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范文

2024-08-20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1篇

市政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性质, 随着银行贷款、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市政工程建设中, 不仅加快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同时也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道路。

1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PPP模式的紧密融合

1.1 政府财政压力的大幅度下降

PPP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公司合作形式的基础上, 积极的心音社会资本参与到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这种融资模式不仅迅速的提升了工程项目的资本金数量, 同时也实现了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的。在私人企业分担项目建设风险的同时, 降低了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

1.2 市政工程建设与运营效率的稳步提高

市场隐身是影响一般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主要隐身。假如所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采取政府垄断投资建设的方式的话, 那么不仅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 同时也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虽然私人资本逐步的参与到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被应用到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中。在PPP模式的引导下, 建立的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共同建设和运营基础设施的模式, 不仅实现了双方长期互利的发展目标, 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市政基础设施服务社会的功能。

1.3 风险的有效降低

所有PPP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必须交由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共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会随着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基础设施运营的过程中, 采取的是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共同承担运营风险和责任的方式, 从根本上促进了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效率的全面提升。

2 PPP融资模式的策勒

2.1 收益补偿机制的建立

PPP融资模式在应用之前, 必须建立完善的收益补偿机制。大多数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具有的垄断和社会福利特点, 决定了其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进行自由定价。随着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参与到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中, 政府部门必须对私营企业所追求的投资收益予以充分的重视,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价格管理和收益补偿机制, 才能在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 促进项目建设效率的稳步提高。

2.2 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合理确定

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收费定价标准确定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确保公共利益的基础上, 建立完善的价格联动机制, 才能将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共服务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如果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在建成后无法通过经营回收建设成本, 那么政府部门将无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因此政府必须针对此类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确保私人投资者可以在收回投资成本的同时获取相应的利润, 才能将其投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充分的激发出来。

2.3 政府职能的转变

最大限度的实现公私互补是PPP模式最终的目的。因此, 政府部门必须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导者, 转变为单人私营企业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PPP模式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合作关系, 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才能将其监督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此外, 政府部门也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特点, 及时的进行管理方式和运营机制的改变, 才能确保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2.4 法规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

PPP模式作为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 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由于这种方式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所以, 政府部门必须深入的分析和研究PPP模式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情况, 同时积极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中积极的推广和应用。而政府部门则必须在该模式大力推广的过程中, 给予投资者政策上的优惠和鼓励, 才能将私营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随着针对PPP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在PPP模式下的项目在融资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 与私营企业进行谈判与合作, 才能确保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2.5 专业人才培育机构的建设

PPP模式的应用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虽然我国已经根据PPP模式的特点, 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是由于这种模式进入我国的时间相对较短, 再加上专业人才和机构建设的不完善, 所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任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国际合作的方式, 加大人才交流的力度, 在积极吸取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为我国PPP模式的应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和标准, 同时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扶持, 才能将PPP模式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另外, 政府部门还必须为PPP模式下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提供全面的法律咨询、项目融资、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高。

结束语

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仅实现了降低政府财政压力的目的, 同时也促进了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效率的全面提升, 为城市管理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社会各界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关注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在深入分析PPP项目融资模式的特点后发现, PPP模式是解决我国市政基础实施建设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是就PPP模式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PPP模式,市政建设,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津.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的应用探究[D].重庆大学, 2015.

[2] 马君.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前景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03) :43-45.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2篇

1.1起源

“ 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or Inverted Classroom)” 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

2007年美国科罗拉州的林地公园高中教师乔纳森·伯格曼等为缺课的学生制作在线视频,这种方式为缺课的学生及时复习课堂内容提供了平台,“翻转课堂”概念正式被提出。

2011年美国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制作数千个教学视频供学生在线学习,这种免费的教学模式轰动全球,推动了 “翻转课堂 ”的发展 (王 ,2014)。

1.2定义

“ 翻转课堂 ” 在我国又可称为 “ 颠倒课堂 ” 或 “ 转动课堂 ”,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在我国兴起也是近几年的事情 ,所以至今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翻转课堂 ”最早的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林·拉赫和格伦·普拉特提出,他们认为:“翻转课堂”即在传统教室里发生的事情现在发生在课堂之外,反之亦然。 学习技术的使用,尤其是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陈,2014)。

对“翻转课堂”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它指一种以课堂面授教学为基础,利用多种技术工具来实现教学流程重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具体来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分配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赵,2014)。

