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8

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广播新闻评论是构建和谐舆论环境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规模、机构设置、广播评论质量等各方面逐渐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与时俱进地转变工作内容、方式与关注倾向,近十年,中国大陆的广播新闻评论虽然发展较快、进步较大,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新闻评论观念仍然不强,广播新闻评论的总体质量不高,广播评论人才比较缺乏。要提升广播新闻评论的水平,就要了解广播新闻评论应具备的语言特色:要具有客观、严密、理性的风格,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今后,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是:吸纳社会力量提升广播新闻评论水平。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语言特色

1 广播新闻评论的现状

1.1 在规模、机构设置、广播评论质量等各方面逐渐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规模、机构设置、评论质量等各方面也在逐渐增强。就规模角度而言,从中央到省、市区、县,广播新闻评论的规模日趋扩大并逐渐完善;就机构设置而言,广播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体中的地位逐渐加强,就连很多县级广播媒体都设置了自己的广播新闻评论机构,专业化特色日趋凸显;就广播新闻评论质量而言,近十年来,很多广播新闻评论紧跟新闻报道,或专注议论,注重深度发掘,或夹议夹叙,生动灵活,舆论引导功能与舆论监督功能在逐渐增强,很多地方台的广播新闻评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如海峡之声台、珠江经济台等地方广播媒体的新闻评论,已经非常成熟,社会影响力日益超出了其固有范围。

1.2 在与时俱进地转变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关注倾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大众的民主观念与权益观念的日益加强,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日趋多元化,随着传媒市场意识形态色彩的日趋淡化,中国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大众化等特点在逐渐加强,表现在广播新闻评论方面,就是即时性进一步增强,如,很多评论节目是在新闻事件发生之际进行的;法制与民主色彩更加浓厚,积极倡导公民依法维权,针对维权案例与法制案例的报道与评论在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对于“非主流”事物的报道更加客观公允,如,针对港澳台地区的选举、示威等事件的报道与评论日益趋向于客观、理性;娱乐性在日益增强,如,有时会引用一些网络语言;更注重民生与民权话题,如,对于公民的生活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冬天取暖问题日益重视,这方面的评论话题日渐增多;更注重公民的知情权,比较注意尊重大众的意愿与利益诉求。

2 广播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中国大陆的广播新闻评沦虽然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绩较为显著,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2.1 新闻评论观念仍然不强

很多广播电台虽然提出要重视广播新闻评论,但,迄今未从根本上树立对广播新闻评论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只是停留在口头表态方面;还有的台,至今仍然认为广播新闻没有必要有自己的评论,需要进行新闻评论之际,套用或嫁接上级媒体的评论。很多广播电台,至今没有专职的新闻评论工作者。

2.2 广播新闻评论的总体质量不高

总体来看,广播新闻评论的质量仍然不高,文体不十分规范,一般化的新闻评论多,评论的深刻性不足。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家组成员曹仁义说,总体感觉,广播评沦还很薄弱。一些电台送来评奖的新闻评论作品,不具备评论要素,而是一篇报道。还有一些广播媒体,对新闻评论文体的规范用语根本不了解,在报题时,用“请听广播评论”文字,实在是贻笑大方。

2.3 广播评论人才比较缺乏

目前,中国大陆的广播新闻评论人才普遍是比较匮乏的,加上很多广播媒体没有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与机构设置,导致了新闻评论人才的流失。拥有自己的新闻评论人员的,也只是和报社无别的单一型评论人才。

3 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

3.1 必须具有客观、严密、理性的风格

由于新闻评论是紧跟新闻报道的,所以,基本立场与发挥性内容必须遵从客观真实的特点。由于新闻评论语言具有很强的说理性,所以,必须格外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说理慎密,内容结构严整。新闻评论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必须最大限度地排除评论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注重语言的理性,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进行透彻入微的分析。

3.2 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

很多广播新闻评论没有跳出就事论事之范畴,所以很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广播新闻评论要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由个别问题上升到共性思考,要把握住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的实质、问题诸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与问题现状,追索历史背景,展望未来并提出希望。只有进行了多方位的理性思考,才会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评论。

