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论文范文

2023-09-16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以2001—2010年中国96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用2006—2010年数据探讨环境管制是否有效抑制外资进入与污染排放。结果发现:(1)FDI能带给中国经济成长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2)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3)产业结构会加剧污染的产生。(4)当地工业总产值过高,使得污染严重,会使得外资转移到西部与中部低GDP区继续去污染。环境管制虽抑制了FDI进入投资,却无法使污染达到减少的效果。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环境管制;三阶段最小平方法

摘要:以2001—2010年中国96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用2006—2010年数据探讨环境管制是否有效抑制外资进入与污染排放。结果发现:(1)FDI能带给中国经济成长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2)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3)产业结构会加剧污染的产生。(4)当地工业总产值过高,使得污染严重,会使得外资转移到西部与中部低GDP区继续去污染。环境管制虽抑制了FDI进入投资,却无法使污染达到减少的效果。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环境管制;三阶段最小平方法

一、导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基础性驱动因素。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的同时,中国的环境质量也在急剧恶化,大部分进出口行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加。FDI和环境污染之间究竟存在何种联系,FDI是否是导致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等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已有文献中,存在大量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研究。Grossman和Krueger(1995)借助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所采集到的城市大气质量数据,通过构建四类环境污染指数,在此基础上经验分析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被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1]。何禹霆、王岭(2012)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U型关系,且拐点为62.05%[2]。谢申祥(2012)以2003—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FDI投资方式与二氧化硫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确存在,同时FDI的“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样本期内不成立[3]。

也有学者研究否定了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李达等(2007)研究了大气污染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它们不符合EKC关系[4]。易艳春、宋德勇(2011)研究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检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适用于中国。线性和倒U模型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我国EKC模型是倒U型的假设被拒绝了[5]。

现有文献中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影响盛行的一个观点是“污染避难所”假说。其中一些学者的研究为“污染避难所”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认为FDI恶化了区域环境质量(Zarsky,1999)[6]。Wang(2002)认为由于FDI具有从高规制向低规制国家流动的利益驱动,因此对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FDI的流入会恶化当地环境,使之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7]。Wagner and Timmins(2004)运用OECD和部分非OECD成员国1995—2002年的数据,证实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在大多数污染密集型行业成立[8]。苏振东、周玮庆(2010)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确实对我国环境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成立[9]。

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认为FDI的进驻不但没有恶化东道国的环境质量,反而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污染。Prakash和Potoski(2007)认为从环境保护效率高国家流出的FDI更能提高东道国环境保护效率,增强东道国环境管制标准[10]。方鸣等(2010)以中国大陆27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的经验验证中可能并不成立,FDI的流入不仅带来了资金,同样也带来了技术,FDI的技术效应对于中国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1]。包群、陈媛媛(2012)研究发现外资进入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治污技术,内资企业的治污技术学习效应都有利于抑制东道国污染排放[12]。

总体来看,由于研究的对象、思路和方法的差异,各国学者关于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关于经济增长、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仍然值得作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本文尝试采用较新的数据,考虑环境管制水平因素,进一步讨论我国经济增长、外商投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为了系统分析外资、环境污染及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一个3SLS模型,然后引入环境管制水平观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提出以下假设:

研究假设1: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环境污染有显著影响。

1-1:工业总产值对东道国环境污染有显著影响。

1-2:环境管制保护对东道国环境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其污染存在倒U情形有显著影响。

2-1: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对东道国会带给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2-2:工业总产值对东道国会带给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2-3:污染源对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2-4:人口密度对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2-5:土地对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假设3:产业结构对东道国污染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4:工业总产值加重是否会对外商直接投资转移别的地方有显著的效果。

4-1:国内生产总值对外商直接投资会有显著的影响。

4-2:土地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4-3:内资企业对外商直接投资排挤效果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5:环境管制水平介入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抑制效果。

(二)研究对象及数据源

本文采用2001—2010年中国大陆城市,扣除资料不齐和缺陷的,十年共969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两大污染源,废气污染排放量以及废水污染排放量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为了更深入分析,本文将中国划分为二大地带,即:东部、中西部,另细分以东部、中西部为界线,又分高低GDP四大类,即东部高GDP、中部与西部高GDP、东部低GDP以及中部与西部低GDP。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包括510个相关城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459相关城市。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土地(行政区域)面积、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GDP)、内资企业数据来自中国城市年鉴(2001—2010年)。

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总产值数据来自中国环境年鉴(2001—2010年)。

环境管制水平(废气+废水为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数据来自中国环境年鉴(2006—2010年)。

(三)研究模型

本研究以STATA1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以叙述统计分析对样本研究变量做叙述性统计,然后再进行共线性检定,以避免自变量间产生高度线性重合,最后再以3SLS验证研究假设。

