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范文

2023-12-21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院:物

院 课

程 :DSP 技术及应用

级 :321100 姓

名 :

号 : 111111111111111 指导教师 :

1.课程设计目的 2.课程设计正文

2.1 课程设计要求 2.2F2812原理图

2.3F2812系统环境结构实图 2.4设计原理 2.5设计结果 2.6心得体会

3.参考文献

4.此次课程设计的程序

1. 课程设计目的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DSP》这一门课程,为了实现理论结合实践,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我们针对这门课程进行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更加深入的学习这门课程,掌握这门技术,加深对DSP控制器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DSP开发环境CCS C2000对源程序文件进行编译、链接、装载调试,以完成基本的DSP项目文件设计。

2. 课程设计正文 2.1 课程设计要求

⑴ 设计一个十字路口交通灯(带一个倒计时数码管),每个方向有三色(红、黄、绿)。

⑵ 实现交通灯双向车道红绿灯切换功能、交通灯全亮功能、数码管全亮功能。 ⑶ 保证每次切换倒计时20秒,在此时熄灭绿灯。

2.2 F2812原理图

2.3 F2812系统调试环境结构实物

图2.3 F2812系统调试环境实物结构

2.4设计原理

1.交通灯控制要求

利用 ICETEK-EDU 实验箱提供的设备,设计模拟实际生活中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的程序。

要求如下:

-交通灯分红黄绿三色,东、南、西、北各一组,用灯光信号实现对交通的控制:绿灯信号

表示通行,黄灯表示警告,红灯禁止通行,灯光闪烁表示信号即将改变。

-计时显示:8×8 点阵显示两位计数,为倒计时,每秒改变计数显示。

-正常交通控制信号顺序:正常交通灯信号自动变换

(1)南北方向绿灯,东西红灯(20 秒)。

(2)南北方向绿灯闪烁。

(3)南北方向黄灯。

(4)南北方向红灯,东西方向黄灯。

(5)东西方向绿灯(20 秒)。

(6)东西方向绿灯闪烁。

(7)东西方向黄灯。

(8)返回(1)循环控制。

-紧急情况处理:模仿紧急情况(重要车队通过、急救车通过等)发生时,交通警察手动控制

(1)当任意方向通行剩余时间多于 10 秒,将时间改成 10 秒。

(2)正常变换到四面红灯(20 秒)。

(3)直接返回正常信号顺序的下一个通行信号(跳过闪烁绿灯、黄灯状态)。 2.交通灯模拟

利用 ICETEK-CTR 上的一组发光二极管(共 12 只,分为东西南北四组、红黄绿三色)的亮灭实现交通信号的模拟。 3.计时显示

利用 ICETEK-CTR 上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模拟显示。 4.计时

使用 TMS320F2812DSP 片上定时器,定时产生时钟计数,再利用此计数对应具体时间。 5.紧急情况

利用 ICETEK-CTR 上键盘产生外中断,中断正常信号顺序,模拟突发情况。 6.程序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由于控制是由不同的各种状态按顺序发生的,我们可以采用状态机制控制方法来解决此问题。这种方法是:首先列举所有可能发生的状态;然后将这些状态编号,按顺序产生这些状态;状态延续的时间用程序控制。对于突发情况,可采用在正常顺序的控制中插入特殊控制序列的方式完成。

2.5.设计结果

程序可以完成交通灯功能,顺序循环工作。 在中断信号到来后,进入特殊过程:当前计时如果大于 10 改成 10,否则不变,等待状态切换;切换后进入四面禁行状态,计数 20 秒后返回断点后的通行(有两方向是绿灯)状态。 设计结果部分截图

2.6心得体会

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在此次的课程设计中,主要资料的查阅和对电路图的总体设计,对电路的设计包括绘制电路原理图。由于平时在对本课程的学习中,没有注重系统的设计,故在设计电路原理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跟同组的同学讨论和向老师请教后也得到了解决。由此可以得出,我对本门课程的掌握还是很不好,动手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理念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要培养自己的对手操作能力。最后在老师的辛勤的指导下,终于迎刃而解,终于觉得平时所学的知识有了实用的价值,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不仅学到了不少知识,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对以后的路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最后,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

3.参考文献

[1] 苏涛,蔺丽华,卢光跃.DSP实用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 赵红怡编.DSP技术与运用实例.2006.

4.此次课程设计的程序

#include "DSP281x_Device.h"

// DSP281x Headerfile Include File #include "DSP281x_Examples.h"

// DSP281x Examples Include File

void Delay(unsigned int nTime); void SetLEDArray1(int nNumber); // 修改显示内容 void RefreshLEDArray1();

// 刷新显示 interrupt void cpu_timer0_isr(void); interrupt void XINT2_isr(void); void EndICETEKCTR();

#define XINT2CR (*((unsigned int *)0x7071)) #define XNMICR (*((unsigned int *)0x7077)) #define T46uS 0x0d40 #define SCANCODE_0 0x70 #define SCANCODE_1 0x69 #define SCANCODE_2 0x72 #define SCANCODE_3 0x7A #define SCANCODE_4 0x6B #define SCANCODE_5 0x73 #define SCANCODE_6 0x74 #define SCANCODE_7 0x6C #define SCANCODE_8 0x75 #define SCANCODE_9 0x7D #define SCANCODE_Del 0x49 #define SCANCODE_Enter 0x5A #define SCANCODE_Plus 0x79 #define SCANCODE_Minus 0x7B #define SCANCODE_Mult 0x7C #define SCANCODE_Divid 0x4A #define SCANCODE_Num 0x77 #define CTRGR *(int *)0x108000 #define CTRLCDCMDR *(int *)0x108001 #define CTRKEY *(int *)0x108001 #define CTRLCDCR *(int *)0x108002 #define CTRCLKEY *(int *)0x108002 #define CTRLCDLCR *(int *)0x108003 #define CTRLCDRCR *(int *)0x108004 #define CTRLA *(int *)0x108005 #define CTRLR *(int *)0x108007

Uint16 var1 = 0; Uint16 var2 = 0; Uint16 var3 = 0; Uint16 test_count = 0; Uint16 Test_flag = 0; Uint16 Test_var = 0; Uint16 Test_status[32]; #define nStatusNSGreenEWRed 160 #define nStatusNSFlashEWRed 184 #define nStatusNSYellowEWRed 200 #define nStatusNSRedEWYellow 216 #define nStatusNSRedEWGreen 376 #define nStatusNSRedEWFlash 400 #define nStatusNSRedEWYellow1 416 #define nStatusNSYellowEWRed1 432 #define nTotalTime 448 #define nStatusHold 160

