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管理范文

2023-09-24

中学历史课堂管理范文第1篇

一、双平台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双平台教学以其自由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等优势, 能够有效实现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明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将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为几个探究问题, 实行问题教学法。这样, 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历史教学往往需要借助大量的史料, 基于网络的双平台能够提供无限的史料容量, 扩大历史课堂的容量。在历史信息化教学中, 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注重问题探究过程中的知识形成, 注意课堂角色的人机转换, 学生主体, 教师辅助, 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实践中的历史双平台课堂

历史双平台课堂的开展, 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室需要安装电子白板或一体机, 学生需要配备安装双平台的电脑, 学校还须提供课堂顺利进行的网络保障。

在硬件设备完成的基础上, 教师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如何将传统课堂转化为开放式课堂?如何实现师生在课堂地位的转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深思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课堂组织过程中, 小组设置是必要条件。根据班级学生人数, 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并注重小组成员的均衡化分配。我校未来教育班总共30人, 一般设置为5个学习小组。在备课过程, 教师通过整合课本知识, 将本课内容设置为对应数量的探究任务, 每组担任一个探究任务, 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自主合作学习, 并派选发言人进行口头或平台展示。教师也可安排一个学习小组为点评小组, 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补充, 实现组与组之间的互动。

除了课堂组织形式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 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 双平台课堂也要突出开放性和综合性。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教师首先根据课标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重难点。每个探究任务一般包含3-4道问题, 由浅到深, 层层递进, 包含识记内容、教学重难点, 还须设置结合网络资源的开放性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查询网络实现知识拓展。问题表现可通过图片、文字材料、数据、视频等形式展示。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师的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找出问题的答案, 并在平台中发布, 对于知识仍存在疑问的同学, 可在平台的“问题墙”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老师或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解答。在最后的课堂练习环节, 学生提交答案之后, 平台迅速完成结果统计,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 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也有具体显示, 教师可实现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了解。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 简述两则案例: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 本课分为三个板块: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笔者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 将本课分为冶铸技术、分类、精品赏析之司母戊鼎、精品赏析之四羊方尊和精品赏析之三星堆五个探究主题, 每个学习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合作学习。每个主题包含3个问题, 问题的设置从基础到能力, 要求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老师所提供的材料以及查询网络资源进行回答。如精品赏析之四羊方尊这个探究任务, 包含问题有:1、结合书本知识及老师所提供的材料, 以简洁的语言介绍该青铜器的特点, 并为其写出一句广告语。2、总结欣赏青铜器的角度和方法。3、结合网络资源, 查询并简介另外一件类似的青铜精品。学生通过查询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网站, 对青铜器的知识有了全面了解, 除了课本所涉及的青铜器, 学生还认识更多种类的器物, 扩展知识层面。在此课中, 笔者对于问题的设置, 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知识和资料, 鼓励学生通过查询网络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延伸课堂含量。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 笔者根据课本的内容, 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设置教学主题, 每组承担一个探究任务, 另设一个小组为点评小组。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习小组结合书本知识, 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及上海世博会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在五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探究, 并依次向全班进行展示。服饰小组从着装的材质和色彩等角度分析当时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分工;饮食小组以南北方的地理环境、气候差异角度介绍主食的迥异, 总结百姓生活中的燃料变化, 提倡当下对能源的珍惜;居住小组介绍房屋差别, 进一步为大家介绍中国的园林文化;交通小组除了介绍课本知识, 还以宋词为切入点, 介绍当时的交通工具。传统课堂, 教师深化一个知识点需要提供较为全面的资料, 通过详细的讲解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双平台教学以各组同时探究和生生互动的形式, 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有效教学。

摘要:基于网络和课堂双平台利用网络技术与课堂有机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育信息化是课程改革的现行趋势, 双平台中的历史课堂, 有利于落实课标要求,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现有效课堂。

关键词:双平台,自主学习,学生主体性,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潘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08) 。

中学历史课堂管理范文第2篇

经过对某高级中学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笔者的听课记录, 发现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一、混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

“历史情境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必须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进行。”[1]情境教学是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 因此, 教师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必须要彻底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否则无论多么优秀的情境设计都是多余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的教师确实混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 要么为情境创设而情境创设, 要么把情境创设当成是活跃课堂氛围的一种手段, 所以就有部分学生觉得老师的情境教学缺乏针对性, 觉得历史课堂表面上非常热闹, 实际上没学到什么知识。

