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务外汇管理范文

2023-09-18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自2005年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波动对以进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不同行业其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中日应对汇率波动的各种策略,通过对比指出中国企业可以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汇改外汇风险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

0 引言

汇率制度改革对于长期处于盯住美元的稳定汇率环境下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全新的挑战。中国企业即将面临的是长期的、难以预期的汇率波动,这将为企业的决策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在浮动汇率这条道路上中国经验尚浅,仍有许多需要了解以及借鉴的地方。因此,本文旨在分析汇率波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通过与具有丰富经验的日本企业的对比,提出可能的应对措施,为中国企业的决策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1 实证分析:以青岛海尔与中国东方航空有限公司为例分析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1.1 汇率波动 自2005年央行实行了有管制的浮动汇率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不断变化,对于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汇率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较之前大幅度增加。下图反映了2002年至2009年4月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变化情况。

根据图表表明,自新汇率制度实行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17.44%,如何消除币值变动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影响,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2 根据青岛海尔(600690.SH)2004年至2007年年报数据,可得以下结论。(见表1)

1.2.1 2005年之前,由于人民币实行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几乎保持不变,因此在2004年,企业并未产生汇兑损益,然而随着汇率制度的改变,自2005年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各种费用不断增加,汇兑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已经从2005年的不到0.04%增加到2007年的5.6632%,而且在绝对数值上2007年的汇兑损益已经达到2005年的55.56倍。三年中,企业汇兑损益对净利润的变动幅度达到142倍,远远超过了人民币币值的变动程度,企业也由此遭受了经济上的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汇率波动的不可预测性,企业必须主动采取措施,以避免受到汇率波动对企业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

1.2.2 作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和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的海尔集团,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简历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只在基地和贸易公司,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和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事先全球营业额128亿美元。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国际化道路的企业,对于面临的国外经营的风险,海尔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①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降低汇率风险。截止2004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已对海尔集团提供了累计32.5亿美元的出口买方信贷合作协议,共支持了海尔集团16以美元的机电产品出口。出口买方信贷是出口国为鼓励本国资本性货物出口,向外国借款人提供的一種中长期外汇贷款,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帮助本国企业在商品出口后及时收汇,规避收汇风险。

②主动推行本土化战略,提升企业实力,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90年代末,海尔以“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其本土化品牌,并致力于在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营销的探索。在推进本土化的进程中,海尔充分考虑了全球各个市场的不同特点,并首先在美国简历“三位一体”本土化的试验田。海尔通过低端商品实现了其“走出去、走进去”的目标,在例行本土化的同时,海尔更结合本地生活,经济状况坚持自己的“高端信仰”。最终靠不断创新的高端产品在不同的市场将自己打造成本土化的品牌。这样做对于海尔企业自身来说,不仅实现了它的本土化目标,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实现本土化后,企业一来可以避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行为,二来面对中国市场廉价劳动力、低成本的原材料优势正在消失的局面,以及企业正在遭受的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本土化模式成功的化解掉了这些危险。

1.3 东方航空公司(600115)公司的风险控制机制(见表2)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由于业务性质的特殊性,企业运营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有数据显示航空公司一个月内流失其价值1/4的概率是其它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值的5倍,航空公司的收益变化受环境变化影响十分明显,使得资本市场对投资航空公司的收益缺乏信心,航空公司的股票价值大打折扣,航空公司股票的市盈率仅是世界股票市场平均水平的1/3左右。从成本管理方面来说,由于航油价格受国际原油价格的直接影响,企业受到原油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的双重影响,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实力不够强大,购买飞机时往往由于汇率的波动也会造成企业实际支付金额与财务预算出现偏差;对于企业,无论购买燃油还是购买飞机,其成本都是巨大的,一旦出现了大幅波动,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是有知名影响的。从收入方面来说,国际航线的开通势必导致外币收入,汇率的波动也造成了企业不同程度的收入波动。可以说,在航空公司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企业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保证企业的正常盈利状况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航空运输业自身的高危险性也是导致企业遭受巨大风险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发展,航空业在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各种努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航空公司引入了专业的风险管理工具,利用各种相应标的资产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长足的进步。东航航空公司自2004年以来,通过购买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对利率、汇率以及燃油价格进行套期保值,旨在通过利率互换减低市场利率波动的风险;通过外汇套期合约来降低因机票销售外汇收入及需以外汇支付的费用而导致的汇率风险,外汇套期主要为以固定汇率销售日元或买入美元;通过利率互换减低市场利率波动的风险,其中签订的利率互换是将与LIBOR相关的浮动利率转换为固定利率,减少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

