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对策探讨论文范文

2024-07-28

基础护理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会计专业一直是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专业之一, 该专业的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及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过,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民办高校中该课程的开展并不是十分顺利,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下面,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 对相关方面展开分析。

2 民办高校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设施不完善

一般来说, 我国成立的民办高校, 都比较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 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及实践型的人才。不过, 在民办高校的办学过程中, 其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社会资助及学生学费, 国家的财政部门并不会对其进行资金补贴, 导致其在建设教学设施及购买教学设备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并且, 虽然现阶段许多民办高校都在加强了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建设, 但其硬件及软件水平仍比较落后, 与当前社会前沿科技相脱轨,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2.2 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实际上,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开设了长达20多年, 是高校中非常重要的教学部分。不过, 许多高校仍没有意识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要性, 在高校中也没有指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教师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准确, 部分教师将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计算机软件课程进行教学, 或是将其作为程序编写课进行教学。事实上, 上述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软件作为同一种教学内容, 采用一样的教学方式, 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学思维能力, 也难以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

2.3 教材建设方式落后

在民办高校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会计核算相关的知识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会计手工模拟实践课程。在这种教学情况下, 对会计监督方面的教学就会有所忽视, 使学生难以全面发展。实际上, 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 主要是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工作, 会计人员会根据原始的凭证记录, 填写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 完成账簿的登记工作。而在上述过程中, 并没有明确指出审核监督部分的具体工作, 使得在教材中也缺乏监督审查方面的教学内容。然而,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 监督审查是会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关系着会计工作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3 民办高校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在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 涉及的教学设施主要有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两个方面。其中, 硬件设施包括实验机房、仪器设备、财务软件等实物设施;而软件设施主要包括管理体系、教学模式及各种规范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 在建设教学设施的过程中, 也应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民办高校应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优秀技术人才;其次, 应进一步加强各个实验室之间的联系。会计电算化并非一门独立的专业, 其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 高校应全面加强硬件及软件方面的建设, 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3.2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为了确保民办高校的基础会计教学质量, 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同时, 在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的过程中, 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及教学教材, 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同时, 在制定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教师应正确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理念, 并将其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从而完善教学体系的建设, 提升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

3.3 完善教材的建设及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教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教材中的内容及教学方法, 对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换言之, 学生综合能力及专业素质, 与教材改革及教材建设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为了能够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 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教材, 应充分结合经济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更新, 将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念等内容, 充分融入新的教学教材中, 使学生能够掌握全新的知识体系、实践技能。同时,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应充分听取具有会计电算化实战经验扥教师的意见, 并在此基础上确认实训内容及方法, 培养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民办高校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存在教学设施不完善、缺乏合理教学体系及教材建设方式落后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从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构建合理教学体系及完善教材建设及改革等方面入手, 彻底解决该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进而提高整体的会计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总之, 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对高校学生的会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应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

摘要:在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中, 都开设了会计学相关的专业, 并安排了会计模拟实验课程。而在教学过程中, 受到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及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影响, 导致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基于此, 本文对民办高校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展开了简单的分析, 希望能够给教育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 张斌.《会计模拟实验》体验式教学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7 (10) .

[2] 郭丹.“一基三实”发展思路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教改探讨[J].教育现代化, 2017 (41) .

基础护理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2 月100 例糖尿病患者, 这100 例糖尿病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 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50例。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在40~73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7.62±5.51) 岁, 病程在4~18 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9.20±1.14) 年, 男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56.00% (28例) , 女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44.00% (22 例) , 该组中, 6 例患者存在皮肤感染, 5 例患者伴有肾病, 5 例患者伴有眼部疾病。

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在42~73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7.71±5.49) 岁, 病程在4~20 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9.23±1.17) 年, 男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54.00% (27例) , 女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46.00% (23 例) , 该组中, 7 例患者存在皮肤感染, 4 例患者伴有肾病, 4 例患者伴有眼部疾病。 经比较, 2 组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资料 (年龄、病程、性别、并发症等) 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50 例糖尿病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 即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定时给予患者血糖监测等。 实验组50例糖尿病患者在以上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

1.2.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为糖尿病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具体临床症状以及相关并发症等, 这样可以使得患者对糖尿病进行正确的认识。 同时, 护理人员应为糖尿病患者讲解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机制以及治疗的效果, 告知患者胰岛素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护理人员可以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及胰岛素治疗的相关知识制作成健康手册, 将健康手册发放给患者, 使得患者可以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部分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宣教的效果较差,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指导患者, 并根据糖尿病患者文化水平的差异性, 给予患者相应的指导。

1.2.2 示范教育护理人员可通过注射示范的方法为糖尿病患者讲解胰岛素的种类, 为患者正确讲解胰岛素注射的具体步骤以及胰岛素笔的安装方法、注射用具等。若糖尿病患者的视力较差、 文化程度较低、 记忆力较差、年龄较大, 护理人员则应叮嘱患者反复进行练习, 并可以通过指导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来帮助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方法。 护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讲座的方式, 为患者发放胰岛素的具体注射流程表, 并且可以通过文字、 图示等方法来说明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方法, 并可现场进行示范。 同时, 护理人员应向糖尿病患者或者糖尿病患者家属讲解胰岛素注射时的相关注意事项, 即进针、推药以及拔针均要做到缓慢, 在注射胰岛素治疗之后, 应停留12~20 min, 这样可以预防药物渗出[4]。

