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2023-09-21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表述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和高铁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形势,为了更好的发展动车组专业职业教育,很有必要开展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相衔接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一、引言

当前,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和部署,国内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将迎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国家的行列,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12万km,其中时速为200—350km的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达1.3万km,未来几年内,先进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将分别达到2400列和1万台,我国高铁行业迅猛的发展趋势为动车组专业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和发展机会。

就目前新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动车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来讲,有针对性地对我国职业院校动车组专业的“中职—高职—本科”相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方面上讲,还是从实践方面上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充分响应新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3+3+2中高本”衔接模式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核心部分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依托,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高职院校动车组专业,通过对现有中高本衔接模式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基于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3+3+2中高本”衔接模式最为合适。

所谓“3+3+2中高本”衔接模式是指“三年中职+三年高职+二年本科”的中高本衔接的办学模式。本文构建了一种隶属于职业教育动车组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即“三年中职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三年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两年本科车辆工程(动车组)专业”的模式。分别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适应岗位等核心部分进行了构建。

1、“中职3+高职3+本科2”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表1:“中职3+高职3+本科2”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2、“中职3+高职3+本科2”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若以高职为起点,审视“中职3+高职3+本科2”衔接模式,不难发现,由高职向左衔接的是中职,向右衔接的是本科,课程体系是“一体化”的。因此,基于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中职3+高职3+本科2”衔接模式具有“雙向无缝衔接”的特点。

3、“中职3+高职3+本科2”动车组专业分阶段的适应岗位

(1)中职/3年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所适应的岗位: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或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从事铁道车辆检修和保养工作。

(2)高职/3年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所适应的岗位: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或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主要从事动车组运用和制造工作。

(3)本科/2年车辆工程(动车组)专业所适应的岗位: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或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从事动车组和相关机电一体化控制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等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组织工作。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院校所开设的动车组相关专业绝不仅仅只有以上专业,且还有新专业产生。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地、分门别类地构建其它专业方面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而本文所构建的“三年中职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三年高职专科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两年本科车辆工程(动车组)专业”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范式供其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鸿滨. 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策略研究[J]. 中国培训, 2016(14):121-123.

[2] 王亦军, 董黎生. 基于“双证融通”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08):76-79.

[3] 刘  红.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职业院校助力高铁“走出去”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28):39-43.

[4] 罗  伟. 动车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湘潮: 下半月, 2015(09):102-104.

[5] 李西安, 李向超. 动车组检修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实践[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37-39.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2篇

个体化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今年个体化农村健康宣教的精神,院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投入部分经费,成立领导小组,布置任务,分工明确并利用责任医生、乡村医师例会和职工业务学习会议对医疗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对辖区内的各种人群开展针对性个体化健康宣教活动,在今年的活动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为改善辖区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强防病意识,逐渐缩小城乡间卫生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充分利用卫生网络和责任医师队伍对辖区内的村居、学校、通过个体化健康讲座,面对面个人健康咨询、黑板报、宣传栏、分发健康宣教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宣教活动。

1.加强健康宣教队伍的建设

配合上级部门深入村开展面对面的健康宣教,7家村卫生室责任医生组成的慢性病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队伍。

2.加大健康宣教专项经费投入。为了今年的健康宣教工作真正起到能为辖区居民增强各种卫生知识,加深印象。健康教育处方15种。其它针对性的宣传单1种,播放针对常见病、慢性病、传染病防治健康宣教视频6种。

3.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三进”活动。

(1)重点开展农村慢病健康宣教。针对慢性病专门多次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

2011年针对60岁以上老人及其它人群,开展慢性病、常见病防治及科学防病等个体化健康讲座及咨询活动3次,责任医生在门诊和平时下村慢病随访中在各村张贴宣传栏、出黑板报,通过户外展板,分发健康宣传资料,面对面健康干预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活动。 (2)重视对学校的个体化健康宣教。

三、居民健康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3篇

一、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实行一体化的德育与法制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 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未来市场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法制化依赖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1]。大学生整体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德育, 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巧, 形成了整体上正面积极的社会风气。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国外一些文化及风气的负面影响也给新一代的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有抵触心理, 价值观不正确, 过分追求功利目标, 道德水平整体下滑。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在一些年轻人眼中过于古板守旧, 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突出意识形态的宣传, 进行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要多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发展, 从说教的方式中发展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法制和德育教育。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借助社会热点案列, 首先上学生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教师加以引导, 这样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德育和法制教育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方法, 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并结合政治因素进行教育, 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又能灌输法制意识, 使学生成长为守法公民。

