超量工作现状分析

学校位于云阳县北部山区, 是一所县管初级中学, 生源辐射南溪片区5个乡镇。现有48个教学班, 2524名学生, 142名教职工, 代课教师8人。由于多数学生路途遥远, 不但只能寄宿在学校, 而且要上大周 (上10天, 休息4天) 才有回家的时间。据我们掌握的情况, 全县像天景中学这种状况的学校占了很大比例。与非寄宿制学校相比较, 教职工超时赶量工作现象十分突出。

1) 现将寄宿制学校教师超长劳动时间和超负荷工作量和非寄宿制学校列表比较如下表。

尽管每天不是每位教师都同时参加, 但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教职工像陀螺一样围绕学生转。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第四章“待遇与权利”第十四条明文规定:“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 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实际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量是不计报酬的额外工作。

2) 课程改革以及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推进, 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和增加了工作时间。

(1) 教师编制标准跟不上课程改革步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开展, 校本课程日益丰富, 课程内容更灵活, 课程门类增多, 如心理咨询、科技辅导、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文明礼仪、书法、劳技等。这些课程要求专业素养的教师来任教, 故教师编制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现在编制的下达仍按国务院、教育部1986年、2001年制定的相关指导性标准。

(2) 师生比也不尽合理。现在规定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 而过去班额平均70人左右, 小班教学减少班额人数, 必然增加教学班数, 因而增加了周课时总量。

(3) 重庆市教委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中, 六大功能室的建设 (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 实验室、图书室的建设, 教辅人员无配备, 需要教师兼任。

(4)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寄宿制食堂标准化建设等工作的开展, 生活老师、食堂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管理工作落到了教师头上。

以上事实, 足以说明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职工超工作时间、超工作量, 辛苦劳累。

2 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职工超时超量工作现状的对策

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教育的问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协同力量方能解决。我们认为,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是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生存状态的关键, 应该切实优化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大力提高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经济待遇,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全面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的生存状态。

1) 按现代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需要, 重新制定和核定教师编制标准。

2) 增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特殊津贴项目和标准。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工资、绩效和津贴是按工作年限长短和专业技术职称为标准。如果用奖励性绩效部分来平衡班主任津贴, 教职工超工作时间和教职工超工作量的补助操作起来不仅十分困难, 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安定团结。

3)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育方针的贯彻, 新课程的实施都靠教师去落实。因此, 要关心教师的疾苦, 关注教职工心理、生理健康,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生活、工作条件, 以利于教职工安心工作。

4) 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帮扶制度。可选派优质学校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组建“导师团”到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 当好一个班主任, 协助开展一项教学小实验, 带好3~4位“徒弟”, 以此带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农村教育覆盖面广, 农村教师在我国教师群体中人数最多, 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职工超工作时间和超工作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普遍问题, 丞待解决。本文以重庆市云阳县天景初级中学校的个例, 分析了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职工超时超量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应对策略。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范文第4篇

我校是一所农村基础教育寄宿学校, 据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学生有80%属于留守儿童, 在家里缺少必要的生活教育指导。在学校,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 教师也缺少系统的学生生活教育方法, 只重学生分数, 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缺少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受压抑, 从而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损, 人格素质出现缺陷。为践行科学发展观,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题, 于2009年9月我校提出了《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 (小学生) 生活教育实践研究》, 其目的就在于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 通过一系列生活教育活动,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学生今后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促进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

该实验的理论支撑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课题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突破口, 集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 通过开展一系列生活教育活动, 分月对学生学习习惯、纪律习惯、礼仪习惯、劳动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进行教育培养, 使学生养成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学生的今后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最终促进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该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 探索寄宿制学生生活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模式, 形成学生生活教育校本教材、学生生活教育主题活动方案集, 有利于其他同类学校进行实验研究。

二、实验的内容及作法

“生活教育”即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集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纪律习惯、礼仪习惯、劳动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使学生养成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学生的今后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实验特点, 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等。训练的途径主要是:

学校方面:1、拟定问卷调查表, 对学生在学习习惯、纪律习惯、礼仪习惯、劳动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等六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现状。2、系统学习学生生活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主研人员和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3、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 渗透生活教育思想, 做到各学科教学生活化。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拟定学生生活习惯评价标准, 分月训练学生良好的习惯。生活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教会学生生活技能—洗衣、洗碗、漱口、整理床上用品等。每周开展相关习惯的学生“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选活动。4、开展一系列学生生活教育主题活动每月开展相关习惯的学生评选活动。各中队每月一次主题班会, 学校大队部每月一次全校性主题活动, 都围绕着生活教育开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和教育。5、加强与家庭的联系。班主任定期与家长联系, 请家长参与, 让家长了解学生现状, 提高家庭教育效益与质量。6、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学校综合实践基地,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7、定期召开实验研讨会, 及时总结实验经验、教训, 调整实验计划。8、建立学生档案袋, 对部分学生进行追踪调查研究, 加强档案管理, 定期对实验资料收集归档。

