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之路范文

2024-07-11

专业成长之路范文第1篇

2二、推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 ...............

3三、推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路,我们需要坚持不懈! ...............

4单位:揭阳市大南山侨区华侨中学

作者:朱坚来

2011-10-2

5“80后”青年教师的班主任专业成长之路

做为一名“80后”青年教师,在大南山侨区华侨中学七年级当了两年的班主任,新学年都要面对一个新一届的班级,由此我们必须由“经验型”向“专业化”进行转变,我觉得在年轻教师的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路上需要做到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坚持不懈!

一、推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

新时代的班主任教师,要想在专业化成长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自己首先要不断学习,虚心向他人学习。无论是工作多少年的班主任,面对现在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我有一种感觉:每当我带新一届的学生的时候,我再用上一届的一些方法来应对新一届的孩子有时根本不起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了。所以,真的觉得自己应该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

1. 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与请教优秀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学习他们优秀的班级管理经验。

班主任的学习,首要的是打好专业基础,具有出色的专业知识,你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才能实现理想和抱负。这就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其次,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掌握班主任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做“百科全书”式的教师,仅局限在一个领域、自己的专业,是当不好教师的。我们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我认为一定要成为“杂家”。有了广博的多元知识储备,班主任本身在学生心中就成了整体知识的化身,就会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时时刻刻形成督导学生求知明理的强大的知识场,这时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综合输出不同门类的知识,让学生在钦佩的同时也把你作为榜样而积极地去效法。班主任对学生的这种软影响一旦生成,对学生学习的推动作用将是深远的。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教师。作为年轻的班主任,在自我成长时我们真的要多向老班主任请教的。曾经听过一位老班主任说现在的年轻班主任有

的太傲气了,平时根本不向老班主任请教问题,遇到一些难题了,就上网查询,好像在网络里得到的东西比身边老师传授的东西要强得多。当我听到这番话的时候,我从心里很想对那些年轻的班主任说:“我们年轻是拥有资本,但是我们也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位老班主任给我们指点的方向,会让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少走许多弯路,所以,如果遇到一些班级管理的麻烦事,不要害羞,不要傲气,多向身边的老师请教吧!只要能将我们的班级管理得更好,多问一些又有什么呢?”

2. 作为班主任教师,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班级管理策略。

其实,管理班级因人而异,但是在管理班级时,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对待学困生的问题,对待厌学孩子的问题,对待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多向别人学习一些管理班级的策略,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去处理班级发生的一些问题。

好而又科学的班级管理策略,我在工作中一些努力地向别人学习着,有一些好的方法应用到了班级管理中,觉得确实发挥了很大的威力。比如,以前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时对学生的期待总是很高,有时觉得自己努力工作了,可是有时学生不买我们的帐,对我们的付出很漠然,有时看着学生在学习上不专心在思想上转变慢自己也会着急。在我向其他教师学习之后,我认识到了一点: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期待的!小学六年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学习习惯或者行为习惯,不是到了中学,我们的一番说教或者一阵督促就会起到效果的,有时一遍没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时,我们可以再来第二遍、第三遍,只要我们班主任不放弃对学生的管理,总有一天他们会进去的。悟出了这个道理,学习到了优秀班主任的成长期待理论,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多了许多平和之心,慢慢来,别着急,教育学生不能一蹴而就,有时如果不能立竿见影,那么我们就期待他们总有一天会变化的,会变得越来越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的!

二、推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

作为班主任教师,我在过去两年的带班过程中,有时都会有些对管理班级、对某一个偶发事件、对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时处理了一些班级管理的事情后,我们应该及时进行反思,反思一下自己在处理班级

问题时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稳妥,反思一下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做得更好,反思一下我们在班级管理时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不断地反思中,相信我们所有的班主任教师都会不断成长的。

在我们班级出现一次一位男同学被校外人员欺辱,我及时去解决这一突发问题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处理这次校园突发事件的行为,觉得下一次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一定不自己单独处理,争取多与学校领导沟通,我也注意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时多讲给学生一些与人为善的道理,发生问题时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只凭主观判断或者一意孤行,只要能对学生发展有好处的方面,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多思考、多实践!

在我们班学生月考部分学生成绩下滑之后,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管理方法。作为班主任教师在学生成绩出现波动时,光着急一点也不解决问题,对于成绩下滑的学生,我们需要多去鼓励和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都有上进心和进取心的,当成绩出现波动时,他们也会着急,作为班主任教师我觉得我们这个时候对他们的激励会给他们更多的前进动力的!

在每天的认真严肃管理之后,我也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我觉得有时我需要多放手一些,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不用什么事情都事必躬亲,多发挥班干部的积极作用,班干部带动全班整体发展,以后的带班中我真的要多去考虑这些的。

经过了不断地反思,觉得自己真的越来越在管理班级时游刃有余了,我们也不是完人,不断靠反思纠正我们在班级管理的错误方向,不断靠更正我们在班级管理时错误的方案,不断靠反思去总结和积累更好的班级管理经验,相信班主任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一定会更顺畅和宽广的!

三、推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路,我们需要坚持不懈!

三分钟热血谁都有,难就难在数十年如一日地去悉心教育学生,专心管理班级,观察身边的优秀班主任,他们就可以做到坚持不懈,坚守班主任阵地,不懈怠,不抱怨,而是对班主任工作始终充满热情,始终坚持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始终对学生认真管理着。

坚持不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源于班主任教师对自己这一工作的真心热爱。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了,也真的觉得我在自己的班

主任岗位上体会到了工作的幸福和快乐!真的喜欢每天与学生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愿意与他们一起成长,班主任成长路上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再坚持!永不放弃!

专业成长之路范文第2篇

一、智慧引路, 构建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教师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体, 是内存于教师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总和, 是当今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教师, 作为学生成长的导航员和引路人, 更是需要一种精神, 而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师有了这种精神, 就能引导学生向上进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确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

作为教师也应该自己确立一个目标, 并为之不断积极奋斗, 为学生树立高大的教师形象。《教师法》总则的第三条, 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教师的地位是“专业”人员;接着, 对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了具体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概括起来基本包括三项素质要求: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从《教师资格条例》可以看出, 教师必备的素质结构应当是职业思想和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学历水平。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就像蜜蜂采蜜一样, 需要博采众长, 不仅要有渊博的普通文化知识, 还要饱学有识, 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只有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 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 才有利于教师在学科对比中互为基础, 促进学生的整体全面素质的提高。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 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 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为了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你那具有魔力般的课堂, 感受你高超的教学艺术, 还需要深刻地去思考, 怎样完善自我的个人实践知识, 让教学实践更具魅力,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构筑快乐进取的精神家园。

构筑我们成长的乐园, 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职责。只有我们每一位, 都喜欢自己工作的地方, 把它作为一种快乐精神寄托的时候, 各项工作才会用尽其心, 尽其所能,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会应运而生。因此, 教师应该独具匠心美化办公室、教室。美化应该独具匠心, 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如:我班的教室并不豪华, 没有什么特意的修饰。它很平常, 但他也很不平常。每天我和学生们生活学习在这里, 平淡而单调, 却丰富而多彩!几句鼓励, 共同提高。以下这些话就巧妙地布置在教室的每面墙上, 这些话影响着我的学生:“我的爸爸、妈妈, 请您放心, 我能自理了, 请您放心”;累 (泪) 是催化剂”、“谁笑到最后, 谁笑得最美”;“入门即静, 怕苦莫入”、“有理有节, 走进教室, 满怀信心, 走出教室, 意气风发”;“HOW ARE YOU!THANK YOU!”;“我能行!”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困难是我的恩人, 正是因为有了困难, 才能拦住那些不如我的竟争者, 使我获得成功”;“困难是人前进的门坎, 我们应该感谢困难, 战胜一次困难, 人生就上一个台阶!山高我为峰!”设置这些标语牌, 通过简单、浓缩、通俗易懂的语言, 概括提炼出教育理想、信念、主张, 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对内鼓舞、激励、感染、号召、凝聚, 对外充实、提升、展示、树立教育的内涵和形象。为学生, 为自己打造了一方精神家园。

二、专业学习, 形成扎实有效的专业技能

1、带着问题学。

教学实践中, 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 或教研组某一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通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知识, 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收集分析行动资料, 检查由新实践带来的教学效果。接着, 教师与组织成员一起, 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加以审视, 进行系统反思——存在的问题或成功的经验, 并开展新的学习。在持久的专业发展历程中, 如果教师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那就能积累更多的案例知识, 生成情景知识, 形成默会知识, 并能用这些知识去尝试新的教学实践, 应对动态而复杂的课堂, 使自己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2、开展交流合作。

