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信息技术范文

2023-09-22

数学信息技术范文第1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开展数学实验。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如教具演示、构造模型、特殊值验证等。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的更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模式的束缚,为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形关系,模拟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之中。

1. 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形关系

在小学数学中,诸如图形,位置与方向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功能,运用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内容重放等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变化有序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

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利用“几何画板”中的测量功能,构造动态数学模型和数据图表,可以动态的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便于学生自行动手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3、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真切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创新意识。

4、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问题解决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多元联系表示”得到充分发挥,它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许多计算机软件不仅是一种多媒体的演示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的工具,它丰富和扩展了数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测量和计算,提出假设并予以证明或否定,从数学模型的建立到演示、从性能预测到规律的探求,从而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二、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实例分析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

1、课件制作设想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量化和抽象化,就是说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起源的,同时,数学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在本堂课的引入和高潮部分都以实际问题的数学化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课件以网页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分为五个页面,学生可以自由切换。但是,在页面的排列上按照知识的科学性为序,从产生到运用,从易到难,方便学生自学。同时,例题以中考题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改编,增强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最后,本课件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

2、教学过程举例

(1)知识探索 请学生例举一个能用三角形特性解决的生活问题的实例。此过程安排学生提前完成。学生可以去上网查找有关例题,然后整理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几题,拿到课上供大家交流。

学生在上网查找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并自由建构的过程,体现知识产生于实践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理念

(2)应用举例

比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生活中,很多东西就是根据这一特性设计成的。

三、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 “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微机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人手一机的微机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四、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心得体会

数学信息技术范文第2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果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被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那么,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体验性学习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以获得直接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让学生能认知、能体验、能感悟的时空,即教学情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验性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体验性学习的资源整合。

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将固定的、静止的教材内容活起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动态的呈现、超文本的链接、声光电的综合运用的特性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资源。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又如一位教师执教《相遇问题》一课中,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

1 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

二、信息技术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工具。

各种信息化手段,如幻灯、实物展台、录音机、录像机、CD、VCD、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可以增大体验情境的信息量,丰富体验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其直观的听觉、视觉的冲击力,强化体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速学生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屏幕上首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 / 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下来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地数量关系并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强化了体验性学习的反馈

在体验性学习的强化反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体验获得的情感、方法和知识提供大量实践、操作和检验机会,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2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提供有关时间的网站,让学生自由地浏览,再结合不同的年历卡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日历中不合理 的地方我能修改吗?我想自己设计月历„„”等等,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真正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焕发出个性的色彩。

又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统计内容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协作小组,共同收集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全放到学校网的服务器上,上课时在网络教室中,将资料发卷到学生机中,资料共享,各小组同学可以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也可以对别人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学生收集的内容很丰富,“视力情况调查”“选择春游地点”“动物的种类”等,然后小组共同想办法整理数据,在充分地时空里对EXCEL统计表的知识进行探索,师生共同质疑,合作解决,最后在BBS讨论区中交流整理数据的方法,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找到相关的链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点击哪个按钮就出现相应的图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合作研究的氛围很浓。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互动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协作体验性学习。

数学信息技术范文第3篇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五、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 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 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

数学信息技术范文第4篇

摘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课应该是在数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基于计算机、Pad或图形计算器等教学设备,借助数学软件进行数学学习与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数学自身和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它的设计应该遵循目的性、实践性、适切性、多样性原则。它的实施应该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操作感受,展示过程;观察理解,猜想结论;验证反思,探索建构。它的发展受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支撑的制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实验教学设计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进入了信息社会。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强调: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不只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在突破时空限制、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作用巨大,意义深远。作为现代教育重要基础的数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课的内涵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认为:“数学是既含有经验成分又含有理性成分的一种非封闭的演绎系统——拟经验的体系。”从数学的研究过程、数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来看,数学具有似真性、可证伪性的特点。数学实验课应该突出如何借助技术手段和实践操作,延伸、丰富和创新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并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巩固数学活動经验,强化数学洞察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并增强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结果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更要重视创造过程的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数学实验改变了让学生被动接受教材呈现或教师讲授的现成结论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数学现实”出发,利用技术平台,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提炼等活动处理数据,解决问题,检验猜想,揭示规律——而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平台与数学软件强大功能,可保证数学实验课更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课应该是在数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基于计算机、Pad或图形计算器等教学设备,借助数学软件进行数学学习与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一)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主要是概念、定理、公式和习题,认为数学是一种具有严谨系统的演绎科学,数学活动是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其实,G.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却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不只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还有可感的直观实验。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数学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只使用纸和笔“做”数学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从中国传统的数学机械化思想出发,创立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实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推理证明的突破,成了“数学实验”发展的里程碑,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称赞与广泛重视。当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研究的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二)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要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必须从根本上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否则是不可能的。”自从2000年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达成“信息技术和数学应用正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的共识以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正日益成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引起了众多数学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与研究。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在国外,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早已进入了大学的实验室与课堂。美国的霍山学院早在1989年就开设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课,并增设了导引性课程《数学实验室》。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也逐渐成为中学数学教材的特色。在国内,特别是高中,数学实验极少。我国现行的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中虽然有一些可以进行实验的内容,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缘故,这些内容往往被略过。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计算模型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等各种领域中被成功地应用。数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呈现统一的新趋势。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实际上是数字化技术,本质上也是数学技术。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课的实施途径

