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的功能范文

2023-09-22

社会体育的功能范文第1篇

【摘要】群众文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文化建设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其包含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群众通过自己的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价值,而且从中产生的新兴文化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与价值,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市场,为社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探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以群众文化的基本含义为切入点,重点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两方面展开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价值;社会功能

【中圖分类号】F146

引言

近年来,在人们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也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物质生活以及文化修养方面。基于此,同时也说明了人们需要更多先进的群众文化来填充自己。新时代的冲击下,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越来越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的筛选,从而使得剩下来的文化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这些先进文化可以将其统称为群众文化,而且还是具有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的群众文化。这些群众文化的存在,不仅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发展的基础,而且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所在。

一、群众文化的基本含义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简析

所谓群众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们除了工作之外,进行的一种业余的文化活动,可以将其称之为一种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现象。其中,群众文化包括了极为广阔的范围,而伴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从而变成了由政府作为主导,社会群众群体参与,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而最终形成 的一种公共文化。因此,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极为珍贵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致使我国社会文化中的群众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同时,群众文化的大力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我国人民社会生活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

(二)发展群众文化的意义

发展群众文化包含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发展群众文化,有利于我国社会文化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而在众多的文化产业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次,群众文化作为社会群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因此,对于社会群众不同的社会需求也更能满足。再次,在群众文化的内涵要求中,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且因为该项要求,才更使得我国的文化步入规整的范围,而其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保障以及维护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建立科学文明的文化环境,促使我国的文化产业迈向长期稳定的发展方向。最后,在大众文化大力发展的步伐下,致使人民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教育,从而一定程度上促使文化消费水平提高,最终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群众文化作为重要的力量,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的经济得以不断稳定地发展。其中,从群众文化具有的不同社会功能方面来看,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而且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更是充斥了文化精神的内涵。

(一)群众文化具有娱乐功能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娱乐功能。简单来说,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人们进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人们忙于工作、忙于改善物质生活,从而社会中的各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但是,从人这个个体本质来说,内心是非常孤独的,我们每个人从心底里都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关注。而群众文化作为人们交流的纽带,不仅能够满足个体的本质要求,而且更能促使社会呈现和谐的社会环境。总而言之,群众文化中的娱乐功能,仅仅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石,在交流过程中,不需要你有多高的学历,多厉害的背景,需要的只不过是普通社会群体欢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开心。

(二)群众文化具有团结功能

从上面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群众文化中具有的社会娱乐功能,从而使得社会群体能够很好地凝聚在一起。因娱乐功能的存在,又衍生出了团结功能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生活中的集体活动项目越来越多,而群众文化作为促使群众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基础,不仅能够调动起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而且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具有团结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功能。另外,在人民群众进行群体活动过程中,由于群众文化呈现出的良好氛围,从而更有利于人民群众形成高度的团结意识,最终更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环境氛围。

(三)群众文化具有遗产保护功能

群众文化作为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中,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时期下,在我国的发展目标中建设文化强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人们的首要任务。为了促使我国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建设群众文化不可忽视,通过发展群众文化,促使群体的目光聚集在此,从而促使大家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最终为文化建设加油助力。

(四)群众文化具有发现人才功能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促使社会群体的积极参与,而其中,不乏一些人才的出现。因此,群众文化具有发现人才的社会功能。简单来说,正因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促使大量人才得以凝聚,从而不断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

三、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其中,从上面文章中可以得出,群众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呈现了巨大的文化价值,这不仅是我国社会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见证。

(一)主导文化彰显群众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不管是哪个民族,其中心都是围绕主导文化开展的,正因为核心主导文化,才促使我国的社会呈现出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简单来说,群众文化要想得以长期发展,主导文化是少不了的支柱。主导文化要想长期发展,必然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撑,两者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因此,将群众文化与主导文化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促使我国的文化地位得以有效提高,而且更有利于我国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最终目标,从而促使我国的文化呈现出健康的发展趋势。通过开展积极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促使更多的社会群众参与进来,同时多种多样丰富的活动形式,也使得长期处于紧张环境下的人们更好地放松。而最终,借助群众文化活动,主导文化的强大作用才得以彰显。

