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2023-09-16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李海林《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经义教育·语言专门化·语用》回眸历史,认为“总体性教育”是现代语文教育之谜,要警惕“总体性教育”的全面突破和复辟;“语用教育观”既是对“语言专门化”的深化,也是不辜负历史的语文教育的正确定位。本文拟分析现代语文教育定位于“语用教育观”的局限性和偏狭性,并结合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探讨现代语文教育定位的建议——语文三个层面教育目的视野下构建“过程与方法”教育定位形态系统。

【关 键 词】 语用教育观 ;过程与方法; 教育定位形态系统

【作者简介】 卓立子,高级教师,常州市优秀教师,市级教坛新秀,在各级各类杂志报刊发文60多篇;柳方平,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教科室主任。

迈入后课改时代,课改专家和一线教师回眸过去、立足现在,加强反思和总结,基于语文课程学科达成了诸多共识,但共识仍无法弥合分歧。李海林先生认为现代语文教育定位于“语用教育观”,这是历史作出的选择。既为“定位”,意味可根本解决问题,语文人当然该欢欣鼓舞甚至互相祝福,但笔者以为还是先冷静分析,并理性思考其理论的严密性与可操作性。

一、现代语文教育定位于“语用教育观”的原因分析

是历史选择了“语用教育观”还是“语用教育观”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语文教育目的?

(一)冷静分析和看待李海林先生的观点

被忽略的事实和没有回答的问题:李先生所说语文“总体性教育”指什么?现代语文“总体性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李先生的观点是在梳理传统语文教育,特别是语文立科百年的七大历史形式呈现后得出的,他说:“历史常常是这样,它把自己的规定性深藏在匆忙和纷繁芜杂中,任人们在黑暗中摸索。只有等到历史拉长成为一段背景,人们才可能意识到历史中某一步的重要性,回过头来寻找历史中的这一刻,以及隐藏在这一刻中的历史规定性。”他把历史当作背景,俯察历史的每一步,确定了那一步的重要性并回到了那重要的一步,得出反思和结论:

首先,现代语文教育面临着一种两难选择:选择语言专门化,随之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泛滥已经对语文教学产生伤筋动骨的侵蚀;“语言专门化”退回“总体性教育”,可能导致“泛语文”“泛人文”现象。

其次,从“总体性教育”到“语言专门化”的选择是正确的,奠定了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专责”;“语用教育”既是对“语言专门化”的深化,也是对“语言要素教学”的反驳,它和“语言要素教学”一起防守着“总体性教育”的“复辟”,它是“语言专门化”历史使命的达成,又是“语言专门化”道路的有力开拓。仔细分析李先生的观点,却存在着被忽略的事实和还没有回答的问题。

1.李先生“总体性教育”指的是什么?

首先,他认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特点之一是“经义教育”,或称之为“经义——训诲教育”:以儒家典籍义理为内容载体,以训诲儒家正统观念为目的;其次“一身而数任”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史、哲不分的,他称这种“一身而数任”的特征为“内容的泛化”,顾黄初、李杏保称之为“混合式教学”,刘国正则称之为“总体性”。这就是他“总体性教育”的立意。他还说,“总体性教育以各种新兴的名词和概念回归到语文教学之中……当下语文教育实践中广泛存在的‘泛语文’‘泛人文’现象,更加深了人们对‘总体性教育’的警惕。”其观点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有个简单通俗的说法“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知李先生为何阐述得这般复杂。

如果仅就此立论,呼唤人们警惕语文教育教学中脱离学科内容的教学,呼吁加强语用在语文教育中的建构性价值,任谁都会击节鼓掌。“‘总体性教育’各种新兴的名词和概念”的具体实例是什么呢?笔者不敢揣测,但从结论“现代语文教育定位为‘语用教育观’”这个唯一点上看,和笔者理解的现代语文“总体性教育”是有着极大分歧的。

2.现代语文“总体性教育”应该是什么?

依笔者妄测,李先生不想再纠缠于语文是什么、语文具有什么性的争论,他只想把现代语文教育定位于“语用教育观”并以此来解决语文教育干什么的问题;现代语文具有现代性,现代性教学形态实现着现代性的教育目的。笔者妄为,不妨展示所理解的现代语文教育目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必须是以“总体性教育”形态存在。虽为“总体”,但为解析需要,分而述之。现代语文教育目的是基于课程三维目标的三个层面的整体性存在的。

第一,现代社会、课程呼吁“人类的人类化”,“完整的个性和人性”,语文教育也致力于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现代特定情境要求,在处理教育问题包括语文教育问题时必须确定这样一个目的,并且这样做时,能在弥补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内容时提供指导:语文教育应该增加人的思想的厚度,使人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语文教育目的必须有人文性追求,“人文是无罪的”,试问,谁没有在语文的“人文”激流中被冲刷过和激荡过呢?

第二,语文教育目的必须重视语文的学科内容,学科内容在确定其教育目的时是核心角色。有关讨论极多,但“语用训练、文学审美、文化元典义理教育三者都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石”(张毅、王雷朝)。不可否认,语用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教育要有这个基础的存在,语文教育目的必须用语言这个基础为其所有要素(言语能力、文学审美能力、道德情操、思维品质等)守驾护航,但“语用”绝不能孤立地存在,笼统地仅强调“语用”是偏狭的。

第三,语文教育目的立足于其学科内容,建立在其传统教育知识的坚固基础之上,但更要建立在其教育行动之上。格斯说:“在世界的狂奔中知识不再推着我们前进,在个人记下他之前,他自己已经迷失了。”因此语文教育的目的必须是实践行动的学科。“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为学生建构语文能力和智慧,而课堂应该为能力和智慧提供范式和图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其语文学习生活服务。

(二)李海林“语用教育观”的积极意义和偏狭之处

后课改时代,人们反思语文的泛化和虚无,嘲笑语文的无效和无用。李先生“语用教育观”与其说是“语言专门化”历史使命的达成和有力开拓,不如说是在为其“言语教学论”进行历史定位,其言语教学论引入“言语”这一原核性概念,变语文教学的“语言本体论”为“言语本体论”对于重建语文学,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疑“语用教育”对当前教学的虚无和泛化现象具有纠偏、正轨的作用,是语文三维目标三个层面中最基础的一极,是语文教育切入教学的应有角度和有力抓手,它是我国语文教育学科觉醒的自然诉求。但就此将之作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并且是唯一定位,不免有失偏颇。多年前,李镇西老师曾对李先生作过深刻提醒:“就学术而言,我个人认为李海林先生的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其言语教学论的观点是否会导致(至少会给人这样的误解)语文教育纯技术化的倾向?”

