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物理优秀生培养论文范文

2024-05-03

民族物理优秀生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对于推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更是对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然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党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制定适合推荐和发展条件成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的机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发挥其党员示范引领、自我管理作用,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方针。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养

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信念过硬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应该从学生抓起,尤其是教育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多次提出新疆社会的稳定要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高校担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任,因此需要培养和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并吸纳其入党,进一步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其成为未来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生命力和主力军。

1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推进,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录取率逐年增高,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14.3%,其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校内少数民族学生总人数的15.8%。而在884名本科学生党员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却只有8人,约占0.9%,可见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入党比例相对比较低。究其原因在于民族地区教学质量不均、语言障碍、信仰习惯问题等。近年来考入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是从民族地区层层选拔出来的佼佼者,是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这样一个高素质民族群体,如果不教育培养好,有可能成为分裂势力渗透和煽动的对象。因此,将少数民族青年精英凝聚在党和国家的周围、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党员,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1.1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必要保证,高校要坚持广大少数民族党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養教育,培养政治可靠、思想过硬的少数民族党员,对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1.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据统计,大量少数民族子女从西北偏远地区来到内地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在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才能,对其思想行为和认识、综合素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然而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有服务家乡的意识,高校更要加强引导他们毕业之后投入到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中。而少数民族党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其模范和引领作用以及使命担当,可以成为边疆地区的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力量,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高校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培育途径和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

做好少数民族党员发展工作,可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拉近距离,推动少数民族同学努力提升自己、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同学服务的意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更要有合理的途径和长效机制做支撑。

2.1配齐配强队伍,注重培训培养

目前,内地几乎所有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由非少数民族老师担任,这使得在日常工作中出现语言交流沟通障碍、文化背景理解不充分、问题思维方式不同等困难。鉴于此,高校要科学配备专职少数民族辅导员,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重点培育工作。一是高校专职少数民族辅导员在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家庭背景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党情党史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解放事业所做的贡献,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二是少数民族辅导员要教育引导他们不能因为是少数民族就提出各种特殊要求和需要特殊照顾,要努力增强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是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通过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学生会、社团组织的负责人,进一步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促进交流融合,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2.2注重方式方法,深化教育引导

高校应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引导和培育方案,培养他们为家乡、为社会做奉献的意识。一是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加强爱国爱党爱民族教育。二是坚持“早育苗,早培养”,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入党教育引导、新生班级党员负责制等做法,激发学生入党热情,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入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三是邀请新疆宣讲团有关成员进校为各民族学子做专题讲座,以他们的人生感悟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祖国观和宗教观,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目标跟党走;四是在培养过程中积极提倡多民族帮带教育,即多鼓励各民族师生党员代表主动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联系,帮助其在思想上进步,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牢固树立“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

2.3创新培养方法,探索长效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同学,有入党的意愿,希望参加党的活动,为同学们服务。然而,在目前的党员选拔机制上,根据学校标准要求学习成绩好、社会工作积极等,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根本达不到要求,让他们觉得入党机会渺茫,逐渐失去了动力。多年来,因为学习成绩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入党的凤毛麟角。因此,我们需要调整考察角度,打破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统一化标准,使少数民族学生入党成为可能。一是在制定党员发展计划中,在学业达到相应要求的基础上,让少数民族同学树立奋斗目标,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入党动机,对于条件成熟的通过单列指标予以发展。二是在制定少数民族党员发展机制时,在考核要求和其他普通学生保持一致的同时降低成绩要求。三是在党员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在学院考察少数民族学生,广泛收集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后,再推荐其成为发展对象。在发展问题上,要严格坚持明确政治方向、符合基本要求,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做好培养考察工作。同时,通过辅导员联系、一对一谈话等措施充分了解

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想动态,重点考察少数民族学生在群体中的先进性,吸收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多举措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入党比例。这种创新培养方法和长效机制正在积极探索中,有望成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条件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志勇,苏勇. 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与入党问题关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01):217-220.

[2]顾建国,魏有兴,房阔.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调查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J].民族论坛.2012,(08):80-82.

[3]胡少平.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26-27.

