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物流范文

2023-09-21

商贸物流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一)城乡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区城乡商贸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随着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工作的推进,城市商贸物流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为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和农资流通体系试点等工作,有效促进了我区农村日用工业品、农资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批发市场通过功能再造和制度创新,延伸了加工、配送功能,缩短了供应链流程、提高了流通效率。餐饮企业通过建立现代化主食配送中心,实现网点的统一配送、及时补货,保证了食品的新鲜度,为方便居民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商贸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形成了通用仓储与专业

- 1

(一)商业网点规划方面。大型商业服务网点过于集中,重复建设问题显现,其他路段没有或缺少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二)商贸体系建设方面。部分市场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内部布局不合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老市场与新市场、新市场与新市场之间功能雷同、业态相似,企业物流普遍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商贸流通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还不健全,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

三、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围绕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科学制定我区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全区商贸物流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严格落实扶持政策。根据我区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清理、修订制约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省、市、区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在资金、税收、土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三)逐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手续,规范服务和执法行为,依法对市场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消费维权网络,搭建消费者平台,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二是积极建立和支持现有各类批发市场完善物流服务功能,逐步形成集展示、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批发交易型配送模式。三是加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商贸物流领域的推广

商贸物流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15230户,其中:商贸企业578户、仓储运输企业91户、其它企业及个体经营户14561户,有农资、化肥、建材、汽车、家具、粮油、花卉、蔬菜瓜果、日用百货、五金家电、活畜交易等各类专业市场20多个42 万平方米,农村有区域性重点集贸市场21处,全区培育形成了以平凉商城为中心的百货批发区、以崆峒东路为中心的工业机电贸易区、以新民路为中心的民族餐饮贸易区、以柳湖路为依托的物资批发区和以火车南站为中心的仓储货运区五大商贸功能区,配套完善了西郊果菜保鲜储备库、八里石油储备库、火车南站化肥、农资、建材储备库,初步形成了大型物资仓储、低温冷藏、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的商品物流体系。区域性商贸中心聚合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仅平凉商城、新世纪商厦、世纪金鼎等百货批发零售商场年营业额达到5亿元以上,其中30%的商品销往周边六县和固原、泾源、镇原、彭阳等县(区);东郊瓜果批发市场作为陇东地区最大的果菜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量4亿斤、交易额3.5亿多元,辐射陕、甘、宁、青、新、川等八个省(区);黄牛年贩运屠宰量达20万头,年销售额6亿元,畜产品销往兰州、西安、北京、上海等30多个城市。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1亿元,增长速度17.8%,其中:城镇零售额37.2亿元,农村零售额5.9亿元。截止2012年6月底,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4.6亿元,增长速度 17 %。其中:批发业销售额20.48亿元,同比增长23.8%;零售业销售额12.04 亿元,同比增长12.5%;住宿业营业额 0.82亿元,同比增长28%;餐饮业营业额1.78亿元,同比增长 11.9%。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各级领导重视,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已经成为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市委明确要求把建设崆峒“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作为全市“四三二一”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区委也提出了建设“工贸旅游强区”的奋斗目标。2011年区上成立专抓商贸流通工作的商务局,制定了《崆峒区“十二五”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崆峒区农村乡镇集贸市场规划》、《崆峒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规划》、《崆峒区现代服务业“十二五”— “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及发展项目》等规划,全区上下发展商贸物流业的氛围日渐浓厚。同时,随着平定高速、西平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和城建工程的实施,我区周边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市扩容提质大大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4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6万人,为建设商贸物流中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平台。

(二)构建市场网络,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紧密结合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专业市场,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商贸功能区,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重点商贸企业为龙头,以312沿线为辐射带,以乡村农贸市场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网络的市场体系。先后实施了新世纪商厦扩建、新民商厦、世纪金鼎、陇东物资建材市场、国际家具汇展中心、百兴大厦、广成大酒店、平凉世博伟业家居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工程,布局了以百货批发、工业机电、民族餐饮、物资批发、仓储货运为主的商贸功能区,建成了草峰、花所、高寨等一批农村大型综合农贸市场。做大做活以振辉商贸、好来西商贸为龙头的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等新型商业模式。努力扩大外贸出口,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发展。全区现有各类商业网点1.5万多个,从业人数近 10万人。全区社会商品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19.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3.1亿元,增长2.23倍 。