1.2.3 心理指导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不良的心理, 即焦虑、紧张、抑郁等。 护理人员应多与糖尿病患者沟通, 充分尊重患者, 对患者治疗的痛苦以及治疗的精神压力进行理解。 与患者交流时, 护理人员应保持充分的耐心, 不可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等情绪。 护理人员与患者充分交流之后, 可以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护理人员以此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指导。 护理人员可为患者讲解疾病治疗效果较好的案例, 同时为患者讲解疾病的可控制性, 以此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使得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得以提高。

1.2.4 低血糖护理护理人员及时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相关症状, 如头痛、心悸、视物模糊、烦躁、出汗、饥饿感等, 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 则表示患者可能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因此, 糖尿病患者应及时进行血糖监测, 了解自身的具体血糖水平, 从而接受相应的治疗。 护理人员可以倡导患者定时定量进餐, 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性的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随身携带饼干等零食以及急诊卡, 以此对低血糖症状进行及时的处理。 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时, 应保证注射的剂型准、时间准、剂量准, 从而预防因用药错误、注射错误而出现的低血糖情况。 若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则应指导患者立即饮糖水、进食水果以及甜食, 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 则可给予患者20~40 m L的葡萄糖进行经脉滴注[5], 同时, 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告知相关的医生, 从而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1.2.5 社会支持护理人员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具体工作和生活情况, 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避免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与其治疗产生冲突。 护理人员告知糖尿病患者家属家庭的陪伴和关系对患者治疗的重要性, 患者家属应给予糖尿病患者充分的配合、理解以及支撑, 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良好、积极的环境, 从而使得患者治疗的效果得以提高。

1.3 观察指标

对2 组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相关护理的效果作分析。 将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这3 个等级, 即:显效:糖尿病患者经相关治疗以及护理之后, 其尿糖以及血糖水平基本恢复至正常的水平。 有效:糖尿病患者相关治疗以及护理之后, 患者的尿糖水平以及血糖水平较治疗以及护理前有明显的改善。 无效:糖尿病患者经相关治疗以及护理之后, 患者的尿糖水平以及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并无明显的改善, 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6]。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同时对2 组糖尿病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判断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问卷调查总分为100 分, 其中分数在80 分以上表示十分满意, 分数在60~80 分之间为一般满意, 分数在60 分以下为不满意[7]。 总满意率=十分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人性化护理,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0%, 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常规护理,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00%。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护理满意程度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人性化护理, 其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8.00%, 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经常规护理, 其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82.00%。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 同时糖尿病患者较易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对患者的肾、心、眼、脑等脏器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微血管病变以及心血管疾病等[8]。

多数糖尿病患者会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患者过度担心自己的病情, 从而使得患者不能较好的配合治疗, 并影响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 注射胰岛素治疗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红斑、 脂肪增生、 皮下硬结、脂肪萎缩以及低血糖等并发症[9], 若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出现的低血糖不能被及时的治疗, 则会使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为患者实施注射胰岛素治疗时, 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 可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其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 为患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10]。 该研究中, 主要给予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示范教育、心理指导、低血糖护理以及社会支持等个性化护理, 从而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以及注射胰岛素治疗的了解程度, 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防止患者因低血糖而出现不良后果, 使得患者可以在较好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人性化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给予糖尿病患者实施注射胰岛素治疗, 并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 可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人性化护理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100例糖尿病患者, 这100例糖尿病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 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50例。2组糖尿病患者均接受注射胰岛素治疗,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 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护理, 对比2组糖尿病患者治疗以及护理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人性化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为糖尿病患者实施注射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 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 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改善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 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人性化护理

参考文献

[1] 陆晚云.60例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与人性化护理的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20) :1, 3.

[2] 黄明.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患者人性化护理体会[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6 (11) :166-167.

[3] 王春秀, 付庆敏, 张淑荣, 等.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及护理干预治疗糖尿病疗效分析[J].中国药业, 2014, 23 (9) :65-67.

[4] 王明娟.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与人性化护理要点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6 (11) :209-210.

[5] 古建平, 付晓荣, 卫海燕, 等.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广东医学, 2012, 33 (18) :2864-2866.

[6] 王淑文.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的护理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3) :1463-1465.

[7] 张媛.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与人性化护理的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5 (20) :115.

[8] Hasan, N.M., Longacre, M.J., Seed Ahmed, M.et al.Lower succinyl-Co A:3-ketoacid-Co A transferase (SCOT) and ATP citrate lyase in pancreatic islets of a rat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Knockdown of SCOT inhibits insulin release in rat insulinoma cells[J].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10, 499 (1/2) :62-68.

[9] Lampasona V;Petrone A;Tiberti C.Zinc transporter 8 antibodies complement GAD and IA-2 antibodi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dult-onset autoimmune diabetes:Non Insulin Requiring Autoimmune Diabetes (NIRAD) 4 Non Insulin Requiring Autoimmune Diabetes (NIRAD) Study Group[J].Diabetes Care, 2010 (33) :104-108.

