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28

乡村体育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时期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思索当前农村小学各个学科教育,从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学校充分重视体育教育,教授学生更全面、系统的知识,教师也能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体育训练等,相较于过去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已有明显进步,但教学面临困境,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困境;对策

广大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认清体育教育发展困境,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践行科学教育方式,能真正站在学生体育发展的角度不断探寻教育新路径、新方法,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体育教育,培育学生更健康的身心,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

一、当前农村小学体育发展的困境

(一)体育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学生体育学习与练习不充分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对体育学科教育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但从体育知识教育与体育实践方面分析,农村小学在体育教育资源投入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由于小学阶段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多元,对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要求较高,很多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体育教学涉及使用的器械陈旧,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器材与教学并不匹配。加之很多体育运动需要相应的场地支持,如篮球,足球等运动,大多数农村小学是没有这样的教学条件的。因此,教育资源投入不充分是造成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

(二)教师队伍教育素养参差,亟待提升整体体育教师教育水准

我们不否认小学体育教师对教育工作投入的热忱,很多教师也不忘体育教育初心,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教育思想、经验等多方面多存在局限,同时教师队伍教育水准参差不齐,教师体育综合教育素养亟待提升。教师的体育教育水准直接关乎该学科教育效果,对学科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最为直接的。我们应当注重农村小学整体体育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提升机会,给予体育教师教学更高的关注度,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出发点真正与学生的发展相匹配,教师不断突破自我教育局限,创新体育教育方式,推动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稳步前行。

二、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对策

(一)体育教育融入信息技术,丰富学生体育学习认知

新时代背景下,应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困境,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融入信息技术,能深化学生体育学习认知,将体育课程更丰富、多元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营造热烈课堂氛围,强化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效果。

以小学体育教材中“武术”内容为例,学生学习武术的手型、步型,熟练进行转换,增强身体协调和柔韧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發展,领会体育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体育教学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将体育中的武术发展历史进行图文呈现,学生在观看中了解到我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学习武术能够强身健体,同时面对危险能自救与他救。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元呈现使学生明白学习武术的重要意义,将武术精神传递给学生。尤其学生在观看武术动作分解与比拼过程中会发现其非常考验人的反应能力,武术动作干净利落,就像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一样,要果敢前行。教师以信息技术做教育辅助,能使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有不一样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育体育综合素养。

(二)增强学生体育实践参与机会,强化体育技能培养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中,教师突破传统体育教育局限,为学生体育学习创造更多可能,可从教材内容及教育目标出发,适当增加体育教育投入,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育实践参与机会,进而强化学生体育技能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小学体育教材中“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为例,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发源于百姓中间,蕴含着人民的智慧,同时不同的民间体育活动又展示出不同的运动风采。教师重视此方面的教育,尤其结合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特点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热情,发挥体育学科教育价值。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民间体育活动器材,组织学生进行试炼比拼。如射箭、毽球、拔河等体育活动,不但强身健体,对学生力量使用、精准目测等能力培养效果显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民间体育活动比赛,如拔河,学生分成势均力敌的两组,先由学生自主进行训练和比拼,之后根据学生表现进行针对性指导。拔河重在组内相互配合,使力量集中在一起,保持节奏感,这也是体育精神的显现。对于表现优异的组,教师要给予鼓励,通过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活动实践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积累,增强体育训练,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增添一抹亮色。

(三)加强家校合作,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丰富课堂教学,还应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使学生真正受益于体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利用微信等沟通软件进行体育运动健康打卡,结合体育教育内容,如学生学习篮球,就练习每次拍球一百次,按周或月记录打卡,锻炼学生身体机能的同时,因为家庭的督促与支持,使得学生能够坚持体育学习与锻炼,强健体魄,更热爱体育运动。

三、结语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中,教师明确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方式,使学生能接受更科学有效的体育教育指导,发挥体育学科教育价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晓婵.在乡村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体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04):206-207.

[2]李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研究[J].田径,2020(11).

[3]文迎亚.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安阳县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07):146-147.

乡村体育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文化旅游 莲麻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以独特的乡村民俗、民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乡村发展衍生出来的农业与旅游一体化的模式,渗透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故乡村文化旅游对发展乡村旅游和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基于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发展深入了解、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乡村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拓展出了“乡村文化+旅游”的新模式。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中,有效地传播当地乡土气息和文化,进一步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

1 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乡村经济在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有巨大的比例,而乡村振兴更是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目前中国有关乡村振兴已经有了大量研究成果,截至2020年1月,中国知网上的数据显示“乡村振兴”主题的文献共15236篇,这两年发文数量更是呈现逐步上升的状态,乡村的振兴发展日益得到大众的关注与重视。

1.1 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对于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一些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庄乡土文化发展问题也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如安佳(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途径中提出,要充分认识村庄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尊重与延续村庄乡土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而寻找发展村庄乡土文化的新途径。而索晓霞(2018)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则认为在当下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注重将传统的乡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这让人们认识到当代的乡土文化发展所遇到的挑战和机遇,重新认识我国乡土文化价值,进一步使乡土文化价值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個新的发展方向。此外,陈龙(2018)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中发现我国存在着很多“乡村病”,乡土文化空虚化则是其一。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好“乡村病”,就必须解决当前乡土文化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截至目前,有关民宿为乡村振兴贡献的相关文献有14篇,酒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的相关文献有4篇。经归纳,研究主题可以分为酒文化旅游与乡村民宿旅游。

1.2 酒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带动,乡村酒文化旅游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通过分析与探索得出,促进酒文化旅游发展可以从很多维度着手进行加强和落实。

叶建平(2018)在《传统村落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粤北石塘的乡村振兴实践》探讨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多维度促进人、文、地、产、景等的发展,以推动乡村社区全面复兴;张文浩(2018)在《乡村再造的边界众筹模式探索——基于揭阳古村酒业案例的分析》提出了深化有共同情感纽带的地缘认同,借助众筹对边的参与和辐射有利于促进本地乡村的再造与结合的观点;张青兰(2019)的《金玉唐酒业:乡村振兴的领衔主演》通过对当地酒业民营企业的分析研究,从产业、文化和生态等的多维度振兴,指出当地对特色产业的挖掘,以庞大资源和强大市场影响力领衔乡村振兴。

酒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在地方“人情”的绑架泛滥显示出来的社会资源的治理不当和社区管理方式存在不足。刘升(2019)在《社会治理社会化: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的实现路径——以糖村治理滥办“人情酒”为例》分析了当地通过对泛滥的“人情酒”的有效控制,指出加强社会资源的治理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可行路径。

1.3 民宿旅游发展研究

近两年,随着各旅游区的发展,国内对“民宿”的研究逐渐成熟。其研究方向主要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战略为背景,探讨民宿对全域旅游、区域经济、民族特色等方面的促进影响。

