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BIM技术的概念及引入课程的必要性

(一)BIM技术的概念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概念的核心是用一个数据库存放工程几何和非几何数据,从工程诞生开始,为其整个生命周期提供可信赖的信息共享资源,使得工程各个阶段的相关人员都能从中获取所需的数据,并且是连续、即时、可靠、一致的数据。

BIM技术并不是一个建模软件的应用,而是在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应用的一系列软件的集成,分别应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以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前期规划,到设计、施工、运营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用到的软件都不相同,都要从模型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计算。

(二)BIM技术引入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内唯一一所公办建筑类高职院校,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近年来随着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应用,建筑企业急需大量拥有BIM技术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临着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BIM技术人才,如何将BIM技术引入到课程体系中的问题。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是构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单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所对应的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要求,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一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二、引入BIM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现状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取的是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2+1”办学模式。目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根据对专业就业岗位群及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调研与分析,确定出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出课程体系。目前我院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一线的技能应用和管理岗位,包括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等。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7级专业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专业课程体系中,只在专业基础类课程中单独设了一门关于BIM技术的课程《建筑信息模型实战》。

据了解,我院与国内大多数开设BIM课程的高职建筑类院校一样,只开设了建模课程,而在专业课程中结合BIM技术应用的很少。只通过一门建模课程是远远达不到对BIM技术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的。接下来将从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阶段的应用角度来分析如何将BIM技术与专业课程内容结合。

(二)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阶段中的应用情况

BIM 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以下归纳了目前国内常见的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点。

1.施工准备阶段

①碰撞检查:对各专业之间进行碰撞检查,主要是设备管道与建筑结构的碰撞,以及考虑施工的可操作性,优化管线设计,节约反工成本。

②三维场地布置:在工程开工之前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绘制出三维场布模型,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预留材料堆场,避免二次搬运,保证材料供应充足,工作有序衔接。

③施工方案模拟:在施工作业模型的基础上附加建造过程、施工顺序等信息,通过施工的可视化模型,论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

④可视化交底:介绍施工流程与注意事项,对复杂区域进行三维技术交底。

⑤工程量统计:可以从模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各项工程量信息,实现工程量快速计算,为前期施工组织提供必要依据,为项目提供数据支撑。

⑥构件预制加工:建立预装配构件模型,可以反映构件的定位及装配顺序,虚拟演示装配过程,可以对预制构件出加工图,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2.施工实施阶段

①施工进度模拟:通过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②施工组织模拟:通过BIM可以对项目的重点或難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提高计划的可行性。

③设备与材料管理:对施工作业面配料,施工过程中的设备、材料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④质量与安全管理:可以准确表达大型机械安全操作半径、洞口临边、高空作业防坠保护措施、现场消防及临水临电的安全使用措施等。提高质量检查的效率与准确率,并控制危险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的施工应用点,如墙体的排砖、砌体洞口预留、模板智能排布等。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阶段的主要应用如图1所示。

(三)BIM技术应用点与各专业课程内容的结合

根据上述的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情况可以看出,BIM技术的应用都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上才能够理解及应用的。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应用点与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四门课程联系较为紧密。从图2中可以看出BIM技术应用点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引入BIM技术后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国外常见的课程设置方法有单独开设 BIM 课程和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中植入BIM 两种。BIM课程体系设置一是要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专业特点,二是要考虑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开展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BIM技术,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可以采取单独设置和在专业课程中植入两种方式,根据上表1中的三种课程类别分别设置:

①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单独设置BIM课程。内容主要介绍BIM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BIM技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应用情况、BIM技术在不同生命周期中运用的相关软件介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建模的基本操作及碰撞检查。目前我院开设了《建筑信息模型实战》这门课程。

②在专業核心课程中植入相关BIM技术应用内容。根据上述对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以及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分析,《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这三门课程都可以结合BIM施工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演示不同施工内容,增强学生对如何合理制定施工计划、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理解,也对如何提高质量检查的效率与准确率、控制危险源等有了直观的了解。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Revit系列软件、Navisworks以及广联达开发的BIM5D等相关软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可以结合BIM相关造价管理软件让学生掌握如何快速地利用BIM模型对各阶段工程量进行计算和统计。《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制图与房屋构造》《地基与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则可以利用BIM模型的三维可视化特点,增强学生对建筑空间的想象能力,以及对建筑构造的做法及结构构件中钢筋的放置位置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③在综合能力的课程中,设置BIM技术的实际应用实训项目。在各项实训项目的提交成果中增加体现实训过程的BIM技术应用模型,如《工程施工图实训》可以将以前提交的钢筋翻样图纸成果改成提交建筑构造或结构构件钢筋模型成果。《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图3BIM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实训》等实训中,都可以要求在实训成果中增加BIM模型展示内容。嵌入BIM技术后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五)BIM课程体系资源共享

