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范文

2024-06-25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范文第1篇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链接

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政策依据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较多细节化的理念。且从振兴的基本要求和相关政策中,开启了全新的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在乡村振兴发展中需重视生态宜居及工业繁荣,而且从乡风文明治理方面,让农民开启新的生活理念。最早于2018年时,国家所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中,明确规定实施乡村重大工程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重大进展、制度结构和政策系统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重建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农业乡村现代化基本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规定: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结构和政策系统基本形成,到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制度、组织结构和相关政策指导制度初步形成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审议表决通过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度,推进国家的治理制度和治理力量现代化的若干大问题》,再次明确提出了贯彻实施国家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完善促进农村经济优先发展、保障农村粮食安全等有关制度保障政策的若干问题。着眼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到国家依旧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建议书》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单列专章部署安排明確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党中央以习近平为核心,着眼于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全局,针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作了战略部署,为新一轮“三农”工作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所以,发展还需解决“三农”问题,深化落实相关政策,使得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拥有光明的前景,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转向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能够促进整个国家的不断发展,而且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也针对这一议题提出了更深刻的支持和充分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及时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确保农村重大改革有据。目前正在研究一系列重大法律,如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为实行乡村振兴重要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所以农村地区的基础工作和建设都需要从自治和德治以及法治上,寻求重要的平衡点,达到农村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基层法治制度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一招”。最终要使乡村农业发展变成一个更具有奔头的产业,使广大农民就业变成一个更具有社会吸引性的职业,使广大农村变成一个安居乐业的美丽理想故乡。

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总体要求

(1)实施乡振兴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首先,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历史推行和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三农”工作在推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面对全新的发展理念,需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及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新的规定,指出了方向,并为今后的“三农”工作制定了对策。

其次,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振兴农村农副业,富裕农民和建设农村新经济体系的关键。实施农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农副业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创新,建立具有农村当地特色的农业管理体制,工业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打造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帮助农民提高农副业的竞争力,为农村新型经济系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制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又要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已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幸福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镇振兴战略是弥补农村薄弱环节,缩小贫富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第四,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稳定国家大局,创新国家新型城镇化布局,完善当前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利于完善基层治理管理体系;有利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安全有序;有利于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链接,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动力。

最后,推行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当下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属于必然的趋势及重要选择。难以推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就会使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发展战略需要继续探索扩大农民创收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正义,使数以万计的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凝聚基层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2)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乡村振兴就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包括农村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整体提升,实现乡村经济水平得到全面系统提升。农村地区的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就是推行现代化的发展策略,可以帮助农村实现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从治理和生活富裕的多个角度,改变农村人的生活现状,使农村真正能够从产业、文化等多个层次,实现共同富裕。农村以后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在人才聚集、组织振兴、绿色生态等多个层次成为振兴过程中的亮丽名片。

(3)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中国当下所提出的乡村振兴的相关目标是以短期和中期以及长期等不同方式呈现。在这当中,短期目标主要为2020年,进入到这一时间段后,乡村振兴可获得重大发展,且从结构和政策等多种角度完成初步框架。而中期目标则是进入到2035年,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乡村重建需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且农村也要逐步的进入到现代化建设。而长期目标则涉及到2050年,进入到2050年之后,乡村振兴要真正能够达到全面振兴的效果。中国在建设美丽乡村时,美化农村,富饶农村,振兴农村,都要在这一阶段基本实现。 推行乡村振兴的相关策略,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需坚持重要的七项原则。这些原则及基本理念符合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加重视以农民发展为主题,同时也从惠农及解决贫困农村所遇难题等多个角度达到了对农村地区问题的真正分析和探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进行,每一步都要从发展的角度入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链接

推行乡村振兴和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地区的脱贫问题。而这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真正实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全面脱贫的关键是升级改造农村农业农业,脱贫攻坚必须向乡村振兴升级转换。脱贫攻坚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果断斗争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而乡村振兴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從前者到后者是一个完整的升级和转型过程。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是多方面的,包括在各个层次上的变化,例如总体目标,日常任务等,既要做好脱贫致富的日常工作,又要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而努力。脱贫攻坚时所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到乡村振兴之上。这些经验难得可贵,可有效弘扬时代精神,改变人们对生存之心的认知。这种工作经验和精神实质是无价的,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食粮。充分利用这些财富对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全面发展繁荣的对接

