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文化分析论文范文

2023-09-23

城市建筑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羌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但羌族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正式得以命名,在历史长河中,羌族这一民族看似古老而又年轻。羌族人民有着坚如磐石的品质,即使面对巨大的灾难,他们依然挺立着民族的脊梁。北川作为羌族的集中聚集地之一,要研究新北川城市建筑风貌就无法避免羌族几千年的迁移发展历史。

关键词:羌族;新北川;城市建筑风貌

1 羌族的历史

羌族在2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十分活跃[1],他们住在西北和中原,包括黄河上游、黄河、沱江和岷江上游[2]。从秦朝开始,羌族部落逐渐开始向西南、西北地区迁徙,有的到达了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川西北的安宁河,而有的到达了青藏高原。

汉代,羌族人来到岷江上游。隋唐时期,羌族人迁往河湟,有的到达岷江上游的茂州,成为闽江流域最重要的民族。在不断的迁移发展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当地的居民,并且与这些居民跟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在岷江上游,白石曾被羌族当作武器。现专家们得出的结论与历史资料的记载一致,都表明汉代的羌族人民定居在岷江上游。

自隋唐以后,羌族在中原的汉人与西部青藏高原的藏民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自中原的汉人与藏区进行了许多经济贸易的来往,这种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关系使羌族人民自愿被归化,为唐朝所管辖。长期定居在岷江上游的羌族人民受到吐蕃政权的限制,未被归化,这些羌族人与当地原住民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今天的羌族。

2 羌族文化、建筑的多样性

羌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移与融合的过程。在迁移过程中,其他民族不断融入古羌族,最后他们定居在岷江上游,与土著人民形成现在的羌族,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北川、汶川、茂县和理县。虽然羌族都集中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但当我们去研究羌族的历史时,发现这一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迁移并带来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差异。受外来民族的融合与影响,羌族的聚集地也产生不同的地区划分,这样的地区划分主要为原始的羌文化地區与次生的羌族文化地区,其中次生的羌族文化地区因为受到不同民族的融合与影响较强,我们又可以将他们分为汉羌文化区,藏羌文化区和汉藏羌文化区三种类型。

2.1 原羌文化区

原始羌族文化区是指茂县、汶川县北部、理县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地处羌族人民聚集地的中心地带[3],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羌族文化保存完好。他们为了体现鲜明的本民族建筑文化特色与传统,在聚集地的不断发展与建设中,有时采用黄壤为建筑材料,但是聚集地的大部分建筑还是以石头建造的,石头砌的墙外侧自上而下倾斜并且与外部的地面相互垂直,免去了施工的过程中的繁杂步骤,这一切都基于代代相传的高明建筑技术与丰富的技术经验。

2.2 藏羌次羌文化区

在北川的西北部地区,因为身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并且在地理位置上接近西藏藏族的聚集地,所以受藏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产生来了次生的藏羌文化。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与邻近的藏族文化十分接近,在建筑形式上引入了大量的藏族建筑元素,当地的窗户多为U型窗就是藏族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

2.3 汉羌次羌文化区

汉羌次生文化聚集地区现位于四川茂县的东部,北川县的西部地区,这两个地区是汉族与羌族共同生活的区域,当地的民俗文化与汉族文化逐渐融合。一方面是因为封建时期中国政府的强制管理,另一方面是因为羌族人民是智慧的民族,他们因地制宜,主动吸收与学习先进的文化。随着时间的变化,独特的汉羌文化应运而生,汉羌文化在语言、建筑、生活等方面与其他次生羌族文化有所不同。

2.4 汉藏羌次羌文化区

汶川县中南部地区在汉族、羌族、藏族三个民族的交界地带,既受汉族文化影响,又受到周边藏族文化的影响,因为吸收文化的程度不同逐渐演变成极具特色的汉藏羌文化,三个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融合形成新的特色,这一特色也体现在建筑上。

