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科学发展论文范文

2024-07-28

新闻采访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提升与采访技巧培养,对于提升记者的素质水平,提高采访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当能够妥善选题、充分准备采访资料、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并且具被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全媒体时代爆发性增长的新闻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新闻。本文通过分析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制定提升记者采访技巧的措施,进一步促进全媒体记者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全媒体记者;基本技能;采访技巧

全媒体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的新闻形式,通过融合互联网实现信息资讯的快速传播。伴随着5G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媒体等行业也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要求新闻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具备全媒体时代的基本技能,能够掌握采访技巧,更加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因为,为了推出更多高品质的新闻资讯,新闻记者就必须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挑战,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和采访技巧,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全媒体记者,以更好地开展新闻采访工作。

1. 全媒体记者基本技能

1.1. 编辑写作能力

全媒体记者需要具备编辑写作的基本技能。编辑写作是媒体记者必须掌握的能力,也是在实践工作中应当不断锻炼提升的能力。但全媒体背景下,还要求记者进一步锻炼自身的编辑写作能力,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展语言文字能力。在全媒体时代,参与媒体工作的各种自媒体人数量不断增加,为基层民众提供的新闻服务也越来越多,全媒体记者在报道相关事件时,能否按照大众的价值观念和理解能力进行文字表述是极为重要的。记者编辑写作应该更注重生活化、趣味性以及教育性,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全媒体记者通过多方面锻炼自身的编辑写作能力。记者必须深入基层,对普通民众进行采访,了解大众对于突发事件以及最新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将其如实还原到采访稿件中,这样所撰写的稿件既真实客观,还对读者有吸引力,更具阅读价值。

1.2. 设备操作能力

全媒体记者应当具备设备操作能力。随着5G信息技术普及,对于全媒体记者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媒体记者在进行节目制作时分工明确,文案、摄像、采访、编导等各有分工,而全媒体记者则要求掌握综合性、复合型能力,具备文案写作、摄像操作等节目采编的基本技能。全媒体记者面对的媒介环境是复杂的,并且全媒体时代下媒体节目更新速度很快,传统的采编模式及工作效率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这种情况下,全媒体记者运用先进的摄像技术,通过移动设备编辑写作、实时传输新闻信息,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新闻采访与编辑工作,大幅节约了节目制作所消耗的时间,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对于设备操作能力的培养,全媒体记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业余时间多学知识,掌握技巧,日常工作中多听、多问、多学,掌握各种新闻拍摄及编辑设备的使用技巧,学习新闻剪辑软件的使用方法,积极了解最新的设备种类、特点、优缺点等,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设备操作能力。

1.3. 网络软件应用能力

全媒体记者应当具备网络软件应用能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离不开网络的发展,这种形势下媒体记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编辑写作能力和专业设备操作能力,也同样需要具备网络软件应用能力。现在市面上网络软件的种类众多,可以发布新闻视频的媒体平台也非常多,在这一过程中,全媒体记者不仅要熟知各类型软件的作品发布规则及发布方式,还需要了解不同媒体平台的主要受众对象,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新闻节目的制作,更好地迎合受众口味,打造处高品质的新闻节目。比如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各家全媒体记者推出的融媒体产品可谓丰富,有的运用AI合成主播、AR、现场Vlog看两会等技术加持優质内容,有的创新脱口秀、RAP等新潮形式助力传播,有的综合运用长图、视频、直播、制图、动漫等融媒手段,增强互动性、可视化、可读性。全媒体记者除了要熟练应用媒体平台,还应当注重通过媒体平台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前各个媒体平台都具有留言评论等交流功能,作为全媒体记者应当善于分析舆论内容,了解最新的舆论动向,并且在经营个人账号或者公众账号时,用更加亲和的态度与留言和评论者进行交流,打造良好的网络社交形象,促进后续媒体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全媒体记者采访技巧

2.1. 选题技巧

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当注重掌握选题技巧。采访主题的确定是选题的首要内容,创新的选题不仅能够保证采访质量,还能够发掘出热点新闻,引发良性的社会讨论,体现采访活动的传播学价值。这也是当前全媒体记者生存与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巧。为了更好地确定选题,全媒体记者首先要分析时代的需求和舆论的走向,选择合适的采访主题。全媒体记者应当充分了解社情舆论,关注社会发展现状,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选择适当的采访主题。比如关于两会、亲情、城市发展等等,先确定关键词,然后逐步丰富选题内容,以形成完善的采访主题,并以此开展相关的采访工作。主要议题选定完毕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主要议题是为采访奠定了一个总体基调,在确定主要采访目标和采访内容后,全媒体记者还需要对议题进行具体的拆分和总结,一般需要从一个大的议题中分散多个小的议题,并设计相应的采访目标,而后在采访过程中分版块逐一完成采访目标,保证采访的逻辑性与顺序性。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记者需要注意对采访时机的把握,明确采访过程中的主次目标,根据议题进行采访引导,从而顺利完成采访工作,并提升采访质量。

