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

2023-11-10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第1篇

校本教研现象由来已久,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就具有这种基于自身办学、基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思、研究的最初理念,进而提出了有名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等,后来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也对学校教育教学都提出了研究与思考的思想。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行,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此项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是:研究其内涵和特点、理念和原则、制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

首先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调查显示:将近3年的新课程改革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新问题、新困惑也层出不穷,诸如,教师所面临的困难、课程资源匮乏、评价制度滞后、课堂教学改革不尽人意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专家的指导是不够的。实践证明: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它是素质教育的需求。陈至立在2001年6月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由此可见,重视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就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基于自己学校的现实,寻找自身的办学出路和办学特色,这就热切呼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就迫在眉睫。

它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总结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时明确提出:“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并且还指出,“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2、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尤其是科组有效运作机制的研究;

3、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4、校本教研队伍的建设;

5、小学校本教研制度的专业支持与条件保障;

6、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评价指标和监控、管理机制。

研究本项目的科学意义

1.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对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发展的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2.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9月试行以来,已有3年了,2007年将全面启动新课程。对其试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找到切实有效、可行的途径去解决,实践和经验证明:校本教研必不可少。本课题对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一探讨,并尝试提出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发展的策略,为今后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借鉴意义。这是本文所力图实现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应用教育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因此,它是本项目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于日常的具体教学生涯中。我们认为,行动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主要用于问题诊断过程和课题立项阶段的多角度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2)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的试验研究日志及教学反思录、试验课的课堂观察记录、师生互动情景的数码照片记录、教学录像片段记录、教师和学生的个案研究等。

研究实施的几个步骤:

1、筹备阶段 (2005年12月—2006年元月 ):广泛宣传,制定方案,召开开题会,教师学习,访谈,确定试点学校,初步实施等。

2. 项目实施阶段(2006年元月—2007年10月)队伍建设,科组运作,专题研讨 , 现场交流、外出学习参观,检查总结评比等。

3.项目评估、总结阶段 (2007年10月—2007年12月):对项目进行评估,完成项目研究总报告以及成果的集结和资料的整理等。

四、 课题的实施和成果

几年来,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实验学校的各个科组和每位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在此期间,探索出了一套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适应本校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富有时代特点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起有效的科组运行机制,使科组活动能够具有研究和学习能力,并且成为每个教师发展的舞台;形成了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评价体系和监控、管理机制;完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和高效地开展。

1、规划到位。教研室从全县角度,客观分析我县教研现状,制订全县校本教研三年中期规划,提出对各实验校、各校学科组的具体要求,并设计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各校校本教研工作。学校各科组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让教师主动构建个人成长历程,激发内在成长动力。教研室要求实验校全体专任教师人人制定一份详实的《个人成长计划》,此计划既是学校“教师成长档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成长计划》是以一学年为周期,要求教师从师德、教育、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基本功等方面拟定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互助伙伴,并制定达标措施。

2、组织到位。建立起以学校、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科研处负责、教研组抓落实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这个网络运行畅通。

3、制度到位。

首先,为规范各校的校本培训,教研室先后出台了《扶风县校本教研室制度建设制度汇编》小册子,内容包括: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章程、学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学习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学校校本教研检查制度,对校本教研的活动进行宏观上的指导。其次,各实验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4、人员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县教研室教研员的包片抓校、蹲点制度。为搞好校本教研,县教研室全部致力于教研工作,从领导到教研员,根据各自的责任权限和他们的特长,他们分别参与到基层学校相应的教研组,支持教研组长工作。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能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能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研组长以及科组成员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指导教研组长根据目标一步步地探讨实践。平时要求每一位蹲点的教研人员还必须参与教研组的活动,与组员同学习、同讨论、同研究。坚持随堂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结束时,还要帮助教研组总结教改经验,以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在科组自评、成果展示的基础上,评出优秀教研组。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加强教研室对各实验学校教研组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及时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先进教研组经验,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氛围。

在各实验校,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负责制。即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学校领导各联系一个组,指导并参与各个组的教研活动。