本文从环境管制的角度,建构一个同时包含经济增增长、环境污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联立方程模型,分别探讨2001—2010年及2006—2010年由环境管制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Yit代表污染排放量;FSit代表工业废水排放量;FQit代表工业废气排放量;FDIit代表外商直接投资;PDPit代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it代表国内生产总值;ENPVCit代表环境管制水平;INDOVit代表工业总产值;DOMENit代表内资企业;INDSTit代表产业结构(第二产业GDP占GDP比例);POPit代表人口密度;LANDit代表土地(行政区域)面积;下标i代表第i个地区;下标t代表第t的年份。

三、实证分析

(一)叙述统计分析

针对所搜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叙述统计分析如下(见表1、表2):

(二)共线性检定

共线性是两个以上的自变量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当共线性存在时,会降低解释变量能力,而影响回归模式的有效性。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应先注意自变量间是否存在共线性。本研究以VIF值来检定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由表3中可知,各项自变数的VIF值均小于10及TOL都大于0.1,表示本研究中的三阶段最小平方法模式无共线性的问题存在,因此不会影响到回归模型中母数估计值的正确性及稳定性。

(三)研究假设验证

见表4~11。

(四)实证分析

本研究主要探讨五个假说:污染避难所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竞次假说、污染转移效应,环境管制保护等变量与污染、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间的关系。通过叙述统计、共线性假定与三阶段最小平方法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假说验证。研究结论汇总于表12。

本研究共有5个最主要假说,10个附属假说。其中3个主要假说成立,5个附属假说成立,另2个主要假说和5个附属假说,因探讨的方式不同亦有不同的看法。

1. 环境污染三个方程式估计结果显示:(1)FDI在1%显著水平下,对废水排放量及废气排放都有促进作用,因此假说1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会加剧东道国的环境污染,验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如表4)。

(2)在不同的污染排放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其污染存在倒U情形有显著影响,假说2成立,即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表4)。

(3)在产业结构1%显著水平下,使得环境污染显得更严重(如表4),为了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变,导致产业结构成为影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证结果发现,东部、中西部只要是较高的GDP,产业结构都会恶化,西部较低GDP区,废水污染没有这类情况。不同的结果取决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环境竞次理论”在中西部较低GDP区有发挥空间(如表11)。

(4)较高的GDP区,当工业总产值过高时,FDI是不会想来投资的(见表8)。

2. 经济增长三个方程式估计结果显示:(1)“外商直接投资”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如表4~11)。

(2)“两种污染源”,废水污染排放量以及废气污染排放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显著,所以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牺牲环境利益。

(3)“人口”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中国的GDP是会减少的可能(表4),反而在1%东部较低GDP的人口,会使GDP上升(见表8),说明中国面临地区和城乡巨大差异。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资源环境瓶颈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矛盾。

(4)“土地面积”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中国的GDP有促进作用(见表4)。

3. FDI三个方程式估计结果显示:(1)“国内生产总值”在1%的显著水平下,FDI更乐于投资,良好的经济基础、投资环境、开放政策及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外资进入(见表4~11)。

(2)“土地”在10%显著水平下,FDI较不易进来投资,有可能考虑的原因是运输距离,土地越大,距离市区越远,成本越高,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会选择土地面积较小的城市或乡村的地带(见表4~11)。

(3)“内资企业”在10%显著的水平下,与FDI具有挤出效应(见表4),当一个市场开始饱和时,就会有人转移到别的地方投资,我们可以从表8看出,在低GDP的东部区,外资内资就不具有排挤效果,落后之地竞争压力较小,会产生合作效应。

(4)“环境管制水平”在1%显著水平下,对外商直接投资会有抑制的效果(见表5),对于FDI而言,当成本高过于利益,这时FDI是会打退堂鼓的。

(5)环境管制水平对于中国的污染排放量依旧无法改善,甚至(见表5)在环境管制水平1%显著水平下,产生正向的显著性,意指中国正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政府并未通过降低环境管制标准来吸引FDI。

四、结论

本文通过环境管制对外商投资、环境污染的影响,剖析了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外商投资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确实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但“污染避难所假说”存在的事实无可否认,检定证明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U情形。环境管制对污染有了出入性的差异,但是对外商却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使得往后会看到“污染转移效应”产生。

我国应坚持合理的环境准入制度,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更要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环境标准,加快实现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有力实施。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 -377.

[2]何禹霆,王岭.城市化、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12,(3).

[3]谢申祥,王孝松,黄保亮.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与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J].世界经济研究,2012,(4).

[4]李达,王春晓.我国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系[J].财经科学,2007,(2).

[5]易艳春,宋德勇.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3).

