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论文范文

2023-09-16

流行音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较低。本文回顾了这些结论及分析过程,发现简单比较的方法有欠妥当,应运用音乐美学的方法,从音乐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三个层面进行侧面比较,结合流行音乐本身的特征进行价值评判。

关键词:流行音乐 美学 审美价值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一词来自于西方,广义上的流行音乐包括古典音乐中的通俗音乐、民间音乐、民间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等,狭义上的流行音乐仅包括现代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流行音乐从一开始就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联系密切,更与唱片工业的繁荣互相促进,尽管时至今日,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影响力如日中天,唱片工业日薄西山,大众娱乐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流行音乐的影响力却从未下降过,甚至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主要对象之一。与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唱百和正好相反,学术界关于流行音乐的价值判断历来不高。

一、流行音乐价值较低的结论从何而来

雷蒙·威廉斯认为:“1.‘流行’意味着为多数人所喜闻乐见;2.‘流行’处在高级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比较之中;3.‘流行’用于描述一种‘人们为自身而制造’的文化;4.‘流行’意味着大众媒介通过商业利益对人们的强加。”[1]怀特·本杰明和西奥多·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美学上被破坏的文化产品,是商业化的、机械化的再生产。[2]阿多诺在比较贝多芬的音乐后认为,流行音乐有机械化、标准化的特征。[3]

有趣的是,无论是雷蒙·威廉斯、怀特·本杰明还是西奥多·阿多诺,这些西方学者对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的判断的出发点都是(大众)文化,且比照对象都是古典(高雅)音乐。国内学者亦不能免俗,刘晓飞(2011)也是从社会文化出发探讨其价值[4],周海宏(2005)则将“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进行比照探究其审美价值。[5]

二、流行音乐价值较低的判断方式是否合理

将大众文化作为出发点,能够比较深刻地探索流行音乐的价值,但是同时也必须意识到的是: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类型,其本体仍然是音乐,音乐艺术的价值首先是审美价值,然后才是社会、文化、教育等工具价值。因此,从大众文化、社会文化出发,并没有涉及到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本体的美学价值。

那么单纯讨论审美价值,通过比较高雅音乐或古典音乐进行价值判断的方法是否合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为相对的概念,无论是“高雅音乐-通俗音乐”,还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都是有极高比较可行性的,它们都属于音乐,主要依靠音乐的音响产生作用。但如果單纯因为这个原因进行直接比较,则是不科学的。

在将两种音乐进行比较时,有一个被忽略的前提,那就是——两种音乐都是还能听到,还存在着的音乐,但是二者的时间属性却是完全不同的。高雅音乐或古典音乐是历时性的,经过了数百年甚至千年的淘汰洗礼,披沙拣金,还能存在着的绝大多数属于精品,与它们同时代产生的大部分不那么突出的作品早已被时间淘汰。流行音乐则与我们处于同一时间,是共时性的,它们数量庞大,质量参差,即使有精品,也因为庞大的基数,拉低了平均质量,而造成整体价值偏低的印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要比较,也应该比较同时期的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古典音乐”,而不是拿今天的流行音乐与贝多芬、莫扎特比较。

另一个不科学之处则是高雅音乐或古典音乐是相对静止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而流行音乐则是相对运动的并不断更迭的。前者在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单位内,较少发生消亡、灭失现象,甚至因为不同音乐家的二度创作,使得内涵不断丰富,更为贴近今天人们的审美要求。后者则往往出现红极一时却寿不满年的作品,且即使是经典作品,二度创作的参与者数量也远远少于高雅音乐与古典音乐。

当然,即使我们注意到以上问题,小心谨慎地比较高雅音乐、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价值,甚至避开比较,单独从流行音乐本身出发,就能推翻流行音乐美学价值相对较低的事实么?

三、能否使用比较的方法判定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

答案是可以,至少可以从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人的方面进行侧面比较,去考察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音乐欣赏的参与者——即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者。而比较之后,我们的结果依然是流行音乐整体美学价值相对较低。