从“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国内外对它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定义都有所侧重:就学习的空间而言, “翻转课堂 ”把学习时间放在了课下 ,课上教师可以就学生的问题在课上讨论,及时反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就学习手段而言,它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微课、慕课、微信等;但翻转课堂的共同点就是学者们都把它看作一种教学手段,互联网平台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必要手段之一。

2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原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堂和课后。 课前, 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或观看互联网上的微课、 慕课等视频。 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课前学习内容,师生或生生互动探讨学习内容或问题,教师及时反馈。 课后,学生复习课堂知识并观看下节课的教学视频。 “翻转”的意义就在于课上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为学生解惑答疑的场所。

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如: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对物理、医学和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国学生是否接受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等。 研究阶段涉及大学教育改革、中学教育等不同阶段。 翻转课堂在中国迅速发展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2.1宏观因素

首先,我国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 中国抓住了第三科技革命,信息技术产业在教育领域逐渐走向成熟,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希望,翻转课堂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这是与中国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离不开的,这种教学模式在上世纪的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政策原因。 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10-20100)》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 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改革既要吸收传统教学的精华又要根据国情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充分了利用了互联网媒体和我国的政策支持, 很多高校和中等教育学校不断引进“翻转课堂”。

2.2微观因素

首先,学生学习时间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时间放在课上,而翻转课堂将学生的学习时间放在了课下。 一方面,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课下背的情况;另一方面, 教师要求学生课上展示课下学习的知识, 这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要求,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学习。

其次,学生角色的变化。 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探索者,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然后通过课上小组合作与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成为了学习问题的发现者、学习过程的探索者,未来就有可能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最后,教师角色的变化。 翻转课堂对教师要求较高,课上讲解的时间减少不代表教师就轻松了,教师课下要制作微视频、要在互联网上寻找适合学生水平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材料、 就课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等,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因素。 所以它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教师面向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创新;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等。

总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兴起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 它还会在未来的时间里继续影响我国的教学模式、 师生关系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翻转课堂的局限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2014)认为,“翻转课堂”未来在我国的发展方向是好的,但人仍有部分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之一是,要有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支撑;限制条件二是,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够;限制条件三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待更新。 ”翻转课堂是中国从美国引进的教学模式, 所以翻转课堂要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该教学模式要考虑一下因素,如: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独立学习水平、教师专业水平、班级规模和优秀的教学资源。

摘要:“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or Inverted Classroom)”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它在我国兴起也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至今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堂和课后。课前,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或观看互联网上的微课、慕课等视频。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课前学习内容,师生或生生互动探讨学习内容或问题,教师及时反馈。课后,学生复习课堂知识并观看下节课的教学视频。本文对“翻转课堂”在我国兴起的宏观和微观因素作了简要的分析。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3篇

自2013年开始,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密集出台了关于PPP模式的许多政策文件,各地方政府纷纷积极响应号召,陆续上马了许多PPP项目。由此,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正式进入普及阶段。

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其本质是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利双赢政企合作模式。

PPP模式的发展经历了BT(建设-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等模式,当其本质都是通过政企合作,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从而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使经济结构升级转型。

二、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然而,在当前的财政投入政策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吃紧的条件下,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无疑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与此同时,民间还有许多闲置资金亟待谋求新的投资增值渠道。如何把二者充分结合?于是,PPP政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在政府转变职能、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融资手段创新和转型也是必由之路。我国民间资本总量巨大,据保守统计,我国民间资本总量已高达50万亿元以上,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60%。然而,传统融资模式存在渠道狭窄单一,多依靠银行借贷维持;融资成本高昂、融资结构不合理;收益不固定,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庞大的民间资本需要谋求新的融资渠道,以求资金的保值增值。作为一种新型的政企合作、项目融资形式,PPP模式以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合作共赢的运作目标受到广大民营资本青睐。

近年来,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风生水起,被广泛应用于公共设施、地下管廊、轨道交通、体育场馆建设等多个方面。

三、中小城市实施PPP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PPP项目库来看,我国采用PPP模式运作的项目累计超过2000个,涉及到交通设施、市政工程、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大型省会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齐头并进、共同参与的局面。可以说,在有效利用民间闲置资本推进PPP模式参与城市建设方面,广大中小城市并没落后。

