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大氛围下,对于我国的高中教育来说,其英语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日趋加大,也存在很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各学校需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摒弃“经院式”授课模式,借鉴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成果,指点高中学生自我构建外国文学知识系统,重点培养其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英语文学教学的突破性改革,最大化体现高中英语文学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国际化 高中英语文学教学 改革

在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怎么样有效的改革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从而充分将其优势力量发挥出来,为时代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是诸多学者和英语专业文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1.重视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于文学教学来说,其研究和透析文化密不可分,在十四世纪的时候,英文中就出现了Literature这个单词,有着经过阅读获取到的高雅知识之含义。在法文和拉丁文中也有着较为接近的词源,大都有着相同的含义。可追溯的最早词源为拉丁文lit-tera——意指letter(字母)①。这就意味着,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文学教学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就是文学,也是人们内心情感充分表达与对一定时期和地域进行再现的一类社会生活。

“文化折射”理论——由皮尔·布狄厄在其《文化生产场》一书中最先提出。他指出,在文学里的反映上,社会现象不会直接的发生,需要经过文学场而进行相应的折射。对于文学来说,其历史以及特征等能够组成一个文学场,而对于其场外的现象来说,需要经过其折射才能在场内反映出来,而在反映的时候,场外的现象也会因为文学场的存在还伴随一定的转换和变形,所以说,对于社会现象来说,不论是被反映的,还是反映的,都不会一模一样②。因此,中国高中阶段英语文学教学只能以中国人的灵魂去教授西方的文学,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必然会异于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研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化研究热开始遍及整个世界,影响力辐射至全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学教学研究也在其中。在1963年的时候,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其创建人为查德·霍加特,创建目的是为了对文化形式、实践等和社会及其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③。八十年代后期,英国的文化研究思路与文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传到了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丰富,随后对西方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基于文学的层面对文学教学进行研究,就是将文学看成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分支进行理解,不是仅仅将其作为背景或者基础,而是基于系统论的相关原则,从文化整体出发,对文学教学进行把握,将文学的本质以及功能充分体现出来。

2.理性认识文学教学中的翻译因素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外国文学教学可以看成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一般阅读到的以及教师讲授出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翻译为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意大利梅雷加利指出,对于翻译来说,其首先可以归属于语言范畴,而最终又属于文学区域,因而,翻译行为有着语际性的本质。其是基于自然语言层面形成个各个地域中的人类的桥梁,也是自然语言较为特殊的一类研究对象,而且还是比较文学中处于前列地位的研究对象④。意大利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一方面将外国文学看作翻译文学来教授,注意翻译文学的特征、价值以及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又经常性的把译本和原著进行对比,考查译本中有无增删、更改或者是杜撰,两种文本间有何异同,其间是否出现错讹,分析何种原因导致种种偏差并产生何种结果。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将文学翻译在文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缺陷挖掘出来,进而更好的改革外国文学教学。

外国文学教学并非等于翻译文学教学,但是外国文学的教学当中必然涉及翻译文学教学。由于不同的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任何翻译都会于某些地方存在一定程度上原作品不具备的作用与意义。理性地对待外国文学教学中翻译教学的作用,合理利用其“创造”与“叛逆”之处,学生才得以辨析、欣赏不同语言文学中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二、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中国,关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起始于2003年,主干课程有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美诗歌/戏剧等,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可以对学生语言训练、交际能力等基本功进行培养,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批判的继承西方文化,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1.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

现今国内高中英语的英美文学教学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对语言技能的过分关注导致英语教学界忽视社会文化语境中学生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养成,加之市场经济大潮与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当今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弱化,综合能力下降,远不能达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另一方面,英美文学课程在相当一部分普通高中被边缘化,许多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经院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失去兴趣,仅仅将其视作获取学分的手段,修完课程后依然不具备欣赏、理解英美文学的基本水平,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增强了。

2.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首先,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过分强调只是的“实用”性,重“语言”轻“文学”,导致英美文学类课程被边缘化;其次,普通高中的学生文学基础知识较为欠缺,视野不够广阔,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学生普遍感到英美文学不容易学;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文学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或者未能较好地掌握学习英美文学的方法,学习有较大的盲目性。

还有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尤其是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离现实太远,学习热情不高。此外,英美文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多样,未能与国际接轨,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说,有着和当前不一致的期望,其学习状况和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和国际水平差一段距离,不能较好的结合培养能力/素质以及国内外的教学模式。

三、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英语文学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学课程属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阅读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也有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学及文化。”专业课程教学是面向全球化,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以及创新的能力。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高中英美文学教学长期实行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国际文学教学发展的变化趋势,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也是长期困扰学生的难题。

2.英语文学教学改革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和教育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内涵,经过反复国内专家的调研以及深入论证,应当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围绕国际要求以及高中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如何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贯彻到英美文学教学之中,使这些课程体现并达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基于建构主义的层面来看,对于学习来说,其是一项较为主动积极的,和情境密切相连的自主操作活动,而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将自身知识体系充分调动并和当前信息内容充分结合将知识重新进行构建的过程。据此,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期望与要求,对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作用甚微。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如果我们将学生看成认知的主体和主动的建构者,将传统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就可以把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丰富的具体任务中充分融合,将近似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营造出来,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交际能力充分实现,将英美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充分把握,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开发出来,对其人文精神进行培育。同时,在主动体验、探究英美文学丰富的语言形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心智上逐步成熟,逐渐具备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并服务社会。