语文学科内容庞杂,有着庞大的学科体系背景,如仅仅从“语用教育观”的单维目标出发,无疑会使内涵丰富、层次纷繁的范畴体系简单化,这既无法描摹清晰语文学科的总体状貌,又是在自我设置牢笼、自我制造瓶颈制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可能性。

多年前李先生论述“语文结构描述”时说:以文章和文学为语文的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域)。这个全息的结构论述是指向语文教育目的的三个层面的,和笔者理解的整体性(总体性)教育论述相合,恰当而准确。多年后,一向致力于语文教育哲学建设的李先生也许深忧结构系统“大杂烩”带来的危害,故不愿再做哲学的思辨了吧!笔者认为现代语文教育定位为“语用教育观”,几乎除了“惟工具性”的一般规范性陈述之外,很难发现其他东西,其可能只不过是在重复一些陈旧的不需再充分界定的信念和能力罢了,还自以为是“流行时尚”,所谓历史最重要的一步其实际不过是局限于历史和过去,认为没有什么比“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更具体的罢了,并把这些合并上升为所谓的“语用教育观”,美化为教育的根本定位。这只不过是重新回到了语文改革之前的状态,这种复古主义、原教旨主义也应再次引起警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随后又说“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普通高中课程标(实验稿)》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由课标看出,语文教育目的是基于三个层面的统一整体,定位必须作出整体性思考和定位。

20世纪语文教育传统中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进步的语文教育思想家,他们对于言语行为、语用单位、言语组织系统有着自觉感知,他们运用语言的动态过程和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从运用语言的角度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特性;注重学生的读、写、听、说语用实践技能的引路和指导,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其实并没有忽略其人文性。叶老说,“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说国文科绝对不含道德训练的意义,固然不通,但是说国文科的意义就在道德训练,那也忘记了国文科立科的本职了”,叶老既反对超过一定的限度,也反对绝对不含,这也与李先生观点相左。认识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语文的教育目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给以新定位,历史已翻过了那一页,我们必须在继承中走向远方。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说:“教育世界观的精神教义是提供科学所不能提供的东西:一个总体的蓝图,一种统一的世界观、一次将影响生活的行为的理解的尝试、它追求的是关于什么是可能的一种观点,而不是对已完成的事实的记录。”现代语文教育要有现代意识,沉迷过去不知发展是僵化和静止的观点,这不是对待历史发展应有的客观态度。现代语文教育定位要基于现代教育精神和哲学,紧密联系现代语文实践,把语文作为自主学科来思考,在确定语文学科个性的价值标准下提出其教育定位的可能建议:构建基于语文三个层面教育目的的“过程与方法”教育定位形态系统。

二、现代语文教育定位的建议

语文三个层面教育目的视野下构建“过程与方法”教育定位形态系统。

(一)现代语文教育不仅建立在行动概念上,重要的是建立在教育事件概念上,甚至建立在教育事件概念的系统上,即建立在“过程与方法”教育定位形态系统之上。

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要定位在“过程与方法”教育定位形态系统之上。

现代语文教育目的定位如果仅仅定位在“语用价值观”这个基本固定的经验性陈述上,其漏洞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语文教育确定了“教什么”的目的后,怎么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何况“教什么”仅定位为“语用”也是偏狭的呢!现代语文教育是一个“过程与方法”教育事件概念系统。

首先,这个思考有其哲学和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基础和依据。

马列主义有关“过程、矛盾、运动”科学理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哲学观:过程思想和机体哲学;杜威“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做中学”;皮亚杰等人建构主义理论和加纳德多元智能理论;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教学方法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教学原则,以“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为指导思想的17条教学原则;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行知”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思想;亲知(行)是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才能发生效力等。中西方哲学和教育教学论都揭示着,基于语文课程三个层面的目的,构建语文课堂宏观设计过程的和语文学习方式运用微观方法体系的可行性,着力点在于利用“过程与方法”实现对现代语文三个层面目的的实践化转化,构建其形态系统。

其次,现代语文研究学者也注意到了语文“过程与方法”教育形态构建的必要和重要性。

韩雪屏指出:“语文教育抓住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与方法,也就抓住了牛鼻子。能不能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为主线,从语文课程目标中剥离和铺排出既有利于学生学,又方便教师教的语文课程内容呢?黄厚江老师也多次论述说: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概念是“过程”。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结论教学”,即学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利用“过程与方法”实现对现代语文三个层面的目的的实践化转化,构建其形态系统。“过程与方法”是指实现语文三个层面教育目的实体总体有机存在状态。“过程”,是指向语文教育目的的语文学习存在过程,“过程”是课堂组织过程和样态系统构建过程;“方法”是把学习心理过程转化成具体操作的能力实践系统,它既是实践性能力操作系统,又是促进发展性的能力操作系统。“过程与方法”的师生智能特征表现为教程化(通过学的过程与方法呈现教的过程与方法)、自主化(充分发挥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步骤和方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强调的是“过程与方法”教育形态系统,一定是一个“整体性”教育形态系统。

(二)用“过程与方法”教育定位形态系统呈现指向语文三个层面教育目的的教学图式,呈现语文教育“意愿的模型”和“理想的要求”。

李海林先生文中说“遍览现代语文教育史的研究著作,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语文教育在外在形态(即语文教育存在形式)上的关系,一直在人们讨论的视野之外”。笔者不妨展示也许李先生不愿正视就谓之“在视野之外”的现代语文教育形态,或许就是李先生所指称的用“新的口号包装的‘总体性’教育形态”。

弗尔斯特说:完全模糊的目的没有组织能力,没有明确的要求影响人们,明确设定目的是惟一能给我们选择真正精确方法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教育定位形态系统指向于现代语文三个层面的教育目的,它必然是现代语文教育目的定位实践操作的“意愿的模型”和“理想的要求”。它是引发人们对用“过程与方法”教育定位形态系统指向语文三个层面教育目的,建构教学图式思索的建议。

1.用“过程与方法”指向于“人文,情感、价值观”性教育目的,建构语文教育形态系统。

指向于“人文,情感、价值观”性教育目的的“过程与方法”教育形态系统,现代比较有影响的以韩军“新语文教育观”、赵翔谦“绿色语文”、董一菲“诗意语文”、王君“青春语文”等为代表,这种课堂教育形态皆着意于精神和人文,着力于语言,得益于能力。指向于“人文,情感、价值观”性教育目的的“过程与方法”教育形态系统,“人文,情感、价值观”是教育教学切入点、渲染点和对课堂的俯察点,其实现的依然是对语文学科内容的教育教学。

指向于“人文,情感、价值观”性教育目的的“过程与方法”教育定位形态系统其教育目的致力于:激励人的情感,提升人的价值观,改变人的态度。其“过程和方法”是一种基于语文学科内容的学习,教育设计和实施也确定了语文学科特征个性的价值标准。

2.用“过程与方法”指向于“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目的,呈现语文教育形态的系统。

指向于“知识和能力”性教育目的的“过程与方法”教育形态系统,其立足点在母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母语课程的基本内容,从语文的学科本原、从语文味出发,其强调加强语言的训练,语言的品味,语言的熏染,从而构建语文课堂教育模式和存在样态,较早期以钱梦龙导读教学模式:“三主”导读教学指导思想为代表;继承发展的是黄厚江“本色语文”、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法体系等。

指向于“知识和能力”性教育目的的“过程与方法”教育形态系统,从语文本原出发,本真地指向语言训练和能力教学、语言品味和涵养教学、语言文本文章和文学文化教学,语文性浓、语文味深厚是建立在语文教育科学知识的坚固基础之上的教育行动形态,其不仅在于为学生建构语文能力和智慧,它的信念还在于学生获得获得语文人生的力量和智慧。

