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师德育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小学英语教师德育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让礼仪成为习惯,为幸福奠定基础

3、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三全协同培育医学生“立德”和“携仁”实践研究

4、初任高中物理教师立德树人关键能力的探究与培养

5、全员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6、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

7、依托红色文化 助力立德树人

8、以德育德: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初心、路径与保障

9、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渗透

10、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管理的路径探究

11、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

12、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再认识

13、刍议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德育

14、“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品德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15、在初中阶段实施阶梯式分层德育的探究与策略

16、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党建教育工作研究

17、打造新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精神家园

18、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工作探索

19、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小学幸福德育实施路径探索

21、立德树人下的小学德育教学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23、社区教育发展演进中“立德树人”的内涵 拓展与价值彰显

24、坚持德育均衡发展 促进德育优质高效

25、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6、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

27、立德树人:立足高远,永远行进在路上

28、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机制建设探究

29、基于学校文化的德育品牌建设

30、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31、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内涵及其实践策略

32、“和远·毅行”:时代新人的在场体悟行动

33、中外小学德育教育比较研究

34、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

35、于漪“德智融合”教育思想的本质诉求

36、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策略探索

37、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初探

38、科学探索立德树人 系统规划师生成长

39、立德树人背景下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初探

40、新时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及其实现路径

41、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德育工作策略探赜

42、臻于道德的学校管理回归立德树人本位

43、以“一体两翼”行动德育模式立德树人

44、校长道德领导力: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重要动力

45、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46、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学的创新对策

47、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究

48、构建立品德育体系 形成文化育人新格局

49、小学校长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小学英语教师德育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职中德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在我们职中尤为明显。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是经历了许多挫折的“失败者”,是在老师、家长批评多于表扬声中长大的,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对未来充满迷茫。然而,教育的神圣责任,令我们教师对他们特别关注,力求扬长避短,“一个不能少”地把他们培养成为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这种“感情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情感教育的特征和价值

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少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通过情感教育能让人成为内心充实、生活幸福、道德高尚、人际友爱的和谐之人。人的和谐包括身体和谐、思想和谐、心理和谐和情感和谐,四位一体,而情感教育就能充分调动人的思想、心理和情感的各种因素,加以教育和引导,从而提高人的情感能力和情感品质,实现人整体的和谐,这就是情感教育的伟大之处。

情感教育的特征有三个方面:(1)情感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和依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充分体现了情感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缺乏生活的情感教育是无力的、脆弱的、枯燥的教育。(2)情感教育的本源是情感体验。心理学家狄尔泰认为,情感体验包括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情感体验”特指“生命体验”,是“通过反复亲历才能获得的对生命的内在隐秘本质的把握”。对教育而言,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产生与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多种内心体验的环节,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让人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迁移和泛化,并生成更为稳定的情绪状态。(3)情感教育的关键是以情感人,人文关怀。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情感语言触及受教育者的灵魂,激励他们的心灵,才能成为精神的力量,要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用真情实意去触发、感化教育对象,从而获得感情上的呼应与共鸣。

情感教育的价值是指情感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有用性或满足程度。德育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无论是作为主导一方的教师还是主体一方的学生都离不开它。情感教育的精神内涵提倡爱人、平等、尊重,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生更需要有平等的交流和尊重,更需要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二、职中德育教育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职中德育教师应接受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情感素质

我们说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目标取向。职中生心理具有比较尖锐的特点,甚至是存在比较矛盾的方面,没有较高的情感水平的教师无法被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一位自身情感素质较高的教师才有能力较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受职中德育学科特点的影响,相对于专业课教师容易走人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误区,但是在很多职中生的眼中,因为职中德育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最密切,他们常常不自觉地以职中德育教师的人格特征为典范,在这种情况下,职中德育教师的情感素质显得举足轻重。可以说情感教育要能够在职中德育教育中很好地实施,其前提条件是职中德育教师有较高的情感素质。

(二)切实实施情感教育,优化职中德育课堂教学

1 根据课堂上情感教育优化职中德育课堂教学

职中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职中生情感教育有三条原则,即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的原则以及师生情感交融原则。