5、激励到位。

各校制订了针对教研组的考核内容,主要从教研组的思想建设、活动情况、承担公开课的情况、科研成果、“学生的得奖情况、资料的积累、教研组活动记录、学习内容、公开课教案、科研论文等方面进行考核,还有加上平时教学常规检查的情况和行政人员对教研组活动的评价,这些方面对教研组进行考核。这样做到了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县教研室每年对各校教研组工作进行总评,评出优秀教研组,并对其进行奖励。

(二)、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课堂案例式教研

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

※自研式汇报课:

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

※出外学习课堂实录:

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

※多人同上一堂课:

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给教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

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边教边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课题组在学校教师中开展 “边教边悟”活动,要求老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经验分享

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给一个平台给他们进行经验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内都有一次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三)积极开展各类专题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大赛活动

为配合宝鸡市教育局开展的“强师兴教”工程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我县教研室每年组织开展一届“教学新秀能手”大赛活动。按照市上赛教要求的几个环节,组织一系列教育教学大比武、大练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般情况下,我县的大赛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进行。步骤为: 10月份,全县性说课比赛,由教师的说课和听者提建议构成;11月份,分科组的精品课大赛,以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为主;12月份,思课活动,由教师的反思和答辩组成;来年1月份,个人和科组分别总结。最后评选出县级“教学新秀能手”,来年推荐上市参赛。

教研活动专题化

专题化主要是指每次活动再不是随意地指派几位老师上几堂公开课,然后大家评议评议完事,而是代之以有明确的研讨主题,而且这个主题还必须是这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求通过研讨,能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得出相关结论。

各实验校教研组每学期都有专题研究的任务,在一学期贯穿始终。我们将一个学期的研究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落实到教研活动,成为教研活动的一项主题。如全县小学语文科组2004学年的研究专题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在这个研究任务之下又分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型模式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式研究。

“五个一”工程

为了使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迅速成才,各实验校应积极开展教学练兵活动,努力实施“五个一”工程。“五个一”是对同一教学内容从备课、说课、上课到思课、评议一气呵成,其中前四项由同一教师完成,评议由科组成员完成。每个教研组每周推出一至二位教师,轮流进行,其余教师参与听课评课。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对“课”的设计实施、评价有一个完整的体验,与教学实际衔接紧密,对提高教师对“课”的驾驭能力有明显实效,也有益于及时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的实施,为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建设学习型教研组。

1.加强教研组建设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第2篇

2010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结题报告

项 目名 称: 项目负责人: 所 在 院系: 2012年月 日

结题报告包括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组成员及分工

二、项目研究过程

三、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主要研究成果和特色

五、推广及其应用情况

六、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七、其他材料

1、采用的方案、公开发表的论文、公开出版的专著、公开播出的影视作品等(复印件或原件,复印件需要有刊物封面、目录、正文)

2、采用的管理制度

3、获奖作品及证书

4、其他

八、项目负责人签字及审核意见表 篇二:大学生创新项目结题报告

宁夏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项目结题报告书

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项目名称: 宁夏三种灌木叶片角质膜分离 及其结构特征研究 项目主持人: 马玲悦

指导教师:彭 励

填报日期: 2013 年 3月 28 日

教 务 处 制

一、项目结题简表

校级:?省级:□国家级: □

河海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结题报告书

-- —以南京江宁高校为例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第3篇

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

大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与

分析—以唐山学院为例

项目编号

项目级别

一般项目/重点项目

项目负责人

王亚娇

系、年级、班级 13会本1班 指导教师姓名 李雅丽 职称 教授

填表日期 2016年 4 月 28 日

唐山学院教务处制表

一、项目选题思路

专业导论课是面向新生开设的专业启蒙课程,旨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就读的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自豪感,具有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激励学生学习动力、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多重作用。

现阶段,部分高校大一新生存在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对专业课程体系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为有效解决新生入校后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盲目等问题,我们小组提出了“大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的思路。

开设专业导论课对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学习方法、规划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导航作用。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不断对大学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的发展历史、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对各专业的需求情况,了解专业动态,从而加深对专业的热爱,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法,明确今后专业学习和就业的方向,使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形成一个较为明确及科学的规划。

二、实验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实施原则

1.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即所研究的调查问题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 2.针对性原则:所研究的课题主要针对我院大

二、大三学生而设计的,具有针对性。

3.实用性原则:此次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我院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及其他高校提供借鉴意义。