2.2. 材料准备技巧

全媒体记者应当重视材料准备技巧。记者在进行采访前往往需要准备对应的材料,常规材料包括被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采访所需要的道具和预备文稿等,在全媒体时代下,对于材料的准备和选择工作需要注意细节上的优化。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材料准备时,应该注重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況,包括对方的生活背景、家庭情况、工作状况、性格特点以及采访中有无禁忌等,另外还需要注意除了访问基本的社会生活状态外,还应包括网络生活状态。对于采访材料的准备,除了要围绕被采访对象进行准备外,还应当充分发挥全媒体记者的优势,准备好采访中可能用到的各种器材,比如采访交互道具、录音笔、麦克风、应急处理摄像头等相关设备,以便在采访中及时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除此之外,记者还应当充分重视采访环境的准备工作,根据本次采访活动的要求了解采访周围环境,对于可能影响采访工作的不利因素进行排除,并且根据采访的周围环境适当进行采访稿和采访语气的调整,确保采访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

2.3. 沟通技巧

全媒体记者采访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的沟通技巧。沟通能力是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对于全媒体记者来说,沟通水平要更高,全媒体记者应当具备应对不同文化层次、年龄层面以及社会背景被采访者的能力,其沟通技巧应当更加灵活多变,并且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全媒体记者沟通技巧的培养,需要其具备专业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在锻炼沟通技巧时一定要多说、多听、多看,积极了解当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更多的沟通和交流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气变化技巧;在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时,应当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掌握更多心理学内容,通过观察和询问,更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被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后续沟通和采访创造良好的条件。语言能力与分析能力是全媒体记者采访工作顺利进行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全媒体记者应当通过分析被采访者情况,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对于采访氛围的营造并非是越安静越好,而是应当充分结合采访主题来确定,比如媒体记者在做人物专访时,应该保证周围环境的安静祥和,营造一个适宜谈话的环境;采访一线员工时,采访环境应当让对方感到舒适,可以在企业内部或者员工办公室进行采访;街头采访则应该注意在保证采访录像和收音正常的情况下,让被采访对象感到放松和随意,能够真实表达自身的想法和看法。采访突发或紧急事件时,在录入采访对象声音的同时也录入环境音反而有助于表达事实的真相。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全媒体记者在不同采访场景的语气变化、提问方式以及采访时间等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沟通顺利进行。全媒体记者的沟通技巧应用有利于提升采访质量,因此记者应当注重在实际采访中积累工作经验和沟通技巧,及时记录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分析解决方法,避免下次采访出现同样问题。

2.4. 应急技巧

应急技巧是全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灵活性较强并且极为关键的一项技巧。应急技巧主要是针对部分采访中的常见事故产生的技巧,比较常见的包括采访中被采访对象过度紧张、不配合采访、采访现场尴尬冷场等。由于全媒体记者的综合性比较强,需要其采访的对象种类和性格特点具有多样性,记者本身的应急处理能力对于采访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前,应当事先做好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规划,特别对于暴光类舆论类采访,要有更多的预判。通过材料分析了解被采访对象的特点,并且根据采访问题以及采访对象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假设,假设建立后开始制定应急处理对策,分析是否可以通过跳过话题、转移话题等方式化解采访中的冷场尴尬情况。而在采访现场,如果被采访对象突然不配合采访或者过于紧张焦虑影响采访效果时,全媒体记者应当循循善诱,运用心理学干预策略对采访对象进行劝导和安慰,改善其采访状态,保证新闻采访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另外需要注意,很多意外情况的发生与采访环境具有一定联系,全媒体记者在采访正式开始前应该观察和分析采访环境,及时排除可能引起被采访对象不适的因素,并建立各种风险问题的应急预案,以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全媒体记者需要掌握与时代相适应的基本技能以及采访技巧,在基本技能培养中不仅要注意记者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还应当要求其具备完善的编辑写作、设备操作以及网络软件应用能力,使其成为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全媒体记者掌握的采访技巧应该更加注重多种技巧的联合应用,前期认真选题、搜集材料,采访中运用合理的沟通技巧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通过应急技巧让采访过程顺利进行下去,保证采访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并提升采访品质。

参考文献:

[1]衷海波.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的创新策略[J].记者摇篮,2021,20(03):125-126.

[2]阮芳.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策略研究[J].记者摇篮,2021,17(02):99-100.

