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信息技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催生了新的经济创新模式,不断改变着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方式,同时让大众面临新的安全挑战,其中包括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和人生安全,甚至国家安全。不断增强公民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利用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由之路,而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 信息技术新课标:强调信息素养

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可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命观、幸福观、安全观等,而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又更加详细准确地刻画了素养的方方面面。人文修养主要指人文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提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道德与伦理。科学修养包括认识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认识把握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能力。而信息素养通常表现为信息获取、信息鉴别和信息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对比人文素养,信息素養的本质则包括尊重信息的准确和安全,以及人、信息和社会的和谐;对比科学素养,信息素养的本质则是认识理解信息、认识理解信息技术方法、认识把握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信息技术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核心的要素描述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生活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显然,信息素养在现代社会与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同等地位。按照认知规律,我们不能错过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窗口,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意识,是时代的要求,刻不容缓。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都对提升公民的素养有深刻的影响,教育则是提升公民素养的关键因素。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是实施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方面,其中学校必须承担系统教育的责任。
● 信息技术新课标:强调信息技术的科学本质

立足“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和“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国家战略,结合“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信息技术新课标,在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完成两个转变:一是应该在中小学的教育计划中,以及在校长、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心目中,明确信息技术和语数理化生具有同等的地位;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也要从重知识讲授、重计算机作为工具的利用、重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转变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综合教育和培养,重视信息技术的科学本质。而相应的教材应该服务上述两个转变,加强一线教师的培训、打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团队也是当务之急。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以2013年深证A股中披露“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综合收益信息,特别是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透明度。研究结果显示,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本身并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多少具有增量价值的信息,但作为综合收益的一部分并与净利润共同披露时能够提高盈余透明度,从而具有扼制真实盈余操纵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针对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两点政策建议:(1)正面定义“其他综合收益”并完善其分类;(2)规范其他综合收益的计量基础并降低投资者的使用风险。

【关键词】 综合收益; 信息披露; 透明度

一、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日趋完善,企业经营不仅仅是追求短期利润,更是创造长期价值、谋求各方利益主体的综合收益。为了满足价值管理理念的发展需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09年我国准则解释公告3中引入“综合收益”概念,并将其增列于利润表,以使信息使用者从关注企业净利润过渡到关注企业净资产。这不仅是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的一个重大会计改革,而且使得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完整,便于证券分析师对企业进行评估。

然而,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是否能够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传统的盈余信息质量产生影响呢?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特别是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综合收益信息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报表列报作出了重大变革,将“损失”和“利得”概念引入准则中,并把它们分为两类,即“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对于第一类要求单独列示,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等;对于第二类而言,应包含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里,并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第三部分列报。《企业会计准则》(2006)虽然并未提出“综合收益”概念,但为我国引入“综合收益”提供了基础。财政部于2009年6 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又对利润表的列示进行了新的调整,引入“综合收益”概念,在“每股收益”项下增加列报“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以及“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将“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也纳入了利润表,从而使投资者可以直接看到企业的整体利润(综合收益总额)以及实现的(净利润)与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其他综合收益)利润。这种调整使利润表发生了巨大改变,投资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评估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不仅如此,由于综合收益反映扣除所有者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后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总额,在利润表中增列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桥梁——综合收益信息可以使投资者从关注企业的净利润向关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转变。这是我国向资产负债观转变的重大体现。准则解释第3号中新增了关于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要求,明确规定附注中必须详细披露各种组成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金额的信息以及所受所得税的影响,还要对当期从其他综合收益转入损益的金额等进行披露。这些规定是全面收益观进一步落实的又一体现。这些修订是对利润表中列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与“综合收益总额”项目的补充。这不仅会增加信息含量,而且会使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增强。

由此可见,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而且增强了会计信息透明度。

(二)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研究路径

研究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综合收益”可以帮助投资者对企业进行评估。一方面,由于净资产期末余额-净资产期初余额=综合收益总额+与所有者的交易引起的净资产变动额,综合收益总额包括两部分内容:企业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即净利润)及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即新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下的反映),这使得综合收益的披露能够同时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企业全部实现与未实现的收益信息,从而使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更容易收集和分析综合收益信息,特别是其他综合收益信息,而不必再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从附注中或其他报表中(主要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筛选信息进行分析。这种披露方式降低了综合收益信息的解析成本,使投资者的决策更加相关。另一方面,将企业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其他综合收益在利润表中披露可以使信息使用者更容易察觉到企业管理者通过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高综合收益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便于投资者对企业进行估值,同时对股价的解释力度也更强,便于投资者做决策。第二,“综合收益”不仅能突出企业主营业务状况,而且能够反映企业不同于同行业的独特战略(主要反映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这是净利润信息不能提供的,但也是投资者特别关注的。

国内外学者主要是对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Ramond等(2007)以1992—2004年英国等五个主要欧洲国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营业利润和净利润以及综合收益总额三者的价值相关性,结果表明五个国家的营业利润与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都比综合收益总额的价值相关性高。Dhaliwal等(1999)以及Biddle和Choi(2006)也研究了价值相关性,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但也有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比如Kanagaretnam等(2009)使用报酬模型和价格模型对同时在加拿大与美国上市的加拿大公司1998—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综合收益比净利润的解释力强,而且其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与现金流量套期项目都和市场报酬与股价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至于国内研究文献,得出的结论大体一致:无论是2009年以前通过股东权益变动表披露,还是2009年以后通过利润表披露,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都明显弱于净利润,这主要是其他综合收益整体没有提供增量信息的结果。