国内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无论是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或者是涉及英美文学的教学策略和内容,都亟需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全面而系统的国际化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通过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加强对高校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如何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对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研究将对解决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作用。另外,还能推进英语各科课程的改革进度,使得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加强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四、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合理化

创设基于普通高中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层次化,课时分配合理化。突破文学课程的传统模式,按照国际化的教学要求,设立英美文学“入门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的多层课程结构,重视基础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学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有效解决文学课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日益被“边缘化”的问题,为英语课程体系面向全球化的改革提供借鉴。

在课程设置上,将英美文学课程层次化、系统化,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源流,熟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质,为以后开设英美文学专业课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为文学主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英美文学发生、发展和流变的历程,同时结合各时期主要文学现象和流派,对具体作品进行创作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概论、英美戏剧、英美诗歌为文学拓展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课时布局上,针对学生普遍反映高年级阶段学习时间紧,内容密度大的问题,突破了文学课程局限于高年级(3年级)的传统模式,将一部分课程延伸到低年级的基础教学中。譬如,在1-2年级开设圣经故事、西方文化入门、英美电影赏析等,旨在从入学之始便培育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文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搭建一个为较扎实宽阔的平台。

2.创设国际化新型教学模式

对于英美文学新型教学模式来说,要对文学教学的延续性进行强调,将一些相关课程在低年级的基础教学中就进行延伸,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让其从一开始就具备文学基础,也为学生深入高年级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力量;其次,这一模式将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依据建构主义思想,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如何借助启发式、体验式、交互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把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一系列具体任务之中,辅之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主动加工、吸收和内化新信息的任务活动过程之中去探究经典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类文明精髓、体验其中的深邃哲理、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建构人生目标与道德价值观念。

这种面向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坚持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的原则,辨证把握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培养三者之间、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全球化意识以及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再次,国内此前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从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研究的学者应当从英美文学教学的整体出发、以解决英美文学系列课程现存问题为目的而开展系统性的行动研究。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将英美文学教学置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具体课程与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的国际化要求紧密结合。

将把学生作为主体力量,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基础的国际化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设计出来,可以将经典文学的相关学习在丰富多样的课内外具体任务中充分融入,要和动态立体的综合多媒体手段充分结合起来,重视训练英语语言技能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融合,并且动态的修整这个模式,从而及时的解决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伴随的问题。

将丰富多元化的全球化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创建出来,并且将学生的多种能力也在这一评价体系中纳入进来,从而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下,确保把学生作为主体力量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效。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开发其国际化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注释】

① 雷蒙·威廉斯 著;刘建基 译. 关键词[M]. 北京:三联书店,2005:268.

② 特瑞·伊格尔顿 著;方杰 译. 文化的观念[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0.

③ 曾艳兵. 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6(2):162.

④ 谢天振.《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160.

【参考文献】

[1] 崔少元. 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探微[J]. 外语教学,2000(3).

[2] 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3] 张玉霞. 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J]. 文学教育,2007(1).

[4] 纽曼、约翰·亨利 著;何曙荣 译. 大学的理想(节本)[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国际贸易逐步走向人才精英化、品质化、使命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跨文化的英语教学已成为时代必然。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融合情况不甚乐观,或停留在意识层面欠缺可行举措,或徘徊于文化鸿沟踌躇前行。文章从英语习得输入与输出的本质出发,剖析当下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输入与输出的现实情况,探讨融合过程的制约因素,以期为高职国贸专业转变传统英语教学思路提供建议。

关键词:商务文化;英语教学;文化输入;文化输出

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国际贸易环境对职业教育国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国贸从业人员需重新整合商务贸易知识、语言运用能力、沟通交流技能三个维度的能力架构,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商务文化意识以应对更加复杂、更加细致的贸易业务流程。从语言习得的过程来看,语言技能的真正获得是以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活动为基本途径,浸润于异域民族文化而形成一整套目的语符号体系。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隐含表现和终极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语言轻文化、重输入轻输出,不完善的传统体系造成学生在实际岗位的英语运用无法游刃有余。这种偏离商务文化的商务英语习得过程,从根本上背离了学习者跨文化的既定目标。

一、英语教学中的商务文化输入与输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Krashen S)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语言输入理论,强调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前提,也是唯一途径[1]。该假说提出后,即在教学理论方面引发热烈讨论。斯温·梅里尔(Merrill S)对输入与输出的辩证关系提出质疑,认为语言的可理解输入并非第二语言习得的唯一條件,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该语言,即语言输出,才能达到习得效果。基于语言教学实践,语言输入与输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必备环节,没有输入,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讲输出,犹如纸上谈兵,做无用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教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级阶段,实现大量目的语内容输入,以学习者被动接受为主;中级阶段,学习者获得目的语内容的理解后,引导其主动发掘目的语语言及其背后文化,萌生输出需求;高级阶段,推动学习者将目的语作为表达工具,实现输出,达到习得效果。根据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特性,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从根本上启示了外语教学的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只有融入文化的语言教学,才能扩大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推动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质”的飞跃:一方面文化的输入帮助学习者解读语言交际行为,并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文化的输出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检视文化差异,在比较中吸取先进的文化,同时又保留本土文化的底线。