(一)设计原则

数学实验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其设计大体应遵循如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必须在设计实验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评价等之前明确实验的目标,从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没有目标,数学实验课很可能会演变成为学生玩现代技术的信息课;目标不明确,数学实验研究就难以聚焦,效果自然难以显现。

2.实践性原则。

实验设计必须易于学生操作、观察和思考,从而让学生较好地实施实验过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一课中,学生借助软件探究各类图像是关键。几经尝试,笔者发现,无论使用Excel、几何画板,还是GeoGebra,或不便于操作生成,或不易于观察比较。为了增强可操作性和最终效果,笔者利用Flash平台,自主开发了一个三角函数图像生成器(如图1所示)。该软件紧贴教材的相关内容,界面简洁友好,操作简单方便,去除了不必要的功能的干扰,从而确保学生使用时没有信息技术的障碍,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本身。

3.适切性原则。

实验设计必须考虑内容、形式、成本、学生年龄与经验等的适切性。笔者曾听过一节数学实验课:《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高三复习)。学生分组围坐在六边形桌子旁,每人一个Pad。课前,学生登录管理系统,教师电子点名,并发放纸质学案。课上,教师安排学生完成学案上指定的例题,要求学生将解答写在学案上的空白处,然后利用Pad拍照并上传到教师的Pad中;等学生全部上传完毕,教师随机调取两名学生的解答图片进行点评与讲解。整节课重复着这样的操作。笔者认为,这里一个实物展台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至少教师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获取学生的典型解法或典型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而且操作简易。显然,这样的数学实验课就违背了适切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数学实验课应该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实验目的来看,可以是问题探究、数据分析、体验感知、自我诊断或综合实践等;从组织形式来看,可以有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独立实验、小组合作实验或师生共同探索实验等;从技术手段来看,可以基于固定机房或手持设备等,也可以不需要网络、基于局域网或基于互联网等。

(二)实施流程

数学实验一般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注重实测与直观,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所研究的数学内容“可视化”。因此,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问题情境(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步骤,在计算机(器)上进行探究性实验,提出猜想并验证或证明,以发现规律。根据这一思想,它应该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实验教学开展的前提和条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情境的设定在于引导学生积极生疑和释疑:利用外界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活动,让学生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以深化理解和记忆。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出符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

比如,在《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一课中,由于三角函数是对现实世界中周期现象的数学抽象,也就是研究现实世界中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因此笔者以可以控制转动的摩天轮动画为情境,体现出数学与现实的自然联系,引导学生聚焦摩天轮的一个座舱在转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情况,然后以动态演变的方式,将实物抽象成数学图形,提出数学问题:从运动的角度来看,摩天轮上的每一个座舱,都可以近似地看着在做匀速圆周运动,假设你身处某座轮之中,如何计算现在你所在的位置?如何计算t秒后你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导学生从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考,利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经历并感受数学活动的完整过程。

2.操作感受,展示过程。

实验操作承上启下,是数学实验课的核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合作或独立自主的形式开展数学实验探究:合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工具,并对实验得出现象与数据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客观描述与主观判断。

比如,在《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一课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图像生成器,分类输入不同的参数值,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条繪制相应的函数图像,并连续变化参数值,观察图像动态变化的规律。全班学生分成了三大组,分别研究单一参数A、ω、φ的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每组又分成了若干小组,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取参数值,绘制图像,在实验报告册上记录实验过程与观察结果等。

3.观察理解,猜想结论。

归纳与猜想是发明与创造的前提。G.波利亚曾经高度评价:“论证推理,即证明,只是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而要得到这个成果则必须通过猜想。猜想是一种灵感,要产生灵感,除了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之外,还应该对面临的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归纳与猜想也是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数据分析等途径和手段,结合已有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储备,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合情推理,提出假说。归纳与猜想是数学实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也是数学实验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比如,在《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一课中,笔者在学生实验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参数对函数图像影响的规律。首先,每组推选代表展示实验过程,交流各自想法;其次,教师加以总结,形成初步结论;最后,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