(二)精英文化衬托群众文化

在我国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下,能够与群众文化相提并论的無非就是精英文化。对于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而言,两者文化之间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群众文化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带动精英文化的发展,同时群众文化又是精英文化的基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两者面对的主体存在不同,群众文化面对的是社会所有群体,而精英文化相对来说,面对的主要是有限的知识分子。两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制约,取其精华的同时,又各自发挥着自身的强大优势,从而在我国的建设文化强国道路上,两种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文化产业依靠群众文化

伴随社会不断发展的脚步,具有多样化的文化得以出现,而为了促使我国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则需要借助一种能够走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换一种说法,文化产业得以大力发展,其必然离不开群众文化作为支撑。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反应的也是我国的经济状况。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在此发展局势下,群众文化能够有效促使文化产业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结论

简单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支柱。而群众文化作为一切文化的核心,为了更好地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对群众文化中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两方面做出深入的探究,从而为我国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源.浅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

[2]李宪楠.试论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戏剧之家,2015(23).

[3]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朱桂莎.浅谈群众文化工作的管理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3?(15).

[5]曹飞燕,孔祥波.浅谈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现状与优化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8).

社会体育的功能范文第2篇

一、经济法

( 一) 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是对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关系的一种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汇总和规定。在新时期里, 它规范的是以法人、自然人为主体的经济个体或团体, 在市场中的经济管理关系, 并规范了一定范围内的经营协调关系。

( 二) 产生的根源

在统一开放的社会, 通过“无形的手”, 形成一个竞争的自我调节来规范经济个体的行为。但是有些领域市场是无法调节的, 如公共用品、军事国防等; 有些领域是不能用市场来调节的, 如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枪支弹药和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也不能仅仅通过市场来调节; 当然市场调节也有滞后性, 形成市场障碍, 最后形成不正当的竞争, 社会会沦为一个贿赂盛行、产权不清、垄断暴利。西方市场和中国市场也曾出现过市场失灵的现象, 而经济法正是可以预见并规范自然人和法人行为, 并在必要的时候规范地引入国家的调节机制, 从而规避市场的失灵。

二、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

法律对社会的作用无非是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论述的, 一是法的导向作用, 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是对社会的整合作用, 对社会成员的权益做一个平等的保障, 惩罚违反者,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是对文化的塑造作, 中国自古有“法礼”之说, 一个社会正常运用不仅要有法律的规范, 而且要有道德来约束, 法律不单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 而且通过对人的观念影响和对道德的相融发展, 最后塑造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经济法也是如此, 再细分可以把经济法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下面四点:

( 一) 权利义务分配功能

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两者相辅相成, 只要一人享受经济法带来的权利, 必定有义务去遵守经济法的约束, 不能影响其他人享受这份权利。通过法律的规定, 主体可以知道什么是可为的, 什么是不可为的。现在经济社会都在践行十八大的思想—简政放权, 政府要管得到位, 不可越位, 不可缺位, 权利义务的功能中, 要求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多、更加合理的负面清单。李克强总理曾在会议上说过: 市场是“法无禁即可为”而政府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这也是更好地分配市场和政府的权利义务。

( 二) 经济信息传递功能

当今市场经济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济个体通过经济信息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 市场“无形”的手实际上是鼓励人们理性地“自利”行为而达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而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信息可以判断, 个体的“理性”不能发挥作用。人们依赖信息到指导自己的经济活动, 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组成一个整体, 有利于协调发展。经济法可以让人预测到市场上哪种行为是可接受的, 哪种活动是可被允许的, 经济法帮助个体预测和评估整个经济行动。

( 三) 简化交易费用功能

诺贝尔经济学奖利率科斯, 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一个影响经济理论的概念———交易费用。随着经济发展和对效率的追求, 企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人们之间的交易增多, 而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也不断增多, 比如交易对象搜索、获取信息的成本、对交易品品质的鉴定等所产生的费用, 还有承担事后的监督、违约风险等。而经济法保障个体的权益, 提供必要的信息, 降低了他们搜寻信息的成本; 同时也通过法律来惩罚制假造假的行为, 规范每个人的交易行为, 要求提供真实的交易品, 而这也减少了人们去鉴定的成本, 即使一旦出现问题, 而提供方即要承担赔偿责任, 履行责任也有法律的保障。