3 地震前北川县的形象

曲山镇位于北川县,面积122公里,原总人口2.4万人,其中羌族占6.2%。曲山镇是地震前北川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展示北川羌族文化形象的第一扇窗口。改革开放以来,经过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努力,北川县建设成果明显,但随之而来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改革开放虽然大力提高了国家的经济水平,但盲目的追求经济提升导致一些地区的发展误入歧途,忽略了当地遗留下的优秀的、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建筑为例,北川县只在表面上运用了一些随处可见的羌族建筑特点,整个地区的羌族建筑风格缺乏统一,以至于出现了羌族风格、现代化风格,甚至是国外建筑风格混在一起的现象,降低了当地的整体形象与内涵。与全国大多数的县城相比,北川县的形象特点不突出,北川县的建设无法支撑“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这一城市形象。

对于一个意图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山区县城来说,城市形象不尽人意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虽然北川县旅游业的发展在震前已经初具规模,但不难发现,在北川县的现有旅游产业中,旅游模式以自然景观为主,而不是典型的民族风情旅游。地震后,大量的旅游资源被彻底破坏,利用羌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发展北川县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北川旅游业灾后发展的最佳选择。建设一个风格统一、统筹合理、设计科学、富有羌族风情的新北川县成为该地第一要义。

4 北川羌族建筑的特点

综合分析认为北川地区的羌族是受汉文化影响最大的民族,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人民的文化不断地跟周围其他的文化交流融合,仍然保留着“居山中,石为房”的建筑特色。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归纳四川省北川县羌族建筑的特点。

4.1 村庄布局变化特征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以及民族血缘的影响,羌族聚集地的传承保护工作做得非常好。但过去的部落战争不断发生,各民族之间的摩擦不断增多,特殊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也是的羌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与分离,不得不产生新的融合,一路搬迁。历史上的北川羌族村落正是如此。

在距山谷约300米的陡坡上,是明清以前北川羌族的主要部落[4],山间山谷中的小水坝并不是当地羌族同人民的第一选择。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变化的速度和进程进一步加快,总体变化表现为山寨由坡向谷、农户由分散向集中、人口由山寨向城市迁移的特点。

4.2 建筑风格特征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与手段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强制控制,使这一交界处成为“附庸”。从唐代到明代,强制性的“附庸”从未停止过。北川羌族吊脚楼至今仍保留着古碉楼的风格,木石结合的建筑风格十分有特色,北川羌族的木结构建筑大多是用大小不一的瓦砾或石块建造的,有的甚至是整面石墙。在建筑的其他元素方面,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如翠华门、泰山石干堂、木花窗……同时,羌族建筑在运用这些汉文化建筑语言表现出自身特点的同时,还表现出建筑灵活的特点,不刻意复制,不拘束,刚柔结合,风格独特。

4.3 区域气候影响与板式坡屋面的应用

据记载,魏蒙大地上有一些房屋,汶川东部也有一些房屋。汶川以东是指绵义羌丰地区,是介于年降雨量1300毫米的温暖湿润气候区和年降雨量只有500毫米的干旱河谷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北川羌族也在这里,此地区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任何用砂石做成的屋顶坡度都只能在1%~2%,经不起大雨和雨水的侵蚀[5],只有坡度较大的坡顶才能适应这种气候。因此,北川自古就有坡屋顶的建筑,坡屋顶用小青瓦或石片覆盖,内有桶木结构支撑[6],四周用木板围成,下圆用石墙支撑,土石墙支撑,形成土石方结合的建筑特色。

5 新北川建筑风格定位的必要性

重建北川担负着发掘、继承和保护羌族独特文化的重任,使其得以弘扬和发展。四川省北川县的广大羌族人民对自己民族传承下来的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情,他们迫切的期望通过现代化的理念与技术手段来建立新的属于北川羌族的历史文化名城,满足内心的民族情感。既要彰显羌族文化的宽容,也要彰显羌族文化的个性,只有这样,北川县才能比其他羌族城市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6 新北川的建筑风格定位

四川省北川县有140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所以研究新北川城市建筑类型,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进行细致的总结归纳,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精华部分运用到建筑上,确立其风格。由于独特的历史条件,羌族的独特风格应该贯穿于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始终,北川新建筑应体现羌族民族特色,把新北川建设成为现代羌族自治县势在必行。