东方航空公司的年报数据表明,在2004年至2007年4年之间,东方航空公司由于外汇波动造成的汇兑损益净额变动幅度呈大幅度增加趋势,与此同时,汇兑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上升,说明企业仍然处于很大的外汇风险敞口之中。虽然这4年中企业的汇兑损益一直处于盈利状态,表明企业在外汇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衍生产品自身的高风险性,如何平衡衍生产品的成本与收益是企业在运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时必须谨慎考虑的问题。

总之,对于航空公司这类本身就处于高风险运营状态的行业,运用专业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各项管理行为的目标并辅助企业的各种制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衍生工具自身风险的基础上对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

2 如何管理企业面对的外汇风险

2.1 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经营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企业的各项决策均应以此为指导,对于跨国企业和以进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来说,必须对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采取相应的策略,以保证企业最小程度的受到其影响。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不仅仅局限在外汇管理不受损失的角度上。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制定外汇风险管理政策的时候,应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4.1.1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是参与产业内资源配置的政策,其政策对象是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成果,一般是通过法律和法规来建立及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如限制资本及市场的过度集中,打击控制价格的行为,限制不正当交易,监督市场的公平竞争,鼓励其他新的企业的参与,以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另一方面,为了迅速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支持大企业的合并,并尽可能地抑制国内过度的价格竞争,在支持大企业发展的同时保护中小企业。

可见,日本的产业政策分别通过产业间的、产业内的资源配置扶植和帮助新兴或衰退产业,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日元迅速升值的非常时期,日本政府仍不忘坚持其一贯实行的产业政策,一方面对钢铁、有色金属、造船、石油化学、纤维和造纸等消耗能源较多的产业进行设备更新和产品换代;另一方面将电子、能源、生命科学、新材料、宇宙和海洋开发等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大力推动这类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现在看来取得了很大成效。

4.1.2 加速日元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从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1964年日本正式成为IMF第八条款成员国,开始承担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1980年12月,日本政府修改《外汇法》,日元经常项目基本上实现了可兑换,对日元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也由原则上限制兑换过渡为原则上放开管制,这是日本金融国际化的一个阶段性标志。1970年日本出口中以美元计值的交易占绝对优势,比率高达90.4%,日元计值比率仅为0.9%,1980年《外汇法》修改以后,日元计值比率上升到28.9%,到1988年升至34.3%,同时期美元计值比率从66.3%下降到53.2%。出口贸易中本币计值比率的增加,可以减少汇率波动对出口数量和金额的影响,说明与日本经济基本面的发展相匹配,日本企业在贸易货币选择方面的谈判能力和金融视察发展的完备程度,增强了日本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

4.1.3 互补型对外投资 1979年,日本政府对《外汇法》及《外资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形成了《新外汇法》。根据该法有关规定,日本对外投资政策由“严格管制”转变为“原则自由”,一亿日元以下投资项目已完全放开。这项举措无疑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

197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仅为9亿美元,1973年超过了30亿美元,此后逐年增加,1981年达到约90亿美元,1984年突破100亿美元。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更是急剧增加,1986年到1988年3年时间对外投资累计1028亿美元,超过了战后1951——1985年35年累计对外投資总额的837亿美元。1989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441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68亿美元和英国的352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25亿美元(以平均汇率折算)。

此外,由于日元大幅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企业大多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这就使得日本对外贸易的互补性显得尤为突出。比方说,日本向美国和欧洲国家投资的主要目的是绕开NAF-TA和EU的贸易壁垒,而对东亚国家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这就相当于是利用东亚国家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其他成本生产商品,再将其出口到欧美国家。这样做,扩大了日元升值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同时由于成本低,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2 日本企业自身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 日本企业应对汇率波动除以上提到的各种策略外,还有:

4.2.1 日本的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在海外设立自己的金融运营公司,通过对冲和债权债务的调整,对整个公司的外汇资产进行调整,以期达到平衡。但这种方法并不普遍,因为只有大型的跨国公司才有条件实施,而对中小企业并不适用。