商务文化输入,主要通过听和读来实现。听力能力培养主要依托听力素材训练和听力技能指导。听力材料的筛选在内容上文化指向性不足,多以对话、独白类的日常商务话题为主,缺少商务文化介绍类的素材;来源上多为教材或实训软件的匹配录音、英语类学习网站的片段截取,较少涉及系统的商务类学术资源。教师和学生紧跟任务导向,关注点集中于素材本身含义理解和听力技巧的运用,忽视了素材背后的商务文化积累。阅读材料多局限于教材,对英美报刊、英美剧、商务类网站的利用未能形成常态化,师生花费大量精力积累商务词汇和掌握阅读技巧,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缺乏读后反思与联想,未能形成语言输入向文化输入的迁移。

商务文化输出,主要依托口语、写作、翻译来实现。口语教学中,基本达成了摒弃“哑巴英语”的共识,教师设计角色对话、话题展示、情景表演、演讲、辩论、报道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开展商务口语训练,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活跃,但评价指标仍以语言符号为基本衡量,判定语音、语调、流畅度、连贯性、词汇呈现及语法运用情况,没有太多关注口语表达的文化属性,缺乏英语表达习惯的指导。写作教学中,侧重商务信函的格式和文体语言的指导,学生则形成框架式的写作思路,缺乏对写作意图、写作内容的商务文化思考。翻译训练中,强调扩充学生词汇、巩固语法基础、介绍翻译技巧,却较少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角度启发学生注意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从而导致译文出现了很多文化误读现象,影响商务交际的效果。

二、商务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鉴于当前英语教学的商务文化输入数量不足、输出质量不高的现状,分析制约商务文化融入的因素是改革传统教学思路的前提,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入途径必须统筹各项因素。

(一)认知习得方面

商务文化知识储备和商务文化意识制约了商务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融入。国贸专业英语教学是典型的ESP教学模式,在语域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内容贴近所属行业,培养学生熟悉行业的英语表达规律。教师自身是否拥有清晰的专业英语教学目标认知,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充足的商务专业背景、商务文化知识储备,从教学过程发端影响着商务文化嵌入的可能性和效果,其主观的文化意识强弱更决定了教师能否有充足的能动性并在教学中嵌入商务文化。学生职业需求的把握、语言基础的积累、学习的兴趣、文化的敏感度、商务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情况、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的区分能力则从教学过程终端产生制约。

(二)交际测试方面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测试的实践是商务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原始动力和更新导向。通过真实的商务交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彼此的地理环境、历史沿袭、政治制度、法律规则、经营理念、人文风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形成了文化导入的原始驱动。通过文化嵌入式的英语教学成果,在每一次文化冲突和碰撞中得到测试,这种检验成为融入式教学的更新导向。

(三)交流反思方面

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交流反思为商务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提供思想支持。教师群体内部对教学过程中输入与输出商务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整体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建设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一体化;教师与学生就文化导入教学进行交流,前者可以得到文化误读的直接案例,丰富日后教学内容,后者增加了学习驱动,提升了商务文化意识;学生自身的反思、互相之间的交流从根本上推动了学生重视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使其真正参与其中,并乐于体验。

三、商务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途径探究

培养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的高精尖人才,跨文化教育是必由之路,而“跨越”的前导则是文化哺育。专业的培养不仅仅是输送能满足商务交际会话需求的语言沟通者,更是深具商务文化意识,在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差异里运筹帷幄的精神对话者和文化传播者。这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经历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课外的协作[2]。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商务文化,应从教学本身、文化输入与输出、情感体验三方面共同入手。

(一)构建以商务文化为框架的系统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个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应以商务文化为框架,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各个方面进行渗透熏陶。第一,可设置单独的商务文化类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脉络清晰的基础结构,同时在语言教学、专业教学中多穿插文化背景的解读,引导学生联想商务实践中文化冲突的问题,注重文化对语言、对行为的制约作用。第二,可在充分调研职业需求、实际案例、学生语言情况的基础上改革专业英语类教材和专业知识教材,将商务文化知识贯穿于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发挥教材建设项目的杠杆作用,鼓励一线教师更多参与;开发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英汉对照的双语类分阶教材,扩大文化素材的来源,精细素材质量的筛选。第三,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思考分析、师生反馈评价的时间,打造轻松的研讨式课堂;多以商务环境的真实案例导入,配合文化背景的分析,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沉浸于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加强文化敏感度和课堂趣味性。第四,充分发挥先进教育技术优势,改善硬件设施,多渠道拓展学习资源。学校可以设立语音教室、录播室、英语角、话剧舞台等场所,改善图书馆、校园网等基础设施,为教师备课科研、学生文化活动提供开放交互的平台;教师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引入文化内容丰富的慕课平台、语言学习网站、能力提升类APP等,轻松地融商务文化教学于学生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推进知识内化和产出。