#define statusNSGreenEWRed 0 #define statusNSFlashEWRed 1 #define statusNSYellowEWRed 2 #define statusNSRedEWYellow 3 #define statusNSRedEWGreen 4 #define statusNSRedEWFlash 5 #define statusHold 6 int a=0; unsigned int uWork,nTimeCount,nTimeMS; unsigned int uLightStatusEW,uLightStatusSN; unsigned int bHold; unsigned char ledbuf[8],ledx[8]; unsigned char led[40]= { 0x7E,0x81,0x81,0x7E,0x00,0x02,0xFF,0x00, 0xE2,0x91,0x91,0x8E,0x42,0x89,0x89,0x76, 0x38,0x24,0x22,0xFF,0x4F,0x89,0x89,0x71, 0x7E,0x89,0x89,0x72,0x01,0xF1,0x09,0x07, 0x76,0x89,0x89,0x76,0x4E,0x91,0x91,0x7E };

void main(void) {

int nWork1,nWork2,nWork3,nWork4,k;

int nNowStatus,nOldStatus,nOldTimeCount,nSaveTimeCount,nSaveStatus;

unsigned int nScanCode;

nTimeCount=0; bHold=0;

uLightStatusEW=uLightStatusSN=0;

nNowStatus=0; nOldStatus=1; nOldTimeCount=0;

//InitSysCtrl();//初始化cpu

InitPll(0x0);

DINT;//关中断

InitPieCtrl();//初始化pie寄存器

IER = 0x0000;//禁止所有的中断

IFR = 0x0000;

InitPieVectTable();//初始化pie中断向量表

EALLOW; // This is needed to write to EALLOW protected registers

PieVectTable.TINT0 = &cpu_timer0_isr;//指定中断服务子程序

PieVectTable.XINT2 = &XINT2_isr;

EDIS;

// This is needed to disable write to EALLOW protected registers

//EALLOW; // This is needed to write to EALLOW protected registers

//PieVectTable.XINT2 = &XINT2_isr;

//EDIS;

// This is needed to disable write to EALLOW protected registers

CpuTimer0.RegsAddr = &CpuTimer0Regs; // Initialize timer period to maximum:

CpuTimer0Regs.PRD.all = 0xffff; //CpuTimer0Regs.PRDH.all = 0xffff; // Initialize pre-scale counter to divide by 1 (SYSCLKOUT):

CpuTimer0Regs.TPR.all = 0xff09; CpuTimer0Regs.TIM.all = 0xffff; //CpuTimer0Regs.TIMH.all = 0xffff; CpuTimer0Regs.TPRH.all = 0; // Make sure timer is stopped: CpuTimer0Regs.TCR.bit.TSS = 1; CpuTimer0Regs.TCR.bit.SOFT = 1; CpuTimer0Regs.TCR.bit.FREE = 1; // Reload all counter register with period value: CpuTimer0Regs.TCR.bit.TRB = 1; CpuTimer0Regs.TCR.bit.TIE = 1; // Reset interrupt counters: CpuTimer0.InterruptCount = 0;

// Enable TINT0 in the PIE: Group 1 interrupt 7

PieCtrlRegs.PIEIER1.bit.INTx5 = 1;

PieCtrlRegs.PIEIER1.bit.INTx7 = 1;

XINT2CR =0x1;/*打开管脚xint2外中断*/

//XNMICR=0x1;/*打开nmi中断*/ // Enable global Interrupts and higher priority real-time debug events:

EINT;

// Enable Global interrupt INTM

ERTM;

// Enable Global realtime interrupt DBGM

CTRGR=0; // 初始化ICETEK-CTR CTRGR=0x80; CTRGR=0; CTRLR=0; // 关闭东西方向的交通灯

CTRLR=0x40; // 关闭南北方向的交通灯

CTRLR=0x0c1; // 开启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

for ( k=0;k<8;k++ ) {

ledbuf[k]=0x0ff; // 显示为空白

ledx[k]=(k<<4); // 生成显示列控制字 } k=CTRLCDCR; // 清除键盘缓冲区

StartCpuTimer0();//启动定时器0

// 根据计时器计数切换状态

// 根据状态设置计数和交通灯状态 while ( 1 )

{

if ( bHold && nNowStatus==statusHold )

{

if ( nTimeCount>=nStatusHold )

{

nNowStatus=nSaveStatus;

nTimeCount=nSaveTimeCount;

bHold=0;

}

}

else if ( nTimeCount

else if ( nTimeCount

else if ( nTimeCount

else if ( nTimeCount

else if ( nTimeCount

else if ( nTimeCount

else if ( nTimeCount

else if ( nTimeCount

if ( nNowStatus==nOldStatus )

{

switch ( nNowStatus )

{

case statusNSFlashEWRed:

nWork1=nTimeCount-nStatusNSGreenEWRed;

nWork2=nStatusNSYellowEWRed-nStatusNSFlashEWRed;

nWork3=nWork2/3;

nWork4=nWork3/2;

if ( nWork1>=0 && nWork2>0 && nWork3>0 && nWork4>0 )

uLightStatusSN=( (nWork1%nWork3)<=nWork4 )?(0x49):(0x40);

break;

case statusNSRedEWFlash:

nWork1=nTimeCount-nStatusNSRedEWGreen;

nWork2=nStatusNSRedEWYellow1-nStatusNSRedEWFlash;

nWork3=nWork2/3;

nWork4=nWork3/2;

if ( nWork1>=0 && nWork2>0 && nWork3>0 && nWork4>0 )

uLightStatusEW=( (nWork1%nWork3)<=nWork4 )?(0x09):(0x00); break; case statusNSGreenEWRed: nWork1=nStatusNSGreenEWRed/20; if ( nWork1>0 ) {

nWork2=20-nTimeCount/nWork1;

if ( bHold )

{

if ( nWork2>10 )

{

nTimeCount=nWork1*10;

nWork2=10;

}

}

if ( nOldTimeCount!=nWork2 )

{

nOldTimeCount=nWork2;

SetLEDArray1(nWork2);

} } break; case statusNSRedEWGreen: nWork1=(nStatusNSRedEWGreen-nStatusNSRedEWYellow)/20; if ( nWork1>0 ) {

nWork2=20-(nTimeCount-nStatusNSRedEWYellow)/nWork1;

if ( bHold )

{

if ( nWork2>10 )

{

nTimeCount=nStatusNSRedEWYellow+nWork1*10;

nWork2=10;

}

}

if ( nOldTimeCount!=nWork2 )

{

nOldTimeCount=nWork2;

SetLEDArray1(nWork2);

} } break; case statusHold:

nWork1=nStatusHold/20;

if ( nWork1>0 )

{

nWork2=20-nTimeCount/nWork1;

if ( nOldTimeCount!=nWork2 )

{

nOldTimeCount=nWork2;

SetLEDArray1(nWork2);

}

}

break;

}

}

else

{

if ( bHold )

{

nSaveStatus=nNowStatus;

nSaveTimeCount=nTimeCount;

nNowStatus=statusHold;

nTimeCount=0;

if ( nSaveStatus==statusNSFlashEWRed nSaveStatus==statusNSYellowEWRed )

{

nSaveStatus=statusNSRedEWGreen;

nSaveTimeCount=nStatusNSRedEWYellow;

}

else if ( nSaveStatus==statusNSRedEWFlash nSaveStatus==statusNSRedEWYellow )