田菊会(2018)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研究,构建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马历(2019)的《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贫困村域演变特征与振兴路径探讨——以海南省什寒村为例》立足乡村振兴,阐释乡村多功能转变,探讨振兴路径;龙彬(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万盛农村闲置中小学为例》提出统筹规划策略、分类闲置空间等多种路径活化利用农村闲置空间以促进乡村振兴;陈春(2018)的《乡村振兴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宅基地管理改革研究——以重庆为例》以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是国内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基础,研究并提出改革。

随着民宿数量大幅度上升,经营者与消费者逐渐将目光放在民宿的质量、特色主题等方面上,同时对民宿的研究也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给民宿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一定借鉴意义。如熊清华(2019)在《乡村振兴视域中的乡村民宿生活美学探析》中探析乡村民宿生活美学,角度新颖剖析乡村民宿,指出民宿是物质空间,也是地域文化传播的精神空间;倪毅(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小镇带动思路与路径研究——以开化桐村镇为例》研究指出要创新设计理念和发展模式,并针对某地区提出具体建议,提升吸引力,培育壮大民宿经济;孙小莉(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创新发展研究》搜索乡村民宿发展新途径,为民宿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未来,各旅游村落应适当发展符合自身特色民宿,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基于本文以莲麻村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研究对象,笔者梳理了近几年有关莲麻村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内容分析,有关莲麻村的研究主要是从品牌定位、视觉设计、村庄振兴及规划三个方面展开的。

1.4 莲麻村发展研究

随着莲麻村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具有莲麻特色的旅游项目不断得到开发,安虹钢(2019)在《广州市“特色小镇”品牌定位与互联网营销策略研究——以从化区莲麻“生态小镇”为例》提出莲麻村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项目,落实品牌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小镇;杨泽鑫(2019)在《地域性文化在旅游产品中的可视化生态应用——莲麻村为例》通过对地域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提出莲麻村旅游产品的可视化生态应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乡村文化振兴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徐进勇(2018)在《大都市远郊衰败型村庄振兴探索——以广州市莲麻村村庄规划为例》通过对莲麻村生态资源及文化产业等的分析,认为莲麻村可从乡村文化复兴、产业再造和城乡协同治理三个方面构建村庄的振兴路径。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赵翠斐(2019)在《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背景下莲麻村的发展研究》中通过对莲麻村实地调研,从特色文化产业、未来旅游规划、经济发展等方面给莲麻村提出未来发展规划和建设等建议。

现阶段以钟金宇、姚傲雪等为代表关于莲麻村的视觉形象研究较为详细。姚傲雪(2018)在《从化区村落品牌VI设计实践与探索——以莲麻村为例》提出莲麻村的旅游业发展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密不可分,VI设计在其品牌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钟金宇(2018)在《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视觉形象提升中的应用——以莲麻村为例》强调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视觉形象建设中的重要性,并论述了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视觉形象提升中的应用策略;钟金宇(2019)在《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探究——以从化特色小镇为例》分析了情感化设计和品牌视觉形象之间的相关性,结合情感化设计理念,对从化特色小镇的视觉形象设计进行探究。

通过以上的研究表明,构建莲麻特色小镇,莲麻村的发展离不开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专属莲麻特色项目,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走上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产业再造等振兴之路。

2 莲麻村旅游发展概况

莲麻村是广州市最北边的一个村庄,经过一系列的微转型,凭借其优渥的生态环境条件,开发建设了地方文化产业,打造了一张特色名片,获得“全国文明村”“国家美丽宜居村示范”等荣誉称号。莲麻村为建设环境舒适的文化旅游小镇,进行环境治理工作,对亟需完善的工程項目进行了重点整治,整治面积约6公顷,惠及全村人民。

2.1 莲麻村的主要产业及产业的规模

莲麻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至今已形成三大产业:酒文化、特色民宿、红色文化。三大产业别具一格,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有酒文化浓厚的“酒鬼街”、酒作坊和莲麻特色的民宿,而民宿、客栈往往结合酒业,二者共同发展;而记载红色历史的“黄沙坑”,是学习、继承、弘扬红色精神的基地,是莲麻核心文化之一。数据更新至2018年12月31日,莲麻村运作民宿有26家,其中包括经济型民宿以及特色观赏型民宿;经营的酒馆有28家,可提供餐位1524个,已营业的酒铺有30家。三大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旅游建设,而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利润,从根源上优化莲麻村的经济结构。

2.2 莲麻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增加经济收入

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建设,大幅提高莲麻村的经济收入水平。据统计,2018年,在特色镇建设中,330户村民通过就业增加收入,年收入16824万元,平均每户增加2570万元;47户村民通过创业(跑)增加收入。居民小区、酒吧、酒楼、农村电子商务等,年收入49176万元,平均每户增加12610万元;59户村民通过制茶、制作豆制品、仙草、养蜂制蜜等项目增加收入。例如通过配售,年收入189万元,平均每户增加4740万元。

3 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莲麻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其发展在三个方面使当地逐步走上振兴之路,三大产业分别是:红色文化、酒文化、特色民宿。这三大产业别具一格,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3.1 红色文化抗大旗,历史赋能莲麻

3.1.1 历史与发展现状

(1)莲麻村红色文化发展历史

作为粤北抗日战争的老区和重要战场的吕田镇,黄沙革命纪念遗址的建立是为了纪念曾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自1942年以来的不断发展,黄沙坑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现黄沙坑已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红色革命遗址,以此使得莲麻村成为具有红色因子的村落,丰富了莲麻村的红色文化底蕴。

(2)莲麻村红色文化发展现状

从2016年从化区的吕田镇莲麻村黄沙坑革命遗址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到2017年村民的修整,莲麻村的红色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宣传和发展。现如今,“莲麻村”建设有东江纵队军事展览馆、黄沙坑革命纪念馆。莲麻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黄沙坑革命基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学习强国的潮流下,莲麻村红色基地大概每天都会接待前来学习的团体,最多的一天有超过20个团。

3.1.2 红色文化助力经济发展

黄沙坑红色基地的开放带动周边饭店与小摊的发展。纪念馆旁边建有“黄沙坑饭店”和售卖当地特产的小摊,摊主们表示是利用空闲时间来售卖自己家里制作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食品,这成为居民的收入来源之一,也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

当地的旅游观光车司机、红色基地的讲解员等这些红色基地的工作人员都由当地居民担任,村民们能够主动向村委会提出申请这些岗位,审核通过后对该居民进行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岗位,减少中青年人口外流,因此,莲麻村当地的就业环境也大大得到了改善,使当地的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调配,推动了乡村振兴。

