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乡村振兴范文

2024-07-10

脱贫乡村振兴范文第1篇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链接

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政策依据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较多细节化的理念。且从振兴的基本要求和相关政策中,开启了全新的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在乡村振兴发展中需重视生态宜居及工业繁荣,而且从乡风文明治理方面,让农民开启新的生活理念。最早于2018年时,国家所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中,明确规定实施乡村重大工程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重大进展、制度结构和政策系统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重建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农业乡村现代化基本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规定: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结构和政策系统基本形成,到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制度、组织结构和相关政策指导制度初步形成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审议表决通过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度,推进国家的治理制度和治理力量现代化的若干大问题》,再次明确提出了贯彻实施国家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完善促进农村经济优先发展、保障农村粮食安全等有关制度保障政策的若干问题。着眼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到国家依旧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建议书》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单列专章部署安排明確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党中央以习近平为核心,着眼于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全局,针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作了战略部署,为新一轮“三农”工作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所以,发展还需解决“三农”问题,深化落实相关政策,使得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拥有光明的前景,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转向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能够促进整个国家的不断发展,而且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也针对这一议题提出了更深刻的支持和充分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及时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确保农村重大改革有据。目前正在研究一系列重大法律,如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为实行乡村振兴重要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所以农村地区的基础工作和建设都需要从自治和德治以及法治上,寻求重要的平衡点,达到农村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基层法治制度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一招”。最终要使乡村农业发展变成一个更具有奔头的产业,使广大农民就业变成一个更具有社会吸引性的职业,使广大农村变成一个安居乐业的美丽理想故乡。

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总体要求

(1)实施乡振兴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首先,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历史推行和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三农”工作在推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面对全新的发展理念,需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及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新的规定,指出了方向,并为今后的“三农”工作制定了对策。

其次,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振兴农村农副业,富裕农民和建设农村新经济体系的关键。实施农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农副业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创新,建立具有农村当地特色的农业管理体制,工业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打造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帮助农民提高农副业的竞争力,为农村新型经济系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制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又要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已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幸福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镇振兴战略是弥补农村薄弱环节,缩小贫富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第四,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稳定国家大局,创新国家新型城镇化布局,完善当前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利于完善基层治理管理体系;有利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安全有序;有利于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链接,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动力。

最后,推行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当下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属于必然的趋势及重要选择。难以推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就会使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发展战略需要继续探索扩大农民创收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正义,使数以万计的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凝聚基层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2)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乡村振兴就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包括农村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整体提升,实现乡村经济水平得到全面系统提升。农村地区的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就是推行现代化的发展策略,可以帮助农村实现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从治理和生活富裕的多个角度,改变农村人的生活现状,使农村真正能够从产业、文化等多个层次,实现共同富裕。农村以后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在人才聚集、组织振兴、绿色生态等多个层次成为振兴过程中的亮丽名片。

(3)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中国当下所提出的乡村振兴的相关目标是以短期和中期以及长期等不同方式呈现。在这当中,短期目标主要为2020年,进入到这一时间段后,乡村振兴可获得重大发展,且从结构和政策等多种角度完成初步框架。而中期目标则是进入到2035年,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乡村重建需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且农村也要逐步的进入到现代化建设。而长期目标则涉及到2050年,进入到2050年之后,乡村振兴要真正能够达到全面振兴的效果。中国在建设美丽乡村时,美化农村,富饶农村,振兴农村,都要在这一阶段基本实现。 推行乡村振兴的相关策略,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需坚持重要的七项原则。这些原则及基本理念符合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加重视以农民发展为主题,同时也从惠农及解决贫困农村所遇难题等多个角度达到了对农村地区问题的真正分析和探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进行,每一步都要从发展的角度入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链接

推行乡村振兴和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地区的脱贫问题。而这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真正实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全面脱贫的关键是升级改造农村农业农业,脱贫攻坚必须向乡村振兴升级转换。脱贫攻坚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果断斗争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而乡村振兴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從前者到后者是一个完整的升级和转型过程。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是多方面的,包括在各个层次上的变化,例如总体目标,日常任务等,既要做好脱贫致富的日常工作,又要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而努力。脱贫攻坚时所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到乡村振兴之上。这些经验难得可贵,可有效弘扬时代精神,改变人们对生存之心的认知。这种工作经验和精神实质是无价的,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食粮。充分利用这些财富对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全面发展繁荣的对接

