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7

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现实数学教育教育目标灵活应用一、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

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主张数学与现实应密切结合,并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创立了数学现实论。他没有把数学简单地看作是被传递的对象,而是认为数学是一种人类的活动。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指导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再创造数学。他将数学教育归结为五个特征:情景问题是数学的平台;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这些特征可以用现实、数学化、再创造三个词加以概括。何为现实数学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数学现实”。数学现实是学生从客观现实中抽象、整理出来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的总和。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这也就是弗赖登塔尔常说的“数学教育即是现实的数学教育”。什么是数学化?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就叫做数学化。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是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弗赖登塔尔说的:“再创造”,其核心是数学过程的再现。要求教师设想你当时已经有了现在的知识,你将是怎样发现那些成果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二、大学数学教育与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目前,扩招形式下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型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大学数学是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为各类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而且综合培养各专业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大学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为各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必须把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目标。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可以用三个转變来概括,一是教学对象的转变。让所有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数学课程必需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活有意义。因此,又要关注个性的发展,为每一个人提供适合于他从事的专业所必需的教学技能。二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不能再坚持传统的“输式”教学。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向主动学习的设计者、主持者、参与者。三是教学现实的转变。数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数学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现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强调情境材料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与大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三、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

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这门课程开设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以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理性的思维和轻松驾驭错综复杂局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但学生升入大学后,普遍反映高等数学难学,把学习高等数学看成是学习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计算、繁多的符号令人乏味,好多学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造成教学现状的原因是学生不清楚高等数学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和专业学习中有何用处。因此将高等数学知识现实化是势在必行的。

将数学知识专业化,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实现,选择实例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目标明确,不仅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要具有代表性,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三是要有趣味性,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要有真实性和使用性。许多数学概念的产生都是有其实际背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以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导数的概念起源于求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和变速直线的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为解决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教师也可以再举一些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引出数学概念。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讲解古典概率的计算时可引进概率理论起源的一些经典问题,在讲解数学期望时引进“合理分配赌本问题”,同时增加与经济生活贴近的案例,如库存与收益问题、有关彩票中奖率问题。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著.刘意竹等译.数学教育再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孙晓天.现实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及其实践.学科教育,1995.

[3]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史炳星.现实数学教育中模型的运用.数学通报,2002.

[5]林湘.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弗赖登塔尔“再创造”教学思想探讨.基础教育研究,2002,(3).

[6]王全林.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活动及其思考.数学教育通报,2002,11(1).

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我国1990年开始设置和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硕士专业学位增至39个,招生人数累计已近一百万。农业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方面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随着培养制度和教育机制日益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经为我国的“三农”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教育规律,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作用。

由于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的人数所占专业学位人数比例在90%以上,在该文中主要针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等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从2002年开始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现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高校教师三种专业学位。到2013年12月止,在读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1112人,已授予農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1580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自2002年批准招生以来,招生规模不断攀升到近三年保持稳定,2009年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名列全国第一,近3年来报名人数不断攀升,因受到每年招生人数不能超过350人的限制,录取分数均远超过国家指导线。2010年,由云南农业大学牵头新增“设施农业”新领域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做出开创性贡献,学校成为西南片区首家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

二、基本现状

1.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加大招生工作力度

国家下达了招生计划后,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进一步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把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特点、性质及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以宣传。通过招生简介、招生目录、参考书目等招生宣传资料内容详实、丰富、信息量大,达到了全面介绍和宣传的目的,在招生咨询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力求体现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咨询、查询等工作,迅速、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2011年开始,农业推广硕士不再招收专科层次的学生,所以2011年报名人数有所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率从2002年的68.25%降到2012年的32.11%,生源质量明显提高,报名人数从63人到2012年的1090人,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