但是,中小城市在推行PPP模式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项目实施不规范,监管维护不到位,政府话语权主导过重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将有利于广大中小城市更好开展PPP项目建设。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关于PPP模式的法律架构已经建立,但是仍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推出。PPP模式参与主体多、建设运营时效长,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会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而目前关于PPP方面的法律多是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委以文件政策的形式发布的,引来投资者的一些担忧,从而在参与项目上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亟待出台从国家到地方涉及到PPP模式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建立信用名单,确保PPP协议有效履行

PPP模式能够顺利进入实施的关键因素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签订合作协议,双方的行为都要在协议的约束下进行。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有的地方政府过于强势,缺乏契约精神,失信问题时有发生,导致社会资本方利益受损,也未能达到互利共赢、服务社会的初衷。有的社会资本方也会因经营管理不善、资金运转不足、服务质量欠佳等问题而未能切实履行签订的合作协议,造成失信。

鉴于此,地方政府要严格履行合同内容,杜绝政府失信现象。社会资本方也要认真履行合同,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服务水平,确保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时,对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失信行为也要严格监管,建立失信红黑名单,让守信的行为得到合理奖励,让失信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戒。

(三)加强风险管理研究

PPP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多方的风险。比如,环境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合作风险以及不可抗力风险等。中小城市在实施PPP模式时,要对这些风险点进行及时梳理和科学评估,做到心中有数,防患未然。

PPP模式是建立在政府和社会资本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的,风险分担问题便是决定PPP模式运作成败的关键因素。PPP模式各参与主体之间要有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加强对风险管理的研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担风险,把可能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社会资本方应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PPP项目运营期比较长,通常是10-30年,主要靠长期有效的运营管理来弥补前期的巨额投入,从而获得利益。这就对社会资本方的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如果社会资本方的运营管理能力不足,将会对整个项目带来致命影响。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奥运场馆鸟巢了,在奥运过后,鸟巢项目的运营管理者因缺乏有效的管理能力,鸟巢顿时陷入一片沉寂和萧条,虽然也时有承接大型体育赛事,但总体收益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状态。

PPP模式中的社会资本方要搭上“互联网+”这趟顺风车,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

四、结语

PPP模式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益尝试,开辟了更广阔的投融资模式,将带来一场管理和服务理念上的变革。广大中小城市在实施PPP模式的时候要从法律、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研究,让PPP模式成功推行。

摘要:本文通过对PPP模式的内涵、发展背景和特点的介绍, 重点分析了中小城市实施PPP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并分析出广大中小城市在推行PPP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希望对广大中小城市实施PPP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PPP模式,实施,中小城市

参考文献

[1] 刘薇. P P 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改革, 2015 (01) :78-89.

[2] 韩男.PPP模式在长春龙嘉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 2018.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4篇

1 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我国城市数量已由1978年的仅193个增加到现在的658个, 同时建制镇的数量从2 173个增加到了20 113个。此外, 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也逐渐提高完善, 城市已经基本实现了水、电、路、气、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工作, 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保等公共服务也有了较快提高。但是, 随着城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城镇化发展速度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并且一系列的制约因素也逐步显现, 我国城镇化现状的不足之处越发明显。

1.1 我国政府投融资水平较低, 资源利用率不理想

目前, 我国投融资水平较低, 并且资源的利用率也差强人意。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市场机制仍然不健全, 政府仍然作为市场的主要控制者, 承揽大多数的基础建设工作责任, 造成了资源的利用率低下的结果;二是我国政府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 导致政府不能有效地对城镇化建设进行资金投入, 从而减缓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影响基础建设和管理的质量。

1.2 土地城镇化过快, 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提升城镇化水平包括提高能源、资金、土地资源等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改善环境质量。然而,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现状却不容乐观, 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

2 PPP模式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及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我国开始积极推广PPP模式来解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等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PPP模式可以适用于发展中的任何情况, 需要我国针对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具体实施相关政策。

2.1 PPP模式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从政府角度来看, 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资金压力大, 只有有效解决政府的融资难题, 才能继续发挥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从社会企业方面来看, 传统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中, 社会企业充足的资金无法流入。因此,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实行PPP模式具有非常强的可实施性。

