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2024-08-14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第1篇

苍山县卞庄街道办事处第二初级中学梁蕾

一、【热点点击】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地下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到,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主任指出:“要想净化已渗透到深层的地下水污染需要1000年时间。”

材料三: 2013年1月19日,全球气候改善高峰论坛在山东德州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论坛中表示,日前中东部出现大面积的阴霾天气,都是因为人类活动影响到气候发生变化,而在雾霾中,50~80%的颗粒物均来自于燃煤排放。

雾倒是其次,主要是霾,对呼吸道是有伤害的,而且其中有些物质譬如PM2.5可以闯过人体的重重防线,直达呼吸道末端也就是肺泡,造成呼吸道的损伤,一些肺功能差的人或原本就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人,在这种天气里就容易出现症状或加重病情,感冒是最常见的症状。

二、【知识链接】

1. 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

生活。

2. 自然物种在减少;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

题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4.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5.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等)。

6. 我国资源的基本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7. 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8.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正确处理好三者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 实行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0. 青少年应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三、【追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3年1月8日《山西晚报》讯,近日山西省森林公安局关帝山分局破获一起特大非法猎售野生动物案件,在非法商贩的仓库里,民警查获了23类400余只野生动物尸体。目前,4名嫌犯全部落网。2012年,山西省共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995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5621人次,共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0余万元。据此回答1-2题:

1、山西省森林公安局的这些做法是为了()

A.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B.善待自然,杜绝生物物种的灭亡

C.让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越来越多D.为国家挽回更多的经济损失

2、下列对猎兽、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认识正确的是 ()

①破坏自然生态环境②传染多种疾病③损害生物多样性④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新华社北京2013年1月12日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中国三大著名景区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黄牌警告,督促三者不要一味注重旅游收入,而忽视对景点原貌的维护、对环境的保护。这体现了三大景区的()

A.吸引力有所下降B.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C.没有任何环保自然的措施D.游客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013年1月14日,一份名为《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指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地运用财政和行政手段治理大气污染,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仍有7个位于中国。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这份报告由亚洲开发银行、清华大学等主办和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等官员、专家参与的跨国研讨会上发布。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直接表明()

A.我国的环境治理成效显著B.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C.我国的城市发展都不注重环保建设D.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继续加剧

5、环境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环境问题的存在()

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④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请回答:

(1)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请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在生态文明方面还存在哪些不美丽的地方?

(2)建设美丽家乡,针对上述(1)的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3)自然环境美丽了,如何让家乡的内涵也美呢?

7、近段时间来,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均遭遇“十面霾伏”。今年春节期间,74个城市PM2.5平均超标率为42.7,最大日均值为426微克/立方米。按照国务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日均浓度限值为75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 “雾霾这个话题已经谈了六七年,但当时没有这么严重,现在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以牺牲国民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意义!”钟南山谈到雾霾神情凝重,“要着力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问题。”

“雾霾飘在天上,根子却在地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呼吁,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写入我国宪法,并确保每年生态环保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速。 请回答:

(1)“雾霾飘在天上,根子却在地上”,请举例说明生活中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的行为或现象?

(2) “以牺牲国民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意义!”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A 2.D 3.B 4.B 5.D

二、

6、(1)略。

(2)答案提示: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等展开即可。

(3)答案提示: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明和谐风气、民主法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展开即可。

7、(1)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环境污染的所见所闻,去列举即可(如汽车尾气、高耸入云的烟筒、工业废水排入河流等)。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丽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收稿日期】2014-01-10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乡镇居民水法意识现状对新农村水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为12XKGJ20

【作者简介】黄正福(1970-),男,杭州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文化和水教育。

一、美丽中国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一)建设美丽中国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美丽中国的根本含义是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义利益出发来对待自然界,而是以共生、共存、共荣的态度,实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力军、中坚力量。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带着保护生态的睿智去服务于经济建设,进而通过大学生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的先锋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引领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之现状