新闻采访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 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 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 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二、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对策和思考

(一) 把握准确的视角, 重视平等交流

在农村地区进行新闻采访活动, 作为记者应该准确的把握采访视角, 重视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 善于从农村地区人民尊重的角度和立场上, 去考虑和进行采访, 从农村地区平凡的事件和生活过程中, 进一步的发现和探索出有意义的新闻价值信息。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重视新闻采访人员与被采访人员之间的平等交流, 多从基层人民群众生活中去体验和思考, 选择农村地区群众的视角, 能够对新闻的后期写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 因人而异, 随机应变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基础, 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都是以语言来进行的。所以, 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 采访人员应该重视语言的使用, 面对不一样的被采访对象, 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和采访模式, 因人而异, 做到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就是记者才采访过程中, 要兼顾到农村地区被采访对象的学历、文化、职业、性格、经历等, 从而能够更加容易的把采访内容穿插到采访过程中, 这对于农村地区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强化采访氛围的营造

对于一个新闻采访人员来说, 在采访的过程中营造出和谐、轻松的采访氛围, 对于采访的实际效果来说, 至关重要。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应该想方设法的理解被采访对象的所思、所想, 并且通过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让被采访对象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的与采访人员沟通和交流。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新闻内容, 往往很多新闻内容都是一些关于到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事务繁杂、过程复杂、矛盾多样, 需要采访人员抽丝剥茧式的去分析和研究, 创造性的去开始采访活动。面对农村地区新闻采访活动, 往往需要一个采访人员在短时间内能给跟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让被采访对象能消除心中的疑惑和抵触情绪, 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拿到一手的采访资料。

(四) 语言的使用要有“农”味道

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其自身的语言要具有一些“农味”, 在采访的过程中, 应该让语言、采访方式、采访表情等具有“农味”。相对于城市地区华丽的辞藻, 在农村地区更加应该使用贴近生活和农村实际, 尽量在采访的过程中少用书面性质的语言。比如在采访果农的时候, 面对果树发芽一般我们会使用果树萌芽, 而在面对农村地区的新闻采访对象时, 应该使用果树长芽。因此, 记者应该切实的尊重农民, 采访农民的问题要给对方一种浅显的感觉, 以浅显的提问方式来挖掘表现新闻主旨的材料, 应该是记者采访农民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结语

总之, 全面的提高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成效至关重要。当前,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刻,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所以关注农村地区新闻采访, 就是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 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农村地区新闻记者, 应该切实的立足农村地区新闻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采访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模式和方法,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提高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成效。

摘要:近年来,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 对传统媒介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 也带来了发展的优势。新闻采访对于新闻媒介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农村地区新闻采访来说, 如何有效的加强与被采访者的沟通成效、立足农村地区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是提高农村地区新闻采访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笔者就当前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情况,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思考, 论述提高农村地区新闻财务成效的几点对策, 希望对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发展提供一些浅显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新闻采访,媒介,方式,对策

参考文献

[1] 凌引迪, 刘国强.倡民生新闻做精品节目——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一时间》的探索和启示[J].新闻战线, 2006 (05) .

[2] 孟建, 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07) .

[3] 尚芳冰.以《绿茵继承者》为例谈当前中国真人秀节目的人文精神缺失及解决路径[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4] 季福岳, 麻术红, 万彩霞, 于凤梅, 杨玉波.通过地面数字广播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J].广播电视信息, 2013 (10) .

[5] 潘可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 》[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3 (07) .

新闻采访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五四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等都开始起步发展

1、驻外采访

驻外采访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记者主要由一些留学生兼任,也“延请通晓各国文字之士”担任驻外记者,如章士钊就曾任过《民立报》驻欧特约记者 1919年,《大公报》主编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1920年秋,在梁启超的呼吁之下,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两报共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赴外 瞿秋白 《晨报》通讯稿35篇,16万多字,《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周恩来

《益世报》

2、直接采访:重视现场采访,《申报》史量才

新闻采写原则:确、速、博、新 1923年5月 山东临城 劫车事件,《申报》招聘记者,成立采访部

3、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起步发展

社会新闻的价值、数量等有着提高和增加 社会新闻的采访者:“包打听”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开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22年7月6日《申报》登《溥仪胡适谈新学》1923年11月6日《申报》《钟耐成夫妇投江》。“商业——新闻世界的先驱” 社会新闻的发展特征:

首先,社会新闻采访的主体身份出现变化。其次,就新闻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再次,社会新闻随着地位的提升,其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也随之提高

二、建国初期

采访的制度性

1950年3月~4月,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1950年5月,《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总编负责制、采编合一制 采编模式——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

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分战线跑口拿料写稿;编辑部分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现在通行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设立一个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

采编合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

采编合一即是部版对应,记者和编辑身份合一,值班即为编辑,外出采访即为记者 利弊:

1、部门责任明确,但易造成部门利益大于全局利益

2、采编沟通效率高,但版面合理资源利用较差

3、部门边界清晰,但有价值交叉新闻易遗漏

4、利于新闻策划,但易限制新闻生产力的释放

三、改革开放时期

1、媒体的商品属性、宣传功能、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日渐得到承认

2、批评性报道的突破。如“渤海二号”翻沉重大事故的报道

3、深度报道的勃兴

1985年前,深度报道还鲜为人知

1986年《经济日报》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 深度报道的采访要领:深、准、贴近

四、网络发展时期

1、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2、网络的优势

3、网络的弊端

从另一角度看,这恰恰凸显了记者的重要性

4、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5、中国网络新闻采访的发展

记者的素养

一.记者的职业素养

1.新闻敏感度

2、专业主义精神

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

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写作要真实,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