[6]Zarsky L. Havens,Halos and Spaghetti. Untangling the Evidence abou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Environment[C]. OECD Conference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The Hague,1999.

[7]Wang H,Jin Y. Industrial Ownership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2.

[8]Wagner,U. J,Timmins,C.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FDI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4,2(2):231-256.

[9]苏振东,周玮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的影响与区域差异[J].世界经济研究,2010,(6).

[10]Prakash,A.,Potoski,M. Investing up:FDI and the cross-country diffusion of ISO 14001 management system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07:723-744.

[11]方鸣,应瑞瑶,刘美玲.FDI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12]包群,陈媛媛.外商投资、污染产业转移与东道国环境质量[J].产业经济研究,2012,(6).

责任编辑、校对:高钟庭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某些对环境污染物敏感的植物可以方便快捷、实时低廉的得到环境的污染情况。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早期的生物监测方法主要是观察生物的群落数量、形态变化、习性特征等进行定性分析如:利用细菌总数及粪便污染指示菌监测水质; Ames 实验检验物质致突变性与致癌性; 通过测定水中藻类的数量来进行水质监测或物质的霉性检测。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学科的互相支持,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衍生出了一系列高效、精确地监测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电泳分离纯化技 术、PCR 技术及DNA探针技术、酶蛋白标志物、免疫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生物毒性试验单细胞电泳技术等。本文通过阅读生物监测相关文献,列举几种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应用

利用生物的组分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的监测方法,称为生物监测生物监测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理论。生物监测技术诞生于20世纪初,由 Cairns 和 Schalie 最先提出了生物监测革命口号20 世纪 90 年代, 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生物监测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因生物监测具有能直接反映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等作用和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1、生物监测在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应用

多年来我国对环境毒理性的评价都是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事实上 这一方法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从理论上讲,环境的物理化学过程决定着生物学过程,反过来,生物学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对生物的检测来估价环境质量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环境质量变化所导致的生物学过程变化能够更直接、综合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它比用理化方法监测得到的为数有限的参数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来监测大气污染,取得与物化自动检测相一致的结果。Pacheco 证明一些高等植物入橄榄树的树皮可被用以替代低等植物(如地衣活苔藓)来监测大气污染,从而解决了低等植物生物量不足的问题。

2、生物监测在农田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在农田生物环境监测上,Lee 认为环节动物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土壤污染监测指示动物,对蚯蚓体内的镉浓度与其所存在的土壤总的镉浓度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发现蚯蚓队土壤中的有机磷杀虫剂的回避行为实验中发现,蚯蚓队有机磷杀虫剂极为敏感,当土壤中有机磷杀虫剂浓度达到半致死(LD50) 的 1/5 时,引起50%蚯蚓逃避,其灵敏度比利用 LD50 的毒理学检验方法高出5-25倍。Kikuchi 报道一种 Daphnia magma 甲壳类动物 在监测水体有机农药污染时效果明显, 精度可达痕量至超痕量级。Puccini 发现 Chirocephalus diaphanous 淡水小虾在极低水平下也可富集 As(0.46mg/g-3.11mg/g, 单位下同)、 Cd (0.82)、 Cu(2.62-13.00)、Hg(0.01-0.21)、Pb(0.96-8.46)Se(0.29-2.45)与Zn(16.4-50.4) 等重金属, 利用这一现象可用于水产业开发,软体动物入蜗牛可用来监测水体重金属活其他物质受污染情况,只需观察其活动期和休整期的变化情况即可判断。

3、生物监测在城市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

城市环境污染检测植物的基本种类,认为当Cu过量时,罂粟植物矮化,蔷薇花由玫瑰色转变为天蓝色;Ni过量时,白头翁的花瓣变为无色;Mo过量时,植物叶片畸形、茎呈金黄色;而土壤中 Mn、Fe、S 过量时,石竹,八仙花花色分别呈深紫色、无色(原玫瑰色)和天蓝色(原玫瑰色)。而有些植物具有超量重金属积累能力,通常分布于重金属过量的土壤中,此生态习性可以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如萱麻能在富含 Hg 的土壤中分布,早熟禾、裸柱菊、北美荇菜能在 Cu 污染土壤中生存,北美车前、蚊母草、早熟禾、裸柱菊能在Cd污染如让中存活。

