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案范文

2023-09-18

七年级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了解月相的概念。

2、

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3、

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4、

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5、

知道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变化和农历的关系。

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教学准备】

一半涂黑、一般涂白的排球,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2、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把乒乓球用铅笔把一半涂黑做月球。用软件来表现月相随日期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欣赏王菲的mTV“月有阴晴圆缺”

讲述:大家听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有关月亮的一些什么知识?

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

月亮有圆缺变化。

圆的。

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和评价。

通过画月亮的形状并在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

我们知道月球是圆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补充:地球和月球本身并不发光。

这几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已经学习了太阳和月球,那我们先来看看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能看到的月球只是其一部分,哪部分?

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哪里?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跑。

太阳照到的一半;

太阳的反射光线。

月相实验的目的两个,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来了解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很好!下面我想请同学来操作。

下面每两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要朝向哪里呢?——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右边)然后我两位同学要合作来进行探究。

之前我们再请这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当月球的拿着双色的小球再分别站到

1、

2、

3、4的位置上,也看到同样的效果。好,谢谢这两位同学。

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

、要两个人合作,比如一个当月球,一个当地球的观察者。然后再换过来。

2、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发下来的表格中。

3、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

4、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演示错误的动作。

5、先观察1234四个位置,然后再观察这四个位置中间的月相。

6、做完实验后可以和其他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观察月相,老师下去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然后当月球的同学分别站到

1、

2、

3、4四个点上,当地球的同学观察一个位置,然后把看到的相应的月相画在书上。

教师巡视,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提醒学生看到什么记录什么。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评价。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并把正确的月相贴到黑板上。

加深学生对月相变化顺序的了解,使学生在实验中开动脑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就用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

说明: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上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

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我们把它叫做新月(朔,黑板上写出)。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我们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东右西,所以右边亮的我们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我们把它叫做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们把它叫做满月(望,黑板上写出)。

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但还是凸出来的,叫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我们叫做下弦月。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又变成了峨嵋月,但是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叫做残月。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新月。

通过刚才实验和动画的演示,月相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这样,月球绕着地球跑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有29.53天,我们叫做农历月,又叫朔望月。

农历上规定,当月球是新月的时候是初一,月球满月的时候是十五或十六。

注意观察新月到上弦月,上弦月到满月,满月到下弦月,下弦月到新月之间的月相,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那么

1、

2、

3、4四个位置之间的月相又是农历多少呢?

听老师介绍,对照多媒体的理解并记忆。

月球本身不发光。

月球和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总结:月相的变化始于西缘,结束于东缘。

新月:初一;上弦月:初

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用把月相的变化连续的形象的展示给大家看,化抽象为形象。

进行实地的观察是让学生将月相变化知识和实际事实对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体会科学探究所需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加深理解。

巩固小结。

很好,大家这堂课都表现的很出色,下面就来考验一下大家。

、判断下面各图分别是什么月相。一个一个出现月相。

2、两个同学在学了月相后,在郊外旅游,分别看到了如下的月相,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农历多少吗?

3、看日地月三者位置,得出月相;判断接下去月球亮的部分多了还是少了;再判断过了7天后月相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

根据月相规律回答。

根据“上上西,下下东”判断。

对知识点进行变式联系,使学生能灵活的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月相产生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通过月相推算出当天的农历。下面再一起来回顾一下:

【演示】老师带头,新月,朔,初一,日、月、地。然后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月球,学生一起回答……峨嵋月——上弦月,西边亮,初七初八,日地月垂直-—凸月-—满月,望,十五十六,日、地、月-—凸月-—下弦月,东边亮,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垂直—-残月-新月

学生回答。

对今天教的知识进行总结。

介绍月相与生活的联系:

你可以利用月相干什么?

根据月相判断农历时间;

根据月相的空间位置判断方向;

根据月相判断涨潮和落潮。

将月相引入生活,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探究宇宙的欲望。

作业:

1、设计实验: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月面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2、观察记录: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要求:自己设计表格,抓住晴天机会连续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及当时的日期,时间,你看到的方向等……(可以隔日进行),并坚持绘图记录,掌握规律。

回家实践操作。

回家记录。

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积极思考,提出想要了解的篮球场的相关问题。

2、提高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资料、采访等途径查找资料的能力。

3、能对查询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重点难点】

1、了解篮球场的相关问题。

2、能根据学校篮球场的实际情况提出本校篮球场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实际勘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回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和中国职业篮球(CBA),说说比赛场和学校篮球场的外观。

学生讨论二者的不同。

二、教学探究

1、查找资料

学生阅读P11页小资料,了解篮球场地术语及篮球场地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并结合课本介绍篮球场地的相关知识点,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篮球场地的信息。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学校的篮球场,小组内进行测量、观察,要求学生通过考察发现问题,找到学校篮球场和标准的篮球场有什么区别?并做好记录。

3、老师提出问题,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情况。

4、对于篮球场,同学们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同学们提出问题交流。

5、学生填写评价单

三、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对篮球场的构成和轩际上的相关规定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本节课中学生发现的问题老师会和学校交流

《本校初中生追“星”情况调查

(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校初中生追“星”的情况和追“星”给大家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