{

nSaveStatus=statusNSGreenEWRed;

nSaveTimeCount=0;

}

}

nOldStatus=nNowStatus;

switch ( nNowStatus )

{

case statusNSGreenEWRed:

uLightStatusEW=0x24; uLightStatusSN=0x49;

SetLEDArray1(20);

break;

case statusNSFlashEWRed:

uLightStatusEW=0x24; uLightStatusSN=0x49;

SetLEDArray1(0);

||

||

break;

case statusNSYellowEWRed:

uLightStatusEW=0x24; uLightStatusSN=0x52;

SetLEDArray1(20);

break;

case statusNSRedEWYellow:

uLightStatusEW=0x12; uLightStatusSN=0x64;

SetLEDArray1(20);

break;

case statusNSRedEWGreen:

uLightStatusEW=0x09; uLightStatusSN=0x64;

SetLEDArray1(20);

break;

case statusNSRedEWFlash:

uLightStatusEW=0x09; uLightStatusSN=0x64;

SetLEDArray1(0);

break;

case statusHold:

uLightStatusEW=0x24; uLightStatusSN=0x64;

SetLEDArray1(20);

break;

}

}

CTRLR=uLightStatusEW; CTRLR=uLightStatusSN; // 设置交通灯状态

RefreshLEDArray1(); // 刷新发光二极管显示

nScanCode=CTRKEY; // 读键盘扫描码

nScanCode&=0x0ff;

if ( nScanCode==SCANCODE_Enter ) break;

}

EndICETEKCTR(); exit(0); }

interrupt void cpu_timer0_isr(void) {

//CpuTimer0.InterruptCount++;

// Acknowledge this interrupt to receive more interrupts from group 1

PieCtrlRegs.PIEACK.all = PIEACK_GROUP1;

CpuTimer0Regs.TCR.bit.TIF = 1;

CpuTimer0Regs.TCR.bit.TRB = 1;

nTimeMS++; if ( nTimeMS>=5 ) {

nTimeMS=0;

nTimeCount++;

nTimeCount%=nTotalTime; } }

interrupt void XINT2_isr(void) {

//StopCpuTimer0();

PieCtrlRegs.PIEACK.all = PIEACK_GROUP1;

bHold=1;

//StartCpuTimer0(); }

void Delay(unsigned int nDelay) { int ii,jj,kk=0; for ( ii=0;ii

for ( jj=0;jj<64;jj++ )

{

kk++;

} } } // 设置发光二极管显示内容 void SetLEDArray1(int nNumber) { int i,k,kk,kkk;

kkk=nNumber;

k=kkk/10*4; kk=kkk%10*4; for ( i=0;i<4;i++ ) {

ledbuf[7-i]=~led[k+i];

ledbuf[3-i]=~led[kk+i]; } } void RefreshLEDArray1() { int i; for ( i=0;i<8;i++ ) {

CTRGR=ledx[i];

CTRLA=ledbuf[i]; } } void EndICETEKCTR() { int k; CTRLR=0;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1)产品原则布置又称流水线式布置,是指机器设备、人员及物料完全按产品的加工或装配的工艺过程顺序布置,从而形成一定的流水线。产品原则布置的优点:1.符合工艺过程,物流畅通 2.上下工序衔接,存放量少3.物料搬运工作量少 4.可做到作业专业化,对工人技能要求不高,易于培训 5.生产计划简单,易于控制6.可使用专用设备和机械化,自动化搬运方法 缺点: 1.设备发生故障时引起整个生产线中断2. 产品设计变化将引起布置的重大调整3. 生产线速度取决于最慢的机器 4. 生产线有的机器负荷不满,造成相对投资较大5.生产线重复作业,工人易产生厌倦6. 维修和保养费用高

(2)工艺原则布置又称机群式布置,是指根据工艺特点,把同种类型的一群设备和人员集中布置在一个地方,从而形成一个一个机床群 工艺原则布置的优点:1.机器利用率高,可减少设备数量2.便于调整设备和人员,容易适应产品的变化,生产系统的柔性大大增加3.操作人员作业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工作兴趣和职业满足感缺点:1.工件需要经过多种设备加工,从而不得不往返与各工序之间,增加了产品搬运次数与搬运距离。

2.生产计划与控制较复杂,要求员工素质的提高3.库存量相对较大

(3)成组原则布置又称混合式布置,是指:首先对零部件进行分类,把加工工艺过程相似的零部件分为同一组,以此为一个单元。在单元内部,设备按机群式布置。同一单元内,各机群之间按工艺过程排列。优点:

1.由于产品成组,设备利用率高。2流程通畅,运输距离较短,搬运量少。3. 有利于发挥班组合作精神 4. 有利于扩大员工的作业技能5. 兼有产品原则布置和工艺布置的其它优点 缺点:1.兼有产品原则布置和工艺原则布置的其他缺点 2.减少了使用专用设备的机会3. 班组成员需掌握所有作业技能 4.需要较高的生产控制水平以平衡各单元之间的生产流程5.若单元间流程不平衡,需中间储存,增加了物料搬运

(4)产品固定式布置是指将产品固定在一个固定位置上,所需要设备、人员、物料均围绕产品布置

二、联合厂房的布置:联合厂房一般适用于冷加工车间。 联合厂房在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可以辅以机械通风。联合厂房内外均须按标准设置消防通道,厂房内还应分区设立消防设施。

(6)多层厂房的布置:多层厂房占地面积少,缩短了厂区道路、管线及围墙等的长度。多层厂房不宜过大,尽可能采用两侧天然采光。 多层厂房楼顶一般不设天窗,有利于保温和隔热处理。 多层厂房一般为梁柱承重,柱网尺寸较小,生产工艺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

三、出入口设计原则:(1)出入口是工厂与社会联系的门户,反映了厂容厂貌,同时也影响了城市街景,所以设计时应综合考虑。(2)出入口应做到人流、物流分开,分别设置人员、货物出入口,并要符合人流及物流的需要。(3)当工厂规模较大时,应增设次出入口。(4)出入口应与厂级办公楼相邻,以便外来人员联系工作。(5)出入口前应设置人流集散和车辆暂停与回转的场地。(6)出入口位置选取应便于实现厂内外运输的衔接,其宽度应由厂区内主干道宽度确定。

四、规划:指如何将一个系统中的资产做最有效的分配、安排,使系统达到最佳的绩效表现。

五、设施规划:指在企业经营策略的指导之下,针对企业个体中的生产或服务系统的生产或转换活动,从投入到产出的全部过程中,将人员、物料及所需的相关设备设施等,做最有效的组合与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设施协调,以期获得安全、效率与经济的操作,满足企业现有经营需求,同时更进一步能对企业长期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和效益。

六、物流系统的组成:运输子系统、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动加工、物流信息

七、设施规划的研究内容:设施位置选择、设施设计。设施设计分为设施布置设计、搬运系统设计、结构系统设计(建筑设计、公用工程设计、信息通信设计)。

八、设施布置设计:就是通过对设施内部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进行分析,对其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作出有机的组合与合理配置,达到系统内部布置最优化。

