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农政策范文

2024-07-11

中国支农政策范文第1篇

重视调研 实现理论与需要的有机对接

---二0一三年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报告

一、 政策引言

从去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到今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健全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加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以及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打出了亿万农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愿景的殷切期待。

作为一个从农村黑土地上走出来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我在完成了校内工作的同时,有幸的投身在中国农村新时期伟大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受四川省财政厅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师资库领导的派遣,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践行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惠农、富农、强农政策之光荣使命。

二、 基本情况介绍

(一)、培训的地区

从今年四月份以来,到十一月份,在历时八个月的时间里,我的足迹踏遍了省内十三个地区或县、市,先后派遣到不同的地区进行了不同课题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其中包含有:

1、 偏远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如:在今年暑假期间,牵动国人的“7.10”泥石流爆发后,受都汶高速公路中断的影响,我受困在阿坝州以彝族、藏族等民族为主的壤塘县;也到过当年红军曾经播下过革命的种子的地方--以藏族、回族等民族为主的小金县;以及我国羌族人口最集中的、素有苹果之乡美誉的茂县。

2、 “5.12”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实现了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支持灾区的灾后重建的光荣梦想。

3、 内地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享有中国科技城美誉的绵阳市和以享誉世界的三星堆文化而著称的文化历史名城--广汉市等地区。

(二)、培训任务性质与对象

从培训工作任务的性质以及培训的对象来看,在今年的国家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我主要进行了两种性质的培训:

一种是师资型的培训,这种培训任务共进行了两次,一次是在2013年6月28日在绵阳市为该市9县2区的财政系统与农经系统的部分干部进行的有关课题的师资型培训;另一次是分别在2013年的11月11日、11月15日、11月19日这三天为全省各地、市、州以及部分扩权县的财政局干部进行的有关课题的师资型培训;

还有一种类型的培训就是业务技能型培训,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各地基层财政所、农经站以及村级涉农工作干部或工作人员。

(三)、培训的课题

在前述两种不同类型的培训任务中,由于每次的培训任务不同,所以课题也就不相同,大致说来有两类课题:

一类是政策方面的课题。根据四川省财政厅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师资库领导的安排,我先后在不同的地方讲授了以下一些属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课题:《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暨财政奖补政策》、《粮食直接补贴与综合直接补贴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种子法》、《农药管理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

还有一类就是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课题。大致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制度》等课题。

三、 取得的收获或者经验

回顾历时八个月、遍及十三个地区、惠及近3000人次(统计口径:按照每人每天为一人次计算)、涉及十多个课题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历程、自己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小有收获:

(一) 是注重因材施教,研究教学培训的方法

也许是源于十多年来的院校教学工作养成的习惯,在每次接受了师资库领导下达的培训工作任务后,我总会在第一时间里迅速与将要前往的地区的财政局的相关领导取得联系,收集本次培训的参训人员的有关信息,如:文化程度、年龄结构、专业出身、工龄长短等方面信息,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内容,掌握好需要突出的重点与需要突破的难点、科学简洁的制作课件。

在培训过程中的教学语言方面,我尽量做到结合农村工作的真实案例,将那些原本专业色彩较浓的专业术语“返璞归真”,用通俗易懂的一些口语来讲述,这样既拉近了与培训对象之间的距离,又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二) 是重视自主学习与自主调研

与院校教学工作不同,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对象很多时候是一些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专业水平高低各异、年龄结构大小不等的农村基层干部或人员,所以,相比院校内面临的是那些已经具有了一定文化素养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支农政策培训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政策水平与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还特别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异地电话征询、面对面交谈、网上交流等形式,从具有丰富的涉农工作经验的一些地方领导同志那里获取“养分”、以提升自己的培训工作质量。

(三) 是树立起不唯理论而唯实用的培训工作思想

由于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涉农工作的基层领导或人员(尤其是业务技能型的培训)、所以在“通天理”(即领会政策与专业知识方面)与“接地气”(即对接农村工作实际情况方面)二者之间,我树立起了不唯理论而唯实用的培训工作思想,主要表现在:引导参训人员正确领会并解读了涉农工作政策后,让他们明白怎样做才是既执行了政策又完成工作任务,如,在讲解《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暨财政奖补政策》时,我从农村工作的“四议两公开”入手,讲解了该项政策的正确解读、筹资筹劳的对象、限额标准、帐要怎么做、钱应怎么管、项目怎么申报,从而实现了政策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有机对接。

(四) 是树立起“功夫在诗外”的观念

表现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培训工作时,我还在培训课题之外,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当地的民族政策、民族习惯、风土人情与经济状况,这样就可以让自己与当地基层的领导同志之间进行“零距离”交流了。

又比如,由于每到一个地区开展培训工作的时间较紧张,有时会出现“时以至而言未尽”的情况,那怎么办呢?我往往会在培训任务结束后,留下自己的课件和联系方式,而且还专门建了一个“涉农政策工作交流群”,与大家无障碍交流,力所能及的帮助基层的同志解决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如:在近期很多地方都在进行换届选举,而在换届选举前,需要对前一届的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离任审计,针对有些地方的朋友提出的怎样顺利通过审计问题,我进行了回答与讲解。

除此以外,为了帮助并满足地方上的个别同志能尽快的掌握一些专业知识,我还从自己有限的工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钱,为他们购买专业书籍资料,邮寄给他们学习。

四、 支农政策培训中遇到的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一些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我在开展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有时候感觉到时间紧而任务却很重

很多时候,到各地区去培训时,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地方长达一周左右(如小金县),有的地方却只有半天(如洪雅县),然而要完成的课题的内容却较多,考虑到农村基层的同志进行专业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每次培训,我总是想尽可能的多讲点,但是却又受到时间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多少有些遗憾。