4.时代性原则:所研究的课题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避免产生滞后性。

(二)实施方案

我们的研究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数理统计分析阶段、实验结果报告阶段。在前期准备阶段,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了调研主题、调研框架以及调研实际操作方案;在实施阶段,我们构思了问卷题目,针对我院各专业学生的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并修改完善问卷,接着实验小组根据调研题目,深入到各个专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对学科导论课程开设的意见和建议,在唐山学院组织调查;在数理统计分析阶段,我们采用分组对比法进行对比研究,根据具体统计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在实验结果报告阶段,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制作相应的数据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重点问题,并由小组成员撰写结项报告,依据数据的后期处理分析,提

2 出合理化建议。

三、项目的实施过程

本项目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关于大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前期准备过程、实际调查过程、问卷的分析过程与调研结项所包含的成果。

1.关于大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前期准备包括两方面内容:前期准备的原则和途径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想要掌握真实可靠的数据,就要依据基础性、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收集到的数据真实可靠,更加了解唐山学院专业导论课程的发展情况。

(2)资料收集,调研组设定了以下途径:上网搜集专业导论课程的发展情况,询问老师,了解我校专业导论课程的校内开展情况,了解部分专业学生的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情况等。 2.实际调查

(1)构思问卷题目,设计针对我院部分专业学生的各项调查问卷,修改完善问卷。

(2)调查问卷可根据学院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要求。

(3)实验小组根据调研题目,在唐山学院组织调查。我们深入到各个专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对学校在学科导论的课程开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校在学科导论课程方面已取得的成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摸清情况,吃透问题,找准症结,提出对策。 3.问卷分析

我们项目组会经过多次的讨论,得出问卷的初步分析内容;之后将分析后的成果交给指导老师进行修改,多轮的讨论与修改确保调研的准确性,为专业导论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最终成果

对收集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最终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如下:

3 A.针对没有开设过专业导论课程的调查分析:

1、如图所示,大部分同学在入学之前对所学专业都是一般了解或是不太了解,极少数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清楚甚至很清楚,由此说明大部分同学入学之前对专业的选择具有盲目性。

2、如图所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基本情况了解一般,少数同学对所学专业基本了解情况清楚甚至很清楚,由此说明大部分同学入学后对所学专业基本情况仍然处于懵懂状态。

3、如图所示,接近一半的同学基本掌握所学专业的学习方法,少数同学处于一般在掌握状态,但是仍然存在一小部分同学没有掌握所学专业的学习方法,由此说明,少数同学仍然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从而使其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

4、如图所知,超过一半的同学对所学专业的出路及发展方向的了解程度一般,甚至存在少数同学对所学专业的出路及发展方向不清楚甚至很不清楚,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需要专业的老师来对其进行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如图所知,一半的同学对规划未来自身发展的认识程度一般,少数同学不清楚甚至很不清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未来自身的发展考虑较少,并且对未来的职业规

5 划比较盲目。

6、如图所示,37%的同学听说过但不了解专业导论课程,32%的同学完全没听说过,22%听说过且有些想法,极少数同学听说过但没兴趣,这说明专业导论课程有一定的知名度,多数同学都听说过导论课程,并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对导论课有兴趣。

7、如图所示,大部分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并对其进行学前指导,少数同学持有没必要或无所谓的态度,这充分说明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8、如图所示,大部分同学会通过网络、杂志或其他媒介去了解本专业的自身特点及发展方向,少部分同学会在老师的建议下去了解,这说明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途径来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学习其专业。 B.针对开设过专业导论课程的调查分析:

1、如图可知,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45%的同学对所学专业基本情况了解程度为一般,而只有37%同学对所学专业之前有清楚了解,仅有9%的人对所学专业有很清楚的了解。由此得知,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有其必要性。

2、从上图可看出,有71%的同学对本专业的了解相比开设本课程之前更多,有25%的同学了解的非常透彻,仅有少数同学对学习本门课感觉毫无变化。由此得知,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有利于同学对本专业学习的了解。