4.验证反思,探索建构。

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得出结论之后并不意味着实验的结束,还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和逻辑论证。“单凭观察所得经验,是绝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数学实验不同于物理、化学实验:对观察发现的规律,还需要严格地推理论证;同时,实验的目的在于理性思维的形成,即要借机引导学生养成求证与反思的良好思维品质。

比如,在《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一课中,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从图形上认识到各参数对图像的影响,但是“形缺数时难入微”,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图像变化的本质是图像上点的变化,也就是点的坐标的变化,再从函数式的结构分析坐标变化的原因,从而不仅从“形”的表象上认识了规律,而且从“数”的本质理解了规律,实现了思维水平的提升。

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课的发展瓶颈

虽然数学实验改变数学教学的尝试以及可能性让很多研究者感到兴奋,但是就目前而言,数学实验还没有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实质性改变。那么,哪些因素制约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课的发展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

虽然数学实验课是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展开的,甚至就发展学生能力而言,在某些方面是显著优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但是,目前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数学水平的考查基本上仍然依赖于纸质试卷,以对解题能力的考查为主,缺乏对信息技术与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比如,在很多地区,计算器尚未能进入高考考场)。这导致数学实验课的优势在短期无法显现,难以为师生所意识到,甚至有时显得可有可无。

(二)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支撑的制约

目前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快速发展的不是技术和产品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如一线教师),而是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者和制造者。他们往往喜欢让平台或软件向感觉更新奇、功能更强大的方向发展,而一线教师则希望平台或软件能更切适、更简便、更有效。因此,一方面,教师的信息素养总是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项技术尚未熟悉,又一项新技术便接踵而来,使得教师应接不暇——能跟上节奏的往往只是极少数的教师,且以年轻教师为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数学实验课的支撑也显得不足:目前的软硬件大多不能很好地支撑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比如,Matlab、Mathematica太过复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侧重于形;数学符号输入与识别有困难,手写、触屏技术精度不够、反应延迟;系统不稳定,操作不简便等。这两方面的不协调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也制约了数学实验课的推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数学实验室建构的高中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编号:Bh/2011/02/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阿兰·柯林斯,理查德·哈乐弗森.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M].陈家刚,程佳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美】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翻转式学习[M].杨彩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数学信息技术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以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模式优势为主要依据,从创建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抽象的高等数学定义、节约课堂时间,增加教学知识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之间的结合一直是热点问题。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其他辅助软件,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针对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深入分析。

1.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模式优势

1.1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准备时,可以把一些定理、概念、习题等文字性的资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们,从而有效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并且也减少了学生等待的时间。尽管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使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有所增加,但是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因此,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来说,信息化技術的应用,不仅扩大了教学容量,并且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针对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进行侧重讲解。例如,通过CAI网络模拟教学,把积分极限过程,以面积计算、弧长求解、二重积分概念运算、三重积分概念运算的形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1.2有助于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信息技术,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并且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加强对相关学科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可以分析数学中蕴含的科学理念、人文观念、社会价值,使学生可以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成活泼生动的兴趣爱好。例如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电子教学,如电子书包。通过电子书包,教师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管理,以便于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教师指引学生对电子书包进行合理利用,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积分和函数等概念。

1.3有助于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分析讲解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对定理问题、概念题型、关键词等,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或者是可以利用有趣生动的动画对其进行区分。在数学教学中,有两大难点:其一,学生难以理解数学抽象性;其二,教师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课程需求,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把难点内容和重点内容通过动态化的形式,清晰的展现给学生们,从而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有效丰富了感官性材料,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数学本质。例如在讲解微积分概念时,教师不管有多强的板书功底,也不能把无限细分的线展示出来,而依托多媒体工具,能够把无限细分的过程通过动态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了解无限细分过程,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微积分概念记忆,优化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2.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下文主要针对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分析。

2.1创建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需求,决定是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并把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结合。在讲解有关动态过程、三维空间、复杂设计等问题时,通过黑板和粉笔,很难把这些复杂的情境展示给学生们。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PPT教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因为PPT教案的界面非常丰富,并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图形处理功能,可以实现精准绘制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对图形进行随意旋转、放大、缩小,使枯燥无趣的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情境,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受数学,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解极限的概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上对图形进行极限的动态演示,这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记忆极限的概念。在讲解空间解析几何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件中,对图形进行形象的绘制,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如,在讲解导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在课件中可以加入一些相关图片,并安装高铁运行的视频,以供学生欣赏。通过图片和视频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可以发现图片与视频内容中的共同特点。导数的本质就是速率,也可以被称为变化率。根据这些实质的演示,并且在教师的指引和讲解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导数的定义,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2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抽象的高等数学定义

