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价值范文

2023-09-22

企业经济价值范文第1篇

一、网络创新的构架

(一) 互联网经经济下的核心企业

如今的互联网经济时代, 需要核心企业作为有效的竞争平台的组织者, 并且能够引导各种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战略的实施,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核心企业已成经为领导者, 核心企业的战略决策之所以至关重要, 是因为产业地位与企业创新之间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存在着很大的反比例关系, 企业在传统的经营模式里, 只要创新价值, 网络就可以了, 核心企业之所以在网络经济的条件下担任重要的引领责任, 是由于新的经济环境给企业造成了更多重要的挫折机会, 比如商业模式的网络创新过程中包所含的很大的威胁性, 如果新的商业模式顺应经济的发展趋势, 那么就的商业模式就会失去原本的作用, 例如, 我们所熟悉的当当网在网上的图书销售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图书销售, 所以在引领价值网络创新的过程中, 核心企业应该创新理念和目标, 也就是说核心企业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 需要在应用价值网络本身的技术和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更新, 根据有关的调查表明, 如果想要产业结构的束缚, 就必须重新构建相关的产业链以及供应链等, 而且要在节点企业的吸纳过程中充分考察战略资源和创新能力, 还要通过设立科学的机制来鼓励信息和交易的互动。

(二) 互联网经济下的节点企业

价值网络模块化的出现是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价值网络的模块化可以将复杂网络环境中的系统分成不同的模块, 并以最快的速度对各模块进行重组, 然后发挥重要的功能, 进而提高整个网络的核心竞争力, 还可在某一领域中占领独特的优势, 如果经营者在经营的过程中发现从多个领域中取得经济效益时, 可以利用模块的可重组和拆分的功能将自己的经营放在其中一个领域之中。创新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模块化不但可以提高经营领域中的专业性, 还可以减少分工中过多的成本, 伴随着模块的不断发展, 网络型的生产方式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模块供应商, 优化模块的创新途径也随之增多, 如果优化单个模块, 就需要供应商提供完整的方案, 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该模块的整个功能, 由于单个模块中也会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技术, 所以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创新的产生, 进而价值网络的竞争力也随之提高。

二、网络创新的途径

(一) 网络创新途径的制度

价值网络的创新能力与网络制度的有效创新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网络制度的有效创新主要表现在治理方面, 调整好不同节点企业在不同环境中有效调整之间的关系, 可以有效提高价值网络的效率, 在网络的创新中, 应把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在充分掌握其内容的基础上, 比如, 详细的了解交叉持股、长期合同以及共同投资等方面后, 就可以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的构建以及引领互联网组织, 同时应该清楚, 构建的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会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是单一的企业, 将会无法进行有效的利润衡量, 更不可能促进经济利益的快速发展, 就会出现鼓励制度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与此同时, 如果企业职工拥有很高的创造性思维, 也可以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更快更好, 互联网经济的模块化可以让企业经营者在更好的地位上快速的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 不仅要经常鼓励职工不断大胆创新, 还要在先进的内部制服下将培训机会和优质资源提供给相应的员工, 为了给员工提供更好的自主创业条件, 可以为优秀的员工提供保险, 如果创业失败也可以返回企业重新工作。

(二) 网络创新途径的管理

对于价值网络, 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第一, 对大数据的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各种各样的数据层出不穷, 如果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 这样既可以及时提供给用户各种信息, 又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就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进行大数据的创新中, 不仅要对单个的社会经济主体, 还要对企业价值网络创新价值主张以及业务流程等, 同时, 核心企业在进行大数据的创新中依然位于引领地位。第二, 在互联网的管理方面, 互联网在经济运转形势进行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使现阶段信息的传递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 在云计算和云储存方面更是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数据和信息能够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进行有效的交换, 在根本上提高了竞争力。当今的互联网管理创新主要包括职能控制、识别以及运用等。价值网络在运行中的高效率, 推动了成果的创新和经济的高效益。

三、结语

互联网经济影响着企业在实施价值网络的运营, 随着信息的发展, 逐渐出现了跨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管理, 社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越发显著。

摘要:互联网经济实质上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衍生的各种经济活动总和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 如果依靠传统的互联网经营方式将会无法跟上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主体在日常经营的发展步伐, 新时期的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网络建设以及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 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并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 当今的互联网经济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前途, 现阶段的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更需要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创新,创新构架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阎东升.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7 (8) .