提高乡村产业内部发展的驱动力和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确保农村摆脱贫困致富后进一步刺激乡村振兴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产业链的衔接与发展至关重要,想要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农民脱贫,这种脱贫是改变农民生活,且保证整个社会安居乐业稳定的主要方法。对于深陷贫困的地区,必须如期完成从脱贫到振兴的转变。这就要求必须从源头上解决短期实现脱贫的问题,以农村产业振兴为起点,推进农业农村农民脱贫后的创收致富可持续发展常态化。要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全面发展繁荣的对接,需按照产业振兴的规定,培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强就业的技术培训和就业的扶持,创新乡村农户和乡村产业经营主体之间的权益联系制度。

(2)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激发农村内生活力。

全面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突破各种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壁垒,转变农村机械的发展模式,更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是整个农村发展的紧迫任务。一是要加强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创新。再次,发展农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家庭果园、家庭旅馆等新型经营主体。最后,必须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

(3)积极倡导乡村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宜居。

为了完成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合理联系,有必要根据当前条件探索乡村绿色发展的理念。从干净整洁的村落外观到生态宜居的特色乡镇,将绿色的山和清澈的水变成农民实实在在地收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要完成这样的有机联系,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两山”理念,通过乡村的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的全民振兴。首先,在意识传承方面,需要重视绿水青山,将这种理念作为指导的主要方法,重视生态环境与资产和资源之间的转化方式,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互利共赢。其次,在内容上,必须从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创新,农业标准化生产制造等方面促进贫困山区绿色发展的构想。三是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在实施方式中进一步依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维护农村整体自然环境。

(4)完善乡村治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全面推进文化振兴,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动力。首先,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及普及和发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正确的舆论宣传知识,利用有效活动及制度保障,使农民真正能够维系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树立淳朴的乡村风貌。二是效仿世界各国农村文明行为的杰出成就,整合农村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寻找适合乡情村情的最合适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三是加快完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运用多种手段,打造“乡村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文化+康养休闲”和“乡村文化+特色商品市场”等各种形式的产业链,保持乡村文化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5)以村党支部为重点,不断做好党的基层组织的基础建设。

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的党组织的工作问题,是所有活动及政策推广的主要方式及基础。要完成农村事务,重要的是要依靠党的基本组织来执行。今天的农村改革继续推进,要促进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把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基础建设放在更加首要的位置,增强和改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干部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并充分利用党的指导精神。寻求整体认识,制定现行政策以及促进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链接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6)挖掘优秀人才,完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的生命力在于人民,应将优秀人才的培养作为扶贫与农村振兴之间有机联系的备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城镇二元结构和城镇发展不平衡趋势的影响,许多优秀人才被注入大城市,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人才严重不足的弊端。扶贫与对党员、干部、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经验。从精准的扶贫尖兵到转型乡村振兴发展团队,在与乡村振兴联系的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再次充分发挥自身意识,根据“内部教育”与“外部引进”的紧密结合,利用能工巧匠,培育专业农民,壮大农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充分吸收大城市精英,吸纳权威专家的头脑,充分弥补农村优秀人才的不足。首先是通过“内部教育”塑造本地人才。在促进文化教育和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将塑造新时代的当地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振兴的“领头羊”。二是“对外吸引”,为农村优秀人才推广最优的控制设备。引进了解高科技,管理方法,销售市场和法律法规的智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引入新的创新驱动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优秀人才和物质保证的坚实支撑点。

中共杞县县委党校 河南开封 475200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范文第2篇

推动发展观念转变。从贫困县到贫困村再到贫困家庭,中国的扶贫开发强调对贫困对象的全方位帮扶,在组织领导、资金、人才和政策投入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帮扶体系。正是由于这一帮扶体系,中国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才取得了卓越成就。然而,这种针对扶贫开发形成的帮扶理念并不适合乡村振兴。因为扶贫开发只是针对少数贫困对象,聚焦贫困户脱贫增收,而乡村振兴则是面向全部农村和农民家庭,要实现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等的全面振兴。更重要的是,这种帮扶因扶贫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造成贫困农户主动脱贫的意识不强。因此,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改变观念,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下,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实现由“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