(二) 是有时出现一些辅助性工作衔接失误

相信师资库里的其他老师也和我一样,培训教学的手段是多媒体教学,这就自然离不了要用到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了,比如像电脑、投影仪、音响、话筒等,然而有好几次,在我培训的地方,可能是财政局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疏忽大意”了,已经到了开始培训的时间,却出现了要么根本没有准备好多媒体设备、要么是连接故障、要么是有了这样缺那样,直接导致了培训工作无法按规定时间开始进行。

(三) 是个别地方还存在着应到人数与实到人数不一致的“缺课”现象,或者是来签个到坐一会就走的“逃课”现象。

坦率地说,“缺课”也好,“逃课”也罢,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个别基层领导干部对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这方面做得较好、给我留下较深刻印象的是小金县有一位基层干部,拄着拐杖也要来参加学习培训)。

五、 对策与建议

针对前述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想借此机会谈一下自己几点粗浅的建议:

首先,在时间紧与任务重方面,联系起各地向财政厅申报的课题情况,一是可以适当延长每次培训的时间(如增加个半天或者一天);二是如果增加天数有困难时,就考虑适当延长每天培训的时间;三是在不能增加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培训的频率,每年在各个地区进行个两轮的支农政策培训;四是在既不能增加时间又不能增加培训频率的情况下,本着少而精且使用的原则,压缩每次的培训任务量。

其次,在培训工作的辅助性衔接工作中,建议师资库的领导在给我们分派任务后,也及时提醒地方财政局的有关同志提前做好多媒体培训设备的准备工作,尽量避免“万事俱备只等设备”的情况出现。

然后,在处理“缺课”与“逃课”问题方面,建议地方财政局在宣传动员时,强化组织纪律意识,把是否按规定参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活动,纳入对有关基层干部的工作考核中(说实话,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这项工作,上至国家财政部、四川省财政厅,下至各个地方财政局等部门,都专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组织实施这项服务于“三农”的工作,我们参与这项工作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不认真对待!)

接着是,希望各个地方前来参训学习交流的基层人员,不要当只会机械的听课、记笔记的“收音机”,尽量带着问题来学习和交流,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现场的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帮助大家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使我们的培训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充分体现政策理论与实际需要之间的有机对接,(在我开展过培训工作的许多地方财政局中)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市**区财政局。

还有一点就是,建议师资库的领导在恰当时候,分阶段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召开师资库内的培训教师的交流会,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工作心得,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真诚感谢在今年的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给予了我极大支持的(阿坝州)茂县财政局、壤塘县财政局、小金县财政局、汶川县财政局、绵阳市财政局、江油市财政局、洪雅县财政局、富顺县财政局、广汉市财政局、**市**区财政局、长宁县财政局等地方财政局,同时更加感谢四川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师资库的两位领导--王主任、吕老师对我的信任与帮助,我一定会在2014年的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继续服从安排、恪尽职守,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和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去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努力完成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各项任务,书写《我的会计人生 中国梦》的新的华章。

(作者:文建方,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教师,四川省财政厅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师资库成员)

附:各地培训信息反馈实录:

1、 文老师讲解得非常好,应该多上一些这样的培训课 ,使农村的财务人员早点走上正规化,但是应当发点资料给我们。

-- (阿坝州)茂县 余应禄 2013年4月8日

2、 本次培训内容完整、而且实用,对我们工作帮助较大,建议多举办这样的学习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

---绵阳市 2013年6月14日

3、 文建方老师的课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对我的工作帮助较强。

______洪雅县 梁明学 2013年6月17日

4、 在这次的三资管理培训中,内容很实用。对我的帮助很大,我的收获也较大。

---富顺县 张生荣 2013年6月25日

5、 培训过程中所涉及相关概念较抽象,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消化。如有机会,有条件,多举办类似的培训课程,融合更多的案例,能够对我本人有相关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阿坝州)壤塘县 蒋圭 2013年7月11日

6、 文建方老师所授课内容全面、丰富、实用,对我县农村财会人员帮助较大,建议省厅多举办此类培训会。

----(阿坝州)小金县财政局 2013年7月24日

7、 希望多组织对我们工作人员工作上有帮助的政策培训,感谢各级部门对我们乡镇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照顾。

---江油市 杜艳萍 2013年7月30日

8、 这次培训,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我对本门课程的培训老师文建芳(方)老师很满意!

_______广汉市 袁明清 2013年8月28日

9、 文老师授课的方式非常适合大家,他根据课程知识结构和培训人员的结构,用语通俗易懂,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农村财会人员对财政支农政策有了更多了解,而且完善了村级报账员的财会专业知识结构,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宁县财政局 2013年9月26日

10、 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四川省财政厅的工作部署,高新区财政局于10月17日--18日邀请了文建方老师进行授课。文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一是精神饱满,有感染力,能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二是内容充实,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信息量大;三是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深入浅出,思路清晰,现场答疑。文建方老师的授课,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也感受到了政府对基层财会人员的关怀和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高度重视,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贡市高新区财政局 2013年10月18日

11、 按照省财政厅的部署,我县财政局举办了“汶川县2013年省级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参训人员有111人。根据上级安排,到我县培训讲课的是文建方老师,他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能根据学员结构情况,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授课,学员普遍反映通俗易懂,听后能轻松掌握知识,收获较大。

---汶川县财政局 2013年11月9日

12、 根据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工作部署,**市**区财政局于11月12日至14日在**区浪淘沙商务酒店对全区2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会人员进行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我们邀请了文建方老师讲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实务》,文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遵守上课时间,时间安排合理,内容丰富而且很实用,学员收获较大,反映都比较的满意。