基础护理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应用, 并且对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带来深远持久的影响, 教育行业也不例外。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各个专业学科教学中受到青睐和认可。护理教育是医学系统结构的基础组成部分, 为适应现代教学发展趋势, 培养出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的多层次复合型护理人才, 必须发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作用, 满足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2 分析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2.1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开始重视自身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协调发展, 因此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种背景下我国医学教学资源匮乏问题愈发明显。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社会对于护理人才的缺口形势严峻, 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开设的护理教育专业难以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情况下, 我国护理教育进入了全民发展阶段, 涉及硕士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中等教育四个层面。护理教育是新时期教学规模迅速扩展, 对于缓解严峻的护理人才形势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挖掘出我国现有的教学资源, 专科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评价方式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

2.2 教学体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缺口, 护理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高等学校开始在护理教育中增设人文科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以及社会研究学等综合学科课程, 意在培养综合素质的护理人员。但是并没有涉及护理教育的根本, 从整体教学体制上来改善现在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条件, 不能有效融合新时代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因此现阶段的护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教学阶段, 并没有充分发会出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 我国当前的护理教育水平和发达国家护理教育水平相差较大, 护理教育模式不够专业完善, 教育体系不够成熟。现阶段医学产业缺乏对护理教育的整体认知, 因此过快发展起来的护理教育规模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3 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影响,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护理教育中引入计算机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同时这也是现代社会医疗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对护理人员素质的必然要求。

3.1 加强护理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具体是指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到护理教学课堂中, 帮助授课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更容易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思考。一般计算机作为物质载体, 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需要及时搜索出大量的护理资源和可讨论案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同应用环境下课程采用的计算机软件版本有所差异, 同时护理专业教材中配备的光盘也通过计算机在课堂放映出来, 辅助教师教学。利用计算机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网络软件课程包含范围较广, 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能够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中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护理知识和护理发展趋势, 从而更好地针对学生缺乏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技能进行培养, 一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学生都能够掌握计算机在护理实践岗位中的应用。

3.2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并且重视护理教育最新成果的传播和研究。发达国家比我国更早开展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并且从中已经相继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软件课程, 促进了护理教育的进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符合当前我国倡导的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发挥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价值理念,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等方面来培养护理人才, 直接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出来, 以直观化、动态化和趣味化的形式让学生易于理解, 尤其是在分析案例时计算机基础教育优势明显, 让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再次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符合现代医学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4 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占据我国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实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坚持将计算机引入到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 发挥出辅助作用, 有助于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完善我国的护理教育体系, 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护理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占据整个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时代下计算机为医学教育提供支持, 成为教育过程中应用的辅助工具,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探讨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现状, 其次分析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应用发展的重要作用, 希望发挥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护理教育,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蕴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 2012 (11) .

[2] 刘仕云, 宋海波.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五年制护理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 (文摘版) , 2015 (8) .

基础护理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现状,探究了现代化技术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进行应用存在的优势,并提出了对其进行应用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现代化技术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使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关键词:消防监督管理;应用;对策

目前,低层建筑物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房地产开发商将建设高层建筑物作为建筑施工的主要方向,希望以此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近年来,高层建筑物火灾频发,不断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建筑消防监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这一情况下,建筑消防监督人员必须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解决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引入现代化技术,使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更加行之有效。

1  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现状

从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建筑消防安全虽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所进行的建筑消防监督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作为支持;第二,消费设施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持。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并没有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更新,这都不利于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

2  开展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作用

2.1  火灾形势刻不容缓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增加了发生火灾的概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根据相关资料调查分析,火灾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多发,伤害较大、影响较强。比如澳大利亚的山火,烧毁了邦迪山将近6万公顷的土地,导致当地生物无法生存。而在我国,仅2019年就出现了2345起火灾。因此要将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作为立足点,对于火灾概率进行控制,降低火灾造成的伤亡。

2.2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

我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这为我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与此同时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并不完善,没有考虑到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从某种程度来说,阻碍了消防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消防监督管理模式进行创新[2]。

2.3  推动消防机构的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城市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无法确定的因子,再加上现行规范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加大了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在新时期,所进行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并没有充分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在这一情况下,必须要对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科学的应用新技术,使消防监督管理机构更好地工作,为消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3  现代化技术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的优势

从当前情况进行分析,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进行消防监督管理时都对现代化技术进行了应用,并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在建筑物内安装自动报警设备、自动喷水设备等。如果建筑物中发生了火灾,自动报警设备可以立刻向人们报告火灾情况,这从某种角度来说,能够降低人们出现生命损伤的概率。自动化喷水装置能够对小规模的火灾进行控制,降低其进一步扩散的概率。目前,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在市场中较为常见。随着自动化设备不断发展,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也有所提升,将自动化设施设备应用到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出出现火灾的地点以及火势等,降低了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困难,使信息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利用。

现代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4]。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顺利,也对我国的自动报警设备、自动化喷水装置进行了优化。比如说,火警系统进行应用时,能够借助于所形成的系统以及定位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使建筑消防监督工作按照流程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也可以推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发展,有效提升了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水平。从某种角度来说,对自动化办公设备进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4  现代化技术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4.1  大数据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从当前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数据技术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这充分体现出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能有效提升建筑消防监督管理水平[5]。第一,对于大数据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对之前火灾救援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明确可能引起火灾的因素,并确定不同因素对于火灾概率的影响,并预测火灾出现的概率,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可能降低火灾带来的危害。第二,科学合理的对大数据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评分,根据最终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奖惩,这能够有效提升监督管理人员对于工作的热情,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工作中。