企业经济价值范文第2篇

1. 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1 目标成本管理概况

目标成本指的是企业对产品生产完成之前所做的相应预算, 一般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 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管理方法。目标成本是除去完成产品生产后的目标利润后的预算成本。通过对目标成本的认真落实、总结分析、有效控制及考查考核等, 实现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为更好地发挥目标成本管理的优势, 企业需要制定奋斗目标, 动员企业的各个部门、员工积极地参与其中, 以奋斗目标要求自己, 规划和控制支出费用, 节约不必要的开支, 降低成本。想要真正实现目标成本管理, 不仅需要实现成本目标、销售目标, 还要完成相应的质量目标和技术目标, 这样才能使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所发展。因此,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 制定实现措施, 更好地实现目标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

1.2 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作用

企业经济发展就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 产品成本是指在生产销售中所产生的必须支出及相应的劳动力的消耗。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 如果生产产品的费用很高, 入不敷出, 企业资金周转链断开, 将会面临破产倒闭, 所以严格控制成本, 最大力度的降低成本, 使企业利润上升, 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的奋斗目标不仅是代表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更是一个企业的思想文化和经营内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目标, 目标成本管理就是在保证低成本的经营活动, 从而实现企业效益, 提高企业竞争力。

2. 实现目标成本管理的措施

2.1 更新观念, 细化管理, 树立成本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成本成为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更新观念, 树立全体的成本意识, 树立新管理、新控制的观念, 提高员工素质, 以降低成本为己任, 作出自己的努力。同时还要细化企业财务管理, 明确各个管理层的管理范围和责任职责, 逐级明确成本计划, 实施多层次的目标成本管理, 使产品支出透明化, 树立职工的节约意识。实施奖惩措施, 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有助于进一步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新观念是企业的发展动力, 新管理是企业实现效益的方法, 成本意识是企业的指导思想, 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 加强员工主人翁意识, 更好地服务于目标成本管理。

2.2 完善成本预算制度和控制制度

为了进一步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应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合适的成本核算体系。企业内部之间的产品或劳务往来, 都应以市场价格为标准进行规定。根据市场价格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内部价格, 减少之间的差距。严格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缩短价格差距, 为目标成本考核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企业要对制定的目标成本进行分析, 并监督实际成本的产生, 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 企业需要根据组成结构, 将责任划分到各个部门, 并记录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消耗, 如果出现与目标成本不符合的现象, 就需要对实际生产消耗进行核对, 查找原因, 解决问题。

2.3 制定相关的基础工作制度

实现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工作量十分艰巨的任务, 不仅需要处理各种基础数据, 还要将这些数据信息准确、完整、快速的报送, 这就要求企业具有相关的基础制度来监督工作。更好地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要从基础分析制度出发, 认真分析财务管理, 及时的通报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消耗和完成情况, 便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进行进一步研究, 更合理地分配资源。分析制度可以对生产经营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实现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

3. 结束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 企业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制度的完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目标成本管理, 为了提高企业效益, 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就需要有强有力的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艰苦的工作, 需要企业的全体树立成本观念, 齐心协力完成这项工作。积极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将会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经济管理成为重中之重, 尤其是成本管理, 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 成本管理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内容, 运用有效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 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还有助于加快企业的总体经济发展。本文从实际出发, 总结分析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目标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 然后从现实概况出发, 加强员工节约意识, 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经济,财务管理,重要应用,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庄志凯.浅析目前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新财经, 2011 (7)

