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2023-12-05

高职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从成立之初至今已经历了十年。在这十年发展过程中,学院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整合并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多门基础必修课程已成为省级、院级精品课程,唯独高职英语精品课程仍在建设当中。我院的高职英语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项目化为导向”的职教理念的统一指导选用统一的教材执行统一的教学模式,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学情不一,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充分提高语用能力...于是高职英语课上学生越学越没兴趣、教师越教越疲倦,英语等级通过率越来越低,高职英语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需求分析,创新教学模式,从而端正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分项教学,让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

2.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理论曾被欧洲学者第一次运用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课程教学,而高职英语课程应该是ESP课程中的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课程。因此,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要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切入点。需求分析旨在搞清楚学习者需要什么,期望什么,缺乏什么,必须或应该学些什么(余小川,2011)。Hutchison和Waters(1987)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把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类.根据他们的理解.为了目标情景中能灵活运用学习者所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属于目标需求,而学习者为了学会这些知识和技能而要做的一切则属于学习需求。并且他们在此基础上对目标需求进行了细分,即必学的、欠缺的和想学的知识能力素质。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必学的是指直接决定着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完成工作的实用英语和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行业英语;学习者目前的英语水平与未来职业岗位中需求的目标英语水平之间的差距则属于欠缺的;想学的是指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特定情景而感到需要学习的英语。

Dudley-Evans和St. John (1998)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需求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首先是目标情景分析法(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它从课程设计者的视角出发,用来宏观分析一个社会或某些行业对EOP教学的需求。其次是学习情境分析法(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它要求课程设计者和教师着眼于学生,分析了解他们对所学语言的态度、经历和要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再次是现状情境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这种分析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现有语言基础,分析了解他们的学习障碍和差距,以此为依据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3.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革新前的需求分析

笔者运用Hutchinson和Waters的学习者需求分析框架,参考Dudley-Evans和St.John(1998)的目标情景分析法,现状情境分析法以及学习情境分析法,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分院非英语专业为实证研究个案,主要通过教学反思、企业走访调研、访谈师生等研究方法,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需求、服务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高职英语知识、技能和素质,初步探索学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方向。本章的需求分析主要程序有三:一是通过网络搜索与对实习生进行的走访,分析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英语需求,即行业目标需求分析;二是通过分析学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审视高职英语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需求,即现状情景需求分析;三是在参考Hutchinson和Waters等提出的需求分析框架基础上对授课对象就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即教学需求分析。

3.1行业目标需求分析

首先,英语是从事建筑业相关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的许多行业都与国外的相关行业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并成立了许多中外合资企业。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中国许多建筑企业走向世界,不仅在国内承揽建筑业务,还中标了不少国外的项目,比如浙江广厦建设集团在阿联酋就有施工项目,每年都会从我院毕业生中优选部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赴迪拜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目前而言,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仍然是英语,自然,国外的施工项目资料都是英文材料。因此,这些远赴迪拜等地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实习生必须学会英语交际用语,与施工管理一线的其他相关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工程质量监督部分等)的工作人员进行简单交流。境外毕业生需要领会建设单位的建设意图,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英文版)完成相应的施工项目;需要看懂英文图纸,体会设计意图,弄清监理单位和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保证施工项目符合设计文件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日前国际交往的深入,许多建筑类企业都引入了大量进口的材料、设备等,而这些材料设备的说明书基本上都是用英语描绘的,为了正确使用进口机械设备、恰当使用进口材料,这就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够看懂材料、设备的英文说明,并深刻领会英文说明的注意事项,即便他们是在国内从事建筑相关工作的。由此可见,要想更好的从事建筑相关工作,不论行业英语教学或是基础英语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英语是我国职称评审必备要求之一。我院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了顺利晋级职称或者提高学历加快职业发展,必需学习必要的英语学习技巧,积极参加并通过高职高专英语等级考试。再者,通过网络搜索2012年浙江省12家中小型建筑企业的招聘广告并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企业和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职业综合素质和沟通能力。200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惠普,西门子等30家知名跨国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中排名前五的是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忠诚度与工作兴趣。刘俊彦在2004年对百家著名企业用人标准研究中用人要素的统计中显示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中排名前五的是职业素质、团队精神、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200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企业用人标准的调查结果显示最为用人单位所关注的能力为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种种统计结果表明,高职英语教学在培养必要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教育,尤其是要培养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以及处理未来职业工作与生活的综合素质。

3.2现状情景需求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2012年最新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明确要求:“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尽管我院以建筑技术操作类、工程造价预算类、机电一体化等手工制造类专业为办学重点,而我院处于经济出口强省—浙江境内的甬金高速路口,交通便利,进出口业务交往频繁。因此,我院2012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英语纳入可持续发展基本知识,将外文的阅读及翻译能力作为岗位基础能力之一,将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作为必考的外语证书。培养方案规定了如下必须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方案在开发适合行业发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中规定了41%课内实践比例的620学时基本素质能力训练课程,其中高职英语高达78学时,排名第二。自2008年以来选用的听、说、读、写、译训练材料折中的《走出牛津综合实用英语》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传统的通用综合英语大班授课已不能满足最新《高职英语》课程大纲的需求。目前,学院众多非英语专业班级的平均人数为45人次,在有限的不到100学时的大班授课环境下教师无法给予每位高职学生充足的英语课内实践。我院各专业一刀切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需求。我院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急需创新。

