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2023-12-16

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为了解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育师资现状,促进自闭症儿童教育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我们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方式对长春市13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17名教师及144名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长春市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师资培训次数少、时间短、培训内容单一、缺乏制度化安排;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师;现状

1引言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自闭症儿童教育是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自闭症教育日益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据国内外调查显示,自闭症儿童患病数量逐年增多,且患病率高达1/150,自闭症儿童已成为我们身边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入学自闭症学生不断增加,特教教师问题日益突出。可以说,教师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长春市特殊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充分了解长春市自闭症教育教师队伍现状,我们组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座谈研究等方式,对长春市自闭症教育师资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促进长春市自闭症教育事业高质、快速发展,为政府和社会进一步发展自闭症儿童教育事业提供建议。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根据长春市教育局提供的信息,选取了长春市内13个调查单位,其中私立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4所,公立特殊学校3所,普通小学辅读班6个,调查学校分布于全市各地区,在13家调查单位中,针对教师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30份,问卷回收124 份,回收率95.38%;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94.35%。家长问卷160份,问卷回收144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94.44%。

访谈共计36人次。其中自闭症儿童家长代表6人次,特殊教育学校、机构领导9人次,普通自闭症儿童教师21人次。

2.2调查方法与工具

本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集体访谈法、实地观察法与资料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问卷是由调查小组在省内外多名老师的指导下编制完成的,共分为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两套,其中教师问卷设计的四个维度为: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待遇、教师基本技能、教师心理状况。家长问卷设计的三个维度为:基本情况、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期望。

访谈按照人数分为集体访谈和访谈两种,按照访谈方式又分为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两种方式,结构化访谈提纲由项目组成员研讨制定。

3调查结果

3.1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师基本构成

在学历结构上,87名老师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老师共有64名,占总数的74%,本科学历的老师共有22名,占总数的25%,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老师共有1名,占不到总数的1%。其中特教学校和辅读班的教师学历多集中在本科,而私立机构的老师学历多集中在大专。

在专业结构上,111名教师中,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共有25名,占总数的23%,非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共有86名,占总数的77%。其中特教学校的教师毕业于特教专业的共占其总数的29.27%,私立机构教师毕业于特教专业的占其总数的24.53%,辅读班的教师都毕业与非特教专业。

41%的教师认为当前特殊教育知识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56%的老师认为基本能满足,3%的老师认为完全能满足。特教学校的教师认为基本能的占39.02%,认为不能的占53.66%,辅读班的情况类似于特教学校,而私立机构的教师多数认为基本能满足。详见表一。

表一 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师专业素质情况

学历 专业构成当前特教知识能否满足需求

大专 大学 硕士 特教 非特 完全能 基本能 不能

及以下 本科 及以上 专业 教专业

特教学校 26.23% 71.05% 2.63% 29.27% 70.73% 0.00% 41.18% 58.82%

辅读班 17.65% 82.53% 0.00% 0.00% 100.00% 7.32% 39.02% 53.66%

私立机构 87.93% 12.07% 0.00% 24.53% 75.47% 1.75% 71.93% 26.32%

合计 73.56% 25.29% 1.15% 22.52% 77.48% 3.48% 55.65% 40.87%

3.2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师薪金待遇情况

在薪资方面,参与该课题调查的113名教师中,薪资在1501-2000元和2001-3000元的教师较多,分别占总数的39%和41%。其中在特教学校,15.79%的教师薪资水平低于1500元,13.16%的老师薪资水平在1501-2000元,39.47%的老师薪资水平在2001-3000元,31.58%的教师薪资水平在3001-5000元,总体薪资水平较高;辅读班教师的工资集中在2001-3000元,而私立机构教师的薪资水平多数位于1501-2000元。

在对薪资的满意度程度上,集中在不满意和一般上,分别占27%和49%;其中特教学校的教师多数对其薪资状况不满意,占其总数的63.41%,辅读班教师对薪资的满意程度合理和不满意占比相同,均占47.06%,私立机构对其薪资的满意程度位于合理的较多,占其总数的64.91%

在保险情况方面,从整体上看,给予保险的学校或机构占66%,不给予保险的机构占34%。其中特教学校和辅读班多数都给予的保险,而私立机构保险情况较差,给予保险的仅占总数的50%,详见表二。

表二 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师薪金待遇情况

薪资情况薪资满意度 社会保险情况

低于 1501- 2001- 3001-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给予 不给

1500 2000 3000 5000 保险 予保险

特教学校 15.79% 13.16% 39.47% 31.58% 9.76% 26.83% 63.41% 80.56% 19.44%

辅读班 0 11.76% 76.47% 11.76% 5.88% 47.06% 47.06% 100.00% 0.00%

私立机构 5.17% 67.24% 27.59% 0.00% 12.28% 64.91% 22.81% 50.00% 50.00%

合计 7.96% 40.71% 38.94% 12.39% 10.43% 48.70% 40.87% 66.36% 33.64%

3.3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师压力结构表

在对于教师压力来源的调查中,福利待遇太低、专业知识不足以及无专业进修机会和费用成为教师感到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详见表三。

表三 教师压力来源情况

专业知识

不足 休息时间不足 自闭症孩子太难教 得不到社会认可 福利待遇

太低 无专业进修

机会和费用

数量 62 21 31 51 92 52

百分比 20.06% 6.80% 10.03% 16.50% 29.77% 16.83%

3.4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育师资培训状况

在对师资培训状况的调查中,所有的教师表示愿意接受培训;在培训形式上,以校本培训和短期培训为主,占所有培训形式的71.36%;培训的内容有75.68%集中在专业基础课程培训,而专业技能课程只占24.32%;培训效果上,59.8%的教师表示师资培训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在培训频次上,教师被划为不同特殊教育教龄组并进行培训频次的统计,其中自上岗以来接受过5次以上培训的教师仅占27.52%。详见表四、五、六。

表四 师资培训情况1

参加师资培训的意愿培训形式

愿意 不愿意 研讨交流(校本培训) 短期培训班(3周以内) 中长期培训班(1-3月) 其它培训形式

合计 115 0 62 80 35 22

百分比 100% 0 31.16% 40.20% 17.59% 11.06%

表五 师资培训情况2

师资培训的主要内容师资培训能否满足需求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 满足 不满足 说不清