本文研究综合收益信息披露对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可以说,它是已经产生但未在当期期末实现的损益。正因为此,其他综合收益很可能在下期或未来近期实现,成为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净额的有效依据。我国2009年首次在财务报表中引入“其他综合收益”概念,并将其他综合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这使得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溢价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的企业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混合在一起。前者是资本投入,而后者是价值创造。虽然投资者知道其他综合收益是企业利润盈亏的“蓄水池”,但根据文献研究看,不论是将其他综合收益信息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中,还是将综合收益信息列示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第三部分中,都没有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将综合收益信息中的其他综合收益信息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移出,放入利润表中,可以提高投资者关注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意识,也可以将企业实现的和未实现的利润同时分别列示,直观地反映到一张报表中,供投资者决策参考。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而且有助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进行预测。除此之外,投资者由于对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将更加容易察觉企业管理者通过操纵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从而限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使企业管理者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抑制,最终提高企业的盈余信息质量。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会提高盈余信息质量,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年深圳证券市场A股中披露“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剔除缺失值后,研究样本为517家。本文研究样本的各项原始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公司的CSMAR数据库。多元回归分析数据处理使用的工具是Stata11.0。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企业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影响盈余质量。Bhattacharya等(2003)将盈余质量的衡量指标——盈余透明度分为三个部分,即盈余平滑度、盈余激进度和损失规避度。由于损失规避度是对一个国家所有上市公司整体的衡量,不少学者使用盈余平滑度和盈余激进度作为盈余质量的衡量指标。但是,这些指标主要是针对应计盈余管理进行衡量。

随着准则的不断修订,企业实质上是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来影响盈余质量。因此,本文以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降低来代表盈余质量的提高。对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衡量,Roychowdhury(2006)与Cohen等(2008)的研究方法都是采用可操控性费用、超常产品成本以及超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来计量,并将三者之和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其中,可操控性费用包括当期的管理与销售费用;超常产品成本包括所销产品成本和当期存货变动额。可操控性费用的增加、超常产品成本的降低以及超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增加都说明企业的利润被调低,反之,则说明企业的利润被调高。由于这三个指标具有各自独特的信息含量,且它们变化方向的含义不同,用三种之和代表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会因相互抵销的作用遗漏一些信息而低估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借鉴刘启亮等(2011)的计量方法,本文在考虑稳健性的前提下,根据三个指标的变化方向含义,采用式(1)对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进行计量:

Nrmproxy=-R_DISX+R_PROD-R_CFO (1)

其中,Nrmproxy代表真实盈余管理水平,R_DISX代表可操控性费用,R_PROD代表超常产品成本,R_CFO代表超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2.解释变量

本文将综合收益的衡量指标拆分为净利润的衡量指标和其他综合收益的衡量指标。剔除公司规模的影响,本文采用净利润除以总资产作为净利润信息含量的衡量指标,采用其他综合收益除以总资产作为其他综合收益信息含量的衡量指标。

(三)模型的设计

财政部于2009年颁布的准则解释公告第3号对综合收益信息的列示位置作出调整,即企业应当在利润表中披露综合收益信息。这无疑对利润表的结构和信息含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使用2013年深证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综合收益信息,特别是“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增列是否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抑制的影响,从而增加信息含量,提高盈余质量,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借鉴Cohen等(2008)、刘启亮等(2011)的研究,综合收益信息含量的研究模型如下:

Nrmproxy=?兹0+?兹1CIA + ?兹2CIA*ROA + ?兹3ROA + ?兹4CFO+

?兹5Growth+?兹6Turn+?兹7LNASSETS+?兹8Intdbtotcap+?着(2)

其中,Nrmproxy表示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衡量指标,CIA表示其他综合收益披露的信息含量,ROA表示净利润披露的信息含量。将其他综合收益与净利润分别除以总资产作为信息含量的衡量指标,一方面是为了剔除企业规模对综合收益信息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为了检验企业总资产盈利能力是否给予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笔者将CIA和ROA加以交乘。如果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能够抑制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高盈余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CFO、Growth、Turn、LNASSETS、Intdbtotcap是控制变量。其中,CFO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情况,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除以年末净资产进行计算。该比率衡量投资者投入资本的现金创造能力。该指标越高,企业创现能力越强,管理当局越没有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Growth表示公司的成长性,用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的百分比进行计算。成长性好的公司当期营业收入水平增长较快,企业备受投资者欢迎,操纵真实盈余的动机减小。Turn表示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用主营业务收入除以年末总资产进行计算。总资产周转率是全面评价企业全部资产利用效率和经营质量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由于投资者进行决策时很关心该指标,且管理当局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往往从“主营业务收入”项目下手,该指标会提高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LNASSETS表示企业规模,用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进行计算。企业规模不同,往往意味着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不同,由此导致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不同。Intdbtotcap表示资本结构,用带息债务除以全部投入资本进行计算。资本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债权与股权的筹资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股权再融资能力,而盈余质量是企业筹资方案的重要考虑因素,也是企业能否进行筹融资的关键。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检验的是综合收益的信息含量,特别是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为此,笔者首先将2013年其他综合收益为零的上市公司样本剔除。由于Nrmproxy存在缺失值,笔者将Nrmproxy是缺失值的样本剔除。经过上述处理后,检验综合收益信息含量的样本量为517。为了剔除极值对实证结果的影响,笔者对2013年解释变量Nrmproxy的极小值进行1%缩尾处理。同时,由于控制变量Growth存在极大值,笔者对其极大值进行1%缩尾处理。