什么是生态文明,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如何做到生态文明,怎么实现生态文明等问题,更是知之甚少。多数学生,包括多数社会人,也都认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更需要的是国家、政府层面的努力,谈及个人虽应自觉践行但力量微不足道。如在对15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随机走访调查中(以下简称“随机调查”),584%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由政府对生态尽责任,同时随机被调查的2000多名乡镇居民中,则有54%的人认为政府在防止污染方面所起作用不大甚至没有;71%的人认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破坏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政府须进一步采取措施;60%的人认为政府还应加大环保违法查处力度和相应立法工作。目前,对大学生系统、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够,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行为,较其已具备的生态文明意识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浪费水电资源,随意过度消费,片面追求近期利益最大化等在大学生群体中颇有市场。由此可见,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所在

首先是培养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生力军的重要人才基地,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人才支持。其次也是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智力支持。再次通过高校人才培育、科技创新的双重并进,将高校率先建成生态文明校园,为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通过其文化传播优势,推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动力源泉。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相对较晚。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布《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才明确提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要重视环境教育,并第一次提出在全国高校逐步创建“绿色大学”的要求。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生态文明”课的北京林业大学,也是从2011年才开始以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生态文明至今仍被认为是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没有被大多数高校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公共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非生物、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只占到很小的比例。随机调查也显示,只有21%的大学生提及自己所在学校开设有生态类专业,更有691%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所学的课程中没有生态方面的课程。如何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尚需假以时日,相应的配套适用教材至今还是空白。与此同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也是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无法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开发课程资源,实施生态文明通识教育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大学生树立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理念,并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逐步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校以此为教育目的,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编写以生动的例子、浅显易懂的知识点为基本生态教育内容,且适合全体大学生的优秀教材等,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公共必修课,作为一种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中不断普及、传授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尊重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进而采取适当行动力所能及地去践行生态文明。

(二)创新实践途径,突出生态文明实践育人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加强实践途径的创新,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到实践中,让青年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亲身实践中更深层次地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感受生态文明行为的必须,促使自身更为深刻、稳定和持久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不断观照自己的认知、行为,逐步走向生态文明。并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辐射效应,宣扬、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全社会逐步建构生态道德并逐渐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活动,自觉奉行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生态文明行为。

(三)打造生态校园,营造生态文明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必须在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上,重视生态校园的打造,通过倡导节约、环保、高效等生态理念,发挥校园文化的催化作用,对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成和行为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如采用节水龙头、节水马桶、节能灯、声控灯、智能电表等节约型水电设施。校园内实行节水灌溉、雨水收集再利用等,开展节水型、节约型校园建设。以生态文明观念设置校园内集观赏、育人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在公寓、教室、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等学生密集场地,多设体现生态文明主题的文化布置。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等等时期,开展媒介宣传,开办知识讲座,组织辩论演讲等等,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鼓励学生成立水资源社团、环保协会、绿色协会等生态文明类社团,积极营造生态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纳入考核评价,鼓励生态文明先行

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系,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意识、行为等列入学生在校的考核评价。可采取将学生对生态文明学习过程的考核,与其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考核多方面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互相测评相结合等。此外,高校还应将生态文明列入对教职员工、校内下属机构部门的年度考核,鼓励全校师生高举生态文明旗帜,弘扬生态道德,做生态文明的先行者、先锋队。

【参考文献】

[1]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

[2]黄正福高校生态教育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杨耀,等论加强高效生态环境教育[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

[4]吕国辉,郭欣欣新时期高校生态教育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9).