通过教师、同伴与校长, 小组、部门与学校之间的有效互动的学习形式, 提升自己的价值追求, 特别是资深教师、专家型教师的综合经验与智慧的点拨, 使自己及时分享这些经验与智慧, 不断超越自我, 促进自己持续成长。

3、形成反思氛围。

有些教师出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某种“伪反思”。如:感觉良好, 不肯反思;水平有限, 没法反思;片面思考, 错误反思。不管那种情况, 都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有一种大局意识、团队意识, 创设各种情景, 主动、积极地帮助同事进行反思, 以实现大家的共同进步。如:开展教研活动, 大家都积极为执教者寻找闪光点及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让别人得到提高, 自己也得到进步。

三、科研导航,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新课程的改革对于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不应该再充当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也不能在局限在以往的课本的圈子里, 进行狭隘的教学, 而是需要开阔我们的眼界, 深入学科教学的思考。搞科研, 实际就是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 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创新, 最终追求的目标, 就是如何使我们教育更有效, 更有针对性, 更能够达到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我认为, 一个好的教师, 一定不会满足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内容是新的, 教育对象是新的, 我们的教育思想也要不断更新, 教育方式也要不断变化。这些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思考:我在做什么?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每一个教师每天每时都这样思考, 我们的教育失误是不是会更少些呢?思考这些事, 求证这些事, 就是我们教师的科研活动!总结下来, 写出来, 就是科研成果。我们不是缺乏“可研究的问题”, 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思考”;我们不是不会搞科研, 而是缺乏搞科研意识, 缺乏对科研的正确认识。只要你从现在的教育行为开始思考: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我怎么做才能更好!你的科研就开始了!

科研之路其实就可以从平常的这些细节入手, 既然已经发现了, 记录了, 思考了, 我们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敢于探索、善于探索。利用我们积累的教育理念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比如, 我就曾经思考过这些问题:“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这些问题都是我思考着, 并且在不断地尝试改变。如果能够将培训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 用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做指导进行深入科研, 将教、研结合起来, 特别是针对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解决。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帮助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 相互切磋并提出问题。当然,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 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 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 教师不仅想科研, 而且敢于科研, 不怕困难与麻烦, 勇于承担课题, 并以坚强的毅力把课题做好, 取得优良的成果。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科研先导”、“向科研要质量、要水平”的思想观念, 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专业成长之路范文第3篇

——省中语会十五次年会教师代表苗文芝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与会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春风已绿江南岸,东岳鲜花亦盛开。今天,有幸与各位嘉宾高朋在“造化钟神秀”的泰山脚下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的胜利召开,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尤其是能在此和各位专家同仁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浅见,更是感到无比荣幸。

往事如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刚参加工作,不缺的是激情,缺少的是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回顾成长之路,艰辛、坎坷,自豪、幸福一起涌上心头。

1995年,初次执教区级公开课,我开始知道板书设计对于帮助学生尽快理清知识结构,迅速把握文本内容的重要性;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明白了先声夺人——一个精彩的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是多么重要。

区优质课、市优质课一等奖,使我这棵“小苗”开始露出尖尖角。2004年10月,我拥有了一次更好的机会——参加省优质课评选。我抽到的课题是科普小品——《莺》。在市教研员、区教研员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之下,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正当自己喜出望外的时候,省教研员张老师的评课让我意识到存在的不足。张老师点评到:本节课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之后,运用这些规律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本来是很好的一种做法,体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却成了这节课的一个缺憾。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习作”时,对学生的点评,只是注意了鼓励为主,却未注意到学生所写的内容、形式和文章文体的不相和谐。认真思考后我告诉自己:必须着力锤炼自己课堂教学的真功夫!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大缸水,一湖水,甚至做到拥有长流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才是最好的境界。从此,我不敢有半点懈怠。课余时间更加钟情于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从语文的本质看语文教学,乃至从语文之外看语文教学。“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观念从那时扎根于我的脑海。

2006年参加淄博市教学能手评选,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二是如何让学生读进文中,置身于中,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对文本深入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从此,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唱着歌曲导入,以及特意追求课件繁华的形式主义,渐渐被波澜不惊的叙述和简洁实用的课件所代替。我知道,教师的激情不能替代学生的激情,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于是,我更加注意用我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引领学生个人研读、领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多种形式交错,多维互动并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抛设悬念、以石击水的作用,不断将学生的情绪、智慧推向高潮。课堂上交融着的是和谐愉快,飞扬着的是爽朗笑声。“让学生在最轻松的气氛中,以最积极的状态,学到最真、最善、最美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们积极寻求的理想语文课堂。

更重要的,教师应当把这份积极心态,轻松气氛引向课外,走向生活。从此,除了课堂教学,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开拓视野。学生谈古论今的多了,动辄出口唐诗宋词的多了。还指导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将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惧怕作文的状况有了根本的转变,时不时地会有学生向我报告他们的习作发表或获奖的喜讯。

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教案,经常会因某个环节的不顺畅,或者某个教学理念的不合理而全盘推翻,从头再来。2008年8月,在山东省中学语文研讨会上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开始,我曾经有过一种自以为很精彩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个人的悲剧——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试讲时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张老师一语点醒了我。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老师从自己的想法入手,全知全能,根本未能很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于是才会在有的班级,上得顺风顺水;有的班级,又进行得枯涩无比。经过推倒重来,反复精心地修改备课稿,最后出现了课堂上精彩的场面。探究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中的一个,面对当时的于勒你会如何做呢?”一石激起浪千层,学生联系现实,结合生活,把握心理。对人物的解读再也不是过去单一的、甚至是呆板的,而是多样的、充满个性的,闪烁着学生智慧的光芒。灵动的思维,独特的见解,无不体现着新世纪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人生体验,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听课教师的热情鼓舞的掌声。经过这一次,我深刻理解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真正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让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让文本阅读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践行着省教研室提倡的“以学为主”“个性化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各级教研员的不倦指导下,自己各方面又有了进一步提升。执教省公开课《伟大的悲剧》时,对学生发言的恰切点评,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热烈掌声。记得张老师这样解读过有效:“去掉无效的就是有效的”。大家都在追求有效甚至高效课堂,我想,教师少说几句,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舞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见解,就是课堂有效甚至高效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来,我市教学改革也是如火如荼,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活动建构的教学思想深入我心。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把这些教学思想融会贯通,有效运用,加强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语文学习中搞活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这一切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历经锻炼,2009年7月,我有幸代表山东省参加了“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一次,我再次荣幸地站在了一等奖的领奖台上。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从备课到上课又经历了一次历练,思想上又有了新的收获:有时候热闹的课堂,却掩盖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因为它缺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少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在课堂上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同样,设计中的大问题意识也显得如此重要,最好能用一个问题统摄整节课,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而且问题的设置要摆脱肤浅、走向深刻,课堂上要开发运用好教学资源,如背景知识、作者生平情况的资料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出示时机。当在学生理解遇到障碍,非出示不可的状态下呈现出来,才会起到启迪学生“恍然大悟”的妙用。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对于所有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会铭记心头,以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作为回报。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把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迈向更高的境界。这是我的追求,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理想。相信在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此次中语会年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我们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谢谢大家!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读一读,觉得对自己很有启发,于是就转在这里,希望能够时时激发一个自己的热情,也希望能够与同事共勉。读这位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划,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继而就是:这种追求带来的不是“负担”,而是人生的幸福感;第三就是学习,在书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

张建林成长之路

对张建林而言,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感觉到了自己的一种巨大的无知,好像前面一块石头突然被移开,看到了广阔而深邃的大海,惊喜,恐惧,茫然,另一方面,则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和引力。

其实任何人都渴望被他人认同,如果说以前张建林试图通过公开课或者发表文章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的话,那么大家越来越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所吸引。教育教学本身的吸引力,以及这种探索所带来的思维的乐趣,已经远远超出了外在的奖赏。有些人为什么那么强烈地追求外在的奖赏,往往是出于恐惧,是因为内在的我还不够强大。如果说以前更多的是以孩子为工具的话,那么现在或许才开始真正地面对孩子。

张建林开始听取我的意见,在教育教学上重新开始。 除了吸纳毛虫与蝴蝶的成果,继续深入地做儿童课程之外,他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记,每天记录当天的班级故事,也与学生通过随笔互相交流。一开始,他每天要花许多时间来写,记录班级故事,写自己的感受。(李镇西式的)写了一年多以后,因为我的建议,他进行了调整。开始这样写:

今日要事:

l 教室门坏了,中午课间去总务处备案。

l 王磊英语课上频繁小动作,英语老师罚站。

l 陈安琪今天表现极好,测试得满分,短信告诉家长。

l 放学后与陈玲琳家长单独交流,主要是她的写字姿势的问题需要纠正。

l 继续整理第三单元语文知识,为期中考试设计练习题。

l 重读《静悄悄的革命》中关于主体性神话一节,继续读《苏菲的世界》。

今日要事之后,是他对班级里问题学生的持续观察,有时候也记录班级里的突发事件。

专业写作:

专业写作意味着,教师必须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或者教育事件,用专业眼光去搜集相关背景资料,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

真正优秀的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对于学生持续的关注以及跟进指导,是案例书写的绝对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案例书写就不是想当然或者“灵机一动”,甚至伪造叙事和强加因果。

但张建林也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一是要读的书实在太多,几乎无从下手。这几年的突然觉醒,让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结构上的太多漏洞,而团体成员也大体入手,因此只要是好书,几乎是抓住什么便读什么。

二是无论专业阅读,还是专业写作,都有太多的问题困惑不解,又没有办法解决。特别是一些棘手的案例,大家几乎都束手地策。

半年以前,他向我提出这些问题,我给他两点建议。一是抓住基本书目反复研读,二是利用网络资源,比如新教育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QQ群。

专业发展:

资源: 何谓基本书目?

我们认为,在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一些基础性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者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有清晰的梳理阐释,或者集中解释了该领域中存在的重大的、主要的、常见的问题,有助于对该领域的理解。研读这些书籍,是深入理解该领域精髓的捷径。

目前我们推荐的书目中,重点的基本书目有:《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等。

为什么要强调对基本书目的研读?

从目前的教师阅读情况来看,大家普遍喜欢阅读励志类(成功故事)、故事类(教育故事)、案例类(课堂实录)、技巧类(兵法策略)、教辅类(教材解析)书籍。这种过于浅层化,过于追求表层愉悦的阅读,使教师的阅读趋于平面化。平面化阅读的后果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碎片化,浪漫化。更严重的是,教师通过这种阅读,无法形成不同领域的理解框架,思维品质下降,缺乏鉴别力与反省力。

基本书目的研读,意义在于对该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清理,为进一步理解该学科提供良好的框架,提升思维品质,能够有效地利用基本书目对实践进行反思。例如《给教师的建议》里,对后进生的问题、阅读的问题、教师素养的问题、思维的问题等等都进行了精当的阐释,时至今日,仍然有巨大的反思和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则直接针对东亚教育的弊端,对诸如主体性等词语进行了清理,对于反思新课程下出现的主体性神话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对基本书目进行研读?

基本书目不是为了市场需求而炮制出来的流行书籍,因此往往在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文字上难度不大,但是真正理解把握很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基本书目往往被忽略,阅读也常常流于形式。

新教育专业阅读特别强调基本书目的研读,我们希望实验教师能够精读基本书目,并提出如下建议:

1.反复阅读,坚持批注。

浮躁、急于求成是阅读的大敌,板凳要坐十年冷,对难读的书,许多人连十天都坚持不下来,这是很成问题的。不懂的地方,精华的地方,一定要用笔勾划出来,在旁边注上自己的得失疑问(是不是在专题帖里写读书笔记是最次要的,重要的是书上要有)。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大声朗读甚至抄写背诵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十分有效的读书方法。

2.梳理问题,理清概念。

真正的好书,总是旨在解决真实的问题。钻进去读,跳出来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给教师的建议》里,必定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阐述的?可以在反复的阅读思考中进行辨析并写成读书笔记。同样重要的是对概念的清理,许多时候流行的错误的对概念的理解妨碍了我们的阅读深度,因此,建议对每一本书中包含的最重要的几个概念进行更为广泛系统的梳理思考。比如《静悄悄的革命》中涉及到主体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这个概念的演变,然后再回到书中阅读,对概念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3.回归实践,加深理解。

基本书籍往往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真谛,那些论述在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显现,我们要在阅读的时候验之于实践,对自己以及他人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思考。这里面最有用的,是运用书籍中的精彩分析,对许多流行的错误观念进行清理。这种清理都可以写成一篇篇很优秀的读书笔记呢。

4.相互参读,寻根溯源。

大师们的论述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那些最杰出的著作往往有着大致相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在不同的基本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常常能够察觉其中内在的一致之处,这是非常迷人的时刻。其实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潜藏在我们已经推荐的几本书中,已经有网友察觉到了背后的一致性,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将更加理解这一点,而理解这一点,意味着我们或许有足够的能力阅读更高层面的书籍。

在基本书目研读方面,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也会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将为所有基本书目编写导读手册并提出相关使用建议,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发展QQ群,以及优秀网友的阅读笔记来进行研读。

回顾张建林15年的职业发展,究竟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支撑起张建林的三个要素分别是:阅读、写作以及共同体。核心则是对教育教学的持续不断的反思和职业认同。

专业阅读:专业阅读地图+基本书目研读+读书会(专业阅读QQ群或者学校读书会) 专业写作: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教育写作(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问题诊疗共同体(专业写作QQ群)

专业发展共同体:日常研课+读书会+问题诊疗共同体

假如张建林的人生重新开始,他十五年的职业发展所达到的成就能否缩短到五年完成?

我们假设一个理想的环境,张建林会得到以下支持:

1.学校内部共同体的支持(包括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比如提供必要的书籍以及场地、时间等)。2.更大范围的新教育共同体的支持(包括课程资源支持,阅读地图和案例库的支持,网络共同体的支持)

那么,在学校指定的导师的指导下,张建林的前五年的专业发展清单可能如下:

第一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小学课堂管理》(温斯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王晓春)《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与黎明共舞――新教育晨诵本》(马玲编)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读低中高三段中的一两段,视情形而定)前四本学校赠送,建议在书上直接做批注,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每个班级书柜里都有,学校图书馆也有,可以自由借阅。

他还可以选读下列书籍:《汉字密码》(唐汉)《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心平气和一年级》(薛瑞萍)《教师人文读本》(商友敬等编写)《教师专业阅读地图》(魏智渊主编)《另类教育叙事——解读一个题为“干国祥”的教育文本》(干国祥著)

订阅或经常浏览的报刊:《语文知识》《南方周末》《散文选刊》 专业写作:

1、建议张建林写读书笔记以及描述班级突发事件,不作要求。

2、每次听课和研课都要写教学反思,字数不限,尽可能简明扼要。

专业发展共同体:

1、日常研课:学校为张建林指定了专门的导师(一个导师带两个弟子,三人构成小共同体),原则上每周听导师课不少于两节,导师每两周听一节张建林的课(这些都是底线要求)。每次听导师的课都要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学校有专门指导如何听课的文件,供老师揣摩),并写出教学反思,建议利用课间与导师开展简短的讨论。(如何讨论,导师会依照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要求给予不断提示)每逢导师听课之前,必须把教案提前交给导师并做简短交流,下课与导师继续讨论,并写出教学反思。

2、读书会:每两周有两个小时的读书会,一般安排在学生放学后,参加读书会的老师,学校有相应的误餐补助。第一学期读书会重点讨论的书是《小学课堂管理》。资深教师会现身说法,用本校的许多实例来解读课堂管理。在这里,大家会交流许多实用技巧。

3、问题诊疗会议: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会议中最重要的版块就是问题诊疗。每周由一位老师提出一个典型案例大家进行讨论。案例会提前印发给大家,并要求每个人都做批注并思考案例后的问题。经常性地,学校会聘请专家参与问题诊疗会议并进行总结。在第一年,原则上不要求新教师提供案例,但是新教师会从中学到案例书写的基本方法。

4、网络共同体: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网络共同体,特别是新教育中自发的或者有组织的一些专业讨论的QQ群以及博客群等,遇到校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新教育相关项目负责人咨询。更重要的是,一群青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激励。学校也建议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中建议个人阅读或者写作专帖,记录自己的阅读之路或者教育生活,这很重要。

其他重要工作:

1、按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的安排做好晨诵和整本书共读的日常工作。新教育研究中心和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有比较多的联系,全国各地毛虫们好的晨诵资源经过研究中心和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的双重整理筛选后可供直接选用。这些资源还包括给家长的信、便条等等。

2、青年教师必须在学校论坛或者教育在线网站为自己的班级建立班级主题帖,用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班级的日常生活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日常交流。