表1是2013年深证A股所有上市公司数据处理后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rmproxy的均值为0.3127,标准差为0.9483,说明样本平均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较低。但是,Nrmproxy的最大值为10.7335,最小值为-1.2813,说明个别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幅度较大,且方向为正,即虚增盈余。CIA的均值为-0.07%,标准差为0.0134,说明剔除公司规模的影响后,样本平均披露的其他综合收益较小。但CIA的最大值为12.07%,最小值为-10.86%,说明也有部分样本的其他综合收益占总资产的比值较大,企业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收益水平较高。ROA的均值为2.36%,最大值为112.61%,最小值为-677.60%,数据差异幅度较大。

(二)多元回归分析

在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笔者基于构建的综合收益模型,检验了综合收益的信息含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交互项在10%的水平下显著,ROA在1%的水平下显著。

由于存在交互效应,ROA对Nrmproxy的作用不仅受到其本身系数的影响,而且受到其他综合收益CIA披露的影响。ROA对Nrmproxy的作用可以用式(3)表达:

■=?兹3+?兹2CIA=0.2317-0.4805CIA

=0.2317×(1-2.0738CIA) (3)

从ROA对Nrmproxy的交互效应表达式可知,ROA本身对Nrmproxy的作用具有正相关关系,即ROA越高,真实盈余操纵水平Nrmproxy越大。而其他综合收益信息CIA的披露对ROA系数的影响是负向的,即对ROA与Nrmproxy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有反向作用。具体而言,CIA的影响为-2.0738,即CIA提高10%,ROA对Nrmproxy的作用就会因CIA的提高而下降0.2。可以说,“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增列对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提供了补充信息,它削弱了企业管理当局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调整净利润的行为。这验证了本文的假设,说明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比单独对净利润进行披露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高,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加完整(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会计信息更加透明。

然而,通过实证结果也可以看出,CIA本身并不显著,即现阶段CIA只能通过影响ROA改善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其他综合收益指标本身并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多少具有增量价值的信息,但作为综合收益的一部分并与净利润共同披露时能够提高盈余的透明度,从而具有扼制真实盈余操纵的作用。

从控制变量看,除公司规模对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不具有显著影响外,其他控制变量都具有1%水平下的显著性。这些变量同解释变量一同影响着真实盈余管理水平。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看,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对传统收益信息(即净利润)具有补充作用,抑制了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了盈余信息质量。因此,综合收益信息较传统收益信息的盈余信息质量高。另一方面,将公允价值变动中已确认但未实现的部分全部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下反映,不仅补充了净利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而且增加了会计信息透明度,从而使得整体会计信息质量有所提高。然而,其他综合收益的单独披露并没有带来具有增量价值的信息。这需要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者继续对当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作进一步修订与完善,特别是与综合收益中其他综合收益相关的。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两点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综合收益相关的企业会计准则,提高综合收益信息质量,增加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

建议一:正面定义“其他综合收益”并完善其分类。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1年6月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进行了重新修订。这是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联合项目的成果,针对其他综合收益所包含项目的列报与这类项目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分类提供指引。为了进一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财政部于2014年发布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综合收益”概念的引入成为最大亮点。修订的准则中不仅包含“综合收益”概念的定义,明确地为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提供了同IFRS一样的指引,还对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信息的披露作出具体要求。可以说,“综合收益”概念的引入使得会计报表回归反映企业完整真实的经营状况,加强了会计报表的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作用。这不仅对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操纵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还使得证券分析师预测企业价值的准确度上升。然而,根据本文实证研究结果,综合收益概念在我国还处于引入阶段,其本身虽然增加了会计信息透明度,但其中的“其他综合收益”部分并没有直接发挥真正作用。因此,正面明确定义“其他综合收益”并完善其分类是第一要务。

(1)正面定义“其他综合收益”概念。财政部2014年发布的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将“其他综合收益”定义为“企业根据其他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这与“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准则并没有给出答案。这样定义不仅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也不便于准则的执行。再者,从收益性质看,我国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包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尚未实现的损益项目,也包含“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持续性较弱的利得和损失项目;而“其他综合收益”包含的都是尚未实现且持续性较弱的利得和损失项目。这使得“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包含的项目在收益性质上无法分清。因此,准则制定者应首先对“其他综合收益”概念进行正面定义,明确其与“净利润”的本质区别,并建立两者的划分标准。

(2)明确界定“其他综合收益”的内容。2010年财政部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采用列举的方式指出了“其他综合收益”披露的主要内容,但这些内容由相应的具体准则进行约束。从“其他综合收益”定义看,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确认标准。这会造成准则实施者的实务工作困难。例如,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影响损益的应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根据“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是“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利得或损失”,应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然而,准则讲解中列举的“其他综合收益”内容并不包含这一项。两者产生了矛盾。因此,准则制定者应明确界定“其他综合收益”的内容,统一“其他综合收益”的确认标准。

(3)合理规范“其他综合收益”重分类的要求。FASB和IASB已经趋同了综合收益的列报形式,但两者就“其他综合收益”的重分类要求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IASB认为“其他综合收益”应划分为“在后续期间有可能重分类进损益的项目”和“不会在后续期间重分类进损益的项目”,但并没有给出重分类发生时点的标志,且没有对重分类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而FASB认为“其他综合收益”包含那些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项目。这就意味着只要这些利得和损失得以实现,就会重分类进损益。因此,所有“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都可以最终计入“净利润”。我国目前与国际准则趋同,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划分为“不能在以后会计期间重分类进损益的项目”和“在满足规定条件时以后会计期间将重分类进损益的项目”。然而,这种重分类的划分标志是什么,准则并没有对此进行规范。再者,从证券分析师预测企业价值的视角看,如果其他综合收益不能成为企业利润的“蓄水池”,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那列报的意义何在?因此,“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是否能进行重分类,以及如何重分类,这些都需要准则制定者进一步明确与规范。