企业经济价值范文第3篇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丰富的内在价值。本文从逻辑视角出发,探究其思想价值。从生态出发挖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彰显“两山论”的理论导向价值;从人与自然关系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有机统一;从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中挖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民本价值,彰显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达到生态为民、生态利民和生态惠民的目标;从人类永续发展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价值,特别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民本价值和世界价值的内在关系,可知这四个价值密不可分,层层递进。实现经济、生态、民本价值的统一,同时兼顾世界价值,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基础,也形成了其思想价值的内在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及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研究其内在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字: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民本特质;价值邏辑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102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论述,熔铸于中华优秀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深厚历史积淀,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观念,形成于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等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立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着眼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教训,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思想的优秀成果,具有强烈的人民意识和家国情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也为既希望发展本国经济又希望保护生态环境的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产生了新发展观,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追求,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互利共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目标。传统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厚道的发展观,突出表现在“对自然的不厚道(对自然的疯狂榨取)、对他人的不厚道(贫富鸿沟的产生)、对后代的不厚道(严重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2]。习近平在长期工作中,逐渐意识到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需要协调好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由此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实现生态治理的有效性,坚持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协调统一的发展之路。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浙江省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8月24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文章,提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4]153这是习近平首次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进行明确的阐释。在不同场合,习近平反复强调“两山论”。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山论”的关系中,只要“金山银山”就是“竭泽而渔”,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搞GDP崇拜;只要“绿水青山”就是“缘木求鱼”,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历史的倒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唇齿相依、不可割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不能拿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不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也不能拿金山银山换绿水青山,先污染后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不要经济、因噎废食,让人类文明退回到原始状态,而是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老路,更不能走只污染不治理的邪路,要走绿色发展的新路,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自然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自然界蕴涵的天然资源是满足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而且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指导经济发展,忽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肆意破坏生态系统,就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惩罚。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5]第二,保护环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多次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6],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此外,他还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时刻提醒人们,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也深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这就造成竭泽而渔的后果。因此,面向未来,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在实现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两山论”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国推进生态治理、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习近平“两山论”的提出,深刻表明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可以协调从而实现统一的,即做到“在保护中进行发展、在发展中不忘保护”[8]。“两山论”思想是对马克思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价值,为我国新时代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他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和实践积累中亲身感悟与学习思考的结晶。2004年,习近平在浙江主政时,曾明确提出:“在全社会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4]48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以正确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最终满足人民对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期望。此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点,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与更替产生重大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益于解决生态难题,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目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间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而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突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强调人在自然之中,只有形成生命共同体意识,才能彻底消解人与自然间的主奴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真正意义的和解。人和自然关系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财富积累)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更是形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代代相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如果坚守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夸大人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为人类可以主宰自然、统治自然,就会引起人的欲望无限膨胀,造成人类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肆意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后果,这就严重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如习近平所提到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10]因此我們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首先要承认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人要依靠自然,就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的价值,以道德情怀自觉关爱生命和自然,挖掘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内涵。顺应自然,就是要自觉遵守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的运动、变化、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保护自然,就是要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与地球上的生命个体共存共荣。人们要时刻牢记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把保护自然作为人的天性,以保护自然的整体利益来保护整个地球家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互利共赢的有机整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利害关系概括为构建生命共同体,“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11]。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1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解决当前严重的生态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三、民本价值:满足人民的生态福祉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思想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中心任务。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我们党始终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不再局限于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13]21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界,只有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并遵循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转换的顺利进行,保证人类生命有机体的正常运转,才能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物质资料、保障基本的物质民生”[14],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无法得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此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经提到,当人“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5],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类的有机延伸,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离开自然而独立存在,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更会影响到人类的永续发展。此外,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会限制人们的生产活动,还会诱发自然灾害,引发各种疾病,严重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16]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各种物质资料,并不断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生态思想的扬弃,形成了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7]11当前,人民逐渐由追求温饱转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人民关心饮水安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并且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是回应人民群众的心声,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统筹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福祉为内容的三维绿色发展观为引领”[18],大力推进生态领域的民生发展。他多次指出:“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19]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态福祉,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价值导向,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生动体现,更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其在生态文明实践中的体现就是“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20],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文明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以老乡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标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生态福祉的价值追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明确的价值旨归,把满足人民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強烈的使命担当精神,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恪守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本特质,人民情怀更是其思想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四、世界价值: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

人类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时,也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桎梏。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勇于承担应尽的责任,在国际社会上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1]256当前,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面对,需要全人类携手共同应对,通过互利互惠、平等协商、沟通对话的方式,建立合作共赢、公正公平的国际生态治理秩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为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动各国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不仅为我国破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且为世界各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现阶段,我国要解决好主要矛盾就离不开对生态破坏的治理;要解决国际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就要解决好人类生存面临的生态危机。当前,中国在解决世界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担当,充分彰显了我国在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其他国家的称赞。当前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已取得成效,建立了生态经济示范区,特别是对大江大河治理的成效突出,等等。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此外,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的命运系于地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致力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共创地球美好家园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22]。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地球美好家园、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历史重任”[23],各国人民要积极担责与贡献力量,更要加深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系统理解,以便更好地解决全球的生态危机。

