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存在形式的持续萎缩和部分要素的不断异化等现代风险,以及文化群体数量减少,文化人才流失和文化团体生存困难等传承危机。研究发现,现代竞技体育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制度的缺位和传统体育文化多元保护网的缺乏,构成了传统体育文化现代风险与传承危机的根源。因此,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构体育文化体系,健全法律保护制度,构建多元文化保护网成为消解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风险的關键。

關键词:传统体育文化;现代风险;传承危机

一、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风险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近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甚至逐渐被人们淡忘而走向边缘化,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即将失传,造成了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危机。

20世纪中期以来,风险话语不仅风靡整个西方理论界,也成为中国学者思考中国现实的重要理论取向,现代风险正是这一话语的重要表现形式。所谓现代风险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文化变异等人为制造的不良结果。

对于文化来说,这种现代风险正是人类文化在发展中遭遇到的各种“暗礁”、“逆流”对其的限制、否定和消耗。其内涵包括自然环境恶化对文化的生命力威胁,现代性的侵蚀造成了文化形式的萎缩和人类活动对文化要素所造成的异化,具体到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它所蕴含的现代风险主要表现在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存在形式的持续萎缩和部分要素的不断异化三个方面。

(一)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人类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其所处环境密不可分,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根据其生产生活的环境因地制宜创造而来的。如蒙古族擅长的各类马上运动正是由于他们生活在宽广的大草原,长期过着马背上的游牧生活而使然。而生活在水边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人则发明了“叉草球”这种以捕鱼为原型的体育项目。但是,现代工業社会的发展使环境遭到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生态系统自身调节与自身适应出现了问题,进而影响了民族体育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另外,体育旅游开发导致大量游客的涌入,各种旅游配套设施的修建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给原始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如秦巴山地体育旅游的开发,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各种人造垃圾,不仅一定程度上对当地原始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而且对民族体育的异化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恶化。

(二)传统体育文化的存在形式持续萎缩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西方体育文化价值为中心的竞技体育,不断地侵蚀着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理念,使原生态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和当地人们的文化需求发生了错位,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减弱,目标群体的规模持续萎缩。特别是现代化的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传媒的广泛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由村寨集体化的自娱自乐转向了家居内的观赏。据调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区,电视普及率在村寨已达到90%以上,以前侗族人民喜欢聚集在鼓楼边,唱大歌,吹芦笙,而今此种现象很少见,人们夜晚大多呆在家里看电视。最终,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识的改变,使其从主要文化的存在,变为人们节日之余,喜庆之余的生活点缀。

(三)传统体育文化的部分要素不断异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体育文化的部分要素正在发生变异,传统体育作为公开表演的娱乐节目,成为旅游品牌与旅游消费的内容,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使许多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都发生了变异。如在旅游景区,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表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用品堆满货架,但本族消费者却日益减少,外族消费者对这些物品的需求也大多出于新奇,而随着新鲜感的减退,这些物品便被束之高阁。在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或旅游代理人在盘活和开发旅游景点中,过浓的商业化味道很容易使其景点文化失去原有特色,团体旅游呈现“麦当劳式”的快餐化。在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上,也看不到人们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的狂热和发自内心的喜爱,这就导致传统体育文化原有要素的不断异化。

二、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提升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弱化与衰颓之势,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其传承和发展的文化背景,生存形态和生存环境逐渐消蚀,呈现出传承危机之势,具体表现为传统体育文化群体数量不断减小,人才不断流失,传统体育文化团体生存困难。

(一)传统体育文化群体数量持续减少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学生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是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的必要条件,但各类学校现代体育项目的普及和社区传统体育活动内容的减少,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使原本传播路径较少的传统体育文化日见萎缩。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推进,民族地区原有传统体育文化空间逐步开始瓦解,熄灭了当地人民的参与热情,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接受了现代化的文化价值理念,对这些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更是无兴趣可言,更不用说是积极参与、学习、继承和发扬了。如纳西族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正日趋衰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歌谣谚舞蹈衰微没落,民间歌手寂寥冷落,年轻的民歌手如凤毛麟角。总之,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传统体育文化群体数量越来越小。

(二)传统体育文化人才不断流失

优秀艺人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活的载体,但是目前传统体育文化人才的流失却相当严重。一方面,老一辈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才相继退休或去世,而后辈传统体育文化艺人严重匮乏。据报道,由于学习时间长,经济效益低,没人肯学唱,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戏目前也濒临失传,据调查,现在会唱凤阳花鼓戏的人可能只有一人了。另一方面,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过去民族艺术学校的招生,可谓“门庭若市”,但是现在中学生要么考上正规大学,要么就辍学到城市打工,这些民族艺术学校的招生形成了“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文化人才正面临着严重缺乏和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传统体育文化团体生存困难

作为我国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体育文化团体,其生存状况的困窘,直接威胁到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作为传统体育文化团体主力军的各种民族体育组织,很多处于困难的生存境地,它们很少得到财政支持,自身筹集资金难度