要想达到在各专业课程中植入BIM技术的应用,都少不了模型的应用。若建立一个专业共享BIM资源库,将专业不同课程中所有应用到的BIM模型放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课程之间的合作教学与交流,还有利于学生对BIM技术的在施工不同阶段应用的理解,利于学生将不同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对整体工程BIM技术应用能力。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计价与计量》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四门课程可基于同一BIM工程模型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这个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质量、进度、安全、资料等管理有更系统的认识。这种基于同一工程项目的BIM技术应用教学效果,是各课程各自BIM教学无法达到的。

三、结语

BIM技术给建筑业带来了第二次革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BIM技术应用在我国还属于初期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但BIM技术在建筑业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紧跟行业步伐,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并满足建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507/t20150701_222741.html.2016-06-05.

[2]蔡小玲,李继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2):13-16.

[3]薛立,金益.基于BIM的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教学问题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4):51-52.

[4]王晓亮,郭荣华.新常态下高职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报,2016(1).

[5]王文芳.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BIM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学刊,2017(15):180-184.

[6]黄海生,吴丹丹.基于BIM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4):74-77.

[7]潘佳怡,赵源煌.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 26):6-11.

[8]何关培.BIM和BIM相关软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 2):110-117.

[9]柴美娟.BIM在高职高专建筑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建筑工程管理类学生的专业信心问题,对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信心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专业信心度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影响学生树立专业信心的主要因素,从而探索提高大学生专业信心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今后两个专业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和导向。

关键词: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满意;专业信心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而设立的。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持续同步,国内工程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受到高度重视。于是,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除工程管理专业外,一直作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一个方向的工程造价近年已被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增设,从而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导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的边缘学科。

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系的两个专业,很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辅相成,但在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和手段、就业方向引导侧重上又略有不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规模逐年扩大,专业前景良好,成为社会认可的热门专业。当前,两个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与专业信心是否存在差异?工程造价专业热门的原因?怎样增强工程管理学生的专业信心?这些问题急待解决。

2.专业信心度概念综述。本文所研究的专业满意度是学生满意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学生对其专业学习环境的感知或态度。对于学生满意度的研究,最早始于1966年的美国,结合我国对“专业满意度”的定义和研究,专业满意度可以认为是在意识和行为上表现为对本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支持,对专业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自豪感。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方式。以某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的大一至大四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网上问卷调查,目标回收问卷1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93%。其中男生占比为47.31%,女生52.69%;工程造价学生占比52.69%,工程管理学生占比47.31%;大一学生占比25.81%,大二学生占比40.86%,大三学生占比24.73%,大四学生占比8.6%。本研究所设计的自变量为所研究学生的专业类型,即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两个专业组别,两个样本相互独立;因变量为两个专业学生的专业信心度。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两个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满意度及信心度等方面。调查所得数据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性质、研究问题的特点和变量数据分布的特征,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频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专业认知度调查结果及分析。专业认知度是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了解、认同程度的一个表现,它对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此次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所学专业报考前的了解程度、选择此专业的理由、是报考志愿的第几志愿、是否考虑过转专业、自身对专业兴趣的变化来反映专业认知度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报考前了解程度两个专业比较接近,主要集中在了解和基本了解两个选项,占总体的60-70%,很了解的只占10%左右。对于所学专业是报考志愿的第几志愿,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差别不大。第一志愿选择工程管理为70.5%,工程造价为65.3%。近年来,造价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于是,新生入校后,从工程管理调剂到工程造价的学生比例较高。调查统计显示,调剂专业比例中工程管理为9.1%,工程造价为2%。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很多学科尚未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做出应有的调整,导致学生不知道进行专业学习的发展方向和现实意义,因而引起一些在校生对所学专业的怀疑;同时,一些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铺垫较早,社会需求明显,加之学长、家长建议等,部分有条件转专业的学生便选择了自己有所了解的专业。是否考虑转专业的调查统计显示,工程管理有31.8%的同学考虑过转专业,工程造价比例是12.2%;转入比例中工程管理为2.3%,工程造价为8.2%。在学习兴趣调查中,大部分同学随着年级增长而逐渐增加专业学习兴趣,占总人数的47.3%,而逐步减弱的为9.6%,其中工程管理专业选择逐步减弱的学生比例大于工程造价专业。