在专题六《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课中, 某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罗马法, 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设计了三个审判案例并让学生站在法官的角度来讨论如何审判。实事求是地说, 这节课如果只看这段情境设计是比较成功的。课堂气氛确实十分活跃, 学生扮演的原告与被告、律师与法官之间唇枪舌战, 异常激烈, 学生也通过这段情境设计对罗马法似乎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然而, 经过课后的回访调查发现, 这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却并没有那么理想, 学生并没有成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原因何在?情境创设的目的不明确。在这节课中, 教师太注重历史情境与“角色体验”这一教学形式, 过于专注案例审判过程的演练, 而忽视了情境创设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服务, 忽视了情境创设应该有利于本课知识框架结构与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脱离了学生认知水平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课标、教材、教法, 还要备学生、板书、作业、资源等。只有把这些准备工作通通做好了, 教师在课堂上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活动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中心。”[2]但是在课后访谈中, 就有部分学生反映听不懂老师讲什么, 常常不知所云。这是因为有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忽略了情境创设应针对认识的主体——学生, 以致于设计出来的情境教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某位教师在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这一公开课中, 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明朝内阁这个知识点, 他让学生扮演明朝的张居正和英国的首相布朗, 分别说出你们国家内阁机构的性质、职能、作用。当这位老师说完之后学生脸上是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 面面相觑, 课堂一片沉默。

为什么在教师让学生把明朝的内阁和英国的内阁做比较时, 学生会沉默下来而不是像之前那样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呢?问题就出在这位教师备课时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英国的内阁对刚开学不久的高一新生来讲还是一个陌生的知识点, 这要到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这一课时才系统学习到。很显然, 这位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此学情, 以致于在课堂中出现了冷场的情况, 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 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设计这个问题情境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巩固已经掌握的明朝内阁的相关知识点, 其实对于学生来讲这个设计是多余的。一是通过之前和丞相的比较, 学生已经明确掌握了明朝内阁相关的知识点, 二是这个情境设计明显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问题设计无法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兴趣, 三是这个情境设计反而会混淆学生之前掌握的明朝内阁相关的知识点。

三、剥夺了学生主体地位

创设历史情境的核心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必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但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老师传递知识的学习者。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有部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一课中, 某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新兴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展示了相关材料并让学生根据材料合作探讨。

生: (分组合作讨论)

师:材料一、二、三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阵营内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材料四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也不再以苏联为首, 材料五告诉我们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之外, 又出现了一股新的力量来冲击两极对峙的格局。这些说明了什么?

生: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在本节课中教师提供史料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探讨, 并且学生也进行了合作讨论, 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在实际讲课过程中是教师自己从头到尾大包大揽地对材料进行详细分析讲解, 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反应, 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过程中看不到一丝学生思考的痕迹。这实际是打着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幌子在实行传统的“满堂灌”, 教师这样的授课行为不仅限制了学生自己的思维, 还打压了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积极性。长此下去, 学生必然会对历史课失去兴趣, 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对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共享成果, 吸取教训, 从而能很好地创设恰当的情境来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1]汪瀛:《精彩·荒谬·效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探微》, 线装书局2012年版, 第102页.

中学历史课堂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在中学化学课的教学中,化学实验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它往往又是老师们比较头疼的环节。实验课教学管理的好坏,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化学实验安全方面更应引起重视,一旦发生事故,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加强化学实验课堂管理显得十分必要。从优化课堂时间管理、营造课堂和谐气氛、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和做好实验小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施;有效;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是在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中,以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为核心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还有赖于课堂管理。协调和控制构成课堂环境的基本要素,保持其动态平衡,构建合理的课堂生态,营造宽松而不失紧张、和谐而不失内心激动、融洽而不失师生各自角色的人际心理环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简言之,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化学实验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相比,虽然活动主体相同,都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物质载体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多、教学开放的程度相对较大、教学环境中的物质存在相对多元,那么,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影响化学实验教学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观念和教师的管理方式)、学生身心特点和课堂内部环境等。为此,实验教学中的课堂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课堂时间管理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时间管理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要坚持时间效益观,提高在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效率。课前认真设计教学流程,保证各环节流畅、紧凑,朝向预定目标推进;认真做好实验所需的各种准备(如仪器、药品等物质准备,学生的学习准备,拟定相关实验问题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时间的损耗;围绕实验主旨,在有限的时间里提供有价值的适度的信息量,防止因无用知识或者枝节信息导致无效劳动;及时处理易导致学生分心的因素,提高学生的专注率。二是教师要有“生本”意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时间和探究时间。如果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就容易剥夺学生的动手机会、压缩学生的探究时间,用更多地讲授、灌输填充教学时间,这样短期的应试效果也许好,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教学,则是短视而低效的。