第二年(经过一年的磨砺,张建林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小学的教学生活,并能够初步控制住班级。)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学校是一段旅程》(托灵·芬瑟)《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经典·童心·编织——新教育儿童课程之整本书阅读》(干国祥编) 选读书籍如下:《语法答问》(朱德熙)《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读书课》(干国祥著)名师课堂实录(例如窦桂梅、薛法根、王崧舟、支玉恒„„)《老师如何和学生说话》(吉诺特)《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专业写作:

1、充分利用第一年问题诊疗会议获得的经验,开始写班主任日记,进行日常记录,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持续跟踪。

2、除日常教学反思外,争取拿出两个经典课案,包含资料搜集、备课、上课、评课,丰富学校的课例资源库。

专业发共同体:

1、 日常研课照常进行。

2、 问题诊疗会议要争取提供一个供讨论的案例。

3、 读书会讨论的重点书籍将是《给教师的建议》和《儿童的人格教育》,其中有一次将是自己在导师的协助下主持并做中心发言人。

4、 协助年级组编写学科学习标准,并尝试设计高质量试题与导师讨论。

其他重要工作:儿童课程与班级主题帖继续进行。 第三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儿童纪律教育》(费尔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深度语文》(二册,干国祥著)

选读书籍如下:《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特别的女生撒哈拉》(爱斯米·科德尔)《大学人文读本》(夏中义主编)《教育漫话》(洛克)《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逃避自由》(弗洛姆)《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专业写作:

1、尝试比较熟练地写作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能够提供三两个比较成熟的案例,对案例资料搜集、案例书写、案例分析框架有比较清晰的把握。逐渐向专业杂志投稿。

2、研究一定数量的经典课例,并继续尝试写作比较成熟的课例并引入理论分析。

专业发展共同体:张建林能够主持日常研课、问题诊疗会议、读书会以及学科标准。

至此,张建林应该能够成为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具有独立承担或主持多种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

第四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学会教学》(阿兰兹)《教育的哲学基础》(奥兹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学)

选读书籍:《论对话》(伯姆)《被压迫者教育学》(弗莱雷)《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爱的艺术》(弗洛姆)《人间词话》(王国维)《近距离看美国》(林达)《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订阅或者借阅报刊:《读书》《书屋》

专业写作:1.能够针对不同的德育专题进行研究,并在大量阅读相关论文和参考书籍的前提下写出专题论文,比如叛逆儿童的教育问题等。2.能够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阐述,并写成论文。

专业发展共同体: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和主持主题研讨会。 第五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后现代课程观》(多尔)《课程与教师》(佐藤学)《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提高学业成就的最佳实践》(Richard DuFo)《西方教育心理学简史》(高觉敷等)

选读书籍:《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凯西·玛考尔蒂)《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科学史》(丹皮尔)《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威布)《动机与人格》(马斯洛)《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西方哲学史》(罗素)

专业成长之路范文第4篇

今天有幸到鄞州洞桥镇中心小学参加了“鄞州区小学数学疑难问题暨新教师培训活动”,参与了三堂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钱教研员的精辟指导以及各位老师的精彩讲课与点评,让我对综合实践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受益匪浅。

综合实践课是开展素质教育以来新开设的一个课程,怎样上好综合实践课呢?今天我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要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协调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教师参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综合实践课不同于一般课程,它更注重于学生的参与力度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要及时给及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其他学生,也可以是该学生本人。从不同视野不同角度去评价,更可以挖掘亮点或者发现问题。因此,激励性的评价是综合实践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要重视活动组织的严密性。综合实践课往往要经历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汇报交流、宣传展示等环节。因此,对于一节综合实践课,要注意实践活动组织的严密性,做好每一个环节。首先,必须要搞清楚实践活动是什么;其次,要明白为什么要探究这次活动;最后,还要清楚这个探究活动该怎么做。只有做了最充分的准备,才能使综合实践发挥最大的活动价值。

总之,一节好的综合实践课,是学生探索,教师引导,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活动价值,有所收获的过程。以上是我个人对于综合实践课的一点点思考,希望各位老师指导批评。

专业成长之路范文第5篇

——省中语会十五次年会教师代表苗文芝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与会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春风已绿江南岸,东岳鲜花亦盛开。今天,有幸与各位嘉宾高朋在“造化钟神秀”的泰山脚下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的胜利召开,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尤其是能在此和各位专家同仁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浅见,更是感到无比荣幸。

往事如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刚参加工作,不缺的是激情,缺少的是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回顾成长之路,艰辛、坎坷,自豪、幸福一起涌上心头。

1995年,初次执教区级公开课,我开始知道板书设计对于帮助学生尽快理清知识结构,迅速把握文本内容的重要性;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明白了先声夺人——一个精彩的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是多么重要。

区优质课、市优质课一等奖,使我这棵“小苗”开始露出尖尖角。2004年10月,我拥有了一次更好的机会——参加省优质课评选。我抽到的课题是科普小品——《莺》。在市教研员、区教研员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之下,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正当自己喜出望外的时候,省教研员张老师的评课让我意识到存在的不足。张老师点评到:本节课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之后,运用这些规律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本来是很好的一种做法,体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却成了这节课的一个缺憾。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习作”时,对学生的点评,只是注意了鼓励为主,却未注意到学生所写的内容、形式和文章文体的不相和谐。认真思考后我告诉自己:必须着力锤炼自己课堂教学的真功夫!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大缸水,一湖水,甚至做到拥有长流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才是最好的境界。从此,我不敢有半点懈怠。课余时间更加钟情于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从语文的本质看语文教学,乃至从语文之外看语文教学。“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观念从那时扎根于我的脑海。

2006年参加淄博市教学能手评选,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二是如何让学生读进文中,置身于中,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对文本深入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从此,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唱着歌曲导入,以及特意追求课件繁华的形式主义,渐渐被波澜不惊的叙述和简洁实用的课件所代替。我知道,教师的激情不能替代学生的激情,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于是,我更加注意用我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引领学生个人研读、领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多种形式交错,多维互动并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抛设悬念、以石击水的作用,不断将学生的情绪、智慧推向高潮。课堂上交融着的是和谐愉快,飞扬着的是爽朗笑声。“让学生在最轻松的气氛中,以最积极的状态,学到最真、最善、最美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们积极寻求的理想语文课堂。

更重要的,教师应当把这份积极心态,轻松气氛引向课外,走向生活。从此,除了课堂教学,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开拓视野。学生谈古论今的多了,动辄出口唐诗宋词的多了。还指导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将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惧怕作文的状况有了根本的转变,时不时地会有学生向我报告他们的习作发表或获奖的喜讯。

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教案,经常会因某个环节的不顺畅,或者某个教学理念的不合理而全盘推翻,从头再来。2008年8月,在山东省中学语文研讨会上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开始,我曾经有过一种自以为很精彩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个人的悲剧——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试讲时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张老师一语点醒了我。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老师从自己的想法入手,全知全能,根本未能很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于是才会在有的班级,上得顺风顺水;有的班级,又进行得枯涩无比。经过推倒重来,反复精心地修改备课稿,最后出现了课堂上精彩的场面。探究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中的一个,面对当时的于勒你会如何做呢?”一石激起浪千层,学生联系现实,结合生活,把握心理。对人物的解读再也不是过去单一的、甚至是呆板的,而是多样的、充满个性的,闪烁着学生智慧的光芒。灵动的思维,独特的见解,无不体现着新世纪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人生体验,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听课教师的热情鼓舞的掌声。经过这一次,我深刻理解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真正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让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让文本阅读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践行着省教研室提倡的“以学为主”“个性化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各级教研员的不倦指导下,自己各方面又有了进一步提升。执教省公开课《伟大的悲剧》时,对学生发言的恰切点评,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热烈掌声。记得张老师这样解读过有效:“去掉无效的就是有效的”。大家都在追求有效甚至高效课堂,我想,教师少说几句,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舞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见解,就是课堂有效甚至高效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来,我市教学改革也是如火如荼,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活动建构的教学思想深入我心。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把这些教学思想融会贯通,有效运用,加强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语文学习中搞活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这一切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历经锻炼,2009年7月,我有幸代表山东省参加了“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一次,我再次荣幸地站在了一等奖的领奖台上。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从备课到上课又经历了一次历练,思想上又有了新的收获:有时候热闹的课堂,却掩盖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因为它缺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少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在课堂上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同样,设计中的大问题意识也显得如此重要,最好能用一个问题统摄整节课,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而且问题的设置要摆脱肤浅、走向深刻,课堂上要开发运用好教学资源,如背景知识、作者生平情况的资料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出示时机。当在学生理解遇到障碍,非出示不可的状态下呈现出来,才会起到启迪学生“恍然大悟”的妙用。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对于所有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会铭记心头,以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作为回报。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把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迈向更高的境界。这是我的追求,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理想。相信在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此次中语会年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我们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谢谢大家!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读一读,觉得对自己很有启发,于是就转在这里,希望能够时时激发一个自己的热情,也希望能够与同事共勉。读这位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划,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继而就是:这种追求带来的不是“负担”,而是人生的幸福感;第三就是学习,在书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