(二)平衡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

科技的发展缩短了空间距离,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但文化距离并不能瞬时缩短,而是在隔阂碰撞中不断变化[3]。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时代的使命,而英语教学是这项使命的排头兵。英语课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坚定文化立场,充分理解文化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进的本质特征[4]。跨文化英语教学里,要平衡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既重视目的语文化的习得、理解,又强调目的语文化指引下的分析与运用;其二是外延到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上,既要重视对目的语文化的尊重,对优秀部分的吸收,又不能忽视其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对本土文化的输出与传播置若罔闻。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对外贸易交际中需要利用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性输入,规避文化冲突,减少文化误读,同时也需展现文化自信,平等沟通,输出优秀本土文化,实现贸易与文化的“双赢”。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播放音频、视频,鼓励学生阅读等途径将典型的展现英语国家商务文化的材料输入学生语言学习过程,观察吸收理解情况,随后也要鼓励学生在口语表达、交互传译、信函往来中输出这些文化,由此学以致用,展现专业的商务素养,推进整个交际过程。此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异域文化的比较去整合、去重构[5],帮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进而思辨跨文化交际的整个过程。

特别强调的是,师生均需重新审视“中国式英语”这一语料,不应全盘否定: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汉语对外输出的层次和广度都在深化,“中国式英语”的不规范性需要再次商榷。这种不规范性由语言习得或使用过程中杂糅中国文化导致,由起初不被英语母语者理解甚至排斥,渐渐过渡到被理解、被认同,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被收录入权威词典,纳入英语语言体系。教师应当对“中国式英语”格外敏感,引导学生分析其来源和与目的语语言体系的接受情况,理性处理商务交际中的语用问题。面对热爱中国文化、对汉语有兴趣的客户或需要体现中国特色的场合,可适当采用广为认可的中式表达或引入一些中国文化的话题,活跃谈判气氛,增进人际关系,传播中国声音;与缺乏中国文化知识的客户交际时,则应注意语言、礼仪的规范性,多输出贴近英语商务文化的表达,以此规避文化误解,促进谈判成功,展示开放包容。“中国式英语”表达了国人与汉语文化的紧密联结,语言教学应努力推动其运用过程中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的平衡。

(三)营造师生共建的文化体验氛围

情感因素是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者的情绪、动机、状态会影响其对“输入”的理解过程。因此,营造开放、自由、有趣的文化体验氛围降低了消极情感的负面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潜力,可以有效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氛围必须调动“教”与“学”的双方都广泛参与进来,所以师生共建是必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多注重经贸领域时事热点话题的引入。教师要充分把握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引导学生对热点话题关注并展开热烈讨论,而这本质上离不开对现象背后的商务文化进行分析解读。由此,英语教学的文化诉求便得以实现。第二,实践教学多设计商务文化类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凝聚作用。将英语教学、文化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进互动交流:校内可建设学术社团并指派专业课教师定期指导,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跨文化交际的讲座,组织商务文化知识竞赛、商务演讲比赛、商务词汇比拼、配音秀大赛等校园活动;校外可搭建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平台,组织学生真实参与到商务会议、商务谈判等场景中。第三,正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学习功能,利用网络媒体,寓“商务文化教学”于“学生乐趣”。可通过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网络媒体,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于碎片时间中轻松提升语言技能,感知商务文化。譬如PeopleDaily、沪江商务英语、TED博物馆、经济学人等公众号呈现了大量商务英语素材,部分还接受学生投稿,这样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成就感,给学生亲切自然的学习体验。

国贸人才培养之初,英语教学便是重中之重,国贸专业从设立到如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也为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颇多。然而,新的形势背后也隐藏着国贸人深深的忧虑:为何空有满腹熟练的英语技能,却依旧难以自如地沟通?这种商务文化意识的缺失引发英语教学的理论思考。跨文化的专业英语教学带来了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要尊重吸收,也要重构利用,更要打好中国底色,厚植民族基因,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广大教师、学生、学者、外贸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尝试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玲.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3-84.

[4]黄岚.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与输出策略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9):74.

[5]刘玲.跨文化外語教学:文化的输入、重构与输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18(1):89-92.

编辑∕丁俊玲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学校转型为高职院校,而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履行服务社会职能和引领文化职能的需要。英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英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英语教学的客观需求。

1、 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英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指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加强英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组织一系列英语第一、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结合相应的评价和管理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运用英语的能力。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它的职业特征,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基本的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

英语物质文化建设。英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外显文化,是指以英语文字符号为载体,将校园精神彰显于校园的各种标志物之中。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学校绿化美化中的英语标识,校歌、餐卡、校徽、校刊校报、学校建筑等中的英语部分。英语物质文化是校园英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反映着整个英语文化的模式和历史沉淀水平。

英语精神文化建设。英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一项灵魂工程,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学院精神、学风、校风、教风等各个方面,它反映了学校广大师生对英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以及大家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它彰显的是一种经过积淀、提炼后内隐的、深沉的内涵。