4 广播新闻评论中的问题的解决之道及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

4.1 主观部门领导要加强对广播新闻评论的重视

主观部门领导及广播媒体的领导一定要明白广播新闻评论对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树立起完整的新闻评论观念,对于加强广播新闻评论建设的承诺,要本着对国家新闻事业负责的精神,本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负责的精神,积极组建专业的新闻评论机构。

4.2 加强广播新闻评论的专业化建设

要通过对广播新闻评论人员的专业培训,普及广播新闻评论的基础性知识与一般性常识,加强广播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廣播新闻评论向规范化方面发展;要通过对广播新闻评论人员的定级考核、评奖、带薪培训等方式,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激励广播新闻评论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要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广播评论的专业设施,为广播新闻评论奠定必要的基础。

4.3 加强广播新闻评论深度与语言特色

由于广播媒体之特点,广播新闻评论必须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跳出就事论事之范畴,把握住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的实质、问题诸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与问题现状,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能够根据不同的评论内容变换评论形式与评论语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语言功底,才能拥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4.4 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

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是: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广播新闻评论,以提升广播新闻评论水平。单纯依靠广播媒体内部的评论人员,不易做出有深度、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评论。因此,广播媒体要积极引导社会人士参与广播新闻评论,建立多层次的评论队伍,充实广播媒体自身的评论队伍和评论实力,挖掘和扩充评论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

作者简介

付越,现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作者单位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61

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体育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评论的视角和选题则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这些传统体育赛事。本研究另辟蹊径,以网球为例研究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在近些年的发展和转型,探讨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以新浪网球频道评论版为例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体育新闻评论 专业化 个性化

体育新闻评论是伴随着中国新闻评论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进步的,从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成为新闻评论的一个门类, “这一时期实际上大多数体育新闻评论都是以时政新闻评论的面目出现的,体育评论的这种泛政治化倾向是这一时期体育新闻评论表现出来的最大的特点。”①到如今随着整个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新闻评论事业的发展,体育新闻评论不仅已经成为了新闻评论单独的门类,也具备了独立性、专业化的特点。而以《体坛周报》和《足球》为代表的专业化体育报纸更催生了专业化的体育新闻评论的创新和不断深化发展。其中以周文渊,李承鹏等为代表的专业体育新闻评论员的崛起,也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地位与日俱增。而我们也发现,体育新闻评论的内容过于集中在对传统项目的聚焦上,而类似网球、高尔夫球这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在中国不甚知名的新闻评论少之又少。一方面受众群不广泛,另一方面和体育报道的走向以及评论人才的缺乏密切相关。而在2011年李娜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之后,鉴于媒体的关注,使得边缘性的网球新闻成为了一时热点,随之兴起的网球新闻评论则成为了这一事件的受益者,这种边缘性的体育新闻评论也逐渐走向了转型之路。

一、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辨析

新闻评论,根据国内普遍比较认可的是丁法章的解释“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诸种评论形式的总称,属论说文范畴。”②而体育新闻评论则是“针对当下的体育新闻事件所阐发的观点性、意见性的语言或文字,具有思想性与社会意义,所以体育新闻评论最基本的价值就是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③而我们这里的研究对象即以网球评论为代表的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则是一种区别于我们经常看到的主流的足篮排这种传统体育新闻评论形式。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还包括针对网球、高尔夫、赛车、围棋等一些受众群体相对较小的项目的评论。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研究价值在于透过其中看出体育新闻评论趋于向多元化转型,打破以往的足篮排垄断的评论内容。