4、生物监测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由于外来化学制剂如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卤代烃、卤代芳烃合成染料等的大量使用,且这些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及致突变性,以及在环境中的存在持久性,可在生物体内逐渐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极大地威胁人类健康常规化学检测并不能直接反映其毒害性。由于水生生物对污染物具有富集和积累作用。所以经常利用理化方法监测水生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以得到水体的污染情况。例如根据鱼的呼吸变化指示有毒环境,在有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鱼腮呼吸加快且无规律。德国从1977年开始研究利用鱼的正趋流性开展生物监测,在下游设强光区或适度电击,控制健康鱼向下游的活动;或间歇性提高水流速度,迫使鱼反应。如果鱼不能维持在上游的位置,则表明污染产生了危害。通过对长江河口水域鱼群得出下列顺序:Zn > Cu > P b>DDT> Cr >Hg。3 种毒害较大的元素积累水平:Pb > Cr > Hg,其中 Pb 的污染最严重,它的积累最高平均值大大超过食品卫生法所规定的限制值。Cr、Hg 污染的水平虽没有超标, 但已处于临界数量级。DDT 的污染比六六六严重,污染水平较高。生物残毒监测结果反映了被调查水域的生态环境污染状况,包括水质、生物体、底质已长期受7项污染物包括有机氯农药、DDT、六六六和重金 Cu、 Pb、 Zn、Cr、Hg 的普遍污染。实用贻贝和牡蛎在长江河口区分布广泛,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积累能力强,适宜作为指示生物监测水质。经过对这两种经济贝类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长江河口及以南沿岸海域贝类中 Hg、Cu、Pb、Zn、Cd、Cr、As 的积累量相差悬殊,Zn含量最高,其次為 Cu,最低为 Hg,比锌含量约低 4 个数量级。

环境污染,既作用于生物,必反映于生物。传统理化监测一般只考虑瞬时污染状况,要做到长期连续监测,在经济上往往是不合适的,要了解污染的累积效应采用生物监测是合适的。同时,仅利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值来反应污染程度及危 害也是不全面的,因为,某些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极微不等于毒性极微,反之亦然。用生物监测进行配合,充分利用指示生物对污染物毒性反应的敏感性,便能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污染状况。运用生物的富集作用,也可以提高理化检测的准确性,使得污染物监测更加快捷、方便、高效、经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物监测技术的广泛使用与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政府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重视,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物监测技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平 利用生物监测技术监测水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J].北方环境.2011,23(8)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而实验室的质量需严格按照环境监测内容达到理想效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环境监测。本文主要探究环境监测实验来分析质量控制的方式和应用效果,最终制定出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措施。

关键词:质量控制;环境监测;实验室;日常检测;应用

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决定了实验室质量的控制,而质量控制更是决定了环境监测,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为了提升质量控制,可有效加强环境监测单位中所设立的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可通过提升信息化管理技术达到实验室日常管理的质量。本文可通过改善监测环境,进而可促使实验室监测质量被全面控制,因此可将操作细节更加规范化。

一、对环境监测实验室日常检测进行质量控制的相关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实验素质

环境监测需要结合综合数据来判定实验室的质量情况,而在收集数据时,且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实验室的日常监测情况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日常监测过程中,实验室成员需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以及实验能力,此外,还能熟练分析对环境监测情况的能力以及收集数据的能力,进而才能提升实验室日常监测的水平质量,只有提升实验室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才能防止因工作人员水平较低而发生实验结果前后不一致等状况[1]。另外,一旦发现实验室数据存在误差,应首先找出问题所在,并将问题作予以改正,同时还要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进而提升实验室能力。

(二)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能明显体现出数据和报告对实验结果的作用和影响。一旦发现实验室数据出现偏差现象,则需要实验室人员立即查明原因,并进行改善。由于不同阶段所要执行的实验步骤不同,当在某一阶段出现错误时,也要明确错误的方向,并及时改正。通常情况下,样品监测的环节较为复杂,因此为了避免在某一阶段出现特殊错误,则需要实验室人员在每个阶段都应做好记录,并整理数据。

(三)提升实验监测过程的完成度

结合调查数据,分析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分析提升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能力及实验水平,并监测实际考察工作是否具体。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意识及水平均较低,导致在开展实验监测期间引发多种漏洞问题。因此,为了提升质量控制及操作水平,可首先从基础完善工作着手,努力发挥出环境监测的优势,将漏洞问题一一改善。

二、在日常检测中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方法

(一)平行样分析

平行样分析主要具有提升实验室数据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满足这一情况,首先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实验水平及实验操作能力,平行样分析主要包括对环境监测的分析和样品的分析,因此为了达到实验室日常平行样分析效果,就必须结合多种因素来分析实验室方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除此之外,在实际应用平行样分析时,可选择多种样品或超过20%以上的样品,进而才能确保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并具备一定的科学依据。最后结合平行样分析结果和准确结果相对比后,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同正常标准相比均较低,其偏差也较大,对同批测试结果的稳定情况进行检查,减小随机误差。单次分析结果,根本就没有办法对分析结果的离散程度进行判断,因此则需要对样品实施第二次分析。

