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技术创新作为新兴的管理理论前沿,得到了大批国内学者的青睐,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得到的成果还很少,有关研究文献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技术创新管理这个角度出发,从他们的定义、主体和外部环境条件、内容、职能与特征、流派五个方面对近些年国内外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梳理与评价,以期总结研究成果,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技术创新管理的定义

自“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技术创新理论以来,经过众多学者的补充和丰富,技术创新理论日渐完善。美国伯格曼等定义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思、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技术创新管理专家、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吴贵生等人认为技术创新管理理论是从技术管理理论演变而来的。技术创新管理是对从技术起源(技术发明,主要指R&D)到技术实现(包括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商业化、产业化过程)的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及其组织、管理,是对技术创新的管理。

葛新权等人根据现有文献,按时间顺序归纳出了四个技术管理学派,即R&D管理学派、创新管理学派、技术规划学派和战略性技术管理学派。

杨加陆、方青云等人认为企业的创新管理不同于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对象是管理活动,目的是使管理适应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创新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创新活动,目的是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创新活动的成功可能性。由此,洪生等人认为可以引出创新管理的三种互相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管理的创新;二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三是创新型管理。

二、技术创新管理的主体和外部环境条件

侯先荣、吴奕湖等人认为企业家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管理的主体,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企业家不同于技术人员。企业家不同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创新的过程中,通常要求企业的生产、市场、研究、人力资源和财务等部门的通力合作,而这只有在企业家的领导下才能避免各部门的局限性,将整个企业的资源组织起来,达到技术创新的目标。

阎军印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研究中提到技术创新管理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的经济环境;技术创新的技术环境;技术创新的管理体制环境;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技术创新管理的内容

吴贵生教授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基本内容由五个方面构成:

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概念、分类、过程和管理要素等。

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部分,但集中的、影响大的决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制定和技术选择。

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开发管理、新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技术转移管理。

技术创新的要素管理。主要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能力管理。

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组织和激励。

夏保华、陈昌曙等人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每一项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要素的管理;第二层次是从整体上对技术创新流的管理。企业应自觉地对每项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对技术创新机会的管理;对技术创新学习的管理;对新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对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管理;对技术创新收益的管理。

阎军印认为技术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创新的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的决策管理;技术创新的过程管理;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的制度管理;技术创新的营销管理;技术创新的文化管理。

四、技术创新管理的职能和特征

刁兆峰等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行使着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职能。如果这些职能或职能部门的作用不到位,甚至有些职能或职能表面之间起负作用,就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职能的正常发挥,造成整个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功能的降低。

白俊红在《创新管理概念、框架及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到技术创新管理并不是对技术创新本身的管理,而是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管理,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适应性、持续性、全面性、结构性、社会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1.动态适应性

技术创新的实现必需以外部条件为前提,组织管理的目标之一是适应外部的变化,而适应外部的变化就是要促进组织内部的变革或创新,是为技术创新管理具有适应性。

2.持续性

技术创新是可以持续的,持续性本身是创新的一个特征,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管理的一个特征。技术创新管理的持续性综合表现为目标的持续性、时间的持续性、过程的持续性和创新动力的持续性。

3.全面性

技术创新管理需要搭建一个支持创新的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制度的、组织的、资金的、文化的、人员的诸方面,涉及的内容是全面性的。

4.结构性

技术创新管理的结构性意味着技术创新管理应该具有柔性的管理结构,能够对技术创新的这种变化进行自适应和自调整,甚至是主动进行“破坏性的改进”。技术创新管理的结构性特征,还表明了技术创新管理就应该是一种新的管理范式,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5.社会性

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技术创新管理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以社会的存在为前提的。技术创新管理目标的成功实现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以社会组织为依托,在组织内部形成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良好氛围。

6.创新性

技术创新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对管理本身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具有创新性的管理),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同时也需要管理理论、方法、组织和结构的创新。

五、技术创新管理的流派

陈劲等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流派各不相同,对我国学者有一定借鉴价值的有以下三大流派:

1.基于战略分析的创新管理

这个流派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管理,包括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的关系;技术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等。Harris、Shaw和Somers提出了分析技术组合重要性与竞争战略关系的矩阵,从技术重要性和相对技术地位两个维度分析某项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强调制定战略时应该分析传统的组合规划矩阵(麦肯锡框架)与技术组合矩阵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做出更准确的决策。Arthur D.Little则分析了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技术对竞争优势的重要程度。Burgelman等多次强调了技术与战略整合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是一个动态过程。Burgelman等还开发了创新能力审计的框架,用以分析公司现有产品的创新性,以及当前创新能力与公司战略的匹配程度等。在这个方面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把战略管理与创新管理这两种都是以变革为思考逻辑的学科密切得联系到了一起,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2.基于能力的创新管理

现在有关技术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能力是决定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Kim Linsu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引进、吸收和提高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的区别是技术能力的发展呈逆向发展,即由成熟技术向前沿技术进化。发展中国家企业得到技术能力需要学习过程来提高。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学者也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内涵定义与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魏江指出,技术能力应包括显在能力和潜在能力两方面,具体包括四层内涵:(1)技术与信息的引进、实现技术转移的能力;(2)对技术的学习能力;(3)产生新的技术与知识,保持技术的储备与积累;(4)实现技术创新,创造经济效益。赵晓庆等人借鉴国外学者研究发达国家技术演化轨迹的思路,根据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实际,指出企业技术能力一般经历了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三个阶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技术能力提高的双螺旋模型。

3.基于资源的创新管理

企业通过以利益相关者为资源的创新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其中对企业横向发展有实质意义的有:用户创新;供应商参与创新;有关企业或厂商。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持续改进过程中,小学班主仟与学生问的关系问题也逐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小学班主仟如何完成班级创新管理仟务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选取小学班主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经典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小学班主仟班级管理应该进行创新管理的结论,继而指出具体的班级创新管理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仟工作;创新管理;沟通交流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突出问题

1.缺少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当前很多小学班级管理制度没有进行明确制定,部分小学班主任甚至只重视成绩,不关注班级管理。没有详细的班级制度,没有组织纪律性,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不重视,最终会给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班级管理理念落后。传统班级管理理念过于强调班主任的管理核心功能,标准往往趋于整齐划一,不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班主任在班级中“高高在上”,但又事事躬亲,使学生因为对班主任的畏惧,遇到困难无法向班主任寻求帮助。

3.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少。小学班主任工作岗位看似平凡普通,而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与学生交流少,班主任亲和力不足,是传统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的一大通病。沟通交流过少,学生无法对班主任产生亲近,既敬且畏心理的存在,使之有问题不愿与班主任倾诉,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方案

(一)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要身体力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准则来进行,从扶起地上的扫帚点滴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师表影响,让孩子们理解师德的力量。

(二)转变思想,树立创新的班级管理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更加明显。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来,真正做到创新管理。比如轮流班长制、校园轮流值周制等。

(三)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班级文化,构建一个动态的师生互相尊重、学生民主健康新式的班级管理系统。只有在学生准则和教育大纲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才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白我反省,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

作为班级组织主体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程,尽管这一发展水平因学生的年龄而有差别,但就其相对成人来说,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未成熟者。因此,班级不可能进行完全自我管理,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成人的力量。小学班主任应该提高自身修养,一日三省吾身,主动关心学生,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温暖,使学生不再对老师有惧怕心理,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班级氛围更加和谐。

三、创新管理的实际案例分析

班级实例,小学一年级的娜娜(化名),小时候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离开,父亲对她的情况不闻不问,从小就是奶奶带大的。娜娜性格内向,不爱和同学接触,同学也不喜欢和个性古怪的娜娜一起玩。娜娜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很多时候会在上课时若有所思,也会午休时在角落里哭泣,这种情况对她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像娜娜这样的孩子,她从小缺乏父爱母爱,而与奶奶生活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这是使娜娜性格内向古怪的重要原因。她不喜欢与同学们接触说明她内心缺乏阳光,与奶奶一起生活并长大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参与而造成不合群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的转化,需要教师对其做细致的教育工作。工作中要克服浮躁的心理。于是,我经常到娜娜家家访,跟她奶奶交流,并且向奶奶说娜娜在学习上很认真,奶奶听了也非常高兴。了解了娜娜在家的情况,我友善地提示奶奶要主动与娜娜交流,并且要求奶奶在家要督促娜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她的性格开朗起来。

