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范文

2023-09-23

现代文化范文第1篇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率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交替领先”,努力推进经济建设。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鄂尔多斯市又适时提出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全力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大运输”,并且将2006年确立为“文化建设年”,在文化建设中异军突起,势不可挡,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打造文化大区的排头兵。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涵,二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并且持久不衰的朝阳产业。鄂尔多斯市在2004年就提出了发展“大文化”、建设“文化大市”的思路和目标,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创作推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艺作品。

“十一五”是鄂尔多斯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的关键时期。

建设文化大市重点突出“八个一”

鄂尔多斯市要围绕“三个率先”的总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争取在2010年,全市人均主要文化发展指标达到全区领先水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1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文化发展走进全国先进行列,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促进全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一)解放思想,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要塑造一种敢于坚持真理、不畏艰难的自我创新精神,一种不甘落后、追求现代文明的自我发展精神,一种勇于摆脱落后观念、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熏陶的自我革命精神,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局面。

(二)深化改革,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

加快建设文化大市,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主体活力充分迸发,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才智慧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充分繁荣,文化产业充分发展。要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以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重点,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以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为重点,不断完善文化领域的宏观调控;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整合资源,培育一批强势文化产业集群。

目前,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总体上处于自发状态。要推动文化大市建设,需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的园区化发展,构筑文化产业集群板块;要大力发展包括旅游、广告、会展、时装、新闻出版、信息、休闲娱乐等在内的都市文化产业集群。同时,要强化集中发展意识,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促进政策,通过培育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品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将优质资源向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的文化产业和企业积聚,从纵向上把市域内各个历史时期文化衔接起来,从横向上把分散的文化要素和文化亮点汇聚起来,创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培育和发展精品文化产业带,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开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新局面。

(四)培育主体,组建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

鄂尔多斯市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前提下,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以资本为纽带,帮助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实现战略重组,推动文化产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支持和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层次文化产品的需要。以鄂尔多斯文化为依托,通过资本纽带和市场机制,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和优化组合,着力培养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社会影响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不断打破垄断,降低门槛,进一步放开放活,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运营,促进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投资文化产业,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按照全球化思维和世界性眼光,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大集团、大规模、战略性投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推动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

(五)提升形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品牌就是文化。打造鄂尔多斯文化品牌,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观念,积极研究开发成吉思汗军事、政治、外交文化和哲学思想,把成吉思汗文化的发掘与鄂尔多斯外宣工作紧密结合,使“天骄圣地”成为鄂尔多斯走向全国、走进世界的光辉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以举办文化艺术节庆活动为载体,全力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以成陵为代表的祭祀文化品牌,以响沙湾、恩格贝为代表的沙漠文化品牌,以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民族歌舞文化品牌,以鄂尔多斯羊绒衫为代表的服饰文化品牌,提高鄂尔多斯知名度。高度重视大众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服务,充分培育利用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特色艺术,打造一批文化名镇(村)品牌。

(六)繁荣创作,推出一批经典文化艺术作品。

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深度。一部经典的文化艺术作品能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应。

鄂尔多斯市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结合,鼓励文艺工作者大胆探索并不断丰富完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良好局面。认真研究把握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律和大众文化消费规律,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推出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文学艺术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创作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七)抓住根本,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人才。

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作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从策划、制作、包装、推广、销售、服务、关联产品的开发、文化企业的经营运作和管理,还缺乏经验和能力,文化产业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远未形成,有关的专业和教育也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领导人才,会经营、懂管理、善开拓的文化经营人才,学贯中西、精通艺术、善于创新的文艺专业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人才群体。要造就一批名演员、名作家、名编剧、名导演等,形成“文化名人效应”。大文化时代呼唤文艺巨作,大文化时代需要文艺大师,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一批活跃在文艺战线上,为鄂尔多斯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发展而辛勤耕耘的文学艺术人才,更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像萨冈彻辰、贺希格巴图一样的文艺大师。