( 四) 激励功能

新时期, 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 说到底还是“法治经济”。要让“信用”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 而法律是保障信用的基础的前提, 法律激励着主体守信, 守法。通过法律来打破不合理的程序和不正当的行为, 抵制任何形式的壁垒和作假, 使市场要素可以更积极、更有活力地运作起来。一个通过法治来管理的市场, 营造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环境, 才会激励人们更多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

法律制定每一部法律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意识的形成、观念的改变、并不断地用约定俗成的社会约束反复实践其可行性, 最后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中国对法制概念越来越看重的国家, 在新时期里, 我们更加注重以“法”治国的理念。法律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在新时期里, 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的功能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地位。

摘要:法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经济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 可以看到市场制度中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必须有法律的约束来解决市场不够自我调节的地方。新时期里, 经济法的导向、整合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中, 文化的作用体现在塑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本文主要从法律引述到经济法概念和历史重要性, 再从新时期经济法的四大社会经济功能来论述, 包括权力义务的分配、经济信息的传递、简化交易费用、激励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新时期

参考文献

[1] 张艺璐.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及实现机制的探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 (3) .

社会体育的功能范文第3篇

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特有的东西, 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生产需求诞生的一种价值观, 如果某种文化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这种文化往往具有活动性的特点。群众文化是基于群众的需要诞生, 也是为了社会大众来服务, 这些文化是人们为了减少自身的紧张感、压力而创设, 通过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 人们可以振作精神, 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中。群众文化的精神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1、娱乐交际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结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的自由支配时间越来越少, 很多人为了工作, 放弃了节假日, 人与人之间出现了隔阂。尤其是在智能手机、社交软件出现后, 人们将闲暇时间消遣在手机上,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少, 娱乐活动更是寥寥无几, 严重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实际上, 评估一个人是不是幸福, 不仅要看他的物质生活, 更好从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娱乐生活上来评估。群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集体性的活动, 艺术要求并不高, 没有门槛, 只要有兴趣, 就可以参与进来, 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解决人际关系疏离的问题。

2、文化传承功能

在现代社会, 各个地区都非常注重自身的特色文化, 发展区域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 但是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 这就需要借鉴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质量直接表现着一个城市的生活风气, 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一个城市要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需要以群众文化为出发点, 强化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汲取城市优秀的群众文化。

3、团结礼仪功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社会上形成了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风气。此外, 我国还非常重视每一个阶段的人生礼仪, 如婴儿满月、年轻人婚宴、老人去世等等, 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这些仪式中涉及了极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通过这种活动, 强化了社区、宗族之间的团结之感。在当代我国的一些县域、村镇中, 具有人生礼仪色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往往是增加人们团结意识的重要时机, 即便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群众文化活动也可以达到强化人们友谊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分析

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 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 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 一定都是活动着, 发生作用, 而且是有效的。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应该把它作为文化整体当中的一部分来对待, 研究它在整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 群众文化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主导文化的价值

主导文化是我国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产业,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如何充分发挥出主导文化的作用, 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主导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阶段, 各族人民应该团结一心, 要构建出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每一个社会大众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 肩负起自己的重任。在主导文化的建设上, 也要发挥出群众文化的作用, 利用多元化的活动达到武装群众的目的, 这样, 就可以为群众文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又能够对国家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2、文化产业的价值

文化建设工作是由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两个内容有机组成, 其中, 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有着公益性的特点;文化产业则具有营利性的目的, 是由文化市场来提供的。在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下,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文化鉴赏、消费能力也不断提升, 文化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升级, 群众文化中突出的文化产业价值, 也开始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三、结语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需要从群众文化建设方面来着手, 从群众的实际生活着手, 创新文化发展观念, 强化创新, 提高文化市场的份额。进一步突出群众文化的服务性与普及性, 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摘要:群众文化是一种独特色社会文化现象, 是文化建设领域的重点组成, 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是精英文化产生的母体。本文论述了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并从主导文化的价值、文化产业的价值来总结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源.浅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现代营销 (学苑版) .2011 (11) .

[2] 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4) .

[3] 王燕.新形势下文化馆、站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有益探索[J].参花 (下) .2017 (05) .

