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优化方案范文

2023-09-18

化学优化方案范文第1篇

数学作业是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体现弹性化和兴趣化,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不断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作业一直以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要任务。习题形式单调、陈旧,重点放在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习题的条件和结论也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而且习题内容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再者习题缺乏应用性,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习题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应用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提出《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3、《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新课程目标体系,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强调教学中的“民主、交流、互动、对话” ,强调“经历与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提倡课堂开放,努力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4、关于“优化”的理论。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将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即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内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数学作业(包括课内作业、课外作业、阶段性检测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三、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适合于小学生数学作业操作的作业构成,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数学作业"高耗低效"现象,通过严格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的方式,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以主体理论为指导,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作业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 突破过去形式单调、结构封闭、缺乏应用、以个人模仿操作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确立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完成的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富于思考的开放的作业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使学生扎实、牢固地掌握小学数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并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把完成数学作业变成愉快的活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个性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3. 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使广大教师积极地将新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

四、研究思路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要求设置作业,做到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实与趣味相结合,能展示学生个性,达到巩固、积累、探究、创新的目的。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与探索:

1、作业要具有针对性。针对本课时、本单元、本册或者本学段的知识,针对本班级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作业,避免搞“题海战术”,避免随心所欲。

2、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业的呈现形式尽可能情境化、趣味化;作业的语言通俗易懂,具有童真、童趣。

3、作业要有层次性。一是内容的层次:课后作业设计有基础性的巩固题,有综合性的能力题,有一定挑战性的提高题,一般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依次呈现。二是要求的层次:不同的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知识积累、数学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我们要承认学生间的种种差异,设置“作业超市”,让学生自己挑选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作业要有实践性。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出一些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培养实践能力。

5、作业要有多样性。书面作业、操作作业、实践作业、口头作业。除了算、填空外,还可以布置数学画、制作卡片、数学摘抄、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日记等作业。

6、作业要有自主性。作业一般由教师布置,同时提倡让小组长或同桌布置作业,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7、作业的量要适中。

一、二年级一般不布置课外的书面作业;

三、四年级的课外书面作业不超过30分钟;

五、六年级的课外书面作业不超过1时。除书面作业外,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调查、实践等作业较为综合,所需要时间较长,一般在周末完成,每周一次为宜。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1、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主题教育概论》及有关信息、资料。

2、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理解课题的意义,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3、开展问卷调查,寻找研究重点。

第二阶段:实践探究阶段(2015年6月—2015年11月) 1.依据研究方案,开展作业设计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2、加强日常沟通,分析实验情况。

3、将设计内容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4、形成课题研究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六、研究对象、方法与人员

对象:强村小学各班学生

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人员: 崔宏斌 王君 程海涛 王勇 田红琴

七、课题的研究任务保证措施

1、本课题研究,学校全力支持,保障有力。

2、本课题经全体成员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比较默契。

3、本课题的研究由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

八、参考文献

1 、顾元康.《 浅谈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教学与管理.2001(1) 2 、刘景蕉《分层作业的设计技巧》小学教育参考(数学)2007.(7) 3 、顾淑平 《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研究报告》 4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5 、柏跃富《 作业的分层布置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6 、刘显国.《练习设计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4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组

化学优化方案范文第2篇

摘 要:优化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对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优化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方法:营造良好兴趣氛围;突出自主学生实验;增加合理的课外实验。

关键词:实验教学;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优化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对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优化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兴趣氛围,激发学生动手欲望

生动有趣的化学课堂实验极易激发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化学实验课程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使得化学实验的课程更加社会化。这样,当学习高中化学教材的理论知识和面对形态各异的化学仪器时,学生就会产生自己试做的愿望,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持久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要注意操作规范、讲解准确,让学生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案例: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

师: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和乙烷分子式C2H6相比,多了一个O原子,请同学们推断乙醇可能的结构。

生:提出两种结构:(一)CH3CH2-OH;(二)CH3-O-CH3

师:演示实验——乙醇与钠反应。

师:同学们预测一下,反应生成的是哪种气体?

生:烃、CO、H2、O2、CO2。

师:很好,你们是否能进一步思考,根据我们所学原理排除一些?

生:O2不可能。

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思考,播放了体现以上学生思维的实验录像,得出结论:乙醇与钠反应生成的气体是H2。

师: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在能确定乙醇的结构了吗?