家庭方面:1、建立“代理家长”责任制, 每位教师认领两名留守儿童, 通过自学或培训,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由自然父母向合格父母转变。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 了解学生生活教育内涵, 明确学生生活教育的意义, 支持学校生活教育活动。3、以身作则, 在安全、生活等方面, 为孩子作好表率。4、民主管理, 在学校对学生分月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时, 对孩子的各种习惯进行指导和监督, 对好的习惯及时鼓励、表扬, 对不良习惯及时制止和纠正。5、请家长或“代理家长”积极参与问卷调查, 配合学校搞好生活教育实验。

社会方面:1、积极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区环境。2、为学生生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综合实践基地。

三、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

1、建立了组织, 健全了制度。

学校聘请了大足进修校的专家为课题指导小组, 定期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指导。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 负责组织实施实验, 调控实验过程、验收研究结果、推广经验等。课题研究组实行“首席主研人员负责制”, 即课题组确立一个主研人员统领该课题研究工作。定期组织研讨活动, 召开各种专题研讨会、交流会等。学校每期对全校教师的课题研究情况作量化考核, 并将其成绩记入教师业务档案。2、狠抓了计划的制订与落实。在开学初, 课题组通过召开主研人员工作会, 结合学校课题实际, 制订了课题组工作计划。然后, 学校组织召开实验教师工作会, 讨论研究工作计划, 明确本阶段实验任务, 再由实验教师撰写本班课题计划, 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3、定期组织了教师及家长培训。根据研究计划, 主要训练学生安全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 为此, 在每月进行专题习惯训练以前, 学校主研人员就要教师、家长进行培训, 帮助教师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4、定期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我校将校本教材《生活》纳入课时计划, 每周一课时, 对学生的安全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进行系统训练, 帮助学生了解安全、礼仪、学习知识, 形成相关的技能, 增加情感体验, 从而养成良好的安全、礼仪、学习习惯。每周一次集体教研活动, 对《生活》中的新授课、合作交流课、实践活动课进行研讨, 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5、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教育活动。针对学生安全、生活习惯教育, 课题组组织了《地震安全逃生演练》, 让全体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受到教育。此外, 各班还结合本班实际, 每月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锻炼、巩固已形成的良好习惯。各班每月开展“生活之星”评比活动, 对生活习惯好的学生和习惯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6、建立了学生个人档案袋。为了更好地监测实验效果, 课题组拟定了问卷调查表, 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的综合习惯进行了初次测评, 评定出了学生习惯的等级, 对综合习惯好、中、差的学生进行抽样, 确定了学生个人档案, 建立了学生个人档案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 师资力量不足, 研究水平不高, 因此, 在拟定评价量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档案资料缺乏专人管理, 档案资料的管理还不够规范。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范文第5篇

1 以师生的良性发展为关注焦点确立办学方向

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 也同样离不开教师的辛苦与付出。要想学校有好的发展, 学校校长必须从师生的良性发展为出发点, 确立适合于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重庆万盛经开区石林小学地处渝黔交界的大娄山脚下, 是万盛区最边远高寒的一所农村小学校。下辖两所村小, 现有教职工75人, 学生824人。身处山区, 学生、老师的成长和发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校之长, 我深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因此, 我们提出了“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坚持“教师为本, 师德为先”的工作思路, 积极探索建设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示范, 为师生铺就幸福成长路。

1.1 群策群力, 为山区教育发展撑起一片天

学校原有11所村小, 办学条件极差, 教师队伍量不足、不稳定, 学生上学不方便、安全与学习得不到保证, 社会担忧。2007年初, 学校校长多次召开校务会、教师座谈会, 发动老师献计献策, 经过群策群力, 我们决定以建设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 大力调整学校网点布局, 整合教学资源, 解决好学生上好学、读好书的问题。

于是, 学校先在茶园山上办试点, 把和平小学、柏树小学、青龙小学三校合并成一个学校。就这样, 在2007年的秋季, 办起了全区第一所农村小学寄宿制村小——茶园同创希望小学, 解决好了150名留守儿童的吃住管教等问题, 同时吸引贵州桐梓县部分学生来求学。茶园同创希望小学寄宿制办学的成功, 感动了市、区、教委等各级领导, 得到了社会的大力支持, 2008年的秋季, 区教委拨款把中心校建成全区第一所寄宿制学校, 如今, 全镇的村小也由以前的11所, 减少到现在的两所, 山里娃也会说英语、会打电脑、会唱好听的歌、会画漂亮的画, 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山区老师也找到了自己的“专业”, 在自己的领域里大显身手。全校师生甭提多高兴, 山区教育事业亦有了一片蓝天。