2、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

3、树立追“星”的正确观念,提倡理智追“星”。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耐挫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对初中生追星情况的调查学做问卷调查

【教学准备】

1、收集反映青少年疯狂追星场面的片段,及权威杂或报纸对青少年追星的报道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小组每组4-6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看课件,思考青少年追星行为是否恰当,学生交流感受,对案例中具体的追星行为发表见解。

二、合作探究

1、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中的具体问题应该围绕调查目的来设计,本次活动的调查目的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确定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2、设计调查问卷

学生结合书上的“设计调查问卷”,再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设计问题及答案选项。

3、学生小组间试调查,对初步设计好的问卷进行试测,然后讨论善问卷。(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精神)

4、制订调查计划

教师出示调查计划范例,引导学生明确调查计划包含的要素:调查目的、对象、时间、地点、组员分工等。

小组讨论、完成调查计划(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开展行动的意识)。 小组代表交流调查计划。 修改、确定最终的计划。

5、实地调查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

《本校初中生追“星”情况调查

(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进行数据整理,并根据整理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2、掌握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3、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4、养成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探究态度。

【重点难点】

学会整理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

1、学生对本校初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学生分小组每组4-6人

【教学过程】

一、整理、分析数据

1、实地调查

2、统计回收到的问卷数量。

3、剔除无效问卷。

4、依次统计有效问卷上每道题目中各选项的数据。

5、用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表达统计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统计表统计。

要求学生通过再次统计或数据验证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整理数据的能力)。

二、得出结论

1、依次分析问卷上各问题的作答情况,得出结论。

2、综合整份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完整的调查结论。

养成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探究态度。

三、完成调查报告

教师出示调查报告范例,设问:完整的调查报告包括哪些要素?

1、学生总结调查报告的要素及各部分的功能。

2、小组分工,完成调查报告。提高写作能力。

四、交流调查结果

1、制定展示交流计划

2、交流展示

各小组依次进行课题成果展示,其他小组倾听并记录疑问。展示完毕,倾听者提问,展示小组答疑。

组间评议。

完成书上P19页评价单

五、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同学们对追“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为自己树立好的榜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你了解孔子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对孔子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内容明确探究方向。

2、能够初步制订小组的课题研究方案。

3、激发对孔子的探究欲望,培养实践求知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收集孔子的身世生平、教育理念、周游列国的事迹等方面的资料,加深对孔子的认识。

【教学准备】

孔子的名句,介绍孔子的短片或孔子有关的漫画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老师设问:“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出自哪一位名家?

2、播放介绍孔子的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切入话题。

二、学习探究

1、学生说出自己对孔子的了解,及自己对孔子感兴趣的方面。确定最想了解孔子哪方面的故事,并推代表发言,说明理由。

2、全班讨论查阅资料的途径和内容。

3、教师要求学生制订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完成课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制订课题探究方案,小组交流探究方案。

4、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与孔子有关的资料?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利用书店、图书馆查找图书资料,以及查找图书资料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学生确定自己查找资料的方法。

5、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补充查找有关孔子的资料。

三、交流共享

1、各组派代表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涉及的方面及内容。(树立与他人分享的意识)。

2、教师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并将同类资料整理、保存在同一个计算机文件夹内或摘录在同一张卡片上。组织班级交流。

3、提出问题:孔子的思想在如今社会是否依然适用。 组内讨论,完成讨论记录。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时,可举出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

四、总结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选出最优小组。

2、完成书中28页学习单。

《废旧干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单元的探究学习活动,初步了解如何确定实验材料。

2、了解在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3、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团结精神。

4、培养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难点】

废旧干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人们对废电池最早的关注始于1939年日本废电池事件的报道——380节腐烂电池导致数人发疯、死亡。电池中的重金属物质会污染地下水,进而污染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废旧电池真的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吗?

(出示课题:废旧干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二、 学习新知

(一)、确定实验材料

1、应选取废旧干电池的那一部分来完成实验呢?

2、制备不同浓度废旧干电池浸出液的步骤

(二)、确定观察内容

哪些条件可以全面反映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的情况呢?

(三)、明确实验条件:

1、 在实验中,我们应该保证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哪些条件相同呢?

2、 应该如何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条件?

三、 拓展延伸 完成实验方案

四、 盘点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

《家乡小导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旅游资源,形成对旅游资源的认识。

2、 学会根据旅游特色将景点进行分类,理解特色游的概念。

3、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了解七台河旅游资源。

【活动准备】

1、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本区旅游信息。

2、 充分准备有关七台河旅游信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同学们,知道我市有哪些旅游景点及景点特色吗?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七台河的旅游景点,了解我们的家乡。

二、交流家乡旅游资源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收集的资料。(教师要求学生谈谈每个景点中比较好玩、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

2、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交流小组整理的结果。教师将学生了解的景点及景点特色写在黑板上。并根据学生回答对家乡的旅游景点及其特色进行补充。

三、了解旅游特色的概念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准备好的资料,举例分析七台河著名旅游景点及其特色,并讲解如何进行特色分类,如古典园林、故居胜迹、民族宗教等,学生思考这些景点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听取老师对特色旅游的介绍和讲解,明确特色旅游的概念。

三、设计旅游方案

1、小组合作思考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方案。 组织学生交流各组的特色游的主题及理由。

2、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想法,根据各小组的交流情况,全班学生给出相应的建议。老师加以引导和补充。

四、评价总结

1、学生自评、互评。

2、完生学习单的内容。

《我的鸡蛋不怕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针对设计方案着重解决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对方案进行分析。

2、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实物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反复尝试、不断思考、严谨踏实、永不言败的科学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不同特征的材料。 教学难点:学生反复尝试、不断思考、严谨踏实、永不言败的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教学准备:鸡蛋、塑料、铁盒、报纸、棉花、泡沫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鸡蛋。

师:这是什么?

