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

2023-09-21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投资 风险 控制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化,企业面临外部环境也越来越来复杂,企业只有不断的通过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才能立足于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般认为,有效的投资行为是推动企业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企业的投资行为来讲,风险是永远伴随而来的,外至金融环境、国家政策、市场竞争等,内至企业的决策水平、内部治理、项目后续管理等都会对企业的投资风险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投资的效率及效果。因此,研究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形成的各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对于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

(一)金融环境变化

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外界因素中,金融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前几年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我国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人工、材料等成本费用也不断上升,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经营压力。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等措施,进一步增大了企业的财务压力;不少投资项目也因为融资渠道减少等问题而出现资金供给困难,甚至造成危机。另外,近年来人民币的升值造成的汇率波动也影响了不少出口企业的日常经营投资,造成了大批出口型企业生产停滞甚至破产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二)国家政策调控

根据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PEST模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走的是以产业政策带动经济的路线。因此,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是引起企业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讲,企业的投资项目如果符合国家的政策引导方向,则会在收税、财政补贴等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进而有利于项目的成功。如果企业投资项目属于国家不鼓励甚至禁止领域,则面临着成本上升甚至被叫停取缔的风险,投资项目的前景可见一斑。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鼓励节能减排,因此企业投资新能源等项目会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支持,未来的不可预期的风险也较小。而过去的某些重消耗、重污染的产业会被相关部门要求整改或者取缔,未来生产经营的压力也较大。再如前几年房地产行业的火爆吸引了不少“门外汉”涉足甚至转型房地产开发,在经营初期可能受惠于行业红利赚取了部分利润。但随后国家对地产业的宏观调控造成了行业的寒冬期,房地产业的萧条反而拖累了企业的整体业绩。因此,企业必须随时关注并尊重国家的宏观政策,尽量将投资项目的国家政策风险降到最低。

(三)投资决策失误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管理层相对于股东、债权人等具有更多的不对称优势,而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加倾向于进行长期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同时,由于不少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问责制度,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这种非效率的投资问题。很多企业管理层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仅仅基于当前市场状况或者企业的短期效益,并未充分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的长期投资项目往往缺乏事前合理的分析论证,投资决策仅仅取决于领导的个人意愿,“一言堂”现象严重。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申报、审批等工作环节往往都是流于形式,这样必然导致了不少长期投资的投入产出比不尽人意。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国有企业审计公告显示,不少国有企业都存在着管理层投资决策盲目低效、投资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对项目环境考察不足等问题,从而造成了企业承担较高的投资风险。对于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国有企业尚且如此,广大的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投资风险更要引起决策层的重视。

(四)投资项目后续管理不足

企业从前期投资到取得回报并不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资金不断循环增值的过程。因此对投资项目的日常经营管理也是关系到项目成败,影响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投资项目在前期经过科学论证并通过审批之后,对其后期的分析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相关的制度监督项目的正常运行,事前也没有预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并缺乏相关的解决措施,则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太多不可控的因素,甚至影响到项目本身的成败,极大的增大了项目投资风险。在实际中不少企业在经营规模增大,手中闲置资金较多之后就大肆的进行多元化投资,进入一些当时行情不错的陌生领域,但由于企业缺乏相关领域的知识积淀和专业的人才,从而导致投资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严重不足,其结果可想而知,企业业绩必然因项目的亏损而下滑。

三、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科学预测金融环境的变化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投资形成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所占用投资额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使投资收益大打折扣,投资回报相对减少。企业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应当以事前科学的预测和判断未来价格走势,在项目预算中充分考虑未来价格变动的因素,并保持一定可调整空间。另外,企业在融资渠道上可以采用债务融资来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在投资方向上则可以偏向于实业投资而非债券等贬值较快的资产。在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则更应该谨慎。海外投资的资产可能会因外币的贬值而出现贬值,因而造成亏损。当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之时,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二)把握国家政策走向

由于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等特点,很多时间跨度较长的项目通常会受到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对于国家政策明确打压的领域,企业应当在投资前谨慎考虑并尽量回避。而对于一些周期性的行业,企业可以在国家抑制、市场冷清时开展投资建设,这时资产价格、投入成本都较低。当国家放松调控、市场回暖时投资项目已经可以开始运营,或者直接转让给其他买方。此时无论是从转让价格或者转让难度来讲,都很可能会是一笔成功的交易。因此,把握宏观的经济走势,尊重市场规律,选择合理的投资窗口期是企业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措施。