(三)实施“两项工程”,落实惠民政策。一是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标准化连锁农家店建设,农村流通设施规模和经营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消费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自2006年开始连续六年建设“农家店”,现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已覆盖179个,覆盖率71%。结合开展“双联”活动,贫困村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社将实行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共验收合格“农家店”377户,“乡镇示范店”10户,建设配送中心1个。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二是有序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城乡消费品市场得到有效拓展。截止2012年8月底,全区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86240台(件),销售额20582万元,共兑付补贴资金2360万元,补贴对象涉及全区17个乡镇4.6万多农户。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截止2011年12月底,共回收三大类旧家电2378台,销售新家电2249台,销售总额1072.3万元,财政补贴68.93万元,兑付率100%。惠民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商务执法,强化商贸服务管理。一是加强商务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装备配置。组建商务执法大队,理顺执法机制,做到规范执法。按照商务部有关工作要求,做好“12312”举报投诉和商务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设备装备配置工作,落实商务综合执法“五统一”。二是重点保障肉品、酒类商品等民生安全。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注水肉等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严把酒类市场准入关和流通许可证制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三是强化成品油市场管理,保障市场供应。健全了成品油市场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成品油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做到在油品供应偏紧时优先保障农业生产、重点建设项目、城市公交和公共事业的成品油供应。四是强化商贸服务行业监管,在规范中促进发展。依托养生平凉建设,积极支持餐饮企业发挥本地特色,参与行业交流,推动特色食品企业与超市对接,做响做强优势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促进和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信息、家政、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培育金融保险、网络传媒、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为实现全区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区商贸物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市区发展战略目标相比,商贸业态发展不足,商圈打造和农村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现代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认识不足,对商贸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发现,个别部门和领导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重工业、轻服务业”、“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发展观,对现代物流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大物流理念,而把现代物流当作一般的流通、传统流通抓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对专业物流服务发展观念滞后,对第三方物流在降低生产成本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调研中,商贸业主认为,政府在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方面,目前仍按照商业地产的管理方式对待,不够合理,特别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以及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费收取方面缺乏系统明确的扶持政策,物流行业监管还处于放任自流阶段,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2、商贸流通行业规划相对滞后,布局不尽合理。多年来,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由于缺乏有力的总体规划,商业网点基本是由商家引领,自发形成,有的区域重复建设、过度竞争,有的区域还不能满足需要。城区大型零售网点过于集中于市中心地带,新建区域商业配套服务欠缺;专业批发市场“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并存,一些批发市场处在城区(如东郊蔬菜批发市场),造成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难有更大发展空间,而城郊近年来兴建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功能全的专业市场(如世博伟业)由于位置偏远,受老市场冲击,造成市场低迷;同时,在城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受利益驱动,一些较大商网被分割出售,如平凉商城,商铺与人居混杂,不利消防安全,造成经营管理困难等问题。目前我区尚无肉类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猪肉在三里塬占道交易,牛羊肉在城区新民路占街为市交易,既影响城市交通秩序,又不利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3.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影响和制约了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一是流通业资本投入不足。我区商贸物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近年来,对流通业的资本投入多为自然投入的社会零散资本,投资方向多为小型的品牌代理和餐饮服务业,而缺乏集中的优势资本的投入。政府对发展流通业缺乏政策引导和专项扶持资金,金融部门对传统零售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显弱,使传统的流通企业投入减少,经营困难,特别是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企业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二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人才较为短缺。我区物流业从业人员主要以仓储和运输服务人员为主,普遍缺乏现代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特别是缺乏物流方案设计运作、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制约了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现代物流业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到位,物流产业链没有形成。虽然我区在各种新兴市场的建设中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物流业运行网络不健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大型企业自营物流比重偏高,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社会物流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物流业务绝大多数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组织化程度较低,服务功能单一,辐射半径较小,没有形成各自互补的物流产业链,新兴的物流业务比重很低。没有建立连接行业与政府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行业协会。物流业内的特种运输公司和仓储设备公司等都还是空白,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公司较少,专业的物流园区更是我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大空缺。

四、几点建议

我区发展的亮点在商贸,发展的潜力在商贸,为财政做贡献的希望在商贸。我区发展大商贸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作为平凉市的中心城区,发展商贸业一直都是市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区位优势(是平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快捷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交汇,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人文优势(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需求,为商贸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经济优势(是全市金融、保险、商务、文化中心),以商贸流通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前景看好。建议今后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深化思想认识,明确商贸物流发展定位。现代商贸物流业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带动下迅速成长起来的全新的服务业,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按照建设工贸旅游强区的战略目标,科学确定商贸物流发展定位,形成以专业批发和特色零售并重,辐射功能强、交易流通量大,网路健全、布局合理、商务配套的商贸流通格局。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建设有特色的零售业旗舰打造周边地区高端零售中心,充分吸纳周边购买力。二是要通过建设门类齐全的专业批发市场,一方面巩固和提升对周边地区的商品辐射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全国各级各类批发市场充分对接,将本地优势资源和产品纳入全国市场。三是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通过培育物流主体,完善物流设施,降低物流成本,力争形成大进大出大流通大物流局面。

(二)加强政策支持,落实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政府要在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商贸发展,做到商贸经济与城市建设齐头并进。要加强对商贸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商贸发展目标考核力度;进一步修改完善全区商贸发展规划;加大商贸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出台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国土、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物流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同时,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监管力度,要防止个别企业借“物流”之名,行圈地之实。二是落实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鉴于市区同处一城的实际,规划一经确定,要协调市上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保证其严肃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与区直相关部门的沟通,如对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项目在核发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许可证之前,可由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出具商业网点规划确认意见书;对新建和新开展经营的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项目和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新建和改扩建,由市区商务主管部门依据规划和规范程序进行预审,对重要的大型商业设施、批发市场项目、特殊流通行业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各界代表的意见。同时,要尽快规划建设肉类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切实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三)开拓城乡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商贸流通服务网络。一是打造新的城市商务区。目前,新民路是城区的商业核心区,但是过于集聚的商贸企业,给周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布局的不合理,不利于人民群众快捷便利的购物需求。结合城市“北扩”发展战略,在新城区、东城区、西城区建立区域性商业中心,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引进大型连锁超市、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等,力争将该区域发展成为我区新型的商业中心。同时,围绕搞好社区服务,引导和鼓励新世纪等大型商业企业向居民小区延伸,开设一批小型超市、便利店,方便群众购物。二是构筑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照规定的标准要求,建立以配送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集日用消费品、药品、农资销售、农副产品收购为一体的城乡连接、互动畅通的农村流通体系。构建新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仓储及预冷保鲜设施、加工配送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建设乡镇农贸市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农产品流通协会,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一站式”服务。

