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伦理学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护理伦理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创新性探究

3、混合式教学在护理心理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4、体验式教学在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中的实践运用研究

5、情志疗法结合穴位按摩预防产后抑郁的效果研究

6、积极心理学在现代护理及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7、体验式教学课程设计初探

8、门诊患者心理护理初探

9、心理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10、习惯性流产病人的心理护理

11、浅谈护理人员如何应对灾害救援

12、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13、论高职护理课程的“特色化”建设

14、基于整体胜任力培养目标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5、CT增强检查患者的心理护理

16、护理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17、重症脊柱骨折病人心理问题调查及护理

18、新形势下社区护士素质与培养途径

19、护士长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0、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化系统表现及护理应对

21、浅谈手术室护士工作安全与自我防护

22、美容整形外科护士素质探讨

23、浅谈如何做好临终关怀中的心理护理

2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研究

25、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

26、试论门诊护士职业素质的“三要素”

27、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2例护理体会

28、内科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29、肿瘤病人100例门诊化疗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对策

30、心理干预对手外伤皮瓣患者术后恢复的应用效果

31、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32、新形势下浅析社区护理管理与方法

33、护理心理学在院前急救中的运用

34、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35、家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

36、肿瘤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37、优质护理服务在术前访视中的应用

38、健康中国战略下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考

39、课程思政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

40、论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41、脑瘫儿童MRI检查中的综合制动护理

42、谈护理心理学中感觉知觉的讲授

4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

44、“角色体验”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45、高职护生心理护理能力提升模式探索

46、1例双腕关节离断伤再植术后护理

47、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48、食管癌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

49、手术室护士对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

护理伦理学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基于UMU平台“内科护理学”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3、微课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内科护理学》教学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5、思维导图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6、高职医学教育将EBN渗入《内科护理学》的教学研究

7、基于空间的案例引导式任务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8、浅谈视频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9、蓝墨云班课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效果分析

10、《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创客教育的导入研究

11、CBE教学模式在综合评价招收护生《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2、《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13、内科护理学技能改革与探索

14、PBL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5、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6、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7、翻转教学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8、案例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19、多种教学方法在中等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信息化平台下的内科护理学线上教学改革分析

21、浅谈多媒体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23、思维导图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4、思维导图在内科护理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25、探讨《内科护理学》的“教”与“学”

26、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及探究

27、提高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28、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29、标准化病人教学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30、“课程思政”在本科内科护理学中融合的分析

31、浅谈高职院校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

32、比喻教学法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3、中职护生对“内科护理学”厌倦心理原因分析

34、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策略

35、PDCA循环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6、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37、“双轨”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38、翻转课堂教学在职业院校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39、基于PBL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40、将思维导图融入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41、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观察

42、以护士资格考试为向导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思考

43、“五种”记忆法在内科护理学应用的浅析

44、思维导图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45、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46、多媒体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探讨

47、高职内科护理学线上教学的探索

48、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49、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的渗透

护理伦理学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3、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心理状态及视力恢复的影响

4、探讨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

5、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6、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护理中的应用

7、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8、苏州地区老年居家护理体系及其探讨

9、精细化管理在老年患者护理安全中的应用

10、激励性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1、心理护理对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的护理效果探讨

12、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13、“思政元素”融入老年护理课程的教学探索

14、“老年护理病房—居家护理”一体式模式的效果探讨

15、饮食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价值分析

16、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肾病护理中的应用

17、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18、系统化全面护理措施对T2DM患者遵医行为与自护能力的影响

19、延续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延续护理在老年糖尿病足预见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1、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及管理现状

22、整体护理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作用

23、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护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4、探析中医护理在糖尿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5、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26、人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7、护理评分制度对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护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28、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9、优质护理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分析

30、延续性护理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31、延续性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32、管家式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33、糖尿病足患者的社区预防与护理干预

34、综合护理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影响研究

35、对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应用的探讨

36、福建省老年护理学科调研报告

37、多视角下适老型沐浴辅具的需求调查分析

38、“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科分级护理服务内容和床护比的研究

39、中医护理在糖尿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40、探讨延续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41、舒适护理模式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42、通信护理对改善常见老年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再次住院率的影响

