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常规范文

2023-09-23

体育课堂常规范文第1篇

一、全面兼顾,教学为主正确认识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抓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作为校长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 坚持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其任务就是培养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要培养人,需要做很多工作,诸如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总务工作等,这些工作对于办好学校都是十分重要的。但中心工作只能是教学,而其他工作都是为其服务的。教学工作是学校里一项最经常、最大量、内容最丰富的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工作。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教育就健康发展,否则就要遇到挫折或出现失误。(二) 坚持以教学为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培养人主要是依靠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有效的途径。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全面贯彻"五育",实现整体育人。(三) 坚持以教学为主,也是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纲要》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学校领导应把主要精力用在抓教学上,校长不重视抓教学,就如同厂长不抓生产。校长怎样坚持以教学为主呢?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真正认识到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手段。二是在工作岗位上,领导要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于抓教学,力排各种干扰,克服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三是在具体抓法上,领

导要通过自己的管理艺术,使各项工作都能主动的、有条不紊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服从于育人目的,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校长抓教学的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行政办法,即通过下指示、作规定以规范教学;用教学规章制度进行调控等等。在教学管理中最常用的就是实行教学常规管理。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运用教学规章制度,控制和引导教学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或教学活动,有利于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有利于克服和纠正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随意性,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校长要指导教导处制定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一) 制定各种教学人员的岗位职责。校长要根据上级颁发的文件及本校的实际,制定出诸如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各科教师、教务员等的岗位职责,促使他们按规定的职责条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二) 建立教学规章制度。就是对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提出工作范围和质量要求。

1、教务工作常规。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其中包括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对不同层次的计划,要提出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2、教务工作常规。这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教务工作常规主要包括:编班工作;制定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各项活动表和校历;检查教学工作;组织全校性教研和观摩教学活动;安排复习考试;教学工作总结等。

3、教学制度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保证。制定的教学制度包括:校长办公会和教导处例会制度;教导处、教研组的教学工作条例;各学科的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图书室、实验室等专用教室的规章制度;师生评优评先及奖励办法。

4、教学研究常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校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内容包括传达有关方针政策和指示,学习教育理论;组织各种专题讨论、讲座,总结交流经验;开展教学评优活动等。二是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的教学研究。

5、 教学质量管理常规。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

管理的核心,应抓好形成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提出基本要求;二是对学生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等提出基本要求;三是要做好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及全面的总结,不断提高管理质量。针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特别需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要改变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错误作法,不得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增减课时;二是要抓好教学内容要求的管理。教师要严格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不得偏离或擅自增删教学内容;三是重视和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要抓好备课、上课、辅导等基本教学环节,要改变那种管得过死,或各取所需,没有要求的状况;四是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校长要通过管理出效益、出质量,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采取具体措施。比较有效的作法是:一是端正教育思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二是依靠师生员工参与管理,自觉地按教学常规办事;三是依据教育政策、法规要求,依法执教;四是实施规章制度,要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务求实效;五是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在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逐渐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发展。

三、遵循规律,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形式,它是有规律的。教学规律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教学规律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校长在抓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教师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主要遵循的教学规律有四条:一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促进的规律;二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三是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四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协调一致的规律。

四、深入实际,指导教学校长是教师的教师,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到课堂里去,到师生中间去,进行调查研究,针对问题,做出决策,指导工作。(一) 要参与制定每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具有导向作用。校长要亲自制定