3、由上图所知,41%的同学通过对专业导论的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方法和要求有了清楚的认识,36%的同学认识程度一般,而仅有少数同学很不清楚。由此得知,学习专业导论有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4、由图可知,有52%的同学对专业导论的课程态度一般,有31%的同学非常热爱,仅有少部分同学对专业导论课毫不关心和态度散漫。因而,同学对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5、由图可知,有一半的同学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出路及发展方向有了基本了解,也有32%的同学通过学习,清楚了解了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只有极少数同学学完本课程后仍然没有方向。由此得知,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有利于同学了解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可以让同学有一个更好的职业规划。

6、如图可知,有47%的同学在学习本课程之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36%的同学有了很清楚的认识,仅少数同学仍旧很不清楚。由此可得出。学习专业导论课程有利于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形势的了解。

7、如图可知,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得出同学对专业导论课程有一定的积极性与兴趣。

通过对开设过与没开设过专业导论课程的调查分析,我们得知没有开设过专业导论课程的大部分同学入学后对所学专业基本情况仍然处于懵懂状态,并且对于未来自身的发展及职业规划比较盲目。经过调查,多数同学都听说过导论课程,并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对导论课有兴趣,这说明专业导论课程有一定的知名度及开设的必要性。

10 对开设过专业导论课程的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经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同学对本专业的了解度、学习方法和要求、所学专业的出路及发展方向等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对专业导论课程有一定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分析,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相对于未开设过专业导论课程较好,因此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是有必要的。

四、项目的预期成果及最终成果

(一)预期成果

1.预期成果形式: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及结项报告;

2.预期推广:专业导论课程可以推广到唐山学院各专业进行开设,并预计可推广到唐山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为其提供相关理论和实施经验,以及数据依据;

3.应用范围:唐山学院;

4.受益面:受益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

(二)最终成果

在项目接近尾声时,我们小组达到的最终成果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即完成调查研究报告及结项报告。

五、项目组成员的收获及体会

从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们项目组成员5个人开启了创新性实验为期一年的探索之旅。从去年开始我们小组开始了名为“大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以唐山学院为例”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教师是李雅丽老师。

到现在,将近一年的创新性实验就要结题了。回想过去一年参加创新实验的过程,从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寻找课题到申请立项、撰写项目申请书,从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和步骤到对本课题进行调查和研究,最后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得出结论。一步步走来,其中的辛苦与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但是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一次让我们得到锻炼得到成长的经历。虽然经历了许多的困难,但是收获却是满满的。

首先,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由于很多东西是第一次接触,不懂的真是太多了,我们不能一遇到问题的就去请教老师,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克服困难,实现实验目的。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1 也加深了我们对问题的理解。

其次,项目是我们团队共同的项目,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在团队合作中难免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碰撞,这时候需要我们以团队为重,以项目为主,全身心投入,并充分尊重团队中的成员。我们组从项目立项之初成员之间的不太了解到现在发展成为很好的队友很好的朋友,这也见证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在团队中我们能聚集起每个人的能量,将其发挥到最大效用。

再次,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沟通交流的,尤其是在团队合作中,我们需要通过有效地沟通来达成在项目计划与实施上的高度一致。项目组成员每个人的观点与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来实现大家在知识与观点上的分享。而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做问卷调查时,由于调查的人数较多,绝大部分都是不认识的,这时候需要我们良好的沟通,尤其是不被人理解和配合时,这时的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高效率的完成工作。通过做调查问卷下来,我们的沟通能力提高了许多。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第4篇

1.项目的提出:

1.1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基于传统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MPEG系列和H.26x系列的视频编码技术采用的是混合编码框架,编码运用运动估计,充分挖掘视频信号的冗余信息,适合于视频信号一次(一个)编码而多次(多个)解码的应用场合如: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光盘存储等。不过这种编码技术复杂度比较高,不适合应用于编码端运算能力较弱,功耗受限的场合,如无线视频终端(无线PC相机、移动视频电话等)。于是分布式视频编码复杂度低、端耗电量低、容错性好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2.项目研究计划 2.1研究内容

1)学习分布式编码理论,掌握分布式编码框架。

2) 阅读有关分布式编码的文献,重点关于帧组结构的研究。 3) 熟悉视频帧之间的相关性、空间相关性的特点、掌握相关性的定量表示。 4)仿真实现典型的Wyner-Ziv帧组结构算法。