2.专业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专业满意度从教师满意度、课程设置满意度和教学设施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调查采用五级量表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两个专业学生对于这三个方面要素评价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个问题为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问题。首先两个总体是独立的,而且理论上讲,一项服务的满意度应服从正态分布。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的零假设H0为两个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由平均值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态度处于很满意和满意之间,而剩余的其他方面评价则在满意和一般之间。软件应用一直是造价专业的一项优势,比如广联达软件及神机妙算软件的应用教学,而工程管理专业在此方面则略有欠缺,因此工程造价专业的评价也高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价。

3.专业信心度调查结果及分析。研究专业信心度主要通过:毕业是否从事本专业、是否有信心向别人推荐本专业、周围人对本专业的评价几个方面表现。其中,对于是否从事本专业有关学习和工作来看,工程管理专业40.9%的同学选择肯定会从事相关学习和工作,工程造价为46.9%,其余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没有同学选择基本不会从事本专业相关学习和工作。工程管理有4.5%的同学会向周围人强烈推荐本专业,工程造价为18.4%;工程管理有15.9%的人不会向周围人推荐本专业,工程造价为6.1%。周围人对工程管理专业评价从很好至很差五个等级依次占15.9%、40.9%、34.1%、6.8%和2.3%,而对工程造价专业评价很好占57.1%,好占32.7%,一般占10.2%,无负面评价。由此可见,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评价好于工程管理专业。以专业了解度、班级学习风气、专业发展信心和社会评价四个方面设置分数选项,数值1-5分别代表由高到低,分数与专业信心度呈反比,对2个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两个专业的93名学生的信心平均分数分别为10.66和8.78,标准差分别为2.382和1.974。F的相伴概率为0.02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方差相等假设,可以认为两个专业学生信心分数存在显著差异;看方差不等时T检验的结果: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而且置信区间不包括0,存在显著差异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即两个专业的93个学生专业信心度存在显著差异。

四、归纳和建议

通过调查统计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报考专业方面,工程管理专业同学更看重兴趣和爱好,工程造价专业同学更多看重就业和父母意见。在专业兴趣方面,工程管理专业同学的专业兴趣随年级增加逐步减弱的学生比例大于工程造价专业,考虑转专业的比例也高于工程造价专业。在调查结果方面,无论是教师满意度、课程设置满意度还是教学设施满意度,工程造价学生的评价均高于工程管理学生。在专业信心度方面,工程造价学生专业信心度显著高于工程管理学生。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的结论,针对工程管理学生专业信心低于工程造价学生的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对策。第一,结合专业设立于建筑工程学院的平台优势,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既要比土木专业学生多学管理、经济、市场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又要比经管专业学生多学施工、构造及结构方面知识,突出专业特点。第二,调整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利用请进来、走出去、案例教学、项目管理模拟运作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加大各环节的实践,提高学生认识专业、认识就业行业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缩短与市场社会需求的差距。第四,多开展学科前沿讲座,开阔学生知识应用视野,增强学生对专业前景的信心。第五,增加社会宣传,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改善就业形势和专业口碑。

参考文献:

[1]Harvey,L.Student Feedback:a Report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Centre for Research into Quality[R].Birmingham:University of Central England in Birmingham,2001.

[2]朱至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77-179.

[3]王媛媛.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专业信心度的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2008,(29).

[4]姚琳.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就业信心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5]赖国毅,陈超.SPSS17中文版统计分析典型实例精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教学实践

一、前言

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明,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重点。同时也指出,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教、文、卫、体事业也相应快速发展,同时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为了完成我国教育改革规划目标,高职院校逐渐将相应的改革措施落实到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以强化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人才型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因此,如何以专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为突破点,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关注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探索技能教学实践,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而促进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二、设置鉴定科目与技能实训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设置鉴定科目和技能实训时应以为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通常包括技能知识、技能的运用与创新、专业知识、相关岗位法律法规运用等;方法能力一般包括自我控制與管理、关于计划、时间、决定等管理、再学习能力等;社会能力涵盖人际交流、法律意识、社会责任心、团队协助、职业道德及自信心等方面内容。根据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跟踪调研结果,可以将其专业岗位群分为:(1)以个人素质和工作需要为依据,分为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及工程组织等各种各样技术管理人才;(2)从事地下铁道桥隧、铁路轨道施工的施工员、从事铁路工务设备的维护工作养护员等现场施工与养护管理人才;(3)从事资料员、后勤技术员、设计员等从事小型工程项目人才。此外,又可以根据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各个岗位群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将技能实训和鉴定科目类型设置为:(1)综合专业技能的实训与鉴定。通常包括顶岗实习、综合试验强化训练、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内容;(2)基础技能的实训与鉴定。主要内容有基础写作技能、计算机基本技能及外语基本技能等;(3)单项专业技能的实训与鉴定,一般有课程设计实训、专业课实训、课内实训等。