(四)积极整合资源,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当前,第三方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应积极推进商贸领域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真正形成以产业形态出现的第三方物流。有重点的选择若干资质好、有发展前景的物流企业,在政策、用地、资金等各方面予以倾斜扶持,培育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其尽快形成竞争优势。一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服务经营商落户,或对我区现有交通运输和仓储批发企业通过合资或引进外资嫁接,组建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接轨国内外物流市场网络。二是加快促进现有相关服务企业重组转型,将现有的交通运输和货运代理企业、商业、物流储运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延伸服务领域,建成物流配送中心、仓储中心。同时,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内部独立创建配送中心。三是鼓励企业物流联盟发展,支持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邮政、运输、仓储等企业结成合作联盟,以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商贸物流范文第3篇

1、商品流通蓬勃发展,消费需求稳步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特别是国家大力支持“三农”发展,建立了“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农民增收得以持续提高,扩大消费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随着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热点和消费层次不断升级,商品流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县投入巨资高起点建设了一批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商品流通业已成为投资的热点。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大小专业批发、综合市场40多个,形成了以商贸城、建材市场、花园路集贸市场、盛世家源家俱广场、新大新服饰、美乐家私、群益市场等为骨干,覆盖建材、家俱、服饰、小商品农副产品等领域的市场体系。全县共有商贸服务网点4000多个,营业面积130万平方米以上,从业人员12000人以 1

上。物流企业个数达到11个,广通、金象、豫鑫、长通、东健、创新、路港等省内外知名的快运物流企业均在舞阳县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中,北舞渡镇农资配送中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0万元,年配送各类农资达4万吨,配送额达1.2亿元,实现效益360万元。

3、流通网络初步形成,消费环境得到改善。建立完备的商品流通网络,对商品流通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我县实施以来,通过推进超市下乡,构筑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加快了商品流通业发展。三年来,我县共建设农家店300多家,覆盖全县100%的乡镇和97%的行政村,通过直接配送商品,提高了农村商品的流通质量,改善了消费环境,促进了商品流通网络的形成。百佳商贸、万德隆、北京嘉美、土地产公司等一批骨干流通企业,通过投资布点,积极推行连锁化经营,建设配送中心,取得了较好成效,逐步取得城乡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特别是百佳商贸有限公司建立了15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为全县农家店进行配送,配送率达70%以上。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为顺应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我们成立了舞阳县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发改工信委、商务、供销、商业等部

门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工信委,具体负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指导。

2、加强网点规划管理。一是健全了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在不断完善现有商业网点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确保商业网点按照规划要求顺利实施。二是强化了对商业街的管理。通过行业引导、整体设计、改善门点等措施,提升了商业街的品位,提高了城区商业环境的整体质量。三是加强了对商贸业规划的调整、监督和管理。重点是加强对各商业中心、重要商业街和商业设施及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规模、布局的管理。

3、加强商贸设施建设。利用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优势,大力吸纳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商贸物流业,对符合规划要求,不论项目主体性质,给予享受有关政策,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商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商贸流通格局。同时,积极对外招商引资,鼓励国内外各种所有制企业来舞兴业投资。

4、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落实和完善商贸物流行业协会的各项职能,切实加强商贸物流行业协会建设,使之在良好的工作空间和氛围中得到发展。强化行业管理组织职能,发挥各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和监督调控作用,制定和完善行规行约,促进行业自律,狠抓诚信服务,营造诚信氛围,落实诚信措施,以

“诚信立身、信誉兴业”,创塑商贸物流品牌。

(三)存在问题

1、思想不够解放。受传统思想和计划经济的影响,群众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较为陈旧,商贸流通基本处于自我满足和自我服务上,商贸流通对整个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是很明显,许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2、基础设施落后。我县大多数商家信息来源单一,现代化设备使用率低,办公效率不高;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化营销方式还没有普遍使用。在运输方面,现代化的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少,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

3、城区农贸市场急需改造升级。尽管我县农产品在数量、质量、品种上日益增加,但是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产品的流通,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对商贸物流业的调控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交易规则,规范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持良好的流通秩序。

2、加快商贸物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数字商贸”为支撑,鼓励流通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技术含量、工作效率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商贸物流产业中的作用。

商贸物流范文第4篇

一、开展企业调研、确保智慧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跟着主导产业走, 在每年度修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 我院物流专业教师根据企业调研计划开展实地企业调研、兄弟院校调研、网络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 根据调研的情况召开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 确定每年度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聘请企业高管、能工巧匠来我院担任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认真听取企业高管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并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核修订。确保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我省物流人才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技能训练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智慧仓储与配送作业》、《智慧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实训》、《运输管理》、《物流服务营销》等专业课程, 在教材的开发上, 我院采用聘请物流企业高管和物流骨干教师共同合作, 编写贴近智慧物流行业变革需要的校本教材, 课堂教学中, 教师按照“学赛一体化”、“工作过程导向”、“工作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智慧物流行业发展双融合, 采取混合式学习、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组织课堂,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打造仿真职业化课堂。