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国际环境正义。为了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习近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审视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世界各国要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不能抱有多占便宜少吃亏、不承担或少承担责任的态度,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21]291,共担生态治理的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坚持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共同责任,因为地球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为了保护这个家园,世界各国理应通力合作、同舟共济。其次要坚持“有区别”的责任,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实事求是地考虑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差异性,更要考虑各国在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以往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程度等实际区别。从历史发展来看,造成今天环境状况的主要肇事者恰恰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理应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此外,环境正义不仅包括共同责任原则,还包括差异性正义原则。只有坚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和衷共济、权责共担,才能满足世界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各国需要携手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7]58-59。在推进生态治理中,要求“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上充分体现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的对等性”[24],积极担当,发挥各自优势,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贡献力量。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责任,加快构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坚固长城,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13]123,中国已成为解决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能够指导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开拓了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携手共建人类美好的生态新家园。

五、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的价值原则。我们要从理论角度和实践维度大力弘扬其科学的指导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价值,主要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民本价值和世界价值四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既要正确看待经济的生态价值,又要处理好生态的经济价值,因而明确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4]153在建设“绿水青山”中实现“金山银山”,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其次,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要兼顾民本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我们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生态文明建设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最后,探析人类永续发展的世界价值,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提出构建绿色生命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遵守各国间的生态正义原则,开创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天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2.

[2] 陈宗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66.

[3]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N].光明日报,2013-09-08(01).

[4]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3.

[6] 王磊,肖安宝.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J].理论导刊,2015(12):64-66,73.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8] 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17):17-19.

[9] 龚天平,饶婷.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环境正义意蕴[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20(1):5-13.

[10]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2).

[11]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光明日报,2018-06-04(11).

[12] 陈雄,吕立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J].红旗文稿,2019(16):25-26.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 张乾元,赵阳.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26-34,2.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16]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1).

[1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 万健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特质、价值指向与形态实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5):44-49,87.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6.

[21]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2] 耿步健,仇竹妮.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J].财经问题研究,2018(7):23-29.

[23] 耿步健,葛琰芸.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内涵及意义[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5):22-27,105-106.

[24] 向玉乔.国家治理的伦理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16(5):120-135.

(责任编辑   古   东)

Value Logic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ao Xupeng ,Chen Dong

(Marxism Institute,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ey word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 people?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value logic

企业经济价值范文第4篇

【摘要】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公允价值会计备受争议。本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了基于决策有用观的公允价值的运用以及经营环境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局限性以及公允价值在美国应用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

【关键词】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一直是会计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它已突破了专业领域的讨论,成为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论的热点。公允价值是导致危机的引线还是衡量风险的利剑?是会在争议中消失还是将在危机中重生?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如何思辨?

一、公允价值之争的背景

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备受争议。为什么之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剑的公允价值会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被指责为导火线?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金融界的应用具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公允价值”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由于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而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许多人对历史成本会计的有用性产生了怀疑,因为许多破产之后的金融机构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他们对外披露的超出资本管制要求的资产净值仍然为正。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引入并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进行金融资产的计量,美国金融界希望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公允地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虽然公允价值的应用获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然而围绕公允价值的争论却没有停止过。各个指南之间的差异产生了应用上的不一致,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SFASl57应运而生,并为多方所接受,为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披露提供了统一框架。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关公允价值的争论又被推到了风浪之上。

在金融危机期间,金融实务界以及一些政界要员站在了攻击者一方,对公允价值大加指责,并给美国国会施加政治压力,要求停止运用公允价值。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站在了守擂方,面对各种指责和压力,极力维护公允价值会计的地位。金融危机下美国各方对公允价值的反映如表1所示:

SEC的调查报告使这场争论暂告一个段落,但这绝不是关于公允价值讨论的句点。危机中孕育变革,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们重新思考关于公允价值的科学性、缺陷及其改进等问题。