3.3教学需求分析

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是教学需求分析的重点。通过问卷调查任教班级并由EXCEL进行统计,得出结论如下: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同,最想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同,他们对英语学习是极其重视的,但同时又极其缺乏学好的信心,学习积极性被挫伤的主要原因是反感于陈旧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在办学层次上,我院学生属于高职高专,入校英语成绩比第三批本科生的成绩还要低一个档次。多数高职生不仅英语基础差,而且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足。比起枯燥的英语知识与技能,信息时代的大专学生更关注的是课堂的趣味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既不注重理解也不注重记忆。

目前,高职英语教研组14位教师追求上进,积极进取,不断通过参加竞赛活动、在职进修等方法来提高业务综合素质和教学、管理、科研能力,并努力向“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多年的教材内容一层不变、教学工作量只增不减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毕业于英语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逐年下降,口语水平日落千丈,无缘加强对非英语专业相关行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双师之路漫长,精品课程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在学院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更高职称、更高学历的英语教师以及有行业从业经验的专职教师被不断引进,而能力较突出的专业课程教师不断下企业实践锻炼,结果对任教基础必修课程的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说,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必然需求。

4.高职英语分项教学设计思路

在以上需求分析基础上笔者从学院实际出发构思高职英语分项教学模式:分项目整合第一学期高职英语基础必修课内容,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四大模块:侧重生活英语认知的基础模块(如感谢与问候),侧重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行业模块(如求职信与开发信),侧重语言交际能力训练的课内实践模块(如简历制作与谈判情景演示)与旨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课外专业拓展模块(如设备说明书与行业合同)。所有模块中选取的教学材料必须迎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需求,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第二学期以选修形式尝试开设英语类选项课,诸如《生活美语》、《等级辅导英语》、《外文影视视听说》、《物流行业英语》、《房产行业英语》、《物业行业英语》、《建筑行业英语》、《室内艺术设计英语》、《道路桥梁英语》、《计算机英语》等,旨在提高高职英语课堂参与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与终身学习习惯。选项课要求每生必选且限选一门课程,每位高职英语老师任教一门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T.& M.St.John,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

ach.Cambrid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吴兵.建立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1,2(2).

[4]余小川.职业英语课程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外国语文,2011,27(4).

高职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必须服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思想,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把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规格。它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故不能走本科压缩型的道路。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必须服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思想。

1.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1)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国际交流的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可见,现在的大学英语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大学英语教育实行四、六级考试,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育实行应用能力考试,无疑推动了我国的英语学习,对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正规。但是,考试制度化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少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教师为通过率而焦虑,学生死抠所谓大纲词汇,似乎掌握了大纲词汇就是掌握了英语。在我国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所提高的同时,许多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不大,听不懂、说不出,“聋子英语”、“哑巴英语”随之产生。由于重点强调阅读,老师上课时主要以用中文讲授语法为主,公共英语教学很难有小班(20人以下)上课,学生很少有练习会话的机会。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学校缺少足够的语音实验室或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2)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目标,它规定“高等专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英文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逐步形成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语言和涉外业务能力培养。

2.改革思路探讨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如何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与顺应基础英语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关键在于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必须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应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篇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程度。同时应该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把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

(2)围绕目标要求。改革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等,其目标是通过英语的语言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高等专科大学英语作为高等专科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必须服从高等专科教育总的培养目标和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以前把本科英语的二、三级教学要求作为专科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不合适的,它背离了专科教育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既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又要体现自身特点,要根据社会要求和高等专科教育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改革方法探讨

(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注意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端正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往和影响,在态度体验上所形成的民主的社会生活风格。斯特维克(Stevick)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师的客观条件一般不由教师左右,但是,教师所建立起的轻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助于他们集中精力,加强参与,从而最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课堂氛围的建立,首先要求教师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达成默契。其次,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师说话时应该注意表情、语调等,尽可能地使用鼓励性语言,在体现严肃认真的同时表现出善意,这样学生才不至于感到紧张和过度焦虑。再次,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丰富多彩的学练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会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单调的学练活动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抑制大脑活动,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达不到教学目的。

(2)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用它来进行涉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但是,应用能力既可以泛指应用语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环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为“实际能力”。“应用能力”是“实际能力”的基础,“实用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最终表现。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体验英语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才能真实显示其英语水平。故课堂教学中场景的设置、课外作业的布置等均应该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社会经验等具体实际。

(3)处理好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外语教学“重阅读轻听说”,造成学生开不了口的后果。然而,外语学习的关键是“熟记”。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英语教学和所有语言教学一样,是在听说读写译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语言学习规律。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技能的同时,也应重视听说写的训练。

(4)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者是英语课堂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起主导作用,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专题讨论、英文影片欣赏、英语角等,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教学中创造性活动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过去英语教学主要采用的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旧模式现在已难以达到语言教学的要求。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旧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并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以交流为目的,通过实际应用来学习语言,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能够落到实处。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英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特别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其次教师是知识的筛选者,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研究市场对高职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的需求,在明确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编写制定出适合本院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参与编写教材或辅导书,在编写教材或辅导书的过程中,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去研究学生,研究市场需要,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使公共英语课程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给学生卓有成效的学习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外教和优秀专业课老师的作用。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按照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整合、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以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整体优化的目的。

