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2023-09-20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新密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张国有

郑州都市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新密组团 又是郑州都市区的一个功能区,如何尽快融入郑州都市区建 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 现代产业体系是强化都市区的产业支撑,是“三化”融合的 核心。 为此, 本人对我市工业情况进行了调研, 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凭借 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以煤炭、 耐材、造纸、建材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已成为 新密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支撑。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宏 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新密市面临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新密 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牢牢坚持工业强市的 发展主战略,按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优势突出、实力 增强” 的总体思路,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以加大投入为保证, 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改造武装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

兴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产业群、建设专业镇项目区为抓手, 以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增创 了工业经济发展新的优势和活力。

2011年,全市 GDP 总量 478.5亿元,增长 15.2%,其中 一产增加值 14亿元,增长 4.3%,二产增加值 346.1亿元, 同比增长 16.6%,三产增加值 118.4亿元,增长 12.8%;规模 工业增加值 294.4亿元, 增长 20.1%, 全社会固定资产 263.5亿元,增长 23.6%,工业投入 198亿元,增长 27.1%,郑州 东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 5万吨陶粒砂项目,河南新纪元 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等 117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裕 中电力二期、郑州建信年产 20万吨陶粒砂等 38个项目正在 建设。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新密市的传统产 业完成了从小而散的格局到企业规模化经营、从数量型扩张 到园区化发展的演变历程, 形成了煤炭、 耐材、 造纸、 建材、 服装五大特色产业

集群和 16个产业集中区,产业结构、产 品档次实现了质的飞跃,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全市工业 经济发展迈入加速转型的新阶段。

二、近几来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情况

(一 强力实施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 靠产业升级推进结 构调整。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及省、市要求,这几年我市在资 源整合、产业聚合整治上打了一场硬仗。一是煤矿企业由原 来的 213家整合到 101家,保留煤矿用于技改资金累计达到

20亿元, 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快, 整合技改后煤炭年 产量可突破 2000万吨,比整合前增加 500万吨;采区回采 率由原来的 70 %提高到 90%。二是耐材企业由 733家整合为 390家, 累计投资 20亿元实施工艺改造, 新上隧道窑 195条、 梭式窑 33座、推板窑 94条,耐材年产量由治理改造前 250万吨突破 833万吨,被中国耐材协会命名为全国耐火材料生 产基地。全市耐火材料产量占全国的 13%,占全省的 33.4%, 占郑州市的 48.8%, 三是造纸企业由 148家整合为 48家, 2011年又从 48家整合到 36家,关停了 91条生产线,累计投入 治理资金 4亿元,建成 33套生化工程,企业使用商品浆的 比例提高到 20%,造纸行业年产量 2010年达到 240万吨;总 投资 35亿元的年产 100万吨包装纸项目正在筹建,总投资 1.9亿元的造纸群工业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日处理工业污水 15万吨; 华旗助剂厂聘请 5名全国造纸行业知名专家, 组建 了郑州华旗造纸科技有限公司,为提升我市造纸产业水平注 入新的活力。四是建材行业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采石 场 210个、石灰窑 54家、铝石窑 186家,积极发展新型高 档水泥生产项目,郑州同龙力水泥有限公司日产 4500吨新 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将于 2009年 5月份试产; 23家环保节能 型采石场已建成。

(二 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 靠项目建设带动结构调整。 2005年以来,共引进市外域内资金 150亿元,累计投资近

600亿元,新上各类项目 52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 80个,培 育了一批新兴产业。投资超百亿元的裕中电厂,一期工程全 部竣工,二期工程将于今年 10月份投运;郑州市第一家通 过技改建设的昌源电力 3×1.2万千瓦秸秆发电第一台机组 已并网发电;总投资 8亿元的曲梁服装工业园是省重点扶持 园区和郑州市跨越式发展重点园区,

自 2009年产业集聚区 开发建设以来,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 2.4平方公里,修建 了平安街、永安街、永祥路等 7条全长 16.5公里道路,埋 设雨污分流管道 29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其它电力、通 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已投入试运行,正逐步完善标准化厂房及 综合楼面积 32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 75家,其中规模 以上企业 28家,初步形成了以服装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 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盛祥氟化盐项目一期工程已投 产、投资 1亿元的华丹全降解塑料、投资 1.1亿元的鸿升密 封材料、投资 3500万元的豫密药业、投资 5000万元的航天 烟花爆竹、投资 4500万元的味得佳食品、投资 15000万元 的华昌转移中心、 投资 8000万元的年产 30万套齿轮生产线、 投资 1.65亿元河南和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 2.4亿块煤 干石生产线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三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靠科技进步支撑结构 调整。 市政府投入启动资金 500万元,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 成立了华昌技术转移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每年将为我市提

