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链范文

2024-07-09

全球创新链范文第1篇

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营口高新区)于1992年筹建,1994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高新区。自建区以来,始终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不断打造一流投资环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营口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升促建”的工作思路,在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同时,不断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营口乃至辽宁沿海经济带新一轮的蓬勃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较大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做法及成效 营口高新区位于辽宁省营口市主城区西部、大辽河南岸,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政策优势突出,距营口鲅鱼圈港(2010年吞吐量达2.25亿吨)40公里。园区规划控制面积20.4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20家,员工2.98万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十一五”期间,营口高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呈现出产业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资源集聚明显、投资环境优异和机制运行顺畅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区实现营业总收入457.8亿元,同比增长41.7%,五年平均增长42%;工业总产值429.8亿元,同比增长40.1%,五年平均增长43.2%;工业增加值144.1亿元,同比增长41%,五年平均增长47.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96.4亿元,同比增长43.3%,五年平均增长37%;全口径财政收入4.61亿元,同比增长31%,五年平均增长52.2%;新增固定资产投资60.45亿元,同比增长45.3%,五年平均增长52.7%。

(一)产业特色鲜明

营口高新区内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两大特色产业集群颇具规模,2010年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8%。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拥有辽宁卓异科技有限公司、营口洪源玻纤科技有限公司、纳米克斯(营口)能源有限公司等新材料领域企业78户,以高性能泡沫碳化硅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以及表面工程技术为依托,进行关键装备和部件的研发生产;以金属镁制造技术为依托,进行镁合金轮毂等汽车零部件、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外壳等3C产品、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等的研发生产;重防腐涂层材料、能源动力材料、玄武岩超细纤维等在国内行业中技术领先的产品100余种。先进装备制造方面,辽宁德马重工有限公司、马勒发动机零部件(营口)有限公司、营口冠华机床有限公司、辽宁船舶工业园有限公司、中集车辆(辽宁)有限公司、营口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等101户企业先后入驻营口高新区,重点研发重大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元件和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拥有专用机床、高铁车体车架、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车辆、船舶、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综合利用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品200余种。

(二)投资环境优异

营口高新区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全面完成了域内供水、供电、供热、通讯、道路、场平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为企业入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全区上下牢固树立“亲商爱商”理念,不断完备税务、金融、法律、财务、公共事业等投资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为投资者提供安居乐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投资3亿元建设的海防堤工程,结束了营口“临海不见海”的历史,与国家湿地保护区、清朝西炮台遗址及大辽河入海口等共同构筑了八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区。

(三)创新能力突出

营口高新区始终坚持“大服务体系建设”原则,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建设。我们结合辽宁渤海科技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各种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已拥有公共服务平台13个,已建成3个,在建10个;拥有大连理工(营口)研发服务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中心在营口分支机构20余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5家,孵化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累计申请专利420余项,获取专利380余项。建立企业研发中心24个,拥有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银行、担保、贷款、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服务公司等机构10余家。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硅藻土产学研战略联盟,依托东北大学等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硅藻土新型高效功能材料九大关键技术攻关,进行硅藻健康生活功能新材料等五大类新型高效功能材料的生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最终成为新材料产业的引领技术,打造硅藻土特色产业基地。

(四)资源集聚明显

营口高新区已吸引来自国内及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入区建厂,并成为鞍钢、五矿、中冶、华能等一批央企和世界五百强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区企业2.98万名员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8882人,占员工总数的63.2%。其中,学士5224人,占员工总数的17.5%;硕士406人,占员工总数的1.36%;博士312人,占员工总数的1.04%。

(五)机制运行顺畅

营口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经济特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创新型园区”的发展方向,探索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特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和自主创新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实行政企分离和公司化运作。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主要做好政策扶助和行政服务工作,强化了高新区的“服务器”功能;同时开发了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以“政府控股、公司运营”的模式,大力推进域内的规划建设、产业投资、企业招商等工作。同时,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形成了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目前,已出台了《辽宁渤海科技城鼓励投资和促进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辽宁渤海科技城暨辽宁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吸引了众多科技研发和新兴产业项目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辽宁渤海科技城落户;在原有1家参股担保公司的基础上,新注册了控股担保公司;设立了创新发展基金,对进驻科技城的科研机构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同时设立了“种子基金”,用于鼓励科技人员初期创业,促进孵化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快速孵化。