总计 84 27 0 25 61 16

百分比 75.68% 24.32% 0.00% 24.51% 59.80% 15.69%

表六 自闭症教师上岗以来接受培训的频次情况(人次)

培训次数0次1次2次3~5次5次以上

特教教龄0~2年712610 5

特教教龄2~5年3 25 8 10

特教教龄5~8年0 11 4 9

特教教龄8年以上 6 44 66

4 分析与讨论

4.1自闭症儿童教师专业素质较低

在学历结构方面,长春市中有73.56%的自闭症儿童教师是大专及以下学历,师资队伍缺乏高学历教师,专科学历教师还是特殊教育的主力军。专业结构上,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有25人,占师资总数的22.52%。这一发现与其他研究的发现具有一致性。

同时,教师的专业方向性不强,缺乏针对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中、高等师范教育中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和师资培育方面专业课程多而杂,学生学习面宽,但宽而不专,宽而不精。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殊教育内部存在许多分支,且目前长春市的特教学校、机构除有针对聋哑儿童的单独教育外,其他特殊教育采用的都是多障碍类型混合教育模式,所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极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自闭症教师,因为教师们面对的是多样障碍类型学生,所以大部分教师很难针对学生障碍类型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4.2师资培训无法满足自闭症儿童教师实际工作需要

面对近75%的非特教专业毕业的特教教师,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但调查结果显示,在培训次数上,全体教师中上岗以来接受过5次以上特殊教育培训的仅有27.52%;在培训形式上,校内交流与短期培训占到了所有培训形式的64.82%;在培训内容方面,涉及到专业技能的培训的仅占24.32%,特殊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培训的主要内容;在培训效果方面,59.8%的教师表示现阶段参与的相关培训并不能满足本身的工作需要;在培训需求方面,全体教师都表示希望参加相关培训,并普遍认为职后培训机会较少。

整体来讲,培训机会少、时间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不佳,培训的供给与需求不成正比。这些发现与一些调查的结果较为相似,有关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问题,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4.3自闭症儿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有明显的行为障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体力投入,这会导致自闭症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不仅如此,自闭症儿童由于行为异常、情绪不稳定,大都需要老师在身边看护或协助,这使得教师的精神也常处于紧绷状态。过往的许多研究同样表明,自闭症儿童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进步缓慢,短时间内成效不明显,致使教师很难在工作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在访谈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很担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教师们所在学校、机构对此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专门研究。

4.4自闭症儿童教师薪酬待遇较低

在问卷调查中,“福利待遇太低”被教师视为职业压力的第一大来源,仅有10.43%的教师表示对自己的薪资较为满意。在访谈中,所有教师也都无一例外的提到了薪资待遇较低的问题,而且仍有33.64%的教师表示其所在学校、机构没有为其办理相应的社会保险,相较于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们所承受的压力,这让他们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教师待遇方面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到自闭症儿童教育领域的人才引进,这对于正处在发展中的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在30名接受访谈调查的教师、学校领导中,所有受访者在谈及师资问题时都会首先提到师资力量不足这一大硬伤。例如,访谈中,一位聘用教师表示她一个月工资加奖金大概1500左右(2014年长春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320元),如果这种情况一直不改变,她表示也只能另谋出路。这些后聘用教师大都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想投身于特教事业,但是编制和低工资却把他们的满腔热情挡在门外。

5对策与建议

5.1 加快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首先,加强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机构和长春市高校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作用。长春市在依托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还应和长春市其他高校展开合作,例如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院校,通过政府部门和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进行特殊教育教师的定期培训工作。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高级研修班对进修教师进行研究生课程教育、或者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来进行教师培训。以此来保证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能继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

此外,我们一方面应当在已设置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人数,另一方面要在已经具备能力开办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以此来培训更多的特教人才。并且高校还可以在进行特殊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适当的突出针对性和方向性,在特殊教育专业之下,再划分出多个专业方向,例如自闭症儿童教育、唐氏综合症儿童教育等,使教师专业化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长春市加快制定和出台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标准。针对当前国家仍处于“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的起步探索阶段,长春市政府应当抓住机遇,依据长春市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并出台《长春市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标准》并对教师进行任职考核,合格者获得长春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后才可从事特殊教育。

最后,平衡自闭症儿童教师师资结构。在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上政府可以运用提高薪资福利待遇等激励方式过一些政策来留住年轻教师,逐步来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在学历和专业结构方面:一方面要鼓励现有特教教师通过函授、自考、在职进修、脱产进修等多种途径进行深造;另一方面在招聘教师时对专业和学历层次要有明确的规定。

5.2完善自闭症儿童教师师资培训制度,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首先,建立完善的自闭症儿童教师培训制度。在入职前,要对即将从事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准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岗位认知等方面的培训。入职后,定期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求。

其次,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通过学术研讨交流会、短期培训班、脱产培训、实验教师培训、远程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来对辅读班教师进行培训,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上,培训前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时要建设完善的师资培训课程,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有针对性的开展对于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等具体障碍类型的培训;培训后要对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为下次培训积累经验。

最后,政府要加大教师培训的财政投入,避免教师因参加培训增加自身的经济负担,并且应扩大省级、国家级特殊教育培训的覆盖范围,提高辅读班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层次;同时加强与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和民办康复训练机构的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3做好特殊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

首先,自闭症儿童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特殊性,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以此保持自己良好的心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学校要做好自闭症儿童教师的心里疏导工作,要为自闭症儿童教师营造一种宽松良好地工作氛围。学校相关领导要定期和自闭症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心里状况,各个学校自闭症儿童教师之间也要勤沟通,互学习。同时通过定期举办一些娱乐活动等来丰富自闭症儿童教师的教学生活。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行技能传授和经验分享等活动来疏导其工作压力。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自闭症儿童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心理疏导,帮助自闭症儿童教师释放精神压力,以使得自闭症儿童教师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迎接工作并克服遇到的问题。

最后,政府要重自闭症儿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学校做好自闭症儿童教师的心里咨询工作。同时,加大对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自闭症儿童教育,进而对自闭症儿童教师的工作给予支持与尊重。