师:放手摔下去会怎样?

2、研讨鸡蛋摔破的原因。

师:为什么它会破?

引导学生从鸡蛋壳脆、直接下落速度快、地面硬三方面分析原因。

3、研讨保护办法。 师:有办法保护鸡蛋不破吗? 出题 保护鸡蛋

引导学生从鸡蛋壳脆、直接下落速度快、地面硬三方面去设法保护鸡蛋。

二、设计保护器。

1、出示材料:

⑴各组自备(各组材料内容有所不同。)

⑵各组配有“方案设计表”。

师:科学家的好多实验要根据现有的材料去设计实验,今天我们也尝试根据同学们自己给定的材料来设计鸡蛋保护器。

2、组内自行认识材料,

3、明确设计要求。

要求:①在已有材料中选择制作保护器的材料,尽可能节约材料。 ②设计的保护器要美观大方。 4、分组讨论怎样设计保护器:

⑴我们的保护器将要用到什么材料?

⑵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

教师巡回指导。

三、制作保护器。

1、明确制作要求。

要求:①制作时小心鸡蛋弄破和自己安全。 ②制作中可以进一步修改设计。 ③制作的保护器要结实有用。 2、分组制作鸡蛋保护器,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检验保护器。

1、 请有特色的几个组展示作品,并介绍用了哪些材料?各利用了这些材料的什么特征?

2、 摔鸡蛋:各组代表把鸡蛋举到同一高度松手摔(两次),检验哪组的鸡蛋保护得好?

《绘制校园地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专题地图,了解其作用和构成

2、 完成专题地图的绘制,能将地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理解地图的实用价值。

3、 增强校园主人翁意识。

【重点难点】

1、 专题地图的作用和构成。

2、 完成专题地图的绘制。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平面图,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对校园进行实地考察。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同学们认识专题地图吗,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校园专题地图(PPT),今天我们就要为我们的校园亲自绘制一份专题地图。

二、活动过程

1、确定校园地图内容要素

(1)我们绘制校园地图的主要目的: (2)该校园地图提供的主要信息有有:

2、制订工作计划 小组讨论。明确需要完成哪几项工作,学生利用上网收集到的资料制订行动计划。

3、绘制地图

(1)教师提供校园的基本情况,作为基础,并且介绍测量校园各部分数据的方法。

(2)学生绘制平面地图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完成地图的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三、评价总结

1、小组自评,小组之间互评。

2、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地图的分类和功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今天同学们学会了绘制校园地图,课后继续绘制你想制作的地图。

《植物的一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综合考虑植物生长周期、成活度、种植季节、是否为本地常见植物等因素选择观察对象。

2、能独立确定植物生长观察指标,并制订观察计划。

3、了解植物生长将经历“播种-萌发-出苗-开花-结果”的一般过程。

【重点难点】

了解植物生长将经历的一般过程。 【活动准备】

1、演示材料与实物。

2、收集素材制成PPT

3、课前先用照片资料制作一份《植物档案》,配上文字说明,用以启发学生思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利用PPT展示一些常见植物,请涟生说出植物名称,激起学生探究植物的欲望,引出种植植物活动。

二、选择观察对象

1、植物的种子种在土壤里,将发生哪些变化呢?

小结:播种-萌发-出苗-开花-结果。生了解选择植物观察对象的条件:种子萌发期短或生长周期短、容易成活、适合当季播种等。

2、分组讨论

老师提供植物种子或幼苗作为观察对象,各组交流所选植物,并陈述挑选该种植物的理由。每组交流后,其他组可提供建议。

三、制订观察计划

学生分组讨论,并制订观察计划。明确计划内容要求:写明观察的植物名称、观察的生长阶段、小组成员的任务安排、观测时间和观测指标等。

老师组织全班进行计划交流,巡回指导各组制订计划。

四、仔细观察和记录

五、展示与交流

六、完成85页评价单内容

《走进网络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因特网诞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

3、 培养收集、整理、比较、分析资料的能力。 【重点难点】 网络技术发展的历程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收集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资料或相关的小故事。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教师利用幻灯片介绍美国前副总统艾尔·戈尔被冠以“信息高速公路之父”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因特网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对因特网起源的疑问。

2、学生之间交流对因特网发展中事件的了解情况。

二、收集和整理资料

1、教师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因特网最初的应用领域及后来发展情况,为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作出贡献的人物(“电子计算机之父”“微处理器之父”“因特网之父”“电子邮件之父”等)。学生之间交流各自查找到的资料。

