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2024-06-25

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区二实验 宋丽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觉得自己在教学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通过本课的教学觉得效果比较好的方面

1、达到了教育学生环保的目的

在整节课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时都渗透着要保护树木,保护动物,保护周围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大自然。通过学习课文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我想要教育学生的目的。并且在实施本单元4篇课文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了关于家乡环境污染变化的调查,并做了记录。在综合性学习的课上让学校谈了一谈自己对于收集到的资料现象的看法,为本课的教学实施做了准备,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学生环保的目的。

2、引导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目的

在回顾本单元课文,汇报人们对于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时边回顾边讲解了怎样学习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的方式。

二、不足的方面

1、在回顾4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觉得学生回答的不是十分的理想,有的说的不具体,有的说的过于长像复述课文,还有点根本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我觉得这应该是在语文课上没有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内容所造成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锻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长话短说,学会说重点,说具体。

2、在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时,学生对于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写作顺序还比较混淆。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十分注意的方面,在以后的分析课文中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写作方法,什么是写作顺序。

3、由于课上学生汇报时的不流畅,所以导致授课时间的急促,本来准备好的综合性学习的交流阶段没有实施,这也是我觉得自己本节课一大不足之处。

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教学模式改革一直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长期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时空拓展教学模式探索,该模式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研究于一体,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教学时间由一年级向大学阶段延伸,学习主体能力由个体研学向协同探讨发展,着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时空拓展;教学模式

政治经济学是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政治经济学对于奠定经济学专业基础至关重要。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深奥、逻辑严谨,仅靠教师课堂单向传输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长期探索的课题。“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1]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并为建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提供方法论指导。近年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尝试进行时空拓展教学模式探索,该模式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研究于一体,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教学时间由一年级向大学阶段延伸,学习主体能力由个体研学向协同探讨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诠释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学生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目前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课程在探索课内教学向课外扩展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课内——经典与现代结合,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1.政治经济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学习

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应与《资本论》选读、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课程相关内容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从源头上理解基本理论。如在讲授资源配置问题时,既详细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节约理论,也介绍西方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理论;讲授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时,既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也同时介绍其与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及现代西方主流按要素分配理论的联系与本质区别。通过比较和对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分析认识问题的实质。

2.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讲授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创

新发展相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与观点对当今世界和社会是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这是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时必须面对且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的重大问题。当前资本主义世界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迥乎不同,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应与时俱进。如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的阐述中,主要分析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而非生产领域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来理解。通过课堂引申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而且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3.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拜金主义盛行,浮躁、短视与急功近利困扰着当代大学生,通过政治经济学教学,启迪学生重塑共产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在讲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时,让学生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献身精神和治学态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理想信念教育。

4.课程教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相结合。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的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多元交往,师生关系是决定课堂情感的主要因素。教师平时应尽可能多接触学生,善于利用QQ、E-mail、微博等现代技术平台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沟通,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把信任、尊重、激励和爱心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对教师信任和尊崇的环境中主动接受知识传授。

(二)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1.课堂教学“走出去”。一方面,应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有针对性地遴选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单位进行考察,并指导学生写出考察报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与政治经济学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并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社区、工厂、街道进行调研。

2.社会教学资源“请进来”。为了拓宽学生经济学理论视野,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到校讲课,并与学生一起研讨经济社会问题。如聘请专家、企业家进行马克思借贷资本的发展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土地制度、英国“圈地运动”与我国“暴力强迁”等专题报告,不仅使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动态,而且大大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观念构建和对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课程教学时间由一年级向大学阶段延伸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其学习状况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了提升深化课程学习效果,使该课程真正为经济学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系统设计了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研究本课程的规划并付诸实施。该计划从一年级阶段的课程讲授、课堂提问、作业布置、名著选读、读书笔记、课外答疑、小论文写作,到大学阶段的科研内容设计、调研与创业创新竞赛指导、学术论文撰写发表、毕业论文及考研就业指导等环节,都有较为明确的可操作要求。一年级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突出重点,联系热点,而且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创造力。名著选读环节教师指定书目,指导研读方法,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并适时归纳总结。对于小论文写作,学生不易入门,教师选择与已学理论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确定论题,并对小论文写作方法和论文的规范化要求进行详细辅导,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写作技巧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清晰地表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接受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还要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2]。这是培养和增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为此,在大学阶段,一方面要注重科研与社会调研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内外重大经济问题,结合基本经济理论尝试撰写学习报告,学会撰写学年论文和调研报告,并通过参加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和学生自办学会、刊物,使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对学生课外实践创新竞赛项目进行指导,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参加经济管理类模拟大赛和创业比赛,在经济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某些理论认识的创新,在实践中体验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性。虽然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但理论传授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始终贯穿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全过程。