供不少于 3个高科技项目落地。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 单位联姻,全市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29家、产学研联合 体 25个,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新技术 155项,开发新产品 130个; 2008年以来共申报专利 784项,认定省高新技术企 业 5家,高新技术产品 24个, 重大科技成果 4项,获省优 产品 10个,省名牌产品 4个其中东方集团的东方牌获省著 名商标 ,中原特耐的“锡槽底砖”属国家专利产品,产品占 全国市场的 80%以上;才华公司的“高温隔热耐火材料”、 宇冠公司的“耐火材料浸渍新工艺”等项目被列为省级高新 技术项目。 2003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 22%的速 度增长,实现出口创汇 2500万美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4%。

三、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但与科学发展观和上级要求,与我们的愿望,还存在很大距 离。主要问题是: 一是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 例为 2.8:69:27.6, 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 2.9:72.3:24.8, 第二产业比重由 2007年的 69%提高到 2010

年的 72.3%,提 高了 3.3个百分点,从比重上看,一三产业发展较慢,二产 发展快,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突出,资源型工业比重较大。长期以 来,我市工业中,耐材、煤炭、建材、造纸等四大资源型工 业起到支柱作用。

三是企业规模小,产品层次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全 市工业企业 2000多 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40个,销 售收入超 50亿元的企业没有一家,上市企业没有一家。大 中型企业 47家,占规模企业 8.65%,低于郑州市 12.1%的水 平,低于登封 27%的水平。企业产品层次低,煤炭工业 80%以上是初级产品,造纸行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成本大、 效益不高;耐材行业雷同,产品科技含量小;服装多以贴牌 生产和来料加工为主,自主品牌影响力还不够,生产利润极 低。

四是财政收入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度较高,非资源型产 业财政贡献度较小。我市财政收入的 74.1%来自二产,主要 是工业, 特别是资源型工业, 而非资源型工业由于发展较慢, 对财政的贡献度较小,如服装行业、机械行业、食品行业。 五是主要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煤炭、 铝矾土已进入衰退期,几年内如果没有替代产业产生,可能 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

六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济发展包袱沉重。主要是软 环境(信用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不佳、硬环境(基础设施

建设不足、经济建设环境欠账(矿山垃圾、地表沉陷、地 下水位下降较多。 综合以上情况,归纳起来是“ 两个过分依赖 ”的问题仍 然比较严重 。 新密作为一个传统资源型工业县(市,过分 依赖资源、过分依赖传统产业的发展格局突破不大,经济增 长方式粗放、产品初级原料型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 “ 三有三无 ”的问题依然表现突出。 长期以来,我市工业经 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 “三有三无” , 即:有群体, 无规模 ; 有资源,无优势;有积累,无扩张。

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与对策

从总体上看,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 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看,“两个过 分依赖”比较突出,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观念时期。从外部 环境看。 全球经济已进入了产业竞争的新时代, 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市场化势不可挡,产业聚集化、融合化、生态化日 益突出。 从国内情况看, 全国经济跨入了经济转型的新阶段,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了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 展目标。 从自身情况看, 煤炭和铝矾土资源日趋枯竭, 同时, 我市经济又对煤炭、耐材等产业依赖过大,如果没有新型产 业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年,必将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衰退 的严峻挑战。同时,掠夺性开采、也将进一步造成的地下水

位下降、地表塌陷加速、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大气质量 下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可能像美、加、澳等国家的 某些废弃的资源型城市那样变成“鬼城”,而要解决上述问 题,必须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坚持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关 键,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更加注重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更加注重提高经 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竞争力。要坚持统筹兼顾、集约发展、自 主创新、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及有保有压的原则,着 力提高新型工业在新上项目中的比重;着力提高技术改造投 入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着力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的比重;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 的比重。

(一优先发展现代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高加 工度产业比重

1、 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 。 以南环路两侧金鑫机械、豫 鑫机械、坤鑫机械、金源特变、华威齿轮、鲲鹏电子等企业 为依托,加强领导,规范引导,合理规划,引进装备制造项 目,尽快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

2、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 。 立足我市各重 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庞大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以研发

带动生产,切实发挥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以西区生物环 保科技产业园重点,以华昌科技、全降解塑料、鸿升密封材 料、 豫密药业、 亚乐生物等企业为依托, 重点发展新型材料、 电子信息及化工产品。努力西区打造成新兴产业基地及产学 研平台。

(二努力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的 比重

1、努力提高铝精深加工产品比重 。 以隆盛祥矿业公司为 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的铝精深 加工产品,着力促进“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 产业链条的协调发展。以平陌镇硅石资源为基础,积极探索 硅石规模开采、集约经营、精加工、深加工的新路子,逐步 拉长硅石产业链条。

2、 着力提高服装产品档次 。 切实加快曲梁服装园区建设, 以五朵云、渡森、法乙利等企业为依托,积极与国际、国内 著名服装企业联手,全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和产品档次,打 造全国男裤之乡及全国服装物流中心。

3、 努力扩大食品工业规模 。 以国华食品、味得佳、实验挂 面、益民面粉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着力提高产品档次,拉长产业链 条, 努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力争创建一批国家名牌产品。