(编辑/乔瑞雪)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第3篇

六、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第一部分时政背景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主席李克强6月5日主持召开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任务分工》。他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3. 2012年6月29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4. 国务院印发《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中国政府网刊发了规划全文。

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6. 中国首个以“能源”为主题的流动科普展览——“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广州站启动仪式11月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2012年11月30日至2013年1月27日期间,主办方将围绕“能源生态文明”建设,举办跨行业能源论坛、儿童“能源小卫士”到高校“能源大使”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每一位公民应对能源挑战行动力。活动将为广东民众展现宏观能源生态体系,倡导低碳智慧生活。活动鼓励民众关注能源安全与挑战、环境保护等议题,号召珍惜能源、善用能源。

7. 201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于水,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1月26日发布的《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纲要指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8. 12月5日,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9. 6月25日,我国首部以“优质生活”为主题的区域合作规划——《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在粤港澳三地同步对外发布。粤港澳正式启动共建优质生活圈。主体内容是:提出区域发展愿景,明确要将大珠三角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宜居城市群区域。

第二部分关联考点

55、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56、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57、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8、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第三部分试题示例

综合探究题: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请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在生态文明方面还

存在哪些不美丽的地方?

(2) 建设美丽家乡,针对上述(1)的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案提示: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等展开即可。

(3) 自然环境美丽了,如何让家乡的内涵也美呢?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第4篇

学院:理学院

专业:运筹学与控制论 学号:S13070105017

联系方式:18330368389 姓名:王丽敏

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摘要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依托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

关键字:十八大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环境建设 经济建设 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青山绿水。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纵观党的工作报告,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文明的发展形态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它既是现实化的历史运动,也是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工业社会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

[1]和生态危机的泥沼当中。人类要摆脱这场危机,呼唤一场文明形态的全面变革。

这场变革就是生态文明的转型,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的必然选择。从文明的演化逻辑来看,虽然根据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质可以将文明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期间有转折却并无断裂。透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从萌芽到发育、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

展积淀的一种必然结果。尽管在以往的文明阶段,生态文明并未获得显性的内涵或形式,但是它已经在以往的文明母体中悄悄地孕育着。从文明的实践维度来看,伴随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到了20世纪60年代,全球关于生态与环境的话语表达愈益活跃,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运动。在我国,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成为了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运动。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到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并且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不断深入,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绿色发展道路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如同经济建设一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实际也是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注定要经历各种阵痛,各种曲折。但是,我们的方向是明确的,信念是笃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所谓“绿色道路”,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黑色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低效益”的道路。“黑色道路”不可持续,中国不能走也走不通这样的道路,它不仅为国情所不容——中国的人均资源少和环境容量小,加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而且为世情所不容——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制定好了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各项国际规则,使中国的污染成本不可能转移出去。“绿色道路”是一条通向生态文明的道路,一条我们正在探索的道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沿着这条道路,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形成了主体功能区布局,初步建立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应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正确的,切实有效的,为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进一步凸显。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生态文明的小康社会是不全面的小康社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进一步抓紧,而不能丝毫放松;只能进一步加快,而不能放缓步伐。正是站在这样一种时代高度,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科学回答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基本要求是什么、基本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应积极探索和遵循科学的发展思路。一是要以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生态文明的理念有三个层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人是自然之子。面对自然,人类必须

始终怀持一颗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谦卑之心。二是要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为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使这个延续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水更净,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概括来说,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一个着力”和“两个为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2]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当前最为迫切的基本任务有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坚持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通过调整结构、改进技术、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强化法治、全民参加等多种手段,切实节约能源资源,同时贯彻清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走多元化之路,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制定并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与执法,尤其是环境评价法的立法与执法;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标准。

依托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孕育形象之美。美丽中国要有秀丽的形象。坐着宝马喝污水,即便兜里的钱再多,房子盖得再漂亮,与美丽中国终归是背道而驰。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们过上既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又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活。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铸就体魄之美。美丽中国要有健康的体魄。[3]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扭转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4]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催生行为之美。美丽中国要有文明的行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丽,既体现在他的整体形象上,也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中。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境文化,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凝练气质之美。美丽中国要有优秀的气质。[5]社会的气质取决于制度建设和道德涵养。内在的气质之美,是凝聚和升华外在之美的保障和灵魂。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道德培养,以制度维护环境公平,以道德规范环境秩序。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6]

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托起祖国灿烂而又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多贵, 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12(4):6-12.