(八)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鄂尔多斯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规律,将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兴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会馆等一批文化设施,保证群众能够有充足的文化活动空间,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同时顺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增长的需求,加快城市核心区七大标志性文化建筑建设步伐,规划建设主题突出的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物博园、文博园,集中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展城市先进文化。加快先进文化向城市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渗透融合,使街头巷尾、乡村社区、交通沿线,处处体现特色文化品牌,展示文化底蕴,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建设旅游大市,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将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彰显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基础资源,以成吉思汗文博园和沙漠旅游景观为重点,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推进集群发展,打造旅游精品,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服务业的支柱,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第一,在战略规划上求突破,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

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优势、现状和市场前景,对旅游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要体现超前性,起点要高、思路要清、特色要浓。总体规划要注重资源整合,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专项规划要注重关键和薄弱环节,抓好重大旅游项目、重点旅游区和旅游专线规划。制定规划,要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统一,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硬件开发和软件开发相统一,在继续抓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软环境的建设。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紧密结合鄂尔多斯实际,力求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全市一盘棋,突破地域界限,加强旗区之间、地区之间、景点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二,在打造旅游精品上求突破,塑造鄂尔多斯旅游整体形象。

发展旅游业的精要之处,就在于打造精品,培育品牌。要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步伐,提升旅游景区档次,尽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品位较高、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精品。着重做到三点:一是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促销”的原则,着力打造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等精品旅游区。二是突出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要创新旅游产品,打造鄂尔多斯“春天的活力、夏天的清凉、秋天的多彩、冬天的热情”的旅游品牌。围绕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在“草原文化”“历史遗迹”“黄河风情”“民俗风情”“沙漠探险”“农(牧)家乐”等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做文章。三是突出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纽带,以共同客源市场为目标的区域联合,是当前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要打破行政区划,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积极加强同周边省区、毗邻地区的密切配合,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携手开发旅游产品,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发市场,互相开放市场,联合设计推出跨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

第三,在市场营销上求突破,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当前旅游业的市场前景看好,竞争也愈加激烈,在这样的前提下,谁的宣传促销手段多,力度大,谁才能占有市场,做大旅游产业。我们要始终把市场营销放在重要位置,以“天骄圣地、大漠风光”为主题,宣传促销力度要再加大,形式要再创新,手段要再增多,效果要再提高,逐步使鄂尔多斯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旅游目的地首选,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要按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密度的要求,构建宣传促销网络,增加宣传促销投入,创新宣传促销策略,形成宣传促销声势,加快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要提高宣传营销策划水平。策划是智慧的结晶。旅游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形象力经济和竞争力经济,营销的效果取决于策划的水平。要充分运用商业宣传、市场运作和广告造势等产业化运作手段开展市场营销,同时积极使用联盟销售、营销代理和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要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企业获利。

第四,在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上求突破,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式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卖景点,第二阶段是卖文化,第三阶段是卖劳务。卖景点只是起步,卖文化只是雏形,只有到了卖劳务阶段,产业才开始走向成熟。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牵涉面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我市旅游业增长方式,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就要着力推进旅游业集约化发展,十分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坚决杜绝以“小煤窑”式的“小、散、乱”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尽快做大做强一批旅游市场主体。加大现有旅游企业的整合力度,通过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推动旅游企业向规模集团化、经营网络化发展,提高产业的集约度和辐射力。通过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性质旅游企业的战略重组、整合,不断提高鄂尔多斯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就要围绕六大要素,以游得刺激、住得舒适、行得便捷、吃得可口、购得满意、娱得开心为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综合性开发,努力促进旅游产业由“观光游”向“度假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实现旅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

第五,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求突破,着力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

环境建设是提高旅游竞争力的关键。硬环境建设,重在便捷、舒适程度;软环境建设,重在安全、文明程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须有机结合、整体推进。一是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旅游交通、景区、酒店、商场等设施建设,形成便捷、舒适、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快鄂尔多斯机场建设,开通鄂尔多斯到北京、西安的旅游快速列车。加快通往成陵、恩格贝等主要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步伐,形成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建立完善的旅游快速通道。二是大力改善旅游服务,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旅游界的诚信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旅游服务的规范化、国际化水平。三是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景区综合治理,把旅游健康、安全工作与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营造出真正让游客感到安全、舒心、满意的旅游环境。