2.2 我国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政府监管力度把握不准。如果政府和企业不能在PPP项目上合理分工会导致项目投资风险。 (2) 出现了公共利益受损现象。 (3) 价格形成机制并不合理。虽然我国近几年不断发展PPP项目, 并且取得一些成就, 在企业和政府的合作过程中, 也在一定程度上攻克了垄断行业的一些不足, 但是, 在PPP模式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其价格形成机制并不合理。 (4) 市场准入门槛高。尤其是在一些大型项目中, 投资规模大、建设时间长, 民间资本很难全部承担。因此, 在有关城市公共基础建设方面也仅仅是一些与政府有过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 其他企业仍然难以进入。 (5) 我国政府缺乏专业的人才和机构。

3 对我国实施PPP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1) 不断增加对社会资本的支持力度。但是自引进社会资金的同时, 需要考虑到社会资金如何进入的问题, 这就需要政府实施一系列政策来支持社会资金积极投身于PPP项目中。主要建议如下:一是在税收优惠、税收减免或者征地方面对社会企业进行鼓励。二是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扶持企业融资, 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三是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PPP项目中的私人企业, 通过政府的财政资金来带动社会资金, 推动私人企业积极投身于城镇化建设之中。 (2) 对PPP项目风险进行判定并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政府为了保障PPP项目能够成功实施, 需要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经验, 根据各个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的风险程度, 承担政策风险。 (3) 形成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 (4) 政府加快培养专业人才。政府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建立培训机制。

摘要: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加深, 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 包括资金管理不到位、政府财政负担加重、融资渠道单一等, 资金问题成为了影响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PPP投融资模式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本文通过对PPP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对我国现行PPP模式从财政角度提出相关措施, 来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PPP模式,新型城镇化,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5篇

当今世界, 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 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科技为主要竞争力的竞争成为主要竞争。在此时代背景中, 文化创意产业正蓬勃发展, 成为拉动传统产业转换升级, 促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 文创产业核心在“人”, 所以文化产业的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很多国家的文创产业如日本、韩国等甚至已成为支柱产业。蚌埠市作为我国皖北中心城市, 有淮畔明珠之称, 文化资源丰富。依托蚌埠市区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 发展文创产业, 推进文创产业升级转型, 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完善, 品牌效应未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因此, PPP模式下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和方法, 利用文创产业这一朝阳产业优化经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PPP模式下, 以蚌埠市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探寻发展文创产业新途径, 为文创产业经济发展探索新思路,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蚌埠市文创产业现状

2.1 总体态势

蚌埠处于皖北, 自然资源较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给蚌埠带来了新的机遇,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推动蚌埠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 为整合文化资源发展要素,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蚌埠市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早在“十二五”时期, 蚌埠市政府便组织创设“文化强市”领导小组, 在税收、财政、土地等各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 在政府参与的基础上, 调动社会资产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

2.1.1 文化产业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充。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蚌埠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2012年570家增长到2013年1 351家, 最后增长到2014年2 076家, 2012年道2013年涨幅达到137.01%, 与全省各市相比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激增, 稳居全省第四, 数量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充。

2.1.2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据统计, 2010年到2013年, 蚌埠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 2013年已达到52.59亿元, 比上年增加21.73亿元, 速度也稳定增进。

2.2 优势条件

2.2.1 文化资源丰富。

蚌埠市地处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带, 该地域内淮河文化、大禹文化、大明文化、双墩文化, 玉文化等文化资源彼此相容, 花鼓灯更是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参与过春晚前表演, 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2.2.2 政府政策支持。

蚌埠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 依托自身自然条件, 遗址文化, 历史典故等, 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各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引进社会资本, 打造了花鼓灯嘉年华、大明文化产业园、大禹文化产业园、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湖上升明月、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2017年在政府支持下, 舞剧《大禹治水》融入蚌埠花鼓灯文化, 大禹文化等诸多元素, 经过一年多的排演终于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全市引起不小轰动, 打响了蚌埠文化品牌。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蚌埠市创城取得显著成效,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加之近年来, 全国各地加快建设特色小镇的步伐, 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有助于促成总体扩大内需, 从而带动消费, 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资源开发不彻底。

虽开发了众多大型文化产业项目,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文化资源尚待开发, 对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也间接造成了资源浪费的现象, 如何有效开发文化资源, 加入创新创意的想法, 成为目前蚌埠市文化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3.1.2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整体竞争力不强。

在遗址文化得以开发利用的局面下, 印刷, 影音等文化产业仍不强, 总体来说开发的项目规模偏小, 尚不成熟, 缺乏核心竞争力, 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缺乏对公众文化设施的力度, 文化软实力有待增强。