(二)加标回收测试

对样品进行检测时,可通过加标回收试验的方式达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以往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其样品数量中有25%以上的样品通过回收测试的方法及标准达到实验室中所规范的测试和检验。

(三)标准物质对比分析

标准物质的种类主要分为有证标准物质和无证标准物质,因此在监测时可有效评估对有问题的数据重新测试,并通过有证物质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而在不同环境测试实验室数据时,需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监测方法达到合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由于监测数据常常存在一定误差,因此则可通过科技手段降低误差,进而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准度。

(四)密码样分析

质量控制人员在所需分析的样品中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编为密码样,对分析者而言,这些样品都属于未知样品。分析人员对这些样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能够反映整个分析的精密度。分析结果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能够对其它的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判断分析。

(五)空白实验

空白实验:主要就是对试剂进行检验,检验其环境因素和实验条件对样品测定的影响。

1.应该在每次进行样品分析的同时都要作空白实验,因为影响空白值的因素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些因素对样品测定的综合影响。2.每次测定两份全程序空白实验平行样,偏差一般都要小于50%,同批试样测量结果的空白校正值就取其平均值。3.样品加了固定剂的一定要求采样部门采全程序空白样,实验室必须做全程序空白样。4.当空白实验值偏高时,应该对空白实验用水、容器的玷污情况、试剂的空白、实验环境状态等因素进行全面检查,之后重新进行空白试验,设法降低空白实验值直到合格为止。5.有些环境监测项目的空白实验并不能完全反应真实情况,如空气中铅的测定。

(六)校准曲线

1.相关系数|r|≥0.999;否则应找出原因加以纠正,重新测定和绘制标准曲线。2.任取标准曲线的2点代入方程,其理论值和拟合值的相对偏差≤5%。校准曲线能反映方法的精密度和灵敏度;分析仪器的精密度;量取标准溶液量具的准确度;分析人员的操作水平。

三、提升环境监测实验室在日常检测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对实验室内部加强质量控制

为了提升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情况,则需要对样品进行多次质量监测,并定期对实验室内部进行质量控制,避免出现实验室数据发生误差行为。但就目前来说,尽管检测仪器和技术人员都较为理想,但仍避免不了数据误差的情况发生,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降低,因此,加强对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需对样品重复多次进行检测,进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加强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

由于实验室的操作流程较为繁琐,因此当系统出现错误时实验室人员很难察觉,进而会造成实验室数据出现较大误差而无法查明原因。因此,则需要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系统进行定期排查,此外,还要加强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检查能力,进而才能完善实验室质量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才能保证实验室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设立科学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实验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顺应此变化,只有全面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知识技能,对实验操作能力更加熟练,才能满足实验室工作的需求[4]。因此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可结合工作人员的水平情况设立奖励制度,以此激励更多的工作人员主动学习并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及实验室操作水平,让每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结语

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提升环境监测实验室日常的监测情况和实验水平,可采取有效的制度,并注重对实验室人才的培养,规范其操作流程,注重操作水平,进而将环境监测控制达到理想的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 庞博, 质量控制在环境监测实验室日常检测中的应用. 节能与环保, 2019(01): 第82-83页.

[2] 王峰, 质量控制在环境监测实验室日常检测中的应用.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1): 第116+123页.

[3] 罗艷,向平.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路径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4):15-16.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不仅仅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影响着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分析和介绍,对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提供理论经验。

关键词:海洋 环境监测 问题 对策

1 引言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拥有18000km的陆地海岸线和超过1.4万km的岛屿海岸线。如此辽阔的海域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海洋资源。我国海域条件优越,为沿海城市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沿海地区成长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热点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以海洋强国为目标。综合利用开发海洋资源,以海洋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但前提是了解海洋环境的特点与规律。海洋环境监测就是一种有效研究海洋环境的重要方法,在改善海洋环境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换句话说,海洋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海洋资源利用的能力和海洋环境保护水平。

2 我国海洋监测工作面对的严峻环境形势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近海环境质量却严重下降。

2.1 污染源增加

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是通过入海口污染、海上开采建设、海水养殖污染等等。污染源控制工作对海洋环境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灾难性后果。长期的监测、评估和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的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前景不容乐观。

2.2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国家海洋局早在21世纪初,着手进行了全面的海洋生态系统勘测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海洋生物产卵育幼海域破坏严重。被大量的养殖、旅游、排污区域占有,此外湿地资源也破坏严重。海洋生态体系失衡,生物栖息地面积大幅萎缩,传统海洋经济资源匮乏,海水养殖品质下降。

调查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围海造地总面积接近70万hm2,湿地面积萎缩近50%,红树林面积下降近73%,此外海洋开采导致我国沿海恢复能力逐渐降低,水体质量急剧下降,传统海洋生物栖息地不复存在,海洋生态环境遭到显著破坏。