社会体育的功能范文第4篇

一、高校服务育人的困境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中必须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坚持教育属性是中国教育的性质要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校无小事, 事事皆育人”。因此后勤作为师生员工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的部门体系, 即使后勤处于社会化的状态下, 也必然要承担起育人的教育职能。但是无论在过去, 还是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 服务育人的功能却一直遭受着诸多困境。

一是在大多数师生意识里认为后勤只是管吃、管喝、管拉撒睡等杂事的部门, 同育人不沾边, 长期受到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 高校后勤工作者在学校的地位和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是有天壤之别的。

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存在某些容易诱发服务的消极因素。比如凡事要求先付款后服务, 事事与利益挂钩, 与绩效挂钩, 导致“金钱首位”。在这种状态下, 会使后勤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功利化倾向, 在服务的过程中会过多地考虑自己个人或小团体的物质利益、短期利益, 忽视奉献服务。因此在此情况下, 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后勤工作人员的不尊重, 提出一些不符实际的要求, 导致供需关系缺乏人情味, 不够和谐, 使得后勤服务育人的处境更为尴尬, 而且这种功利化事态反过来也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的与育人功能不冲突

基于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存在的忽视奉献服务等消极因素。高校后勤为什么还要进行社会化改革?其主要目的, 一是要打破只讲公益服务, 不讲经济效益;只讲福利供给, 不计成本核算;在后勤服务中所形成的“等”、“靠”、“要”的不良局面。二是要改革掉自我封闭、缺少监督、没有竞争机制、忽视成本效益、不重视科学管理、质量水平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体系。建立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引进社会竞争、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 来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的质量, 以此提高办学效益, 保证学校的发展与稳定, 绝非简单的追求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减弱育人功能。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机制中蕴涵着积极教育功能

(一)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

在这一原则基础下, 有利于强化后勤员工的整体意识、群体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得后勤员工意识到后勤工作越来越离不开广大师生的支持, 这势必会促进三服务与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或服务

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是其价值能否在市场交换中实现的关键因素, 同理, 后勤服务是否符合与满足师生的需要是其服务的价值能否得到认可的关键点。因此, 高校后勤必须考虑师生消费的需求, 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 高校后勤社会化属于市场竞争型经济。

后勤经营者及管理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遵循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平等互利的精神和道德原则, 把师生视为“上帝”。注重服务的质量, 把后勤的“三服务、两育人”视为“生命。只有真正做到了“三服务、两育人”, 后勤服务实体才能真正实现服务育人与社会化相统一。

四、社会化后勤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 实施“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育人

高校后勤服务的内容广泛, 包含吃、住、行等方方面面, 要实现“服务育人”的功能,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如学习上要给学生提供明亮、宽敞、整洁、安静的学习环境;住宿上要提供温馨、舒适、安全、卫生的生活条件;餐饮服务上既要确保卫生、安全, 又要让学生吃饱、吃好, 既要营养平衡, 又要花色丰富, 使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需求得到满足;水、电、暖的服务上要能做到随时报修, 及时维修, 实时回访, 保证生活设施运转时时正常。在好中显“优”, 方可有模范, 才可育人。

其次, 高校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每个服务项目都有育人功能, 如在对学生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态度、工作作风、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再如后勤职工无论是脏活还是累活,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 都始终如一辛勤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通过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默默无闻的精神, 感染和影响学生, 实现的是行为育人。

再次后勤员工在平日的服务工作中, 急学生之所急, 想学生之所想, 勤勤恳恳、扎扎实实、无怨无悔地为同学们办好事, 办实事。让学生体会到爱他人、助他人思想精神, 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使学生领悟到每个人在社会中应有的责任感,

高校后勤职工的这些言行、管理举措, 都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 加强“声和则响清, 形正则影直”的环境育人

一个景色宜人、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 不仅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心、心情愉悦、颐养身心、增长知识, 更能在这种潜移默化中的环境中塑造大学生的美好心灵。

1. 完善校园设施

学校橱窗 (公示栏、宣传栏) 、运动器材、垃圾箱、休息桌椅、教室设备等设施完好无缺;紧急疏散路线标志、安全标志、厕所标识等标准统一、园林绿化、绿植繁茂;楼梯间、走廊各种名言名句醒目规范, 校牌、楼牌、标语版面质地良好、设计美观大方, 皆能体现学校特色。