三、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实训方法

1.合理安排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合理安排实验实训教学,重视实验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具体安排如下:(1)针对新生的教学安排。应设工程制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今后学习专业技能奠定一定的基础。并根据各门基础课程的特点配套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配套辩论赛环节,提高学生的口才与应变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和道德观;又如工程制图可以设置CAD制图实训,计算机网络基础可以设置计算机操作实训等。(2)对于大二学生,应侧重安排本专业专业课程,并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穿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例如,在施工测量课程中穿插安排测量实习;在工程力学应用课程中穿插工程力学试验环节;在地基基础施工与检测一课中安排土工试验课程。以学年结束前3周为施工实习周,在现场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由实习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施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教学。

2.实现实验实训课与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有机结合

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高职院校不仅要抓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的教学环节,还应结合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使其与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训课程有机结合,这样还有利于职业素质教育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渗透,在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中落实。此外,还应多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提升自我,取长补短,培养团队精神。

3.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实训

综合应用能力实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为学生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奠定扎实基础。综合应用能力实训内容包括综合试验强化、顶岗实习等内容,通常安排在毕业学年最后一个学期,以交叉进行的形式开展。顶岗实习是组织学生到实际施工企业一线亲身参与现场施工,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强化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专业试验知识的掌握,包括试验原理、操作步骤、数据资料收集与处理等,使学生获取从事铁路工程施工所需的试验职业技能;毕业实习是由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带领学生深入施工现场,认识和掌握专业技术施工环节,为设计毕业论文收集相关资料做准备;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立可以让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所学知识和毕业实习所学到的内容,经过整理与分析,进而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专业技能实训与技能鉴定,可以提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旭卿,张碧,孙立功.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甘肃科技,2014,30(07):81.

[2]安宏科.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24-25.

[3]孙立功.铁道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1,(10):3-5.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设计;目标与过程管理

一、概述

2016年6月2日,我国工程教育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重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論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1]。

毕业设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它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也是实现专业基本训练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过程。

在国家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和大力推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如何保障毕业设计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来重新审视并优化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优化毕业设计质量,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现状与传统模式

(一)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现存问题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2013年获批为第三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6年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分为研究论文、工程设计两种类型。近年来,特别是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后,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较快的趋势偏向工程设计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至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实习后,针对企业提出的实际工程问题,或者进入相关企业以校企双向培养方式,围绕实际工程,综合运用本科所学知识,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不仅可以避免毕业设计理论偏离实际的问题,也可以为今后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奠定一定基础。但是,这种培养方式也为毕业设计带来部分问题:1. 学生至企业实习分散完成毕业设计,校内指导老师难于实时监督管理;2. 沟通机会较少,导致毕业设计的教学往往轻过程重结果;3. 在校针对企业所提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与企业无沟通,不能深入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达不到理想效果;4. 企业对学校教学要求不了解,校企交流沟通不够,学生收获较小;5. 在企业学生多是简单地付出劳动,无法完成教学体系所要求的内涵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因为毕业设计中管理存在不足。

(二)毕业设计管理传统模式

目前毕业设计最常用的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采用过程管理模式来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即将毕业设计划分为不同的多个过程,并对每一个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质量监控[2,3]。例如,南华大学杨月平等人提出将毕业设计划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成绩评定和总结阶段四个过程,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科学、设计内容充实、时间安排合理[4]。过程管理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对毕业设计的各个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

另一种方法称为目标管理模式,强调目标成果的评价。例如,山东科技大学的安新军等人提出将毕业设计过程分解为6个不同的目标阶段,分别对应“选、检、写、做、示、辩”6个不同方面,设置阶段性目标[5]。该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充分发挥目标管理优势,能够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保障毕业设计的平均水平。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新模式