高职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广东省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近年来,跨境电商的发展已经成为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渠道,而现有开设的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方面都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文章从跨境电商的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按照职业能力要素及其要求的高低,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合理选择课程模块,构建各自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跨境电商;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兼具外贸人才和国内电商人才的功力。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对于中高职院校而言尤为重要。我国中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得比较普遍,中高职的三二分段衔接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推动跨境电商背景下中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院校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中高职的衔接并非简单的“学历嫁接”,而是实现中高职在招生制度、管理体系、培养目标、专业化设置、课程安排等一系列环节的有机衔接,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核心[1]。近年来各类职教集团的组建、行业企业的参与在宏观层面推动了中高职的衔接,但微观上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和推动。

一、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困境

(一)市场需求旺盛,但跨境电商人才稀缺

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约4.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3%,其中,出口占比约85.4%。2016年电子商务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19%,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约6.5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近30%。在中国“互联网+”“一带一路”战略时代背景下,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海量的市场空间、得力的政策扶持,给予了开放式电商平台发展的优良机遇。然而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需求和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跨境电商面對的是全球客户,需要从业者掌握一门外语;不同国家的政策法律、文化、交易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从业者具备较为综合的文化素养以应对各国客户;从业者也要具备一定的电商销售平台、跨境物流、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等知识。显然,兼具良好外语沟通能力、掌握外贸知识和技能、懂得跨境电商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是较为短缺的。

(二)跨境电商职业教育滞后行业发展

到目前为止,跨境电商专业还没被纳入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却被纳入多个其他专业下的专业方向,导致在培养建设过程中出现争抢和推诿的现象。其中从业最多的商务英语专业也没有获得跨境电商方向的许可,呈现出电子商务方面知识的教育短板,而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尚未把跨境电商纳入专业课程设置的议程。

(三)跨境电商人才教学,存在“三无”现象

第一缺教师,没有专业沿革,无法进行企业引入,现有学校老师到企业跟岗实习困难重重,也很难寻找合格的兼职教师。第二缺教材,学校教材理论过于陈旧,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企业培训教材又无法满足学生的在校教学要求。第三缺实训条件,有电脑,有网络,或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训平台,或真正能用于学生实训的机台比较稀缺,无法满足学生真实运营的需求。

二、跨境电商的职业能力分析

(一)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是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反映了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包括性格品质、工作态度、道德素养、法律意识、交流表达、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运用、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毫无疑问,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基础,当然学习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非常重要。

(二)职业特定的核心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定的核心能力是直接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岗位应该具备的专门能力,总体包括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三大模块的能力。电子商务模块应该包括商务信息收集和网络市场调研,商品信息采集与处理,网店设计与装饰,网上采购操作,网上银行系统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操作,网店运营管理,在线洽谈和客户服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管理,网店推广,数据分析等能力。国际贸易范畴要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了解对外贸易基本政策,国际产权和国际物流知识,国际商务谈判的方式和策略,熟悉对外贸易的基本程序,掌握进出口单证的填制。商务英语模块要求具有良好的产品英文描述和翻译能力,有效利用英语建立业务关系的能力、询盘、发盘、还盘处理及表达接受的能力、外贸英语函电、物流英语和跨文化交流意识。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应不同的岗位,不同岗位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客服能力、订单处理、图片处理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营销策划、网店运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要求相对就要低一些,而这恰好是高职学生重点要培养的。

三、跨境电商下基于职业能力的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及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明确指出:“需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如果高职院校充分面向中职学校对口招生,从理论上每年可以吸纳50%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深造。这有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解决中职学生就业率高薪酬水平低、上升渠道不畅通、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使中职教育摆脱了“就业教育”和“终结教育”的尴尬境地,解决了中职学校的“生源荒”问题[2]。笔者所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实现大比例的中职高“3+2”分段衔接,从近年来招生生源素质大幅度的提高来看,中高职衔接确实是家长择校时最为看重的一点。当然,现今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层次之间还存在断层、脱节现象,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融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布局,不是某几个学校在底下私自合作就能够完成的。

1.课程标准界定不清,缺乏统一性

课程标准作为规定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实施建议等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及结果标准的有机统一。当前,我国中高职培养目标的确定缺乏国家专门性文件的统一说明,中高职统一课程标准的缺乏使得中高职之间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一方面,中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各自的认定,往往会自主设计各自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在培养方向上的差异,客观上也增加了课程标准衔接的难度,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受办学资源、生源规模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电子商务专业很难分方向培养。

2.课程设置重复,缺乏整合性

电子商务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具有递进性、层次性、系统性的特征,但由于中高职电子商务课程设置的脱节,其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相近或相同专业存在课程设置重复。对部分中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研发现,课程内容上,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渐进、提高和深化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相互涵盖,重复率高。据统计,中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率达到30%~60%[3]。电子商务课程设置的重复主要体现在有些电商课程学生在中职教育学习过,进到高职后又遇到同样的课程,这无疑是课程资源的浪费,如《电子商务概论》《Photoshop》等课程。这对于学习动力差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又一次折磨;对于能动性强的学生来说,进到高职学校是想学到更多的不同的知识,这种重复对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打击。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高职的学习和中职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学历不同罢了。