3.1.3 建议与对策探究

“莲麻村红旅事业对当地经济有着不可取代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调研过程中会发现存在几点不足,结合当地的调查情况和相关文献,对莲麻村红色文化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落实民生工作

任何一项事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干部和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普遍是“短视”的,这一点绝非有诋毁劳动人民之意。而发展项目落地运行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接纳与支持;因此需要干部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兼顾“远见”与“短视”两种视角,踏实做好红旅事业。

(2)提倡以红色为主导的“色彩旅游”

红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红色因素,而且还要借助其他的旅游资源,避免使红色旅游的发展形式单一。

莲麻村位于国际大都市广州市内,车水马龙、嘈杂的都市生活与恬静舒适、山清水秀的乡村生活分别作为“斥力与动力”,将城市中的人引向乡村。以某种角度来说,生态环境是该地旅游得以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

在受访的游客中,较大部分表示最吸引自己的是莲麻村的生态环境。可尝试建立“红+绿(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兼顾寓教于游、娱乐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吸引游客,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依托青山绿水把红色教育凸显得极具个性化,形成独特品牌。

(3)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酒业

乡村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将其所蕴涵的核心价值挖掘出来,使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坚定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自然情感[1]。

虽说莲麻村红色基地配套设施齐全,但其红色资源依然停留在浅层的展示上;游客们更多是走马观花式的粗略观看,很难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重游率。应深度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将较为抽象的红色革命精神借助戏剧、手工艺品等加以呈现。

酒业为莲麻村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在每年的国庆节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酒鬼节”,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考虑将莲麻村的红旅事业与酒业结合,通过“酒鬼节”使酒的销售达到宣传弘扬的目的。

3.2 “酒香不怕村落深”,酒产业激活莲麻

3.2.1 历史与发展现状

(1)莲麻村酒文化发展历史

莲麻村地理位置独特,山、水、空气优势使得在同样的原材料和技术支持下,莲麻村酿出来的酒突显出了不一样的特色,几百年的酿酒文化早已融进了村民的生活。

近几年来,莲麻村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改造、发展莲麻村特色酒文化产业,用青山绿水打造出良好的口碑。当前,莲麻村已经开业且良好经营的酒铺有30家,而正在经营的酒馆有28家,提供餐位有1524个,其中包括核心区23家,餐位数有1270个,和非核心区5家,餐位数有254个。酒吧、餐馆和酒厂的开业极大地促进了村民的就业和收入。

(2)莲麻村酒文化旅游特点

2018年,“美丽莲麻·酒溢飘香”的主题酒文化节顺利在莲麻村开展。通过设立酒坊文化长廊,莲麻村白酒的独特魅力得以完美展现,进而提高了酒的知名度,释放出了莲麻酒文化的发展潜力。该酒文化节还设有隆重的开坛典礼,聘请知名品酒师对酒进行点评,酒的凭证得到肯定,进一步促进莲麻村酒文化旅游的发展。

3.2.2 酒文化助力经济发展

莲麻村酒文化旅游是一种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专项旅游[2],由前些年莲麻村得到开发之后正式形成,很好地将酒的生产、酒的酿造和酒的销售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类极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1)扩大当地的知名度

近几年莲麻村的经济增长大大得益于酒文化知名度的提高和当地酒文化旅游的发展。古色古香的酒坊旅游、融合原始元素的酒家酒铺、独具特色酿酒文化、纯正香醇的莲麻白酒。一张独特的白酒名片的打造,使莲麻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从而吸引了更多社会公众的关注,促进了消费者群众的增加,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2)优化当地产业结构

莲麻村酒家、酒坊、酒铺的建立提供了就业岗位,大力改善了莲麻村当地的就业环境。酿酒作坊和销售平台的建立,打开了当地酒的销路,更多的村民将发展目光转移到酒文化旅游上。使当地的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调配,协调了当地的人力资源,极大地带动了莲麻村经济的增长,推动了乡村振兴。

(3)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酒文化旅游日益发展的同时,相关产业链也得到了延长。一方面,莲麻村的电商平台建立,实现了农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也在酒文化旅游的推动下日益完善。莲麻村产业鏈的延长,促进了当地酒文化旅游发展。在产品做精、服务做优、产业链做长做好文章,酒文化旅游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3.2.3 建议与对策探究

(1)广泛宣传提高消费者对酒文化的认知

利用莲麻村现有的白酒特色,开展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打造出具有差异化且不失莲麻特色的酒坊文化体验活动。如,设计完善酒坊参观浏览路线,营造更加良好的酒文化氛围,成就独具特色的莲麻村酒文化。通过宣传当地酒文化特色,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和认同感,完善酒文化旅游服务,以优质的莲麻酒文化旅游拉动莲麻经济增长。

(2)丰富莲麻村酒文化旅游内涵

在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基础上,更好地通过利用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实现莲麻村酒文化产业和其他支柱产业的融合,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酒文化中,赋予莲麻村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莲麻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从而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者对酒文化旅游的精神需求,使莲麻村酒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3.3 古香古色客家屋,特色民宿助莲麻

3.3.1 历史与发展现状

在莲麻村,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古老的围屋,围屋大门牌匾上写着广玉帝、楚开帝和元康的名字。这些都是客家传统的一轮、两轮甚至三轮的围龙屋。莲麻村客家围屋大多以四角楼的形式存在,俗称“四门回廊”。在20世纪60年代初,莲麻村对围屋进行翻造和维修,统一了围屋的建筑风格。

随着莲麻村的不断建设,在其客家围屋的原有特色基础上,莲麻村的独特建筑风格得以传承。2016年,华夏学院租了这座被围困的房子,并将其改造成了华夏莲舍的一座住宅,成为莲麻小镇的亮点。华夏莲舍保留泥砖、瓷砖等原有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元素,配备先进设施,提供了现代化便利。特色民宿已成为莲麻村一个知名地标,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提升了莲麻村的文化旅游竞争力。

3.3.2 民宿文化助力经济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显著特色

莲麻村发展乡村民宿旅游,提供岗位,增加乡村就业率,有效实现乡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3];莲麻村在开发之前,原是一个较为荒芜的地方,主要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缺少大型轻、重工业的发展以提供适当、适合的岗位,乡村存在诸多剩余劳动力。旅游业发展为此带来契机,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村民开拓创业,或者为其打工,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优化乡村劳动力、产业相关联等模式。乡村民俗经营者将当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提高了原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增加经营、租金、股份收益等收入[4]。莲麻民宿在发展过程中摸索符合自身的经营模式,形成自身的特点,逐渐优化形成品牌,构建莲麻村特色形象,避免了“千镇一面”的局面。