“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神,文以铸之”。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注:此文为中共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在全市“文化旅游工作会议”上讲话摘要)

现代文化范文第2篇

[摘 要]:全球化的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促使了艺术设计语言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也势必促使了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中国艺术设计的教育和发展必须要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进行提升,整合和重构,以完成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关键词]: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 教育

艺术是社会整体面貌的缩影。社会的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和生活形态都可以对艺术设计起到影响作用。艺术设计从其产生开始就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它承载着文化观念,传播着文化信息,因此设计作品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同时艺术设计本身也向社会传达着文化的内涵。因此一件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仅要停留在功能实现的满足和审美趣味的体现上,还要赋予作品以一定的文化魅力,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以引导人们的文化取向,推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历史延伸和发展。

一、艺术设计的民族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共同的合成手段,创造着人们的全新生活。在这全新生活里,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因此在社会经历了缺少历史和文化因素的现代主义艺术设计之后,引起人们对文化和传统的反思,于是全球性地走入后现代艺术设计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理念的不断更新,中国设计也经历了现代艺术设计到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艺术设计,也正面临着对全球化处境的学习、利用、参与和斗争。怎样正确对待民族文化,怎样正确使用和发扬民族文化,怎样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怎样使民族文化得到新生,是后现代语境下我国艺术设计必须正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古典文学与艺术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一无所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就不可能有什么优秀的设计。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取得卓越的艺术设计成果;而靳埭强、韩美林等人,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也决不可能成为出色的设计大师。日本的设计能林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对传统工艺美术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

二、中国设计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观念的逐年增加,人们逐渐认清了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现代我国同世界强国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件上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竞争。刚刚召开十七大,也正式把共享经济文化成果这个问题明确提出来。于是,文化体系的构建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传统文化的回归显得越来越重要了。2007年12月7日國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把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倡和弘扬,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彰示着社会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改变,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内涵的延伸。

奥运设计是最能体现东道国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一个国家文化和历史的缩影。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特有的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北京2008奥运会的开幕式,在张艺谋导演团队的创意下进行的开幕式演出,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通过“中国印”、“中国红”、“书卷”、“画轴”、“竹简”、“祥云”等等“中国元素”的有机运用,依托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出非凡的视觉艺术效果,美轮美奂,既为亿万观众提供了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也向世界人民彰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她无疑将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的里程碑,势必巨大地促进中国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发展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易学文化思想、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这些内容正是艺术的创作源泉,都可以通过艺术设计作品得以体现,并赋予艺术设计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艺术设计起步较晚,水平还比较落后,正经历着现代艺术设计到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西方有许多先进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也不再是一个单纯媚外的经济弱国。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适应艺术设计快速发展的需要,主动接受西方先进的观念和技术,适应后现代文化处境的全球化趋势。另一方面,不能盲目的对西方的一切进行复制和抄袭,否则我们会始终处于被动的落后位置。

当今艺术设计在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中已经形成两大特点:一是非物质性的和文化性的设计。这就使我们看到提高学生的创作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仅仅靠掌握了一些绘画技法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了,应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入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崇尚差异,培养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学科的多样性。要将普通艺术教育与艺术修养,审美教育和整体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打破应试教育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以技法训练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提高艺术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以研究、传播、弘扬中国的文化艺术为必然,走向多元文化和多样化的教育以及多元学科综合交叉的教育模式。的确,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已经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文艺美学、人体工程学、生物环境学、社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工程管理学等人文科学、技术学科等各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现代艺术设计还大量地采用计算机来辅助设计,甚至还要求艺术设计人员掌握相关的材料选用、操作技能、施工管理、成木核算等知识。如果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营养不良”、“营养失衡”,将严重影响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艺术设计教育不能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简单的设计,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去对后现代艺术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自身的艺术生存能力。并使之肩负起通过艺术设计作品对社会文化取向和价值取向进行一种主观引导的历史使命。

中国艺术设计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就要从我们自己民族的本土的东西上去寻找灵感,通过对我们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民族特色的继承和研究,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进行提升,整合和重构,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在汇入世界文化融合大趋势的同时,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设计得到承认、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中国艺术设计才能在世界艺术设计领域占居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晨荣.思想的设计——黑川雅之与日本的当代设计文化[J].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宋建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J].知识出版社,2003.