二、营造课堂和谐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在化学实验课堂上,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学生的兴奋点指向实验主题之外,纪律混乱、氛围嘈杂,教师不得不经常组织教学。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确保实验的成功率高,并用恰当的指导性语言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用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维。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鼓励学生质疑,调动学生参与,以实验为媒介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智慧共振。

三、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是指在课堂上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处理化学实验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既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又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中,我们主要实践了以下策略:先行控制,进行预防性处理;行为控制,进行终止性处理;行为矫正,进行转变性处理。

1.预防性处理

制订合理的实验课堂规范,明确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行控制方法。教师根据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实验课堂上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不可接受的,并针对这些期望让学生发表意见,师生共同商定行为规范。在我校的化学实验课堂规范中,就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药品及仪器使用要求、实验台整理要求、学生纪律要求等,并通过相应评价对学生进行约束。

2.终止性处理

处理学生已有的问题行为,需要教师的管理艺术,总体原则是教师处理问题的行为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实验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教师可以用眼神注视、突然中止讲授、轻敲其桌面等方式进行暗示,可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或安排其示范进行榜样激励,可以对表现很差的学生以适当的惩罚,如收拾整理实验桌凳,促其自省。

3.转变性处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自我成长的潜能,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并非只是被动的由外在刺激所引起,而是出自他主动自愿的选择性行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敏锐观察和细致分析,了解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积极矫正不良行为,并经过必要的评价与反馈,塑造、发展良好的实验课堂行为。

四、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用几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得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这种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基础——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管理,能极大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4):36.

[2]普通高中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第四中学)

中学历史课堂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中学英语课堂的管理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在新课改不断深化过程中,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管理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对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对课堂管理和教学氛围的营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对于当下中学英语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究如何更好的进行中学英语课堂管理。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管理;有效性;探究

课堂管理一直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加大了对与课堂管理的相关研究。所谓的课堂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管理。中学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如何加强中学生的课堂管理,以科学有效的组织,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教学目标,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英语课堂管理的内涵

有关于课堂管理,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综合他们的研究观点,课堂管理就是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媒介来维系的针对学生活动的管理体系。结合对英语教学的实际,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的组织学生、管理纪律、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

二、中学英语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英语课堂管理工作与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任务就是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规范。将那些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课堂行为规范不符,不利于课堂秩序的行为进行扭转。这些行为不利于中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及中学课堂都有着不良影响。

结合心理学以及相关教育研究者的启示,学生的课堂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外向型问题,就是那些学生所做的行为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破坏性,比如学生突然发生争吵与打闹等行为,低声说话和私自换座位、和他人传纸条等等,还包括学生以不良语言对教师进行顶撞等等。而第二类是内向型行为,这一类的行为是属于不易察觉的那一种,这些行为虽然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没有直接的影响他人学习,但却对整体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部分学生经常有发呆、走神的情况、在上课时间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在作业、答卷中出现乱写乱画现象等等,这样的课堂行为对于中学英语课堂管理有效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中学英语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探究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引导者,肩负着将社会实践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整合,再以学生可以接受、掌握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促进学生发展知识的职责,所以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行为极为重要。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自己:首先,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做到尊重、信任、严格要求学生,既能做到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又能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其次,端正教学态度,,在教学中沉稳不浮躁,不以多余的动作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以娴熟的知识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亲学态度和蔼,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由浅入深、,使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再次,美化自身教学语言,作为以为语言学类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英语的音色、发音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要做到语言优美、表达清晰、发音准确,能够系统的、有逻辑的讲述相关知识,以风趣诙谐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管理的艺术效果。最后,丰富教学技能,作为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具备多种教学手段,能够完美的进行教学、灵活运用教具、使用电子教学技术等方式,生动的进行课堂教学。善于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能够随机应变,将课堂教学做到得心应手的地步,教学有技术、管理有章法,实现教育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最优化。

2.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分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次,锻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学生应当熟练的掌握资料收集、问题分析和竞争合作的能力,保证分组学习可以顺利进行。此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其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促进分组合作学习。

3.坚持学生为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创造空间,而不是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本当中,所以,教师要对于教材有一个良好的把握,对于教材内容进行过滤,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符合学生需要的知识才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的进行思考、判断、分析,进而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4.渗透情感教育,融洽课堂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化改革,时代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情感教育的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强调了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为此,要求英语教师对于学生的内心活动要有一个来年更好的把握,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以人性理念为基础的,师生间要彼此信任,平等融洽。这样有利于课堂气氛的和谐,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饱满。而在这样的情绪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会更强,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四、结论

随着我国新课改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推动,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意到有效的课堂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存在问题。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践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仍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仍需要广大英语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1]姜晓辉.关于新课改下中学英语课堂有效管理分析[J].外语·外文,2014,5:130-131.