4、 整合改造提升资源和能源工业 。 进一步整合耐材、造

纸、煤矿、建材等行业步伐,推动资源向规模大、技术水平 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有安全保障能力的优势企 业集中,鼓励煤电企业联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煤 化工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耐材集中区要加大技术改造力 度,加大兼并重组力度,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扩 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形成与资源、市场、能源供 应、交通运输配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耐火材 料高技术产业群,力争 5万吨生产线达到 50条。造纸集中 区,要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优化造纸行业资源整合,逐步催 生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纸业集团和纸业品牌,打造全国 纸业集群,力争 5万吨造纸生产线达到 40条以上,努力实 现清洁生产,零污染排放。

(三加快企业重组融合,着力提高大型企业比重

以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继续强力推 进扶优扶强工程。进一步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重点支持裕中 能源、和成煤矿、郑州瑞泰、郑州安耐克、隆盛祥矿业、东 方集团、同力水泥、华昌科技等一批战略重组和资本运作项 目,努力实现企业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加大企业上市融资力 度,重点做好振东耐材、东方集团、华威耐材、裕中能源等 企业上市的培育工作。加大对扶优扶强重点企业发展和项目 建设的财政支持,努力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待遇,优化生产经 营环境,鼓励企业加快发展。

(四)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推进产业集聚 坚持把园区建设和集群经济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载 体,按照依托优势、市场为主、科学规划、政府推动的思路, 努力培育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是突出抓好园区建设。以 曲梁科技产业园、曲梁服装工业园为龙头,以各乡镇规划的 15 个工业集聚区和集中区为重点, 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 企业入驻步伐,努力形成一批形象好、设施全、服务优、产 业集中度高的工业园区。二是积极培育带状经济。以现有工 业布局为基础,以双洎河和郑密路、密杞路、密荥路为轴线, 抓好“一河三路”工业经济带和工业群区发展,努力形成布 局合理、轮廓清晰、优势互补的带状经济。三是发展壮大特 色经济。通过整合资源、淘汰落后、技术升级、产品换代、 清洁生产、拉长链条等措施,走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以提 升质量为主的路子,努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优势,即以煤电 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清洁生产为主的绿色耐材产业、以包装 纸为主的造纸产业、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产业、以曲 梁服装工业园区为主的服装产业群。同时做好专业乡镇、专 业村建设,重点抓好超化、来集耐材,大隗、苟堂造纸,曲 梁服装,袁庄建材等专业乡镇及一批专业村建设,打造特色 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五)加大工业投入力度,着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11 一是集中精力现有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二 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到我市布局, 完善充实全市重点工 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广“项目全程代办制”, 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三是着力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

目,加大技改 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 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切实加强节能降耗,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防污标准,对新上项目执行 环境评价制度,对在建项目实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 控制污染;二是对生产企业进行节能及清洁化改造,重点在 耐材、建材、造纸等行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最大限度降低 能源消耗,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 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 利用体系。

(七)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支撑,为经济转型提供保证 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 以华昌技术转移中心的 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加速推 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实施名牌发 展战略,积极开发高端产品、终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和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科技型产业,培育以裕中电厂、杨河 煤业、东方集团、安耐克、豫密药业、鲲鹏晶体、隆盛祥、 华旗助剂、华丹全降解塑料等为主的科技型企业群。 12 广引外资, 优化发展环境, 创新招商方式, 注重招商实效, 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化的招商引资活动,努力在利用外资的规 模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把激活民间资金放在和招商引资同 等重要的位置,在投融资体制、激励政策等方面创新途径和 方式,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使民资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 重视资本运作,引导效益好、实力强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 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鼓励企业引进和用好 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的高层次人才,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提供人才保证。加快人才培养,确保产业发展需要和用人需 求。

(八)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确保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健全政策体系。围绕推进结构调整,出台加快项目建设、 企业科技创新、工业园区发展、节能减排及扩大对外开放等 方面的文件,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措施,为加快结构调整提 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激励机制。建议市财政每年要拿出 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招商引资、高新技术企业、名优产品、、 新兴产业项目等。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和 信用新密为目标,以优化政务环境为重点,深化机关行政效 能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形成推 进结构调整的工作合力。 13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在工业经济运行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突出表现在:

1、电力供应走势凸显不利。目前我市的工业格局仍然以高耗能企业为主体,随着电力供应和高耗能企业运行情况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电力价格的调整,电力资源优势日渐衰退,电力供应日趋紧张,“”形势日显严峻,已经成为影响全市工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工业经济结构层次偏低。我市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低。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冶金、汽配等初级产业拉动,且这些行业的增长对市场变化依赖性较大。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然突出。

3、融资困难严重制约工业经济发展。受信贷政策和体制影响, 1

我市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有产品、有市场的企业亟需扩大生产规模,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也在增加。一些重点工业项目因缺乏资金难以推进,一些企业因缺乏流动资金经营受到影响。

4、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承载力不强。我市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电力、道路、供水、生活设施配套等依然滞后,致使招大引强比较困难。工业园区因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起步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