3.用“过程与方法”指向于“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的,呈现语文教育形态系统。

形成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提升语文品质,如何立足于课堂,拓展于课外,把语文学习的空间理解陈述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指向于“过程与方法”性教育目的,形成语文课堂和语文课外(即语文生活)的双“过程与方法”一直也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重点。

用“过程与方法”指向于“过程与方法”性教育目的,呈现语文教育形态系统,既呈现课堂的教育形态系统,又提供课外语文教育形态系统,在如何实现语文“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的上给人深深启迪。

现代语文教育的目的再次回到单一的约束性解释系统的危险,如近年“小语文观”、“语用教育观”等呼声甚高,这也许是生活在工业化、技术化社会的人们受到外部的影响而被迫作出的选择,但这种选择没有创造出新的意义和规范,就仅仅因为新的意义和规范可能增加人们学习的混乱而已。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建构超出现存模糊标准并与之相抵触的价值和规范。

当代语文界存在着各种自成口号和体系的语文教育理念和实践,任何人都力图证明自己体系的合理性,然而,他们理论和实践,对事实的解释,一方不能说服另一方,有时甚至存在着深刻的互相矛盾。笔者认为他们的表述中都普遍蕴含着深刻的“过程与方法”思想,因此,提出现代语文教育定位的建议:语文三个层面教育目的视野下构建语文教育“过程与方法”教育定位形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经义教育·语言专门化·语用[J] .课程·教材·教法,2015(05):61-68

[2] 韩雪屏,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角度[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2(04):7-11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尼采既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社会的批判者和时代的先行者,他以其非理性的身体哲学给近代以来的西方理性哲学和宗教哲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先驱。尼采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理性哲学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和彻底地揭露。他认为,基督教伦理束缚了人的心靈,压抑了人的本能;理性哲学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既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也扼杀了人的生命意志。基于此,尼采创建了他的身体哲学,他的身体哲学主张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和形而上学的地位。在尼采看来,身体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肯定生命,颂扬人生,强力意志是人的生命本真,身体哲学的使命在于关注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问题,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尼采的身体哲学是对西方宗教信仰哲学和形而上理性哲学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尼采断言身体哲学的本质在于揭示人的生命的强力意志,而生命的强力意志意在追寻强健的生命和欢乐的人生。尼采的身体哲学不仅对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尼采;身体哲学;生命意志

尼采(1844—1900)是现代西方著名的哲学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勇气,彻底坍塌了西方宗教信仰哲学,以惊世骇俗的智慧,坚决否弃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哲学,为现代西方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尽管尼采一生长期与病魔和孤独相伴,但他却能以非凡的乐观主义信念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道扬镳,以昂然向上的生命活力和奋发有为的强力意志无限地热爱着生命。通过对西方宗教哲学和理性哲学的批判和揭露,尼采把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宗教信仰的虚幻世界和形而上学的理念世界转移到充满世俗性的非理性生命世界,进而确立了个体人的生命及其身体的存在价值。针对苏格拉底的知识道德论对身体的漠视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对身体的轻视,以及中世纪宗教伦理对身体的压制和启蒙理性知识对身体的诘难,尼采毅然提出了身体智慧论。尼采创建的身体哲学,一方面贬抑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纯粹知识价值,一方面消弭了中世纪的宗教信仰价值,同时发难了启蒙哲学的理性知识价值,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人类社会的科学文明在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文明的进展虽促进了人类生产的现代化和人类生活的智能化,大大减轻了人类身体的重负,然而却严重钝化了其生命力,肥胖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社会文明病的频繁出现就是显著的例证。换而言之,科学理性一方面把人类的身体从事必躬亲的困厄中解放了出来,让其得以沐浴着闲暇时光;另一方面却严重削弱了人类身体的本能,很多人的身体因沉醉于现代科学文明的便利而显得虚弱,身体的宰制和放逐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症结。在科学文明大放异彩的新时期,让我们从尼采的身体哲学中为现代社会的理性文明进展寻觅一副补剂以滋养之。

一、尼采的身体哲学

哲学向来被看作是一门探索心灵智慧的形而上学问,西方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形而上的爱好表现出不同的旨趣。在尼采之前,一些西方哲学家热衷于探索自然的本源、理念的形成、上帝的存在、理性的启蒙等哲学智慧。无论是西方早期的自然哲学、信仰哲学,还是对后期的心灵哲学、知性哲学和精神哲学,尼采悉皆一针见血地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他以无所畏惧的哲人姿态断然宣称“上帝已死”,并呐喊“重估一切价值”。尼采独辟蹊径对其先辈的哲学价值进行了重估,他直言,哲学的价值并非只在于寻觅形而上学的理性和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更在于对人生意义的不懈寻求,真正的哲人均是那孜孜寻求着人生智慧的探索者。为此,尼采把先前的自然哲学、宗教哲学、心灵哲学、精神哲学统统悬置起来,构建起了以身体的强健和生命的欢愉为核心内容的强力意志哲学。进而,尼采断言,强力意志哲学其实质就是身体哲学,人的存在首先是一个身体和动物性存在,理性仅是人身体上的一个附着物,身体就是强力意志,世界既是身体和强力意志的产品,亦是身体的透视性解释,世界将从身体的角度获取丰富多彩的解释性意义。

这不禁令人追问,尼采的哲学智慧为何偏偏眷顾人的身体,而不是人的思想观念?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尼采终其一生迷恋着酒神狄奥尼索斯和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尼采坚信,赫拉克利特的发光之火和狄奥尼索斯的陶醉之酒是生命激情旺盛的主宰要素,酒与火的遭遇催发生命抵达自身的激情巅峰,如此的生命意象正是人的自然身体,它既非灵魂,也非理性。而这种浸透酒与火的生命力在希腊后期的欧洲遭到了宗教禁欲主义和逻辑理性主义的驱逐,生命之酒和火的消失使得欧洲的奴隶道德大行其道。奴隶道德不仅拒斥了酒与火所激发的生命,而且拒斥了作为强力意志的生命,奴隶道德正是生命衰败的罪魁祸首。尼采站在主人道德的立场对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奴隶道德的虚无主义进行了鞭笞和摧毁,创立了颠覆性的充满生命强力意志的身体哲学,这是其一。其二或许在于长期患病使得他对人的生命力和顽强意志十分崇尚。尼采始终认为,人的肉体是一个大理智,精神思维只不过是为肉体服务的一个小理智而已。 尼采由于亲身遭遇了疾病对其身体的长期折磨,因而他能够切身体会到疾病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在常人眼里,疾病对于一般病人的身体来说可谓是健康的腐蚀剂,然而,在尼采看来,疾病不啻是他身体健康的强劲兴奋剂。诚如尼采本人坦言:“在我身上,精神的完全明亮和喜悦,乃至于精神的繁茂兴旺,不仅与最深刻的生理虚弱相一致,而且甚至与一种极端的痛苦感相一致。”[1]11尼采在此把其身体的病痛视为其心灵敞亮和心理快乐的一剂良药,这正是他的乐观主义生命哲学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否弃和超越。