九、作业单位:是设施的基本区划,可大至一个建筑物或一个车间,亦可小至一个出入口或一台机器。如何划分,须看规划工作所处的阶段或层次。

十、设施选址的阶段 :准备阶段、地区选择阶段、具体地点选择阶段

十、风玫瑰图:全年有一个或两个盛行风向,最小频率风向与盛行风向相反或大致垂直时:散发烟尘的建筑物应布置在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不散发烟尘的建筑物应布置在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十一、SHA的基本内容:阶段构成、程序模式、图例符号。物料搬运分析的基本内容:物料、移动、方法 十

二、系统化布置设计与系统化搬运分析的相互关系:1. 两者出发点都是力求物流合理化。SLP重点在于空间的合理规划,使得物流路线最短,在布置时位置合理,尽可能减少物流路线的交叉、迂回现象。 SHA重点在于搬运方法和手段的合理化,既确定合理的搬运方法,选定合理的搬运设备,使搬运系统最优。2. 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良好的设施布置和合理的物料搬运系统相结合,才能保证物流合理化。。设施布置设计是物料搬运系统设计的前提,而设施布置设计只有通过完善搬运系统才能显示出其合理性。

十三、根据p-q分析判断适合的设施布置形式:I区:表示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类型,生产该类产品的设备宜采用产品原则布置形式。;IV区:表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生产该类产品的设备宜采用工艺原则布置形式。; II和III区:表示的产品品种和批量均中等,生产该类产品的设备宜采用成组原则布置形式。十

四、厂区道路分类:主干道、次干道、辅助道路、车间引道、人行道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煤炭运输:根据我国“北煤南运”总体格局,装船港由北方沿海的秦皇岛港、唐山港、天津港、黄骅港、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港等组成,卸船港由华东、华南等沿海煤炭消费地区的电力企业专用码头和公用港区煤炭转运设施组成;

--石油运输:依托石化企业布点,以20-30万吨级专业化的进口原油卸船码头和二程中转储运设施以及成品油、天然气中转储运设施组成,并满足国家石油储备要求;

--铁矿石运输:临近钢铁企业或与钢铁企业的调整布局相适应,由20-30万吨级高效、专业化的进口铁矿石卸船码头和二程接卸中转设施组成;

--集装箱运输:将逐步形成环渤海地区以大连、天津、青岛港为干线港,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宁波和苏州港为干线港,东南沿海地区以厦门港为干线港,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保持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以深圳、广州港为干线港,沿海其他港口开展支线或喂给运输的三个层次港口相结合的格局;

--粮食运输:与我国粮食主要流出区、流入区的地理分布相适应,与粮食流通、储备、物流通道相配套,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运营发展的粮食运输系统;

--商品汽车:依托汽车产业布局和内、外贸汽车进、出口口岸,专业化、便捷的商品汽车运输及物流系统;

--陆岛及旅客运输:以大陆、岛屿间滚装运输为重点,适应沿海岛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安全、舒适、便捷的旅客运输系统。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职业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人们从社会中牟取多种利益的资源,它对于每个人都极为重要,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因此,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比作一次旅行,那么出发前一定要确定旅行目的地、选择旅行路线、拟定旅游计划,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旅程安全、愉快、顺利和经济,不错过自己梦想要到的地方。而职业生涯规划又分为近期、短期、中期、长期四种。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而在规划之前,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自我认知。

善于认识自我也是一种能力,适时的反省自己,解剖自己,不仅能避免迷失自我,还能理性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发展自己的智慧。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自我认知同样占据着很重的地位。只有通过对自己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以及在哪方面最有潜力,将自己引向一个更为壮阔的未来。我们可以运用自我评估的方法。评估自我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如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等,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评估自我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代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

当我们有了清楚的自我认识之后,接下来就要对外部的世界进行了解。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对未来的职业世界了解越多,越能够产生对未来职业的憧憬。越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和满意的工作。现在大学生中存在许多先就业后择业的现象,盲目跳槽现象很严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各种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等。还有对目标职业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理想的职业,应该包括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与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相一致,这样才会全力以赴不遗余力。二是与自己的性格能力特征相一致,这样才能比较轻松自如地做好工作。三是该职业必须能够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没有相应的经济条件,再高尚的目标都难以坚持和实现。所以在进行目标职业分析之前就得明确人生目标:您到底想要什么?你知道自己人生的使命么?明确价值观系统:自己的价值观系统是什么样的?什么最重要?什么是必要的?最后才能够进行职业目标确定,什么类型的职业可以帮您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根据这些思考确定职业的大体方向、范围。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确立