我国突出的海洋环境问题,对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增加了难度。面临的现实的海洋环境问题,必须积极调整发展方向,制定符合我国海洋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构建全面的海洋自然环境管理体系,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发挥出海洋环境监测在海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作用。

3 监测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随着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研究,我国监测体系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海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同时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3.1 管理体制的局限

国内海洋监测机构相对较多,主要有国家海洋局、环保局、科技部、气象局、沿海地方部门等与海洋有关的部门。各部门之间的运作相对独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了相互制约的情况,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监测资源和设备,监测标准和手段的不统一,影响了所采集数据信息的兼容性,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技术设备互补。

3.2 立法体系滞后

国内海洋环境监测发展同国外状态相比,监测技术含量不高、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监测产品质量低。造成这种状况是由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没有全面的长期的规划,并依据此构建合理的实施,逐步减少差距,完成质的飞跃。目前工作更多注重眼前的短期监测计划,制约了海洋监测工作全面长期的发展进步。此外,我国尚未出台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管理规范,对监测工作管理的规范性不够,缺乏政策间的互补和协调,甚至互相制约,严重干扰了海洋环境监测行业的全面科学发展。

3.3 监测人员专业技能不高,设备不到位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对海水、大气和水文地质进行勘查,而监测环境往往比较恶劣,设备成本高、故障率高、运行成本较高。经费不足长久以来制约了我国监测设备升级,影响了监测工作的进步,虽然逐步增加了在海洋方面的投资,然而和海洋监测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此外海上工作环境艰苦、薪金待遇普遍不高也限制了监测人才队伍建设。沿海城市的监测部门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是监测人员普遍缺乏海洋环境监测经验,建立的许多监测机构中,员工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对许多监测手段不了解,无法提供有效的改进手段。

4 改善监测工作的对策

4.1 发达国家己经构建了完善的关于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健康监测指标体系等

这些体系的构建完成为我国学习利用和完成跨越式发展给予了支持,我国海洋监测发展中应该依据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海洋环境的工作模式和规范指标。

4.2 加强监测基础科学研究

海洋环境监测在海洋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新兴学科,海洋监测是适于日常管理操作的、具有一致性和参考性的样品分析评价、信息收集、质量评估、前景预测等,深入学习海洋监测理论体系的新方向。然而,我国在实际运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时通常还在根据一些过时的分析方法,已经明显无法适应当代发展的需要,监测手段落后、分析繁琐,标准不一,都造成监测结果无法迅速转化为实际运用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制约了海洋监测工作实际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海洋环境监测科学理论的研究学习,思考出一些新的方法和构想,特别针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向、灾害评估体系构建等的核心的测评体系、发展方向和评估方法的开发应用等。

4.3 注重队伍素质建设

在通过良好的待遇和渠道引进监测方面人才的同时,积极发展自身培养机制,经常性地选送优秀的监测人才参加国际培训交流。制定适应监测行业发展需要的计划,定期组织监测人员学习了解新技术方法。配合绩效业务考核制度,对监测人员的业务掌握水平和等级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同岗位晋升和工资奖励等激励措施联系起来,从而改善监测队伍能力和专业技术,以适应新的海洋环境和形式下行业的发展需求。

5 结语

上述的一些问题都是在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中研究总结得来的。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简单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简单的分析了其发展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我国海洋监测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持,推动海洋开发和利用工作的长期健康进行。

参考文献

[1] 20世纪末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国家海洋局,2010年.

[2] 杜碧兰.建设海洋强国,促进中华民族复兴[C].海洋战略研究文集.2010年4月.

[3] 李逢熙,葛建中,陈先芬.发挥监测监视技术优势,强化海洋综合管理[C].海洋环境监测文集.海洋出版社,2009版.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我国广大农村作为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构建起适应新时代特点的环境监测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环境管理,赢得防污治污攻坚战的胜利,让美丽乡村照亮美丽中国。本文从立法、标准、科技创新等多个层面,对新形势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 体系建设 农村

1 构建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1.1 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呈加剧趋势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石,农村环境的优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农业乃至全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生产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呈加剧趋势,我国农村生态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工业企业的大量迁入,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对农村的水源、土壤和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超量使用,规模养殖中禽畜粪便的排放,对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改变;农民消费性生活垃圾的增加,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负荷。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分析影响环境的不利因素,为有效治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 农村环境预警与评估,是环境保护的前提

环境监测是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进行计划、采样、测定、反馈的环境信息处理过程,它能够从点到面的对区域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做出客观反映,为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能够使政府和环境相关部门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應对措施,控制污染源,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首先,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评定依据,对影响环境的各项因素和具体数据具有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掌握农村环境的客观现状;其次,在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后,环保部门能够及时查找污染源,并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治理;同时,环境监测也能为农村环境保护的整体规划和策略实施,提供指导和参照,促进农村环保事业的有序开展。