2、教师推荐塞伯时空(http://)等网址和《电脑爱好者》等报刊让学生查阅资料。

3、学生查阅文字资料外,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

4、小组成员之间分头收集资料然后进行汇总,并按照时间顺序对资料进行归类,将同一事件的相关资料根据来源的权威性进行筛选,并用简短的语言重新表述事件。

三、制作板报

1、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板报,老师提出要求板报栏目和文章标题要清楚、突出,版面布局要美观、协调,图片和图案要与因特网这一主题相匹配。

2、同学之间互评,评出最优秀的板报。

四、回顾总结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同学们对网络的产生、发展、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希望同学们更好的利用因特网。

《飞越太空-“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与月亮有关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向往和探索。

2、提高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锻炼表达、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收集与月亮相关的资料。 活动难点: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收集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作品。

(教师准备) 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通过课件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展示描写月亮的古诗词,李白的《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望月有怀》《雨后望月》杜甫的《初月》《江月》《月圆》,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同诸客玩月》等。

师问:关于月亮的文学作品还有哪些?在文学作品中,月亮有哪些别号?常用来比喻什么?引入活动。

二、建立探究小组 学生按照各自小组选择一个与月亮相关的探究主题,如与月亮相关的传说故事和民风民俗、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与月亮有关的对联和谜语、与月亮有关的歌曲和绘画、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三、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收集到的资料中,了解从古到今人类对月亮的想象、向往和赞美,欣赏我国悠久的月亮文化,分析人们通常给月亮赋予了哪些寓意,借其来表达哪些情感。

四、开展主题班会

学生将本组的探究成果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可用小品的形式展示与月亮相关的传说故事和民俗民风的探究成果,用做游戏的形式展示与月亮有关的对联、谜语的探究成果,用朗诵的形式展示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散文的探究成果。

五、总结与评价

1、小组内自评,组与组之间互评。

2、师生进行总结。

《塑造健康的心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心灵档案包含的项目和内容。

2、 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

3、 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 活动难点:能全面塑造健康的心理。 【活动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师):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印象较深的触发自己的快乐、焦虑、悲伤等情绪的事件,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经历的一些难忘的事。(学生明确活动内容:建立心灵档案)

二、确定心灵档案的项目和内容

1、师生共同探究心灵档案的一般要素,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等)、人物性格特点(外向合群、自信大胆,内向孤单、胆小自卑等。)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们的特长,用多种形式(如漫画、文字)、不同口吻等生动地呈现相关的内容。

三、进行深入思考

1、学生小组讨论,重新阅读记录下的“情绪事件”,深入思考自己的情绪、心态、性格脾气、能力特长、意志品质,记录思考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从积极影响的事件中吸取经验,从有消极影响的事件中开展反思,并提出化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四、心灵档案

1、学生总结一些疏导负面情绪的方法,及正确面对成功的心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填成心灵档案。

《校园植物调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校园内植物的品种、数量及分布,完成校园植物名录。

2、

3、 掌握植物种类调查的基本方法。

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校园内植物的品种。 活动难点:完成校园植物名录。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本校常见植物的照片。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植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各类植物的照片,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植物,我们学校有一个漂亮的植物园,植物园里的植物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他们。

二、调查校园植物

1、学生围绕调查目的制订调查计划。

2、进行实地调查(小组内分工明确,调查时带好调查工具,包括放大镜、植物图谱、尺、剪刀,纸笔等)。

3、调查结束后,学生确认所有植物的种类,对资料进行整理。

三、制作校园植物名录

1、教师设问:要让读者明确了解所介绍的植物,需标注哪些信息?引导学生针对各植物了解其学名、科属名、特征、在校园分布等信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校园植物名录,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小组展示校园植物名录,同学之间互评,评出最优秀的校园植物名录、最优秀的小组。

七年级教案范文第3篇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1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2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 (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6-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板书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3 板书 2.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 3.北京时间

讲述 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

4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

5 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 (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板书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6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 三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 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 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7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第5课时 (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 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1)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3)季风气候显著。 (4)大陆性特征显著。

(5)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 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8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 学生在6-3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 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练习 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课堂总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9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 (课堂导入)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6-15,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 1.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板书 2.人口分布不均匀

活动 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分布不均匀

第二节 非洲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 讨论 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 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

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ºN以北,最南在30º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ºE以东,最西在20º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 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 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 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 定基础。

3. 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 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12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㈢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 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㈡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 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00㎜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13

东部南部一些地区在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 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 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第三节 美洲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14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 新大陆(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6-28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

15 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2.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 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 教授新课:

㈡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图6-32 6-38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 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16 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 练习:教材27页第

1、

2、3题。

五、 小结: 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书25页26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6-

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1.根据书25页图6-41和图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 (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2.根据书26页图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3.根据书26页图6-44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

17 候的各个主要因素。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 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 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三、河流 (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语言,政治区划等。

⑵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2.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教育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18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美洲的气候特征。

二、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人口与经济

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 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人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一部分知识。)

通过书上29页阅读材料分析强调北美洲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黄色人种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誉为“世界人中大熔炉”.说明美国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 2.语言

美国和加拿大通行英语,加拿大东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语。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通行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葡萄牙语。