推动减贫战略转型。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是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 2300元,同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是一条能够满足“不愁吃、不愁穿”的稳定温饱标准。同时,为了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国家采取了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超常规脱贫攻坚办法。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我国的减贫战略将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由收入贫困治理向多维贫困治理、由超常规扶贫攻坚向常规性贫困治理转变。在“十四五”时期,要根据发展阶段和情况变化做好规划衔接,推动国家减贫战略的转型。一方面,要编制好“十四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另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制定新的国家贫困标准,明确未来减少相对贫困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并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减贫的长效机制。

推动工作体系转型。我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最为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减贫工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驻村帮扶、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监督、考核评估等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是对全面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推动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需要认真总结并借鉴脱贫攻坚中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新的工作体系。这一工作体系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国脱贫攻坚中的一些有效做法,如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求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等,已经被吸纳到乡村振兴战略中。

推动发展动力转换。政府主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脱贫攻坚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大包大揽”,而应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推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需要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农民主体的转变。除了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确保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引领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弊端,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可以说,全面激发内生活力是实现这种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所在。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范文第3篇

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宣讲报告

**自治旗委讲师团

**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习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乡风文明的保障作用,正确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必修课。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精华、智慧结晶,是为民情怀的高度集中体现。总书记自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曾先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四川、甘肃和新疆、青海等各省市区农村考察调研,了解农村的发展建设和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他在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中对农村、农民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梁家河插队。一个15岁的孩子,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1974年1月,不满21岁的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的村民修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修建了沼气池,甚至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告别了吃不饱饭的生活,不仅衣食无忧,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1982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针对当时正定“高产穷县”的实际,他提出“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正定是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习近平当时给中央写信,反映了这个高征购问题,国家给减掉了2800万斤的征购任务。这对正定来说是一个减负。减负后,习近平一直思考让正定的老百姓怎么能富起来,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在他的推动下,“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为正定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在担任县委书记后,习近平又带领全县人民大胆改革,让正定全面摆脱“高产穷县”的帽子,逐步走向致富道路。

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到宁德3个月后,习近平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村屯。他当时第一次作报告就提出来,“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之后,他提出并倡导实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在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012年底,习近平专程来到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坐下来同村民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村民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鼓励村民增强脱贫的信心。2014年马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冒严寒,踏冰雪,来到锡林郭勒盟81岁的牧民玛吉格家了解生活情况。问到:“小孩上学远远?”“看病、购物方便不方便?”“家里养了多少只羊、多少匹马?”“收入怎么样?”总书记问得很细。2016年8月22日总书记来到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在村民家中,察看房屋格局,了解施工进展,关心火炕取暖效果。

从总书记的工作经历和调研足迹,我们可以看出,从梁家河的村支部书记,到如今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无论职位如何变迁,在总书记心中,农村建的好不好、农民过得富不富是头等大事。这40年基层的工作经历和一心为民的领袖情怀,为他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也正是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和战略的提出为中国近6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进一步增强了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认识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深刻认识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突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就是其“魂”,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抓好、做好乡风文明这个保障,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

一是学习先行,凝聚乡风正能量。俗话说“宁可肚子空,不能脑子空”。村民平日里活多、忙,但一定不要忽视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国家大事和重要政策。村委会的学习讲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村委要建好用好“学习讲堂”。村委会的干部要带头讲,也可以从村民中选拔能讲、善讲的百姓名嘴,走上学习讲堂讲台,分享致富经验、宣讲政策,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确保宣讲常态化,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宣讲,既讲国家政策,又讲致富经验,既讲大政方针,又讲先进典型,努力把学习讲堂打造成村民理论政策学习的新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振广大农猎民群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热情。

二是活动引领,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广泛开展的文明家庭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评选、设立的善行义举榜等活动,都是提升乡风文明很好的载体,

要引领村民积极参与,增强凝聚力、提升精神面貌、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大行动”,各村要力争达到“十个一”目标,即:“一部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组家风家训、一个善行义举四德榜、一批文明示范户、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支志愿服务队”,让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三是移风易俗,倡导新型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也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

一要摒弃结婚高额彩礼。结婚送彩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有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长期以来,很多农村孩子找不到对象,结不起婚的现象时有发生,房子、车子和彩礼全部下来要花掉一个农民一辈子的积蓄,好不容易脱贫的家庭,孩子一结婚又返贫。高额彩礼的危害有三点:一则增加父母生活压力。一般来说,每个家庭为儿子结婚都要负债,通常这笔债务儿子是不负责偿还的,最后往往由男方父母承担。父母在竭尽全力把子女抚养成人的同时,还要倾其所有帮助子女成家立业,俨然是被“二度剥削”了。二则影响年轻人感情。因为高额的彩礼,不少男方不堪重负,一些过度的要求甚至给原本美好的感情留下了阴影。三则不利于年轻人奋斗成长。有时,女方父母彩礼又转赠给小两口,年轻人结婚后就有房、有车、有存款,为生活奋斗、打拼的动力就会大大减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利于年轻人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此风不宜涨。