英语制度文化建设。英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它是确保学校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英语制度文化建设即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些特定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行为规范等来加强对英语教学的管理,从而促进英语教学。

2、 加强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高校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英语开设英语课的时间不长,英语教学相对薄弱,教学思想相对滞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重考试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些都是制约着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

同时,由于校园英语文化环境比较欠缺,加之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学习兴趣不高,所以高职英语的教学效果始终不尽人意。所以,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建设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环境,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客观需要。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搭建施展英语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英语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增添英语课外知识,增加英语语言表达机会,全新地、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发展智力和个性,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通过合理利用、积极开发空间网络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的丰富而精彩的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3、 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现状

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手段单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大多呈现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的现象,多数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英语教师是唯一的语言知识来源,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学习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的主要是词汇、语音、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学内容也只侧重于学生的阅读、翻译和写作。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应试、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等现象。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考核采用的是传统、单一的书面考试和随堂考察,考试包括闭卷和开卷,考察一般是老师自行组织学生进行考试,一般包括读单词、背诵文章或段落、两人一组进行英语对话等形式。

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不够丰富和完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指除英语课堂教学以外的英语活动,它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扩展和延伸,能很好地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由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视不够,如开展英语活动的设施不够完善,英语老师缺乏关注和精力投入不足;加之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兴趣不高,对英语存有一定的畏惧心理,所以目前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不够丰富和完善,主要是各类英语竞赛,如英语A级考试、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英语写作比赛等。

3.1 学生英语学习的功底和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很多学生来自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农村地区,他们在初高中阶段没有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礎,如英语的语音语调错误,语法知识匮乏,英语听力、口语也较本科院校的学生差很多。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往往习惯于填鸭式的英语学习,习惯于只听老师讲解,只跟老师读,缺乏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中专、高职中的很多学生学习不够努力,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

4、 加强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途径

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丰富考核手段。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阵地。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或讲述某个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将学生一步步引向所学的内容上来。(2)利用多媒体以及其他电子教学软件,结合使用这些教学工具,在某些环节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或操作。(3)采用任务布置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任务布置,这里主要是指把授课权利交予学生自己,可以提前让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自己制作PPT或设计教学环节,然后小组或个人上讲台讲述书本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在考核手段方面,除了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以及随堂考查,我们可以采用以证代考,如A级通过的学生或取得大学生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不用参加当个学期的期末考试。

建立丰富而完善的英语第二课堂。丰富而完善的英语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即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二课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广播、英文电影欣赏、英语歌曲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大赛、英语沙龙等;还可开设英语其他方面的选修课程,如英语口译、笔译、外教口语会话等。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兴趣。这里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兴趣。课堂加减分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减分制度,来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如回答问题正确加5分,错误减5分,一学期基准分为60分,最后的分数作为平时表现成绩。开设英语社团。良好的英语社团为学生施展英语方面的才华提供了平台,给英语学习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高职校园英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加强对高职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将有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虽然目前我国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能够彰显英语文化的标示也很少,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设施不够齐全,但通过结合英语第一和第二课堂,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

(作者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标杆作用。伦敦是全球第三大最繁忙的电影摄制中心,在过去的两年里,英国电影已经多次获得奥斯卡奖,如《角斗士》、《艾里斯》、《高斯福大宅谋杀案》和《指环王》;英国的音乐产业占全球音乐产业的15%,音乐销售市场位列世界第三,它的保留节目资源量仅次于美国;英国视频游戏的销售额占全球的16%,占据了英国和欧盟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和美国10%的市场份额。英国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高质量的曲子,并获得了2004年艾美奖7个项目中的6个;英国的动画片在托尼奖中占有一席之地,歌剧也在百老汇上演,而且是美国音乐剧目的第二大来源国。①

虽然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却走在世界前列。这与政府的重视以及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有关。

从“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创意中心”

20世纪80年代,英国失去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获取高附加值产品,为国内劳动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成为英国政府的重要任务。1992年,英国首次将文化相关事务及部门整合,设立国家遗产部(Department of National Heritage),负责艺术、文化遗产、体育、传播与观光等事务。中央有一个核心内阁为文化事务争取经费,开始关注文化产业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的制造业等某些产业的发展濒临危机,而在此时,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政府鼓励通过文化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证明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1994年,澳大利亚以“创意的国度”(Creative Nation)为目标,公布了澳大利亚的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英国政府立刻派团赴澳大利亚考查,回国又相继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指导小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并亲自任主席,他提出要“通过英国引以为豪的高度革命性、创造性和创意性来证明英国的实力”,使英国从一个几个世纪以来传统的“世界工厂”蜕变为当今的“世界创意中心”,全方位提高了英国的核心竞争力。

英国政府一方面加强民众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使创意产业的规模具体化;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化活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与大多数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不同,布莱尔政府1997年提出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不仅从概念上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区别,同时试图从国家政策的制定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英国工党政府发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多方面好处,提升了民众福利的施政纲领,同时有利于工党作为一个创新型政党的形象被重新树立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积累财富和扩大就业,此外,对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界定