全校教学工作的总目标和各年级的分项目标。要具体制定教学目标任务,定出不同部门和年级的教学工作质量程度规格要求。经过充分论证后,要使计划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性。制定教学计划是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校长一定要严肃认真对待,切不可草率从事,随意责成某个下属领导拟出完事。(二) 要坚持兼课和听课制度负责教学的校长和主任要兼课,其他领导有条件的要尽力而为。校长上课的目的不是要取代教师,弥补教学人员不足,而是要率先垂范,带领教师搞好教学,探索改革路子。同时,与教师同甘共苦,有共同语言,了解实际情况,便于取得教学管理的发言权和指挥权。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这是了解教学、指导教学的有效途径。听课一般要做到:一是要有准备,熟悉教学大纲,掌握教材,了解教师水平情况;二是要目的明确,不是灵机一动,随便听听,而是要有针对性的研究一点问题;三是要做好听课记录,多掌握教与学的信息;四是要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认真评课。听课类型通常有检查课、评优课、研究课、观摩课、考察课、随堂课等。采用哪种方式听课好,领导者可根据需要选定。(三) 要组织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上好课,除了重视实践外,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光上课,不研究,是不可能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包括研究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改实验等。校长参与教研工作,不仅仅是在教研组活动时,到各组听一听,看一看,讲一讲,更重要的是围绕学校的主要研究课题,把教研活动搞起来。特别是主要领导,每学期至少要亲自组织搞一两次大型研究活动。比如有的学校开展情知教学专题研究,校长组织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系列研究,分几步进行:第一步普遍看课,分析教学现状,找准问题,确定主攻方向;第二步,各科推荐学科带头人上情知教学研究课,总结经验教训;第三步,在实践基础上,领导者进行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与教师一起设计情知教学模式,再让教师广泛试验探索。像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把实践、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反复进行效果好,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四) 要亲自抓一两个教学改

体育课堂常规范文第2篇

1、 课前每位教师先于进度一周进行个人备课,按照备课要求做到“六备”,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学法指导。“四有”即“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四精”即“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板书、精心设计练习、精心设计作业”。编写教案时要完整。做到“十有”:有教学内容,有教学目的,有重点难点,有教具准备,有课时安排,有教学过程,有教法与学法指导,有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有教后小结,有板书设计等。无教案不得进课堂上课。

上课:

1、预备铃响后,教师应站在教室门口,以目视促使学生尽快安静,做好课前准备。上课铃响后,进入教室,师生互相行礼后,开始上课。

2、教师上课做到不迟到,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中途不随便离开。如安排有眼保健操,任课教师应督促学生认真做操,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做法。

3、教师上课衣着整洁、朴素大方、教态自然,不坐着讲课,不接打电话,不在课堂上吸烟、喝水、看书报杂志等。

4、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贯彻《学生课堂常规要求》,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在授课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集中精力学习,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5、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使用普通话和礼貌语言、职业语言,讲究语言艺术,严禁语言粗俗,动作粗鲁。教育学生时可以严格,但不得打骂学生,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学生进入课堂。不得在课堂上发泄个人怨气。

6、体育课应至始至终按照教案组织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组织学生游戏时,所有学生必须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要有安全保护措施,不能将游戏活动变成“放羊”,也不能提早下课。 板书

课堂板书要认真设计,书写要工整、流畅、规范,通过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书写速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注重实效,既要有质又要适量,旨在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杜绝重复性、盲目性、机械性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作业批改

1、各学科布置的作业必须由任课教师亲自批改,不得由他人代劳,更不得让学生批改。

2、批改作业后要及时讲评、辅导。对作业中显现出的普遍问题要及时进行全班讲评。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作业,尽量当面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凡是有错题,均要求学生及时订正,教师对订正的作业同样要进行批改。批改作业均用红笔。

3、 对学生作业的评定要公平客观,统一标准。对的打“√”,错的打“×”,打勾要规范,不能连勾带拖,要有适当的评语,立足鼓励。 作文批改:

(1)作文批改要有批有改,形式多样,一般在一周内完成。 (2)教师批改时要圈出错别字,改通句子,理清层次。根据作文内容写出不同形式的批语,评语力求富有启发性,用尊重和鼓励的语言,以提高习作能力为目的。

(3)批改符号统一,用修改符号修改,让学生一目了然。 (4)根据学生具体的写作情况,应适时采用面批的形式,当面予以指导。

体育课堂常规范文第3篇

一、备课:

1、教师必须有备课,可以是纸质备课或电子备课,课时要齐全,要有圈画使用修改的痕迹,电子稿备课的使用修改痕迹要用不同颜色的字体。

2、每单元至少要有1课时的说课稿,可以纸质或电子稿。

3、每周1篇教学反思,要有纸质反思和电子稿。

二、作业:

各年级必须设课堂作业,且必须要在课内完成,由教师认真批改。每次作业前,教师必须从格式上、内容上,提出明确要求,要有课题、题号,做到眉目清晰、条理;书写时让生心平气和地写、静下心来写,养成做题前要用脑想一想,再做题的习惯。

1、设置:低年级设四线三格、田字格;中高年级设课堂作业(中笔记)、写字本、作文本、小作文、读书笔记(重在读书)。其中小作文又叫循环日记,要求每周每生1篇,每学期20篇,拿出7-8篇教师指导。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周一A组写,周二B组写……,

2、批改:课堂作业、作文必须由教师批改,实行双线等级评价。小作文(循环日记)、读书笔记,可以由教师抽批、学生家长或学生互批。

3、关于基训、配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家长或学生互批,注意不能使用红笔。

三、单元检测:

1、要及时检测,由教师认真批改,严禁学生代批、互批。实行双线等级评价。

2、讲评要使用中心校统一的讲评专用纸,讲评要及时,同时卷一起装订整齐,二次补交要合理,双线等级评价,要有封皮且装订整齐。

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要求

★ 总体要求:简单教,扎实练。

即让学生会最重要,讲多少不作硬性要求,要扎实地训练学生,让学生获得语文上应该获得的东西。

一、简单教:是指摒弃繁琐的教学环节,做到环节清晰、简单,教师必须善于钻研教材,正确地解读文本,教什么比怎么教要重要的多,教课时,不需要把备课写太多,只要教师查阅大量的资料,把大体思路写出来,再加上适当的语言就可以了。要求教师人手一本教参,把教参吃透,课本吃透,明确课堂上应该抓哪点,进行哪些语用训练,怎样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

低年级教学重点是字词句教学。(1)加强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培养学生提取简单信息的能力。

中年级教学重点是词句段教学。(1)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感知课文内容,加强对重点自然段、结构段的理解。(2)加强句式运用、段式仿写,即抓课文重点的词句段让学生学会感悟表达,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体会、读出来、写出来(小练笔)。

高年级教学重点是句段篇教学。(1)要培养学生对整体文本把握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语言、写法等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能力(从语言运用上,从价值观上)。(3)增加文中基本写法的小练笔。

二、扎实练:听说读写书。即让学生明确倾听什么,说什么,读什么,些什么,书什么。

(1)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干什么,要求要明确、具体,干什么,该怎么干,要给学生提示方法,抓住最关键的词语、段落。

(2)指导学生品味典型的语言形式,以及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抓住训练点,去感悟,去练笔。

三、语文教改前沿

1、县局期末试卷命题原则:

内容:基本是课本、基训(配套)、试卷上的题目,不要做难题、怪题,做本上的、大路边上的题,关键是做对题。

分值:题目分值90分,卷面分(学生书写)10分。10分分为三个档次10分、5分、0分;设置比例为50%得10分,30%得5分,20%得0分,阅卷按其比例赋分。

2、开展学生汉字听写大赛。

体育课堂常规范文第4篇

1 低段音乐课堂教学常规的缺失及成因

低段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和其它学段相比, 既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处, 不同点在于低段孩子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定型, 课堂中容易出现打乱正常教学的顽皮行为, 需要教师时刻提醒和监督。比如, 聆听音乐不能做到静听;跟着节拍做动作时, 部分学生过于兴奋自由, 任凭老师喊破喉咙也停不下来;或者是耳朵不去听音乐, 喜欢自己乱蹦乱跳, 往往打破良好的教学氛围;回答问题时, 只管自己的答案, 而不愿仔细倾听其他小朋友回答的内容, 或者趁机乱说乱讲, 忙成一团;为歌乐曲伴奏时, 某些学生拿着乐器乱挥乱舞。这些音乐课堂上出现的常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教师的原因, 也有学生的原因。

从教师方面来看, 教学操作上的偏差, 教学方式缺少情趣, 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 比如: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或过少;讲课的速度过快或过慢;表达能力欠佳;缺乏活力等, 有些教师则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 处处设防, 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 让学生在课堂里感到压抑甚至害怕, 这样一来, 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 而且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 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情绪。尤其是对低段学生来说, 也更是容易产生因害怕老师而实际效果并未见好。