除了取得家庭的配合,教师承担着对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教师要静下来与学生说话,与其平等交流。于是,我经常找娜娜谈心。我开导她说:“班级就是一个大集體,老师像奶奶一样爱你,老师知道你不喜欢与同学们交流,但是这改变不了同学们对你的关心与爱护。他们虽然有时相当调皮,可能冒犯了你,但是他们在老师的教育下承认错误了,依然还是好孩子,你说对吗?”娜娜若有所思,她说:“老师,奶奶说在学校不要和淘气的孩子接触,不要惹老师生气,可是有的同学做的事我不喜欢,所以也不喜欢参与他们当中。”在交谈中,我找到了娜娜不喜欢与同学交往的原因,并且开导她人人都会犯错误,有的同学天生性格调皮,我们要帮助他,而不是放任他或者躲着他,就像你一样,不能融入集体中,老师看着也着急。娜娜好像有所体悟。

经过和娜娜的几次谈话,娜娜终于敞开心扉和我倾诉。是因为父母的离异,对爱的渴望而心情抑郁,同时又因为奶奶年老体弱,懂事的娜娜心疼奶奶才会黯然哭泣。另一方面,因为娜娜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得少,得不到同学的爱,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使娜娜更加心事重重,对学习产生影响。我通过组织主题班会,以及组织同学和娜娜共同游戏的方式增加娜娜和同学之间的感情,作为娜娜的班主任和大朋友,我积极地与娜娜的家长进行沟通谈话,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着重对娜娜给予更多的关心,渐渐地,娜娜的脸上重新洋溢起幸福的微笑。

参考文献:

[1]张道祥.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李芳)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建立起文化产业的平台,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结合当前文化产业结构,构筑文化管理的系统工程。借助企业管理的模式,文化体制创新发展的思路,通过整合资源,提升管理服务手段、从物化到人性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营销策划等文化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引导受众、吸引受众、到公众参与,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新;管理

J·V·纽堡(Joseph veach-Noble)作为美国博物馆协会杰出的主席,在《博物馆通讯》上发表《博物馆宣言》已经整整20年了。在《宣言》中,他把博物馆所担负的基本职能简明地概括为五点,即收集、保存、研究、说明和展示。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启迪和审美功能。如何担负起博物馆的职能,在我国发展博物馆的短短几十年,如何发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成果展示的平台,通过先进的创新管理机制,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运作到博物馆中,文化创新管理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长期以来,博物馆的管理还是沿袭着自己的传统模式在运转,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引进现代化管理机制,实施文化管理创新。

一、要做到文化上的创新首先应当整合社会文化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建立起文化产业的平台,应用管理理论与方法,运用文化创新体制,构筑起文化管理的系统工程,同时要借助企业管理的模式。拓展文化体制创新发展的思路,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手段和方法逐步引导受众、吸引受众、将公众注意力吸引到博物馆中来,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如“公共媒介、文化经营管理学、公共文化管理、互联网新闻与信息编辑”等,将文化艺术、文博考古、新闻采编、文化经营与服务、网络文化等多个文化产业资源整合,通过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将社会文化资源整合,链接到传统的文化遗产管理学和博物馆等各个方面,提升受众审美情趣、文化胶着点和美誉度。

二、整合并实施实行制度、文化、管理方面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大众传播、品牌建设、提升服务功能。运用企业管理的创新机制,建立ERP管理系统、分配管理权限给博物馆的文物管理、行政办公、安全防范等各个职能部门。由信息编辑人员发布给后台网络权限人员,建立国家政策、文博法规、信息公告、文博动态、鉴赏等频道板块。发布公告、新闻、动态信息要及时更新、内容完整真实、论坛发布系统要吸引受众,同时要在平面媒体、门户网站、行业网站上要大力宣传博物馆网站,吸引公众参与热情,集思广益,引起关注,引发讨论。同时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反馈,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加强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或互通信息,随时相互查询相关资料或通报信息。如文物信息链接、博物馆链接,提供最新的考古发掘的情况报告等信息共享系统。开展业务交流等。

