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学改革范文

2024-04-06

机械基础教学改革范文第1篇

摘  要 分析当前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机械设计原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为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

高职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中明确提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是与现实操作结合紧密的实践性基础课程[1]。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应用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结点,机械设计基础专业实验教学作为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这种改革更显得至关重要。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该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在教育教学中注入良好的实验教学对有效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分析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加大,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这显得尤为重要。能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才是机械专业需要探讨的。

1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现状

实验教学是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是应用性强专业通常所采取的一种通用性的教育教学模式。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技术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实践性人才,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实验环节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利用今后操作能力的提升。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在资金投入上往往不能有效地向实验器械的购买增加上倾斜,使得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设施设备普遍滞后,实验项目仅仅是最基础、最普遍的常识性实验。这种单一性的实验,直接导致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专业的理解严重不足。尤其是有些实验虽然是以实验的形式出现,但是仍然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认知,不能通过过程验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致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不足,失去作为实验教学的意义。如何加入更多的实际动手性操作实验势在必行。

同时,高职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设置上过多地将视角放在了教师操作、学生观摩上,学生只能通过视觉感官来体验实验的内容,而不能通过亲身的实验操作来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导致学生当时明白,但是很快就遗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

此外,高职院校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评价模式也存在弊端。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实验实施设备的不足,导致学校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时,只是将实验教学作为考察部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的能力如何提升?

2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建议

更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念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的更新[2]。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首要的就是要更新观念,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彻底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建立以实验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理念,为优化高职院校的竞争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设计能力及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由知识传授到技能培养,再由技能培养到综合素质提高的全面转变。这是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任务。一切以优化高校发展、促进优势学科建设、规范管理为基础,切实将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学科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

加大投入,优化设施设备  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物质基础来保障其有效运行。这种投入涵盖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来保障其有效运行。实验室的优化首当其冲,良好的实验室、合理的实验设施设备是保证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建立适合学科发展的实验体系  总体上看,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专业的实验涵盖以下几种主要的类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基础性实验上,如何在实验内容上进一步优化至关重要。适当地加大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成分,将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这些才是高职实践性教学所必需的,是培养机械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在内容上的优化还应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基础,在实验内容上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如四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的教学,应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并自主地查阅资料来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模拟相关机构的运动规律。不断地自主实践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充当的角色也应发生变化,切实起到主导的作用。

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上也应进一步优化,建立适应相应实验项目的不同实验分组模式,如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是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性的实验,实验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时切实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分组人数不易过多。而相反在设计性的实验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小组人数,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来拓展思维,优化思维,并通过小组讨论来不断地优化小组设计,提升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

再有,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应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增加开放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高职机械设计的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讨论、自主构思、自主分析。教师在实验组织上更多的应该是通过集体的分析来对学生的创意进行比较,总结学生的经验。

最后,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评价机制中,应不断更新机械设计基础评价模式,增加动手环节比重。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成绩的比重,并将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提升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教师作为教学的管理者和具体的实施者,其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职机械设计实验课程的效果。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提高专业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机械课程建设的高速发展,通过不断的人员培训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机械高速发展对机械设计专业的高要求。这种梯队建设应重点强化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不断进取,不断更新个人的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培养优秀的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加大。机械设计基础作为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该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在教育教学中注入良好的实验教学对有效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不断优化课程理念,不断加大投入,优化实验课程建设,为课程实验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师资建设。通过建立多样、实践性强、创新性强的实验,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竺志超.机械原理教学及内容体系的创新[J].兵工高教研究,2002(3):31-34.

[2]吴蓁蓁.论创新的理论依据[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4(2).