4.2.2 对于既有进口业务也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内部重心的调整达到规避外汇风险的目的。当本国货币升值时,可适当减少出口,增加进口;而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反之。

4.2.3 从长期上来说,企业可以利用本国货币升值带来的优势,积极拓展海外事业,形成多边贸易,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对汇率波动的抵抗能力。

5 分析比较

通过对我国和日本在应对汇率波动策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①企业应力图开发新技术,降低成本,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开拓新的生产领域。②借鉴日本企业将多种金融衍生工具与有效的管理方法相结合的避险策略,但也不要一味地为了避险而滥用金融手段。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若无明显效果的方法时,甚至可以实施任何应对策略,在制定策略时应灵活应对,不能盲目照搬。③应对人民币升值可灵活采取进口业务延后兑换付款,出口业务提前结汇兑换,出口业务可选择非美元结算货币。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因为人民币升值而造成的损失。④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适度发展海外市场。日本的许多大型跨国企业都是利用日元升值的机会大举进入海外市场的,而只有企业到达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实现多边贸易,对冲外汇风险,或从企业内部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4-02第22卷第一期张晓全,张永莉航空公司风险管理.

[2]《汇率安排与经济稳定探讨》作者:郑群妮.

[3]加藤寛編『産業と政府の済政策』、勁草書房、1978年、3—10頁;小宮隆太郎など『日本の産業政策』、東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2—4頁.

[4]《日元国际化之路》陈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范文第2篇

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的不同,商业银行负责的业务及其特点也有所差异。但,尽管各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名称、经营内容的重点各异,就其经营的主要业务来说,一般均可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表外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前提和条件。归纳起来,商业银行广义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外来资金两大部分。其中,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其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初始资金,简单来说,就是其业务活动的本钱,主要部分有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以及未分配的利润。自有资本一般只占其全部负债的很小一部分。银行自有资本的大小,体现银行的实力和信誉,也是一个银行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因此自有资本的多少还体现银行资本实力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也就是商业银行将其吸收的资金贷放或投资出去赚取收益的活动。商业银行盈利状况、如何经营、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运用的结果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一般主要有以下构成:

①放款(又称贷款)业务——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

1、信用放款,指单凭借款人的信誉,而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品的放款,是一种资本放款。

2、抵押放款,抵押放款又分存货贷款、客账贷款、证券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

3、保证书担保放款,保证书担保放款,是指由经第三者出具保证书担保的放款。保证书是保证为借款人作贷款担保,与银行的契约性文件,其中规定了银行和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银行只要取得经保证人签字的银行拟定的标准格式保证书,即可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所以,保证书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最简单的担保形式。

4、贷款证券化,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一定程序将贷款转化为证券发行的总理资过程。 ②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按照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国内证券投资和国际证券投资。国内证券投资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证券投资、地方政府证券投资和公司证券投资。

所以,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以贷款和投资最为重要。

三、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虽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表外项目也被称为“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项目,或者叫“或有资产和负债”。其类型主要包括担保类业务、承诺业务和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国内四大商业银行进行分析。 ⒈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布中国城乡,成为国内网点最多、业务辐射范围最广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已由最初的农村信贷、结算业务,发展成为品种齐全,本外币结合,能够办理国际、国内通行的各类金融业务。主要包括:

①人民币业务。其中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 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等。

②外汇业务。其中包括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发行和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代客外汇买卖,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

⒉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五大银行之一,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

中国工商银行业务范围广,业务量大,业务品种丰富。在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工商银行各项业务不断创新。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日益成熟,网上银行开通城市超过400个。 工商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实现了多元、创新的发展。2008年,工商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人民币4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7%,银行卡、投资银行、资产托管、企业年金、现金管理、理财等新兴业务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指标均居国内同业的首位。

此外,工商银行还积极推进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战略,2008年顺利完成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和诚兴银行79.93%股权的交割工作,以及购买工银亚洲普通股和认股权证的交割及行权工作;悉尼分行、纽约分行、工银中东和多哈分行相继成立;在香港注册成立“工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投行业务牌照,成为工行境外独资的投资银行平台。 ⒊中国银行。