[2]秦洁.关于新课改下中学英语课堂有效管理分析[J].读与写杂志,2014,11(11):79.

[3]陈慧.中学英语课堂管理现状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4]吴雪.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课堂管理的调查分析[D].鲁东大学,2014.

中学历史课堂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但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入职的教师却无法有效掌握课堂教学小活动实施方法和策略,无法意识到课堂小活动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故需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自行摸索,不断听其他教师的课,学习其他人的教学方法,吸收优秀教师的经验和做法,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果,学生更有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同时,通过课堂观察教学课堂的形式和效率均得以改善,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广度、深度亦能提升其中,课堂小活动的实施也为单调的初中历史课堂增添了一抹“新绿”。

关键词:课堂观察;课堂活动;青年教师

如今,全国各大师范院校每年毕业的学生人数正在持续增长,学师范的人数也是逐年增加。可以说,初入职场的年轻教师们是教师行业的“小白鼠”,故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提升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在新教师入职前均会举行入职前培训或岗前培训,从师德素养到教学常规再到教学方法上给予新教师们相应的指导,但这些对于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略显单薄,快速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学校重要工作。

对于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而言,尤其是青年教师,采取正确的措施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艺,改善自身课堂和促进学生学习迫在眉睫。以2019年新办学的一所公办初中——体强路初级中学为例,年轻的学校集聚了较多的青年教师,他们缺乏经验,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师只占全体教师的9%,所以如何提升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科研处要求各备课组定期集备、定期组织课堂技能竞赛、组织专家培训等,以上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学校也鼓励新教师们多多深入其他教师的课堂,听课学习,各备课组组织老师通过观察量表观察老师上课,包括教师语言、教师上课动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小活动等,“课堂观察点越是具体的、经过商定的,收集的数据就越有可能有利于实现发展的目标”①,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课堂小活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课堂小活动在整个历史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作用,通过课堂小活动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以达到寓教于乐、学有所思,教与学真正结合的效果。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等,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当今世界。②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小活动可分为比较普通的如小组讨论、课后搜集材料课堂上分享等,还也可以做成比较有趣味性的如情景演绎、角色扮演活动等,这些小活动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氛围也更浓,学生在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这也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易懂,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的现场,使学生成为“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教学成效亦会有所显现。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只与其自身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有直接关系”③。如何让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这也是课堂小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素。一是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二是优化教学程序,营造参与氛围;三十增强课堂调控,提高参与意识;四是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参与热情,通过以上方式,提高历史课堂小活动的效率,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堂小活动的设计也可能成为青年教师上课的一种风格,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的前提下,通过一次次设计、修改、打磨、创新每节课的小活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最终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样有何不可呢!

从2020年初开始,学校科研处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和开展课堂观察,通过课堂观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而言,课堂观察应是以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艺为途径,以改善自身课堂和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观察中进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一种研究活动”④。课堂观察强调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通过眼睛观察: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精神与状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注意观察的对象,做到:眼里不只有教师,也要有学生⑤。于是课堂观察关注点就成为我们考虑的内容,根据学科不同,课堂观察的内容也一定不同。单拿历史学科来说,要对初中历史教师的课进行课堂观察,关注的内容应包括:教师的语言(提问的次数、提问的质量、语言的精炼程度等)、教师的动作(肢体语言)、学生的反应(回答次数)、小组合作情况等等,通过这些细致地观察点,能够更好地将执教老师的授课情况详细地呈现出来,一来可以让该教师明确自己的优势,二来也能够让其清楚自己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以我校赵老师的课堂为例,赵老师执教《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课,历史组决定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制定观察量表,就教师语言、行为、课堂逻辑、学生反馈等内容进行分工观察,课后历史组集中评课。评课时,首先赵老师陈述她的上课思路及教学设计,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接下来历史组其他老师就课堂观察内容分工进行分析,其中反馈的情况和问題有:一是赵老师的课堂气氛非常好,师生能够真实且亲切互动;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能够通过材料自主解决问题;三是教师课上的有效提问有待提高;四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欠缺。在此就有效提问进行陈述,历史教学课堂上有效提问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十分重要,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努力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有效提问,创设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更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故有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课堂提问也是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一种相对快速的手段,提问要涉及到各个等级的学生,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切实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每天都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进行着知识和思想的传播,我们在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是否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⑥”。确实,课堂观察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们提前认真仔细地准备,做好课堂观察量表,确定观察点,授课老师针对观察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这样的课堂效果才能有所显现,课堂的氛围和效率也就能有所提高,而在这时课堂小活动就要发挥其作用:提升了课堂效率,让知识点不再枯燥难懂,活跃了课堂气氛。

