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医学论文范文

2024-07-14

地震救援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章总则

本预案为崇信县周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地震临震预报或发生地震时,必须遵守的基本程序、组织原则及实施方案。为了确保地震突发时能够协调、有序和 高效进行抢险救灾,保证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物资到位、行动到位,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结合我矿实际情况, 特修订《崇信县周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1.1、应急目标 、

为使我公司在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能够高效、有序地做好地震预防、 预警工作;并在地震发生后,能高效、有序地开展地震应急救灾的活动,避免出现“小震大灾”的后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遏制连锁性的各种次生灾害蔓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保障生产设施安 全、减小环境污染程度,特编制本预案。 1.2、适用范围 、

本预案适用于全公司处于临震状态,或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和响应阶段。 1.3、编制依据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国务院《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和《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 ,参照《甘肃省地震应急预案》《企业地震应急 、 预案编写指南》《地震应急预案》和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 、 1.4、工作原则 、

公司抗震救灾实行统一指挥、 分级分部门负责并协调一致原则、 快速反映原则、信息共享原则、服从全局的原则。

1、统一指挥原则。地震应急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公司所属单位应接受公司的总体指挥。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的基本原则。

2、协调一致原则。应急工作既要与公司日常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消防管理和抗震减灾管理协调一致,又要在应急工作实施过程中具有权威性;既要在应急工作时全面调动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分级、分部门负责,又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3、快速反映原则。地震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各单位都要立即根据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4、重视次

生灾害原则。由于煤矿属于高危行业,决定了地震的次生灾害将比较严重,甚至危害远远大于地震本身造成的灾害。

5、服从全局的原则。抗震救灾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系统工程,各单位都要主动协助政府,密切配合,积极支援与协作,以求得抗震救灾工作的整体效果。

6、信息共享原则。地震发生后,为确保抗震救灾工作指挥决策无误, 各单位要迅速上报灾情。主要内容是受灾范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及次生灾害情况等。 1.5灾害分级及其响应级别

1.5.1、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四级: 1.5.1.1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 30 人以上被困或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公司年生产总值 1%以上的地震;或发生 7.0 级以上地震。 1.5.1.2 重大地震灾害:造成 10~29 人被困或死亡,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0 万~1000 万元的地震;或发生 6.0~7.0 级地震。 1.5.1.3 较大地震灾害:造成 3~9 人被困或死亡 9 人以下,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 万~100 万元的地震;或发生 5.0~6.0 级地震。 1.5.1.4 一般地震灾害:造成 2 人以下被困,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小于 10 万元的地震;或发生低于 5.0 级地震。

1.5.2 地震灾害的分级响应 1.5.2.1 一般地震灾害应急工作, 公司抗震防灾指挥部统一负责组织实施,当确定发生的地震级别是一般性地震灾害时,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 部工作重点是检查各基层单位的宣传安定工作,确保稳定人心,力争不使 小震造成大的恐慌和灾害。加强地震观测和汇报,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 害扩大。 1.5.2.2 较大、重大或特大地震灾害应急工作,公司抗震救灾办公室立即汇报平凉市政府,由市政府根据灾情汇报请示甘肃省或国务院抗震救灾机构,上级政府视灾情派出领导现场指挥、指导救灾工作。

1.5.3、其它地震事件 上述地震灾害以外的地震事件均称其它地震事件,主要包括本地发生 有感地震或受周边地区地震波及但未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或有重大地震谣传等地震事件。 其它地震事件的应急工作由公司抗震防灾指挥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2.1.1 2.1.1.1应急组织与职责

2.1、崇信县周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各组职责如下: 、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各组职责如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各组职责如下:

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组成及职责 总 指 挥:矿长副总指挥:安全矿长、生产矿长、总工程师、机电矿长、通防矿长 成 员:各部门负责人主要职责:组织实施本预案,全面指挥 XX 煤矿抗震救灾工作;制定紧 急管理办法或特别管制措施, 确定震后应急期应急工作规模; 统一安排和调用救灾物资、设备、人员;向县、市、省政府报告震情、灾情和救灾工作情 况。 2.1.1.2 指挥部办室:指挥部办公室设在 XX 煤矿安全指挥中心 办公室主任:安全矿长(兼) 办公室副主任:安全指挥中心主任、各应急分组组长 主要职责:协助总指挥组织协调各应急分组的工作;协调不同救援组 之间关系; 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各种救援小组的衔接与相互配合; 相邻队伍之 间要划分责任区边界; 协调区块内各队伍之间道路、 电力、 照明、 有线电话、 网络、水源等现场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协调各队伍之间联系,互通有无,互 相支援, 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负责了解、 收集和汇总报告震情、 灾情等;审核地震新闻宣传内容,组织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负责接受和安 排省、 县内外提供的紧急救援; 市、 负责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和对外接待工作。 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联系电话见附表 4。 2.1.2 指挥部下设抢险救援组、工程抢险和生命线工程修复组、医疗 卫生和卫生防疫救治组、电力抢险组、通讯联络组、物资供应组、次生灾害 抢险组、交通运输组、生活安置组、 治安保卫组、宣传报道组、 财务管理组, 各小组实行负责人制度。各组按指挥部的部署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工作。 2.2、应急分组及职责 、

2.2.1、抢险救援组 组 长:救援大队负责人责任单位:救援大队 成 员:救援大队全体人员主要职责: (1)召集所属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参加抗震救灾; (2)组织疏散人员,抢救伤员,立即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划分警戒区域,实施定向、定时封锁,防止事故危害区外的人员进入; (3)为抢险车辆、物质、设备及人员指引道路,并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 道路交通; (4)配合政府部门派来的救援人员,挖掘、抢救被压埋人员和重要物资 及完成其它抢险任务; (5)指挥部安排的其它应急任务。 2.2.

2、医疗卫生和卫生防疫救治组 组 长:后勤部部长责任单位:后勤部医务所 成 员:后勤部医务所全体人员主要职责: (1)组织医疗抢救队到震灾现场开展抢救和医治伤病员工作,协同省、 市卫生部门派来的医疗队进行防疫救护工作, 建立临时医疗点抢救和处置伤 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卫生等,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突发和蔓延; (3)保障灾区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负责救灾食品、药品安全的 监督管理。 2.2.3、通讯保障组 组 长:办公室主任责任单位:办公室 成

员:办公室全体人员主要职责: (1)负责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讯设施,保障抗震救灾通讯畅通;必要时 灾区可实施广播通知,以保障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2)保证公司与上级政府、地震部门的通讯联系畅通; (3)架设 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与各组(部门)的临时专用电话,抢修 被破坏的通讯线路,恢复通讯。 2.2.4、电力抢险组 组 长:发电车间主任责任单位:发电车间 成 员:发电车间电工班全体人员主要职责: (1)迅速组织调集抢修队伍,尽快恢复被毁坏的送、发、配电设施和电 力调度通讯系统等,保证灾区用电。必要时启动柴油发电机应急。 (2)对储有可燃气、液体的单位,必须坚持先抢修后供电的程序。 (3)协调、指导、监督事故单位尽快恢复被破坏的发、送、变、配电设 施和电力调度通讯系统的功能等。保证重要部位(特别是抗震救灾指挥部等 重点部门)用电供应。 2.2.

5、物资供应组 组 长:供应处处长责任单位:物资供应处 主要职责:负责根据指挥部提出的物质计划,做好采购、调拨的救灾物 资的管理工作。 2.2.6、交通运输组 组 长:公司车队队长责任单位:公司车队 成 员:公司车队全体人员主要职责:协助运送救灾车辆、物资、人员、伤员等工作。 2.2.

7、生活安置组组长:后勤部部长责任单位:后勤部 成 员:后勤部全体人员主要职责: (1) 调运粮食、食品与物资,保证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疏散安置受 灾群众,解决吃、穿、住等问题,协助医疗救护工作; (2) 协助灾情调查,统计工作,做好死难者的善后工作和伤、残人员的 安置。 2.2.8、工程抢险、生命线工程修复组 组 长:工资产部部长责任单位:资产部 成 员:资产部全体人员主要职责: (1) 负责组织力量对灾区中被破坏的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 运输、办公、生产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公司基础设施功能,组织工程 抢修队; (2) 负责建筑抢修,清理路障,搭建简易住房等任务。 2.2.