三、深化校企合作工作、建立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

一个相对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 对于培养企业实用性人才至关重要, 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可以利用邻近优势的资源, 积极与著名物流企业以“工学结合”模式共建校外物流生产性实习基地。自从2008年我院把物流管理专业确立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时, 校企共育智慧物流人才, 一直是我院办好物流管理专业的路径之一。随着学院近年来办学规模的扩大, 学院品牌的提升,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形势喜人, 为满足更多的学生到我院求学深造的愿望, 接下来, 我院将有计划的加强校企合作开发力度, 拟和顺丰速运、京东集团、德邦物流等知名物流企业建立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 并邀请物流行业能工巧匠来院为物流学子传经送宝, 让我院学子在校就可以零距离感受到物流行业的魅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和较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 而且能够游刃有余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 建立一支数量恰当、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开展物流教育、办好物流专业的前提。如何让教师朝“双师型”发展呢?我院采取如下方式: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参加广东省高职教育指导委员会物流管理分指委和兄弟院校的各项研讨论坛、课题申报、品牌专业建设等, 二是利用假期选派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 参与物流企业的运作, 熟知智慧物流各项业务运作流程, 提高实践能力;三是结合省教育厅的要求制订相关职称评聘制度, 积极引导鼓励教师提高职称, 并考取物流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从而打造一支“讲师”加“技师”的“双师型”队伍;四是聘请物流企业高层领导和能工巧匠来院任教和指导工作。另外, 还要注意教师年龄梯队培养, 教师教育水平持续上升, 保持教师队伍初、中、高人才的相对稳定。

五、完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打造人品工程

“先学做人, 后学做事”是大家都认同的观点, 尤其对于90后乃至00后的大学生特别重要, 也是适应智慧物流人才培育的目标。我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致力于打造“商通世界、贸利民生”的“商贸”特色和“品高为上、德厚乃昌”的“人品”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因为职业道德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从业人员本职工作完成的好坏。利用学院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 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因为行为就是学生最直接的道德表现。同时提倡爱心教育, 要求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都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尽其所能为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惑,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体会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六、健全保障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

健全保障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是确保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要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有计划挖掘优质物流企业建立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 二要不断加大专业建设投入, 三要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四要真正意义上做好顶岗实习跟踪服务工作, 及时了解毕业生在物流企业的工作情况,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总之, 我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以服务求发展, 不断根据我省物流行业和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思路, 有理由相信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在社会各界领导的关心下, 在学院领导的一致支持下肯定会办出特色, 办出品牌, 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七、结束语

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2016年6月,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 物流管理就业率最高, 高达96.6%。我院位于广州市天河区,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设以来, 坚持立足于广东, 服务于广东的培养宗旨, 已经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500余位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 为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同类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广东地区经济外向型发展的特点以及我系自身实际情况, 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改革、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建设、师资力量建设、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校内外实训实习 (实践) 基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地方经济, 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物流业是广东省的重要的支柱产业, 而智慧物流背景下, 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如何校企共育智慧物流人才, 为当地经济服务, 是一个值得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如何校企共育智慧物流人才, 提出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应和国家的政策、行业发展前景、人员的素养等相结合, 特别是在改进校企共育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物流专业教学方法、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 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做法。

关键词:校企共育,智慧物流,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吴影辉.智慧物流环境下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研究思路[J].高教学刊, 2018 (5) :161-162.

[2] 李翔, 何梅, 谢凤.智慧物流背景下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8 (3) :130-132.

[3] 张兰.智慧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8) :404.

商贸物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职教育 国际商贸类人才培育体系

1广东省商贸服务业发展现状

广东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一直走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列,对外贸易额居全国第一,连续十几年经济总量领先于其他省份。目前,作为四大重要服务行业之一的商贸服务业助力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省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2%,其中,商贸服务、房地产、金融、物流己成为四大重要服务业行业。据2014年广州市外经贸工作会议显示,广州外贸经济呈喜人式增长,对外贸易的形态也正在由传统的货物外贸向服务型外贸转型。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跨境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适应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商务、会展、物流、旅游、金融、保险、教育、电商等对高素质复合型的商贸服务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把广东发展成现代服务业基地。201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放在首位,明确提出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主导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商贸人才,才能满足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2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商贸特色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广东省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随着外贸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种服务型外贸工作岗位应运而生,其中与外贸工作关系密切相关的商贸外语和其他外语行业则更加集中地体现出了这种新时代的行业需求,国际商贸特色人才的缺口现状也迅速凸显,涉外文秘、外资企业商务助理、外贸业务员、单证跟单、货代、报关报检、翻译、会展等岗位对于商贸人才,特别是是既懂得商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高素质国际商贸特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

同时,“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经贸合作中心。以经贸合作为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支持企业积极走出去建设营销网络、生产基地和区域总部,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承包,加强资源能源联合开发利用。推动海上物流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空中走廊和数字海上丝绸之路建设。”(2016年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随着全球化发展和电子网络浪潮的出现,跨境电商成为整个行业新的机遇与挑战,其迅猛发展给我国国际商贸服务产业带来了质的飞跃并以全新力量影响我国国际贸易产业链的构造。都对国际商贸特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在新的国际发展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优化国际商贸人才培养体系。

3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符合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步性的关键

为了适应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适应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率先建立起覆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珠三角地区已经处于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按照“三二一”的产业发展优先次序,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加快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这种产业体系发展是对对外贸易服务体系的深化发展,同时也是对促进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扩大需求。