上述三点是迫切需要在综合收益概念框架中得以解决的。只有清楚综合收益的概念、明确综合收益所包含的内容并规范综合收益重分类的要求,才能真正发挥其他综合收益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建议二:规范其他综合收益的计量基础并降低投资者的使用风险。

要想使综合收益中的其他综合收益提供具有增量价值的信息并被投资者在进行财务分析和风险管理时使用,其他综合收益的信息含量应该被使用者所理解,且使用其他综合收益信息进行财务分析的风险应该能够得以控制。因此,准则需要进一步规范其他综合收益的计量基础并降低投资者使用其他综合收益的风险。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1年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新规范。为了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解决实务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披露,财政部2014年新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重新定义了公允价值,规范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与三个级次,引入了计量单元概念,还明确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要求作了具体规定。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出台规范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提升了会计活动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也预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开始正式在会计计量中大规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是,针对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计量,还有进一步规范的空间。

首先,规范其他综合收益的计量基础。“其他综合收益”项下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是资产负债表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的中间价与交易实际采用的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之间的差额,如果企业对境外经营实体没有减资、分红等权益变动的需求,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虽然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下反映,但并没有实质意义,即对未来收益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由此产生的外币折算价差并不是“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不应该属于“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显然,资产负债表日采用中间价的计量方法导致外币折算价差的出现不合理,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因此准则制定者应改变计量基础,采用交易实际的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

其次,降低投资者使用其他综合收益的风险。准则将套期工具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中归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下列示。然而,从套期保值本质看,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是规避风险、保障收益并锁定成本。因此,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有效套期部分并不能成为企业未来收益的“蓄水池”。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反向操作会将盈亏进行对冲,从而将成本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这就意味着,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有效套期部分如为正数,并不能代表企业未来会产生收益;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有效套期部分如为负数,也并不能代表企业未来会产生损失。因此,这种核算方法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误判。换句话说,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盈利能力作出预测和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时,准确度都会下降。这不仅影响信息使用者对综合收益信息的使用,而且对准则的实施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准则计量问题导致信息使用者误判企业价值的风险需要防范。笔者建议,准则制定者可以将“在后续期间有可能重分类进损益的项目”分为两类,一类列示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未来收益的项目,另一类列示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项目,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误判风险,使其他综合收益信息被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利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RAMOND O, CASTA J F, LIN S. Value relevance of comprehensive income:evidence from major European capital markets[C]. Europe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07.

[2] DHALIWAL D, SUBRAMANYAM K R, TREZEVANT R. Is comprehensive income superior to net income as a measure of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9,26(1):43-67.

[3] BIDDLE G C, CHOI J H. Is comprehensive income useful?[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6,2(1):1-32.

[4] KANAGARETNAM K,MATHIEU R,SHEHATA M. Usefulness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reporting in Canada[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9,28(4):349-365.

[5] 李尚荣.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评述[J].财会通讯(综合),2012(4):97-99.

[6] BHATTACHARYA U, DAOUK H, WELKER M. 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3):641-678.

[7] 刘启亮,刘晶莹,谈丽华,等.IFRS的强制趋同、盈余动机与应计及真实盈余操纵[J].财会通讯(综合),2011(5):9-15.

[8] 杨有红.综合收益:从列报走向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5(12):10-12.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办好党建电视专栏,编制出高品味的电视节目,扩大收视率,提高传媒效果,仅就党建电视专栏的节目内容、表现形式、专业合作方面,从增强人性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概述,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党建;电视专栏;创作

党建电视专栏以传播快捷、覆盖广泛、形象生动、收看方便等优势,成为开展党建宣传和面向基层进行党员教育的重要窗口和阵地。但是在目前信息传媒不断更新,各类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党员群众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党建电视专栏的创作水平,增加对广大党员和观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党建电视专栏的节目内容、表现形式、专业合作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设性意见。

一、把握栏目主题,精华节目内容

1.1 切忌喧宾夺主,突出编制重点。

按照党建电视专栏的功能定位,节目内容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宣传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干部、人事工作以及基层党建重大活动的经验做法为重点;二是以宣传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干部的典型事迹及党性党风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为重点;三是以宣传党的知识、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社会文化知识为重点;四是以宣传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信息及党建与经济结合、靠科学技术致富的先进典型为重点。通过上述重点内容的节目编制,把党建电视专栏办成宣传党的建设的窗口、党员教育的课堂、指导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阵地,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载体。

1.2 切忌单纯理论说教,要贴近观众实际

党建电视专栏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栏目的内容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中发生的事件,歌颂群众中的先进典型。采取深层次交流的方法,用真切坦诚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矛盾和分歧。特别要注重报道党组织、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好人好事,以鲜活的事实来教育人、启发人、感召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扩大宣传规模,收到良好效果〔1〕。

1.3 切忌就事论事,要深度挖掘内涵

党建电视专栏是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理论和专研业务的课堂。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电视节目必须防止就事论事,浮浅叙事,要进行深度挖掘,从人物、事件的表面现象分析和揭示其实质,从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进程中分析和阐明其特点和规律,从而获得宣传教育党员干部群众的良好效果。

1.4 切忌千篇一律,要巧妙搭配组合

根据党建电视专栏的宗旨和任务,在突出党建重点的前题下,把与党的建设有关的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党建工作的各种典型经验等节目内容,进行巧妙的组合编排,使党建电视栏目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党员干部群众收听收看。