(三)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要提高企业投资决策水平首先在设计更为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将管理层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上来,从企业的契约制度上解决企业管理层片面追求企业规模、盲目投资的问题根源。由于企业的投资行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应当保证企业的决策权适当的集权,并赋予中低层员工一定的参与权。其次,应当在企业内部设计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机制。企业进行投资行为时首先要初步选择可投资的范围,然后进行全面合理的市场调查分析,在取得相关资料之后梳理预测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之后进行科学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只有通过科学论证之后的项目才可以进行投资。为了将企业的投资项目分析误差降到最低,还应将企业的决策人员和分析论证人员的职责明确划分开来。同时,企业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事后问责制度。明确投资决策责任,在明确投资决策主体权限的同时,就应当把投资决策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使得投资决策真正受到风险责任的约束。对于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企业利益损失,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从而使企业管理层更加谨慎合理的选择投资决策。

(四)加强投资项目后续管理

一个项目的成功不仅需要前期的分析论证,还需要后期的经营管理。企业需要在投资项目实施之前就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分配项目开展中的人员、资金及其他资源的分配。现代企业投资通常都是同时投资多项目以分散风险,这样更要协调好各个项目之间的分配计划,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投资管理人员应当在事前分析预测各种可能对项目运营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案处理机制。在相应的情况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措施,将其对项目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投资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对项目的监控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要注意项目的财务状况,保障项目充足的流动性是保证项目正常运转的关键。二是要关注项目运营的投入状况,因为投资成本的多少是影响项目投资收益的重要因素,其往往能够决定项目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投资项目建成之后以及一些关键时点的全面分析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对项目进行后续评估,梳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分析项目运行与计划预测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解决项目中出现的新情况,以降低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企业根据具体情况以及对投资的风险分析和决策管理,采取相应的规避和控制措施,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防患于未然,推动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海.中国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研究导论,2012(04).

[2]赵严伟.企业投资风险管控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2013(02).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第2篇

早期以“亲情”、“看护”式管理模式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快递企业目前正面临发展壮大战略决策的挑战。

中国民营快递借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电子商务“井喷”,应势而生、顺势而为,取得了一席之地。但随着快递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加剧,民营快递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先天不足,顺利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值得总结和思考。

民营快递管理悖论

家族式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的管控风险,但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民营快递企业从起步到发展壮大靠的多是亲戚朋友。这种“亲情”式、“看护”式管理,能满足企业对员工忠诚度的需要,便于企业进行风险管控。但随着企业越做越大,分工越来越细,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灵活的加盟方式,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扩张,但不利于总部对加盟商的有效调控。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一些民营快递企业立足市场,采取加盟、直营等方式,迅速发展网络,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扩张。但由此产生的层级不清,职责不明,品牌认知度差,基础配置薄弱的现象,必然增加管理难度,造成执行力低下。

管理架构随意性大,便于提高局部决策反应能力,但不利于整体的权责分配。民营快递的管理架构体系是在网络发展、业务扩张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局部的或单个环节问题的反应敏感、效果明显。但从整体上看,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过多的、随意性的变动,容易造成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最后形成“人人负责,人人都不负责”的被动局面。管理架构体系,本质上的是权力体系的制度性安排。应该根据管理岗位进行充分授权,同时又根据岗位职责进行权力的控制和约束,这样才能保证权力的有效行使和控制。

面临的矛盾与冲突

民营快递企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快速增长的快递市场与相对滞后的网络、运营基础之间的矛盾。民营快递企业正在经历高速发展期,其管理水平、资本投入、人力储备都相对滞后,很难适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要。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宏观经济回暖已成共识,其不断扩大的快递市场与相对薄弱的网络运营基础之间的矛盾将会继续扩大,这将是今后几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主要矛盾。

民营快递企业当前的最大风险是快速增长的资本投入能否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快递企业的任何投资,最终都要通过产品才能实现其资本价值。从当前的情况看,民营快递的资本投入往往带有一定的被动色彩,是在业务高速增长发展、客户高投诉、行业高管控情况下企业不得不为之,但和实际投资需求相比还是相对滞后的、维持性的,很难实现管理水平质的提升,也并不一定能够改变民营快递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低端的属性,这将是目前民营快递企业高投入的主要风险所在。

民营快递企业面临最艰巨的任务是人才转化和管理升级。人才是一切管理的核心,快递企业也不例外。这里所谓的人才不仅是指管理精英,也包括各层级的管理人员。目前,民营快递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其广泛吸纳人才创造了条件。但人才进来了,要想留住人,留住心,真正发挥其智慧,则需要有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用人理念。当前快递企业人才大进大出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还是用人的机制、理念不完善所致。因此要提升管理水平,首要任务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的用人机制和人才理念,使人才的优势转化为管理的优势。