三、学习主体能力由个体研学向协同探讨发展

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在实践中锻炼协作研学能力。

(一)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无论是课题讲授还是课外实践,教师都应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既应有参考书籍、课程幻灯片、课件、网络资源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学习方法、调研设计、问卷分析、项目申报技巧、论文写作要领及考察调研单位筛选、咨询专家推荐等无形资源,如阅读书目,既应有哲学、经济学、历史、法律类书目,也应有自然科学、政治学、文学及人物传记等著作。尤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经典名著应为必读书目,学生不仅应重点反复读,而且应通过研读,理清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主动对基础理论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着眼学生研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场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如组织课题讨论时,应以提高讨论的针对性和研究效果为出发点,教师事先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省情市情拟定讨论题目,让学生根据讨论或思辨主题,结合自己比较关注的问题,自由组合形成团队,分头查找资料,集中分析问题,浓缩精华观点,写出发言提纲,精心制作PPT,选代表在限定时间内陈述团队观点,对不同观点学生之间可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适时进行归纳、总结、点评,使学生对基本问题和主要观点达成共识。通过课堂讨论,既可创造师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相互启发的教学氛围,又能满足学生希望参与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迅速提高。

(三)引导学生集体探讨、协作研究

现代教学不仅应使学生通过教师课堂传授获取知识,更应使学生在研究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手段,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应对学生科研环节进行科学设计。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内容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申报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联合参与竞赛项目;支持学生自办经济管理学会并定期开展活动,主动进行校际相关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交流,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联合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荆建

华,宋富钢,花清亮等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2:5.

[2]王岚,刘赞英等.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研究性教学模

式[J].江苏高教,2007,(4).

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摘 要] 食品安全是高职医学营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针对传统课程传统考核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食品安全案例分析面试与食品检验实践操作考试相结合,由临床一线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设计与考核的课程考核新模式。经过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关 键 词] 高职;医学营养专业;食品安全;考核模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医学营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能够解决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这门课程还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高职医学营养专业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安全课程的基本内容,达到高职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2、2013、2014级医学营养专业学生中探索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案例分析面试与实践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传统考核模式的利与弊

课程考核既要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食品安全课程传统考核方式由平时测试和期末笔试考试组成。其中平时课堂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训课成绩不占总成绩比例;学生考勤情况、学习态度等不占考试成绩比例。因此导致部分学生请假多、学习态度不积极、实训课动手操作少、不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等现象;许多学生依靠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来通过课程考核,出现了“考前熬夜背,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因此,该课程以往的考核模式虽然实施方便,有利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考核了学生的短期记忆力,对于在课程学习中不同学习态度、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实践训练程度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对于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未来工作岗位中可能遇到的食品安全、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等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更不能充分考查。

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课程考核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以食品安全课程考核大纲为依据,对课程的学习进行全程化、多样化的评价考核,并突出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丰富过程性评价方式,提高过程性评价成绩所占比例,促进学生平时学习,培养实践意识

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丰富过程性评价方式、提高过程性评价所占总成绩比例的方法,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改变学生单靠期末考试前突击记忆造成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现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60%。过程性评价不仅仅是平时理论测验成绩,而主要根据学生平时考勤及课堂表现、阶段性测验、课后实践作业(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社会调查及食品安全宣传海报制作)、实训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各项分别占总成绩的5%、10%、15%、10%。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越来越重视平时的理论学习、实训练习和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实践作业在学生学习完食物中毒、食品污染、食品添加剂、各类食品的卫生管理等内容时,教师会布置实践作业“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社会调查”及“食品安全宣传海报制作”,有利于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通过完成该项作业,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能够在社区、市场、家庭等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食品安全理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意识得到激发,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