介绍拉丁美洲的范围、名称来源 经济

① 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 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之支柱的工业体系。 ③ 墨西哥是与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④ 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⑤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农矿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

19 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20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21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 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 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 (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 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

22 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7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3.居民

利用书38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 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23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第二节 南亚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 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24 教学重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三、教授新课: ㈠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㈡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 : 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

25 (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一.导入新课:

26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讲述新课: ㈣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 逐月降水量图 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书43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以及蛇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 ⑸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7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第三节 西亚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28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21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21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

29 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 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 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

30 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 分析书52页图7-29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 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第四节 欧洲西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

31 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了解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工业发展情况和农业特色;

2、能力目标: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一.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二.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三.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

32 点料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六.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七、雄厚的经济实力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6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八、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 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33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页《南极洲》和64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教材62页,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34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2、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3、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5页“两极地区的动物”。65页,活动题。

四、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6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第三章 走进国家

第一节 日本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与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4、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5、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6、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7、运用地图和资料,能分析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其与城市、港口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

35 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进步的师生关系。

3、通过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读图P69页图8-1“日本地形”,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日本的领土范围并相互交换自己总结的结果。

2、通过看日本火山、地震录像,感受日本多火山、地震,并能分析日本这种情况与板块的关系。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让每组代表上讲台来交流该组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做适当点评。

4、让学生进行日本风光照片、日本习俗、日本饮食资料的收集,作为课前准备工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让学生猜谜语:日出之国;樱花之国。放映歌曲《芭拉芭拉之浪漫樱花》,这是描述了一种什么景观?(樱花飞扬)樱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日本)让学生了解一下日本的国旗、国徽及日本的概况。

二、讲授新课 ㈠东亚岛国

学生看多媒体,思考两个问题:

⑴通过读图,判断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位置。日本东部濒临_______洋,西北部隔_______海与_______、______、_______及韩国相望。首都为 ______ 。

⑵日本的领土构成上有什么特点?其中有几个岛屿面积比较大? 教师总结: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

观看《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

36 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㈡多山的地形(板书)

分析: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㈢湿热的气候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

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

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三、小结:

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二、导入新课

37 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三、教授新课

日本从历史上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水稻、铁器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这一切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四、文化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读课文“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表现可从古代、近代、文化艺术、饮食等几个方面归纳。)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五、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观看幻灯: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想一想,我国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

38 神户、横滨、大阪等。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六、主要城市

第二节 埃及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39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学生读图P76图8-13 “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从P79图3-18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埃及教学课件、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展示课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

(提问):(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40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简要了解)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课件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讲解)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古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巧妙的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呢?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板书设计】

埃及

一、 地跨两洲的国家

1、

2、

3、

4、 位置 苏伊士

领土、人口、宗教 首都

二、沙漠广布 1. 沙漠之国

2. 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3. 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国

41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第三节 俄罗斯

教学目的

1.了解俄罗斯的疆域、位置和简要历史,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特征。

2.通过对俄罗斯疆域和自然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适当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俄罗斯国家变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心国际时事,并能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俄罗斯地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 教学提纲 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环境 1.较平坦的地形 2.温带大陆性气候 3.主要河流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矿

42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学习新教材

第一节

疆域和自然环境(板书)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图]指导学生用红笔描出俄罗斯的陆上疆界,用蓝色笔描出海岸线。并在图上找出它周围的邻国。(共12个陆上邻国与其接壤,与美国隔白令海峡相望。)

[提问]从图上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处于北纬50°至北纬70°之间,属中高纬地区。北部、东部面临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线与黑海、波罗的海相邻。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板书)

[提问]上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发展、海洋运输等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纬度偏高,热量不足,对发展农业不利。俄罗斯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临北冰洋,气温低,封冻期长,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十分不利。

[读图]从图上找出穿过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纬线,一条重要经线。 [提问]这两条经纬线分别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北极圈从俄罗斯北部穿过,北部属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东经160°经线从东部穿过,俄罗斯地跨东西两个半球。从上述俄罗斯所跨经纬度及海陆位置不难看出,国土之广大,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领土东西长达一万千米,坐火车穿越全境要一个星期,全部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板书)

[读图]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东西半球图》),说出亚欧两洲分界线。 [提问]从亚欧两洲分界线看,俄罗斯属于哪一个大洲?(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从上述分析可知,俄罗斯的国土三分之二在亚洲,应属亚洲国家,但从教科书上看,是做为欧洲的国家介绍给大家的。

[提问]为什么说俄罗斯是欧洲的国家?(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而

43 且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所以我们说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属于欧洲的国家。那么它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呢?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板书)

二、自然环境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各地形区的分界线,总体看俄罗斯地形有

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叶尼塞河以西以平原为主,分别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二者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叶尼塞河以东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以东为东西伯利亚高地。总的看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较平坦的地形(板书)

俄罗斯的这种地形特点及地理位置特点,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提问]俄罗斯气候有什么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0℃以下,气温较低,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

[教师补充]俄罗斯气候总的看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俄罗斯气候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纬50°至70°之间,北极圈从北部穿过,较高的纬度是造成俄罗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广大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板书)

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实际各地气候并非那么整齐划一,东西南北有很大差异。

[读图]读课本“俄罗斯气候图”,指出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俄罗斯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又临北冰洋,为极地气候。东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风影响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中、西部虽然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表现在气温、降水上也有很大差异。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44 说明亚欧大陆西部、中部气温、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西部为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受大西洋影响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西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但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远离海洋,又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气候是较为复杂的,这一点与其国土广大是分不开的。但分布最广、最突出的气候,仍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这种气候特点对俄罗斯的河流有什么影响? (大部分河流封冻期长。) 3.主要河流(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问题:从图中分析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怎么形成的?