第一,职中德育课堂上寓教于乐原则要把握两点:一方面,职中德育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要努力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职中德育教学的时间、环境、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地组织教学,给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乐于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师要善于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真正做到以情施教。以情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才在教学中“用情”。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发展学生对职中德育科学的情感,首先教师自身要热爱职中德育科学,热爱职中德育教学,热爱学生。教师积极的、强烈的职中德育情感才能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

第三,有意识地促进职中德育师生情感交融。职中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交融,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需要有意识地维护才会缩短。因此,这种有意识包括教师主动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职中德育教师主动创设促使师生情感交融的职中德育教学情境等方面。

有一个难以忘怀的教训:2009学年第一学期,我担任职-14个班中6个班的德育课。为从严治课,我在第一节课就居高临下地宣布我的上课纪律:不准梳头发、不准趴在桌子上、不准……课我是上下去了,可我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学生不买我的帐,心不在焉,对我讲课内容反应平缓,甚至出现四、五个学生趴在桌上的现象。我着急,痛定思痛,我尝试找学生聊天,利用心理辅导机会。了解学生对我的看法,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课外经常找学生进行无任何压力的交流,平均每班不少于4人的经常性沟通,逐渐减轻了学生对我的敌意,我也改变了对学生课堂上的要求,不随意对学生进行讽刺、嘲笑,彼此之间接近了距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精神面貌焕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激活……

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位置。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易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易于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和教学双向活动的开展。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情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就要舍得“感情投资”,用真挚的爱去感染和激发学生,同他们交流思想,建立感情,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2 落实课下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随着教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学生与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沟通外,在课下同样有很大的沟通空间。表现在:一方面,我校学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校住宿,学生在课余有很多机会与教师直接交流;另一方面,大量的职中生都熟悉网络这种新的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主题的媒介给师生的交流也提供了新的沟通的手段。受学科特点的影响,职中德育教师与学生的课下交往相对于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职中德育教师在高中学生的心目中是社会学家的“雏形”,学生所见的很多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交流,就是说职中德育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领域;另一方面,职中德育学科教学的很多内容均在教室外进行,如学生自主的职中德育课题研究、社会创新活动等等。职中德

育教师在课下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机会。

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兴趣是获得成功的推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情感教学的原理,利用多种途径设置各种方法。利用课前五分钟时事联播,同学们提高了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胆量;在职二学习政治基础知识第十章《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中的关于“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时,组织学生分组演讲;在职一学习第六章《职业理想》中的“讲究求职技巧”时,采用角色扮演、好友比赛竞争法、活动表演法、讲练结合法、综合训练法等方式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才能。此外,在教学中经常运用齐声朗诵、学生个案展示、讨论发言等活动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亮相的机会,都能获得最深刻的情感体验,突出“快乐”的情绪,在课堂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有安全感、信赖感。如10级计网班的陈同学,刚上德育课,他不是睡觉就是讲话,反正不听,我曾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好好学习,上课时,我很留意他的表现,只要他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马上给予肯定,并在班上表扬他。经常性的表扬,令他恢复了自信心,如今他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课堂上活跃、肯思考,也激发了他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诸多因素制约的。当前,对教材设置的改革,教材教法的研究以及现代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引进,无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但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情感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它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活动,是优化情感本身的教育的最好的载体之一,情感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师用所应有的一种强烈的激情去打动和感染全体学生,使他们兴奋起来,专心致志地更积极地去接受知识,从而扎实地掌握知识。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情绪、情感等因素。因而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

3 教学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同时折射出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情感教学中要达到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