作者:高鑫,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116052)。

机械基础教学改革范文第2篇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 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感兴趣的教师。我想这对我们教师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当前的核心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以“奇”激趣

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什么都好奇, 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 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变速机构时, 向同学们介绍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 经常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 根据路况使汽车行驶速度时快时慢, 有时还要把车向后倒。告诉学生驾驶员拨动拨杆的操作, 是在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转向。使学生感到很新奇,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以“疑”激趣

疑即疑难, 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提出疑难, 让学生去思考, 更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学习棘轮机构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 (1) 我们在骑自行车时, 脚踩自行车踏板向前行驶, 而反转踏板时, 自行车却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 (2) 卷扬机在提升货物之后, 尽管机器已经停止工作, 但货物却为什么不会下降, 而是稳稳地停在空中?一连串的疑问,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3 以“趣”激趣

“趣”, 既可活跃课堂, 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注意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一定沉浸于欢乐之中。槽轮机构是一种常用的间歇运动机构。在电影放映机上的卷片机构, 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 要求影片作间歇运动, 它采用四槽槽轮机构, 当传动轴带动圆销每转过一周, 槽轮相应地转过90°, 因此能使影片的画面作短暂的停留。使学生听了以后兴趣盎然。

2 运用类比, 突破难点,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不是孤立的, 教师应善于利用身边的“活材料”这个“媒介”, 通过类比, 启发联想, 以获得由此及彼, 融会贯通的教学结果。在差动螺旋传动的教学中, 我用这样一个实例:“在奔驰的列车车厢内乘坐甲乙两位同学, 设在某一时间间隔内, 火车向前方运动了3m, 而甲同学离开座位向火车前进的反方向运动了2m, 试问在此时间间隔内, 站在地面上的你认为甲乙两同学的位移为多少?方向如何?”经过启发、引导, 大家取得了一致看法。紧接着, 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我们把丝杆看作是列车, 活动螺母看作是甲同学, 现推导一下差动螺旋传动中活动螺母的位移公式”通过这样类比联想, 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有效地掌握知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启发诱导产生联想的过程中, 应科学地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 与抽象内容在原理上或形式上较为一致的事例, 是顺利达到预期效果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3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是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 而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学科。因此, 它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 理解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 较为抽象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 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 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行车是一种机构, 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 摩托车、电瓶车能实现能量转换, 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 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在学习导杆机构时, 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 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 来学习曲柄摇块机构, 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 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

3.2 进行现场参观教学

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 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 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 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 退刀时快, 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再如在讲授完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离合器、联轴器和制动器之后, 请工人师傅给予现场操作。教师边参观边讲解,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同时参观教学法还能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可谓是一举多得。

4 运用肢体语言,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其结果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排斥, 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多媒体和模型展示教学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直观感, 对学生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 但下课后, 学生就只能凭回忆去思考了。假如我们加上肢体语言上的教学, 它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身边。

在讲解渐开线齿廓的3个啮合特性时, 有些学生始终不能理解。教师就可以用自己双手的手指来演示齿轮传动, 学生不仅理解了渐开线齿廓的啮合具有传动的可分离性, 同时也了解了由于中心距的增大, 齿侧出现间隙, 在齿轮反转时易产生冲击。在理解齿廓间存在相对滑动, 教师可将一段事先准备好的薄粉笔绑在手指上, 这样在演示齿轮传动时, 在另一只手的手指上就留下了划痕。可见, 在齿轮传动时, 齿廓间存在相对滑动, 而且会引起齿轮的磨损, 同时学生理解了齿轮传动中顶隙的存在及顶隙的作用。或许这些肢体语言不完全科学, 但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 如果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能对专业驾轻就熟,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找出差距, 才能探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方法。

摘要:要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就要采用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总结教学实践。本人从兴趣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及肢体语言教学法等四方面着手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了教得活、学得活、用得上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兴趣,类比,实践,肢体语言

参考文献

[1]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基础教学改革范文第3篇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以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中职学校学生没有接触过生产实践,缺乏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师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为专业课以及就业打好基础。

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以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较多等特点。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差,又没有接触过生产实践,缺乏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方法不当,学生就容易出现对知识理解不透,上课不愿意听讲,久而久之,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使之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方法。

1 做好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犹如“抛砖引玉”中的“砖”,教师对新课导入做得好,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就会激发起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做好新课导入要求教师授课前认真备课,做好课堂设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使之富有启发性,通过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讲解螺纹连接知识时,提问学生:家里安装水管接水龙头时,要在接口处裹上一层白色的密封绳才不漏水,这是为什么?可以结合自行车介绍链传动;结合电影放映机介绍槽轮机构,等等。

2 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要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注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机械基础课程涉及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和机械的内部结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具、模型等,还可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运用动画、影视、图片等资料。