二、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一体性

( 一) 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交叉

学校德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 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 有计划有目的地学生施加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2]。高校德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堂上, 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其他教育如美育、体育和智育密切相关, 具有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除了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民族精神与尚武精神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等。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基础, 对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 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学习相关法规政策, 教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理解法的内涵及作用; 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 让学生懂得民主的真正含义, 学会正当行使民主权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教育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辨证关系, 更加积极、主动和富于创造性的促进社会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对学生进行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教育,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宪法最为武器行使权利及保护自己, 同违法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由此可见,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 具有一体化的内容基础[3]。

( 二) 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补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 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 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体现了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功能互补性。首先大学生德育教育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基础。人都能思考有感情, 特别是大学生情感意识非常强烈, 对于生活中和社会上的事物易形成主观性的认知和看法, 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入手, 法制教育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和学习。其次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成果的检验和保障。虽然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力, 德育教育的约束范围也比较宽泛, 但是法制教育才能体现出现实意义上的强制性, 为学生践行德育提供了标准和支撑。

三、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的途径方法

( 一) 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法制与德育的一体化整合

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化整合时一定要注意人本理念的运用[4]。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正平等自主的原则, 激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翁意识。这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社会工作中才能更清晰有效地进行规划和执行, 并对一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风气自觉抵制, 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 二) 建立长期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首先高校要制定关于大学生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实行的章程和治理细则。高校按照章程严格执行和治理, 促进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确保教育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 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特色章程, 也可以适当引进外校的治理模式, 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其次, 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现代高校的发展呈现出“去行政化转市场化”的趋势, 我国可以借鉴欧美部分高校的经验, 与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相结合, 建立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实行的约束监督机制, 对相关的权利运行机构设置进行分权和制衡, 防止教育决策中的个人过度自由裁量, 从而保证高效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5]。

( 三) 提高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质量效果

从内容上说, 高校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规划。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 结合高校所在地区、不同类型院校以及各个年级层次特点来进行。从形式上说, 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法制教育和德育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教师可以采用渗透式的教育方式, 通过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从师资上说, 高校要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所学专业与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口, 还应加强其在职期间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培训, 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不断学习和成长[6]。

综上所述,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实行法制与德育的一体化整合, 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法德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素来被认为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德育与法制教育实行一体化提出了要求;其次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呈现出一体性, 两者内容交叉、功能互补;最后有效实行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化的方法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约束监督机制和提高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质量等等。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骆小婷, 何秋霞.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J].科教导刊, 2013 (4) :96-97.

[2] 李杨.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J].才智, 2013 (8) :46.

[3] 黄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德育与法育融合互动的角度[J].大学教育, 2014 (3) :4-6, 21.

[4] 李丽娜.德法兼济情理交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 (8) :121, 145.

[5] 李丽娜.德法兼济情理交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思考[J].理论界, 2008 (z2) :96-97.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4篇