5.4改善自闭症儿童教师福利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首先,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扩大资金来源,落实政策要求,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长春市政府在保持市本级每年安排60万元经费用于特殊教育之外,长春市政府及长春市教育部门仍应当加大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和国家财政的支持,逐步扩大特殊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重,保证特殊教育财政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改善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办学条件、保持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的基础之上的同时,继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争取“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三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

政府在加大财政性投入的同时,应当加大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宣传力度,以此来充分利用媒体舆论动员个人和社会力量捐资办学,鼓励国内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相关捐助,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国外组织和热心人士的资金捐助,并且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自闭症教育经费募集方面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形成多元的资金构成渠道。

其次,逐步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津贴,逐步提高津贴水平和服务标准,将特殊教育辅读班教师和已申请为非营利组织的民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纳入特殊教育学校津贴补助的范围。

最后,学校、政府及社会的认可,职业发展的前景都影响着转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待特教工作的态度。所以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要向从事特殊教育的辅读班教师倾斜,以此来激励其努力工作,激发其工作热情,增加其工作成就感,从而达到社会示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辉,方长春.我国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6,04:62-65.

[2]王辉,顾培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6,05:57-61.

[3]张茂林,杜晓新.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1:15-20.

[4]蒋云尔,王辉,范莉莉.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08:45-48.

[5]章永,张杨.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现状调查报告[J].基础教育,2012,05:92-98.

[6]丁勇,王辉.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04:79-84.

[7]向友余,张文京.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3,06:86-88.

[8]徐美贞.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02:65-68.

[9]官春兰,王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04:22-29.

[10]赵小红,王雁.国内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2,03:17-20.

[11]于红莉.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黄志雄.特殊教育教师的压力调适与支持—教师成长团体之行动研究.2004年亚洲区障碍理解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彰化,2000

[13]李季平.上海市特殊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特殊教育研究.2011,04

[14] 《2014年长春市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2月18日在长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网址:http://www.jl.gov.cn/zwgk/gzbg/szgzbg/ccsgzbg/201312/t20131225_1597885.html

[15]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作者简介:

周凯旋,许佳宾,李娜: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王艺杰,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

苏凤娇,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2012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

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育师资现状调查与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10200007)的成果之一。

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儿歌的特点

儿歌以幼儿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幼儿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识和感受,表现了幼儿的观点和感情。儿歌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生动,活泼风趣,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与一体、深受孩子们的的喜爱,是学前儿童教育不可缺重要教育资源。

1.1 主题明确 ,通俗易懂

儿歌从摇篮曲开始,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学龄龄前儿童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知识有限,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单单纯,因此儿歌主题明确,通俗易懂,描述的多是常见的生活情境境和自然景观,如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等,便于儿童理解。

传统儿歌《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咪,猫咪来,咕噜咕噜滚下来。”情节简单而有趣,娱乐性很很强。《小蜘蛛》:“小蜘蛛,拉银丝,织个网,丝连丝,捉到蚊子它就就吃。”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蜘蛛习性,娱乐中传授了一定的生活常常识。表现日常生活普通事理的,如《《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告诉儿童懂得分享,懂得关关爱他人。

1.2 篇幅短小 ,生动有趣

儿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好懂好记,易诵易唱,一般都短小小精巧,节奏鲜明。从每句的字数看,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七言、杂言都有。音韵上合辙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性,儿童容容易接受。

如儿歌《鸡》: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小鸡捉虫,也很能干。四四句十六字,整齐押韵。儿歌《星》:满天星,亮晶晶,好像青石板上上钉铜钉。整散结合,节奏分明,幼儿十分喜爱。富有音乐感。生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容易引起幼儿的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儿歌歌的积极性,提高语言能力。

1.3 想 象丰富 ,生动有趣

形象化的描述是儿歌最突出的特点,通过艺术性的语言描描述人和各种动植物的形象、声音、色彩、动作、神态,塑造生动的的形象,个性鲜明,充满童趣。

《蘑菇出来戴草帽》: 天上下雨 , 地上冒泡 , 蘑菇出来 , 戴个个草帽。语言朴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石石榴》:石榴树,开红花,石榴果,圆又大,石榴里面住娃娃。把石榴榴籽比作小娃娃。《小猴子》:小猴子,吱吱叫,肚子饿了不能跳,给给香蕉,还不要,你说好笑不好笑。真是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稚稚趣。

2儿歌的语言教育功能

儿歌是儿童最喜欢听和唱的口头文学,其简洁的语言、新奇的比喻,鲜明的节奏,也使其成为幼儿最好的语言学习资源和范本。

2.1 短小优美的儿歌 ,培养听的能力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首先是培养听的能力与习惯, 听是说的前提,注意倾听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本条件。幼儿语音、词汇语法都是通过听来感知的。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是发展其口语的先决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听话能力不一样,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只有3一5分钟,大班幼儿不超过15分钟,因此让幼儿听赏的儿歌要简短,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能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儿歌语言上短小易懂、音律优美、节奏感强的特点整符合了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的需要。儿歌一般只有4一8句,字数二三十字,符合幼儿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

2.2 儿 歌伴随游戏 ,培养说的能力

游戏在学龄前儿童生活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文学家朱自强曾说:“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其生活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儿歌和游戏总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儿歌的教育功能和游戏紧密联系, 在游戏中不自觉地发展了语言能力。幼儿为满足自己游戏心理的需要,常将儿歌中的事物假想为游戏的伙伴,跟他们说话,跟他们游戏。不仅小兔子、小松鼠小猴子,这些可爱的动物是他们亲爱的好朋友,就是日常生活中不讨人喜欢的老鼠、蛤蟆也是他们游戏的好伙伴。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到家,我请妈妈快坐下。又如《老鼠娶媳妇》:打花鼓,抬花轿,老鼠娶媳妇儿好热闹,挑开花轿瞄一瞄,唉呀呀,不得了,新娘是只大狸猫。《盖新房》:小白兔,盖新房,小狗小猫来帮忙,你垒砖,我刷墙,盖了一间大瓦房,进屋一看黑洞洞,原来忘了留个窗。