通过实施过程考核评价,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又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阶段考核结果可促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1]。

(二)改变期末笔试为“案例分析面试+技能考核”形式,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积极采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小组讨论、实践训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拘泥于食品安全领域基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将知识点融汇在生活实际中去理解和应用,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然而在传统期末笔试考试中,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形式的考核往往使知识和运用环境相割裂,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便能过关,不能很好地考查其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将终结性评价由原先的期末考試闭卷笔试形式改为“食品安全案例分析的面试考核”及“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的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

食品安全案例面试和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的实践技能考核均采用学生随机抽题、独立考核方式。每位学生的考核成績由2~3名考核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根据考核题目参考答案进行评价。

食品安全案例考核共50份试题,均选自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实际食品安全事件,内容涉及食品污染及预防、食品添加剂及管理、食源性疾病及预防、各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食品安全评价体系、食品安全管理监督等课程教学大纲涵盖的所有内容。将理论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查放在实际案例中进行,能够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理解应用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在面对陌生考官时的心理素质及语言表达能力。

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的实践技能考核共设计30份,内容涉及肉及肉制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蔬菜中亚硝酸盐测定、鲜奶的卫生检验、食用油的卫生检验、酒中甲醇和杂醇油的测定、鱼组胺的测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等等所有教学大纲涵盖的所有实训内容。每份题目中要求学生完成重点操作4~5项。通过技能考核,学生的各项实训操作更加熟练和规范,严谨科学的职业态度进一步强化,促进了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考核评价小组由临床一线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突出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考核

以往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全部由校内专业教师完成和实施,往往出现教学内容和考核重点脱离岗位实际应用、知识陈旧、技术更新慢等现象。因此,我们积极与医学营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临床一线教师、专家进行联合教研,根据岗位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及考核内容,并且每年根据行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使课程考核内容更加实用,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易于学生接受。

三、考核模式改革效果

虽然新的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组织实施难度大、考核场所要求高、实训仪器设备准备复杂、考核教师工作强度大等问题,尚待进一步完善,但是经过3届医学营养专业食品安全课程考核改革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生知识掌握更加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明显增强,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强

由于课程考核方式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态度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互动,实训课上每人都积极动手练习。许多学生表示,对于课程内容由原先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我爱学”。通过175名学生调查问卷分析,课后业余时间能经常从网络、图书馆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登录课程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学生比例由改革前的35.2%提高到85.9%。93.6%的学生认为新的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

通过对食品安全考试改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把握重点理论和知识点、勇于探索和实践,能够从学习中感受乐趣,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以及创新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调查显示,93.2%的学生认为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95.5%的学生认为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了;96.8%的学生认为模拟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96.2%的学生认为更加注重食品检验基本方法的规范性。

(三)教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课程考核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该课程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2]。食品安全新的课程考核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学设计更加严谨、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组织更加高效、优质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真正达到了课程考核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在完成课程课上教学的同时,教师积极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课程微信群等途径,将课堂学习与线上网络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查阅课程的教学文件、教学案例库、实训项目规范操作微视频、微课等资料,隨时随地可以与其他同学、与教师沟通交流专业问题,延伸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参考文献:

[1]張文霞,杜冠魁,蔡旺伟.生物化学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践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9):210-211.

[2]王文江.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追溯式实验考核方式的应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01-104.