博物馆网站信息内容的丰富程度、信息准确性、教育性、文化性和娱乐性新颖程度也决定受众真正走人博物馆,立足于文化遗产实体带给观众真实的体验,这也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把传统作为创新的基石,文化遗产信息采集要做到真实性和全面性,这就使得博物馆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和数字化更好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转换平台,真正做到从社会中来、回归于社会。

三、藏品数字化管理以及文物展陈营销和宣教技巧方面要有所创新

针对现有的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为不同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决策、科学研究、展览展示、文化交流、教育培训和游戏娱乐等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同时开展有重点、科学的藏品征集品类、为以后的各种主题展览做铺陈。同时对藏品品类的专业研究,编撰各种宣传品,运用多媒体技术用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将互动、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可根据各种服务对象,比如学生、残障人士、老年人、外国人等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宣传计划和宣教手段。印制经济实惠的陈展文字册页等多种资料,为观众提供语音导览器、博物馆概况及馆藏文物介绍触摸显示屏语音系统等配套服务设施、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满足不同类型的观众需求。在策展方面,要提高展陈技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定期举办展览、竞赛、对话、会议、科学沙龙等多种形式,激发公众对藏品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好奇和参与热情,向最广泛的公众展示自然科学和艺术成果。

博物馆发展还要统筹好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博物馆的内部因素包括收藏、专业人员、馆舍、设施、资源、组织体制、管理制度、发展战略规划等,外部因素则有社会发展状况、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社区人口、自然环境、用户需求等。随着博物馆日益被社会有意识地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外部环境条件对博物馆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博物馆工作者一定要切实将博物馆发展置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中,结合文化需求热点进行创新,不能囿于自我发展需求的小圈子里设计博物馆的特色。

管理是一种文化的过程,是从制度到文化,文化渗透于制度,再上升为组织文化的交互过程。制度与文化的渗透并融合,体现着管理从以约束人为中心的“物化”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人陸化”管理的转变。

博物馆的文化建设需要文化管理人才,这也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重要的一环,各种制度执行的关键是人,将真正适合的人才配置到适合的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文化体制下的人才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对文化人才的开发、激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科学定位,对组织战略、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进行定位;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测评、选拔机制,将合适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上;三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组织、领导、控制其工作行为;四是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制,激励人才的工作热情;五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开发体系,只有让人才永远保持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工作能力,作为博物馆这样的文化事业才会获得蓬勃与持续的发展。

当今,具有大众传播、策划能力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显得更为稀缺。复合型人才必须有专业文化知识,懂得文化艺术产品的衍生过程和规律,还要懂得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的能力,包括决策能力、规划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文化管理人才应该具备商务管理、组织心理学、传媒学、设计等能力。

文化管理是一门创新科学。通过文化管理人才高超的资源整合的能力,利用宣传手册、报纸平面媒体、电视广播、门户网站等多种媒体形式、文化产业、民间组织等方面的协会以及其他有效文化资源联合、集成创新,这也为文化管理人员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博发展需要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通过文化管理人才敏锐的眼光、灵活的头脑、市场的敏锐度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进行市场化的营销管理模式,将文化产业链条延伸。与成熟的文化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营销模式,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的文化产业机制与新的管理模式,确立博物馆新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文化担当作用和公共先进文化服务的阵地作用,更好地为民生和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 李继锋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创新管理一直都是企业发展进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管理与创新工作,有助于从生产、管理、运行等多个环节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为企业的长久和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本文将针对企业创新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创新管理的两大支撑,以期企业能够将良性发展作为长久目标落实下去。

关键词:企业创新管理;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管理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加大,尤其是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进行创新管理,更好地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水平,使其能在众多企业当中脱颖而出。笔者根据多年企业创新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制度化和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两大支撑。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认识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