首先是创作者的音乐素养。在欧洲,“作曲家(composer)”和“歌乐作家(song writer)”是两个不同的职业,前者主要侧重于器乐创作,后者则侧重于歌曲曲调创作。评价“作曲家”的更多地是以其创作的交响乐、室内乐和歌剧等“艺术音乐(art music)”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而评价“歌乐作家”则主要以其创作的歌曲,尤其是流行音乐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甚至更多的时候,“歌乐作家”被唱片公司雇佣后,以集体协作而非独立作曲的形式完成歌乐的写作。因此从职业分工上看,主要创作“艺术音乐”的作曲家和主要创作流行音乐的歌乐作家在音乐素养上是有区别的:尽管不一定是高下之别,但至少侧重点是不同的。此外,随着全民音乐素养的提高,流行音乐创作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很多非音乐专业的人士也参与进来。悟性、天分和努力对音乐创作而言固然重要,但是少儿期开始的、长期训练培养出来的绝对音高感、乐感是前者发挥作用的基础,将决定悟性、天分和努力的成就高度。

然后是表演者的音乐素养。在各自专业方向上,顶尖的音乐表演者的音乐素养是难分伯仲的,比如我们很难将吉米·亨德里克斯的电吉他与约翰·威廉斯的古典吉他去进行高下判定,更不用说还存在着像莎拉·布莱曼这样的跨界歌手了。但是从整体上看,流行音乐表演者的音乐素养要低于高雅音乐或古典音乐。这首先与表演者们的音乐学习经历有关,绝大多数古典音乐或高雅音乐的表演者将毕生精力专注于音乐,将之视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而流行音乐表演者无论是学习的广度还是深度都不如前者,更不用说为数众多的流行音乐表演者仅仅将表演行为视为一种职业。其次与音乐组织的组织形式有关,古典音乐或高雅音乐往往是乐团在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并具有一定的水准,单个的表演者经历层层筛选才能进入,这无形中保证了其音乐表演者的素养;流行音乐组织的组建则更为随意一些,往往是相同的兴趣爱好而不是音乐素养使表演者们走到一起。

最后是欣赏者的音乐素养。在进行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的审美趣味是非常复杂的,同一个人,可能只喜欢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也可能二者皆否或二者兼而好之,因此,我们不能粗暴地依据音乐的类型对欣赏者进行类型划分。但在分析人们音乐欣赏行为时,有两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第一,流行音乐中,最受欢迎、也是受众最多的类型是流行歌曲,而不是纯音乐作品,其原因是流行歌曲有歌词,更容易理解。甚至有的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音乐成就,比如崔健的《一无所有》以诗歌形式入选了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再比如2016年10月13日鲍勃·迪伦因“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同样是有歌词的作品,人们在欣赏艺术歌曲时,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声乐艺术,歌词只是次要的关注点。而欣赏流行歌曲时,演唱技巧固然重要,歌词与欣赏者能否共鸣更为重要。因此,尽管我们不能粗暴的说,古典音乐欣赏者的音乐素养比流行音乐的高,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欣赏流行音乐时,人们关注音乐,但是更关注音乐之外的东西,比如歌词;而欣赏古典音乐时,人们更关注音乐艺术本身。而后者,需要更高的音乐素养。

四、就流行音乐本身进行审美价值判断

要评判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最后还应回到其本身来。我们先看看流行音乐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材料层面。音乐的材料是音响,流行音乐亦不例外。流行音乐的材料组成与古典音乐大体相同但自有特色。首先是旋律优美,音程变化不大,易记易学易传唱;其次是节奏分明,以80拍每分钟为主,接近人的75次每分鐘的平均心率,容易产生共鸣;其三是配器简单,小乐队伴奏与人声浑融一体,更容易接受。

其次是形式层面。流行音乐作品时间较短,以四分钟左右为主,且以流行歌曲为主,歌词加音乐的形式对大众来说容易理解。而从演出形式看,流行音乐的演出参与感极强,集体性的狂欢越发增强了流行音乐的感染力。再加上偶像崇拜或偶像养成的成就感,使人更容易接受,非常容易让受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即产生音乐审美的内在价值。

最后是内容层面。流行音乐情感主题单一,欣赏一首作品不必进行复杂的情感情绪转换。反映的思想、情感、情绪贴近生活且无所不包,潜意识里能满足人的生本能(性爱、母爱)和死本能(战争、死亡)的需要,尤其是生本能中关于爱情的主题最为常见,从而对受众产生工具性的价值。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流行音乐从材料、形式到内容三个层面都有其价值,但是有价值是否意味着价值高?恰恰相反,进行价值分析时的依据告诉我们,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不高:简单的旋律、较小的音程区间、单一的节奏、简单的配器都是对音乐艺术的妥协而不是极致追求;过分突出的现场参与感、偶像崇拜淡化了音乐本身在审美价值中的比重;而直追人本能的、以爱情为主的主题对艺术追求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当我们再次回到比较法,从这些方面去比较,流行音乐审美价值较低的结论便无比自然和合理了。

参考文献:

[1][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355.