[4]孙华,张东彦.浅谈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J].新西部,2015(5)

[5]代鹏,谭文东,郭爽. 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培养方式构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作者简介:地瓦那夏·肉孜买买提(1993—),男,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人,本科工学学士,助教,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物理优秀生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以初中物理实验为研究起点,对科技创新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育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科技创新;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

前言:初中物理是一門实验性学科。“口头实验”和“黑板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虽然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育的目标互不相同。特别是在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优化和创新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优化教学理念,确立全新教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的发展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育中,一些教师尚未意识到物理实验教育的重要性,而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落后,没有采用有效的物理实验教育方法,因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受到极大限制。一方面,在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高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展示自己的主导地位,改变传统物理在实验指导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新和优化物理实验指导模式,全面增强初中物理实验指导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育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唤醒学生对探究的渴望和兴趣。这将激发学生对寻求实验教育的兴趣,并使他们能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探索自己的想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这个特殊的初中学生群体,鉴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方法,现阶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是激发他们对学习兴趣的关键。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新颖,奇特,有趣的实验材料,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以初中物理教科书上册中的《大气的压强原理》这一知识点为例,大气压力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大气压强”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原理。以覆杯实验为例,老师让每个学生随身携带一个玻璃杯,一张白纸和一瓶纯净水。首先,将白纸平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空杯子,将其扣在白纸上。扣好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拿起杯子。学生会注意到,白纸从玻璃杯中分离出来,在拾取过程中会掉落。然后,老师要学生倒水,直到空杯子装满为止。装满后,将白纸重新扣在玻璃杯的嘴中,然后将玻璃杯翻转过来。这时,学生会注意到白纸没有从玻璃杯中掉下来。这种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非常有趣且新颖,并且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解释说,这种实验现象是大气压强的结果。白纸张掉落是因为玻璃中有大量空气,并且玻璃内部的气压与外部压力保持平衡。因此,纸张上下两面的大气压强处于平衡状态,并且白纸自然受到重力作用掉落。当玻璃杯装满水时,玻璃杯中没有空气。此时,玻璃内部的压力较低,外部空气较强。因此,白纸受到外界大气压强的挤压作用而无法自然掉落,便产生了学生看到的物理现象。

三、创设实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创建有问题的情境非常重要,在物理实验的教育中创建有问题的情境也非常重要。因此,只能进一步测试并推断出使用实验进行验证、推理,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造实验问题的情况,学生可以富有想象力,完全有创造力,提出问题并激发他们对探究的兴趣,更好的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讲授\"静摩擦力\"这节内容时。可以以生活中手握酒瓶为例。可以问说说手握酒瓶瓶子静止时的受力情况。一是瓶子自身的重力,二是手给的一个向上的力。如果还用同样大小的力握瓶子,将手和瓶颈都抹了油,会出现什么情况?瓶子是否会掉下。是不是手给的向上的力变小了?下面可以分成合作小组进行探究,为什么手和瓶子抹了油,瓶子会掉下呢?由此看出手握瓶子静止时题子在竖直方向上究竟受到哪共力?讨论完成后,请各组汇报探究的结果。小组认为,瓶子静止时向上的力不是手直接给的力,而是由于手给瓶子一个压力之后,手与瓶子间就产生了力,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用同样大小的力握瓶子,原来能握住,抹了油后为什么握不住?说明静摩擦力大小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静摩擦力就越小。因此,瓶子静止时的受力应为重力和向上的静摩擦力手和瓶子都抹上油后,手和瓶子间的静摩擦力变小了。所以它才从手中掉下来...

四、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动手操作,形成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加大实验课程的开发力度,以实验形式在教科书中展示知识,并使学生感到物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他们可以自己总结相关原理,从而轻松地从实验中获得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启发和启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通过积累数量对学生而言是质的飞跃。

五、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育一直强调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中的应用,体现了其科学价值并激发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制作小型家庭作品,例如微型相机和简单的指南针。同时,我们需要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例如,衣钩如何固定在墙上?这缩短了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加深了科学的可信度,科学感以及社会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并激发了探究精神和对学习的兴趣。其次,我们必须时刻注意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结语:综上所述,在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使学生参与实验过程,需要鼓励学生的参与。在此过程中,他们形成科学态度并具有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梁国平.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241-242.

[2]曾华南.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A]. 《教育教学研究》编委会.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2辑)[C].: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3.

[3]邓建杰,胡毅,游泳,张静,李静,张慧.依托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6):126-128.