较大,一些企业活动捐资筹办体育活动考虑较多的是投资回报,他们会考虑一些市场效益较好的体育项目,而较少会考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文化团体活动范围狭窄,致使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能在一些特殊人群中开展,如少数族群和特殊群体中开展,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诸如苗族的穿花衣裙赛跑,土家族的撒尔嗬、舞草把龙,回族的堆人山,蒙古族的踢牛嘎啦哈等,已随着时空的转换和社会的演变逐渐被人们淡化甚至遗忘。

三、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风险源

在全球化的今天,现代竞技体育的巨大挑战和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制度的缺位造成多元保护网的缺乏,破坏了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存土壤,造成传统体育文化的不良反应,使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导致人们对它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和认识,客观上造成了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危机和传承断裂等问题。

(一)现代竞技体育的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成为必然,现代竞技体育在这种趋势影响下逐渐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使西方体育精神与价值逐渐成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体育文化的不适应性浮出水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丧失。具体来说,西方竞技体育特别是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项目及其运行机制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构成了围攻之势,成为网络、电视和报纸等主要媒体报道的焦点和热点,而传统体育文化却很难在主要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这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现代风险。以电视媒体为例,他们为了迎合观众的刺激需要,更加注重体育项目的精彩程度、表面形象和激烈程度,以及场外丑闻等等。而民族传统体育却没有这样的特点,相反他们更强调技巧性、娱乐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等特征,因此很少受到媒体的青睐,使传统体育文化处于被现代体育文化同化的风险之中。

(二)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制度的缺位

制度能够促使一种文化的形成,脱离了制度的维护,已经形成的文化,也会逐渐淡逝。对传统体育文化来讲,目前尚没有關于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专门规定,缺少關于传统体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基本法,且现行立法层次较低,立法侧重于行政保护,强调政府在非物质文化管理中的责任,忽视了非物质文化权利和权力救济的内容和程序建设,不利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统一,也不利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建设,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则是流于形式,无人问津。

总之,我国政府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扶持力度比较弱,關于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制还相当不健全,甚至可以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无法可依。

(三)传统体育文化多元保护网的缺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仅靠政府、组织、法律或民间等一元主体无法担任这一巨大任务,需要多元主体共同构筑有效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网,可现实并非如此。首先,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其次,理论研究不足,缺乏专业保护队伍。目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形成专业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队伍,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者很少下基层进行调研和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实践。最后,专门从事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民间团体还很少,没有有效地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中来。总之,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还不系统、不全面,或者说是不均衡,多局限于影响较大的几项运动的研究(如武术),而对其它项目或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性研究较少涉猎,没有形成系统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网。

四、传统体育文化危机消解的对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应对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如何确立自身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引起了持续不断的争论。我们认为重构体育文化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法律保护制度,构建多元保护网是消解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风险的關键。

(一)重构体育文化体系,应对现代风险的挑战

蕴藏于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符号和价值信仰是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属性,重构传统体育文化的關键在于挖掘和遵从这些文化理念,发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深邃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内涵,一种境界,一种道德和精神升华的最高境界”等。当然,重塑传统体育文化精神还要重视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将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和普及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学校开设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技能和趣味讲座,并列入学生的选修课,提升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同时,塑造社会教育环境,在文化场所和宣传栏开展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宣传工作,提高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认知度,推广和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精神。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法律保护制度

法律保护是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制度供给中重要的一种正式制度安排,它以国家的意志和强制力为保证,有效地保护传统体育文化权利。政府作为法律制度制定的主体,应尽快出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法律保护提供依据。同时有關部门可以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之际,增加传统体育文化法律保护专章或法律条文,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方的实际,颁布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专项法规制度。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具体保护中,政府在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上要投入必要的专项资金,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项目、絕技和传人。总之,政府不仅要在法律上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提供依据,明确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而且在具体保护策略上要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三)建构多元文化保护机制,消解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

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其保护应该是立体、整体和系统的多元文化保护。多元文化保护机制强调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其产生、发展的环境密不可分,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要在相应的地理区域和文化环境中实现。这就要求不同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施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且濒危的传统体育文化文化遗产采取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一方面要在体育部门成立“传统体育项目指导委员会”,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传统体育项目的重点保护政策;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对濒危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记录和整理,同时要给生活困难的优秀传统体育传承人以适当的资助。总之,建构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网要优先保护体育文化传承人,建立专业保护队伍,同时要发挥民间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作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发动全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共同开展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工作,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更加有效和顺利。

[参考文献]

[1]李丽,文化风险的多维透视[J].学术交流,2007(12):190-194,

[2]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96.

[3]杨福泉,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J],思想战线,1998(5):30-35.

[4]朱磊,凤阳花鼓戏只剩一人会唱[N].人民日报,2008-01-14(11).

[5]徐晓军,张必春,论农村原生态文化的现代风险与传承危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0):107-115.

[6]古柏,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8(6):26-29.

[7]万义,白晋湘,龙佩林,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定位与发展导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81-83.