近年来,进入“十三五”时期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单纯的外贸或语言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高层次要求,我国各主要城市人才市场的统计结果表明,复合型人才即那些既懂语言又懂国际贸易和商务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偏爱,对人才结构需求类型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重实际操作、多学科交叉的趋势。从岗位上分析,外贸、商务助理、跨境电商操作和涉外接待等岗位群需求量大;从学历层次分析,要求聘用大专或以上学历的企业较多;从能力要求上看,对英语语言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从基本素质的要求上看,企业需要具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以及团队协作、善于沟通的素质。因此,构建高职国际商贸特色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商贸外语人才,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质量的、为企业所欢迎的、实用性人才,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广东处于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占有有利的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國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广州商贸型国家中心城市的商贸经济韧性巨大,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稳中提质,保持商贸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对于广州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商贸类办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大多集中在沿海珠三角地区,这些院校办学实力雄厚,吸引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校内实训条件完备,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多,校企合作深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学生实践和就业的机会多,且就业率高。对于国际商贸特色人才体系的构建,其成果便于向缺乏地缘经济优势的内陆地区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应用,以利于同类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4国际商贸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改革

4.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一团三化”的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学院明确将“有教养、有本领”二元复合并重作为人才目标追求。在以国际贸易为龙头的国际商贸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将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重构教学内容,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全新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时切实具有相应的上岗能力。将从“能力本位、就业向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出发,针对国际商贸服务流程中“市场开发、产品销售、参展撤展、网上洽谈、货代清关、国际运输”一系列环节的各典型岗位职业能力,实施以岗位能力为中心、职业岗位素质需求为导向的“阶梯递进式的四合一”多维度立体的“准职业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素质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专业延伸与拓展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职业资格标准和工作过程中,重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使课程体系实现了“就业岗位一职业能力一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对应。根据服务产业的要求,将职业岗位证书的培训和考证纳入正常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政校行企深度合作不断完善“校内课堂实践+校内作坊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企业实习”四维建设、“岗前培训、岗中强化、岗后巩固”三阶段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行业标准为准绳、以岗位任务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将仿真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引入教学,在总体上努力推行形成“课岗证赛融通、工学紧密融合”的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课室与办公室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现综合实践课程的高度仿真性,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4.2基于需求分析,构建动态调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分析单位,了解真实的工作场景、交际情景和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以便于课程设计者更好地选取教学内容、组织并设计课堂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考虑学习者本身的微观需求、用人单位的中观需求及地区或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目标的宏观需求,根据形成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求,构建目的性强、实用性高的动态调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4.3构建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在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改革,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坚持以商务为背景,依托外贸工作室,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或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长效的校企深度合作关系。增加进外经贸企业实习环节,建立起课堂学习、校内模拟、进企业实习的分阶段、交替式学习模式,在授课方式上,逐步探索实施核心课程的双导师制。

4.4构建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校企合作体系

(1)搭建国际商贸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建立以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行、企”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科学高效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无缝连接,毕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相融合,推进专业与行业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外贸工作岗位,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国际商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专业与行业的契合与适应。

(2)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逐步建立“政校行企社”五方联动协同创新的长效合作机制。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开发,与多家企业和单位签订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逐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的重要作用,实现“政校行企社”五方共建专业,实现“跨境电商班”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和“2+1”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项岗实习有机合起来。为进一步推进市级国际商贸服务特色学院的建设,重点建设以国际贸易为龙头专业,涵盖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国际商贸专业群,与怡亚通全球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和益达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共建全球供应链和电商产业学院,共育国际商贸类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打造“校企共同体”和“三二分段”中高职对口衔接、自主招生人才培养。利用校企共同体资源,共同探索企业和专业群成员问的新型合作模式,探索关于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校会共同体”问的互动形式与功能、不同层次问相关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新路子。

根据中职、高职教育的要求,在现有自主招生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调研,与对口中职学校共同讨论,做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评价考核、实训条件、中高职师资等六方面的衔接,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新通道,形成适应国际商贸服务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4.5打造具有持续建设可拓展性的、国内领先的示范实训中心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建设融语言教学、仿真实训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国际贸易专业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紧密合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实训室建设,不断改善实训教学设备软硬件条件。各实训室情景选材均源于企业岗位内容,贴近工作实际,为本专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均以公司形式成立,采取与企业相似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国际贸易专业实施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顶岗实习教学,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努力打造形成“紧密型、半紧密型、合作型”的三级校外实训基地格局,特别是继续加强广交会与国际贸易专业的合作,不断深入组织安排学生参与广交会服务工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2)建设“产学研用”融合的大型职业教学资源库。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携手31所院校和29个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单位,按照国家职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设计并己初步建成具有新颖强大的服务功能、优质资源开发和共享、“产学研用”融合的大型专业职业教学资源库。接下来将继续重点建设进出口实务、跨境电商、国际货运代理等商贸核心专业课程,以“一体化平台”+“个性化定制”来进行第二阶段的建设,以不断扩大社会受益面,通过联通政教产三界,发挥资源库“一化一型”功能,实现政校行企社多方共赢,缩短职业教育滞后期。

(3)升级改造校内实训基地。计划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理念,引入全国产业链500强龙头企业资源,建设服务职教改革、与区域经济高度融合的基于企业实景的珠三角国际商贸与流通人才培养综合实训基地。遵循“先进适用、受益面广、结合实际、售后保证、性价比高”的建设原则,具有适用性和先进水平,能够满足教学及部分科研需要。通过科学管理,建成融教学、培训、技能认证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实训实习,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和实践目标,实现校企共赢。