2 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2.1 政府财政负担重,市场化运作不充分

环境监测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多年来,都是在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主导下,由国家提供财政经费,实施环境监督和管理的具体行为。但基于此构建的环境监测体系,在经费来源和公正性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首先,受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限制,尤其是广大县域农村,资金的匮乏,导致环境监测从人员、设备到技术等诸多层面,都难以满足农村环境监测的现实需要。同时,各级监测点、监测站都隶属于上级环境主管部门,其监测结果很容易受政府行为左右,出现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让位,其监测的公正性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众多拥有强大技术和资金实力的科研单位和环保企业,由于缺乏市场化运作,难以参与其中,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

2.2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虽然我国在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框架构建、指标的调整、方法的完善,以及初步构建起一套较为全面的环境监测方法指标体系,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但环保形势的复杂多变,使得这一体系从数量、内容到技术环节都相对滞后与环境监测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表现在,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无法满足农村环境的多样性,在废气、土壤、固体废物等监测指标设置较少,不能客观反映环境污染状况;监测方法与标准不统一,与现行环境质量标准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监测数据的合法性容易受到质疑;方法标准过多借鉴国外体系,很多内容背离我国具体国情,适用性存在问题。

2.3 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监测在制度层面上,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环境监测呈现出城市强、农村弱,中央强、地方弱的特点,农村环境监测仍主要服务于环境管理,没有真正向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在面对复杂多样的农村环境状况时,从监测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环境监测网络布局、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在战略层面上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和布局,无法满足农村环境监测的客观需要和环境监测的具体状况,这些都造成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从人员、装备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问题重重,体系建设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尚无法在正确的轨道上有序进行。

3 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 环境监测的立法保障与标准统一

立法保障是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构建的基石,通过法律在制度层面,能够对环境监测的职责权利、地位作用、资金保障、标准方法等方面加以清晰界定,使环境监测的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我国虽然近些年陆续出台了《全国环境监测条例》“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法律法规和方法标准,同时针对农村环保体制机制的建立,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但在法律体系的全面性、经费的来源与保障、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仍然不够具体和明确,同时在环境监测方法和标准体系的构建上,无论从内容、数量、适用性和科学性等方面,都亟待补充与完善。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村环境监测成功经验,加强环境监测的立法环节,为农村环境监测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障。

3.2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相互协同

我国环境监测主要是政府行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环境监测工作无法高效开展。因此应当适当引入市场化机制,让社会力量积极其中,承担更多的日常监测任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环境多样,尤其是基层环保力量很难独立完成复杂和专业的监测任务,而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企业和组织,给它们提供了一定的利润空间,通过严格的认证和审批程序,保证其监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以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的形式,履行自身的监测职责,能够极大地化解政府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压力。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不断提升,因此环境监测也应提高民众参与度,及时将环保监测报告和数据公布于众,在全社会的监督中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

3.3 以科技创新引领监测水平的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提高农村环境监测能力的关键途径。在我国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必须要加大技术研发和新技术应用的力度,以科技创新驱动监测水平的提升,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中,用高科技搭建网络监测平台。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技术与设备,补齐我国在土壤、大气、水源、辐射监测等农村环境监测中的短板;另一方面,加大在农村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投入,政府设置专门的农村环境科研监测机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环保企业,进行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并逐步与它们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不断促进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向群,田娟,彭晓云,等.农村环境管理与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学研究,2013,34(3):93-96.

[2] 栗卫清,刘芳,何忠伟.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监测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17(7):18-23.

[3] 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6):1-4.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节能减排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助于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也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其间,大气环境监测发挥重要作用。大气环境监测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方法,能够了解大气污染程度,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关键词:环境监测;节能减排;大气污染;治理

近年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取得极大的进步。不过,工业发展方式不合理容易加剧环境污染。很多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果这些气体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就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在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雾霾非常严重,这与工业废气的排放有直接影响。为了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水平,人们要加强环境监测,及时了解大气污染信息。节能减排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也是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可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保证环境治理效果。

1 目前大气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监测技术

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废气,有害气体的污染浓度监测目前存在一定难度。有害气体分为很多种类,每种气体的监测手段都是不同的,导致大气环境监测难度较大。同时,大气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准确度都有精准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监测站应用的设备非常陈旧,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设备老化严重[1]。

1.2 资金投入不足

大气环境监测需要专业、精准的仪器设备,监测成本较高,这些设备都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如果出现严重问题,最好直接更换,这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才能完成。不过,我国很多基层地区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因此大气环境监测实施难度较大,监测精准度无法保障。