[2]Borner,Bruce and Swiss,Thomas.Key Terms in Popular Music and Culture[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9:113-123.

[3]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4]刘晓飞.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探寻[J].艺术研究,2011,(04).

[5]周海宏.有关“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5,(11).

流行音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高校音乐教育担负着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任,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但是,目前日渐多元的流行音乐和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音乐素养的养成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它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为高校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某些低俗不健康的流行音乐也可能让学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乃至人格的扭曲。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结合流行音乐对广大学生的不同影响拓展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流行音乐;高校;音乐;改革

音乐是人心灵的净化剂,它带来的欢快与情感的共鸣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由于其易于抒发表现情感而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流行音乐的兴起,刮遍了中国每一个角落,高校的学生受流行音乐的影响更是深刻。针对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产生的积极的、消极的不同影响,学校要加强音乐教育的改革,使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正确的认识。

一、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影响

21世纪是音乐多元化及潮流化的时期。摇滚、HIP―HOP、R&B的出现,给这个世界带来从未有过的感受。这些流行音乐跟其他流行的事物是一样的,永远走在最前面,体现着时代的脉搏。目前的大学生,即生活在这种多元的流行音乐文化环境之中,耳濡目染的是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身心发展受它们的影响颇大。因此,分析流行音樂现象,对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流行音乐的独特魅力

首先,流行音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富有动感、旋律优美、容易记忆、内容通俗易懂、具有时代感,因此,在大学生校园中当中流颇受大学生青睐。这些流行音乐的传播,缓解了大学生心中的压力与郁闷,起到了调节情绪、消除疲劳、愉悦放松的目的。

其次,流行音乐使大学生由单纯的欣赏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流行音乐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并不简单地把当下流行的音乐当作一门艺术看待,而是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来接受,最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之一。

最后,流行音乐是大学生自我表现的方式之一。青年人有激情,有活力,他们需要大声歌唱,渴望在流行音乐中留下他们成长的足迹,而流行音乐正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不少流行歌曲成为他们诉说心情,描述自己情感、生活的心曲。

(二)流行音乐为许多高校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

一些高校学生往往通过学校流行音乐歌唱比赛或者更加大型的电视台比赛,展现清脆歌喉,表现个性,充分地展示才艺,从而为更多的人熟悉和喜欢。一些同学通过流行音乐体现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激情与心声,在流行音乐中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

(三)许多高校学生成为了流行音乐的积极参与者

可以说,现在各高校学生都会唱流行音乐。去KTV也成为了高校学生聚会的普遍选择。许多高校学生一遇到业余时间,就会在寝室学起流行音乐,哼上几首小曲,作为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

二、流行音乐给高校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些消极的流行音乐往往给高校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给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负面作用。

(一)低迷的流行音乐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

有些流行音乐过于消沉,情调过于伤感,容易使高校学生对生活态度更加消沉,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一事所成。还有一些流行音乐太过虚幻,给人以一种不现实感,容易使高校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追求。

(二)媚俗的流行音乐使高校学生美学观和道德观念扭曲

由于有些流行音乐过于商业化,只追求哗众取宠,混淆了大众的视听,容易使高校学生的美学观产生错位,追求庸俗的、表面化的东西。其次,有些流行音乐艺术性淡化、精神肤浅,很容易使高校学生的道德观念扭曲。

(三)消极的流行音乐淡化了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许多流行音乐鼓励人们及时行乐,追求乐趣与享受成为了生活的真谛,容易使高校学生淡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利于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

由于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所以在高校音乐的教育改革中,既要继承流行音乐的优点,又要区别对待流行音乐的弊端。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利用音乐教学这一快乐轻松的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流行音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供帮助。

(一)引导高校学生形成主流音乐的价值观

当今音乐的发展已趋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在教学中,我们尝试选用合适的教学科目及方式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流行音乐。例如,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同时,除了了解音乐作品背景、从音乐理论角度分析作品曲式、调式之外,还可以增设对当今流行音乐的品评环节,或者选择广泛流行于学生中间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音乐作品进行比对分析,解读各自的长处与缺短。并通过对当今音乐的热点剖析,看到乐坛发展中存在的时弊,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二)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音乐氛围

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自觉抵制粗俗和不健康的音乐。我们可以聘请学生喜欢崇拜的名人专家学者进行艺术讲座,外请热门艺术团体演出;提高艺术品味的同时,亦可学习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精神与高尚品德。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音乐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上交流和分享对音乐的感受与心得,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标准。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也要适当进行全面的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遵循教育规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开展音乐教学。