7 总结

建筑既能表达一定的精神内涵又能反映城市的文化面貌。现在很容易找到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但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都只是采纳与放大一些当地建筑的表面形式,只是在外观与形式方面进行新建,而不是在建筑设计上反映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这种做法是空洞的,无效的。而这种做法又被大量运用到“四异”建筑的现代建筑中,这种建筑的存在与我们当前社会追求效率的社会氛围有关。当下四川省北川县的建筑设计应该体现羌族的固有文化特色与大禹文化这两个重要的民族文化[7],同时要避免使用粗俗、肤浅的符号,引用暗喻、隐喻的手法体现羌族文化的特色。应该对羌族的传统和信仰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归纳,从中提炼出对羌族建筑文化独特性的新理解,对羌族的文化特点进行抽离,并运用其进行建筑改造,建立历史与现实、建筑与环境的联系。

震后新北川的城市发展与建设进程中,要有合理的统筹规划,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各地区的状况,统一规划。要运用各种不同的设计理念与手法建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表现出不一样的羌族民俗风情,落实城市规划,只有利用这种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与延续几千年的羌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展望未来,建造出一座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发展成熟,传统的羌族建筑形式不能较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因此羌族建筑需要不断的更新。一方面,我們需要城市建筑充满强大的羌族风情;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新城市需要新的建筑实现新的功能,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在实际上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控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8 结语

只要羌族继续存在,羌族文化的根基就不会被动摇。羌族人民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承受了历史造成的痛苦,羌族人民只有紧紧抓住机遇,为保护和发展羌族优秀文化传统作出更大贡献,这样才能可以更好地发展新北川县,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科.北川羌族村寨的灾后重建与发展——以吉娜羌寨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2] 李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研究[J].美术大观,2008(09):184-185.

[3] 罗琳.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模式个案研究——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59-62.

[4] 唐光孝.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北川羌族村寨布局与建筑形式演变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8(02):134-139.

[5] 成斌.四川羌族民居现代建筑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6] 马宁,钱永平.羌族碉楼的建造及其文化解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20-23.

[7] 宋波.西部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7):66-70.

作者简介:马品磊(1973—),男,山东济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艺术空间设计与理论。

城市建筑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物不断出现,高层建筑物的防火与消防监督问题也成为日益关注的话题,只有强化高层建筑的防火监督与安全检查,才能保护高层建筑物的安全,也才能达到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目标。本文重点分析了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防火监督检查中的问题以及防火监督检查要点。

关键词: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物;防火监督;检查问题;要点分析

0 前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对应的高层建筑消防隐患和问题也层出不穷,只有做好高层建筑物的防火监督与安全检查,才能真正地从根源上控制火灾问题,才能保护好高层建筑物的安全,进而维护整个高层建筑物内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 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防火监督检查中的问题

1.1 消防设备与系统亟待健全

近年来,消防部门已经高度重视高层建筑物的消防设施与系统配备问题,而且制定并落实了高层建筑消防施工安全标准,然而,由于高层建筑物受所建设年代的限制,无论是施工工艺、结构设计还是施工材料的选择都难以达到现代安全消防的标准,其内部消防设备的配置也達不到标准,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其中缺少专门、到位的消防报警系统,个别开发商刻意控制施工成本,在消防系统建设与消防设备配置方面偷工减料,甚至采用劣质消防设备,从而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2 建筑设计与防火材料不达标

我国已经制定了专门的高层建筑设计标准与防火材料选配标准,特别是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已经形成了硬性规定。然而,现代高层建筑物工程施工中依然出现了大量的劣质建筑材料,或者实际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施工,从而使得高层建筑物面临火灾出现时火势急剧蔓延,火灾无法被及时地控制,也无法通过其他人为干预手段来减轻地危害程度,最终对整个建筑物以及人民群众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3 物业监督管理与消防培训不到位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物的各项消防设备、消防系统等都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巡查、监督与检查,个别的消防设备有保质期限,超出了保质期限则将面临消防失效问题,这就需要高层建筑物业管理部门强化日常的监督、检查与巡查,然而,现实中的高层物业监督管理不到位,更多的高层建筑物业管理不健全、不完善,即便有了高水平的物业管理部门,实际工作中也缺少对消防工作的重视,而且物业部门也忽视了专业的消防安全管理与培训,例如:很多高层建筑小区内经常看到私家车占用消防通道现象,停放在应急车道的现象也经常出现,这样就间接地阻碍了安全消防,当高层建筑物出现火灾时,可能因为无法及时地疏散人群而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危机。