(责任编辑 易民)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5×文化社区体育工作总结

×

×文化社区成立于二二年八月。它的前身是一九九四年建立的文化新村居委会。二年七月居委调整,把文化新村居委会划分为文化南区居委会和文化北区居委会。二二年八月居委撤并,将文化南、北二居委合并为文化社区居委会。文化社区地处于老城区中心,辖区面积为.万平方米,绿化面积为万多平方米,绿化率达左右。辖区内有居民住宅楼幢,常住居民户,总人口为人。社区居委会自成立以来,在市委、市府和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市体育总会和市老年体协的关

心下,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坚持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辖区实际,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以社区为载体,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社区体育组织的职能作用,努力营造“广泛参与,强身健体,唯旗必夺,争创一流”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推进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身体素质,积极开展各项体育运动。社区居委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绍兴市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先进集体、十佳安全小区、卫生小区、科普社区、绿色社区,上虞市三星级文明小区、五星级文明社区、治安保卫工作先进单位、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老年活动室、全民健身节先进单位、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民健身先进晨晚练点,百官街道先进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等”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

把体育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

×社区在抓好辖区各项工作的同时,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将发展社区体育事业列为日常工作计划,把加强社区体育建设作为推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成立了社区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居委会主任任组长,退休体育老师为副组长,体育爱好者为成员的体育领导小组,并落实专人负责。体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社区开展各种比赛、评比和各项体育活动。每年定期主持召开次居民体育小组会议,研究、部署社区体育活动实施方案。二是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体育领导小组成立后,先后出台了工作职责、会议制度、体育组织和活动点章程及管理规定、档案管理规定等制度,并在工作实践中对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会议、活动记录簿、照片纪录册和健身人员健康档案。让社区的体育工作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快速、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三是制定好计划,

抓好落实。社区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体育工作,制定年度体育工作计划,使社区的体育工作按照计划要求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一年上一个台阶。四是加强了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点建设。社区结合辖区实际,成立了个体育健身队、设立了个体育活动点,并邀请了名兼职体育骨干负责社区体育组织工作。到目前为止,在社区形成了“人人爱健康、人人爱锻炼”的良好健身氛围。

二、活动小型多样、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普及大众型体育健身活动

×一是体育活动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大众健身队伍中来,社区居委会在体育活动的形势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⒈“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广大居民对社区举办小型多样的比赛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我社区凭着“科学锻炼,全民健身,活跃身心健康,增强身

体素质。”的宗旨,举行了“××年百官街道文化社区首届社区体育运动会”,共设个项目,有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另外还邀请卧龙山庄社区、金鱼湾社区和东关越泉社区的女子气排球队前来参加比赛。体现在健身活动的群众参与性,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组织、发动过程中,得到了社区许多退休教师、热心人士和各楼群居民积极配合,组织参赛,把全民健身活动引导到楼群和家庭。形成“我运动,我健康。”的氛围。在平时,我社区还利用节假期开展老少同乐的象棋赛,男、女气排球友谊赛,乒乓球邀请赛,自娱自乐的太极拳(剑)、木兰拳(剑)、健身(球)操比赛。

×、积极参加各个组织组办的各项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老年体协举办气排球联赛中女子一队、二队分别获得第二名,男子队获得第四名,上虞市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上虞市体育发展总会联办的市“迎国庆”社区健身舞(操)

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木兰协会组办的健身球比赛中获得优胜奖等。年上虞市首届“体彩”杯社区运动会的象棋中获得第一名,轮胎接力比赛中获得第四名。特别是在今年的上虞市第九届运动会的气排球比赛中我街道队获得双冠,在这男女的气排球队的队员中我社区的占了多数,尤其是女队都是我们社区的。还邀请市教体局的专业老师为居民进行体育知识、科学健身和体育技能的专业培训;每年次在社区开展“文明锻炼、科学健身”的体育集中宣传活动。新颖的体育活动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人数占总人口的以上,其中有余人常年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文体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广大居民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增强了居民之间的感情,同时为社会治安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没有了孤独,消除了寂寞,业余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成为和谐社会的一角。

×二是发挥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作用,提高社区体育活动质量。开展高质量的体育活动是提高居民身体素质的关键。因此,社区居委会在体育健身队和体育活动点配备了名定点体育指导员,另外聘请了名社区体育指导员,并建立完整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档案,随时为辖区居民提供科学、优质的健身指导。同时,社区居委会将体育健身队的名负责人和居民中的体育教师、体育干部和体育积极分子作为社区体育骨干人员,邀请他们参与社区各类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推动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

三、整合资源、优化设施,实现社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和场地一直是制约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但我社区居委会知难而进,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资源共享、共联共建”的发展战略,打破了资金和场地的制约,推动社区体育运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整合资源,开拓体育场地。为了给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有档次的体育设施和场所,社区居委会主动和上虞市体育发展中心联系,在社区成功的实现了资源共享:社区有任何活动都可以到体育场去举办,平时居民要锻炼和健身也可去体育场。