二、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转型

1、评论数量增多,主流媒体发声

当李娜在法国夺得生涯第一个大满贯之时,评论界的声音也纷至沓来。根据对新浪网球版的新闻评论数量的统计,在李娜夺冠当天,就有多达30多篇的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包括新华网、《新民晚报》、《人民日报》等等。而针对这一主题的新闻评论更是多达数百篇。碎片化的网络评论更多。一直处于边缘性地位的网球报道因为这一事件迅速崛起,催生了众多观点各异、质量也参差不齐的评论。根据新浪网球频道的摘录,在2011年6月5日这一天,《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分别发表了《李娜路径可以复制吗》和《李娜是最好的国家公关》两篇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评论,《北京晚报》则从冷静客观的角度发表了《只有一个李娜还不够》的评论,“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仅有一个李娜是不够的,中国网球运动正在得到普及,但大部分普通家庭无力承担孩子的训练费用,更别说参加世界青少年巡回赛,而且商业赞助资源仍然极度缺乏。”④从我国的体育人才机制培养尚不健全的角度在几乎一面倒的赞扬声中提供了新的见解。以往被边缘化,被足篮排的赛事评论淹没的网球评论逐渐走进了主流媒体的视线,也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在2011年6月之前,根据新浪网球摘录的包括报纸和网络评论,大概有330篇,其大部分来自体育类媒体或是网友的评论,其中来自报刊的评论大约只有100篇,而来自报刊的评论则大多数是《羊城晚报》和《文汇报》等地方报纸,版面和篇幅都极其有限。剩余的200多篇多是网友的创作以及网络编辑的作品。而在2011年的后半年,我们统计发现,比之上半年,评论数量增加至400多篇,且多是来自主流报刊媒体的声音,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多次针对网球相关赛事和新闻发表社评和专评,且新浪网球版选取的评论也因为传统媒体对于网球新闻评论的重视,而有了更大的选择,在下半年的网球评论中,来自网友的声音逐渐变少。

2、选题的多元化

一方面由于以网球为代表的边缘性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的体育评论的视角也逐渐拓宽,“不但重视对体育明星、体育重大事件的评论,也越来越重视对普通运动员和地方普通事件的评论,不但重视对体育竞技比赛事件的评论,也越来越重视对涉及体育相关的其他一些事件,如大众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乃至向更广领域的如体育经济、体育医疗、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文化、体育伦理、体育法律。”⑤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国内网球评论的主题仍离不开李娜等中国球员相关的话题,但也正因为李娜使得网球运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有了一定的受众群体,我们发现网球评论的选题趋向多元化。新浪网球版2011年6月23日选取了新华网发表的《伊达不老虽败犹荣》评论,这篇评论将焦点放在日本著名网球选手伊达公子身上,赞扬了这位40岁的妈妈级选手惊人的意志力。以“快乐网球,享受网球”为主题,为观众开阔了认识网球更宽的视角。而选取的《深圳晚报》的网球评论《温布尔顿的食物链》则是从著名网球场温布尔顿的生态环境说起,主题却是讨论观众的素质涵养问题。主题的多元化使得网球评论更丰富,同时也打破了以往过度边缘化的局面。

3、内容的泛专业化

随着网球评论数量的增长和选题的多元化,内容上也呈现出了泛专业化的特点。泛专业化是指尚未完全专业化,在观众的文化需求和自身的利益之间寻找平衡。早期,网球评论作为体育评论的一种边缘性的形式,大多由其他足球篮球的资深评论员撰写,专业化的记者和评论员并没有形成规模。而如今以张奔斗为代表的专业网球评论员的出现,使得网球新闻评论趋向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泛专业化的另外一方面则是指在内容上,媒介已经进入到了“内容为王”时代,内容的质量逐渐成为媒介竞争的核心,新闻评论也不例外。新浪网球版在2012年9月27日摘录了《解放日报》的网球评论《当一个“绅士球迷”》中,作者的类比式论据“ 我们看到,温网下雨时那色彩斑斓的一片片‘伞花’;我们看到,美网被折磨人的雨水拖入第三周时,球迷脸上依然荡漾着灿烂微笑。”不仅文笔优美,也彰显了专业化的内容。

二、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网球为代表的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因为热点事件得到了新的发展,其也从单纯的赛事评论到大量的人物评论和部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新闻评论转变。其转型的落脚点势必将在体现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上,这也是网球新闻评论未来发展中内应该努力填补的空白。“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不感兴趣,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⑥这就需要评论员和编辑重视评论的选题,将思想价值和可看价值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做到观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传递深刻的思想理念,更多的以批判的视角或揭示现实问题的角度来论说现实问题。