2.培养与管理制度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按照“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保障质量”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切合本省及学校实际的培养模式,制订了规范可行的培养制度,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步走上了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工作模式经历了二个阶段: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和校院分级管理。2002年,云南农业大学刚刚获得农业推广硕士授权,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纳入整体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招生工作主要由招生科负责,培养工作主要由培养科负责,学位工作主要由学位办公室负责,对外联络、经费管理及其他协调工作由处办公室负责。从2005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研究生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突出研究生处的宏观监控和指导功能,强化学院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校院互动、紧密配合、重心下移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针对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复合性及应用性等特点,云南农业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十分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经验和治学态度,通过精心挑选、优化结构,确保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从而保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专业课等任课教师由研究生处和相关学院共同协商,认真选派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实际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开展教学研究与交流。同时,也邀请云南省农业厅、农科院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开设讲座。

4.课程教学工作

(1)培养方案

为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在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秘书处指导下,按照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由研究生处负责组织各有关学院制定农业推广硕士授权领域的培养方案,并在2003年初开始试行《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推广硕士的全部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30学分,由4个部分组成,见表2。

随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的不断加强,研究生处对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水平、教材质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任课教师队伍管理得到保证,而学生出勤率、教学互动、课堂氛围等方面则必须通过强化学生管理才能实现目标。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工作与学习的时间矛盾比较突出。为保证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云南农业大学课堂授课时间按1年2次集中进行,每次约1个月。研究生严格实行每学期注册、上课考勤的制度,对于无故旷课或请假课程总学时1/3者,禁止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必须跟班重修。

专业课的讲授,除安排校内理论水平较高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外,适当安排1~2位校外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同行专家来做专题报告。另外,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合理安排一些有关文献检索、开题报告写作、论文写作、项目申请书填写等实用性专题,使研究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得到更多的技能训练。

5.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调查研究、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等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是农业推广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志。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结合本校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实际,构建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

(1)论文选题

新生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明确指导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生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进行论文选题。论文选题的原则首先应符合专业学位学科领域培养目标,要求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强调论文结果能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创新。其次是与研究生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有相应的支撑项目课题和研究条件。

(2)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是决定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初步确定论文选题后,在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为规范管理,云南农业大学制订了《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规范格式和基本要求。在第三学期,进行论文开题报告(PPT形式)及导师专家小组论证。通过这一环节,一是对研究生进行项目开题和立项相关能力的训练和检查;二是通过论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调整或重新开题,为论文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安排在第四学期末,由研究生处组织导师小组进行。要求每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填写“论文中期检查表”并以PPT投影形式进行答辩,报告内容包括:论文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解决措施。这份报告提交导师审核,并提出指导意见。这一环节的落实,一方面,可以对论文情况进行摸底,把握论文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做论文和导师不联系的脱节现象,起到检查督促作用。

(4)论文初审

在第六学期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完成学位论文第一稿。组织专家进行论文初审,对论文的格式和图文表达、内容和意义,工作量和难度、创新点、技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凡已达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论文,必须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形成论文评阅送审稿后进入论文答辩前的论文评阅阶段。对达不到专业学位要求的论文,则不再受理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评阅。

(5)论文评阅

初審合格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处负责送审,聘请专家进行论文评阅。评阅人由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校外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至少1位。学校参照“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标准”,从选题的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的难易和工作量、工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果的效益和图文表达水平来进行评阅。

(6)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生产第一线专家至少1名,配答辩秘书1人。主要包括导师介绍答辩人情况,论文宣读、答辩,论文评分和评议,投票表决和学位授予建议等部分。指导教师不得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并在表决时回避。答辩委员会决议当场审定,并由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名和宣布结果。

(7)论文完善和定稿

通过论文答辩后,要求研究生根据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最后一次修改完善,按标准格式装订成册,在规定时间内把电子版和纸质版交研究生处、校图书馆及相关部门。否则,校学位委员会不予学位授予审议。

三、存在的问题

云南农业大学经过11年的专业学位办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导师队伍以学术型的为主、弱化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征

导师绝大多数是学术型的,承担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多,长期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应用性和实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经验积累不足,思维定向于学术型,加上学术型背景的学员偏多,自然弱化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征,学位论文研究型的占多数。