(二)跨境电商下基于核心能力的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构建模块化课程

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根据跨境电商需要的职业能力要素及其要求的高低,分别构建不同的课程模块,用以支撑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通过专项、短期训练就可以获得的能力,可以通过一门课程来支撑,如用图形图像设计一门课程来支撑商业美工能力的培养。那些需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可能需要多门课程来支撑,如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就需要由初等英语、大学英语、外贸英语函电三门课程培养,课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专业。对于那些职业素养、适应能力类的基础能力可能无法通过单个课程来支撑,但可以通过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来慢慢培养。

2.优化专业化课程

根据跨境电商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倡导项目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应进一步精简理论知识,强化专业训练,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接轨。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放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讲授中,在外贸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考虑跨境电商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实现零对接。例如,在外贸单证课中加入跨境电商报关流程与操作方法的学习,在外贸结算中加入国际电子结算的内容。增加实训课比例,无论是实务课还是函电课、单证课,都应该开发相应的实训项目,向跨境电商企业取经,改建电子商务实训室,使电子商务实训室能真正起到模拟现实工作场景的作用。根据跨境电商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中高职院校除了基础的英语教学外,要特别加强跨境电子商务英语等课程,建议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小班化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搭建更多的英语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衔接中高职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衔接包括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衔接,垂直衔接反映了课程的延续性,水平衔接反映了课程的整合性。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层次性,合理地选择课程模块,并对这些课程模块进行序化,构成中高职各自的课程体系[4]。中高职围绕各自的工作岗位选择课程模块,按照能力要求的高低选择课程模块,切实体现中职重基础、操作,高职重实践、解决复杂问题的培养目标。例如我们一般将PS课程安排在中职阶段,而将网络营销安排在高职阶段,就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一般中职阶段开设的课程要涵盖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能够满足学生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基本求职需求。高职阶段则要重点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拓展和延伸,以保证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对于中高职阶段都会开设的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加以区别,既要体现课程的延续性,又要注意层次的递进性。网页制作课程虽然中高职都有,但是要求不一样,中职阶段偏重于静态网页的制作,而高职阶段偏重于动态网页的制作。

4.加强校企合作

如何使企业真正在指导学校专业教学中起到作用是大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派专业教师进入电商企业,让跨境电商企业人员进学校开设讲座或授课都是可行的方法。组织学生进入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专业培训,从而尽早地使学生了解工作环境,让跨境电商企业真正介入教学,用跨境电商企业模式来指导教学。笔者了解到跨境电商贸易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部分中高职分段衔接的电商专业学生去到跨境电商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也让学生真正运营企业的敦煌网和速卖通账号,实习结束后录用工作出色的毕业生。这种订单式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机制不仅可以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延长跨境电商企业的选人用人时间,也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N].中国教育报,2012-05-30(6).

[2]韩永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33-37.

[3]彭益武,李强.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03):30-33.

[4]殷凤梅,濮光宁.职业能力导向下电子商务中高职课程体系銜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32(10):262-264.

高职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结合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与科研的实践经验和调研结果,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热点问题

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上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几个热点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姓“商”还是姓“英”

该问题争论的主要是到底是英语语言能力重要还是商务能力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牵涉到高职商务英语的本体论问题,是一个必须搞清楚的本质问题。它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许多重要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师资构成、师资要求等产生重要影响。

笔者曾就这一问题在广州市一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中做过调查,有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高职商务英语应该姓“英”,即英语语言能力更重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应该姓“商”,即商务能力更重要。其实,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还有可能持续下去。

笔者认为,欲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高职商务英语的定义上来探讨。高职商务英语是人们在从事商务活动时使用的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可以作如下定义:是人们在日常商务活动中使用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一般具有行业特征,涉及专业或行业术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笔者在进行调研时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都认为商务英语“以英语为工作语言”或“以英语为工具”。笔者认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中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都非常重要,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二者水乳交融、合二为一,但如果一定要说哪一个更重要,英语语言能力应该是第一位的。

在实践中,这一点也得到了验证。学生毕业找工作时,英语语言能力突出的可以最快就业,而且就业质量也较高;毕业后,事业发展最为顺利的同样是英语语言能力突出的学生。

师资队伍构成

师资队伍构成对于一个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也不例外。

职业学校教师的来源通常有几种: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毕业生,科研单位和企业人员,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及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等。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构成可能没有如此复杂,一般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教师以及来自外贸企业的人员。高职的师资队伍特色是“双师型”,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人士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希望有尽量多的来自企业的教师。问题是:是否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越多就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越有利?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有些领导在介绍时总是很得意地说来自企业的教师有多少多少,但笔者经了解得知他们所说的教师根本就没有企业工作背景。关于该问题,笔者的观点是:(1)实事求是,没有必要将一些无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说成有企业工作背景。形式化的东西有时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障碍。(2)从企业引进教师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考察其在企业的表现,包括德、才、能等诸多方面,否则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3)并非来自企业的人员越多就越有利,判断有利无利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实际的教学效果。(4)一定要加强对来自企业的人员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乃至语言学等方面的培训。