9、次生灾害抢险组 组 长:生产处长责任单位:生产处 成 员:生产处、发电车间、安环处、供应处、保卫处、各车间主要职责: (1) 负责协调组织组事故现场人员、 设备的抢险, 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 害的抢排险工作(如明火、漏气、漏电、爆炸、易坍塌建筑物、构筑物等) ; (2) 组织对爆炸、有毒、腐蚀性物品的抢险及安全的监督与排险;(3) 负责防范地质灾害发生, 提出应急治理措施; 负责水源等环境污染 灾害次生灾害的紧急处理; (4) 对震区锅炉、危化品储罐等特种设备的安全进行监管; (5) 严密监视和排除可能发生的火灾,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扩大和次 生灾害。 2.2.10、宣传报道组 组 长:办公室主任责任单位:办公室 成 员:办公室全体人员

主要职责: (1) 负责抗震救灾工作宣传报道,防震救灾知识宣传,安定民心,

按照 有关规定向公众发布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报道抗震救灾先进事迹; (2) 负责文化娱乐场所的防震救灾应急宣传教育与安全教育, 积极稳妥 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报道; (3) 及时平息及澄清地震谣传等工作,呼吁社会捐助等工作。 2.2.

11、财务管理组 组 长:财务部部长责任单位:财务部 成 员:财务部全体人员主要职责: 筹集抗震救灾经费, 统一管理上级下拨的救灾经费及兄弟单 位援助的经费,设立公司抗震救灾专项资金,调动资金的使用。 2.2.

12、治安保卫组 组 长:保卫处负责人责任单位:保卫处 成 员:保卫处、消防队全体人员主要职责: (1)负责灾区社会治安管理,打击在特殊情况下的不法行为,负责交通 管制; (2)负责救灾物资、公司内机要部门、金融部门、储备仓库、救济物品 集散点等重要目标的保卫、防火、防盗等工作。 2.3、应急工作流程及组织体系框图 、 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体系框图(附表 1)、地震灾害临震应急流 程图(附表 2)、地震灾害震后应急流程图(附表 3)。 第三章

3.1、临震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方案 应急响应方案 响应在接到省政府发布的地震灾害预报信息后, 由公司抗震救灾领导指挥部 宣布进入临震应急期,临震应急期一般为 10 日;必要时,可以延长 10 日。 指挥部督促检查并责成有关部门做好下述临震应急工作。 3.1.l、预警行动启动 3.1.1.1 应急预案启动后,指挥部成员未经批准不得外出,领导组成员 不在或者有特殊情况时,按职务高低递补。指挥部办公室进入紧急状态,密 切监视地震动态,保持与市地震局联系,注意异常情况,提出分析意见,并 随时报告震情变化; 3.1.1.2 在临震应急期,指挥部根据本地政府的要求,部署地震应急预 案的实施工作, 对临震应急活动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同时随时 接受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和本地市政府对实施地震应急预案工作进行检 查。 3.1.1.2 在临震应急期,指挥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向预报区的人员提 出避震撤离的劝告;情况紧急时,应当有组织地进行避震疏散;根据震情发 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疏散地点选择在空旷的地点如:焦库)。 3.1.1.3 指挥部组织、 督促有关部门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 急排查与防护,对重要危险源或物品实行关、停、并、转措施;保卫部必 须派人维护现场治安。 3.1.1.4 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组织督促、 检查各部门抢险救灾的准备工 作; 3.1.1.5 指挥部负责组织做好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确保社会秩序稳 定。 3.1.1.6 指挥部负责督促有关部门对震后救灾物资的供给和对需救助 对象的统计调查,确保无任何漏洞。 3.1.

2、预警信息收集

与确认 3.1.2.1 预警报告制度。各单位发现地震前兆异常、发现引发重大次生 灾害隐患,要及时报告指挥部办公室。 3.1.2.2 接警确认制度。指挥部接到有关预警信息报告后,要及时准确 记录,立即组织确认。 3.1.2.3 报警通知制度。指挥部将信息确认结果及时向报告者反馈,并 将确认信息及时报市防震减灾协调领导组办公室进行核实、处理。 3.1.3、在临震应急期,指挥部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用物资、设 备、人员和占用场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阻拦;调用物资、设备或 者占用场地的,事后应及时归还或者给予补偿。 3.1.4 在临震应急期,公司各行动组和车间必须准备必要的值班日记, 以便记下行动中的紧急情况。 3.2震后应急响应

地震发生后,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立即到达指挥部 XX (如指挥部遭受破坏应在指定地点集合) ,并检查、督促、指导各单位做好有关工作, 事故单位应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 3.2.1 召开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紧急会议,听取指 挥部办公室有关震情、灾情的汇报和省、市人民政府有关抗震救灾的指示。 研究布置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实施应急值班制度,对各应急组提出要求。 3.2.2 部署救灾工作,落实指挥各部门的任务。指导所属各单位组织 开展自救、互救工作,动员所属员工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想方设法 减轻损失,恢复生产。 3.2.3 指挥部办公室要分类、核实、汇总灾情,向省、市、县人民政 府及省、市县地震办公室报告所属单位及所在区域的灾情。确定并紧急调 动救援队伍,调拨救援物资,酌情向其他部门提出协助呼吁。并配合部署 实施抗震救灾工作。建立应急保障数据库。 3.2.4 通知公司内所有各单位和部门、各工作组迅速组织抗震救灾, 维持治安、抢救伤员、安定民心,协调电力主管部门尽快恢复破坏的电力 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保障电力供应;尽快组织人员恢复被毁 坏的道路及其它有关设施,保证抢险救灾车辆、人员通过和受灾人员的疏 散;配合省、市、县等部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和生产自救工作。 3.2.5、各应急工作组迅速召集各小组救援人员,根据指挥部调度,准 备救援工具、机械等,开始巡查,做好资金、物资的准备工作,紧急调运 粮食、食品和救济物品、物资,搭建临时住所,保证职工生活必需品的供 应和受灾人员的安置。及时提供所需药品、医疗器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时检查、监测饮用水、食品卫生,保证 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 3.2.

6、组织灾后调查,总结经验教训;对应急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表彰或奖励,对影响或

破坏地震应急工作的给予处分、处罚。 3.2.7、地震发生时,事故单位应结合实际启动各自应急措施,积极开 展救灾工作。 3.2.8 地震突然发生时, 各单位和全体员工本着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处 理突发性事故,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切记不可随便进行 停送电等操作,防止因电短路引起火灾、物料泄露引起爆炸、火灾等次生 灾害事故发生。对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点和设施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并加强监视、控制,防止灾害扩大。并会同指挥部办公室、财务处等有关 单位和部门,对灾害损失作出评估。 3.2.

9、指挥部办公室会同政府部门实事求是地向公众发布震情、灾情 等有关信息。 地震发生后引起的事故相当多,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不同情况,审时 度势,采取灵活的应急对策。

3.3、应急结束 、

经政府部门宣布解除紧急状态,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确认现场地震 次生事故隐患已消除或得到控制,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 3.4、后期处理 、

3.4.1、受灾的安置与抚恤 3.4.1.1 妥善安置、救治伤残人员。 3.4.1.2 妥善安置震亡人员,做好震后防疫工作。 3.4.1.3 调动供水车,设立临时供水点站。 3.4.1.4 组织搭建防震棚,安置因震而无房或危房的职工。

3.4.1.5 完善粮食供应、临时的食堂和食品专供点管理,保证职工基本 生存需要。 3.4.1.6 协调社会力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3.4.2、调用物资的清理与补偿 3.4.2.1 组织医疗、钢材、木材、建材等物资供应部门或单位,对调用 物资进行及时清理。 3.4.2.2 清查短缺物资或临时征用物资,根据国家政策予以补偿。 3.4.