其次,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体育新闻评论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专业化的内容,更突出强调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这不仅是对于评论人的要求也是日后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那么个性是什么呢?更多地体现在看问题的视角,最重要的是要确立三种性格,“不贬低他人,但要有针锋相对的性格,忌不知所云;不标榜特立独行,但要有标新立异的性格,忌人云亦云;不打无把握之仗,但要有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的性格, 忌只见乌云不见雨。还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幽默感,读来有滋有味,不仅要有质感,还要“性感。”⑦

以网球为代表的边缘性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得益于宽松的社会环境,我国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以及重大体育赛事的开展等等,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虽然它的影响力和地位仍不及传统的足球篮球新闻评论建立起来的完善的价值系统,还有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专业评论人的不断涌现,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多样化发展的路径越来越宽,随着体育新闻评论往更加人文化、思想化等方面的发展,边缘性体育新聞评论还会出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①瞿巍,《论体育新闻评论风格流变》[J].《新闻界》,2006 (4)

②③万晓红:《体育新闻评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

④《只有一个李娜还不够》[N].《北京晚报》,2011-6-5

⑤欧秀伶,《当前我国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态势研究》[J].《中国报业》,2011(11)

⑥闫茹冰,《浅析体育新闻评论发展的新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1(6)

⑦许志杰,《个性第一——如何写好体育新闻评论》,《城市新报》,1999-9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闻1+1》 电视新闻评论 议程设置

《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旗帜,获得公众一致好评,开播至今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本文着重分析《新闻1+1》在新闻评论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加强其新闻评论的策略。

一、《新闻1+1》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的独播节目,在新闻频道的周一至周五晚上九点半播出,节目时长二十五分钟。主持人是白岩松和董倩。《新闻1+1》栏目的宗旨是“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①《新闻1+1》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界的旗帜。

1、选题分析

作为一档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的选题最能体现其新闻评论的特点。因此,本文首先从《新闻1+1》的选题来分析其新闻评论的特点。笔者从《新闻1+1》栏目官网上选取2011年3月7日至2012年3月7日共210期节目。通过对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归纳出以下特点:

(1)重点评论国内热点事件,同时兼顾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评论。由表1看出,节目以国内选题为主,以国际选题为辅。国际选题有两个特点:第一,国际选题多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关,以中国外交政策解读为主。

(2)问责职能部门和述评热点公共话题是其新闻评论的主要方式。由表2可以看出,“问责职能部门”的选题占总选题的37.62%,“述评热点公共话题”占总选题的20.95%,两者相加是58.57%。《新闻1+1》主要有两种新闻评论方式:第一是讲述一个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进行点评。这体现了《新闻1+1》维护公众利益的理念,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二是把矛头直接指向政府职能部门,指出政府决策或执行中的问题。这体现了《新闻1+1》的理念,目的是促进政府决策和执行的科学化。

(3)选题贴近民生,关注公众利益。由表3看出,涉及“教育问题”的节目有12期,数量最多;接下来的是“农村和农民工问题”,有8期。食品安全问题、校车安全问题、拆迁问题、高铁动车事故则更是频繁出现的热点话题,这些无不是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新闻1+1》反反复复、连续不断地关注和报道这些民生问题,体现了其作为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2、内容分析

(1)新闻评论兼顾针砭时弊和理性引导。《新闻1+1》往往能够尖锐地揭露和评论社会问题,但同时又以一種理性的态度梳理和化解矛盾,引导民众趋向理性。一方面,《新闻1+1》的不少节目从公众的立场出发,大胆地向政府职能部门问责,监督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另一方面,《新闻1+1》及时地解读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规,通报各级政府为民服务的成果,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冷静引导民众趋向理性,维护社会稳定。比如,《打黑必严!除恶务尽!》这期节目介绍了公安部打黑除恶专项行动的成果,通报了全国六个重大涉黑案件的处理情况,表明党中央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上绝不手软。然后针砭时弊指出了地方政府不作为,白、黑、红一体化,公职人员充当保护伞是黑恶势力屡禁不止的原因。