二、记者的综合素养

1、学识上渊博

(1)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英语、方言。 (2)对各门科学的基本了解

(3)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4)迅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批判的思维

2、恪守职业道德

正义、勇气、悲悯是新闻从业者的最高价值 “社会责任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给公众选择、判断; 描述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典型图景; 成为交换不同意见和批评的“公共论坛”; “缺少声音”的少数人大声疾呼;

制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促进政府的透明、公开。

3、强健的体格

4、专业精神

(1)服务社会重于获取报酬

(2)专业记者应该(具有的所有技能

(3)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一、新闻采访的的含义和特点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调查研究”说

“素材搜集”说

“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却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

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目的的差异性

时间的限制性

部分项目的突发性

需求的广泛性

知识的全面性

活动的艰辛性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2、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活动顺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2、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与新闻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

3、活动性质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4、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采访者和被采访者

1、采访者: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社会守望者、信息传播者、文化传承者 文化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

记者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知识,他在建构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的同时,也在建构着人们的知识结构。

只有记者和媒体,才能将这种文化传承自然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被采访者

(1)采访对象具有复杂性 从人口特征的角度看 从个体性格差异的角度看 从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看 从个人的人生经历看

从对具体采访主题所持的不同立场角度看 (2)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 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有关人士 (3)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的博弈 任何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都会有意无意地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选择那些对自己无害或者有利的信息传播给记者。

3、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被采访者的被动和被忽视

巴赫金

对话理论

平等的关系

不同的声音

言说和倾听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兴起

在国内,1993年以来,策划越来越受到新闻业界的重视 理论界对“新闻策划”的学术探讨 新闻业界:《华西都市报》的创立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三个“是”:一是新闻报道策划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二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三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一是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二是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二是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三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报道题材的显性状态

2、报道题材呈隐形状态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1、作为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2就新闻报道策划针对的题材而言 3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与新闻事件相比,较为简略,缺少过程和细节

2、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稍纵即逝

3、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4、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

1、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2、企事业单位

3、重大的文体活动

4、社会网络

5、其他媒体的报道

6、日常生活

四、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踪

1、与新闻敏感密切相关

2、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捕捉新闻线索

3、能根据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线索的新闻价值

4、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5、应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

新闻采访的前期活动 1.新闻敏感的培养

2.新闻价值的感知

3.新闻政策的遵循

4.报道思想的明确

5.新闻线索的获取

6.采访准备的周到

7.对方心里的把握

8.访问条件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其能吸引多大的受众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隐藏的价值

4)判断同意事实中的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5)迅速对事情的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培养途径: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立足全局看问题

3)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有利于敏感的培养

5)时刻保持警觉以应对突发事件

3.新闻敏感的能力要求:1)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

2)对事件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3)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 二.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界定的争议性:前后之争和主客观之争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重要性、趣味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

三.新闻政策: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就、符合新闻政策,却一不可报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四.新闻报道思想: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五.新闻线索:获取途径: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注意事项:1)注重验证2)尊重规律3)讲究时宜4)合理安排 六.采访的准备应周到:“平战结合”

1、平时的积累:理论积累、政策准备、素材积累、知识准备。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是采访双方知识的互换和情感的交流

2、专项的准备:(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情(3)拟定采访计和采访大纲计划和大纲的拟定应具体充分,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的交谈内容。(4)物质准备

七.对方心里的明确:性质内容实际:1)先期性心理2)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

八:访问条件的创造:

1、访问时机:访问时机的商定原则(一是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二是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仪表风度:穿戴打扮、言谈举止的得体大方

3、摆正关系:采访对象与采访主体间的合理关系“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中期活动

一、提问

1、提问的两种形式

(1)开放式提问 :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就是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2)闭合式提问: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提问。这种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需要采访对象作直接具体的回答,事实性的回答。

(3)开放式提问:它的长处是:假如要让访问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就应该考虑使用开放式提问。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给对方以更多自由,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记者提问比较容易。可以不需要认真思索,如果遇到不大了解的采访对象,这类问题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救急,赢得一点思考的时间。

(4)它的短处:问题一般化,采访对象容易泛泛而谈,或者说感到问题太大,不知从哪里回答才好;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联结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里的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

(5)闭合式提问:它的优点:这种提问,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具体回答,容易获取有价值的材料;问题人焦点集中,双方的联系比较紧密。采访对象容易说出心里的话,也容易谈得深入;记者提出 这一类问题虽然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样的问题引出的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的——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然高兴——记者和受众得到了信息,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高兴。

(6)它的缺点:提问有点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掌握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 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说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

2、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2)侧面探:启发引导

(3)反面激:刺激提问

激发采访对象谈话欲望、激问、错问

3、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2)提问要具体(3)提问要得体(4)提问要有特色

要想问得有特点,记者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 从采访对象的实际来看,对方最熟悉最想说的也最有资格回答的是什么——采访对象的兴奋点。

从受众的心态看,他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受众的兴趣点。 从报道思想考虑,记者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是什么——记者的关注点。

4、提问的组织方法 (1)“5W1H”法,一直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所需的主要信息。