1.2 发扬民主, 发挥能动, 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 作为校长的我十分重视发挥教代会作用, 号召教职工人人发挥主人翁精神, 积极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人性化服务”管理理念, 成就教师管理才能。

一是学校领导班子统揽全局, 做到学校工作无小事, 事事记于心、践于行, 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艰苦奋斗, 建功立业。二是班主任工作做到“五勤”, 即脚勤 (多到班) 、眼勤 (多观察) 、口勤 (多提醒) 、手勤 (多动手) 、脑勤 (多思考) , 积极打造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秀班集体。三是教学工作做到“五认真”, 备课到位入格、上课互动交流、批改作业不过夜、辅导学生不厌弃、教研科研不作秀。四是“五个校园”建设添亮点, 初步实现校园绿化、美化、净化、香化、人文化。五是学生行为习惯日益良好, 做到口里无脏话、手上无乱丢、脚步不乱踏, 文明守纪, 勤思好学。

2 管理中要体现公平公正、人文关怀

公平公正,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碗水端平。有时候, 老师不图什么, 评优秀的名额总是极少数, 职称评聘也是有政策有条件的。老师们就是图个真实, 就是图个校长做事公平公正, 阳光操作。一名校长应该让榜上有名者理直气壮, 让榜上无名者心甘情愿。只要办事公平公正无私, 就算没权、没钱, 但做到了问心无愧, 这样的校长就有魅力, 就有号召力。校长的人格魅力就成了一种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学校管理中, 我就十分注意这一点, 所有评优评先制度均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 对所有参评人员严格按照制度逐项打分, 不循私情;对于学校财务一律进行公开, 收支透明, 主动接受监督, 让全体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人文关怀说明了就是校长要有“人”味。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无情的, 是冰冷的, 但校长执行起来必须要有人情味。在学校管理中, 我做到关心教师行动有“三体现”:学校每季度都为过生日的教师开展一次庆祝活动, 发慰问品、唱生日歌、办生日宴;凡是家里有困难的教师和生病住院的教师, 我个人都亲临家里或医院慰问;教师家里的红白喜事, 都给予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帮助。努力在教师群体中做到:沟通零距离, 接触等距离, 观望远距离。在处理各项事务时, 做到“对事不对人”, 在一些制度方面, 我基本上都按原则办事, 事后多找相关老师谈心, 这也消除了我与教师之间的隔阂, 体现了人文关怀, 既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 又体现了制度的人文性。

3 加强师德建设, 融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德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是师生愉快学习、生活的前提。加强师德建设, 作为一校之长除了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教师外, 还应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讲师德、铸师魂。学校教师在工作中就能做到爱生敬业、无私奉献, 整个校园其乐融融。

3.1 亦师亦母, 为学生营造快乐学习生活的乐园

学校是地处边远山区的一所寄宿制学校, 教师上班路远、任务重, 但他们依旧不辞辛劳, 风雨兼程, 关注学生发展。

一是立足岗位建学园。学校寄宿制建设将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建起了微机室、图书室、多功能教室、塑胶操场等。教师专长得到有效发挥, 老师们不断加强学科基本功练习,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为学生成长呕心沥血。学校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成功立项, 《乡镇小学管理模式探究》《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等课题获区一、二等奖, 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屡屡获奖。

二是无私奉献造乐园。学校住校生年龄小, 生活自理能力差, 住校生管理教师就替学生保管钱物, 学校领导轮换值周, 老师们轮流值日, 担当“保姆”, 和学生同吃同住, 早晚辅导学生学习、锻炼身体, 夜里, 起来给学生盖被子、送学生上厕所, 有的教师为了管理好学生, 连自己的孩子、父母也无暇照顾。从教会学生洗脸、叠被开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 让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家离学校远, 老师们周末就分头到山上接送学生。山里的学生学习底子薄, 老师们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他们补习。2011年教学楼重建, 学生从临时教室到食堂要经过公路, 存在安全隐患, 老师们就顶着炎炎烈日, 迎着凛冽寒风义务站岗, 筑起一道安全墙……全体教师的真情付出, 解决了学生吃、住、行、学等所有问题, 真正做到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舒心, 为学生建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

3.2 大爱无疆, 共同唤起学生的心声

在山区, 贫困学生、学困生不少, 这些特殊儿童成为了学校每位教师心中的牵挂。学校每月举行一次集体生日晚会, 四季八节党员教师都要开展献爱心活动。学校里每位教师都义务当起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他们常常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辅导学习, 搭建他们与外地的父母沟通联系的桥梁, 把留守儿童带回家感受家的温暖;每位党员老师都结有一户“穷亲戚”, 他们会定期给学生送去学习用具、鞋袜衣物、水果牛奶、大米油盐等学习生活用品, 还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献爱心, 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使学校贫困救助全覆盖;此外, 学校还设立了亲情室、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等活动室, 每周老师们还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学生家庭家访, 每两周组织一次情景模拟活动, 每月安排学生看一次露天电影, 举全体教师之力, 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 思想上的难题。