“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视”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又不能停留在听觉阶段,如果大学生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音乐。

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不仅使学生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喜好程度,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四)重新确立音乐教学评价方式

在尊重差异、尊重多样化教育观的启示下,高校应重新审视音乐考试的方式,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首歌曲,要求学生将本节知识作深度分析,熟悉其中的文化内涵,这项占总成绩的30%。其次,通过欣赏世界名曲、写观后感,这项占总成绩的30%。口试时,如果男生的音乐能力弱些,考试的曲目范围相对少些,打的分数相对低些;反之,女生考试范围广些,打的分数相对就高些。

这些灵活的评价形式,使学生真正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又能使他们对音乐学习有正确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

总之,大学生生活在流行音乐盛行的背景下,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进步、融合的标志。但它实实在在地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分析当今流行音乐的现状,搞好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使大学生尽可能正确、规范地、完善地去判断流行音乐,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对流行音乐的认识,使流行音乐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这是我们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当大学生具备了甄别的音乐审美眼光和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后,就能按照这样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牛雪瑶.音乐教育改革中的模式创新研究[J].湘潮,2010,(11).

[2]张以一,刘华.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黄河之声,2011,(1).

[3]方青.新背景下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思路[J].学理论,2011(6).

[4]范丹鹏.音乐教育改革探讨[J].大舞台,2011,(6)

流行音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职音乐教学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非常强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传承也是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引起高校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民族音乐的价值,结合教学经验,谈了几点中职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在当下的中职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民族音乐教育的比重上是远远不够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为此,中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加以改革,加以解决,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本文主要分析中职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师资力量

引言

在中职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族音乐历经岁月洗礼,植根劳动人民生活,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需要不断学习、传承的文化类型。为此,文章将从民族音乐的价值分析入手,对中职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策略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民族音乐的价值分析

民族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第一,审美价值。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创作出来的反映了民族地区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艺术作品,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贴近当地人的审美需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

第二,艺术价值。民族音乐在节奏、节拍以及唱腔等方面均有着独到之处,而且历经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洗礼,具有非常独特的人文情怀,这是现代流行音乐所不具备的,可以说,正是此种形式多变的音乐风格,让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得到突出。

第三,文化价值。民族音乐所承载的艺术特质表现为在特定范围之中,具备特定规律性、能夠被复制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民族音乐可以对其所处的地域的文化形式实现有效的承载和表现,其音乐美学价值表现为对当地文化的认同与融入。借助民族音乐的独特表现形式,其能够激发听众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之中生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让听众在聆听过程之中提炼出契合自身实际审美诉求的艺术元素。从这个层面来说,民族音乐乃是特定地域之中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等诸多要素叠加影响所生成。

第四,教育价值。通过系统的民族音乐教育,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契机,从而有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随之提升。每一个民族的音乐作品能够彰显出该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之下,社会、风俗、宗教、礼仪等方面的特质,通过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该民族发展历程的有效分析,从这个层面来说,民族音乐作品自身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史学研究价值。作为民族音乐作品而言,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元素,歌词以及曲风亦散发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气息。中职院校借助民族音乐课程的开设,将让学生在接触和学习民族音乐作品的过程之中深切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在这一过程之中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深厚认同,让学生的民族凝聚力获得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得以提升,继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现状

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且往多极化发展,回顾历史,民族音乐也曾百家争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海桑田,许多的地方音乐都失传了,如今只有极少部分音乐文化被传承了下来,这其中一些地方小调、曲艺等民间音乐出现了断层、断流甚至断绝。我们现在只能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了解民间技艺,比如勾栏瓦肆的陈腔俗调、宗教音乐、道家音乐以及蒙古族的乐器“潮尔”。还有现在鲜少人提及的昆曲、古琴和地方戏曲,虽然暂时大屏幕上还有它们的身影,可是它们的地位也是岌岌可危。有很多年轻人认为民族音乐沉闷、无趣又枯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动感、快节奏、流行的摇滚乐和通俗乐。由此可知,民族音乐的欣赏群体在青少年中逐渐减少。近年来,因为网络和多媒体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世界全球化大融合,现在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在文化产业也呈现除了竞争多元化。目前受到外来物质文化影响,媒体和网络上播放的大多是哈韩嘻哈文化和西方音乐,代表本地民俗、地方的民族音乐作品越来越少,而占据了中国华语音乐半壁江山的大多都是流行音乐、摇滚乐。现阶段,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其他兴趣爱好并不重视,所以对于音乐教育并未过多关注。多数学生群体和年轻人都是通过网络和自媒体感受到了日韩音乐文化的冲击。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部分中职院校教学观念守旧,仍然不知变通,教学模式生硬老套,导致许多学生本就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中职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策略