(2)概念界定型的提问(GOSS法)

目标(GOALS)努力了解他或者她行为的动机

障碍(OBSTACLES)面临哪些困难?争取捕捉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趣闻 解决办法(SOLUTIONS)再次注意捕捉具体细节

开始(START)从哪里着手,这事是怎能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5、提问的过程

(1) 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仔细观察对方的工作环境会帮助你制造些现场感。 谈论些小话题能使谈话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陌生人见面后的前四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所以好的开端非常重要. 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

(2) 提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电视采访更应如此.。能增强采访对象的自尊心,敏感问题稍后再问.。显示出采访者为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逻辑上符合采访者已经阐明的采访目的.。(3)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谈话越不正式,收获越大;倾听时越认真, 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就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表现的准备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决定因素: 来自事前充分的准备。来自于对采访对象的了解 。来自于记者本人的见地。来自平等的交流心态 。来自对采访话题的把握

6、提问敏感问题

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有时一点点充满人情味的安慰很起作用(“听到你的这些烦恼,我也很难过„„真希望这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

7、总结本次采访 主动按时停止采访

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访内容 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许这能弥补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留下你的名片——“如果您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 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和谐氛围的扩展——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 写个非常规的便笺,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合作表示感谢

二:现场观察

1、现场观察的必要性 必须到现场去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自觉强化视觉功能

2、、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功能 (1)核实新闻,增强新闻可信性 (2)能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深刻性 (4)能生动通俗解释事物,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启发采访对象,增强认同感

3、现场采访的注意事项

掌握现场采访的明度 选择适宜的角度

将现场观察与用心思考结合起来

三:听觉功能的协调:

1、悉心闻取线索

2、适时调节音量

3、有意识训练听力、专心、虚心 耐心

四:现场笔录:1.现场笔录的益处2.笔记为主,心记为辅3.笔录的主要范围

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精华点、记观察所得4.笔录的注意事项

五:采访的精确性问题:

1、事实的准确

姓名、地址、年龄、称谓

要点。在采访的进程中要不断重复自己对要点的理解。

查证。一旦采访对象表现出不很确定的样子,就要从别处再去询问一些观点和态度。

2、使含糊的回答明确化

对于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以下三类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歧义: 采访对象只清楚事件的一鳞半爪无法明确表达。 有意表述得含糊不清,跟记者捉迷藏。 双方的理解有分歧。

——记者对于间接意义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调查采访的成功与否

以下是使含混的答复明晰的几种追问:

“您的意思是不是说......”

“如果我给您两个选择······”

“我能不能把您的回答理解为······”

“希望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

3、处理对方谈话跑题

适当的(不是随意的)打断谈话,是防止冷场,保持良好谈话气氛的必要。但要注意几点: 寻找合适的契机。在谈话的段落性停顿,记者要把握好这些短暂的停顿的间隙,插话转换话题,发展话题。

打断说话要注意礼貌,在打断对方谈话时可以用“抱歉”“对不起”“咱们能不能谈谈另一个问题”等用语取得对方的谅解和配合。

在打断谈话的同时,可能对刚才进行的谈话表示赞赏和认可,比如“这个问题咱们谈得比较深入了,现在是不是„„”这样既转移了话题,又能鼓励采访对象继续谈下一个问题。 如果采访对象有完整的谈话思路,除非走题,否则记者不应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影响谈话的思路和流畅。 如果谈话已经有好一会儿了,记者还可以请对方喝茶,或者往对方茶杯里添一点开水等办法,把话头引上正题。

六:人物专访:

1、如何进行人物采访(参照传记作家的建议): 要善于发现最高尚的人身上的阴暗面,最卑鄙的人身上的闪光点。 要舍得花费时间。

追踪事件的根源。而采访的开端先询问对方的童年生活,往往很具启发性。 善于观察。

采访人生的十字路口发生的事件。

采访对方的感受和领悟。人物采访应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努力去提示一些经验教训。

2、可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 生活中(或在目前的讨论中),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沮丧? 什么样的事情,境况等等会令你感到生气,悲伤、高兴或害怕? 什么让你大笑或大哭?

你还记得童年时发生的大事吗?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信仰、你的观念、你的个性、你的特点?

你工作或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目前正努力解决的是什么? 你经常接触什么样的人?包括你的配偶、其他重要的家人、朋友、同事、下属等等。 你常去哪里,以及怎样度过你的闲暇时间? 你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 在事业上以及在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观念、哲学、思想、对你最重要?你愿意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什么?你采取了(或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维护你的信仰? 你的梦想或幻想是什么?

你如何处理一些常见问题?如果有人侮辱你,你是奋起还击还是视而不见?抑或有别的解决办法?在出席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的宴会时,该怎样表现?在超市、食堂前排队时,如果有人挤到你的前面,你会怎样做?

你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

在生活中你感到最遗撼的事情是什么?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让你自己来概述一下自己性格特点,你准备说什么? 你希望别人记住你什么?