张建林成长之路

对张建林而言,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感觉到了自己的一种巨大的无知,好像前面一块石头突然被移开,看到了广阔而深邃的大海,惊喜,恐惧,茫然,另一方面,则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和引力。

其实任何人都渴望被他人认同,如果说以前张建林试图通过公开课或者发表文章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的话,那么大家越来越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所吸引。教育教学本身的吸引力,以及这种探索所带来的思维的乐趣,已经远远超出了外在的奖赏。有些人为什么那么强烈地追求外在的奖赏,往往是出于恐惧,是因为内在的我还不够强大。如果说以前更多的是以孩子为工具的话,那么现在或许才开始真正地面对孩子。

张建林开始听取我的意见,在教育教学上重新开始。 除了吸纳毛虫与蝴蝶的成果,继续深入地做儿童课程之外,他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记,每天记录当天的班级故事,也与学生通过随笔互相交流。一开始,他每天要花许多时间来写,记录班级故事,写自己的感受。(李镇西式的)写了一年多以后,因为我的建议,他进行了调整。开始这样写:

今日要事:

l 教室门坏了,中午课间去总务处备案。

l 王磊英语课上频繁小动作,英语老师罚站。

l 陈安琪今天表现极好,测试得满分,短信告诉家长。

l 放学后与陈玲琳家长单独交流,主要是她的写字姿势的问题需要纠正。

l 继续整理第三单元语文知识,为期中考试设计练习题。

l 重读《静悄悄的革命》中关于主体性神话一节,继续读《苏菲的世界》。

今日要事之后,是他对班级里问题学生的持续观察,有时候也记录班级里的突发事件。

专业写作:

专业写作意味着,教师必须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或者教育事件,用专业眼光去搜集相关背景资料,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

真正优秀的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对于学生持续的关注以及跟进指导,是案例书写的绝对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案例书写就不是想当然或者“灵机一动”,甚至伪造叙事和强加因果。

但张建林也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一是要读的书实在太多,几乎无从下手。这几年的突然觉醒,让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结构上的太多漏洞,而团体成员也大体入手,因此只要是好书,几乎是抓住什么便读什么。

二是无论专业阅读,还是专业写作,都有太多的问题困惑不解,又没有办法解决。特别是一些棘手的案例,大家几乎都束手地策。

半年以前,他向我提出这些问题,我给他两点建议。一是抓住基本书目反复研读,二是利用网络资源,比如新教育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QQ群。

专业发展:

资源: 何谓基本书目?

我们认为,在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一些基础性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者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有清晰的梳理阐释,或者集中解释了该领域中存在的重大的、主要的、常见的问题,有助于对该领域的理解。研读这些书籍,是深入理解该领域精髓的捷径。

目前我们推荐的书目中,重点的基本书目有:《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等。

为什么要强调对基本书目的研读?

从目前的教师阅读情况来看,大家普遍喜欢阅读励志类(成功故事)、故事类(教育故事)、案例类(课堂实录)、技巧类(兵法策略)、教辅类(教材解析)书籍。这种过于浅层化,过于追求表层愉悦的阅读,使教师的阅读趋于平面化。平面化阅读的后果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碎片化,浪漫化。更严重的是,教师通过这种阅读,无法形成不同领域的理解框架,思维品质下降,缺乏鉴别力与反省力。

基本书目的研读,意义在于对该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清理,为进一步理解该学科提供良好的框架,提升思维品质,能够有效地利用基本书目对实践进行反思。例如《给教师的建议》里,对后进生的问题、阅读的问题、教师素养的问题、思维的问题等等都进行了精当的阐释,时至今日,仍然有巨大的反思和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则直接针对东亚教育的弊端,对诸如主体性等词语进行了清理,对于反思新课程下出现的主体性神话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对基本书目进行研读?

基本书目不是为了市场需求而炮制出来的流行书籍,因此往往在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文字上难度不大,但是真正理解把握很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基本书目往往被忽略,阅读也常常流于形式。

新教育专业阅读特别强调基本书目的研读,我们希望实验教师能够精读基本书目,并提出如下建议:

1.反复阅读,坚持批注。

浮躁、急于求成是阅读的大敌,板凳要坐十年冷,对难读的书,许多人连十天都坚持不下来,这是很成问题的。不懂的地方,精华的地方,一定要用笔勾划出来,在旁边注上自己的得失疑问(是不是在专题帖里写读书笔记是最次要的,重要的是书上要有)。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大声朗读甚至抄写背诵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十分有效的读书方法。

2.梳理问题,理清概念。

真正的好书,总是旨在解决真实的问题。钻进去读,跳出来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给教师的建议》里,必定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阐述的?可以在反复的阅读思考中进行辨析并写成读书笔记。同样重要的是对概念的清理,许多时候流行的错误的对概念的理解妨碍了我们的阅读深度,因此,建议对每一本书中包含的最重要的几个概念进行更为广泛系统的梳理思考。比如《静悄悄的革命》中涉及到主体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这个概念的演变,然后再回到书中阅读,对概念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3.回归实践,加深理解。

基本书籍往往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真谛,那些论述在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显现,我们要在阅读的时候验之于实践,对自己以及他人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思考。这里面最有用的,是运用书籍中的精彩分析,对许多流行的错误观念进行清理。这种清理都可以写成一篇篇很优秀的读书笔记呢。

4.相互参读,寻根溯源。

大师们的论述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那些最杰出的著作往往有着大致相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在不同的基本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常常能够察觉其中内在的一致之处,这是非常迷人的时刻。其实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潜藏在我们已经推荐的几本书中,已经有网友察觉到了背后的一致性,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将更加理解这一点,而理解这一点,意味着我们或许有足够的能力阅读更高层面的书籍。

在基本书目研读方面,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也会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将为所有基本书目编写导读手册并提出相关使用建议,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发展QQ群,以及优秀网友的阅读笔记来进行研读。

回顾张建林15年的职业发展,究竟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支撑起张建林的三个要素分别是:阅读、写作以及共同体。核心则是对教育教学的持续不断的反思和职业认同。

专业阅读:专业阅读地图+基本书目研读+读书会(专业阅读QQ群或者学校读书会) 专业写作: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教育写作(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问题诊疗共同体(专业写作QQ群)

专业发展共同体:日常研课+读书会+问题诊疗共同体

假如张建林的人生重新开始,他十五年的职业发展所达到的成就能否缩短到五年完成?

我们假设一个理想的环境,张建林会得到以下支持:

1.学校内部共同体的支持(包括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比如提供必要的书籍以及场地、时间等)。2.更大范围的新教育共同体的支持(包括课程资源支持,阅读地图和案例库的支持,网络共同体的支持)

那么,在学校指定的导师的指导下,张建林的前五年的专业发展清单可能如下:

第一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小学课堂管理》(温斯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王晓春)《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与黎明共舞――新教育晨诵本》(马玲编)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读低中高三段中的一两段,视情形而定)前四本学校赠送,建议在书上直接做批注,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每个班级书柜里都有,学校图书馆也有,可以自由借阅。

他还可以选读下列书籍:《汉字密码》(唐汉)《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心平气和一年级》(薛瑞萍)《教师人文读本》(商友敬等编写)《教师专业阅读地图》(魏智渊主编)《另类教育叙事——解读一个题为“干国祥”的教育文本》(干国祥著)

订阅或经常浏览的报刊:《语文知识》《南方周末》《散文选刊》 专业写作:

1、建议张建林写读书笔记以及描述班级突发事件,不作要求。

2、每次听课和研课都要写教学反思,字数不限,尽可能简明扼要。

专业发展共同体:

1、日常研课:学校为张建林指定了专门的导师(一个导师带两个弟子,三人构成小共同体),原则上每周听导师课不少于两节,导师每两周听一节张建林的课(这些都是底线要求)。每次听导师的课都要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学校有专门指导如何听课的文件,供老师揣摩),并写出教学反思,建议利用课间与导师开展简短的讨论。(如何讨论,导师会依照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要求给予不断提示)每逢导师听课之前,必须把教案提前交给导师并做简短交流,下课与导师继续讨论,并写出教学反思。