2 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防火监督检查要点

2.1 高层建筑物防火设计检查

高层建筑物由于竖向高度较高、层数较多,人员流动频繁等,其防火监督的一大关键点就是要从建筑物本身的结构规划、防火设计入手,进行严格检查与监督,而且我国也专门针对高层建筑物提出了防火设计标准,明确了其中的具体要求,特别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防火材料提出了明确的限制标准和要求,要想强化高层建筑物施工中的防火检查、监督与质量控制,就需要引起消防部门、建筑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的共同重视,强化对高层建筑物设计的审批力度,对于审批中任何偏离规定标准与规范的行为禁止批准。而且随着施工的进展,必须确保各个环节切实履行有关方案,保证建筑材料都符合安全防火标准。实际的建筑设计则要立足于现实,科学地设计消防通道,完善各种消防基础设施,以此来确保高层建筑的防火性能。

2.2 严格消防设备与消防系统的检查

众多旧式高层建筑未能设计专门的消防管道,也未开通专门的消防安全通道,安全灭火设备与基础设施也有待完善。整体来看,消防基础设施配备不达标准,所以,实际的高层建筑防火监督检查中必须加以重视,从消防设备、消防系统的检查入手,严格按照高层建筑物的消防法律法规等进行消防基础设施检查,实际检查中需要消防部门加大与小区物业管理部门的合作力度,严格敦促小区物业增加对消防基础设施的投资,健全安全消防系统,例如:消防监督报警系统,完善消防设备等,实际的消防设备中从最基本的灭火器到消火栓再到防火门都要切实依照消防法律法规制度进行检查,对于任何局部不合格的部位都要责令整改、完善,直至合格为止,只有健全完善的消防基础设施,才能为后期的灭火创造有利条件。

2.3 物业监督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火灾隐患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就是说火灾隐患可以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来加以控制,从而从根源上杜绝火灾的出现。这其中就要充分地发挥高层建筑物业的作用,首先应积极地健全物业监督管理制度,物业人员需要强化对高层建筑物各个楼层的防火巡查、检查力度,通过经常性地巡查、巡检来动态识别火情隐患,积极地控制火灾的蔓延。在此基础上也要立足于实际来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要派驻专业的消防人员来不定时地加以巡查,实际的巡查中要切实遵守消防制度与规范,实行岗位责任制,以此来增强各个岗位的责任意识与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控制火灾隐患的出现。

2.4 不定期地组织消防演练活动

高层建筑单位、小区物业、消防部门等都要形成积极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必须经常性地组织消防演练活动,通过演练与实验来提高更多高层小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从而培养他们面临火灾时的心态,而且通过消防演练也能培养人们的消防逃生技巧,掌握安全消防的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从而面临火灾时能安全逃生,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此外,消防部门还要注重的高层小区的安全消防教育与培训,使得更多的居民懂得安全消防知识,增强安全防火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配合安全防火,从而从根源上杜绝火灾问题。

3 结语

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物防火监督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任务和挑战,要深刻地认识到其中问题的严重性,消防部门要有目标、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消防措施,明确消防监督检查的关键点和要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2] 公安部令第106号,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S].2009.