[3]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和思考[J].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现代文化范文第3篇

构成: 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

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现代城市,都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基础;现代工业、现代城市是现代农业的前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形式,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艰巨任务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过时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一)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规模经营,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不是真正的优势。这几年,湖北省出台了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规划,扶持板块基地建设,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个县市一个特色”。如嘉鱼县的蔬菜、英山县的茶叶、罗田县的板栗、宜昌市的柑桔和高山蔬菜,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二)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被引入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工业手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已经开始取得好的效果。农民增收快,要靠龙头企业带,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劳务经济,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发展农村生产力,很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既可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所以,要立足大培训,加快大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功能,解决农业结构不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要深化认识,拓展视野,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立足于拓展农业的功能,大力开发与农业相关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新产品新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五)立足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为条件、互相支持的。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懈怠农村;在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农业;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传统农业有很多优点,我们要保留有用的农耕文化特色。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突破过时的思维定势,改进不适用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当突出的工作重点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开拓农业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我们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扎实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制造业、服务业人才培训;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成长型劳力职业技术培训。

壮大优势农产品板块。立足社会基础资源禀赋,采取机械和先进种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把优势农产品板块做大做强。优质稻板块,要在优化模式上下功夫。畜禽板块,要在健康养殖方面下功夫。

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加工园区。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产品品牌。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品牌意识、安全意识。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知名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把农机当作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加快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有计划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的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投入保障机制。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得到回报,一些地区依靠国家和省里投入比较多,县市投入比较少;财政投入比较多,金融投入比较少;政府投入比较多,社会投入比较少。为此,必须加强监管,解决支农资金“上进下退”的问题,建立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还要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公共服务机制。湖北省每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设立竞争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岗位,全省农村以科技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投入人均达到十元以上。深化乡镇农业事业站所体制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要抓好政府主体、经费保障、人员聘用、合同管理、服务报酬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等工作,使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得到调动,群众迫切要求的服务实实在在地得到落实,政府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加强。

现代文化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时代在改变,虽然群众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是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全力发展公共文化的作用性,并且建立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只要建立了这两点,就是建设了繁荣的社会和先进的文化。它能快速提高我们的民族思想,对我们建设富强的社会、和谐的国家、对未来祖国的建设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公共文化;作用

0 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形成的传播先进文化、普及文化、给社会提供精神食粮,并且满足人民对文化的渴望,保障了我们国家的公民建立公共文化体系的公益性。我们国家建立现代文化体系的公共性,是因为它对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文明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公共文化的几项服务特征

基层文化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组成,这五个方面的特征分别体现了主导性、公共性、紧密性、服务性、基础性。

(1)主导性对国家的影响。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主导方式必然要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的并不是市场,而是国家的意志,更是政府对我国公民的人文服务与精神关怀。在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特殊国情下,政府办的公共文化占有社会文化举足轻重的地位。之所以占着主导地位是因为它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他的社会性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即使是现在社会投资的丰富多元化,公共文化的主导地位也是没有动摇过的,我们国家的国情和宪法也决定着基层文化的主导性。公共文化体系不但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还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2)基层文化的公共性。服务社会上所有的成员是基层文化的公共性,它还主要体现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着最基层的文化服务。

(3)基层文化的紧密型。群众文化工作网络里有着广泛的基层文化库,而这个网络有着公共文化的覆盖范围,并且基层文化馆成了网络文化的龙头,因此基层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有着“紧密”而独特的作用。

(4)基层文化的服务性。基层文化馆有着种类繁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广社会大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并且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基层文化馆为群众提供者文化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它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自身利益,从性质上讲正直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属性。这便是基层文化的服务性。

(5)基层文化的基础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随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企业,并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包括设施设备的较大改善,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基础作为前提和保障。

2 基层文化的巩固和服务体系的强化,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前提

基层文化面对的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随着时代在改变,虽然群众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是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着积极主导地位的基层文化应当不断地强化和巩固,那么应当怎样强化和巩固基层文化的地位呢?