中国支农政策范文第2篇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全区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所有者。

补贴标准:权属集体和个人的公益林,从2013年起每亩补助15元,其中:兑现给公益林所有者的管护补助14.75元/亩,支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公共管护0.25元/亩。国有公益林每亩补助10元。

办理程序:①自治区级财政部门下达资金到各级财政部门;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公益林管护合同登记造册;③各级林业和财政主管部门审核;④各级财政部门下达资金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将管护补助资金汇入公益林所有者“一卡通(一折通)”账户。

申领所需材料:公益林管护合同(权属集体的还需提供村集体管护补助支出使用方案和村集体当年管护补助支出公示材料)。

政策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林业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桂财农〔2010〕157号)。

咨询电话:0771-6783979(自治区林业基金管理站)。

二、退耕地还林补助政策

1.退耕地还林原有政策补助

补助期限: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

补助对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退耕农户)或退耕还林者。退耕农户自行退耕还林的,补助对象为退耕农户;退耕农户委托他人还林或者与他人合作还林的,其利益分配等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合同约定。

补助标准: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现金210元;每亩退耕地每年生活费补助20元;一次性给予种苗造林补助费每亩50元。

退耕地还林任务,国家从2007年起暂不安排。

2.退耕地还林完善政策补助

补助期限:完善政策补助期限,是在原有政策补助期满后,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的期限。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

补助对象:退耕农户。

补助标准: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

办理程序:原有政策补助期满后,经自治区和国家阶段验收合格的,原有补助到期次年起兑现补助资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每年对阶段验收合格的退耕地还林保存和管护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给予验收合格证明;县财政或林业部门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农户一次兑付该生活费补助和管护费补助。

咨询电话:0771-6783943(自治区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补助政策

补助对象:全区所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乔木)、封山育林业主。

补助标准:从2011年起,一次性给予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乔木)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每亩300元,封山育林一次性给予补助每亩70元。

办理程序:①退耕农户或者其他造林业主向所在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乔木)或封山育林申请书;②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组织编制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作业设计;③县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与造林业主签订退耕还林合同;④造林业主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完成人工造林或封山育林任务;⑤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退耕还林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给予验收合格证明;⑥县财政或林业部门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造林业主一次性兑付人工造林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按合同分五年兑付封山育林补助。退耕还林需要的种苗,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集中采购,也可以由造林业主自行采购。集中采购种苗的,应当征求造林业主的意见,并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签订书面合同,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种苗采购单位应当与造林业主结算种苗造林补助费,超过国家种苗造林补助费标准的,不得向造林业主强行收取超出部分的费用。

咨询电话:0771-6783943(自治区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后续产业造林补助

补助对象:退耕农户。

补助标准:按不同林种、树种一次性给予补助,其中:用材林每亩补助420元、水果类经济林每亩补助720元、食用香料类经济林每亩补助480元、中药材厚朴每亩补助600元、中药材金银花每亩补助300元、低效林改造每亩补助300元、退耕还林工程(包括退耕地还林和配套荒山荒地造林)补植补造每亩补助50元。

办理程序:①退耕农户向所在乡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书;②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③县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与退耕农户签订合同;④退耕农户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完成任务;⑤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给予验收合格证明;⑥县财政或林业部门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农户一次性兑付补助。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需要的种苗,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集中采购,也可以由退耕农户自行采购。集中采购种苗的,应当征求退耕农户的意见,并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签订书面合同,验收合格后,种苗采购单位应当与退耕农户结算种苗造林补助费,超过国家种苗造林补助费标准的,不得向退耕农户强行收取超出部分的费用。

咨询电话:0771-6783943(自治区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

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明确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不再强调南北方地域差别和林种、树种等区别,全国统一按照“乔木、灌木、草本”三种标准实施。即退耕还林栽植乔木的每亩补助共1500元(包括两次森林抚育补贴共200元)、栽植灌木的每亩补助共1000元、还草的每亩补助共500元。在工程实施的第

1、

3、5年进行检查并兑现补助,第1年检查工程完成情况,第3年检查保存情况,第5年检查抚育及成林情况。

中央安排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分三次下达给省级人民政府,即我区退耕还林(乔木)补助标准:每亩第一年800元(其中种苗造林费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同时,《总体方案》还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政策宣传、检查验收等工作所需经费,主要由省级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咨询电话:0771-6783943(自治区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当年有该项目计划任务的县(市、区)。实施森林抚育的国有林、集体林或个人林所有者,具体补贴对象视国家当年下达的计划任务而定。

补贴标准:补贴100元/亩。

办理程序:①林权所有者提出书面申请;②乡镇林业站或县级林业部门核实林分和面积;③符合条件的纳入项目设计范围;④预付40%的抚育补贴资金;⑤抚育后提出验收申请;⑥经自治区级验收合格;⑦出具验收清单给财政部门;⑧由财政部门拨付余下60%的补贴资金。

申请材料:①补贴申请书。②验收申请书。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2010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财农〔2010〕113号)。

咨询电话:0771-6783935(自治区林业厅营林处)。

七、珠防林工程项目补贴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当年有该项目计划任务的县(市、区)。当年实施该项目的造林主体。

补贴标准:荒山造林补助300元/亩。

办理程序:①造林主体提出书面申请;②乡镇林业站或县级林业部门核实地类和面积;③符合条件的纳入工程项目设计范围;④经县级林业部门验收合格;⑤出具验收清单给财政部门;⑥由财政部门兑现造林补助。

申请材料:造林补助申请书。

政策依据:每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和林业厅联合下达的工程项目计划文件。

咨询电话:0771-6783935(自治区林业厅营林处)。

八、海防林工程项目补贴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当年有该项目计划任务的县(市、区)。当年实施该项目的造林主体。