(一)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毕业设计新需求

目前,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每年开展毕业设计的生师比约为6:1,大部分毕业设计均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经调查发现有些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整个毕业设计工作期间不主动向校内指导老师汇报工作进展、工作拖沓、进展缓慢、拖到最后两周返校匆忙赶工,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是模棱两可,毕业设计内容偏离专业要求等较严重的问题。毕业设计质量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还有距离。现有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工程专业认证形势下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过程管理适用范围受限,只能针对在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管理;目标管理由于没有对毕业设计具体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难以指导出高质量水平的毕业设计,且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较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本论文提出一种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模式,来改善上述问题。

(二)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模式

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目的,以拓展交互渠道、加强过程监管为出发点,任何一个阶段与系统必须层层制定目标,并强调目标成果的评价,加强过程监督检验,改进工作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适用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特点的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

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模式中,分为选题过程、开题过程、设计过程、评定过程4个阶段,每阶段设立详细目标。同时校内指导教师为主,企业辅助相互配合对各过程进行管理。

1. 选题过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选题阶段目标是使所选毕业设计具有工程/科学价值,同时兼顾专业的培养目标、难度、题量、社会生产实际和学生兴趣。实习企业提供工程实际资料和待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学习相关资料,并回顾所学专业知识,同时依据学生兴趣,商定毕业设计选题。

2. 开题过程

此过程的目标是明确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指导教师和企业双向共同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任务计划,在符合工程实际和满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统筹规划及自我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独立分解设计任务,使其充分了解熟悉毕业设计任务。

3. 设计过程

此阶段锻炼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主体工作的能力。企业给予设计任务指导后,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指导教师定期分段检查完成情况,形成指导意见并適时与企业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启发性”指导。该过程充分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技能应用能力、设计规范性等,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与意识。该阶段的最终目标是保障毕业设计质量及时效。

4. 评定过程

此阶段为最终成果评定阶段。通过毕业设计答辩,由企业评定毕业设计是否达到预定的实际工程价值,由校内教师最终评定毕业设计是否达到预期的专业培养目标,以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在新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开展即以目标为向导,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完成一项具体工程实践设计,而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诱导启发以及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加强了与学生预期目标之间的关联,提升学生自身兴趣。同时,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毕业设计管理新模式,在目标明确状态下,通过过程管理可以避免学生拖沓、毕业设计进展缓慢以致延期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

四、结束语

本论文提出的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模式既能够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保障毕业设计的平均水平,又对毕业设计的各个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在应用到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按此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切实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毕业设计质量较高,且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评价。这不仅可以使毕业生更好更快地走向工作岗位,也可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质工程师人才保障,还为新时代新形势下保障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正平,吴培良,许成谦,等.从专业认证角度谈如何带好工科毕业设计[J].教学研究,2016,39(2):103-106.

[2]郝彤琦,李高扬,李东南,等.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5(3).

[3]赵辉,李万龙,郑山红,等.面向过程管理的毕业设计在线指导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78-82.

[4]杨月平,陈亮.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过程质量控制[J].中国冶金教育,2014(2):44-46.

[5]安新军,徐誉尹,刘纪敏,等.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实施目标管理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5(9):75-78.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0 引言

制药工程是化学、药学、制剂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制药工程专业知识以及从事药品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开发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化学、药学、制剂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等各个方面的训练,具备药品的生产、工程设计、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并可根据GMP和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以及环保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设计,从而最终达到药物生产企业所要求的具备药物生产、管理、营销、工程设计和改进等方面的人才目标要求。

国内制药工程专业是在1998年教育部调整工科本科专业时出现的,从1999年秋开始招生,招生层次为本科生;而国外第一个制药工程教育计划早在1995年就已产生,并且专业培养以研究生教学为主,起步时间和教育层次都较高,因此,国外院校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内涵的理解更专业、更实用、更侧重于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等相关工程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国外院校多以西药合成的生产工艺、制备技术、设计技术为主体构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但是,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我国现阶段制药行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将制药工程的内涵延伸到从药品的研发到生产上市的全过程,这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各环节:新药的研发与专利申请,药品的临床实验,药品的生产,药品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等。与传统药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更适合在新药的研发与专利申请、药品的生产、药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

江苏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成立于1999年,2001年开始招生。从办学开始就始终紧抓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综合型人才而努力。在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始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强实践”原则,因材施教,培养能在制药行业各环节发挥作用的合格人才,为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经过十多年努力,在制药工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其改革思路和成果总结出来,以求对全国各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一定帮助。