(六)产业布局合理

从2005年开始,营口高新区就把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原有的产业进行了改造提升,大力培育和发展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特别是2010年初,辽宁省政府为快速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发挥高新区科技支撑和产业引领作用,决定依托营口高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人才队伍建设辽宁渤海科技城。辽宁渤海科技城的建设,拉开了营口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序幕,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园区向以自主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为特征的国家高新区转身。辽宁渤海科技城规划控制面积15.5平方公里,实施“1+2”布局,即一个科技研发总部基地与两个新兴产业集聚区。在科技城核心区(起步区3平方公里),围绕营口市六大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核心技术的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及科研企业,打造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在科技城南部重点引进硅藻土、碳化硅、氮化硅、镁质材料深加工、镁合金表面处理应用等项目,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在科技城北部重点引进LED、建筑一体化太阳能、节能灯具和环保设备制造等新能源(节能环保)项目,打造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力争经到2015年,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两大新兴产业集群颇具规模,实现园区产值超千亿元。辽宁渤海科技城——一个以科研总部基地为依托、新兴产业化为支撑的特色基地正拔地而起,显著提升了营口地区乃至辽宁“楼宇经济”和“智慧工厂”的比重。

二、积极探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打算 “十二五”期间,营口高新区要牢牢抓住“十二五”大有可为的重大机遇,明确“国家高新区”定位,重点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城起步区各项功能完善,努力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年均增长29%;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年均增长30%;全口径财政收入14亿元,年均增长25%;一般预算收入7.7亿元,年均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年均增长20%。营口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集聚科技研发总部基地项目20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突出,实现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两大新兴产业产值超千亿,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滨海、生态、宜居的科技新城,成为营口乃至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创新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打造科技研发总部基地

围绕营口市六大主导产业和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瞄准科研院所,瞄准“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服务于营口乃至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以国家级工程中心为主的包括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科研企业在内的科技研发总部基地。预计五年内引进科技研发和总部经济等项目300户,入孵科技型企业300户,总投资100亿元。

(二)培育发展两大新兴产业集群

一是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运输装备轻量化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总投资230亿元,全力打造以硅藻土、碳化硅、氮化硅、镁质材料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预计“十二五”末实现产值600亿元。

二是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依托辽宁省能源研究所、营口博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研发机构,以九日高科(营口)太阳能有限公司和营口临潼维宁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总投资80亿元,从事LED、顶水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风光互补、风力发电、节能灯具等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生产,逐步打造国内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具和环保设备制造基地。预计“十二五”末实现产值200亿元。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不断推进原有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海外并购工作,全面提高产业整体规模。同时,加大对老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间整合,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预计“十二五”末实现产值300亿元。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科技新城

“十二五”期间,一要完成南部配套区用地5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94.1亿元,进一步提升和改造园区的生态环境及项目承载能力。其中,居住用地2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6万平方米,投资66亿元;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投资18亿元;道路面积113万平方米,投资7.2亿元;绿化面积73万平方米,投资2.5亿元;水域面积44万平方米,投资4400万元。二要计划围海面积填岛30~60平方公里,拓展园区的发展空间。目前正在组织前期论证,待上报省、市政府许可后开始实施。

(五)突出服务创新体系建设

要全面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金融服务为主体、人才服务为保障的“政产研金贸”公共服务体系。要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平台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2011年计划完成各类平台建设50个,其中重点推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个。要充分利用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2011年计划新增孵化器面积8.5万平方米,引进入孵企业50户。在金融服务上,要抓紧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全社会充分参与的多种主体协同的金融服务供给机制,注册更多的信托、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等。下一步要抓紧建立科技引导基金,加快科技成果催化转化进程;抓紧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对进入产业化阶段的研发项目和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六)发挥四个平台作用

要通过建设国家高新区,推动园区整体实力的提升。一要充分利用辽宁渤海科技城这一特色产业基地,加强与省内其他特色产业基地的交流与合作;二要利用辽宁省唯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促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向营口汇聚;三要发挥辽宁省华侨创业基地的平台作用,吸引广大华侨企业家到营口高新区投资发展;四要借助国际青年(营口)创新创业论坛,整合各界杰出青年的力量参与营口高新区建设,最终形成全社会了解关注营口、参与建设营口、共同发展营口的浓厚氛围。