1 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教育如是对广大农民普及了, 就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邓小平同志曾经早就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为基础教育在农村巩固和发展指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近年来, 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将有限的财力投向农村教育。为了使山区孩子能走上教育脱贫的良性发展之路, 不让广大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和城里孩子有同样的起点, 就要做到“心往山区想, 人往山区走, 钱往山区投。”其中优秀教师是关键。要坚持多年不断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投入, 大力充实山区教师队伍,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任教。可采取无论城乡工资待遇一致的政策, 给他们保障, 让他们安下心来, 使农村留得住好老师。也可采取城乡学校校长每隔几年轮换岗位的制度, 实行城乡教师交流等措施。由于农村地理条件所决定, 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路程相对较远, 可探索走寄宿制学校办学之路。在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基础上, 再免除住宿费。另外, 要解决好农民工留守子女就学问题。通过建设较好的寄宿制学校, 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并建立救助贫困学生基金, 贫困大学生入学资助基金等救助体系。建立资源配置科学的城乡学校布局, 科学配备精良的师资队伍, 把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 开展评比教师的一些奖项,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热爱教育, 献身教育的积极性。确保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不断向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2 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推动城乡一体化互动发展, 是农村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 大量各方面技能人员、技术人员都得靠源源不断的职业教育培养输出。而来自农村的人力资源占有特定优势。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职业学校在校读书时间相对较短, 就业较快, 最适合这一群体。他们接受能力快, 动手能力强, 能吃苦耐劳。近年来, 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与高校合作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 大力开展务工培训, 全面发展劳务经济。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上万人次, 培养了大批二、三产业迫切需要的技能型新农民。扩大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小城市转移, 特别是新兴城市的输入。有的地区通过重点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竣工投产, 吸收大量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使大量农村人力资源留在城市工厂, 成为工业发展的技术能人, 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大量农民融入城市, 成为城市人口。这样, 使得许多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企业不断壮大。另外, 农村自身建设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广大农民在致富过程中, 如遇挫折, 仍然需要得到经验丰富的职业学校牧医兽医的咨询解答。在如何科学饲养, 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家禽瘟疫, 防止植物病虫害等方面, 还得通过职业学校学习现代种养技术或技能培训后, 才能较好地掌握真正的致富本领, 成功发展高效种植饲养行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给农民带来财富。所以, 结合农村实际, 突出培训重点, 抓好培训特色, 培养专业化新型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十分重要。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逐步实现免费, 成为中央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推动城乡一体化互动发展, 是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 自学考试面向农村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专门人才,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自学考试是一种起点较低的成人教育学习方式。特别适用于农村回流务工人员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及乡、镇、村党政人员及广大农村教师和医务人员, 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四十岁以下的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中青年考生群体。其目的是缩小城乡成人教育差距, 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一些地方的农学院以自学考试为依托, 与城市里的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地方成人学校等挂靠, 送教下乡。并成立了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机构。有的地区在政策扶持下给予学员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 培养村官大学生。解决农村“自家的才子不愿回, 外面的人才留不住”的困境。许多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村官, 他们有头脑、有干劲, 最知道农村的实际情况, 经验丰富, 就是苦于缺乏相应的科学水平和理论知识。普及农村成人教育就是要让这些村官成为“读得起, 听得懂, 用得上, 留得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将自学考试向农村延展, 作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可采取减免农村考生的报名费教材费等, 以及设立农村自考生奖励基金, 农村自考生创业基金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参加自学考试。各教学点在授课时间上可考虑农村实际情况, 利用农闲和国家长假时间进行集中助学。依靠县、乡、村成人学校和文化站, 举办自考夜校等培训机构。助学地点可利用农村中小学的空间资源。通过地方自学考试主管部门普设基层自考联络站, 授予其部分管理权力, 以及时处理报名咨询考试等日常考务问题。并以此建立自考资源中心, 开展助学活动及农村教材习题配送服务。在专业设置上, 要考虑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又要通俗易懂, 容易理解;既要通过技术学习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 又要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在中国广大农村实现多层次教育普及, 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中央提出了实现“保障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历史性任务, 对制约农村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了深入调研, 对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在思路、政策和措施上加以扶持。我们坚信, 只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农村教育普及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坚持把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逐步形成城乡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 让广大农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一个多层次农村教育普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就会在全国遍地开花。

摘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 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是农村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自学考试向农村延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专门人才。多层次农村教育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自学考试

参考文献

[1] 张宁, 张贺福.科学发展观这样升华[J].瞭望, 2009, 5.

[2] 王庆环.三教联动,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N].光明日报, 2008.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5篇

一、思想政治立体化教育模式是反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需要

新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新的历史方位预示新的目标和要求, 催生高校必须进行新的思政教育模式改革。

历史方位是一种时空坐标, 是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准确判断和科学论断。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 新的历史方位预示着新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因为, 在新的代条件下、在新的历史方位中, 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人均GDP也上升到8千美元以上, 2020年即将实现全面小康。但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特别是在高校学生中也暴露出一些与传统美德、政治品格不和谐、甚至相悖的问题, 比如, 中国人民长期坚守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质被弱化, 团结有爱、乐于助人的行为被蔑视, 诚实守信、正义担当的美德被忽略, 拜金主义、享乐人生的现象受追崇, 因而有人甚至发出了高校正在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感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 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对这一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及时作出反应, 率先担当起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匡扶和教育引导的重任,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教育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对中外历史与现实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政课程的特色和专长。但这种特色和专长的发挥还取决于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革, 需要用更加有效的立体化教育模式进一步实现。

(二) 历史使命的托付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应达到更好的效果

党中央提出要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的使命正好落在了当代大学生们的肩上, 这一代人正好是当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中坚力量。因此, 为谁培养、如何培养好这一代人, 如何在思想防线和政治方向上把他们培养成为堪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为了当今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任务。历史使命的托付, 不仅是对大生生的托付, 也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托付。