2. 美化校园环境

一是以改善对内校园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来绿化美化校园。先在整体上合理规划校园绿化分布, 根据不同季节种上不同的植物品种, 使校园四季有花香、时时有绿化, 处处有鸟啼。二是以改进校园的对外形象进行校园卫生整治, 如对教学楼室内外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 做好清扫保洁工作, 及时清运校园垃圾, 做到卫生整洁。为师生创建一个优美、绿色、洁净、舒适、和谐的校园环境。

3. 提高文化品位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根据班级专业特色布置实验室;根据学校特色布置办公室;如主要的规章制度、师德师风标语等。二是建立教学走廊文化, 如展示师生书画作品、专业竞赛活动照片、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或是温馨提示语等。

(三) 建设大学“第三课堂”

传统教学中, 我们把教室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称为第一课堂;把教室外进行的学生团体活动称为第二课堂。相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概念而言, 我们把后勤服务系统在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生活上产生的影响称为第三课堂。主要通过后勤职工的言传身教, 平凡而动人的职工故事, 担负起“育人”的功能, 成为“不上讲台的老师”。将后勤服务的大环境建设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 如通过勤工俭学、志愿者社团、绿园环保协会等组织,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后勤日常工作中来, 通过亲身接触, 实际感受, 明白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

1. 让学生参与后勤服务

在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时, 可将卫生保洁、宿舍值班、机房管理、绿化养护等简单易操作的工作纳入其中, 让学生参与后勤服务中来, 与后勤员工一道工作, 一方面解决了后勤部分临时工作岗位人手不足, 二是学生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减轻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学生能近距离感受后勤员工的敬业精神, 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四是通过服务他人加深对后勤职工的理解与尊重。

2. 让学生参与后勤管理

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管理的途径很多, 目前, 大多数高校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管理, 主要表现在以学生会为组织机构, 以保障相关学生权益为出发点, 参与到后勤的监督、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参与到后勤的教室、宿舍、餐厅等场所管理, 能为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作出积极的贡献。如伙食管理委员会, 让其成员在学生就餐时间段轮流在窗口进行值日, 并定期检查食堂采购食材, 向各学院学生进行介绍;如宿管会, 组织其成员定期对各学院寝室卫生、大功率用电进行检查;再如民管会, 由辅导员牵头, 每天与各班班委核对学生到课率。各学生社团组织通过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等方式起到自我监督作用, 并对各种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干涉, 对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可直接通报相关部门的老师, 再由老师进行教育。各个高校因校情不同, 可结合不同方式进行“第三课堂”, 如向学生定期召开座谈会, 或通过学生会组织一些宣传、参观、体验活动等形式, 让更多的学生增加对后勤工作了解。

3. 开展大学生劳动

在八荣八耻中有这样一句话,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力军, 90后这一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是在“4+2”的呵护模式下长大的, 除了学习, 什么事都不用操心, 因此他们进入大学生活中, 常常出现这样的生活状态:衣服脏了, 不会洗, 衣服破了, 不会缝, 寝室脏了, 不会扫。因此开展大学生劳动课, 提升劳动技能,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该校教学计划中设有一个学分的必修课, 学校教务处与后勤联合制定了劳动课的考核标准及管理办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那么如何建立劳动课呢?

通过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的案例分析, 再结合本人多年深入后勤管理及在一些高校的考察情况综合归纳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要将培养“心灵手巧”和能干巧匠设为劳动课的重要目标, 意在创设劳动教育氛围;二是要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 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围绕学生科技实践、自我服务、公益劳动等内容开发一些适合本校教学的校本课程;三是完善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如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手册;设定岗位职责考评标准与办法。四是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制定劳动教育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做到“有劳有教、有劳有范、有劳有师、有劳有考”, 抓好每一个环节, 让学生在劳动课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千千万万平凡群众做出的点点滴滴普通业绩, 汇成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 从而树立对劳动人民的敬畏之情及尊重意识。这样的劳动课即实现了学生和后勤的共赢, 也实现了后勤的育人功能。

五、结语

总之, 高校后勤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勤经营管理者及后勤每一位职工应有主动增强育人的意识, 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教育学生、以优质的服务质量感染学生, 以优雅的服务环境熏陶学生, 并通过建设“第三课堂”的途径, 把对学生的教育融入后勤的服务和管理之中, 充分发挥其“三服务, 两育人”的功能,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摘要:高校后勤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工作的大局, 也是学校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文章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开设第三课堂等方面, 浅析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后勤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价值取向,服务育人,第三课堂

参考文献

[1] 高英彪.贯彻“决定”精神改革后勤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 1985 (4) :77-81.