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同学的语文知识会不时丰富,文学修养的训练与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与大量的阅读密切相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规范》中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同学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同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身的视野。” 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需通过适当的教学战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拓展性阅读教学”正好为同学构筑了这样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的平台。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同学对所学文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从信息论角度看,阅读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吸收)过程。从这方面讲,“拓展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同学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同学“多读”、“博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和形式也将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开拓同学的视野,活跃同学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同学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是有其一定的实际意义的。

二、实验措施

大体有这样几个内容是我们语文课堂经常进行拓展的: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学科拓展。

1、向文本拓展

关于文本拓展,又可以分为互文对照、课外阅读指导、填补课本空白三个方面。 1)互文拓展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发生的。互文拓展,和我们以前进行研讨过的主题教学相似。比方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教师就将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推荐给同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进行互文对照学习,但是也是同学学习这个神话的一个互文参照。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比阅读。

如在教学老舍的《母鸡》一课时,我就和课本里的《猫》,还有课外的一些写动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同是写动物,手法不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样,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同学在这样的归类阅读里,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许多,估计以后要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作文,应该可以胸有成竹了。

学习一篇课文,从而了解许多篇同一内容或形式的优秀文本,犹如在一面镜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镜子,出现的便是一条风光旖旎的镜子长廊!

2)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生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文本拓展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外的阅读指导。它的方式有很多种。

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来,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立体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该是教师、同学、文本、作者之间的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们促使同学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能协助同学正确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起同学对文本的向往。和在武汉的听课中,有好几堂课都有这种方式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还有作者当时创作这篇文章的激动心情,对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感情朗读文本,有很大的启发和情境创设作用。

要对同学进行课外读物的推荐和介绍。我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后,推荐同学去阅读他的《我与地坛》还有他的《务虚笔记》,同学很感兴趣。有的同学把史铁生所有的作品都找来读了遍,写了篇长长的读书笔记,感触极深。如这样优秀的作家,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许多。我凭借自身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向同学推荐介绍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带领同学在人类思想精华的海洋里漫游。事实证明,积极的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同学,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这就是浸染书香的益处。

3)填补文本空白

对文本的拓展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填补文本空白,引导同学想象,借以对同学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搭石》一课中,让同学想象还有其他人来走搭石,会是怎样的情景;在《坐井观天》一课中,老师让同学想象青蛙跳出井后,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文本拓展,是为了空虚课文内容,也是为了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更是对同学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2、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教学成为生活的论述,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比方说让同学写观察日记、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写信、游记等。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让作文学以致用。这就是将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将语文课堂和生活融合起来。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同学能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借以语言文字进行顺利的交际,获取广博的知识,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3、向学科拓展

向学科拓展就是将音乐、绘画引进课堂,让语文和数学、社会、自然等学科融合起来。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于小学来说,可以更好的激发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在武汉的很多课堂里,就有这种学科之间的拓展,运用得恰如其分。让同学在语文课堂上看到更加广阔的学科的知识的魅力,更增添语文学科的美。

三、实验效果

“营造书香班级,让好书陪伴同学,让经典滋润同学童年。”拓展阅读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师生个个看书、做笔记、写读后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活动中,班级里已经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氛围。

1、拓展阅读活动激发了同学的语文学习兴趣

据同学问卷调查得知,有20%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习语文,50%的同学喜欢学习语文,只有10%的同学不太喜欢学习语文,这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2、拓展阅读活动陶冶了同学的道德情操? 无数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同学,影响着同学的言行,陶冶了同学的情操。

3、培养了同学的语文能力? 我们出了一张阅读测试卷,实验同学的成果明显高于同龄同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发明能力。

4、提高了同学的读写水平? 我开展课外阅读时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坚持多读多背,提高了同学的读写能力和水平。同学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有十几名同学在阅读和作文中获奖。

5、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同学的视野

局部同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中外名著也略知一二,全面提高了同学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与反思

几年来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1.拓展,必需建立在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上,不能偏颇或者曲解,也不可面面俱到,拓展的内容也要符合同学的实际。

2.局部同学缺乏兴趣,阅读量不够。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成。仍然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同学的阅读、作文能力较低。这些同学的提高急需解决。

廖小华

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础,而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的关键要素。利用既有的教学资源灵活、快捷地构建课程教学网站,是缓解网络教学和网络课程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该文以广西百色学院教学资源库为基础,介绍网络课程的构成,教学资源库的访问接口,并阐述了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教学网站建设方法。