(一)采用趣味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中职音乐教学中时,会遇到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的情况,甚至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了抵触情绪。音乐学习本身目的在于缓解学生的压力,因此我们要使用趣味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示范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例如在学习湖南民歌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经典的湖南民歌,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民歌视频的视频,例如《浏阳河》《刘海砍樵》等大家熟悉的湖南民歌,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同时播放给学生。《浏阳河》是一首传唱度较广的湖南民歌,其音调绵延悠长,委婉动人,给人一种亲切舒畅的感觉,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合唱团的方式,让学生集体演唱这些湖南民歌,并从中感受这些民歌的魅力和意境,进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氛围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本身音乐功底就比较薄弱,或者对音乐的缺乏一个系统的了解,中职学校对于职业教育历来比较重视,但在审美教育方面比较缺乏,很多学校的音乐教育被边缘化,这种音乐教育的现状目前在中职院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取措施把民族音乐的文化氛围营造出来,使学生能够充满民族气息的氛围中对音乐文化进行体验,运用信息化技术把音乐、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理解和认知民族音乐的内涵,进而对民族音乐充满热爱之情。例如在《黄土高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民族文化元素创设出陕北民族文化的氛围,通过更灵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美感和内涵进行体验,把歌曲中的民族文化因素渗透给学生。民族音乐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初,教师可以提前介绍陕北的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以及西北人豪爽的性格,而且可以借助声音画并茂的形式,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强烈的冲击。

结束语

民族音乐文化曾在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时间荏苒,对于一些被历史淡忘和湮没的地方戏曲、小调、民族乐器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它的价值所在?民族音乐文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它体现的物质价值,它更是未来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中职院校应该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课堂是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燕子.探究地域性民族音乐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J].艺术大观,2020(06):79-80.

[2] 周琦,王柳丁.加强中职院校学生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3(09):90-91.

[3] 朱梦如.中职院校音乐教育应如何弘扬民族音乐文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06):38-40.

[4] 郭联俊,侯峰.多媒体视域下中职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及策略[J].戏剧之家,2019(16):182.

[5]陈贻玲.中职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分析[J].明日风尚,2017(20):119.

流行音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流行音乐属于大众音乐,其受众基础广泛,受到了各个年龄阶层的喜爱。同时,音乐也为人与人之间更好地进行心灵沟通搭建了桥梁。在流行音乐的声乐演唱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演唱的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基本的声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音乐的内涵,通过寻找不同音乐体系中潜在的联系,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控制能力,最终实现与听众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将音乐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详细阐述情感传递在流行音乐声乐演唱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流行音乐声乐演唱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声乐演唱教学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情感传递;流行音乐;声乐演唱;运用

美好的音乐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培养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工具之一。音乐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美好的品行修养以及树立正確的审美观等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因此,很多高职学校自从开设了现代流行音乐专业以来就受到了不少学生与家长的青睐。在此背景下,流行音乐声乐演唱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情感传递是教学的核心,如何将情感传递更为有效地运用于声乐演唱的教学中,是本文将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揣摩

在很多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情境创设法是经常会用到的方法。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深入感受知识内涵,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当然,情境创设法应用于现代流行音乐的声乐演唱教学中同样能够收获不错的效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音乐题材,为学生创设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通过外在环境的变化刺激内心情感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将自己的情感真实表达出来,赋予作品生命力,扩大音乐的表现力,如此更便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自己联想情境,最好是能够将自己与音乐完美融合,体会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如此更有利于情感的把握与升华。其次,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阅读书籍、了解作品背景的形式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最后,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爱好更有目的去创设情境,特别是针对不爱表达的学生,教师应深入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打开心扉。如此更有利于学生释放天性,为今后更顺畅地体会音乐中作者的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加舞台表演机会,通过实践积累更多经验