二要厚养薄葬。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都是古人劝人行孝的名言。趁着父母健在时,尽己所能回报养育之恩,顺着父母的意愿行事,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老人活着时不善待,去世后又大操大办,只会劳民伤财。

三要拒绝礼金攀比。遇到红白喜事礼金互相攀比;更有青壮年劳动力整天酗酒、打牌赌博;个别村民信奉封建迷信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陋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移风移俗和树文明新风显得尤其重要。各级党委、党组织要积极与文明办配合,狠抓树文明新风建设。在群众中要紧盯党员干部、大户能人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等不正之风。特别是对红白喜事的随礼标准、酒席规模等进行合理界定,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思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民风”的转变,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引导党员干部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

四是抓好家风建设,筑好乡风民风的基石。树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理念,引导广大老百姓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有这样一个关于家风的例子,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好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让家族忠孝、和睦、尊老爱幼的家族文化和淳朴民风代代相传,而且能够有力强化乡风文明的“内核”。家风建设抓好了,就是抓住了乡风文明的“牛鼻子”。

五是庭院整治,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环境卫生是村民身边的小事,更是整个村里的大事。整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是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垃圾乱倒、禽畜乱跑、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等现象还很普遍,要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四级运行机制,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和整治门前院后环境卫生,做到农村民房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农器具摆放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

三、

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部署,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减贫行动的楷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乡村振兴,让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是最终目的。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有实施好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更美,从而建设好美丽的中国。**自治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县,农村猎区基础条件差,产业水平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发生率较高。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目标是到2019年底,

全旗未脱贫人口805户1626人全部脱贫、3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旗摘帽。全旗的干部群众要团结一心,继续发扬苦、不怕难的精神,一起努力啃下硬骨头,坚决打赢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确保决胜之年必须决胜,用我们的脱贫成绩为国庆70周年献礼。

四、深刻认识强化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振兴乡村,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保障,党员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当前,结合“**”主题教育,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以学习讲堂、文化活动室等为阵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员组织生活,做活“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密切党群关系,发挥模范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党员,紧紧地把群众凝聚在身边,形成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为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倡议:

一要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在生活中,给予老人足够的精神慰藉,满足老人的正常物质需求。在办理丧事时,自觉摒弃在公共场所搭建灵棚、高音播放哀乐、撒纸钱烧纸扎冥币、大肆燃放烟花爆竹、大摆宴席等不良行为,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做社会新风的建设者!

二要崇尚节俭,婚事新办。提倡适度办婚礼、节俭过日子,摒弃搞攀比、讲排场的不良风气。自觉抵制高额彩礼攀比成风、婚车成串影响交通、鞭炮滥放污染环境、大办宴席铺张浪费,力戒恶俗闹婚,力求婚礼仪式简朴、氛围温馨,倡树婚事新办新风尚。

三要破旧立新,倡树新风。提倡在办理生育、升学、入伍、生日、乔迁等事宜时,在亲朋好友间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贺意,增进感情。杜绝滥发通知、收受礼金、大摆筵席、铺张浪费,自觉抵制相互攀比、显排场的不良习气。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范文第4篇

2、“五个好”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路子

3、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调查与思考

4、“十四五”时期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

5、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理路探析

6、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

7、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理顺四个关系

8、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献解读、现实问题与关键举措

9、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

10、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对策研究

1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路径研究

12、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3、把握四大重点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4、以制度为支撑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15、农民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16、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展、问题与建议

17、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下移民搬迁点“周末小课堂”研究

18、实用人才实用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

19、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

20、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有机衔接的路径研究

21、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方法

22、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3、含山县铜闸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24、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举措

25、河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研究

26、从产业发展视域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

27、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措施

28、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9、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巫溪实践及意义

30、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的协同推进:必要性、内容与建议

31、浅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32、时空大数据助力贵州省极贫乡镇脱贫攻坚 与乡村振兴探索与实践