不管是有生命的事物,还是没有生命的事物,不管是平常喜爱的事物,还是不喜欢的事物,不以厌恶的眼光去看待,而是带着热闹夸张的游戏心态去谈笑和参与, 这就是一种游戏精神的体现。儿歌和游戏的结合进行,将学习儿歌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变成了一种愉快的经历。幼儿一旦产生儿歌学习的兴趣,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随之提高,就会主动寻找学习语言的机会,语言的潜能就能得到更好发挥。幼年时学习语言的兴趣往往是成年后运用语言的兴趣的基础。游戏的同时潜移默化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对幼儿将来人生语言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通过儿歌训练提升语音词汇使用水平

语音正确是语言训练的第一步, 也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首要因素。儿童由于发音器官尚未发育完好,语音技巧没有掌握,儿歌训练能发现儿童语音语调存在的问题, 帮助儿童更好地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发音方法,矫正错误语音。比如,“吃饭chifan念成qifan;“老师”laoshi念成laosi。有些方言区的儿童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受到方言影响容易形成方言普通话, 有些方言边鼻音n-l不分,“南方”和“男方”不分。有些方言舌面音和舌根音混淆,“鞋子”和“孩子”不分。通过反复的儿歌训练有助于语言心理构建的固化,有助于提高语音规范程度。

词汇方面,通过反复唱诵儿歌来学习新词语,找到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应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辈分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 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什么?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什么?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 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 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 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 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 妈妈的姐妹叫阿姨。可是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往往各不相同,不能和普通话的一一对应。比如鄂东南的咸宁市爸爸称爸(爷),妈妈称娘,爷爷称爹,奶奶称妈,其余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4一5岁的儿童能掌握2300个词左右,5一6岁的儿童词汇量在3500左右。学龄前是儿童词汇学习的关键期日常生活与人交往和接受语言教育是掌握词汇的主要途径,儿歌词语形象鲜明,表现力强,儿童在学习儿歌的同时能轻松学会许多词语及词语的用法,由语言模仿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2.4 通过学习儿歌发展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儿童思维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儿歌语言虽然简短,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时间、空间、事理等顺序有效组织的。《天上一天星》:天上一天星,屋上一只鹰,楼上一盏灯,桌上一本经,地上一根针,捡起地上针,收起桌上经,吹灭楼上灯,赶走屋上鹰,数数天上的星。是按空间顺序组织的。《小蜗牛》:小蜗牛,背书包,妈妈叫他上学校。太阳一杆高,蜗牛慢慢跑;太阳当头照,蜗牛慢慢跑;太阳下山了,蜗牛慢慢跑;小朋友,放学了,蜗牛还没到学校。是按时间顺序组织的。常练习可使儿童思想灵敏,对训练思维很有作用。儿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还能提高儿童的联想能力,使儿童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 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人生学习的开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为儿童交往提供了大量语言学习的机会,儿歌学习应结合生活体现在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社会的文化教育设施和各种文教活动,在儿歌教育中起着同样重大的作用,社会推出的儿歌作品通过影视、网络传播,让充满童心童趣的儿歌成为能诵、能歌、能演的作品,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关注和发展儿歌的教育功能, 孩子们必能乘着歌声的翅膀,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儿歌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范例,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儿歌训练让儿童在感知、体会、记忆这些儿歌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并最终转化和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是儿童语言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家庭发展带来的现实——很无奈

家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敌家庭经济发展的紧迫性。随着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 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无论是收入水平、消费水平, 还是生产生活水平、教育发展水平, 城乡之间都存在着一条难以跨越的沟壑。受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影响, 造成了如下三个层次的农村劳动力的迁移:

1、落后家庭的低收入迫使中青年家长背井离乡, 维持生计。

在农村, 有一部分家庭, 虽然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但是家庭经济收入仍然制约着家庭的发展。农业投入、人情世故、赡养抚养义务等各方面的支出让部分贫困家庭深感压力重大, 单纯依靠传统的农业收入无法满足家庭正常运转的需要。于是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北上或南下, 或东奔或西走, 他们的孩子留守了。

2、时代发展的高节奏促使青壮年家长异域寻梦, 开创未来。

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 人民群众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在农村的年轻家长, 由于农业生产经验欠缺, 农业规模化生产需要加大投入, 加之其年轻就是资本, 他们开始外出寻梦, 期盼在沿海或较地区感受时代发展的高节奏, 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这一部分人中, 许多已经为人父母, 他们的孩子也渐渐作为留守儿童成长着。

3、发达地区的高待遇诱使青壮年家长他乡创业, 增收致富。

近年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惊人。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建设, 吸引和接受了一大批来自农村的建设者。高收入高待遇让不少农村青壮年放弃本地发展的意念, 纷纷外出创业致富。

伴随 (中) 青壮年家长的外出, 大部分农村儿童都被沦为留守儿童的特殊身份。家庭经济发展的紧迫性战胜了孩子们成长中异常重要的家庭教育管理。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多溺爱

留守儿童的祖辈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留守儿童亲生父母的负担, 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提供了许多保障条件, 也与留守儿童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通过对隔代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的研究发现, 留守儿童任性、依耐性强、自理能力差等方面的性格特点大都源于祖辈家长的溺爱。隔代教育之所以普遍存在溺爱现象, 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老化。

隔代教育中的隔代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 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导致他们在对儿童的代理监护过程中, 偏重吃饭穿衣, 而轻视学习和教育培养。

2、情感转化。

在隔代教育中, 祖辈代理留守儿童家长过程中, “爱屋及乌”, 爱自己的儿女以至于爱自己的孙子。这种爱还带有一种情感的转移,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年幼时, 未能享受到和现在社会一样优越的物质条件, 那么现在, 祖辈便想要将这些源于时代的“亏欠”转而关照在自己的孙辈。这样的情感转化便自觉不自觉地走入溺爱的误区。

3、能力退化。

隔代教育中的隔代家长, 基本上都是年过半百甚至年龄更大, 岁月不饶人, 他们曾经养儿育女的经验、方法和能力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退化。随着教育能力的退化, 祖辈家长就只能不断地以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来尽其作为代理家长的职责。