生1:可以……

生2:不可以……

师:看来,仅根据定性实验还不能作出判断,大家思考是否可以用定量实验的有关思想进行较深层的思考。

生:如果仅仅与O原子连接的H原子是活泼H原子,那么每1mol的乙醇只生成0.5mol的H2,而如果是结构(二)与钠反应,参加反应的乙醇和生成的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可以用测乙醇、H2物质的量比值的实验来确定乙醇的结构。

师:和同学们分享了该同学的独到的思考,投影展示了实验的数据,分析数据后得出了结论。

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检验新的理论有了深刻的体验,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突出自主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高中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教师讲解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再自己参与、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实验,更有利于消化理解化学理论知识。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不一致的情况,这是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产生“疑点”的绝佳机会,必将激发学生为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实验,甚至多次重做。

例如,一堂Fe2+检验的学生实验课,之前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就检验方法达成了共识,可以用氯水和KSCN溶液检验待测液中是否含有Fe2+;先滴入几滴KSCN溶液,再加入氯水,如果一开始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加入氯水后溶液才变为血红色,证明原溶液存在Fe2+。可是实验中,很多同学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操作,却出现了“意外”——实验老师的确准备了含有Fe2+的溶液,但实验最后没有变为血红色。面对“意外”,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探究。教师先告诉学生,待测液中,其实是存在Fe2+的,老师确实也不知道出现“意外”的原因,请大家一起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意外”。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然后老师让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用FeCl3溶液检验KSCN溶液,用NaOH溶液检验溶液中有没有Fe2+,用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氯水,结果三种试剂都没有失效。此时突然一位同学提出氯水会不会与KSCN溶液反应,而且氯水先和KSCN溶液反应。话还没说完,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实验来,取待测液,先滴入几滴KSCN溶液,再加入氯水,没有明显现象,再加入一定量的KSCN溶液,“奇迹”出现了;溶液颜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变为了很深的血红色。此时我让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设计实验,用氯水和KSCN溶液检验待测液中是否含有Fe2+,并在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验证氯水可以和KSCN反应。

三、增加合理的课外实验,拓宽学生动手能力

离开了化学实验,就没有化学的发展。而化学作为自然学科的分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增加课外化学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研究中的多种方法,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作为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师,我们只有通过化学实验,一方面对化学结论进行验证,对化学规律进行探究,另一方面通过对自主实验、课外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实践,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孔玲芸.合理使用实验素材发挥实验教学功能[J].化学教学,2014(01).

作者简介:沈向峰,男,出生于1978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于上海市崇明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

化学优化方案范文第3篇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使化学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优势、功能,并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安全、学科特点、课堂容量、优势互补等四个方面举证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 化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是: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其突出功能为动态模拟展示、资料查询、模拟操作、写作交流、反馈练习、多媒体情景创设以及游戏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使化学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以生为本,安全第一,体现人文精神

教育部于2012年10月审定并出版的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防火、防爆、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了教材的始终。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6页图8–2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老师演示是没问题的。

鉴于学生完成该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尾气逸散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笔者先作了如下创新,将庞大的、零散的实验仪器变换为微型(微型灯上加了网罩)、可整体一起移动的装置,其实物图如上。

其优点有:(1)便于分组实验。将仪器固定在一块板上,操作简单。(2)安全。B装置起到了安全瓶的作用,不会发生爆炸。(3)环保。整个实验在密闭体系中进行,有毒的CO不会逸散到空气中。(4)节约药品。在C中加入的氧化铁的质量很少。(5)节约能源。用气球将含有CO的尾气收集起来,再利用。(6)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于开展家庭实验。

在课前,拍下老师整个实验的视频,课堂上先播放,再让学生小组实验,分析装置的功能,并引导学生将实物图改为装置图,现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

这样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各个器官作用于人的教学,感染力极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安全意识增强,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人文精神充分体现。

二、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彰显化学学科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可以真正实现情景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彰显化学学科的特点。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9页天然气时,先用多媒体呈现两个和尚在河边打斗看到沼泽中气体燃烧的动画,再讲解那是天然气在燃烧,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接着呈现甲烷的分子模型,氧气的分子模型,动画演绎甲烷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