民营快递企业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外资和国内的业外资本。民营快递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民营快递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外资和国内的业外资本。2010年展开的各种收购、兼并已经证明,其实“狼”就在身后。国际快递巨头具有成熟的管理经验且不必论。国内的业外资本一般将会通过收购一些二、三流的总部型快递公司加快进入快递行业,这些资本最有可能来自电子商务和传统物流行业,具有一定的资源和管理优势,再带入这些行业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人才,也会通过充分研究民营快递现有的经验和不足,缩短其适应周期,从而对现有民营快递企业形成比较优势。

转型的策略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一些有远见的民营快递企业已先行一步,加大基础投入,广纳优秀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善服务手段等,进行长期的谋划、布局。除此以外,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抢占市场高地。目前民营快递主要占据低端市场,靠“量”取胜;而外资和国有的快递企业主要占据高端市场,靠“质”取胜。在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之间有很大的模糊区域,这里蕴藏着庞大的中端客户群。民营快递只有打破这一模糊区间,形成产品梯次结构,一手托住低端客户市场,保持经营的稳定,一手抓住、并力求扩大中、高端客户市场,才能在同质快递企业中谋求先身进位,获取决定性的竞争优势;否则就难以摆脱竞争中的劣势、被动地位。而要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型,仅靠刚性投入是难以达成目的,还需要创新运营机制,按照市场需求定位产品,按照产品需求定位运营模式,按照运营模式定位管理思路,排除一切干扰,最终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

通过实行股权分置,理顺利益关系。家族亲情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够靠血脉亲情维系,使企业逐步“做大”。但由此会在各个管理层面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或利益人,这些利益主体或利益人更关心各自的既得利益,而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执行力方面都存在不适应性,从而给企业的系统管理造成障碍,制约企业“做强”。通过股权分置,可最大限度地使各方利益得到长期的、合理的尊重和保障,从而理顺企业内部利益关系,为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创造条件。

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化解投资风险。民营快递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张,靠的是加盟制。从投资角度讲,加盟制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企业投资和风险控制问题,在低投资、低风险的条件下实现了企业的网络布局,为企业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快递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当总部型快递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总部的资本投入大幅度增加,投资规模和投资速度都是与网络扩张期所不能相比的 ,潜藏着一定的投资风险。所谓投资主体多元化,就是要发挥自身发展的基本经验,充分吸引加盟企业的资本、社会资本进行主营业务投资,如通过分公司投入进行分拣基地建设、设备投入等。既满足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需要,又有效地规避企业投资风险。而总部的投入应该更多地转向产品标准化建设。

通过改善用人机制,促进管理升级。一是要改善企业的文化氛围,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各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建设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二要打通人才成长通道,让人才感觉有期待、有出路、有施展平台;三是要对各类人才进行合理定位和分级评估,形成有效的评估机制;四是要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薪资体系。随着企业的扩张,人才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构建有竞争力的薪资体系,对于企业稳定人心、改善管理、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通过自动化分拣改造,缓解用工压力。据有关研究资料,受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速下降等因素影响,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从民营快递企业情况看,用工短缺对企业的直接影响是用工成本的增加和管理难度的加大。同时,人员的过度流动,还造成一线人员整体技能水平的不稳定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走科技发展的道路,在中转环节推行自动化分拣,以减少用工压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此基础上,还要调整用工理念,逐步实现由“重量”向“重质”、由“低薪”向“高薪”、由用“短工”向用“长工”的转变。以优厚的薪资待遇、亲和的用工环境、完善的劳动保障,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和品牌尊严。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第3篇

摘 要:资金是企业一切经济业务活动的基础,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当以资金管理为核心,要通过对现有工作模式的优化调整来帮助企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并对随时会发生的风险做好应对防范,之后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国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阶段,因此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是未知且充满“变数”的,所以应当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资金管理着手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改革,进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改革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革新工作技巧并营造出全新的管理格局。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重要性;问题;优化措施

资金流动能够贯彻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如果企业是一个人,那么各个业务部门就是人体内的各个器官,而资金则是在人体内流动的血液,因此只有保证资金在企业内正常流动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进一步推进资金管理工作的优化改革,帮助企业做好资金获取及利用方面的工作,并应对好来自各个方面的財务风险。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