三、代理家长面临的困惑——有懈怠

为解决农村青壮年家长外出, 留守儿童“家长”缺位的问题, 代理价值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履行留守儿童家长职责。常见的代理家长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留守儿童的祖辈亲人, 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二类是留守儿童家长托付的其他亲人, 如伯叔、阿姨、舅舅等;第三类是与留守儿童没有血缘关系的工作人员, 如教师、社区干部、社会志愿者等。作为代理家长, 不管是哪一类, 在履行代理家长职责的时候都会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造成代理职能受到懈怠。

1、感情与交流有限。

代理家长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 和留守儿童的感情交流有限, 要么是年龄上的沟壑, 要么是情感上难以接近。

2、时间与精力有限。

代理家长在代理留守儿童家长职责的同时, 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忙于办理自己的事情。这就势必造成代理家长代理留守儿童家长职责受到影响。

四、社会关爱机制的缺陷——难覆盖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化影响越来越凸显, 社会各级各界都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一系列的关爱行动开始如火如荼的开展,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关爱机制。但是我们仍难不难发现, 由于留守儿童地域的广泛性和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关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机制的全覆盖, 尚需时日。

针对如上问题, 笔者研究认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

第一、加强政府领导职能的发挥,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1、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应该立足于当今农

村家庭经济发展现状, 统筹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 提高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力, 留住区域内青壮年劳动力。

2、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应该着眼于现代农

村社会经济发展未来, 加快农村地域经济发展速度, 通过扶持乡镇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 吸引区域内外出务工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创业, 就地增收致富。

3、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应该服务于当前农

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实, 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服务站的领导和监管, 让托管机构教育管理为家庭教育管理“补位”。

第二、加强家庭辅导职能的有效发挥, 减小隔代教育、“代理家长”教育管理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

1、隔代监护人、代理家长在关照留守儿童生活吃穿用行等方面的同时, 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沟通, 同时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社区的综合发展情况。

2、留守儿童家长应尽可能的靠近儿童学习成长地域, 外出距离不宜太远, 外出时间不宜太长, 应主动创造条件就近就业, 以加强对留守儿童成长的监管。因情况特殊, 不能就近监管的家长, 应与孩子定期联系, 注重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引导。

第三、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情况。

1、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管理培训, 提高隔代监护人、代理家长的家庭教育管理能力。

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通过几年的教学与学习, 我认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改善。

第一, 美术老师要保持一颗童心

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 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儿童绘画不同于成人绘画, 儿童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天真、自由, 只有回归孩子的本性, 才能自由自在地画画创作出内心的感受和天性。儿童对美术的感知和表现, 在内容上不如成人那么丰富, 在手法上不如成人娴熟, 但儿童却有着成人不具备的优势。成人由于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限制, 讲究逻辑思维, 推崇理性, 对待艺术已不再敏感, 艺术本该是纯粹的, 天真的, 却受世俗影响变得功利。儿童却可以用直接的, 单纯的, 心态来感受艺术, 不受概念化的条条框框所制约, 他们以天真而独特的视角来观看和表现所见所思的世界, 因此他们天真稚拙的作品是成人美术作品所无法达到的。为此, 甚至有一些绘画机构专门针对成人推出了相应的绘画教程, 通过绘画回归最初的那份童真。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工作的内容都围绕儿童进行, 因此不论是绘画创作还是与儿童的交流, 我认为只要拥有一颗儿童的心, 根本不需要去选择和儿童交往的方法, 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儿童。教学的范画不仅仅要美, 更重要的是童趣。创造就是从无到有, 而孩子的思想就是最好的创造空间, 老师应该保护这份纯真而不是要求一份满意的作品。因此真正的教育家, 他肯定拥有一颗童心, 拥有一颗无瑕的、天真的、灵动的童心, 我认为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第二, 我们始终满怀热情

朱勇新在《致教师》中写到“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创造, 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 有一面个性的旗。”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 有的年龄很大, 但依然青春豪迈, 激情四射;有的年纪不大, 却显得老气横秋, 萎靡不振。工作五年的我有时也会陷入教学的空虚与迷茫, 但每次想到这首诗我想起初入职时对美术教育的热情。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 一股教育激情, 一份教育诗意, 一项教育行动。中国美术教育的新理念, 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今后美术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

热情具有稳定性, 它不会因时过境迁而变化。它总与人的目标、意志相联系。因此, 热情一旦产生, 它将成为鼓舞人们行动的巨大精神力量。“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 他将一事无成, 而热情的基础正是责任心——托尔斯泰。”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享绘画的乐趣, 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成人的首肯和接纳。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 许多儿童画常常会让人忍俊不禁。比如, 戴的帽子不是紧扣在脑袋上的, 而是略略浮在半空;画的房屋始终是“透明”的。儿童都是天才的画家, 只要你给了他一支笔, 孩子们喜欢画画, 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特殊的感受, 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大千世界是多么新鲜, 奇妙, 他们对什么都兴趣盎然, 他们内心有丰富纯真的感情需要抒发, 那梦幻般奇异的童心世界需要表现, 语言根本表达不了他们的满怀激情。

第三, 对自己的教学领域要有专业性的认识

美术教育者必须认识到, 许多儿童画是与其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相吻合的。“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 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 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常听到有老师谈论学生的作业:“画得一点都不像, 难看死了。”所谓“像不像”是指将孩子的画与实物比较, 以与实物形象相符合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从这种观点出发, 家长自然而然地就要指责孩子画中的毛病了, 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予以贬斥或嘲笑。其实, 孩子们的有些即兴发挥, 是童趣的真实流露, 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在里面。一幅好的儿童作品里, 一定可以看到开心, 快乐, 诉说, 学习, 成长。可以看到孩子的心情, 孩子的喜好, 孩子进步的痕迹。而且每个孩子的画面都有自己的风格。所以, 让孩子保持自己的绘画风格是老师的责任。而不是为了满足成人的审美评判标准, 去将孩子们都统一了。