由于尼采依据丰富生命的充盈和自信来探视颓废本能的隐秘工作,因而他对身体的颓废有着非同寻常的解读,确如他在《这个人——人如何成为他所是》一书中所说:“一个典型的病态人是不会康复的,更不能自我康复了;相反,对一个典型的健康人来说,患病甚至可能是一种有力的兴奋剂,一种促使更丰富地生活的兴奋剂——我从自己求健康的意志、求生命的意志中做出我的哲学。因为人们要注意:我生命力最低下的年头也就是我停止成为悲观主义者的时候,我的自我恢复的本能不允许我有一种贫困和沮丧的哲学。”[1]13由此可见,身体的患病与颓废不仅没有泯灭尼采对生命的激情,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对生命的热爱,更加坚定了他求健康的生命意志,同时引发了他对生命的哲学思索。据此,尼采认为,人们全然不能成为别种样子,只能成为生命的强者,强力意志哲学才是我们欢歌生命的源泉。

尼采郑重指出,强力意志就是生命的本质,作为生命本质的强力意志就是要让自身的生命变得更加强大,也就是生命之力的自我增加。基于此,尼采依据价值重估的原则创建了他的身体哲学王国,以对西方传统哲学智慧进行发难。尼采明确指出:柏拉图把身体视为謊言所在,而非真理所在,极力贬低身体;基督教把身体视为罪恶的渊薮,而非美德、价值和意义所在,肆意惩罚身体;启蒙理性把身体视为感性和谬误所在,而非知识和理性所在,极度轻视身体。在尼采看来,西方传统哲学智慧要么把人视之为形而上的理性存在物,要么把人视之为宗教的信仰存在物,或是纯粹的精神存在物。尼采的身体哲学正是要为在西方哲学史中长期被压制的身体和力恢复声誉,要为一度被贬低的身体和力重新奠定价值。进而,尼采对西方传统哲学智慧中的人的价值追求进行了明晰: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寻求的是“知识”“灵魂”“德性”和“真理”等;作为信仰存在物的人迷恋的是“上帝”“天国”“彼岸”和“永生”等;作为精神存在物的人寻觅的是“理念”“心灵”“自我”和“精神”等。尼采进一步直言不讳地对此进行了彻底批驳,他说所有这些经过传统哲学家严肃考量的概念纯属想象虚构,甚至是病态的谎言,可是,他们却在其中津津乐道于寻求不朽的神性和伟大的人性,他们根本无视人的身体,公然蔑视人的生命。

尼采对宗教的神性和形而上学的理性问题进行了彻底批判,他不仅断言上帝已死,而且直言宗教和形而上学是不值得人们信仰。尼采警醒世人,仅靠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是形而上的科学概念来探索人生,恰是对人生的一种虚度,唯有人的肉体即身体才是人们的真正信仰和慰藉所在。正如尼采所说:“我的自我教我一种全新的高傲,我又把它教给人类:不再把头埋入天上事物的沙堆里,而是要自由地昂起头来,一个为大地创造意义的大地上的头!”[2]31尼采真诚地道出了他对非理性的观点,他说一切理性的事物都是源自非理性,他宣称,无论是人类的认识活动,还是人类的道德活动,抑或是人类的审美活动,无不以非理性为基础,这个非理性基础正是人的生命本能,而人的生命本能也正是人的内在生命力。尼采教导我们,宗教是一种虚幻世界,唯有人的身体属于真实世界,身体是一种最为诚实的存在,即便自我沉醉在哲思之巅,它也无不言说着身体和意愿着身体。在尼采看来,那些蔑视身体的人是患病者和垂死者,他们算尽天机发明了天国和救赎的血滴,他们幻想脱离自己的身体和大地,奔向天国的幸福之路,他们是一群忘恩负义之人,与其说他们信仰彼世和救赎,还不如说他们最为相信他们的身体,因为,他们的身体对他们来说恰恰是他们的自在之物。

尼采并非只是一味地对身体的蔑视者和轻视者进行打击和诋毁,而是诚心诚意地祈望他们能够从身体和大地中获取解药,迅速成为勇敢的克服者和痊愈者,进而为自己创造一个更为高等的身体。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道出了人们对身体认知的秘而不宣的箴言:“‘我是身体也是灵魂’——小孩子说。为什么人们不能像小孩子一样来说话呢?”[2]33天真无邪的童言全然澄明了尼采关于身体智慧的言说,彻底澄清了身体与灵魂的关系,尼采对人的身体的伟大理性及其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断言人的灵魂或精神仅仅是身体的工具而已。尼采彻底恢复了身体的声誉,坚信人的身体不仅表明了人的此在性,而且显示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尼采欣然地叹服身体的智慧光芒,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道:“你身体里的理性比你的最高智慧里的理性更丰富。它自言自语道:‘思想的这种跳跃和飞翔对我来说是什么呢?达到我的目的的一条弯路而已。我是自我的襻带,以及自我概念的教唆者。’”[2]34尼采以非同寻常般的超人智慧大力颂扬身体的智慧和理性,认为思想的恣意纵横无论如何是无法逃出身体的魔掌,思想是如此,感觉是如此,精神也是如此。尼采如是说:“自身对自我说:‘在这里感受痛苦吧!’于是自我便受苦了,并且思索自己如何不再受苦——它正应该为此而思考。自身对自我说:‘在这里感受快乐吧!’于是自我便快乐起来,并且思索自己如何还常有快乐——它正应该为此而思考。”[2]34由此可见,尼采的身体哲学昭示我们,人的身体不仅时刻亲身感受着自身的痛苦和快乐,而且时常在不断思索着自身如何才能趋乐避苦。他深信身体既是生命的感悟者,也是生命的诠释者。

尼采的身体哲学向我们言明,身体摆脱了自甘情愿的屈从镜像,抛却了意识的淫威,进而成为自在自为的主动的解释性力量;身体完完全全可以依据自身的力量竞技,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对世界进行透视,并作出恰如其分的阐释。尼采由此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冷峻的现实:意识的出现遏制了身体且钝化了身体的本能。为此,尼采极力呼吁人类要用身体的力量取代意识的推论,用身体的智慧驱走沉思的迷信。显然,尼采的身体哲学不仅对基督教信仰哲学充满敌视,而且也对启蒙理性哲学不屑一顾。尽管启蒙理性哲学与基督教信仰哲学在价值旨趣方面大相径庭,可是在对待身体方面却是如出一辙,不谋而合。基督教信仰哲学以上帝之名百般地压制和摧残人的身体,启蒙理性哲学以理性之名表现出对人的身体的蔑视和反感。对这些身体的蔑视者和轻视者,尼采发出了爽朗的嘲笑之声:“你们这些身体的蔑视者啊,即便在你们的愚蠢和蔑视中,你们也效力于你们的自身。创造性的自身为自己创造了尊重和蔑视,为自己创造了快乐和痛苦,创造性的身体为自己创造了精神,作为其意志之手。”[2]35尼采对那些身体的蔑视者说道:“你们的自身意愿没落,而且因此你们就成了肉体的蔑视者!因为你们不再能超出自身进行创造。”[2]33通过对宗教信仰哲学和启蒙理性哲学的批判和揭露,尼采决然地发出了肺腑之言:信仰和意识在时代的文明进程中应该收敛,身体才是真理领域中对世界作出估价的解释学中心。