3、社会救助 3.4.3.1 整理救助财物,制定发放方案,及时发放。 3.4.3.2 协调保险公司,及时进行保险理赔。 3.4.3.3 制定重建方案,核算重建资金,募集重建资金。 3.4.4、调查总结 3.4.4.1 总结经验教训。 3.4.4.2 表彰应急抢险有功人员。 3.4.4.3 对预案实施不力者开展责任调查和责任追究。 3.4.4.4 对造成人为重大损失的按司法程序依法予以处置。 3.4.4.5 依据地震应急工作及时修订预案。 第四章

4.1、信息沟通保障 、应急保障措施

4.1.1 信息沟通应首选有线电话,在有线电话线路损坏时,以对讲机、 手机保障救灾通讯,同时全力恢复有线电话通讯。 4.1.2 地震事故发生后,首先由当班班组长或岗位人员向车间和指挥 部办公室(调度室),讲明事故部位、有无

其他次生灾害发生等情况、人 员伤亡情况。

4.1.3 车间和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地震事故报警后,要立即向总指挥或 副总指挥报告,将事故现场上报的灾害情况及单位名称事故部位的位置等 情况,并要随时上报事故发展变化情况。同时通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成 员、车间领导、安全员、技术员及时到达事故现场。 4.1.4 车间和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有毒气体大量泄露报警后,要立即向 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报告,并随时上报泄露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并通知公司 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和公司相关领导、车间领导、技术员及时到达现场。 4.1.5 变电站发生跳闸、大面积停电等事故时,变电站班长或当班人 员必须立即向车间和指挥部办公室汇报。并按指挥部指令启动紧急情况处 理程序处理事故,迅速恢复变电站系统供电。 4.1.6 指挥部接到次生灾害报警后,立即启动紧急情况处理程序,对 警情做出判断,迅速调度一切应急力量、救援设备、器材、物品等,为抢 险救援赢得时间。同时划分警戒区域,实施定向、定时封锁,防止人员进 入事故危害区。 4.1.7 在接到火灾报警的同时,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指派专人带预案到 路口接消防车,便于消防车快速到达火场,同时提供帮助灭火的相关资料。 4.1.8 保卫部调集保卫人员沿途为抢险车辆、物质、设备及人员指引 道路,并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道路交通。

4.2、现场抢救、工程抢险、和次生灾害防治保障 、现场抢救、工程抢险、 4.2.1 现场救护 4.2.1.1 在地下室、鼓风机室、粗苯等场所设置了事故柜,配备了必要 的医疗急救箱,内有纱布、绷带、剪刀、医用胶布等,可进行简单包扎;在可能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岗位配备防毒面具、滤毒罐等。 4.2.1.2 有酸碱等腐蚀性物料的场所设有冲洗装置。 4.2.1.3 公司厂区内消防管网及消火栓, 每个消火栓旁设置消防箱、 工 艺装置设备设有固定式消防给水竖管。生产装置内设置手提式灭火器,粗 苯、焦油罐区设有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 4.2.1.4 变电站、配电室、中控室等重要场所设有二氧化碳灭火器。主 要生产区设置有消防栓、蒸汽灭火系统、干粉及泡沫站等。 4.2.2 工程抢险 工程抢险:自备柴油发电机一台,工具车、叉车、吊车各一辆。各车 间也配备了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供总指挥部调拨。 4.

3、应急队伍保障 、

4.3.1、指挥部成员保障:接到地震或启动本预案通知后,抗震救灾指 挥部成员根据指挥部的通知, 立即赶赴指定地点就位,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照 要求就位的,由相应副职替代; 指挥部地点: ①公司调度室(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②保卫处办公室 (抢险救灾办公室),必须保障指挥部信息畅通。 4.3.

2、指挥

部成员单位保障:本预案启动的同时,指挥部成员单位应 立即启动本部门应急措施,在各应急分组召集单位的统一协调下,接受 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 负责落实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和抢险救 灾工作。 4.4、医疗保障 、

4.4.1、组织交口县医院、厂医务所全体人员开展医疗急救、卫生防疫。 4.4.

2、组织救治急救器材、药品。 4.4.3、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实施心理救助。 4.

5、物资保障 、

4.5.1、各单位自备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劳动保护用品、工具。 4.5.

2、后勤部负责储备手电 20 把,以备晚间急用。以及必要的生活 用品。 4.5.3、供应处要做好防汛器材的储备工作,另备铁锹 100 把、镐 50 把、草袋或编织袋 1000 条,抬框、扛子 20 套,雨衣、雨鞋 150 套,潜水 泵 5 台等等, 4.

6、资金保障 、

4.6.1、 要保证先期的物资和器材储备资金投入, 预备必要的补偿资金。 4.6.

2、要拟订抢险救灾过程的资金调配计划,保证抢险救灾时有足够 的资金可供调配。 4.6.3、会同保险公司等部门做好后期有关资金理赔、补偿工作。 4.6.

4、要储备和保证后期足够的职工安置费用。 4.7、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

4.7.1、指挥部要规划出可供受灾职工疏散的路线和不同级别的临时避 难场所,并有明确的标志。 4.7.

2、公司应建立健全避难场所的生活必备设施。 4.8、技术保障 、

4.8.1、建立并完善各部门、单位多种通信渠道,防震减灾指挥部或成 员单位要采用手机或对讲机联网等形式保障通信畅通, 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 室要设立值班室并负责收集各种通信资料。 4.8.

2、地震应急相关技术资料的建立与完善由抗震办公室负责。

4.9、向社会救灾提供支援的保障 、向社会救灾提供支援的保障

公司发生地震时的抢险救援人员以全体职工为主要力量。 全体职工都应当在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后, 奋勇保卫家园, 把灾害损失 降到最低限。 在完成本公司救灾任务的同时, 从人员和物资上还要听从省市 抗震指挥部的统一调派,积极参加社会救援。 4.10、安全和治安保障 、安全和治安保障

4.10.1、保卫部门加强对指挥部机关、要害部门、重大危险源、资金仓 库、救济物品集散点、储备仓库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4.10.

2、 保卫部门要协助事故单

位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预防 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 灾工作顺利进行。 4.11灾害评估准备

为使公司在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对公司整体受灾情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结论, 公司抗震减灾指挥部应在已经掌握公司固 定资产的情况下,对以下几方面评估作出准备: 人员伤亡数量; 建筑物损失情况; 设备损坏情况; 生产停顿损失情况; 个人财产损失情况; 其它损失等。 第五章

5.1重点系统应急预案重要危险源、重点防护场所 危险源、 在临震应急期,公司内正常组织生产,在接到本地市政府向预报区的 人员提出避震撤离的劝告后,公司总指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下 列工作完成后宣布。 5.1.1、化产车间停止一切投加原料和药剂、产品输送工作;炼焦车间 根 据 调 度 指 令 停 止 出 焦 ;压 力 容 器 应 时 刻 注 意 压 力 变 化 ;原 料 、营 销 部 停 止一切运输工作;供应处停止物料的采购工作(救灾物品除外)。 5.1.

2、在临震应急期和震后公司内所有的地点禁止使用明火(如:电 炉子、焊接作业等)。5.1.3、 各车间根据本车间的实际情况 (在生产过程中或生产结束后) , 将罐内残留的清洗液全部排掉;消防队将消防车全部装满水(除了作为消 防用水外还可以用于饮用水); 5.1.

4、所有的设备检修、土建施工项目停止运行(设备上部和土建施 工工房上部的容易掉下的物品必须稳固放置在地面上);电动葫芦停止运 行; 5.1.5、资产部检查各建筑物是否有破损现场,以便能及时维修(即使 不能及时维修,在此处应有醒目的标识,警告员工一旦发生地震时千万不 要躲避在此处); 5.1.

6、车队做好车辆的检查工作,保证车辆在任何状态下能处于使用 的状态,在地震发生时,司机和随车人员千万不要躲避在车辆内。 5.1.7、变电站发生跳闸、大面积停电等事故时,变电所班长或当班人 员必须立即向车间和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并按本地市供电公司调度室指令 启动紧急情况处理程序处理事故,迅速恢复变电所系统供电或紧急启用柴 油发电机。

5.2焦化厂主要次生灾害源应急对策

5.2.1 灾害描述 焦化厂是从事煤炭加工,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产品的特点,主要次生灾害源有煤气、粗苯等。 煤气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等特点,生产过程是在密闭系统进行,如 发生管道断裂或设备破裂,就会发生中毒、爆炸事故;粗苯呈液体、刺激气 味、淡黄色、闪点低、挥发性强、渗透性强、遇

火可引起爆炸发生火灾。 5.2.2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阀门避免发生灾害。应及时打开焦炉放散管, 关闭阀门,关闭回炉煤气总阀。在粗苯罐上装呼吸阀。 5.2.3 撤离措施 当煤气、粗苯等化学品发生泄漏时,应应配戴煤气或苯类滤毒罐,集 体向上风侧撤离; 撤离途经泄漏区时要避免跑步等易产生火花的动作; 如需 进入灾区抢救伤员,必须穿戴好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切忌盲目施救。

5.3其它要害场所应急对策 其它要害场所应急对策

5.3.1 公司财务部门应急措施 接到临震预报,要加强财务管理,及时把当天发生的业务、原始票据认真清点保管好; 财务出纳人员及时认真盘点当天资金收支结余情况, 并把 重要的资金、印件、票据等存放在保险柜内保管好;地震余震过后,要与保 卫部人员保护好现场,及时清理财产物资,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5.3.2 公司档案室应急措施 接到临震预报,要加强档案管理,及时将所有档案柜全部锁好,切断 电源、 撤出易燃物或其它一切可能引起火灾的物质, 然后销好防盗门离开现 场;地震余震过后,相关人员要与经警共同保护好现场,防止档案被毁。 5.3.3 公司食堂震前震后应急措施 接到临震预报,应及时准备好干粮等方便食品、储备足量的饮用水, 将煤气、 液化气瓶阀门彻底关闭, 并将液化气瓶等易燃物放置在远离电源的 安全场所,切断电源、撤出人员;地震余震过后,按指挥部要求生火做饭。 第六章

6.1 总结附则 地震应急工作结束后,各部门、单位对本单位应急工作进行总结,并 将总结报告报 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 抗震救灾指挥部对应急预案实施情 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6.2预案的管理、审批、 预案的管理、审批、更新的有关规定

6.1.1、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制定、修订、更新《公司地震应急预案》 。 6.1.