(2)用理性的信息梳理和有理有据的论证引导公众理性思考。《新闻1+1》把新闻事实报道和新闻评论有机结合起来:首先通过逐步剖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示各方的观点言论,进行信息梳理;其次,连线前方记者,采访当事人,请教专家学者,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结尾由主持人做出客观的点评。《新闻1+1》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空洞说教的形式,让受众在层层的解读中自己思考并得出结论。《新闻1+1》努力传播理性思想,尝试引导公众言论走向理性,同时鼓励公众独立思考。例如,《如何破解“达芬奇密码”?》这期节目关注“达芬奇家居”涉嫌欺诈消费者的事件,首先进行信息梳理,综述媒体报道和网络评论,介绍“达芬奇家居”发家史和老板庄秀华的个人情况,拨开事件谜团,让公众了解全部真相。然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论证,多方分析原因,探讨了中国人“不买对的、只卖贵的”和迷信洋品牌的不良消费观,引导公众理性消费。

(3)冷静地评论重大突发事件:不求快,而求深。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新闻1+1》放弃了第一时间,而注重第一深度;不去抢第一发言权,而是争夺第一解释权。无论如何,网络的时效性是电视媒体无法比拟的,第一时间的报道可以使事件梗概迅速地公开。但是,网络言论很快陷入分散和混乱。而此时,《新闻1+1》能跳出事件本身,在全面分析网络言论和深入调查事件真相后,用权威和专业的评论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这样既避免了突发事件震荡期的不冷静,又不会使新闻评论浮光掠影,缺乏深度。

二、《新闻1+1》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新闻1+1》新闻评论的同时,在此也需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1、“不痛不痒”的选题降低新闻评论影响力

《新闻1+1》的部分选题与热点话题脱节。一些话题已经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引发公众热议,但是《新闻1+1》考虑到话题的敏感性没有触及。对于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个好的选题是一期节目成功的一半。“不痛不痒”的选题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降低了节目的影响力和观众的兴趣。作为相同类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则敢于大胆选择敏感话题进行评论和解读。

2、主持人和评论员队伍不足

从整体上看,栏目人才结构单一,数量有限,能力参差不齐。白岩松的深度评论和对事件的把控能力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分析评论是该节目的主体。反观其他人,播放短片的时间长,分析评论的时间短,话题批评意味淡,吸引力不强。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则拥有阮次山、何亮亮、曹景行、杨锦麟等一大批专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评论员。

三、《新闻1+1》加强新闻评论的策略

通过分析《新闻1+1》新闻评论的特点,反思其新闻评论的问题,笔者提出加强其新闻评论的策略。

1、评论选题紧紧围绕热点,避免“不痛不痒”的话题

选题是一种议程设置。“报纸或许不能直接告诉读者怎样去想,却可以告诉读者想些什么。”②《新闻1+1》在设置选题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新闻1+1》应该根据公众的需求来设置选题,同时不应该回避热点,特别是网络上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热点话题。其次,应该明确自己的主流媒体的定位,发挥评论的优势,构建起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的“央视话语”。

2、加强主持人和评论员队伍建设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的旗帜和灵魂。“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而言,其最核心的价值应该是新闻评论员本身,而有声誉的新闻评论员,更是评论性节目中的无价之宝,其价值就在于不仅能敏锐地感受新闻信息,而且能够接纳、吸收和解读信息,并创造出新闻附加价值。”③赢得公众信任的新闻评论员本身就有很强的传播效果,出身于资深记者的白岩松凭借自己独到的评论和平民化的视角挑起了《新闻1+1》的大梁。《新闻1+1》光有白岩松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加强主持人和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专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评论员。

3、进一步增强网络传播效果

《新闻1+1》应当利用自身的媒介影响力和新闻专业水准增强网络传播效果,疏导网民的情绪,让网民理性思考。第一,增强网络搜索力。“《新闻1+1》虽然在网络上同时更新,但是它在搜索上并不占强项,不能让大家在搜索事件时直接搜到对事件的解读。”④《新闻1+1》的视频可以在网上找到,但是必须登录CNTV官网才可以看到相关视频。《新闻1+1》的视频应在优酷、土豆等大型视频网站上共享,搜索事件时能够直接搜索到相关视频。第二,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新闻1+1》的每期节目都应当发布在网易、新浪、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形成二次传播。