最后请学生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 (填“分子”或“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上述反应的产物C、D中,与H2O2组成元素相同的是 (填序号)。

(3)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这样的教学,就能很好地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复习课的课堂容量

关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复习,可采取下列策略:一是重体系(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用语,溶液);二是重比较;三是重理解。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可采取下列策略:一是抓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存在、用途和检验);二是抓联系;三是抓重点;四是抓对比;五是抓结合(与基本原理、与实验的计算)。关于化学实验的复习,可采取下列策略:一是分专题;二是常操作;三是找规律。关于化学计算压轴题的复习,可采用下列策略:一是建立模型;二是定量分析(以化学方程式为杠杆进行数据分析);三是理解图像。

大量事实证明,在实施上述策略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增大复习课的课堂容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复习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框图类推断题时,就可直接借助实物投影仪,局部放大、局部缩小、整体勾勒、“涂鸦”,学生更能心领神会。值此,列举两道题:

【题1】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三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以下实验:

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⑴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一定没有 ;

⑵白色粉末三种成分的可能组合为: , 。

【题2】有一包未知粉末,其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生石灰、氯化钠、硫酸铜六种物质中的四种.兴趣小组为确定其组成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甲组同学进行定性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分析

(1)取少量该未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粉末部分溶解,得到白色滤渣和无色滤液。 原粉末中一定不含 白色滤渣不一定是原粉末中的碳酸钙,其理由是 。

(2)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滤液中存在碱性物质。

(3)向(2)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

【实验二】乙组同学进行定量探究.

实验测得固体B中含15g氯元素。试综合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进行分析。

(1)乙组实验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Na2CO3+2HCl= 2NaCl+H2O+CO2↑和 。

(2)该未知粉末的组成可能是: 。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优势互补,指导规范答题

教学中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学生知识拥有量不一,思考的角度不一,方式不一,自然结论也不一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拓展思维,相互取长补短,互受其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范答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因非智力因素,丢三落四而不能得分。例如2013~2014年度武汉市四调第29题的第(1)问,很多优秀学生忘了在t2后写摄氏度,第(2)问将“大于”写成“>”。

【题目】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甲的溶解度为 20 g 时对应的温度为 。

(2)t3℃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 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由该液体得到固体乙采用的方法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代号)。

A.从t1℃升温到t3℃,甲、丙的饱和溶液都会析出晶体

B.常温下加水稀释丙的饱和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C.t2℃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t3℃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最多的是丙

如果平时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试题与答题卷进行对比呈现,加强指导,仔细读题,规范答题,就可以不丢分了。

总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化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实施有效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优化方案范文第4篇

1 结合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 以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为纲, 以化学教材为本, 选取与环境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内容, 将其拓展或有机结合进行环境教育。实践证明, 环境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这样既讲了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又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在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同时, 达到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概括起来, 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 立足课本, 不断挖掘教材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环境保护常识、环境保护的前景等内容。有目的地、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初中化学知识中涉及到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水污染。在学习有关水的知识时, 应当给学生介绍,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 使水受到污染。目前, 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 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 这相当于全球河流总量的14%以上。而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严重, 在全国640个城市中, 缺水城市达300多个, 其严重缺水的城市114个, 日缺水1600万吨, 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 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800亿千克。再如我们上海, 80%饮用水的黄浦江因水环境日趋恶化, 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 严重影响了申城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和城市形象。据1990年上海市水质检测资料, 目前, 上海市市区日均废污水排放量达550万吨, 一年则达20亿吨, 故上海被列入我国333个缺水城市中的“水质型”缺水城市。通过具体事例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 学生不但从讲授中获得了化学知识, 而且也增强了环保意识。

2 重视实践, 在实验过程中开展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 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 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切实可行的。学生实验四《氧气制取与性质》O2性质验证中, 教材只安排了木炭燃烧和铁丝燃烧, 为了消除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神秘感实验内容作了一些补充, 设计这样一组实验:取三个集气瓶, 第一个有盖无水, 第二个有盖有少量水, 第三个无盖且无水。当红磷在其中燃烧并静置一段时间后, 观察三个瓶中的现象:第一个瓶内壁有许多白色粉末;第二个瓶内白色烟消失;第三个瓶中的烟几乎全部溢出。实验完毕, 向学生提出:假设白色的烟是污染大气的物质, 采用什么措施可减少、消除污染?第三个瓶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这一组实验, 使学生认识到, 第一、第二个瓶采用了一定的措施, 减少、消除了污染, 是积极的态度而第三个瓶的做法对环境造成破坏, 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通过简单的实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强化和巩固。