[教师归纳]主要河流分别于流经欧洲的伏尔加河,流经亚洲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这些河流多为世界长河,是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它。受地势影响,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罗斯气温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却很丰富,水和热量的配合有些不尽人意,伏尔加河则因流经东欧平原,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内河航道。

过渡俄罗斯辽阔的国土不仅使各地自然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使之趋于复杂,而且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矿产等资源最为突出。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书)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

[读图]在《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铁矿产地。(教师边讲边在俄罗斯地图上贴矿产符号)。

第四节 法国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45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6图8-30,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 (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 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 (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 (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 (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46 (2)不同的农业区: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

(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 (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

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 艺术之都---巴黎。

第五节 美国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 、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 、 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读第90页,完成以下问题。

1.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

47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 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

检测反馈: 1.美国的

布在 、 。美国原有居民是 。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 。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

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 自学知识我展示:(5~6分钟)

1.读图8-48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 ,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 ,因生产 而出名。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8

第六节 巴西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

2、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说明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3、通过分析巴西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设布局的变化,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利用资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2)以热带雨林为例,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即将要进行一次“巴西之旅”,为了能够充分享受这次旅行,我建议同学们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况。

教师:多媒体出示8-51图

学生读图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位置特点—纬度位置、海陆信置 地形特点—亚马列孙平原、巴西高原 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总结:巴西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

教师:巴西不仅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和面积居前6位的国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的几个大国家之一

教师:圣保罗不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还是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出示课本图8-56。

学生分组探究:巴西的资源状况和工农业的发展变化。 工业组:矿产(铁矿石)—工业分布(东南沿海)

49 农业组:农作物(咖啡、甘蔗、柑橘)—农产品(咖啡、蔗糖、橘汁) 历史组:单一经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战前:单一经济(农产品、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二战后: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现代工业跃居前列。 总结:巴西已经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读图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矿产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来解决能源矿产短缺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1: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

学生2:巴西利用本国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 学生3:巴西还加强了海底石油的开采。 „„

„„ 第二课时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亚

教师:我们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亚。

教师:多媒体出示巴西利亚城市风光片(无条件可用图片代替) 学生:伴随幕后解说,仿佛置身于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漫步于繁花似锦的城市街头,体验着巴西的腾飞。

教师:通过欣赏巴西利亚风光,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 学生1:为什么巴西利亚位于热带,却四季如春?

学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为什么巴西的首都却从沿海迁到内陆?

„„

教师:巴西将首都从沿海迁到内陆,不仅体现了对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内陆的开发和管理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一下,这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在意义上有什么异同?

教师:我们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将结束,现在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秘感的一站,希望同学们拿起你的相机,记录下你在不同寻常的经历,留下美好的回忆。

七年级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了解月相的概念。

2、

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3、

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4、

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5、

知道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变化和农历的关系。

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教学准备】

一半涂黑、一般涂白的排球,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2、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把乒乓球用铅笔把一半涂黑做月球。用软件来表现月相随日期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欣赏王菲的mTV“月有阴晴圆缺”

讲述:大家听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有关月亮的一些什么知识?

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

月亮有圆缺变化。

圆的。

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和评价。

通过画月亮的形状并在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

我们知道月球是圆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补充:地球和月球本身并不发光。

这几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已经学习了太阳和月球,那我们先来看看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能看到的月球只是其一部分,哪部分?

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哪里?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跑。

太阳照到的一半;

太阳的反射光线。

月相实验的目的两个,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来了解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很好!下面我想请同学来操作。

下面每两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要朝向哪里呢?——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右边)然后我两位同学要合作来进行探究。

之前我们再请这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当月球的拿着双色的小球再分别站到

1、

2、

3、4的位置上,也看到同样的效果。好,谢谢这两位同学。

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

、要两个人合作,比如一个当月球,一个当地球的观察者。然后再换过来。

2、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发下来的表格中。

3、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

4、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演示错误的动作。

5、先观察1234四个位置,然后再观察这四个位置中间的月相。

6、做完实验后可以和其他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观察月相,老师下去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然后当月球的同学分别站到

1、

2、

3、4四个点上,当地球的同学观察一个位置,然后把看到的相应的月相画在书上。

教师巡视,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提醒学生看到什么记录什么。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评价。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并把正确的月相贴到黑板上。

加深学生对月相变化顺序的了解,使学生在实验中开动脑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就用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

说明: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上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

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我们把它叫做新月(朔,黑板上写出)。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我们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东右西,所以右边亮的我们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我们把它叫做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们把它叫做满月(望,黑板上写出)。

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但还是凸出来的,叫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我们叫做下弦月。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又变成了峨嵋月,但是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叫做残月。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新月。

通过刚才实验和动画的演示,月相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这样,月球绕着地球跑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有29.53天,我们叫做农历月,又叫朔望月。

农历上规定,当月球是新月的时候是初一,月球满月的时候是十五或十六。

注意观察新月到上弦月,上弦月到满月,满月到下弦月,下弦月到新月之间的月相,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那么

1、

2、

3、4四个位置之间的月相又是农历多少呢?

