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论文范文

2023-10-29

小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已进入数学教师的视野,但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围绕这三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及实践,以期探讨数学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引起同行对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1]这明确指出了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有力保障,“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2]。由此可见,具有数学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鱼龙混杂”“状况频出”,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对于“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等问题概念不清、理解不透,为此,本文结合实例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一、关注概念理解——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

提到“阅读能力”,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语文阅读能力,一是因为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达到60%~70%;二是受教材的影响,我们认为只有读大篇幅的文章才需要阅读能力的支撑。出现这种认知的原因是人们不理解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对数学阅读能力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语文阅读能力?它主要是对文章重点语句的透彻理解,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还有对作者含蓄的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阅读能力和我们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具备的阅读能力有多么惊人的相似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呢?笔者翻阅相关材料得出,数学阅读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信息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对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而“数学信息”到底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许多数学教师把握不准,以为只有纯文字的材料才是信息,其实它还包含数字、运算、符号、图形等。因此,在学习相关的计算课时,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具有迁移能力、运算能力即可,无须具备阅读能力。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在做题时,首先要知道题目在讲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当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解答时,就需要对这几种方法的算理进行分析、比较,得到最简洁的方法,这也需要阅读能力,学生才能理解、概括、总结,这一点许多数学教师都忽略了。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时,教材提供的信息众多,学生读完后要能准确地选择有用信息,读出多余条件,知道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筛选,能完整地概括教材的内容。这种能力只是较低级的阅读能力。接着学生还要对所提供的信息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来列式,列式后,学生还要能理清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各种关系,进一步探求这个算式要如何计算,这就要善于联系以前的知识——元、角、分的进率来把它转化成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通过分析比较后找到“言外之意”,联想到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转化学习。如果不具备这种深层意义的分析和把握的阅读能力,往往不能全面理解算理,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用意,也就没有真正学会学习。可以说,只有具备这样的阅读能力,才算真正会读书。

二、关注学科特点——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第一,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在数学学习中又要处处用到它,它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有效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具有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不一定就能学好数学学科,因为数学语言不仅包含文字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提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很多一线的数学教师认为这是语文学科的事情,数学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无足轻重。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并非如此。关键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科特点来分析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数学教学中培养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的“阅读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倾向于把问题情境用最简洁的文字或符号展现给读者,让读者用简短的文字或符号体会一系列的数量关系或等量关系,以及思考背后潜藏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学生除了挖掘其中字面的数学信息外,还要学会进一步寻找其背后潜藏的数量关系,只有具备这样的阅读能力才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稳步提高。

第三,数学课本文本呈现的情境带有数学特有的简约性,如果不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会困难重重。因此,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来指导学生读懂有用信息,读出多余信息,分析整理信息显得特别重要。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题目的条件很多,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阅读能力的作用。为避免造成学生一看到问题就动手列式计算的“解数学题”的思维定式,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阅读与理解”的思考过程,并在交流互动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感受估算的真正价值,变静态的数学文字内容为动态、丰富的生活问题,给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以丰富的实际生活背景。这样,当孩子们进行数学课本的阅读时,脑中呈现的不再是晦涩的知识性内容,而是有现实依据的生动的内容。这样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的阅读能力培养才是有真实意义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其对数学学习也就更加有兴趣。

三、关注培养策略——数学阅读能力应该怎样培养

现在很多学生不会进行数学阅读,不能从材料中很快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连题目都没有读完就开始囫囵吞枣地乱写,不会冷静思考,更谈不上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没有思考数学阅读能力应该怎样培养?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是注重现有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经常发现许多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代替学生与课本的亲密接触,只有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使学生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课本根本就不重要,更不会认真去阅读。事实上,进行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数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时,阅读材料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阅读理解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对收费标准的阅读,在让学生齐读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精读,怎么读呢?就是逐句阅读理解“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的意思,并学会举例说明。如果这些信息都能理解清楚,解决“行驶里程6.3千米要付多少钱”这个问题就显得轻松自如。因此,教师要注重现有材料的阅读学习,让学生主动读教材,在积极的理解和体验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阅读能力,才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是注重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以教材教教材,肯定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很多教师也意识到课堂教学中要渗透课外阅读学习材料,但是,教师们对于课内外阅读材料的衔接“意识模糊”,对什么时候补充,补充什么内容缺乏系统认知,有些时候就算是补充了阅读材料,也只是以课对课,缺乏深度挖掘。