公司金融业务为中国银行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2007年,公司金融继续以完善客户服务体系、促进业务整体联动、加强产品创新及实施管理转型为重点,组建公司金融板块,加强条线管理。中国银行实行服务重点大型优质公司客户的发展战略,关注于与大型优质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明确中小企业业务是公司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成为中小企业高效、专业、能够满足全面需求的合作伙伴。 下面,我们来分析中国银行的金融业务。

①存款业务。简单来说的话,中国银行为积极应对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对人民币公司存款业务的冲击,大力发展人民币公司存款业务。

②贷款业务。中国银行继续强化贷款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支持类行业的投入,实现信贷资源优化配置。

③金融机构业务。中国银行注重与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通过互荐客户、资源共享和共同开发新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④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国际结算业务是中国银行优势业务。中国银行加强境内外机构联动,实现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⑤其他公司金融业务。中国银行提供支付结算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汇票、本票、支票、汇兑、银行承兑汇票、委托收款、托收承付、集中支付、支票圈存及票据托管等。

中国银行还有4个平台,各具特色,分别是投资平台——中银国际、基金平台——中银基金、保险平台——中银保险、直接投资平台——中印投资,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我这里还得提一下的是中银资金及国际业务。

作为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中国银行在外汇业务和国际结算业务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专业经验,利用完善的国际交易网络系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国际结算服务和外汇保值、增值、投资理财和以规避汇率风险为目的的业务。 ⒋中国建设银行。

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中国建设银行的业绩。 第一阶段——为经办国家财政拨款时期。1954年10月1日成立原名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建设银行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后,其任务是经办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款,管理和监督使用国家预算内 基本建设资金和部门、单位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几十年来,建设银行为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阶段——为国家专业银行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为适应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银行先后开办了现金出纳、居民储蓄、固定资产贷款、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国际金融、住房贷款和各种委托代理业务。通过开办各种面向社会大众的商业银行业务,丰富了银行职能,为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为国有商业银行时期。1994年,按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建设银行将财政职能和政策性基本建设贷款业务分别移交给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从功能转换上迈出了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的重要一步。 经过近50年的改革与发展,建设银行已经具备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中国建设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后,名称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承继原中国建设银行商业银行业务及相关资产、负债和权益。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范文第3篇

3.1 由申银万国证券担任主承销商的2007年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世博建设债券(简称”07世博债”)正式发行。本期债券是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总额为80亿元的世博建设债券中的一部分,发行总额为人民币40亿元,信用级别为AAA级。

3.9 农行市分行女职工委员会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先进女职工组织”荣誉称号,获此荣誉的在全国银行系统中,仅有农行上海分行一家。农总行工会工作部部长、女职工委员会主任谢映红专程来沪颁奖。

3.16 平安集团一级子公司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在沪上开设了首家分公司,这也是在上海成立的首家专业养老公司的分支机构。成立后的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将平移原来寿险公司的团体保险业务。年底,平安集团正式获得中国保监会的批复,对旗下的平安养老保险公司进行重组。重组后的平安养老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以企业年金和与企业相配套的商业补充养老保险为主,并逐步平移整合原来平安人寿团体保险业务。

3.17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商标“申银万国”在上海市商标协会、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上海市商业联合会主办的上海服务商标推展活动中被评为“最具价值的上海服务商标”。这是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商标继2006年1月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后获得的又一个荣誉称号。

3.20上海银监局召开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首次上海外资银行工作会议。来自上海市各外资垠行营业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各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首席代表共190多人参加会议。

3.21 上海银行与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银企合作签约仪式在上海金钟会所隆重举行。根据协议,上海银行不仅将为光明食品集团提供20亿元人民币统一授信额度,还将为其打造包括短期融资券承销、现金管理服务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以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光明集团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坚实保障。2006年8月,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集聚起上海一、二、三产业中的食品资源,囊括5家上市公司,组建成为国内食品行业的一家大型集团公司。此次银企合作意向签约是光明集团成立后与商业银行的首度正式携手。双方旨在通过深化合作,实现银企双赢。

3.23 上海保监局和上海市旅委共同主办了“2007旅游保险论坛”。论坛以“旅保合作。和谐发展”为主题,交流了旅游意外险、旅游责任险的国内外经营经验及对旅行社的作用意义,介绍了国际组织在旅游意外时的救援经验,以及2006年上海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情况,为上海保险业、旅游业互相交流搭建起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在沪有关保险机构、旅行社及新闻媒体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论坛。