[3] 王杰秀.火灾预防自救手册[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4] 李建华.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编制与应用手册[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佛山市禅城区消防救援大队 广东 佛山 528000)

城市建筑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城市与建筑的发展也在进行一体化,先进城市的技术与科技力量正在和发展滞后城市的资源和潜力进行互换。全球经济发展中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中国城市和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以自身优点为基础,凭借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发展中国特色的自主化城市路线。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国城市 建筑发展

一、前言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形势大好,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事业、城市建设都面临史无前例的好机遇,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形势比较乐观,但是,我国建筑领域的发展的确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我国高校建筑教育较差、我国建筑行业人才较匮乏、城市设计不科学、节能减排建筑的设计存在技术问题、城市规划混乱、与实际相背离等都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要发展经济和建筑业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面对这些王南提我们要从根本出发,对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这些问题并非杞人之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积极地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发展建筑学的理论既显得迫切又属根本。我认为要从基本理念加地域文化,从时代模式探索中国建筑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建筑形式所取得的成就与地位,亦由于中国当时的社会的环境,中国的建筑开始渐渐随着这一方面发展,由于这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裕要及经济的原因,中国建筑形式趋向理性的功能主义、工业化建筑模式,在建国初期亦有不少纪念性的“大屋顶”建筑出现。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筑领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西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建筑形式、技术得到更新的发展。然而,回首中国近百年的建筑发展,在风格上依然很大程度上参照西方的现代建筑棋式,未能很好地与传统衔接,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建筑的建筑之路。

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自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稳定且速度快,我国每年GDP以10%的速度进行递增,出口常年保持出超状况,利用我国特有的劳动力和沿海港口运输的优势,有效帮助了我国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国发展经济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我国人口开始老龄化、技术低级化、缺乏创新性、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资金支持等,我国在各项规划和战略决策中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应对策略,利用我国特有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经济转型,现阶段我国已经处在转型阶段,很多机会还是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国城市与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要遵循国际化进程的路线和规定,针对特定的环境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战略,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化与技术化的运用,只有改变旧的建筑观念,以新型科技化的建筑为依托,比如节能环保、低碳排放、冬暖夏凉、可持续能源发展等的利用保证中国经济的发展稳定向前。

三、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概况

3.1中国城市发展概况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化为我国城市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产生了国际间的分工合作、产业转移、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从而使我国有效地缓解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不足的压力,进而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实现产业的演进和经济结构调整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全球化使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的共同资源,使我国能大量引进与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化使各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跨地区、跨民族的广泛文化交流将促进我国城市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全球化时代我国城市文化也进入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关系中,各地域文化中、西文化不断交融合壁,在这过程中独具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逐渐被同化,文化趋同和城市特色日益消失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容回避的现实。着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时,加速城市化进程,将启发市场,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因而城市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正因如此,研究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以期及早防治,亦显得非常重要。

3.2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全球化发展中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利用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了一定的建筑领先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对建筑理论的学习有了新的进展,我国建筑的基本理论有了多元化、科学化、新颖化的新内容,我国发展的方向也以多元化、科学化、新颖化为主。跨入21世纪,中国建筑业发展有了新的景象和机会,我国建筑领域在近十年內发展速度非常快,建筑工作者要将种种基本理论融入到观念中去。以人为本、结合自然、可持续发展等都是20世纪后期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战略,现在不能流于空谈。深邃、宏大的哲理都需要落在实处,要深入到各个方面去。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科技含量太差,可持续利用能源的优势一直没有体现出来,对于建筑用料和高质量考虑需要更多的投入;而且我国建筑领域对于本土的特色化用料建筑设计考虑不周全,对城市化的整体规划也有一定偏差。我国未来的建筑领域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科学技术和研究力量,不论是在外形构造和内部构件上都要力求创新。

四、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中国城市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经济第一的城市策略永远不可能造就有特色的理想城市,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在经济利益方面存在问题,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是需要低成本高回报的开发方式来获得利润,但是我国如果发展环保节能建筑需要以高成本低收益的投入,这个问题导致开发商与设计者的矛盾,所以我国城市节能建筑不能顺利发展。我国城市设计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要有其自身的特色”才有她恒久不衰的生动魅力“才能够拉动经济马车奔驰不息,如果一个城市只是急功近利地看到眼前”没有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理念\"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在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完整的地域性特点设计让城市便利性和适用性更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到现在已经走了一条弯路,所以我国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性的设计和开发。