提高乡村产业内部发展的驱动力和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确保农村摆脱贫困致富后进一步刺激乡村振兴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产业链的衔接与发展至关重要,想要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农民脱贫,这种脱贫是改变农民生活,且保证整个社会安居乐业稳定的主要方法。对于深陷贫困的地区,必须如期完成从脱贫到振兴的转变。这就要求必须从源头上解决短期实现脱贫的问题,以农村产业振兴为起点,推进农业农村农民脱贫后的创收致富可持续发展常态化。要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全面发展繁荣的对接,需按照产业振兴的规定,培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强就业的技术培训和就业的扶持,创新乡村农户和乡村产业经营主体之间的权益联系制度。

(2)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激发农村内生活力。

全面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突破各种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壁垒,转变农村机械的发展模式,更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是整个农村发展的紧迫任务。一是要加强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创新。再次,发展农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家庭果园、家庭旅馆等新型经营主体。最后,必须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

(3)积极倡导乡村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宜居。

为了完成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合理联系,有必要根据当前条件探索乡村绿色发展的理念。从干净整洁的村落外观到生态宜居的特色乡镇,将绿色的山和清澈的水变成农民实实在在地收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要完成这样的有机联系,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两山”理念,通过乡村的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的全民振兴。首先,在意识传承方面,需要重视绿水青山,将这种理念作为指导的主要方法,重视生态环境与资产和资源之间的转化方式,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互利共赢。其次,在内容上,必须从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创新,农业标准化生产制造等方面促进贫困山区绿色发展的构想。三是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在实施方式中进一步依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维护农村整体自然环境。

(4)完善乡村治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全面推进文化振兴,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动力。首先,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及普及和发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正确的舆论宣传知识,利用有效活动及制度保障,使农民真正能够维系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树立淳朴的乡村风貌。二是效仿世界各国农村文明行为的杰出成就,整合农村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寻找适合乡情村情的最合适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三是加快完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运用多种手段,打造“乡村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文化+康养休闲”和“乡村文化+特色商品市场”等各种形式的产业链,保持乡村文化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5)以村党支部为重点,不断做好党的基层组织的基础建设。

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的党组织的工作问题,是所有活动及政策推广的主要方式及基础。要完成农村事务,重要的是要依靠党的基本组织来执行。今天的农村改革继续推进,要促进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把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基础建设放在更加首要的位置,增强和改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干部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并充分利用党的指导精神。寻求整体认识,制定现行政策以及促进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链接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6)挖掘优秀人才,完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的生命力在于人民,应将优秀人才的培养作为扶贫与农村振兴之间有机联系的备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城镇二元结构和城镇发展不平衡趋势的影响,许多优秀人才被注入大城市,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人才严重不足的弊端。扶贫与对党员、干部、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经验。从精准的扶贫尖兵到转型乡村振兴发展团队,在与乡村振兴联系的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再次充分发挥自身意识,根据“内部教育”与“外部引进”的紧密结合,利用能工巧匠,培育专业农民,壮大农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充分吸收大城市精英,吸纳权威专家的头脑,充分弥补农村优秀人才的不足。首先是通过“内部教育”塑造本地人才。在促进文化教育和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将塑造新时代的当地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振兴的“领头羊”。二是“对外吸引”,为农村优秀人才推广最优的控制设备。引进了解高科技,管理方法,销售市场和法律法规的智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引入新的创新驱动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优秀人才和物质保证的坚实支撑点。

中共杞县县委党校 河南开封 475200

脱贫乡村振兴范文第2篇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体会和感受一

我国人口众多,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是人类历的一次伟大任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以来,9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然而,也要看到,目前剩下的全部都是难中之难的贫困地区。因此,要啃好这批“硬骨头”,打好脱贫攻坚的“收官战”,就必须牢牢把握精准要义,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实现对点对人的扶贫脱贫。

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现在是最关键的一年,凡重要的会议、时间节点,总书记都不忘对脱贫攻坚作出布局、指导,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们坚定信心,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脱贫不但要看数量更注重质量。找准发展路子,聚焦贫困户稳定脱贫,走出持续多彩为民路,创办农家乐,鼓励农村人进行农业种植、育苗圃,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文化体系,让农村成为亮点,把农业和旅游两手抓,实现两者融会贯通的优势,实现农民收入资金持续增长。