比如讲解平面四杆机构时,用模型演示什么是曲柄摇杆机构,什么是双曲柄机构,什么是双摇杆机构;再配合计算机大屏幕演示:家用缝纫机的脚踏板是曲柄摇杆机构;汽车门启闭机构是反向双曲柄机构;起重吊车是双摇杆机构。又如在讲解液压传动时,通过播放课件,在屏幕上可看见液压泵旋转及吸、压油过程;通过一个多彩鲜艳的动画演示液压传动全过程,再配上重点文字、声音的描述,增强学生对液压传动系统的感性认识,使难以讲授的课程内容简明易懂,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并和机械工业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到机械传动时,可带领学生参观实训车间进行现场教学,观察车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直观地观察到齿轮传动与变速的过程,充分感受机械传动的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

4 加强各门课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与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和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如在讲到轴时,以车床主轴箱为例并结合上述几门课程中的知识进行讲解。一个车床主轴箱就涵盖了以上几门课程的内容,涉及齿轮、轴、轴承、套等轴上零件的尺寸确定;这些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方法的选择;这些零件的结构图;这些零件的加工工艺;轴上零件装拆、轴承选择;轮系传动比和末轮转速计算;等等。通过对各门课程知识间的综合,将原本孤立的知识重新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学中要及时进行总结和测验

教师讲解完每个章节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出本章的主要内容,重难点是什么,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总结后要及时进行章节测验,在每一次小测验之后,针对大多数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再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一次测验,这样学生就会把上次的错误改正过来并知道自己错在了那里,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这样不但这次测验的成绩会变好,而且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也会明显增强。

6 分层次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学习

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的是初升高400多分考进学校的学生,有的是100多分入学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别较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学习效率。

7 结束语

提高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时,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根据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对象和条件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好机械基础课程,为其掌握专业知识以及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世维.机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6.

[2]张国红.走向知行合一:中职专业课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6-20.

[3]李洁.《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50-51.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学校)

机械基础教学改革范文第4篇

[摘 要] 在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将科研项目作为载体,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行提升,还可以夯实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对学生整体能力以及水平的提升很有益处。论文以水生植物打捞机构设计为例,在依托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希望可以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研项目;高职机械基础教学;水生植物打捞机构设计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9KY1316)

[作者简介] 贺敏超(1981—),男(壮族),广西百色人,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

在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来说,由于该课程知识理论较为庞大,教学的内容也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困惑以及迷茫的情况。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结合内容,将科研项目作为主要的载体,有效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

一、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必要性分析

在实际的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和开展阶段,将科研项目作为主要的载体,可以对学生教学参与积极性进行提升,让学生可以走入技术实践应用中,通过对科研项目的设计,保证学生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自身的能力。同时,由于高职机械基础教学的抽象性很强,所以针对某些问题,单单是依靠教师讲解是无法让学生深入领会的[1]。但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融入项目的设计以及实践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提升,问题的解决也会相对顺利。

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和开过程中,为了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水平可以得到根本性提升。那么教师就应该设法科研项目作为主要依托,合理开展教学工作。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将水生植物打捞机构设计作为主要的研究案例,具体分析如下:

(一)设计背景

现阶段,在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应用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单一性,主要就是以人工打捞为主,安全系数不高,工作效率也非常低。并且,针对市场上的水面漂浮物打捞设备而言,其需要人员驾驶打捞设备,安全隐患没有得到解决。并且设备笨重,转移不便。因而,在教学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制造一种遥控式水面漂浮物打捞机,操作者在岸上控制,设备在江河湖库水面根据控制要求打捞漂浮物,装满之后回到岸上卸下,再回到待清理区域工作。以保证可以有效地将工作人员作业的安全隐患全部清除,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2]。

(二)水生植物打捞机构设计方案

在对遥控式水面漂浮物(生活垃圾、水葫芦等)打捞设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方案具体如下:(1)设备遥控装置:在200米范围内能顺畅控制设备前进、后退等动作。(2)设备漂浮物收集机构设计:设备在水面作业区域能收集非水生植物类漂浮物,对水生植物类,该机构能完成将其切碎后再收集。(3)设备漂浮物传送机构设计:当设备收集机构收集到漂浮物后,通过传送机构传送至存储箱中。(4)设备自动卸货机构设计:当设备靠岸后,通过某种方式,自动将存储箱中的漂浮物卸至岸上。(5)设备动力系统设计:设备前进动力系统分析设计、各动作功能的动力传递系统分析设计。(6)设备控制电路系统设计:设备各相关传递机构的电路控制分析设计。