二、公允价值:“决策有用”观的选择

核算是会计的核心内容,而计量属性是核算的基础。长期以来,历史成本计量一直作为最主要的计量模式而在会计核算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利率、汇率、大宗商品及金融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不确定,这一传统计量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历史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已不能如实反映报告日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会计信息,也无法反映市场价格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而公允价值计量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具有反映现在和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尽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饱受争议,FASB和IASC在坚持公允价值方面也不断进行着让步,但公允价值准则依然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目标要求。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会计所能够提供的信息要满足“决策有用观”的目标,这既是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先决条件,也是会计目标对计量方式的选择。如何使会计计量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投资、信贷等活动更为有用的信息,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会计计量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尤其随着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会计目标,更多地倾向于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这种转变也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动摇。因此在实践中,SFAS、IAS以及中国会计准则都陆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下的科学选择。

另外,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也要求公允价值在计量方面不断发挥优势,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能够满足“决策有用观”的需要。从公允价值产生的历史来看,相对于传统的计量模式其更适用于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如果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现实价值,而公允价值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所处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对会计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金融资产的计量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在及时反映金融工具价值的走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揭示蕴藏的潜在风险,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这也是在新经济环境下满足会计“决策有用观”的必然选择。

不能简单地因为金融危机而否定公允价值计量,危机不是永远的,它只是经济发展周期的特殊阶段。当经济走出危局进入正常发展阶段的时候,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还会使公允价值发挥出其在价值计量中的优势。

三、公允价值在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

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很多质疑。引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次贷危机,其实质是因为放贷过松、风险管理不足,而非公允价值本身。但是透过危机,我们也看到了公允价值在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

(一)公允价值的顺周期问题

经济周期通常会依次经历发展、顶峰、衰退和触底反弹这四个阶段。从经济的发展周期来看,公允价值会计具有助长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尤其在经济周期中的特殊阶段或者临界拐点处,公允价值计量有一个放大的作用。公允价值使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或者收缩速度加快,导致盲目的不顾后果的行为产生,从而促使泡沫膨胀或萧条加剧。正如法国银行联合会曾警告的,公允价值计量在泡沫时期可以增强幸福感,在危机时期会使恐慌情绪不断升级。所以,在公允价值运用中要考虑和解决其存在的顺周期问题。

(二)公允价值受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公允价值应用受到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如果市场处于正常状况,市场价格就比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过去价格更具意义。但是市场一旦失灵,在极度恐慌情绪弥漫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就并非理性的了。公允价值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序的市场交易。2008年9月30日,SEC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放松了157号准则的规定。FCAG ① 就此问题展开了多次磋商,在2009年召开的会议中强调:需要在特定情况下确定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南。市场不是万能的,如果一个流动性和有序的金融市场条件已不具备,那么按报告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只反映了偏离均衡价值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其实并不公允。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

公允价值的计量离不开基础数据,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相关性以及恰当性等方面则需要相应的职业判断。职业判断是公允价值计量中必要的操作手段,但是职业判断也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而且,不同的估计方法以及模型选择也使公允价值计量缺乏一定的可比性。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职业判断进行了说明,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强调:“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的限制条件,要求企业在确认公允价值时遵从客观依据,确保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允许企业因过多运用职业判断而增大公允价值确定的随意性”,以求在公允价值应用中减少不确定性。

四、启示与借鉴

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之一,这也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否在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一直以来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经验,确立了公允价值的应用,也使公允价值之争暂告段落。然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又使公允价值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借鉴美国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进行金融市场建设,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我国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还没出现西方国家面临的尴尬处境。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化解金融风险,才能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强调“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的限制条件,明确了非活跃市场下或仅考虑估值技术更公允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在我国目前稳定的金融环境中,这个框架能够满足我国资本市场的计量要求。然而,从长远来看,只有建立健全稳定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才能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制定公允价值估价指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国际会计准则39号以及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都对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进行了排序:即第一级市价法,适用于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第二级参照法,适用于不存在活跃市场,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它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确定。第三级估值法,适用于不存在活跃市场,也不满足参照法的两个条件的,采用合理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三个层次在实际运用中,分别从第一层次开始,按顺序依次进行选择。显然,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属于最佳估价模式,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如果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无法进行估价,则要应用第三层次,即利用股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在实务中也是难于操作并广受争议的一个层次。选用估值模型、确定模型参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估算的公允价值准确性、合理性对该公司利润的真实性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其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较慢,估值技术也不够成熟,所以在公允价值估价方面尚需要一个完整的指引,以指导估值模型的选用、模型参数的确定等具体的工作,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与国际准则制定机构的沟通协作,争取准则制定的话语权