3.28 沪上举行首次面向“三农”领域金融服务的产品推荐会,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推出农民合作社贷款、农业小企业抵寸甲授信、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等一批“三农”金融产品。会上,农企与农商行签订了近6亿元的融资合同。

3.29 在上海市政府举行的“全国首批改制外资银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颁发仪式”上,上海市工商局领导向花旗、汇丰、渣打和东亚等四家外资银行颁发了法人银行总行营业执照。此举标志着上述四家外资银行正式成为外资法人银行。新的法人银行将于近日正式开业。

3.30上海证监局召开2007年上海辖区证券公司监管工作座谈会。会议部署了今年上海辖区证券公司监管的各项具体工作。一是以整改验收工作为抓手,全力做好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收口工作;二是以净资本监管为核心,积极做好辖区证券公司分类监管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辖区证券公司做优做强;四是要确保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五是要推进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提高证券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六是要加强证券公司高管等人员管理,健全证券公司责任体系和合规体系;七是切实加强投资者教育及营业部员工教育;八是深化监管谈话、限制或暂停监管业务、对具有不良记录的从业人员分类管理、稽查提前介入或建议立案稽查等监管措施;九是探索研究证券经纪人监管问题。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范文第4篇

预收货款的概念:指国际收支申报的收汇日期早于预计出口日期的收汇;

应当报告的预收货款:

A类企业,30天以上的预收货款;(收汇日期早于预计出口日期30天以上的预收货款)

B类企业和C类企业,在监管期内发生的全部预收货款; 报告的时限:企业应当在收款之日起30日内,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向外汇局报告,报告的内容:该笔收汇的预计出口日期和对应的预收金额。

二、预付货款报告

预付货款的概念:指国际收支申报的付汇日期早于预计进口日期的收汇;

应当报告的预付货款:

A类企业,30天以上的预付货款;(付汇日期早于预计进口日期30天以上的预付货款)

B类企业和C类企业,在监管期内发生的全部预付货款; 报告的时限:企业应当在付款之日起30日内,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向外汇局报告,报告的内容:该笔收汇的预计进口日期和对应的预付金额。

三、延期收款报告

延期收款的概念:指出口报关单的出口日期早于预计收汇日期的收汇;

应当报告的延期收款:

A类企业,90天以上的延期收款;(出口日期早于预计收汇日期

1 90天以上的延期收款)

B类企业和C类企业,在监管期内发生的30天以上的延期收款; 报告的时限:企业应当在出口之日起30日内,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向外汇局报告,报告的内容:该笔出口报关单的预计收汇日期和对应的延期收款金额。

四、延期付款报告

延期付款的概念:指进口报关单的进口日期早于预计付汇日期的付汇;

应当报告的延期付款:

A类企业,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进口日期早于预计付汇日期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

B类企业和C类企业,在监管期内发生的3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 报告的时限:企业应当在进口之日起30日内,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向外汇局报告,报告的内容:该笔出口报关单的预计付汇日期和对应的延期付款金额。

对于上述应当报告的贸易信贷业务,企业未在收付款业务或进出口业务实际发生之日起30天内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向外汇局报告的,应当提交有关材料到所在地外汇局现场报告。

现场报告需提供的材料包括:(1)情况说明(说明未能及时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网上报告的原因、需报告的事项和具体内容);(2)外汇局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 外汇局对企业未按规定进行贸易信贷业务报告的处理原则

1、对于按规定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若因企业自身原因造成,可按规定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或将其列为B类企业;

2、对于因逾期(超过30天)到外汇局现场报告的,外汇局审核 2 相关材料无误后将报告数据录入监测系统。若因企业自身原因造成逾期的,可按规定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或将其列为B类企业;

3、对于企业报告信息错误且严重影响其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匹配情况的,可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或将其列为B类企业。

♣ 善意提醒 为掌握主动,防范贸易信贷业务报告逾期造成的不利影响:

A类企业如果难以确定该笔预收货款业务是否超过30天,可以先在监测系统企业端进行网上报告,如果到预计出口时间仍未出口的,可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修改或调整预计出口时间;如果实际出口日期早于原先预收货款报告的预计出口日期,可在实际出口时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修改或调整预计出口日期。