4、做好热点公共事件的深度报道

《新闻1+1》应该加强热点公共事件的新闻评论,提高收视率。充当突发事件爆发后公众的“意见领袖”。《新闻1+1》的专业水准是其能够充当突发事件爆发后公众“意见领袖”的基础。例如,《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追问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原因。《校车:不仅在于车.……》这期节目关注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危“盐”耸听为哪般?》评论“抢盐风潮”等。□

参考文献

①CNTV官网,http://cctv.cntv.cn

/lm/xinwenyijiayi/index.shtml

②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0

③李潔玉,《电视评论节目对第一解释权的争夺——以〈新闻1+1〉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1(5):10-11

④迟月利,《新的媒介环境下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力的思考——以〈新闻1+1〉为例》[J].《新闻界》,2009(5):130-131

(作者:山西大学文学院2012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体育新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促使网络体育媒体大量涌现,体育新闻的网络化和全球化不断加强,从体育新闻传播内容上看,新闻报道逐渐向娱乐化转变。

从体育新闻的活动范围上来说,体育新闻既属于新闻事业,又与体育事业密切,体育新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必然在这两种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体育新闻传播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当代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影响。正是在这两种影响作用下,我国了体育新闻传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特征:体育新闻传播的网络、全球化、体育新闻内容娱乐化、体育新闻语言军事化等。当今社会的体育新闻传播是在新形势下形成的,有其自身的独特传播价值。体育新闻的人才建构是我国体育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保证。

当代体育新闻的报道内容已经由传统的体育赛事与体育运动报道演变为体育运动报道以及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人或事的报道,这样的体育新闻具有后现代的特征。体育报道的内容、范围日益边缘化,除了本身应该报道的赛事活动外,凡是与体育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商务等社会事件都被纳入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范围之内,体育新闻实际上成了为一个内涵丰富、影响广泛的复杂新闻媒体。社会科学的进步和体育新闻媒体自身的变化导致了体育新闻出现了很多新的时代特点。

体育新闻传播的网络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大众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扩展了体育新闻及其传播的范围,并改变和丰富了大众接收和认识体育的方式。当今网络技术无论在体育新闻传播方面,还是在体育新闻的接受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这其中也包括体育新闻的传播深度、力度和广度。

体育新闻与网络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它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代体育新闻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表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一是体育新闻信息的丰富性与多元化。网络技术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巨大的储存功能和显示功能,超链接的使用让快速汇总信息和整合信息变得更加方便。网络信息既能横向收集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又能纵向保存和发展历史新闻信息和当今发生的重要信息。在重大体育赛事发生之后,很多观众往往主动利用媒体来获得体育新闻信息,最快捷的还是从网络上来获取,这也是体育新闻网络化的重要原因。二是网络体育新闻信息的动态性与时效性。网络媒体可以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以滚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可以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让观众第一时间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三是网络信息的自由性与互动性。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交流方式不但有接受者和传播者的互动,还有接受者之间的互动,这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通过激烈的讨论,交流,观众的意见可能快速形成一个社会舆论,这会对新闻事件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在网络的背景下观众是可以影响到体育新闻事件的发展以及体育新闻的报道形态的。

网络体育新闻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打造有特色的新闻品牌栏目,在为读者提供丰富、详尽的体育新闻信息的同时,还要给观众提供有一定深度、品味高的新闻作品,满足大众精神上的需求。

体育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表現为体育运动的国际性特征,即当代竞技运动赛事活动的国际化、竞赛组织的国际化和竞赛运动员的国际化,这让体育新闻成了不折不扣的全球化新闻。如《体坛周报》在欧洲和美洲的十余个世界体育强国设有常驻记者站,与法国的《队报》、西班牙的《马卡》报以及意大利的《米兰体育报》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体育新闻的全球化丰富了体育新闻的内容、满足了大众的需要,也促进了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是指体育新闻在报道形式上,强调新闻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倾向于新闻的故事化和新闻的文学化;在报道内容上,注重提取新闻内容所蕴含的娱乐元素,强化体育运动的事件性和喜剧性,多偏重软新闻的报道,其重点不再局限于体育赛事本身,而是转移到运动员和跟赛事有关的人、事、物的边缘性新闻上。据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协会调查,1977年传统的体育新闻与娱乐体育新闻的比例是32%比15%,而到了1997年,传统体育新闻和娱乐体育新闻的比例为25%比40%。