补贴标准:荒山造林补助300元/亩。

办理程序:①造林主体提出书面申请;②乡镇林业站或县级林业部门核实地类和面积;③符合条件的纳入工程项目设计范围;④经县级林业部门验收合格;⑤出具验收清单给财政部门;⑥由财政部门兑现造林补助。

申请材料:造林补助申请书。

咨询电话:0771-6783935(自治区林业厅营林处)。

九、油茶造林补助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当年有该项目计划任务的县(市、区)。当年实施该项目的造林主体。

补贴标准:中央补贴300元/亩,自治区给予适当补助50元/亩。

办理程序:①造林主体提出书面申请;②乡镇林业站或县级林业部门核实造林面积;③符合条件的纳入项目设计范围;④造林主体造林后提出验收申请;⑤经县级林业部门验收合格;⑥出具验收清单给财政部门;⑦由财政部门兑现造林补贴资金。

申请材料:造林补助申请书。

政策依据:每年下达的油茶造林项目计划文件。

咨询电话:0771-6783930(自治区林业厅油茶办)。

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补助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当年有该项目计划任务的县(市、区)。

补贴标准:中央每年下达资金计划安排,自治区适当配套。

补贴方式:工程建设实行报账制,以工程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支付工程资金的依据。按照工程建设进度,根据单项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根据实际情况,工程实施可预拨部分启动资金,待报帐后再拨付其余款项。

政策依据:《关于印发及项目验收办法的通知》(桂发改农经[2009]1106号)

中国支农政策范文第3篇

责任编辑:Xiao D

来源:新华网

2011-03-07 21:02:25

最新三农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的三农优惠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并实施三农补贴政策。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陈锡文认为,这向农民释放了积极信号,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取向不会改变,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

陈锡文表示,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期。面对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耕地难以增加的背景下,要想追求农产品总量增加,只能提高单产,这势必会带来投入和成本的同时增加,因此,要想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确保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国家的大规模投入和增加对农业生产补贴势在必行。

“以前报告提到‘三农’投入增加,更多时候用的是继续增加、大幅增加等表述,今年则明确提出了三个‘确保’。”陈锡文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未完全过去、粮食生产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提出三个“确保”将产生深远影响。“这等于为未来支农投入增长设定了‘硬约束’。”

陈锡文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尽管农业产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但其作用却越发重要。”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

(二)农业财政政策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大体可以看出有三个基本趋势。

第一个趋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初显雏形。

第二个趋势,市场化取向逐步增强,公共财政性质凸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形成,政府在“三农”发展中的事务逐步明晰,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要求,财政支持“三农”开始由过去直接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向支持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体系完善并重转变,支持重点主要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生态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救灾抗灾等体现公共财政性质方面,即使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也主要向关系国计民生方面的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作物方面。

第三个趋势,体现统筹发展明确,支出“二元”结构开始打破。

这些基本趋势是积极的、正面的,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都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二、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主要种类。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支出政策,主要方式是投资、补助、补贴等,一类是税收政策,主要方式是轻税、减免、退税等。 支出方面。中央财政现有直接支持“三农”资金15大类,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国债资金)、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税灾歉减免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村中小教育支出、农村卫生支出、农村救济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这一口径是目前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支出最大的口径,基本涵盖了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各个方面。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9350多亿元。

税收方面。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一直实行轻税和税收优惠政策。自1958年全国人大颁布《农业税征收管理条例》以来,农业税一直实行增产不增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前的1999年,农业税的实际税率只有2.5%,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后,农民的整体负担大幅度下降,2004年中央又出台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减免试点。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对特定地区和特定群体实行社会减免政策,对受灾地区和农民实行灾歉减免政策。在农产品加工增殖税和出口退税上,国家财政对农产品加工增殖税实行进项抵扣政策,对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实行优先退税政策。

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的额外负担;通过利用外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二)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具体内容。第一,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中小型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大宗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设施改善等,用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含国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支出、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第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主要是农业科研、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农民科技培训等。用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农业科研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农业科技推广支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民科技培训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第三,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支持粮食等大宗农作物生产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用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良种补贴、农业产业化资金、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农产品政策补贴资金等。第四,支持生态建设。主要是支持生态恶化的重点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退耕还林资金、天然林保护资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草原生态治理资金、水土保持资金等。第五,支持抗灾救灾。主要是支持抗御洪涝灾害、动植物病虫害和其他一些自然灾害,帮助受灾地区和群众恢复生活生产。用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特大防汛抗旱资金、动植物病虫害防治资金、森林草原防火资金、农村救济费、农业税灾歉减免补助资金、蓄滞洪运用补偿资金等。第六,支持扶贫开发。主要是支持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以工代赈)等。第七,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是支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财政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包括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文化支出等。第八,支持农村改革。主要是支持农村深化改革,促进理顺农村经济关系,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财政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包括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补贴等。 三)几项重点财政支农政策的评价。2003年以来,“三农”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的焦点,成为全党和全国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粮食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农村社会发展问题是焦点中之焦点。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国家财政加大了对这几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关于支持粮食生产政策。 第二,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政策。 第三,关于支持农村社会发展政策

四、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几点思考

“三农”问题涉及的面广、范围大、人口多,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促进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和有效供给。第二个层次,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第三个层次,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在现有财力和财政支出存量结构刚性较强的状况下,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需要按照“明确目标、统筹兼顾、整合资金,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的思路稳步推进。

(二)明确政策目标,突出政策着力点。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长远和眼前两个方面确定不同时期的政策目标和着力点。

长远来说,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加快城市化、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作为财政支农的政策着力点。通过统筹城乡协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运用投资、补贴、贴息、税收等手段,实现财政资源在城乡和农业农村两个方面的综合平衡、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