我国对企业的创新管理在政策上有许多优惠和支持,这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企业加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国家提出了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既包括对于企业创新的技术支持,也包括对企业创新的财力支持,这些支持政策足以表明国家在对企业创新管理环境上的一种积极态度。国家在推动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建设和完善时也注意到,我国许多新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所以国家的相关创新政策制定也从企业的利益和需求方面着手,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创新扶持,在整个创新环境的背景之下,形成对企业的良性管理。另外,相关部门还加强了对企业整体竞争环境的规范和整顿,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确保企业之间的良性和公平竞争。

(二)提高企业创新意识

对于企业的领导者而言,要充分了解社会或国家相关部门对企业创新管理上的扶持政策,要不断树立正确的企业创新管理意识,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层能够及时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应该明确企业创新管理在企业竞争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优良的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员工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也能使企业能够进行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领导层要认识到优秀的企业创新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包括企业文化方面的制定和完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代表了一个企业内部领导的核心价值观,要想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领导层的创新管理意识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三)创新管理模式

在企业的管理模式方面也应该实行必要的创新工作。企业从前实行的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和落后,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企业必须要明确认识到,管理方式对企业发展有着规划性的指导,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与完善。例如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对员工薪酬的认识过于片面和狭窄,缺乏对员工有效的薪酬奖励刺激,员工工作就会缺乏积极性。比如对完成业绩较好、在工作中积极努力的员工,企业多数时候只是给予简单的、公开场合上的表彰,而在物质上的奖励却基本没有落到实处。虽然说薪酬奖励方式不能单纯依靠物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物质奖励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之一,将薪酬福利待遇进行适当提升,实行明确的奖惩制度,不但可以规范员工日常行为,也可以充分发挥出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包括在对员工的惩罚措施上从前的管理模式也基本未有体现,导致即便是员工在工作中懈怠对待或是出现严重错误时,企业也没有给予一定的罚金处理,只是简单的进行批评教育,这样的惩罚措施根本无法触动员工,难以对员工进行切实规范的管理,进而也影响到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二、制度化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制度化管理体系

创新固然需要活力和机制,但不能单单从创新本身谈创新,而应不断建立健全促进创新的制度化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从客观上要求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而科学化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制度化。制度化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有效规范企业内部员工,也可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企业在建立制度化管理体系时,也应该融入国际化的元素于其中,这就需要企业与国际企业发展全面接轨,以国际化的制度管理标准来严格要求本企业的各项工作,如此才能够确保企业产品生产质量过硬,从而满足国际市场对于该产品的要求。其次,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制定健全的制度化管理体系能够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时期,必须依靠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才能生产出质量过硬、具有足够竞争优势的产品来打动消费者,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进而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有效保障企业科学化运营。

(二)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在建立健全制度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科学的管理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优化内部管理时,要选择科学化的管理方法。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管理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建立起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需要制定系统化的管理方法,从对员工的管理到企业的长久发展规划上都需要进行科学的预判。首先,应该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管理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充分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利益,让企业的员工在未来工作中对自己进行明确定位,更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劳动成果,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其次,还应该优化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企业的运营环节都是企业能否实现更多盈利的关键,因此企业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于生产环节的每一个部分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把关,确保企业产品质量,实现质量的创新,提升企业产品的含金量,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最后是加强对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规范,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内容,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拥有足够的知识产权,在实质上已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增添了实力。因此企业要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优化企业的整体运行模式,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三、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保障

(一)企业创新必须重视知识产权

企业要想实现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应该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着手和分析。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文化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会竞争中更加看中知识成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进行技术创新,所谓的技术创新,是不断的提升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无法脱离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实现创新,可以将传统的、落后的、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淘汰,将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剔除,选择符合当前社会进步的生产需要的手段与方式,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融入更多的科学技术,实现企业技术的革新。比如可以引入国外优秀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如此能有效提升我国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无论是产品含金量还是产品价格都会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也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良性运转。此外,对企业来讲,在实现技术创新的最初阶段可以以模仿的方式进行,因为任何企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都需要制定出一定的发展方向,所以企业在发展之初可以模仿外国优秀企业,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始,实现企业的管理改革与完善。