(2)延伸乡村产业链,促进多样化经济增长

改善过去乡村以种植为收入的单一模式,使乡村收入多样化,从而增加乡村集体收入,促进乡村振兴。过去莲麻村发展农业,很大程度依赖当地气候、季度收成,收入不稳定;民宿的发展改善单一的收入模式,村民不仅可以依靠农业收成,多样化产业也带来可观的收入。乡村民宿发展延伸产业链,带动当地特色产品和传统农副产品的出售,乡村通过增加销售额以增加乡村收入。同时,乡村民宿发展带动餐饮、购物、娱乐、游览、交通、体验等产业链,为当地居民提供增加收入的途径和方式,从而带动乡村经济。以充足的客源作为前提,民宿发展、升级、完善以满足游客需求,于是带动餐馆、交通等产业链的开发和优化,使村民收入多样化,拉动了莲麻村经济的增长[5]。

(3)协调城乡人才资源,乡村发展未来可期

发展乡村民宿旅游,有效吸引外出的求职者归乡创业,大力增加人均收入、乡村收入;有力协调城乡人才资源,为乡村发展带来宝贵的人力资源,增加了乡村振兴的机遇和潜能。乡村民宿的发展,加大民宿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带动培训机构的发展、完善,培养相关的人才,为莲麻村的经济建设打造人才市场,有效助力莲麻村振兴,更好开拓莲麻村,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3.3.3 建议与对策探究

当下的中国,民宿旅游大热的背后,民宿的专业化问题也逐渐突出,在综合考察当地情况和研读文献后,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特色为本,突出民宿旅游特色

民宿,应该要保留其原有绿色生态和民俗文化特色。真正意义上的民宿,应该让游客与当地的居民融合到一起,这是一种体验性的旅游休闲产品。莲麻村发展民宿,要利用好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在保留其原真性的基础上壮大民宿的发展。

(2)增加参与体验,打造民宿旅游品牌

民宿发展应让游客享有更加真实的体验感与融入感,比如吃、住、工作和娱乐。相似的情况有中国台湾的“生态之旅”,通过夜晚看蛙鼓鸣、萤火虫等活动,为游客营造了回归童年的氛围,给予游客别致的自然体验。莲麻村还可以从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出发,充分开发独具农村生态活动特色的产品,以满足更多广大群众的需求,开辟更大的市场。

4 “莲麻村”发展存在的不足

虽然莲麻村自2016年作为首批试点特色小镇开始发展以来,取得许多可喜的成果;但纵观莲麻村整体发展现状,仍然存在不可忽略的不足。

旅游资源较为分散,未能很好地发挥整体作用。酒业、民宿业、红旅事业是莲麻村的三大经济支柱。调研发现,当地游客的旅游目标大致可分成三种:参观游览当地特色民宿,感受莲麻民宿居住体验;以参观当地酒业为主要目标,在当地民宿寄宿;以学习当地红色革命遗址为主要目标,在当地民宿寄宿。从此可以看出,酒业与民宿业、红旅事业与民宿业之间有着较大的黏性,但红旅事业与酒业或者说三大经济支柱之间的黏性较低。

开发整合旅游资源是为了增长旅游相关产业链,增加游客量,提高游客体验感。以系统论的观点,运用旅游开发中“由点及线带面”的宏观统筹思想,且针对红旅事业对于普通游客吸引力不强这一现象,可在后续发展中突出联系三方资源,整体推动莲麻村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5 “莲麻模式”的启示

5.1 设计特色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整体形象

从进入莲麻村的旅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售卖产品的小店。店内售卖的产品种类繁多,像富有莲麻村特色的明信片、民宿雕塑以及一些民间工艺品等,做工精美,但缺乏创新性,大部分的旅游产品在其他的地域文化产品中均有相似。故在莲麻村旅游产品设计中,应有所创新,打造莲麻村自身旅游产品品牌。乡村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乡村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风俗习惯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同时适当变换设计思维和方法等来设计、创新出独具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既追求产品自身品质,又巩固其与乡村、时代的内在联系。一个好的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购买,给乡村带来经济收入,也能起到宣传自身本土文化的作用,更能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6]。

5.2 结合乡村特色文化,形成特色旅游路线

从莲麻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可以看出,莲麻村是将乡村当地存有的红色革命遗址发展和周边的绿色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了“红+绿”的特色旅游线。我国的红色文化旅游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如果仅仅是以红色革命遗址作为游客游玩参观之处,那么将会大大削减游客的兴致。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可适当将红色旅游与自然山水、山体林相景观以及其他固有的特色文化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旅游线,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也可提高游客们的重游率。也可策划一些原乡生态文化节事活动以及红色革命遗址免费开放活动,如徒步节、红色革命打卡等,以吸引人气,提高當地旅游品牌知名度。特色旅游路线既可以寓教于游,又添加了众多娱乐性、趣味性,直接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以及提高了乡村经济活力[7]。

5.3 乡村产业集群化形成统一整体,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旅游

莲麻村的酒业、民宿业以及旅游业等乡村产业形成了统一整体,使当地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原乡生态文化共同结合,打造了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从日本的乡村旅游发展来看,日本通过将休闲农业、养殖业、观光果园等乡村产业集群化形成统一整体,各产业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推动发展,最终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通过推进乡村产业集群化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黄三生,凡宇,熊火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价格月刊,2018(09).

林富强,晶晶,于立芝.烟台葡萄酒文化旅游发展探析[J].酿酒科技,2018(03).

周建标.发展乡村民宿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以福建省为例[J].经济视角,2018(06).

官长春,江金荣,黄海棠.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宿精准扶贫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9).

游上,史策.发展民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8(13).

沈晰琦.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

徐进勇,李滔.大都市远郊衰败型村庄振兴探索——以广州市莲麻村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8,34(05).

乡村体育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乡村体育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对广东省政府划定的“13个省级重点扶贫特困县”之中的11个县的66所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改善,但区域不平衡,浪费与紧缺现象并存;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困难,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得到局部缓解,但城乡结构性缺编严重,职称结构不合理与晋升难并存、职业前景悲观造成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喜欢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全国和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广东省贫困县或非贫困县学生睡眠时间小于教育部的规定值及全国学生平均值。在广东省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厘清贫困县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广东省贫困县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精准定位、精准识别及采取精准措施的关键。

关  键  词:学校体育;精准扶贫;贫困县;广东省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现阶段“攻坚脱贫”成为新时代国家和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决胜期。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和彻底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已成为政府、学界的共识,对“教育扶贫”等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采取有效措施,到2020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提升贫困地区人才素质,彻底阻断贫困根源,实现“扶贫”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广东省经济强省、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战略目标的需要[1]。为此,本研究关注贫困地区学校体育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望为“教育扶贫”提供针对性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按分层抽样原则抽取广东省政府划定的“13个省级重点扶贫特困县”的清远(清新、连南、连山)、梅州(五华、丰顺、大埔)、河源(紫金、和平、龙川)、揭阳(揭西)、韶关(新丰)11个特困县(河源有5个特困县,本研究选取了其中的3个县)共66所学校的小学5、6年级及初中、高中共8个年级的学生、体育教师、体育科组长。