4.2  Web技术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Web技术是指结合数据分析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新兴技术,将其应用到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时,可以构建一个专门的数据库,对于所出现的资料进行管理,相关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可以将所具有的资料以及建筑物的一些信息上传到这一数据库内,这能够使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更加清晰明确[6]。在进行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通过大屏幕开展监督控制工作,还能使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了解火灾的情况,掌握第一手数据,并借助该数据为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参考,使建筑监督管理工作更加真实、可靠。在开展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技术,可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用于监督管理,这一系统能够及时搜集汇总建筑物的数量、周围的地形地势、消防设施设备的应用情况以及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人员组成等资料,并将其传递到数据库中,有效提升建筑消防监督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在开展建筑消防监督管理时,对于Web技术进行应用,可以打破时间、地点对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人员的制约,使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和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构建完善的体系开展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达成信息共享、传输信息的目的,做到动态监管[7]。

4.3  GIS技術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判断火灾的发生状况,并针对性的制订方案进行火灾救援,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明确火灾发生的位置。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在开展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人口数量较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较短,同一区域内建筑物密度过大、高层建筑物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施工、任务繁琐,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都处在交通便捷、人口数量较为集中的区域,交通并不畅通,一旦发生火灾,增加了救援工作的难度。通过对GIS技术进行应用,能够将原本对建筑物所进行的监控转化成为电子图,以3D的形式进行展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明确容易出现火灾的位置,找出最为适宜的逃生路线,这能够使火灾救援工作更加顺利。此外,运用GIS技术还可以动态监管火灾,为火灾救援的开展提供动力,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将Web技术和GIS技术相关联,可以使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到现场工作人员的救援情况,使其行为更加规范,提高消防救援工作效率。并且,借助GIS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筛选出适宜救援的线路,及时了解水源的位置,使火灾救援工程更加有序的开展。

4.4  无线网络技术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无线网络技术,是将3G、4G、5G以及WIFI作为立足点的网络通信服务,其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和消防安全设备相关联,通过远距离控制开展消防救援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火灾对区域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威胁。应用现代化技术,可以将通信服务和其他技术相关联,严格监管消防部门所运用的系统,将供水系统的水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及时了解进行供水的能力,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从当前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城市中的建筑物大部分都属于高层建筑,消防部门需要应用复杂的设备开展灭火救援,因此要定期对消防救援设备进行维修保养,确保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9]。将消防部门辅助系统和无线网络系统相关联,一旦发生火灾,消防监督管理部门能够运用无线网络搜集到信号源头,找出火灾地点,并将火灾情况上传到消防监督管理中心,这能够使消防监督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科学合理地分配所具备的人员和资源,制定高效的消防救援方案,从而降低损失。

4.5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依托传感网络,借助互联网和建筑物所具有的烟感系统,有效提升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在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时,要将设施设备的运转情况作为重要关注点。对于互联网技术进行应用,能够了解到设施设备的关键组成,并借助于传感器了解设施设备能否正常运用,之后再将消防设备的现实情况传递给管理人员,为消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动力。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应用到消防监督管理部门的通信服务,可以将其和建筑物内部的消火栓、自动报警系统、喷水系统等相关联,并及时传递信息。这能够使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设施设备的剩余水量、流水以及压力等情况,确保消防设施能够正常使用[10]。物联网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科学的规划灭火方案,并远距离操控消防设施设备,在使用完成后进行维修保养,确保火灾救援工作的及时、高效,使消防设备始终处于可用状态。

5  结语

根据上文的分析,目前所进行的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对于现代化技术进行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不但能够提升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提升建筑消防队伍的整体实力。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现代化技术并不是指某一个固定、单一不变的现代化技术,而是能够将多个现代化技术进行汇总、整合,为消防监督工作提供支持的技术。将现代化技术和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系统、设施设备等相关联,能够提升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确保所进行的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符合标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消防监督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这个过程中,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人员也应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对现代化技术进行应用,提高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勇,刘克权,潘军平.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04):17-18.

[2]尤杰,林英健,黄敏.现代化技术在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9,9(10):300-301.

[3]郭玉伟.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数字模型化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35(10):1488-1490.

[4]杨建华,何军,延婷婷,陈强.浅谈消防监督管理制度的改革[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7(02):66-69.

[5]刘希林,马胜峰,郭法军.建筑消防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J].民营科技,2017(05):109.

[6]陈帆,高风贵.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优化分析[J].低碳世界,2017(30):257-258.

[7]杜书成.试论现代商场消防监督技术体系构建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0(11):147-148.

[8]李林.现代化技术在建筑消防中的运用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0,6(20):46-47.

[9]胡笛.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建议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14):63.