从学生方面来看, 小学低段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 学生的视、听, 说等方面发育还学习能力较差, 因而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不敏感、不专心, 甚至烦躁不安行为;有些神经发展迟缓或神经功能障碍也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课堂常规问题。

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一套课堂常规训练, 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有序学习, 但音乐课是一门审美性、灵活性、活动性都很强的课程, 有其独特的特征。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 (乐) 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音乐课的灵活性, 也是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学习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在新课程理念之下, 我们虽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 但也绝不能不顾课堂教学实效而追求“参与、互动、共鸣”, 在这个基础上, 有效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 打造新型课堂。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课堂学习常规就非常重要。

2 低段音乐课堂常规的养成

2.1 课前准备要充分

低年级学生自控力差, 单凭老师的一句简单的“做好课前准备啊”的叮咛绝对不行, 特别是刚进小学的学生根本不去想什么叫“课前准备”, 前脚答应, 后脚就出去玩了。因此必须通过实际演练, 检查激励, 学生才能摸到门道, 才能按规则去做, 进而养成习惯。所以, 我在接到新生开始的第一堂课就提出要求, 在音乐课前5分钟, 我就来到教室, 在讲台上我把所有的音乐用具整齐地放好, 做好示范, 然后逐一检查学生。开始检查时, 发现不好的, 我尽量避开批评, 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 并指导学生具体地去做, 然后检查。当学生做得规范时, 并连续几天都做得很好, 就给予奖励。一段时间后, 就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一些音乐口令或手势、形体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言行。教师的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 一段琴声都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需要师生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久而久之, 学生课前准备用具的习惯就养成了。

2.2 演唱习惯要正确

从小养成良好的演唱歌曲的习惯, 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比如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演唱时会大声喊唱, 不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 这就要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要大声喊唱, 教会孩子们正确使用嗓音的方法, 启发学生采用弱声和轻声的方法歌唱, 即用呼吸支持的说话和歌唱, 让学生恬静地、柔和地进行歌唱, 养成“轻轻地唱, 静静地听”的习惯, 同时在音乐课上要注重选择适合儿童演唱的歌曲, 避免音域过宽, 避免长时间歌唱。低段孩子在学唱歌曲的时候, 很喜欢边唱边东张西望, 老走神.对此, 我不厌其烦地指导监督学生用手指点歌词进行学唱。这样做既限制了孩子张望的自由, 又监督了他们学习歌词, 牢记歌词, 认识歌词含义。

2.3 节奏训练要生动

加强节奏训练,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教学中,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的“骨骼”, 没有节奏, 旋律就不存在了。而节奏训练比较枯燥, 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低段孩子活泼好动, 喜欢形象生动的课堂, 我在每次的节奏训练中首先在黑板用不同的颜色画出高高低低的一些方块儿, 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有的瞪大眼睛充满好奇, 有的咧嘴微笑非常高兴, 还有的一头雾水被这小方块儿深深地吸引。在这种状态下, 让学生先认识了一个是一拍, 方块儿里有一个字, 这个字就读一拍。后面采用问答的形式, 老师问方块儿里有两个字, 那里各读几拍?学生立刻回答“各读半拍”。一个字占两个方块儿读几拍?“读两拍”。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将方块儿里的奥秘揭开了, 而且非常明白。简单的几句话, 学生就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全理解了, 兴趣非常的浓厚。

总之,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小学低龄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课堂非常重要。需要坚持不懈, 悉心指导, 严格要求。多示范, 多鼓励, 用耐心、细心和恒心来引导孩子有序地学习, 有效地学习。

摘要: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 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和其他课程一样, 音乐学科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 教师在小学低段的课堂音乐教学应注重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音乐课的常规训练, 对教师上好以后的音乐课, 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低段,音乐课堂,常规养成

参考文献

[1] 曹理, 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廖乃雄.关于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7 (1) .