受我校“无失败技能考核”课题研究的启发,我对学生侧重形成性评价,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每次的随堂小测成绩及参加市以上单位比赛等表现实行量化评分,以加分为主,实施弹性的成绩;对在每单元的测验、期中考试中成绩不好的学生,我提供补考的平台,“一次没考好,再来一次。”我们这样鼓励学生,并以最高分登记在册。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优秀就是在不断的表扬声中夸出来的,在不断的成功鼓励中取得的。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师能有效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时,也可以实施显形与隐形的评价策略与方法,所谓显形方法,即“象征性评价”“积极性评价”“主动性评价”,它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有准备地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问题教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对他们更偏爱,并热情地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而隐形评价方法,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随时关爱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表现在细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动作,充满激励的延伸,这样所引起的师生情感交融的行为。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沉思和疑问的瞬间,鼓励他们追问,鼓励他们胡思乱想,鼓励他们猜测和怀疑。这样就能帮助他们的思想时时刻刻处于活跃状态。

小学英语教师德育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教师;班级管理;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帮助高中生培养并提升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并培养高中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而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就是高中生的教师,作为整体班级的核心领导者,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各方面成长情况,尤其是要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提高重视程度,教师要结合以往的实际教学经验,并且在原有的教育方法与管理模式上不断的进行创新与完善,全面关注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持续提高高中生的整体教育水平。

一、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传承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德育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高中时代是学生在身心发育成长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在此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会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教师要以此为开展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使其能够养成不伤害他人并保护好自身的良好习惯,明白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自尊心,怎样与人正确沟通,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水平,实现全方位的综合素养提升。

二、如何有效的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工作

1学校完善德育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是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起高中德育教学的重要性,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结构,也要关注德育教学评估。德育教学评估可以将笔试、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方式结合,这样让德育教学评估体系更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德育评价中,应将学生学习结果性评价向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推进,并通过鼓励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学生学习信心,使其更好的参与到德育知识学习中,进而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改善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

2树立道德模范,推动学生们的相互帮助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其实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同龄人的建议,同时他们也非常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多多观察学生们的日常表现情况,通过找出一个或者多个道德模范榜样,促使学生们从他们身上学到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促进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同时还能确保学生们对自己的行為进行审视并改正。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运动会,在运动会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有一部分学生踊跃报名,同时还会存在一部分的学生抗拒参加运动会。针对这个情况,教师需要让学生们明白集体荣誉的重要性,人就应该具备拼搏精神,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表扬那些表现积极的学生,然后带领抗拒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去观察表现积极学生的行为以及思想上的觉悟,促使他们形成为集体荣誉拼搏是值得赞赏的思想,同时还能让他们明白榜样不是某个帮助他人的同学,而是一种行为的表现。经过这样的教育教学,可以将学生和班级集体结合在一起,然后加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自觉向班级集优良道德标准靠齐。所以说,在教师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需要观察学生们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上的领会,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认可,通过赞赏他们的行为,促使其他同学将其视为榜样,然后引导学生们进行模仿。

3全面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在班级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也是班级科目老师的代表。身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的观念。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重视德育工作,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通过长时间培养,学生一定会在心理和身体上发生变化,由内而外地提高道德素养。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与人的相处模式,都会得到一定的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德育工作,教师能更好地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虽说教育工作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烦琐、复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生涯中的重要导师。因此身为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能力提升,在闲暇的时间进行教育培训,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不断提高德育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4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时期,时代迅速发展,社会进步,高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需要教师对德育理念和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以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要求。首先,教师要对时代发展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善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德育工作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从而加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此外,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德育工作水平,让自己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学习榜样,强化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例如,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这一行为,教师要深层分析其内在因由,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在信息时代,电子产品种类繁多,尤其是手机等电子产品,几乎每一个高中生手中都有一部。由于自制力不强,很多学生往往会在上课期间偷偷玩手机、发短信等,这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也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顺利成长。教师可在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导,告知他们把手机带入课堂的危害。

结束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渐地凸显了出来,所以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需要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并将德育教育有效地融入进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杨艳玲,法桂菊,李伟.优化班级管理,实施道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23(15):49.

[2]牛海丽.诚信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现代教育,2014,25(14):123-125.