[10]张琳.关于加强高层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探究[J].建设科技,2020(22):99-100.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pplying modern technology to buildings fir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Li Na

Wuxi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of Jiangsu Province

基础护理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引言

旅游市场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逐渐扩大,也正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处于喜好结伴出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段,再加上课业相对来说不是很繁重,已经逐渐成为旅游群体当中的主力军。但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大学生旅游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并且,大学生本身缺乏充分的安全意识和规范的消费观念,对于旅游当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缺乏认知,容易上当受骗,甚至威胁到自身安全。为了能够有效保障高校学生群体在旅游当中的人身安全,也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要着重解决大学生旅游安全问题,以此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在当今社会的旅游现状

中國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旅游不仅可以使人们放松压力、舒缓心情,同时还是一项可以有效传播文明、交流文明和增进各地区人民之间友谊的活动。伴随着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旅游业也随着国家的富强而逐渐兴旺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旅游项目,并逐渐将旅游作为休闲放松活动之一。截至2019年末,我国国内的旅游人数已经突破了60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 065.72亿元,而这仅仅是国内旅游数据,出境旅游的人数和消费也在逐年上升。

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对新鲜事物具有高度热情,喜欢涉足不同领域和地区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并且,大学生也是一类喜欢群体出游以增进彼此感情的学生群体,所以结伴出游也是他们比较常见的旅游方式。高校大学生大都愿意在闲暇时间出游,且有相当高比例的学生保持着较高频率的旅游习惯。那么,如何尽量确保高校大学生在旅游当中不出现安全事故,是亟须考虑的社会问题。
二、高校学生旅游安全问题的内外风险因素分析

要分析导致高校学生在旅游过程中面临安全问题的原因,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共同探讨,并制定出预防措施。高校学生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要面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可能会存在的突发性风险,同时还要避免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的旅游风险。大学生在旅游中所有不确定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旅游时需要面对突发事件,而这样的突发事件也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安全威胁。

(一)高校学生旅游安全问题的内在风险因素

高校学生在旅游过程中,首先需要避免由于内在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其内在风险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二是学生由于旅游资金投入有限所带来的住宿、出行方式选择上的限制。

从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来看,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尤其忽视了学生在外的安全教育。高校定期组织的安全教育研讨课也只是针对学生在校内需要如何规避安全风险,例如,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等,却很少有高校系统地针对学生出门在外,例如,旅游、探亲回家路途等,举办安全教育课程。教育的缺乏也就导致当今高校大学生缺乏旅游安全意识,不知旅游当中的哪些问题有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也不知该如何去规避。再加上现如今许多大学生都是在计划生育的年代出生的,为家中独生子女的不在少数,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呵护之下长大,从小安全意识就较为淡薄,在出门旅游时更是有家长精心呵护,自己单独计划旅游和实施旅游时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多数大学生偏向于去陌生的地点旅游,本身就对于当地的旅游项目和人文环境缺乏一定的基础了解,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一些人迹罕至、地势较为复杂的地区,这种情况就更容易由于安全意识的缺乏和自救技能的缺失而引发安全事故。

近年来,我们也偶尔会在旅游事故报道当中看到某地大学生在深山当中被救的信息,这些均是由于该大学生在自身旅游技能不够充足且安全措施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深入危险地区而导致的。学生由于自身缺乏安全意识,一旦危机来临,心理防线也很容易崩塌,容易在焦躁和崩溃的情绪下丧失基础自救能力,造成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

另外一个容易导致学生在旅游过程中面临安全问题的内在因素即是资金的限制。几乎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资金来源都是父母和其他家人,而父母给学生所提供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即使部分学生会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获取旅游资金,但由于自身能力和时间有限,也难以做到旅游资金自由。旅游的实质是一项消费性活动,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不论是住宿、出行还是就餐,都涉及消费。而部分学生会由于资金的限制,而选择较为便宜低廉的住宿场所或出行方式,例如,选择收费较低的私家车。部分外出旅游经验不足的学生,也很有可能出现旅游资金预算与实际旅游花费有所出入的情况,因预算不足而陷入窘境。学生大部分会首先想到向家长求助,而部分学生则会使自己陷入较为不利的局面,例如,选择安防措施不周全的小旅馆住宿。大部分高校学生经常会选择的旅游住宿地点为中小型旅馆,这些旅馆通常都不具备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人员流动较为复杂,极易在居住过程中引发安全问题。

(二)高校学生旅游安全问题的外在风险因素

以上所提到的由于资金限制而选择安全防护级别不高的住宿场所或出行方式,也在一定角度上属于高校学生旅游安全问题的外在风险因素。除此之外,还包括面向高校学生的旅游项目不够全面、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教育缺乏、社会对高校学生旅游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等多种原因。

从旅行社和旅行机构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是其旅游团体当中的主要成员,所以给高校学生提供旅游便利,不仅能够节约学生的旅游开支,同时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也是有一定好处的。为学生提供规范性较高的住所以及较为安全的出行方式,减少高校学生外出游玩的安全事故次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该旅行社的良好形象。

目前,很多旅游场所都着重发展旅游业,想要给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安全问题。许多旅游景区都未将安全求助电话贴在旅游景区中较为醒目的位置,导致旅游客在遇到危险时,不知有效向外界求助,错失急救时机。人流量较多的景区也缺乏一定的管理意识,人员混杂也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三、促进大学生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家庭、学校重视起对大学生旅游的安全教育

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当重视起对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自身树立起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是最为关键的。家长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社会技能,而不能负责孩子的所有事情,让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在家庭一起活动外出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尝试计划旅游路线和内容,在实际的旅游规划过程中让孩子增长旅游经验。并在旅游计划与实际出现差错时,教会孩子总结经验,以便于下一次计划出更科学的旅游方案。