听老师介绍,对照多媒体的理解并记忆。

月球本身不发光。

月球和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总结:月相的变化始于西缘,结束于东缘。

新月:初一;上弦月:初

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用把月相的变化连续的形象的展示给大家看,化抽象为形象。

进行实地的观察是让学生将月相变化知识和实际事实对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体会科学探究所需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加深理解。

巩固小结。

很好,大家这堂课都表现的很出色,下面就来考验一下大家。

、判断下面各图分别是什么月相。一个一个出现月相。

2、两个同学在学了月相后,在郊外旅游,分别看到了如下的月相,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农历多少吗?

3、看日地月三者位置,得出月相;判断接下去月球亮的部分多了还是少了;再判断过了7天后月相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

根据月相规律回答。

根据“上上西,下下东”判断。

对知识点进行变式联系,使学生能灵活的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月相产生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通过月相推算出当天的农历。下面再一起来回顾一下:

【演示】老师带头,新月,朔,初一,日、月、地。然后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月球,学生一起回答……峨嵋月——上弦月,西边亮,初七初八,日地月垂直-—凸月-—满月,望,十五十六,日、地、月-—凸月-—下弦月,东边亮,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垂直—-残月-新月

学生回答。

对今天教的知识进行总结。

介绍月相与生活的联系:

你可以利用月相干什么?

根据月相判断农历时间;

根据月相的空间位置判断方向;

根据月相判断涨潮和落潮。

将月相引入生活,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探究宇宙的欲望。

作业:

1、设计实验: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月面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2、观察记录: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要求:自己设计表格,抓住晴天机会连续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及当时的日期,时间,你看到的方向等……(可以隔日进行),并坚持绘图记录,掌握规律。

回家实践操作。

回家记录。

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教案范文第5篇

卢氏县杜关中学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

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

2. 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3、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以后要注意。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随机叫学生,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观察动物细胞教案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总结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教案

―――观察草履虫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三、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

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四、复习观察显微镜的过程

显微镜的基本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显微镜的目镜分为:5*,10*,16* 显微镜的物镜为分:10*,40* 观察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转用高倍镜,注意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光了还是暗了?

五、自由观察

提出对实验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六、学生布置作业:报告册P20四,P22四 教学反思: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除了是观察草履虫外,还是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更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发现了有很多同学分辨不出哪个是高倍镜、低倍镜,所以观察时很容易出错。可能在介绍显微镜时没有强调好,发现了一个技巧,在讨论显微镜的物镜时最好让学生用黄色代表10*,蓝色代表40*,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应先用黄色,再从蓝色。还有草履虫的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全部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但又怕以后的考试时学生不会写上书本上的完整答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做上草履虫的实验,不是只是看装片,因为装片上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的运动纤毛。

种子植物教案

―――观察种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介绍种子植物

三、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四、

1、介绍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玉米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

2、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们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他们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但是现在又不是植物结果的时间,很难找到。我又想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清楚呢,比如用橙子来作例子,让他们说出它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但这里又牵涉到果肉,这么多的内容怕学生一时消化不来,所以讲得比较吃力,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最后把这些内容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很重要,让学生理顺这节课的思路,也可以通过练习题来作为巩固。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1、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4、根据情境作出怎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二、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三、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四、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五、练习 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六、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八、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九、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植株的生长教案

―――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

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萌发后形成幼苗,幼苗如何发育成为植物体的?(图示:种子萌发成植株)

种子的胚根长成根,根向下生长,而胚芽长成茎和叶,向上生长。 幼根的生长

幼苗的根如何向下生长呢?回忆根尖的结构,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根冠:保护

分生区:分裂新细胞 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所以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哪些结构有关?

播放动画:根的生长,动态了解根的生长与分生区和伸长区有关

分生区使细胞增多,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主要是这两个区。

枝条是芽发育而成的

一棵植物向下生长的是根,向上生长的是茎和叶,茎和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看动画介绍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芽的各部分别发育成枝条的哪些部分?