小学英语教师德育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面对课改十年后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着兼职比例高、流动性大、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状,品德教研培训需要变革思路,遵循“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研究思路,处理好兼职与专任、专职与专业、主体与载体的关系,重新架构教研策略,促进品德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德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小学品德教师;品德教研

随着《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改革已迈入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的问题,始终是困扰品德学科教学有效实施的突出难题。如何优化教研培训,促进小学品德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南京市小学品德课教师的现状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骨干力量,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没有教师对学科的理解、认同和积极实践,学科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改革后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线的品德教师能否胜任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师的专业成长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制定符合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项目,首先要清晰了解全市的品德教师队伍的现状。基于此,2012年3月南京市教研室对全市所有小学的品德课任教师的自然情况展开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全市小学品德课的教师队伍专业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兼职比例高、流动性大、专业化水平偏低是这个学科教师队伍的特点。

(一)品德学科教师任教自然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4428名教师执教品德学科,其中女教师3450人,77.9%;男教师978人,占22.1%,男女比例失调;从年龄来看,这些教师的平均年龄约为36岁,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2090人,占47.2%,35岁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为52.8%,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但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在全市8个郊县中,部分退休返聘的教师仍然坚持奋斗在教学一线上,56-60岁的270名教师中有37人为退休教师,61岁上的教师多达13人。从学历层次看,全市品德学科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3029人,占68.4%;专科学历888人,占20%;专科、本科及以上累计为3917人,占88.46%。

(二)南京市小学品德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师是一支年富力强的拥有较高学历的队伍。但从教师任职情况、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该队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兼职比例较高,流动性大。根据市教育局职称办评审的有关文件规定,凡担任该门课程教学的周课时量达4-6节为兼任教师,达6节以上(含6节)为专任教师,不足4节为兼职教师。全市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有3164人为品德学科兼职教师,所占比例高达71%(见表1)。在专任的335名教师中,全市仅有122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品德专任教师(其中多因身体欠佳无法从事语文、数学主科的教学工作而转岗至此)(见表2)。

二是品德学科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较慢、专业化程度偏低。“教师在教学中所获得的专业领域的成长,即为教师专业成长”[1],主要表现为个人学科教学能力和教学知识水平的提升。融教学技能、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各种优秀教师的等级评比是评估和考核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显性指标,自2000年南京市教育局开展“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和“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评比以来,全市拥有品德学科市、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为285人(见表3),仅占全体教师总数的6.44%,可见这个学科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速度较慢。与此同时,已获专业发展相应称号的教师并非全都是品德学科专任教师,有些教师不担任或每周仅兼职2课时教学任务,由此产生“专业不专任”的现象。从表4可以看出,因各种原因不再从事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有124人,占44.6%,而在担任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158人中,专任教师仅有24人,占8.4%,其余47%的教师仍然兼职品德学科教学。这些无疑会中断或者弱化专业教师对品德学科研究的投入,最终削弱该教师学科专业影响力与辐射力,对于原本薄弱的学科师资队伍而言,更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浪费。

这些数据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呈现“三多”与“三少”的局面,即兼职教师多,专任教师少;参与教学实践的人多,从事学科专业研究的人少;普通教师多,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少。在“多与少”的转变中,教研培训责无旁贷,关键在于突破教师专业发展,以此找到学科队伍发展的增长点,从而成就学科发展。

二、对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思考

(一)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原则

“教师是一个专业,需要有专业的引领。”[2]针对南京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的现状,在教研培训过程,南京市教研室提出以下两条原则。