其他贸易信贷业务报告同理。

♥ 问题解答

贸易信贷报告的“修改”模块与“调整”模块有什么区别? 以预收货款为例,“修改”的操作时间限制是:以收汇日期与当前操作日期的时间间隔不超过30天(含),企业可向前或向后调整预收货款报告的预计出口日期,增加或减少对应的预收金额。

“调整”操作的时间限制是:收汇日期与当前操作日期的时间间隔超过30天,且预计出口日期在操作当月之后的,企业可向后调整预计出口日期。

♦ 个人观点:

企业已报告贸易信贷报告业务信息修改问题:

1、预计进出口或收付款时间不准确,如果不涉及月份差异可不 3 作修改。以预收货款报告为例,假设某笔预收货款收汇日期为2011年12月1日,当时预计出口日期为2012年2月1日,如果实际出口推迟,在2012年2月28日,因为预计出口日期与实际出口日期差异未涉及月份变动,可以不作修改。因为外汇总量核查是以月为单位,同一月内的日期差异不影响出口与收汇的总量匹配。

2、预计进出口或收付款时间不准确,如果涉及月份差异应当修改报告中的预计日期信息。如果不作调整,会影响进出口与收付汇的总量匹配。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范文第5篇

我国于1986年正式加入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是亚行成员,我国的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是亚行的成员。建立亚行的宗旨是促进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合作,特别是协助本地区发展中成员加速经济发展。

亚行的组织机构由理事会、董事会和亚行管理层组成。理事会是亚行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由亚行各成员派一名理事组成。董事会是亚行总部常设的领导机构,负责审批亚行的日常业务。亚行管理层是亚行业务的具体经营者,由行长、副行长和各个业务局、办公室和代表处组成。

亚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各成员认缴的股本金、从国际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从成员筹得的捐款以及业务收益等。

亚行贷款的条件

亚行贷款的具体条件,很多地方与世界银行贷款相类似。具体分普通贷款条件和特别基金贷款条件两种。

特别基金贷款,也称亚行软贷款,其资金来源是特别基金。特别基金又分为亚洲开发基金和技术援助特别基金,前者是为人均国民总产值(GNP)低于670美元(1983年价格)的低收入、且偿还能力有限的发展中成员国或地区提供的长期无息贷款;贷款期限长达40年,含10年的宽限期,每年只收1%的手续费。后者是赠款,用于技术援助,资金由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提供。亚行行长有权批准35万美元以下的技术援助项目。

亚行贷款的方式

(1)项目贷款。即为某一成员国发展规划的具体项目所提供的贷款。这些项目须具备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成员国经济发展和较好的资信等条件。贷款必须经过项目确定、可行性研究、贷款谈判、签署协定等一系列工作环节。

(2)规划贷款。即对成员国需要优先发展的部门提供的资金,以便通过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等扩大该部门的生产能力,使整个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和现代化。

(3)开发金融机构的限额贷款,也称中间转贷,是通过成员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贷款。

(4)综合项目贷款。即对较小的借款成员国的一种贷款方式。由于这些成员国项目规模均较小,借款数额不大,为便于管理将许多小项目合为一个综合项目来办理。

(5)特别项目执行援助贷款。即为了解决亚行所提供贷款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配套资金而提供的贷款。

(6)私营部门贷款。分为直接和间接贷款两种形式。直接贷款是指有政府担保的贷款,或是没有政府担保的股本投资,以及为项目的准备提供的技术援助。间接贷款主要是指通过开发性金融机构的限额贷款,以及对开发性金融机构进行的股本投资。

(7)亚行贷款与世界银行贷款比较相类似。在贷款周期、采购要求、支付原则、偿还条件等方面和世行贷款一样。在贷款政策、贷款方向、贷款范围等方面也和世界银行贷款基本一致。区别只是全球性范围的贷款和区域性范围的贷款,它们有紧密的业务联系。在使用亚行贷款时,可以参考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做法。在借贷项目安排上,也要有利于相互协调,因为亚行贷款受世界银行的影响比较大。

对华贷款政策要求与种类

根据亚行宗旨和中国的发展方针,亚行对华业务战略要点和政策是:

(1)提高经济效率。

(2)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

(3)内陆省份的经济增长和扶贫。

亚行贷款包括普通业务和特种业务。普通贷款也称为硬贷款,期限一般为10-30年,利率一般为浮动利率,每半年调整一次。特种贷款也称为软贷款,期限一般为32-40年,不收取利息,但要征收1%的手续费。普通贷款占亚行贷款的70%,主要用于帮助成员国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特种贷款是亚行的优惠贷款,只借给那些GNP和还款能力较低的发展中成员。目前,亚行对华业务只有普通资金贷款业务。对2007年10月1日以后谈判的贷款,亚行已在原利差的基础上提供40个基点的永久性减免,取消先征费(亚行在贷款协定生效后,一次性按贷款总额的0.5%或1%收取项目先征费),将承诺费减低至0.15%。包括亚行在内的国际金融组织降低硬贷款成本,是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国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将直接从调整政策中受益。

利用亚行贷款的国内程序及转贷管理

多年来,我国在利用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计划和管理体系,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建设资金渠道列入了国家的投资计划进行通盘考虑和安排。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投资规划中就包括了拟利用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项目。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家发改委负责汇总制定这些规划和项目。为了加强我国利用外资的规划和管理,国家发改委从1991年起根据我国对世行贷款的计划管理经验,对亚行贷款项目也开始实行“三年滚动计划”的管理方法。所谓“三年滚动计划”就是未来三年利用亚行贷款的备选项目规划。该计划由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充分协商后提出,再与亚行讨论取得一致,报国务院批准。这个计划每年调整一次,更换和推迟那些条件差的备选项目,增加或提前那些条件好的备选项目,以保证项目谈判的顺利进行。

同世行贷款项目一样,亚行贷款项目也要符合国内、国外两个不同的程序,即既要符合亚行贷款程序,又要按照我国的建设管理程序进行报批。从国内程序上来说,申请亚行贷款的程序与申请世行贷款的程序是完全一样的,除需列入亚行贷款“三年滚动计划”外,业主单位还必须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移民安置计划报告、土地使用计划等,按程序报批。

按照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目前我国的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包括世行和亚行贷款)由财政部统一管理,贷款的转贷工作也由财政部统一负责。

我国与亚行的合作

我国于1986年正式加入亚洲开发银行,成为其第48位成

员。目前,中国是亚行本地区成员中的第二大股东,是所有成员中的第三大股东,拥有241,709票表决票,占总数的5.51%。二十多年来,亚行对华业务迅猛发展,其援助和贷款项目遍及中国大多数省份和主要行业部门。目前中国已成为亚行累计第二大借款国。截止2007年底,亚行董事会共批准对华贷款项目139个,承诺贷款总金额约193亿美元。目前,我国每年使用亚行贷款约15亿美元。亚行对其在华业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项目总体表现良好,反映了中国有关项目执行机构对项目的强烈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与世行相比,亚行的一项明显优势是它的技术援助赠款。我国在利用亚行技术援助业务方面表现突出,已成为亚行所有发展中成员中的用款大户,是亚行的累计第一大使用国,截止2007年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范文第6篇

摘 要:国际保理业务是卖方与保理商的一种契约,主要是为赊销(OA)项下而设计的产品。它解决了非信用证项下出口的难题,是一项风险相对可控的业务,与众多的国际结算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国际保理;赊销;比较优势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赊销盛行。国际保理业务使出口商在避免信用风险的同时提供更灵活的付款方式,价廉高效,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

1 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证结算方式逐步下滑,而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非信用证结算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信用证成为主流的结算方式。保理业务正是伴随着非信用证结算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在国际贸易中,L/C(信用证)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使用比率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的85%下降到不足20%,其中北美和欧盟分别只有11%和9%,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使用比例也在逐步的下降之中。在欧盟内部,80%的进出口业务都是采用非信用证方式,并采取保理方式收款。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中75%-80%均采用赊销方式。而在赊销贸易下,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融资需求正是保理业务发展的基础。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保理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统计,截至2008年末,全球保理业务量达1.325万亿欧元,其中,中国业务量为550亿欧元。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量在亚洲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但与全球保理业务量相比,份额仅为4.2%(见下表),这与我国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2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2万亿美元,进口为1万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结算中,信用证结算比例已下降到20%以下,而赊销比例上升到70%以上,这为我国保理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今后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2002-2008年主要贸易国家(前10位)国际保理营业额比较单位:百万欧元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8占比