(二)知识产权管理要与企业创新全过程融合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并不能流于形式,只做表面功夫,而是应该有效的将知识产权的管理与技术实现全程结合,这样才能确保知识产权管理具备足够的实用性。在企业内部进行生产技术创新时,必须要明确每发明出新的技术,都应该进行必要的保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确保企业的全新生产技术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保护,避免技术的外漏造成的企业损失。另外企业需要设置专人管理,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知识产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知识产权奖励与利益的分享制度、对外合作制度、商业秘密制度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存在于企业发展过程的前前后后,也让企业无法更好的利用知识产权获得经济效益,使得知识产权的利益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展现。

(三)促进知识产权与企业创新的螺旋互动

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事实上也是保障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可以确保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得到应该获得的经济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也会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所谓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螺旋互动,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相辅相成的促进效应,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有力的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样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后,也能够将拥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做为保障,进而更好的让自身的科技成果得到长久发展和保护。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也可以将知识产权作为经济售卖点,进行必要的对外合作交流或者商业运营,这就能让企业的其他员工向此看齐,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当前,我国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同时我国大中小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竞争压力。企业要想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站住脚,就必须要重视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优化,既要注重科学化的管理,也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最后还要制定和落实员工利益保障制度,从多个方面优化企业创新管理,不断完善企业运营环节,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6年来,各项措施落实有力,对企业的创新力要求不断提高,而创新必须依靠制度化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两大支撑,单单从创新活动本身出发加强管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制度化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知识产权管理则为创新提供了激励和保障,使得创新活动能够获得持续动力,两者如虎之两翼,共同助推企业创新发展。(作者单位: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 皮圣雷.转型期中国横向整合企业动态竞争及其与管理模式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 朱华建.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3] 陶晓红.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4] 陈忠民.企业创新管理与信息系统战略对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

[5] 赵圣刚.基于环境变化的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加强途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09:139+141.

[6] 马俊.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4.

[7] 张佩琴.论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创新[A].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3.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绩效

前言: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管理方式和绩效的创新。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企业的主旋律,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奠基石。创新是现代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前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环境愈发复杂,企业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创新管理方式,把创新理念深入企业管理各环节,彰显企业的核心优势,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企业潜力,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企业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创新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与制度化,其目的是协调企业所有者、企业经营者、企业相关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增强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必备条件,是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支撑体系和激烈机制的建立,加强自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项目并对其具有足够的控制能力,促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快速发展。

(三)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打破企业固有的陈规陋习和落后思想,确定新的企业管理思路,为企业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具体要求有以下两点:第一,改变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摒弃“大锅饭”,积极提倡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第二,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充分挖掘企业员工潜力,努力开拓外部市场,勇于维护企业形象,强化竞争意识与品牌战略意识,把“以人为本、超值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

(四)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其目的是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规范、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与权力,将政企严格区分,实施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企业组织创新既要适应企业目前的管理需求,也要放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合理规划企业的经营目标、活动范围与发展方向。

三、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绩效管理是在企业主管和员工协议的基础上,采取的双向式互动沟通措施。该协议明确规定了企业员工的具体工作职责、员工工作绩效衡量标准、员工和主管共同提高工作绩效的方法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绩效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化发挥员工的个人潜力,促进企业生存效率的不断提高,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创新绩效受企业软环境与硬性投入的影响

(一)企业软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各种影响企业創新的组织因素形成的综合体称为企业创新的软环境。具体而言,包括企业相关创新制度、领导层创新意识、企业创氛围这三个方面。经济学研究者大多重视创新的硬性投入,而组织行为学研究者则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等企业软环境。

1、领导层的支持

有效推进一个企业的创新工作,离不开该企业所有员工和领导层的共同努力。一般而言,领导者在企业创新工作中起到积极的拥护作用,促进企业创新的顺利进行。第一,领导者对创新工作的支持能够为企业公共的创新工作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是创新工作顺利推进的必备条件。第二,领导者对创新工作的支持能够在企业内容部营造出积极的、正面的积极支持创新的氛围。第三,能够尊重和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失败,激发企业员工自觉加入创新工作中。