4.1.2中国城市建设向国外抄袭导致建设失衡

我国在建筑领域学习国外先进建筑案例和楼体设计,延用国外先进的楼体构造进行我国本土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没有考虑到我国本土化建筑需要本土化特色考量进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我国本土的建筑需要有本土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才可以让建筑更加符合中国式的发展和城市规划。从这么多年的建设实践来看,中国城市建设的模式是——小城市学大城市,国内学国外。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全盘照抄的模仿,抄袭国外建筑风格和建筑构造,特别是城市设计和规划方面,这种相互之间的抄袭只会使我国的城市构造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特色,让外国的各种风格占据我国自主城市开发设计的主要环节,失去了我国自主风土文化的内涵,我国应该引入国外较先进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结构,与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相融合建设自己的城市特色。不加思考的效仿国外使主导文化出现了断裂,恶意抄袭的现实使道德规范又陷入尴尬的境地,前者使我们城市建设的底气不足,后者又使我们在行为上畏首畏尾,使发展受限制。

4.2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

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要实事求是,考虑周全。事物本来是一个整体,应该从整体加以分析。我们应从各个方面来研究未来发展的模式。对于各地城市规划的结构与形态以及建筑的创作,都应当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发展创造,要全面的看待问题。我们对待中国城市设计和建筑不应该延用陈旧思想,更不能为外国时尚所感,盲目追求样式。当前的任务是寻找新秩序,新方法,就文化而言,既要承认、认识多元文化,又要看到多元带来的种种纷繁与杂乱;就建筑与城市的结构与形态而言,要从仅局限于单幢建筑造型的精心设计扩展到建筑群的创造以及城市设计与规划结构等的思维与技巧;就社会而言,要在规划建筑上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以社会为单位, 在建筑环境中创造和谐的物质条件。中国的城市与建筑设计需要更加科学化和实用化,以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王莲.《从文化角度反思中国建筑》,《建筑与文化》,2009年8月

[2] 杨馨奕.《城市发展的理论思考》,《中外建筑》2003年4月

[3] 张杨巍.《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讨》,《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24期

[4] 梁颂衍.《探索中国建筑发展之路》,《福建建筑》,2000年第2期■

城市建筑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丰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灿烂的民间文化、绚丽的民族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坚实的现代文化,使甘肃艺术文化资源潜藏着诸多优势。作为艺术文化资源大省,本文从地域文化、城市包装和特色城市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以“城市包装”的角度对甘肃城市特色建设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包装 地域艺术 文化特色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包装是对商品不断进行保护和美化,优化后创造经济价值的直接手段。在现代社会中,包装已不仅在商品中进行推广,在众多行业中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手段。应用于不同的对象,成为创造价值的艺术化的理性科学的推广过程。在城市发展中,由于居住人群文化交流、文化品味与自身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城市这个生活环境载体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基于人们迫切的需求,城市化发展应适应居住人群需求,不断地合理地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根据地域性特征合理定位,打造特色宜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品质形象,做城市形象推广,以提升城市发展价值竞争力,这就是广义的城市包装。城市包装以发展城市经济建设、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为目的,应尊重城市本土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人文精神、经济建设等方面,准确定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城市形象。

1 甘肃地域艺术文化资源优势

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甘肃省拥有独特的地域艺术文化资源优势。在八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甘肃地区融合了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陇东黄土地文化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在中国西部形成一道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风景。甘肃东部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如陇东地区的剪纸、香包、皮影等;甘肃西部的历史遗迹资源文化,如丝绸之路文化、敦煌莫高窟艺术等;甘肃中部地区的农耕文化,如黄河水车艺术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艺术文化特征影响着人们的审美、生活、思想及价值观与道德观等。运用地域艺术文化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景观设计等城市包装形式相结合,有利于体现城市的文化价值。

2 以地域性历史文化作为城市包装的内涵表现

甘肃所处的陇右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天水卦台山与人文初祖伏羲氏的传说,泾川王母宫与周穆王的因缘,石器时代遗址所昭示的文明与辉煌,诗史铸就的周人、秦人发祥历程,所有这一切均蕴含着初萌期甘肃地域文化的特征。甘肃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很早就是历史上各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地区,而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使这里成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扩散、交流与融合,共同创造了博大精神、悠久灿烂的陇原文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多元的文化形态,众多的文化遗迹、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种文化都是令人心向往之的神圣领域,它不仅是国人引为自豪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焦点。城市包装设计的内涵体现是在物质文化表现的基础上结合精神文化内容,并充分考虑城市包装的城市文化表现内容、在城市空间中生活个体的文化心理以及他们之间的文化精神,构成其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的艺术文化趋向。城市包装的文化价值就是借助地域文化特征,并赋予其社会意义的价值观。