(三)设计项目的实施

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实地的展开调查,全面了解国内外关于水面漂浮物打捞设备的现状及相关研究,从中分析问题,总结优缺点。同时,针对一些应用较为合理的方式,可以借鉴以及应用。并且,依托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实训场地、学院新校区静湖水域,以及课题组成员极强的动手能力,试制一部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产品,通过3D建模,对设备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并通过调研—分析—设计—试制—装配—调试—改进—再调试,确保课题顺利完成。

(四)合理评价

在具体的教学中,若将科研项目作为载体,那么设计合理的评估手段是非常关键的。一般,合理的项目评价,可以第一时间记录项目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包括在本次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涵盖:遥控装置设计:要想在200米范围内能顺畅控制设备前进、后退等动作,就需要合理设计遥控装置,并能准确控制设备在待清理水域启动、停止收集机构、传递机构和卸货机构等。然后通过评估对方案进行修改,保证可以达到预期的标准[3]。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对每个阶段进行总结,了解设计以及实施期间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弥补漏洞,健全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注意事项分析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在具体高职机械基础教学进行阶段,教师应该在项目实施环节多加留意,以便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都能得到提升。

第一,项目的设置应该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在实际的高职机械基础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科研项目的设置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因为对于项目教学而言,其与常规的机械产生实践存在一定差异性,需要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出来,以便可以更好地对问题进行解决。所以,教师在进行项目设置阶段,应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增强,也可以有效地掌握知识点。

第二,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水平以及能力进行提升。在教学期间,如果将科研项目作为载体,那么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可以熟练的操作各种常见机械设备以及装置[4]。因此,教师应该具备主动更新自身观念以及水平的意识,主动适应当前教学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教学场所应该统筹协调。在进行高职机械基础教学期间,如果将科研项目作为载体,那么就一定会应用到很多的设备以及装置。所以,如果条件允许,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拆装实训室,将课题相关的设备以及装置等集中到实训室中。而如果条件不允许,院校可以将实训的过程进行分解,保证课题设计中的设备都可以是学校比较基础的设备,保证教学有效性以及合理性。

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具体的高职机械基础教学进行阶段,将科研项目作为主要的依托,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求,也可以对高职教师的整体劳动力进行释放,保证学生学习阶段能够充分地对自身主动性进行发挥,有效地对某个项目进行设计、拆分以及探索,以便在实现对机械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掌握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海秀.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8(21):86.

[2]何远方,刘华,王曙东,赵磊.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纺织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8,11(01):46-48.

[3]陈晓娟.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02):66.

[4]郭永凤.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湖南农机,2019,41(09):124-125.

机械基础教学改革范文第5篇

1授课内容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1.1 加强各部分内容内在联系启发思维

目前化工机械基础的教材包括了力学、材料、容器设计以及机械传 动等内容 ,这几部分 的内容既 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3]。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 ,既显得机械缺乏灵活性 ,也难明确讲授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融会贯通,限制了他们独立思考机会,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需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以讲授专业的工程实例为背景,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由于本课程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教材前边的力学以及材料的知识讲授是为后边的容器设计奠定基础, 因此,在讲授力学知识的时候,可以以设备容器设计为例简单地向学生讲授知识点,加深学生理解,而在讲到容器设计这一部分时,在深入讲解设计知识的同时,联系前边的力学知识,达到复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从而使得学生具备整体设计的思路,为即将要进行的课程设计和以后的毕业设计积累经验。此外,可以将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对比讲解,比较相似公式的不同之处,加深学生理解,避免大量冗长的推导过程,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1.2 合理简化内容详略得当