因“年段”制宜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品德课教师兼职与兼任、专任与专业、主体与载体的关系。由于教师编制所限,加之品德课不在考试范围内,品德课由班主任、校领导、管理干部或不能胜任其他教学工作的教师兼任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要立刻改变这一现状,全面实行由专任教师担任,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低年级教育教学规律。低年级正是小学生良好品性形成的关键期,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对学生有充分了解,需要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系,需要班主任的监督与管理,可见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由班主任兼任存在合理的一面。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内容呈现丰富性、宽泛性以及知识组织上的非体系化等特点,对教师的视野、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任职教师不是专任教师、不做专门研究,就不可能把握好学科特征和本质,课程实施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分年段实行专兼职任教,倡导中、高年段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相对兼任,有条件的学校(即拥有市区级以上品德学科荣誉称号的专业能手)逐步做到专任,稳定教师队伍,强化兼职与专任教师的专业研究。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意义,因此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多样的教研方式是开展研究的载体,最终服务于教师主体的发展。因此,主体是关键,加强对主体的关照,合理采用多样化的教研方式,尤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才能促进品德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因材施“培”的原则。遵循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研究思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教学的入门、修行到最后“修成正果”,每个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有“量身定制”的阶段性培训内容。例如,教龄不满5年的新教师,需要的是学科教学的通识培训;工作满10年以上的成熟教师,需要的是扩大教学视野的学科前沿理论培训;至于已获相应专业发展称号的优秀教师,需要的是诊断及培养教学风格的培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抓主要矛盾——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点,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课程改革工作与教育教学实践中介的教研部门,品德教研通过促进一切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一切发展,最终实现一切学生的发展。教研的力量有限,更何况目前“要将理想化的课程构建转化为教师理解和能够实现的教学,除了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努力外,制度的建设和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品德教研只能做“能做之事”——教师理解学科教学,做成“可做之事”——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品德学科教研培训的实施策略

遵循以上两大原则,自2012年9月起,南京市教研室采用一系列教研策略,不断打造全市优良的品德教师队伍,成效初步突显,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以下简称名特优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师专业素养也逐步获得提升。

1. 保底线、拔尖子、分层推进的策略

教研室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与特点,实施分层、分类、分步培养策略,重点培养学科中坚力量,重点打造学科领军人物,实现以点带面、面上发展的良好态势。

“保底线”是指明确品德课教学实施的底线与基准,即品德课有教师任职,而且课程教学符合学科特点与教学要求。为此,教研室一方面制定《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及教研管理建议》,并出台《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明确学科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及基本底线,加大行政方面的课程督查,强化课程的常态落实;另一方面通过示范课、观摩课,实施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扩大名特优教师的专业引领与辐射作用,还研究与编制“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1-6年级”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供全市所有品德学科教师学习,鼓励青年教师模仿、改编,积极创造。

由于品德课专职教师多为行政领导或即将退休的教师,根据这一现状,教研室实施个别化“保底”策略,即针对性地开展诸如关于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法的专题讲座与培训,深化所有品德教师对学科教学理念的认识,帮助他们上好这门课。对于4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则采取“拔尖子”策略,通过骨干研修、学术沙龙研讨、课例分析、观摩课专题研究等方式,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2. “岗位成长”策略

“岗位成长”是指基于岗位,促进自我自觉的发展与群体的整体发展;通过岗位,实现自我的多样发展与众人的差异发展。教师成长在于岗位教学,但每个人在岗位中的成长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发现: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五年之内,教龄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曲线呈上升趋势;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现一个平稳的发展趋势;八年以后,教师群体逐渐出现分化。5%的教师通过再学习,逐步发展成“专家型”教师,95%左右的教师却一直是表现平平的“教书匠”。[4]从前五年到优质5%的跨越,教研培训需要提供岗位成长的平台,让每位教师都能早走一步、快走一步、再走一步:针对市名特优青年骨干教师,设立了“南京市小学德育工作坊”,在特级教师带领下展开学科的前沿研究;针对市、区级学科骨干优秀教师,实施了“南京市小学品德学科人才库建设工程”,与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联合举办“南京市小学品德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采用通识培训、学科专业培训、校本培训、自主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综合能力;针对广大普通教师,倡导在自我教学岗位上成长,通过“5%造血干细胞”骨干教师的示范与引领,学会上好品德课,进而上好品德课。

3. “市区校联动”策略

要发挥自下而上的研究力量,用集体的经验与智慧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明确市、区、校三级教研职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市级“教研室作为地区课程发展中心,宏观上承担参与决策、专业引领与质量监测的角色,其研究重心是制定地方课程政策,研究课程发展”[4];区级教研部门则是在中观层面执行上级的教学决策,研究指导学科教学,起承上启下作用;校本教研是教研的微观组织,关注的是课怎么上,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不断提升学科教师自身的经验。