近期来说,按照中央近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要求,全面考虑我国国情国力和“三农”问题的现实,围绕正确处理好农民增收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把财政支农政策着力点放在农民增收、粮食稳定生产和农村深化改革三个方面,并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心,确定财政支农政策的着力点。

(三)合理确定资金分类,整合支农资金。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要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初步考虑分设为五大类:(1)改善基本生产条件类资金。指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资金。目前可以归并为此类的资金有:农林水等领域的基本建设投资、支持农业生产类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科研推广资金、良种补贴资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等。(2)抗灾救灾类资金。指主要用于农业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和农村灾歉救助的资金。目前可以归并此类资金的有,特大防汛抗旱资金、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动植物疫情防治资金、农业税灾歉减免补助资金、农村救济费等。(3)生态环境建设类资金。指用于农村水土林草等生态资源的建设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资金。包括农村水土保持补助费、退耕还林资金、天然林保护资金、防沙治沙资金等。(4)结构调整类资金。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目前可以归并此类的资金有:农业产业化资金、农民培训资金。(5)管理服务类资金。指主要用于对农业农村发展进行组织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包括农林水气等部门的行政事业费。(6)农村发展类资金。指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资金,目前可以归并此类的资金有: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方面的支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

在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的基础上,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的调整和归并,也不是单纯地将某一部分资金划归一个部门或机构管理,而是要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政府支持保护“三农”的能力和效率。整合的重点是现有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

中国支农政策范文第4篇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那么,与往年相比,2016年,我国的支农惠农政策又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农民朋友在申报时需要注意什么?

变化一:“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从试点到全面铺开

2015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15年起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等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简称“农业三项补贴”),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去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在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中的部分县市开展“三补贴”改革试点,从今年起,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三项补贴政策合一之后,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另外,80%加上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可以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受益”。并不是像现在,只要在农村承包了耕地,就能享受各种种地、种粮补贴。

此外,“目标价格”补贴将会由大豆、棉花,扩展至三大主粮。需要注意的是,农业补贴改革整体将向种粮大户倾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向规模经营倾斜。

与此同时,草原牧民也将领到更多补贴,今年推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适当提高了补助奖励标准。

变化二:农机补贴“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正式发布的2016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2016年的补贴政策将围绕“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的方向进行调整完善。

所谓缩范围,是为了突出补贴重点,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将一些低端的、过剩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剔除出补贴范围,这有利于降低企业和农机管理部门的风险。

降定额是对那些市场已饱和、市场价格已下降或者不是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品,可以适当降低补贴标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二是可以减少补贴政策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三是有利于提高补贴机具的使用效率;四是有利于降低企业和管理部门的风险。

促敞开,则是指尽量做到在补贴范围内的产品能够敞开补贴。对于不能一步到位的,可以先敞开一些重点产业和重点机具,这样不仅能体现政策的公平性、普惠性,还可以减少操作程序,减少寻租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从2015年10月1日起,非道路发动机将由“国二”向“国三”升级,也就是说,农用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国三”标准了。根据规定:非道路发动机生产企业及经销商不得生产和销售“国二”发动机;2016年4月1日起,主机厂不得生产和销售装配“国二”标准的发动机。

变化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补贴申请不再要求独立法人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发布的《关于调整和完善農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补贴申请也有新的变化。

农业大户也能申项目,不再要求是独立法人。新政策规定,经有关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可以纳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范围,不再受独立法人资格条件的限制。

申请主体不必“两年连续盈利”。对于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来说,只要是在工商部门注册1年以上、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都能够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而新政策规定,申报材料中取消“70%以上来自企业注册地、两年连续盈利、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三不欠’、固定资产净值”等规定。也就是说,申报材料更简单了。

对于财政资金的投入,农民也能持股。新政策明确:鼓励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由农民或农民通过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股。通常来看,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是采取“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现在农民和企业是一体的,但是持股和不持股的角色就有很大不同了。如果农民能够在投入资金中持股,就意味着能够享受分红。如果企业经营得好,农民既有工资、又能分红,收益肯定比光给企业打工强多了。

中国支农政策范文第5篇

摘要: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建立在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确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原则,在体制和政策上创新,实现金融在城乡间协调和均衡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统筹城乡;重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三农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背景下的重庆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劲趋势要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金融保证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提升农业经营效益的有效路径。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双重作用下所引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浪潮,带来了金融服务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价值链体系,相较于分散、割裂的原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金融服务改变一家一户、单点单环的传统服务模式,站在生产关系链的角度,从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溯及服务到农户;站在价值链的角度,从服务生产环节延伸服务到加工、销售环节,以完整的链条型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组织开展的规模化、市场化生产经营,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其生产经营关系连接了多个主体、横跨多个产业、面向国内国外,不仅需要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服务,还延伸出国际业务、期货交易、生产经营保险等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同时,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扩张性融资需要担保公司等信用增级机构的支持,需要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交易公司等各类金融成员在内的完备金融体系,根据农业发展特点,创新金融产品,为其提供完整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二)新农村建设要求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和提供公益性金融服务

一是在发挥县域农村独特政策优势、整合发展资源,通过扩大开放吸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外生要素,深度开发农村地区优势资源,加快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中,必然在农村地区催生大量的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的非农性规模化金融需求。二是在农村道路、电力、水利、沼气等旨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多性质、规模化金融需求。在这些需求中,一部分项目由于投入规模大、周期长、公益化性质突出,不适宜商业金融介入,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一部分项目具有较好的直接融资条件,可利用银行、担保机构、政府实施信用增级,采取发售信托基金、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避免过度依赖间接融资。三是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中,其投入、管理、使用需要政策性金融与非政策性金融和银行、保险、投资机构等金融成员协力共举,一揽子解决资金筹得来、管得好、能增值、封闭用等问题。