体育课堂常规范文第5篇

1 体育游戏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阳光体育”是基于阳光教育理念基础之上提出的。阳光教育就是教师用爱心来关心、理解、激励学生, 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教育。而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

1.1 体育游戏的目的符合“阳光体育”的目标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训练为内容, 以游戏活动为形式, 以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一种特殊锻炼方法。不管哪种类型的体育游戏都是学生运用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基本能力完成的, 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全体魄, 对增进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这正符合阳光体育运动“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

1.2 体育游戏的氛围促进“阳光体育”目标的实现

体育游戏是体育课堂的调味剂,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创造了一种合适的锻炼环境, 可以让枯燥的体育技能学习变得生动, 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阳光体育”目标的实现。

1.3 体育游戏的精神体现“阳光体育”的理念

体育游戏的精神在于它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和体验性。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达到忘我的程度, 全部身心融于其中, 体验着自主、挑战、胜任带来的愉快, 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在游戏中, 学生与客体、他人、环境相互作用, 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操作与探索, 满足着他们探求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游戏中, 学生与同伴交流、协作, 共同完成游戏, 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 有利于他们成为性格活泼、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

2 如何开展体育游戏

2.1 体育游戏的运用过程

(1) 游戏前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游戏前的准备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首先应确定游戏的内容, 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游戏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考虑, 还应考虑到场地器材、季节、天气等因素, 因地制宜地开展游戏教学。对于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应以集体参与的形式展开游戏活动, 而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 则应选择分组竞赛为主。同时, 还要考虑活动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活动能力, 起到趣味和锻炼的双重性。

(2) 游戏教学中要注意安全、公正,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是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创编体育游戏时应特别注重贯彻安全原则, 对游戏的各个环节均应做“安全检查”。看设计的动作是否容易引起学生受伤;看游戏的组织教法是否合理;看游戏的规则制定是否严谨;看场地的安排是否注意了安全因素等。同时, 努力营造公正、公平的游戏氛围。只有让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游戏比赛,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拼搏精神, 因此, 教师在组织游戏教学时, 要做到游戏的分组要公平;裁判的判罚要公正,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游戏的结束与总结

一般情况下, 当学生比较满足, 尚有余兴时结束游戏是最适当的时机。游戏结束后要进行总结, 公正地评定游戏的结果, 对胜者应提出更高要求, 对负者要给以鼓励, 并且针对游戏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评, 指出各队在遵守纪律、执行规划、运用技术和战术以及发挥集体力量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表扬好生, 批评差生, 鼓励弱生, 使学生们通过体育游戏受到教育、学得知识、提高技能, 调动学生今后学习的积极性。

2.2 开展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1) 培养游戏心态

体育游戏的效果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戏参与者的心理, 取决于游戏参与者的兴趣。因此, 体育教师应在游戏前利用语言的激励与煽动作用,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参与游戏时要保持一颗“童心”, 以一种放松的心态, 乐观的心情去参与体育游戏。

(2) 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游戏教学的首要法则。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是不可能彼此对话, 共同作为游戏者参与到教学游戏中去。体育教师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联系;沟通教材与学生平时活动的生活联系, 使学生以“主角”的身份进入学习的“舞台”。为此, 教师必须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把学生作为“主体”重新认识师生关系, 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分子参与其中, 教师的感情要始终融于学生的情绪之中, 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始终与学生保持一致, 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3) 变换花样, 开发新颖游戏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 扩大视野, 增强储备, 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游戏资源, 进行改进和创编, 并立足本校进行教学研究, 结合学生人数、学生性别、学生特点及场地、器材等因素, 开发多种体育游戏, 充实自己的资源储备, 使自己具有更多吸引学生的“杀手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 深受学生的喜爱,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条件、游戏特点、环境变化和设备器材等主客观因素进行实施, 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出和实施, 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和享受阳光体育的机会。体育游戏的目的、所营造的氛围及展现的精神境界都有利于推动“阳光体育运动”, 体育教师应切实了解学生的特征, 合理选择体育游戏, 灵活教学方法, 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 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 最终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培养学生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

摘要: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个性, 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对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体育游戏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体育游戏,阳光体育,体育课堂,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教体艺[2006]6号) [Z].2006, 12:20.