二、进行审美构建,增强栏目可视度

要想更好地发挥党建电视专栏的作用,必须适应观众的审美感受,引起观众心灵震颤和感情上的共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观看,才能使更多的人从中接受教育和启迪〔2〕。

2.1 优化编排结构,突出节目系统性

在统筹策划下,按照节目类别、性质、特点进行分类编队,合理搭配,形成内在关联紧密、前后衔接性很强、风格特色鲜明的节目组合或节目系列,突出栏目的综合性和节目的连续性,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更大的关注。

2.2 协调声画节奏,增强节目的可观性

根据党建电视栏目作品的内容特征,将各种视听元素有机地组合到一起,通过调控语言、声音、光线、色泽及情节发展变化的强度和速度,使之符合艺术规律和人的感知规律,符合人的生理和心里高低、快慢、强弱、深浅、缓急、长短等节奏,从而引发人们心里情感活动的共震,达到喜闻乐见的效果〔3〕。

2.3 调配版面表现形式,体现节目的新颖性

电视节目的内容决定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又可以强化内容。要实现党建电视专栏的高品味,就要按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原则,调配文字和图象,做到图文并茂,多姿多彩,使人们流连忘返〔4〕。

三、发挥专业特长,搞好分工合作

一部好的党建电视专栏和电视节目的形成,需要由编创、编辑、编制、导播四部分人员密切合作,经过策划、撰稿、编辑、编制、导播等一系列精心工作才能完成。

3.1 工作分工

策划:由主要编制人员共同研究设计党建电视栏目的指导思想和主题,为栏目的组建和节目的编制明确方向,奠定基础。

编剧:由撰稿人根据策划确定的主题,编写电视栏目和节目的脚本,明确主题思想、总体方案、节目构成、内容概述、摄制计划和保证措施等。

编辑:由文字、文艺、音乐、音响、图像等专业编辑人员,以脚本为基础,进行文字加工处理,画面艺术设计,音响配制,图像制作,形成电视栏目和电视节目的零部件。

编制:由编制人员出点子,定题目,调度现场拍摄,撰写解说词,组接电视镜头,统筹处理图像,提炼语言,配置音响,把分散的片断制作成党建电视节目,组装成党建电视专栏。

导播:由导播人员指导和操作节目录制,调控电视节目播放。

3.2 合作配合

上述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机联系,密不可分,重点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上加强合作。

一是共同策划。由参加编制的主要人员一起想办法、出主意、提建议。通过共同谋划,使党建电视专栏和节目的构思更加完整,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更加系统,专业性更加科学。同时,使参编人员了解电视栏目和节目的主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有利使各部分的工作做得更好,符合电视专栏和节目的总体要求。

二是互相配合,同步编辑。栏目和节目的编辑人员在编辑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配合,使节目的文字、图像、音响等各部分协调一致,以便统筹组装。

三是跟踪合作,协同编制。电视节目的编创、编辑人员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通过继续跟踪,参于节目的组装制作,在组装制作过程中修改完善节目的部件。从而既增强节目的完整性,也保留节目风格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燕临.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M〕.北京,国际业出版社,2008 —73.

〔2〕龚正,阳逐君.谈党建电视节目的人性化制作.当代电视2009—07—012.

〔3〕胡波.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8—055.

〔4〕陈莹.电视民生新闻叙事艺术.吉林艺术学院报,2008—03—010.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税源管理是保证实现税收职能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依法治税的基础,并为评价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提供重要数据。但在我国,税源多元化,结构复杂化,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这使得税源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税源管理不足,导致我国偷逃税现象普遍,大量的税源不能转化为税收,税收流失严重。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如何构建有效的税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解决税源失控问题,成为当前税收征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税源管理的基本含义界定

根据关税源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果,税源管理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_一)“税源控管是指税务机关以及税务机关与有关方面联合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掌握税源及其变化,防止税收流失的各项管理措施。”(楚善良、姜锡臣。2003)这一观点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税收流失非常严重的现实情况,从防止税收流失所采取的各种税源管理措施角度所做出的简明的概括。

(二)“税源监控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规范、现代的方法和手段,对税源进行监督、管理、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姜爱萍、林健,2002)这种观点是从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对税源进行监督、管理的角度所做出的简明的概括。

(三)“税源监控就是税务部门为确保税收的应收尽收而运用一系列的方法与措施,对潜在税源的规模与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的、综合性的税收征管活动。”(付丽平,2003)它是从宏观角度对税源管理进行归纳的,并把税源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了税收征管的全过程。

综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税源管理就是指以税务机关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配合,以现行税法或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为基础,实现纳税申报的税收收入最大化,使之趋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我国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的支撑,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焦点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目前的税源管理还只是停留在静态管理和事后管理上,管理水平粗放,缺少前瞻性和预见性。

(一)总体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税源监管缺位。目前税务机关尚无专门机构和人员去收集和分析相关宏观经济信息,缺乏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了解,不能及时掌握税源监管所需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另外,尽管新的税收征管法已经规定了相关部门有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但并没有形成相应有效的联合体系。

2 动态管理缺位。现阶段,我国税务机关在税源监控与管理工作中所依据的信息,大多是从纳税人申报资料中所获得的静态资料,且其真实性、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对于纳税人在经营过程中即将发生和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涉税事项等不确定的动态信息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动态信息资料,客观上形成税源监控与管理工作和纳税人的经营行为的脱节。

3 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纳税人置税法于不顾,向税务机关提供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涉税资料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不全面、不及时,隐匿或少报收入、现金交易不入账、造假账、关联企业采取所谓“避税”手段互转销售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纳税人动态涉税信息库和宏观税收预警指标,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的户数、经营地点、实际收入和税负情况,对纳税人所从事的行业、产业结构和发展前景,对纳税人的开业和关、停、并、转等变化情况,不能及时有效地监控。