×二是想方筹措,保障资金投入。为了保障体育经费的投入,社区居委会采取向社区内的共建单位求助,得到了共建单位的鼎力帮助和支持,使社区的体育活动得到很好的开展。

×

四、今后计划及打算

ד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社区各项建设靠社区广大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来实现,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市、街道各级领导的关系分不开的,社区将逐步健康发展,走出自己的路子,唱出自己的歌子,跳出优美的舞姿,练出健壮的身子,使社区的文体活动及其他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社区居委会将在百官街道党委和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体育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贯彻《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通知》精神,不断加强和完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各项制度建设、基础建设及管理力度,紧紧围绕“三个文明”建设这个主旋律把体育健身活动贯穿于社区的各项工作中去。社区居委会和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开拓思路,不断创新,吸收新的体育骨干,充实较有实力的技术力量,使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扎实有效地开展,全面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真正做到社区体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服务,丰富广大群众生活,提高居民文明程度,以实现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争取把文化社区建设成为有着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新型文明社区。

×

×

×百官街道文化社区居委会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社区居民从事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瓶颈问题,同时还能提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的使用率,真正体现出体育资源的共享与实现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共生。文章分析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可行性,重点探究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互动发展 对策探究

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纵深推进和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与体育锻炼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也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由于房地产规模与发展速度的迅猛态势,导致了地价的上涨,导致社区体育在运动场地方面捉襟见肘。此外,由于房产可以买卖,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设施器材的投资及社区体育管理等也存有明显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诉求与场地设施的矛盾日益凸现。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且具有一定的規模,在寒暑假基本呈闲置状态,众所周知,特别是室外的体育设施器材,在太阳曝晒与风剥雨蚀之下,即使闲置,安全使用年限到了,也理应报废与更置,可见高校体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浪费之疑。但绝大部分高校和附近的社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探索一条能够促进高校体育和附近社区体育互动融合发展之路径,即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同时,也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的宿愿与初衷。

1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1 高校体育设施可以缓解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校内体育场馆设施绝大部分已达到了国标标准,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学校系统所占的体育场地总数约为全国总数的67.17%,其中高校的体育场馆总数占全国总数的2.07%。[1]高校不仅状况良好,而且有标准跑道、单双杠、各种大小球球场等设施齐全。另一方面,在高校周边附近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却相当匮乏,同时,高校在非上课时间和寒暑假等节假日,体育场馆却呈闲置状态。众人皆知,体育场地设施也有它的使用年限,如其闲置不如投入正常使用。社区居民进人高校进行有组织的健身与锻炼运动,会受到高校文化的熏陶与大学精神的濡染,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人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实现了体育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

1.2 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大发展

众所周知,高校是体育人才较为集中的地方,在师资方面,除了少数中老年体育教师是体育本科毕业外,其余以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硕士,甚至体育博士毕业。这些年富力强的体育教师不仅在该专业具有渊博的论专业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且在体育学科的所有门类均有涉猎与专长。为此,他们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可在社区体育领域中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指导社区居民从少数到多数、从盲目锻炼逐渐走向科学健身,以达到强健身怡心、增寿延年的幸福生活。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在社会上深受欢迎的体育舞蹈、瑜伽、武术等培训班的教练,大部分都是由高校体育教师所组织或亲自指导的。他们既有健身理论上的高度,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深受参与者的欢迎。为此,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社区管理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才在社会体育领域的功用,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大发展。

1.3 社会体育有利于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协同发展的同时,无形中加强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教师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的同时,应高度关注社区体育,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人才、场地资源、教学经验与组织方法,与社区居民一起进行体育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藏息相辅、教学相长。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对社区群众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组织形式、练习密度与强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总结,一方面吸收社区群众体育中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成分,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4 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接纳与判断能力

高校所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要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体育人才所就业的范围目前主要集中在学校,为拓宽就业面,社会则有更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则有利于让大学生走进社区,去体悟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区别与联系,学会灵活运用学校体育知识与方法,因地制宜地利用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群众进行社会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就业面,同时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接纳与判断能力,将所学的学习体育知识体系与运动技能与社会体育融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探究

2.1 多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首要条件。要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周边社区群众开放,首先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多途径、多举措籌措专项资金为高校进行场地设施的基础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从目前发行体育彩票收益中适当拨发专项费用,加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来缓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的单一渠道问题;其次,高校所在行政辖区的地市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设施资金的投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体育需求;最后,通过政策导向利用媒体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诚招个别知名企业与社会成功人士的投资与赞助。总之,要多举措加大对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2]

2.2 维护与修善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

场地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专业人员的维护和保养。因为体育场地与设施随着使用密度的加大,自然破旧与人工无意间的损坏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为此,校方与社区方应在协商的基础上,设立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监管的专职人员,负责对调查设施的日常检查,随时排除安全隐患,同时对损坏度较轻的设施与器材,要及时维护与修善,不能影响正常的使用。

2.3 在管理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基層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在时间安排方面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为使其不与高校正常的体育教学相冲突,应在管理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社区居民进行一定的引导、组织与管理工作。由于高校长期处于稳定、规范和单一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与社区群众体育融合后,由封闭转向开放,改变了高校体育场地原来的封闭管理模式,会产生部分不相适应的地方,在相互接纳与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因此,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能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的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对故意损坏和不按要求使用场地设施与器材的人员,对故意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员,以规劝告诫为主,惩处为辅,严重者要走司法程序。其次,要按《高校体育工作条例》所规定的人均锻炼面积的比例,控制当天锻炼人数,在时间和空间上要使高校体育场地的高效利用,不能出现人满为患的不和谐局面。总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转变思维方式,为双方的和谐与可持续而探索与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管理制度,真正体现出体育资源的共享,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共生。[3]