教师的专业背景问题

前文已经提到,就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而言,前者更为重要。与此相关,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以广州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在三十多名专业教师中,真正具有语言学背景的仅有3人。既然英语是工具,是工作语言,而教师无任何语言学背景知识,不了解二语习得、语言测试、语用学等相关语言学知识,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希望这一点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笔者认为,有语言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仍然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所必需的,而针对其他无语言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学校应派他们加强相关知识学习,以更好地适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方法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笔者在我院及广州市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听过很多专业教师的课,发现一些问题。有些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法为主,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很多教师不愿意改革教学方法,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也有一些教师虽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但不顾及基本知识、技巧的讲解,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如一位专业教师讲授“商务英语口译”时,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提前准备备课材料,然后上讲台演示。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该教师并未就学生在口译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加以补充、讲解,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不能矫枉过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无可厚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或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东西而忘记了最为关键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走极端。该传授、讲解的基础知识与技巧,还是要传授、讲解;该放手让学生参与的时候还是宜放手,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也就是说,该如何选择,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笔者认为,一定要大胆尝试各种英语教学法,如口语与情境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学习法、自然法、暗示法等。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并改进,以摸索出最适合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学法。

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始终是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和主要话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而言亦是如此。

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各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对就业问题都非常重视,有些院校采取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四级负责制,还配备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一些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还设置相关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就业。问题是:如果就业仅仅停留在数量上,即就业率上,是否从根本上解决了就业问题?笔者在广州市调研时发现,一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去了工作。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些学生想换更好的工作。但是,也应该给我们应有的启示:就业质量也应成为我们注意的问题。广州市有一部分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已经开始将学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笔者认为,这方面自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就业问题不能单从第三学年才开始重视,应牵涉到方方面面。

首先,專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如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之前是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调研?调研是否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只是发出并收回调查问卷这么简单?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否考虑了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例如,我院地处广州市番禺区,该地区珠宝业、陶瓷业、出版印刷业发达,就应该设置相应课程,让学生多多了解并熟悉相关业务,以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其次,教学是否考虑了学生就业问题?如果两者毫不相干或关系不甚紧密,势必会影响学生就业。例如,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听说能力是最为基本的能力,那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突出这方面的训练。否则,到快毕业时再临时抱佛脚,肯定来不及。

再次,实训课是否考虑了学生就业问题?实训课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亮点,但是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很多教师上实训课时与理论课并无太大区别,只不过换了实训室而已。实训课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平时理论课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进行的操练都可以在实训课上得以解决和完成。

最后,是否开设了就业、创业课程?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就业、创业训练?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少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就业课程、创业课程,就业、创业训练不够充分,往往导致学生因技术性原因失去就业、创业的机会。

当然,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其他的热点问题。殷切希望有更多的从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和科研的人员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以推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继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克江,宋梅梅.关于高职商务英语的理性再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81.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67-368.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94-229.

作者简介:

冯克江(1974—),男,安徽金寨人,硕士,广东省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词典学、翻译学及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高职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介绍当前移动学习的应用领域,阐述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提出未来的移动学习将变得智能化、人性化、微型化、多元化、普及化,移动学习游戏化、趣味化的内容将增强,移动学习的交互方式将更社区化,与其他方式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关键词】移动学习 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结合了移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数字化的原理将学习内容随时随地地传送给学习者学习。移动学习除了加入数字化元素外,还具备可移动的特点,这样学习者就不必局限在电脑前,直接利用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就可以在任何的场合中自由自在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而移动的学习环境也给了不同的对象全新的体验。
一、移动学习的应用领域

移动学习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政府、学校、企业还是培训机构,都越来越多地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移动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移动学习的深入和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着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有的在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而翻转课堂、慕课等混合式课堂等多样性的教育模式更受学习者的喜爱。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稳步增长,已经达到了1.18亿,其中手机在线用户占七成,这表明目前的移动教育慢慢地成了互联网教育的主流手段。因为与电脑端相比,移动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场景,而且借助移动终端的触感和语音等互动方式能更直接地进行人机交互,从而改善学习的枯燥,增加了趣味性,特别是题库、多媒体阅读、视频类等在线教育产品更具有优势。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硬件的支持,“浸入式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尤其是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能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的真实场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移动学习在企业教育中的应用。传统的企业教育需要抽出特定的时间将员工全部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技能培训,既费时又费力。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企业教育”也应运而生。在信息化时代,企业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以及数据,在互联网中获取更多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挖掘员工的潜力,提升公司的业绩,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移动学习在企业教育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企业可以将培训课程细化为一个个学习的微模块,每一个微模块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本、PPT、图形、动漫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展示,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发送到员工的移动终端设备上。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保证工作时间,又可以完成技能培训的任务和节约培训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根据国外权威调查显示,有效地使用在线学习的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可以节省大约一半的培训费用,而且员工学习的时间也得到有效地利用,效率和培训的人次都是以前集中培训的3倍,学习效果也有显著的提升。