2、读书会:每两周有两个小时的读书会,一般安排在学生放学后,参加读书会的老师,学校有相应的误餐补助。第一学期读书会重点讨论的书是《小学课堂管理》。资深教师会现身说法,用本校的许多实例来解读课堂管理。在这里,大家会交流许多实用技巧。

3、问题诊疗会议: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会议中最重要的版块就是问题诊疗。每周由一位老师提出一个典型案例大家进行讨论。案例会提前印发给大家,并要求每个人都做批注并思考案例后的问题。经常性地,学校会聘请专家参与问题诊疗会议并进行总结。在第一年,原则上不要求新教师提供案例,但是新教师会从中学到案例书写的基本方法。

4、网络共同体: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网络共同体,特别是新教育中自发的或者有组织的一些专业讨论的QQ群以及博客群等,遇到校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新教育相关项目负责人咨询。更重要的是,一群青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激励。学校也建议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中建议个人阅读或者写作专帖,记录自己的阅读之路或者教育生活,这很重要。

其他重要工作:

1、按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的安排做好晨诵和整本书共读的日常工作。新教育研究中心和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有比较多的联系,全国各地毛虫们好的晨诵资源经过研究中心和学校儿童项目负责人的双重整理筛选后可供直接选用。这些资源还包括给家长的信、便条等等。

2、青年教师必须在学校论坛或者教育在线网站为自己的班级建立班级主题帖,用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班级的日常生活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日常交流。

第二年(经过一年的磨砺,张建林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小学的教学生活,并能够初步控制住班级。)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学校是一段旅程》(托灵·芬瑟)《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经典·童心·编织——新教育儿童课程之整本书阅读》(干国祥编) 选读书籍如下:《语法答问》(朱德熙)《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读书课》(干国祥著)名师课堂实录(例如窦桂梅、薛法根、王崧舟、支玉恒„„)《老师如何和学生说话》(吉诺特)《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专业写作:

1、充分利用第一年问题诊疗会议获得的经验,开始写班主任日记,进行日常记录,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持续跟踪。

2、除日常教学反思外,争取拿出两个经典课案,包含资料搜集、备课、上课、评课,丰富学校的课例资源库。

专业发共同体:

1、 日常研课照常进行。

2、 问题诊疗会议要争取提供一个供讨论的案例。

3、 读书会讨论的重点书籍将是《给教师的建议》和《儿童的人格教育》,其中有一次将是自己在导师的协助下主持并做中心发言人。

4、 协助年级组编写学科学习标准,并尝试设计高质量试题与导师讨论。

其他重要工作:儿童课程与班级主题帖继续进行。 第三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儿童纪律教育》(费尔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深度语文》(二册,干国祥著)

选读书籍如下:《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特别的女生撒哈拉》(爱斯米·科德尔)《大学人文读本》(夏中义主编)《教育漫话》(洛克)《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逃避自由》(弗洛姆)《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专业写作:

1、尝试比较熟练地写作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能够提供三两个比较成熟的案例,对案例资料搜集、案例书写、案例分析框架有比较清晰的把握。逐渐向专业杂志投稿。

2、研究一定数量的经典课例,并继续尝试写作比较成熟的课例并引入理论分析。

专业发展共同体:张建林能够主持日常研课、问题诊疗会议、读书会以及学科标准。

至此,张建林应该能够成为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具有独立承担或主持多种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

第四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如下:《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学会教学》(阿兰兹)《教育的哲学基础》(奥兹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学)

选读书籍:《论对话》(伯姆)《被压迫者教育学》(弗莱雷)《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爱的艺术》(弗洛姆)《人间词话》(王国维)《近距离看美国》(林达)《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订阅或者借阅报刊:《读书》《书屋》

专业写作:1.能够针对不同的德育专题进行研究,并在大量阅读相关论文和参考书籍的前提下写出专题论文,比如叛逆儿童的教育问题等。2.能够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阐述,并写成论文。

专业发展共同体: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和主持主题研讨会。 第五年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后现代课程观》(多尔)《课程与教师》(佐藤学)《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提高学业成就的最佳实践》(Richard DuFo)《西方教育心理学简史》(高觉敷等)

选读书籍:《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凯西·玛考尔蒂)《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科学史》(丹皮尔)《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威布)《动机与人格》(马斯洛)《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西方哲学史》(罗素)

专业成长之路范文第6篇

论青年律师成长之路

导语:青年律师的成长过程既反映着律师业规范和发展的历程,也是律师个人职业素质的积累过程,其个人素质是专业知识+执业技能+办案经验+人脉资源等等的总和,一名青年律师要从实习?执业?优秀律师甚至大律师的飞跃,需要律师事务所、行业用管理部门直至全社会营造的律师文化氛围直至法治精神,最终塑造一个律师完整的职业品质,如此,青年律师才能健康地成长,律师的行业才能欣欣向荣、后继有人。

一、青年律师的成长之于我们的事业至关重要

(一)青年律师是律师业发展的未来。任何行业,如果忽视了对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和创新是难以想象的。

(二)青年律师是目前律师从业人员构成的主体。五十年代新中国律师制度的建立只是昙花一现,那一代的老律师留给我们的现在只是一块块斑驳的里程碑;上世纪七十年化末八十年代初执业的老律师们现在在位的已廖若晨星,九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进入律师业的青年律师构成了我们现今13万律师队伍的主体,他们是我们律师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三)青年律师的健康成长关乎律师业的兴旺发达。种种迹象表明,业内的制度设计、社会的外部环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羁绊了青年律师的成长,一部分青年律师无法走出现实的种种困惑从而湮灭了对律师理想的热情。律师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战略无不关系到青年律师的成长,没有一大批青年律师的成长、成熟,就不可能有未来中国律师业的兴旺发达。

二、青年律师成长中的困惑--仅从业内多角度分析

(一)来自青年律师方面

1、业务收入之微薄,不足以安身立命。任何行业都有"金字塔"现象,犹太人"二八"公理同样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律师业,即20%的律师拥有80%的律师业务,而80%的律师却在激烈争夺着20%律师市场份额,个中艰辛恐怕青年律师体会最为深刻。一般的青年律师,十几年寒窗苦读之后,幸运地通过合格率只有10%左右的律考(司考),从考试到获悉成绩中间又有大半年的时间,到申领实习律师证约需一年多、到正式获得执业证书又需一年多,从考试到正式执业,其过程一般约需三年左右,这些青年律师无基本的生活保障,故总有一批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最终未能挺过这三年漫漫长路而半途而废。许多勉强支持下来的年轻律师儿时慷慨陈词、滔滔雄辩、公平正义的律师形象被现实慢慢吞噬。而与此同时,地区之间律师的业务收入差距也在拉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去年北京律师收入50亿元,人均业务收入50万元,上海律师收入则达24亿元,人均近40万元。而陕西近3000名律师,总收入仅9000万元,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薪金水平。这种状况不足以让年轻律师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许多时候律师职业自豪感和在其他法律人面前自尊的丧失正是与此有关。

2、业务技能之稚嫩,不足以独立展业。稚嫩的中国律师业,尚未建立起如西方法治国家严格、成熟的律师准入制度或执业前的研修制度。能否成为一名律师,全凭一张试卷,执业律师的执业技能先天不足。一个已经通过律考(司考)优秀的法学院毕业生或是从其他行业改行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肯定不会自然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执业律师。在英美国家,年轻律师进所前

三、四年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律师业务中最基础的案头工作,从实习律师到晋升为合伙人,往往要经过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故不存在年轻律直接面对客户独立展业的问题。现实状况是大部分律师执业多为"项目经理"式的单干,年轻律师甚至律师实习律师也不例外。这就更决定了刚入行的年轻律师因缺乏娴熟的技能而无所适从,影响了其展业和成长。

3、社会阅历之浅薄,不足以发挥所学。多有业内同仁抱怨现在是关系社会、读书无用,与其去钻研业务,倒不如去与法官搞好关系云云。笔者收集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男律师点头哈腰,下联为:女律师打情骂俏,横批:不是人干的活。这虽是业内同行的自虐之词,但同时反映了一些年轻律师在复杂的社会法律生活中的困惑和无所适从。另有一位资深律师的观点是:律师的尊严必须在非诉讼中才能找到。笔者认为,上述对联表露的心态和资深律师的观点都有失偏颇,法律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学问,在现今的中国虽说不上是经世之学,然而也堪称致用之术。一名律师,如果连自己皆不能与别人保持更好的交流与合作,那么又怎能熟练地运用法律技能去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呢?所以年轻律师的点头哈腰、打情骂俏之说应当多从自身的社会阅历方面来寻找原因。