(七)继续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运行

要不断健全科技城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从基本建设、招商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品牌推广、中介服务、管理咨询等七方面入手,确保公司化运作的平稳运行。管委会则专注于宏观规划、监督服务和依法行政,逐步实现政府归位、企业到位。同时要在创新机关用人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档案工资封存的办法,在保持稳定性、调动积极性、体现公平性、提高透明度和充分保障待遇的前提下,实行管委会全员聘任制,体现层层负责和高效管理,努力实现干部按劳取酬、按业绩评优和“能上能下”的管理体制,确保顺利完成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任务。

三、存在及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全球创新链范文第2篇

一、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区块链技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将会带动一大批基于去中心化信任传递、价值传递产业的蓬勃生长,最终催生一个新的“区块链+”新产业结构。与传统技术相比,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分布式数据储存,并在共识机制、点对点传输、密码算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能够通过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算法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属于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不仅能够实现链上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也兼具可编程技术的特性,因此在数据处理中具有显著优势。

有研究认为,预计在2025年,全球GDP的10%将利用区块链技术存储,该技术以全新的去中心化价值思想呈递在人们面前,与传统的价值模式可以实现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因此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而在实际上,区块链技术从出现至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但是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广泛应用在司法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服务以及物流管理等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将会推动一大批基于去中心化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结构。

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主要范围内依然是实体经济产业领域,该技术的主要价值就是带来更多的价值。就目前相关行业的发展来看,传统产业中并没有将实物物流广泛转化为信息流,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无法通过数字化业务创造更多的效益,这一点在中小企业中表现的更加明显。这种情况将会影响实业企业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最终影响企业的资产流转。而通过区块链技术能够充分整合工业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促使大量交易信息向链上转动,推动实体企业实现深度变革。

二、广州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一)做好宏观规划

为了进一步推动本地区的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广州应该积极筹建本地区的区块链联盟基础设施建设,在遵守省级区块链技术以及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前提下,把握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机遇。而在实际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需要功能链的支持,所以广州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在转变自身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调整区块链的发展方向。例如通过制定相关技术制度,明确新环境下的数字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条例,或者细化区块链下的企业供应链的金融服务方法。通过这些有效的手段,能够保证广州的企业充分把握区块链发展的浪潮。

在此基础上,广州还应该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实现新路径,规划城市方内的区块链应用试点。此时试点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包括:区块链在文化科技建设、旅游诚信体系建设、金融科技、教育服务、物流管理等行业的应用情况,在形成问题调研报告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区块链应用解决方案,做好全市全面推广区块链技术的铺垫。例如,广州正在积极构建全新的旅游城市,所以可以将旅游服务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切入点,从中发现目前在旅游服务中的问题。

(二)强化区块链技术的数据监管

与传统技术相比,区块链技术所能创造的数据更多,而数据安全则是影响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当前工作中,广州应该在了解本地区信息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加快地区大数据中心的筹建,或者在广东省大数据中心的基础上专门开设广州的数据中心,同来辅助开展各项工作开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广州区块链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以大数据基础为基础来进行区块链的数据计量与自动清算、结算,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类数据的处理效果,为产业创新实现提供必要的数据处理支持。

(三)做好各项保障措施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很多人并不了解该技术的应用路径与先进性,最终导致在技术应用环节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广州应该积极探索区块链下的各项保障措施,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

1. 政策环境保障措施

区块链技术对产业创新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所以广州应该通过政策创新的方法,通过详细的规章制度来细化下一阶段工作。如通过政策引导的方法,鼓励地区相关部门建立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系统化、世界领先的区块链技术和标准,使其成为指导行业发展的关键;或者通过一系列的固执政策,对于优先推广区块链技术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持,并通过设置区块链产业扶持基金的方法,全面提高地区的区块链技术水平。

2. 做好人员支持

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广州应该发挥自身人才培养优势,鼓励地区高校开展有关区块链技术的课程,依靠高校的人才培养来不断向社会提供区块链人才;还应该在区域内打造区块链技术原理和区块链产业发展理念的专业研究机构,进一步明确区块链技术的人才供给要求,将高端人才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广州的区块链发展整体水平。

结束语:

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广州必须要从政策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推动本地区的区块链技术发展,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新路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摘要: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之间存在重要关系,对地区经济发展与行业变革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广州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当地推动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意义,并讨论了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产业创新,广州

参考文献

[1] 陈锦锋.区块链技术上升国家战略投资把握三大主线[N].通信信息报,2019-10-30(006).