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关键是要确立好目标。任何人的职业目标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利益的职业都是正确的,因此,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时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有现实的可行性。目标又分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短期目标则一般是近期素质能力的提高等。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1]张剑锋. 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田朋朋. 新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变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姚治松.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 [4]储鹏飞. 我国体育(大学)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金川. 寝室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探究[D].西南大学,2011. [6]郁少娇.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冲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刘璟. 新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8]王咏梅. 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9]杨梦琪.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0]吴启清. 民族地区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1]贺艳洁. 王阳明心学的现代教学意蕴[D].西南大学,2012. [12]梁蓉. 初中英语作文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3]张朗朗. 戏剧教学法在英国中学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4]韩文健. 中学英语课堂情感教学模式的探究[D].西南大学,2012. [15]赵国金.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伙伴合作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6]郭晓燕.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7]王伯宝. 基于信息论视角的初中生虚假作文教学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8]朱小燕. 生态学视野下的中小学教师学习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9]田艳兵. 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适应状况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0]邵静静. 重庆市高中化学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1]李武亚. 《重庆社会》课程的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2]江萍萍. 高中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3]王艳丽.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对物理实验教学影响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4]张娅妮.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共同必修模块难度的比较分析[D].西南大学,2012. [25]王俊民. 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科研内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6]于洁.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7]田娅. 重庆市新课改下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8]郭雨蒙.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9]胡方畅. 文本本位的高中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D].西南大学,2012. [30]罗红. 韩雪屏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1]朱瑞.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2]王合. 农村初任教师职业认同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3]王思聪.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4]朱德凤. 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5]道如娜. 三语教学条件下的教师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6]秦康柏. 复杂性视域中的课程创生[D].西南大学,2012. [37]魏晓宇. 3P教学与任务型教学中师生课堂角色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8]曾海萍. 论高中英语生命课堂的构建[D].西南大学,2012. [39]贺朝霞.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预防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0]程孝平. 中学教师课程取向对教学方式选择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 [41]杨乐艺.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2]惠婧. 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D].西南大学,2012. [43]罗娟.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4]莫丽华.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5]王永明. 初中数学框架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6]吴玮. 近十年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7]刘川江. 吴泓语文专题式教学评述[D].西南大学,2012. [48]黄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演讲辞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9]范敬飞. 小学体验式纠错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0]朱文娟. 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探究[D].西南大学,2012. [51]徐优. 幼儿园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2]顾静. 印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3]邱红祥. 青海农牧区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4]杨士连. 儒家诚学的现代课程意蕴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5]顾玉武. 媒介素养教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西南大学,2012. [56]邓磊. 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7]徐建星.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8]李先锋. 全球语境下的实用文章研究与教学应用[D].西南大学,2011. [59]吴文. 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0]杜建群. 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1]许楠.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维度[D].西南大学,2012. [62]陆明玉. 教学论发展的方法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3]刘伟. 教学利益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4]王芳芳. 自由·参与·共识[D].西南大学,2012. [65]杨昭宁. 学校科技风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6]胡白云.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教学民主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7]李本东. 教师教学实践感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8]Florida Khumbo Banda(丽达). 马拉维杜马西学院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研究:对变革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2. [69]李金富. 彝族农村小学生数学计算思维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0]杨慧娟.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1]章勤琼. 国家课程改革背景下中澳数学教师专业行动能力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2]李本友. 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3]王焕霞. 高中物理内容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的一致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4]张东. 论大学教学管理的伦理诉求[D].西南大学,2012. [75]马金晶. 成果导向教育博士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6]李红恩. 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西南大学,2012. [77]李航. 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与优化[D].西南大学,2012. [78]林辉春. 交往视域中的语文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9]胡斌. 去蔽·超越·建构[D].西南大学,2012. [80]刘桂影.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1]杜尚荣. 感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2]朱黎生. 指向理解的小学“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3]陈燕.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模式构建[D].西南大学,2013. [84]熊丙章. 高中生的算法理解水平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5]范增. 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6]袁令民. 物理高考与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7]姜涛. 物理探究课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8]杨晓峰. 课程文本中的身体建构[D].西南大学,2013. [89]王书林. 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研究[D].西南大学,2013. [90]龙安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D].西南大学,2013. [91]胡方. 文化理性与教师发展:校本教研中的教师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13. [92]郑秀敏. 危机与良机:教学偶然事件的潜在课程资源研究[D].西南大学,2013. [93]赵艳红. 教学智慧:教师权衡的艺术[D].西南大学,2013. [94]李志超.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3. [95]张桂芳.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96]孔夏萌.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3. [97]湛玉钊. 反思与建构[D].西南大学,2013. [98]刘义民. 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3. [99]余宏亮.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重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00]何茜. 美学取向课程探究[D].西南大学,2014. [101]王鲁男. 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02]叶波. 课程改革作为话语实践[D].西南大学,2014. [103]袁丹. 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教学个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04]朱文辉. 教学伦理性的后现代重建[D].西南大学,2014. [105]肖磊. 课程改革的制度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06]杨娟. 中英美澳科学传播政策内容及其实施的国际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07]卓嘎. 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08]陈荣. 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09]邓亚秋.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才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10]李静. 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11]赵逸庶.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12]张昆. 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13]沈林. 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14]李丹. 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15]樊亚峤. 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 [116]王洪席. 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17]王天平. 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 [118]张姝. 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 [119]苏强. 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20]王忠厚. 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21]张瑞. 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22]杨晓平. 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23]宋运明. 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24]尹国杰. 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25]段胜峰. 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26]李彩彦. 美学取向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27]马丽娜. 留守儿童校外学习支持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28]郜玉艳. 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29]张青. 韩国世界级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WCU计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30]明显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校本改进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31]王璐. 小学英语课堂情趣创设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32]陈飞飞. 重庆市中小学科技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33]蔡静.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34]邱宏伟. 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35]雷虹. 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36]刘兰超. 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实践知识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37]孔云军.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大学,2011. [138]卢晓燕. 体验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改进[D].西南大学,2011. [139]韩利红.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教学信念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40]赖瑜. 小学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41]赵婧. 高中英语自主阅读引导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42]张倩. 论保罗·弗莱雷的成人教学思想及其启示[D].西南大学,2011. [143]姜洪鹏. 英国埃克斯特大学初等PGCE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44]李根. 免费师范生课程意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45]侯得娟. 英国职前教师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46]高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改进[D].西南大学,2011. [147]王海燕. 高中语文课堂实施异步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48]郭洪.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小班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1. [149]叶波. 影响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50]魏红. 初中生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51]刘杰. 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引导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52]闫婧杰.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现状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53]李萍. 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D].西南大学,2011. [154]文武全. 中学语文校本教研现实检讨与对策思考[D].西南大学,2011. [155]黄莉.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56]纪文平. 基于信息化视角的中小学教材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57]董晓玲. 中学课程改革内源式发展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58]王太军. 西部地区高中物理教师有效教学认识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59]杨小苹. 高中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物理概念教学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0]张璐. 新课标下高考物理实验试题考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1]潘中举. 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2]唐忠敏. 中学物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3]张坤. 我国初中物理核心概念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刘广生. 中学语文戏剧文本教学去戏剧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5]钟巧平. ICT在丹麦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6]王俊颖. 论瑞士中小学自由主义教学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11. [167]王海林. 印度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内容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8]禹文萃.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9]张静. 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70]何松. 三套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教学属性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71]鲁妍妍. 农村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72]刘佩佩.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评价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73]营永霞. 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74]梁瀚月. 基于真实行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75]晏玲友. 高中“数学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76]李硕. 英国中小学校本培训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77]韦俊.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内容层面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78]荆仙玉. 建国后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79]谭悦.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80]徐岚. 上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练习设计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81]高倩倩.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82]熊鑫. 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83]许艳红.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84]齐丽娟. 小学教师课堂管理中的实践性知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85]龚雪.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86]杨刚. 美国科学教师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范例探析[D].西南大学,2011. [187]陈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88]康涛霞.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优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89]朱小勇. 教学的科学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90]彭敏. 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结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91]罗鑫. 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评价历史发展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92]张璐琳. 动摇的基础:哲学对教学论研究的作用趋势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93]张莉. 故事教学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11. [194]俞兴木. SPAN算法探究及其在绩效考评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1. [195]谢琴.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96]王艳. 基于情境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设计[D].西南大学,2011. [197]雍慧琦.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98]刘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方式的关系探究[D].西南大学,2011. [199]张琳. 中学英语反思性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00]周玲玲. 美国中小学双语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01]向宏伟. 土家族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02]阎娜. 民族地区中学校本教研形式的调查与分析[D].西南大学,2011. [203]黄涛. 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学术”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04]郭俊. 美国综合大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05]李永梅. 中学教师教育叙事研究的问题及路径探索[D].西南大学,2011. [206]惠艳艳. 初中学困生课堂管理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07]耿婵娟. 基于关注阶段理论的初中熟手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08]吴乐乐. 高中数学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09]杨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D].西南大学,2011. [210]姚丽.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11]刘洋. 韩国初中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12]李庆伟. 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13]李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14]孙海霞. 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11. [215]张栋.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写作部分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16]杨晋夫. 初中语文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设计[D].西南大学,2011. [217]张明晶. 陈钟樑语文教育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 [218]那明明. 小学教师有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19]傅静. 小学语文高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20]乔叶.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21]谢丽娜. 探究学习中“学生自由”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22]朱军委.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23]喻庆明. 论关系思维视阈下的课程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11. [224]王清霞. 解释学视野下课堂教学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25]丁卫华.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26]于晓琴. 课程的公正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27]刘成. 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教学文化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28]胡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政策发展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29]邹昌明. 多元文化下美国教师专业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30]冀伟伟.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31]赵丽. 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32]康彦姝. 加拿大中小学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33]段娟.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材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34]郝燕. 化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35]袁锦. 美国中小学双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探析[D].西南大学,2011. [236]赵攀锋. 化学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37]郝亭亭.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38]蒋瑜.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39]林克松. 初中教师校本学习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40]付德英.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模块科学探究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41]付靖雯. 三套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模块)内容属性的比较[D].西南大学,2011. [242]鲁忠洁. 高一学段人教版化学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43]郑昌平. 窦桂梅语文教学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44]张洪良. 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45]王芳. 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46]高利华. 普通高中中国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47]李国庆. 农村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48]蒋恩芳. 普通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实施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49]符果. 达州市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50]陈婧.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51]王翔燕.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52]舒莞淞. 高中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53]庞文娟. 初中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适切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54]姜丽娟. 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55]张丹珂. 