[2]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3] 孙红梅.体育游戏的教学价值发掘及建构——龙源期刊网.

[4] 宋晴.体育游戏教学实施过程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 2007 (16) .

体育课堂常规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认识和分析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单位。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缜密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透过教师教学准备,细看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上还存有不当地方。那么这些不当的地方都表现在哪里呢?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这是本文主要回答的问题。

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系

按照本文的讨论思路,要回答“究竟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上存在哪些不当的地方,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系。而要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对教学目标的叙述,本文认为,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体育课的方向,更是判断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那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呢?参考邵伟德老师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定义,本文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是学生经过体育课堂学习,在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掌握、习得、增强、变化的程度。清楚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什么,再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来认识:一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具有一致性,即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与发展;二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好课要有好目标;三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综合体现;四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相互影响,即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恰当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相反,制定不当则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又反过来作用于教师提高执行教学准备策略的能力,进而促进教师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质量提高。本文认为,搞清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当的角度,来认识与分析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二、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上存在哪些不当的地方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属于体育教师教学准备策略的范畴。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如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等。大家知道,课堂教学目标一般由教师来制定,从目前体育教师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来看,存在不当的地方主要有:一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也要写上“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错话”;二是把“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主体混乱,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如“通过快速跑学习,提高学生快速跑的能力”等;三是行为动词模糊、不具体、不可考量,导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空泛无法评价,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究竟学生体育道德与体育运动能力到底“进步”了多少,无法评价;四是行为条件缺失,导致评价课堂学习结果没有依据。如“完成排球自垫球20次”“有80%的学生能够跳过山羊”,究竟排球自垫20次是在什么条件下完成的,80%的学生跳过山羊是在什么条件下跳过的,没有界定清楚;五是表现程度虚夸、口号化、课程目标课时化(目标难度不适宜),导致无法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课程学习最终目标,怎能在一节课的学习中达成,这种目标是某一节课堂无法实现的目标;六是制定方式混淆,导致制定体育课教学目标时,采用其他学科“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学目标制定方式,导致对体育学科教学特殊性的弱化。诸如以上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当的问题,既是过去存在的问题,也是现在存在的问题。因为,时至今日,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虽有改进,但仍然没有解决好。

三、这些不当地方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当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是如何影响的?下面从六个方面进行认识和分析。

1.目的与目标混淆失去课堂教学学习的意义

搞清楚“目的”与“目标”混淆对体育课教学质量带来的影响,就要先认识清楚“目标”和“目的”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比较具体,教学目的比较抽象;教学目标中教学行为活动的指向是特殊性的、个别化的、阶段性的追求或目标,而教学目的中教学行为活动的指向是普遍性的、统一性的、终极性的追求或宗旨。认识清楚了“目的”与“目标”的区别,再来分析是如何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的。

一是“目的”与“目标”混淆影响了课堂教学准确的学习价值定位。如前面列举的“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这是目的,不是目标。本文认为一节体育课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教学目标有问题,教学行为也会有问题,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是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大家试想,在一节体育课的学习时间里,怎样做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如何做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如果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目标,那么教师教学怎样开展,从何进行教学管理,怎样进行教学指导,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正是由于“目的”与“目标”的混淆,使得这些问题解决变得矛盾重重,教师不知从何处着手。

实践证明,当课堂没有教学管理和评价价值的时候,一切教与学的行为都变得徒劳无功,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能不受影响吗?

2.主体混乱使得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追求偏颇

行为主体是规范的教学目标包括的要素之一。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前面列举的“通过快速跑学习,提高学生快速跑的能力”等。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学目标制定行为主体混乱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容易使学生进入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行为是对应关系,既然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那么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就会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体,也就回归了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当学生课堂学习被动的时候,就意味着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丧失,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受影响。如水平一的快速跑学习,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整堂课教师命令,学生执行,学习中学生就不敢越雷池半步,课堂沉闷而压抑,练习机械且死板。这样的课质量不会高。