学校可以按照当今发展趋势推出课程化的旅游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旅游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并掌握一些必备的基础自救技能。新兴的网络技术也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帮助。例如,学校可以利用3D网络课堂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学习在面对危险时应该要如何反应;还可以通过真实的旅游安全案例让学生引以为戒,提高对旅游中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系统

为了保障高校学生的旅游安全问题,要加强教育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建立起旅游风险防范系统,专门为处理高校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立管理部门和应对系统。要充分利用手机定位、通讯工具等,以确保大学生在外旅游过程中的安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机定位查找学生的确切位置,以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系统帮助自身了解周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注意规避,还可以借助系统及时获取求救途径和求救联系方式,当高校大学生出入当地景区时,景区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向学生进行简要的安全教育,指明较为危险的场所并告知学生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以确保能够在学生遇到危险时第一时间向外界求助。

(三)为高校学生拓宽旅游资金渠道

资金的限制是当前高校学生在计划旅游和实施旅游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所以可以帮助高校学生避免由于资金限制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来自父母,学生有了除了日常开支以外的额外消费时,往往都存在难以向家长索求更多资金援助的窘迫。学校和社会都可以基于此方面考虑,帮助高校学生缓解旅游方面的资金压力。学校可以积极联合其他机构推出“高校大学生旅游优惠项目”,或者与旅行社沟通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惠的旅游方案。除了缩减旅游成本开支之外,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分配自身的旅游基金。此方面的教育可以在进行旅游安全教育时着重展开,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旅游计划,而不是为了旅游开支而一味缩减其他消费。学校本身也可以多开设一些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可以利用学习的空余时间赚取旅游资金,丰富自己的资金储备。还有一些特殊的社会活动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免费旅游机会的,如支教或志愿者服務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到当地去体会当地风土人情,实现旅游计划,同时还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社会实践锻炼,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和阅历。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人数已经逐年攀升,面对这样庞大的旅游主力军,相关单位应加强对其旅游途中安全问题的重视。为了更加有效地避免高校大学生在旅游途中出现安全问题,高校应该着重分析引发其安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内外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案。首先,学校和家庭一定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其次,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避免学生在旅游时面对过重的经济压力,并制定相关的防范体系以确保学生在旅游中出现安全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共同提高大学生旅游中的安全系数。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护理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导读:城市人口风险是指城市人口在再生产过程中面临损失损害的不确定性。当前城市人口风险主要表现为少子化、无子化、劳动力短缺化、单极化、人口承载极限化、贫困化与老龄化等几种风险。防范和化解城市人口风险,一方面要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提高城市人口风险意识;创新生育政策观念,引领生育潮流,有效增加城市人口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城乡人口调控政策力度,有序引导人口流向;加大扶贫力度与覆盖面,多渠道增加贫困居民收入;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2.00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同时也给城市人口再生产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因此,研究概括转型期城市人口风险的主要表现,对探讨、梳理、防范和化解城市人口风险的对策与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人口风险与主要特征

(一)城市人口风险的基本涵义

城市人口风险是与农村人口风险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涵义是指城市人口在再生产过程中面临或遭遇的损失、损害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具体而言就是城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人口迁移或人口健康等面临或遭遇的损失、损害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不确定性。这里的城市是指大城市、中小城市,不包括县城和小城镇。城市人口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

(二)城市人口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是损害性。不管是无子化风险、失独化风险、先衰化风险,还是贫困化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城市病风险,都可能使其遭遇一定的损失、损害或不利事件,具有损害性。

二是不确定性。按照当前条件分析,10年或者20年后城市人口发展的好或坏、利或弊、多或少、快或慢、获利或损失等情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变数太大,难以确定或者保证,具有不确定性。

三是可变性。城市人口发展的好或坏、利或弊、多或少、快或慢、获利或损失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具有可变性。

四是社会性。人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人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千丝万缕关系,反之,社会发展也需要人,离不开人。个人的、家庭的风险必然累及社会其他人员,因而具有社会性。

(三)城市人口风险的划分与分类

根据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人口风险包括城市人口风险与农村人口风险两大类。进一步而言,城市人口风险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直接风险就是基于城市人口再生产过程中自身原因造成的风险。例如少子化风险、无子化风险、出生型残疾化风险、贫困化风险、老龄化风险等,就属于直接风险。间接风险就是内部风险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或者外部风险对城市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例如,外力型残疾化风险、污染致病化风险、人口被城镇化风险等,就属于间接风险。

二是经济风险与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就是适龄劳动力减少或严重不足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损失。例如贫困化风险、经济衰退风险、创新活力不足风险等,就属于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就是城市人口比例失衡而对城市教育、医疗、卫生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损失。例如单极化风险、老龄化风险、社会失稳风险等,就属于社会风险。

三是结构风险与规模风险。结构风险就是城市老中轻比例失调或男女比例不合理而产生的风险。例如老中轻比例失调、男女比例失调、区域人口不协调等,就可能出现结构风险。规模风险就是城市某一地区或某一阶段人口数量过多过密或过少过稀而产生的风险。例如某一个大城市承载人口极限为3000万人,超过3000万人,就可能出现规模风险。