英国是全球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定义与范围的国家。1998年CITF1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活动。”①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英国政府强调个人的创造力、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能是创造价值的核心。在范围的界定上,英国政府将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作为标准,把13个产业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见表1)

从表1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上与古迹、运动、观光及旅游部门紧密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相比较,不仅扩大了产业范围,而且更加注重以政策引导带动产业型附加价值,将文化部门直接转型成产业部门。

“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命名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创意产业发展成为英国新的增长点

据英国官方统计,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是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英国财政部2006年财政报告指出,目前英国的服务业产值占所有产业总产值的73%,解决了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80%,而20年前的比例分别仅为55%和68%。值得指出的是,在服务业各部分中,金融服务、教育、创意产业和健康产业的产值占到总产值的25%,它们解决了32%的就业人口。①其中,在1997年—2005年,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比英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高出一倍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占整个就业人口的十二分之一,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②创意产业成为英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更是该国产值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著名管理咨询公司毕博公司估计,1995-2015年间,英国创意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将增加46%,产值增加幅度将高达136%。③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了英国出口,有效地抵补了货物贸易逆差,成功实现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转型为“创意服务型”。

从表2可知:1.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是营业收入的第一位;出版业则是第二位,并非弱势产业。2.英国出版业的出口总值很高,仅次于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3.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公司很多,但是雇用人数较少,营业收入也很高。可见,在英国,出版(包括电子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游戏属于强势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志在成为全球“创意文化中心”

2005年6月16日,英国政府提出要把英国建设成为全球“创意中心”,为此,英国政府有步骤地推进整个计划。2005年11月4日,文化传媒体育部(DCMS)发布了创意经济计划(The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me),意在对创意产业的支持、发展及提高生产力方面建立一个更好的框架。该计划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七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将有一名专家领衔,这是英国完成“全球创意中心”要走的第一步;2006年2月7日,英国DCMS成立专家组,让七名专家负责创意产业的七个发展方向。并主要从四方面的工作入手。

进行大量基础科研工作

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研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份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1998年出版的《Exports: Our Hidden Potential》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发布的《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问题;2000年出版的《The Next 10 Years》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等三方面研究如何培养公民创意生活意识及享受创意生活;2004年的《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s Estimates》公布了文化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了该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数据资料,保证了政府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科学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规划数字化发展途径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化技术缩短了创意产品的创作周期,降低了创作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如数字出版、按需印刷、数字电影的制作等),数字技术还使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在线交易,在线阅读等)。为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8年,政府针对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提出的“多媒体革命”,开始积极规划数字化发展途径;2000年,Consumers Call the Tune研究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以及数字化对音乐消费的影响,CITF在研究互联网的影响后提出若干意见,政府于同年做出响应并提出具体措施;2002年,Screen Digest Report on the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Technology for the Film Industry研究了科技对电影生产和销售的影响并提出电影产业政策以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

提供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

英国政府的创意工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英国的文化创意企业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政府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的未来发展。所以,英国政府的推进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主权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其次,规划创意产业蓝图(Mapping Document),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再次,建议各地政府与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推动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

推动提供强大的财政援助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多为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以个人工作室方式存在。资金是中小型创意企业创办与发展的关键。在面临国内创业环境中金融及投资问题时,英国政府协同金融界和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他们提供资助,逐步推动强大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方式作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如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 National Endowments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s)为具有创性能力的个人或业者提供发展资金;政府的小型公司贷款保证计划(Small Firms Loan Guarantee Scheme)为苏格兰企业连续五年共提供2500万英镑作为创意种子基金。对于表演艺术团体来说,这笔基金虽然很少,但是英国人认为这在将创意延伸为产业的过程中很重要。①文化媒体体育部(DCMS)也曾经进行有关资金的研究计划,针对英国的唱片业者的资金来源做调查,出版“Banking on the Hit”②,提供各地可供给创意产业者资金的机构联络方式,指导相关企业或个人如何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政府的专案研究和研讨会的开展,使投资者了解到创意产业,也使创意产业者明白各种资金的来源。

(作者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英语由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支下普通的低地日耳曼语发展成为当今国际交流语言,除了与英国历史上的殖民扩张和现代美国作为科技强国的推动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英语本身的丰富多彩有很大关系。英语在发展过程中从多种语言中吸纳词汇,尤其在历史上的诺曼征服之后三百年间以对法语词汇的吸收为最。本文通过英语历史、拼写、词汇和习语几个方面来说明法语在英语使用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希望引起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爱好者对英语中法语词汇的重视。

关键词:法语 法国文化 诺曼征服 现代英语 印记

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变化与发展。英语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之间交流中最常用的语言,许多国家的教育部门都将英语确定为第一外语。然而,早在公元449年,当那些被罗马人称为蛮族的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第一次从今天的德国北部飘洋过海来到罗马人所占领的布列塔尼亚省时,不列颠群岛上的凯尔特人(Celts)还在使用他们的凯尔特语。尽管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击败并驱逐了凯尔特人之后,不列颠群岛上主要居民的语言,即今天的英语的前身也只不过是当时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of Language )下日耳曼语支(Germanic Branch)中一种极其普通的语言。但当我们了解英国历史之后,我们会发现英语能具有今天的国际地位是偶然中的必然。英国在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海外殖民时期将英语传遍世界,而当今的新科技和新名词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美国又推动了英语的普及。除此之外,不应忽视的是,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四面八方吸收外来词汇,使之成为古老却又新鲜活跃的语言。英语词源学家发现,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纳了克利特语、古挪威语、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法语和荷兰语的词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英语在吸纳语言和词汇的同时也点点滴滴地吸收了不同种族的文化,而其中法语和法国文化对英语起到了划时代的影响。