二是容易使教师重教轻学。从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变革的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而是富于学生新的学习活力,提高学习质量,收获身心变化与发展。这一点是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追求。而当目标行为主体凸显教师的时候,不仅使得教学行为的主体偏重于教师,而且损失学生主体行为,降低学生身体练习主动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3.目标表述中行为动词的笼统和模糊,也影响教学效度的把握

在规范的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且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这样制定教学目标,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运动能力”到底进步了多少。在实际体育课教学中,按照这样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学目标教学,“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运动能力”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称得上“培养了”和“提高了”,不好把握。体育课教学当教学过程失去目标导向的时候,结果势必导致,教师教学只能凭经验行事。此时,这样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而没有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影响。同时,由于无法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结果,因此,当运用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时候,由于学习结果没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也势必导致凭经验行事。此时,对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会失去价值和意义。有可能会纵容教师不规范、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这势必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

4.行为条件的缺失会影响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

由于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因此,当学生体育学习缺失特定的限制或范围时,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就失去了参照的依据。大家知道,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当对学生体育学习学什么或都不知学到什么程度时,教师怎样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呢?不能客观地对学生体育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又如何开展对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导呢?学生体育学习离开教师有效指导,又怎能提高学习质量呢?可见,课堂教学目标中行为条件缺失,不仅影响学生体育学习质量,也会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完成排球自垫球20次”“有80%的学生能够跳过山羊”。这样制定教学目标就缺失行为条件。完成20次自垫球,是连续完成,还是不连续累计两次完成,还是其他学习条件下完成,必须要将行为条件界定清楚。只有将完成20次自垫球学习结果特定的行为条件界定清楚时,教师才会针对学生体育学习中,是连续、自如、平稳,还是时断时续、紧张、垫偏等不同的学习掌握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去提高他们动作完成质量,进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5.目标难度不适宜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落实这一教学建议,教师要制定难度适宜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体育课教学目标制定时,有时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凭经验去制定。如水平三的学习单杠一足蹬地翻身上,第一次课,教师将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制定为“70%的学生初步掌握一足蹬地翻身上动作”。这样制定教学目标,不仅缺少行为条件,行为动词使用模糊,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叫“初步掌握”,而且目标难度不适宜,对学生表现程度要求过高。大量常态体育课教学实践证明,水平三的学生第一次课学习单杠一足蹬地翻身上,只能在教师或同学保护下,完成一些体验性的练习。如跳上支撑感受一下单杠,两手依次移动杠上“走一走”,做一做徒手的蹬摆练习,踏在跳箱盖上做一做蹬摆练习等。如果按照第一次课学习“70%的学生初步掌握一足蹬地翻身上动作”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那么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完成,而且越学越没有信心,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体育课教学质量。现实体育课教学中,因为教学目标难度不适宜,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事例还有许多。反之,如果课堂教学目标难度过小,对学生体育学习没有挑战性,同样会影响学习积极性,降低体育课教学质量。而要改变这种状况,课前就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教材、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学力去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进而用适宜的学习目标吸引学生,满足学生想参与的愿望,实现学生能参与的要求。

6.制定方式混淆弱化了体育学科教学特殊性

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制定体育课教学目标来看,在制定方式上,仍有部分教师采用“知识、技能与情感”教育学目标制定方式(其他学科制定方式)。采用这种制定方式,只是遵从了学科教学的共性,而忽视了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即学生在身体健康(体能)方面的变化。制定体育课教学目标,制定方式不要与其他学科制定方式混淆。而要以三维课程目标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为指导。体现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这种操作性层面上目标时,要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和情感四个方面内容进行思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身体健康(体能发展)是学生体育课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同时体能的增强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的一个方面。所以说,如果是由于我们采用的制定方式不当,而造成对体育学科教学特殊性的弱化,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那么就要改变这种不当的制定方式,将制定方式回归到课程学习目标(四个学习方面)细化的正确方式上来。

制定体育课教学目标要讲规范,表述要讲艺术,做到规范制定,准确表述。从目前来看,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过程。而从提高体育课教学目标制定的质量来说,它不仅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5-2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邵伟德,黄海滨,李启迪.论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与意义[J].体育教学,2016.(01).

上一篇:营销技能实训总结范文下一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