5)通过对典型的算法仿真实现,探讨提升编码性能的新的帧组结构算法。 2.2研究目标

用c语言编写一套算法,利用视频帧之间的相关性,实现各视频帧的组合合并。

3.项目实施步骤 1)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和论文,了解分布式视频编码框架基本理论、Wyner—ziv视频编码理论以及一些经典算法。 2)编写代码阶段:

首先是编写一段简单的代码来获取yuv文件的帧组数据;

接着就是写一个算法来对这些帧进行归类合并,我们在这次项目中采用的是GOP分组算法,这个算法的主要流程是:先计算视频帧之间的差异性参数DH,HD,BHD,BVD;然后对一组GOP帧组(预先设定好帧组的长度)进行归一化和类聚,进行类聚的方法是:找最小的两相邻帧的“归一化参数之和”,若小于某个阈值(由于在文献中没有提到阈值要怎么选取,所以我们尝试了很多种值),则归为一类。被归为同一类的两帧看作一帧;接着就是重复第二步直至所有帧都归类完毕。

3)结果调试分析阶段: 在测试这个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算法虽然是以帧与帧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划分,但是在对参数归一化之后,帧间的绝对差异性信息也随之丢失,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本来差异性很大的两帧组会被归为一类,所以这个算法也不算特别完善。不过利用相邻帧之间的相关性信息进行编码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方法,这种思想跟我们这学期学习的通信原理中的DPCM编码很相似。

4.项目研究自我评价

在这次项目中我觉得自己学了不少知识,也收获了一些项目经验。其实我觉得参加srp项目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说最后一定要弄出什么很厉害的成果出来,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且慢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5.参考文献

[1]CONTENT ADAPTIVE WYNER-ZIV VIDEO CODING DRIVEN BY MOTION ACTIVITY João Ascenso1, Catarina Brites2, Fernando Pereira3 [2]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干宗良、朱秀昌 2006年

[3]图像编码基础(第3版) 姚庆栋 毕厚杰 王兆华 徐孟侠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第5篇

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2001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3、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该课题选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法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是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教高[1998]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等五个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重视本地区和本院校的优势和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研究情况

(一)研究计划和项目分工

整个项目的年底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3月拟定法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4年4月——2005年3月实施计划,包括大量阅读理论专著,开展调研,搜集材料,撰写论文等;第三阶段:2005年4月——2005年9月加工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成果应用。为保证上述计划的顺利完成,提高项目组成成员的工作效率,在课题组内部进行了项目分工。其中,付晓梅同志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及对外联系、撰写结题报告等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

(二)项目研究过程回顾

2003年5月,当时的法学教研室主任付晓梅同志在一次教研会上提出,法学专业学生仅有理论水平是不够的,随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经过这次教研会,达成了“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立项的一致决定。鉴于当时法学教研室师资力量有限,而申报课题对研究者又有职称上的要求,故决定由有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付晓梅、寇桂君、刘德玉、罗辉国四位同志担任该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003年9月,该课题获得学院批准并列入该工作计划。为此,课题组成员紧接着召开会议讨论、确定关于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事宜。这次会议商定了该课题研究中各位研究者的具体任务分工,课题的项目进度即进展计划及目标。 2004年4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实施计划,搜集材料。鉴于研究者研究经验不够丰富,职称不高,课题组成员在着手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中,特别作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用教改经费的四分之一购买了一些理论书籍,认真阅读,以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为课题的研究服务;二是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参考、学习他人在该课题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强了对外联系,为实践性改革的具体实施作准备。

2004年4月——2005年3月,课题组成员积极的展开了研究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具体适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2004级和2005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532学时(21学分,其中军训2学分,专业实践5学分,毕业实践8学分,“两课”社会实践2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占总学时的19﹪。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更为丰富,时间的配置也更为合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期为期2周的军训,第一或二学年暑期为期3周的“两课”社会实践(调查),第四或五学期为期3周的模拟法庭,第

三、五学期为期2周的法律咨询实习,第七学期为期1周的法学专题辩论,第八学期为期12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除了继续坚持运用带领学生去法院听庭审、课堂讨论之外,还增加了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同时多次要求学院建设一个规范的模拟法庭,方便实践教训环节的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任务和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认真地开展研究工作。他们在较广泛、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途径、方法的研究