就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成绩虽然值得肯定, 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特别是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模式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因此, 习近平总书记才发出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要坚持立德树人,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号召。

二、思政立体化教育模式是顺应新时代新变化的需要

首先, 新时代新变化要求思政教育有更多的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担当和举措。唐剑锋在《求是网》发表评论将新时代的特征概括为: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人民“获得感”更多的时代, “中国智慧”“井喷”的时代, 中国发挥经济稳定器的时代, 中国人民更加自信的时代, 中国人民出彩的时代。新时代也是一个更加开放、国家交流与交往更加频繁的时代, 是一个国际形势变化更大、国际矛盾更加尖锐、国际冲突更加激烈、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更加不满和敌视的时代。国外势力以贸易摩擦为代表的经济干预, 对下一代的思想腐蚀, 打着信仰自由的宗教迷惑, 甚至赤裸裸的反动思想煽动和渗透, 对我国高校的师生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 如何让年轻大学生们能够在纷繁复杂、变化莫测的世界局势中具有更好的政治思想定力, 更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就更加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其次, 新时代新变化体现在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的途径上, 也需要高校建构思政立体化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被教育者接受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直接正相关, 与信息受众的自我辨别力和自控力直接正相关。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信息制造更加多元、信息媒介更加多样、信息传输更加快捷、信息管理更加困难的新媒体时代, 高校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去接触其他思想意识, 稍有不慎, 一些人在思想、品德上就会误入歧途。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年报告, 中国网民主要以29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 占比高达53.7%, 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中坚力量。此外, QuestMobile的数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移动互联网用户中超过六成是30岁以下年轻用户, 24岁以下年轻网民增长最快。可见, 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对网络的关注度和粘性越来越高。而从另一个对思政课堂学生关注持续性的调研中, 看到的是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并不乐意关注思政课程, 关注思政课堂主要是因为学分和成绩的需要。因此, 从立体化的视角, 从大学生最感兴趣和最乐意关注的平台和领域、从更加宽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长度去设计和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体系和模式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三、思政立体化教育模式是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需要

新时代是一个承载历史使命的时代, 也是一个肩负改革重任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 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高等教育改革也是如此。为党和国家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良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也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新时代是一段历史的完结, 更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 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暴露出来的思政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单一化、片面化等问题也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刻。仅就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两课考试来说, 几乎在所有的高校, 都是长期采取基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刚性考核和以主要考察学生对思政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标的。思政教育的根本要义是让教育受众真正从思想意识深处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四个自信”、树立四种意识,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并经常性地将这种自觉意识付诸于实际行动。然而, 为了量化结果而采取的刚性考核方式却不能真实地检验大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因此, 构建科学合理的、立体化的、兼顾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课堂考核和课外考核、短期考核 (学习两课期间的考核) 和长期考核 (整个在校期间的思政表现考核) 、显性考核和隐性考核、刚性考核和柔性考核等相结合的立体化考核方式应当成为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 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育既十分重要, 又相当难做,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 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 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 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原因在于:第一, 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 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 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 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 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 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 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 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 因此, 人格一旦形成, 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 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 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 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而往往是相对的, 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 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 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 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 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 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 一般被理解为由的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禀赋密切相关, 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 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 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 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 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

摘要:新时代, 新变化、新要求、新征程, 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和要求, 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 建构更加系统、立体、全方位覆盖、多时空架构、针对性强、效果更好的立体化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立体化模式,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 陈立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9.

[3] 林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模式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 2017, 5.

[4] 汤焕坤.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立体化育人路径探索[J].管理观察, 2018 (13) :160-161.

[5] 李欣, 杨增光, 冯广鹏, 段秋虹.新时代下立体网络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科教导刊, 2018 (17) :93-94+101.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第6篇

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二元结构壁垒到2020年将基本消除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2日 01 版)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张烁)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

一、教师编制标准统

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

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意见》明确了十项改革举措,一是同步建设城镇学校,要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和足够的学位供给。二是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合理布局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三是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和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四是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五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六是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落实并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七是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教育治理能力,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八是改革控辍保学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完善资助政策,防止因上学不便而辍学。九是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推动“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十是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健全工作体系,促进健康成长。

上一篇:我的新同学范文下一篇:技职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