1 专业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前提。针对制药工程专业这个名词来讲,制药工程应为具有药物生产特点的工程技术,其中心是工程技术,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课程体系,强调药物生产专业特色。所以,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必须体现具有药物特色的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制药工程专业的起源主要来自化学化工学院和药学院,少部分来自医学院。因为专业背景的原因导致在化学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较多,而药学药剂类课程明显不足;在药学院和医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药学药剂类课程完整,而工程类课程缺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应当根据专业背景的不同,努力使得制药工程的工程课程和药学药剂类课程合理的分布,完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实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设置理论课程

制药工程专业为具有药物特色的工程技术专业,因此,制药工程专业其一应包括化学类基础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其二应包括化工类基础课程,如化工制图、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原理、电子电工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热力学等课程;其三应包括药物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在具备以上专业基础知识后,根据药物生产过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药物生产过程从原料开始,经过反应前的预处理进入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分离,得原料药,原料药经过制剂便可以得到最终产物——药物。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应当包括制药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生物工程、制剂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设计等主要课程,但是这些仅仅是工程化的主要课程,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必须为药物特色开设大量的课程,如仪器分析和应用波谱解析、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GMP、制药工业三废处理技术等一系列课程。因此,上述课程应该组成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坚决杜绝根据教师能力和教师习惯开设一些课程,错误的专业课程开设理念会给专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便。

2.2 专业方向的淡化和体现

制药工程专业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总体上淡化专业方向,个体上体现专业方向的原则,即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是不分专业方向设置的,所有的专业学生都必须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不存在因专业方向不同而课程不同的现象;而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讲,都会有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这时必须体现出个体的专业学习研究方向,为此根据不同的方向开设专业方向选修课,如化学制药方向开设药物合成反应、有机反应机理、药用高分子材料等课程;生物制药方向开设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中药制药方向开设药用植物与生药学、中药学等课程。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学习,又可以深化专业的深度。

2.3 细化制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

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曾经将制药工程课程进行高度的综合,将多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以节约授课课时,满足教学计划学时限制的要求。但实践证明,一门课程包括的内容太多,授课教师难免出现部分专业知识不精的现象,采用多位教师合作上课的方式,授课方式和前后的衔接等问题经常因为教师其他教学任务而无法实现完美衔接,致使授课的效果下降。为此,制药工程专业核心内容采取细化的原则,每一部分开设一门课程,既能突出其专业性,又能利于就业。因此,根据细化的原则,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制药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生物

工程、制剂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设计、仪器分析和应用波谱解析、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GMP、药厂三废处理等课程,不再采用合并课程的方式,专业教育效果明显好转。

2.4 开设制药生产管理、销售和前沿动态类课程

制药生产除了专业知识外,必须增设制药生产管理、销售和前沿动态类课程。因为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工人,生产管理人员和销售方法和队伍等都成为制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开设医药营销学、市场学和管理学等课程;同时,作为一名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学生若不能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必然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因此,开设药物设计学、新药研发和制药前沿动态等介绍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5 适应考研的需要

近年来,受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影响,考研热门化,制药工程专业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必须照顾考研的需要。首先,在课程开设方面,考研的课程适当增加课时量,加强理论授课;其次,课程学时和学期分布适当调整,即尽量降低各学期学时的差距,同时照顾到第7学期学生的考研和实习问题,将部分课程调整到第7学期开课,节省了学生考研复习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因考研复习而大量缺课的问题。同时,课程体系中应包含实验设计方法、计算机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及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等重要课程,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奠定基础。

2.6 加强专业实践体系改革

专业实践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开放性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一直都很注重实践体系的改革,专业课程实验选择经典项目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紧抓制药生产项目进行,训练学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分析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重在训练学生查询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和统计分析的能力,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重在训练学生对工业化生产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感悟能力,毕业设计为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性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前的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必须引起重视。同时要不断改进实践体系,提高实践体系对学生技能的训练,适应社会医药经济发展要求,拓宽专业就业面。如毕业设计的形式不要局限在制药工艺流程的设计和毕业论文上,市场营销类和管理类毕业设计的形式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将毕业设计的形式多样化。

2.7 优化课程在本科各学期中的分布

在满足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需将课程根据课程体系中理论的前后关系将课程合理分配到大学本科的8个学期中,避免学期间学分分配差别较大的现象,避免因此而造成学生在某一学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象。同时,制药工程专业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个方向的课程,三个方向的课程必须合理分布,防止出现某专业方向课程在全面学分制中因选课人数不足停课的现象,并且合理分布还可以让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完成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多学习一些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2.8 理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理清,这对于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太大,搞不清楚课程的先修和后修关系,势必造成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掌握不佳,因此,完善制药工程专业导学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选课,意义重大。