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课题组认为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是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从四个层面加以考虑: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是对符合其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探讨;四是对影响其途径实现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课题组对我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均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经费投入充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我校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课题组通过本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当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课题组研究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种保障机制以及监督、反馈、评价、激励和社会参与机制等。

课题组提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任务是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完成的,必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个职能部门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各司其责,形成合力。 课题组提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已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性提供了支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体性开拓了道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拓宽了境界。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课程内容体系研究

该部分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部分还可由各专业教师针对具体课程继续展开研究,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如有更为系统的体会与认识,可着手教材的编写工作。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测评体系研究

课题组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客观、科学和完善的测评体系,这样才能以评促改,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收到更为良好的效果。如建立测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若干测评指标,建立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法、创意方案设计测评方法和教学反馈测评方法等。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中,课题组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占据基础地位,这是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所决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能力基础,为专业教学注人情感激励,为专业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分的途径有二:一是加强对专业课本身的研究,找准切入点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二是寓“道”于“业”,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四、项目研究的几点结论

1、提高对法学专业学生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和实施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培养人才。而恰恰相反,由于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使得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当一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和法条的死记硬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单一,知识面狭窄等等。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是“片面人”,而不是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全面人”。这是不能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的。因而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整合学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整并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特别是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法学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还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文科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当务之急。面对21世纪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尽快改变法学专业大学生在能力培养上的诸多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法学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对我们的高校法学教育所提出的直接要求。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就是我国当前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同时,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锻炼,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成为“四有”人才;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开矿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2、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基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学科教育,而是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军训、“两课”社会实践(调查)、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实习、法学专题辩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方式的锻炼,以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必须以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为依托,使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能有机整合。如模拟法庭的运用要于《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等课程的开设有机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尽可能覆盖法学主干专业课。另外,从长远考虑,可专门编写这方面的教材,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3、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切实保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体现,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法学专业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的目的。课题组努力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该课题自立项研究启动以来,课题参与者按照工作计划积极参与研究,课题进展顺利,项目研究已经形成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两篇(分别发表于《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和2005年第4期),基本完成了阶段任务,形成阶段性成果。但由于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涉及法学教育的各个方面,难度大,学校投入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模拟法庭至今尚未建设起来,加上课题研究人员本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课题研究尚待深入。该课题结题后,我们将加强实践,充实成果内容,提升成果水平,为全面提高法学专业教学质量而努力。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第6篇

江西电信分公司网运部

年 11 月

一、 项目背景

当前,宽带是我们的重点业务,是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品。打造精品宽带网络,不断提升服务支撑水平,是提升江西电信宽带品牌形象、保持竞争优势、战胜竞争对手的利刃。随着宽带业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整个宽带网络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导致网络的调整、割接工作较为频繁,特别是作为业务实现和控制的城域网宽接服务器(以下简称BRAS)尤其明显。项目实施前,由于缺乏设备、板卡、端口级的冗余保护措施,任何涉及BRAS设备的软件升级、配臵数据调整和端口、板卡或设备的硬件割接,基本都将中断业务,而且中断业务的时间都直接取决于割接操作的时间,常影响用户的业务使用,造成10000号用户申告增多,客户感知下降,电信宽带品牌优势受损。同时因缺乏业务冗余保护措施,也给网络割接工作带来挑战,为尽量减少对业务的影响,要求割接操作时间尽可能的短,这样使得割接差错率更高、风险也相对增大。

通过技术手段,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投入对宽带城域网业务接入点BRAS设备部署业务“ N+1”冗余保护措施,实现带业务割接是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宽带网络服务质量和运维水平的创新技术应用。

二、 总体思路

为降低宽带网络割接对用户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现网不同类型BRAS设备的工作机制和技术支持能力,利用集中部署一台冗余BRAS,结合PPPOE自由选择技术、DHCP延时技术、VRRP热备路由保护等多种技术,并在割接中通过预先设臵IP地址池、同步需要割接的BRAS设备数据配臵、对用户实施双绑定等,实现BRAS承载的PPPOE、DHCP、固定IP、VPN业务等不同业务的可“热切换”到冗余BRAS上,屏蔽了割接对用户的影响,实现宽带网络带业务割接的技术创新。