显而易见,尼采在其哲学中对身体的此在性、丰富性、智慧性和创造性作出了见解深刻、观点犀利的阐释。尼采鄙视宗教信仰哲学和启蒙理性哲学而信奉身体哲学,他对身体充满了高度的信仰,坚信真理就寓居于身体之中,身体乃是最大的理性和智慧。

二、尼采身体哲学的现代启示

尼采的身体哲学摧毁了久居西方哲学圣殿的基督教信仰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理性哲学,开辟了一条非同凡响的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之路,不仅对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尼采的身体哲学就是要用感性的身体代替宗教信仰的主体和知识理性的主体,把神学论和理念论从人类哲学思想王国中驱逐出去。时至今日,尼采的身体哲学不但不会沉寂过时,反而会随着人类科学文明的日益勃发而日益凸显出来。我们不仅能够从尼采的身体哲学中为我国大众健身运动找到强心剂,而且也能够为推动“2030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尼采的身体哲学昭示,人们若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快乐而充满智慧地幸福生活着,就要心悦诚服地信仰身体和力,而绝非是那虚幻的上帝和抽象的形而上学。现如今,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化和社会生活的网络智能化使人类的身体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我们的身体从生产主义历史时期迈进了消费主义历史时期,我们的身体被纳入到日常生活的消费计划和消费目的之中,我们的身体由此成为社会文明和文化教育的关注焦点,健康身体、健美身体、释放身体成为现代人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

诚然,我们的身体与社会生活自始至终就在社会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宗教信仰因为身体的羁绊而钳制身体;现在,理性知识因身体的反智而放逐身体。过去,神学总是要千方百计地诬陷身体;现在,科学大行其道而有意无意地忽视身体。现代社会文明病的频繁出现充分显明,不曾是个问题的身体竟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尼采的身体哲学警醒我们,赞美身体理应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时代强音。

反观我国的历史和现实,身体长期遭受蔑视和囹圄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科举教育对身体置若罔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应试教育对身体熟视无睹;身体在现代素质教育中虽然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但一味追求升学率、上重点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惯习让身体总是遭到冷落,甚至背上了沉重的枷锁,以致很多莘莘学子的身体状况颇为不堪。此外,过度崇拜科学理性知识而导致轻视身体的现象在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肆吹捧高考状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因为如此,身体在我国社会生活境遇里成了一个既不是问题而又是问题的问题。伴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日益进展,身体的意向性将超越意识的意向性逐渐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中崭露头角,尼采的身体哲学更是给了我们关于身体意向性的有益启示。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向我们道明了身体的意向性:“健康的身体,那完满而方正的身体,说起话来更诚实也更纯粹,而且它说的是大地的意义。”[2]32尼采的身体哲学昭示我们,对于人来说,身体是最大的智慧,理性仅是身体的工具而已;存在的自我即便在冥想写诗和狂热时,依然在真切地言说着身体,并诚实地意愿着身体。我们从尼采的身体哲学中深深感受到了人的身体所蕴藏的巨大智慧和潜能。

无论是从我国当代学校教育来看,还是从我国当代社会生活现实来看,尼采的身体哲学都是我们拯救身体和强健身体的方剂。素质教育虽然言明了身体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漠视身体、轻视身体、歧视身体、损害身体的现象依然存在,充满激情、蕴藏智慧的身体在崇尚分数的学校教育中失去了智慧的光泽和生命的活力。因此,为了彻底改善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尴尬境遇,我国的学校教育应从尼采的身体哲学中得到有益启示: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学生的身体,把学生的身体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身体游戏活动,恢复学生身体的生命力,激发学生身体的智慧力量,让学生在运动游戏中强健体魄,展现身体的飒爽英姿,激扬身体的生命意志,绽放身体的魅力光彩。

从现代社会文明的角度来看,生产的科技化和生活的智能化一方面大大减轻了人类身体的重负,使身体得以安闲自在;另一方面又极大弱化了人类身体的本能,钝化了身体智慧,抑制了我们身体的生命火焰,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的身体染上了现代文明病而变得羸弱。毋庸置疑,现代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清醒,我们既要尽情享受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闲暇时光,又要积极投身到大众健身运动中去,让我们的身体自由自在地徜徉在身体运动的美妙天地,诗意地栖居在现代文明的乐园里。社会文明发展不仅是要解放人类身体的重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释放人类身体的潜能,发挥人类身体的力量,激发人类身体的智慧,让我们的身体自在而又自为地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闲暇与欢乐。当今人类社会生活正在步入一个令人钦羡的休闲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观光旅游和体育休闲。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全民健身运动已然发展成为一场浩荡的全民身体狂欢,所有这一切无不集中体现了当代人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放眼全球,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乐于参与身体运动,而且乐于观赏身体运动。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甚或醉心于体育运动和相关的身体游戏活动。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因为体育运动和身体游戏活动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的健康和快乐,而且是因为身体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增强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随着人类休闲时代的悄然而至,我们的身体已由生产主义时代走进了消费主义的光辉时代,我们的身体由此成为时代文化的消费对象,并继而跃入被世人精心打造、倾心欣赏和真心赞美的历史文化境遇。现代人对自己的身体及其健康和健美的关注与日俱增,各种健身房、健身会所、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等健身休闲娱乐场所蓬勃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喜好之地。今天的人们之所以如此看重自己的身体,潜心打造自己的身体,正是因为人们对身体智慧和价值认识越来越深刻,人们置身于一个崇尚身体健康、身体健美、身体力量和身体智慧等的新时代。人们能够从尼采的身体哲学中寻觅到身体的巨大能量和智慧光芒。正因为如此,身体及其意象备受当代社会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很多人不惜金钱去整形机构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性感、青春焕发、美丽动人;报纸杂志刊登身体健力美的专题文章和美妙图片,探讨和展示身体之美;广播电视播放身体健力美的节目录像,传播身体的美好形象;有关减肥和健身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简言之,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力量、身体的俊美和身体的智慧在尼采的哲学中大放异彩,让我们重温尼采的身体哲学之蕴,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和身体游戏活动中去,悉心规划我们的身体,精心塑造我们的身体,倾力展示我们的身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尼采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文化巨擘,不仅彻底否弃了在西方文化历史中具有统治地位的基督教信仰哲学,而且全面颠覆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哲学。难能可贵的是,尼采基于古希腊狄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和阿波罗的日神精神,创建了充满强力意志的生命哲学。尼采的强力意志生命哲学实乃身体哲学,尼采的身体哲学既是对西方宗教哲学的一种反叛,也是对西方意识哲学的一种超越。尼采的身体哲学向我们昭示,身体的存在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根本,身体乃是人的最大智慧,意识和信仰只不过是人身体智慧的工具而已。毋庸置疑,尼采的身体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是一座重要的丰碑,它为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总而言之,尼采的身体哲学既对基督教借用上帝的名义压制身体倍加敌视,也对启蒙理性哲学反感身体不屑一顾,体现了尼采的身体哲学追求真理的大無畏精神,表达了尼采对人的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力量、身体的美和身体的智慧的深情眷顾。尼采的身体哲学洋溢着强健的生命气息,充溢着强大的生命力量。尼采的身体哲学在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中依然熠熠生辉,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越是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现代化和社会生活日益智能化的社会文明境遇中,我们越是要倍加呵护我们的身体,珍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身体在获得解放的同时释放自身的能量和智慧,让我们的身体在尽享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悠闲自在的同时,欣然投身到体育运动和身体游戏活动中倾力展现身体内在的健力美。