(三)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演变要求金融服务多元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规模的务工经济加大了资金汇兑需求;同时在务工中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具备了创业条件的务工农民,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需要贷款、担保、租赁等金融服务。随着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和财富的增加,需要以财富保值增值为目的的综合理财服务,同时派生出置业、消费性金融需求。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的不断发展,基于农户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的生产方式变革,需要大额农户贷款、农业机具租赁、农业生产保险等金融服务。综合上述,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财富的不断增加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其金融服务需求已经由简单的小生产贷款向融资、租赁、保险等多元化金融需求转变;由传统的生产型金融需求向财富管理型和消费型金融需求转变;由单一的物理型服务渠道向电子化服务渠道转变。

二、重庆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总量及结构失衡,金融资源配置错位

1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结构失衡。近年来重庆农村金融供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特点:一是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开始由整个农村地区向经济更落后的乡镇转移集中。二是农村客户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开始由农村地区整个客户群体向农村微小企业和农户转移集中,而农村地区的一些资质良好的高端客户成为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优质客户资源。三是信贷业务品种供给不足的矛盾开始由整个“三农”信贷业务向“三农”信贷业务中投资回收期长、收益低、风险大的基础设施和农村种养业信贷业务转移集中。

2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一是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数量偏少。据统计,全市主城区以外的县域地区每万人拥有金融网点1.39家,只占主城区每万人拥有金融网点数的33.7%,其中经济发展较好的渝东北翼金融网点覆盖面为90.7%,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的渝东南翼金融网点覆盖面为85.6%。二是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功能弱。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数量少,经营垄断性强,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导致农村网点基础设施配置差,提供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低,服务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怠于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业务品种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金融服务。

3 金融产品和业务流程非农化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形式是套用服务城市客户的准入标准和业务流程,与现阶段“三农”客户业务经营急需的客户准入低标准、服务范围小半径、业务办理短流程和操作方法简明化的现实金融需求不匹配,导致“三农”客户的金融需求无产品支持,无流程配合。

4 政策性银行的功能缺位。“三农”客户对低利率贷款要求迫切,而一般的银行和市场化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其低利率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有政策性金融作为支撑。目前重庆从事农村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业发展银行一家,且仅在粮食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在农村公益性、长期性、高风险和低效率等急需低贷款利率支持的政策性金融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导致政策性金融在重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中缺位。

5 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力度不够。从2006年底开始,国家银监会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先后出台了农村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一系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鼓励各类资本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而重庆市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最大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却只争取了三家村镇镇银行指标,目前仅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由于在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推进上滞后,致使重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二)支撑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

1 农村基础设施保障程度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村土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森林覆盖、气象台站等基础设施保障程度,是衡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承载金融资本投入的有效载体。重庆是大山区、大农村、大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投资保障能力差,难以吸引金融资本向县域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乡镇流动。

2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企业经营信息不透明。由于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低,产业经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造成农村经营要素投入多,产出低,浪费严重。而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相伴而生的是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着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缺失,经营管理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信贷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和投资风险。

3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流动性大,投资风险大。一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目重庆65%的农民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缺乏增收致富的技能。二是农民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有700万农民在市内外流动务工,全国范围内的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相对滞后,金融机构贷后管理难,贷款催收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也已成为阻碍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贷款的重要因素。三是缺乏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从事农村种养业的农户生产工具简单,家庭有效资产少,这些资产难以成为贷款抵押担保物,导致农户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难以得到保障。

(三)支撑农村金融发展的社会保障缺失

1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设滞后。一是贷款财税补偿不够,监管政策引导不足;二是配套金融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民有效抵押不足,以至农民的各种权益和财产无法尽快参与农村金融活动中。

2 金融风险分摊机制不健全。一是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少,缺乏市场竞争,对“三农”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的主动性不强,迟滞了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发展步伐。二是农业保险缺位。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回报率低,一般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农业开展保险业务。三是社会信用支持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农村经济主体法制观念淡漠,逃债、废债的信用违约现象大量存在,缺乏信用建设基础。

3 政府服务农村金融的职能发挥不充分。一是对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政策待遇不等同,对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缺乏相同的政策环境。二是对金融机构提的要求多,为其排忧解难解决具体问题的少。个别地方政府甚至对金融机构依法清收或处置风险资产进行行政干预,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三是地方政府在处理信用违法者时往往从社会稳定方面为借款人考虑的多,为金融机构资金安全考虑少,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放宽市场准入的原则

在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中,建立和完善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低成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导向,放宽市场准入的原则。

(二)坚持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相结合的金融体系建设原则

坚持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才能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有可持续性,才能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共生共赢、持续互动。

(三)坚持加强政策支持与提高金融机构经营能力的并重的原则

加强政策支持才能有效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支持金融机构向“三农”倾斜。同时,也有利用鼓励和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四、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制度