一、 英语的历史

英语的每个发展阶段和每次大规模变化都离不开英国历史中的民族迁徙和民族征服。第一阶段被称为古英语时期(Old English Period,公元449年至1100年)。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说低地日耳曼语(Low West Germanic)的部族(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朱特人)侵入不列颠。他们对当地的凯尔特人驱逐和杀戮,使凯尔特人几乎灭绝,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日耳曼征服”或“条顿人征服”。在这次民族迁移和征服中形成了英语,即现在所认为的古英语。凯尔特语的词汇则只出现在为数不多的江河湖泊等地名中。英语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即中古英语时期(Middle English Period,1100年至1500年)。1066年,法国的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带领诺曼人击败英军,征服了英国,史称诺曼征服。在此后的三百年间,法语成为英国人的官方语言,尤其是上层社会人们的交流语言,而法国文化则不断渗入英国社会。在这个时期,约有一万多法语词汇进入英语,其中75%流传至今,很多已经成为今天英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词汇,如religion, army, button, blue这些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词汇,除非研究词源,大部分英国人已经感觉不到它们源自法语。英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则是现代英语时期(Modern English Period,1500-)。文艺复兴(Renaissance)创造了大量新词汇,哥伦布等探险家到达新大陆也为英语带来了许多新词汇,而英国的海外殖民不仅扩大了英国的版图、传播了英语,同时使英语吸纳了许多来自殖民地的词汇。经过了这三个阶段,英语广泛融合了各民族的语言,而同时各民族之间也通过英语相互交流。

二、 英语中的法语拼写方式

现代英语中许多英语单词仍保留着法语的拼写方式,如法语字母组合ch(发sh音):chef, brochure, mustache等;字母組合gue:vogue, fatigue, colleague, league等;字母组合eon:pigeon, surgeon等;字母组合eau:bureau, plateau, chapeau; 字母组合oir(e):menoir, reservoir, armoire等;字母组合que:unique, mosque, technique, cheque等。

三、 英语中的法语词汇

法语是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英语中大约有30%的法语词汇。早在诺曼征服之前,法语已经有个别的词汇进入英语,但是真正被大规模采用还是在诺曼征服之后,法语词汇进入英国的政治、军事、宗教、饮食、生活、服饰等各个方面。而在1789年轰轰烈烈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许多关于科学、艺术、外交的法语词汇也进入了英国。

现代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反映着法语对英语的重大影响。在政治方面,如government, state, empire, oppress, royal, parliament, revenue, regime, bureau, premier等;在军事方面,如 army, navy, battle, defense, soldier等;在宗教上,如religion, trinity, saint, communion, cardinal等;在法律方面,如judgment, plaintiff, defendant, prison, justice, equity等;在饮食方面,如 beef, veal, pork, mutton, dinner, supper等;在服饰方面,如fashion, robe, collar, lace, fur, diamond, jewel, blanket, pearl等;在生活方面,如chair, habit, cushion, cuisine, rendezvous等;在娱乐方面,如chase, film noir, final, encore, matinee, souvenir, genre等。

四、 英语中的法语习语

习语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在诺曼征服后的三百年间, 作为英国上层社会交际工具的法语也给英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如句子Some of the men have never done this kind of work before, so you’ve got to be on the qui vive for any mistakes中qui vive是法语中哨兵查问时的话语“什么人?”,介入英语则表示“警惕”,因此这句话则翻译为“这批人中有几个以前没有做过这类工作,所以你要留神看着,以免出错。又如To buy stock in a single company is to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表示“只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太冒险”。其中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则来自法语的“mettre tous ses oeufs dans le même panier”。(《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此外,如习语a la carte(相对于套餐的菜单)、 cul-de-sac(死胡同)、de trop(=too much)、en route(由……经过)、au naturel(自然的)、déja vu(似曾相识的)、tête-à-tête(亲密交谈)。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上英法两国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导致英语中法语的印记随处可见。诺曼征服并没有改变英语作为一种日耳曼语的自身结构,但却为英语的快速演化和英语词汇的急剧扩充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法语和多种其他语言的作用下,英语成为一种成熟的国际性语言,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爱好者应在学习中加强了解法国文化,以促进对英语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会。

参考文献:

[1](英)Baugh,A.C.,英语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吴斐.英国社会与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英) 霍格等.剑桥英语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英)弗里伯恩.英语史:从古代英语到标准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但目前的高职英语课堂却在片面强调西方文化,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导入。本文从三个角度深度剖析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并在三个导入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建设性的中国文化导入高职英语课堂的策略,旨在推进高职公共英语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中国文化;双向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二者相互依存,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一直片面地集中在西方文化方面,而忽视了母语(中国)文化导入。作为交际主体的我们,虽然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交流西方文化,但却很难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思想、讲述中国故事。对此,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将这一现象定义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1.对跨文化交际缺乏正确的认识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高职英语教学着重介绍了西方的文化习俗、思维习惯等,以便学生能够找到与外国人交流的切入点,从而做到得体的交流。然而这种教学思路是片面的,外国人其实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一味地谈西方文化会令他们感到乏味。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是双向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还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民族自豪感。

2.英语教材中缺乏中国文化知识

有学者云:“文化元素是包含在文本中的语言内涵,只要教材的内容优质或者教师对文本选择适当,学生经过日复一日的阅读、沉淀,久而久之就能滋养出渗透在骨髓里面的文化意识。”可见,教材对学习的重要性。而纵观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使用的各类英语教材,其内容无论是突出趣味性、活动性的,还是强调实用性的,都以西方人物或发生在西方的故事为主。

正如束定芳教授曾所言,“我们的外语教学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虽然大多数外语专业院系都开设了所学语言国家的概况,但这类课程大多与语言课脱节,缺少针对性。”高职英语教材已在导入文化知识的路上迈进,但还需优化改进,合理添加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如此才有利于激活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3.英语教师自身知识文化匮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担当了英语文化、语法、单词的传播者,按照教材或教案进行授课,但并没有被要求或从主观上在课堂中渗透中国文化。另外,部分高职英语教师与中国文化接触不多,学习文化的意识也比较淡薄,没有及时更新或补充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这就造成高职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知识匮乏,从而导致高职英语课堂缺乏中国本土文化的导入,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容易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

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原则

1.平等性原则

高职英语课堂中的中国文化导入应遵循平等性原则。Franz Boaz指出,不同文化下的语言特征不应该被当作划分文化优劣的尺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平等看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以平等的文化意识进行文化交流。

2.适度性原则

文化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而逐步形成的,其丰富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底蕴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全面了解的。高职英语课堂的主要环节在分析课文、学习单词等方面,课堂上渗透文化的时间有限。因此,文化导入不是简单地在每节课抽十多分钟灌输几点知识就可以了,而需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策划系统的文化课程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有步骤、有层次地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实现英语语言学习与中国文化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

3.实用性原则

高职英语教学还应秉承实用性原则。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如人文历史、价值观、风俗习惯、人生观等。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涉猎太广,应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并符合学生日常交际需要的内容。

中国文化导入高职英语课堂的策略

1.修改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

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内容设置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通常含有A、B两篇文章及语法、写作、音标对话等内容,文化方面的内容不多,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更是凤毛麟角。因此,高校要积极与国内重量级出版社合作,组织英语语言和中国文化方面的专家,编写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材,同时,还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并举,选择有文化内涵的文章,融入各国的传统风俗、价值取向,尤其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

2.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性因素,要想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实现中国文化导入,就要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据统计,获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几个国家都把自己的母语文化放在第一位,强大的母语文化归属意识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语言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和当代经济文化成就,做到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其次,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学习,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广泛收集教学资料,不断研究、创新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英语教师用英语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及节日习俗,再辅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3.采用媒体辅助法

现在有许多先进有趣的多媒体软件,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英语教师可合理利用这些学习软件组建班级群,定期为学生推送中国文化的学习内容或阅读资料,如中西文化对比、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表达等。学生学习这些资料会比较轻松,有利于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4.开设专题讲座、第二课堂或选修课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期开设一些双语专题讲座,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以提升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素养,开拓他们的视野。学校还可鼓励英语教师开设第二课堂或选修课,对有限的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例如,近几年,有些高职院校的选修课出现了英文版的《中国文化概况》《弟子规》等课程,这些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师生都感到收获颇丰,满意度很高。再如,将西方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英语文化节上同台竞演,定会为师生奉献一场文化盛宴。

5.完善英语考试结构,发挥测试的反拨作用

随堂测试、期末考试是目前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通过测试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测试中的考查内容是要求学生着重学习和记忆的内容。然而,高职英语的考查重点往往集中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若教师对学生仅是片面强调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积累,将上述五种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和终点,就会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必然会将学习重心放在记忆知识上,而忽略了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想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完善、改革当前的英语考试制度,在各类测试、考试中逐步增加大学英语文化知识的考核比重,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英语能力的考核。例如,2012年专业英语四级考试中就有关于端午节的题目,同年,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口语测试中有关于中国功夫、饮食、戏曲等中国文化的话题,这些试题警醒了考生,也提醒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兼顾本民族文化的导入。

总之,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意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问题,在深入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遵循正确的文化导入原则,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在日常英语教学系统导入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董艳萍、孙红卫:《双向文化导入,将中国文化融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第74-76页。

[2]雷志敏:《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导入困境与策略研究》,《长沙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第148-151页。

[3]马跃:《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导入与中国文化传播》,《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75-78页。

[4]李桂岑:《大学英語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及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8期,第57-59页。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文化现象论文范文下一篇:礼仪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