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多数老师补充由于进行测量和均分的需要,古人用结绳测量石块产生分数的历史,但是却无法形成整体规划。笔者认为,补充的数学阅读内容应该与现行教材配套,以单元为主题进行编写。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微写作、数学百花园等。因此,本单元可以这样设计:“在历史上,分数几乎与自然数一样古老,早在人类文化发明的初期,由于进行测量和均分的需要,引入并使用了分数”,以数学小知识的方式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分数的定义。接着,以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一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整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一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三等份,每份是三分之一米。像三分之一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然后用教材所学方法对《九章算术》中记载着的《方田》求分数四则算法的方法进行验证……整个主题内容紧紧围绕分数进行,阅读材料丰富而且得到了深度挖掘,学生在分数的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

第三是注重课外阅读材料的渗透。应该说,课改进行到现在,是有不少老师意识到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也鼓励学生多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书籍,但是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什么阅读书目没有进行指导,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放任自流,缺乏整体规划指导。久而久之,孩子们就提不起阅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阅读能力了。因此,笔者认为,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数学课外读物。如低年级更多以绘本的形式为主,推荐书目有《我是数学迷》《我家漂亮的尺子》等,这些绘本不仅给孩子良好的数学启蒙,也教给他们如何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年级以童话故事及数学游戏为主,推荐书目有《李毓佩数学学习故事》《数学城历险记》等,这些图书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将数学与趣味游戏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年级推荐数学史料和数学故事为主,推荐书目有《阅读新视窗:贝贝妮奇奇卡的数学之旅》《神奇数学》等,这些书目让孩子爱上数学的同时,打开了全新的数学视角,极大程度提升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及数学阅读的容量。

综上所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门艺术,需理清思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适时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培养目标之一,教师应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并能适时准确地把握阅读时机。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以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以实现数学阅读学习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读苏霍姆林斯基.http:// blog.sina.com.cn/s/blog_515abcd10100gtcm.html,2009-10-15.

小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以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培养小学生阅读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提出了一些具体进行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

据美国一项调查报告《成为阅读大国》中研究表明,学校的每一项课程都依赖于阅读基础,阅读能力是一项核心的学习能力之一。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刻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的性,在日常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强化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对于小学生未来学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的意义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也是语文教师教学重点的培养目标之一。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旨大意,深刻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如果说文章内容是一把“锁”,那么学生具备的阅读能力即是学生“开锁能力”的集中体现。小学生处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他们自身阅读能力依然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升,相关阅读技巧掌握不够成熟,存在多种问题,例如阅读无法抓住重点,自主阅读能力差等,然而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来看,语文阅读在中、高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语文考试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尤其是在新课标中,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更是有着明确的要求,需要小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与阅读方法,具备初步的文章鉴赏能力,能够利用工具书,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理解阅读。基础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无论是对小学生未来学业发展,还是对于小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素质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小學生天性活泼,好奇心强,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某种事物,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才能够集中自己的精神去学习了解,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小学生一般模仿能力较强,渴望来自教师的认可与鼓励,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日常一言一行也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也要发自内心的热爱阅读,并有意识的在学生面前进行阅读,同时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符合学生口味的课外阅读读物,让学生意识到阅读能够获得教师的肯定,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小学生的阅读方向的引导,当下小学生在阅读读物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选择一些,漫画、笑话书等进行阅读,而对于一些文学名著读物则兴趣缺缺,面对这一现象,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不要一开始就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以免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是予以其一定的阅读自由,然后再找准时机,做好迁移,巧妙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不仅仅单存为了快乐,而是能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思想,明白更多的道理,从而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2.引导小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从当下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来看,由于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致使其实际进行阅读时,感到比较吃力,难以抓住阅读的重点,不会尝试进行跳读、重点阅读,不会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文眼”,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浮于表面,难以理解文章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使得小学生阅读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基于此,需要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时,加强对其阅读技巧的培养,通过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调动小学生学习思维,使得小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实现理解性阅读。例如在进行《白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父亲的神情变化顺序“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为阅读关键词,要求学生根据关键词,进行理解性阅读,并能够结合父亲的神情变化,去分析这些表情变化蕴藏哪些深刻含义,从而让小学生认识到掌握一定阅读技巧的重要性,有效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3.做好小学生课外扩展阅读。

事实上,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仅仅靠语文教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教师做好小学生课外阅读延伸,从而有效扩展小学生阅读视野,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小学生语感,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也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意义,同时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对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课外扩展阅读,无论是从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还是从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都会让小学生受益终生。与此同时,还需要教师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课外阅读读物,例如三国演义(青少年版)、《骑扁马的扁人》(诗歌)等,国外阅读读物如《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等,引导小学生正确阅读,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需要教师深刻认识到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并根据小学生阅读现状,结合小学生阅读实际,采取又效的方法策略,例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小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等,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刘伟丽.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究[J].发现:教育版,2016(5)35-35.