数学教材中具有抽象的概念与定理,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抽象化的知识变的更加动态化,把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利用课件或者是一体机展现出来,学生们利用感官对抽象知识进行理解。例如在讲解极限时,如果从理论上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会使课堂变得非常枯燥无趣,学生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割圆术,主要是指圆的内接正多边数在无限增加以后,其面积会和圆的面积无限接近。通过动画,把该过程展现给学生们,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极限概念的理解。再如在讲解某一点的函数极限时,教师可以利用PPT给学生播放博尔特的比赛视频。通过视频,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目前奥运会百米赛跑的记录为多少?学生可以快速的回答到9.58s,教师继续提问:目前人类跑完百米的极限时间为多少?这时学生可以轻易的理解极限的概念。通过信息技术,把定理和定义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们,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3节约课堂时间,增加教学知识量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教学中理论知识较多,需要动脑的时间较多,并且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和单调。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转变学生的观点,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图文并茂和声像俱全的形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展示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PPT演示,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并且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对学生传授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曲边梯形面积求解的4个步骤以动态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通过对分点增多、动态执行、分割区间、近似求和的过程进行演示,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定积分定义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还丰富了教学知识量。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加强师生的信息化意识。但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没有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对教学资源的丰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计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五种教学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01)

[2]张晓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探索数学教学的新模式[J]数学通报,2002(07)

[3]张克松.信息技术环境下个别化教学模式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数学信息技术范文第6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近年来,我努力以崭新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变得易懂易学而喜欢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全面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就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谈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创设丰富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经常被认为是最枯燥的,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轻而易举地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

例如,在三年级《位置与方向》的数学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东南西

第 1 页 共 4 页 北的位置与方向,我设计了《西天取经》的数学课件,虽然学生已有了太阳东升西落的概念,但位置与方向知识仍然很抽象,它的引入效果对于今后学生正确判断图上某物所处的位置与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在刚上课时,我播放动画课件:“路在何方”音乐起,唐僧一行四人在四面环山的山地上向前行走,他们背后山坳里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定格)。我提问学生:能说说他们是朝那个方向行走吗?生1:去西方取经呗!生2:因为他们背后远处太阳在升起。说明背后是东,东西相对。所以他们是朝西走的。……

在整节课上,我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不仅对位置与方向的对应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并学会了初步的判断方法,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位置与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凭借多媒体课件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形象的画面,以声、形、像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的眼前,变抽象为直观,变难为易。因此,只要有效地开发多媒体课件,并且准确把握、巧妙运用,教学就能事半功倍,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们的长、宽、高的关系时,我播放了一副自制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变化时,长方体的体积也随之发生变化,让这一教学难点瞬间突破,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这是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再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过去,我们总是强调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很难理解,

第 2 页 共 4 页 “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长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利用课件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利用多媒体颜色线条闪烁,各种图形的边长,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用不同的颜色飞入,并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变抽象为直观,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不仅能清晰地展示实物图像,而且能通过跳跃、移动、变形、闪烁等功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发展其抽象思维的能力。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实物图像或运动着的事物所吸收。

1、利用动态,培养学生联想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年、月、日》时,考虑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我先让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看到用媒体的演示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转,再配上解说学生便明白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因此产生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于是就有了平年和闰年之分,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多媒体的形、声、色、光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通过媒体看到自己从没看过的天文现象,产生了许多联想。

2、展现动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课前我制作了圆柱展开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学生看到课件中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的展开,最

第 3 页 共 4 页 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的一系列演示动画。在演示的过程,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都得到了发展。

四、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创设学习的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体现他们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如:我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面积公式时,利用下载的课件:屏幕上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屏幕左上角有“一堆”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卡片,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将左上角的小卡片拖动到长方形中沿长摆好,每排摆5个,再拖动,沿宽摆放,可以摆放3排,再得出这个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的厘米数与宽的厘米数的积,继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积。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一种设想、一种探究、一种尝试、一种发现、一种创造的乐趣。这样的教法学法,学生喜欢学,效果较好。学到的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运用得更加灵活。

信息技术可以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它所具有的这些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上一篇:西湖的绿范文下一篇:远离烟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