3 组织活动, 将环境教育贯穿于课堂外

仅仅依靠化学课堂上的理论传授在中学生中搞环境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把环境保护的概念从理论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 在化学课外活动中, 加强环境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3.1 在趣味小组中贯穿环境教育

兴趣是一种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是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对初一学生介绍一些联系生活、环境的化学知识, 使学生在今后的初三学习中, 产生一个追求和获取知识的动力,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 拓宽学生知识面。开设“趣味化学”活动课, 利用这段时间, 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 组织有关环境科学的知识讲座。如“温室效应”、“酸雨”、“生活与环境”等讲座。如通过“温室效应”讲座, 学生知道了空气的组成;“酸雨”的危害;以及“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形成一种“保护环境, 崇尚自然”的生活风尚。

3.2 在参观调查活动中贯穿环境教育

结合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科技馆、科研院所、环保局下属环境监测中心 (站) , 并由他们推荐参观几家本地区环保设施齐备, 保护环境工作出色的企业。通过参观、耳闻目睹,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例如:“布置学生课外观察本区河涌水质, 向家长了解该河涌的今昔”。让学生了解到:80年代以前河涌水清鱼肥、游人如鲫, 现在恶臭难闻、鱼虾无踪。让学生亲历其境, 感受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环境问题谁都无法逃避。也密切了生活与课本的联系。

3.3 在课外实验活动中贯穿环境教育

在初中阶段充分运用实验, 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 采用实验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 在学习第八章《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方法——PH值》一节后, 让学生做了一个《酸雨的监测》课外实验。通过对雨水PH值的测定, 了解本区酸雨的情况, 调查周围环境, 探讨酸雨发生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活动中又动手又动脑, 在愉快有趣的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 也符合了环境教育的灵活性和动态化的原则。

总之, 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 优化产业结构, 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美化地球。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恶化, 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活中离不开化学, 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既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 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它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能逐步渗透环境教育, 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也是我们化学教学的目的所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优化方案范文第5篇

1 实验目的

本项实验是对目前港东油田油藏跳进开展4种堵水剂体系开展的评价。

2 实验条件

实验用水:港东油田注入水;

实验温度:65℃

实验药剂:聚合物;酚醛树脂体系;羧酸铬体系;柠檬酸铝体系;脲醛树脂体系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不同交联体系成胶结果

在相同油藏条件下, 聚合物分子量2500×104, 聚合物浓度3000mg/L情况下, 四种交联剂体系都可以成胶, 就成胶强度来看, 柠檬酸铝体系强度最弱, 仅为2040 MPa·s, 其他三种体系强度均大于10000 MPa·s。酚醛树脂体系和羧酸铬体系初凝时间过短, 在实际注入过程中容易出现堵塞井筒的情况, 因此优选脲醛树脂作为港东区块的堵水体系。 (如表1)

3.2 交联剂体系优化结果

(如表2) 。

3.3 不同分子量对体系成胶的影响

聚合物浓度为1000mg/L, 交联剂浓度为0.1%, 缓蚀剂浓度为0.05%, 固化剂浓度0.2%, 对比不同分子量聚合物对体系成胶的影响。

聚合物分子量为1200×104的交联剂体系的初始粘度略高于1500万分子量体系, 2500万分子量聚合物的初始粘度最大。

不同分子量聚合物的交联剂体系初凝时间都在2小时以上, 2500×104相对分子质量堵剂初凝时间为3小时, 1200×104的和1500×104的均为2小时。

不同分子量聚合物的交联剂体系成胶后的最高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分子量越高, 体系成胶强度越大。2500×104分子量聚合物的交联剂体系最高成胶强度达到85215MPa.s, 相同配方1500×104分子量的凝胶体系最高强度为34685MPa.s;数据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量越大, 体系成胶强度越高。