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师爱, 让学生感受到了如父如母般的呵护与关爱, 学校犹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都说家是避风的港湾, 家是温暖的怀抱。学校多年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们, 作为一校之长, 只有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和学生理想中的家园, 才能最大限度赢得民心、凝聚力量, 推进学校的发展, 建成一流的学校。

摘要:在农村寄宿制小学, 校长要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来管理, 建立民主、和谐大家庭。让师生幸福、快乐的成长。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范文第6篇

工作作风整改措施

根据教育局会议精神,在全市教育行业,开展工作作风专项整治行动,结合我校实际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校全体教师自查自纠,认真学习、讨论,研究整改措施,对学校进行全面、合理整顿,使全校面貌焕然一新。具体整改如下:

1、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首先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入手,实行上班时间坐班制度,对坐班期间所做的事情作出严格规定,不许做任何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情,鼓励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疑难,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节课,批改好每次作业 ;其次,是定期检查备课和作业,由教务处对教师的教案编写、作业布置、批改等情况进行检查;同时,采取学生问卷、召开座谈会、随堂听课等形式对任课教师进行检查评价。这项工作实施效果良好,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比以往更得心应手,课也上得生动,教学有更强针对性,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开学近几个月来学生学习情绪饱满,学风良好,学校掀起了空前的学习热潮。

2、全面加强学校管理。

首先,我校有专门的生活教师负责住校生的在校生活。学校实行中层领导日常晚值班带班制度,实行全体教师分组进行日常晚值班和值周制度,带班领导和值班教师能及时处理学生宿舍发生的各种大小事件;安排各位班主任各课教师到各宿舍指导生活、督促学生遵守《寄宿生管理制度》;另外成立了“文明宿舍”考评小组,对寄宿生和生活环境和寄宿生的表现进行每日评比。学生作息有了科学依据,身体、精神状态良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证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其次,加强了学校治安管理,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严肃处理,对校到校内捣乱的青少年严惩不误,并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春期教育,增强青少年防范意识。如今的校园到处呈现祥和气息,打架、斗殴、偷窃、逃课、迟到现象基本杜绝。

3、全力改善教学、生活环境 。

首先, 美化校园,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设立版面和墙体喷绘,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再次,加强了教学场地设施建设。目前学校投资新建的餐厅和多功能教室正在紧张施工,争取在短期内投入使用。

4、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工作。

规范学校收费管理。严格按上级标准收费。不搞巧立名目收费、“搭车收费”,杜绝违规收费。不乱罚款。收费均使用统一票据,票款相符。完全按照学生自愿原则投保。同时建立校理财小组,做到经费开支合理,科学使用,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每学期财务开支情况向教工公布,树立学校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5、切实做好校务公开工作。

实行校务公开,是健全办学机制,提高办学效益、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严格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首先加强机构建设,成立校务公开领导班子和校务公开监督小组。认真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在人事、财务、评优、教职工奖惩、工程招标等,通过校务公开栏和教工大会向校内全面公开。各项收费、学生管理制度、办法等事项,运用广播、墙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开。使校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完整,防止了形式主义。

6、开展机关效能建设。

⑴、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自查自纠工作。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教育法律的基础上,围绕“假若我是群众,如何测评教育队伍?”、“重塑教育形象,如何从自身做起?”和“如何开创教育新局面?”三个问题开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动员讨论,各部门制定出效能建设整改计划,写了个人心得体会。 ⑵、认真找存在的问题。对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开展“六查六看”,看有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查作风,看有无违反师德规范,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有无冷落、排斥后进生的现象;查纪律,看有无上班迟到、早退、无故旷工等纪律作风散漫行为和违反规定乱罚款、乱收费;查班子,看有无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查经济,看有无贪污受贿,违反财务管理,乱收乱支;查管理,看有无失职渎职,玩忽职守。在查纠中,我们坚持“自查自纠为主,自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批语与自我批评,真正把问题摆出来,并彻底解决。做到在思想上有明显提高,在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转变,在纪律上有明显增强。

7、加强家校联系。

开展家校联系活动:a、把优秀生的成绩、表现送到学生家中。把获得学校各种表彰的学生的奖状、状金(或奖品)交给学生家长。c、“如何教育子子女?”,“怎样做一个合格家长?”,学校把育子经验、案例传授到学生家中。d、把国家的教育政策、信息及学校办学情况及时传达、反馈给学生家长,并广泛征求意见。e、对待进生、学困生进行跟踪家访,把转化工作做到学生家中。

上一篇:民主集中制学习心得范文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简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