2)访谈调研对象:对广东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负责人7人,学校体育教育领域专家6人,学校体育科组长(负责人)36人。

1.2  问卷制作

1)问卷制作。分为体育教师A问卷、学生B1-3问卷、体育科组长(负责人)C问卷3个层面。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分别从如下方面制定问卷的最初条目:(1)学校体育教育、体育课教学执行、政策实施、教师基本情况与稳定性、资源的利用;(2)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手段、内容、条件、效果、家庭、社区;(3)学校体育硬件与软件、课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等现状与体验程度。条目的回答和计分采用里克特5级评分方式,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依次计5、4、3、2、1分。

2)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邀请体育教育专业领域内5名专家分别对3个层面的问卷进行评价和修订,删除不合理条目,并根据专家意见修订相关条目,最后A问卷保留53个条目,B问卷保留50个条目,C问卷保留23个条目。其中,A问卷与教师个体相关的16条,与学校教育相关的26条,与个人认知、工作环境相关的11条;B问卷与家庭教育相关的10条,与学校教育相关的20条,与学生个体认知相关的11条,行动实践5条,社区4条。C问卷与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资源相关的7条,与师资结构、学生情况相关的3条,与工作任务与待遇相关的4条,与《标准》实施相关的4条,与体育课教学相关的5条。对学生问卷、教师问卷、科组长(负责人)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54、0.866、0.872,通过检验。

3)为了使问卷的文字表述能够符合小學5、6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两位小学语文老师对问卷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建立小学5、6年级学生专用的问卷复本。

4)增加4个反向条目作为诚实度检测,这4个反向条目与问卷中另4个条目一一对应,内容一致,提问方式相反。

1.3  问卷发放

1)现场对调研的66所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各3名共198名一线体育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198份,回收198份;

2)现场对22所小学、22所初中、22所高中学校以班为单位:(1)小学5、6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各15名,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 320份,回收1 163份;(2)初中3个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各15名,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 980份,回收1 556份;(3)高中3个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各10名,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901份(因部分学校没有高中2年级或高中3年级),回收868份;

3)现场对调研的66所学校的66名体育科组长(负责人),发放问卷调查表66份,回收66份;

4)访谈调研:针对相关贫困县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政策实施、场地资源利用等内容开展个体访谈、交流、专题论证。

1.4  问卷的筛选

在回收的问卷中,对超过5题未回答的问卷做废卷处理。另外,根据诚实度条目的测试,4道反向题与相应正向题的得分相差超过4分的问卷也做废卷处理。最终获得A有效问卷185份(小学59份、初中62份、高中64份),有效率93.43%;B1有效问卷926份,有效率79.62%;B2有效问卷1 272份,有效率81.75%;B3有效问卷655份,有效率75.46%。C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100%。

1.5  统计分析

采用常规统计和多元统计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省贫困县学校体育现状

1)体育教学场地资源现状与使用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粤府[201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2]、粤教基[2013]17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的通知[3]、粤教基[2014]14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4]把体育场馆“达标”作为考核项目之一,为此各市、县(区)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建体育场地设施,87.88%的贫困县学校修建了田径场,缓解了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但体育场地仍然严重不足。中心城区(镇)小学1 000~1 500学生(20~30个班),初、高级中学1 000~2 000学生(20~40个班)的学校仅拥有一块200米田径场、一块篮球场地的学校的比例高达40%,与教体艺[2008]5号《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的“小学20~30个班体育场地配备300~400米田径场1块、篮球场3块、排球场2块;初、高级中学20~40个班体育场地配备300~400米田径场1块、篮球场3块、排球场3块”[5]差距较大。仅9.09%学校有室内(风雨)运动场地,且主要集中在县城重点高中学校,广东地处亚热带地区,降雨频繁,室内(风雨)运动场地缺乏成为制约开齐开足体育课的重要因素。

在对贫困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情况的调研中,78.38%的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资源使用率高,20.27%的体育教师认为本区域内学校体育场地存在资源闲置现象。造成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闲置的主要原因,91.87%的教师认为“并校、撤销学校是造成场地资源闲置(使用率不高)、过剩”的主要原因,2010—2018年,11个贫困县每个县并校、撤校约3~5所;在对省、地、县(区)分管学校体育教育的负责人,学校体育科组长(负责人)的访谈、座谈调研中,近90%受访者对粤府[201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 、粤教基[2014]14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贫困县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增加(改善)主要得益于上述政策文件的达标考核推动,因政策文件提出的“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 补短板目标考核需要,当地政府在体育运动场地建设上主要把经费投入在体育基础设施较薄弱的乡村学校中,近5年,乡村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90%以上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仅能够满足体育课教学需要,而且还有富裕。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1)经费投向缺乏精准预判,近8年中心城区(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投入严重不足,近70%中心城区(镇)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受到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影响;(2)对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精准研判不足,造成约20%的新建、新修运动场地设施因部分乡村学校合并、撤销,学生萎缩等原因造成闲置、浪费;(3)地方政府缺乏对城镇化进程(户籍政策)加快而带来大量学生流向中心城区(镇)学校的精准预判,给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本已紧缺的中心城区(镇)学校体育课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在贫困县的乡村学校合并、撤销已成趋势的情况下,部分闲置、过剩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如何科学利用?中心城区(镇)学校在体育场地设施已十分紧缺而又承接了大量流入学生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体育场地设施问题?政府已规划的乡村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是否需要继续建设?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体育课开展情况。

66所贫困县学校均执行国家要求开设体育课,93.35%的教师认为无法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体育课教学,影响实施的原因(限选3项,多选),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体育场地设施(94.19%)、区域环境条件(37.79%)、体育教师专业技术(33.72%)。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难是贫困县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66所学校中具有年度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的分别为66.49%、71.35%、54.59%、84.86%,教学计划拥有率不高;72.73%的学校体育课是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其他学校体育课是采取跨年级或跨不同班级的“走班制”。

66所学校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开齐开足体育课;81.82%的学校每学期体育课教学时间在11周,90.91%的学校存在体育课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在对体育教师“体育课停课(占用)的主要原因”调研中,68.10%认为下雨无法上课,10.81%认为文化课需要占用,5.95%认为学校重要活动占用、7.57%认为没有老师(请假)停课。体育课停课或被占用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室内运动场,下雨不能上课。这一调研结果与目前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体育课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是因为体育课不重要、学校不重视”[6]的观点存在差异。