由于该课程设计的内容非常多,而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机械基础较为薄弱,在讲授本课的同时有可能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帮助学生的理解,这便使原本紧张的课时安排变得更加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授课内容需要适当,分清主次,注重一些实用内容的讲解,而对一些比较虚的公式以及一些概念可以进行简单讲解, 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如力学部分可以多安排一些课时,而对于相对容易的内容,如材料与焊接部分,可以采用课堂讲解并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授课,从而进行合理授课。

2授课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2.1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提高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黑板板书为主,教师可以通过手语、眼神等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向学生传达知识[4]。这种授课方法较为人性化,教师可以在黑板按步骤有条理地向学生演示,条理清晰,步骤分明,易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不仅可以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达,还可以用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加以教师的讲解可以达到以视觉和听觉双重途径传送知识的效果。但是传统的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也都有各自的缺点,传统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效率低,有时候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掌控不好课堂气氛,容易形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则容易造成信息量大,学生承受不了,理论公式演示步骤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肢体语言不够丰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少,不够人性化。

化工机械基础这门课本身既有大量的公式推导等理论内容,又有机械传动和容器设备的实际工程内容,因而可以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发挥这两种教学方法各自的特长。如在讲授到构件受力分析以及及变形形式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形状以及受力情况,在讲授容器设备和机械传动时,可以运用实物图片向学生展示, 将传统讲课的二维图形变为动态的三维图形,全方位地展示设备和零部件的结构;运用视频播放让学生理解设备的运作以及工作原理。对于重要的公式推导则可以通过黑板板书,放慢教学步骤,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

2.2 以实例或项目为题加强学生理解

根据化工机械基础的授课目的和主要任务,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工程中一些实例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于做过有关该课程项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结合具体项目讲解课程中有关知识点,从项目的任务、设计思路、所解决的相关问题、设计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项目的实施情况等,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有计划分步逐渐地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 考察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3.1 平时考察与考试相辅相成

由于化工机械基础的内容较多, 前后内容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一旦学生对前边力学知识的掌握不够,必然会影响到后边容器设计计算,而材料和焊接不熟悉,则会导致学生在材料选择和容器设计方面出现困难,因此,为打好基础必须加大对学生的平时考察,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知识,避免吃不透掌握不准的现象发生。平时考察的方法可以由课堂上或课堂下的练习题以及知识点的分组讨论等与平时有关该的课程任务组成, 同时将该部分的考察作为期末总成绩的30%计入,让学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3.2 考试多样化侧重有所不同

对于化工机械基础这样一门知识点非常多的课程, 很难用一张卷子将大部分知识点考察到, 因而需要对考试形式加以改变。可以将考试分为期中期末考试两次,期中考试着重对前边所学知识的考察,而期末考试着重考察课程的后半部分知识点,做到期中、期末考试侧重点各有不同, 从而考察整个课程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根据考察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考试形式分为开、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使考试多样化,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后立即遗忘的现象出现,而且还可以增加试卷命题的自由度, 大胆地出现过去考试试卷中不敢出现的需要应用复杂公式,计算所需的重要知识点也可以出现在考卷中,扩展考查范围;将过去对有限的知识点考查,转化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全面素质考查上来, 而且考试结果也将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最后达到对学生课程掌握考查的目的。

4结 语

化工机械基础多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以及机械设备设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讲授好本课程, 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常规思维,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考察方法,与实际工程相联系,从各方面启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化工机械基础是非机械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分析了化工机械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改革思路,以期为化工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机械基础教学改革范文第6篇

摘 要:文章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特点着眼,分析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资源库平台的机械制图创新教学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实施成效。

关键词:机械制图;资源库;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资源库建设正成为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就高等教育的资源建设来说,开发一批卓有成效的资源库,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1]。

一、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特点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等重要任务。机械制图课程是理工科大学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包含的知识点众多。如何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新时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来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

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对于教师来说,目前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单一,大多数学校都采用的是板书、模型和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途径、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只能通过课堂教师的教学,而对于自身兴趣的发展没有一个良好的途径。

探索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为根本目的,构架出实时高效、信息共享、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技术和管理先进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一直是机械制图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资源库平台下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目前,同类大部分高校的机械制图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或传统教学和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还有部分院校采取通过网络建立课程网站提供教学资源的课外辅助教学模式,但却没有使用以丰富的资源库为平台下的实时教学模式,而且资源库平台的应用不受有无网络条件的限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鉴于资源库平台下的教学模式优点和对制图课程教学发展的前瞻性,探索并建立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下以资源库为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必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机械制图教学资源库的功能模块