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简单来说,企业资金管理其实是相关工作人员对资金使用情况和资金来源进行监督、控制以及考核的过程。虽说资金管理属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却不仅局限于货币资金管理,其目的在于使企业有限的资金在经营活动中取得最大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结合实际工作现状分析,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因此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着重把控好各个方向资金的流动情况。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所以围绕着资金管理进行的改革应当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改革的主要阵地。这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进而使有限的运营资金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逐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日常资金管理主要包括“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这三部分工作,其职能与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必须要做到“面面俱到”,从而帮助企业在源头上解决资金短缺和资金闲置的问题。(2)资金管理还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调查发现,当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因为资金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效益低下的问题,个别企业就连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难以保障,因此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并推动资金管理工作的优化改革。要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以避免贪污腐败、营私舞弊或擅自挪用资金等违法行为,之后还应当进一步规范资金的使用流程,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二、现阶段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正确的资金管理理念,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

实际工作中,企业领导关注的大都是项目的运营情况和市场的开发状况,所以对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是造成资金审批、收付流程混乱,相关人员职责不清的主要原因,加之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因此经常会出现资金浪费的问题。而重要项目一旦缺少资金也只能面临停止运营的结局,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发展。此外,因为资金管理工作滞后,所以从时间上来说现金的流入及流出也很难保持同步。这类问题加剧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更影响到了相关工作人员对企业现金流量的预测,因此很容易会造成重大的决策失误。

2.资金管理信息不准确,资金监控力度不足

基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利益的目的分析,各企业和企业各部门间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已非常普遍。部分企业中,因为各管理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所以业务部门也不愿为财务部门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而这也在无形中为资金管理工作的优化改革带来了很多困扰。调查发现,其实很多企业都存在人为制造虚假信息或截留信息的问题,而这类问题也存在于企业的各个层面,所以对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财务核算等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诸如此类的很多工作也无法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的收益。

资金管理工作改革中,企业若想要保证改革的实际效果则必须要成立专业化的监督管理机构,并安排专人负责这方面改革的监督落实工作。但因为监督管理人员不了解企业的实际资金运营状况,所以实际监督效果也根本无法保证。实际工作中,因为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所以监督管理人员的主观意志也一直在工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而造成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难以落实,事后监督流于形式的局面。再者,该工作模式下事后的控制审计工作也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进而影响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今后应提高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并通过相关细节工作的优化改革对其进行解决。

3.资金使用效率难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难以对闲置资金进行有效处置

结合实际工作现状分析,企业在利用管理资金时经常会遇到很多阻碍,这类问题主要是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分层次管理机构分散占用而造成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都存在“多头账户”的问题,部分集团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会设置多个财务账户,因此很难对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管控,最终影响到了资金管理工作优化改革的实际效率。

随着相关工作的优化改革,企业管理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没有投资计划时会将闲置资金交由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打理,但因为财务管理人员的闲置资金处置能力参差不齐,所以也造成了层出不穷的工作风险。日常工作中,当财务人员需要处置闲置资金但又缺乏专业的金融理财知识时,便会选择那些相对稳定的理财产品,虽说收益不高,但却能够保障投资安全。从长远来看,虽说这种做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自己的工作风险,但却影响到了闲置资金的运营收益,所以今后要着重改善这一局面。作为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当在工作之余多学习一些投资理财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三、解决上述问题,优化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

1.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理念,优化内部监督控制体系

首先,企业领导要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理念,进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企业负责人要正确认识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之后才能够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改革。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尽可能营造出良好的资金管理环境,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应当从招聘环节入手,选拔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负责这部分工作,并做好相关人员的激励培训,进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其次,要构建完善的资金管理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在树立资金管理理念并加强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企业还必须要进一步优化内部监督控制体系,进而為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打好基础。这一环节改革的关键在于重新筛选梳理企业的支付流程,严格限定费用的审批权限,如此才能够在“权责一致”原则的指导下强化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最后,企业还必须要做好全面预算,要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及年度经营目标进行细化,加强对于各项资源的合理分配,做好内部控制。这其中资金预算是重点,要根据特定时间段内的生产经营需求制定资金使用计划,进而为相关细节工作的推进落实指明方向。当然,在出现资金缺口时,也必须要尽早制定筹资方案。

2.加强各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做好资金监督

改革企业资金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各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这可以保障各类财务信息、数据资料在企业内的高效流通,以确保能够为各项细节工作的推进落实打好基础。这一环节的改革应当由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主导完成,至少要解决过去不愿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干扰其正常工作的问题。要使各个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可以达到制度化、常态化,进而为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优化改革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必须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资金使用的事前监督和事中控制,之后也必须要重视事后控制。要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相关负责员工的工作职责。以此为基础,还应当着重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发挥好审计工作应有的职能,进而做好资金管理及相关细节工作的考核监督。审计是企业资金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发现企业内这部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及重视。