43、浅谈社区老年护理的重要性与对策

44、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效果探析

45、延续护理对糖尿病病人干预效果的临床评价

46、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防范低血糖事件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7、长征镇老年护理院院内感染63例分析

48、“医养融合”模式下社区老年护理效果评价

49、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

护理伦理学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贯穿中医护理知识初探

3、内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4、临床见习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

5、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6、基础护理学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7、《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对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8、中职卫校护理学基础课程“以赛促教 学赛一体”教学研究

9、中等职业教育护理学专业“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理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10、在护理学课程思政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11、如何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12、在护理学专业学生中建设发展中医社团的探究

13、美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我国护理学科体系构建的启示

14、论在护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素质教育

15、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角色体验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16、高职护理学生护理核心能力培养方法

17、临床体验结合PBL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18、评价《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

19、浅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

20、中等职业教育护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探讨

21、《妇产科护理学》4C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2、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3、浅析人文关怀在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上的重要性

24、“思政—理论—实训设计”一体化 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25、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影响研究

26、案例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饮食护理章节教学中的价值

27、我国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28、中美两国护理学学科发展探索

29、微课模式在护理学专业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0、培养五官科护理学综合护理技能的措施和模式构建

31、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32、“捆绑式考核”对于护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效果的研究

33、中专护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4、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考核方法改革初探

35、护理学是科学艺术创造和爱心的结晶

36、依托微信平台的PBL融合CBS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7、山西省护理学会成立内科护理专委会介入、呼吸学组

38、中职外科护理学“微学习”的实践和思考

39、新媒体时代下护理学教学研究

40、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情境反思学习法的实践

41、中职护理学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42、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护理学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43、浅析护理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44、高职本科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消化系统”说课设计

45、吉林医药学院护理学专升本学生就业观念实证研究与分析

46、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学专业健康教育学试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47、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48、探讨中医护理学中情志护理理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49、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护理伦理学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日本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多次修订,反映了现代护理观念的演变历程及对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历史地考察日本每一次课程变革的原因及课程设置状况,有助于针对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细化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最低标准,建构合理的课程框架,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日本;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课程设置是指课程类型、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学年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地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科学、合理的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日本文部省和厚生省分别于1967年、1989年、1996年和2008年对高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四次修订,这些改革措施为保证日本高等护理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变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护理课程设置1951年的课程设置科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如《医科学概论》、《解剖生理》、《细菌学》、《化学》等,护理专业课程,如《护理史与护理伦理》、《一般基础护理法》等,以及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传染等临床各科护理法,临床实习分为门诊实习(20周)和病房实习(82周)。理论学习时数为1150学时,总实习时数为3927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护理相关的医学知识、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大量的时间是在临床实习中边工作、边学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强,毕业后能立即独立投入实际护理工作。自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医疗技术的革新、医疗器械和新药的开发,对护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1951年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相对偏少,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扎实的弊端,厚生省于1967年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框架划分,分为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两大类,大幅压缩了总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总学时从5077学时减为3375学时,压缩了33%;实践课时从3927学时下降到1770学时,降幅达到55%,如表1所示。由于实习时间大幅下降,接受此课程教育的毕业生常被反映实践能力不如从前。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课程设置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工作内容日趋高科技、复杂化,国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保健医疗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慢性病患者及将要在医院中走向死亡的患者日益增多,医疗、护理从以救命为主转变为以支持、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这对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个体化健康照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1989年,厚生省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课程框架从原有的基础科目、专业科目两部分变为基础科目、专业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三部分,并进一步削减了学时数。总学时从3375学时缩减到3000学时,减少了11%;实习教学时数从1770学时减到1035学时,减幅达40%。此次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理论教学,增加了选修课,且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基础科目不再规定具体科目,而只限定门类,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情况自主设定,如表2所示。