拒绝扶贫虚假信息,落实脱贫成果。扶贫干部们要脚踏实地,拒绝形式主义和官场腐败之风,让脱贫工作落实到实处,让人民真切的感受到扶贫政策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提高人民幸福感。同时扶贫干部也要认识到,产业扶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也不能放松,怎么样把产业做好做实,要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脱贫摘帽不松劲的作风。

加大扶贫人才培养,让教育深入贫困地区。乡村教育一直是人民群众心里挂念的事,要坚决加大农村支教人才的培养,大力出台支教政策对相关人才进行支持,让支教人才为发展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尽一分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培养,要把扶贫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稳固脱贫成果,健全脱贫体系。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花大力气培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让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优势,带动贫困户致富,落实后续,一定要做到脱贫后“四不摘”,确保扶贫工作长期有效机制防止返贫。

让我们团结一致,一鼓作气,决胜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体会和感受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文件,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并选取确定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此类工坊已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2200多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50万人就业,其中有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实践证明,“非遗+扶贫”已成为一条很好的脱贫路径,正在有效促进非遗资源丰厚的贫困地区人口增产增收。特别是以传统工艺类非遗为主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带动就业与脱贫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比如贵州省雷山县麻料村,曾是当地闻名的“银匠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们大都外出务工,“银匠村”成了“空心村”。近两年,通过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村里以“合作社+工坊+贫困户”模式,运营银饰锻制和非遗旅游。现在,很多村民又拾起了祖传手艺,“空心村”重新变回了“银匠村”,并成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非遗+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变成稳定持久的生产力,仍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受到巨大冲击,不仅游客数量锐减,产品销售也出现困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计划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通过引入各大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打通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为了办好“非遗购物节”,很多地方正在加强对传承人的电商知识培训,以便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同时,在“非遗购物节”统一标识下,各大电商平台也迅速行动,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在内的多家网络平台,已分别从时间段、定位、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助力。满族剪纸、苗族银饰、彝族刺绣、壮族织锦、临夏砖雕……不少贫困地区的非遗产品,正在借助电商平台,进入现代消费的“主战场”,打开就业致富的“新天地”。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场难得的“非遗盛宴”。大家可以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并以实际行动支持“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体会和感受三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更为艰巨,必须高度重视,决不能松劲懈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深刻阐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备的有利条件,明确提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于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还要走最后一段最艰难的路,还要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特别是疫情造成一些地方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扶贫项目停工,一些疫情严重地区帮扶工作受到影响等。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必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以责任担当之勇、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凝心聚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要坚定信心,绷紧弦、加把劲。从实践看,疫情或灾害对减贫进程会产生影响,但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当前,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只要我们完善相关举措,巩固和拓展这一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就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创造条件。更要看到,脱贫进度符合预期,我们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为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脱贫攻坚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是充足的,各级干部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关键是要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加强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弦都不能松。要深刻认识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继续抓紧抓实抓细。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做到两手抓、两不误。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要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复工,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要做好对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体会和感受四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七个行动计划之一,是重庆市提出八个行动计划之一。坚决打嬴脱贫攻坚战,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筑牢根基,“不让一个人掉队”,不仅是贫攻坚战的“精准”,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以人为本”。脱贫攻坚工作经过三年的精准扶贫,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从脱贫攻坚工作启动时,贫困发生率大大下降。但存在“插号户”贫困户,现有未脱贫的建卡贫困户和已脱贫仍享受政策户。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拔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建议以打嬴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对基层的调研,面临以下六点主要问题:

一是未脱贫户硬骨头待啃。

这部份未脱贫户因病致贫占比较大,除继续加大精准医疗扶贫力度外,更需要在对他们在扶志和扶智上给予心理关怀输导,对家庭其他成员在就业和产业上因人施策,给予“一对一”的帮扶。

二是特殊困难群体难度大。

建卡贫困户中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残,重病患者、老年人、失能人员较多,帮扶难度较大,脱贫路径狭小。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缺乏,自信心不足,内生动力不够,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是已脱贫户需继续跟踪。