新的一年,全市敲定了八项新的工业经济工作目标,对企业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和任务的圆满完成,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以更大的力度实施产业培育、结构调整,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对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二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加快提升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以传统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产业体系。三是扶优壮强重点企业。研究确定2008市重点保护企业名单,对有市场、有效益、贡献大的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和倾斜,全力支持等一批新建企业,力争2008年新增规模企业10家以上。大力实施“亿元企业工程”(销售收入过亿元),在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技改等方面实行个案式扶持、个性化服务,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二)以更好的办法推进科学建园、规范管理,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聚集力。

一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运作规范”的原则,提高投资建设工业园区的吸引力,不断扩大工业项目进园区的规模,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推动同业集聚、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二要按照“设施条件好、行政效率高、社会服务优、交易成本低”的标准,努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建立事前承诺、事中跟踪、事后检查的管理制度,从整体上提升工业园区的综合素质,优化工业园区的创业环境,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代表对外开放形象的窗口。三要通过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城镇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工业园区建设成市域经济发展的重头区、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投资的聚集区、体制改革的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重点抓好工业园建设,力争2008年新入驻园区规模企业达到10家以上。

(三)以更快的速度实施科技创新、名牌创建,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恒动力。

一是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和前端环节发展延伸。二是加强“产学研”联合。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促使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支持重点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品、争创名牌。重点支持

(四)以更多的精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发力。

一要突出重点。主要依托我市丰富的水、电、农产品资源招商引资,以此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二要明确方向。把招商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到港澳台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三要注重策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环保安全要求,立足市内资源秉赋,收集、包装和推出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集聚效益明显、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技术、资金、管理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前来发展特色工业。四要借力发挥。充分发挥市工业设计研究院的智力优势,认真调研、广泛收集、精心准备,全面完成《“四大一新”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五要确保效果,要围绕签约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投产率和投入产出率,认真搞好招商引资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后续跟踪服务,协调解决资金到位和投产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使资金如期到位、项目如期建设,效益如期达标。认真抓好新建技改项目的服务工作

(五)以更新的举措建设改造电网,精细管理,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一是探索新的电力建设投资渠道,尝试采取合资、合作或先建后付等方面的投资建设模式,通过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改革,着力推进电网建设,促进电网发展。二是坚持推进电源建设工程。完成110千伏220千伏站连线工程,为我市提供更加坚强可靠的电源保证。三是抓好重点电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右岸水都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和新城区线路建设,积极跟进110KV电站建设,四是坚持科学调度精细管理,落实电网调度预案制,确保电网经济高效运行。

(六)以得力的措施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促动力

(1)抓好对标竞赛活动。组织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行业先进水平能耗对标竞赛活动。(2)建立专家评审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对重大工业项目特别是对进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重大工业项目能耗情况建立事前专家评审制度,提高高耗能产业市场准入门槛,对达不到能耗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投资项目,不予核准、备案。(3)加强能耗源头控制。加快高能耗设备更新换代,坚决淘汰一批能耗高、效率低的生产设备,培育一批适应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需求、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对电石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新的产业准入要求,要求限期达到规模,对达不到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4)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测,着力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循环经济企业。

几点具体建议:

1、出台园区优惠政策。宜昌市政府已经出台了《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和《支持城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前者提出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产业层次的发展理念,完善了市场运作建设机制;郑重承诺市级审批5个工作日内办结。后者设立专项资金1亿元,对工业园区项目投资进行补贴;工业园部分税收市级留成部分全额或部分返还;新引进的企业税收的市级留成部分5年内全额返还;对新上项目14项规费予以全免,18项按最底标准减半收取,4项按成本或工本费收取。这两份文件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对工业园支持力度之大,政策优惠幅度之大,前所未有。建议我市结合实际,尽快出台《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以大手笔、大气魄、大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推进工业园区发展。

2、实施“扶优促强”战略。确立一批重点企业并给予特殊优惠

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努力在培育重点税源、抵御市场风险方面实现新突破。

3、充实技改贴息资金。去年市政府拿出100万元专款,专门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贴息,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充分发挥技改贴息资金的“杠杆”作用,建议提高额度,逐年递增。

4、出台《节能降耗奖励办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建议我市尽快出台《节能降耗奖励办法》,以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5、加大对担保公司的资本金投入,进一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一、稳步壮大,工业总量跃上新台阶

工业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从生产总量看,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总产值仅为9.1亿元;

1972年、1993年、2008年分别突破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

2018年接近2万亿元,达到19212.9亿元,年均增长12.3%。从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看,201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资产48009.5亿元,较1979年末增长337.8倍;

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35.7亿元,增长179.7倍;

实现利润总额1530亿元,增长35.9倍。

高技术装备类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汽车产量从1978年的1.8万辆增加到179.7万辆,其中轿车从无到有,从1999年的1万辆增加到92.2万辆;

集成电路产量从1996年的0.5亿块增加到137.5亿块;

手机产量从2000年的1549.6万台增加到9029.6万台;