2.办学时间较短、教材建设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还有差距

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付出辛勤劳动,但内容和特色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案例教学相对薄弱。教学用书的建设和课程教学及考试方法的改革任重道远。

3.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导师都精心做到了对专业学位论文论文和研究生培养进行认真指导和严格把关,但一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和学习指导还不到位,对于论文审核和过程监控处于一种半空白状态,从而使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得不到保障,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

4.招生领域拓展后领域生源分布不平衡

原来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种植和养殖两个领域报考生源平分秋色。经过调整和增列到13个领域后,报考生源比较集中在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两个领域。

四、建议

1.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

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后,各办学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对政策的一致性、档案的规范性、材料的完整性、方法的科学性等。研究生处必须通过调研,提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供学校领导决策时参考,完善分级管理模式,调动学院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扩大专业学位办学规模

相对东部和中部,云省的教育水平较低,专业培训等教育投入明显偏少,教育状况不能满足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劳动力素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扩大专业学位教育办学规模,可以很好地解决研究生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象,把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提升职业能力纳入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技能技术水平的形式来予以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监控和相关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姝明.中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探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04):154-156.

[2]张世红,刘亚琼,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01).

[3]王文君,上官新晨,徐明生,杨武英,周志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03).

[4]王凤忠,欧百钢,晁伟.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6):49-53.

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金融;专业硕士

引言

产学结合是实现应用型大学跨越式发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内容和专业水平、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等的连接,实现了大学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国家专业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促进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促进专职硕士生培训改革的重要途径。专业研究生作为具有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在培養其科研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其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但是,在大学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由于双方的价值诉求和核心利益存在差异,在过程中地位不平等,并缺乏有效的机制保证,导致行业企业在全职专业硕士培训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以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训模式被同化了。金融专业硕士实际的教学内容经常与金融市场运作的实践脱节,这还反映在无法更好地描绘出不同地区、不同方向的金融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独特性,以及无法真正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当地的金融人才,所有这些实际上已成为制约金融学硕士教育发展的障碍。与法律和会计专业硕士相比,金融硕士的培养面向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其创新速度明显高于上述领域,这对动态调整学生培训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投融资方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是金融机构的整合与变革都将深刻影响其教学内容。因此,使金融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适应金融业的创新趋势,并基于金融市场的创新变化理顺金融发展的现实目标,并使其培训过程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地与外部资源积极互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达到“新常态”,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金融市场利率机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人民币升值和跨境结算使中国金融市场正在打破国家和地区边界。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趋向于多元化,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自2007年以来,中国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尽管近年来增长率有所放缓,但受到有利政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金融人才总需求仍保持高增长态势,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传统行业的人才日趋饱和,而在线金融等新兴行业的人才却严重缺乏。中国的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计划(2010—2020年)提出,“对创新行业金融高级专业人员的融资人才的需求将占16%以上,已成为金融行业人才竞争的竞争重点。”

为了让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政府研究讨论了《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立足于切实做好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提升我国金融核心竞争力,加大金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而制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了促进该计划实施发布了年度工作重点。此外,要重视案例教学。具体措施包括举办案例教学培训班、建立国家金融硕士的教学案例数据库以及举办全国教学案例竞赛。在过去的几年中,金融教育与指导委员会每年组织与案例教学相关的主题报告和教学示范培训班。在广泛研究国内MBA、MPA、MPAcc、法学硕士和其他成熟的专业学位案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金融教育委员会鼓励并指导各种培训单位开发适合中国金融硕士教学的案例,并进行反思;根据中国国情,制订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建设计划。自2015年起,委员会每年举办“全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大赛”。首届竞赛收到145个案例,入选29个案例。在2016年举行的第二届案例大赛中,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培训单位的205例有效案例,并评选出40例获奖案例。根据案例比赛参加人数和案件质量的具体情况来看,有两个突出特点:(1)参赛人数明显增加,教师创建案件的积极性有所提高。(2)加强案件规范化,提高案例质量。