3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注意事项

3.1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有利于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实现,同时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实现规范化、稳定化和可变化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将成熟的教学内容规范地延续下去,而且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状况改变部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加强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后续工作,但是监督管理工作却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授课内容的重复现象,在课时如此紧张的制药工程专业,杜绝重复现象可以节省很多的课时,让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其次,强调课程体系教学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教学的监督,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监督,避免应付导致课程体系改革形式化,失去专业改革的意义。

3.3 正确引导学生选课

引导学生选课的教师必须完全把握课程体系,防止在选课过程中误导选课,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同时,摒弃专业课程必须由专业教研室担任的错误理念,专业课程未必一定由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承担,很多课程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即使专业教研室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3.4 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竞争力度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合理的加大教师的引进和竞争。一般情况应该根据弱势专业方向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调控,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行。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竞争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从2001年经历了3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每次改革都经过数稿的研究和讨论,经过数次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己基本趋于完善,课程内容趋于稳定化,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坚持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不仅细化制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而且总体上淡化专业方向,个体上体现专业方向;改革过程中注意考研的需要,注意理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进行课程体系的分布;同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加强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正确引导学生选课,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竞争力度,使得课程体系的改革得到圆满实现,为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奠定基础。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以及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机制,自2006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来,众多高校纷纷加入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来[4]。大连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自2014年准备迎接工程教育认证起,就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查找自身不足,包括教学顶层设计、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等,并持续改进,促进专业建设。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是国家改革和培养交通工程人才的新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对培养具有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交通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5]。

自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交通工程专业以来,本专业以培养交通工程优秀人才为目标,持续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和稳固实践实习基地、搭建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平台、加强教师能力和工程背景、强化教学全过程管理、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本专业于2016年首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此专业被评选为本科示范专业。目前,本专业已成为我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交通工程领域育人基地,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此次认证,专家组对交通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及支撑条件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就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意見。

2018年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培养人才的思想理论道德修养;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与能力,并注重在实践中的多学科融合应用;最后,以联合培养项目及国际交流项目为契机,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的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及知识储备得以增加。同时,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遵循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全面梳理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学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6]。

大连理工大学以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的建议及2018年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严格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交通工程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道路工程、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从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不断完善,参考国际同类专业的培养体系,同时结合我国社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本专业逐步推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改革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OBE理念[7]下的交通工程核心课程群设计

经过2012年和2016年两次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持续改进,构建了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以学生毕业要求为导向,顶层设计知识体系架构。将道路工程、交通规划、智能交通等3个专业方向整合在交通工程专业中,制订了统一的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个性化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设了数据结构与算法、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材料力学等课程,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和使用专业信息工具的能力;将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测量学、交通工程导论、土木水利工程学科前沿实验、理论力学、运筹学等课程作为各专业方向必修的公共专业课程,夯实学生的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理论基础;增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在道路建筑材料、道路实验与检测技术、交通仿真实验、交通调查、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课程中设置试验和现场调查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工程设计、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与2012级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相比,各类课程的主要差异总结如表1所示。

(二)加强特色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只有将教学成果落实到教材编写和选用上,才能促进教材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院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已有成熟的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特色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现已出版了《交通流理论》《路基路面工程》(辽宁省十三五规划教材)、《交通信息化环境下随机道路网络拥挤收费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施工》等8本特色大连理工大学教材。其中多项教材荣获省级、市级精品教材荣誉称号,强调教学与科研的良性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材中,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实践,在教材中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密切联系实际,了解工程一线科学技术。

(三)加强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1.核心课程之外设置设计教学环节。在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之外,平行设置设计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并行,学生分组,组内协作,完成设计报告、图纸,小组答辩,评定成绩。这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能力。

2.以竞赛充实课程设计。依托大学生各类竞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建立课程设计环节的考核评价方法,针对团队合作课程模式,建立了设计报告、集中答辩、提问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成绩评价方法,合理评价每位学生的贡献和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确保学生对教学各环节的高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四)建设交通工程仿真与设计平台,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思维