[2] 陈长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4) :23-24.

[3] 王国福.发挥高校后勤育人功能, 建设大学“第三课堂”[J].科技经济市场, 2014 (6) :195.

[4] 吴莎.当代大学生急需的劳动课[J].都市家教月刊, 2016 (4) :8-9.

社会体育的功能范文第5篇

1 为社会和谐防护国家安全

从宏观上讲, 维护国家的安全是军队的任务。但针对具体实施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犯罪分子, 刑法是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从微观上看, 军队的行动不可能细致到针对具体的人员来实施, 这就需要法律手段。军队行动针对的是组织或事件, 而法律针对的是具体人员。刑事审判是战争、暴乱结束后的标志性活动, 这一再被历史和现实所佐证。

我国刑法对“危害国家安全罪”的规定, 不表示其多发性, 而是表示其重要性。

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时有很强的政治性。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政治手段来化解, 特别是社会性的群体事件爆发时, 通过对话、谈判等方式。当政治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时, 或认为不足够时, 就必须使用法律手段对行为人进行刑事审判。从这个意义上讲, 刑法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 是基于政治手段达不足或作用不能达到一定合理程度情况下的防护手段。[1]

在刑法的规定中, 任何犯罪都有相应的情节严重程度的规定, 但在构成犯罪的情节临界点是很难量化、精确的。判断这一问题的着眼点往往是这些法规是否奏效, 即它能否遏制同类行为的继续发生, 能否阻滞其负面影响的扩大和对保证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如果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就说明此类方式不足够, 力度欠缺或惩治作用不足, 因而需要施用刑罚的手段。对特定的犯罪而言, 刑罚就是最终的防护手段。

2 为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

社会公共设施和公共利益都有保护的体系, 有硬件设施, 同时也有软件性质的规章制度, 它们在通常的情况下发挥着广泛的作用。也就是说, 在其规章制度范围内解决的轻微破坏行为应占有更大的比例。在相对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还可以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只有到了不足以维护正常的设施状态, 也不足以弥补损坏带来的损失, 甚或不足以警示其他同类情况的发生时, 最终适用刑法来处理问题。也就是说, 刑法是各种可能选项中的最后选择, 也是各种措施中最极端的措施。

刑法在“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中, 很多条文中都有“发生重大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规定。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此类情况发生时, 一般不适用刑法的有关规定。但并不是没有责任, 而是用其他的规章制度或相关的法规条例等给予制裁。因为在没有“发生重大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 此类制裁手段已经足够, 而且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 以防止犯罪的发生。

以后果为条件的“犯罪”的规定, 在现实中是或然的, 因为行为造成的结果不是必然的, 甚至要产生一定的客观条件才会发生可适用的刑法的后果。从隐患上讲, 已经产生损害后果的并不一定比可能造成损害后果的危害程度更大。比如造一座危险的大桥, 从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上来讲比一个垮塌的小桥更大。但在后果没有产生之前, 两者的处罚手段的性质是不同的。因为法律是以已然的客观状态为依据, 小桥有“严重后果”, 而大桥只是有“重大危险”, 所以在制裁的足够性上就有了差别。[2]所以, 刑法是在必要的时候才采用的处罚手段。

3 为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社会管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 社会管理秩序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的管理是广泛的, 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维护其正常秩序对社会和国民来讲都十分重要。没有一个正常的秩序, 国民的合法权益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

刑法“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规定, 最为典型的表明了刑法作为其他社会规则防护体系的功能。其中很多条文都是关于执行其它规则受到阻碍或破坏时适用相应刑罚的规定。为了维护国家机关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权威性, 使管理在正常秩序下得以运行, 管理规章有当然的约束力。但管理活动受到阻碍或破坏甚至抗拒时, 其约束力就不足以得到保证。因此, 需要更加强大的约束力, 这就是刑法的功能了。也就是说, 刑法是国家强制力的最后防线。当其他规范不足以维护管理秩序时, 就转化为刑法管辖的范围, 也就是行为人的行为的性质转变为犯罪。