贵州省织金县后寨苗族乡中学 贵州省毕节市 552108

民族物理优秀生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的有关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即将实验直接推出验证结论。例如:“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在八年级下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中,教材仅用一句话: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什么定量关系?立刻叙述实验方法及过程,得出大小等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而在教学中学生势必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1)怎么会想到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的液重有关?(2)为什么通过教材图示实验就能得到结论?如果不予澄清这些问题,就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不利。因此,在做“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取得了很好的实验课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做到以下几点,很有必要。

一、物理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去参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动脑、动口、多思考、多提问题,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激发兴趣是成功的秘诀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应设法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知识。

三、课前实验器材的准备

上好一节实验课,准备好实验器材是关键,在做:“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准备好每组器材后,还得为每组实验准备大小烧杯和一些塑料瓶等器材。

四、在实验课中提出问题

用幻灯投影片展示,让学生思考;

1.是不是浸入液体中任何物体(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所受到的浮力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2.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来寻求定量关系。

3.如何设计这个实验,需要选用哪些器材。

五、分析实验问题

由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任何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多,所受浮力越大。

2.实验中必须测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中国粒大小来进行比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可用弹簧分别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视重和液体中的视重,得到F浮=G空-G液。

4.设法将被排开的液体与原液体有效地分离出来,以便测到被排开液体的液重。

六、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实验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的设计思路,表扬并肯定合理的设计方法。

方法一:将装满液体的小杯放进大杯,再将物体浸入小杯中平衡,读取并计算浮力大小,而溢出液体即为排开的液体,测出液重与浮力大小进行比较。

方法二:用塑料瓶做一个类似压力水壶的装置,液体装置壶嘴处,再将液体放入壶中平衡 后,读取并计算浮力大小与壶重力进行比较。

在实验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在说明教材上实验装置的简单、明了和合理。要求学生利用试验台上的仪器一起动手实验,总结归纳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变验证实验为探索、设计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开发智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对成功学习、实验及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

民族物理优秀生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物理教学涉及的品质可分为智力心理品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和非智力心理品质两个方面。思维品质是智力心理品质中的核心成分,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智力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物理教学 培养 学生品质

初中物理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不少学生物理学不好,原因不是智力低下,而是意志品质薄弱。意志品质的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一、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材中涉及现代化知识的内容很多,如激光、卫星、电磁波、原子能等,我通常要把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用课外讲座的形式渗透,另外我还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如新兴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超导体的获得过程及应用;现代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我国在航空航天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型及超大型集成电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使物理课具有时代的气息,使学生了解现代物理知识及其价值,对热点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新技术有大概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科学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就是科技的发展,未来的世界强国必然也是科技强国。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社会教育,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讲授,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联系,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学习的原动力。如通过热岛效应、能源、核电站等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中学生都要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在地球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对自然环境,中学生有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再如通过《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内能的利用》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存在“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负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环保意识”“节能意识”,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立志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将来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三、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学生责任感,提高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融合了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可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学生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如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坚持真理,通过法拉第、瓦特把发明、发现无偿地捐献给全人类;受法西斯迫害而坚持研究的爱因斯坦等,通过这些事例,激发学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注重责任的层层到位,提升学生责任感

1.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明确各组员任务,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提升學生责任感。学习小组通常是4人一小组,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如实验探究课“测量你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实验前就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小组长对各组员进行分工,这样,他们就会因任务而有了责任,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搜集相关的信息,完成实验探究。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些小组往往就一个同学动手,其他同学围观,实验失败时,互相抱怨。另一些组合作氛围好,实验时大家分工合作,相互讨论原因,集思广益,常常成功。对合作好的小组,我会加以表扬:“今天的分组实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把组内的事当自己的事,既分工又合作,全力以赴地去做,如某某小组,就做得很好,值得大家学习。”把这些责任心强的同学作为其他小组学习的榜样,让身边的榜样带动、感染、激励其他组员,对提升其他同学的责任感起着以点带面的作用。

2.建立并落实小组捆绑评价机制,提升学生责任感,促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小组讨论、小组实验探究的情况、交流展示的情况、每次测试的情况等,以小组为单位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把每个组的四个(最多六个)同学的学习表现捆绑在一起,进行量化打分,每节课小结一次,每周总结一次,每个月算出总分,再与每月的检测成绩相叠加,评出分数排在前三名的组和有进步的组进行奖励。通过小组捆绑的评价机制,让每位同学都能从中增强责任意识。各成员为了不拖小组的后腿,对本小组负责,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争取评为优秀小组。在这个过程中,以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小组进行物理合作探究学习。

五、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片面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初中学生个人的冲突行动和消极情绪的产生,外因是来自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意志品质的影响,内因是学生未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片面个性特征,有的学生对自我弱点缺乏认识,在学习中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一学就会,题目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表现在看书不认真、练习时马虎,这类学生属“成功倾向型”;有的学生对自我优势缺乏认识,认为物理知识太深,自己学不好,表现在课堂上怕老师提问、怕板演,练习时不敢做题,这类学生属“失败倾向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意志表现,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成功型”学生,不仅在解题、提问等方面要有量的要求,还应在质上提出较高要求,使他们受到质的约束,而不敢草率从事;对“失败型”学生,先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简单题或回答显而易见的提问,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再在质上逐步提高要求。激发他们自学的兴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教育已经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让学生人格的塑造更加完美。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旅途的“危险期”,也是教育的关键期,说教和训斥绝不是德育,我们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落实德育工作。让初中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润物细无声”中自觉地建立起责任意识,着重培养初中学生的良好责任品格,使他们受益终生!