通过看课、座谈、问卷调查等发现,贫困县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紧缺的问题,不同程度地造成体育课开课困难、体育课流于形式的现象。77.27%的学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趣味性体育游戏、田径(跑、跳)、学生自由练习为主;在对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评价调研中,52.97%的教师认为“本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质量需要提高”,分别有62.16%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场地、器材缺乏”、37.84%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存在问题”、33.51%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学时得不到保障”是造成体育课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另外,“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也是造成体育课教学质量差的原因。在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多选项调研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解决体育教学场地不足”占68.65%、“开展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占50.27%、“开展公开课教学评比或交流”占38.92%。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实施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72.73%的贫困县学校已开展了《标准》测试工作,大多数学校是从2016年开始实施。在已开展《标准》测试的学校中,有近50%的学校没有上报学生《标准》测试数据。在对您是否了解《标准》的测试要求与方法的调研中,66.49%的教师认为了解,21.62%的教师认为基本了解。几乎所有已开展了《标准》测试的学校均采用电子测试(需人工抄成绩)的方法完成《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

学校体育课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困难、课程教学质量和《标准》实施与上报率不高,主要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紧缺、基础教学文件不健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失、课程缺乏多样性、体育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相关。

2.2  广东省贫困县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1)体育教师学历与专业结构。

在被调查的185位体育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为零,61.62%的教师为本科学历、26.49%为大专学历,11.88%为其他学历,与广东省非贫困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研究生6.00%、本科65.32%、大专18.95%、大专以下9.7%的学历结构[7]比较,在高学历教师数量上存在较大差距,与粤发[2018]25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80%和95%,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到20%”[8]存在巨大差距;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中,体育专业的占83.24%、非体育专业的占16.76%。

2)体育教师教龄结构。

广东省贫困县体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其中,10年以下教龄的42.16%,11~20年教龄的30.27%,21~25年教龄的11.89%,25年以上教龄占15.68%,从教龄结构看,广东省贫困县近10年不会出现因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而出现断层的现象。广东省在贯彻落实教发[2016]18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9]政策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充实到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学中。

3)体育教师职称结构。

体育教师中,高级职称为3.78%,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分别为47.57%、45.41%,其他为3.24%。从贫困县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可以看出:(1)贫困县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极低,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近50%,与粤发[2018]25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幼儿园达到8%、小学达到15%、初中达到30%、高中达到40%”的实施意见差距巨大;(2)教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存在极不合理现象,高级职称7人占2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不到25%,仅占21~25年教龄教师的13.7%,与粤人社规[2016]5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10]提出的“本科学历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可申报一级;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可申报高级教师”的实施方案同样存在差距。由此可见,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职称既存在结构不合理,更存在晋升难的问题。

4)体育教师工作状况。

贫困县中心城区(镇)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师每周担任18节体育课教学、4节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以上教学任务的分别为59.32%、53.22%、46.87%,乡村小学、初中体育教师每周担任12节体育课教学、2节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以上教学任务的分别为40.07%、34.72%。在调研中还发现,乡村小学、初中体育教师中有近20%的教师除担任体育教学任务外,每周还需担任4~6节其他學科的教学。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城乡结构性缺编问题十分突出,中心城区(镇)学校与教体艺[2008]5号《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的“体育教师配备基本标准: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的要求存在差距。

5)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广东省政府从2013年起实施了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6年有33万农村教师享受人均每月815元的生活补助,2018年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人均不低于每月1 000元。但是,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差距明显,这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对66所学校体育科组长(负责人)问卷调查发现,几乎每所学校都存在体育教师因各种原因辞职、调离、“改行”的现象,近5年累计离开学校2人(含2人以下)的占22.72%,3人(含3人以上的)占10.60%。在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前景调研中,57.30%的教师认为对职业前景悲观;在对“职业前景悲观”的原因多选项调研中,73.51%的教师认为是职称晋升难,48.10%的教师认为是工作环境差,25.41%的教师认为是夫妻两地分居,24.86%的教师认为是找对象困难,30.27%的教师认为对职业发展看不到希望。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稳定、留住贫困县体育教师队伍,提高工资待遇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贫、富地区差距,提高贫困县体育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11],特别是在职称评审、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受教育、评优、住房等的政策激励上。不可否认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晋升难,教师队伍思想不稳定有政策落实的问题,但也存在体育教师素质不高和知识更新慢所造成“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2.3  广东省贫困县学生体育兴趣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1)学生体育课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贫困县学校学生,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兴趣均比较高,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分别为70.41%、71.49%、65.65%,且该比例高于全国同龄学生[6-12]。

周一至周五,除上体育课外每天1小时课外体育锻炼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为70.62%、65.09%、41.53%,明显高于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58.57%、42.69%、28.52%[7]和全国学生[6-12],与学者提出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致[12]”的结论存在差异。其中原因一是广东省贫困县寄宿制学校比例高,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住宿为4.64%、73.82%、77.86%,学校封闭管理,课余时间便于组织课外体育锻炼;二是贫困县学生父母管教约束不如城镇学生严,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和城镇学生放学后进托管班(兴趣班)学习有一定关系。

在对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多选项调查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认同度较一致,羽毛球、游泳、长跑、篮球位列前4位,近几年推广的“校园足球”运动项目受冷遇,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十分少,在13个被选运动项目中位列第5、6位;而长跑入选第3位出乎预料,其中原因:一是近几年塑胶田径场的修建(87.88%的学校拥有)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场地设施条件,同时高质量的田径场也提高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二是贫困县学校寄宿制学生多,在运动场地不足的情况下,长跑作为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便于组织。

2)贫困县学生家庭对体育锻炼支持情况。

在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你的父母在经济上是否支持你购买体育锻炼用品”的调研发现,“不清楚(没有问过)”的分别为68.14%、70.68%、64.42%,“不支持”的分别为19.64%、26.49%、27.18%;在对初中、高中学生“是否参加过中考体育考试项目培训”的调查中,仅6.79%的请过家教,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学校学生的23.90%的比例存在较大差距[13];在对“父母是否希望(鼓励)你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0.80%、66.19%、56.34%,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初中71.39%、高中59.78%的比例存在差异[13],说明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父母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越高[12]。

3)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与睡眠状况。

贫困县学生周一至周五课余时间的安排选项(多选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用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排位均较低,位居前3位的均为学习、电脑(网络游戏)、玩手机,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课余时间安排选项前3位的学习、上网(网络游戏)、看电视稍有不同[13]。