[2]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6.[4]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10(1):97-99. [5]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15.

[6]李明华等著,人在原野——当代生态文明观,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第5篇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关键字:十八大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绘就出一幅中国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诗意蓝图。

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党代会报告中予以系统阐述,标志着我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更新更高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生态文明既是一种路径,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这一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狭义范畴,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生态文明建设是塑造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

从世界人类文明进程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有别于传统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在内涵上,它主要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不仅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而且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要保护好地球。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初步建立,全国约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国多数环保城市或地区在地表水、饮用水、空气质量等硬性监控指数上都有明显提升;三是经济结构更加绿色,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逐步淘汰了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四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扎实推进,有害化学物质排放量相对过去开始减少;五是突出环境问题有所缓解。这些成效让我们看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希望。

然而,建设美丽中国并非简单的事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的挑战。从资源约束看,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源瓶颈日益突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的矛盾叠加,正困扰着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从环境污染看,尽管我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城市空气细颗粒污染及农村、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大等问题突出。从生态系统看,多种生态系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紧缺问题严重。这些挑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提出了迫切的时代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巩固既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弥补不足,补齐短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铸就体魄之美。美丽中国要有健康的体魄。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扭转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孕育形象之美。美丽中国要有秀丽的形象。坐着宝马喝污水,即便兜里的钱再多,房子盖得再漂亮,与美丽中国终归是背道而驰。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们过上既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又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活。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凝练气质之美。美丽中国要有优秀的气质。社会的气质取决于制度建设和道德涵养。内在的气质之美,是凝聚和升华外在之美的保障和灵魂。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道德培养,以制度维护环境公平,以道德规范环境秩序。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催生行为之美。美丽中国要有文明的行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丽,既体现在他的整体形象上,也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中。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境文化,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第6篇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一) 部分乡村生态建设缺乏美感

生态建设理应体现出美感, 而美感的重点在于和谐中的突出。但我国部分乡村生态建设过于关注特色突出, 而忽视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以至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违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 部分乡村的生态建设过于关注人工景观, 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整体维护。其二, 是部分建设者将美丽乡村与生态建设视为政绩工程, 并在生态景观的颜色设计中, 大量应用醒目、艳丽的色彩。但这样的色彩设计难以与乡村自然环境相融合, 突兀感极为明显。

(二) 乡村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部分地区的生产方式仍然较为落后,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为明显。例如, 部分乡村仍然会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焚烧手段。这一问题, 不仅会严重破坏周边的自然环境与空气质量, 也会引发火灾隐患。再有, 部分乡村地区为工业企业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 甚至放松环保要求, 以至周边环境遭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工业生产收益通常会高过农业生产, 因此多数乡村地区加强了招商引资力度。但乡村地区的招商优势并不明显, 因此部分地区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吸引污染性企业入驻。

(三) 居民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文明并非单指生态环境建设, 也包含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但我国部分乡村地区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却忽视了居民生活的发展, 以至很多乡村生活方式无法与生态文明建设难以统一。例如, 部分乡村地区的卫生设施仍然较为落后, 旱厕改造工作严重滞后。这一问题不仅会对当地居民的卫生习惯带来负面影响, 也会制约旅游产业或健康产业的发展。再有, 我国部分乡村仍然在开展家禽或家畜养殖, 但人畜同居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不仅直接影响村容村貌, 还可能成为人类疾病、动物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对村民健康生活环境造成较大威胁。

(四) 部分地区的生态建设周期过短

生态文明建设应被理解为百年工程, 但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建设周期、维护周期以及使用周期过短的现象。建设周期过短会导致建设项目的合理性不足, 但部分地区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以至其后续维护成本严重提升。这一问题也是导致维护周期过短的主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应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并通过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维护生态景观, 从而使对应的维护成本得以降低。而缺乏长期实验的规划设计, 将使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想排斥, 由此带来的维护成本将使乡村地区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景观建设的使用周期也将相应缩短。