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从1996年的326台增加到1.2万台。

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工业发展始终围绕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转向以汽车、电子、医药等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现代工业结构,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2018年,汽车、电子、医药三大行业产值均达到千亿元的规模;

总产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0.1%,比1986年提高了27.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5%,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传统产业不断“瘦身健体”。北京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把握好“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推动工业“瘦身健体”。制造业五大高耗能行业[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26.4%下降至2018年的8.3%,下降18.1个百分点。传统工业产品产量呈现明显的倒u型发展曲线。其中,水泥由2006年1269.4万吨的峰值回落至2018年的397万吨;

粗钢由2005年827.6万吨的峰值回落至2018年的2.4万吨。

“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全市工业发展。2018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个数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4.1%,比2014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2%,比2014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3.4%,比2014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二者有交叉)。

三、内涵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企业效率效益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5.6万元/人,是1996年的19.5倍,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1.9倍;

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5%,比1997年提高5.1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率为44.6%,比1996年降低15.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显著增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整体呈显著提升态势,2018年为7.1%,比1996年提高5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54.1%下降到2018年的23.4%,下降30.7个百分点;

2002-2018年,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9.2%(按可比价格计算),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四、创新驱动,新动能不断增强

从创新活跃度看,2017年,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56.2%,比2006年提高17.9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活跃度显著提升。从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看,2013-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累计1214.6亿元,占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为17.6%;

汽车、医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工业创新中发挥领头作用,两大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年均增速分别为21.1%和11.6%,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五、优化布局,空间分布更趋合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工业布局经历了由中心城区向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再向城市发展新区逐步转移的变迁。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出台之后,“多点”地区[3]成为承接中心城区[4]功能疏解、“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主战场。2018年,中心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5.9%,比2001年下降31.1个百分点;

“多点”地区占比为43.9%,比2001年提高16.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在工业企业向“多点”地区集聚的同时,也进一步向产业园区集聚。2018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58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数的49.6%,比2014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实现工业总产值1018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3%,比2014年提高3.6个百分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841.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0%,比2005年提高3.9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工业取得瞩目成就,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北京工业将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勾勒的宏伟蓝图,深入推进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不断激发新动力、新活力,加快实现由“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的根本转变,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进一步支撑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新的力量。

[1]规模以上工业:2000年以前为乡及乡以上工业口径;

2000-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口径;

2007-2010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

2011年及以后调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

[2]制造业五大高耗能行业: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多点”地区:本文统计范围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亦庄。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伴随改革开放逐渐成长起来,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世界一体化日趋明显,在世界这个大市场中,我国国营经济面对着各种挑战。尤为明显的是国营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家族式管理模式成为其成长、壮大的绊脚石。

关键词:名营企业、现状分析、问题、家族管理模式

家族制管理是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是建立在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合一的,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长为核心、以家族成员为主导、凭借个人权威和经验实施的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最初对其发展功不可没,但其弱点也日趋明显。

1、企业管理者揽经营权、监督权、决策权于一身

经营者集三权于一身,其行为不受任何人和机构制约。可以对其职工随意处分,严重损坏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当职工受到无理处分时没有地方申辩,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谈埋头苦干为企业谋利。再则,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得不到相应机构的监督,其本人又不能发现决策的漏洞,导致决策不科学、合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缺乏专业高素质人才。

在民营企业中,由于管理者唯亲是用再加上没有有完善的福利制度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其员工来源大概有这样几种:首先,是一些学历在本科以下的员工,他们专业技能严重不足;在就是大多数来自亲友。他们基本上都不具备高层次的理论知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从新手开始向老员工学习各种经验,通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积累一定技术经验后成为技术人员。但这种积累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并且他们也只能在一些小的方面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一些带有技术含量的操作上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注定了其发展步伐只能是原地踏步或者也只是履步维艰。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企业的发展潜力的很小的。

3、用人机制不完善。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一、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从产业规模看,宿州市食品工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33.1亿元、销售收入116.2亿元,是“十五”末的4倍,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8.5%,食品工业已成为宿州市支柱产业。从发展增速看,淮北市食品工业增速不断加快,“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35%,2008年为52%,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64.9%。

2、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主导产业逐步形成。2008年宿州、淮北2市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分别达到0.77和0.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雨润食品在皖北建设多个加工基地,亳州古井瑞福祥、蚌埠丰原将小麦、玉米加工产业链从初级淀粉加工延伸至丙酮丁醇、燃料乙醇等生物化工产品,宿州汇源、海升引进国际领先果汁无菌冷灌装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小麦、畜禽、果蔬等皖北资源性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使皖北初步形成以小麦、玉米深加工为主的粮食深加工、以畜禽加工为主的肉类深加工以及果蔬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

3、注重培育骨干企业,品牌建设得到加强。2008年,淮北、亳州、宿州3市销售亿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分别达到

8、

7、27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5户,拥有中国名牌及中国驰名商标产品5个,对皖北地区食品工业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008年,淮北口子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全国白酒行业排名第7;宿州皖王实现销售收入11.1亿元,全国面粉行业综合排名第7;宿州科技果蔬罐头及果汁出口全省第