4.6注重内涵发展,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1)探索校行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国际商贸专业群将努力实现理论与技能融合、语言与商务融合、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及相关证书融合。将加强产学结合深度,继续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专业实习指导老师,在修订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时,基于需求分析,体现“订单式培养”的内涵,探索校行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一方面由企业提出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与学校协商确定课程体系,企业按照要求修订教学计划,学校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调整课程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企业提供必要的学生学习、实践和就业资源。

(2)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教材和课程内容,开展专业教学理论研究。选择工学结合紧密、职业能力特色鲜明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和课程内容。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高职专业教学规律,开展高职学生自主学习、高职学生学习策略、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以及高职教师教学策略及信念研究,形成针对性强、指导性强的专业教学理论体系。

(3)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在现有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和企业用人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第三方评价体系。撰写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事实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商贸物流范文第6篇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市商务工作会议,总结2012年商务工作,部署2013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2012年商务工作回顾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商务系统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创新突破,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任务。

(一) 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更加坚实。

城乡便民商业体系不断完善。在城市社区,积极推进 “六条线”进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网络覆盖1500多个社区,基本实现城市较大规模社区全覆盖。在郊区乡镇,大力实施惠农工程,“家电下乡”商品累计销售109.1万台,3100多家连锁超市和便利店深入郊区所有乡镇和千人以上大村,累计改造的189家农村集贸市场覆盖了郊区县所有乡镇。

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创新。进一步确立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回收、回租、补建社区蔬菜零售网点104个,推动国资参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市抓批发、区抓零售”新体制。10家开展“农超对接”超市果蔬农产品销售量15.6万吨,增长15%;蔬菜直营直供店累计达122家;车载蔬菜直销车服务范围覆盖107个社区,蔬菜零售新模式菜价低于全市均价20%以上,模式创新更好地实现了惠民利农。

市场供应保障调控体系不断健全。继续巩固货源市场“日常供给”、商业库存“安全供给”、政府储备“应急供给”三道防线,市场调控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十八大服务保障任务。“7.21”特大自然灾害期间,商务部门及房山、门头沟等区,紧急调运1000多万元的生活必需品,及时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市场供应稳定。

(二) 推动和促进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

聚集发展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两家国家级和六个市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梯次结构;海淀、昌平等6个服务外包示范区离岸外包执行额30.7亿美元,增长53.6%;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额增长13%,高于全市增幅8.3个百分点;首批命名16座商务服务业示范楼宇;通州商务园和大兴区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电子商务聚集区获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四大物流基地实现营业收入727亿元,增长21%。

内涵发展实现新提升。“双自主”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10%;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出口增长30.6%,占比达75%,提高14.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85.9%,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64.4%,提高9.4个百分点;全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7家,设立投资性公司208家,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663家,继续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业境外直接投资增长64.3%,占全市境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达88.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从传统的土木工程向矿产资源开发、新型能源利用等中高端业务转移,全年营业额增长16%,“走出去”能级不断提高。“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中国燃料油现货交易平台”成功开市交易并实现平稳运行;首家千亿元规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房山诞生;文物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占全国的六成以上,高端交易实现新突破。首届京交会取得圆满成功,实现国际服务贸易交易额112亿美元,超过第84届广交会交易规模,呈现出高规格、高起点和高水平的特点,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我市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

融合发展创出新佳绩。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9个试点项目带动投资近8亿元;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70辆纯电动车陆续投入绿色物流运行;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实现网上零售额596.8亿元,增长99.8%,商务与科技融合成效显著。重点培育酷车小镇、鲜鱼口等26条市级特色商业街区,鼓励“老字号”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全市旅游收入中的餐饮、购物占比达52.2%;支持文化“走出去”,全市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等核心文化服务出口额增长13.2%,商务与文化旅游融合收效良好。

规范发展迈上新台阶。引导商业零售企业诚信促销,纠正不规范促销行为155项;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协助捣毁窝点221个;认真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退还或解决违规收费4000余万元;开展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行业服务更加规范。扩大北京市“放心肉”工程推广建设试点范围,可追溯的“放心肉”达全市年生猪屠宰量的80%;提高酒类溯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广泛推广使用低钠盐,有力保障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加强检查、严格执法,整改商业安全隐患和问题5000多个,确保了全行业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三) 统筹和协调推进的商务发展机制不断健全。

消费增长促进机制作用继续显现。一是合力推动。调动区县、行业协会和商业企业促消费积极性,全市共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100多场次,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迈上新台阶;西城、延庆、密云等区县促消费活动主题鲜明,效果突出,东城、石景山、顺义和怀柔等15个区县完成或超额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任务。二是政策促进。开展家具以旧换新试点月活动,拉动当月全市家具类商品销售额增长11.9%,高于2012年增幅7.2个百分点;结合老旧机动车更新换代,拉动新车销售36万辆;继续实施刷卡促销政策,全年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超过75%。

外贸增长协调机制效果明显。为企业实际办理出口退免税278亿元,增长10.1%;简化银行办理贸易收付汇业务流程,所需时间减少70%左右;加快通关速度,普通企业通关时间平均缩短至进口23.5小时、出口1.8小时左右;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受益企业覆盖率超过80%。支持“双自主”企业扩大出口,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汽车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汽车成为“双自主”出口的第一大产品;广交会等境内外展会上本市参展的“双自主”企业占70%以上。