如何在真实面对观众的过程中将歌曲的丰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不仅是对演唱者音乐基础知识与技巧的考验,更是对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与控场能力的检验。基于此,在校内,日常声乐演唱教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真实舞台的历练,提升音乐感染力与舞台爆发力。在此背景下,增加声乐实践课已然是势在必行。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歌唱比赛,名次的前后并不是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关键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切实付诸实践的机会与平台。通过真实舞台氛围的渲染,能够更好地消减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加演唱自信。通过与真实观众的互动,学生更能明白何时何地做什么动作,用什么眼神与观众交流。无论是肢体动作、语言表达还是眼神交流,都将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搭建起来更为有效的表现平台,对学生今后演唱水平的提升、舞台实践经验的丰富将大有裨益。

三、激发热情,积极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

兴趣是支撑学生继续学习、深入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声乐演唱的兴趣,并且能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一位同学身上的独到之处,帮助学生构建专属于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与演唱特色。只有为学生建立足够的自信,学生才更有信心去表达,进而夯实情感基础,从而更好地展现演唱实力。实践向我们证明,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演唱者感知的积极性,加强思维和想象的能动性。

首先,教师可以在日常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演唱技法、表达方式。其次在演唱前对学生进行歌曲的听觉练习、语调模仿、歌词朗读,找到语感。最后引导学生先建立一个自然歌唱的状态,然后学生通过对旋律的捕捉、对他人演唱细节的模仿,激发起表达的欲望,最终将歌曲与自身情感融为一体,回归到自然诠释情感的过程。有情感的演唱更能展现出歌曲的起伏脉络、强弱关系、层次对比。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情感传递与表达是流行音乐声乐演唱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传递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也证明了我国高职学校现代流行音乐教学进程的步伐在逐步加快。由以往更注重对学生声乐演唱技巧与方法的传授转变为现如今更注重情感的注入与表达,恰恰是最有力的证明。情感表达是歌唱的内容和本质希望更多此专业的学生用灵魂铸造音乐,用情感诠释作品,以促进我国整体音乐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孔思薇.情感传递在流行音乐声乐演唱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6):130-131.

[2]孙涛.情感传递在流行音乐声乐演唱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9(20):101.

流行音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流行歌曲的本质,从多个方面透视了青少年喜爱流行歌曲的原因,并分析了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反思了当代流行歌曲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流行歌曲;青少年;学校音乐教育

整个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流行音乐这股强大的音乐潮流席卷了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流行音乐有着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在中国,流行音乐对社会和大众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学校音乐教育者对其进行一番立体、客观的透视和反思,以便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一、青少年喜爱流行歌曲的原因分析

中国流行歌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属于全国民众、适合各个年龄阶段演唱的,然而随着流行歌曲的发展,它的受众群体逐渐变成了清一色的青少年,喜爱和演唱流行歌曲已成为青少年的特权。青少年为何如此喜爱流行歌曲?这个问题需要从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各个角度来分析和回答。

二、流行歌曲的艺术形式对学校歌曲创作的启示

(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什么是“典型”呢?在艺术理论中,典型是指塑造的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艺术形象,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某些个人化的流行歌曲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所以,流行歌曲揭示某人某方面的情感越深刻,所引起的共鸣便越强烈,越广泛。以朴树演唱的《白桦林》“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战争和爱情是人们永恒的话题,死亡和爱情结合在一起,使这首歌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歌曲中舒缓的旋律,配器中口琴轻轻的吹奏,更渲染了这首歌的悲剧气氛。

(二)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

流行歌曲所表现的领域是全方位的,流行歌曲是走动的眼睛,它会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视角来观察:满含离愁的眼神,一再回首的依恋,被风吹乱的发梢,沉重的心情……无一不在流行歌曲的音符里过滤。

再次审视那些属于青少年的歌曲不难发现,大多以赞美祖国、师长或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为主题的歌曲。不可否认,心理发育尚未健全的青少年需要这些乐观向上的歌曲,使他们得到正面、积极的教育,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然而,他们也需要那些抒发和发泄他们内心失落、苦闷、压抑情绪的歌曲,以此来排解心中的愁烦。因此,创作青少年歌曲的音乐作曲者们应该像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一样,能全方位地扑捉青少年的生活、心理特点,从而创作出符合青少年生活习惯、心理特点的校园歌曲。

(三)强烈感官刺激的音响

在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中,按欣赏能力的高低,将欣赏者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能感知音响运动的变化;第二个层次:能感知作品内涵的情感;第三个层次:不仅感知情感的性质,还能把握内涵的深意;第四个层次:能领悟音乐中体现的美和创造。青少年是停留在最低一个层次的欣赏者,他们生活单调、阅历浅薄,有时,这些音乐如同香浓的美酒,他们醉酣其中,随着急促、跳跃的节奏、强的音量以及音乐中原始情感的轻风,他们在柔和的音色、音量、美妙的旋律中得到抚慰、放松。生理上的快感、情绪上的共鸣便是青少年音乐欣赏的全部目的。而流行歌曲完全是迎合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以达到其创作目的。