在通常情况下, 社会管理的法律规章都是有效的, 一般的阻碍和对抗都可以在管理机关的职权范围内化解。构成犯罪的只是特殊情况。在管理机关的职权范围内的处罚不足以维护其权威性时, 或其管理职能无法正常实施时, 刑法则成为最终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讲, 刑法不但是社会管理秩序的最终维护体系, 也是社会管理机关职能和权威性最终的维护体系, 并以刑法的存在, 防止和威慑着阻碍、破坏、抗拒等行为的发生。有很多人是慑于对刑罚的避免, 才不敢逾越管理秩序的界限, 这就是社会防护体系的基本功能所在。

4 为社会和谐保护国家、社会经济利益

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而且体系是相对完善的。其内容远比刑法丰富得多, 也细致得多, 其适用频率也是更高的。民商法在正常情况下维护者市场经济秩序, 而非正常的情况下才是刑法适用的空间。

刑法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规定之所以有重大作用, 不是基于民商法的不完善和权威性不足, , 而是基于防护的必要。也就是用民商法的制裁手段, 无法实现法律的全部目的和预期, 需要刑法的手段使之达成法律要求上的公正。在经济犯罪中, 一般包含有民事等方面的处罚。有恢复性的制裁 (追回损失等) 和矫正性的制裁 (罚款、罚金、没收财产等) , 这两方面都是经济性质的制裁。如果仅限于经济性质范围, 处罚已经完成。但法律仍然认为, 此类处罚还不足以达成社会公正, 然后才有超越经济性质的处罚——自由刑或生命刑。它们的总和才被认为是足够的。从这一点上讲, 人们的社会行为本身的性质, 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 在刑法中都有犯罪种类的性质确定。实质上, 这些行为性质已转变为另一种性质, 被称为“犯罪”。

对各种犯罪, 最终被适用刑罚被认为是足够的。但刑罚手段的本身种类是否足够, 仍有不同的认识。比如死刑的存废之争, 刑罚的足够性也是争论的对象之一。废除死刑者认为, 没有死刑的刑罚, 用到无期徒刑已经足够。而赞成保留死刑者认为, 只有死刑才是足够的, 甚至不足够, 但却是刑罚的极限。[3]对“死有余辜”者, 无法实施死刑以外的刑罚。而超越死刑的处罚 (如古代的死刑与污辱痛苦结合的刑罚手段、扩大责任承担者的手段, 如诛灭九族等都有失现代法律精神) , 同理, 对有期徒刑刑期的不同认识, 也是对有期徒刑足够性的不同认识, 这是刑罚问题, 此处不再赘述。

5 为社会和谐维护社会成员权益

社会是由社会主体构成的, 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最广泛的关系, 也是最复杂的关系。法律要保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在此方面, 社会存在着不同的规范体系, 有道德的、宗教的、习惯等等。它们在广泛性上都超越了法律的范围, 当然更超越了刑法的范围。

刑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规定, 实际上是对社会成员权益的最终保护。刑法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的规定, 是对公私财产的保护, 而且作为最终防护体系的特点更加典型。

对公私财产的保护, 从理论和现实中都表明, 民商法保护的范围是最广泛, 也是最经常的。在正常的秩序环境中, 财产问题一般表现为纠纷, 或是不同主体的统一权利的要求或因一方不履行义务造成的另一方权利无法落实等情况。而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是指无权利基础的财产要求或对财产的占有, 行为的性质发生了转变。在这种情况下, 民商法已失去约束力, 其处罚方式无法实施, 也达不到恢复公正的效果, 只能用刑法来维护被破坏的秩序, 矫正不公正的现实。

对社会秩序而言, 每一种社会秩序都有自身的规则, 这些规则都是被优先施用的。在合理的秩序下出现的矛盾, 都使用相应的规范来处理, 也不乏惩罚性手段。当这些秩序本身受到侵害时, 行为的性质就超越了其规范的范围。刑法将此类行为设定为犯罪, 将其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刑罚处罚也超出原有性质, 保证其更加有力的维护秩序的手段。