二、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实践障碍

目前国内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表明,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国家在专业学位定位上是明确的,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其培养教育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应与金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相区别,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需要突出“实践性”,金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则强调“理论性”。目前,各培训单位一般都参考金融学硕士学位的培训模式和实践经验,不了解金融专业硕士培训模式的要点和根本区别,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自2010年金融专业硕士课程成立以来,案例研究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很小,没有指定金融技能培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缺乏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并且缺乏与金融行业需求的有效沟通。理论课程设置比例过高,大多数高校中具有金融技能的职业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无法满足金融技能的创新、教育和实践改革的要求。

从国内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的“双导”教师的数量较少,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其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校企合作等实用教学方法的不多。对这两个学位的研究生培训都应着重于聘请外部专家来参与工作。而要为拥有金融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有关金融实践的讲座,则要聘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商人来到学校并发表学术报告。金融硕士学位和学术金融硕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类型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在金融学术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具有很强的学术特色,并且主题的选择必须是理论性的;在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课程中,研究生论文有必要弄清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措施。如果学生可以开发和设计新的金融产品,也可以将金融产品设计视为毕业论文。综上所述,现阶段金融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显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何找出造成这些缺陷的深层原因,并优化人才培养以建立金融学硕士专业是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的建议

要改善金融硕士培养条件,提高金融硕士培养质量。金融专业硕士入学考试采用全国联考的形式,包括笔试和面试。每个培训单位应按需增加面试的比例,重点是调查研究生能力,并选择具有实践和潜在经验的候选人进行培训。根据金融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定的一般标准,结合每个培训单位的地区特点,鼓励培训单位从自身发展和获得的人才特点入手,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修订培训计划等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增强金融硕士的品牌教育,以吸引更多高素质学生。

传统教学方法培养金融硕士学位是以应用为导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建立系统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一批教学实践基地。案例教学是整合理论和实践的绝佳工具,要将学科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其中,案例分析应占较大比例。要通过全面的案例设计和编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的勇气,并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硕士学位实训单位要通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强化教学实践条件,加强实践基础,围绕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加强对实际教学过程的管理。

与金融学术硕士相比,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在课程体系方面,国内高校侧重于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更专业和更先进的金融理论知识,课程内容没有更多的实践知识参与其中,而且大多数仍处于理论水平与真实的金融市场缺乏实际联系。建立一支具有足够数量、合理结构、强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团队是一项基本战略。国外硕士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毕业评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而论文写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理论研究、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而国内学校基本是要求完成满足学术要求的硕士学位论文。而且,外国金融硕士课程是为了培养实践型人才,许多大学不要求金融硕士研究生写毕业论文,而是提交实用的论文报告。

金融硕士培训单位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教育研讨交流会等,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要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的老师对毕业生进行联合培训,吸引世界一流的专业人士和学者参加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采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国际水平的金融竞赛。同时,根据学校的有关人员配备,可以聘请金融业精英或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访问教授,邀请他们就面临的重要实际问题做特别报告,以加强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在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以加强教学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实际技能的培训,扩大产学合作,积极与金融公司进行共同研究,鼓励年轻教师在公司兼职工作,让教师通过公司内部实践获得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治国.基于能力框架的金融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4):68-72.

[2]   谢常绿,王修华.我国金融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讨——以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为例[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6,30(4):89-93.

[3]   郭红玉,张运龙.高等教育功能视角下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定位[J].金融管理研究,2016,(1):1-10.

[4]   罗春婵.“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转变探析[J].金融管理研究,2016,(1):11-20.