1997年及2000年后的课程设置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高龄患者和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以及医疗水平和护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护理工作领域不再限于医疗机构,逐步扩大到家庭、社区,要求护理从业人员比以往有更严密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执行力。为此,1996年,厚生省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第三次修订,课程框架将原来的基础科目、专业基础科目、专业科目分别更名为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及专业领域,在“三大领域”下均不再规定具体科目,而只列出教学内容的大类及简单说明,课程设置更加弹性化。在1996年改革之后的十余年中,根据急速发展的少子嗣、高龄化社会和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对高质量护理的需求,厚生劳动省再次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框架由原来的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领域三大部分改为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领域I(基础护理)、专业领域II(临床护理)及专业综合领域五大部分。总学分从原来的93学分增加到97学分,学时数从2895学时以上增加到3000学时以上。此次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对专业领域进行了细化,强化了实践能力,制定了护理技术标准,列出了学生毕业时护理技术的种类和应达到的程度。如表3、表4所示。

我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从日本高等护理教育教学计划的多次变革中可以看到,其教学内容从有关疾病护理的课程扩展到人的心理、行为、人际沟通等人文科学课程,并密切关注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评价问题,及时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反映了现代护理理念的演变历程。同时,随着日本社会少子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增设了《老年护理学》、《居家护理学》、《精神护理学》等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我国主要担负高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其课程设置却未能反映现代护理理念的演变及对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的适应。绝大多数三年制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几乎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这可以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编辑的《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一书中87所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专科及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护理专业的教学进程表反映出来(如表5所示)。这种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由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课程设置平均为32.46门,有半数以上的学校设置了3~11门不等的选修课,平均总学时数为1989学时。其中理论课1398.5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1.59%;实验实训操作课564.06学时,占总学时的28.41%;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专业课比例的3%~9%;毕业实习平均为1180学时。

该种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一是缺乏对培养对象的市场定位,以单一的临床护理通科培养模式为主;二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忽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三是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沿用临床医学称谓,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突出的是临床医学的学科性质;四是教学中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理论教学时数远远多于实践教学时数,且先基础、后临床,最后集中毕业实习,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过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五是课程内容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康复治疗、口腔保健服务等新兴卫生服务护理岗位的要求,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适应岗位时间延长。

几点启示

我国与日本虽然国情不同,但是在家庭少子嗣、社会高龄化、生活习惯性疾病上升、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加、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等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有很多相似点。因此,在借鉴日本高等护理教育课程变革的历程,进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细化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规格的具体描述。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包括国家对学校培养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还包括护理专业特殊的、具体的素质要求和培养规格。长期以来,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高度关爱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借鉴日本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我国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笔者认为,可将原来的指导性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不同的能力或素质目标,如:具有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规范而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常用护理操作技能;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及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具有对常用药物疗效和反应的观察监护能力;具有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能力等等。此外,应参照行业技术标准,明确学生毕业时必须掌握的操作项目及各项护理技术应达到的标准,为护理技术教育质量的评估提供简便可行的标准。

制定课程设置最低标准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恢复二十余年来,虽然很多高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相当多的院校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各校往往根据现有教学条件或已有的课程经验,参照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的方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缺乏一个最低的、统一的标准以检验课程设置方式是否有效以及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尤其是新建高职高专院校开办的护理专业,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教育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截至2007年,我国开办护理专科教育的院校已达到307所,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已达到201所,大专层次的护理教育已占高等护理教育的主要部分。因此,迫切需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类型、课程门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技能考核指标等方面建立一个既能体现现代护理学科发展,又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切实可行的三年制高职教育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最低标准,用以指导、规范和评估各院校的护理教育。

构建课程设置框架尽管我国目前对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适合我国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各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依旧处于探索之中。事实上,采取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取决于对课程出发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就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其课程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即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与前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后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工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同的能力不仅来自不同的知识,而且来自不同的知识结构。根据这一基本原理,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将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通过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与之相对应的、从事该项工作所需的工作能力,进而设置与此能力培养相对应的课程,并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组。

强化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尽管在现有各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文学科课程占必修课程的20.87%,但人文学科课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英语、体育、心理学、伦理学等为主,这些课程约占人文课程的80%。大部分护理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以护理心理、护理伦理、法律基础为主,只有少数院校开设了艺术欣赏、美学、礼仪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对护理学科、护理对象、护理能力、护士角色等方面的知识认知不够完善、不够明确,使得他们往往注重医嘱的执行,忽视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和判断;注重治疗性措施的落实,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注重观察具体的生命体征,忽视病人的感受及与病人的沟通。通过开设护理心理、护理伦理、护理人文修养等人文素质必修课程,开设名医名家谈、大学语文、书法、美术、影视和音乐欣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可以帮助护理专业的学生加强整体素质、综合能力、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理解服务对象所需要的知识,形成最终应有的职业态度,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满足对健康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使他们具备较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产生不断进取和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82.