(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1 进一步强化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作为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应进一步发挥对农业的五大职能。一是充分发挥对农业产业的扶持职能。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合政府构建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灌溉、农网改造、农村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充分发挥对农业支持的弥补职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社会效益较高、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投资,农发行能有效补充商业性、合作性金融“量”上投入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对农业投入的倡导职能。通过投放信贷资金,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吸引其他资金从事符合政府农业政策意图的贷款和投资,从而形成乘数效应,增强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信心。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充分发挥引导支农资金投向。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坚持粮油购销储业务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支持中央和地方粮油储备、轮换,保证计划的顺利执行;支持粮油购销企业开展粮油调销业务,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发行在粮棉油信贷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市场份额;积极支持农业小企业发展及其他业务,缓解“贷款难”。五是充分发挥对农业发展的服务职能。利用农发行机构优势,积极发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引导、技术引导和政策引导作用,使农民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切实提高收入。同时,进一步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尤其要加大信贷业务产品的自主创新力度,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业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实话公开统一授信,核定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等方式,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率,及时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积极研究创新担保机制,突破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2 进一步加大农业银行的支农作用。农业银行长期以来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农业银行正在进行改制,改制后的农业银行将具有更加合理与完善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支农功能更加突出,必将从经营体系、组织保证、资金供应方面对支农惠农更上一层楼,更好地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的传统优势,体现出农业银行应有的支农功能,对“龙头企业+基地+农民”经济体给予更大的支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投入,解决农业产业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以此,带动其他商业银行发挥支农作用。

3 坚持把发展“三农”、服务“三农”作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工作的重心。要优先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规模型、特色型、科技型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的发展,支持重点龙

头企业的发展,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流通组织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产品创新,优化贷款品种。根据贷款对象区别化发放贷款,如对种植大户采取抵押、质押、联保、担保等更加灵活的方式。

4 健全邮政储蓄银行体制,完善支农功能。增加邮政银行储蓄存款在农村的运用范围,将县域一定比例的储蓄存款用于发放小额信用支农贷款,积极引导一定比例资金在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增加农村资金来源。

5 鼓励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机构。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国内、国外各类股份商业银行将机构、业务向农村、农业、农民延伸,提高农村金融实力和服务水平。

6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必要补充。发展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有利于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服务不足的问题,促进农村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7 引导和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农村民间借贷较为普遍,具有借贷关系信息对称的天然优势,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涉足或供应不足的资金需求,是正规金融的补充。民间借贷不具有放大效应,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对合理、合法的民间借贷应保护,引导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导资金回流,提供充足的支农资金

1 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行免缴或减缴存款准备金政策,使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三农”之中。

2 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进一步扩大现行小额贷款额度,以满足农民生产规模扩大的需求;适度延长贷款期限,使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相适应。扩大贷款用途,满足农村商业银行支农资金需求。

3 灵活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商业银行投向农业的贷款可实行较大幅度的利率浮动,调动支农积极性,对农户发放的支农贷款利率应不浮或少浮,以减轻农民负担。

4 建立农村金融资金返流机制,明确规定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5 把过分分散的使用支农资金相对集中使用,提高使用效益。或作为支农贷款贴息,或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支农贷款奖励,形成支农贷款的激励机制。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是弱质产业,难以避免各种自然灾害的侵害,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将起到分担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重要作用。

1 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积极发展洪水、干旱等面积广、影响大、灾害频繁的专项巨灾保险,加快建立全市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和农业保险基金。

2 通过一定的财政补贴、货币信贷、减免税收等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和利用商业保险公司资源优势,引导和促进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到农村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保险产品,充分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投保积极性。

3 组建农业担保公司,逐步建立以政策性的保险公司为主、商业性保险公司为辅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4 健全农业再保险市场体系。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各种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

(四)构建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1 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农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三农”领域配置。

2 加快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政府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成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通过财政扶持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设立专门的农村信贷担保基金,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切实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3 鼓励和组织金融机构积极试点,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抵押贷款,建立健全抵押担保物品评估、管理、处置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4 组建农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农业投资基金,用于科技含量高农业项目投资,引导社会资金跟进。

5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推行农村保险贷款;引导建立由农民、农村经济组织自愿出资形成的非盈利性的互助保险组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涉农保险,以及互助性保险实行与一般商业保险有别的再保险,有效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

6 积极探索多方合作的担保机制。把农民、专业合作社、银行、农资供应商、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相关利益者组成一条贷款担保链,形成贷款利益共享、贷款风险分散共担。

(五)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其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1 建议政府就建设农村金融生态安全区成立一个专职正式机构,大力依靠人民银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覆盖面广的征信系统,推进政府主导下的信用工程建设。,并通过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信用制度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等多种途径,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社会监督等多种手段,统一部署,全局协调,联合实施,有效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 以建立农村金融生态安全区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综合运用好三大手段,创建农村金融生态安全区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

一是在司法层面积极构建农村金融生态安全区。在立法上,要充分考虑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特殊性,确立其相对于一般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的“超惠”待遇,在司法受理、权益保护、免责范围、受偿位次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金融执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着力解决执行时间过长、执行费用高、抵债资产回收效果差等突出问题;对涉及弱势群体、社会公众的金融案件,对涉农金融机构为维护社会稳定所付出的成本应建立补偿、调节机制。

二是在行政层面积极构建农村金融生态安全区。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对不讲诚信的企业、个人,联合工商、税务、质量监督等部门建立惩戒机制,在市场准入、审查审批等方面严限、严管,提高违规成本;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经营体制和机制,对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劳务纠纷、信访等问题,各级党政要指导帮助金融机构妥善化解矛盾;积极为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制度支持,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化解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出现的服务纠纷、负面新闻报道、不利社会舆论等公共危机。

三是在道德层面积极构建农村金融生态安全区。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培育正确的价值导向。定期开展信用企业、个人评比活动,对守信者予以表彰奖励,对不守信的企业、个人运用各种媒体在社会曝光,以社会舆论向不守信者施压,并充分利用诸如农村“五老”和农村村社干部在当地的威信,在农村地区积极推进一批信用村的建设,为金融机构的介入创造良好的信用和法制环境。

责任编辑:王 骏

中国支农政策范文第6篇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信用危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面早已波及至全世界。 关键词:金融危机;形成原因;中国经济;中国态度;影响;政策