三、 关键创新点

1、首次实现宽带网络带业务割接,将频繁的BRAS设备割接对用户的影响降低到割接对用户基本无影响。通过技术手段和少量的投入,首次在江西电信宽带网络上实现了BRAS层面基于端口、板卡、设备级的冗余保护、业务自动切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宽带网络的带业务割接,在现网环境下最大限度地缓解了频繁的网络割接所带来的客户投诉率居高不下、客户感知不好的问题(2010年割接类用户申告同比下降5%)。

2、技术上克服了不同类型设备之间工作机制、技术支持能力存在差异和跨IP端局备份所带来的的备份链路传输问题、单链路上多区域业务承载冗余保护等问题。通过集中的一台BRAS部署实现了全市多台BRAS设备的带业务割接,确保成本投入最小化。

3、创新的实现了宽带多种承载业务的带业务割接。通过采取PPPOE自由选择技术、DHCP延时技术、VRRP热备路由保护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对普通PPPOE上网、酒店业务和政企客户专线等多种类型业务的带业务割接。

4、巧妙的解决用户精确化绑定问题。通过在宽带认证平台上巧妙地部署BRAS设备双绑定备份组的方式,解决了PPPOE业务热备份、带业务割接部署与现网PPPOE账号精确化绑定运营管理的矛盾。

5、针对大部分本地网现网BRAS设备数量规模不大,新建的备份BRAS设备的业务保护负荷不繁重的实际情况,在带业务割接成熟应用后,又通过采取虚拟路由、域名划分等技术实现了备份业务与正常业务的安全区隔,实现了在一台设备上即做业务冗余、支撑带业务割接,又分担正常业务的目的,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保护了投资。

四、 实施过程

1、2009年4月至8月完成各地市带业务割接集中BRAS设备的安装、调试,初步具备业务冗余保护及带业务割接能力。部署情况为:对IP城域网用户数2008年底超过20万或现有BRAS设备节点数量超过20个的南昌、九江和赣州三市,集中部署2台冗余BRAS设备 ,分别用于分担保障不同区域、类型的业务,其他地市在中心局集中建设1台冗余BRAS设备,用于全市宽带城域网业务的保护。市区各IP片区中心点根据业务规模和流量大小,以裸纤传输的方式各一级汇聚交换机分别或集中开通1条或多条备用链路至新增冗余BRAS设备;县局通过本地波分传输网,县中心局节点汇聚交换机新增一条链路至市分公司冗余BRAS设备。至此完成网络环境搭建中,为带业务割接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

2、2009年9月制定全省宽带带业务割接实施方案和规范,并选择在抚州进行试用演练,检测、评估带业务割接效果。同时组织维护骨干、结合数据网络组巡工作,分组开展对各地市的BRAS冗余备份、网络割接演练和效果评估。实现1分钟内完全“热切换”的预期目标。

3、2009年11月份开始,在吉安和抚州全面实行带业务割接,运行几个月验证取得良好效果后,2010年3月份开始在全省推广各本地网全面实施宽带网络的带业务割接,目前进一步采用技术手段,将带业务割接延伸到了城域网的SR设备和接入网。

五、 实施效果

1、通过各地市集中部署冗余BRAS设备,利用“N+1”冗余保护模式,各市分公司均实现实现了带业务割接,降低割接风险,今年实行带业务割接以来,因割接引起的客户投诉率大幅降低,2010年割接类用户申告同比下降5%。提升了客户感知,同时也降低维护成本。

2、带业务割接的技术应用,同样可应用于遇到BRAS设备障碍时 “热切换”到集中部署的BRAS冗余设备上,实现“N+1”冗余保障,解决了全省73个县局BRAS单点单链运行风险,降低网络故障率,原来需1小时以上才能恢复的业务故障现在可以在5分钟之内乃至以秒计算的时间内恢复,大大缩短故障历时,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2010年全年宽带大面积网络障碍申告降低,设备类故障申告量11月与4月比下降15%,BRAS设备出现故障恢复时间快,用户感知提高。

3、BRAS 设备“N+1”的业务保护模式为今年IP城域网扩容优化工程中推行县局双宽接承载,实现BRAS“1+1”的保护模式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效益和推广应用

上一篇:地铁暴雨预案手册范文下一篇:自主招生五大锦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