[2]林晓红.战后日本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及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913-1179.

[4]尤黎明.中国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0,(4):147-151.

作者简介:

陈列(1966—),女,博士,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张文娟(1967—),女,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内科护理学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护理伦理学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 人才培养作为实现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一大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身边可接触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于医德的感受度。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之下,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培育护理人员的教育标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这是一种未来能够造福于大众的教学理念。从“立德树人”的基本概述、“立德树人”的研究动态、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创新性、有效性以及实践策略六个部分,对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研究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护理;伦理学;“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昆明医科大学一般项目“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研究”(YZ2020JG016)

[作者简介] 陈 茜(1992—),女,云南曲靖人,学士,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护理伦理学研究;王自丹(1992—),女,云南曲靖人,学士,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助教(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护理伦理学研究;吴 曼(1985—),女,云南靖曲人,学士,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学研究。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因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决定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一个只拥有文化素质却毫无道德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立德”是指应该将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来感化学生、激励学生;“树人”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来塑造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护理伦理学”的教师,更应该注重这种理念的践行。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关乎生命,关乎千千万万的家庭,若医务工作者事事以利为先,那么挽救生命的事业将会呈现何种难以想象的模样?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二、“立德树人”的研究动态

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成“以德树人”这一重要教育指标后,各类院校都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医科院校的各个学科紧紧抓住“以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践行“仁心、仁术、仁爱”的文化理念,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构建医学生关于德育方面的工作前景。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的各类资源,融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团队协作运行,以培养具备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的新时代南丁格尔式护理学生为该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护理伦理学教育的教学设计,形成系统的引领机制。对于“护理伦理学”这一门课程,可以通过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会贯通,以此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又可以以学科的实际操作作为理论指导,保障学科能力与思想熏陶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可评价性。

其次,利用内部孵化机制,帮助学生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深刻内涵。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外部环境,依托各类资源开展各种有利于课程学习的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职业精神,践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

最后,构筑“立德树人”推进体系。这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构筑全面的支持体系,能让学生围绕“以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深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获取对此中心任务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是对课程评价更有效和更有质量,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并非附属驱动力。教师也要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三、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创新性

在践行“立德树人”的立校之本上,各高校在育人创新措施上,相继推出了“感恩教育”“国学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等,从这些创新措施上来看,各高校在“立德树人”形式上做得有声有色。但不难发现,这些活动形式都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思想方法下进行的,并没有针对“立德树人”的理论和思想路线,创造出真正具有改革创新意义的实质性拓展和建树。因此,更应该重视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思想创新性[2]。

(一)改善全员育人环境

环境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员育人环境的改善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学生素养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第一,协同育人的通力合作。需要統筹兼顾各类现有资源,推动思想教育与育人理念地有机结合,不断增强育人的有效性。第二,提高育人综合管理水平。不仅要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还需要完善其他方面的育人建设。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第三,优化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践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形成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3]。

(二)融合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的文化建设是高校促使青年获取知识的一个显性文化,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创造,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形式,它不仅是学生可以丰富校园生活的一大重要元素,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基底。在护理伦理学的教学当中,可以借助医学院的校园文化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培养护理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主义情怀,提升护理学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使其身心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实现教学改革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一部分医学院在教育教学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医学教育的发展态势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高等医学院校积极地去探索教育改革中教育教学理念、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方法等新形势。进一步提升医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值得提及的是,教育改革也能满足医学生的需求。首先,医学院校与教学院校应形成一定的协和机制,以保证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得以运行。赋予医学院在招收人才、教育教学、经费管理各方面具备一定的自由支配能力,使医学院能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管理的实际执行者。其次,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以保证教育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实现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监控[4]。

四、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怎样构建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因为这样的教育方针,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所以,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应该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一)树立学生的立身之本

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高校工作队伍一直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地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想要让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就需要拓展人才队伍的选拔,紧抓教育教学的培训,深化教育实践的改革,形成健全的教育教学奖励机制,保证这是一批作风优良、勤奋勇敢的学生队伍[5]。