1、黄桃罐头产量全国第1。

4、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初见成效。雨润、六和、汇源、顺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食品加工企业的进入,为皖北食品工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外来投资带动下,皖北各市规划起点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不断拓展、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淮北市提出“打造淮海区域食品工业基地”,并在筹建我省第一个食品类专业省级开发园区,砀山县提出“打造国内著名水果加工基地”,亳州市提出“打造皖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的战略构想。

二、当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2008年我省食品工业总产值1226亿元,仅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8%,相当于山东的1/10和河南的1/3。根据2007年数字,我省食品工业总量规模在中部六省中排第四,仅优于山西和江西。亳州、淮北2市食品工业仅占该市工业总量的8.2%和3.2%。

2、产业发展缺少骨干企业支撑。2008年我省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601户,户均资产4770万元,全国为7800万元。与山东、河南相比,2008年我省销售收入过百亿、十亿、亿元食品加工企业分别有

1、

13、165户,而山东有

3、9

6、1393户,河南有

2、

31、567户。2008年我省过十亿元食品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而河南双汇1户就已达到350亿元。

3、食品制造与农产品原料供应脱节。皖北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仍以传统的市场收购方式组织原料,加工企业对上游种养业带动力不足,以下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上游农产品品种改良、质量提升、基地建设未能普遍展开。由于缺乏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皖北各地市虽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初见成效,但基地所产优势农产品多以原料形式销往省外,未能就地转化增值。

4、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以宿州市为例,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以原料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该市食品工业总量近七成。二是产品加工度低,该市小麦食品制造仅占小麦面粉加工量的10%,面粉产品中专用粉加工仅占4%。肉类、果蔬食品制造仅占其加工量的8%。三是综合利用水平低,粮油、果蔬、畜禽加工业中糠麸、胚芽、皮渣、血液、脏器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明显不足,制约了产业整体层次的提高。

5、名优品牌少,创新能力弱。安徽农产品资源丰富,粮、油、肉、茶叶、水果产量均居全国前10位,皖北小麦、豆类产量排全国第

3、4位,而食品类排行列前十的仅香烟、白酒和坚果炒货,获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产品仅16个,河南有近50个。在创新能力方面,我省仅丰原拥有食品类国家研发中心,仅合肥工业大学设有食品工程学院,没有食品工业专有工程设计机构。2008年省科技厅颁发的17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中食品类科研成果仅1项。

三、对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若干思考及对策建议 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食品加工企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力量。从产业发展自身来看,食品工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品牌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技术的创新、质量安全的保障等,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核心主体。从产业的关联带动角度看,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制造、市场供求三者紧密结合。从我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看,我省食品工业存在总量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少、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弱、原料、加工和市场产业链未能形成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对下一步加快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食品工业的战略思路 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市场二者紧密结合,以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资源为依托,核心是开展食品加工制造。通过食品工业自身结构调整,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我省农业的有效供给和整体效益,带动农民群体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

在理清战略思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和战略研究工作。一是针对现状开展调研,摸清我省发展实际;二是赴山东、河南开展实地考察,为自身发展提供借鉴;三是抓住资源、市场、资金、品牌、结构调整等关键点,就如何理顺农业与食品工业关系、如何落实资金和培育企业、如何发展品牌和推动集聚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认真谋划项目、适时制定规划,明确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2、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化”的发展理念

食品工业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工业化,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优质农业原料保障。农业产业化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新型工业化才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必须通过食品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度和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我省农业产业化不能与食品工业发展相脱节,“工业化”的发展理念必须始终贯穿于食品工业、农业发展进程,以食品工业发展的科学战略构想全面带动和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才是推动我省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为加快我省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升级,必须狠抓食品工业重点项目进度,确保在建项目早日投产增效,争取前期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大力支持食品工业“上大压小”、结构调整项目,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

安徽食品工业要发展,缺资金、缺有市场能力的骨干企业和大项目支撑。首先,安徽本土企业发展缺资金,靠政府扶持或自身原始积累滚雪球式的发展容易造成企业故步自封,很难做大做强,必须着力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第二,实现产业快速扩张,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是捷径。目前落户我省的世界500强食品企业仅可口可乐1户,知名品牌企业数量有限。我省食品工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在增量上下工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扩张食品工业经济规模的同时,提高我省食品工业经济质量。

一是明确招商目标。把世界著名跨国食品公司和国内知名食品品牌企业作为重要对象,开展专题招商,争取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和推介,利用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实施项目对接。三是做强优势“筑巢引凤”。依托资源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园区建设,引导食品工业向中心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食品产业密集区,提供良好投资环境。

4、要进一步加快本土企业及品牌培育,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在本土企业培育方面,一是加大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帮助本土骨干企业与省外资本、名牌企业合作,在引进资本优化企业产权结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市场网络和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三是鼓励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以资本为纽带,以主导产品、企业品牌为核心,寻找行业内企业组成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开拓市场,提高主导产品、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广州劳务派遣发展现状研究