(三)移动学习在培训机构中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一方面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应对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竞争力,主动接受技能培训的意愿十分强烈。因此,在此背景下,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越来越受到欢迎,而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凭借自身的明显优势在培训机构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例如,2013年,走在教育培训机构前列的新东方也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教育APP,开发了英语学习应用、选课报班及订单中心、校区查询、我的新东方、段子工厂等五大功能,是集英语学习的综合类应用软件;作为我国最高学府的清华大学也开发了移动学习APP“雨课堂”。这些“移动APP”项目都是以移动学习终端为载体,课程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创设了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解决了学习环境的关键问题,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

总之,移动学习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巨大转变,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势必为教育教学、人类的终身学习带来无限的憧憬。
二、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学习正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新学习方式,并且是微时代的发展趋势。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与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在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超过1700亿元,并且在不断地增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形势下,在线教育市场将继续扩大,并逐渐朝移动终端发展。手机用户青睐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在线教育,看中的正是移动学习终端的在线教育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優势。网易教育联合有道发布的《2013—2014中国在线教育趋势报告》中,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愿意付费使用移动在线教育,这也反映出收费产品并不是阻碍学习者选择移动在线教育的关键问题。一旦在移动学习上产生新的创新应用模式突破,移动学习将取代Web学习的远程学习统治地位,因为移动学习具有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移动学习应用将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超过电脑端应用。

当前,移动学习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其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就目前来看,移动学习的成功案例不多,大规模实际应用并未普及,其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移动学习是必然发展趋势,但移动应用开发成本较高。在在线教育领域,Web类型的网络学习模式还是占主要地位,移动学习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发展的潜力巨大。随着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微博、微信的风靡,微型化的课程资源也随之得到迅速普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移动学习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只不过一方面移动APP开发的成本较高,而且要适应不同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开发多操作系统版本提升移动应用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受到当前移动开发的泛滥化影响,很多的APP开发出来利用率不高,或者功能不够完善,学习者学习的意愿不够强烈,造成投入多而回报少这一阻碍移动学习开展的最大的问题。这也对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设计出更具有创新性的移动学习APP,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能不能增加拍照答疑、推送答案等一些电脑端没有而是移动平台特有的功能,而不仅仅是Web版学习的延伸,这样才能更体现出移动学习的优势。

(二)移动学习的APP迅速增多,但尚未成为主流。自2011年以来,移动学习类的APP迅速增多,互联网企业都争相推出移动端APP,希望抢占更多用户。在线教育市场中,众多的开发商都分别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类APP。据应用商城数据统计,虽然教育类APP的数量多,但是真正在用户中流行的个数仍然很少,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类似产品太多、用户选择比较分散、功能不够全面等。

移动学习APP因其便携的特点赢得了较多的移动用户的认可,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移动学习还未能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用户选择移动学习的意识还不够,另一方面是受到了传统的书本教育和面授教育的影响,没有能脱离这两种学习方式。不过这并不影响移动教育的发展,因为在结合书本和面授教育方面,移动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相信今后的移动学习资源增多后还会逐步占据主导作用。

(三)移动学习的移动端用户增多,但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2015年,移动互联网进入全面爆发的时代。工信部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数已经达到9亿,而在这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则占到了九成,网民更倾向使用手机进行上网。同时,移动学习也迎来了春天,与培训学习相关的移动APP在10万款左右,并且已经占据幼儿教育、中小学、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各个领域阶层。使用APP进行移动学习的用户不断增多。另一份来自学科网市场总监的调查分析中指出,目前只有13.7%左右的用户对现有的移动学习产品表示满意。

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个:第一,移动学习的资源不够完善,内容过于单一,吸引力不够,导致用户对现有的产品认可度不高,如何能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并且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是移动APP的关键所在。有互联网营销专家认为,教学内容是线上教育的主题,移动学习产品的核心是内容,所有的学习产品都应具有优质的学习内容才能提升产品的品质,故需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保证内容的精品化、差异化和稀缺性是今后在线教育的方向。第二,用户在使用移动学习产品的时候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部分移动学习产品的功能比较局限,没能提供像离线学习、在线服务等这种能给用户带来更好学习体验的功能,没能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所以用户在使用上也会有所保留。今后的移动学习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一定要更具人性化,只有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才是优质的产品。第三,网络的带宽和流量也是限制用户使用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时候移动终端只有在接入WiFi的环境下才能获得更快的网速,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4G的网络环境下,受到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带宽和流量的影响,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地去使用移动学习产品,这也是不利于用户开展移动学习的原因。目前的解决方法就是提供离线功能,这样用户在WiFi环境下下载,便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当然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改善和增强,流量套餐的价格不断降低,带宽和流量问题在今后也将不再是制约的因素。
三、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科技的不断创新,都昭示着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世界将是“移动”的世界,智能化手机、掌上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链等移动学习设备逐年成级数倍增长,并且充斥于生活、工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学习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冲击、社区化的推廣、智能化的设备、开放性的世界,诸多种种,都给移动学习的未来发展带来曙光。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从移动学习的特点入手,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发展为支撑,未来的移动学习将变得智能化、人性化、微型化、多元化、普及化,不断推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移动学习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移动终端与电脑端的Web网络学习相比还具备有实时接收推送信息的功能,即使在用户退出了学习APP,但是在没有关闭后台程序的情况下,依然能收到由学习APP所推送的信息,这使得移动学习的实时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朝着人与物、人与知识、人与服务密切联系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实现“思考就是学习”的模式也接近可能。但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搜索是当前众多咨询信息中的根本需求,今后只需要说一句话或者给个提示就能将所需内容全息展现。这也就意味着将来的学习中必须有一个机器语音引擎,或者更智能的意识搜索,大脑只要想到什么内容都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搜索,然后再返回给终端,实时性不言而喻。同时,移动学习的服务和体验应该更重视“人性化”的设计,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因为只有在产品的设计上以人为本,更符合终端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方式才能更受欢迎。