这部份已脱贫户依然享受政策的脱贫户,刚刚达到年收入的脱贫标准, 没有经济基础, 根基不牢, 一遇风吹草动,经不起波浪和折腾,返贫致贫风险比较高,仍然需要得到高度关注。

四是危房和交通设施欠账。

农村危旧房存量较大,尚有困难群众住房安全无保障。交通基础设施欠账多,部分偏远村社未通公路及未硬化,通达道路自然村公路通达率不畅,村民出行不便。有的山区还存在饮水困难,靠天吃水。农村环境整治任重而道远。

五是农业产业带动性不够。

贫困户位处高山地区,人居过度分散。时下农村“空心村”较为状况突出,土地撂荒较为严重。扶贫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支柱产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没有完全显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不够强。

六是监督检查需加大力度。

农民产业收入、劳务收入、财产收入等经济状况的隐蔽性较强,对贫困与否和脱贫带来评定标准上的一定难度。甚待加强监督检查,动态性建立切实有效的建档贫困户进入和贫困户退出机制。

为打嬴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兹建议:

1.提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再认识。根据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刻,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全面小康先行区的关键时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再认识,全面树立“所有的困难群众都是我们扶贫的对象,都是我们所关爱的人”的意识,从思想上把脱贫攻坚工作向更宽更深的领域延伸,把脱贫攻坚与全面奔小康结合起来,确保“不让一个人掉队”, 共同致富奔小康。

2.树立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持久战思想。目前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但要力戒自满情绪,克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时刻绷紧脱贫弦,咬紧脱贫不放松。对成绩不骄傲不自满,对问题不懈怠不回避;对工作抓创新抓深度,对成果抓持续抓巩固。科学应对,动态管理,辨证思维,客观求实,善于跟进,筑牢根基。对存在问题的分析,透过现象厘清本质,力克表面的脱贫遮盖着事实上的未脱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起最后总攻。

3.坚持对未脱贫户与已脱贫户两手抓。继续建立倒逼机制,深化帮扶目标,对未脱贫户争取在2019年内全部摆脱贫困,确保2000年打扫战场。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同会战的作用,对未脱贫户在心理干预、种养殖辅导、职业中介等方面加大精准力度。发挥群体力量和“一对一”的作用,扶志扶智,授人以渔,增强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勤恳劳动,摆脱贫困。对已脱贫仍享受政策户“扶上马,送一程”,加强跟踪,密切关注,帮助其筑牢根基,切实防止返贫。

4.着力加大对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扶贫力度,精准识别改造危旧房农户对象,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争取和加大资金投入,完成贫困户D级危房改造,推进C级危房改造,实现农村基本住房安全全覆盖。加大对乡村旅游、农业生产道路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开通行政村乡村公路的同时,着力加强自然村乡村公路建设。加强行政村乡村公路的硬化和“白改黑”,加强自然村“便改路”。进一步优化乡村客运公共交通服务功能,着力解决边远山区农民“出行难”。

5.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可支配收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党政主导、市场能动、社会参与”模式,着力在产业振兴上下功夫。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力所能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激励种养殖大户、农村带头人、涉农公司积极吸纳贫困户就业;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置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贫困户就业。探索“产业+”新模式,深入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激发民营企业“光彩事业”, 实施产业、商贸等帮扶路径。

6.科学建立进入与退出长效后扶机制。针对农民隐蔽性收入的实际情况,对未脱贫户、享受政策的已脱贫户、不享受政策的稳定脱贫户进行随时跟踪,按照适时政策、贫困标准、评价体系和程序步骤,科学评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人民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管理、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的作用,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形之有效的监督检查。采用动态管理的模式,为贫困户建档,让脱困户消号。建立长效跟踪机制、长效后续机制,真正扶贫济困、脱贫致富,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脱贫乡村振兴范文第3篇

推动发展观念转变。从贫困县到贫困村再到贫困家庭,中国的扶贫开发强调对贫困对象的全方位帮扶,在组织领导、资金、人才和政策投入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帮扶体系。正是由于这一帮扶体系,中国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才取得了卓越成就。然而,这种针对扶贫开发形成的帮扶理念并不适合乡村振兴。因为扶贫开发只是针对少数贫困对象,聚焦贫困户脱贫增收,而乡村振兴则是面向全部农村和农民家庭,要实现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等的全面振兴。更重要的是,这种帮扶因扶贫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造成贫困农户主动脱贫的意识不强。因此,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改变观念,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下,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实现由“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