(1)开展文化活动。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组织文化活动,积极的配合并巩固基层文化馆的服务体系地位。群众文化的作用是通过组织不同种类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加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对社会有用的新人为目的。

(2)宣传文化的优势。大力进行社会文化的引导与宣传,巩固基层文化馆的阵地地位。基层文化具有互联网络优势、地点上的优势、人才集结的优势、独特的优势,并且能够把公共文化体系的主要作用和扩散功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3)强化公益和服务职能明确基层文化馆的主要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和民族文化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就是公共文化馆的主要职能。

(4)巩固基层文化馆的导向地位。始终坚持群众文化服务方向,基层文化馆想要实现它本身的社会体系价值,只有不断完善和不断提高群众文化体系的服务,不断坚持群公共众文化服务的方向。

3 让基层文化具有时代的特色

开展和谐群众文化的基础是要优秀的文化作品和优秀的文化创意,那么怎样策划并且实施这些文化活动就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当然在实施和谐文化活动中,文化活动实施工作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和谐文化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开展准决策准确、运作合理、调度有序、指挥得当的文化活动,这样才能达到和谐文化活动的理想效果。

4 整理和谐文化资源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深入宣传贯彻民资和谐、社会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和谐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会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氛围。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并且利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培养共同理想,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完美建设。社会的稳定来源于优良的文化传统,只有在构建好了和谐的文化体系,才能让社会更加繁荣富强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公共文化体系才能发展得越来越成熟。

5 结束语

和谐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只依靠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力量,毕竟它是有限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主导作用,并且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团结调动一切力量共同构建、共同参与和谐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创建和谐的社会氛围,实现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进步、国家的进步。优秀的文化决定了优秀的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晓虎.坚持科学发展 发挥基础作用——论基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作用[J].网络财富,2012(23):9192.

[2] 苏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培训讲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文化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繁荣发展[N].中国艺术报,20071016.

现代文化范文第5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全会《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全会《决定》,再次研读《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发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以下简称《文化“三自”》),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现代文化范文第6篇

概述

对供电部门和用户来说,人工抄表收费一直是一大难题,而人工收取电费到底难在何处呢?第一,难入户。现在的用户大多不希望被人打搅,而且抄表工作只能在早、晚居民休息时间进行,因而使收费的成功率很低,有时一户需反复多次上门才能收齐电费;第二,人工工资支出高。如1万户电力用户,抄表人员约45~70人,年费用近100万元。随着城市的扩张,抄表员人数及薪资同步增加;第三,抄表工作劳动强度大:由于高层楼房的普及,使抄表成为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

一、自动抄表系统的发展历程

基于以上所述的手工抄表的弊端,只有依靠现代化的自动抄表系统来解决,而自动抄表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原始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至中期,这一阶段自动抄表系统的数据传输方式主要是485总线、电力线载波自制总线。这几种方式都存在各种不足之处在于:485总线过多的分支造成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很不方便,通讯可靠性较低。电力线载波,抄表很不连续,能连贯传输数据的系统很少。而这时期的采样方式主要采用脉冲采样和机械采样。系统结构形式主要是:脉冲表+集中采集器。在协议方面都十分简单,基本只是几条命令。由于电源处理方面的问题采集器多数为外置式,集中采集,以便降低成本。地址多为单字节。以上各种自动抄表方式工作都不是太理想,个别的有较大的误差。