目前我国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娱乐新闻栏目的多样化。以网站为例,体育新闻页面都具有娱乐十足的页面风格、震撼人心的体育比赛瞬间、闪烁耀眼的动漫设计、精美的视频短片、方便快捷的超级链接,整个网页生动直观、色彩鲜艳,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绪感染,符合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

2.体育新闻语言风格的娱乐化。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决定了新闻的语言严肃、稳重的风格,然而当前的体育新闻则更多的倾向于轻松和活泼,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娱乐因素,使激烈严肃的体育比赛和无趣的战术分析都变得易于接受。体育新闻利用现代时髦口语、网络流行语言以及日常白话口语来进行报道,使得新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读者感到眼前一亮,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吸引读者继续关注这则体育新闻的注意力,令读者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3.体育新闻叙事方式的娱乐化。2006年世界杯中,搜狐体育频道中有一则新闻《七大高手联袂闪耀亮剑绝招频出谁是杀手之王》,这则新闻中用江湖是非的语言来表现比赛的情景,文中的“倚天剑”、“屠龙刀”、“江湖”等词汇将体育比赛的娱乐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种江湖式的描写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比赛现场对决激烈的紧张氛围,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发展首先是因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促进生产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消费就有什么样的生产与之相适应。体育新闻作为一种文化生产首先要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有好的发展前景,正是有了观众的娱乐需求,才使得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处在多元化的社会,其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他们需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各个领域的信息,人们在获得这些信息之余,更希望体育新闻媒体能够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那些轻松活泼的体育娱乐方式能满足他们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能减轻现实生活的沉闷和单调。

新闻媒体的商业性促使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促使新闻媒体让自己的产品最大限度的大众化、娱乐化,要想有利润,就得生产观众喜欢的产品,观众在娱乐文化方面的兴趣引导着体育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向。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意味着市场的经济效益,这驱使着新闻媒体有意识的进行着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新闻信息进行大量的传播,这一点也坚定了新闻媒体的娱乐化方向。

体育新闻语言的军事化特点

在现代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大量的运用与战争相关的语言表达,不仅能让观众感到一种赛场即是战场的思维错觉,还能让观众体会到赛场上的你争我夺和生死追逐,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战场上的你死我活。

在体育新闻中,体育比赛变成了战争,往往是被称为“谁谁大战”、“谁谁之战”,关系重大的比赛叫做“决战”,艰苦激烈的比赛叫做“鏖战”、“苦战”、“激战”等。与此相应,参加某项比赛叫做“出征”或者“讨伐”;比赛的开始则是战争的开始,有“备战”、“开战”、“应战”等;进行比赛又称作“交火”、“交锋”,参加比赛的人员安排叫做“比赛阵容”,比赛战术安排叫做“调兵遣将”、“排兵布阵”,“诱敌深入”和“杀回马枪”是赛场上经常用到的战略战术,运动员情绪不好、不在比赛状态或不专心比赛叫做“士气低落”或者“军心不稳”从而会导致“无心恋战”甚至是“临阵脱逃”。比赛胜利除了常用的“战胜”、“击败”之外还经常用“旗开得胜”、“告捷”、“歼灭”等,战胜了曾经打败自己的对手时称“报了一箭之仇”,轻松取得胜利叫做“兵不血刃”,比赛失败常说“饮恨”、“全军覆没”等,平局的说法是“握手言和”。