关键词: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教学网站

1概述

在计算机网络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课程成了当今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更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平台。网络课程建设一直受到教育管理机构和各高校的重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网络课程建设正处于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网络课程精品化阶段。自2000年以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针对高校每年举行一次“多媒体课件大赛”,广西教育厅也启动了类似的“教学软件应用大赛”,国家教育部、区教育厅和各高等院校也都在组织相应的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工作。

随着网络课程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课程建设面临着如同“软件危机”一样的危机,即网络课程建设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网络教学需求,或网络课程因无法维护而不能满足知识快速更新的网络教学需求。导致这些危机的直接原因与网络课程的生产方式有关,解决这一危机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以教学资源库为基础的集成化建设方法。

文献[1]关于网络课程内容架构分析中,教学资源作为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现行许多网络课程也都设置了这一模块。然而,一方面这些资源只是狭义的资源,即通常所指的图片、flash和视频等;另一方面,这些教学资源在这些网络课程中几乎是封闭的、独立的,仅供课堂教学或下载使用,无法用于直接构建新的网络课程,可复用能力低。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大爆炸是加速网络课程危机的一大原因。近年來,学科纵向深度和横向交叉发展使得学科知识获得指数性的增长速度,知识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以“服务社会生产”为宗旨的高校教学必然因知识的更新而不断更替课程教学内容,而对于无法维护或更新周期缓慢的网络课程,无疑是一种挑战。

文献[2]重新界定了资源的边界及教学资源的信息要素,提出了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架构。架构中以教学资源库为核心,辅以访问资源的各类接口。基于教学资源库和这些接口,笔者提出一种通过网络课程的集成化建设方法,以有效地加快网络课程建设的步伐,解决网络课程建设面临的危机。

2网络课程的构成与教学资源库接口

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法旨在通过教学资源库访问接口直接引用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以集成方式构建网络课程,在此,有必要介绍网络课程的结构组成与教学资源库的访问接口。

2.1网络课程架构

文献[1]详细地介绍了网络课程的内容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广西精品课程和广西百色学院网络课程框架的具体要求,将网络课程内容架构界定为:1)课程说明:申报表、政策支持、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特色、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2)在线教学:导学-内容概要、学习目标、学习指导;学前准备-前侧、情境引入理论教学-教学文本、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实践教学-虚拟实验、实验动画、实验视频、案例分析、学习辅导、学习总结;交互学习-课程论坛、E-MAIL、实时答疑(聊天室活QQ讨论组)、在线留言;学习评价-联系、作业、模拟测试;3)服务支持:管理服务-课程公告、管理文件;技术支持-使用帮助、技术咨询、工具下载、界面设置;资源支持-内容搜索、词汇库、资源中心、教学图书馆;学习工具-笔记本、日记、书签、计算计、绘图工具;情感支持-课程同学、学习小组、教师博客;4)学院管理:基本信息管理;学习日志-访问记录、学习记录、学习状态及进度。

2.2教学资源库接口

文献[2]首先扩展了教学资源的内涵,把习题、试卷、文献资料、BBS问答、教学课件和教学案例等纳入了教学资源的范畴,使教学资源库几乎能提供网络课程需要的全部资源。其次,提供了教学资源与外部交互的访问接口,通过交互接口不仅可以方便地管理和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还可以直接与外部系统进行交互,比如为网络课程提供在线资源。教学资源库结构及接口如图2所示。

图1教学资源库结构

教学资源库主要提供了以下的访问接口:

1)教学资源管理接口

本接口主要针对图片、flash动画、音频、视频、文献资料和教学课件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添加、更新、删除与查询等管理和维护功能,可直接为web系统提供资源的URL地址。

2)题库接访问口

测试是检测学生或学生自我学习检测的重要手段。支持题库实现在线测试已经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本接口,可以实现试题添加、修改、删除、抽题、组卷、改卷、成绩管理和试卷管理等功能,不仅可以用于日常的出卷工作,也可以直接为网络课程提供在线测试功能。