民族物理优秀生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实践手段。物理学是以实验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课程中所有的物理概念、定律和应用,都是在实验平台上搭建构成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技能;培养;方法与途径

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要求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实验,通过实验为学生学习提供感性材料,在实践中验证定律,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和记忆,驱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探索创新能力。

一、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方法

(一) 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是准确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物理教学中常用基本仪器包括刻度尺、量筒、计时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这就需要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准确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与规则,才能读数正确。

抓住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给学生介绍基本仪器的使用。如:①基本测量仪器均有相应量程。熟悉仪器的量程是学生使用各种基本仪器的前提,根据实验对象选用合适量程的仪器,避免选用量程不当造成实验数据有误。②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通常须在使用测量仪器前调节或校正零点。③多量程仪表更要注意认清分度值,否则就不可能正确读数。如:安培表、伏特表等是常用双量程。④正确读数。学会正确读数,能估算有效数字。如读数刻度尺时视线要垂直于尺而且正对所读刻度处,估读要正确;读数安培表和伏特表时,视线正对指针且与刻度盘垂直,四舍五入估计出读数。

(二) 培养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过程的技能

(1)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让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根据,能根据实验的原理恰当进行设计实验,明确实验所用的定律公式,准确设计实验电路图及实验方法。能根据实验前的已知量和被测量选择合适的仪器,根据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步骤,提前设计好实验记录单。实验技能的培养先由教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学习。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比如:掌握“控制变量法”的思维及应用,在研究“电阻定律”时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温度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其长短、粗细、材料都有关系,在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时应选择符合什么条件的器材;同理,探究是否与粗细有关、与材料有关分别应选择符合什么条件的器材等,这是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过程的基础。

(3)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a. 实验数据后要有正确的单位记录,没有单位的数据在物理学上是没有意义的;b. 读数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准确,估计值只能有一位;c. 会对实验记录进行正确的计算和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4)学会正确安装仪器。如在电学实验中连接实验电路,能依照电路图准确连线。连线时正确区分电路的主路和支路,从电源端始沿主路有序進行,再连线支路。成功连接电路后必须检查,确认无误后再通电实验。仪器的正确安装由教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在此过程中教师讲述方法与注意事项,最终学生学会独立安装和调整。

(5)让学生了解误差,学会对误差的计算和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原因,明确实验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仪器本身的缺陷和实验装置不完善容易引起系统误差,如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使用前未调零等。校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是减少系统误差的有效手段。实验方法改进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顺序,如将物体分别放在天平左右盘上称量等。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减少偶然误差。由此可见,发现误差的存在和来源是减少误差的前提和必须,其次是重视减少误差方法的选用。

(6)会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学生操作实验时的体会和实验后的总结。能根据原始记录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

(7)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等是基本的实验习惯。如结束电学实验时,实验仪器应调到最安全状态后再切断电源,拆除实验连接线并整理好仪器。教师应时刻强化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教育,避免仪器损坏和实验事故发生。

二、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途径

(一) 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实验教学

优质而高效的实验课既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教会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手段,是训练提高实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教师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是教师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示范。根据教学实际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如实验中仪器正确使用、实验步骤的准确安排、实验的操作、实验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结果的推理,以及正确结论的得出和产生误差的分析等。学生在大量演示实验的耳闻目睹中,实验技能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开始实验时教师要先明确学生实验的目的与方法,特别要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教师台上示范实验时学生在台下跟做。演示实验对起始年级的学生是合适且有效的,教师的步步指导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实验修养。

(二) 开辟第二课堂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尝试实验探究。比如结合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深化课堂知识中完善和丰富了学生实验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发展,实验技能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最佳培养。学生在课外实验中必须要引导适当,在参与中提升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激情。学生的课外实验重要的是从自己的操作实践中观察运用,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改进实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强化实验课堂教学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

总之,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是长期示范、指导和引导的结合,要使学生物理实验技能得到培养和提升,物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努力达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张生芳,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靖远县第八中学。