[5]   王家华,张杰,谷瀛.校政企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效果评价研究——基于南京市某高校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研[J].山东农业工程學院学报,2016,33(5):161-166.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ter of Finance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HEN Xue-jun, LIU Xin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finance; professional master

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职业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Accounting.MPA)教育在美国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70年代以来在澳大利亚得到迅速普及,近年来在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也得以发展,新西兰、日本和泰国新近也己开始起步。我国的职业会计硕士教育,作为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国家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于2004年开始运作,目前正通过全国联考,选拔将于2005年春季入学的第一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显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了解国外职业会计硕土教育情况,有助于为我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借鉴。本文就此作一分析和概述。

作者:曲晓辉

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在我国,学位被分为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和专业性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国外称为职业性学位,专业性学位又被细分为教育硕士、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多为本科,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极小,因此培养教育硕士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基础教育水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基础教育界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较于国外,我国的教育硕士培养历史并不长,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置教育硕士,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等16所培养单位开始招生。2005年,招生人数进一步扩大,招收院校达到49所,基本覆盖了全国,教育硕士的培养也初见规模。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开始,除6个不适应招收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外,其余13个专业招收应届毕业生,实行全日制培养,其中包括教育硕士。

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国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指出:语文教育硕士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因此,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应是实践与研究并重。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培养语文教育硕士的两所下属单位课程系和中文系为例,通过探索其课程设置来进一步了解语文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和特点。

一、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课程系与中文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大模块。其基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由于中文系偏重文学,课程系偏重教育,两系在课程设置上又有所不同。具体的设置情况如下:

表一:课程系课程计划表

资料来源: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4级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提供

观察两份课程计划表可知两系在课程安排上均参考了国家在语文教育硕士指导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

(一)重视学科前沿和语文学科基础

这一点在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语文学科基础和前沿问题”的设置上体现地较为明显,这是中文系培养语文教育硕士的一大亮点。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依托上海这一全国领先的教育平台,邀请上海各个中学的知名校长和特级老师来为语文教育硕士们授课,让一线老师们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分享他们眼中的语文教育,这将更有利于教育硕士们了解语文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从而关注语文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认识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上海的教育在全国遥遥领先,经过每堂课不同老师带来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语文硕士们对上海教育的概貌也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是具有上海本土化的课程设置。课程系也有类似的课程设置,但主要是为针对教育学硕士开设的。课程系开设的课程是前沿讲座,即邀请课程系本系(包括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老师们来为学生开讲座,将自己研究领域中最精华的部分向学生们呈现,诸如经典讲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经典教学与行动研究》等,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二)关注国际母语教育研究,开阔视野

课程系开设的国外母语教育研究这一课程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关注点从国内引向国外。课程系语文教育硕士点的负责人董蓓菲老师对很多国家的母语教育都有所涉猎和研究,并带领着语文教育硕士们翻译了美国加州和英国最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国外的部分教材,开展国际间母语教育的比较研究,引进先进理念如过程写作法、全语文教学、文学聚焦单元模式、读写工作坊、主题周教学模式等,对教育硕士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诸多新鲜案例,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大大地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三)注重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的设置

华东师范大学的课程开发和教育心理学在全国名列前茅,因此课程系的课程设置也较多地设置了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课程。语文教育硕士多是中文系出生,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并不高,因此这一设置较好地弥补了教育硕士们在大学时的缺陷,让语文教育硕士能够更好地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四)微格演练,注重实战体验

离开实践的理论无异于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因此,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和中文系在课程设置中都包含了实践演练。课程系安排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这门课中,中文系安排在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师素养这门课中。这门课包括模拟上课、讨论、互讲互评,以及去上海的一些中小学进行真实的课堂演练。课堂演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同课异构、双师同堂等。上完课后,老师还会组织教育硕士们和该校听课的老师共同对这堂课进行点评,点评完后教育硕士们还会写教学反思,让理论经过实践的打磨后,得到进一步提升,更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在入学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的试讲比赛,把实践演练推向了高潮,语文教育硕士们接受着来自一线和高校老师们的双重检验,不断改进自我,在教师技能和教学教法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当然,两系在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这里截取了两系较有代表的特点作了分析,其他不作赘述。但根据两系语文教育硕士们的信息反馈,其课程设置依旧存在缺陷,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选修课,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系和中文系的专业选修课均只有三门,学分加起来刚好6分,所以学生是没有选修课的。所谓的专业选修课实际上也成了专业必修课,让学生没有了选择的可能。当然,这与华东师范大学招收语文教育硕士的人数相关,为了保证语文教育硕士培养的高质,两系招收的人数并不多。课程系2014级招收了5名语文教育专硕,2013级招收了4名语文教育专硕,中文系2013级和2014级均只招收了20余名语文教育专硕,因为人数的关系,开设选修课存在一定难度。但华师大对专业硕士的招收人数正在进一步扩大,希望随着人数的扩大,能够增加选修课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课程与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不协调