在被调研的2 853名学生中,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周一至周五,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8小时以上的分别为59.08%、32.63%、14.06%,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初中生29.39%、高中生13.55%的比例差别不大[13],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的规定值[14]及全国同龄学生小学77.5%、初中学生50.7%、高中学生15.7%[15]的比例存较大差异。其中原因:一是教育部门出台的减负举措在广东省学校并未取得明显成效,学生课业负担仍然繁重,与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16]中发布的“四年级学生达到规定的10小时睡眠时间比例为15.7%,八年级学生达到规定的9小时睡眠时间比例为14.6%”、“30%以上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的结论基本一致;二是受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早锻炼(晨跑)的影响,近70%的学校早锻炼(晨跑)时间为早上7:30左右开始,学生起床早参加学校早锻炼影响学生的睡眠;三是受广东省生活(晚睡)习惯以及气候(夏季时间长)的影响,在睡眠时间上相对其他省(市)存差异;四是广东省学生升学竞争压力大,名校与普通学校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上好学校以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为代价换取更多的学习时间是家长的无奈之举。

3  结论与建议

(1)贫困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改善,但区域發展不平衡,浪费与紧缺现象并存。如何解决中心城区(镇)学校因学生大量流入,给本已十分紧缺的体育场地设施造成更大的冲击,是目前贫困县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建立以省级财政投入为主,市、县(区)财政投入为辅的基础教育经费统筹与分配机制。通过建立贫困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项目库管理、项目评估等办法,提高经费使用绩效,避免产生新的发展不均衡与经费浪费。

(2)贫困县学校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困难,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开齐开足体育课存在问题,主要受到师资、场地设施、教学管理、城乡区域环境、课程标准缺乏多样性等影响。建议探索多元适合本地的贫困县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地方特色、民俗特点开发与制定适合本地区贫困县的体育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摆脱贫困县學校体育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内容单一、资源缺乏的困境。

(3)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在广东省有关政策的影响下得到局部改善,教师的教龄结构趋于年青化,但体育教师城乡结构性缺编十分突出。从精准施策的角度看,相对于提高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生活补助标准而言,目前更急需要的是职称晋升特殊政策。建议建立贫困县学校教师“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审制度。制定“广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指导标准”,通过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标准解决学科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加强对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多元化发展。

(4)贫困县学校喜欢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全国和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应引起重视的是广东省贫困县或非贫困县学生睡眠时间与教育部的规定值及全国学生平均值存在较大差异。建议落实中小学学生减负政策,改善学生睡眠状况,加强地市、学校对《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等政策落实的问责与责任追究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焰,徐荥,蒲毕文. 广东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J]. 体育学刊,2015,22(4):95-98.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Z]. 2013-02-21.

[3]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的通知[Z]. 2013-08-19.

[4]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Z]. 2014-06-09.

[5] 广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广东省贯彻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 2017-07-25.

[6] 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 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 体育科学,2012,32(11):3-18.

[7] 徐荥,蒲毕文,徐焰. 广东省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调查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16,37(5):80-83.

[8]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Z]. 2018-08-26.

[9] 广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广东省贯彻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 2017-07-25.

[10] 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 2016-04-22.

[11] 刘正萍,江婷婷. 贵州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6):102-105.

[12] 宋逸,张芯,杨土保,等. 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47-354.

[13] 徐焰. 基于学校体育教育视野下的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安徽体育科技,2018,39(5):71-76.

[14]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Z]. 2017-12-05.

[15] 章建成,平杰,任杰,等. 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干预策略分析[J]. 体育科学,2012,32(12):15-23.

[16] 广东省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Z]. 2019-05-08.

乡村体育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以及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乡村文化,便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的发展,建立运行机制以及管理体制,让乡村文化提高活力,在保证政府的财政投入稳定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能。本文首先讲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讲述新时期乡村群众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乡村群众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策略

引言: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能够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帮助群众在活动中享受更多免费或者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提高文化创造能力。通过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思想素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构建和谐的社会。

一、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但是在现如今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过于看重现实的具体操作,用具体的目标代替战略思想,缺少足够的事业[1]。第二,仅仅着眼于道义文化的理解,用单一的愿望代替现实目标,从而使得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对此为了能够更好发挥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需要从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角度对和谐社会的内涵进行理解,同时也需要关注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以及和谐的精神。为了能够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开展我国文化建设,帮助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新时期乡村群众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及时转变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能

作为文化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在乡村群众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工作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政府需要对乡村文化市场进行积极的引导。政府的文化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政府文化管理的策略 需要及时转变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能,从而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首先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一般而言,乡村群众文化体制机制都是由政府主办,乡村民众积极参与政府所举办的活动,现如今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文化市场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转变自身管理职能,给予乡村文化部门足够的权利,从乡村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不断创新文化模式,从而加快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乡村文化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在该工作中,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存在着许多鱼龙混杂的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对文化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建立健康和积极的文化。除此之外,政府也需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管理手段。长时间以来,乡村文化都处于包办的状态,很多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导致乡村文化的氛围比较呆板,对此为了能够激发乡村人民群众文化的创造能力,活跃乡村文化氛围,需要要求政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管理手段,引导乡村文化的建设以及发展,让农民群众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从而为乡村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需要加快政府管理范围的转变,在过去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导致乡村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现如今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对文化市场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与当前文化市场相互一致的体制以及机构,从而带动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2]。

(二)统筹城乡文化共建的机制

当时我国乡村文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便是城乡结构的二次化,因此,为了能够解决该种问题,需要统筹城乡文化,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首先需要在政策上统筹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统筹城乡文化,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需要要求政府对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认识到实现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为乡村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相关领导部门需要从传统的城乡二次元模式中解放出来,将城市与乡村放置在同等位置上,并且给予乡村文化足够的政策支持,制定出适合乡村文化发展的政策。其次需要注重实践中统筹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由于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很多乡村文化会受到历史以及地形条件的制约,乡村文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实现乡村与城市的统筹兼顾发展,减少城市分化严重的问题,让统筹发展的理念深入到乡村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最后,不断完善城乡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的机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乡村文化的活力提高,但是与大城市相比,乡村文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以及滞后,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帮助乡村人民群众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需要用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让城市文化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树立榜样。由于城市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辐射影响,因此也会促进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3]。

(三)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导致乡村文化难以得到发展的原因,便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无法得到发挥,很多农民群众的思想会受到固定模式的制约,导致乡村文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因此,为了能够解决各种问题,更好的发挥农民群众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促进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管理的体制。通过建立农民群众参与制度,能够有效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属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农民群众参与制作,能够让农民群众积极的参与,更好的把握农民群众当前的文化喜好以及兴趣,从而从农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适合农民群众参与的文化管理机制[4]。同时,领导需要引导农民群众突破原有的落后观念,从而建设乡村文化,让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满足农民群众的兴趣,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三、结束语

完善乡村文化体制机制的建设属于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在建设该文化体制机制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让该机制更好地满足乡村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帮助农民群众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弘扬优秀的乡村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军. 新时期完善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策略摭谈[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8(7):15-15.