3 以地域艺术文化特色作为城市包装的特色表现

在城市包装中,地域艺术文化特色作为树立城市品牌特色,城市发展竞争中最有竞争力的条件,体现城市发展的文化价值。在城市发展中文化发展的特色性是竞争力的强大表现,城市必须依靠自身良好的环境,挖掘独特的功能与性质,包装出特色性、品牌性城市,确立城市的地位。把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结合起来,使现代人在审美、娱乐和生活的过程中,感受这种文化的魅力与震撼,吸收滋润心灵的文化营养。通过诠释、创意、加工和艺术的活化,把不能自言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沟通文化、交流情感的桥梁为人们提供更多感受、参与、体验的条件和思考、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满足人们在信息、认知、审美、情感等多方面的需要,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向往。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交通,人文资源等多种因素寻找城市定位,进行整合包装,大胆创新,弘扬特色,构筑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城市精神,这才是城市包装中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韩博文,陈启生.论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甘肃地域文化中的地位[J].北京:中国藏学,2009.2.

[2]赵宪军.丝绸之路甘肃地域文化探析[J].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

城市建筑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1],通过对中国交建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典型案例分析,笔者对建筑类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议,以希望对建筑施工企业文化研究和建设提供参照。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成立于2006年10月8日,是中国第一家成功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国有基建企业。中国交建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拥有60多家全资、控股子公司,业务足迹遍及世界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交建自成立之初,就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下面,笔者以中国交建企业文化建设为例,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对建筑类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议,希望能为企业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中国交建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分析

中国交建自成立以来就保持的高速发展的态势,“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面对“十三五”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企业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战略,迫切需要我们提炼出一整套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反应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理念、企业员工共同追求价值观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引领公司实现新的跨越。为此中国交建制定了一整套企业文化理念:

(一) 企业使命:固基修道,履方致远

中国交建的企业使命是:固基修道,履方致远。有两层含义:“固基修道”,“基”相当于基础,中国交建作为基建企业,基础必须牢固,企业发展也要打好基础。“履方致远”,履,主要是践行的意思,企业规划和战略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践行使企业目标更加远大。

(二)企业愿景: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交建的企业愿景是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的,中国交建提出的“五商中交”战略,即将中国交建打造成全球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工与港口机械制造集成商。这一战略既是对公司主营业务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规划愿景,在“五商中交”戰略内涵中,进一步加工提炼出企业愿景。

(三)企业精神:交融天下,建者无疆

中国交建的企业精神生动传递了作为交通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广阔胸襟,和对未来发展的雄心壮志。中国交建正是在企业精神的指引下,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着奋斗着。中国交建在企业改革与实践过程中,还总结出一大批具有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比如“墨脱精神”、“振华精神”、“龙成精神”等等。

(四)企业核心价值观:公平、包容、务实、创新

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背后是企业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交建作为国务院国资委领导下的中央企业,不仅是共和国的长子,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中国交建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中国交建在发展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共同精神文化追求。

(五)员工价值准则:“崇德崇学、向上向善”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目标和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员工拥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企业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两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中国交建员工所崇尚的价值准则正是以道德品行第一,善于不断完善自我,加强学习,积极进取。这样的员工行为准则,不仅能更好的融入组织文化,也为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建筑行业特性,创建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对中国交建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典型案例分析,笔者对建筑类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与道德准则、思维方式与习惯,价值观与经营哲学,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走向和内容。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只有企业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作为企业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表率,也成为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代言人。

(二)调整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成长要经历创立、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处在创业期的企业,其核心目的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文化应着重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充满信心。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内部环境,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合理调整。在企业步入成熟阶段后,企业往往集团化,这个时候往往容易出现大企业病,这时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强调危机意识和培养开发人才上下功夫。

(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培育和塑造企业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价值观进行分析整合,才能提炼出最适应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确立后,企业需要从上到下、从管理者到员工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体现企业精神的要求,真正把企业精神落实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才能增强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精神发扬光大,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它是一种凝聚人心来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勇.中冶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施工企业管理,2009(06).