图式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56]肖娟. 从获得到参与:新课改教学创新的趋势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57]闫靓. 美国职前教师职业习性培养探析[D].西南大学,2012. [258]任娟. 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59]向洁. 论课堂教学中教师消极感情的表征及矫正策略[D].西南大学,2012. [260]吴光东. 论课程的信息本质[D].西南大学,2012. [261]李曦. 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62]吕莎. 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教师流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63]郝源汇. 支架式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64]易晓佩. 知识管理视角下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65]田仁刚. 影响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66]宋晓林. 初中语文教师教科书使用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67]胡铁贵. 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68]母松灵. 高中语文教师新教材适应性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69]苏丹. 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之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70]段丽渊. 英国女王大学中等PGCE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71]董波. 免费师范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72]戴钦. 高师舞蹈专业有效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73]戴铮. 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74]文娟.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西南大学,2012. [275]王勤敏. 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76]陈美娇. 大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77]韩雪. 高中英语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78]张兰兰. 澳大利亚听说课程内容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79]李昊天. 心理学与人类学视角下的情境学习论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80]陈昊. 公开课中教师表演的质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81]张君.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82]马聪. 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83]周庆双. 城乡统筹进程中课程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84]曾菊琪.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学校教学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85]周靖毅. 以校长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86]肖明玉. 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建设促进学校改进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87]吴苏腾. 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88]安国琴. 后现代课程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89]邓晶晶. 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路径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90]吴卉. 优秀教师教学决策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91]唐雪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92]毕胜航.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及其转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93]廖雨维. 小学中段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94]阳丽涓.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95]冉娟. “教学学术”传播方式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96]贾瑜. 不同因素对教师教学方式选择与运用的影响程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97]王田田. 生命教育视野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分析[D].西南大学,2014. [298]田玉文. 我国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化学史的呈现及其教学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99]蒋瑞. 情境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00]宋婷. 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01]黄晓钰. 科学教育中科普剧资源的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02]肖春芝. “80后”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观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03]彭桂芳. 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监控能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04]刘雪梅.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05]尹传銮. 中学物理课堂对话教学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06]王代光.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07]申延芝. 初中语文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08]罗平云. 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09]张笑盈. 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高校课程群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10]张译.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提问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11]韦和凤.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修辞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12]黎爱玲.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13]吴传燕.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14]王川萁. 批判性阅读理念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15]谢璇.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英语教材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16]严慧芬. 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倾听策略[D].西南大学,2014. [317]吕丁.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教师反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18]贾娜.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信息化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19]刘佳. 进城流动学生的课堂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0]刘怡. 教育游戏在小学生课后学习使用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1]刘宗娇.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2]刘方林. 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现状调查[D].西南大学,2014. [323]朱朕红. 教师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4]张桂娟. 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2003版和2011版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5]崔娜.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6]龙兴. 苗族村寨小学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7]陈苹. 小学高年级课堂“吵闹”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8]倪苗苗. 小学语文共识教学课堂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9]吴利利. “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30]侯甜.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31]李姝绮. 男女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32]李高慧. 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33]王利.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教材“分数”内容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34]解孟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角色转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35]刘莹.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36]郑兰.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功能及其教学方法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37]魏俊俊. 民办中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38]汪建华. 中小学课堂讲授的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39]龙艳. 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审视与重塑[D].西南大学,2014. [340]屈宸羽. 论中小学课堂提问的病理现象及其矫正策略[D].西南大学,2014. [341]刘嵩萍. 科技馆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42]刘超. 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课时设置与实施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43]高倩. 英国GCE A-Level物理考试试题内容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44]金心红. 人本主义视野下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45]谢金芮. 初高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46]李欢.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47]刘志慧. 1988年至今英国中小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48]覃婷婷. 农村高中数学教师对新教材适应性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49]尹苛鉴. 口语交际课程内容表现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50]荀冰畅. 语文学科造句训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51]罗威. 中美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功能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52]张年东. 非连续性文本及其阅读和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53]张蕾. 美国南印第安纳大学反思型教师培养计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54]赵亮. 应用型人才培养处方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55]张培培. 巴西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56]侯秀云. 美国大学职前教师教育项目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57]张珩. 美国先行组织者模式在语言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3. [358]王志丽.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差异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59]张明利. 高校法语专业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60]李利苹. 王阳明心学的课程意蕴[D].西南大学,2012. [361]王萌亚.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校本研修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62]高明. 教师伦理智慧的养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63]张天鹏. 初中社会科课程中的性别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64]刘坪.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教学功能实现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65]唐薇. 重庆工科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66]赵娜娜. 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67]张钰萌. 义务教育阶段作文评改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68]刘静.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69]江玉梅. 陈望道《作文法讲义》写作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70]宋瑞.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71]姜艳丽. 高中英语教师PCK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72]蒋国明. 案例教学在《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73]李润兰. 促进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的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74]潘诗敏. 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提升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75]李璐.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评价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76]刘美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77]刘晨晨.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游戏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78]李雅云. 高中英语教材诗歌选文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79]张玲.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80]伍洪梅. 高中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81]张婷. 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文化自觉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82]李清华. 渝东南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83]杜娟. 公务员媒体沟通能力培训的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84]任佩佩. “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85]程芳芳. 课程领导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86]邬婧芸. 多元与差异并举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87]汪耀. 20世纪中期美国学科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88]杨鳗. 基于自主学习的交互式教学模型建构[D].西南大学,2013. [389]孔亚楠. 一位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90]谢小红. 社会资本理论视域下进城流动学生的学业成就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91]徐万晓. 教学智慧表现形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92]王艺霖. 教师妥协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93]谢宁. 城乡统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校际合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94]袁玉芹. 提升教师课堂提问效能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95]梁心愿. 基于学生认知风格的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96]孙赫. 小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97]魏会超. 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效能提升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98]李淑淑. 国内外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目标和内容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99]俞明雅. 小学语文教材“能力训练”的编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00]张铭凯. 小学语文能力目标嬗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01]姜开真.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02]吴文斌. 农村小学生数感现状的测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03]代森. 小学教师职业成就感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04]黄雨恒.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05]周丹丹. 小学亲子阅读的推进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06]朱迎春. 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07]张德红. 小学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08]昌利娜. 小学教师学校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09]张日婷. 小学高年级快速阅读能力训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10]刘仙. 基于导学案的问题导学法的化学生命课堂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11]沈慧. 我国普通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实施现状调查[D].西南大学,2013. [412]罗文. 农村中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13]赵政.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14]邵志慧. 初中教师自主学习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15]刘婧. 人教版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16]彭庚. 革命传统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17]邵明雪.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教师阻力及其化解[D].西南大学,2013. [418]王菲菲. 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19]王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20]王丽. 高中教师课程改革认同感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21]刘苏. 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解读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22]杜迎庆. 中小学现代诗歌诗意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23]曹丹. 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适应性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24]韩文珠. 生态学视角下农村初中教师合作学习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25]王琳博. 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设计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26]徐小容. 教师期望的课堂传递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27]徐欣然.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使用情况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28]李青柳.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29]陈小倩. 中小学课堂教学语言的逻辑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30]崔友兴.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31]刘海霞. 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32]莫凡. 作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分析框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33]徐晓红. 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34]李辉.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本土元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35]陈梦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能力目标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36]冯欣. 国内外科学教科书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37]王森. 中学物理教师有效言语反馈及其对师生互动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38]武绍妃. 探究理念下高中物理演示实验课堂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39]杨舒. 中学物理教师课堂导入有效性的教学反思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40]王双喜. 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41]梁姗姗. 义务教育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素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42]李亚囡. 高中生对历史新课程认同的现状调查[D].西南大学,2013. [443]王文君. 初中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44]王晓娟. APOS理论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运用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45]吴析宸.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时间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46]李明铭.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47]张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48]欧露梅. 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49]何丽丽. 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法制教育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50]蒋婕. 语文知识的道德价值及其实现[D].西南大学,2013. [451]龙琼. 初中生几何证明典型错误及归因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52]俞向军. 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材结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53]杨超.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54]张丽. 新课程背景下落实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55]张士森.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56]武天妹.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伦理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57]姚时会. 绩效工资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58]王倩. 三级课程实施中的整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59]周晓梅. 诵读方法的演变及当代价值[D].西南大学,2013. [460]杨宇. 富川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新教科书的适应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61]张玲燕. 项目为载体的创新团队“学研产”联合培养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13. [462]杨君.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63]杨春梅. 教学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64]周琪. 独立学院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65]杨林. 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D].西南大学,2013. [466]代丽玲.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67]宝斯琴.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校本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68]解秋菊. 高中英语课堂交际中的“学生沉默”[D].西南大学,2012. [469]胡绪. 探究教学价值取向的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70]季莹. 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D].西南大学,2012. [471]刘飞. 新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发展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72]赵琴琴. 论预设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D].西南大学,2012. [473]邱倩. 近十年美国绩效责任制的实施对学校效能提升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74]智德慧. 论有效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策略[D].西南大学,2012. [475]张雅娟. “诚尽其性”思想的现代教学意蕴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76]杨浩强. 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再生产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77]黎聚才. 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提升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78]寇绍华.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79]秦莲华.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层次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80]邹晋. 拓展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81]杨昌周.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82]毕德旭. 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流动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83]赵千秋. 高中生对“研究性学习”认同的现状调查[D].西南大学,2012. [484]张媛媛. 重庆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Ⅱ弹性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85]杨宇宁. 初中数学教学中内隐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86]周婷婷. 中考物理实验操作考查内容及特点分析[D].西南大学,2012. [487]李姝. 中日高中物理课程难度的比较[D].西南大学,2012. [488]庞健. 初中弹性教学管理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2. [489]王楠楠. 中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的取向及策略[D].西南大学,2012. [490]王灵珊. 社会性别视角下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91]李宁宁. 感悟教学的生成与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92]付金梅. 初中教师责任心的现状与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93]雷素娟. 高中语文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94]潘淇. 黔东南州镇远县初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95]李春梅. 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探析[D].西南大学,2012. [496]张皓. 学前教育专业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97]韩群.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范文第6篇