1.3 大气监测效率无法有效提升

在基层大气环境监测中,监测人员往往需要现场读取监测设备的数据,然后做好记录。不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过程非常复杂,因此监测数据会存在较大误差,导致基层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无法达标,监测结果的精准度无法保证[2]。大气环境监测的要求是实施全面监测,但是部分监测人员未形成良好的管理意识,同时管理模式过于单一,制约了大气环境监测,导致监测效率无法提高。大气环境监测中会出现很多突发情况,很多无法预料的因素让管理无法落实到位。

2 污染物节能减排的目标及现状

2.1 节能减排的目标

节能减排的目标就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打造美丽中国。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节能减排,持续完成节能减排目标[3]。

2.2 污染物排放现状

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物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节能减排目标初步实现,不过大气环境污染情况依然非常严峻。2020年4月29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了《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19年)》,指出2019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全国平均霾日数为25.7 d,与2018年相比基本持平,比近五年平均减少10.7 d,霾天气过程影响面积较2018年减小。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显示,2019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与2018年基本持平,但京津冀等区域继续下降,2019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50 μg/m3,比2018年降低5.7%。另外,全国二氧化氮(NO2)对流层总量、二氧化硫(SO2)柱总量继续下降。

3 大气环境监测的作用和手段

3.1 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构建非常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将其分为国家、省级、市级和县级四个不同等级,同时进一步扩大监测队伍规模,提高专业人才技能,不断创新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水平。目前,大气环境监测是评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主要方式,对我国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4]。大气环境监测需要政府的参与,具有很多效应,如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等,这些效应发挥不同的作用,最终实现节能减排,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大气环境监测是了解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大气环境监测结果,人们能够发现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3.2 手段

一是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监测单位要不断提高大气监测技术水平,及时更新监测设备,创新管理手段,有效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准度。环境监测能够为节能减排的开展奠定依据,人们要不断应用创新型技术手段,制定更加完善的方案,并且按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制定新型管理手段。二是全面落实环境监测管理方案[5]。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监测单位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积极规范监测人员的行为,使其明确工作的法律属性,保证监测结果更加有公信力。三是要明确监测的重点。监测单位要重视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水平,为节能减排提供有效依据。其中,重大污染源排放企业是环境监测的重点对象,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及时了解企业的污染物治理方案。当前,要构建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借助网络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大容量等特点,将监测信息快速传递到相关部门。

4 以节能减排为主的大气环境监测对策

4.1 明确监测因子

大气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工作,人们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不仅要考虑之前的情况,还要考虑后期发展情况,合理确定大气环境监测因子。虽然其没有具体的标准流程,但是人们依然要将对人体有害的因子作为监测对象。大气污染因子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中。大气环境监测不仅要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还要监测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和污染程度。

4.2 明确监测的周期和监测点

大气环境监测需要确定监测周期,这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大气实际变化情况。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要具有代表性和真實性。大气环境监测周期为7 d,重大污染源可以适当延长监测周期[6]。大气环境监测点位设置不仅要符合科学原则,还要分析风向、人口密度等因素,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科学性。代表性表示监测点的测量结果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可比性表示不同监测点之间需要保证资料具有可比性;科学性表示监测点的确定需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4.3 构建信息化大气环境监测网络

大气环境监测需要构建覆盖不同区域的联动机制。大气处于随时变化和流动中,因此大气颗粒物、有害气体会扩散到其他区域。当前,人们要积极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更好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构建覆盖多地区的信息化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它可以有效连接不同的监测点位,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判断依据。更重要的是,构建信息化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能够将历史数据纳入进行分析比较,为后期节能减排规划制定奠定基础,提高节能减排效果[7]。

4.4 增加资金投入

大气环境监测需要投入充足的资金,当前,人们对大气环境治理的期望越来越高,加大大气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必要的。这些资金既要应用在大气环境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上,还要投放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中。国家需要给予大气环境监测更多的资金支持,一些制造废气的企业也要缴纳相应的治理费用。

5 结语

大气环境监测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基础,也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关键。节能减排对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监测设备的创新,大气环境监测的精准度得到极大的提升,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步向好。

参考文献:

[1]王晨,杨威,李洋,等.节能减排视角下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1):3612.

[2]刘娜妮,张宇鸿.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考核体系的构建分析[J].能源与节能,2020(8):65-66.

[3]石津旗.关于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与监测中的应用创新研究[J].石河子科技,2020(4):43-44.

[4]曹立强.环境保护工程空气监测现场的质量控制措施探究[J].百科论坛,2020(5):1279.

[5]何承韬.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意义[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5):70-72.

[6]牛军.雾霾天气背景下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路径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2):115-116.

[7]李娟,节存来.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及环境在线监测[J]. 冶金管理, 2019(15):125-126.

上一篇:预警机制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合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