3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研究笔谈

34、神木市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有机衔接调研报告

35、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估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36、新时期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性探讨

37、加快贫困地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8、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

39、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

40、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视角下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理性思考

4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研究

4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下的“三农”工作全面发展

44、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社区秩意识序重构的理论与实践

45、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46、审计视角下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47、“三盯三防”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8、宁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9、国际视角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探索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范文第5篇

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宣讲报告

**自治旗委讲师团

**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习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乡风文明的保障作用,正确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必修课。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精华、智慧结晶,是为民情怀的高度集中体现。总书记自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曾先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四川、甘肃和新疆、青海等各省市区农村考察调研,了解农村的发展建设和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他在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中对农村、农民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梁家河插队。一个15岁的孩子,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1974年1月,不满21岁的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的村民修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修建了沼气池,甚至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告别了吃不饱饭的生活,不仅衣食无忧,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1982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针对当时正定“高产穷县”的实际,他提出“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正定是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习近平当时给中央写信,反映了这个高征购问题,国家给减掉了2800万斤的征购任务。这对正定来说是一个减负。减负后,习近平一直思考让正定的老百姓怎么能富起来,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在他的推动下,“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为正定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在担任县委书记后,习近平又带领全县人民大胆改革,让正定全面摆脱“高产穷县”的帽子,逐步走向致富道路。

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到宁德3个月后,习近平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村屯。他当时第一次作报告就提出来,“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之后,他提出并倡导实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在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012年底,习近平专程来到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坐下来同村民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村民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鼓励村民增强脱贫的信心。2014年马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冒严寒,踏冰雪,来到锡林郭勒盟81岁的牧民玛吉格家了解生活情况。问到:“小孩上学远远?”“看病、购物方便不方便?”“家里养了多少只羊、多少匹马?”“收入怎么样?”总书记问得很细。2016年8月22日总书记来到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在村民家中,察看房屋格局,了解施工进展,关心火炕取暖效果。

从总书记的工作经历和调研足迹,我们可以看出,从梁家河的村支部书记,到如今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无论职位如何变迁,在总书记心中,农村建的好不好、农民过得富不富是头等大事。这40年基层的工作经历和一心为民的领袖情怀,为他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也正是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和战略的提出为中国近6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进一步增强了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认识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深刻认识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突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就是其“魂”,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抓好、做好乡风文明这个保障,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

一是学习先行,凝聚乡风正能量。俗话说“宁可肚子空,不能脑子空”。村民平日里活多、忙,但一定不要忽视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国家大事和重要政策。村委会的学习讲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村委要建好用好“学习讲堂”。村委会的干部要带头讲,也可以从村民中选拔能讲、善讲的百姓名嘴,走上学习讲堂讲台,分享致富经验、宣讲政策,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确保宣讲常态化,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宣讲,既讲国家政策,又讲致富经验,既讲大政方针,又讲先进典型,努力把学习讲堂打造成村民理论政策学习的新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振广大农猎民群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热情。

二是活动引领,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广泛开展的文明家庭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评选、设立的善行义举榜等活动,都是提升乡风文明很好的载体,

要引领村民积极参与,增强凝聚力、提升精神面貌、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大行动”,各村要力争达到“十个一”目标,即:“一部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组家风家训、一个善行义举四德榜、一批文明示范户、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支志愿服务队”,让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三是移风易俗,倡导新型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也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

一要摒弃结婚高额彩礼。结婚送彩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有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长期以来,很多农村孩子找不到对象,结不起婚的现象时有发生,房子、车子和彩礼全部下来要花掉一个农民一辈子的积蓄,好不容易脱贫的家庭,孩子一结婚又返贫。高额彩礼的危害有三点:一则增加父母生活压力。一般来说,每个家庭为儿子结婚都要负债,通常这笔债务儿子是不负责偿还的,最后往往由男方父母承担。父母在竭尽全力把子女抚养成人的同时,还要倾其所有帮助子女成家立业,俨然是被“二度剥削”了。二则影响年轻人感情。因为高额的彩礼,不少男方不堪重负,一些过度的要求甚至给原本美好的感情留下了阴影。三则不利于年轻人奋斗成长。有时,女方父母彩礼又转赠给小两口,年轻人结婚后就有房、有车、有存款,为生活奋斗、打拼的动力就会大大减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利于年轻人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此风不宜涨。

