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诊医学论文范文

2024-03-18

儿童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如果咳嗽时间超过4周,干咳无痰,越咳越厉害,就不能单纯考虑感冒了,此时最好做一下支原体检查。

近几年流感流行,而且随着病毒的变异整合,高致病性和高致死率的病毒层出不穷。“感冒”不再是持续一周的自限性疾病,不认真对待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即便认真对待,有很多人还会遗留咳嗽的症状,迁延2~4周,所以,人们对于感冒后咳嗽已经是见怪不怪。

但如果咳嗽时间超过4周,干咳无痰,越咳越厉害,就不能单纯考虑感冒了。

生活实例:

我的同事小李就走了这样的弯路。

小李是个30岁的漂亮妈妈,孩子才2岁。阅兵放假期间,孩子“感冒”了,小李在照顾孩子时也被传染。不久,两人“感冒”都好了,但都遗留咳嗽。小李和孩子间断吃头孢类抗生素和中药等对症治疗,症状却时好时坏,转眼就过去了一个月,她俩的咳嗽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加重,而且平素身体很好的丈夫和公公、婆婆也开始咳嗽。

听小李说他们一家五口对着咳嗽,我建议她查一下支原体。

检查结果显示,支原体抗体1:1280(肺炎支原体正常值是1:40),阳性。支原体感染确诊无疑。经过特效药抗感染治疗10天,小李一家终于痊愈。

支原体肺炎干咳症状突出

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多为散发病例,约3~6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容易在学校、幼儿园及军队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集中发病。最近的一项亚洲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调查结果显示,支原体感染已超过百分之二十。

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为1~3周。发病形式多样,多数患者仅以低热、疲乏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突发高热并伴有明显头痛、肌痛及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流感”。呼吸道症状以干咳最为突出,呼吸道外的症状多样,以耳痛、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较多见,极少数患者可伴发胃肠炎、心包炎、心肌炎、脑膜脑炎、脊髓炎、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关节炎及肝炎等,易被误诊为麻疹、猩红热、自身免疫病、药物性肝炎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正常,少数患者可升高,有些有血小板计数下降。

肺部阳性体征少而影像学表现明显是支原体肺炎的一个重要特点。病变多为边缘模糊、密度较低的云雾样片状浸润影,从肺门向外周肺野放射,肺实质受累时也可成大片实变影。部分病例表现为段性分布或双肺弥漫分布的网状及结节状间质浸润影,吸收缓慢,即使治疗有效也需要2~3周才能吸收,部分患者甚至更长。

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仍是目前诊断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手段,可以分别检测支原体肺炎特异性IgG和IgM,其中特异性IgM在感染后一周即可出现。

头孢类药物对支原体肺炎无效

以前支原体感染以儿科多见,现在成人中也屡见不鲜。

如果患者久咳不愈,而全身状况尚好,周围家人、同事有聚集性发病,则可到医院建议医生给自己进行筛查。绝大部分支原体感染患者预后较好,只有个别重症患者有生命危险。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多西环素及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常用药物,疗程通常需要10~14天。特别提醒注意的是,青霉素及头孢类药物对支原体肺炎无效。

马剡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秘书长,擅长急性心脑血管病、各种中毒、各种感染及职业暴露等的急救。

儿童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探讨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治疗的68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手术等待时间及术后急救效果。结果: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拥有更短的院前急救时间和手术等待时间,术后患者的急救效果也更加理想(P<0.05),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不仅有效缩短了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及手术等待时间,患者的急救效果更加显著,更有利于患者日后的身体恢复,其意义和价值重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颅脑外伤;护理效果

颅脑外伤主要是患者头部因遭受到严重创伤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较严重者会持续陷入昏迷状态,症状较轻者也会出现轻度的昏迷状态[1]。颅脑外伤的死亡高峰期和最佳抢救时期大都是在事发现场,因此院前急救护理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我院选取68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治疗的68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10岁,平均年龄(38.78±3.35)岁,其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15例,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19例;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11岁,平均年龄(36.48±3.27)岁,其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10例,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24例。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案:(1)使用吸氧管和吸氧面罩对入院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有效吸氧护理;(2)帮助患者打通静脉通道,保障患者良好的呼吸状况,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3)帮助患者进行CT检查,做好一切手术前的相关准备工作[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院前急救护理方案,主要急救护理内容如下:

(1)到达现场之后立即对患者的受伤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神经损伤、颅内出血等严重状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诊断;(2)帮助患者摆放正确的体位,依据患者的受伤情况和程度采取消毒包扎、心肺复苏等相应的急救处理措施;(3)到达医院前,通过电话及时与医院的急救中心联络,告知患者的受伤情况及抢救过程,医院提前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3]。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和手术等待时间;将两组患者的术后急救效果进行比较。术后治疗效果标准[4]:

痊愈:身体恢复状况良好,无任何身体功能障碍;重度残疾:存在严重肢体缺失,存有严重身体功能障碍;中度残疾:存在一定肢體缺失,存有部分身体功能障碍;轻度残疾:没有或存在少部分肢体缺失,部分身体功能较差;死亡:无任何生命体征。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录入,将统计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和手术等待时间数据采用( )进行表示,并进行t检验;将患者的术后急救效果数据采用(%)表示,并进行X2 检验。检验结果若P<0.05,则表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和手术等待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院前急救时间和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急救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颅脑外伤的死亡高峰期和最佳抢救时期大都是在事发现场,因此院前急救护理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相关资料报道,有接近两成的颅脑外伤患者在救护车到达前死亡,另有接近五成的颅脑外伤患者在赶往医院救治的途中死亡。由此可见,大力缩短颅脑外伤患者的初步诊断时间、途中转运时间等,意义十分重要。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各项抢救时间,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拥有更短的院前急救时间和手术等待时间,且术后的治疗效果更佳,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护理方案不仅可以有效挽救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对患者日后的身体康复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其意义和价值重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亮,周巍,王佳.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治疗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8:184-185.

[2]郭晶莹.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05:50-52.

[3]魏军辉,刘蓉容.275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总结[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7,2203:269-270.

[4]孙兴凤.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9:93-94.

[5]沈琴.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7:208-209.

儿童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编者按: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然而,某些脏器突然发病,未能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给身边的人留下无尽的遗憾——我们如果有一点儿紧急救护知识该有多好!

基于这一点,本刊自2006年第1期开始尝试刊发了一批(共1 3篇)家庭自救办法的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满足更多读者的要求,给予大家一些更为系统的疾病鉴别和急救科普知识,本刊特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全国著名急救医学专家崔书章教授主持并审定本系列文章。本系列文章将从人体五大脏器开始介绍,希望在全民关注健康、全民文化修养不断提高的今天,能为普及和提高大家的医学知识水平做一点实事。

本系列文章主持人:崔书章,天津医科大学急诊医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和急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天津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ICU质控中心委员、天津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培训部顾问、天津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和天津市卫生局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第七版)、七年制、八年制《内科学》编委,全国成人高自考專升本教材《急救护理学》主审。

长期从事临床急诊医疗工作,有着丰富扎实的内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对内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有独特的诊断思维、处理方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急、危重症病人的内分泌代谢改变、MODS发病机制、治疗对策和急性中毒等方面研究造诣较深。发表论文、综述和英、法、俄三种语言文摘、译文和科普文章250余篇。

写在前面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生命的每一瞬间,无不依赖心脏不停地跳动。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要跳动10万次左右。人体各重要器官的功能时刻都在心脏血液供应下进行。因此,保护心脏即能延长您的寿命。心脏疾病的种类繁多,大体上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任何一种心脏病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心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就后天性心脏病而言,对中、老年人危害最大的是冠心病。在急诊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心脏性猝死病人,不少人发生在就餐、睡眠、排便、谈笑、运动或跳舞时。猝死前,患者可以谈笑风生,可以从事各种工作和运动,也可以无任何症状或表现。

儿童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急诊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急诊急救工作的前沿。具有病人多、病情重、病种杂等特点 ,工作任务繁重。因此 ,护士服务态度的优劣、技术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的好坏,培养急诊科护士要具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成功抢救病人的可靠保障。

【关键词】急诊;护士;素质培养

要保证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就对急诊科护士的素质提出高的要求。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知识、能力、道德、身体等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的基础上,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利于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提升急诊护理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整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利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1 知识

1.1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随着急诊护理工作的发展,急诊护士在熟练掌握常规技术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急诊患者的心里护理、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由于急诊科是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场所,接诊的数量大、病情重、病种复杂,整日处于紧张的“备战”或“实战”状态下,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要能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动静脉取血、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的使用。掌握心、脑、肺、肾功能的监测,伤口的止血、包扎、固定、清创缝合术,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护理技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更需要及时掌握护理新技术,不断充电,更新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应对不同病人的各种症状变化。

1.2 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要加强对护士的风险意识教育,学习有关法律知识,懂得在工作中如何用法律来保护病人和自己,把护理风险与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把医院的整体利益和护士的个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每个护士对护理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工作中时刻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做到常备不懈。