3.4 不同聚合物浓度对体系成胶的影响

确定聚合物分子量为2500×104, 其他配方不变 (交联剂0.1%, 缓蚀剂0.05%, 固化剂0.2%) , 对比不同聚合物浓度分别为500mg/L、1000mg/L、2000mg/L情况下体系成胶的变化。

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变化, 体系的初凝时间发生变化, 聚合物浓度越低, 初凝时间越短, 在聚合物浓度分别是500mg/L、1000mg/L和2000mg/L时, 体系初凝时间为6h, 3h和1h, 初凝时间的变化说明聚合物浓度大小直接影响体系的初凝时间, 现场应用时应该优选低浓度体系注入。三种浓度条件下的交联剂体系成胶强度相差不多。

3.5 交联剂浓度对体系成胶的影响

确定聚合物分子量2500×104, 其他配方不变 (聚合物浓度1500mg/L, 缓蚀剂0.05%, 固化剂0.2%) , 对比浓度分别为0.1%、0.15%、0.2%条件下体系成胶情况。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交联剂浓度为0.1%时, 体系的初凝时间是7个I型傲视, 随着交联剂浓度的增大, 体系初凝时间缩短, 当交联剂体系浓度达到0.2%, 体系初凝时间降低为1小时, 交联剂用量对初凝时间有很大影响, 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大, 凝胶体系的成胶强度也是逐渐增大的。浓度有0.1%增大到0.2%, 体系成胶强度由20096MPa·s, 增大为85987 MPa·s。

3.6 缓凝剂对体系成胶的影响

确定聚合物分子量2500×104, 其他配方不变 (聚合物浓度1500mg/L, 交联剂0.05%, 固化剂0.2%) , 对比缓蚀剂浓度分别为0.05%、0.2%、0.4%和0.6%条件下体系成胶情况。

随缓凝剂加入量的增加, 体系的初凝时间随之增大, 缓蚀剂的加入可以有效延长系统的初凝时间, 缓蚀剂的加入还降低了体系的初始粘度, 有利于现场实际的注入性, 从体系的最终成胶强度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缓蚀剂的加入对成胶强度影响较小, 因此现场在实际注入过程时可以根据注入条件和注入时间来优选缓蚀剂的加入量, 确保注入的顺利进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脲醛树脂堵水体系可以有效的适应港东油田的注入, 能够通过缓蚀剂、固化剂等辅剂的注入控制成胶强度和初凝时间, 基本可以满足现场的实际注入, 该体系的封堵效果可以进一步开展室内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对阻力系数的计算来进一步评价实际堵水效果。

4 结语

4.1 在港东油藏条件下, 评价的四种堵水体系中酚醛树脂凝胶体系及脲醛树脂凝胶体系能够较好的成胶。

4.2 脲醛树脂体系在可以在通过交联剂浓度控制成胶强度, 通过缓蚀剂有效控制初凝时间, 确保现场的可注入性。

摘要:根据港东油田的油藏条件对不同堵水体系进行优选, 研究不同体系的成胶情况, 并对优选出的脲醛树脂体系开展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高分子量聚合物, 在调整交联剂、固化剂等加入剂浓度可以控制成胶强度及初凝时间, 为现场注入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港东油田,聚合物,交联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博仲.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 , 1997.

化学优化方案范文第6篇

1.1 化学需氧量的定义

所谓化学需氧量, 是水样在一定的条件下, 以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为指标, 折算成每升水样全部被氧化后, 需要的氧的毫克数, 以mg/l表示。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该指标也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之一。

1.2 测量方法

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与重铬酸钾氧化法。

1.2.1 高锰酸钾法

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测定COD, 所测出来的称为高锰酸钾指数。

1.2.2 重铬酸盐法

其测定原理为:在硫酸酸性介质中, 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 硫酸银为催化剂, 硫酸汞为氯离子的掩蔽剂, 加热使消解反应液沸腾。以水冷却回流加热反应反应2h, 消解液自然冷却后, 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 以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 根据硫酸亚铁铵溶液的消耗量计算水样的COD值。所用氧化剂为重铬酸钾, 而具有氧化性能的是六价铬, 故称为重铬酸盐法。