(二)移动学习的微型化学习将更高效。现阶段的Web课程沿袭了课堂教学的模式,时间通常都在30-40分钟,这样的时长不符合移动学习的规律,移动学习不能是简单地将Web课程照搬照用,而应该更符合移动状态下的碎片化学习,所以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必须向微型化发展,利用更活泼生动的影像、短小精悍的文字来提高知识的传递效能,从而缩短用户的学习时间,提升学习的效果。目前,HTML5以其动画效果优良、文件小、易于传播的特点已被广泛使用在移动学习课程中。

(三)移动学习游戏化、趣味化的内容将增强。移动学习具有和其他任何学习的通性,就是要有优质的内容才能凸显其优质的品质。高质量且符合移动用户需求的内容是解决移动终端学习“无吸引力”问题的关键,以提升用户的使用黏性。传统的讲授式课程比较枯燥,会降低用户的体验。因此,要能吸引用户使用,则需要在学习内容增加一些游戏化、趣味化的特性,这样才能吸引用户学习和传播。当前,通过游戏化、趣味化策略推进移动学习已成为行业热点。游戏化是指将某个已经存在的、具有一定核心和内在价值的事物与游戏机制相整合,以激发用户的参与度、投入感和忠诚度。现在,游戏化、趣味化已经被视为吸引用户参与到产品中的方法,市场中具有游戏化、趣味化的产品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游戏化、趣味化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四)移动学习的交互方式将更社区化。社区化的移动学习是移动学习发展的趋势,社区化可以将志趣相投的人聚集起来,并以知识分享的方式去带动大家学习。其实,我们现在通过QQ、微博、微信获取、分享新知识新技能时,就已经在参与社区化学习。

这种社区化学习不仅仅是在参与学习,还可以结交其他的学习者,扩大自己的学习圈,通过彼此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探讨学习难题,以发起项目兴趣组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知识阵营,随时随地的进行分享。笔者认为,如果未来的移动学习发展能让学习者利用网上的账号,通过账号记录他们的证书、所学习过的项目、所完成的课程和作业、目前学习的课程,他们就可以通过这个账号创建自己的学习简历,分享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相互推荐课程,使得学习变得更有趣,让学习中心将遍布世界各地,作为同伴和社区的延伸,让学习者无障碍去访问其他学习者。可以想象,伴随着学习者的成长,他们的圈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不断演变。

(五)移动学习与其他方式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移动终端所集成的位置服务和传感器让用户能实时实地地去使用更便捷的服务,导致电脑端的浏览网页、购物和学习等大量的操作都逐渐地被移动终端代替。随着移动终端的应用数量迅速增长,某些领域的移动学习用户甚至超过了电脑端的用户。今后移动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也将是必然趋势。例如将书本与移动学习整合,实现“书本+移动”的创新型学习模式,构建更为适合用户、更为体贴的学习体验。

总之,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当代教育有机结合的结果,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成果,其推广和发展必将引起教育技術和手段的巨大变化。利用手机可完成许多教学活动,其操作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杨秀菊.基于Android移动学习平台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5(4)

[2]黄振宣,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曾正.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林 沣(198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物联网,数据挖掘;玉杨阳(1986—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思政教育。

(责编 黎 原)

高职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与我国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其差异可获得一些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有益的启示,同时借鉴这些经验以期使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国内外 高职高专 人才培养 比较

2007年5月,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中本科院校有720所,高职高专院校有1147所,高职高专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9.6%。可见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因此对国内外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的经验,使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迈上—个新台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一、国内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比较

(一)培养模式的比较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最初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术工人和技术员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后来,德国的职业学院把它引用到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中,在办学上,采取学院和企业共同培养高职学生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模式。它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依托,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做到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现了培训功效的“五合一”。

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首先由学校聘请一批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进行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从而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最后依此施教。此外,加拿大社区学院采用与企业、社区合作教育的方式,实行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课程计划。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用工资收入来维持日常开销和缴纳学费。企业通过合作教育对学生雇员进行充分的实际训练和考察,以便选拔合格雇员。

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tion)模式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了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接口问题而建立的一个教育体系,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TAFE的办学模式是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的,经国家培训署批准的能力标准或培训包,按照能力标准或培训包开发的课程需经认证机构的认证并注册。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并按照能力标准或培训包所规定的评估指南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估,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相应的国家资格证书。TAFE模式既可向社会输送持有不同等级证书的实用人才,又可以使有志继续学习的学生升到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还可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特殊教育需求,其学分在不同层次学校间互为认证。

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表述各不相同,有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定位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有的定位为培养高级操作型人才。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缺乏认识,基本采取“拿来主义”,不少高职院校都在套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训练。由于我国职业标准在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且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以至于现行的高职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高职学生毕业后,理论水平达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水平,实践能力比不上职高、中专毕业生,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专业设置的比较