后期活动

一:深入采访的细致:

1、抓特点(1)看准形势抓特点(2)通过比较抓特点。横向、纵向

2、抓本质 :新闻深度

二、验证材料:

1、投入记者智力

2、进一步采访

“三角定位法”

三、整理笔记

1、整理笔记的重要性

2、如何整理笔记(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迅速整理2.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资料做标记3.对材料分类)

四、积累材料

1、积累材料的作用和意义

1、积累材料的方法(

1、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2、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新闻写作概述

一.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从活动程序上看,采访在前写作在后。

从活动的内在联系上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写作是结果,采访是手段;采访时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从活动性质上看,采访是认识现实,写作是反映现实。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 二.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与文学写作相比较,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最大区别 新闻写作:

1、以事实为根据反映事实原貌

2、在从事实出发的基础上,注意反映事实的技巧和艺术 新闻题材的演进和规范:

1、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是具有新闻特性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新闻报道或新闻评价的文章样式。

2、新闻体裁的渊源

源自于文学:如通讯,就与古典记叙性散文关系密切。

3、现代新闻体裁的一般规范

(1)常规的、基本的体裁、报道性体裁主要以传达信息为主,用事实说话主要包括消息(News/Message)以及通讯(News story) 评论性体裁:主要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等

(2)边缘性、交叉性的体裁

A、文学、社会学与新闻结合的体裁: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其他媒体也同样可以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

B、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中的体裁,录音录像报道、现场直播、主持人节目、网络新闻体裁

4、新闻体裁的划分 (1) “二分法”

以新闻报道事实是否可以预知为标准:意内新闻、意外新闻 以报道事实和报道言论的关系为依据:事实报道、意见写作

以传播信息是否具有“事件性”特点为标准: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以新闻事实所呈现的状态为标准:动态新闻、静态新闻

按照事实的性质、表现新闻的意图及新闻感应效果三者合一的标准:硬新闻、软新闻 根据新闻事实本身与对新闻解释之间的关系:纯新闻、解释性新闻 (2)“三分法”

A、新闻、特稿、报告

B、新闻、报道意见的社论、专栏文字 C、消息、言论、特稿 (3)“多分法”:13类45目法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

由六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躯干、背景、结尾

也有认为消息是五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 例题: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拉开序幕

中新社合肥11月8日电 (记者 成展鹏)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8日至1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大会将通过招商对接、系列论坛、展示宣传、科普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和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的品牌效应„„ 一:标题:

(1)定义: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概括 (2)要求: 内容上,一语破的, 一目了然

形式上,一见钟情,变化多端 (3)标题的样式:

多行的新闻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标题构成,辅标题又包括引标题和副标题两部分

主标题:标题中的主要部分,在标题中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位置,一般用来指明消息中的最主要的事实和观点。

引标题:主标题之上,字号较小,“眉题”“肩题”,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消息的主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

副标题:置于主标题之下的次要标题,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 (4)标题的性质:实题和虚题 不管标题的样式如何,必须有一个标题是实题:告知事件,以叙事为主,具备新闻基本要素;虚题内容则偏含蓄和抽象,透露出一定的愿望、道理、原则、态度、倾向等,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二:消息头

1、是消息的显著外在标志,以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

2、消息头的主要形式 (1)讯

以邮寄或书面形式递交到报社的新闻报道稿件 例:“本报讯”(本埠)

“本报重庆5月8日专讯”(外埠)

“中国青年报5月8日讯”(外新闻单位) (2)电

以电子手段如电报、电话、电传等方式发稿 例:“新华社利比亚10月24日电”

3、消息头的作用

(1)表明稿件的发出单位,显示新闻的“身份”,是版权的标志 (2)可以承担发表新闻稿件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3)注明时间地点,可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具有现场感 我国传统的做法是重视消息头

三:导语

(1)导语写作的重要性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赫伯特·黑德“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麦·曼切尔。媒体的激烈竞争现状也凸显了导语的重要性 (2)导语的功能和作用

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为消息的整篇报道奠定基调。“写作导语能够集中记者的智力,迫使记者决定新闻当中什么是重要的,他想强调什么;同时,记者写作导语时就能最终地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亨利·费厄利。吸引受众注意 (3)导语的形式 一句话导语 一段话导语 复合导语:

虚实相济。第一段虚写,造成悬念,第二段实写,抖开包袱,说明事实。 例:新华社哥德堡(1995年)8月7日电(记者杨明

马小林)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得乱喊乱跳。

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竞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跃创造了一项属于21世纪的记录。 (《爱德华兹创造跨世纪记录》)

通讯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的基本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作为新闻体裁的内在规定性:

1、通讯中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这对记者的采访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当场捕捉新闻的“生长点”,如何事后通过对知情人、目击者的访问来获取素材等。

2、通讯具有时效性

3、通讯报道的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写人物要能打动人,写事件要能启发人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文体特征上)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详细、完整、深入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感性的素材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3、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

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等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

4、通讯要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能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作者的价值判断、主张和观点 作者“以情入文”