2 能力

2.1 娴熟的技能/敏锐的观察力

护理操作应“稳、准、快、好”。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要有独立性、组织纪律性,并有恒心、有毅力、反應敏捷。能力要经过勤奋的训练,才能形成娴熟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执行各类护理技术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到准确、及时、无误。如在抢救急诊病人时,护士应灵活机智、头脑清醒,主动承担抢救治疗任务,采取果断措施,就不会延误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否则将会危及病人的生命。衡量护士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是护士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护士可通过视、触、叩、听、嗅等感官去收集病人的直观资料。在护理实践中,急诊病人的病情瞬息多变,因而护士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比如车祸病人,在排除无明显外出血症状时,除通过观察血压、脉搏变化外,还可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面色、口唇以及指甲的颜色来判断和预测病人有无内出血症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有效的输液、输血、手术止血等手段来排除危险因素。因此,观察各种复杂因素的变化,对提高诊断治疗质量和护理水平都非常重要。

2.2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表现,语言可能引起病人的情绪和情感反应,而产生治病作用或导致心因性疾病。急诊科护士的语言修养十分重要,如企图服毒自杀的病人,护士要用治疗性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对病人进行劝解和宽慰,以微笑的面容、平静的目光注视患者,倾听患者述说,并表示同情、关心,使患者产生温暖、安全、亲切感,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病人的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消除病人再次轻生的念头,否则达不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所以急诊护士应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掌握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急诊护士不仅要负责抢救病人,还必须做好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科室之间彼此配合的满意度,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加强协调与沟通,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说服解释工作,才能保证急救的顺利进行。加强与医生、挂号、药房、收费等辅助科室及临床科室的沟通协调,彼此通力合作,使急诊绿色通道真正畅通。

2.3 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善于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善于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鼓舞病人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同性格的急诊患者始终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燥,正规操作。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急诊护士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的方法,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积极应对社会环境、工作需要、服务观念的变化,做出有效调整,保持自身良好心境和平衡心态,更好地为求助者的康复提供专业指导。强化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 急诊科是时间紧,病情重、意外情况多发的地方,现代医学要求急诊护士对危重病人能够做到快速评估,果断决策,用最短时间完成各种抢救治疗工作。

3 道德素质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作为急诊科的护士首先要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对护理事业有坚定的信念,深厚的感情和献身精神。护士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护士的天职。对病人要一视同仁,同时必须保持个人的行为标准,做到“慎独”,不违反道德和良心,以维护病人的健康为己任。急诊护士的外在表现是语言、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在的表现是靠心理作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调整情绪以适应管理者不同的角色转换。

在工作中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以热情、诚恳、宽容、积极的态度和端庄的仪表去接待患者,使患者感到亲切、信任,愿意和医护人员沟通,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有效地减少风险的发生,自觉保证抢救工作的质量,不损害病人和医院的声誉,因此 ,加强医德教育 ,引导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一人辛苦万家幸福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形象 ,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精心护理每一位患者,诚挚地为患者奉献爱心。

4 身体素质

护理工作除了是一种脑力劳动外,还是一种体力劳动,它不但要求急诊科护士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还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护士常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被病人携带病菌感染的机会相对增多。因此,急诊科护士要加强锻炼身体,注意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保证充足的睡眠,以确保精神饱满、头脑清醒,确保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急诊科护士面对的大多是危重、病情变化复杂的病,护理工作紧张、工作压力大,加上经常值夜班、熬夜,大多是女性,在家可能是妻子、母亲的角色,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在心里上和身体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在注意休息的同时懂得心里调适,并加强锻炼,保持身心健康;才可能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应对自如。

5 小结

急诊科作为救死扶伤的最前沿阵地,接诊与接待的都是紧急危重病人和身心急躁的家属。 加强护士素质培养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 ,也是保证优质服务的关键。加强了急诊科护士的素质培养 ,使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紫菱,谈急诊护士的素质要求[J].当代护士,2006,12:123.

儿童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诊科;急诊抢救;预见性护理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2年3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150例急诊抢救患者资料,男性68例,女性82例,年龄范围为17-83岁,平均年龄为(52.0±5.5)岁。其中,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共62例,器官功能性衰竭30例,肺部感染28例,食物及药物中毒22例,多发性创伤8例。按照急诊抢救中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各75例),经检验,两组患者无论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史等基本信息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能够展开对比检验。