3)BBS访问接口

互动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特征,网络课程通常以BBS方式出现,而经典的BBS回帖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BBS接口,可以方便地为网络课程提供BBS论坛功能,实现互动教学。

4)二次开发组件接口

二次开发组件是一个分布式软件包,它为屏蔽平台的差异而提出,可以运行在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器上,也可以运行于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器信任域上的其他服务器,是外部系统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转换接口,用户也可以下载并进行二次开发。

3网络课程建设与维护

网络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网站设计。课程设计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界定,即课程应包含哪些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即教学内容组织、表示形式以及教学情境设计,在网络课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学媒体的设计;网站设计即网络课程教学网站的结构与页面设计,主要是教学功能模块的设置、页面布局等方面的设计。

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直接访问教学资源库,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集成方式构建和维护网络课程。

3.1网络课程建设

任何产品的集成化生产都一样,首先要规划产品的结构并制定部件接口的标准,再创建或获取用于集成的构件,最后通过集成形成产品,网络课程的集成建设也不例外。

1)确定网络课程的内容架构和网站结构

按图1将网络课程进行功能模块划分,根据课程网站设计的标准或要求,采用两级导航方式设计网站首页,并确定各模块的链接接口。

首先根据功能模块划分,确定网站结构和文件的组织方式,明确各功能模块的文件名及存储位置。

其次,设计网站的首页,确定导航栏上的功能模块入口及链接地址。

文献[1]给出了网络课程首页的内容和结构的参考模型,国家精品课程和广西精品课程的首页主要包含申报表、政策支持、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特点、资质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在线教学等入口节点;在线教学又由导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教学评价等部分组成。服务支持作为学习的辅助模块,通常与在线教学并行使用,所以直接在“在线学习”页面上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学员管理模块反应学员的学习进度和状态,也可以在“在线学习”页面的某个区域直接显示。

结构相对稳定的页面则可以直接使用模板方式生成。

2)访问并集成教学资源库的资源

通过教学资源库接口访问教学资源库中的图片、flash、教学视频等资源,并获取资源的URL地址,集成构建理论教学模块;通过教学资源库接口访问虚拟实验模型、实验视频、实验动画和实验案例等资源集成构建实践教学模块;通过BBS接口,集成建构互动学习模块;通过题库访问接口,集成构建在线测试模块。

对于资源库中尚未存在的教学资源,则先创建资源并将资源添加到教学资源库中,然后再引用集成。

3)实现静态页面模块

申报表、政策支持、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特色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使用帮助、工具下载等部分,其内容相对独立、固定,且占用页面版面少,直接以静态web方式创建,并以既定的文件名存放在指定的位置下。

4)实现其他动态模块

系统公告、在线留言、学习笔记、日历、学习小组、学习记录等模块,内容变更性比较大,也无法从资源库中集成,因此,只能独立创建或配置动态服务器,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其他系统中集成。3.2网络课程维护

由于有了相对稳定的站点架构和相对独立的构件,网络课程教学网站可以采用局部部件更新方式,简单、快捷。

当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等静态部分内容需要更替时,直接制作新的页面,以相同的名字命名,放入既定的位置替换原来的文件,局部模块内容即可更新。

当引自资源库中的资源内容需要更替时,重新制作资源,并通过教学资源库管理接口覆盖更新原有的教学资源,或更改web页面上的资源URL引用,即可实现教学内容更新。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集成建设方法。它利用教学资源库中既有的教学资源来构建网络课程,加快网络课程的建设步伐,增强网络课程的可维护性。在网络课程日益普及的今天,该方法无疑是缓解网络课程需求与生产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

本方法是基于广西百色学院2009年12月立项的院级科研项目中所构建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对于其他院校,如果教学资源库结构和其他网络课程建设环境不同,则该方法仅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松鹤.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框架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9(6).

[2]黄艾卿,罗明山.基于web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结构设计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0(6).

[3]陈忠宝.校园网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科学探索,2008(11).