4 税源监控与管理内容不全面。虽然新征管法为税务机关取得其他部门的配合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所规定的只是工商、海关、金融机构等有限部门,没有把涉税信息所涉及到的其他部门纳入,而且对部门的配合也只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具体操作办法尚未出台,部门协作很可能仅是纸上谈兵。由于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充分调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使信息传递不畅通,加剧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涉税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无法全面、真实、及时地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从而造成税源失控。

(二)具体税种中存在的问题

1 增值税。从我国增值税税源管理工作实践来看,销项税和进项税的管理、增值税税制的管理和出口退税环节的管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在销项税管理方面,隐瞒和减少销售收入的手段主要有:(1)实行账外经营,销售产品不入账;隐瞒销售收入,特别是以现金方式取得的销售收入。(2)按税法规定应视作销售,所取得收入应计入销售收入的,没有按税法规定执行。(3)故意延迟、后移销售收入,甚至长期挂账不申报纳税。(4)混淆不同税率,将高税率的商品销售列入低税率的商品销售,或作为免税商品销售,以少计销项税额。

在进项税管理方面,有些纳税人擅自扩大进项税范围,随意抵扣进项税金甚至以虚假发票进行抵扣。其手段主要有:(1)减免税商品与应税商品进项税划分不清,擅自扩大和提高应税商品进项税额抵扣比例。(2)把按照税法不允许抵扣的购进物品,如购进固定资产,也通过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进行抵扣。(3)使用不合法、不规范的凭证进行抵扣。

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增值税的链条机制还不健全,使这一模式的管理功能受到限制,而防伪税控、交叉稽核等管理手段在运行中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得增值税税源管理比较困难。加之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执行不严,大量不合格纳税人进入了一般纳税人行列,为虚开专用发票留下了隐患。

2 个人所得税。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构成来看,工资薪金所得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在个人所得税收人中占绝对比重,而前者是通过代扣代缴的方式征收的,后者则是通过税务机关核定定额的方式征收的,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行申报方式征收来的税款寥寥无几。虽然自行上门申报的方式推行多年,但效果不明显。概括来讲,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能如实扣缴、不能足额扣缴、隐瞒收入、虚列费用、提高标准、划整为零等。由于我国没有实行资产实名制,使我国的个人收入不够清晰,收入来源有多渠道化、隐性化和实物化的特点,这让个人所得税成为漏洞最大、税款流失最为严重、征管工作最为薄弱的税种。

三、税源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税源管理内容无论多么复杂,无非主要涉及纳税人和征税人双方,掌握了影响纳税人和征税人的行为因素,就可以分析出影响税源管理的主要因素。

对纳税人来说,如果他预期进行偷逃税时有可能被查获而遭到惩罚,

但即使受处罚,其所蒙受的损失要比按照法定税率纳税款而受到的损失小,纳税人就有较强的动机选择虚假申报行为。

此外,当纳税人选择虚假纳税时,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对纳税人预期行为的可能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正常的诚信社会中,人们对纳税行为的遵从度很高,虚假纳税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此时,纳税人的行为就会受到社会的约束。在缺乏诚信的社会中,社会对缺乏诚信行为的态度不是谴责而是宽容甚至赞同,虚假行为者不为自己的虚假行为感到羞愧,而是沾沾自喜,则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行为时,不仅没有感到心理内疚的负担,反而从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荣耀。在此条件下,意味着社会环境对纳税人选择虚假纳税行为起到了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可见,社会心理因素对纳税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征税人作为税源管理的主体,它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税源管理的质量。近年来,税务机关一直在完成税收任务和依法征税的两难境地间徘徊。依法征税就要求税务机关在全面掌握税源的基础上。足额、及时、准确地征收。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税务机关的收入任务指标往往是以其上年实际征收数为基数来核定的,并且经费也与收入任务挂钩。如果当年实际征收的收入越多,则次年需要完成的税收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就造成税务机关在依法征税和完成税收任务的两难选择之中,往往从实际需要出发而选择了后者。同时,也就造成了许多基层税务机关在完成收入任务后就不思进取,更不愿在税源管理中下功夫。

四、加强我国税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税源管理的制度

进一步推进税收立法,提高税收法律层次和强制性。一是要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将宪法中关于公民的纳税义务的原则具体化,并为各税种实体法提供依据,使税收的整体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增加有关税源管理的条款,为税源管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同时在税法实践上要依法“严管重罚”,以保持税法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促使人们依法纳税。

(二)加速税源管理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建设是以计算机为手段,“科技加管理”双轮驱动,从而进一步规范、优化税收征管,提高信息利用水平。这主要包括:1实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对所有的公民都赋予独一无二的终身识别号码,或者以居民身份证作为纳税人代码。通过立法明确纳税人代码的法律地位,纳税人到银行存款、购买股权、进行股票交易以及从事雇员工作都要提供和使用纳税号,以便实行源泉扣税。2完善征管监控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在现有设备及应用系统基础上,根据税收征管的要求,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联通,做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3建立全国统一的税源管理网络。加快实现与金融、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有关部门网络的实时连接,及时、准确地采集外部信息,确认纳税人申报的真实程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税源进行监控。

(三)建立社会协税护税网络

与工商部门配合,使税务登记户与工商登记户进行自动核对,发现工商登记信息与税务登记不一致时能够预警提示,很容易找到哪些人办理了工商登记而没有办理税务登记,另外,对重复登记的疑点身份证能发出风险提示。与金融部门配合,让税务机关掌握大部分纳税人银行开户情况,达到控制税源的目的。