6 为社会和谐维护法律的正常实施

法制建设在发展,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法律成为社会的最主要的规范体,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无论政治、经济、文化, 还是社会生活, 都有相应的法律部门调整着社会关系, 维护着社会秩序。

任何法律都不是万能的, 都无法使社会秩序完全符合自己的规范要求, 总会出现对法律本身的违犯无法以自身的规则来处理并达到公正的目的。这就需要一种外在的力量来维护它们, 而刑法就是这种力量的主要形式。

刑法“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危害税收征管罪”、“扰乱市场秩序罪”等的规定, 就可视为分别是对工商管理法、金融管理法、税收法、市场管理法的维护。这些法律是为了规范相关秩序规则, 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而一旦其自身受到伤害后, 就需要刑法给予处罚, 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对社会秩序更有力的维护。

更为典型的是刑法“扰乱公共秩序罪”和“妨害司法罪”的规定, 如第313条规定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此处不执行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更多的是民商法、行政法等内容, 刑法是最为防护体系的面目出现的。而第277条“妨害公务罪”明确表明维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活动, 一般可理解为执法行为。而刑法保护的正是这些执法行为, 当受到阻碍时, 就可能成为刑法的适用范围了。

综上所述, 刑法对社会和谐具有极强的防护功能, 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社会、法律防护体系, 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法律手段和保护屏障。

摘要:当前, 我国已大踏步地进入经济大发展阶段, 社会需要稳定、和谐。创建和谐社会, 需要许多的方面的努力, 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刑法教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 同时也是作为社会和法律的防护体系, 凸显出它对社会和谐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刑法学教学,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贾宇.刑法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8月.

[2] 周振想.当代中国的罪与罚[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4.

社会体育的功能范文第6篇

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担任了学校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工作岗位。为了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科学与规范化管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师生员工体质,进一步提高体育器材的使用效率。制定了完善而科学的器材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管理员职责。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以坚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使其形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自觉自主的锻炼意识,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

2、学期初根据教材要求及体育器材室的使用要求,制定了可行的工作计划。

3、定期对器材进行清查,并与学校后勤进行对帐,确保帐物相符。做好器材的登记工作,对各种新进的器材,要及时准确地予以记载,对已破损的器材及时注销,使帐物相符。

4、分类存放。按类将各种器材分类存放,以便于快捷方便地取用各种器材

5、做到不定期的打扫卫生,保持室内整洁。做到地面、桌面、器材架干净,无尘土,空中无灰网,经常通风,保持室内干燥。

6、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7、加强防护,做到了防潮、防火、防鼠、防锈、防尘、防震等。

8、对于学生体育课上使用的器材当堂课结束后归还,课外活动学生借用器材归还时检查数量,一学期来没发生器材损坏或丢失事件。

二、存在问题

1、器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能形成完成的借用与归还制度。

2、器材的使用率不高。

三、改进措施

(一) 统一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

1、 从观念上转变学生是被管理者的思想,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每个学生都是学校资源的使用者、受益者。

2、 在活动中,既要有纪律、规则等必要的约束,还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参与锻炼、参与活动,在锻炼和活动中体验乐趣。

(二) 周密筹划,激发兴趣,形成习惯

1、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活动项目设计安排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能够提高体育素质,形式多样、方法简易、生动活泼、欢乐有趣的内容,使学生身心受益。

3、 建立由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体育教师、体育委员组成的管理网络,落实年级体育活动课的目标管理。

(三) 规范管理,提高器材的使用率。

1、教师进行日常器材管理。

2、 每月清点检修器材,保证器材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3、 要严格遵守体育器材借用支领制度,,借用登记及时归还。

(四) 安全措施

1、 活动前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材。

2、 体育教师在活动中要进行场地巡视,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事故隐患。

3、 学校不能开放有危险性的器材进行活动,如铅球等,但确实需要时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4、 建立体育开放活动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

严格按照体育室的管理规定操作,器材完好无损。在布置体育器材室方面,依靠学校的优越条件,全部做得有条不紊,加强了体育运动器材的管理,使学校体育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保证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正常有序地进行。体育器材室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向兄弟学校学习管理经验力争做得更好。

上一篇:个人信贷范文下一篇:戏曲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