从1997~2001年,采样方式多改为磁敏传感,传输方式则以485为主流。485方式下的分支问题则使用集中器、HUB解决,此种方式可以较好地正常运转。关于系统结构,多数厂家用增设集中器来解决用户增加的问题。电磁兼容成为这一时期系统的设计难点,因为电表存在瞬时功率脉冲和平均功率脉冲的不同步的问题。位置识别法在这一时期也有较广泛的应用,因为机械位置识别的方法有较好的电磁兼容能力,无需电子存储数据,同时也就不存在因为干扰造成数据突变的弊端。也不存在UPS电源供电的问题。识别位置的方式主要有电阻式、红外反射式、条码识别式等等。这种方式对于机械加工及装配精度要求较高,生产过程中成品率较低,而且在读数需进位时读到的数据产生混乱或错误。

从2002年至今,主流模式是数码表。完善集中抄表系统主要有几大难点:①设计时无统一标准,基本都是各自为政,使产品的普及存在难度;②调试时只靠人为的标识来区别线路,施工中轻易造成混乱;③系统开发商和厂家脱节。由于表的供给商和系统的供给商分离,现阶段对于表具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系统的质量和表具的质量都是良莠不齐,经常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影响用户最后的使用;④由于系统环节繁多,导致系统出问题的点比较多,又由于采用集中采集的特点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一大片出问题,因此问题很多。比如,ups电源故障,可能会导致若干个采集器无法计数,可能就有好几十户或者上百户人家需要重新抄表。

在这种情况下,直读表应运而生。这种表区别与以往的表的特点是读出的就是数据,而不再是脉冲,相当于把流量计和积算仪集成到一起。因此也有人将它称之为“数码表”。直读表分为两种,分别是脉冲计数式数据远传表和机械位置识别式直读表。这两种表均比以往的分线制集中抄表系统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它们互有优缺点。

脉冲计数方式的数据远传表,实际上是将数据采集模块和远程通讯模块集成到表内,将脉冲计数值记录到表内,外界需要读取表读数时,接通通讯电源,按照通讯协议发出读数命令即可读取数据。这种表具一般提供485接口或M-Bus接口,在生产制造时,已经将初始值设定完毕。一般情况下不再需要设定初始值。

计数远传表优点:电路结构简单,价格比较便宜;对原表结构改动小,不要求有很高的机械精度,安装精度要求不高,因此成品率高;体积小巧,非常轻易嵌入表内;可以记录完整的表头示数,甚至超出表头示数。计数远传表的缺点:内部有电源供电,电源的寿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成为质量的关键;对于电路的抗干扰性能要求较高。

机械位置识别式直读表是在机械计数器字轮上安装位置表征元件,在字轮的缝隙中安装位置读取电路,还有数据处理单元和通讯单元。当外界需要读取数据时,接通通讯电源,按照通讯协议发出读数命令即可读取数据。

位置直读表优点:平时根本无需电源,不用担心电池寿命问题;理论上可与机械计数器同步,无相对误差;理论上抗干扰性好。位置直读表缺点:电路结构复杂,元件多,电路部分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嵌入表也较困难;对原表结构改动较大,精度要求高,安装精度要求高,因此精度成本高,成品率低,长期应用故障率高;在字轮处于进位状态时,有读数盲区,这时读到的将是乱数,需另一个集中器经常读取数据,系统之外的设备访问时实际读取的是集中器中的数据;为了降低成本,一般只在3个或2个低位字轮上安装位置检测单元,其它高位数据还需要外部设备如集中器或上位治理机进行识别处理,并仍然需要设置初始值。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发现,事实上计数直读表与位置直读表互有优缺点,两者的技术实现难点是在电子难度与机械难度方面进行了交换。计数直读表的实现难度是电子方面的低功耗和抗干扰性;位置直读表的实现难度是零件精度和安装精度。

由于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低功耗、高电磁兼容能力的芯片技术的一日千里的发展已经使2~3年前有难度的问题变得轻易解决,而且是低成本来解决。由于内部采用无干扰的电池供电,只要在硬件方面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软件方面采用冗余校验的方法,计数直读表的可靠性是完全值得信赖的。目前已有企业开发出了能够嵌入表内的计数抄表模块专门用于远程自动抄表。