课程系为语文教育硕士开设的教育学课程是极为丰富的,但学科专业知识课程较为缺乏,因此语文教育硕士对语文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中文系资源丰富,在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上具有先天独具的优势,但由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设置较少,语文教育硕士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了解不够充分。

二、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

对根据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和中文系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现对语文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以培养目标为本,鼓励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方案》提出全日制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具体有五点:1.热爱教育事业。2.具有良好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语文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3.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5.能够利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课程计划应按照《方案》的要求设置有利于提升语文教育硕士语文学科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和与之有关的学科知识类课程,还有能够让学生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教育类课程。最好课程系和中文系能够联合为语文教育硕士开设课程,让两系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此外,语文教育硕士的各个培养基地可多开设诸如母语教育、学科前沿讲座这样的课程,让语文教育硕士了解语文学科的前沿且具有国际视野。选修课可以多门数、少学分、少课时,尽量多样化地设置课程。

(二)链接校外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充足的教育资源是取得良好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方案》指出语文教育硕士的教学方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并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语文学科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语文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首先,语文教育硕士如果采取双导师培养模式将会更好地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校内的导师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可促进教育硕士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知识的建构,校外中小学的导师对实践知识掌握得较好,教学经验丰富,会提供给语文教育硕士更多听课、观摩教学和研讨的机会。因此,实现双导师制度会让语文教育硕士享受更多的资源,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此外,中文系和课程系可联合邀请更多语文教学名师和专家来开讲座,示范公开课,然后进行研讨和反思,或者在课程中加入校外专家,将课程资源进一步扩大。最后,学校可建立更多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基地”,把部分课程的设置放在中小学,让教育硕士有更多机会深入实践、观摩教学和考察学习。

(三)平衡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设置

教育类课程主要是对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素养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科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尽量平衡两门课程,让语文教育硕士的专业基础能力和教育理念协调发展。

三、结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已经建立了十余年,它是和教育学硕士有着同等地位的学位,很多毕业后的教育硕士也大多成为了教育界的中流砥柱。近年来,随着语文在中高考中占的比分越来越高,语文老师也越来越受关注。因此,对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更要注重其质量和效果,而合理的课程设置对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也必须要引起各培养单位的重视!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上海语文课程改革30年:课程文化的承继、嬗变与创新研究 ”[编号:A1307 ])

参考文献:

[1]张秀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J].中学教师,2006(4).

[2]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

[4]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EB/OL).(2009-05-20)[2015-08-08].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0905/20090520/94572569.html.

[5]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康虞佳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200062)

硕士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自1996年以来,试点单位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国务院学位办(1996)25号文件发布的第一批16所,到国务院学位办(1998)87号文件发布的第二批增加13所,到国务院学位办(2003)99号文件发布的第三批增加12所,到国务院学位办(2005)3号文件发布的第四批增加8所,再到学位办(2007)28号文件发布的第五批增加8所,目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已达到57所院校。它覆盖了我国除海南、澳门、香港、台湾以外的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学科领域,共分四批增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设置框架。现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个专业,17个专业方向。招生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由最初只招收普通高中现职教师或管理人员,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涵盖了基础教育战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

2006年3月21日,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换届大会上郑重宣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试点工作顺利结束,转入正式实施阶段。