联动发展促进机制成效显著。首都国际机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和部分国家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获批。各类外贸政策咨询会、宣讲会、培训会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与朝阳、丰台、平谷等区县开展战略合作,引导726个外资项目落地相关区域。为相关外资企业办理土地款入境约16亿美元,破解了多年积累的难题。支持8家担保企业对275家中小商贸企业融资,带动直接投资150亿元,税收19亿元,就业增长15%。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帮助“双自主”企业首次成功应对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

区域商务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农产品货源供应区域商务合作由最初的7个省区市扩大到9个,与30个蔬菜产地签署长期合作协议,蔬菜供应量增长12.5%,在服务首都市民的同时,服务产区菜农。举办 “各省市商品大集”,为全国“名特优”商品和品牌进入首都市场搭建平台,累计吸引918个国内品牌落户,销售额超过3亿元,大集已成为各地品牌商品走向全国市场的“孵化器”。

回顾过去的五年,尤其是经过成功服务2008年奥运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市商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机制不断创新,政策不断突破,法制不断健全,服务不断提升,指标不断刷新,贡献不断增加——与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接连跨上新台阶,五年内消费规模迈上四个千亿元台阶,自2008年起连续位居全国城市之首,2012年达7702.8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实现4079.2亿美元,是2007年的2.1倍。服务贸易保持全国领先地位,2012年首破千亿美元大关,增速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是2007年的2.1倍。利用外资连创新高,接连跨过60、70亿美元台阶,2012年达80.4亿美元,增长14%,在全国吸收外资下降的背景下,实现了规模与质量同步增长。境外投资成十数倍增长,2012年突破10亿美元,达11.9亿美元,是2007年的12.6倍。口岸运营持续向好,2012年进出口货物监管量、征收关税及代征税分别是2007年的1.3倍和1.5倍;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排名从世界第九跃居为第二。

经过多年发展,商务领域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

最终消费率自2006年起连续六年超过投资率,2011年达58.4%,超过投资率17.3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形成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2012年,商务领域涉及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运输仓储和商务服务五大行业国地税收入占全市的30%、就业占全市的36.6%;外资企业缴纳的国地税占到全市20.4%。市外和境外购销额占全市商品购销额的73.4%,为外省市进出口货物占全市的71%,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8.4和7.7个百分点,北京作为全国流通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年,全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额分别占全球的1.07%和1.12%,比2007年各提高了0.31和0.35个百分点,实现了国际商贸中心战略确定的到“十二五”末在全球占比突破1%的发展目标。

上述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区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更有赖于商务战线广大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全体干部职工的拼搏奉献和创新开拓。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向各级领导、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13年商务工作思路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推动商务发展的良好机遇,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民生工作,稳中求进,扎实开局。以抓目标为指引,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开展;以健机制为保障,强化部门合作和资源统筹;以储后劲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首创精神和政策突破,全力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主要预期目标是: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左右;货物贸易超过4000亿美元;服务贸易增幅高于12%;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以上;境外投资增长超过10%。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 努力做好惠民生促消费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在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 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民生工作。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城乡便民商业服务体系。探索生活性服务业改革试点,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商业服务水平。继续实施“老人一元理发”项目,支持开展其他公益性惠民服务。启动百名大师、千人“民星”和万人培训工程,推动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引导早餐经营网点合理布局,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建设和改造固定早餐门店100家。以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空白社区和千人大村为重点,继续推进规范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优化共同配送,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和需求,新增便民共同配送网点100个。进一步完善郊区现代流通网络,提高商品配送能力和水平,郊区连锁网络联合采购规模达到5亿元。

着力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巩固惠农利民成果。出台并组织实施《蔬菜零售网络体系建设管理办法》,探索国资参股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主要蔬菜零售企业模式,加快推进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鼓励区县回收、回租、补建社区蔬菜零售网点,支持区县制定实施“菜篮子”网点建设区域发展规划,继续推进蔬菜流通新模式网点建设,新增蔬菜直营直供店60家,蔬菜流通新模式网点100个。

全力做好市场供应和政府储备,提高调控和保障能力。继续开展保障冬季首都市场蔬菜供应联合行动,提高冬季蔬菜保供能力。做好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梳理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完善制度,优化结构,扩大规模,不断提升市场调控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2. 千方百计拉动消费增长。

强化政策引导,稳定消费增长。巩固多方联动促消费机制,安排促消费鼓励资金,支持批发、零售(餐饮)企业为保增长做贡献。配合老旧机动车淘汰,推动汽车消费。继续实施家具以旧换新、信用消费和刷卡消费鼓励政策,扩大惠民消费。开展以保障房、餐饮、国际精品销售等为主题的系列促消费活动,营造消费氛围。引导餐饮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厉行节约,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

依托市场优势,发展品牌消费。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主品牌,汇聚国内品牌,吸引国外品牌。整合全市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信息,推进区县商业地产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有效对接。稳步推进零售外资店铺发展工作,更好地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创新商业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支撑环境,力争实现网上零售额7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突破8%。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重点培育1-2个电子商务聚集区。研究电子商务企业开展跨境交易业务,扩大国际流通规模。推动网络(电子)发票试点工作,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延续拓展电子产品、家居、百货、装修和耐用品市场的信用消费需求;推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零售企业之间的信用消费合作平台,促进信用消费健康发展。