[2]刘家聪.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1)195-195.

小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数学阅读的特殊性,采用激发阅读兴趣、强化阅读方法指导、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等方法,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从心理学角度看,数学阅读是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及观念来认识、理解、摄取数学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习得的活动,这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数学阅读材料有其自身特点:数学语言形式多样(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数学阅读材料严谨、简练,很多时候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数学知识具备抽象性。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注重阅读兴趣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要备本班学情。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心理不够成熟、多感性思维等特点,创设适宜儿童的问题情境,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看到比的前项和后项数值都不同,但比值相等,让学生猜猜里面会有什么规律。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后,教师让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个规律,再让学生阅读教材,看看教材上是如何表述的,就会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主动性。又如,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记忆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教师出示某个月,让学生很快说出是大月还是小月。有些学生很快能说出,有的学生则比较慢。尝试了几次后,教师说:“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同学能这么快说出正确答案吗?其实呀,这个方法就藏在我们的书本里,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这时,大多学生会满怀兴趣去阅读教材,理解拳头记忆法、口诀法。

2.拓展阅读视野

现行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数学小史料”“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等栏目,介绍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题目。这些阅读材料是对教材重要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材料,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教材中呈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资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知道了古人对探索圓周率的贡献,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阅读不仅包括对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课外书籍的阅读。我鼓励学生自愿去邮局或网络征订数学报刊,如《数学大世界》《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小灵通》等,里面既有巧思妙解,也有介绍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征订的报刊可以互相交换阅读,好的内容可以互相分享。通过数学课外阅读,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此举不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1.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是通过读来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把知识内化,比较阅读多种多样,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借助已有知识网络,通过比较分析,将数学问题或文本转化为自己熟悉或已经理解的问题或知识。例如,学习“比”的知识时,可将它和除法、分数相比较,找到它们的异同点;又如,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尝试计算“34×50”,然后让学生阅读书本,提出问题:书本上的计算方法和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乘34这一步为什么竖式中不写出来,为什么要在积的末尾添上0?通过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

2.质疑阅读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如学习“积不变的性质”概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为什么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要缩小,如果都扩大或者都缩小结论成立吗?(2)为什么另一个因数缩小或者扩大的是相同倍数?如果是不同的倍数会怎样?通过推敲,学生会真正理解“积不变的性质”。又如,教师出示题目:修路队要修筑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这条公路的1.4%,第二天修了1.6%,已知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4米,这条路全场多少米?”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谁占谁的1.4%,谁占谁的1.6%?单位“1”是谁?通过反复读,让学生理清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理清了数量关系,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3.多感官参与阅读法

教师要提倡学生逐字逐句默读,反复咀嚼。很多时候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反复咀嚼,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提倡学生用各种符号对重要内容做记号,如在重点词句上用红色标注,有疑问的地方用“?”标注。很多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边读题边画几何图、线段图理解题意。如“甲乙两地相距2千米,小华从甲地出发,已经行了全程的30%,这时他距离甲地多少千米?”不少学生很快给出错误解法:2×(1-30%)或2-2×30%。如果学生边读题边画线段图,就会发现要求的是距离甲地多少距离,也就是已经行驶的距离,就不会落入思维陷阱。

4.反馈享读法

教师要善于在阅读中激励学生,教会学生延伸课堂所学数学知识,通过网络等媒体搜集相关知识,深化认识。教师要认识到通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大数据阅读,既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要创设反馈交流的平台,可指导学生编写数学小报在班级展示,可以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投稿。我班有多人在《数学小灵通》等杂志发表数学小论文,全班的数学学习兴趣高涨,这是令人欣喜的。例如,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教师告诉学生参赛队伍一共有32支,分成8个小组,每组4支球队进行循环赛,小组积分前两名进入十六强。然后进行淘汰赛(一场比赛定胜负)决出八强,再决出四强,再决出前两名进行冠亚军决赛,四强负者决出季军。然后让学生算算世界杯一共要踢多少场比赛。因为计算方法各不相同,学生进行讨论后算到最终要进行64场比赛。教师鼓励学生将如何计算的过程表达出来,刊登在班级数学报上,写的特别好的经修改后向报刊投稿。