(四)建立纳税信誉评级制度

纳税信誉评级制度可以促使纳税人自觉树立和维护税务信誉形象。根据不同的信誉等级享受不同的税收征管待遇,并将纳税信誉制度纳入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之中,建立跨行业的全面监督制约机制,扩大纳税信誉的公众影响力,增加税收违法行为的社会和经济成本。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及现行企业集成运作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信息管理;信息集成;策略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alking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 Jing,Cheg Zhenyu

(China Petroleum Sales Company of Xinjiang,Urumqi 830002,China)

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和灵活性。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所以要进行企业信息集成时不仅利用集成技术开发、整合信息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机构也要做相应调整。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一)传统手工阶段。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業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信息集成阶段。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

二、现行企业集成运作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忽视管理集成。企业的集成运作系统是一个集技术、经营管理和人为一体的复杂系统,系统的运行要以计算机集成技术为支持,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类信息的集成是实现功能协调的前提。但是,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仅是系统运作的基础环节,系统的实质性集成还是管理集成,只有通过管理集成和技术集成、信息集成的协调互动才能实现系统的高效率运作。

(二)强调系统内部集成,忽视系统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整合。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已超越了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而上升为一条供应链与另一条供应链的竞争。但是现行的集成运作系统强调面向系统内部集成而忽视系统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发展的广度。以CIMS为例,CIMS以MRPII作为系统的计划与控制核心.即借助物料需求计划(MRP)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转换为制造过程对加工工作和原材料的需求,然后利用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把企业的全部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使得企业的产、供、销、存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资金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运作方式是企业内部各功能系统的高度集成,对于传统经济市场需求稳定、竞争不太激烈的情况下还可适应,在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下却显得无所适从。

(三)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高效性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的运作系统要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从系统的最终产出到各种资源的投人与占用的灵活调整,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个性化的生产,灵活性是新经济时代企业运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但是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运作系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系统的运行仍然要以高效率为主,要实现批量经济,实施低成本战略,这需要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持,但现行的集成运作系统却不能很好的实现,而且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一)企业决策层。企业决策层首先要将信息集成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项目来对待,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人,甚至会涉及权利和责任的再分配,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建立以企业决策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着手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规范相关信息标准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组织上和措施两方面大力度保证信息集成的顺利进行。然后还要认识到集成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会很长,短期内不能有所收益。要保证资金、人力的持续投入。

(二)企业组织机构。企业信息集成时,也要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各部门,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部门的地位,应在决策层设立专门办公室或工作小组来统筹企业信息集成及集成后的系统日常运作,比如建立直接由企业CIO领导下的信息部,部门主任或称经理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后日常运行所需的人、财、物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专业信息管理部门与兼职信息部门的分工合作,不同部门信息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责任,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报酬分配以及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制度等。

(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对集成后的企业信息系统的人员配置管理时,要视企业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在企业决策层设置专门职务(CIO)来负责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及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信息管理框架的制定和维护。建立向CIO负责的工作小组或部门负责具体的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也可以在重组的业务部门中设立兼职岗位,除接受业务经理的领导外负责信息系统在本部门的具体信息内容管理工作,这一工作是向上一级的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在对这些人员进行管理时同时也要注意对他们的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只有全员投入到信息集成后的信息管理工作,才能发挥投入巨资的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体现ERP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彭可,陈际达,邹润民.控制系统网络化及控制系统与信息网络集成技术[J].信息与控制,2002

[2]李序南.现代企业信息集成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经济信息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思想的解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思想的解放又可能是一个突飞的过程,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飞跃发展。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探索和走中国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促使湖北经济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思想解放的进程。特别是要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的产业发展观促进湖北产业又好又快地和谐发展。

一、解放有关湖北产业发展的思想,需要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的产业发展观

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经济获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效益和水平相比,湖北经济发展就显得相对不足和落后了。这种发展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持续扩大。这是地处中部内陆地区的湖北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

湖北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一直试图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但是其结果并不理想。潜在的经济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相反有些优势在逐步丧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其重要原因在于,思想不解放或者思想解放得不够。或者说思想解放的速度、进程和深度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思想解放的速度和进程、扩大思想解放的广度、深化思想解放的深度,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形势下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由于经济的发展是以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产业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从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来说,没有中部产业的崛起就没有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从而就没有整个中部地区的崛起;而思想不解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就首先体现在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上面。这说明没有产业发展思想的解放就没有促进产业发展的合理行为。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从而也就难以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探索和走中国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实现产业和谐发展,特别是要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有关湖北产业发展的思想,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的产业发展观。

二、科学的产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笔者认为。科学的产业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产业经济中的具体运用。它是解决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制约的重要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科学的产业发展观要以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产业经济实践为依据,而产业发展涉及产业的结构、布局、关联、组织等诸多方面,而科学的产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的产业结构观、科学的产业布局观、科学的产业关联观和科学的产业组织观。