2、各部门和单位应参照本预案制定、修订地震应急救援措施,要 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平震结合,细化措施,明确责任,便 于操作。随着机构和人员变动时,要及时修订,并报 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 部批准同意后实施、备案。 。 6.1.3、涉及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产生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单独制定、 修订各自的应急措施,由 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进行审批。 6.1.

4、各单位应急措施要不定期进行演练,确保措施的可行性、科学 性。 6.1.5、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将对各单位的应急措施进行不定 XX 期检查,对预案

的编制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6.2、奖励与责任追究制度 、

6.2.1、在破坏性地震应急活动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 或者上报公司防震减灾指挥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6.2.1.

1、出色完成破坏性地震应急任务的; 6.2.1.2、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或者抢救人员有功的; 6.2.1.

3、及时排除险情,防止灾害扩大,成绩显著的; 6.2.1.4、对地震应急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6.2.1.

5、因震情、灾情测报准确和信息传递及时而减轻灾害损失的; 6.2.1.6、及时供应用于应急救灾的物资和工具或者节约经费开支,成 绩显著的;

6.2.1.7、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6.2.

2、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者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 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依照治安管理处罚 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2.2.1、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措施的; 6.2.2.

2、不按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规定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 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 6.2.2.3、违抗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拒不承担地震应急任务的; 6.2.2.

4、阻挠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调用物资、人员或者占用场地的; 6.2.2.5、贪污、挪用、盗窃地震应急工作经费或者物资的; 6.2.2.

6、有特定责任必须坚守岗位的人员,在临震应急期或震后应急 期不坚守岗位,不及时掌握震情、灾情,临阵脱逃或者玩忽职守的; 6.2.2.7、在临震应急期或者震后应急期哄抢公司或者职工的财产的; 6.2.2.

8、阻碍抗震救灾人员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6.2.2.9、不按照规定和实际情况报告灾情的; 6.2.2.

10、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 6.2.2.

11、有对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造成危害的其他行为的。 6.3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 预 案 由 XX 公 司 XX 煤 矿 抗 震 救 灾 指 挥 部 办 公 室 制 定 并 负 责解释。 6.4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 附件: 附件 1: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体系框图 附件 2:地震灾害临震应急流程图附件 3:地震灾害震后应急流程图 附件 4: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联系电话 附件 5:应急电话 附件 1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体系框 工作体系框架图 山西 XX 焦煤有限 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体系框架图

XX 公司 XX 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 总指挥:矿长 副总指挥:其他副矿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抢险救援组 责任单位:保卫处电力抢险组 责任单位:发电车间工程抢险和生命线工程修复组 责任单位:资产部医疗卫生和卫生防疫救治组责任单位:后勤部次生灾害抢险组 责任单位:生产处物资供应组 责任单位:供应处生活安置组 责任单位:后勤部治安保卫组 责任单位:保卫处交通运输组 责任单位:车队宣传报道组 责任单位:办公室财务管理组 责任单位:财务部通讯联络组 责任单位:通讯站附件 2地震灾害临震应急流程图

省政府发布地震临震预报进入临震应急期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向公司汇报震情公司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应急行动与政府地震局保持联系,做好震情跟踪监视启动《XX 公司 XX 煤矿地震应急预案》预警响应方案召开全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会议命令公司所属各单位启动相应的地震应急措施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及时向公司各单位发布省政府的临震预报根据震情发布避震通知,组织避震疏散附件 3地震灾害震后应急流程图

震后应急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行动公司所属各单位及时向指挥部速报震情召开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会议启动各单位《破坏性地震应急措施》根据震情,对地震灾情进行快速评估并速报命令启动《XX 公司 XX 煤矿地震应急预案》迅速了解灾情、并汇总速报保持与省、市、县地震部门联系,速报震后趋势各应急分组迅速进入应急状态配合国家、省、市、县地震局开展现场监测工作向社会发布“震情通报”地震灾害损失调查和评估向省、市、县汇报有关地震情况根据震情、灾情召开指挥部会议决定紧急调用物资、设备、人员和场地 28决定是否向上级提出紧急支援请求决定是否采取管制措施视情赴灾区视察灾情、安抚职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联系电话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联系电话 应急救援

固定电话 姓 名 全号 办公电话应急电话

地震救援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筹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为确保组

队工作顺利进行,成立河东县紧急救援队筹备领导小组和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

1、筹备领导小组

组长:仇冰玉县政府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

副组长:孙宗新县政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李培玉县公安局局长

秦平县地震办公室主任

成员:李殿军县安监局局长

宗广银县公安局副局长

王云收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

王建成县交通局局长

王全友县城建处主任

任志勇县民政局局长

尹成福县林业局局长

金岩县卫生局副局长

邵明有县网通公司经理

杨建忠移动公司河东县分公司经理

吕济才县供电公司经理

杜建县自来水公司经理

2、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

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事地点设在县地震办公室。

主任:孙宗新县政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副主任:李锋县地震办公室副主任

武玉泽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

范学刚县林业局副局长

成员:金岩县卫生局副局长好范文版权所有

闫茂胜县安监局副局长

王宜伦县交通局副局长

田俊法县民政局副局长

李冰县城建处副主任

陈传华县网通公司副经理

任广田移动公司河东县分公司副经理

周建光县供电公司副经理

张道银县公安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张晓春县自来水公司副经理

二、救援队人员组成

根据《河东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方案》的要求,河东县救援队人员组成共60人,设队长1人、副队长2人,下设2个分队,每个分队编制30人,设立搜寻组、救援组、保障组、医疗救护组。

(一)队部组成人员(10人)

队长:王云收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

副队长:李锋县地震办公室副主任

金岩县卫生局副局长

作战参谋:张道银县公安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通讯人员:许京奎县网通公司科长

工程人员:王如磊县供电公司科长

左玉广县自来水公司科长

危险化学品处置人员:杨晓飞县公安专职消防队代理副指导员

给养、装备助理人员:刘金成县公安专职消防队队长

赵群县地震办公室科长

(二)第一分队组成人员(30人)

分队长:王云收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

副分队长:刘金成县公安专职消防队队长

1、搜寻组(县公安专职消防队、县公安局6人):

组长:孙朝阳

副组长:刘洪刚

队员:李超周瑞李宝明王友良

2、救援组(县公安专职消防队,8人):

组长:杨晓飞

副组长:姚付远

队员:王明涛蒋亚楠刘学义王夫贵

唐海峰刘健元

3、保障组(9人):

组长:许京奎(县网通公司)

副组长:赵文杰(县供电公司)

队员:王永伟王发涛(县网通公司)

刘海廷张涛(县供电公司)

王晓武郭海涛李强(县自来水公司)

4、医疗救护组(县人民医院,5人):

组长:英吉林

队员:孙翔宇朱宝欣喻学慧王娟

(三)第二分队组成人员(30人)

分队长:武玉泽(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好范文版权所有

副分队长:张道银(县公安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1、搜寻组(县公安专职消防队、县公安局6人):

组长:王彬

副组长:田成龙

队员:王运会杨文军蔡飞龙宋学斌

2、救援组(县公安专职消防队,8人):

组长:田成亮

副组长:王林

队员:赵大鹏周洁冯兆祥李超李学鹏王龙远

3、保障组(9人):

组长:张彦波(县供电公司)

副组长:左玉广(县自来水公司)