2、创新制度与氛围

创新制度与创新氛围在企业创新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保护企业员工创新热情与积极性。

因此,企业相关工作者必须从企业相关创新制度、领导层创新意识、企业创氛围这三个方面出发,全心全意投入与企业创新管理工作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把创新企业软环境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

(二)企业硬性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硬性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研发投入。研发资金投入是影响一个企业创新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具体而言,它包括设备投入、相关工作人员工资、原材料投入、因研发而产生的其它相关费用等。足够的研发资金投入既能够帮助企业吸纳一大批杰出的创新人才,促进企业研发机构有序运行,还能够为企业研发提供优良设备、基础技术等相关支持,是企业研发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产品销售价格,还能够大大降低产品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研发资金投入既能够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又能够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企业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进行知识创造和组织创新最为重要的载体,是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其设立目的是促进企业相关技术研发与科技应用。企业研发外包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再加上企业的独有习性。因此,研发外包的道路走不通,企业必须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的主要职能有:技术孵化、研究开发、人才培训、交流合作、技术服务、创新决策等。企业设立相关研发机构有利于组织创新相关设备、技术、人才的组织,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意见与知识的交流与汇总,有利于企业专业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效整合,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促进企业创新,显著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与此同时,企业研发机构的设立有利于企业更好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现状,快速高效地将企业的创新技术成果成功转化成企业新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企业研发机构既能促进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又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目前我国企业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企业创新管理方式选择与创新绩效分析

个体是企业认知与学习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主体。企业创新管理方式的效果受个体对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显著。当企业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企业组织成员会产生依靠技术创新使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强烈需求。由于受到这种强烈需求的影响,企业便会积极提升内部各相关创新因素的运作质量和效率,积极主动的调动企业内部各种相关知识,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企业外部市场竞争越强烈,产学研结合、创新软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就越显著。

六、讨论

综上所述,企业创新管理是企业的灵魂,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创新绩效能够培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化发挥员工个人潜力,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在企业创新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企业软环境、硬性投入、创新新管理方式选择以及创新绩效分析,从而促进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 闫春.创新开放度与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

[2] 李王芳.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本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D].浙江大学,2014.

[3] 吴航.企业国际化、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4.

[4] 梁靓.开放式创新中合作伙伴异质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 陈寿雨.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与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4.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4月21日上午,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福建自贸区紧跟国家战略,在行政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模式。然而,福建自贸区采取的政府管理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文章积极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管理措施,明确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思路,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创新福建自贸区的行政管理制度。

关键词:自贸区;福建省;行政管理体制

一、引言

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4月21日上午,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国自贸区建设从此迎来了2.0时代。自此,由北到南的四大自贸区——天津、上海、福建、广东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式被勾勒出来。“1+3”的自贸区方案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是进一步实践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机制的探路石。至此,一场全新的改革盛宴在八闽大地拉开帷幕。而福建省将坚决贯彻“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将以自贸区为抓手,率先实施创新与改革。

二、福建自贸区将采取的管理模式的创新

根据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定,福建自贸区的政府管理模式乃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其中,福州、厦门、平潭将分别设立片区管理委员会,但不设立省级管委会。与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相较,福建自贸区将采取的管理模式存在不少的创新。例如,福建自贸区采用“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境内关外”监管模式,使自贸区内人与货物实现高效、快捷的流动;四个自贸区将实行统一版本的负面清单以简化投资手续、扩大投资领域、提高投资的便利化;福建自贸区将实行“事中事后”的管理模式,转“重审批、轻监管”为“宽准入、严监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的质量和效率;在政府服务方面,实行“一口受理”服务模式,简化自贸区内的流转手续促进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等。

目前,方案中设计的关于福建自贸区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激发了社会的创业热情。福建自贸区自获批以来已吸引大批企业的进入,根据福建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从2015年1月1日到3月31日,福建自贸区内已新注册企业1160家。

三、福建自贸区的政府管理模式仍将存在诸多问题

然而,与国外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相比,参考上海自贸区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成效,福建自贸区将采取的政府管理模式仍将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其主要表现如下。