[2]林春晓. 浅谈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 中华传奇, 2019(9):193-193.

[3]肖靜.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v.31;No.483(07):320-321.

[4]陈周. 浅谈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8, 000(004):231.

(汶上县文化旅游综合执法大队 山东 济宁 272500)

乡村体育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从重视物质需求到物质精神并重,乡村文化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态当中的一种,将其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拓展新兴文化旅游市场,满足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但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农村产业结构失调、生态资源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为此,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精髓,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开发设计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空间,乡村在地文化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材料,乡村旅游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催生新的增长点。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2亿人次,收入达8500亿元,乡村旅游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细分市场。然而,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使得乡村旅游线路趋于固化、乡村旅游产品渐显单一,这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足够的后劲。因此,为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进而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对于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意义

一方面,文化资源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资源集合了广大乡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利用,实现其与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开发出彰显乡村文化特点的产品,突破产品单一化、粗糙化问题,延伸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时,实现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还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再生的文化资源,从而有效化解乡村旅游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资源能够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已成为众多经营主体的必然选择,而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产品、产业等层面。其一,实现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有助于开发出融合乡村文化生态、文化生活等诸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进而实现产品层面的转型升级;其二,实现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够将文化具有的强大融合性赋予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能够与众多相关产业深入融合,与众多相关产业共享发展资源,进而实现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

2、当前乡村旅游项目中存在问题

2.1基础设施薄弱

近些年以来,我国不断扩大乡村旅游的规模,同时也更加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的质量。然而,江西省在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依旧面对许多制约,主要表现在:缺乏垃圾,污水等农村环境治理;地方民宿,农家乐等基础服务设备和服务意识不达标等方面。这些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使得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2.2经济效益低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倡导下,各地响应国家“农村振兴战略”,都更加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然而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市场上的旅游产业供给逐渐同质化,独特的地方资源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与乡村旅游没有充分融合,乡村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较低。这也是影响乡村旅游整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乡村扶贫振兴视角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设计策略

3.1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价值

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纯观景式乡村旅游已无法满足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和品味。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细致探索乡村文脉和地脉,识别文化本身的价值、作为生产力的价值和对社会系统的价值并进行活化,将旅游发展放置到文化环境中考察,分析旅游活动对文化的影响并对不利影响予以控制,利用乡村在地文化为旅游业赋能,避免人为强行植入不匹配的文化内涵。同时乡村文旅融合过程中要利用已有旅游服务体系对文化精细化管理,客观公正地分辨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筛选优秀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淘汰落后文化,避免不良的融合示范效应。旅游+文化时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在临界值范围内对文化合理化利用,防止过度消耗文化资源,保证旅游文化体验的完整性,避免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被异化,丧失旅游吸引力,出现产业不经济现象。

3.2夯实乡村文旅基础建设

乡村虽然有厚实的文化基础,但是文化产业建设要么比较薄弱,难以展现乡村文化,要么不考虑乡村实际情况盲目跨越式发展,投入产出比不高。当文化和旅游融合时,应当借助旅游发展加强文化基础工作,推进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乡村地区投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艺术馆等场所,保护乡村的宗祠、古树、古建筑、遗址遗迹等文化记忆空间,将其建设成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吸引物,采取主客共享的模式,熏陶村民的文化素养,营造一体化的生活和旅游共享空间。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比较分散,监管力度不足,缺乏专业旅游管理团队,多为小额资本或者村民集体运作经营,阻碍了和文化的全面深入融合。因此要夯实乡村文旅的非实体基础建设,加强乡村旅游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乡村文旅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经济规范作用。乡村文旅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种要素的参与,因此要稳定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基础要素的供给,提高要素市场价格,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地利用资源。

3.3拓展文旅产业链条和空间

全域旅游的背景给予了文旅融合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有效发挥文旅融合的联动效应,将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举办各种有文化特色的新活动,让旅游者全方位感受到乡村的独特文化,增加旅游者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共情,产生和谐一体的体验感。文旅业态具有多种属性,即产业属性、商业属性和事业属性,要发挥文旅产业的带动性,扩展文旅产业链条,将文旅融合作为一个多元发展平台,采取深层次跨界组合的方法,积极与其它的乡村相关产业系统性整合资源和开发产品,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建立“文化+旅游+其它”的新业态模式,如研学文化旅行、民俗节庆旅游、康养文化旅游等,关注与商、养、学、闲、情、奇等新要素的互动,推动乡村文旅综合体的建设,以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带动其它公共服務体系的进步。衍生文旅产业新环节,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做好创意链接,使得景观、建筑、基础设施等具有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旅游功能,丰富乡村旅游地内容,建设独有IP体系,开发文创精品,促进文旅产业和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3.4利用科技优势实现智慧文旅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新基建等高新技术的兴起,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需要科技作为催化剂转化发展动能,加快融合水平。然而乡村地区的科学技术应用一直比较薄弱,尚未充分享用现代文明成果。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旅游地要利用科技潮流为文旅融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此为契机促进乡村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在乡村旅游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旅游等技术建设智慧文旅平台,加强景区、酒店、集散中心的智慧化改造,营造科技感,激活乡村文化资源,讲好乡村故事,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辅助政府部门实施监管工作,同时收集旅游者消费数据,对旅游者进行画像工作,定位旅游者需求以便精准营销,推动旅游目的地向高端化发展。

4、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措施

4.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除了乡村旅游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的引导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引导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财政补贴,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其达到深度融合状态,真正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中的新前景。政府在扶持过程中,需要加强创新精神的引导,有意识地将创新融入到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赋予乡村文化旅游以崭新的面貌,真正提高游客的体验度。最后,政府要加强宣传推广工作,为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响招牌,深入挖掘农村资源,促进农村协调发展,为缩小城乡差距而努力。

4.2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由政府进行引导,由高校开展具体工作,培养关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提供人才保障。通过更新现有的高校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训计划,培养专业人才,应对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需求。其次,在社会层次上加强引导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加强新鲜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专业人才的准入门槛,完善相关人才的薪资待遇,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促进人才投身于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工作当中。最后,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人才进行培训,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平台和学习平台,提高其服务质量,為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结语: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创业增收,需要将文化渗透到乡村旅游发展中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剂良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风文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带动乡村振兴,以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乡村文化作为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才能显示出乡村振兴的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旅游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思考[J].湖北农机化,2019(21)

[2]赵雯.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路径分析[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03)

[3]英青措.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3)

[4]李勇军.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03)

[5]嘉丹.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9(03)

[6]翟向坤.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04)

[7]谢珈.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9(11)

作者简介:

郭良(1982.10-),男,汉族,湖南娄底,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上一篇:市场酒店营销策略论文范文下一篇:创新网络体育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