民族物理优秀生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我校“1+3”教育模式下,针对物理学专业的师范特色,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突出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顺利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实践效果,为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四层含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院校也进行了相关专业的探索与实践[1-3]。结合我校校情和物理学专业特点,物理学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我校物理学专业为师范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中等学校提供师资;由于国家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建立,挤压了我校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我校从2006年秋实行了“1+3”教育模式,全校所有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在新成立的“一年级工作部”接受一年以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主的通识教育后,二年级再分流到相关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在一工部综合测评成绩在专业前20%的,有机会转一次专业,物理学专业属于净流出的专业,没有转入,造成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而且,对于物理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来讲,他们与物理课程“隔绝”一年后,要在三年的时间里学完原来四年的物理学专业课程,学生的专业课任务很重。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1+3”模式,必须加以改革并付诸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核心是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对教与学的效果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学校“1+3”教育模式下,对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可以更好地與一工部教学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一工部通识教育实施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于专业前景和专业方向有较好的认识,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物理学专业每届都有近20%的学生转至其他专业,这样对物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了解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情况、对专业课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适应情况,每年都对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后的学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完成调研报告;在学生毕业前夕即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也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同时,多次召开了人才培养计划的研讨会、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等研讨会,听取校内外专家的意见。通过研讨不断理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的思路。先后对国内985高校、211高校、石油院校、省内同类学校的物理学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国内外高校物理学的基本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动态,结合我校和我院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以能力和创新为主线,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技能熟,创新能力强,适应口径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人才;强调人才培养中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为了适应学校的“1+3”教育模式,针对物理学专业的课程特点,结合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规划,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纵向联系,课程整合。注重物理学专业课程的纵向联系,进行课程整合,打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将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安排在连续两个学期授课:打通了力学-理论力学、电磁学-电动力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强化了课程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将选修课程分成了理论模块、应用型模块、师范类模块等几个类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选学其中一个模块,这种做法拓宽了专业口径,也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2.紧跟发展,更新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融入物理学和相关科学最新成果,紧跟现代科技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在课程中物理学最新成果的介绍,如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后,都请相关教师为学生作关于获奖情况的学术报告。

3.横向关联,拓宽内容。加强和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和光电子、材料、能源学科的关联。为学生的深造和就业提供宽口径的选择空间。

4.加强实践,突出技能。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本着基础理论教学坚持“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了各类竞赛、实践活动,加强了实践活动的辅导工作。争取了各方面对近代物理实验室的投入,更新了一批实验仪器,制定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同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三)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开展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研究,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光学”、“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Mechanics(力学)”、校级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原子物理学”与“电动力学”的课程网站;大多数专业课程有自制的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专业课教师均全部或部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同时考虑到物理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对重点的理论推导部分要求教师结合板书讲解。

(四)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

为加强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加快学生从大一到大二角色的转变,特别是大学生在校八个学期中的低谷期时加快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建立,平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质量监控。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狠抓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及时将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反馈的意见告知任课教师,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教师对期末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稳定专业思想,突出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可以通过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的途径和方法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克服了以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练专业核心课程,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构了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质量监控。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本着“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强调精品意识”的原则,为建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服务,有效地与一工部教学体系衔接,对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构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精品化、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抓好专业思想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学院对一工部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通过高年级学生言传身教,以理服人;加强教师和学生沟通。分阶段、分年级的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一年级:加强引导,稳定思想;二年级:学习方法的引导;三年级:强化能力与素质培养;四年级:抓考研,促就业。通过以上教育活动,学生的专业思想初步稳定。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三)课程教学与实践

课程系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根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练专业核心课程,积极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本着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各类学科知识体系之间以及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制订教学进程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加快学生从大一到大二角色的转变,加快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建立,平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四)突破物理学专业的局限,拓宽培养口径

将物理学与光电子、能源、材料等学科的结合和应用纳入教学内容,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型意识,培养专业技能熟、创新能力强、适应口径宽的全能型人才。加强实验室、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互为补充,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光学”、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仅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还为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人才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以“打厚基础、拓宽领域、提高能力、培养个性、增强适应性”的课程建设为原则,对课程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根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系统。加强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强调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近几年物理学专业考研率、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获批项目数位居学校各专业前列,在全国“人教社”杯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上表现突出。同时,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二次就业率”也稳步提高。

四、结语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可行,还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对教与学的效果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重点是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研究情况进行汇总、整理,不断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校是一所地方性综合类高等学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拓宽物理学与学校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常愈,等.基于CDIO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2).

[2]富笑男,刘琨.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

[3]李卫东,等.地方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205)。

作者简介:肖循(1969-),男,湖北鐘祥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与物理教学。

上一篇:离子色谱法环境监测论文范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政体思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