一 某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概况

某大学1998年获准招收专业硕士,主要包括教育硕士(Ed.M)、公共管理硕士(MPA)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学校开始招收教育硕士,到2011年9月止,已招收十二届近四千人,招生规模居全国院校前列。

从学科专业方向来看,设置学科专业领域在不断延展。截止到2011年9月,专业方向已增设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共17个方向。招生对象也扩展为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的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或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面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开设。从学制设置方面来看,教育硕士采用灵活学制方式,其学习年限为2.5~4年。学完全部课程,获得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即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二 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分析

(一)样本选取

样本选自某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05~2009级所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共255篇,其中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为155篇。

从论文总体数量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中教育管理专业约占所有专业的2/3,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次之,学科教学专业约占15.7%,而小学教育专业的仅有三人。原因在于教师教育学院2009年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硕士,首批仅招三人。硕士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数量分布。从中可以看出2006级与2009级的毕业论文数量分别为1篇。追踪原因,近几年某大学对教育硕士的招生不断进行调整,而2006和2009年正是教师教育学院对教育硕士招生的调整时段,而这两人是由于保留学籍,延后入学,而正好分别延后为2006级与2009级学生,因而造成了图1这样的分布状况。因此,本文仅对2005、2007、2008三个年级教育硕士共153篇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分析。

(二)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某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2005、2007和2008级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整理,分别从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课程分类、年级级别、方式方法四个角度对三个年级的论文选题进行对比分析。

1 从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角度看

依据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校长、教师、学生、行政组织(含教研组)等方面。

表1教育管理专业硕士毕业选题按研究对象分布表

通过对表1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三个不同年级毕业论文选题按照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其中研究对象为教师和学生的所占比例最多,而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呈现上升趋势。在2007级一栏中,我们可以看到,行政组织一栏有明显的增多,而出现最多的是以社区为单位的研究,这与近几年我国终身教育发展,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社区教育有很大关系。此外,在2008级毕业论文中还出现了以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题,说明教育管理开始逐渐关注到家庭教育方面。总体来说,把校长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题占少数。

2 从论文研究的课程分类角度看

就毕业论文研究的课程分类角度人手,可以分为管理、心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政治、历史等科目,以其出现的频率来对比显示三个年级在选题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毕业论文选题按照各门课程分类进行年级间比较分析,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所有科目均有涉及,其中数学、英语、科学三门课程每年都有研究,可视为重点研究科目,而这三门中以英语为主的居高不下。同时,在管理类和心理学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心理学的研究较多,且多以情绪研究、干预研究为主。数据显示,管理类的研究成果有7篇,其中以班级管理、课程管理为主,研究数量明显比2005级与2008级高。

3 从论文研究的年级级别角度看

按照论文研究的年级级别,可以将其划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等不同学段进行分析。以年级级别为划分标准,分别呈现出三个年级毕业论文方向的大致分布。对比可以看出以下三点:首先,以幼儿园教育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毕业论文篇幅较少,但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其次,中高职教育作为研究方向,其成果较为显著,包含了对中高职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对策;第三,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一直作为研究的重心,大量篇幅研究中小学教育现状与实践研究,从教职工生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研究范围颇广。

4 从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角度看

从论文研究的方式方法角度来看,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基本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与其学位设置的特殊性有关。笔者试图将毕业论文选题细分为差异分析、相关分析、个案研究、对策研究、应用研究、干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硕士的论文基本都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着重实践研究及其实用性。以差异分析、相关分析、个案研究以及干预研究四种方式的研究较少,其干预研究也主要围绕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开展;以对策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式的论文篇幅较多,但以这种模式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趋势开始下滑。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其毕业论文选题着重强调研究的应用性与实用性。

三 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趋势及发展特点

在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教育正向着终身化、多元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大趋势的指引中,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表现出研究对象面向多元化、研究内容可操作性强、研究方法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一)研究对象多元化