芽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植物缺无机盐的症状:播放影片。植物中主要的无机盐包括:氮、磷、钾,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而植物的主要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巩固光合作用的概念。

介绍无土栽培

人们可以不用土壤,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种方法就是无土栽培。同学小组讨论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的不同点,说出它们之间的优缺点。

有人觉得无土栽培好,省人力物力,而且较易管理,有人觉得无土栽培成本高,不易普及…

练习:

1.根尖由四个部分组成,从顶端向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生区细胞__________,有很强的__________,能够不断地分裂出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组织。

3.移栽植物的时候,最容易把纤细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折断。这样会降低根的__________功能。移栽植物时,应该在__________期,并且要尽量带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沉闷,概念比较多,主要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抽象概念,学生很容易走神,所以这节课我把每个知识点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也学到了知识,印象较深刻,这样课堂不觉沉闷,而且时间在看动画、影片中很容易渡过了。对于最后的科学技术社会介绍的无土栽培,这个知识点学生较感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个知识有点了解,但对于为什么无土也可以栽培不是很明白,对这个问题讲解完后可以就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让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比赛,使他们更注意身边科学的变化。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叶片的结构

书本P115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 表皮,叶肉,叶脉

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

光合作用。

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

二、蒸腾作用的主要“门户”是气孔

气孔是表皮里比较特别的结构,它们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1、气孔与水的关系:

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当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

2、气孔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高,气孔打开,加快蒸腾作用 温度低,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三、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使用显微镜时,物镜与目镜的选择:先用10*的目镜和5*的物镜,为了找到物体的位置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

提问: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通光孔

四、观察叶片的结构和步骤

1、叶片放于木板上

2、两片刀片,迅速切割(找出最薄的一片,用毛笔粘上)

3、把最薄的一片做成临时装片。

(先在载玻片上滴水,再把叶放在水里,盖上盖玻片,如看不清楚,可用稀碘液染色)

4、找出叶脉,表皮,叶肉

5、收拾工具,清洁桌面

五、布置作业

报告册P34,第四大题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气孔的作用并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可能会更清楚,比如太阳照射时,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当下雨时,周围的湿度比较大,气孔也就不需要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这时植物的气孔关闭。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我觉得书本上第3个步骤可以省略,因为只要在切成的叶片中找出比较细小的就可以完成我们的实验了,而找出这个最细小的叶片并不一定在培养皿中才能找到,在木板上同样可以,找到后用毛笔取出就能观察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氧气和有机物; 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 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书本P128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公式:书本P130 二氧化碳+水 →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怎样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教案范文第6篇

教学内容:学习一些用电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防踩踏、预防疾病等知识。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用电安全知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二 、学习交通安全知识

1、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上街。

三、学习火灾自救知识

1、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四、学习防溺水与自救知识

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1、溺水的急救

(1)发现溺水者如何将其救上岸。

方法一: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

方法二:若没有救护器材,可以入水直接救护。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为什么?)然后拖运。拖运时通常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法。

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未成年不能参加抢险等危险性活动。" (2)如何开展岸上急救

第一步: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立即将其口腔打开,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及其他异物。如果溺水者牙关紧闭,要从其后面用两手的拇指由后向前顶住他的下颌关节,并用力向前推进。同时,两手的食指与中指向下扳颌骨,即可搬开他的牙关。

第二步:控水。救护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到屈膝的大腿上,一手扶住他的头部,使他的嘴向下,另一手压他的背部,这样即可将其腹内水排出。 第三步:如果溺水者昏迷,呼吸微弱或停止,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通常采用口对口吹气的方法效果较好。若心跳停止还应立即配合胸部按压,进行心脏复苏。 第四步:注意要在急救的同时,要迅速打急救电话,或拦车送医院。

五、学习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进入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秋季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所以说秋季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初秋时,气温较高,即“秋老虎”天,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等。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走后发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病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和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常见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因为秋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所以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请大家不要麻痹大意。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细菌性(阿米疮痢疾)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因为秋季天气仍然炎热,各种细菌、病毒性仍处于旺盛生长繁殖期,食物、水源、环境仍然容易受到传染,所以疾病仍容易发生与流行。病媒生物如苍蝇、蚊子、蟑螂等在秋季繁殖频繁,它们携带各种病源体传染食物、水源、环境。

1、搞好室内卫生,搞好粪便管理,清除拉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四害;

2、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五要”、“七不要”。(即“五要”即要按时作息;要睡前刷牙;要饭前、便后洗手;要勤洗澡洗衣服;要勤剪指甲勤理发。“七不要”即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物;不吸烟吸毒;不喝生水;不食不洁食品;不用公共毛巾和未消毒杯碗、筷。)

3、道传染病的普通症状,起病急,腹痛,腹泻,排稀便一天可达十次以上,继之脓血便,偶尔伴有轻度发热,四肢无力。严重的有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

4、好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等叮爬过的食物,碗、筷等餐具要严格消毒,传染病人和带菌者要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岗位。

5、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及时向医务室报告,做到早隔离、早治疗。

六、学习预防拥挤踩踏事件常识

1、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活动中,不求快,要求稳。

2、不准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等,上下楼梯的教师要对打闹等不良现象给予制止,防止拥挤堵塞现象发生。

3、教育学生互相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 ,注意安全。

4、上课期间,教学大楼的怕在大小门都要打开,一旦发生拥挤踩踏或者火灾等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地疏散。

5、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马上避到一边,但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6、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切记远离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

7、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8、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如扶手,防止摔倒。

9、已被裹挟在人群中时,切记要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

10、当发现前面有人摔倒时,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告诉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11、若被推到,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12、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求援,另一方面,在求援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七、课间安全

课间休息时,学生在走廊做到文明休息,学生之间不追逐、不打闹、不相互推搡、不攀爬走廊护栏及窗户,以免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八、小结:

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

执教人:徐国爱

上一篇:初中毕业总结范文下一篇:医院护理扶贫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