3.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闲置资金处置能力

新时代,企业也必须要打破过去分散管理资金的工作模式,按照“统一管理”的思路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之后还需要重视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这是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的关键。虽说产品赊销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销量,但却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对此需提高认识。首先要安排专人负责应收账款管理并通过多部门联合的方式建立起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制度,对逾期的应收账款也要按规定进行处理,以确保其能够尽快回款、缓解企业的资金流压力。针对财务人员闲置资金处置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企业负责人也必须及时做好应对策略。这一环节工作的重点在于强化闲置资金管理,即盘活闲置资金,让其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相关负责人员还是需要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合理估计各部门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资金量,并确定好闲置资金数量。之后才能够通过对资金的分类管理来提高其实际利用效率。假如预算管理工作可以及时落实到位,那么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各笔资金收付时间上的差值来让闲置资金流通起来,从而获得更加显著的资金收益。其次还需要规范闲置资金的投资范围,控制好闲置资金投资的风险。企业无需通过闲置资金的运作盈利,只是为了“物尽其用”而已,所以应当选择相对稳健的项目。

四、总结

对企业来说,只有保证良性的资金运作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重视资金管理工作并逐步推进相关细节工作的优化改革。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改革应当以解决现存问题为起点,并逐步完善相关细节工作,以确保能够创造出全新的工作格局。以上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沈绍姿.浅析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20,14(06):241-242.

[2]李居正.浅谈企业资金管理及风险控制[J].纳税,2020,14(04):289.

[3]王晶.企业财务管理如何提高实效性[J].纳税,2019,13(31):97+99.

作者介绍:王玮瑜(1982- ),硕士,吉林省长春市人,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第4篇

摘 要:零售企业在内部控制当中全面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防范企业运营中的风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零售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中,风险管理属于关键性环节,而当前零售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现状仍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着风险管理质量。基于此,本文结合风险管理概述,对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零售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前言

零售企业近年来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各大零售企业需要充分加强内部控制,尤其要关注内控中的风险管理,避免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受到风险影响,产生重大损失。零售企业目前在内部控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企业风险管理相对较为薄弱,难以有效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为零售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二、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管理和监控,本质上是监控风险。企业在运营与发展当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企业需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控,以免企业受到严重损失。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与日常生产当中是一种需要时刻进行的行为与工作,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

三、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零售企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影响,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很多企业甚至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部分零售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重要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将内部控制单一地理解为会计控制、资金安全控制以及成本控制等,导致企业缺乏到位的内部控制,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零售企业就可能出现多种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很多零售企业在内部控制当中,比较注重事中控制和控制,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缺乏事前控制。一些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内控模式,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缺乏衔接,导致内控制度不能满足企业内控要求,进而使企业面临诸多经营风险。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防范措施不足

零售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需要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实现全面识别与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和规避,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发生率。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零售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相对淡薄,进行风险评估与检测的时候,使用的方法不准确、不全面,也不积极联合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内部风险测评,导致所构建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所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策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管控潜在的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零售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经济利益,盲目投资或者违法经营,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甚至面临破产风险等,严重影响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审计部门存在职能弱化问题,难以有效监督內部控制

零售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还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情况加强监督,单独建立专业的内控监督部门,以评价内控制度的完善性,监督制度执行情况。但是目前很多零售企业不够重视内部控制监督工作,企业审计部门存在职能弱化现象,组织结构设置也不合理,难以有效发挥审计部门职责和作用,导致企业审计人员不能充分监督零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落实。同时,很多零售企业都是由经营者管理审计部门,这将导致企业审计工作受到领导者的干扰和影响,难以有效实行审计监督工作。

四、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均衡的分配内部控制权利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相关制约与监督机制,将导致企业管理面临严重风险,企业很容易受到损失。而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存在这类问题,经常发生且由经营者个人控制企业所有经营和管理权力,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缺乏稳定性。因此,零售企业在内部控制中要有效加强风险管理,首先要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均衡地将经营管理权力分配至各部门当中。零售企业经营管理当中,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属于重点部门,但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只针对这两个部门制定和执行,而要细化每个环节具体工作,对所有环节中存在的内控风险点加以排查,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内控制度,保证内控制度的全覆盖,以全面防范企业经营风险,避免企业出现潜在损失。

(二)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很多零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对内控和风控的作用理解不到位,所以,零售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财务预算。另外,商业零售行业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和市场形势,制定符合零售企业实际情况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充分明确企业财务和资金管理职责。另外,要在零售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内控信息系统,对经营数据和信息实现动态、实时的监测,风险管理人员可以结合相关信息,及时调整内控手段和风险控制措施。

(三)加强内部控制监督

一方面,零售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监督,通过科学方式强化内部审计,进而加强内部财务监督,逐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比如要定期核对银行对账单、财务报表等文件,保证财务数据准确、真实。另一方面,零售企业需要加强外部监督,利用社会监督或者外部审计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力度,从而有效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效。

五、结束语

零售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诸多风险,如果不及时加以防范和规避,并针对性的制定应对策略,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因此,零售企业需要正视目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风险管理薄弱点,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腾飞.商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财讯, 2016(16):96-96.