1. 管理模式创新的理念缺失。福建自贸区即将采取的管理模式存在理念平庸、立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本土性缺失。福建现行的管理模式创新大多取材于国际规则及国际惯例,或者照搬上海自贸区的管理经验,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本土管理理念。二是主动性缺失。在政府管理理念上,过于强调国际化,被动忍受国际规则,缺乏作为世界大国主动为世界自由贸易区立规的大气与胆略。三是前瞻性缺失。自贸区的管理模式应该在吸取我国本土经验、参考国外做法并在考量自贸区未来几十年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才能予以定夺。然而,当前福建自贸区的定位与管理模式等都显得仓促,缺乏深思熟虑与长远规划。

2. 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弊端未能根除。从纵向上看,福建自贸区除了直接受福建省地方政府管理外,还受制于中央各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往往政出多门、规章不一,极易引发管理冲突。从横向上看,福建自贸区还易受到不同管理部门、单位、地方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性弊端并未得到改善。

3. 自由化与有效管控分寸拿捏不准。一方面,福建自贸区存在过度管制现象,影响了贸易自由化。比如,2015版负面清单虽然较2014版的负面清单条款数量有所减少,但是部分领域的条款内容却增多了,几乎对所有外商投资产业都有限制,部分领域对于外商的限制更加具体化,有的限制甚至超出自贸区的范围,被人戏称为“不开放清单”或“管制清单”。另一方面,福建自贸区又要警惕自由化过头的风险。这些问题都需要福建自贸区继续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对自由或管制予以精准拿捏,防止过度取向。

4. 法治化程度不高。相较于国外自贸区采用先立法、再设区的做法,福建自贸区成立的主要依据仅仅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这两份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政府规章,没有效力位阶层次较高的法律文件做支撑,法治理念存在明显欠缺。这将导致诸多管理模式和创新举措欠缺立法所具备的合法性、权威性、稳定性与庄重性。而且自贸区在创新管理模式时,由于没有设置相应的司法程序等保障机制,其实践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福建三个片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偏低,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自贸区的未来发展。

四、福建自贸区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为了使福建自贸区能够更快的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与矛盾,福建省应该积极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管理措施,明确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福建自贸区的行政管理制度。

首先,应该在政策创新上体现梯度性。福建省在管理审批监管等一系列措施的制定上都应该体现一个思路,即“全方位开放、对台更开放、平潭最开放”。一方面,政策开放程度有所区分,在全方位开放的基础上,对台更开放一些;另一方面,在片区适用政策上略有不同,全方位开放和对台开放政策各片区都适用,但在平潭应探索实施更加开放的自由港运行模式。

其次,要在试验内容上体现互补性。按照中央精神,三个新设自贸区要与上海形成互补试验。为此,福建省总体方案较好地体现地方特色,在率先实现闽台投资贸易自由化方面,提出了对台产业开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金融合作、人员往来等多项创新举措。比如服务贸易对台开放,我们争取在自贸区先行试点实施两岸服贸协议中80条大陆对台开放措施,并比照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文件进一步提出58条更加开放的具体措施等等。

再次,要在创新成果上体现可复制性。中央设立自贸区,是希望这个地区能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不是为了支持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因此,福建在设计试验任务制定改革政策时,还应着眼于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来谋划和推进制度创新,争取这些措施尽快取得成效,并能适时组织推广。

最后,应该在管理规则上体现法制性。我国应该设立一个全国性的自贸区管理机构,既和有关部门合力制定自贸区的政策和制度,又帮助地方政府让这些政策制度得以贯彻落实。同时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来提高自贸区管理机关的法律地位,拓宽自贸区政策制定的权限,提升其协调管理能力,使得其有职有权。这也有利于地方政府营造自贸区内良好的法治环境,充分施展拳脚,来完成国家赋予自贸区的各项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姜智鹏.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年走了多远?[J].国际市场,2014(05).

[2]齐海鹏.韩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对外经贸,2014(08).

[3]穆一.解读上海自贸区[J].卓越理财,2013(11).

[4]沈开艳,徐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与经验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5(0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核心思想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师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