成员:腾风贵裴厚才王京波(县网通公司)

卢宏建余建军(县供电公司)

刘云飞朱景锋(县自来水公司)

(4)医疗救护组(县中医院,5人):

组长:林化文

成员:韩彦华陈宏伟王立芝李云玲

三、车辆装备购置计划及经河东预算编制

1、车辆装备购置计划

河东县救援队配备队员救援服装、臂章、队旗和培训教材;配备执勤装备应急救援通讯指挥车1辆、依维柯面包车1辆、救护车1辆和救援、通讯等器材。

2、经河东预算编制

县财政负责安排河东县救援队培训、装备器材购置和组建活动专项经河东。

四、2005年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

地震救援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灾难换来的伤害是惨痛的, 它们会引起受伤、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 在经历过灾难后人们的需求就变得更多了, 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也增多。这时救援产品在紧急救援中就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可是深入了解后会发现救援时所需设备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给人们提供更为有利、有效的安全生存方式或生活环境使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在灾难来临的条件下, 由于人的生存的愿望和能力就会产生出为了生存而救助的设计”。

当2012年5月12号汶川地震发生后, 中国工业设计界相关人员于第一时间奔向灾区, 通过对救援前线人员与受灾民众的调研, 并且了解到我国目前在灾难救援装备研发、物资配置系统、避险自救用品产销、群众消费观念等四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同样也引发了工业设计界对于防灾减灾与安全救援产品设计的思考与创新。从对地震灾区的调研分析中得出来, 我国现阶段在救援过程中的技术、救援设备、器材不足以及没有一定的专业化技能[3]。在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循环中灾难随时可能会发生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破坏、伤害以及绝望。所以如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便利, 更加安全的环境, 更加有安全保障的设备产品, 这是作为一名设计者所需要重视并且考虑的。所以本人选择在地震救援中以担架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设计。

对于地震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自救方式, 什么将会存在着潜在的伤害和危险。在海底或靠近海边地区发生强烈的晃动, 能引起巨大的波浪, 称为海啸;在地面上地区发生强烈的晃动, 会引起山体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等的次生灾害。灾害带来的是对建筑物破坏、道路被毁、财产的损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进行救援的过程当中担架的用途相当的重要, 担架在医疗救援中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快速帮助伤员得到移动、转移及时进行救助, 在搬运中要注意伤者的搬运姿势, 减少在救援中造成的二次伤害。每次地震发生, 救援过程中因为使用担架不当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案例有很多。很多时候在不了解伤员的受伤部位情况下乱动伤员是相当危险的, 严重的还有可能会使伤者失去生命。所以需要对担架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研究, 深入了解灾区环境, 伤者所需……

担架是伴随着军队的发展需求而存在的产品, 初期对灾区伤者的抢救都只是徒手的抱、搀扶、拖拉等等的办法, 目的是为了快速脱离危险环境, 避免二次伤害。整个伤员的搬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给双方带来了痛苦, 实际也很少有伤员能够成功存活下来。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医学水平落后, 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和伤情了解不深, 许多四肢、脊柱骨折以及颅外伤等伤员, 因体位和运动过程中不当的搬动导致伤势加重或死亡。随着水平的提高和经验总结, 最符合生理特点和医学要求的搬运工具“担架”从而产生。

首先出现了树枝、竹竿、服装、床单、门板、靠椅等等制作的搬运工具。但是由于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品种繁杂, 给后面的生产和补给增加了一定难度。为了改善实用性、使用安全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担架的设计才逐步实现规范化。1886年, 的俄国军队研发并使用了标准的“野战担架”, 担架面为纺织帆布, 担架杆为木质结构。1912年德军首次使用了“12”型制式担架, 担架面为有机纤维, 担架杆为木质结构。1920~1938年, 瑞士军队和德国军队又在“12”型担架基础上在两杆之间增加了金属铰链, 可以使把手伸缩。

担架也是时代变化的一个象征, 从早期木头制作的简易担架只是简单搬运伤者, 演变到今天针对不同环境使用的多种担架, 无论是材质还是形状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使用者的保护、舒适度、便携性进行了一定的保障。也是对灾区伤者的一个安全保障, 让伤员能够得到心理安慰。

地震受伤主要以创伤为主, 其中骨折占据第一位, 软组织损伤占据第二位, 挤压综合症是占据第三位。对以上地震伤员的认知, 在现有担架种类中最为符合灾区救援要求的就是铲式担架。因此以铲式担架为设计基础进行设计创新。无论是在担架的功能上、形态上、材料上还是结构上都进行了设计。

针对地震灾区环境设计的救援担架, 主要设计便携的外观, 在使用时展开速度快, 搬运时省力, 减少震动。其次有固定捆绑带防止二次伤害, 提供伤者有需要的基本需求如:吸氧、输液等;在夜晚救援时具有照明功能, 崎岖的路段方便照明;有可以对患者伤病基本诊断的说明显示板。

传统的铲式担架连接结构比较复杂, 减震功能小、并且材料不轻便, 保护措施不全面, 不宜在地震灾区中急救时携带使用, 容易再次受伤。为了提高救援担架的安全性、多功能性, 根据受伤特点和救援场景担架的使用特性进行设计。

应用套管的结构方式, 合理设计担架的分解拆装, 并适应担架支架的结救援质量, 并在救援中提供简单的急救措施。具有简便快捷、体型轻巧、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安全、搬运省力、携带轻便、减少再次伤害的特点。

担架在灾区救援期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一个角色, 产品设计的目的不仅要注重造型外观方面的设计, 更要注重考虑产品与人机关系和实用性的设计, 给伤者带来安全快速的救援, 为了适应救援环境的需要以及便携, 减少二次伤害……担架将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必然产物, 所有要去对传统担架进行研究和了解, 让担架能够更好的为伤者去服务。不管是功能, 形态、携带方式、运输、材料, 结构都是担架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摘要:近些年地震灾害的频发, 以及受害者和部分施救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救援措施的不了解, 在自救与被救过程极易造成二次伤害, 使得受伤害者伤情加重或者是丢失性命。因此, 调研与设计救援担架一定程度解决这类问题。

地震救援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地震地质灾害对于我国经济、民众安全以及社会发展,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与影响,而且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多样,若无法正确掌握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特征,必然会导致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迄今为止,我国因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人员伤亡数量不计其数。为此,有关部门若想从根本上实现地震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应当积极探索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征,根据地震类型与地方特征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而切实降低地震地质灾害引发的巨大危害。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特征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0.006

引言:虽然近几年我国整体的发展趋势十分理想,但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为辽阔,蕴含诸多不相同的地形、地势,稍有不慎,就会在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下引发地震灾害。

一、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地质灾害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和广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危及生命安全。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地震,其次是自然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大量人为利用矿山和河流等地质环境产生的自然灾害。1949年以来,中国有70多万人死于重大事故,约占各类灾害死亡总人数的2/3。(2)非法破坏各种水利基础设施,破坏公共财产,造成巨大直接社会经济损失。主要灾害是大地震,其次是山体垮塌、滑坡、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和特殊地质和岩土结构工程的地质物理病害。铁路工程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有建筑房屋、铁路、公路、桥梁、车站、码头、水库、电站、管道等。(3)非法破坏农业、食品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巨大的间接社会经济损失。主要地质灾害有岩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矿山等地质和土壤灾害,以及地质水土资源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特种地质和岩土保护工程、地质和土壤病害等。(4)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危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自然灾害地质形成类型主要有山地构造塌陷、滑坡、泥石流、水土资源流失、土地沙漠化、水土地质构造、土壤水与海水地质盐渍化等灾害地面地质构造沉降山地地质构造、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等。

二、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坍塌类型

地质塌陷也是一种重大的山地地质事件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这种特殊类型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虽然死亡率较低,但其破坏性比自然环境更大,因此必须时刻予以密切关注。根据2016年中国西部地断层地质构造塌陷区山地生态形成现象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山地生态多样性主要是自然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我国相关地方气象部门调查统计数据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类似地面严重山体突然下沉灾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东部的平原地区和西北的黄土高原以及华南地区,其中类似的地面严重垮塌的新闻报道时有发生。对于煤矿矿区地表沉陷的主要类型及其自然资源类型主要做如下分析,主要类型分为自然人为行为和非自然人为行为两种,其中一些属于自然人类行为模式的煤矿沉陷主要类型是指自然资源沉陷是由于煤矿采空区的开采而引起的,这造成了大量的外来开采损失和自然资源的浪费。这在没有露天开采资源的大面积地区也很常见。