二、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人口风险与主要表现

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城市人口再生产主要面临或遭遇7大风险。

(一)少子化风险

少子化风险就是城市家庭人口越来越少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政策规定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孩子。根据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凡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原则上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减缓趋势明显,三口之家成为城市家庭主流。另一种情况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规律使得一个家庭一般只要一个孩子。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加速和生活节奏过快,一部分家庭无力或不愿意,导致具备生育条件的家庭也不愿意多生育孩子。再一种情况是单身独身者增多。大城市单身独身比中小城市严重,北上广单身独身最为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6.60%,比2000年下降了6.29个百分点,总和生育率约为1.18%,由此步入超低生育率和严重少子化国家行列。[1]

(二)无子化风险

无子化风险就是一个家庭只有夫妻二人没有子女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丁克家庭。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活成本的进一步提高,为数不少的夫妇都选择了不要孩子的无子模式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另一种情况是不孕不育家庭。或者是错过生育年龄而不能生育,或者是一方患有不孕不育症,使得家庭无子女。部分大都市晚婚成明显趋势,生育率下降,形成无子化不良态势。再一种情况是失子化家庭。由于疾病、车祸、自然灾害等导致子女死亡,导致部分失去子女的家庭成为无子化家庭。

(三)劳动力短缺化风险

劳动力短缺化风险就是年轻的、新生的劳动力减少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口红利消失风险。政策性少子化的强制性规定,导致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与老年人占比倒挂,持续30年的人口红利逐渐褪色乃至消失。另一种情况是企业创新活力减弱。年轻劳动力逐渐减少而中老年劳动力逐渐增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由此必然降低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机或活力。再一种情况是企业用工荒严重。近年来新生劳动力逐渐减少导致沿海发达地区,包括部分中部地区企业招工难、用工难,引起用工荒的短缺状态。

根据专家统计,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人口红利接近临界点,2012年一年,15~59岁的人口减少了345万。[2]

(四)单极化风险

单极化风险就是为数不少的流动迁徙人员偏好北上广等大城市而不爱中小城市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口流动偏好于北上广,人口膨胀,导致大城市病。不管是大中专毕业生,还是外出务工经商,人们大都喜欢到北京、上海、广州去就业、去打工、去经商。另一种情况是人口流动偏好于省会城市,不喜欢中小城市,导致城市病。我国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超过一半是80后,新生代流动人口20岁前已经外出流动的占75%,七成希望落户大城市。[3]

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全国范围内人口减少趋势明显,但同时人口向北上广集中的现象也在持续。大都市企业多、人口集中固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一旦遭受灾难,其风险也会十分严重。

(五)人口承载极限风险

人口承载极限风险就是超过某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所能够容纳的人口最大值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城市内循环式人口快速膨胀所致。城市人口再生产发展太快、失去控制或任其发展,导致人口快速膨胀,形成内因式人口承载极限风险。另一种情况是城市内外循环使外来流动人口快速膨胀所致。城市自身人口再生产与外来流动人口共同作用,导致人口快速膨胀,形成外因式人口承载极限风险。

据有关部门测算,上海市人口承载极限值为3000万人口。也就是说,在2040年至2050年期间,上海市常住人口应控制在2800万至3000万之内,与目前人口水平相比,约增加400万至600万,超过3000万极限值就会出现风险。[4]

(六)城市贫困化风险

城市贫困化风险就是部分城市居民源于无子化、失能化、收入偏低或失业致贫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有四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少子化、无子化、失独化、失能化、残疾化引起贫困。另一种情况是低收入阶层因上学贵、看病贵、生活贵引起贫困。城市低收入阶层因为收入增长困难、上学贵、看病贵、生活贵引起贫困。再一种情况是就业难和失业引起贫困。一部分城市居民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有教育学历,就业难,或者有机会就业了但很快又失业了,由此引起间断性贫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失地农民被城镇化。虽然被转为城镇户口,但没有工作,也不会从事企业的技术工作,虽然补偿了一大笔征地费,但不会使用,更不会投资,乃至不经意中被花光用尽,沦为贫困之人。

据专家统计,目前中国城市低保对象约 2300万,加上流动人口,贫困人口超过3000万,每年新增城市贫困人口不少于80万。[5]

(七)人口老龄化风险

人口老龄化风险就是老龄化提前到来或老年人过多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的风险。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15 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另一种情况是未富先衰、未富先老的风险。中国的人均GDP不高,尚处于不发达国家行列,然而,老龄化却急速而来,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再一种情况是失独化、失能化、残疾化、空巢化的风险。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近2亿老年人口中约半数子女不在身边,精神慰藉的缺乏威胁着空巢老人。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了1.94亿,占全国总人口14.3%。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有可能突破2个亿,2025年将突破3个亿。[7]

三、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生育国策与风险应对

(一)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提高城市人口风险意识,树立科学的城市人口安全观

一是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树立与时俱进的生育政策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是基本原则,但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人口过多、过快时,可以实现计划性、限制性生育政策,当人口偏少、偏慢时,则可以实现鼓励性、非计划性生育政策。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适时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局部性、结构性微调。