以往的教学管理制度将品德学科归属于学校的“综合组”,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混合编排成组,品德学科的校本教研无法开展。要充分发挥被称之为课程改革“第二推动力”的校本教研作用,需要完善品德学科的校本教研组的建设,以评估促进研究。自2011年起,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南京市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的有关规定,全市所有小学开始组建品德学科教研组,学科的专职或专任教师为教研组长,全面负责学科的校本教研。每个月学科教研组至少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品德学科教研组从无到有,学科教师找到了组织归属,研究氛围逐步形成。目前全市已评选市优秀品德学科教研组5家,他们鲜活的校本教研经验,成为广大学校借鉴与学习的对象。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策略的实施带来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逐渐稳定与强大、教研氛围愈益浓厚、教研品质不断提高。然而如何促进广大教师把品德学科教研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提升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力与执行力,仍是教研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也是教研部门今后的努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成尚荣.教研:站在打开的边界与专业支持的平台上[J].基础教育课程,2012(8):1.

[3]金艳.突破教师职业发展高原期的思考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06(6):61-62.

[4]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8):4-8.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 210018)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小学英语教师德育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精准扶贫理念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研究*

3、小学全科教师:内涵、价值及培养

4、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

5、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6、浅析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动因分析

7、我国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方法初探

8、新时期下小学全科教师的发展路径

9、面向农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探索

10、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11、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12、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必要性与策略

13、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牲与规律分析

14、小学英语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探究

15、湖北:试点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

16、未来5年将有5000名小学全科教师上岗

17、农村场域下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

18、河南首招千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19、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视域下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研究

21、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英语从教能力的培养

22、直导教学法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的运用路径探究

23、南昌城乡小学英语教师信念对比研究

24、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与研究趋势

25、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体育教学技能培养探析

26、路在何方:全科教师培养的趋势展望

27、“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素养美术的职前培养研究

28、安徽:定向培养3800名小学全科教师

29、核心素养视角下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价值意蕴及素质结构研究

30、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困境破解理

31、基于需求导向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践探索

32、广西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情况研究

33、基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浅析

34、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下的美术技法教学

35、提高小学全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思考

36、新升本院校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探索与未来展望

37、基于“UGST四位一体”的西部乡村全科教师培养可行性路径分析

38、小学全科教师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研究

39、卓越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40、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思考与实践路径

41、小学全科教师研究十年回溯及问题前瞻

42、广西今年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43、稳步推进我省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44、小学全科师范生音乐素质培养困境及改善路径

45、澳大利亚职前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46、3+1模式下重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探究

47、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及强化策略

48、小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构成及培养

49、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德育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浅谈

3、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培养探究

4、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核心素养探究

5、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6、浅谈小学音乐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

7、议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

8、小学音乐教师提高学生兴趣的策略分析

9、小学音乐教师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探究

10、关于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思考

11、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12、信息化时代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

13、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14、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

15、论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16、南山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优秀案例一场大聚餐引发的“角色”思考

17、浅谈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8、浅谈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提升

19、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探讨

20、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师从师技能

21、浅析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22、加强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的教学研究

23、示范教学法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24、浅析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5、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对策研究

26、中小学音乐教师合唱与合唱指挥素质刍议

27、浅析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

28、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教科研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29、试论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的必要性

30、小学音乐教师如何构建教学的高效课堂

31、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素养

32、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途径

33、浅谈小学音乐教师课堂调控的艺术

34、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提升浅谈

35、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36、新课标背景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新要求

37、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38、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策略分析

39、核心素养视域下三线城市小学音乐教师的乐与忧

40、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研究

41、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

42、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43、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浅析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5、延吉市朝鲜族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6、校本课程开发驱动模式下小学音乐教师的发展思考

47、小学音乐教师关于低年段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48、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知识和技能需求的探究

49、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效率

上一篇:王维诗歌有哪些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美国恐怖片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