城市建筑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模式、理念、特征与个性, 是城市的外在和内在气质的凝结。可以说, 城市的文化是城市的内核与灵魂所在, 也标志着城市发展的进度和品质。因此,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工作, 应该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工作的要领。当前, 不少城市在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集中表现为如下方面:

1.1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投入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 我国都是遵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政策, 使得各地、各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GDP至上”的理念,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GDP的多少, 一切工作的衡量要求都是能否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当然, 谋求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大政方针, 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但是过度的重视经济建设就容易忽视文化建设的内容。在这样的思维主导下, 很多城市并不太重视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宣传、推广与塑造工作。不少城市对于城市文化的认知极为肤浅, 甚至没有指定专门的针对本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塑造的对策和方案。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或不全面的情况下, 城市的整体文化建设就必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城市的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完成的, 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文化的维护者长期的精心努力, 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人才和物资的投入与保障。失去了物质方面的支持和维持, 城市文化建设就是“空中楼阁, 海底捞月”。而事实上, 很多城市对于文化建设的热情严重不足, 对于本项工作的投入力度更是乏善可陈。缺少资金、人才、政策和基础设施支撑的文化建设, 显然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1.2 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文化建设管理不科学

机制和体制建设是保证城市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有效手段, 而机构的完善和健全, 首先在组织形式上为城市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 很多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保障力度不够, 体制和机制的完善尚存在问题, 集中表现为:文化系统的机构设置不科学, 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对于文化建设的组织、安排和日常实践活动要求不高;在城市文化的宣传、推广和执行方面存在打折扣的现象。

此外, 文化建设的管理也是十分紧要的。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 能够保证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从目前的情况看, 不少城市的文化建设处于蜻蜓点水的状态, 即日常管理的效率不高、管理手段不够丰富, 导致了文化建设的执行质量大打折扣。

2 有效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

诚如上文所述, 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阔步前进, 城市化和城市的发展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然而,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 使得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总是滞后于城市的经济建设, 长此以往必然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反应。因此, 必须针对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疑难杂症”, 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有效举措, 确保城市文化建设的持续、科学和有效推进。

2.1 建立健全城市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加大文化建设的管理和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城市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组织单位和日常执行部门, 是确保城市文化建设执行到位的先行举措。要形成城市文化建设的常态化模块, 形成管理、反馈、监督和执行“四位一体”的文化建设模式, 确保文化建设有章可依、有迹可循。要加大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管理和投入力度, 形成多元化的管理体制, 将制度化建设、人为管理结合起来, 形成制度与人工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 要根据规章制度系统整治, 形成落实到位的原则和理念, 确保文化建设的工作真正走到点子上。

2.2 打造城市专属文化名片, 树立城市文化招牌与个性

在认识到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之后, 要注重保护和引导, 塑造较为完整的城市发展特色, 打造城市文化的名片, 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比如, 浙江省的杭州市, 打造了以西湖风景区和南宋古城为核心的文化品牌, 大大提升了杭州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再如, 湖北省的襄樊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活动,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青海省的西宁市利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以及青藏高原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打造“夏都”西宁品牌, 极大地提升了西宁的影响力。

2.3 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塑造城市文化的氛围与核心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 城市化进程也在“快车道”上高度前进, 越来越多的城市被建设得更加美丽, 更具吸引力。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重要的休闲、开放与功能性的空间, 在城市发展和拓展功能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期间, 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 可以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塑造为主体, 确保城市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让广大城市居民真正因此受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城市的文化建设也进入到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工作, 以此来提升城市的品质。在未来, 城市文化建设要有的放矢, 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 最终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文化建设是城市整体发展和建设工作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建设一条线, 更要强调和重视文化建设的内容。本文对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如何有效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文化建设,城市化,文化遗存,管理,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福磊.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逻辑—城市政治的视角[D].山东大学, 2011

上一篇:成本设计思路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师院校学前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