什么是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之间。劳动派遣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劳动派遣机构已经不同于职业介绍机构,它成为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劳务派遣也有叫做人事外包或者人才租赁等,是近年我国人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而引进开发的新的人才服务项目,是一种新的用人方式,可跨地区、跨行业进行,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行业的特点或自身工作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具有劳务派遣资质的劳动服务公司,派遣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劳务派遣服务机构则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招聘员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并将员工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同时对员工提供人事行政、劳资福利、后勤保障等综合配套服务。实行劳务派遣后,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签定《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组织与劳务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签定《劳务协议》,用人单位与劳动人员之间只有使用关系,没有聘用合同关系。

广州劳务派遣起源

1、广州劳务派遣公司的创办,是同改革人事用工制度相联系的,是作为一项创新用工机制产生和推广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劳务派遣公司的产生有一定的政府相关机构背景。我市某劳务派遣公司称,其公司“是广州市劳动行政部门指定的专门为本市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法律法规咨询及代理的专业单位”。

2、劳务工能够降低各行各业用工成本,以及满足用工的需要。企业如此,机关和事业单位亦如此。用工单位愿意使用劳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用工成本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不断规范劳务派遣公司,尤其是规范劳务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标准,有部分劳务工同用工单位正式员工在社保、工资待遇等差距越来越小,用工单位使用劳务工的积极性开始弱化。广州某公司原有劳务工70多人,现在陆续同该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现有劳务工仅十几人,而且当他们合同期满时会陆续回归该公司。

3、劳务工可以解决目前一些用工单位编制限制,尤其是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因编制所限,需要通过劳务工增加人手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劳务工的工资不在本单位工资总额中列支,从帐面上讲,既不会出现“突破工资总额”的情况,又能够聘用到人员。

4、劳务派遣公司可以吸纳相对广泛的人力资源,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非本地劳动力等,对解决就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种补充。大多数劳务派遣公司提供的人力资源,虽然有大学毕业生,但主要是普通劳动者这类相对低端的人力资源,而这部分劳动力占我国需要解决就业群体中的大部分。尤其是农民工和非本地劳动力资源,除用工自行招收后转由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外,通过劳务公司的招录和储备,可以起到减缓就业压力的作用。

广州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的原因

地址: 广州市黄埔东路3529号金山纸业商务中心二楼215号 联系电话:15112199151020-66699698 020-61013358网址:

第一,劳动弹性化的需求。为了因应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普遍的做法就是采取劳动弹性化的策略。为适应劳动弹性化的发展,许多国家甚至制定或者修改相关立法。劳动弹性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大致包括数量弹性化、功能弹性化、距离策略、区隔策略和报酬弹性化等措施。’“企业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实现了劳动弹性的需求。使用被派遣劳动者能更好满足用工者对用工数量的弹性要求,可以不受法律关于使用临时工人和延长工时的限制,并且不会失去劳动力的支配权。

第二,弹性化的人力需求。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当有些劳动并非经常性之时,“劳务派遣”即成为一个具有弹性而且便利的雇佣模式。例如,当企业推出新产品,现有人员不敷使用,暂需要增加业务人员时,如果因此雇佣(以直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更多的业务员,一旦产品推广完毕,这些新业务员将无事可做。此时,企业若将其解雇,即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三,节省人力成本的需求。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日益增多,劳动者的权利意识也日益加强,造成了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增加。为了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以获得更大的利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识到派遣用工可以节约招聘、考核、管理人力资源以及解雇劳动力的成本。用工单位借此一方面得到了其所需要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不需负担劳动法上的课与雇主的多种责任。

广州劳务派遣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劳务派遣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制度。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以下简称“劳务工”)订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单位(以下简称“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然后由“用人单位”将“劳务工”派往“用工单位”从事劳动,实质上是劳动力的租赁。这是涉及“用人单位”、“劳务工”、“用工单位”三个方面关系的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特别是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后,这种新型的劳动用工形式得到了法律认可,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新的劳动用工制度。而这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制度,其最大特点是“用人单位”雇用“劳务工”但不使用“劳务工”,而“用工单位”使用劳务工却不直接与“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实质上是一种“雇用”与“使用”相分离的劳动力经营模式。

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用人的不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的不实际用人”的特殊关系,以至于新的《劳动合同法》以“特别规定”的形式,对在“劳务派遣”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关系作了规范化要求和调整,但在实际运作中,“特殊规定”还是过于原则,对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用工企业(用工单位)各自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尚未划分清晰,一旦产生劳动纠纷,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实际用工企业(用工单位) 往往相互推卸责任或义务,劳动纠纷较难解决。

(二)劳务派遣用工发展迅猛,客观上已形成企业新的劳动用工“二元结构”。我市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从2006年以来已逐渐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使用劳务工,主要由农民工、城镇居民和大中专毕业生等构成。2008年1月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用劳务工大幅度增加,主要集中在工交、建筑、港务、钢铁、金融、电信、邮电等行业。