二、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 优化美感的具体措施

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违和, 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在改进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从色彩、形质等方面入手, 逐渐优化该地区的生态设计。例如, 在有些地区的乡村中, 自然环境的色彩通常较为统一。针对这一特征, 设计人员可依据农作物与周边环境的主体颜色, 设计村内建筑。当周边环境的主体颜色为绿色时, 村民房屋可将淡黄色、浅蓝色或浅粉色作为主体颜色, 并在窗棂、门楣等边缘处使用深褐色点缀。类似的色彩设计, 会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并体现出相对突出的美感, 其设计类似于草丛中的花朵。同时此类颜色的反光效果较好, 明快的视觉体验会使居民的内心受到正面影响。再有, 符合条件的乡村可依托自然条件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例如, 可利用油菜等农作物的整齐感, 设计观赏景观。此类景观来源于自然, 生态文明的美感将得到集中体现。

(二) 将乡村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工业污染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重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 建设者应转变乡村产业结构, 并将绿色产业与服务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例如, 部分符合条件的乡村可开展绿色生态旅游。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 多数城市儿童极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受此影响, 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将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通过此类项目, 乡村地区的住宿业、餐饮业都将得到带动, 城市地区的生活标准也将被引入乡村地区, 居民生活质量将得到提升。再有, 乡村地区可着力打造养老服务业。当前我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阶段, 居民的养老问题愈发严峻。乡村地区的住房成本与人力资源成本较低, 在该地区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可降低城市居民的养老成本。开展此类项目, 并不会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其医疗质量却可得到相应增强。

(三) 将居民生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接

生态文明建设应服务于当地居民, 但部分乡村并未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居民环境建设相融合。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应对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统一的强制性标准, 以改善我国乡村地区的居住环境以及由生活陋习带来的环境污染。例如,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应建设完善、卫生的排水排污设施, 依托该设施, 旱厕改造工程将得以顺利实施, 居民的卫生习惯也将因此得到改进。同时部分符合条件的地区, 应提升煤气炉具的使用范围。煤气炉具会减少废气排放, 当地的生态环境将得到维护。而且煤气炉具也将提升日常生活的便捷性, 生活质量将因此得到提高。再有, 具备经济条件的乡村, 可重新修建居住区。建筑与设施改建所带来的成本通常较高, 维护成本也难以降低。而重新修建将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发生根本性改变, 维护成本也将得以节约。

(四) 依据自然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应依托自然环境展开, 通过生态融合, 生态建设的维护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例如, 乡村地区可依托洼地修建人工湖泊, 并围绕人工湖修建人工景观或放养当地的特色禽类。多数乡村地区保留了原始地貌特征, 小型洼地随处可见。通过“一事一议”制度, 当地居民可建立生产小组, 利用农闲时间开建引水渠。通过对接周边水系, 小型洼地可连接成人工湖泊。水资源是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 利用人工湖泊蓄水可使当地的综合发展得到有力支撑。通过人工湖, 农地可在旱季得到充分灌溉, 农业生产将得到保障。同时人工湖内可放养鱼类, 具备条件的地区还可建设垂钓园。这样, 水系建设必将对周边环境带来积极影响, 生物种群将获得优质的繁衍环境。以此为依托, 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可得到推进, 而乡村也将更加美力。

三、结语

我国乡村建设应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在具体构建中, 首先, 要依据周边自然环境, 设计人工景观与建筑的色彩与形质, 从而使乡村的整体美感得到提升。其次, 乡村生产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通过绿色服务业乡村的综合发展将得到提升。再有, 生态文明建设应与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并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标准。最后, 生态文明建设应构建水资源供应系统。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评判标准包含“生态美、生产优、生活好以及生命强”这四个部分。以此为依据, 本文将首先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并针对这部分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美丽乡村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突出问题,构建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静伟.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 庄能红.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5.

上一篇:教师暑期校本培训方案范文下一篇:教师师德师风培训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