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2024-07-31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培养创新精神,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 那么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异思维,提倡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争论、辩论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全班无一人起来回答或者当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之后,无论回答对与错,再无人起来回答。 这种情形是因为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不足,没有求异思维的习惯,此现状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要极力倡导学生之间就某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争论,乃至辩论,教师加以指导,对其中观点有错的学生,也要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又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轻松的、愉快的和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紧张、焦虑的情绪,笔者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指出 : “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 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获取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那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哗众取宠, 更不能低级庸俗,而应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所有感官,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才会真正达到最佳效果。

4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 ”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5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 ”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 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 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 如在讲《孔乙已》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 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

6勇于质疑,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够质疑,说明他已经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于发言、敢做别人所未做。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多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 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 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 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 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相同的结论。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的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 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摘要: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改的主题之一。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合作教学法”是学科教学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1 重视问题情景, 提倡发现学习

首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提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演绎推理, 盲目的机械的去进行模仿式的“解题训练”, 教材中缺少活生生的知识发生过程, 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 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 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主题的一种自主行为。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提出“教学必须为发明做准备, 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 无论如何, 教学不应该压制学生中间的发明萌芽”。波利亚这里所说的发明, 一般指客观上早已被前人发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就是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注重介绍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 把数学发展史融于教学之中, 使学生感受到创造过程的苦乐, 让学生亲身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 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创设问题情景, 提高教学效率

所有的问题情景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 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 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就会出现发展, 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 就能达到有效学习。教师不但要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生成的焦点问题, 还要不时的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的问“为什么”, 由疑而思, 由思而断, 追根寻底, 释疑求真。“好奇、质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 公式定理的提示及知识的应用, 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但是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形成概念时,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的构建新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独立、自由的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概括, 争论质疑, 互相交流, 互相启迪, 进而共同发现新知识, 以达到开发智力, 提高能力, 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实际,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景。

3 利用生活的适应性, 培养创新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目标强调, 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 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情景中学习数学, 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 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体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由于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 强化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联系,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的过程, 教育学生不墨守成规, 不人云亦云, 鼓励学生探索新途径, 提出新观点, 尝试新方法。要有创新的勇气, 在新的事实面前, 敢于怀疑旧理论, 提出新见解, 敢于想象, 善于想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维,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还从中得到一定的乐趣,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探求知识的快乐。

5 利用生活的感知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有着与生俱来的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教师应创设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环境。在教学中创设游戏式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 乐此不疲。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 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它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空间, 教学时“活”用教材用“活”的例题, 巧妙的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 在情境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新的课标理念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 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 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 这是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创新源于学生的探究, 源于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 而不是一味的从知识中来。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 学生在充分探索过程中, 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 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

我国中学生参加世界奥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 但建国50多年来却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反映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为国家培养未来有竞争性的人才, 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现实中的每一个细节开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在课堂上, 重视问题情景, 提倡发现学习;创设问题情景, 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生活的适应性,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利用生活的感知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1.1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首要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与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教学“软环境”。

(1) 课前酝酿良好的教学情绪。

在每节课的开始, 教师都要忘却生活中的琐事与不快,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准时地出现在教室门口, 亲切的目光, 自信的神情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鼓舞, 使学生精神百倍地投入到英语课中。另外, 教师要适时适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对课堂气氛进行“预热”。聊聊几天前的野炊, 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稍作议论 (如能与本节课主题巧妙挂钩则更好) , 为下一步的授课做好铺垫。