幼儿美术教育不仅是看出一种美术活动, 更应当成为幼儿发现美, 欣赏美, 创造美的过程, 同时也是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良好个性提升各种潜能的前提。或许我们会在孩子的画面里看到一些乱糟糟的线条, 看到一些没有形状的物体, 看到一些没有任何逻辑的画面, 但这不影响孩子的创力造优越于我们, 也不影响孩子给我们的意外惊喜。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 没有标准。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 创作过程肯定是快乐的, 最后结果也是快乐的。衡量标准就是快乐, 成长。

第四, 要有创造的智慧

从儿童美术发展的特点来看, 每个阶段都能显示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想象的自由, 而美术教育活动相对于其他教学活动, 为儿童提供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条件。在美术教学领域, 评价标准是多元的, 不论是儿童画还是美术欣赏, 很少有统一标准的答案。这为儿童的自由创造提供了现实的, 形象的, 丰富多彩的形式, 使儿童的创造能够借助画笔表达出来。我们常常能在儿童画中看到非凡而离奇的想象和创造。在美术教育中, 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上, 理解, 肯定, 鼓励儿童的审美创造, 帮助儿童从审美想象转入审美创造。

艺术教育就是在创造。不论是音乐教育还是美术教育, 我们都在创造, 而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直接翻用, 而是在进行一种阐释和创造, 并且不断地发展。在绘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儿童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情感, 同时, 努力促进儿童在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用“四个一”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快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保持战略定力,就要知行合一,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修复水生态系统,既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修复水生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就治水而言,经过持续多年治理,我们用改革措施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水问题。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美好环境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旧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江苏都有所表现,这些问题是当前江苏水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难点问题。一是水环境污染较重。江苏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密度高、产业集聚度高、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值,加之江苏地势低平,境内河湖成网,水动力不足、自净能力弱,导致河湖水污染较为严重。当前,江苏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轻度污染。二是水生态损害较重。受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理念影响,在过去一段时期,河湖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一些河湖被侵占、甚至被填埋,一些区域水系连通性较差,不仅影响行洪排涝供水,而且导致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这些也是江苏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三是水灾害隐患较重。江苏地处江淮流域下游,10.7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承载着上游200万平方公里流域的洪水下泄,汛期80%的国土面积处于洪水威胁之下,特别是随着上中游省份治水力度的持续加大,流域造峰时间更短、泄洪流量更大,加之局部极端性气候灾害趋强增多,防洪除涝压力仍很大。洪涝水旱灾害,仍然是影响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威胁。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修复水生态,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调整人的行为、修复人水关系,做到知行合一,构建人水和谐的良好格局。
修复水生态,必须强化系统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目标要求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江苏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契机,研究提出生态河湖行动计划,成为在全国较早开展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的省份。通过对河湖水生态系统实施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实现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重大转变。

一方面,坚决护好“盆”里的水。按照中央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部署,江苏全面构建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河湖长这一特殊身份在水治理中的统领作用,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第一,打造清洁的水。实施生态优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截污纳管,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实施清淤疏浚,提高水环境质量。近两年江苏国考水功能区达标率提升了6.7个百分点、国考水质断面优III比例提升了7.7个百分点,均超过国考目标。第二,打造灵动的水。完善跨流域、跨区域调配水工程体系,实施水系连通工程,促进水体流动,实现长江与淮河、太湖之间的互调互济;实施退圩还湖工程,恢复92平方公里自由水面;建成47个省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实现清水长流。第三,打造安全的水。完成101个城市饮用水源地达标创建,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双源供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强化水源地长效管护,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另一方面,坚决管好盛水的“盆”。江苏率先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全面实现了由“见河长、见湖长”到“见行动、见成效”的实质性转变。省级河湖长带头巡河巡湖,带动全省5.7万名河湖长履职尽责,全省河湖健康恶化状况得到遏制并不断好转。第一,严管河湖水域空间红线。率先完成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5.8万千米的管理范围线坐标上图,范围明确、权属清晰、责任落实的河湖管护责任体系基本完成构建。率先开展河湖乱占乱建乱排“三乱”专项整治,率先启动河湖违法建设和违法圈圩的“两违”整治,逐步修复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河湖综合功能。常态化开展河湖遥感监测与巡查检查,强化涉河建设项目监管,及时发现并查处各类违法行为。长江采砂秩序总体可控,洪泽湖、骆马湖禁采实现非法采砂船和非法采砂行为“双清零”。第二,严控河湖资源开发上限。严格用水总量控制,优先通过水资源节约保护,实现水资源供给保障,全省万元GDP和工业增加值水耗均达到国控目标,年度用水总量稳定在500亿立方米以内,国务院考核连续2年全国第一、连续5年蝉联优秀。率先划定地下水位红线,苏锡常地区实现全面禁采,其它地区逐步压采,地下水位普遍回升。加强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开展河湖岸线保护规划编制;制定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强长江岸线及洲岛岸线开发总量控制,完成长江干流1749个开发利用项目登记和信息入库,推进违法违规利用项目清理整治,逐步恢复增加生态岸线。第三,严守河湖水生态底线。全覆盖监测规模以上排污口,全面排查规模以下排污口,分类整改违规设置排污口。推广江阴市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经验,指导沿江地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建设30处、30千米长的生态隔离带。江苏全省河湖围网养殖规模大幅减小,太湖全湖实现禁止围网养殖。9个设区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数量全国第一,试点经验全国推广;累計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8家、水美乡村1615个、美丽库区·幸福家园115个。据对32条流域性河道、11个主要湖泊的调查,省内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修复水生态,必须实施重点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就治水而言,就是要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现实水问题,把治理水污染作为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让河湖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放心的水。

一方面,要抓住“找准病根”这个要害。河湖水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源头在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不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江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快解决水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实现江苏水环境的尽快好转,关键要在精准治污上发力。目前,氮、磷和耗氧有机物是江苏水体污染的主要因子,必须强化生活污染、工业排污和农业化肥等的治理,把减氮降磷作为主攻方向,按照绿色发展要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另一方面,要抓紧“河湖长发力”这个关键。水污染治理是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主体、多部门、多区域,治理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充分发挥河湖长的主导作用、推进河湖长“实职化”,通过河湖长“任期目标化”,进一步压实河湖长责任。2019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江苏省总河长令》,部署在全省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就是要通过河湖长发力,加快解决水污染问题。总河长令强调,要坚持河湖长总抓与部门负责相结合,突出抓好水功能区达标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强化河湖水域和岸线保护,加快河湖违法圈圩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维护河湖生态健康。总河长令指出,要全力推进“一河(湖)一策”落地落实,以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河道污泥治理为重点,强化上下游共治、左右岸同治,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把河湖水质达标、违法圈圩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作为河湖长工作重点,力争通过河湖长发力,全面清理影响行洪安全和水生态、水环境的各类经济活动,从根子上解决突出水问题。