相对来讲位置直读表的诸多缺点是很难解决的,如进位时的检测盲区是原理性问题,而外部再加一个设备,一方面系统复杂了,另一方面同时也带来了电子实现难度。机械精度提高带来的成本提高是相对大的。市场上的诸多位置直读表已经由于精度达不到要求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且当某位出现问题时,系统在短期内是难以识别的。

目前自动抄表厂家已经熟悉到,表具必须具备直接输出数据的功能,系统采用总线制结构。分线制系统已逐渐被淘汰。

二、GPRS自动抄表系统

GPRS自动抄表系统工作原理:中国移动GPRS系统可提供广域的无线IP连接。在移动通信公司的GPRS业务平台上构建电力远程抄表系统,实现电表数据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的优点,而且设备安装方便、维护简单。GPRS电力远程抄表系统由位于电力局的配电中心和位于居民小区的电表数据采集点组成,利用中国移动现有的GPRS/GSM网络,电表数据通过中国移动的GPRS/GSM网络进行传输。R>居民小区的所有电表首先连接到电表集中器,居民用户的用电数据由复费率电表通过485传到电表集中器,电表集中器通过RS232口与GPRS透明数据传输终端连接,电表数据经过协议封装后发送到中国移动的GPRS数据网络,通过GPRS数据网络将数据传送至配电数据中心,实现电表数据和数据中心系统的实时连接。

由于GPRS通信是基于IP地址的数据分组通信网络,配电中心计算机主机配置固定的IP地址,各个电表数据采集点采用GPRS模块和该主机进行通信。

1.电表数据采集点

电表数据采集点位于居民小区的信息中心,居民用户的用电数据由复费率电表首先通过RS485接口通过双绞线连接到位于小区信息中心的电表集中器,电表集中器再通过RS2

32接口与GPRS透明数据传输终端相连。通过GPRS透明数据传输终端内置嵌入式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协议封装后发送到GSM网络,通过GPRS网络传送至电力公司数据中心电力远程抄表系统,实现电表数据和数据中心系统的实时连接。

电表集中器通过RS485接口直接连接到电表上,既可支持单个电表,也可以同时支持多个电表,实现对电表参数的采集、存储、预处理或并将采集到的电表数据实时传送到配电中心;同时,电表集中器还可将配电中心发送的遥控指令传给电表控制模块,对电表进行控制操作。

2.配电中心

配电中心服务器申请配置固定IP地址,采用省移动通信公司提供的DDN专线,与GPRS网络相连。由于DDN专线可提供较高的带宽,当电表数据采集点数量增加,中心不用扩容即可满足需求。配电中心服务器接受到GPRS网络传来的数据后先进行AAA认证,后传送到配电中心计算机主机,通过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还原显示,并进行数据处理。配电中心计算机主机可进行业务治理和计费治理,对电力数据进行校验、计算、存储、分析、治理等,可对异常情况进行告警,同时对用户使用情况实时监控,保证电力局的合法收益。 GPRS/GSM移动数据传输网络

电表集中器采集的数据经GSM网络空中接口功能模块同时对数据进行解码处理,转换成在公网数据传送的格式,通过中国移动的GPRS无线数据网络进行传输,最终传送到配电中心IP地址。由于GPRS通信是基于IP地址的数据分组通信网络,配电中心计算机主机配置固定的IP地址,各个电表数据采集点采用GPRS模块和该主机进行通信。

三、GPRS自动抄表系统的优势

GPRS无线电力远程抄表系统具备如下特点:①实时性强。由于GPRS具有实时特性,可很好的满足系统对数据采集和传输实时性的要求;②可对电表设备进行远程控制。通过GPRS双向系统还可实现对电表设备进行参数调整、开关等远程操作;③建设成本少低。由于采用GPRS的无线公网平台,只需安装设备,无需专门布线;④集抄范围广。GPRS覆盖范围广,在无线GSM/GPRS网络的覆盖范围之内,都可以完成对集抄的控制和治理;⑤数据传送速率高。GPRS网络实际数据传输速率在40Kbps左右,完全能满足本系统数据传输速率的需求;⑥通信费用低。采用包月计费方式,运营成本低。

四、结语

上一篇: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下一篇:电气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