3.1.3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模式待增强。

目前蚌埠市对文化产业以发展产业园为主, 缺乏竞争力, 在打造的多项产业园中, 盈利的产业更少, 文化产业有泡沫之嫌, 从长久来看, 对蚌埠市的GDP增长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 如何创新发展模式, 使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发挥最大效用, 加大科技研发力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补上人才匮乏的短板, 突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一拦路虎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 思考与建议

4.1 构建工作格局, 整合资源, 科学合理规划

蚌埠市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有能力创造文化创意产业繁荣景象。面对遗址文化, 民间艺术, 历史典故等复杂的文化条件, 有效整合文化资源, 科学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廓清脉络, 对各类资产进行评估, 探索其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有重要意义。“文化+”模式便是良好的创新开端, 蚌埠市政府继续扩大金融、法律政策的支持, 引领民间企业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 统筹开发。既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 依靠市场规律发展, 又要适当用好“有形的手”, 进行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及规划。

4.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发展衍生文化产业

目前蚌埠对文化产业的开发仍处于开发文化旅游这一层面, 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刻不容缓。蚌埠市需结合自身文化资源条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服务业、制造业, 批发销售业为方向, 重点打造文化产业工业制造业, 同时整合政府科技力量, 加大开发力度, 打造特色项目集聚地, 注重提高文化产业与科研创新结合力度, 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发展一批经济带动能力强大, 有良好前景且竞争力强的衍生文化产业, 才能为蚌埠市文化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增添强劲动力。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解决人才匮乏难题

当今是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为了使文化创意产业焕发新活力, 必须始终以人才资源为着力点, 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市战略, 相关文化产业可与本地高校相关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建立鼓励机制, 注重培育一批高素质、有文化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奖励在文化创意产业有突出贡献的人, 提高广大文化工作创造者的积极性, 吸引国内外该领域顶尖人才的加入。

4.4 加强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培育市民文化情操, 打响文化产业品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宣传力度不够, 及时产业如何创新如何新颖, 也无法创造产业附加值。因此, 宣传工作需贯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始终, 宣传工作更离不开政府作用。政府应积极引导新闻舆论朝着有利于文创产业发展的方向前行, 准确定位, 利用好广告、新闻报道等传统宣传手段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宣传手段, 营造全市浓郁文化氛围。

5 建立咨询机制, 公众广泛参与

建立咨询机制, 广泛听取广大市民意见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取长补短, 发挥自身优势, 才能打响文化品牌, 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给市民、企业、政府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持续良好的品牌效应反过来又有利于提升城镇知名度, 增大城镇投资机会和企业发展环境。

总之, 将PPP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调动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建设积极性,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发展, 不仅对于目前我国总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成熟, 形式跟风单一, 创新度不够等问题有重大意义, 而且对于形成文化品牌, 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 促进文创产业产业结构升级也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事实证明, 文创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在此环境下, 只有对探索发展新模式, 新路径提出的更高要求, 才能实现蚌埠市文化创意产业飞跃式发展。

摘要:PPP作为一种新型模式, 以其政府参与与企业相结合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该模式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将部分政府责任转移给企业, 形成政府与企业间的共同体关系。长期以来, 我国文化产业, 主要投资由政府承担, 形式较单一。2015年, 国务院将ppp模式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上日程。本文旨在研究PPP模式下, 各省市中小城镇的“特色小镇”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兴起的大背景下, 对蚌埠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 以充分了解蚌埠市地区的文化优势, 探寻发展文创产业新途径, 对促进蚌埠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为文创产业经济发展探索新思路。

关键词:蚌埠市,PPP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亚男.城镇文创产业品牌建设研究—以杭州创意良渚基地为例[D].浙江大学, 2012.

[2] 许振波, 张迪迪, 李界, 孙文文.遗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析—以蚌埠地区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5) :53—54.