[参 考 文 献]

[1] [德]尼采.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田丹婷〕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面临的机遇

新的历史时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上升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 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为;当前, 全社会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借此良机, 思想政治教育因势利导, 必然取得长足发展;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 移动自媒体日新月异, 思想政治教育搭上网络的快车, 必然发展更快, 走的更远。

(一) 宣传思想工作得到彰显, 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为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出台多个政策文件, 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意见》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主魂工程”。《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为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这些“意见”的出台,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

(二)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大好, 思想政治教育因势利导

自《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印发以来, 全社会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文化育人、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 并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度不断提供, 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形式愈加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三) 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搭上快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 《报告》显示, 截至2018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这些强大的数据无不诉说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阔前景。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 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供加速动力。自2005年以来, 互联网掀起了博客时代、社交网络时代、微博时代、微信时代等一波又一波的革新浪潮, 其影响不断扩展和深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 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了宽广平台。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 面对青少年思想行为新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 意识形态渗透, 日益侵蚀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西强东弱”和“西攻东守”的局面,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制裁、政治诱压、军事打击和文化殖民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是在文化方面, 他们在中国培植傀儡, 大量传播与主流媒体不同声音的媒体, 制造“噪音”和“杂音”, 扰乱人心, 破坏当前安全稳定的社会局面。这种逆向思想的传播往往对正向思想的传播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尤其是青年群体和处于半边缘化地位、极易对网络观点产生共鸣的“易感人群”, 是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在意识形态的渗透下, 大学生面临着“如何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如何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思想问题。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形势严峻, 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二) 多元思想文化泛滥, 日益冲击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在开阔眼界、了解世界、汲取不同文化营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多元文化的肆意泛滥对主流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易使人们在文化认同上出现混乱, 造成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认同危机, 部分人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 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 导致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和判断扭曲、漠视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归属感淡化。另一方面, 网络世界的快餐式文化消费、无下限博眼球, 不断消解着网民的道德观念, 矮化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 通俗的娱乐文化充斥网络, 有些大众通俗文化作品过分强调文化内容和形势的感官刺激, 曲解和消弱了文化正向鼓励的底蕴和价值, 易使人们丧失积极奋斗的动力, 表现在社会风气浮躁, 功利思想严重, 拜金主义盛行, 甚至青少年出现拒绝精神和道德追求, 只图及时享乐的心态。这些消极的多元思想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三) 教育实践面临诸多问题, 日益消解思想政治教育

除却外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亦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守旧等问题。同时, 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 忽视政治教育, 部分学校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忽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学生就业率, 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这些问题的存在, 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网民的网络生活实际脱节, 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发挥教育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大学生聚集的网络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薄弱, 尤其是在出现不同话语斗争时, 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处于缺位或者失语的状态, 导致一些片面的、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言论一边倒。

此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陈旧、内容呆板, 未能很好地与时代语言发展相结合, 不能吸引教育对象的关注, 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些实践问题的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的对策

面对意识形态渗透侵蚀、多元文化泛滥冲击、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等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要坚持和贯彻教育原则, 增强政治性;要继承和创新教育内容, 增强时代性;丰富和改进教育方法, 增强实效性。

(一) 坚持和贯彻教育原则任务, 增强政治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工作, 必须坚守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标本兼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必须沿着服务和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这条道路走下去, 始终走社会主义道路, 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思想。同时, 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会走改旗易帜的歧路的重要保证。只有方向正确,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才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才会取得新的发展成就。

(二) 继承和创新内容形式, 增强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要在继承原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 不断更新观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应毫不犹豫及继承和发展, 不断得到强化和深入。当然, 这些教育内容也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梦教育等诸多教育内容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教育的形势也应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多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应日益丰富,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不断扩展。应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形成教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多种育人方式有机配合的良好局面,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三) 丰富和改进教育途径载体, 增强实效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丰富教育载体, 扩充教育途径。一方面, 继续加大广播电视、报纸橱窗等传统媒体的宣传力度, 扩大宣传面, 尤其是针对重点“易感人群”开展定向宣传, 巩固宣传阵地;另一方面, 积极扩充现代媒体宣传, 充分利用视频、微博、微信、QQ等新兴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 既扩展发展空间, 又优化内容供给, 营造有利环境,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 针对深受大学生喜爱、能够迅速吸引大学生眼球的网络视频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发现此类载体, 会“蹭热点”, 打造形式活泼多样、内容积极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热点新闻发生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发声, 传递正能量, 同时也要注意管建结合、善管善用, 使网络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机遇, 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更强动力。

摘要:进入新时期、新阶段, 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面临着宣传思想工作得到彰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大好、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机遇。同时, 也面临着意识形态渗透、多元思想文化泛滥、教育实践面临诸多问题的挑战。迎接机遇, 面对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要坚持和贯彻教育原则, 增强政治性;要继承和创新教育内容, 增强时代性;丰富和改进教育方法, 增强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1) .

[2] 陈慧.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

[3] 刘世华.社会思潮激荡下大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针对性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9) .

[4] 李尚志.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形式及危害[J].理论与改革, 2007 (2) .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振兴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张庆伟同志代表十一届省委做的报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路子,绘就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新蓝图,战略定位高、思想内涵深、路径指向准、具体抓手实,贯彻中央精神、紧贴黑龙江实际,反映人民心声,是指导未来五年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行动纲领。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一条新路子”的前进方向,“两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四个坚持”的重大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核心内涵;深刻理解和把握“以打造‘两座金山银山’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林业经济新体系”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新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党代会精神上来,在全省振兴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学在深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走好林区绿色化转型发展新路,让老林区早日焕发青春活力,书写好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伊春篇章。

一、深入开展“五进”活动,全面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热潮

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市委宣讲团将深入企业、农村、社区、校园、机关开展宣讲,首场宣讲由市委书记高环同志做辅导报告。宣讲活动要本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宗旨,既解读精神又解决问题,真正让党代会精神在林都大地落地生根。一是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要把报告中提出的“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向企业宣讲到位,帮助他们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坚定信心,鼓足发展干劲。二是进农村,帮脱贫促解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四个坚持”重要指示之一,也是省党代会强调的重大任务,要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和省委的要求进农村,把党的温暖送到位,把各级党委、政府的脱贫政策宣传落实到位。三是进社区,创文明促和谐。要结合报告精神宣讲,突出共建共享,激发广大市民内在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文明城创建当中来。四是进校园,强使命促成才。引导教育工作者树立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观,热爱教师神圣职业;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爱党、爱国、爱家乡,做林区转型发展事业的接班人。五是进机关,转作风促服务。引导机关干部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勤勉敬业,务实担当,展示出林区党员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形象。