一二三四五章考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第三章考设计题

填空:0.5*30=15;选择:1*10=10;判断:1*10=10;简答:25;设计题:40;

考点:分层教学、情境创设、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设计、学案、课程发展历史、信息素养、任务驱动、课标纲要、学习倾向理论(ppt)、过程与方法

第四章

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2、教学评价本质:是价值判断

3、教学评价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把教学评价(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5、要将诊断性评价(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效地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将定期的正式评价如单元考试、表现性评价和即时评价如学生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6、注意评价的基准: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的表达: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7、前置评价:如入学时的摸底测验、分班测验;前置评价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前置评价作用:根据诊断结果对学生进行安置并不能完全解决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问题,它只是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的一个基本前提,只能把学生安置在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群体中。

8、绝对评价根据的额是某种外部标准;相对评价根据某种内部标准。

9、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原则(6个):评价功能立体化、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结果的多维归因。

10、过程性评价的方法:表现性评价、学程记录袋。

11、评价的三种方式:自评、互评、师评

12、常用的评价技术:课堂观察、调查、测验(定量)、档案袋评价(过程性评价) 评价资料的收集:一是系统客观地记录学生在学习的自然情境中的真是表现;二是可以通过 设置一定的作品如设计作业和实践活动来引发学生特定行为;方法有:系统的观察和轶事记录、典型的作品设计、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2014年教法

13、过程性评价的特点: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

14、决定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内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新课程的选择性、信息技术教材(最基本资源)

15、总结性评价的方法:传统的纸笔考试的形式、上机测试

16、学生程度总体好|总体一致——总结性评价;学生程度差异大|起点低——过程性评价

17、反馈方式:期望式反馈、启发式反馈、个别反馈、档案袋反馈

18、命题——总结性评价;试题类型的划分:客观题、半客观题、主观题

19、命题的基本原则:过程性原则、人性化原则、面向三维目标 20、考试四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2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0):教学评价必须与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22、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

七、评价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方便的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

2014年教法

(二)总结性评价

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如一个学期或所有模块的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

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

在考试方法上,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进行,采用纸笔测试或机考系统均可,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针对知识技能面的覆盖,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通常应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测试,如采用虚拟组网系统可以回避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考核的诸多不便,又能较好考察学生的组网能力。

第五章

23、教师发展理论:是一种以探讨教师在职前、入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为主旨的理论;

24、站稳讲台阶段教师应该做到: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把握教学的一般规律、不断自我提高。