(2) 培养自然、真实的教学气氛。

“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 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 真实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使他们有机会用英语发表意见和看法,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例如, 在学完Are mobile phones safe?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1) , 我把学生分成2大组进行讨论, 一组认为Mobile phones are safe;而另一组认为Mobile phones are not safe.双方各推举两名代表进行辩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双方观点都很有说服力, 既包括来自课文的论点和实例, 又有自己使用手机的亲身体会。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得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锻炼了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处处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 教师难免出现差错, 而当学生指出或质疑时, 教师千万不必因爱面子而否认或采取一些"技术处理"。相反, 教师应当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误或知识上的不足, 并鼓励学生今后大胆指出或质疑, 把自己严谨的治学作风言传身教给学生, 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1.2 运用启发式原则,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我们最好把教学内容悬念化,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首要条件。例如, 在练习中遇到这个样一个句子:What was it that the teacher did at last lesson?我觉得这个句子值得大家来研究, 将它写在了黑板上, 让大家来分析、理解。一开始, 没有人对这个句子说出所以然来。此时。我稍作启发:假如把句末的问号拿掉使它变为一个陈述句呢?经过这样一点拨, 有个学生脱口而出:“这是一个强调句型!”我在肯定他的思路后再作启发:假如我把原句中强调句型的结构拿掉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一个学生不假思索的说:“What the teacher did at last lesson?”但他这种简单地拿掉强调结构后连起来的方法遭到普遍的非议。有的学生指出这不是疑问句。最后, 我请一位学生提出他的看法, 他认为应加助动词did:What did the teacher do at last lesson?经层层启发, 学生弄清楚了句子的结构, 明白了它的含义, 也掌握了分析类似句子的方法。在整个分析理解过程中, 我不断的设疑、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激活了他们的思维。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即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3 精心设计教案,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素质, 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 (模块二unit1) 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一改平时复述课文这一教学步骤, 要求学生在下列情况下分组讲述当时的情景:Suppose you are:

(1) Justin’s father——Mr Foster (2) Justin’s mother——Mrs Foster.

(3) Justi n’s siste r——Kelly (4) a n e i g h b o r.

同样是一个复述课文的教学步骤, 但每个学生角度不同, 学生觉得这种复述有新意, 兴趣很浓。于是, 他们“添油加醋”地把事发当时的情况描绘得有声有色。而正是这种“添油加醋”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升华。

1.4 挖掘教材因素, 丰富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 就必须善于想象。如在学习了The lost civilization (模块三unit3) 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庞贝城中的一员, 对当时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和自身可能的感受作出描述。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 思索出了许多不同的可能性。如:

(1) a farmer nearby (2) a slave in the city (3) a shop owner (4) a nobleman (5) a mouse

学生们的想象都很合理, 很丰富, 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老鼠。如果学生们能经常这样大胆的猜测、想象,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定能较好的发展。

1.5 积极评价, 鼓励创新思维

“赞美犹如阳光”, 赏识和赞美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成功。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 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对学生的有创意的或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观点, 要多说:Good idea!或Sounds interesting!并适当地加以点评, 从而表明教师对于他们发自内心的赞赏和喜爱。

2 结语

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罗伯特.沃尔森说:“一部人类文明史, 就是一部创造史, 一步向外改造世界, 向内改造自身, 从而不断走向自由与进步的历史。”可以说, 人生的本质和价值就是创造。作为最活跃, 最能动的教学要素——教师, 只有致力于创新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创新。

摘要:本文分析了什么是创新思维, 并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教案、积极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

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其中奥秘;教学“圆锥体表面积”时,我注意利用电脑媒体对圆锥体的表面积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创设“动态情境”,以增加学生的探究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思维。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的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像,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是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三.为学生构建新平台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而小学生尤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实践操作的空间,为学生构建新平台,让他们在操作中,演示、实验中掌握内容,学到新知识,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边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观察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分别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展开争论,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参与创造性活动的信念。

四.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面,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时,我做到善于引导,精心组织。在内容上,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民主性。我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讨论问题,以保证讨论围绕重点,抓住关键,言之有物;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主动提出讨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在组织形式上,我讲求实效,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实进入角色,并科学把握好讨论时机和调控好讨论过程,切忌随意性与形式化,灵活进行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的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的能力。

五.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时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创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保证。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

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用过指导课堂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中设计富有引导提示,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有方向,学有目标;能指挥学生在学习中会抓联系,抓重点,找方法,学会在操作中感知,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的教学目的。