我国2006年颁布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包括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很多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这次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会计面临很多争议,同时也使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面临很多压力。面临来自各方的争议,FASB和IASC也都在不断松动其观点,FASB于2009年3月17日,发布了《决定市场是否非活跃和交易是否非贱价急售》、《非暂时性减值的确认和列报》两项征求意见稿,其规定显然是妥协的产物。征求意见稿为企业判断非活跃市场和贱价急售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这必将降低会计信息的一致性,无益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征求意见稿的实施会影响国际上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方向,如果美国的新准则获准通过,也将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为此,我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密切跟踪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发展方向,与国际上的准则制定机构保持沟通协作,争取在准则制定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四)加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建设

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文件,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规定散见于各具体准则中。上市公司对于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缺少统一的披露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照搬准则的原则性条款,自主披露意愿不强,这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所以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应是谨慎基础上的进一步加以规范。另外,我国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这也影响到公允价值计量的质量。所以,只有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披露的质量,提供更加真实、及时、全面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内控和管理,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质量。

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因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缺损,而非公允价值本身。然而,危机孕育着变革。如果公允价值计量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而有所完善和推进,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7-14.

[2] 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8,(10):19-24.

[3] 徐水生.坚持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J]. 金融会计, 2009,(2):10-13.

[4]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 2006. SFAS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http://www.fasb.org//home.htm.

[5]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 2006. Discussion Paper Fair Value Measurement,http://www.iasb.org/home.htm.

企业经济价值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基础设施项目引入PPP模式并不断实践和探索,政府相关部门及业内人士逐步对PPP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模式框架也逐步完善,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特殊国情,新一轮PPP模式的引入热潮,已经不仅仅是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而是上升为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的革新,所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引入PPP模式是必要的。文章提出PPP核心价值体系,以区域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指导PPP模式的“中国式”引入。

关键词:PPP模式;区域发展;基础设施;核心价值;战略理念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中引入社会资本,不仅使政府财政压力得以缓解,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也是政府相关部门长期倡导的政府投融资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更是明确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于运营”。4月2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等方面,首批推出80个符合规划布局要求、有利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营运。各地政府及各省财政部也积极响应此举改革,着手加强引入PPP融资模式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筹备或实施。不难看出,PPP模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度重新出现在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的潮流中。

1 PPP概念及核心价值

关于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的概念,业界目前仍然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不同的学者、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比较众多学者的观点,再结合我国特殊国情,笔者较为认可贾康老师给出的定义:所谓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其管理模式包含与此相符的诸多具体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和管理过程,可以在不排除并适当满足私人部门的投资营利目标的同时,为社会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上述定义,笔者提出了PPP的核心价值,即“带来利益”和“提供服务”。所谓“带来利益”,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体现在民营部门,他们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基于有利可图,这是带来“利”;二是体现在政府公共部门,引入民间资本能很好地分担财政压力,使融资渠道多元化,这是带来“益”。上述的“利”与“益”虽然针对不同的主体,但它们相辅相成,所以第一个核心价值体现在PPP模式使利益最大化。所谓“提供服务”,则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前两个层次针对的主体和第一个核心价值一样,分别体现在政府公共部门和民营部门,前一个在于“义务”,这是公共部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后一个在于“责任”,这是“利”的必然产物,利之驱使;而第三个层次则在于服务的受益者,即普通百姓,也是主要消费者,因为只有享受到了舒适便捷的服务,才有稳定的资金流。而恰恰是这第三个层次的含义,又回到了第一个核心价值的动因上。核心价值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核心价值体系坐标图

由图1可知,利益最大化区域的大小,取决于两大核心价值(三个主要层次)的靠拢。当服务质量不断改善,相应也会提高建设运营成本,所以不能无限制的提高;民营部门“利”的增加也是有限度的,不然势必降低服务质量;同样,公共部门的“益”超过一定水平,也会因此导致为了政绩盲目兴建,破坏整个核心价值