25、教学目标描述有两种类型: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法,即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运用“知识与技能”;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主要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6、目标陈述需要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27、过程和方法的三个层次:经历、体验、探索

28、过程与方法(二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03)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2014年教法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29、说课:指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所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通常以其作为教研交流或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组织形式。 30、说课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31、微格教学步骤:理论学习——示范观摩——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教案

32、第224页:课堂管理进行理解

课堂管理建议:一是任务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二是做好教学评价

33、分层教学含义: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理论。分层意味着:

一、学生层次的分层;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三、教学任务、方法的分层;

四、评价的分层。

34、信息技术片段教学的定义: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教师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35、片段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不同体现在:

片段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听课者是学生。

片段教学与教学片段不同,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纪录罢了。

片段教学与“说课”不同,前者是模拟课堂教学,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

36、优秀的片段教学:

1、教学目标明确,能以局部目标体现整体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材分析透彻,能正确认识所选片段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挖掘教材资源,选好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3、教法科学实用,总体设计合理、有新意、有独立的见解,能实现教学目标。导入、转换、收束等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突破符合学科特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板书设计精要、简洁、艺术。

2014年教法

4、教学对策恰当,对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分析准确,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

5、能力训练到位,训练目的明确、具体,与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致。训练设计面向全体,体现层次性。训练方法得当,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37、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228页)

38、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美国学者特拉费斯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寻找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要从模仿开始,通过认真钻研,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是自身所拥有的认识得到修正与发展,在实践中体会、反省已有的经验,借鉴别人的思想和经验,整合成自己的智慧,进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39、熟练教师应具备以下特点:能够自主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培养;能够主动设计实验,让“教学”和“学习”融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语言艺术创造最佳教学时机。

40、教室走向熟练的基本要素:全方位的备课、分层次的设计任务、学习教学的艺术。

41、反思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教案)

42、教学反思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记成功之举、二是记败笔之处、三是记教学机智、四是记学生见解、四是记再教设计

43、杰出教师的素质特点:第一具有创新性素质;第二能够进行探索性活动;第三在成果上,注重理论总结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44、情境设计(任务驱动法):“情境”是建构主义强调的四个要素之一,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要用各种情境,真实问题支撑起技术学习的生活意义和实用价值。

45、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对学习主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背景,并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趣),同时。继续驱动主题自主学习,完成意义建构。情境创设意义:用各种情境,真是问题支撑起技术学习的生活意义和实用价值。

46、情景教学:是在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47、导课方式:开门见山、旧知导入、经验导入、范例导入

48、结课方式:概括总结、迁移应用、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2014年教法

第一章

49、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50、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

51、信息技术作用: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52、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53、信息素养的构成: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54、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55、信息能力的核心: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56、信息素养新界说:

一、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

二、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上;

三、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

二、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上;

57、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机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知识为其他五个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为其他各个部分(包括知识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

5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解:身心健康、信息意识、作品欣赏、行为规范、价值内化

59、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

60、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61、根据信息技术课程观念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文化论”——1981~1986;“计算机工具论”——1986~2000;“计算机文化论”的再次升温(“文化论”的再升温)——网络文化的影响;“信息素养”(“信息文化观”)等

给一段描述判断是哪个阶段:(1)、1982~1990 第一阶段,起步,全民学习basic语言;(2)、1981~1998 逐步发展;(3)、2000~今

全面发展

2014年教法

62、2000年被看做信息技术课程的“元年” 6

3、信息技术教育

美国

最早

64、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课时安排:

1、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2、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3、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65、各学段主要教学模块

比如小学阶段: 模块

一、信息技术初步;

模块

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

模块

三、用计算机画画;

模块

四、用计算机作文;

模块

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模块

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66、小学、初中、高中课时(ppt第一单元讲义一)

67、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 。每个学分相当于18个学时。

第二章

68、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接近的若干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由若干个必修与选修模块组成。

(1)课程基本理念和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其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2014年教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2)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在课程结构上,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学时)。修满4学分为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

69.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近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课程和教材中知识的组织方式,应该与人们认知结构中组织知识的方式相似。因此,他提出课程的组织应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这两条原则。 70.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1)、要强调适应性

(2)、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3)、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

(5)、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材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A、信息技术越向前发展,人类越需要信息技术的人道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

B、信息技术中主要通过自评、互评、欣赏和鉴别、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促进道德观、自我意识、社会关系等全面发展。

71.现行的很多教材改变了以往工具书的编写形式,呈现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2014年教法

72.信息技术教材主线

(1)、以知识点为主线;(2)、以工具为主线;(3)、以主题活动为主线;(4)、以“工作”为主线

73.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7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特点

(1)、基础性;(2)、实践性;——上机操作(3)、应用性;(4)、综合性;(5)、趣味性 75.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特点(1)、人文性;(2)、实践性;(3)、综合性;(4)、创造性 76.各个阶段内容三个原则:(1)、针对学生认知特征和发展需求实施教育;(2)、要有一定预期发展空间;(3)、注意个学段由体验到内化的循环提升。

第三章

77.讲授法主要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78.教练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教练法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操练中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帮助,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教练法的要点是以教促练,以练为主,发扬特色,形成风格。在群体学习倾向基本一致时可以采取群体教练法,由教师提出任务与注意事项后学生操练,教师根据倾向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然后归纳与交流。 与演练法相比,

教练法第一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和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被教师灌输。

第二强调通过实践与操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等全面培养,而不是只注意知识技能的培养。

第三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教练法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79.根据马梯尼兹的学习倾向理论:有四种个性差异的学生:变通型、实干型、顺应型、逆反型。

80.任务之间要有思维梯度和逻辑联系. 81.支架的方式一般有:素材、范例、帮助文件、专题学习网站(引言、任务、教程、评价)、静态教程和动态教程

2014年教法

82.任务特点和设计要求:目标化、真实性、趣味性、完整性、连续性、整合性、开放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83.“问题”的基本特征: (1) 真实性。指设计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2) 弱构性。弱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两个特点:1.概念的复杂性2实例的不规则性 84.分层教学:

(1)分层教学含义: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

(2) 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 (3)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理论 (4)分层意味着:

一、学生层次的分层;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三、教学任务、方法的分层;

四、评价的分层。

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技能水平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实现因材施教,比如教师对五个操作任务区分了层次,其中四个为必做任务,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为选做任务,面向能力较高的学生。

85.作品制作课

作品制作课是以作品制作作为授课的主要任务来完成的一种课型。 基本模式:学生从某一现实问题或主题出发,经历完整的作品规划设计、制作和评价的过程,最终呈现出一定容量的作品。和技能课相比,更侧重完整的信息技术过程的经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一类是局部和微观的(技能课);另一类是相对完整的,使用信息技术去完成规划、设计和制作等阶段(作品制作课)。 作品制作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分组合作。还需要注重作品的评价。相对理论课来说,对于作品制作课学生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最终实现的时候往往问题较多。 86.何谓“过程”?

上一篇:交通管制施工方案范文下一篇:教学常规学习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