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基于“助学课堂”的儿童数学课程重建,深刻检视传统课程的不足,通过对儿童数学的课程重建与实践创新,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儿童数学课程的新体系。全面支持、促进、助推学生数学学习的行为和方式,让儿童经由数学学习,获得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沟通、支持与共享,养成批判与怀疑、探索与创新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助学课堂 以研立学 依学而教

我国的学校数学教育始自20世纪初,至今不过110年左右的历史。由于没有自身数学教育的传统基因,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数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一条开放借鉴之路。先学日本,再学苏联,继而学习英美。到了21世纪初,我国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为标志的数学课程改革以来,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数学教育,都成了中国数学教育汲取营养的对象。

这就直接导致中国数学教育的基因密码呈现混合型的特征,只是多年来由于高考的存在,利于“双基”传授的苏联凯洛夫教学模式逐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就明确反对以“对、快、准”为目标、以题型训练为手段的机械主义,并提出了“数学再发现”为目标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是小学数学教育既要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特征,又要承担学校教育的特殊任务,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国内,张景中院士提出的“教育数学”的新理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倡导的“教育数学”呈现五大特征:基础性特征、应用性特征、可接受性特征、衔接性特征、教育性特征。这些对儿童数学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

国内外关于数学教育已有的研究成果都告诉我们,儿童数学教育要从“教育数学”的视角,秉承“全人发展”的理念,依据教育目的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重新审视和检讨儿童数学课程的不足,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起儿童数学课程的新体系。让儿童经由数学学习,获得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学科整合”中提升学生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教学交往中,学会合作与沟通、支持与共享,获得批判与怀疑、探索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样,儿童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将在整体结构中获得质变。

一、探索

早在十年前,我们便展开了对儿童数学课程的研究。我们的研究率先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并创建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不应是主体的孤立行为,它同时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必然包含了一个表达、交流、反思、改进的过程。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活动也应当被看作一种包含有猜测与想象、错误与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应该为学习者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由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所以,課堂应该是一个“助学”的场所,教学应发挥的是激励、促进和助推的作用。我们创建的“助学课堂”便是指支持、促进和助推学生学习的理念与方法的总和。

我们研制出“助学课堂”的一般架构:

我们提出了明确的教学主张。主张学生在“助学单”的引领下,独立自主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学习力;主张用开放性的大问题、核心问题来牵引,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力、创新力;主张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把质疑、补充、质疑、反驳镶嵌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批判意识、合作意识及沟通意识;主张教师以学定教、依学而教,在关键处、学生的需要处加以点拨,让模糊的认知变得清晰,肤浅的认知变得深刻,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系统化;主张超越精致、细腻、流畅的课堂审美,追求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创造美。

“助学课堂”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精彩诠释,是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应答,教法创新和学法创新充盈于整个实验。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调整,对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进行了重新设计,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建构。给传统教学中久攻不下的一些“顽疾”提供医治的良方,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授人以渔”、如何让学生主动提问、如何交流与辩论,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都能提供出有效的经验。“助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合作力、反思力、批判力、创新力得以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生根。

我们对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中、英文研究专著三部,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中国教育报》《教育家》等十数家报刊媒体进行报道,签约联盟实验学校200多所,数万名教师参与了实验,该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也正是从这一坚实的基础出发,我们继续走上了儿童数学课程重构的研究之路。

二、重建

基于“助学课堂”的儿童数学课程重建,是指吸取“助学课堂”的已有研究成果,继续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资源整合、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在对已有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概括的基础上,深入优化、扩大并推进实验。旨在从学生发展本位的教育价值出发,通过对儿童数学的课程重建与实践创新,支持、促进、助推学生数学学习的行为和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高质量发展。

1. 优化教学内容:从“教材”走向跨界与整合

课程目标规定了课程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影响,接着,以课标为指导编制不同的教材,最后,以课堂教学落实课程目标。在这里,学科作为教育任务,是被人为地分割出来的。而事实上,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其认知结构中的学科知识也不应被人为地孤立。所以,教学内容应该走向跨界与整合。

我们所主张的跨学科整合,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以主题为核心,用核心的、开放性的“大问题”来牵引,将学科间的壁垒打通,培养学生以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以综合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合方式是基于实践的项目研究,整合的手段是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关注“数学+”的建设:

数学阅读。数学也是可以读的,数学史、数学家故事、数学谜语、数学成语、数学对联、数学幽默等,都是重要的数学学习载体,数学绘本更是为学生们所喜爱。由此可以打通数学与语文、历史的联系,让学生学到鲜活的数学。

数学绘本。绘本以出色的构图与画面、轻松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以及其思维与认知的年段特点,运用数学绘本教学常常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数学步道。利用学校、教室的现实环境设计的一系列数学体验与挑战活动,计算、估算、测量、几何论证,都可以融合其中。比如,计算公交站牌的面积,绕公园小道散步一圈需要多长时间,一件现代雕塑作品涉及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等等。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以“闯关”的形式完成数学步道的挑战。

数学学具。课堂上整体是以听讲、回答、纸笔练习为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这可以称为“脖子以上的数学”。而借助学具,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动作、直觉、探究等多元途径来学习,这可以称为“指尖上的数学”。“数字天平”、骰子、棋子、方向牌、坐标方格纸、扑克牌等都能成为很好的数学学具。

传统的分科课程是给学生们一口口学科的“深井”,但我们所主张的跨学科整合,却以主题为核心,用“小研究”来贯穿学习过程,将学科深井“打通”,学生形成以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以综合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从讲授、灌输走向自助、互助、师助