[4]凃薇.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一、环境设计研讨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法”和“讨论法”是长久以来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往往被单独运用, 然而环境设计课程的研讨性教学是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了在一起, 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新型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原始因素, 而情境化的教学过程是一种通过精心策划和创造的高热学习情境。研讨性教学以求知、创新、积极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中性作用, 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主体的地位存在, 充分的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激发设计的创造性。

环境设计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内容是课程的基本结构, 学习方法为再发现, 能够有效地延长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到最大, 这是该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研讨性教学模式还更好的促进课内外两个课堂的融合, 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探索研究、课内积极讨论, 将学习和实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二、环境设计研讨性教学的应用

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包括诸多内容, 涉及到室内风格、软装艺术、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等理论知识, 设置环境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系统而全面, 针对学生设计学习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科学面向社会市场来重新审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 让学生熟练掌握环境设计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 丰富内在艺术理论。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特别是电脑的操作设计能力, 以及推荐自己作品的沟通能力, 这些都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培养这些能力要在学生设计课题和实践课题中逐步渗入,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设计作品的内涵, 立体深入的剖析作品, 为自己的设计提供经验。

对于环境设计课程研讨型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式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改变了单一式的课程模式,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基础, 运用灵活多变的启发式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研讨型教学主要同时确立教师讲授与同学研讨为课程学习形式, 通过积极社会实践的大力支撑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了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成效。环境设计课程教学中, 重点放在平面施工图、立面图、剖面图与详图设计等内容部分, 这些部分的图纸往往没有电脑效果图吸引眼球, 但这些图纸包含着课程知识体系所涉及的全部内容, 还有社会实践认知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课程教学中采取具有因材施教的针对性互动教学环节, 调整不同程度课程进度适应学生的学习。重点点评学生的创作方案, 提出方案中的不足并指出改进方式, 加大组织学生进行方案研究和讨论的力度, 通过学生设计方案汇报总结的形式, 提高、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

学生完成整套方案设计, 展示最终设计成果, 教师总结提升。中期PPT设计方案汇报后, 开始进行整体设计,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将培养创新能力渗入到其中, 将知识单一式的灌输方式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专业兴趣、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讨论问题的兴趣, 并对其设计进行指导。整套环境设计完成后, 按照固定规格打印输出, 并展示最终的设计成果。教师对最后的学生设计成果展示进行评判, 对环境设计课程的整体授课过程总结提升。

三、科学学习考核方式

科学的学习考核制度是尤为重要的, 通过考核学生平时的四次小作业达到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学生平时的每个作业的内容都围绕着最终设计方案而设立, 其中设计方案的PPT展示汇报也为一次平时作业, 期末是该方案的完整展示, 属于终结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以往只有一次期末考核方式所导致的学生考前突击准备、考后一无所知的情况。在环境设计研讨式教学模式下, 具有关键引导作用的核心要素是课程的考核与考试。因此, 考核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时成绩, 占20%, 主要包括学生的课下资料准备情况、课上的研讨评价、四次平时作业及出勤考核等;第二部分是期末最终命题设计成果考试, 占80%, 评分标准应当涵盖“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计算机操作技巧的熟练度”、“设计创新思考能力”三部分, 既考察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了解, 也考察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分析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基于研讨性教学形态下的环境设计课程初步的研究, 分析得出了研讨型课程教学带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能力指向性、教学方法时效性、教学环节的开放性和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在整个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其设计命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较高, 能够明确自身学习目标, 师生研讨性互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平行互动状态增强, 使得教与学之间师生双方都很投入, 教与学之间双向互动提升设计教育质量。今后研讨型教学形态下的环境设计课程还需要继续研究, 这是对教育者的要求, 更是对国内设计教育教学模式提出变革的要求。

摘要:如何更好遵循研讨型课程的教学方法、理念和内容, 形成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有利的教学支撑, 是目前课程改革重点思考的任务和手段。把讨论与研究当成一种教学方法、理念和内容, 利用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方法、创新和提升考核方法、有效的规划教学步骤, 是研讨性的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课程中体现, 更是让环境设计教学中的联动性能够充分的发挥, 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讨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体育立定跳远说课稿范文下一篇:图纸封面设计总说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