1.2 护理方法 按照抢救过程中护理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提供常规护理,后者提供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抢救过程中严格按医嘱所开展的护理记录,抢救药品及设备的准备与调整,必要的抢救物品呈递工作,以及对于患者及家属情绪的安抚等。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遵照医嘱,根据常规的模式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并登记相关的护理记录;观察组按照预见性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1.3统计学分析 以Excel2003表格对于急诊抢救患者护理效果(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以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患者对应护理效果,若差异显著(P<0.05)则表明不同护理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否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在护理效果方面,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相比,后者抢救效果显著改善:抢救时间平均用时(18.54±10.05)min,而对照组则需(33.07±12.25)min,P<0.05;同时,实验组抢救成功率显著增高为96.0%(72例),對照组仅为70.6%(53例),P<0.05。另一方面,实验组患者与陪同家属整体满意度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为71.3%,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急诊科室为危重、紧急病患接受抢救的关键性科室,其护理工作于其它科室相比内容全面、综合,情况多变且复杂。急诊室护理工作高质量的表现十分依赖于护理流程的规范度与科学性。基于此,预见性护理模式将逐步取代过去的常规护理,这种现象的产生引起了护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预见性护理以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为基础,借助于丰富、高效的护理器械设备以及药品配置,旨在尽可能缩短抢救时间,挽救病人生命。预见性护理对于护理人员技能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预见性制定护理规程、预见性准备抢救器械与药品、预见性制定抢救过程不良反应应对对策,以及对于患者及家属心理波动的安抚措施[6]。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室的一刻起,要求护理人员做好与主治医生的全面配合,以患者具体症状及患者陈述信息为基本参考内容,及时的完成每项护理工作。

对于急诊患者来说,抢救能否成功关键就是看以下三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医护因素,第二就是患者因素,第三就是准备抢救的各项物质因素。各个医院应该在现有的护理模式下,将预见性护理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提升,增强护士自身的素质情况,提升护士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根本性的完善。

随着现在科学医疗的广泛传播,预见性的护理模式也在进行逐步地延伸,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还应该进行重点的关注与完善,以保证这种护理模式有更加快捷的发展,为医疗事业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性保障,提升整体护理人员的素质模式,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储备状况,将细节进行针对性的构建。

本次研究发现,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诊抢救过程中能够有效加快抢救进程,为抢救争取时间,并极大的降低抢救失败率,挽救患者生命并保障其预后质量。同时,在提升患者及家属对于医护人员信任度,改善护患关系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因此,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极具应用与研究价值,值得深入分析探究与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世英,吕君,董兰,乔安花. 急诊护士参与踩踏事件批量伤员救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6 (06)

[2]李秀琴.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腹部手术后肠粘连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07)

儿童急诊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药后观察血运再通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6小时以内两组的在通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提高这类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可以减少病死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尿激酶;急诊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疼痛呈压榨型,对于急性发作期早期溶栓可以在早期使闭塞的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挽救心肌及使坏死的心肌面积缩小,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选择本院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4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97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和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9例,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52-72岁,平均(55.4±16.7)岁。梗死部位:前壁22例,下壁6例,复合壁21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51-73岁,平均(56.5±16.7),梗死部位:前壁21例,下壁7例,复合壁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心電监护、镇静等常规处理。治疗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溶栓前检查心肌酶、血常规及血凝状态。给予尿激酶1500000U加入100毫升生理盐水中,在30分钟静脉点滴,结合抗凝及肠溶阿司匹林300毫克,1次/天,3天后改为100毫克/天,直到出院。对照组:不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而给与硝酸甘油静滴,后改为口服。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并在4周后,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和患者的病死率进行评定。

1.4 血管再通的临床评定标准

1)输注溶栓剂后在2小时内心電图中抬高的sT段表现为速度下降大于50%;2)胸痛症状在3小时内基本消失;3)在输注溶栓药物后3小时内出血,心脏再灌注;4)血清CK-MB酶高峰值提前在发病后14小时内。除了具备2)及3)两项不能判断冠脉再通外,只要具备上述4项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可考虑血管再通。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给在6小时同和6-12小时血管再通结果见表1。

2.2治疗四周后两组患者死亡和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治疗4周后死亡一例,病死率为2.0%;发生急性肺水肿4例,占8.2%;心源性休克3例,占6.1%;心律失常15例,占30.6%。对照组治疗4周后死亡1例,病死率为2.1%,急性肺水肿19例,占39.6%;心源性休克16例,占33.3%,心率失常14例,占29.2%。两组病死率、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来说,多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病变,或合并有血管痉挛,粥样斑块破裂和出血,血小板被激活,导致冠脉血栓形成,引起冠脉堵塞,出现心肌梗塞症状。

尿激酶是从健康人尿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够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成为纤溶酶而溶解纤维蛋白,对新鲜血栓效果好。心梗采用尿激酶溶栓救治将死的心肌,使心肌的梗死范围尽量减到最小,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本文中,采用尿激酶溶栓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6小时以内观察组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总的再通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病死率、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所以采用尿激酶溶栓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2]林锦潮,李道海,粱子敬,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报,2006,8(6):791-793

[3]耿玉婷,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12例[J].临床医学,2008,28(10):57-59

[4]雷增量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6例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5):375-377

上一篇:广告文化传播论文范文下一篇:宠物保险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