新闻采访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一) 准备不足

有很多记者,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为了贪图省劲, 为了减少工作量, 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就直接前往目的地去进行采访。他们在此之前, 并没有想好要采访的问题, 到底要说什么, 问什么, 这些都没有准备好, 甚至有的记者连被采访者的情况都不了解, 这对于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 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 提问简单

采访其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 新闻采访工作基本上都是你问我答的形式, 然而, 有的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有时为了赶时间, 甚至为了应付, 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 过于空洞, 没有深意, 这样的问题会对被采访者引起消极的情绪, 而刻意回避或者不愿意去接受采访。

(三) 缺乏沟通

创作任何一档电视节目, 我们首先得有一个选题, 确定选题之后, 就会对这期节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就是素材的拍摄和人物的采访。有的记者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 并没有对被采访者有深入的了解, 只是了解大概, 有的甚至一无所知, 就去进行采访, 直接开门见山, 这样的行为会导致被采访者一脸茫然, 不能很好的配合采访工作。记者缺乏与被采访者深入的沟通, 会对节目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四) 态度不够

有的记者, 自我感觉良好, 认为自己在实际采访的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 所以很多时候态度不够端正, 导致了节目质量低下。有的记者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去完成工作任务, 这样会使得被采访者感觉是一种极其不正式的行为, 这样既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又导致了采访工作的质量低下。

二、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

(一) 进行必要地准备

新闻采访工作是一种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行为方式, 在进行采访之前, 一定要做足准备工作。确认和选择好被采访者, 收集被采访者的相关资料, 了解这个人, 了解发生的事。在收集了充足的资料后, 要不断地进行分析和筛选, 最终确定属于自己的思路。有时候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同一个被采访者已经被很多电视节目的相关人员采访过, 做成了相应的电视节目, 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需要记者把已经播出的被采访者的所有电视节目都收集过来, 不断的观看和赏析, 找到自己与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寻找一个新颖的或者特别的角度出发。

事先一定要与被采访者沟通交流, 在被采访者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深入的提问问题, 在正式采访之前, 列一个采访提纲, 把需要提问的问题都准备好, 然后约定好时间和地点进行采访工作。当然, 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比如被采访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到达现场, 采访过程中发现被采访者拒绝回答所提问题或者回答的思路跑偏等等, 这些都需要在采访之前做好一定的预案, 防止出现此类的状况。

(二) 深入观察与思考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一定要善于聆听, 作为一名聆听者去跟被采访者沟通交流。在采访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深入观察与思考, 观察被采访者的言行举止, 思考被采访者回答的每一个问题。记者的工作不仅仅是提问, 更重要的是聆听, 通过被采访者的言行举止, 能不能发现一些新鲜的信息、突出的问题或者是之前没有了解过的一些事情, 这些都需要记者要不断的深入观察, 带着敏锐而又专业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除了提问和聆听, 还要善于思考。有时候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不能够开门见山的出发, 而是要通过聊天慢慢的把被采访者带入需要采访的情境中。有些问题能不能问, 该不该问, 当遇到一些敏感话题或者非常严肃的问题时, 记者就要思考通过怎样的提问方式让被采访者接受。当被采访者回答完每一个问题之后, 还要思考这些问题的真实性、逻辑性等等, 所以深入观察与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记者要不断地深入观察, 善于观察, 勇于思考, 善于思考, 才能够收获更多有用的信息。

(三) 端正采访的态度

新闻工作者要具有很强的新闻意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在采访的过程中, 要端正自己的采访态度。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迈尔斯认为, 态度是对某物或者某人的一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 他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中表现出来。所以态度的好与坏, 将直接影响工作质量的高与低。记者, 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不论他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 都要端正自己的采访态度, 谦虚、认真, 才能够在采访的过程中顺利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像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等等, 他们的主持功底是被大家所认可的, 这得益于他们在工作中始终端正自己的态度, 认真负责, 既保持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又很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

摘要:如今,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快, 电视荧屏基本上被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以及纪录片占据着, 电视新闻节目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节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如何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 将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文章主要围绕新闻采访工作中记者的采访技巧展开讨论, 从实际出发, 探讨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以及应该具备的一些采访技巧。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新闻采访,记者,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 徐慧君.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J].大庆社会科学, 2013.02.20.

[2] 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 2011.02.23.