推动减贫战略转型。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是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 2300元,同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是一条能够满足“不愁吃、不愁穿”的稳定温饱标准。同时,为了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国家采取了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超常规脱贫攻坚办法。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我国的减贫战略将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由收入贫困治理向多维贫困治理、由超常规扶贫攻坚向常规性贫困治理转变。在“十四五”时期,要根据发展阶段和情况变化做好规划衔接,推动国家减贫战略的转型。一方面,要编制好“十四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另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制定新的国家贫困标准,明确未来减少相对贫困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并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减贫的长效机制。

推动工作体系转型。我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最为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减贫工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驻村帮扶、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监督、考核评估等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是对全面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推动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需要认真总结并借鉴脱贫攻坚中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新的工作体系。这一工作体系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国脱贫攻坚中的一些有效做法,如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求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等,已经被吸纳到乡村振兴战略中。

推动发展动力转换。政府主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脱贫攻坚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大包大揽”,而应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推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需要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农民主体的转变。除了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确保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引领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弊端,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可以说,全面激发内生活力是实现这种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所在。

脱贫乡村振兴范文第4篇

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宣讲报告

**自治旗委讲师团

**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习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乡风文明的保障作用,正确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必修课。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精华、智慧结晶,是为民情怀的高度集中体现。总书记自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曾先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四川、甘肃和新疆、青海等各省市区农村考察调研,了解农村的发展建设和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他在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中对农村、农民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梁家河插队。一个15岁的孩子,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1974年1月,不满21岁的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的村民修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修建了沼气池,甚至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告别了吃不饱饭的生活,不仅衣食无忧,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1982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针对当时正定“高产穷县”的实际,他提出“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正定是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习近平当时给中央写信,反映了这个高征购问题,国家给减掉了2800万斤的征购任务。这对正定来说是一个减负。减负后,习近平一直思考让正定的老百姓怎么能富起来,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在他的推动下,“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为正定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在担任县委书记后,习近平又带领全县人民大胆改革,让正定全面摆脱“高产穷县”的帽子,逐步走向致富道路。

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到宁德3个月后,习近平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村屯。他当时第一次作报告就提出来,“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之后,他提出并倡导实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在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012年底,习近平专程来到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坐下来同村民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村民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鼓励村民增强脱贫的信心。2014年马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冒严寒,踏冰雪,来到锡林郭勒盟81岁的牧民玛吉格家了解生活情况。问到:“小孩上学远远?”“看病、购物方便不方便?”“家里养了多少只羊、多少匹马?”“收入怎么样?”总书记问得很细。2016年8月22日总书记来到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在村民家中,察看房屋格局,了解施工进展,关心火炕取暖效果。

从总书记的工作经历和调研足迹,我们可以看出,从梁家河的村支部书记,到如今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无论职位如何变迁,在总书记心中,农村建的好不好、农民过得富不富是头等大事。这40年基层的工作经历和一心为民的领袖情怀,为他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也正是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和战略的提出为中国近6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进一步增强了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认识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深刻认识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突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就是其“魂”,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抓好、做好乡风文明这个保障,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

一是学习先行,凝聚乡风正能量。俗话说“宁可肚子空,不能脑子空”。村民平日里活多、忙,但一定不要忽视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国家大事和重要政策。村委会的学习讲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村委要建好用好“学习讲堂”。村委会的干部要带头讲,也可以从村民中选拔能讲、善讲的百姓名嘴,走上学习讲堂讲台,分享致富经验、宣讲政策,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确保宣讲常态化,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宣讲,既讲国家政策,又讲致富经验,既讲大政方针,又讲先进典型,努力把学习讲堂打造成村民理论政策学习的新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振广大农猎民群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热情。

二是活动引领,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广泛开展的文明家庭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评选、设立的善行义举榜等活动,都是提升乡风文明很好的载体,