1.机械制图国家标准资源库。在设计和绘制机械图样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有关的技术标准,这是本学科特别强调规范性、标准性的原因。

在教学中,由于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有些新标准尚未及时反映到教材中,部分章节可能会同时使用新、旧两种标准。

在生产中,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中国在世界大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与各国间的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更加频繁,为了与世界接轨,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作用便显得尤其重要。

针对目前机械制图中新旧国家标准混用的问题,认真总结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修订和发展,归纳探讨机械制图课程中所涉及的国家标准,对正确学习和把握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国家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搜集现行机械制图国家相关标准,并分类整理。按照最新国家标准修订、编写教材,并对选用教材进行新标准补充,从教学资源上解决机械制图教学在标准使用上的滞后性问题。通过对学生的教学与培训,结合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统一应用新的国家标准,缩小甚至消除目前产学差异性。以高校为载体,建立起培训、讲座等制图新标准的传播及普及方式[2-3]。

2.机械制图教学图样资源库。绘制教学相关二维和三维图样,搜集生产实例。应用三维绘图软件创建制图实体模型库。三维实体模型库在教学中的应用完全可以改善传统教具的缺点;模型库中的模型不仅形象逼真、色彩丰富,而且能将复杂形体的内腔随意剖切开来动态展示,对于装配体中零件之间的连接、装配关系也可充分地展示出来,并能进行装拆动画演示,使教学中的知识难点更加清晰、生动、形象。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要求调整现有的模型,充分满足了教学中对模型种类及数量的需要。

3.机械制图教学CAI课件资源库。制作出与教学同步的课件,使用方便。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作图、模型演示、挂图、教材等,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现代制图教学的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图表、动静态图像、视频等集成在一起,构成教学软件,产生生动、形象、真实、直观,色彩丰富的动静态画面,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目前机械制图课程面临学时数减少、信息量却更为丰富的局面,CAI课件资源库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4-5]。

4.机械制图习题学习资源库。如何利用现有的习题和考试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机械制图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之一,以习题库的试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采取集体讨论法或者自主授课法进行学习,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使用资源库内的习题资源,一方面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具有指导性的自学,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章节进行练习;此外还可以按照指定的组卷参数形成试卷进行自测练习。

(二)资源库平台下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实效

1.教学资源库的教学素材丰富、新颖,既有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标准等)、图样(二维、三维)、习题(教材以外),又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手段,优化了教学资源,改善了教学条件。

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技能。资源库的各种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规范而有弹性的参考,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新方法。

3.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资源库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易自学、易操作的学习环境,从以课堂学习为主,转变为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相辅相成,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和解决问题的需求。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双管齐下的学习方式,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同时,资源库中具有大量教材以外的教学内容、图样、习题,克服了只依靠教材授课的教学形式单一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促进了课程建设与发展。教学资源库既是课程建设与发展产物,又对课程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具有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一个学科资源库的建立、使用可带动其他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6-7]。

对于教师,课前可以辅助备课;课中可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课后利用平台布置作业,开展讲座等教研活动。

对于学生,课前可以利用资源库进行预习新课;课中更生动形象地接受知识;课后根据个人兴趣进行知识拓展、问题研究。

通过建立以资源库为平台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图样、习题,探究新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技能,丰富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共享性,拓宽其他学科的教学思路,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国红,吴伶琳.高职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韩淑洁.“机械制图”课程中国家标准的应用[J].科技信

息,2010,(23).

[3]许宝华,竺铭浩,刘旭.我国《机械制图》标准存在问题及

建议[J].中国标准化,2008,(12).

[4]徐丽珍.基于云计算的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J].计算机时代,2012,(6).

[5]吴卓.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J].工程图学学

报,2001,(2).

[6]谭爱红.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制图教学研究

[J].工程图学学报,2002,(1).

[7]谭建荣,张树有,陆国栋.图学基础教育[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9:2-12.

上一篇:教学工作视导汇报范文下一篇:局宪法日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