三、着力阅读习惯培养

1.培养独立阅读理解的习惯

教学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坎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那么学生会做这一道题,碰到同类型的题目还是不会做,如果有所变形,更加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习惯。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力、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摔了跤爬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知道怎样走。

2.培养细细审题的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常发现有的学生题目还没有读完就开始解题,因为对题意一知半解,造成不应该有的错误。这和学生没有细细审题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解题之前先阅读题目要求,学会分析,读题三遍再做题。要根据关键词、句找出数量关系,学会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有些时候,题目中有多余条件干扰,这就要求学生仔细琢磨,提高阅读能力,分清哪些是不必要的多余条件,排除干扰,养成严密的审题阅读习惯。

3.培养读写结合的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找一找、划一划等形式做好标记,画出重点、难点。对于每堂课的重难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后说一说、议一议,提高班级整体理解水平。在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好数学笔记,把课堂重点、重点型题目记下来,还可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总之,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要认识到阅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德忠.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5,6

[2]陈春香.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7,4

[3]王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4

[4]李梦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层次构成及培养[J].教育导刊,2013,11

[5]许玉梅.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J].青海教育,2011,12

小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1 营造和谐氛围, 增强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学习氛围,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 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兴奋和愉快感。

1.1 师生平等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 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深入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 主动地参与学习。

1.2 拉近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 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 多接触学生, 主动找学生谈心, 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例如可以跟学生进行聊天、游戏、爬山等活动, 这样不仅丰富了自己与学生的生活, 还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1.3 关爱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 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机会, 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 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 自觉地思考问题, 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 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 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只有一块月饼, 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 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说, 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 一种新的数 (分数) 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教师顺水推舟引入新课。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 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它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 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 构建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

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 重过程, 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 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 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 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如教学“10的认识”一课, 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10的组成。让学生拿出10个图片要分成两堆, 并且每分一种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谁的分法多, 谁的分法好, 教师在关键时加以点拨。“分法这么多, 谁有办法既能把这些分法都找出来, 又不重复, 不遗漏呢?”学生带着问题投入观察、比较之中, 最后归纳、概括得出了其中的规律。

同学们经历了亲身体验和感知, 获得了感性经验, 从而实现了认识知识的内化过程, 促成了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学生通过分一分、写一写、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一系列活动, 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使获得的表象顺利上升为理性认识,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创造优越条件, 体验主动参与的成功喜悦

首先, 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进行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精心设计练习, 布置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 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 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 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 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 该放当放。如除数是整数的数除法复习时, 可让学生思考: (1) 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 (2) 还有什么不懂? (3) 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这样学生就学得就很愉快了。

其次, 大胆放手, 展开思维空间, 培养创造性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在尽量大的空间范围去思考问题, 发挥潜在的智能, 表现自己的才能。

如经常设计“给应用题提问题”、“自编应用题”、“一题多解”等题型。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时, 有一题是25×16, 大部分学生想到把其中的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简便方法:

(1) 25×l6=5× (5×l6) =5×80=400。

(2) 25×16= (25×4) ×4=100×4=400。

(3) 25×16= (25×2) ×8=50×8=400。

可是这时突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是:

(4) 25×l6= (5×4) × (5×4) =20×20=400。

教师对这名学生的新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学生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今后学生便会更加积极地钻研问题, 会提出更赋有创造性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 处处为学生着想, 以学生为本, 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 学习知识, 巩固知识, 拓展知识, 学生才能不断独立, 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 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 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 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主动学习,参与,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 山西教育报刊社出版的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

小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1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思考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将备课当成“抄教案”, 将上课当成“演教案”, 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 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 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 使课堂缺乏活力, 教学效果欠佳,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出与投入比率低

课堂上, 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 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 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 学生表达能力低下, 作文内容“假、大、空”。

1.2 学生学习被动, “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

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 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 自己琢磨的时间少, 自己活动的时间少, 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3 教学方式单调,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参与差

教师唱主角, 少数优生唱配角, 多数学生当观众。

2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原因

2.1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 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创新意识淡薄

部分教师不思进取, 放松了学习, 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 穿新鞋走老路, 机械训练, 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2 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

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 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 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 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2.3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 导致教师急功近利, 唯分数是从。面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构建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语文教师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这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创境激情-引疑自究-启思自悟-导训自结。即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质疑, 参与自主学习目标的制定;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 促进学生自评自结, 整合知识体系, 掌握学习。