二、打造“两座金山银山”,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以打造‘两座金山银山’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旅游,念好山水经、冰雪经,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构建现代林业经济新体系等一系列思路和举措。这为伊春绿色化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一是要做大一产抓特色。加快建设“中国森林食品之都”“中国林都北药之乡”,打造绿色物产集聚区。要走“龙头+基地”的路子,发挥龙头发展引领力,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扶持黑木耳、红松子、蓝莓、北药、山野菜等种植产业,不断提升森林猪、森林鸡、森林雪貂、麝鼠等养殖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全面推行有机认证,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绿色有机产业链。二是要做优二产抓提升。打造“红蓝黑白+林药+林畜+林菜”七条优势产业链,使“红松故乡”变成“红松产业之乡”。以多元化、信息化、协作化促进木业加工产业提档升级。由“家具”向“家居”提升,传统营销向现代营销提升,打造“中国实木家具之乡”。整合木制工艺品资源,筹建“木艺小镇”,集中展示木艺文化,擦亮“中国木艺之乡”名片。要以精湛工艺、精准营销促进绿色矿山业提档升级。桃山玉、北红玛瑙要尽快形成深加工产业链,加大精准招商力度;积极引导西钢和北方水泥等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钢材和水泥销量。三是要做活三产抓拓展。打造全域旅游、实施“旅游+”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消费点、就业拉动点。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休闲避暑胜地、养生度假天堂”品牌,让“浪漫森林城、天然大氧吧”叫响大江南北。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让游者舒心安心放心。创新发展冰雪旅游项目,打造冰雪产业,全面叫响“中国伊春·林都雪城”品牌,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繁荣经济。

三、持续开展作风整顿活动,提升能力、提升精气神,为林区绿色化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树立勤于学习、严谨细致、勤勉高效、务实担当和严格自律五种好作风,持续开展作风整顿活动。要深入理解好、领会好、落实好这些重要要求,以提升能力、提升精气神为抓手,不断强化作风建设,切实打造一支讲党性、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队伍。一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第一位的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不断提高引领一方經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讲政治,首先就要心中有明灯。这盏明灯,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我们要自觉坚定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切实把“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讲政治,就要行为有标尺。这个标尺,就是党纪党规。要始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逾底线、不触红线,树起纪律规矩带电的“高压线”,保持严格自律好作风。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遵守、严格践行。讲政治,就要发展有遵循。这个遵循,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伊春特指要求。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殷殷嘱托,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牢记“转型和民生两不误两促进”的重要要求,不断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伊春落地生根。二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总书记讲:“东北发展,无论析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都要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这次党代会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问题。解放思想常提常新、永无止境。伊春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以勤于学习的好作风,不断开阔视野、放宽眼界,从全局、从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战略眼光,把伊春置于全省、全国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断深化对市情、区情的认识,看清优势,找准劣势,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抢占发展制高点。领导干部要树立“绿色化思维、互联网思维、旅游+思维、资本金融思维和法治思维”,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难题,不断提升引领发展的能力。要学会借鉴外部先进经验,不断为我市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是要开展好作风整顿活动。从领导干部做起,以上率下查摆问题,从小事改起,再造工作流程,提高素质能力。要把开展全民健身、书香伊春、春雷行动、天南地北伊春人归乡、招商引资引才引智“五项行动”,作为检验各级干部作风的“试金石”,以好的作风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特别要走进基层、深入一线,以严谨细致作风抓好“春雷行动”,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信访稳定、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环境等大排查、大检查,切实把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要把改进作风体现到干部的精神状态上来。大力倡导“工匠精神”“钉钉子精神”,大力弘扬“伊春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心思用在推动转型发展上,把精力放在狠抓推进落实上,勤勉高效,务实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全市上下形成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新风正气。<\\192.61.1.60\fzpaper\fdzzs\pubpath\kfdab.tif>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一、包豪斯

包豪斯全称为“国立包豪斯学校”, 是由魏玛艺术学院和魏玛艺术与手工艺学校合并而成, 创始人为著名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其主旨是创造一个艺术与技术接轨的教育环境, 培养出适合于机械时代理想的现代设计人才, 创立一种新的设计教育模式。

包豪斯的办学历史不长, 从1919年成立到1933年宣布关闭, 经历了魏玛、德绍、柏林三个时期, 却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提到现代设计基础教育的奠定就必然会联系到包豪斯, 但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基础教育模式早已出现在一些艺术院校当中, “然而谈及预科课程或基础课程时主要以包豪斯为代表。这也许是由于包豪斯的科系以及学生纷纷移民美国和英国的原因, 而且美国与英国曾将包豪斯的教育观念制度化, 由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教育的奠基石。” (1) 由此可见包豪斯及其教育理念的影响遍及世界。

二、包豪斯的教育理念

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思想最初引导着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发展, 包豪斯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其发表的《包豪斯宣言》而确立的。同时, 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也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产生变革, 在最初的原则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充分展现着包豪斯教育理念中的现代设计思想。

1、技艺统一

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创立之初便强调手工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在《包豪斯宣言》中他提到:“在这里, 艺术家与手工艺师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艺术家就是尊贵的手工艺师。......手工艺对每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技艺, 它是创造力的源泉。” (2) 宣言中显示出对艺术家与手工艺师地位平等的关注, 以及打破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隔阂的期望。包豪斯在魏玛时期就创立了基础课程, 课程的设置除了素描、色彩、构成等艺术基础方面的内容, 也包含了陶瓷、木工、纺织、金属工艺等手工艺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早期基础教学模式“并非纯粹引导学生熟悉艺术领域中共性的元素, 同时也引导学生建立艺术创作与探索现实的无意识之间的联系。” (3) 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手工艺的双重教育之中发掘出自身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为之后专业的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教育理念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体现了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现代设计思想, 对如今现代化计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设计为人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是包豪斯三项基本原则里具有鲜明民主主义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的一项。这种思想是现代主义设计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不同于以往所有设计运动只是强调为社会权贵服务的中心, 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使人人都能享受设计带来的美好与改变是现代主义设计所追求的目标。格罗皮乌斯提出的这项设计思想在莫霍利·纳吉的教学中得到体现, 他剔除了包豪斯初期基础教育中过于个性化、宗教化的教学部分, 改为强调科学性、理性、实用性的基础教学, 引导学生从个人的艺术表现转向对新技术新媒介的学习与应用上去。他曾经说:“在大战期间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 我开始对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所觉悟, 现在我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更加强了。......个人放纵自己于艺术创作之中并没有能够对人民大众的幸福带来任何的帮助。” (4)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纳吉对于设计为人的高度重视以及他对社会功能性的强调。包豪斯教育理念由此得到了更为理性、科学的提升, 包豪斯的基础教育模式也发展到了一个更加夯实的基础上。