优化服务环境,扩大外来消费。抓住实施部分国家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配合相关部门积极争取离境退税政策尽快出台,深度开发国际消费;继续做好“老字号”创新发展工作,提升特色商业文化内涵,增加特色消费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扩大消费增量。

(二)加快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更好地服务首都与世界的经贸往来。

推动政策突破和机制创新,努力保持两类贸易和双向投资稳定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着力稳定货物贸易增长。一是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动各类外贸特色商品交易功能区建设和特色商品展示交易功能拓展;利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升级。二是着力扩大出口。全面推进出口汽车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升“北京创造”影响力;利用各类展会组织本市“双自主”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013年,“双自主”企业出口占比达到12%左右;探索二手车出口试点工作,带动新车消费;加大出口退(免)税支持力度,吸引进出口总部型企业在京发展,扩大外贸出口增量。三是积极增加进口。重点支持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北京“进口商品购物节”活动品牌,吸引国际品牌商品进入北京消费市场;发挥网络零售优势,探索进口商品零售新途径。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服务。鼓励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在东盟、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建设营销网络;加强产业损害预警,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本市产业安全。

努力保持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充分利用京交会等高端交易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出口品牌,推动服务贸易规模再上新台阶。着力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保持新兴服务贸易出口快速增长态势;稳步扩大文化服务出口,提升“北京服务”影响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创新机制破解制约生物医药等外包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巩固我市服务外包全国领军城市地位,2013年离岸外包执行额增幅超过15%。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研究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意见的措施;推动研究我市外商投资企业高管人员奖励政策以及出入境、居留等便利措施。积极推进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雁栖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中关村扩区、CBD打造国际金融城、通州新城和新机场建设等机遇,发掘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抓住国家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契机,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服务业领域,进一步促进外资结构优化。

继续提升“走出去”层级。重点支持骨干科技企业、文化企业以集合化方式“走出去”;支持对外投资带动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中国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企业联合“走出去”。引导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超过10%。

进一步完善首都口岸经济体系。一是深入实施口岸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正式开放,加快通州口岸建设步伐,筹划新机场口岸规划相关工作,恢复丰台货运口岸铁路专用线运行,推动与边境城市口岸铁路直通。二是加快完善口岸功能区。鼓励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扩大外贸规模的同时促进内贸销售。推进首都国际机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落地后续工作,尽早实现汽车整车进口功能。着力扩大保税业务规模,天竺综保区进出口额增长25%以上;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量实现翻番。支持平谷国际陆港争取启运港退税政策,力争全年外贸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

推动第二届京交会取得更大成效。秉承“务实、合作、诚信、俭朴”的办会理念,以服务客商为本,以交易洽谈为核心,全力办好第二届京交会,提升京交会品牌国际影响力、国别覆盖率、省区市参与率和签约执行率。借助京交会平台,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吸引一批服务贸易领域国际知名企业落户北京,为建设国家服务业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三)深入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更好地助力首都世界城市建设。

进一步完善发展促进机制,着力培育对首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增长领域。

1. 服务大局,不断开拓商务领域发展空间。

全面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将现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扩展至各类内外资总部企业。鼓励和支持总部企业在京发展实体业务,推进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提高总部企业对全市经济贡献度。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累计达150家以上。

完善批发业增长促进机制。建立批发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会商制度和监测体系。出台鼓励批发业发展政策,完善促进机制,加大促进力度,提高批发业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

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商务楼宇差别化定位,打造一批总部管理、投资咨询、会议展览等特色鲜明的主题示范楼宇,突出特色发展。继续支持商务楼宇的软硬件环境改造和服务品质的提升,重点培育15座主题商务示范楼宇,命名首批2-3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打造更多的税收过亿、知名度高的商务楼宇,引导商务楼宇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实现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推进国际会展之都建设。以统筹会展资源、健全会展业发展机制为抓手,提高承接大型会展的能力。落实会展业鼓励政策,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国内品牌展会,支持大型展馆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启动会展业国际化宣传推广活动,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助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继续加快高端市场发展。充分发挥“中国燃料油现货交易平台”、“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示范作用,拓展大宗商品交易规模和品种,逐步确立在全国商品交易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鼓励本市拍卖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国外拍卖企业,促进拍卖业国际化发展,推进北京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建设。

2. 提升品质,全力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推进商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依托中关村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在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搭建中关村信息服务类、科技服务类等高新技术企业与商贸流通、物流、商务服务等企业需求对接平台,为科技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搭建桥梁和渠道。

创新商务与文化的互动发展。继续加强特色商业街等现代商业文化品牌塑造,重点推进五道营等特色商业街建设,积极探索推动南新仓“北延南扩”等特色商业街二次提升工作,扩大文化消费规模。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重点加快文化出口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扩大出口,不断提升“北京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3. 加强监管,大力规范流通市场秩序。

大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商标、进出口商品侵权和药品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推动“双打”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建立“两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有机结合,增强打击违法犯罪的合力。

进一步完善流通市场监管机制。重点推进“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部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和销售猪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大中型连锁超市全覆盖。加强对酒类、药品等特殊商品流通管理。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和单用途预付卡专项治理行动。加强机电产品国际招投标监管。进一步提升行业安全监管和商务综合执法水平。推动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有序回归现货市场。完善商务诚信建设网络平台,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评级记录,推动诚信经营,营造首都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

同志们,商务发展任重道远,做好首都商务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一岗三责”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以务实开拓的进取精神,为首都商务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上一篇:公务员竞争上岗演讲稿范文下一篇:消防安全基本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