体系。

2 区域发展战略理念和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立了很多区域性经济合作区,较大的有泛珠三角、长江三角洲、辽中南经济合作区等;跨度较小、融合程度较高的有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省内区域联盟。区域发展战略旨在使区域发展达到最佳效率和最优状态,推动区域内各城市有序、快速发展,以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互利共赢为目的,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导向等方式使三市资源有效整合、配置优化、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区域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共同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配置优化和联动互补是区域发展的主要表现;三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导向的合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实践和落实,我国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不小的成就。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需求,覃成林教授在2005年提出了区域发展战略转型的基本内涵,即选择若干大都市区或者增长核心区,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成为带动相关大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全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国家级区域经济增长极。而预期目标如下:第一,能较好地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第二,能较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能较好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 区域发展理念对PPP成功引入的必要性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而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人们通常会认可好的基础决定好的上层建筑,而本文将从上层定位出发,来指导基础的良好建设。原因在于:(1)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长久性等特点,以区域发展为前提的视角进行前期规划及决策至关重要;(2)PPP模式的内涵及目标与区域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可以此借鉴,相互促进;(3)以区域发展理念作为主体原则,以和谐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可最大限度地拉拢PPP核心价值体系的两大核心价值(三大主要层次),如图1坐标原点所示。区域发展理念不仅对PPP模式的引入有必要性,也对所有的公共投资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刘迎霞和覃成林教授在其研究中也表明:将政府的公共投资与区域发展有效结合,培育区域发展热点,通过区域之间的传导机制形成互动发展,加快国内经济大循环,不失为一项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全局性策略。

4 以区域发展视角引入PPP与常规视角引入PPP的比较

一个较高、较好的出发点,往往是项目成功的先决条件。基于PPP模式和基础设施的特性,更应强调好的出发点和总体原则,否则不仅仅是个体项目的失败,更是影响、制约社会的良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对不同视角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以区域发展视角引入PPP的重要性。

4.1 动因比较

常规视角引入PPP的动因大致可分为三点:(1)垄断势力与低效率;(2)财政困境;(3)监管失灵,而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财政困境。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政府通常对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采取密度极高的监管,价格完全脱离于成本和市场需求,且价格的调整与变动需要经过较为严格的政府监管程序和繁琐的讨价还价过程来确定,因而市政公用事业长期处于低价格、高成本的运营条件下,企业的政策性亏损甚为严重。虽然PPP模式的引入能很好地缓解财政压力,吸引民间资本拓宽融资渠道,但决策阶段的动因选择上,财政问题绝不能作为核心动因,不然会忽略整体发展,影响可行性分析的结果。

区域发展视角引入PPP在动因选择上则以区域和谐发展为原则,单个项目的盈亏不再是引入PPP模式的最主要因数,更多的应对该项目的实施和运营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的带动和实现区域发展战略意义的提升。

另外应该说明的是,以区域发展的视角引入PPP,不是说就不考虑基本的财政能力,而是相关参与主体在动因选择上的侧重点,全方位地分析PPP引入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实现区域性发展都打下良好基础。

4.2 风险分担比较

对于PPP模式的风险分担原则,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比较达成共识的准则包括:(1)风险应该由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而控制力的概念则包括是否完全理解所要承担的风险、能否预见风险、能否正确评估风险对项目的影响、能否控制风险的发生、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否管理风险和风险事件发生后能否处理风险带来的危害;(2)风险分担与所获得的收益匹配;(3)有承担风险的意愿。

然而风险分担并不存在绝对的原则,而是应该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双方对风险的态度和项目的具体条件。正因为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需要参与主体的沟通与协商,那么意见分歧就很频繁,如果还是站在各自的立场,势必会影响整个PPP项目的实施。若以区域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PPP核心价值体系(图1)不难看出,当PPP的引入是符合区域发展要求时,公共部门的“益”(Z点)将沿z轴正方向移动,若始于利益最大化状态,那么最大化区域将逐渐变小。公共部门为了项目利益最大化,必须承担让Z点负方向移动的因素,那就是风险。公共部门以区域发展的视角出发,基于PPP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地认识风险分担的实质,摒弃之前只图利益,不愿摊风险的思想。只有这样,PPP项目才能更加健康有效地实施运营下去,PPP的引入对我国区域发展才更具意义。

4.3 最终效益比较

以实际案例作进行比较。以北京地铁为例,每年的亏损额在4亿元左右,所产生的亏损均由北京市以财政补贴的形式补平。即便如此,为维持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正常进行,北京市政府仍承诺,2008~2015年每年拿出100亿元作为地铁专项建设资金,2016~2035年每年拿出60亿~100亿元用于地铁融资的还本付息。而港铁集团,作为全球为数不多可以盈利的地铁公司,他们的“港铁模式”被众多学者研究。先抛开体制等客观因素,“港铁模式”的成功很大原因在于其成功运用了TOD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交导向型开发),充分体现了以区域发展为目标的重要思想,最终的效益差异也就显而易见。