3、产学结合

在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中产学结合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魏玛时期学院便初步创立了作坊 (工作室) 教学, 这种传授技艺和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来源于民间师傅带徒弟的传统, 学生能够在掌握技艺的同时了解生产过程, 是理论教育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可靠途径。1923年, 包豪斯在魏玛举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展览, 吸引了大批的企业与厂商并建立起了许多的社会联系, 这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力。在德绍时期学院的教学开始顺应工业时代的步伐, 实行车间教学以使学生充分体验设计与生产的联系。这种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无疑是现代设计思想中重视工业、技术与生产的体现, 现如今已被艺术院校广泛应用在设计教学当中。让学生不仅停留在学校的专业学习而尽早知道如何融入社会工作中, 是现代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

4、紧随时代

包豪斯的成功在于勇于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而改革与创新恰恰是现代设计思想所强调的。格罗皮乌斯最初的创校理念是建立一个“非机械化、比较人格化的、追求中世纪行会的友好合作精神的微型社会。” (5)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 学院的实际教育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改变。由最初的一心恢复和拯救手工艺传统, 到开始重视科学理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设计思想, 再到主动将设计教育与工业生产相结合, 寻求工业社会的认同与接受。包豪斯从成立到关闭的短短十四年间不断紧随时代的变化而变革, 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理念也随着实际教学经历着转变。紧随时代发展和勇于发现问题推陈出新的教育理念是现代设计思想中对于未来关注的积极体现。

三、总结

包豪斯的教育理念虽然有着时代局限性但仍然值得学习与借鉴。正如包豪斯第三任校长米斯·凡·德罗所说的:“包豪斯并不是一所具有明确规划的学校, 包豪斯的极大影响力量遍及全世界每一所进步学校。要做到这一点, 不能靠组织, 不能靠宣传。只有思想才能传播的如此遥远。” (6) 包豪斯教育理念里体现出的现代设计思想是进步而积极的, 它承载着教师们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探索, 对未来设计人才培养的努力, 对发扬艺术与设计的希冀。现今的设计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发展, 不断适应着时代的需要, 逐步完善着教育教学模式, 持续培养着各类设计人才。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将一直丰富传承下去。

注释

1 大卫·瑞兹曼著, 若斓达·昂等译, 《现代设计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第2版, P233.

2 大卫·瑞兹曼著, P231.

3 大卫·瑞兹曼著, P233.

4 王受之著, 《世界现代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M], 2002年9月第1版, P154.

5 王受之著, P136.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建筑设计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建筑设计中出现了大量的创新理念。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念主要来源于心理因素、灵感以及想象力,具有标准性、多样性、功能性以及抗害性等特点。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上,合理应用创新理念有利于增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现代建筑;建筑设计;创新理念

前言: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进行建筑设计可以充分展现建筑的艺术性与观赏性。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在设计特点、设计程度、设计手段以及设计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创新理念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因此本文将对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念进行简要分析。

1.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理念的特点

1.1标准性

只有进行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建筑设计才能够增强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现代建筑设计对创新性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设计人员在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防水设计、防火设计、隔音设计以及抗震设计,因此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念具有标准性的特点[1]。

1.2多样性

现代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人员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增强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模式进行建筑设计。例如,可以对建筑单元进行排列组合,使建筑结构更符合市场需求。

1.3功能性

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能够进行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场地,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增强建筑设计的功能性。即设计人员需要增强建筑设计的实用性,使建筑设计更符合用户需求。

1.4抗害性

在自然与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损害,设计人员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建筑设计的抗害性。例如,设计人员需要灵活应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增强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避免地震对建筑工程造成较大影响。

2.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差异

2.1设计特点差异

相比于传统的建筑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系统性与全面性。例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会将技术与理念结合起来,也会将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

2.2设计程度差异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即传统的建筑设计缺乏文化内涵。而现代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长期性与战略性,主要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优化设计。

2.3设计手段差异

传统的建筑设计以手绘为主,设计效率与质量相对较低。而现代建筑设计以计算机为主,可以利用BIM等技术提升设计质量。

2.4设计思想差异

传统建筑设计受到了经验、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设计人员会在固定的模式当中进行设计,导致大多数建筑都没有较大的差别。而现代建筑设计更注重创新和突破,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

3.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理念的来源

3.1心理因素

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而创造性当中的心理因素指的是设计人员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创造动机、意志、品质等内容。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若设计人员没有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就不会产生创新理念。

3.2灵感

现代建筑设计将智慧与形象思维结合了起来,而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活动就属于设计灵感。换句话说,设计灵感指的是设计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大多数设计灵感都来源于生活经验与专业知识,所以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视觉开发素质与形象思维素质,积极挖掘生活中的设计元素。

3.3想象力

想象力指的是潜在的直觉与理性对事物的猜想。在现代建筑设计创新中,设计人员需要利用想象力提出假想说,从而捕捉事物的本质。

4.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理念的体现

4.1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理念的主要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们的需求、人们的审美等各个方面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从而增强建筑设计的视觉表达能力与冲击力,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同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需要聚焦人们的认知感与归属感,充分彰显建筑设计的人文价值。例如,当前大多数市政建筑都应用了人文精神,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4.2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长期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索取地球资源,不仅造成了资源枯竭,也造成了生态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个国家提高了对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我国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近年来,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这一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之一。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环保材料的应用、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等。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也体现在社会与生态当中。例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促进太阳能技术、污水循环处理技术、能源优化技术等各项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进步,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2]。同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与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4.3智能化理念

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智能化理念逐渐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现代建筑设计的智能化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设计智能化与建筑智能化。第一,设计智能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利用BIM等智能化工具与技术手段进行建筑模拟与专业协调,从而增强建筑设计的科学性。第二,建筑智能化。从某种角度来看,现代建筑就属于智能化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会应用多种智能化手段与设备。例如,设计人员会利用智能化監控设备对建筑进行实时监控,全面保障建筑的安全性与便利性。设计人员也会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进行建筑设备的控制,实现建筑温度、湿度、亮度的自动调节,从而大量应用自然资源。

4.4联系性理念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也应用了联系性理念。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孤立性,会与城市发展保持相对独立,导致部分建筑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而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设计人员会根据城市发展理念与趋势进行设计。例如,设计人员会根据周边环境进行建筑设计,从而增强建筑设计的整体性与多样性。

4.5数字化理念

数字化理念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之一,可以提升建筑的数字化水平。数字化技术的功能十分丰富,不仅可以将其应用在信息存储与处理当中,也可以将其应用在生活与工作的调节中。在建筑设计当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的功能、增强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使建筑形成多元化的网络通信智能空间,从而将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首先,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建筑设计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避免决策失误。其次,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建筑的概念设计,优化建筑的空间、造型以及色彩。此外,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与分析,增强方案的合理性。

结语:

创新理念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设计人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灵感与想象力,从而形成更多的创新理念。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灵活应用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等各种创新理念,确保建筑设计与社会发展理念相契合。

参考文献

[1]杨书婷.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色彩美学的艺术体现[J].建筑结构,2022,52(03):162-163.

[2]刘宽,王伯勋,周峻岭,王一帆,张书源.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1(33):39-40.

上一篇:幼儿园组织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