全球创新链范文第3篇

然而,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乃至众说纷纭、意见迥异的所谓“全球化”的种种看法, 围绕着爱国主义教育问题, 国内外出现了一些新的让人担忧的论调。这些论调影响、模糊甚至动摇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当代大学生, 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提升爱国主义觉悟, 非但不能式微和取消, 而应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 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 都是一柄双刃剑, 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目前,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 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 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也对我国传统爱国主义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随着资金、技术、商品和人员的超越国界的流动,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已经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尖锐, 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粮食问题、债务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极地深海和太空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人口问题、难民问题、毒品问题、核扩散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早已越出国界向各处扩散, 并在不断地恶化, 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不是一国或几国的能力所能为, 必须依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相互协作、通力合作才能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突破了主权国家疆界的限制, 模糊了内外事务的界限。

同时, 科技革命也在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主权国家一道看不见但又客观存在, 同时又难以捍卫的信息边疆。随着遥感技术、卫星通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 信息将是左右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命脉、军力强弱的关键因素, 对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控制将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然而, 科技发展水平则限制了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 一旦不能有效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 国家主权的行使范围难免受到限制。所以,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不仅体现在政权巩固和领土完整、军事安全等方面, 而且体现在国家的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等方面。这些都给我们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观念、内容以及教育形式极大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早就指出, 主权国家 (民族国家) 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只有消灭了阶级, 进入共产主义时代, 国家、民族才会逐渐消亡。只要这些基本的历史条件没有发生变化, 国家的主权地位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只要国家继续存在, 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只要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 那么对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立足于其上的伦理价值取向——爱国主义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 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并为世界和平、正义与发展做出贡献, 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帮助大学生们认识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觉悟。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发展趋势, 不仅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野, 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使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有了更充分的体现。大学生是一特殊的群体, 他们富有激情又日趋成熟, 因此, 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培养爱国的情感, 使他们在内心对国家有一种深沉的爱和关怀, 同时也要让他们的爱国思想得到升华, 对国家和民族有一种发自肺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所以我们必须要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1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不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教育、武装大学生, 通过具有辩证哲理的晓理, 激发爱国之情, 让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使他们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更新观念,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 其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而在内容上不断拓展。首先, 要把国家主权观教育、国家安全观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突出内容。要更新国家主权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国家主权的内涵有了变化, 其中一部分国家主权成为共享主权, 尽管这些主权仍然是本国的主权, 但是它要同其他国家或各种国际组织来共享。要坚持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 不能静止地、教条地看待国家主权利益, 必须在发展中来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要坚持以全面的观点来保卫国家主权和利益。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新的国家安全观、祖国和民族利益安全观。要使大学生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走向, 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并不会消除主权国家的存在, 不能带来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普遍平等, 也不能消除民族文化, 不会消除军事冲突与侵略。其次, 国情教育和世情教育的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要帮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大环境, 了解世界正在加速向多极化发展和更加错综复杂的大国关系及大国间的较量, 明确世界各国的外交策略, 寓国情教育于整个世界形势中。通过回顾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史、创业历史、改革开放史, 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展示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形势, 展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 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觉把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转化为强国之行。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 宣传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关怀, 宣传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引导学生树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观念, 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大力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发扬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在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时代洪流中健康成长, 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最后, 增强理性爱国的教育。针对大学生广泛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 要帮助他们了解事件背景, 明确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和大政方针, 充分展示党和政府有能力、有办法处理好各种局势, 有能力、有办法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有能力、有办法为中国和平发展争取有利的外部条件, 引导大学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 以更加理智、务实、成熟的态度来表达爱国热情。同时引导大学生将报国之志付诸行动, 把报国之才献给祖国, 参加力所能及的“为国出力”的实践活动, 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 并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

3 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载体, 多方面、多层次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科技消费的特点, 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 如网络、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等。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大众化、交互性、跨时空性、低成本性以及受众面广和受众主体的主动性增强等特点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们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政府对一些热点问题的处理情况等信息,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时刻关注自己国家的利益。

爱国主义是情感、思想和行为的统一, 情感是基础, 思想是灵魂, 行为是体现, 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 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因此, 还要引导大学生将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 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乃至众说纷纭、意见迥异的所谓“全球化”的种种看法, 影响甚至动摇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要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 姜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结合”[J].高校理论战线, 2005 (7) .

[2] 赵存生.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8-03-04.

上一篇:巧记汉字歌范文下一篇:全科医学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