4、心态心境之浮躁,不足以生根结果。律师要坚持善良的禀性并非易事,年轻律师法治信仰和公平正义的理念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些年轻的律师从事律师职业是冲着律师能挣大钱的目标而来的,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就业的压力暂时委屈做了律师。一旦挣大钱的目标短期未能达到或是有了招考招聘的机会他们会立马走人,年轻律师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使其频繁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更有甚者,(网 )一些年轻律师急于成为合伙人,不再受他人的"剥削",刚刚转正,就急着想晋升为合伙人或另立门户。律师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技能需要长期积累,这种浮躁的转行转所的短期行为,严重放慢了年轻律师的成长速度。

(二)来自律所方面

1、财力之困乏,无法对青年律师进行扶持和培养。高提成的分配方式使律师事务所成了"空壳".律师事务所的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现今制约律师业发展的瓶颈,刚刚过去的2005年被司法部定为"规范建设年",在亟需规范的七个方面中,分配制度被列为重要的内容,可以说目前"提成制"的分配制度,不仅导致了律师事务所吃光分光、影响了律师事务所对办公设施的投入。严重的是,大批新入行的年轻律师,由于自身的业务收入不足,无法在律师事务所生存而另谋生计。律师事务所财力的弱小,更使其无力对年轻律师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培养,许多刚入行的年轻律师某种程度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2、制度之松散,无法地阻止年轻律师流动。好的制度是事业发展的保障,中国的大部分律师事务所采取的是"作坊式"的经营:执业律师人数少(10人以下的所占70%以上),内部管理采取粗放式(每个人都是项目经理,独自领函办案,所对其缺少跟踪调控)。"宁为鸡头、不作凤尾",这个中国人传统的文化理念在律师业中也有所体现。实习律师刚刚转正就要与别人一起办所的有之,对75%的个人提成尚嫌少的年轻律师有之。对年轻律师的流动不能一味地责备其个人,还是要从律师事务所本身的制度查找原因,正是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制度设计的短期行为才导致年轻律师对所的无所依托,才导致了他们对律所的"离心".3、逐利之风气,无法也无人愿搞传、帮、带。当律师事务所不能成为一个具有向心力的集体、不能成为律师个人事业成功所必需的平台,而仅仅是一个领函办案的临时"落脚点"的时候,律师事务所就变成了一个个体律师为了挣钱偶尔聚集的"俱乐部"了。逐利之风盛行仿佛向世人宣布律师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追求正义的职业品质被某种程度上淡忘了。一些功成名就的大律师们虽然早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但仍然不放弃每一个挣钱的机会,因为并没有任何法律条文规定或行规行纪强制对年轻律师的传帮带就是他们的"法定义务".

4、凝聚力之消失,无法改变其散兵游勇状。律师是一个自由而不散漫的职业,律师个人职业信誉、专业品牌的形成与律所提供的支撑不无关系。而现在是不少律师事务财力的严重不足、管理制度之松散、对年轻律师培养教育制度之缺损,使不少律师事务所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执业机构应有的凝聚力。律师业作为典型的智力密集型服务业,人力资本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的形成要靠好的制度去凝聚和组合,成长中的年轻律师们在没有好的制度的律师事务所,就象散兵游勇不能形不成战斗力,更无法也不可能成为向专制、邪恶决战的勇士。

(三)来自司法行政和行业管理方面

1、资格取得囿于书面考试,青年律师法律技能先天不足。199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规定法律专科或其他专业本科学历可参加律师资格考试,2001年《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规定符合《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律师法》规定的学历条件即法律本科或其他专业本科学历即可报名参加司法考试。应当说目前除了举行全国统一考试尚无更好的方法鳞选法律人才,但仅靠通过书面考试就直接进入律师行业其弊端已越来越显示出来。特别是近年来,许多有志于律师工作的年轻人通过了律考或司法考试从各行各业拥进了律师行业,一方面许多人缺少法学院系统的法律文化的熏染,另一方面单一的书面考试使一部分缺少律师应有的从业素质的人员也进入了律师行业。总体而言,资格的取得仅囿于书面考试,青年律师法律技能是先天不足。

2、执业准入失之宽泛,青年律师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司法部《律师执业证管理办法》规定:取得律师资格证或司法执业资格的人员,申领律师执业证应在一个律师事务所连续实习一年,实际操作中,还需提交公安机关的品行证明等证明申请人道德素质方面的材料。不少地区囿于对律师数量扩张的片面认识和需求,导致了对律师准入有关规定把握过于原则,各行各业取得资格的人员,其品行(职业道德素质)在基本上没有把关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律师队伍,从而导致了青年律师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3、培训教育重于形式,青年律师进步和成长缺少传承。目前,各地均有实习律师和执业律师继续教育学时的强制性规定,但是教育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所有的律师为了完成学时往往参加某一种培训,缺少对受训对象的科学细分。行业内尚未能普遍形成常规性对青年律师的教育培训体系,临时性、随意性较多。尚没有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使一些老律师、成功的大律师的经验通过一个畅通的渠道传授给年轻律师。

4、创所资质限定过低,助长年轻律师的浮躁心态。现行《律师法》规定,律师事务所应当"有十万元以上人民币的资产",司法部1996年《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规定:律师事务新所发起人须有三年以上执业经历,2004年新的《合伙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将合伙人的门槛提高到执业五年以上,而合作所等则未作修改。近十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10万元的资产限额对一个律师事务所来说已显得过低,几把椅子、几张桌子、租

一、二间房子就开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情况与此低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三年或五年的执业经历,对于一名发起人来说要求太低,其经验还不足以承担一个律师执业机构的管理能力。一些年轻律师转所办所、想当老板的浮躁心态应当说与创所资质设定过低有一定的关系。

三、走出困惑,对策、方案之抉择

(一)青年律师个人方面

1、注重执业经验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是成长的标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律师执业之器,非刀非枪,乃运用法律知识之技能也。知识不能改变一个青年律师的命运,但法律技能则能,知识只有转化为技能的时候才能创造财富。所以我可以大胆地说,成功的律师其之所以成功,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所拥有的法律技能,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对法律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司法人员和业内同行的沟通、专业的表现以促使委托人的信赖等。技能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办案经验的积累,对年轻律师而言,成功的老律师就是一笔财富,就是一本"案例汇集",要养成主动谦虚请教的习惯,"听其言谈、察其举止".还要注重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日积月累。在目前行业内对执业技能尚未引起普遍重视的情况下,年轻律师对技能的关注和磨练可以说更具有先发优势。

2、沉下心来夯实基础--平和的心态是成长的基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主席语),我们生长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年轻人是怀着律师匡扶正义的职业品质(职业荣誉感)而考取资格的,也有的人是因为对律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抱入有较高的希望而来的,这些皆无可厚非。但年轻律师在老律师丰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面前,往往会心态失衡,功利主义的刺激往往会导致部分年轻律师走上非正常的"致富"轨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夯实执业的基础是年轻律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当然,只有具备了平和的心态才有可能去做具体而细致的基础工作。比如说客户群的培育、办案经验的积累、业内资历和声望逐步提升、专业理论水平的长期总结等等,都需要每一个年轻律师摒弃浮躁心态,踏踏实实地从每一细小之处入手。

3、修炼执业品质--优秀的品行是成长的保证。俗语说得好:先做人、后做事。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达"是一个人最后的成功与辉煌,辉煌之前总有一个独善其身的品行修炼过程,可见古人对成功人士品行的内在要求。在律师业一定程度上诚信缺失、追求正义的职业品质扭曲的现实面前,如果年轻一代的律师也随波逐流,模糊了心中应有的法律信念和公平正义的理念,那年轻律师的成长就会发生方向性的错误。诚实信用、坚守信仰、追求正义、扶持弱小,这是律师职业品质的核心,正是作为年轻律师所要坚守的信条,也应成为年轻律师成长过程中的座右铭。