综合上述比较,以区域发展视角引入PPP其整体效果明显优越于常规视角,如表1:

表1

区域发展视角 常规视角

动因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主 缓解财政压力为主

风险分担 主动承担相应风险 争利避险

最终效益 长期效益 短期效益

5 结语

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PPP模式的运用,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是城市化进程的根本,以区域发展的视角引领城市化进程从而引领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方针显得格外重要。PPP模式本身的核心价值也需要这样前瞻性的视角理念才能完全释放出来。所以,以区域发展视角引入PPP模式在基础设施的运用,不仅仅是基础设施项目成败的关键,也是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4-04/24/content_2665567.htm.

[2] 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机制: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模式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8(1).

[3] 覃成林.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转型与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J].中州学刊,2006,1(1).

[4] 李明哲.PPP的认识误区与公共服务改革[J].技术经济,2012,31(6).

作者简介:汤晓宇(1991-),男,重庆人,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责任编辑:周 琼)

企业经济价值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从知识管理的发展与重要性展开论述,说明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应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管理知识的能力处于企业战略的中心,拥有高超的驾驭知识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企业战略

对知识的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隱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

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企业创新,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二)知识管理也是网路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

所谓知识管理是在企业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企业的知识成为企业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市场的变迁。

(三)知识管理是技术,因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依赖于知识管理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知识收集分类存储标记技术,知识搜索技术,以及辅助的交流沟通技术:即时通信,电子邮件,企业门户,等等。我们在直观上感知的,能够把握的知识管理,其实就是这些技术和技术的产物。正是这些技术,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为了实践。

(四)知识管理是管理

知识管理同以往的任何一种管理理论一样,发现了企业中的稀缺和关键的资源,并将它们管理起来,以求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利用这些资源。这个资源,就是企业拥有的知识。既然是管理,自然就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对知识这种资源的规划与组织、导向与激励、评估与控制,以及不断的创新、演进,就是知识管理。

(五)知识管理是哲学

知识管理同以往的管理理论的不同还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同的,以往的管理哲学、管理理论看什么是企业,同知识管理的观点是不同的,如科学管理就把企业看成是一部自动化的机器,各种生产资料从一侧进入这部机器,另一侧则源源不断的涌出产品和服务,机械性和自动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知识管理看企业,是把它当作关于自身规律和顾客价值的知识的聚合体,如果不拥有这些知识,企业就不存在,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被理解为企业寻找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在方法论上,就表现为围绕企业知识,进行组织的运作,各个层级的人员都依靠知识管理系统,发展业务、管理企业。

(六)知识管理是文化

在组织中实践知识管理,就要培养与之匹配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强调创新,强调共享,强调协作。组织的文化就要围绕这些作强有力的导向,让每个人都了解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一定要把做事的知识共享出来,每个需要的人都有机会学到它,寻找新的方法,创造新的知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围绕着知识管理,调整自己的行为、做事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知识管理导向的价值观。这就是知识管理是文化的涵义。

一般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漫长的经营策略,带给企业的好处为创造企业新竞争价值,增加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建立企业新文化。

(七)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

现代企业运营的核心是培养组织的学习能力,实现企业内部个人知识资本的保值、增值,信息技术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知识创新注入强大的动力,实现企业健康持久地发展。

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八)企业知识管理对员工的作用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

(九)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

三、结语

1.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往往在于恰当地运用知识管理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相辅相成,信息技术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只有在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实践都很成功的情况下,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地生存下去。

2.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工作都与知识管理有关系,或者在创造知识,或者在使用知识。因此,建立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首要目标,将知识视同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于知识管理的内容,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则属于知识管理的过程。

3.对于企业来说,研究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知识提高竞争力和创造经济价值,已成为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在新形式下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催生了知识管理,而唯有以知识管理来迎接知识经济,才能应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

作者简介:姜海宏(1967-),男,山东固城人,内蒙古国电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工程管理。

上一篇:感恩节的由来范文下一篇:银行证券投资基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