德国双元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也是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相应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搜集过程。职业分析通常将一个或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即德国所称的“培训职业”。

加拿大CBE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以培养实用、适用人才为原则。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专业设置完全由学院自己决定,新专业先上后稳,逐步完善。每一个专业基本上都有一个专业委员会,由本行业的专家组成,成员大部分来自社会,少部分来自学校,专业委员会要确保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是社会所急需的。在学制问题上,办什么专业,专业的标准是什么,所学专业应该几年毕业,都按社会的需求和企业雇主的要求决定,不属上级机关批准的范畴。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在澳大利亚,每个中心城市或城镇都有TAFE学院或分院,其专业设置全部经过市场调查和专家论证,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业要求紧密结合,而且这种设置按照地方企业的要求随时作出调整。TAFE着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使他们能较快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另外,TAFE的办学过程要求学生真正地在职业岗位上顶岗,所以毕业生在技能水平上被雇主广泛认可,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对专业设置科学性的严格论证,忽视专业布局的规划,造成一些热门专业一窝蜂上马,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的现象。在专业名称上,随意性较大,学校过分注重对招生市场的吸引性,忽视了对专业内涵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义。专业设置布局的盲目性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成熟,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发布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善。

(三)课程设计的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是一种建立在专业训练基础之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所有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并呈阶梯式逐渐上升。其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3:7,增加了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的适应性,也便于其迅速就业和转岗。

加拿大的CBE课程设计与德国有所不同,具体分为两步:第一步制订DACUM表,第二步编制课程大纲。DACUM表的制订是由校方邀请企业代表组成委员会,由委员会通过分析、归纳确定这一职业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编制

教学大纲是由学校组织有关的教学人员对DACUM表进行分析。首先将相同或相近的知识归类,构成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教学模块,也就是构成一门课程;然后将课程排序,按基础、专业和实际工作需要顺序排列,构成课程大纲。课程大纲中再加入一些约占25%的非专业课程。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

TAFE的课程设计是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下,以行业组织制订的行业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为满足行业需要而设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并重,且多数是以技能培训为主的一组结构严谨有序的科目组合。一个课程包括哪些科目,由国家各相关产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咨询组织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需求信息和就业市场信息,以及不同证书或文凭的标准而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不断修订。不同的课程,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同。TAFE学院开设的正规课程,必须在澳大利亚国家机构注册,经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审定批准后才能实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是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中心,而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仍然是“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这种设置最大的弊端是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比例重,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只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并且时间还难以保证,虽然它强调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因而很难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是因为真正的技能课和实,践课通常被放在第三学年,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容易使学生分心,再加上难有理想的实习和实操场地,最后一学期的实习时间往往成为学生找工作的时间。

(四)教学模式的比较

双元制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论教学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转变。实训教学由传统的四级教学法向引导性课文法、项目应用法及学习岛等过渡。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获取者,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CBE教学模式采用了“自我培训评估系统”,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重视对学生反馈能力的培养。这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在教学手段上,CBE综合运用了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体现了个体化教学,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TAFE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践第一。TAFE各学院设有实践课和理论课,但以实践课为主。课堂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大部分职业培训都是以现场教学代替课堂教学。教师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解边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和指导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课堂教学模式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较大。从教学方法来看,“学生排排座,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有的学校虽投入了不少财力、物力,以充实教学手段,如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等,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从属的被动局面。

二、国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虽然中外国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通过对国内外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仍可以得到一些发展我国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明确定位

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明显的区分界,普通教育力求传授理论知识,使个体在知识深度上得以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则采用从人的能力本位出发,以培养实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为根本,以社会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为需求的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门熟练的职业技术,也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切勿将其视为普通教育的压缩,而应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明确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发挥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还应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开展市场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二是组织校内外专家和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三是考虑学校的师资情况和老专业的基础情况,使新老专业实现合理延承、灵活转换,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比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市,我们就要根据实际需要拓展越南语等小语种、会展策划等专业。

(三)以能力为本位,加大教改力度

在课程改革方面,应打破课程设置固定化、教材统一化、教学内容标准化等传统的管理模式,给各职业学院以自主权和决定权,不同的省市、地区、学校应根据本地需要设置课程,选用教材,制订具体适用的培养目标。

在教育模式方面,应摒弃教师中心论,克服“一言堂”现象,摒弃重理论、重知识、重记忆、重分数的传统教育观念,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倡探索式、研究式、发现式、自主式、实践式的学习方法,以实际操作代替教师讲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加大实践课的课时数,削减理论课的课时数,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增长才干。 在评估模式方面,应从重考试、重分数向重实践、重能力转变;由考试评估向实践评估转变;由“一卷”定音转向多层次、多层面、多渠道全面评估。评估过程中加大实际能力评估的比重,减少理论考试所占的份量。

(四)合作办学,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办学模式

一是产学研合作。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使学生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二是与国外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国外高职院校已积累了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他们的经验,将加快我国高职高专的办学进程。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模式多种多样,以中国的国情完全照搬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使培养出的高职高专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需求。

责编 郝 勋

上一篇:政府审计体制选择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物流市场竞争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