六.要让学生体验到创新愉悦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都想体验成功后喜悦。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成为创新发明的动力。具体要坚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经过探索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轻易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或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评价,更不能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替,而是适时给予鼓励、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品尝寻找正确答案的愉悦,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

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其中奥秘;教学“圆锥体表面积”时,我注意利用电脑媒体对圆锥体的表面积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创设“动态情境”,以增加学生的探究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思维。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的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像,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是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三.为学生构建新平台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而小学生尤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实践操作的空间,为学生构建新平台,让他们在操作中,演示、实验中掌握内容,学到新知识,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边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观察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分别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展开争论,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参与创造性活动的信念。

四.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面,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时,我做到善于引导,精心组织。在内容上,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民主性。我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讨论问题,以保证讨论围绕重点,抓住关键,言之有物;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主动提出讨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在组织形式上,我讲求实效,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实进入角色,并科学把握好讨论时机和调控好讨论过程,切忌随意性与形式化,灵活进行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的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的能力。

五.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时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创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保证。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

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用过指导课堂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中设计富有引导提示,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有方向,学有目标;能指挥学生在学习中会抓联系,抓重点,找方法,学会在操作中感知,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的教学目的。

六.要让学生体验到创新愉悦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都想体验成功后喜悦。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成为创新发明的动力。具体要坚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经过探索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轻易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或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评价,更不能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替,而是适时给予鼓励、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品尝寻找正确答案的愉悦,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6篇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将自主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75%靠技术进步, 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 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 这种状况如不改变, 就会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 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1.2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决定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 我国正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新一代创新型劳动者的重任。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些人才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前沿的生力军。

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摇篮, 必须大力营造学生勤奋学习的氛围, 使他们在校期间学有目标, 学有动力, 学有收获, 以期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会创造。

1.3 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实践表明, 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一旦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学生就会积极改变自己以增强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应变能力, 从而立志在知识、技能上赶超他人,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在知识技能上不断求变创新, 努力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使高职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态势, 有利于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

2 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

(1) 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但缺乏培养和训练。大多数学生虽然都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也有创新的行动, 但缺少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 缺乏创新的兴趣。在兴趣的广度方面, 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学生不到1/5;在兴趣的深度方面, 超过3/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兴趣的关注程度不够”;在兴趣的稳定性上, 接近半数的学生回答“自己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 1/3的学生“很少采取具体行动”。

(3) 缺乏创新思维能力。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 表现在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较为单一, 没有新意和突破。最明显地表现在发言、作业、答卷和论文等缺乏新意。

(4) 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高职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缺乏恒心和毅力。

(5) 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调查结果显示, 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3 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研究表明, 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 往往勤奋自信, 善于钻研, 勇于创新。

(2) 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知识传授和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需要通过各门课程综合训练才能实现。在学科教学中系统地增加创新思维知识的传授, 全面培养和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材分析中增加每节课中可以实施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 如何训练该目标、如何检验该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3) 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知识面, 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并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在课程的实施上, 尽量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体现多元化特点。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4) 大量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的培养模式将强化实践环节措施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改革和更新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对高职学生科学研究活动、毕业论文工作改进等提出具体要求和可行性方案, 切实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5) 发展开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胆尝试, 勇于创新,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既可采用讲解式, 也可采用讨论式;可以经常和大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工厂、农村, 在“大课堂”中去学习和研究。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 可以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组织方式, 并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的使用引入教学中, 体现以人为本, 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自主思维能力。促进教与学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6) 采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 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4 结语

在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 创新思想火花进发, 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一个学术交流更为广泛、学科交叉和渗透更为密切的环境中成长。使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 掌握最新的专门知识, 参与知识创新活动, 学会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本领, 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新一代创新型劳动者的重任。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职学生就业后自主创新实践的关键。本文对创新思维进行了综述, 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并针对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 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7.

[2] 黄华新.试论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与测试方法[J].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0.

[3] 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形容性格特点的词语范文下一篇:新手班主任经验交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