目前,我市已有687家劳务派遣公司,拥有相当数量的劳务工,劳务工在用工企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如广船集团有劳务工7700人,占职工总数的55%;中移动广州公司有劳务工2700多人,占职工总数达到72%;等等。由于这些企业存在着正式职工和劳务工两种不同类型的职工群体,而且劳务工群体又迅速扩大,所占企业职工队伍人数比例不断增加,导致企业出现了新的劳动用工“二元结构”。加上在职工队伍中劳务工群体与正式职工群体的身份不同,在企业各方面的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容易造成职工队伍的分化和对立。

广州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

(一)劳务派遣普遍存在超“三性”用工,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新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以下简称“三性”规定)。据了解,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大量使用劳务工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不但在生产一线使用劳务工和存在“混岗”现象,而且在某些生产部门或岗位上主要或全部使用劳务工。更有一些企业将原正式职工转入劳务派遣公司再派回原单位工作,结果是人员不变,身份却发生了根本变化,相应的劳动报酬随之降低,直接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还有的用人企业,采取将某项工程及人员整体外包来规避《劳动合同法》的“三性”规定。

(二) 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影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企业职工队伍中,劳务工往往在生产一线岗位从事一些最脏最累的工作,但劳动报酬与正式职工存在较大差距,尤其体现在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方面。用工企业即使要另付劳务派遣公司一笔费用,仍然比企业直接使用正式职工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尤其是用工企业不与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规避了连续签署两次劳动合同后,继续用工必须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法律规定,使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务协议更为方便灵活。据了解,广药、广钢、广船和建行等企业的劳务工,在本企业内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有相当数量,有的甚至连续工作了10多年,如果不及时对劳务派遣进行规范和对劳务工进行疏导,不采取措施解决劳务工不公平待遇等问题,那么劳务工群体就有可能以激烈的方式反作用于企业或社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2009年10月,广州市某啤酒企业的劳务工因劳动报酬补偿问题与劳务公司发生纠纷,其中有10多位劳务工穿着某企业的工作服,在海珠桥上演“跳桥秀”就是一个例子。

规范广州劳务派遣用工建议

(一)研究制定与《劳动合同法》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措施。尽快完善《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相关内容,建议由市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对劳务派遣的一些特殊法律问题的衔接做出明确规定,研究制订与《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条款相配套的实施细则。针对“三性”规定,确定具体的细化标准,既明确使用劳务工的范围和种类,又明确禁止使用劳务工的范围和种类。制定适合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文本。对劳务工的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作出更加详细可行的规定,以解决对劳务工的不公平待遇等问题。同时,清晰划分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在保障劳务工各项权益中的各自职责,以及制定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程序。同时,建议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一是禁止用工企业将原有职工转为劳务工;

二是规定用工企业连续使用劳务工达到一定年限后,要按一定比例将其转为正式职工;三是明确规定企业为劳务工缴纳社会保险金标准,并与正式职工一样在当地办理。

(二) 建立健全劳务派遣用工的社会监管

机制。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对劳务派遣单位从业人员的资格、人数、办公条件作出规定,并实行经营许可审批。对新成立的劳务派遣企业,由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前置审批后才能注册。建议建立劳动风险保障金制度,以保证劳务派遣企业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履行法律义务。建立和完善劳务派遣备案制度,要求派遣机构将其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缴费等情况,定期填写报表报告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建议把是否组建工会组织作为劳务派遣企业年度审核的一项审核标准。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一律不予办理年审。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对现有的劳务派遣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审查,发现不符合条件的,通知工商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同时,要开展常规性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劳务派遣企业违反政策法规的做法予以纠正。

(三) 建立双向管理的劳务工加入工会管

理模式。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劳务派遣单位的工会要及时做工作将劳务工吸收入会,并与用工单位工会签订工会会员代管协议,将会员交用工单位工会代管,参加用工单位工会活动。如果劳务派遣单位没有成立工会的,则由用工单位负责吸收劳务工加入本单位工会。明确劳务派遣单位的工会,主要负责代表劳务工与用工企业协商劳务工的工资报酬待遇,协调解决劳务工的合法诉求;明确用工单位的工会,主要负责组织劳务工参加各项工会活动,及时反映并协调解决劳务工提出的合法、合理诉求。

(四) 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要求提取劳务派遣人员的工会经费, 并研究调整其缴费标准。建议参照全总有关文件精神,由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劳务工不管是加入劳务派遣单位工会还是用工单位工会,其工资不论是从企业工资总额中支出,还是从企业营销或管理费用中支出,劳务工的工会经费都应由用工单位按劳务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而且应在税前列支。此外,鉴于需要交纳工会会费多少,会直接影响到相当一部分劳务工参加工会的意愿,建议市总工会对调整劳务工交纳会费的标准进行研究,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五)建议市总工会设立或指定专门工作机构指导劳务工加入工会和开展相关工作社会责任。

上一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下一篇: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