2.4 人才培养模式与社区体育相衔接

高校是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拥有科学规范的体育教学与管理制度,有强大的体育师资队伍做后盾。在解决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思路方面,高校首先应从自身的视域出发,利用该校的优势建立各种体育社团等组织,例如:体育舞蹈队、跆拳道馆、舞龙狮俱乐部等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区体育实践的机会与舞台展示的窗口;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加强与社区体育的衔接,尤其是在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方面,高校体育教学更应挖掘、筛选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项目内容,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整合与创新,为今后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尤其是体育院系应依据就业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方向,参照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重视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及体育舞蹈、轮滑、瑜伽等新兴体育项目内容的学习深度,培养社区群众体育所需要的专业人才。[4]

2.5 壮大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

社区居民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要走向正规与和谐发展之路,离不开社区服务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一方面,高校可发动体育教师、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到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列之中,把个人所学的体育健康常识,运动技能、锻炼方法传授给社区居民,充分利用周六、周日等课余时间,为社区居民组织某个专项的培训活动,例如:体育健身舞、太极拳等,高校体育系或公体部,应在完成教学、训练任务的同时,合理规划场地,提高各类场地设施的利用率。统筹安排,在课余实践,为社区居民积极开办各种专题知识讲座,举办健身舞、瑜伽等培训活动,引导社区体育向有序、健康、和谐的正向发展,也可实行有偿服务、合理利用优势资源,使高校体育向社区体育延伸与融合。[5]

参考文献

[1]符巍.试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J].怀化学院学报,2007(2):108-109.

[2]李伟峰,许惠玲,朱家勇.普通高校体育與社区体育物质资源共享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1-2.

[3]吴嘉毅,杨建明.释析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的融合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20-123.

[4]苏莉莉.济南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5]刘成,巫国贵.依托高校体育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6):35-37.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进行分析,总结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社区、个人三方面提出建议,以探求适宜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路径和方法,为政府推进社区体育事业发展和改善居民的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黄石市 社区体育 体育锻炼

一、前言

通过了解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从多角度分析并提出黄石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对策,从而满足大力发展黄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并进一步响应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口号的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黄石市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有关社区体育调查现状方面的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

2.问卷调查法。在黄石市社区随机发放份210份调查问卷,回收20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男110人,女90人),有效率95%。

3.数理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归类、比较、合并,运用Excel软件统计系统及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黄石市社区体育锻炼的参与行为现状

1.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调查

对体育锻炼认知的程度是决定体育健身行为的重要前提,作为实践活动的起点,认知主体活动意向的内在体现,体现了主体活动的驱动机制。

调查的200人中,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重要”的占79%,比重最高,居民认为体育锻炼“一般”的占据21%,这表明黄石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重要性都有积极的认识,说明“健身改善健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与国家关注民生、加强群众体育宣传有密切的关系。居民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改善健康,提高生活水平,这也提示着社会、政府、社区等部门要重视体育锻炼在人群中的重要性,应该针对他们的需求配备体育设施,以适应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2.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目的

健身目的是体育锻炼活动的出发点和动机,也是体育活动的归宿。社区居民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和改善生活,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在调查的200人中,“促进健康”比例占44%,是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与健身重要性认识具有一致性;“休闲娱乐”、“增进交往”分列二、三位,占据28.5%、18.5%,表明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丰富自身文化生活,愉悦身心健康。以“增进交往”为目的男女比例分别是19.2%、16.7%,说明居民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没有性别区分,因此,社区体育服务中心要从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良好的社区服务体系,以促进社区居民调节情绪、保持和提高认知功能、确立良好的自我观念,以达到身心健康。

3.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频率

参与锻炼频率是反映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的特征之一,在调查的200人中,每周参加5次以上锻炼的达到60%,3次-5次参加锻炼的占30%,参加体育锻炼在3次以内的居民比例为10%,说明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居民已经形成了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健身认知相一致。

4.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时间

体育活动时间是衡量社区体育活动参与的重要指标之一。黄石市社区居民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有1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在30-60分钟的有2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每天体育锻炼60分钟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1%,这表明黄石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有充裕的时间保障,与健身重要性的认知特征、锻炼频率的调查结果吻合。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还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此外,长期参与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调节能力,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这也是黄石市社区居民一直以来所要呈现出来的状态。

5.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项目

在调查的200人中,体育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舞蹈类、慢走、器械类等项目上,项目分布反映了当前黄石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主要特点是对场地器材要求相对较低、而且简单易行。从项目喜爱度排名来看,社区居民偏爱广场舞、慢走之类的项目。从性别来看,男性更倾向于慢走和器械类活动,表明男性更注重于个性化、个体化的运动项目;而女性更倾向于慢走和舞蹈类的活动,表明女性更倾向于娱乐化、新兴化的运动项目,这与社区居民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差异有直接的关系。