1.2.3 对生态的影响

化学需氧量高意味着水中含有大量还原性物质, 其中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化学需氧量越高, 就表示江水的有机物污染越严重, 如果不进行处理, 许多有机污染物可在江底被底泥吸附而沉积下来, 在今后若干年内对水生生物造成持久的毒害作用。在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后, 河中的生态系统即被摧毁。人若以水中的生物为食, 则会大量吸收这些生物体内的毒素, 积累在体内, 这些毒物常有致癌、致畸形、致突变的作用, 对人极其危险。但化学需氧量高不一定就意味着有前述危害, 具体判断要做详细分析。

1.2.4 单箱卷烟化学需氧量的定义

单箱卷烟化学需氧量= (COD浓度×中水排放量) ÷总产量

(其中, 浓度中水排放量排放总量)

中水的定义:“中水”起名于日本, 解释有多种, 在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 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 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 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 满足某种使用要求, 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2 单箱卷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的原因分析

根据单箱卷烟化学需氧量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可知, 在卷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 影响单箱卷烟化学需氧量的原因主要体现在COD浓度及中水排放量上。

通过开展头脑风暴法, 分别从人、机、料、环、法、测等方面入手, 运用鱼骨图寻找输入因子, 最终确定了23个原因:1.人员工作状态;2.人员素质;3.人员操作技能;4.人员技能培训;5.激励机制;6.格栅杂物打捞不彻底;7.酸解时间不够;8.污泥活性不足;9.未定期更换培养污泥;10.曝气时间不足;11.表层浮泥未及时清理;12.酸解厌氧微生物活性不够;13.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两个环节衔接不畅;14.车间产量过大;15.污水本身的COD高;16.垃圾清理不彻底;17.暴雨季节雨水混入污水管网;18.雨季污水回用量减少;19.污水处理系统安全操作规程;20.污水处理站现场紧急情况处置方案;21.设备保养;22.大型活动;23.保养冲洗设备。经过筛选, 最终确定了4个关键因子: (1) 污泥活性不足; (2) 曝气时间不足; (3) 表层浮泥未及时清理; (4) 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两个环节衔接不畅。

3 优化方法及处理效果

3.1 对污泥活性不足进行深入分析问题点:

3.1.1 污泥上浮。

污泥上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 污泥颗粒夹带气体或油滴, 密度减小而上浮; (2) 由于污泥被破碎, 沉速减小而不能下沉。

3.1.2 活性污泥净化功能不良, 曝气池出水水质欠佳。

改善方法: (1) 发生污泥上浮后, 应暂停进水, 清除污泥, 判断原因, 调整操作。 (2) 打捞一部分污泥出来再加入一批新的污泥进行培养。

改善效果:污泥培养好后, 提升了污水处理的效率, 使处理后的指标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3.2 安装污泥泵适当延长曝气时间

污泥泵的主要作用是定期对污泥进行排放, 适当延长曝气时间, 提供足够的氧气, 避免了微生物大量死亡。

3.3 利用快赢措施对表层浮泥进行清理

未清理前, 由于好氧微生物的大量死亡, 大量污泥死亡后流失, 污水池中就会出现大量浮泥, 通过对污水池采取人工打捞浮泥法不定时的 (一般是出现浮泥就打捞) 对水中浮泥进行打捞, 就能快捷解决此项问题。

3.4 对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两个环节衔接不畅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优化

由于没有固化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两个环节的沟通协调机制, 导致生产和使用脱节。

问题体现在: (1) 衔接不到位, 沟通不及时; (2) 有中水的时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排放走浪费了, 需要用中水的时候又没有足够的储备。

改善方法:加强衔接, 定点沟通, 保证每天生产的中水能够完全回用。

改善效果:通过加强衔接和定点沟通, 每天生产的中水能够完全回用, 中水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4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降低单箱卷烟化学需氧量的排放, 该厂每天可节约用水200吨左右, 现工业用水为3.35元/吨, 一个月下来共节约20100元左右, 一年下来可节约用水24万元左右。

5 展望

通过降低单箱卷烟化学需氧量的排放, 树立能够良好地社会形象, 绿色环保, 减少污水的排放, 减轻社会环境压力, 体现烟草行业的社会责任。

摘要:该文阐述了化学需氧量高对生态的影响, 并结合四川中烟绵阳卷烟厂生产工作实际, 对卷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单箱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量波动大等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优化方法。

上一篇:举办活动范文下一篇:端午手抄报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