1、科学的产业结构观。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在许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和变动。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规模、效益和水平。科学的产业结构观应该建立在正确认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的基础上。因为产业结构的状况既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经济效益高低的决定因素,而产业结构的改进或者改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优化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科学的产业结构观应该符合或者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主要有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三次产业比例变动规律、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规律、主导产业转换规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规律。只有正确地了解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复杂因素,把握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不断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即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科学的产业布局观。产业布局是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是企业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在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情况,具体来说是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由于产业布局是一种具有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济布局,从产业的地区结构方面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因此,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合理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理地利用各类资源。而且有利于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虽然有一系列因素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的禀赋、市场、基础条件、产业集中度)、技术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地理区位等影响着产业布局的导向和形成状况以及形成布局后的调整。但是。产业布局及其调整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这就是说,科学的产业布局观应该符合或者遵循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的规律、资源禀赋制约产业布局的规律、劳动地域分工影响产业布局的规律、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并存的规律、产业分布“分散——集中——适度分散”变化规律、产业分布地区差异性规律;而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有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全局性、长远性和遇见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布局正确、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产业本身。而且对整个经济建设、技术进步、环境保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等方面都产生重大和长期的影响。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产业布局失误所造成的后果就表现为:经济损失巨大。影响时间较长,地区比例结构失调,延缓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如果要进行调整也比较困难,而移地重建则使前期投资变成沉没成本而造成巨大浪费。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产业布局观,遵循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才能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才能避免产业布局不合理或者严重失误所造成的长期性、全局性的巨大经济损失或者浪费。

3、科学的产业关联观。产业关联又称为产业联系,它是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具体表现为产品或者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和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实质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复杂和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上所发生的这种数量比例联系体现了一定的规律性。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关联,如果脱离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关联关系。孤立地发展某一产业或者延伸某一产业的链条、或者片面地追求产业纵向一体化,都会使该产业难以获得顺利发展所

需要的条件。如产业集群,无论是基于专业化分工所形成的同类产业的集群还是基于产业关联所形成的不同类产业的集群。其发展都不能脱离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而产业价值链或者产业生态的形成及其变化都是以产业关联为客观基础的。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产业关联观,遵循产业关联的一般规律,按照投入产出的基本原则促进产业之间建立和形成合理的关联关系,才能避免巨大的投资损失或者浪费,才能实现产业的和谐发展,提高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整体竞争实力。

4、科学的产业组织观。产业组织不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组织、企业组织,而是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如竞争和垄断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市场占有关系、资源占有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在一个区域内。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促进企业通过合理的市场行为来改善市场绩效,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或者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如果垄断程度比较高,不论这种垄断是经济性垄断还是行政性垄断。都会损害正常的市场竞争以及降低市场绩效,这对产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如果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合理、企业行为合理、企业组织合理,那么有效竞争或者适度竞争将有助于产业内的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有效统一。因此。科学的产业组织观应该符合或者遵循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政府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及产业规制都应该以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为前提,也就是要以科学的产业组织观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产业发展观的实施途径

如果说在20世纪应该提倡“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在21世纪就应该大力提倡“科学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如果不顾客观经济规律或者实行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那么这样的发展是没有道理的。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就需要全面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化和具体化,也就是说,在产业经济领域要形成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并且要牢固地树立和不断地贯彻科学的产业发展观,这是探索和走中国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的基础,是促进中国产业和谐发展的条件。从湖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新形势下,湖北经济要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以科学的产业发展观来促进湖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其主要的实施途径如下:

1、以科学的产业结构观为指导来促进湖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现代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长江水运)、现代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传统农业的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和农民的增产增收。三是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作为工业兴省的战略选择。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冶金、石化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要加大装备制造业、食品业、纺织业、建筑业、建材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这些产业提升档次。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其中重点是发展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息业、现代仓储业和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和生活配套产业如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

2、以科学的产业布局观为指导来调整和优化湖北产业布局。要促进湖北产业布局合理化,需要加快全省产业布局的调整步伐。改变和调整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的“散”、“乱”状况。其中重点是大力推进“一江两线”产业经济带建设,使长江沿线和汉(口)十(堰)、荆(州)襄(樊)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成为湖北产业布局的核心地区。特别是要改变同一产业在全省布局中的不合理的“链条式”或者“串珠式”分散布局,因为它在经济上明显地不如“集群式”集中布局。如从十堰到武汉的汽车工业走廊就是十分不经济的产业布局表现。应该引导其在空间布局上逐步走向相对的集中。应以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机遇,积极引导和鼓励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的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向武汉城市圈集中。将城市发展与产业布局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引导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向小城市和城镇集中。这样既增强了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扩大了城市的产业规模,同时又优化了城乡产业布局。

3、以科学的产业关联观为指导来提高湖北产业的竞争力。一是加快改革产业投融资体制,健全多元投资机制,按照投入产出的要求提高产业投入产出率,这是提高湖北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二是按照产业关联的规律建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联系,加快武汉城市圈内产业融合与对接。使产业一体化成为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重要动力。三是按照产业关联的原则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将产业关联与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四是按照产业关联的原则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湖北在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内容时,应该根据产业关联和产业集群的要求来引导所承接的产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同类产业集群或者不同类产业集群的重要区域。五是按照产业关联的原则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增强城市产业的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以加快城市产业向农村扩散转移和渗透。鼓励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在延长和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应该强化产业的研发能力。使湖北产业由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延伸。

4、以科学的产业组织观为指导来促进湖北产业组织合理化。一是逐步提高湖北产业的集中度,产业的适度集中有助于促进有效竞争和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统一。这需要克服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内企业的分散和无序竞争状况。为此。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的并购,在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做大做强一批大型企业。使湖北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有更多的大型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甚至世界企业500强行列。二是将产业的开放与合作结合起来,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此,需要引导企业树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观念。进一步规范企业之间的竞争。鼓励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三是加强政府的产业规制,其重点在于依法行政,特别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特别是要抑制过度的行政性垄断。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法治环境。

总之。以科学的产业发展观为指导来促进湖北产业和谐发展,需要不断地、尽快地、全面地、深入地解放思想。并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来不断地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将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使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产业崛起的重要支点。

上一篇:电脑市场论文范文下一篇:宅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