英国156,706160,770184,520237,205248,769286,496188,00014.2%

法国67,39873,20081,60089,020100,009121,660135,00010.2%

意大利134,804132,510121,000111,175120,435122,800128,2009.7%

日本50,38060,55072,53577,22074,53077,721106,5008%

德国30,15635,08245,00055,11072,00089,000106,0008%

美国91,14380,69681,86094,16096,00097,000100,0007.5%

西班牙31,56737,48645,37655,51566,77283,699100,0007.5%

中国2,0772,6404,3155,83014,30032,97655,0004.2%

台湾7,91916,00023,00036,00040,00042,50048,7503.7%

澳大利亚9,52713,71618,18123,13027,57333,08032,5462.5%

全球724,196760,391860,2151,016,5461,134,2381,301,5901,325,111

数据来源:FCI网站http://www.factors-chain.Com,由作者翻译整理。

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蔓延和影响深化,一方面,收款期的拖延趋势加剧了企业资金链压力,盘活应收账款的“造血”需求越加迫切。另一方面,全球普遍面临企业经营困难将加大收款风险,如何评判、管理买方信用,如何盯住每一单应收账款,如何及时有效地催收欠款与规避收款风险,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即便配备专门人才,单靠企业自身在短期内也很难做好,这为专业保理商创造了巨大的业务机会。

2 国际保理业务的比较优势

国际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国际保付代理的简称,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出口方以赊销(O/A)、承兑交单(D/A)等信用方式向进口方销售货物时,由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共同提供的一项集资信调查、应收帐款催收与管理、信用风险承担和贸易融资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2.1 国际保理与福费廷相比的优势

保理和福费廷这两种融资结算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出口企业解决了资金上的融通问题。但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不同,这两种融资方式有着贸易领域和融资期限的互补性,风险承担方式也各不相同。国际保理在以下方面存在比较优势:

业务主要功能方面。国际保理业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一揽子综合服务业务,主要包括:对进口商的资信调查及评估,对信贷额度内的应收账款承担100%的信用风险责任,代收账款及应收账款管理并定期向卖方报告账务,资金融通等。福费廷业务中出口商将远期汇票或本票让售给债权买方,后者凭进口方银行保证进行票据贴现,业务比较单一、其主要功能是出口融资,是中长期出口信贷的一种形式。

费用计收方面。国际保理业务中收取的费用一般包括以下几项:融资利息、附加费用(主要包括三项:服务佣金、资信调查评估费、银行转账费用),通常按保理商与出口商之间的保理协议确定的费率收取费用。福费廷业务的费用包括以下几项:选择费、承诺费、贴现利息、其他费用(包括债权买方的预期利润、其他手续费等),一般由福费廷融资者在分析进出口商交易的具体风险及有关期限后确定各项费用,加总并计算得出一个固定贴现率而报出实盘。国际保理项下的费率一般占货物发票金额的1%左右,福费廷业务的费率一般要高于国际保理费率。

业务手续方面。国际保理业务不须进口商所在地的银行对汇票的支付进行保证或开立保函;而“福费廷”业务则必须履行该项手续。采用国际保理业务,出口商不须事先与进口商协商,而采用“福费廷”业务,则双方必须事先协商,取得一致意见。

2.2 国际保理与出口信用保险相比的优势

坏账担保服务方面。坏账担保服务是出口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出口保理业务的坏账担保服务可向出口商提供100%的坏账担保,并于形成呆账坏账即期偿付,不要求供应商提供额外的文件和证明。而信用风险通常仅赔付呆账坏账金额的70-90%,并于形成呆账坏账4至6个月后才赔付。而且索赔手续繁琐,出口商除按期向信用保险机构提供销售统计报表、逾期应收账款清单等,还必须提供规定的有关文件和证明以对形成的呆账坏账提出索赔。

获取融资及管理费用方面。出口保理业务有效地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出口信用保险却不能以预支方式提供融资,出口保险公司一般要求出口商将全部金额都要投保(即无论哪种付款方式都要投保),在国际上,最高保险费可达全部出口金额的4%,国际保理业务收取的管理费用相对于信用保险费仍然比较低。正是由于在较低的费用下提供了包括信用保险在内的全面服务,保理业务在许多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取得优于信用保险的地位。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下一篇:小学实习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