二要厚养薄葬。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都是古人劝人行孝的名言。趁着父母健在时,尽己所能回报养育之恩,顺着父母的意愿行事,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老人活着时不善待,去世后又大操大办,只会劳民伤财。

三要拒绝礼金攀比。遇到红白喜事礼金互相攀比;更有青壮年劳动力整天酗酒、打牌赌博;个别村民信奉封建迷信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陋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移风移俗和树文明新风显得尤其重要。各级党委、党组织要积极与文明办配合,狠抓树文明新风建设。在群众中要紧盯党员干部、大户能人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等不正之风。特别是对红白喜事的随礼标准、酒席规模等进行合理界定,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思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民风”的转变,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引导党员干部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

四是抓好家风建设,筑好乡风民风的基石。树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理念,引导广大老百姓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有这样一个关于家风的例子,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好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让家族忠孝、和睦、尊老爱幼的家族文化和淳朴民风代代相传,而且能够有力强化乡风文明的“内核”。家风建设抓好了,就是抓住了乡风文明的“牛鼻子”。

五是庭院整治,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环境卫生是村民身边的小事,更是整个村里的大事。整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是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垃圾乱倒、禽畜乱跑、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等现象还很普遍,要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四级运行机制,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和整治门前院后环境卫生,做到农村民房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农器具摆放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

三、

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部署,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减贫行动的楷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乡村振兴,让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是最终目的。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有实施好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更美,从而建设好美丽的中国。**自治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县,农村猎区基础条件差,产业水平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发生率较高。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目标是到2019年底,

全旗未脱贫人口805户1626人全部脱贫、3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旗摘帽。全旗的干部群众要团结一心,继续发扬苦、不怕难的精神,一起努力啃下硬骨头,坚决打赢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确保决胜之年必须决胜,用我们的脱贫成绩为国庆70周年献礼。

四、深刻认识强化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振兴乡村,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保障,党员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当前,结合“**”主题教育,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以学习讲堂、文化活动室等为阵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员组织生活,做活“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密切党群关系,发挥模范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党员,紧紧地把群众凝聚在身边,形成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为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倡议:

一要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在生活中,给予老人足够的精神慰藉,满足老人的正常物质需求。在办理丧事时,自觉摒弃在公共场所搭建灵棚、高音播放哀乐、撒纸钱烧纸扎冥币、大肆燃放烟花爆竹、大摆宴席等不良行为,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做社会新风的建设者!

二要崇尚节俭,婚事新办。提倡适度办婚礼、节俭过日子,摒弃搞攀比、讲排场的不良风气。自觉抵制高额彩礼攀比成风、婚车成串影响交通、鞭炮滥放污染环境、大办宴席铺张浪费,力戒恶俗闹婚,力求婚礼仪式简朴、氛围温馨,倡树婚事新办新风尚。

三要破旧立新,倡树新风。提倡在办理生育、升学、入伍、生日、乔迁等事宜时,在亲朋好友间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贺意,增进感情。杜绝滥发通知、收受礼金、大摆筵席、铺张浪费,自觉抵制相互攀比、显排场的不良习气。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范文第6篇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3、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

4、城乡融合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

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图书馆智慧服务:逻辑、模式与挑战

7、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下的“三农”工作全面发展

8、南疆四地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与对策

9、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规划初探

10、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1、试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实现路径

12、2021年广西乡村振兴报告

13、新时代背景下聚焦“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思路分析

14、赋权与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农民主体性的路径

1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域的全面标准化研究

16、南京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机制研究

17、关于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18、改革语境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研究

19、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探析

20、货币政策工具、农村金融体系支持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效应研究

21、基层协商民主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

22、基层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蓝图擘画:制度梳理与研究综述

23、创新创业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策略探究

2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分析

25、推进内蒙古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6、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27、四省藏区乡村振兴与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研究1

28、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及实施路径

29、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公共图书馆作为及价值实现

30、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①

3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改革框架

32、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33、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

34、团组织培养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的调查与思考

3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动力机制

36、莲花县探索建立“六项机制”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7、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38、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9、再造与重构:基于乡村价值与农民主体性的乡村振兴

40、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成果的知识图谱分析

4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认知与实践误区及其矫正

4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举措

43、十九大以来国内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

44、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路径调适

45、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主体性的多重逻辑

46、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旨归

47、乡村振兴工作站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48、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方向分析

49、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上一篇:特殊情况处理程序范文下一篇:踏上回家的旅途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