[2]陈政,杨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风险管理整合策略研究[J].中国经贸, 2016(8):235-235.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第5篇

【摘要】 积极稳妥的内部审计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和加强企业风险控制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它能促进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目标。现阶段,大部分国有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基本处于一种摆设的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监控和服务作用,面对尚存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法律风险控制;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份子的国有企业已经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来自国内的民营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国企业,国有企业必须适应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有立足和发展之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面临着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以保证资金安全、资产高效运行。内部审计作为国有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然应当成为国有企业关键的职能部门。

目前,国有企业虽然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并设有专门机构,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这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发挥其在控制企业风险方面应有的作用。国有企业目前在具体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审计的执行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作后盾

目前我国有关审计工作的法律只有两部分,一是关于民间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另一个是关于国家审计的《审计法》;而内部审计的法规只有审计署颁发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未上升到法律高度。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法规支撑,业务操作无准则可循给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往往提供不出确实有效的法律依据来支持内部审计的论点,使内部审计的结果缺少说服力。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或者免除偏见地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还大多依附于其他部门或者联合办公,导致了内审机构和人员受到多方利益的牵制,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从而无法保证内审业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内审质量,以至于内部审计的结果会避重就轻,掩盖了企业内部管理中很多实质性的问题,不利于企业深层次的改进管理思路,也不能体现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作用的发挥。

三、内部审计工作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高

由于国有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是由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管理层经营决策依据的也是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往往只对某项特定事件进行内部审计,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也只是针对某一特定经营项目,所以内部审计报告没有前瞻性,无法给管理层提供具体有效、全面运筹的信息。于是更加忽视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使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涵盖面较窄

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财务审计,另外还会对特定经营事项进行审计,比如:一把手领导离任审计、年终子公司审计、各个职能部门抽查审计,较少涉及业务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对审计事项的局限性制约了内部审计结果的全面性,也降低了内部审计报告的价值和利用率。

五、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事件的滞后审计

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只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定性监察,不会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过程控制。内部审计信息的滞后性,使得内部审计部门丧失了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不能起到很好的防范风险的作用。

六、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不合理

由于多数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基本是企业的财会人员。但是内部审计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这就需要各个专业的人才。

针对以上国有企业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就要对内部审计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并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组建审计委员会,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

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它能保证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企业资产收益率和经济效益,控制企业经营风险。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其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确认和评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应在董事会下设置内部审计委员。委员会的组成须经董事会批准并成为其常设性机构,审计委员会由不参加董事会的外部董事组成。它从属于董事会领导并能直接向其报告工作,在组织中独立于管理层和业务部门,能够独立地履行其职责。同时,审计委员会在业务上受监事会的指导,从而可以保证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对支持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审计委员会可以充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形成严密的内部审计控制系统,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前提下,由内部审计机构来完成评价公司内部企业法律风险规避制度及其执行的效果,并提出改进性意见。

审计委员会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可以相对独立地、有权威地对公司的各项法律风险规避政策进行审计监督,作为公司内部治理、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参与公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履行检查、评价职能。从公司的治理角度来看,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肩负着保证公司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可信性职责。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的制度安排,能有效减轻董事会职权弱化、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同时,审计委员会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董事会的制衡。

(二)充分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具有监督、管理控制、评价鉴证、服务等四项职能,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能有效地弥补企业在运营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缺失,还能帮助企业更新管理观念和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为此,要加强领导人的现代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和了解内部审计的本质和作用,将内部审计纳入企业重要活动,企业需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健全自我约束、自我监控机制,把内部审计置于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服务于企业自身,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改善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起来才更加通畅,才能把内审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重点转向绩效审计,以风险控制为目的

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的价值和改善企业的经营,实现企业风险的有效控制。所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应当改传统的单一财务收支为涵盖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全面审计,从而进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主要以经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审计的重点应转变为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积极开展内控制度评审和风险控制,遵循制度和风险相结合的导向审计方式,展开事前及事中的控制,从中寻找疏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绩效审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评定出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指出现已存在的经营风险,提出提高经济效益和防范经营风险的建议,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达到内部审计的监控和咨询服务的功能,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四)扩大内部审计的涵盖面,开展法律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其服务领域也将突破传统财务审计的局限,参与到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治理层面之中,其涉足的领域应该涵盖法律风险管理审计等方面。