2.滑坡类型

滑坡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类型,在我国地质灾害类型统计中,滑坡灾害发生率最高。滑坡具备不同类型,目前,滑坡规模主要分为巨型高速滑坡、大型高速滑坡、中型高速滑坡和小型高速滑坡。在目前的数据统计中,小型高速滑坡的规模所占比例最高,说明该滑坡的发生率较高。从滑坡的整体区域分布来看,小型I級滑坡多发生在东部和中部丘陵地区,而在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区,中型II级滑坡所占比例较高。在大型滑坡和巨型滑坡中,青藏高原是主要的滑坡场地。根据岩质滑坡的主要材料,岩质滑坡可分为土质岩质滑坡、岩质岩质滑坡和碎屑岩质滑坡,在我国不同海拔地区发生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平均土壤类型滑坡的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出现滑坡灾害的几率非常高,超过80%,其他类型的土壤的平均利率在黄土高原地区山体滑坡是70%,和其他类型的土壤的平均利率滑坡在东南和西南中国超过60%。青藏高原大型滑坡事件较少,滑坡所占比例约为50%。从历年岩石滑坡的数量来看,西南和东部山区岩石滑坡的比例最高。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泥石流砾石滑坡十分常见。

3.泥石流类型

泥石流是目前我国影响较大的第三类自然地质灾害。数据分析表明,泥石流在我国今年地质自然灾害预测风险中占8%。根据分析结果,在现实中,划分泥石流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自然物质流的组成,根据泥石流的分类,它可以明显分为地质泥石流、水质土石流和泥流。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泥石流的总比重仍是最大的,占总重量的60%以上,其次是长江水库泥石流,最后是泥石流。从泥石流的具体成因来看,直接影响泥石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强风暴雨。一般来说,暴雨会直接造成大的泥石流。在暴雨期间,泥石流的自然发生率较高。如果暴雨非常大,就会直接造成大面积的泥石流。简单来说,山体滑坡再次发生的原因与我国降雨量有明显的关系,所以对于泥石流这类典型的地质灾害来说,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量较多的部分地区,如:西南地区与长江水库山体滑坡等泥石流再次发生与暴雨发生有显著的关系,但由于暴雨发生的地区不同,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混凝土泥石流一般主要发生在大理石、云岩、石灰石、砾岩和缺乏生长的花岗山脉中部,这四种类型的滑坡岩体均位于山区,岩体中的碱性土物质含量相对较小,泥石流中酸性物质淤泥在岩体中的含量有限,故人们称其为山水泥泥石流。而大泥石流则发生在土壤含量较高的河谷地区,如黄土高原地区。

三、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

1.分布差异较大

(1)砂土液化及地面地质变形,如:土质沉降、黄土碎石截留地震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周边河流阶地、冲积平原等地区,以及富含大量砂土和砂质粉砂土的低洼地区,在西北、西南、华北等低洼地区分布明显。黄土铺展层液化和黄土沉降也是西北中部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2)黄土地震构造塌陷地质灾害主要涉及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黄土碳酸盐岩断裂分布区、黄土页岩分布区和矿区。河湖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西部主要河流的下游河道和东部水库的坝区。长江水库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在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直接形成地震和海啸。南海海城地区是直接引发地震和海啸的最大热点地区。

2.分布面积广泛

中国西部地震物理灾害主要集中在西部强震频繁发育、高山和破碎岩体的地区,特别是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均位于青藏高原山区附近。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常见的地震和地球物理灾害。在中国北方,虽然周围的地震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该地区的许多地方都位于河阶地或影响平原,在特殊地质和地理条件有利于熔岩地质灾害的形成,如软土液化等等,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福建东南沿海、广东雷州半岛南部和海南岛北部,震级大小和振动频率水平都比较低,但在特殊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下有一些有利特征,如:沿北海岸的山地、软沙和沿海全年雨量大的地质特征,也有不同程度的地质条件,如地震灾害的产生发展。而主震区以外的大余震区均为弱中性震区,地震引起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概率很低。

3.分布周期不均

大多数地质自然灾害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共同变化特征,不同变化形式的灾害反复发生并不断增长,变得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为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崩滑流域灾害虽然随发生时间而波动,但各波的周期波动并不等于高强度波动的交替,而是表现为一个波状周期高于一个大波的周期高潮。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突变的频率以每年3.3到4.8的平均速度增加。地面沉降自然灾害的变化越来越严重,使其更加突出。在我国地面沉降发展升级的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以前属于初步升级阶段,60年代以后属于初步发展升级阶段,70年代以后属于快速发展升级阶段。目前,我国约有70个城市形成了地表水下沉城市,其中80%是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表塌陷和大盆地裂缝在我国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影响广泛的重要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四、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预防策略

1.组建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1)对所辖区域内各单点地质地震灾害风险隐患监测点,设置地灾监测管理桩、边界监测桩、警示牌,编制一个单点地质防灾应急预案,向相关地灾监测管理人员、责任人和其他监测管理人分别发放当地防灾管理工作应急任务,明确各地质受灾点灾害隐患监测点的所在位置、大小、范围、类型、诱发性等因素,落实当地监测管理人员及其他监测人的责任人及当地险情可能发生后的地灾应急处置措施等;向当地受灾害威胁的人民群众发放当地防灾管理工作灾害防范应急手册,确定当地险情可能发生时的应急报警处置信号和应急撤离安置路线及应急避险安置地点。(2)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各镇各区乡道街根据需要及时指定汛期安排所有驻守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监测工作队员和每个驻守片区上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各驻守片区西部地质安全地震监测灾害隐患巡查点和隐患排测定位点根据需要指定安排专门的安全地质群测群防相关工作人员,汛期期间所有驻守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监测工作队员和每个驻守片区上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根据需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定期组织进行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灾害巡查隐患情况调查、巡查点和隐患定位排查等各项准备工作,群测群防相关工作人员对各片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定位点都根据需要定期进行一周两次、雨季每天一次加密的定期隐患巡查,做好安全地质监测隐患排查工作记录。

2.强化地震灾害勘察力度

运用先进的地震科学检测技术,识别当前施工中正在进行的地质灾害的最大可能性和准确的分布位置情况,以有效保护各区城镇、企业、主要交通干道、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在区域内进行重点工程建设,必须首先对当前地质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定性可以与检测量化相结合来评价当前建设区域地质灾害的整体动态发展趋势,并应避免在有地质灾害的地区发生灾害。制定完整、科学的防震防灾工程规划,针对不同的防灾工程建设不同的减灾、防护、加固设施。根据地质调查和地质评价的分析结果,在适宜的位置建设开发基地,结合开发区的地质和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生产人员伤亡和其他经济损失。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属于一项周期长、难度大、且防治过程与内容十分繁杂的高难度工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因此,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掌握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各种类型,根据类型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此外,还应在确定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后分析分布特征,只有这样我国地震地质灾害才能得到有效防治,社会大众与经济发展才能越发理想。

参考文献:

[1]苏立彬,郭永刚,吴悦.基于GIS的西藏地区活动构造分布特征及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508(03):395-401.

[2]王盈,金家梁,袁仁茂.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震研究, 2019,191(03):126-135.

[3]徐煜,赵其华,王旭.松坪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89(01):25-30.

[4]李升甫,贾洋,杨天宇.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川九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诱发条件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36(03):110-115.

[5]杨志华,郭长宝,吴瑞安.青藏高原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1,48(5):91-101.

[6]李雯,陈文凯,周中红.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特征分析[J]. 灾害学, 2019, 034(001):222-228.

[7]王俊勤,羅进华,张广旭.琼东南盆地陵水研究区海底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成因机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039(004):87-95.

[8]刘小梅,吴晶,梁春涛.龙门山断裂带最新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 2019,62(04):126-136.