3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3.1 创设良好氛围, 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 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给读书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 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烈的学习责任感, 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 应创设自学氛围, 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并不是放任自流, 在学生自学前, 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 采用一读, 二思, 三写, 四用的方法, 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 明白如何入手, 懂得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

其次, 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 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 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 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 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 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 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通过生说生评, 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 让学生自己获得的解决, 使学生走向成功, 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竞赛, 开展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 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主动汇报, 交流学习。

(2) 互相讨论, 及时评价。

(3) 大胆发问, 鼓励创新。

3.2 提供自主形式, 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 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 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 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 段意让学生概括, 问题让学生发现, 方法让学生寻找, 重点让学生思索, 难点让学生突破, 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 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 导是关键, 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 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 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 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交流师生情感,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3.3 鼓励“人自为学”, 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 不掌握学习的方法, 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 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 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 “放”要得法, 给足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辩驳别人, 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 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 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 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 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 教师导之有法, 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 切忌走形式, 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 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能让学生说的, 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 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 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既是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 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更对教师的的素质提出了挑战。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 需要过程, 解放课堂, 建立新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 需要所有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摘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以学生为本, 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

小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1激发学生数学课程感知兴致,收获更多成本研习经验

小学生因为既定身心结构特征影响,希望得到别人关注认可, 作为新时代指导教师需要提供给其一定的成功体验条件。第一,适当给予学生追求成功结果的期待,实际上教师对于学生整体情绪感染效用极为深刻, 能够将个体一切潜在力量激活,顺势贯彻学习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灵活掌控一切激励手段,包括肯定话语、鼓励眼神、关怀的微笑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在数学课程研习期间不断投入更多的关注精力。第二,积极创设能够令其收获成功喜悦的机遇。主要就是采取分层教学引导措施,使得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今后系统改造目标,包括数学基础分析规则、验证方式以及应用题方程提取等,教师须结合固定人员额外需要强化的内容进行作业布置,切勿盲目采取一刀切政策,令基础薄弱的学生一时之间无从下手,涉及后期课程跟进效率一再萎靡。第三,全面展示成功的喜悦效应。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班级展示阶段研究改造成果,提供数学元素广泛的质疑话题供大家交流。促使个体愿意不断提升自身数学知识应用实力,能够在固定话题分析中发表特殊言论,进一步获取同学和教师全新的审视眼光。例如:在进行时分知识学习期间,学生能够在时针分别指向2、3,而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提出了不同意见,教师此时可安排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此类规范结果并不是教师强行添加的,全是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和体验获取的。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相关简单形式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考虑令学生自行学习,必要情况下可安排有能力学生上讲台进行统一规范陈述,将自身一系列理解认知细节讲解完全。长此以往,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积极开放型课堂 教学引导氛围 ,鼓励学生进行各类问题多方面理解

课堂内部核心交流氛围是稳固数学各类知识细节传输效率的保障, 其主要借助师生情感协调关系和课堂丰富结构空间交接而成。而对应的开放效应就是强调全面接触学生主体话语权的封锁限制状态,在一种全新教学思想空间下,令学生将心中一切合理想象结果陈述完整, 包括不同数据简便计算方式以及图形面积、周长计算细节等。最近阶段,有关家校半日活动的《平均数》,校际交流活动中《复合应用题》,都受到了领导、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例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12只, 白兔24只,____?”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 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之后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令小组自由探讨,全程教师尚未给出任何提示信息,学生便顺利地提出五类问题结果。此类手段能够尽量丰富学生既定数学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同时更掌握阶段课程重点规范引导性内容,有关教学实效远远超出预设规范指标。由此可以清晰判定,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科学传输期间,需要适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协调功效, 确保个体在接受教师科学认可过后,愿意对阶段性知识内容进行多方面资料搜集分析,同时结合自身创新思维加以良好改造, 进一步为后期更为复杂的知识结构梳理提供保障条件。以上内容作为目前我国素质化教学方针的核心调试要诀, 必须适当引起各类小学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灵活沿用。

摘要:所谓自主学习主要是尽量减少对于教师、同学的依赖程度,凭借已有知识基础结构和创新思维进行细致机理衔接的行为模式,实际上是人员逻辑思路开发的综合性实力条件。而目前小学数学课程规划和布置期间,有关学生对于既定课程感知兴致和长久研习动力不足。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提供足够开放的趣味交流情境,督促学生个体尽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搭建出专属于自身的学习验证平台,为后期更加复杂的数学机理内涵消化和灵活应用积累适应实力。

上一篇:朗诵歌词专业声乐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