考虑到目前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生产实习的困难、学生的竞赛需要等问题,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仿真设计平台,从路面结构响应、材料设计、交通方案设计等方面开展仿真实训,强化学生对交通工程中路面结构设计与分析、材料特性、交通流理论的理解。在必修课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环境和交通荷载耦合作用下路面结构响应分析初步研究,培养学生利用先进数值仿真技术进行复杂交通工程问题分析的能力。开发沥青和混合料性能虚拟测试平台,并用于必修课道路实验与检测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交通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仿真模型实验、实验报告、答辩等方式,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特定区域进行交通规划方案、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物流系统规划方案、交通治理改善方案的设计,并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二、多元化、多重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改革的主导者和责任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8]。加快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交通基础知识,同时也对专业教师计算机应用和其他相关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突破学科界限、组建多元化、多重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9]。大连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能力。

(一)多措多举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本专业要求青年教师严格执行学校规定,保质保量完成教师岗前培训、通识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青年教师上讲台前必须先完成两轮助教工作。其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责任提携青年教师,为其在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指点迷津。老教师通过助课或者同讲一门课、助研、研讨等形式,将自己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我专业邀请校内教学知名教师听青年教师讲课,为青年教师把脉,促青年教师成长。最后,学院专业教师要积极参加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相关活动,通过举办大会报告、参加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我专业与各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与研讨,了解交通工程学科的最新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

首先,鼓励在职教工赴企业开展博士后研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企业工程实践半年以上,现已有近20%的教职工完成了企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其次,学院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挑战者杯、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赛事。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聘请更多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指导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兼职教师队伍质量。此举不仅促进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密切交流,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认知,为教师传授实践相关知识和开展服务于生产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學和科研水平。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热情,使其了解了企业文化,积累了工程经验,有助于他们的职业规划。

三、工程专业认证体系下的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平台构建

“开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需要在实现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以及胜任全球合作和竞争的能力[10]。在此背景下,我院主动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开展专业国际化认证,推动国际合作办学,实现学位联授互授,带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学校始终秉持“定位高端、科教融合”的原则,大力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硕士/博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并依托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创新型人才。

同时,以“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国家战略为契机,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学校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11]。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抓手,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师生的国际交往能力、跨文化学习研究能力和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以项目为纽带,以师生为主体,以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为保证,不断提升交流层次,拓展交流范围和领域,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推进专业建设。

本专业已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合作开展“3+2”联合培养项目。此外,自2013年起,在学校国际化基金的支持下,交通工程专业每年选派并资助学生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丹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高校进行短期交流,为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提供了机会。例如,本专业部分学生访问了丹麦科技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并参观了哥本哈根中央火车站及自行车交通设施、卡尔斯鲁厄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工程,使学生接收到了国外文化、专业知识,开拓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提升了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我院2016—2019年度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海外交流信息如表2所示。另外,本专业教师与国内外教师通过学术交流、学术项目合作等方式,现已建立密切的联系。例如:我院邀请原世界交通学会主席、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WernerRothengatter荣誉教授做了关于交通对物流的影响及巨型交通的评价两场报告;邀请林同棪工程顾问公司(台湾)副总工程师、林同棪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交通总工程师林忠正做了“大众运输导向周边开发策略——以轨道系统为例”的报告;邀请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兵藤教授一行三人做了关于多式联运枢纽对区域货运结构调整的影响的报告。我专业教师与田纳西大学、名古屋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罗德岛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常常相互访问或开展合作。

总而言之,我专业严格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基于OBE理念,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国际化等方面锐意进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力求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人文修养,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交通工程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交通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四、总结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背景下,新时代赋予了高校重大的使命。新时代的交通工程类专业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及科研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专业采取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平台构建等改革措施来加快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从而全面提高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为建设“交通强国”伟大事业培养交通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马香娟.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217,219.

[2] 王军,王美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13(1):81-83.

[3] 黄山,鲍学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构想[J].高等建筑教育,2016(1):16-22.

[4] 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5] 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6] 叶玉玲,刘佳林.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43-145.

[7] 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8] 滕俊江,喬艳辉,马浩,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化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9(6):14-18.

[9] 严利鑫,张诚,熊钰冰.工程教育认证和社会需求双重驱动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2):6-9.

[10] 刘乐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人才核心能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11] 张文雪,王孙禺,李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22-26.

[收稿时间]2020-08-10

[作者简介]潘宝峰(1967—),男,内蒙古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周长俊(1983—),男,江苏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的教学与科研。赵胜川(1963—),男,河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交通工程的教学与科研。王宝民(1971—),男,山东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材料的教学与科研。姚荣涵(1979—),女,山西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交通工程的教学与科研。

上一篇: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