一、如何定义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

二、金融危机形成原因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

(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

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三、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形势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多年的“入世”之后,中国经济一方面深具对外依赖性,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另一方面也因自身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伤痕累累,弊端丛生。在自身问题还未来得及解决之时,外部环境急剧恶化,使中国本来就存在的经济困局迅速加深,使本来有可能主动进行的调整转为难堪的被迫应对,使本来可以承受的经济波动演变为难以承受的社会痛楚。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面对中国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困难局面,社会上对于是否坚持改革的方向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有一些人对改革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多年来的改革执行的是一条“资本主义改革路线”。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分配不公、民生问题严重、易受外部经济冲击等等,都是改革带来的恶果。而大多数人则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以三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变为全方位开放,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公民意识得以觉醒,这些都是改革的成果。而目前我们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则正是因为改革还有待于突破。

在2008年12月18日中央召开的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

涛再次重申了党的十七大的结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不仅仅表明了中央的态度,同时也表明质疑和否定改革的声音仍在继续。

要将这些质疑的声浪压至最低,就应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将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改革更显得时不我待。对于决策者来说,应承认中国所面临的危中之机,应尽快地、坚决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中国靠出口支撑的投入型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方式转型早已成为明确的执政目标,“又好又快”更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不过,具有实质意义的转型始终未能实现。在经济形势较好时推动转型,震荡较小,痛苦较轻,但又因压力不足动作不大;在经济遇到困难时推动转型压力加大,却又因担心过于痛苦而延迟转型。甚至在世界经济步入衰退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经饱尝出口依赖之苦,保持旧模式的冲动仍在继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经济失衡酿成的这场危机面前,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中国已经为这一步走得过于迟缓付出了代价,如果不主动转型,未来的被动转型只能更加痛苦,难以承受,再不可存有侥幸心理。

四、深化改革方解困局

1、需警惕上轮扩张性政策的负面影响。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而且还推动了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但那一次采取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的举措,也使得投资率逐年上升。

持续提高的投资率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资源约束矛盾加剧。2003年后,广东、上海、四川、甘肃等17个省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部地区拉闸限电现象频发,后来更演变成全国性的电力紧缺,铁路货运以及一些重要原材料也出现了供应紧张。其次是生产能力超过有效需求规模。在600多种主要产品供求统计中,供大于求的产品从1998年上半年的26%上升到2003年同期的85.5%,大多数工业设备利用率在60%以下。再次是消费能力相对不足。2002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8.2%,为“九五”时期以来最低值,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约10~20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了17.6个百分点。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城乡和地区差距,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趋严重。

时隔十年之后,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央又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今后两年内4万亿元的投资安排。这次历史上更大规模的建设和投资,如何避免以往的问题再度发生,是必须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能

否妥善应对这场危机的关键。

2、改革滞后导致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无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经验有三条:一是改革始终是围绕着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的;二是始终坚持用经济的办法,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三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经济发展规律办事。从这些基本经验出发,应对此次危机,仍然要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来化解矛盾。既要通过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更要加快体制改革,必须把扩大投资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利用这次危机,加快改革进程,理顺几大关系,我们就有可能成为此次经济危机的受益者。否则,只会进一步加剧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给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更大的隐患。

3、需要在价格形成机制、垄断行业、政府管理体制以及收入分配体制上加快改革步伐。在加快体制改革上,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尤其要实实在在地推进:

(1)必须加快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尽管价格改革迈出了很大步伐,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一些领域的价格改革滞后于市场发育的需要,典型的是能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能源价格改革,首先,要下定决心,不能因利益集团的反对和一些短期因素的考虑(如CPI等)就停滞不前。只有理顺了能源价格,才能真正步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稀缺是由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但短缺是由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造成的。没有能源价格的理顺,“煤荒”、“电荒”、“油荒”将会反复上演。其次,能源价格改革要与能源领域的打破垄断,要与政府监管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在垄断条件下,简单的价格放开,不仅不会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会牺牲社会整体福利。价格改革,政府监管也必须跟上;否则,会造成整个市场失序,达不到预期效果。

(2)放开准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近些年实际处于停滞状态。铁路最突出,依然是政企不分。面对垄断领域的改革滞后,必须按照市场化方向,打破垄断,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大力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形成竞争机制。这样才能带动私人投资,经济的整体效率才会得到不断改善。

(3)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经过多年的改革,特别是经过五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但总体上讲,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仍然较多,并掌控了过多的资源。首先,要改革靠行政管制来分配资源的方式,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其次,切实把精力转向公共领域,真正履行好对市场的监管职能,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食品、药品的监管。再次,要加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抓好中期发展规划。最后,要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次危机可能会使经济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但是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减缓,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不能以更严重地牺牲环境为代价。环保具有外部性,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有限,政府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

(4)加快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民生改善了,内部需求才能持续拉动。目前,消费拉动经济的比例还不够,要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这就要求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普通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真正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央早已作出的重大决策,关键是要下决心尽快付诸实施。中国有13亿多人口,居民保持着相当高的储蓄率,因此居民消费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只有让居民的收入实现增长,生活有所保障,才能真正把消费刺激起来。

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第一,有效扩大内需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满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第二,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体现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的最终需求,这在当前尤为重要。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动荡,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竭尽全力寻求良方。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社会解决方案去应对一下挑战?这里的社会解决方案就是,在平等和公正目标下,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和机制来实现财富和产品的合理配置,使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在发展中相互受益。在这里,我们确定经济问题解决方案的社会内涵有两个标准:或是目的的社会性;或是福利供给必须是个人之间的相互贡献或者是义务参与。社会解决方案犹如中医和中药,虽然可能不会药到病除,或许可以治根治本。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上一篇:中国洪涝灾害范文下一篇:职高学生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