(二)黄石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与体育健身

1.黄石市社区体育健身场所

在调查的200人中,44%的居民都在公园广场锻炼,20%的居民在马路空地锻炼,34%的居民在免费的小区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健身场所上花费很少,几乎没有人去经营场所体育锻炼,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居民都选择安全、舒适、公共的公园广场进行锻炼,马路空地的锻炼居民也是基本上按照就近原则参与锻炼。另外,腿脚不方便的居民选择在社区的马路空地上进行锻炼活动。在公共露天场所进行体育锻炼易受天气、阳光的影响,缺乏室内體育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黄石市社区居民的规律性体育锻炼。

2.黄石市社区体育健身场所的配套设施

80%的居民的健身场所配备有老年活动中心,10%的配有体育用品商店,6%的有图书馆或者书店。完备的体育健身设施是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增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社区居民的情感交流,减少某些居民的孤独寂寞的心情对健康生活的影响。匮乏的配套体育健身设施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效果,因此,政府、社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并做好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配套设施的管理和维修工作。

(三)黄石市社区体育锻炼的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根据调查,黄石市社区没有安排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使得居民对社区里的健身器械没有完全了解其用途,在锻炼过程中造成不良的后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居民没有正确的健身方法,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样去健身才能真正的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只是盲目的去健身,缺乏知识和方法上的认识。居民对体育健身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普及提高,这就需要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要加强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视,促进社区体育健康发展。

2.体育设备不完善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体育健身器材存在不完善的现象。社区就几个健身器械摆放在那里,我们看到健身的人群比较多,有的健身器械使用人群居多,尽然还排着长长的队伍才能得到锻炼,可以看出锻炼却没有足够的健身设备,其中有些还是已经不能使用的设备,有些能使用的看上去非常破旧。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四、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地位

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促进社区体育锻炼快速发展的保证。第一,把关注“社区体育”的正真问题摆上日程,从而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社区稳定、公平、团结、公正的措施,从宏观上营造和谐社区的大环境。第二,通过各种途径普及体育锻炼的健身知识,让社区居民对自我有一定的了解,进行一些合理的调节的基础知识,提高居民对健康的关注度,营造一个积极的健身氛围。第三,应加快专业人士的培养,建立一支庞大而有效的“健康教育顾问和疏导”的专业团队,为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为社区服务。

(二)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中心

完善的社区体育优质服务是促进社区体育锻炼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一,成立专门的社区体育委员会,采用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锻炼事业的建设。第二,要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小型多样、经常坚持、科学健身的原则,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居民健身活动,让居民能够进行规律性的体育锻炼。第三,改善社区体育锻炼的环境,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量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

(三)加强个人自我调节

社区居民要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体育价值观,广结朋友,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丰富生活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2] 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S].2006.

[3] 李相如.群眾体育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国家体育总局.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互动发展

21世纪,科技与社会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已露端倪,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现代社会对现代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体力劳动的大量减少,使得体育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关系更加密切,而学校体育正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发动机,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正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理论基础

学校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社区体育是指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以若干相邻的企事业单位为轴心,与周围各单位组成的地区性组织,为增强居民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就近开展的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1]

(一)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

社区体育的主体是社区内所有成员,包括学校的大中小学生,因此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1)在现代社会中,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都必须经历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2)学校体育可以为青少年儿童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形成正确的姿态和掌握立、走、跑、跳等基本运动技能。(3)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其初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让它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4)可以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手段,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体育能力。青少年儿童通过学校体育掌握了必要的基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后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二)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社区体育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校外体育生活,而且还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体育的基础。(1)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项目众多、灵活生动、自我选择性强,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同时,社区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运用和检验在学校体育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及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通过社区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有独特的作用。(2)终身体育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对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和取得成功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特长的形成。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特长,自愿参加活动。内容与形式,富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其产身心理上的满足感。因此,社区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作用。[2](3)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依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并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过程。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相对于学校体育来说,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使得学生比较容易坚持活动。这种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国内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模式

(一)学校体育内容服务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当今社会处在全球经济时代,西方世界劳动力结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脑力劳动急剧上升使体育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体育运动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备受关注。面队新的形势,拓宽学校体育服务内容以及功能已成为世界共识。学校体育对地方服务的外延正逐渐扩大,由最初的只把着眼点放在体育教育发展上面,逐渐转向为地方的健康指导、休闲引导、文化服务上面;由单纯的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转向提高所有人的身心素质上来;由比较注重体质改善转向重视全面效应。服务的指导思想不再局限于单纯强调体质的生物观,而是强调学校体育的健康、休闲、文化发展功能,尤其强调学校体育在休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体育教育最高级会议开宗明义指出“体育教育在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安全、互助的社区建设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为将来从事运动、身体活动、娱乐和休闲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就业机会在不断增长的一个领域”。[3]学校体育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

(二)运动休闲教育悄然兴起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休闲对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伴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教育悄然兴起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人们要认识到“闲”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人们应该学会合理支配和利用闲暇时间,运动休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习惯为首要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各发达国家将学校体育向休闲体育进行积极拓展,注意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休闲意识,使之学会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与户外娱乐设施,感受到休闲运动的乐趣,并掌握丰富多彩的休闲运动的各种能力,为成年生活中能够合理地利用闲暇做准备,并由闲暇品性的改变引起整个个性的改变,进而促进所在区域的休闲文化的繁荣。