近几年来的毕业选题中,主要研究对象不仅仅只是针对教师,而是从整个教育体系的纵向层面上,包含教师在内,对行政组织、校长、教研组、学生、家长等各个维度进行研究。例如,《教育系统公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归因风格的相关研究一以温州为例》一文就是将行政组织的教育公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心理状况及分析的研究报告。又如,《中学教研组文化构建研究》这篇文章就是从教研组切入,通过对教研组的文化构建的研究,透视到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研组本是承担着对课程的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它是学校做好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对其文化构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再如《公办初中学生家长教育知情权问题研究——以宁波市为例》中,则是把家长参与教育教学作为研究主体,从家长的领域切入研究,关注到家长在学生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研究对象多元化方面还表现为研究主体的年级级别,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等不同学段,这也表现出研究范围的扩大化,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中职教育、成人教育的学龄横向发展。这样的发展趋势说明,教育硕士在研究中不仅重视基础教育,同时也开始关注到且认识到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及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全球化的终身学习思想已经成为教育的指引标。

(二)研究内容操作性强

研究内容呈可操作性强的趋势,尤其是对教学课程研究表现出应用性与实践性。作为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而言,以往都是从宏观的视野去研究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管理的方法居多。近五年来,明显的趋势可以看出,教育硕士的研究已经向着各个具体学科的教学管理方向发展,其应用性与实践性在逐步增强。这正是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的初衷所在,即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是为了培养教育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其论文应该关注教育实际,也就是当下所工作的场所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同时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所调查的153篇毕业论文中,大多都是以某一具体学校为例进行研究,或者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为主,能够体现出研究的可操作性。例如,《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温州市区为例》一文,明确指出具体研究问题,同时确定了其调查研究的范围,此研究的实践性极强,同时对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研究具有很好现实意义。从样本中观测,近五年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都向着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方向发展,说明学校在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方面正按照其培养模式不断进步。

(三)研究方法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硕士在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上也体现出了时代的步伐。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元素分析文本,大大加强了分析的有效性与时效性。本文在研究中发现,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包含了差异分析、相关分析、个案研究、对策研究、应用研究、干预研究等方式方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教育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合理地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途径,以达到研究预期的实践意义。如《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温岭市四所学校部分教师的调查为例》,就其研究主题来说,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繁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关于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时代性。就其研究方法来说,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该问卷的编制及测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对问卷的信度、效度分别进行检测,具有时代性。就其分析方法来说,文章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问卷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卷并得到结论,具有时代性。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随着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大大提高了在学术方面研究的科学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四 对未来教育硕士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本文以不同角度对某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共153篇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比较,通过数据显示、资料考查等方式,了解并分析其近几年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情况。从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该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广、涉及领域宽,内容涵盖了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中职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方面,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校长、教师、学生、行政组织(含教研组)等,以各科教学领域为研究方向,其研究的应用性与实用性极强,符合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的要求。结合对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分析,提出对未来教育硕士培养趋势的几点建议:

(一)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当前教育的需求

通过对三个年级毕业论文选题的梳理,不难看出,其选题的重点在于基础教育管理的实践研究,所占篇幅极高,而中职教育管理次之。整体看来,在特殊教育管理和终身教育管理为研究方向的论文选题仍极少。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现行教育的实际,国际国内都大力提倡终身教育,同时我国教育也非常重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否可以向此类方向发展,为我国终身教育事业与特殊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期改革其教育管理模式,为取得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

在对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研究中发现,其培养模式都非常重视应用性与实践性,这与国家提倡培养教育硕士的初衷基本相符。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选题基本都是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提出的教学问题,均属于应用研究范围。但在实际学习中,他们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很难保证其专业知识的提升,那么在研究实践问题时就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论指导。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以实践为主的基础上,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

(三)加强信息化教育管理技术能力培养资源建设

目前,绝大多数教育硕士具有上网条件,但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不但可以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也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开放的、灵活的学习环境,为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协作学习提供便利,为教育管理技术能力培养提供长效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宏.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143.

[2]邱均平,王姗姗.近五年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22.

[3]叶引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企业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信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