[3] 李广芹, 罗本琦.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区域经济[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4) :138—139.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6篇

一、PPP的增值税问题

增值税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企业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本文以增值税中的增值税抵扣为重点进行增值税问题的分析。增值税抵扣是以企业或个人向外卖东西时收到的销售总价中的增值税款--销项税减去企业或个人买东西时记在采购总价中的增值税款--进项税后还需要向税务局上交的税费。目前, 国家对于PPP模式的税收体系还未健全, 这种新经济业务在法律不健全地发展模式下导致三个主要问题的产生:

(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不在税收体制内。政府的收入与支出都不需要开设增值税发票, 则在增值税抵扣中, 政府不需要缴纳销项税, 也不抵扣进项税。一般而言, 政府征税后是直接为政府进行服务的, 所以政府在缴纳税收显得十分没有必要。但实际上, 这种模式使得企业与个人在与政府进行交易的情况下, 造成了企业与个人税收的不平衡。

(2) 三方交易产生的税务问题。PPP本身是属于多方交易的一种模式, 类似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向国民提供公共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而在这种三方交易中, 还会出现投资方、融资方, 构成了多方交易。但应该考虑到, 这些参与者或许无法按照公平的商业原则进行交易, 因为政府为收益的社会公众进行补贴等类似的事项来减轻社会公众的经济压力。这时候就会出现两种问题, 一是社会资本提供的资金与实际上使用的资金间的税务不平衡;二是社会公众获得的政府补贴是否应缴纳税收。

二、PPP的增值税抵扣问题解决对策的探讨

(1) 国际上对于这种企业与个人在与政府交易下的税收不平衡采取两种具体对策:一是全新征税。通过政府发布新的税收体制, 将政府也纳入税收范围, 以此达到企业与个人的税收平衡;二是零税率。对于政府的一些公益性的活动、慈善活动、医疗、教育类的交易采用零税率的体制。但实质上, 政府纳入税收体制中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 受到政府公共服务性质的影响, 类似政府税收、罚款、非商业性公益活动等不应纳入缴纳增值税的范畴之中, 但若出现商业性活动与非商业性活动界限不清的情况, 对于活动中有无产生私营企业竞争问题便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这对政府纳入税收体制是否得到确切实施也会产生一定争议。目前普遍能够被企业与个人接受的仍然是政府纳入税收体制, 以达到保持企业与个人税收平衡。

(2) 对于多方交易中增值税抵扣问题的出现, 实际上可以将多方交易看为三方交易, 以社会资本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政府提供补贴减少社会公众实际接受服务的成本, 在现如今的房地产行业中十分常见。那么这种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税务不平衡可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呢?在此认为, 若是在三方交易之前确定税务问题, 便可过通过法律条款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 或从商业的角度进行风险与责任的划分。以澳大利亚一个包括政府、开发商、住宅居民为三方交易主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开发商与政府签订协议, 向政府提供租金, 政府为开发商提供土地, 开发商将土地进行开发后出售住宅于居民, 政府为居民提供一定的补贴。在这个交易中, 主体间都有支出与收入, 但是否都需要缴纳税收成为问题。从商业角度来说, 开发商出售给社会公众住宅居所, 应该需要缴纳货物劳务税, 而从法律角度上来说, 开发商最后将建设成品提供给社会公众, 应该不需要缴纳货物劳务税。因此, 在这一案例中, 由于法律形式高于商业形式, 最终以法律形式定案, 开发商不需要缴纳货物劳务税。但在后续, 澳大利亚政府修改了相关的法律, 从法律途径上重新进行税收的管理。这与目前中国土地开发十分类似, 在这种三方交易的情况下, 政府如何进行税务管理, 成了重点。目前普遍用来打破这种交易税收问题的办法是政府在出让土地使用权时, 不征收增值税, 但要求开发商在增值税税负时在销售额中扣除土地的价格, 否则将会以大于增值额的数额征收税务。但这项政策实质上也引发了其他问题。政策能够解决的, 是提前发现的问题, 所以对于一些后续不断出现的问题, 除了应该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管理, 对问题的本身进行分析, 还需要不断地出台新政策解决问题。

三、结语

目前我国在增值税的进项与销项上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不代表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在政府宏观调控层面上, 不断出台政策只能是“补漏”, 无法做到“查缺”。因此, 在还未出台政策之时, 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为PPP模式下的税务问题提供基础的解决对策。

摘要:传统的以政府出资进行公共基础项目开发、建设、维护的单一模式已经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改变, 十三五规划中便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基础设施、公共领域、环境领域开发建设等项目。PPP模式正是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公共项目的一种新经济业务, 但从税收角度上看, 这种模式却引起了一系列的税务问题。本文通过对PPP模式的增值税进项与销项抵扣问题进行讨论, 并提出一些有益于解决PPP模式税务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PPP模式,增值税,进项与销项

参考文献

[1] 陆夫杰.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探索[J].经贸实践, 2018 (17) .

上一篇:妈妈的唠叨作文800字范文下一篇:描写东北的作文3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