(三)国外的经验与模式

随着大众健身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将学校体育有效地纳入到了社会体系中,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人们参加活动的基本形式。如法国平均345人、瑞典平均240人就拥有一个体育俱乐部,日本80%以上市镇村均有体育俱乐部。在日本,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学校的运动部和企业的俱乐部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影响和带动下,以社区为基础相继诞生了体育少年团、游泳俱乐部、妈妈排球俱乐部等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从而扩大了体育活动的范围。同时,日本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也以俱乐部的形式展开。在德国,学生除了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以外,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实际上,即使是学校内部的体育俱乐部,也加盟了社区的体育协会,成为社区体育的组成部分,不少学生是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员。德国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被纳入到整个社会体育体系中。在欧美国家,作为社会体育最佳组织形式的社会体育主要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

(四)国内发达地区的尝试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产物——全民健身联网工程,已在上海兴起,继上海交大与徐家汇街道结对之后,上海理工大学与天平街道,华东理工大学与凌云街道等先后结盟、联网。形成了以高校和街道为核心,以大中型企业参入为领导班子,以行业为主体的健身网络、组织策划和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几年来,联网工程依靠大学与辖区内的中小学的场地设施、人才、教育管理等优势,建立了社区体育培训体系,有计划地对街道、居委会、各成员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类群体健身活动,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探索了可行之路,起到了样板作用。目前,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民健身联网工程。

三、我国中等城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不够

长期以来,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将学校体育限定在为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它的基本职能只强调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上,将自己孤立在大众体育的范围之外。有两种事实可以证明这样的判断,一是很多地区大众体育面临实际困难,特别是场地设施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短缺,但学校却存在着体育设施利用不足,闲置加浪费的现象。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占全国总数的65.6%,但是对外开放率仅有29.2%。[4]二是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固守“教学大纲”和“时尚体育”,而对于丰富多彩的区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非主流体育”以及乡土教材开发不足。这种“象牙塔式”的学校体育发展思路不仅弱化了其在体育文化继承与创新、体育健身指导与宣传等基本功能,而且还限制了自身功能的拓展与条件改善,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的多元融资,区域体育文化的引导等等。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资源共享上互动不够

从时间上看,社区体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学校的非上课时间。由于在校学生和社区成员锻炼时间与习惯不同,学生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一到周五的上下午时间,而社区居民大部分的锻炼时间是安排在周末或每天的早上及晚上进行。尽管学生和大部分居民的锻炼时间不同,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设施的封闭,导致二者在资源共享上联系和互动不够。如果学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这样学校的体育资源就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调配,体育资源就能获得共享。

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路

(一)改变传统的观念,形成“双赢”共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都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学生的体育,社区体育是社区民众的体育”。这种传统观念人为地把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隔离开来,极大地限制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融合,阻碍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领导和体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应该认识到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是一体的。学校体育应该把社区体育作为自己的领地加以重视,社区体育不仅是社区的事情,也是学校的事情。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他们也是社区的一员)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的培养。学校是社区的一个份子,有责任和义务同社区搞好社区体育。与此同时,学校体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区也应该关心学校体育,并帮助学校搞好学校体育,因为今天的学生必将是明天的社区的公民和社区的主人,因而学校体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必将影响以后的社区体育工作,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必将是评判社区工作好坏的直接依据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和社区体育工作是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

(二)打破传统校园体育的封闭界限,拓宽学校体育发展思路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主动寻求双赢的过程。一方面,社区各部门和中小学以及普通居民等能够通过学校提供的体育信息、健身指导、体育培训以及设施共享等服务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努力使社区居民获得实际的好处后,既可以增强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教学科研、文化传播、健身指导等方面的认识,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形象,从而获得来自区域各方的支持,同时,又可以使学校的体育软硬件获得较大的改善。只有全面地融入到学校所在区域的社区发展和创新的事业中,学校体育才能发挥主导作用,也才能对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学者提出了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学区体育,认为学区体育是打破学校和社区界限和推广终身体育的较好形式。学区体育实质上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有机结合与互动的具体发展模式。

(三)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强化学校体育与所在社区的区域文化培育与创新功能

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的“精华浓缩版”,脱离与所在区域体育文化土壤的体育课程必然成为无本之木,难以适应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受外界的影响会很不同,百姓对体育运动的取舍也有很大差异,相应的,学校体育课程应该深化改革,重视所在社区的区域体育课程以及属于“非主流体育”的乡土教材的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继承与发展功能,使区域体育文化通过改造和创新之后增强或焕发生命力。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课程应承担起社区所在的区域体育文化的主导功能,将现代先进的体育文化在所属社区进行孕育和壮大。目前我国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商家以他们所体会到的“时尚体育”向各地民众推介,若抛开以学校体育为主体的孕育环节,其影响力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自然会大打折扣,也难以在当地生根繁衍。“播种文化与体育文化创新都有赖于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