法律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风险管理流程的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关键风险控制的充分性、风险评估和报告数据的准确性进行独立审查和评价。它既可以保证董事会运用适当的治理和控制来处理企业法律风险,又可以在降低、转移或承受法律风险等方面为管理者提供建议。在法律风险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应该更多地参与到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中,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时时关注。法律风险管理审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关注以下两点。

首先,法律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计划制定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等具体情况相结合。只有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充分考虑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重点关注法律风险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程度,才能够通过对法律风险的监控帮助企业长远地发展,满足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增加企业价值。

其次,法律风险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次,法律风险管理审计要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和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全部进行审查和评价,其审计内容包括对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评估方法、法律风险应对措施、法律风险管理机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五)加强内部审计的后续跟踪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高,内部审计结果又无强制执行的措施,使有些审计问题屡查屡犯、前查后犯,有的甚至将审计提出的问题长期搁置起来,有的审计决定长期得不到落实,“审计难,处理更难,落实更更难”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内部审计人员。虽然内部审计机构也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保证审计决定的执行,但也不排除某些有着共同利害关系的部门结成权力网的庇护,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若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审计结果的执行就会陷入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只有加强后续审计管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总体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

随着企业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努力改进审计手段,内部审计才能具备揭示风险的能力,才能在促进防范风险方面有所作为。加之内部审计涵盖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配备各种专业人才。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选派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队伍,配置计算机、法律、技术工程等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比例。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精通会计、审计、企业管理、法律、计算机、工程建筑等相关行业方面的知识,仅仅依靠内部审计人员自觉、自学等自我提高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该进一步提出一些要求并提供一些机会,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一种动力、一种氛围,更重要的是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沟通、交流与学习条件。

内部审计不但应在查错纠弊、维护财经纪律、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挥作用,更要在完善国有企业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加强法律风险管理上发挥新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增值型的服务,这才能体现内部审计在新形式下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耿慧敏.刍议加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独立、客观性[J].财会月刊,2009(2).

[2] 韩春丽,尹庆伟.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3] 董丽英,吴少卿.现代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方法[J].审计文摘,2009(1).

[4]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1月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 王道成.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确保我国内部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06(5).

[6] 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2).

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范文第6篇

【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当代成功企业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笔者认为健全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加强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才是防范和化解煤炭企业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风险

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当代成功企业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监督与约束机制,越来越引起了许多企业家、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当前,煤炭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全球范围内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企业在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如何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降低风险,确保煤炭企业合法经营,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从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原因出发、探索健全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加强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才是防范和化解煤炭企业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产生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源于煤炭企业风险。煤炭企业风险是影响煤炭企业目标实现,可能为煤炭企业带来损失甚至生存危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可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煤炭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包括为煤炭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如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方式、方法;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等。只要企业存在经营管理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煤炭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自身企业合规经营、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合规经营、真实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率的经营也正是企业风险管理所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所以,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于煤炭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相反,如果煤炭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则往往会导致各种错误和舞弊的产生,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因此,建立煤炭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是防范自身风险事件发生的一种长效机制。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煤炭企业来说,风险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才成为必要。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煤炭企业风险预警、评估系统,分析各种风险的类型和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因此,风险防范既是企业管理的必要部分,也是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煤炭企业才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配合风险管理,实现煤炭企业目标。

二、煤炭企业风险的表现形式

1.经营风险。煤炭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有宏观环境风险、战略风险、资源风险、采购风险、营销风险、物流风险、财务风险、投融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法律风险等。笔者认为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是宏观环境风险和战略风险。近几年,我国重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给煤炭需求带来了又一个高峰期,煤炭行业进入上行通道。为了实现降能减耗的发展目标,2007年国家出台了有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产业发展的政策,对煤炭行业景气周期的延续有所影响,未来煤炭需求减速将成为趋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加大了煤炭企业的经营风险,对煤炭企业自身而言,在外部环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风险、战略重组风险、国际化的风险正在加大。比如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多元化经营风险。近几年煤炭市场较好,许多煤炭企业利润激增,为了降低煤炭开采单一经营的风险,煤炭企业正在沿着煤——电、煤化工——建材、煤——油等路线,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的道路,这将给企业的投融资带来较大风险。如果不对每个项目的投资建设、生产运营管理、产品市场开拓、科技创新的要求等加以风险管理,煤炭企业就有可能因投资风险管理不到位而陷入危机。