与此同时,提升觉察能力和学习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例如,学校活动的设计,如果我们拥有课程意识、具备课程设计能力的话,就会较为充分的考虑课程目标,课程的时间、空间,教师、教材和评价等等要素。我们之所以能够对学校活动设计有清晰的觉察,是因为我们学习了专业的课程知识并且运用。提升觉察能力意味着更高质量和数量的输入,从更深层次看这就是一种学习。而提升个人的责任感意味着个人有选择和控制的空间和时间,这与自我学习的激发和情感支持有关。例如:我们希望伙伴们觉察自我课堂上的细节并改进、提升课程的意识、具备课程设计能力,了解课题的规范,这些我们都能觉察的话,就必须不断地自觉学习课堂、课程、课题的相关知识。而在责任方面,我们要提升就要学会自我选择课堂观察的角度,把握课程的大单元模式,四度六步教学法的范式,以及课题的一般规范等等。当我们都能够自己做选择和控制的时候,就会指向自主的、自我激发的学习。

综上所述,课堂观察和课堂小活动在历史教学中作用十分重要,活动不只是老师设计的活动,而是学生参与的活动;而课堂观察也不只是观察教师,也要观察学生,二者缺一不可,青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把控的有很多,而有效、合理地使用课堂活动,调动课堂氛围,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教学的动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课堂观察和课堂活动应在教学中广泛实施和推广;同时,我们将以课堂观察为工具,以学习共同体为平台,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内容,努力闯出一条具有本学校特色的培训方式,打造一个和谐互助共成长的教師综合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英】霍普金斯:《教师课堂研究指南》,杨晓琼译,第6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1-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杰:《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第14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李杰:《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第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李杰:《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第21-2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6]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第11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中学历史课堂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历史图片;历史教学;作用

01(A)—0023—01

中学历史教学中,课本中的文字材料很难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而历史图片则更能直接地反映历史的原貌,因此,应该得到历史教师足够的重视。

一、以图激趣,导入新课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圣人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何在上课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呢?巧妙地利用历史图片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在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看“处死查理一世”的图片,然后提出思考题:为什么高高在上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会命丧断头台?当时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这就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为什么国王会被砍头,同时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二、形象感知,加深印象

在历史教材中,文字表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但是文字具有抽象的特点,无法向学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而图片的特点却是真实、形象、直观、生动、一目了然。如我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经济大危机》一课教学时,在没有课件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在经济危机中,老百姓工资下降,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大量失业的情形呢?此时课本中的插图——“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信”为教学带来了转机。求职信非常醒目地背在求职者的背后,虽然是用英文写的,但是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试着把它翻译成汉语:“我会说三国语言,我有三年工龄,我有三个孩子,我已失业三个月,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很容易地掌握了经济危机的后果,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三、抛砖引玉,匠心独运

课本中提供的图片,看似简单,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则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上《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彩图“工业时代的纺织厂”,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最后让学生思考: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还能不能满足大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出有关火车的发明和使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耳目一新,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对比启发,论从图出

利用图片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教学中,关于“著名建筑”一目,我用课本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的两张历史图片来启发学生思维,并提问:“观察这两幅图,看看这两个建筑有什么突出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得出下列结论:巴黎圣母院的突出特点是“高而尖”,麦加大清真寺的特点是“大而高”,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我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五、借图说理,情感教育

如在上《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历史图片组织教学:其中有日军砍杀南京青年的;有日军把南京青年当靶子练习刺刺刀的;有日军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纸等。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感到触目惊心,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还讲述了当前他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中日有关报道。此时,我适时地告诉学生要警惕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体现出了新课标下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六、以图启智,由此及彼

如在讲到《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我结合课本中提供的图片“珍妮机”,介绍了有关珍妮纺纱机的情况。随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出了一道思考题:请你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并让学生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最后得出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昙花一现;另一种可能是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所用,却不可能为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不能为新事物的出现提供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阳光。此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也增添了历史课的魅力。

上一篇:专项复习标点符号范文下一篇:征信检查整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