地震救援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安全生产救援应急工作涉及面较广, 相关指挥行业包括特种设备、水上交通及道路交通安全、农业机械、建筑施工、渔业、铁路、电力、民航等, 涵盖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众多产业部门。由纵向层面来看, 该工作主体包含应急响应、管理、应急评估、救援、灾后恢复等业务。由应急业务流程的关联性又可将其分为针对突发事故的救援应急指挥流程、针对日常应急的准备流程以及应急演练的模拟流程等。针对国民经济安全生产的救援应急指挥单位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随着各类工作的深入开展, 主体承担的业务将不断变化更新, 而其他行业、部门、单位对该类应急救援指挥工作平台的综合功能需求则会持续丰富, 因而该类平台框架的构建应具有较强的弹性、并能实现功能无缝扩展从而满足未来持续丰富的业务需求。针对安全生产的应急救援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实时的联动过程, 因而对各类通信软件、网络、接口的相关标准具有较高要求, 不仅需要普通政务网络、电信、电话网络的支持, 还需集成视频会议、卫星通信等高科技功能。软件层面关键系统应全面包含各类实时功能, 可在广域网络畅通、高速运行, 并能深入至各类市、县安全生产救援应急指挥部门及企业中。

2 构建安全生产救援应急框架体系的科学技术路线

我们采用先进性软件工程理论实践方法学, 并应用管理学SOA为框架设计的科学指导理念与方法。在软件实践进程中SOA构建了包含开发、设计、管理与应用的分散逻辑规范单元, 注重其与复用单元形成一种松耦合。在管理层面SOA思想强调对业务综合需求的全面分析以及对系统涵盖业务功能的细化描述, 同时对系统单元在实践业务中的可分析性与可理解性做出肯定。SOA技术路线的核心思想在于令业务的实践应用合理摆脱技术解决方案的相关束缚, 针对业务变化及发展需求可轻松应对。其具体由相互交互的一系列服务构成, 每类服务均能对该定义的功能提供访问。从整体层面来讲SOA的设计与实现即为一系列互相交互的综合服务, 该种令业务功能的实现作为服务的方式可有效提升系统灵活性, 通过引入新类别服务令系统实现功能演化。而通过对服务的重视, 应用程序可有效集中并提供更为丰富、更具目的性的业务流程。安全生产救援应急指挥平台的合理构建需要长期、不断的分布实施, 相关业务流程则需在应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完善及更新, 因此我们应采用SOA体系的科学工作思路, 细化分析平台业务需求、技术架构以及建设方案的综合组织, 才能创设一套功能完备、结构完整的救援应急指挥服务业务流程以及坚固、健康的框架体系。针对实时性较强的各类子系统, 例如接警、处理子系统我们则可依旧采用传统类C/S模式架构, 合理满足系统稳定性与实时性综合需求。

3 安全生产救援应急指挥系统的框架体系构建

依据安全生产救援应急指挥工作的业务特征其系统平台在下层主要指挥县级安全监督救援应急指挥单位及各类企业, 面向上层则与省域应急管理平台、相关国家安监部门救援应急系统开展顺畅、高效的数据交换。因此, 平台系统是在广域网高效运行的庞大分布系统, 将相关安全生产企业、单位由专业网络系统紧密相连, 同时对企业单位综合报警及安全处理请求及时响应, 实现与相关单位系统有序、顺畅的重要数据交换并完成安全救援处理。系统总体结构应包含基础的支持系统、综合的应用系统、移动式指挥平台、大容量数据库系统及前端显示系统等。同时还应包含安全生产涉及的保障体系、法规法律体系等。移动式指挥平台囊括了软硬件工具, 基于无线网络实现了与应急平台的一体化连接, 并高效、准确的完成对安全生产事故现场的指挥应急。另外针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视频监控构成了基础支持系统的核心, 其是针对安全生产现场进行跨时空远程指挥的切实可行手段。基础支持系统包含无线、有线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接入图像系统、视频会议、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数据交换、存储、备份及共享系统等。综合应用系统应全面包括应急值守即接处警系统、针对重点防范单位的视频监控、事故态势观察监测系统、预警预测系统、救援应急决策支持、联合调度指挥系统、安全生产现场的指挥应急系统、资源应急保障、模拟应急演练系统以及地理信息配置服务系统等。应急数据库应主体包含对基础信息的存储、空间信息的汇总、预案数据库、工作网信息系统、救援队伍、应急资源数据系统、救援应急装备库、法规专家库、案例库、信息事件、模型库、文档知识库等。安全保障体系主体依据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及要求实现应急平台的实时通信、畅通网络服务、应用等多视角、多层面的整体安全, 囊括了物理场所安全、网络通信安全、应用安全、实时状态监控、容灾备份以及高效安全管理等。

4 结语

科学完备的框架体系是安全生产救援应急平台巩固建设、高效运行的核心基础, 因此我们只有基于救援指挥工作特征, 遵循SOA核心思想才能真正创设出综合、全面、面向业务更新的动态救援应急指挥系统, 令其发挥实时、高效的安全调控、保障处理综合服务职能。

摘要:本文依据省域安全生产救援应急指挥工作的业务特征、具体要求, 探讨了构建应急救援综合框架体系的相关技术路线、科学构建策略, 对夯实基础建设, 强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结构的稳定、安全、高效、可行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安全生产,救援,框架体系

参考文献

[1] 桑海泉.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与应急救援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7) .

地震救援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介绍了长江科学院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开展的土力学问题研究工作,重点阐述了大型穿黄隧洞土力学问题和膨胀土渠坡稳定问题及处理技术的研究情况和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建设和可靠运用十分重要,而且对其它类似工程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土力学;砂土液化;膨胀土;渠坡稳定

文献标识码:B

Geotechnical Research in the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GUO Xi-ling,LI Qing-yun,CHENG Zhan-lin,BAO Cheng-gang

(Key Laboratory of Geotechnical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10,China)

Key words:Middle Route of Project in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oil mechanics;liquefaction;expansive soil;slope stability

1 前 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越5省市,且渠线要经过多种地层,线路上布置的几百种建筑物,种类很多,形式各异,规模不一,因此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也很多。概括讲,主要有总干渠、引渠等膨胀土渠道开挖边坡的稳定,黄土地区渠道开挖边坡的稳定,黄土高填方边坡的稳定,砂砾石地基的渗漏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地层中煤矿采空区对地面稳定的影响,穿黄工程的岩土工程问题,北方渠道冻土的影响,局部线路上的软黏土和粉细砂问题以及沿线渠道防渗和衬砌问题等。渠道所在地区多为Ⅶ度地震区,北京房山县东北地区局部为Ⅷ度,因此还需考虑地震安全问题。

在上述各种课题中,穿黄工程的土力学问题和膨胀土渠坡稳定和处理技术最为复杂,难度较大,长江科学院曾作过大量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情况。

2 大型穿黄隧洞工程的土力学问题研究

2.1 概述

穿黄工程是穿过黄河的输水结构工程,其主要方案有二:一是隧洞方案,二是渡槽方案。其中,穿黄隧洞属特大型隧洞,置于水下30余 m的砂层中,有一系列岩土问题需要解决[1]。穿黄隧洞的设计规模为两条外径近10 m,内径约8.2 m的双层衬砌隧道,置于河床下约30 m的砂层中。与该隧洞工程有关的土力学问题研究主要有隧洞地基土层的工程性质研究、砂土液化问题及对隧洞安全的影响评价、隧洞上的土压力研究、隧洞与周围土层的共同作用及隧洞衬砌的应力应变分析、隧洞三维抗震分析、盾构施工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和黄河河床砂层蠕动对隧洞的影响研究等7个方面。以下就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

2.2 砂土液化问题

穿黄隧洞主要置于砂土层内,隧洞必须具有一定的埋深,并保证置于可液化土层以下。该处砂层厚约30~70 m,属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24,Q14。在Q24中,表层Q2-24为粉细砂,厚约8~13 m,其下为Q2-14的细砂层夹少量中砂,厚3~18 m,Q14为中、细砂层,厚5~56 m,从级配上看,它们均可能液化[2]。

根据砂层分布情况,沿隧洞轴线分别取若干扰动样和原状样,分别进行了液化试验和动力特性(动模量和动阻尼比)试验[3]。

对3种干密度1.63、1.69、和1.72 g/cm3(相对密度各为0.5、0.65和0.75)的扰动样,按3种固结压力(100 kPa、250 kPa、400 kPa)进行每组4~5个试样的试验,振动频率为1 Hz,以孔压等于侧压作为液化标准,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初始液化的动剪应力比(τd/σ0)与振次(logNf)的关系;孔压(ud0)与振次(logNf)的关系;按seed的剪应力对比法,地震剪应力τav与抗液化剪应力[τa]沿深度的变化曲线;动弹模、动阻尼比等与动应变的关系。

根据扰动样成果,采用seed的方法评价,在0.14 g(Ⅶ度地震)作用下,当砂土的Dr=0.5时,液化深度为20 m;当Dr=0.65时,液化深度为14 m。

对24组原状样试验,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成果:Q2-24砂层的动应力比与振次的关系;Q2-24动孔压比与动应力循环次数比的关系;Q2-14中砂扰动样和原状样的动剪应力比与振次的关系;动弹模、动阻尼比等与动应变的关系。