2.管理风险。煤炭企业管理风险包括经营和财务信息的不足;重大事项不向高层管理层汇报,自作主张;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标准贯彻失败;合同签定缺乏慎重思考、流于形式,并且执行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等等;不能达到煤炭企业的目的和目标等等。煤炭企业风险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严重后果,比如竞争失败会使企业遭受诸多的不利;经营中断使企业的目标将无法达到;法律诉讼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和信誉的破坏等;商业欺诈可能会给煤炭企业带来难于承受的损失;无益开支使得企业的收益能力下降;决策失误可能使企业一蹶不振;重大事项没有集体审议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国内外经济环境、自然灾害可能使企业损失巨大,如河南某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下属一生产矿的车辆对外承包,最终造成10辆车全部丢失,总经理竞不知道此事,结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的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影响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有很多风险为企业所能控制,也有很多风险并不为企业所控制,但决策层应当识别这些风险并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三、健全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企业风险

(一)建立煤炭企业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控制

煤炭企业管理控制的范围包括煤炭企业的会计控制之外的所有控制,如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部门间的关系协调和企业负责人及高层管理决策及行为等方面的控制,但重点是组织结构、人事管理控制等。

1.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煤炭企业也应通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应形成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力制衡关系。当前煤炭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十分健全,运行也不规范,权力过分集中等情况。对此,煤炭企业要强化董事会的功能。应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会的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如董事会有权选聘和激励主要经理人员、对全体股东负责和向股东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确保公司的管理行为符合国家法规等。董事会的控制权主要体现在必须对整个公司实施监控,如制定资本预算体系、业绩考核体系、会计核算体系等一系列制度。完善监事会制度。煤炭企业的监事会应当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应当保证监事会能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为使其能够胜任财务监督等职责,监事应具有法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

2.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其每一个人员的表现和业绩。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人员,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煤炭企业应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形成任人唯贤、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煤炭企业应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学习教育,从知识、技能到职业道德、经营理念等方面提高其素质,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二)以会计系统为核心的会计控制

1.实行预算管理,做到企业收支心中有数。煤炭企业应当实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因为预算是控制的基础,只有在预算体系正确完整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完善的内部控制。预算的内容。凡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内容,如采购、销售、成本费用、固定资产投资、现金流量等都应纳入预算管理范畴,但应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作为预算重点,以利润目标为预算起点,实行有效监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无论采用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编制方法,决策权都应该落实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即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其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整个预算工作。预算调整或追加实行逐项申报、审批制,各部门不得擅自调整预算。预算的监控与考核。预算管理的核心是监控,监控有序可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煤炭企业的内审部门应将经营活动同企业的预算目标相联系,随时根据预算目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向管理层报告,并将其作为考核预算制定者制定预算效益实绩的标准。

2.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常进行。煤炭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建立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审体制,内审应不受管理层制约,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但由于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客观地位的局限性,内审无法对本企业领导者和同级管理层进行审计,为弥补这一控制的薄弱环节,应该会同外部审计或上级内审部门负责对下级管理层的审计,对各级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如通过一般性的财务收支审计,发现内部管理方面的漏洞,提出改进措施,防止或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四、加强风险管理,化解企业风险

1.加强风险管理基础工作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煤炭企业应建立专门、独立的风险评估和计量机构,负责评价各种投资收益或损失额度、积聚的风险情况以及董事会制定的业务投资目标实现情况等;应建立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等;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2.明确风险控制的目标责任。建立从董事会到各职能部门、员工个人的严密、畅通的信息网络,形成以各部门、各小组为单位的风险责任中心,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责任到具体每个人,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寻找负责对象,并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促使责任人在未来经营期间不再重蹈覆辙。在确定收益增长、业务创新的同时,明确现金流量、投资回报、资产周转等具体的财务指标,使风险控制细化到基层部门,企业每个员工都承担风险控制的责任。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风险。煤炭企业应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预警系统,企业一旦有风险的苗头出现,即可进行防堵,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企业在编制预算时,每个部门应制订清晰的风险管理目标,将该部门可能出现的风险细化分析,预设能够承受的各种目标,一旦超出这些目标,就进行调整,使企业按既定目标运行。

4.事中风险、事后风险的管理。煤炭企业应通过参加保险、签订合同、要求担保、承包和租赁等方式,将风险损失及其有关财务后果转嫁给其他单位或组织,实现风险社会化;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或筹资,使项目之间盈亏互补,增加企业销售和盈余的稳定性,把投资风险不同程度地分散给它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等。在风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企业应合理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维持企业资金正常运营,并吸取教训,做出必要的总结和调整。

总之,煤炭企业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才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刘平青.《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江汉大学学报》.2004(6)

[2]徐宁.《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9)

[3]王起.《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企业风险》.《现代企业》.2007(8)

注: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B235的成果。

上一篇:岗位评价范文下一篇:食物中毒自救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