4、保持政治热情--律师的政治属性的张扬是律师成长的动力。江平教授说:律师兴则法治兴。律师的诞生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而是因为政治的需求。现在流行的"社会法律工作者"、"中介服务"等等对律师本质的定位均失之于偏,律师制度是为制衡权力而产生的,律师不是工匠、不是技术人员。律师不仅是法官的摇篮,同样也应是政治家的摇篮。因此,青年律师在成长过程中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应有的政治热情,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关心政治,关心民生疾苦,关心民权和国家的法治进程,增强职业认知感和社会责任感,未来的中坚律师(现在的青年律师)普遍参政议政之日正是律师职业彰显其本来品质之时。

(二)律所方面:

1、创新组织形式,为新人的培养提供新的保障。《律师法》规定的合伙、合作、国办所三种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目前已明显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各地在个人所、企业律师事务部等方面已经进行了试点,但对公司制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的探讨和试点还不够。个人认为,公司制律师执业机构应成为律师组织形式创新的着力点,仅从资本聚合的意义考察,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可以为规模所的形成提供物质上的可能;再从培养新人的角度考虑,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可以加大律所的积累,有利于所对人力资源的整合,进而为培养新人提供财力上的保障。

2、改革分配制度,为律所培养新人提供经济支持。要使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财力增强到足以为新生力量提供积累执业经验的程度,至少目前大多数事务所采取的吃光分光的分配制度必须作根本而实质性的改变。分配制度可以说是律师行业关键的制度、是发展的瓶颈,作为一个律师事务所,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则必须从分配制度入手,只有事务所保留必要的积累,培养新人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

3、重整管理制度,培育青年律师团队精神。作坊式的律所内部管理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社会经济总量的急增和市场主体的规模化都迫切需要律师业提供综合而又专业的团队服务。业务品种的培育和开拓需要一大批年轻律师的加入,为此,律所要重创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青年律师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业务质量管理和考评制度、着力培养青年律师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以形成行业规模效应。律师事务所应预算专门经费加强年轻律师的业务学习和交流,有计划地组织旁听典型案件的开庭和庭后研讨,以各种方式和机会让年轻律师直接感知诉讼业务的技巧和流程,熏陶律师对事务所的依存感和向心力。

(三)管理部门方面(司法行政、律协)

1、制度的设计要着眼于年轻律师业务技能的积累和提高。通过书面考试者,最缺乏是技能。执业前及执业后的最初时间围绕技能而展开的集中研修对青年律师是必要的,应借鉴日本等国家的做法,以提高实战技能为中心,按省(或至少是省辖市)设立律师学院,此举同时也利于增植年轻律师共同的行业精神(对来自各行各业的改行青年律师们则更有必要)。学院中应有一定数量的长期执业的对某方面业务卓有成就的老律师,以利于手把手地传授具有操作性的执业技能。至于经院派学者的学术讲座,对于积累了一定实务技能的成熟律师的理论拨高则可能更为必要。

2、提高准入门槛,为青年律师的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建议管理部门提高律师准入门槛,如:适当延长律师实习期,对实习律师的基本生活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保证;对所谓"品行良好"设置可操作、严格的标准,律师申请执业不仅仅凭公安机关的一纸证明,其品行还应有其他方面的量化的考查评定指标体系;应注重对申请执业年轻律师的综合素质的考察,如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形象气质、法庭应变能力等等,律师行业不能成为公检法司、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能容纳者收容站。"兵在精而不在多",通过严格的入门把关,提高行业总体综合素质,为青年律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行业氛围。

3、业务培训要着眼于为律师业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业务培训要把组织资深律师对年轻律师的指导、行业文化的影响与融合、领军律师正义诚信品质的张扬、对外交流与合作、典型案例的观摩与研讨等结合起来。对实习律师的培养是律师业发展百年大计的重要一环,管理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实习律师培养基金,建立实习律师指导老师动态人才库,统一分配实习律师。可以建立青年律师培养基金,每年从执业律师的业务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也可接受社会各界或执业律师捐赠,使执业3年或5年以下的青年律师在常规范继续教育之外都能有一个以技能为方向的轮训。鉴于每个行业都有应有一批骨干和领军人物的规律,管理部门应着眼长远,分层次地培养一批未来能担当重任的优秀律师人才。

(四)社会方面

1、国家的相关立法应考虑到对稚嫩的中国律师业的培育。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燕(陕西大唐律师事务所主任)对刑法第三百零六条律师伪证罪提议予以尽早修改。1995年全国律协接到的律师维权案件仅有十几起,而刑法修订后的1997年和1998年,每年达到70多起,其中涉及刑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的案件占全部维权案件的80%.另有数据表明,全国范围内有律师参与的刑事案件已不足30%,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下降。 全国人大代表迟夙生(黑龙江夙生律师事务所主任)则呼吁:应净化法律服务市场,保护年轻律师权益,以利于他们成长。本人认为,三大诉讼法也应进行相应的修改,赋予律师刑事辩护的豁免权,保护国际通行的律师出庭诉讼代理和刑事辩护的专属权。另外,国家应通过立法(至少是行政法规)提高律师准入数量和质量,在相关市场经济制度的设计上破除律师禁入障碍。

2、培养青年律师的法治精神,培育法律共同体。一个无所谓法治或法治被恣意践踏的社会不需要律师,一个司法不能独立的社会,律师的作用是聋了的耳朵??摆设。当律师被看作是挑辞架讼的讼棍或是司法人员权力寻租的掮客时,律师,其实已失去了它原来职业精神。国家司法考试已施行多年,现在已经有条件在律师中选拨法官,当法律职业之间的壁垒被拆除,青年律师将当然成为未来令人敬仰的法官的摇篮。青年律师法治精神的形成有赖于国家在制度上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

3、对律师政治属性的肯定是引领青年律师成长的航标。从某种程度上讲,青年律师的成长有赖于国家政治文明的开化务实及司法独立的真正实现。律师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其鲜明的政治属性,现在社会流行律师是"社会中介"、是"挣大钱的行当"应当说与律师原有的属性相云甚远。维护私权、制衡公权仅是律师的品格之一,律师的特质在于精通法律、深谙民生疾苦、正义的守护神。提供政治上出路的可能性、政治使命的明确化,有利于青年律师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更有利于青年律师自我规制,从而达到严格自律、健康成长的目标。

结束语:雏嫩的中国律师面临着许多生存与发展的困惑,但困难、矛盾只是一种挑战,它决不会掩蔽13万中国律师在改革开放社会大舞台上放射出的熠熠光芒。寄希望于青年律师吧,他们是中国律师业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这是一篇旧文,作者为湖南省一位名为文永军的律师,文章写成于2005年。话说2005年我还没有进入律师行业,所以这位律师是我的前辈。但是当时我已经开始学习法律了。只是一开始对于律师的执业规划和定位并不清晰。文律师的文章写得很务实,即便是在十三年后的今天,中国律师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但是文章里提及的律师行业的某些现象依然存在。我今天只谈一个问题,就是青年律师的成长。

首先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就是什么叫青年律师。我觉得不一定要明确定义多少岁以下的律师属于青年律师,这里的律师主要是指进入行业不久年龄偏轻资历尚浅的律师,这里就统称青年律师。这些人确系律师行业的主流人群。这些人大都是进入行业不久,或者刚刚毕业,二十几岁的人生背景,人生阅历尚浅,或者从其他非常不相干的行业转行而来,没有固定的客户资源,也没有娴熟的执业技巧。青年律师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一个青年律师,他/她有足够热爱律师行业的热情,他/她有足够努力地去经营律师事业,他/她热爱学习,善于反思,勤于总结,他/她肯定会有所成长。如果一年不能有所成长,那么三年,五年,十年呢?如果十分认真努力去做律师,十年仍不能有所成绩,那么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定位和期望值。律师行业的门槛其实看似高,其实并不高,但是律师行业的二八法则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律师自身的原因。当然其他的外部原因也有很多,但是,作为个体而言,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仅凭一己之力去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却可以仅凭一己之力改变自己。努力塑造自己,千万不要怀疑自己,也不要后悔选择了律师行业,更不要对律师行业甚至中国法治失望从而退出。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别人的压力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也有人认为坚持做律师很不容易,我认为,做喜欢的事情是不会有坚持的感觉,只有做自己不擅长或者不喜欢的事情会感觉到特别坚持,一直坚持不容易。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成长?凭什么认定律师成长了?律师的什么变化可以称之为成长。我觉得这个成长应该是多方面的,这种成长体现在不仅仅是年龄的累加和资历的累积,更多的是人的厚度和深度的增加。即在人的品格、专业能力等都有了质的变化,如果你有足够好的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创收能力自然就上去了。整天盯着赚钱,却不踏踏实实地做手头的事情反倒是适得其反。

上一篇:注意行车安全范文下一篇:治庸治懒治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