三、流行歌曲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它必然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影响。

(一)抛砖引玉——把流行歌曲引入音乐课堂

流行歌曲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可比洪水猛兽,屡禁不止,这是令所有在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音乐教育者应该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对流行歌曲换一个视角,转变以往的消极态度,而采取一种宽容、积极的态度,把流行歌曲作为打开神圣音乐殿堂之门的钥匙,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严肃音乐”的爱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林俊杰演唱的《江南》时,音乐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欣赏这首歌曲优美的歌词,使他们进入诗一般的意境当中;然后讲解这首歌之所以意境优美,其中的配器起了重要的渲染作用——民族乐器笛子和西洋乐器钢琴这两种音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极富江南婉约、如诗如画的气韵,给全曲带来了一种清新、梦幻般的审美感受。这样,既满足了青少年学生喜爱流行歌曲的心理,同时又使他们对中国的民族音乐和西方的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无形中向严肃音乐靠拢了一步;从而起到了审美教育的作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自觉地抵制粗俗、低劣的流行歌曲。

(二)移花接木——利用强大的传媒力量为学校音乐教育服务

从二十世纪开始,科技飞速发展,许多科学研究中的重大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大众传媒广播、电视,电影应运而生,有力的推动流行歌曲向社会广泛传播。近几年来,社会上多种流行歌曲的比赛、歌手的演唱会,甚至中国收视率最高的一年一度的新春晚会,都成了流行歌曲传播的有利途径。有了这些强大的传媒途径作后盾,使流行歌曲如虎添翼,以铺天盖地之势弥漫于大街小巷,甚至是最偏远的山村。

四、结语

面对如此强大的传媒压力,属于青少年的学校歌曲显得那么贫乏、苍白无力。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引导大众生活走向的媒体,如电台、报刊等,不难发现,它们已完全被流行文化所占领,几乎没有真正属于青少年的一席之地。这个现象也从反面说明了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忽视达到了何等样的地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利用这些强大的传媒工具为音乐教育服务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张进.流行音乐的特点及其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3).

[3]康春云.给音乐课堂注入新的血液[J].育才学校,2004.

[4]张蓉.浅谈20世纪流行音乐迅猛发展的原因[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5]于艾香.边走边唱·中国流行音乐[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6]王小波.新时期流行音乐对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杨芳(1983-),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本科,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

流行音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所介绍的可视化方法的成功之处既在于其优美的艺术设计,更在于其通过将音乐转换为图形从而使听障儿童也能通过观察图形对音乐产生新的理解,并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对音乐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音频可视化;数字图像处理;听障学生教育

一、可视化技术在音频方面的应用

1.音频可视化的定义和常见形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兴起,我们能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以更加清楚直观、更具艺术性的方式展现出来。音乐可视化是指一种以视觉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以大众为诉求对象,借助多种新媒体技术等传播媒介,通过画面、影像来诠释音乐内容的、视听结合的大众化传播方式。它能为理解、分析和比较音乐艺术作品形态的表现力和内外部结构提供一种直观视觉呈现的技术。尽管听障人士不能像我们一样聆听音乐,但音乐传达出的数据之美却能转化为图形,同样为听障人士所享受。

传统的方式常用频谱图或波形图进行音乐可视化。音乐的频谱图是指某一单音信号(即瞬间声音的声波)通过物理方式的转换,获得的以振幅(即音量的大小)为纵轴,频率为横轴的频率成分分布的图像。[3]频谱只能表现瞬间的频率震动,不能对整首歌曲进行宏观的把握。多数音频可视化也都是采用类似的方式对每个时间片采样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并以更加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关联的数据都是频谱。音频处理软件中使用的音频波形图也是一种音乐可视化,它能让人一目了然的对整个音频的走势和特征有大体的掌握,但更适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缺少动感和观赏性。

2.音频可视化对于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非常必要,它的目的不仅是弥补特殊儿童听说能力的缺失,更在于通过音乐欣賞尝试体会正常人能感受到的美好,增强自信和表达、理解能力,释放不良情绪,改变孤独、自闭的行为方式。[2]音乐活动能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下忘却自己的缺陷,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儿童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促进身心和谐发展。[4]