根据原状样试验成果,平均液化深度为8~10 m;根据现场标贯试验,液化深度为16 m。根据相对密度法判断,在深度15 m以下,Dr≥0.65,故液化深不大于15 m。

综合上述成果,若将隧洞顶面置于河床以下20 m,则隧洞在抗液化方面将是安全的。

2.3 隧洞上的土压力研究以及衬砌应力应变分析

由于隧洞开挖及衬砌结构变形的影响,隧洞周围的砂土发挥拱效应,使得作用于隧洞的土压力要小于原位K0状态的土压力,介于松动土压力(拱效应充分发挥)与K0状态土压力之间。为此,进行了二种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松动土压力及土—结构相互作用下的土压力[4]:(1)开挖模拟试验,在离心机运转中采用充气橡胶囊的逐步放气模拟隧洞开挖;(2)土—衬砌结构相互作用。针对不同的砂土密度、饱和情况、隧洞埋深、盾构施工中盾尾间隙的大小进行了一系列的模型试验。

在离心模型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又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穿黄隧道土和衬砌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作用于隧道上的土压力分布和衬砌的应力分布,对太沙基松动土压力公式作了4个方面的改进。

另外,将地基、隧洞衬砌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进行了隧洞与周围土的共同作用时衬砌的应力应变分析。

上述的计算成果对隧洞的结构和衬砌的设计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4 盾构施工开挖面的稳定条件研究

盾构施工中掌子面失稳不仅影响工程的安全、进度、造价,并会引起地面的过大沉降,为此,研究了盾构施工开挖面的稳定条件[5]。盾构施工过程中,作用于掌子面的压力有二:一是刀盘的压力;二是泥浆的压力。在研究中,为安全计,假定刀盘压力为零,掌子面全靠泥浆压力维持稳定。

针对盾构施工开挖面的稳定条件,进行了室内大型模型试验,弄清了3个关键问题:

(1)在压力作用下的泥浆在砂土中形成泥皮的类型和所起的作用;(2)不同的泥浆压力和刀盘压力对掌子面及附近土体的位移和应力变化以及孔压变化的影响,确定了掌子面破坏时的临界泥浆压力;(3)优化出最佳泥浆成分(包括造浆黏土、添加剂及其组分)。

2.5 黄河河床砂层蠕动对隧洞的影响研究[6]

穿黄河段河床砂基“蠕动”曾是穿黄隧道设计时考虑的问题之一。依据泥沙运动学及砂土蠕变的研究成果,对黄河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及河床冲刷底面下砂基的变形进行了研究。采用高含沙河流的层移质运动解释了砂基“蠕动”,从流变学论述了冲刷高程以下砂基的蠕变问题并研究了砂基的弹性变形。研究结果表明,黄河砂基“蠕动”不会对深埋的穿黄隧洞结构造成影响,研究结果为设计采纳。

3 膨胀土渠段边坡稳定性的研究

膨胀土(岩)因其具有特殊的工程特性,易造成渠坡失稳,对工程的安全运行影响很大,而且其处理难度、处理的工程量和投资也较大。中线渠道穿过膨胀土地区的总长约340 km。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该地区修建引丹渠首引渠时,就在膨胀土地段发生过13处大滑坡。为此花费了许多精力和大量资金进行治理,才得以稳定。因此,膨胀土(岩)的处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

膨胀土渠坡稳定研究以及渠坡稳定性处理,主要涉及到如下3个方面的研究:

(1)中线工程所涉及的膨胀土的特性研究;(2)膨胀土渠坡失稳机理研究;(3)膨胀土渠坡处理技术研究。

其中,前两个方面,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对于后一个问题,大规模的研究试验和现场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中。

3.1 膨胀土的主要特性[7]

中线工程所涉及的膨胀土以“南阳膨胀土”为代表,南阳膨胀土系指在河南南阳及附近地区在地质成因、地质特征和主要性质相似或相近的一类高塑性膨胀土。它属于第四纪中新世冲洪积的高塑性黏土,一般具有中等膨胀性,部分具有强膨胀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该膨胀土的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南阳膨胀土在常规三轴试验中的应力应变关系具有缓变的应变软化型式,这可能反映了膨胀土渐进性破坏的特点。

(2)不同结构面的强度不同,沿裂隙面的和垂直裂隙面的强度可相差30%左右,剪切面受约束(直剪)的强度比不受约束的强度(三轴)高10%~18%。而现场大直剪的强度接近于不约束剪切面的三轴试验情况,因此,三轴试验结果更有代表性。

(3)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系统研究了剪切速率、反复剪切、干湿循环、反复荷载等对膨胀土强度的影响,得出量化结论,揭示了按常规试验选定的强度设计参数具有局限性。

3.2 南阳膨胀土的滑坡形态和滑坡机理

南阳膨胀土滑坡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由裂隙发展形成的软弱结构面的滑动,另一是沿不同土层之间交接面的缓倾角软弱面的滑动,这两类滑动面都具有浅层性、平缓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只是前者更浅些,常在2.0 m 左右(大气影响深度)[8]。

对于层间结合面的滑坡,机理比较明确。这些层面往往成为雨水入渗的阻滞带,导致一些活动性矿物在此富集或滞留,从而形成一层膨胀性较强的黏土,黏粒含量高达60%左右,非常稀软,其厚度在1~10 mm。

对于由裂隙发展形成的滑面,其破坏过程比较复杂。由于膨胀土的胀缩特性使土体内发展有不规则的裂隙或微裂隙的结构特征,这些裂隙为水分入侵和排出提供了途径,促使裂隙进一步张开和扩展,加速了表层土体的风化,其厚度约在大气影响范围之内,2.0 m左右。当这土体经受一定的剪应力作用时(如边坡开挖卸荷等),裂隙还会沿最大剪应力方向加速扩展,并逐渐形成潜在滑动面,一旦含水量增高强度降低时,就会产生滑动。这一过程与膨胀土的“三性”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认为,胀缩性是内在因素,裂隙性是关键因素,是主导滑坡发生的中心问题,而超固结性则是滑坡的促进因素。而卸荷与入渗则是外部诱发因素和发生滑坡的条件。

还应指出,雨水入侵不仅软化了土体,还使由毛细作用产生的吸力减少,甚至消失。这些因素都会使抗剪强度大为降低。研究土中吸力的变化乃是膨胀土边坡稳定的又一课题,属于非饱和土力学的范畴。

3.3 降雨入渗的现场试验研究[9]

降雨试验是在中线工程南阳膨胀土地区附近的一个渠坡上进行的,坡高11 m,坡比1∶2.5,试验区的面积为30 m×15 m。试验区布设了多种类型的精密仪器对含水量、吸力(3种仪器)、土压力、位移与沉降、温度、蒸发量和降雨量等进行量测。人工降雨模拟了降雨的雨型、不同的降雨强度和不同的历时。该试验共持续了两个多月。通过试验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多次双环试验测求渗透系数。现场试验和成果分析清楚地表明了,膨胀土的滑动机理是与一般黏土的滑坡有区别的。这些成果将对膨胀土边坡滑动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的意义。4 [10][ZK)]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大面积施工前,选择了膨胀土(岩)代表性渠段,开展膨胀土(岩)渠坡失稳机理及处理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大规模现场试验,验证和比较各种处理方案的效果和合理性,为工程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指导总干渠膨胀土(岩)渠段大面积施工。本项目正在进行中,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目前,土工合成纤维改性膨胀土、土工格栅加筋膨胀土渠坡、土工袋和土工膜等新技术和新材料处理膨胀土已取得阶段成果。相信通过多单位合作,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膨胀土(岩)渠段的大规模施工,将显著减少工程占地,进而减少征地和拆迁费用,节省工程投资,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对环境保护、水土流失等多方面的影响程度,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膨胀土(岩)渠坡处理设计理论的完善。

5 结 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岩土方面的试验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不少问题也已解决。但面临总干渠的开工,仍感到有一些深层次的岩土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上面的叙述,一方面介绍了长江科学院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同时也展示了正在研究解决的一些土工问题。总之,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有大量的岩土工程问题需要岩土工作者去面对,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相信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领导的重视下,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的精心组织下,岩土工作者会珍惜机遇,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为这一宏伟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新的贡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流浪人口问题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职数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