(二)引起学生的思想重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的价值观大都以个人的利益为主要目标,忽视了集体的协作力量。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失偏颇,理想信念淡化,缺乏责任意识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应该引起教师行业的重视。

首先,树立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党育人观。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很多父母一味追求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孩子缺乏责任意识,心胸狭隘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该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他们健康持续的发展。

其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在此水平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力。

最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是教师一味地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并且也没有多大用处。新型教授方法可以使学生发挥自我思考的空间,将自我的思想理念与实际相融合,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理论。

(三)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

护理伦理学实践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在护理学生的培养当中素质教育也是一大重要内容,决策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护理生素质能力的体现。在实践过程当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是提升护理生在医学上的重要素质表现之一。有助于学生提高决策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养成做决策的习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应该养成思考设疑的习惯,对碰到的病状、病因多想几个为什么、怎么做,然后再逐一解决。长此以往,不仅能够防止做决策时粗心、粗暴,还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决策的准确率。

2.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取最佳的判断材料。作为医学护理生,应该有足够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对实际操作中碰到的实际操作中碰到的情况进行最准确的判断,依据最精炼、最有用的信息来佐证自己的判断结果。

3.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也会寻找多种方法,并在其中选择一个最优解实施。面对病人也是如此,我们在做决策时也要考虑多种解决办法进行筛选,选出对病人最有益的决策。

4.权衡利弊法。在想到各种决策方案情况下,可以全面考虑这些决策方案的利弊,在综合各种方案,权衡利弊就可以简单明了的做出决策。

5.为做决策划时间限。在学校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将问题的核心部分收集、分析,在规定的时间“逼”自己做出决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做一个果断的人,不能等到问题都想清楚了再去决策,这样就有可能耽误最佳的时机。

五、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实践策略

新时期传统思想教育理念,应该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发现新的真谛。高校“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人有所帮助,对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立德树人”的提出,不仅为了改变当下中国德育教育工作中流于形式的问题,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能够德才兼备,以此来促进自己全面稳健的发展,做更有社会竞争力的年轻人[6]。

(一)构建教学组织框架

随着政治经济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随之而变。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导致很多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完善的高等医学院校内部教育教学组织框架,是实现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实现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先导。

(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所学校的好评度,不单单只是从校园环境好坏作为评价标尺,最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的高低,假如一所学校房子很漂亮,仪器很先进,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师队伍,这一切就可能化为乌有。

其次,使教育改革的原动力。教育改革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只有教师自己的理念和能力都提高了。才能适应教育改革这一举措,不至于被淘汰。

最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提高学校凝聚力的重要表现。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學校是没有发展前景的,教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的工作,学生也就跟着教师重复着上课、下课的动作,这无论是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种极其不利的发展。

(三)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

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给了人们很多便利,各个工作机构都采取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于医学上,这一用处也是极其明显的。在建设信息化的服务平台方面对学生大有用处。学生通过网上平台将自己不清楚或者想要了解的东西放到网上,教师通过浏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新医改对信息化服务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

(四)建立教学评价分析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学评价也成了无数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尝试的目标。教学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提供依据。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争取能够不断地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其次,教学评价的结果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学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掌握知识的多少进行准确的评估,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后,教学评价需要科学化。对于“护理伦理学”的课程教授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行把控,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一定把握,以此找到一个临界点,保持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

结语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不竭动力,必须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要使命,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就需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医学专业的护理学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不仅需要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重视自身品德修养,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参考文献

[1]尹小艳.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中职护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8):229-230.

[2]尹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89(29):12-13.

[3]黃中岩,刘锦秀,崇月,等.“立德树人”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21(4):64-66.

[4]宋鹏.立德树人视域下医学护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19(11):80-81.

[5]文锦琼,余文韬,齐建国,等.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推动医学教学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43-44.

[6]王学春,高哲学,郭子林,等.构建医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58-60.

[7]黄桂秀.用心立德树人创新教书育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有感[J].考试周刊,2019(53):159.

Highlighting Mor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Nursing Ethics

CHEN Xi, WANG Zi-dan, WU Man

(Haiyuan College,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106, China)

Key words: nursing; ethics; “moral education”

上一篇:论人格特征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教育科学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