新闻采访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进行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询问、倾听等手段对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收集活动, 可以是社会见闻、自然现象、人文景观、人物专访等等, 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认识的过程, 采访者利用多种采访手段、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对客体做出分析的过程。

2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定采访目的, 没有采访目的的文章, 让读者读起来就像是流水账找不到一丝主线, 让读者提不起兴趣感觉很空;下一步就是寻找采访人根据采访目的, 寻找合适的采访人, 切忌, 不要安插无关的采访, 否则, 会扰乱整体布局, 其次, 了解被采访人的过往, 根据主题对被采访人进行有重点的采访, 事先对被采访者的了解可以使采访的过程更加顺利, 让被采访者感觉到被人尊重, 更有利于采访的进行。最后要对采访的问题进行设计, 问题的好坏直接左右文章的质量。

3 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3.1 沟通要迅速, 使气氛融洽

对于被采访的对象来说, 记者是一个突然闯入的角色, 这有可能打破采访对象的心理平衡, 而迅速的沟通可以使采访对象与自己有心里感应, 方便进行下一步的采访, 在对被采访者提问时要从浅入深, 快速提问, 让对方先有一个心理准备然后就进行正式的提问, 这种突破性的提问方式可以在对方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性新闻。

3.2 在采访时有时需要倾听

倾听被采访对象的过往经历和他的内心感受, 有时还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鼓励和支持, 要循序渐进慢慢引导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对方倾诉的时候我们负责倾听就好不要进行插嘴, 因为这会影响对方在倾诉时的思路, 思路一旦被打断那么接下来的提问对方就无法进行有秩序的回答, 对方的回答没有条理性, 我们就无法从中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3.3 谨慎提问, 问足问题

在记者的诸项采访活动中, 提问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采访形式, 像一颗颗“问路石”, 是采访成败的关键, 也是最能反映记者功底的一项艺术。在采访时难免会问到对方的一些隐私问题, 或者对方不太愿意公布于众的问题, 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 我们要问一些可以自由回答, 答案的涉及面较窄的问题, 在家以引导, 并保持耐心, 对于这些问题行成自己的判断, 进行下一步的提问。

3.4 举例提问的方式让采访更加丰满

优秀的新闻记者一般都掌握发问技巧, 善于从细微处挖掘新闻素材。在采访中进行提问是切忌不要问一些答案是“是”或者“否”的问题, 这会使文章显得特别生硬, 多多提一些可回答性高的问题, 也可以让她进行举例回答, 这样不仅便于理解还可以是文章和采访更加丰满。

4 采访时要有效的利用插话这门艺术

在采访中要有适当的插话, 这种插话是对于被采访者的提问的问题的一种强调, 在被采访者偏离采访问题时利用插话可以使采访内容回到重心, 还可以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安慰, 与此同时还可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采访中插话还可以用来缓解尴尬的气氛, 给对方思考的时间, 还能及时的纠正对方言语或者是文字上的错误。

5 善于从平常对话中抓取要闻

在对不配合的人中把握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在特殊情况下就要采用特殊的方法, 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机提问效果是不一样的, 往往在人多的场合被采访者都比较拘谨, 无法放松自我, 但是在人少的地方, 舒适的环境中可以与对方进行平常的交谈, 在这种时候被采访者往往心理防线较低, 在平常的谈话中就会透漏许多实质性的要闻,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紧紧的抓住这个要闻;当然还有另一种方式, 那就是连珠炮似的提问, 在对方应接不暇的时候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这个时候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

结束语

在采访中夹缝插针、迂回进攻、旁敲侧击、刚柔并济、绵里藏针等等必要的采访技巧会是得采访的过程中更加顺利获得的新闻更加丰满, 尊重对方, 认真倾听, 可以让对方在采访中感情得以抒发, 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新闻, 所以我们要全面, 细致, 深入的采访, 这样才会获得成功的新闻。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主要技术手段, 进行新闻访问是记者获得新闻的主要途径, 要想获得要闻就要掌握好采访这门艺术, 要有灵活的头脑在采访中运到问题的时候需要懂得随机应变, 要熟练的掌握采访的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新闻。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技巧,采访艺术

参考文献

新闻采访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2007--2008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006级新闻、广电、网络、播音专业《新闻采访学》卷〈B〉

命题老师:夏琼打印份数:180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4分,共20分)

新闻采访新闻线索采访策划激将法观察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什么是记者?记者应备怎样的专业素养?

2、 简述采访前准备的意义与作用。

3、 怎样选好访问对象?

4、 影响记者访问的心理消极因素有哪些?

5、 人物观察与现场观察各有什么要求?

三、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根据你对目前新闻宣传报道政策及新闻价值的把握,你作为《武汉晚报》的记者,

试判断下列新闻线索采访后能否使用?并说明为什么?

a) 近日,湖北部分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在长江大学召开。

b) 昨天,2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登山时失踪,这两名留学生都是湖北天门市人。

c) 近日多雨,某制伞企业,拟向马路上值班民警送去了一批该厂新产品,该企业经理

向报社送来邀请信,邀请记者随行采访。

d) 武汉市政府组团去香港招商引资,在港府协助下举办了大型的港台商人见面会。

e) 湖北省荆州市近日出台一项地方法规——《荆州市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

四、分析题(15分)

联系本学期采访实训的体会谈谈怎样做好人物专访。

五、操作题(25分)

近日,由武汉市体育局等单位主办的元旦迎春长跑活动,在汉口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举

行。近万名热情高涨的市民参加了活动,迎接奥运年的到来。本次长跑活动的主题为“与奥

运同行——我健身,我健康,我快乐”。你作为《长江日报》体育版记者,就市民积极参加

上一篇:颅脑外伤急诊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林业生态建设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