“助学课堂”是对传统“以教定学”的反叛,是基于教学觉醒的数学课堂重建。它强调学习者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坚持学路优先,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倡导学习者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者与经验、与文本间的多元互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故而更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反思性,更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助学课堂”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作为理念,意在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的作用在于支持和助推这一行为的发生。作为方法,“助学课堂”在助推学生的学习方面强调“三助”:自助、互助和师助,亦即教学应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帮助。通过“三助”,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相信儿童是具有丰富灵性和无限可能性的生命体,具有健康的自然生长的态势。儿童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者,教师就是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帮助儿童生命力的正常发展,发挥支持、促进和助推的作用。

3.调整教学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常常导致教学“目中无人”。而“助学课堂”是从儿童出发的,更多关注学生学習的逻辑线索。教师为学生提供合宜的素材,鼓励学生先行研究,课堂中则充分运用学生间的差异性资源,让他们进行补充、质疑与辩论,让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助学课堂”中的“教”,是“以学定教”的。这时,教师得以准确地为学生的学情“把脉”,根据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到达程度,再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这样,教师就把教学的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在学生思而不得、言而不明、探而不深时,教师再确定需要讲什么、怎么讲。同时,还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引领学生“织网”和“爬高”,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显然,这时的“教”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的正确研判,知道学生在哪里、认知障碍是什么、我们应将学生引领到哪里,这就让“教“更具针对性了。不难看出,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师指导,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格,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滋补了阳光和养分。

4.转换师生角色:从教师中心走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助学课堂”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设计,由原来的“进”到“退”,由讲授者、控制者到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这样,教学的指向改变了,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鱼+渔”;教学理念改变了,由“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教学的量和质改变了,从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到“三个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经由同伴互助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教学的着力点改变了,从背冗长的教案到点穴式的讲解,教学轻松了,质量提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的幸福指数提高了,由欣赏学生而生教育幸福。

“助学课堂”也对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设定:小侦探(像侦探那样去探索新知)、小记者(像记者那样去刨根问底)、小老师(像老师那样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别人)、小辩手(像辩论手那样学会和他人辩论)。

由于“助学课堂”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基础上的,相信孩子爱学习、相信孩子能探究、相信孩子愿合作、相信孩子会创造。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改变了“被学习”的状态,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表达,变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因为直接与知识发生联系,而减少了中间教师这一环节,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也更利于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助学课堂”由于吻合了儿童好奇、好趣、好问、好胜、好探、好玩的天性,故而也真正为学生所喜爱。

5.改写课堂审美:从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走向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

“助学课堂”将呈现出这样的课堂生态:掌声、笑声、辩论声;学生小手儿直举、小脸儿通红、小眼儿放光,这是一种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的课堂生态。改变了教师对课堂的认知:从课堂到学堂,从预设到生成,从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交流,从知识传授到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了课堂的信息流——让相异想法在课堂上得到了交流与碰撞、解构与重建。从而,“助学课堂”也改变了课堂的审美:由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到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创造美。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儿童、依靠儿童、发展儿童的课堂,是一种“目中有人”的课堂。

6.提升教育价值:从应试、升学走向成长生命、成为自己

“助学课堂”关注知识,更关注知识以外的东西,主张让学生习得“带得走的知识”,而这种能带走的东西,便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助学课堂”突出了“一个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了“两个视角”(学科视角、儿童视角),做到了“三个为主”(学生为主、研究为主、合作为主),这便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找到了支撑。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我们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学生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辩论,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奢想了。

7. 调整评价视角:从“效率”评价走向生命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我们秉持发展性教学评价,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动态发展、整体开放的视角,来审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所以,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充满尊重、充满期待、充满赏识、充满激励。

课堂又是一个有机的、关联的、相互渗透的整体结构,并不适宜像拆散机器零件一样分开研究。所以,对数学教育的评价,只有用生態的理念,以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目光来审视,才能使我们的评判与真实的课堂状态趋于吻合,也才能使对数学学科育人的评价合理归位。对数学课堂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效率,还要关注效益、效果;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关注其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其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评价,不仅要关注育智,也要关注育德、育美,关注全面育人。

重构儿童数学课程,重建课堂的过程观和价值观,创新教学制度,完善教学的方法与路径,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学习的能力,让课标理念得以真正落实,让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落地生根。

三、思考

基于“助学课堂”的儿童数学课程重建,我们注意处理好一下的几组关系:

一是儿童数学学科与一般数学学科的关系。与一般数学学科不同,儿童数学学科是由科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最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最有价值的知识组成的。虽然儿童数学学科来源于数学学科,与数学学科具有本质的联系,要反映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概念体系,但作为教育任务的儿童数学,与数学学科又有着本质的差异。儿童数学是一门将数学学科的学术形态、应用形态与教育相结合的学科形态,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内涵和过程的统一。如果按照数学体系来教学,是违反教学法的。儿童数学必须根据教育目的的需要,对学科研究的成果进行再创造,优化学科内容和结构,改变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促进儿童数学素养的发展。

二是理论架构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在引领学生探究方面,摒弃了探索过程和结果同质化的倾向,学生充满个性化的创造得以精彩纷呈;在指导生生合作方面,精心研制出中心发言式、叽叽喳喳式、切块拼接式、接力循环式等合作方式,并把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镶嵌其中,让合作更加有效;在教师指导方面,强调依据学情精准施教,帮助学生编织起“网状”的知识结构。原创性的做法还很多,如从学生做题走向出题、审题;从理解性的听走向批判式的听;从教师发问走向学生主动提问;从单声道的说话走向立体声的对话;从等待教师总结走向学生自己总结;从对小问题的思考走向对开放性大问题的研究;从接受学习走向创造性学习等,把“教”和“学”推向了更高层次。

三是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的关系。在价值导向上,从关注数学育智功能,到全面关注数学的育德、育美等功能,追求全面育人;在课程资源方面,从对过多依赖现有教材、教辅材料,到全面开发、整合课程资源,打通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从比较多地注重同伴互助、教师辅导,到关注基于同伴对话的自我反思;在教学评价方面,从比较多地关注考试成绩、思维发展情况,到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全面提升等。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从片面教书走向全面育人,以提升儿童数学教育的整体品质。

上一篇:规范税制公平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