听障儿童不能直观的感受音乐,通常利用“通感”(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交换,将甲感觉用于表示乙感觉)的形式将音乐带给正常人的感受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学。现在常见的听障儿童音乐教学法有通过感受物体振动传达节奏概念的“律动教学”、通过手语歌词理解音乐内容、结合律动教学练习舞蹈的音乐教育等等。越来越多的“别样形式的音乐”正帮助听障儿童更好地认识音乐,感受音乐。

二、一种新的音乐可视化实现方法

1.用Web Audio Api提取音频信息并进行可视化。本文介绍的方法基于Web Audio Api,获取音频数据的方法是用audio标签将音乐嵌入网页,并设置analysernode(分析节点)对网页上的音频数据进行实时解析。Canvas实时绘制每个时间片的采样数据,观察者既能经历图形创建的过程,又能在歌曲结束之后对整首歌有宏观上的体会和把握。

图2.1所示的可视化用一个正十边形的雷达图将音频的频域由高到低分成十个部分,并将音频数据映射到其中,反应每个部分的能量大小,数字标号示意了由低频到高频的排列顺序。绘图点距离原点距离越远表示该分段能量越大。这种可视化方法利用了不同音源发声频率不同的原理,后面的分析与比对也将基于这样的数据提取。图2.2展示了其中两个在网页中将雷达图放在艺术场景中进行观赏的情形。将绘制路径颜色与背景相搭配,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进行绘画,这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创作呢?通过在精心制作的场景中观察图形的变化,听障儿童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并根据图形的意义体会音乐内容。

图2.3所示的可视化是对当前时刻的频率进行采集、计算并以顺时针扫描的方式绘制。每个瞬间在画布上留下的痕迹拼凑起来可以像拼图一样展示出一幅比较完整的画卷。《舟山鼓乐》是一首只有鼓声参与其中的音乐,由于其声音的不连续性,造成多个连续的峰,每一声鼓点的可视化结果都如一个花瓣般非常美丽。听障儿童据此可以体会到音乐的美好,弥补身体上的缺憾。

2.以C++为基础用MFC比对获取的图片信息。分析用数据采用了图2.1所示的雷达图。由于每一帧的绘图结果都叠加在一起,为了对能量大小做加成平均得到平均路径,绘图时设置了透明度。计算时由中心点沿着分段的分界线发出十条射线,将黑色的深浅作为加成的权重。得到平均路径后即可将两首歌进行比对(如图2.4-2.5所示),同一首歌的两个版本差异最小,同一位歌手风格相近的歌曲其次,而风格、内容相差较大的两首歌很有可能在不同的频段各有发挥,如纯音乐能量较小,主要集中在中低频,而热情奔放的流行乐和电子乐在低频和高频部分都大有作为。

3.建立音频数据库对音频内容进行推测。目前有很多音乐检索的方式,包括基于音频分析和索引的内容检索法、基于情感语义相似度的音乐检索、基于歌曲属性关键字的文本匹配法等。[1]这些方法通过提取歌曲中的声学特征,基于音频内容对音乐进行分类和检索,这说明歌曲中的情感和语义是可以由科学的方法分析出来的。基于这个原理,本文用人工标注法构造音频数据库,将不同频段的能量大小作为区分不同类型音乐的识别特征。将同一标签的多首乐曲数据进行平均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图2.6展示了此方法的初步实验结果。

三、对相关方向发展的展望

本文所介绍的方法优点在于新颖独创,有艺术性,缺点在于提取数据麻烦,人工参与部分多,数据库太小,因此准确性尚且较差。目前对于音乐内容的提取及可视化研究还比较少,但“听歌识曲”,“哼唱搜索”等基于音频内容分析的音乐检索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音乐软件中。相信未来从音频中提取更多信息的技术一定大有所为。笔者作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学识和技巧实在有限,但希望本文提出的观点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学者和专业人士对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思考和认识,不断完善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听障儿童带去福音。

参考文献:

[1]周利娟.基于情感语义相似度的音乐检索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2]孟妍妍.浅论聋哑儿童音乐教育[J].研究生论坛,2009,(11):80-81.

[3]成蒙.从音乐到图形——音乐信息的可视化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4.

[4]吴跃跃李平平喻秋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及教育价值[J].中国音乐教育,2008,(11).

Visualization Method Aid Music Education i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LIU Ming-qi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of BJFU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Key words:music visualization;digital image processing;Hearing-Impaired student education

上一篇:篮球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中韩贸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