要引领村民积极参与,增强凝聚力、提升精神面貌、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大行动”,各村要力争达到“十个一”目标,即:“一部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组家风家训、一个善行义举四德榜、一批文明示范户、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支志愿服务队”,让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三是移风易俗,倡导新型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也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

一要摒弃结婚高额彩礼。结婚送彩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有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长期以来,很多农村孩子找不到对象,结不起婚的现象时有发生,房子、车子和彩礼全部下来要花掉一个农民一辈子的积蓄,好不容易脱贫的家庭,孩子一结婚又返贫。高额彩礼的危害有三点:一则增加父母生活压力。一般来说,每个家庭为儿子结婚都要负债,通常这笔债务儿子是不负责偿还的,最后往往由男方父母承担。父母在竭尽全力把子女抚养成人的同时,还要倾其所有帮助子女成家立业,俨然是被“二度剥削”了。二则影响年轻人感情。因为高额的彩礼,不少男方不堪重负,一些过度的要求甚至给原本美好的感情留下了阴影。三则不利于年轻人奋斗成长。有时,女方父母彩礼又转赠给小两口,年轻人结婚后就有房、有车、有存款,为生活奋斗、打拼的动力就会大大减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利于年轻人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此风不宜涨。

二要厚养薄葬。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都是古人劝人行孝的名言。趁着父母健在时,尽己所能回报养育之恩,顺着父母的意愿行事,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老人活着时不善待,去世后又大操大办,只会劳民伤财。

三要拒绝礼金攀比。遇到红白喜事礼金互相攀比;更有青壮年劳动力整天酗酒、打牌赌博;个别村民信奉封建迷信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陋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移风移俗和树文明新风显得尤其重要。各级党委、党组织要积极与文明办配合,狠抓树文明新风建设。在群众中要紧盯党员干部、大户能人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等不正之风。特别是对红白喜事的随礼标准、酒席规模等进行合理界定,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思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民风”的转变,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引导党员干部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

四是抓好家风建设,筑好乡风民风的基石。树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理念,引导广大老百姓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有这样一个关于家风的例子,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好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让家族忠孝、和睦、尊老爱幼的家族文化和淳朴民风代代相传,而且能够有力强化乡风文明的“内核”。家风建设抓好了,就是抓住了乡风文明的“牛鼻子”。

五是庭院整治,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环境卫生是村民身边的小事,更是整个村里的大事。整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是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垃圾乱倒、禽畜乱跑、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等现象还很普遍,要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四级运行机制,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和整治门前院后环境卫生,做到农村民房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农器具摆放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

三、

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部署,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减贫行动的楷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乡村振兴,让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是最终目的。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有实施好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更美,从而建设好美丽的中国。**自治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县,农村猎区基础条件差,产业水平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发生率较高。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目标是到2019年底,

全旗未脱贫人口805户1626人全部脱贫、3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旗摘帽。全旗的干部群众要团结一心,继续发扬苦、不怕难的精神,一起努力啃下硬骨头,坚决打赢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确保决胜之年必须决胜,用我们的脱贫成绩为国庆70周年献礼。

四、深刻认识强化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振兴乡村,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保障,党员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当前,结合“**”主题教育,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以学习讲堂、文化活动室等为阵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员组织生活,做活“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密切党群关系,发挥模范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党员,紧紧地把群众凝聚在身边,形成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为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倡议:

一要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在生活中,给予老人足够的精神慰藉,满足老人的正常物质需求。在办理丧事时,自觉摒弃在公共场所搭建灵棚、高音播放哀乐、撒纸钱烧纸扎冥币、大肆燃放烟花爆竹、大摆宴席等不良行为,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做社会新风的建设者!

二要崇尚节俭,婚事新办。提倡适度办婚礼、节俭过日子,摒弃搞攀比、讲排场的不良风气。自觉抵制高额彩礼攀比成风、婚车成串影响交通、鞭炮滥放污染环境、大办宴席铺张浪费,力戒恶俗闹婚,力求婚礼仪式简朴、氛围温馨,倡树婚事新办新风尚。

三要破旧立新,倡树新风。提倡在办理生育、升学、入伍、生日、乔迁等事宜时,在亲朋好友间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贺意,增进感情。杜绝滥发通知、收受礼金、大摆筵席、铺张浪费,自觉抵制相互攀比、显排场的不良习气。