二是要正确认识城市人口风险,切实提高城市人口风险意识。一方面,城市人口风险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损害性、不确定性、可变性与社会性等特征。要正视城市人口风险的不确定性,绝不能轻视城市人口风险的严重危害性。在一定条件下,城市人口风险可控可防,并非深不可测或者无能为力。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城乡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大大减缓了城市人口压力与风险,但城市人口系统整体上并不稳定,增长势头还较为强劲,潜在的、不确定性城市人口风险依然存在。

(二)创新生育政策观念,引领生育潮流,有效增加城市人口总量

一是适时调整一胎生育政策,有计划地放开二胎政策,化解少子化风险。要大胆放开一胎与二胎间隔时间限制,加快人口生育速度;要有计划地放开二胎政策,缓解处于生育率警戒线的低生育率困境;对人口密度过稀的城市,可以试点一对夫妇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要转变一胎化的习惯思维,倡导至少生育二胎化新观念;要鼓励适龄夫妇及时结婚生子,不鼓励不提倡过度的晚婚晚育。

二是倡导生育光荣,强化生育责任感,化解丁克家庭化和单身化风险。大力宣传生育光荣,强调养儿防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培养生育的积极性;强化繁衍子孙人人有责的基本理念,增强养儿育女的责任感;不鼓励不提倡丁克家庭化,积极引导丁克夫妇生育或收养子女;不鼓励不提倡单身化,积极引导单身再婚组建新家庭,生育或收养子女。

三是放宽收养、领养政策门槛,鼓励无子化家庭收养、领养子女,化解无子化风险。对于三口之家的少子化家庭,可以鼓励和支持再收养、领养一个子女;对不育性无子化家庭可以鼓励和支持收养、领养一个或两个子女;对失子化家庭可以鼓励和支持收养、领养一个或两个子女;对收养、领养子女的家庭,国家实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制度。

(三)加大城乡人口调控政策力度,有序引导人口流向,化解城市人口规模化风险

一是加大城乡人口调控政策力度,严格控制大都市人口规模,化解人口承载极限风险。对北上广等大都市人口规模进行严格的刚性宏观调控,制定限制性人口规模,化解城市人口规模风险;可以通过房地产价格、文化水平、工资收入、生活成本、专业技术、招工就业等因素,对人口规模进行必选条件式调控。对省会级大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宽松的柔性宏观调控,制定阶段性人口规模,化解城市人口规模风险;可以通过房地产价格、文化水平、工资收入、生活成本、专业技术、招工就业等因素,对人口规模进行选择条件式调控。

二是有序引导人口流向,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流动的态势,化解城市人口单极化风险。北上广等大都市要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精尖技术产业与金融中心,有条件地招引国内外的一流知识技术精英,实行有计划的人口流动管理模式。省会级大城市要重点发展中低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总部基地,广泛招引省内外的各类知识技术精英,形成人口有序流动的良好态势。中小城市要放开进城门槛,拓宽人口流动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中小城市落户就业,允许进城务工经商农民落户城区,有效吸纳各类流动人口,逐步增大中小城市人口规模。

(四)加大扶贫力度与覆盖面,多渠道增加贫困居民收入,化解城市贫困化风险

一是加大扶贫力度与覆盖面,减缓或降低贫困化风险。要进一步加大对失独化、失能化、残疾化家庭的扶危济困力度。扶贫政策既要覆盖到少子化、无子化、失独化、失能化、残疾化家庭,也要覆盖到低收入家庭、失业家庭、失地被城镇化农民家庭。有条件的城市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力度,让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分享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成果。

二是多渠道增加贫困居民收入,减缓或降低贫困化风险。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要因地制宜,不断拓宽贫困居民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多元化增收渠道。对失独化、失能化、残疾化家庭人员,尽可能地就近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要尽可能地增加适合低收入阶层的就业岗位,增加其工资收入。对失地被城镇化农民,征地单位要尽可能地因人而宜安排其就业,也可以留出一定的土地让农民从事商业开发,增加工资性、经营性收入。要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五)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化解城市老龄化风险

一是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化解机构缺失引致的城市老龄化风险。要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与居委会四级养老服务机构,主导引领养老服务工作。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公办养老机构,积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建立公办、民办并存与公平竞争的养老服务机构体系。要加快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确保养老服务机构有序运转。积极试行养老服务机构责任保险,鼓励引导各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参保,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

二是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化解产业缺失引致的城市老龄化风险。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各类服务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社会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要求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教育、健身、旅游等领域互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琳.中国步入“少子化”时代 专家称应正视人口风险[J].《瞭望》新闻周刊,2012(2012-07-25).

[2]杨琼.专家呼吁通过户籍制度等改革维持中国人口红利[EB/OL].国际在线,2013-09-25.http://gb.cri.cn/42071/2013/09/25/6071s4265630.htm.

[3]李莹.国家卫计委:七成新生代流动人口希望落户大城市[EB/OL].新华网,2013-09-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10/c_117312622.htm.

[4]徐瑞哲.专家称上海最多承载3000万人口[N].解放军日报,2013-09-22.

[5]王东.应警惕城市人口膨胀和贫困化所致风险[N]. 学习时报,2012-03-12.

[6]卫敏丽.民政部: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N].新京报,2009-05-25.

[7]周润健.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突破2亿 贫困老年人比例高[N].广州日报,2013-09-23.

责任编辑:张 炜

上一篇:用户管理企业信息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史结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