(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实现资源互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学校和社区在体育资源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双方应该优势互补、长短结合、共同发展。从体育人力资源来说,学校具备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有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在大学里还有优秀的体育运动专业的学生,由于学校有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和学习任务不是很重,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专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5]而我国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状况是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少,技术和文化层次较低。学校可以和社区联合办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利用学校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学历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解决社区体育指导人员匮乏的问题。同时,体育院系的学生也可走出学校进入社区,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利用社区来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毕业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6]

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资源来看,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有限,多数居民的运动场地就是街头巷尾的空地,社区为居民提供的体育运动器材较为简陋,通常只适合于中老年人使用,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而学校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则给予了较大的投入,使得学校体育资源相对完善,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让二者结合进行资源互补就尤为必要。一方面学校可以和所属社区签订协议,定期向社区居民在非教学时间开放体育场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减少体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社区群众体育的一种支持,方便了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而且可以利用场馆的开放收取适当的费用,为学校创收;另一方面,社区也可借助社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对学校体育进行经济资助,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进一步提高社区学校体育教学硬件,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

[2] 李正龙.秦巴山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及路径选择[J].陕西理工学校学报,2006,(2):92-96.

[3] 黄爱峰.中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06,(6):92-96.

[4] 王三保.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J].体育成人学刊,2007,(1):66-70.

[5]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简明资料[G].2005.

[6] 汪晓琳.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孝感学院学报,2007,(6):123-126.

[7] 王凯珍.社区体育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廊坊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对策

由于廊坊城市社区体育起步较晚,社区体育建设缺乏经验,因此,本文拟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力求分析廊坊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为提高廊坊人民的健康水平,推动廊坊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廊坊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需要,对廊坊市内的6个社区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状况和认知状况、社区体育经费状况、廊坊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发展对策为研究内容。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的研究中,查阅了大量的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学、社会心理学和统计学等方面的书籍、期刊,详细查阅了有关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献、书籍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1. 2.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于2009年4月—5月对廊坊城区6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每个社区选取50名社区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在施测前向部分社区居民发放,做预测,进一步筛选指标,修改问卷,并进行信度检验。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6份,回收率为98.6﹪,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6﹪.

1.2.3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取的有效数据用spss11.5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廊坊城市社区体育现状

2.1.1廊坊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状况

在被调查的300名社区居民中,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有95人,占总数的31.6﹪,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有140人,占总数的46.6﹪,不参加体育活动的有65人,占总数的21.6﹪.由此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人们的体育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有少部分的居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2.1.2廊坊城市社区居民体育认知状况

在城市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情况来看,全面了解、知道、部分了解和不知道的比例分别为22.6﹪,24.8﹪,34.6﹪,18﹪。这说明城市社区居民对指导我国群众健身的指导性文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只是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2.1.3廊坊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主要来源

从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上看,街道拨款、企事业赞助、自筹资金、居民缴纳会费是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15.6﹪,38.9﹪,35.8﹪,9.7﹪.这说明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企事业赞助和自筹资金,街道拨款、居民缴纳的会费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说明政府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还有待加强。

2.1.4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在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的调查中,近32.6﹪的人选择了“强身健体”,23.1﹪的人锻炼的目的是“消遣娱乐”,11.5﹪和17.3﹪的人分别选择了“治病或预防疾病”和“缓解压力”,选择其他的占11.9 ﹪。这说明绝大多数人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比较明确。

3. 制约廊坊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体育场地设施因素

通过廊坊市金桥社区、阿尔卡地亚社区、康宁街社区和平丽景社区等社区的调查,发现廊坊城市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状况不容乐观,选择社区体育设施进行体育活动居民占调查对象的很少一部分。大多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档次低、条件差、功能单一、分布不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条件,无论档次、规模、种类都不能满足基本的健身需要。许多居民将体育活动场所扩展到了就近的公园、街道、广场上活动。这说明廊坊城市居民公共体育活动场地严重匮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体育场地发展滞后,又有新区建设与体育场地开发不配套,规划不落实等原因,从而严重制约了廊坊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3.2社区体育活动经费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廊坊城市各社区中,很多社区的体育活动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社区组织者主要依靠企事业赞助来自筹资金,居民缴纳的会费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势必制约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这说明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体育自主意识比较淡薄,还有待加强。

3.3领导重视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一部分领导缺乏对社区体育的重视,只注重招商引资,抓经济建设和城市形象建设,而忽视了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的单位和街道虽有能力开展体育活动,却由于领导的不重视或不喜欢而很少开展体育活动。因而严重制约了社区体育开展。

4. 廊坊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正确认识社区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各基层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社区体育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成立城市社区体育管理领导小组,建立适合社区体育发展的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组织,加强社区体育管理。

4.2加大对社区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对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将社区体育经费纳入财政计划,专款专用;同时,制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及个人投资兴建社区体育设施,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来源。

4.3成立社区体育健身指导与咨询服务中心,

要充分发挥社区内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体育干部、业余体校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院系的学生及热心于体育健身活动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吸引他们参与社区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技术指导工作,组建社区健身指导与咨询服务中心。

4.4将社区体育工作的好坏作为考评地方政府工作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把社区体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4.5支持和鼓励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潘文朝: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胡继兰:廊坊市卫生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教育)

上一篇: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下一篇:市政建筑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