脱贫乡村振兴范文第5篇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3、从记录到助力: 脱贫攻坚档案经济价值实现的保障机制探析

4、《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鲜明特点与现实意义

5、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路径研究

6、乡村振兴战略中“五个振兴”实施路径研究综述

7、金融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8、再造与重构:基于乡村价值与农民主体性的乡村振兴

9、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认知与实践误区及其矫正

10、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及协同驱动路径探析

11、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实践问题与应对

12、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成果的知识图谱分析

13、浅谈乡村振兴大讲堂的建设途径

14、试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实现路径

15、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

16、融媒体传播下如何做好乡村振兴战略报道

17、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18、深刻领会 坚定信心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19、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缘起、问题与路径研究

20、新时代统战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2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分析

22、创新创业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策略探究

2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元治理的优势、作用、路径和支撑

24、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方向分析

2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展、问题与建议

26、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7、论新时代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28、试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29、湖南乡村产业振兴模式与农村资源的耦合

30、系统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维度

31、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主体性的多重逻辑

32、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何用好5年过渡期?

3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研究

34、统一战线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用研究

35、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及路径

36、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37、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38、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

39、乡村文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40、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1、加强乡村文化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42、职业化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困境与路径选择

43、2021年广西乡村振兴报告

44、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45、激发乡村振兴中人才的凝聚力

46、统一战线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多重动因与制度安排

47、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48、嵌入性理论视域下乡村组织振兴路径研究

49、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探析

脱贫乡村振兴范文第6篇

二是党员带头示范,激昂干事创业热情。

注重文旅产业、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等方面项目孵化培育,对党员创业项目深度考察、科学测评,评选“*乡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并授牌。归巢部落、水墨山庄等党员创业项目的实施,极大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党员的致富干劲和带富热情。

三是党总支牵头,协会资源共享,强劲文旅产业发展动力。

由龙井关党总支牵头,成立*县旅游协会·*分会,下设“民宿W员会”“农家院W员会”和“妇W会”,组织首期“党建引领·文旅产业发展论坛”,改变现有党员文旅创业项目“单打独斗”局面,为乡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可靠组织保障。

抓组织和人才振兴,党旗引领队伍红。一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围绕提高党员干部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领导村级治理、建设和-谐美丽乡村的本领,先后举办机关干部、农村“两W”干部、农村党员集中培训*期;*个农村党支部结合党员评议,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培训*次,乡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到所包村讲党课,党员受训率达*%。

二是建强服务体系。

强力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严格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服务场所、有统一服务标志、有公示服务信息、有配备便民设施、有规范管理制度、有完善配套服务),精准梳理党员群众服务需求,整合党务、政务、村务、农务、商务、信息、金融、商品服务等各项功能,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办事不出村”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党员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目前,*个高标准综合服务站正在建设中。

三是强化农村干部监管。

实施“红黄绿”三色工作法,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管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组织保障。“红线管理”,制定《农村“两W”干部定责履职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党员教育管理办法》,划定“政zhi”“思想”“*纪律”“作为”等红线,从严从实管理党员干部;“黄牌警告”,坚持关口前移,强化党内监督,发现问题“早提醒”“早纠正”,已谈话提醒、约谈、函询在重点工作中履职不到位的农村“两W”干部*名;“绿色引擎”,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就党建如何引领乡村振兴,如何引领文旅产业等,先后到兴隆、杭州等地外出考察*批次,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提升能力。改善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乡贤等各类人才回乡投资创办绿色产业,成功引进资金*亿元,开展了云天漫步健走小镇建设项目。

抓文化和生态振兴,党旗引领乡村红。一是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发挥党组织、党员“两个作用”,合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集中开展生态环境深度整治攻坚行动,对村民关注的私搭乱建、垃圾淤积等环境突出问题进行深度清理。同时,对主街道、阵地、广场等进行绿化美化,大力开展“披红盖绿”工程,各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实现大幅度提升。

二是讲宗旨、比奉献,组织志愿服务,密切党群关系。

积极组织开展“党员助力生态美,党旗引领振兴红”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共组建“党支部”志愿服务队*支,组织义务清理垃圾、讲解政策法规、跑办手续等志愿服务*次。

上一篇:童声合唱大全范文下一篇:童声合唱曲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