军事用语往往有明确、简短、有力的特点,这种表达和它所指的人、事或者动作行为有极大地相似性,体育比赛所用的手段并非是暴力,但是却与战争有着同样的目的,那就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的意志,因此这些用语最容易被传播者用来丰富自己的表达和形容体育比赛的节奏和气氛。例如,为了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而发起进攻,与体育比赛中为了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而主动出击、做出很大努力和奋斗这一情形有很大相似,所以用“进攻”来表达体育比赛的情景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正因为体育比赛和战争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用战争语言来描述体育比赛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了。

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新的人才

体育新闻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影响力和普及程度过去和现在都往往取决于新闻媒介的作用。”(《中國体育报》“帕里昂蒂一席谈”)体育新闻的发展对推动我国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体育新闻的宣传报道可以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广大观众的爱国热情,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了积极作用。

体育新闻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协助作用,体育新闻事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体育新闻人才,这就要依靠教育机构来培养,他们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复合型,即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知识学科知识的广博、新闻专业知识、体育学科知识以及专项体育知识的精神,加上体育技能的熟练掌握,才是体育新闻人才培养趋向完美的培养目标。体育新闻在展示体育运动过程与成果的同时,也在向人们展示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倾向。

体育新闻报道必须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人文意识,这要求体育新闻记者编辑首先具有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理论、中外文学、中外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体育新闻记者编辑还必须具有现代科学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学科的基础知识。总之,作为体育新闻记者编辑要善于学习、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这些是做好一个体育新闻记者最基本的条件。

作为体育新闻记者,更重要的是新闻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今体育比赛的国际性以及体育新闻的后现代性特点要求体育新闻在采访写作上的特殊性、创新性和娱乐性,要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接受需求,这些决定了体育新闻记者素质和知识技能方面的特殊要求。尤其是要非常熟悉各项体育运动,包括体育运动的世界发展领先水平、发展动态、著名运动员,此外还有比赛规则、战略战术以及此项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等。对所报道的领域要体现出专业的观点评论和独到的见解,既能赢得观众的好评还要取得专家的认可,这就要求体育新闻记者首先是一个体育迷。最后体育新闻记者编辑还要熟练使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掌握体育新闻报道的规律和方法。

体育新闻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体现出一系列新的时代特征,这是新世纪给体育新闻事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体育新闻媒体要从改革自身开始,针对这些新特征来具体部署体育新闻的具体工作,提高体育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保证体育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

编校:郭 花

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网络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成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目前,读者越来越倾向于在网络上阅读新闻,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在另个层面分析可得出,网络新闻的标题已成为当前连接内容主题的重要导火线,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当前网络新闻标题常见差错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给出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网络新闻标题;差错分析;制作范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地习惯通过网络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其中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79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1.6%。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凸显方便、快捷、迅速、海量等优势。作为网络新闻关键要素之一的新闻标题,在制作上逐步摆脱了初期对传统新闻标题的简单模仿和直接照抄,逐渐形成了网络媒体自身的特色。网络新闻标题作为有效信息的集合,给读者快速寻找新闻内容提供了方便,网络新闻的标题连接着阅读者对热点的评论依据以及对内容阅读的兴趣爱好,在整个制作环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假设没有亮点的网络标题,阅读者便会对整个新闻内容没有丝毫的兴趣热点,从而失去了新闻本质的意义。

1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分析

1.1 标题缺乏准确性和确定性

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准确无误地概括新闻事件,只有准确的新闻标题才能给读者提供准确无误的新闻信息。新闻标题要有非常明确的指向,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要让读者一目了然。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举例:

标题:新中国最大盗窃案:3人偷油4.7亿

分析:该新闻标题含糊不清,涉案人员偷油4.7亿吨或者4.7亿千克,还是4.7亿元呢,没有表述准确。根据文章内容,正确表述为“新中国最大盗窃案:3人偷油价值4.7亿元”。

1.2 标题对新闻事实概括不准确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既要能概括新闻事件的总体情况又要反映新闻事实。有些编辑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为了吸引读者,将标题制作得非常有感染力、吸引力,但有时会忽略了新闻事实,甚至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使读者产生误解。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举例:

标题:女性信用卡流行:镶钻、可自拍、带

香味

分析:该标题中的信用卡“可自拍”一词给读者的感觉是信用卡具有自拍功能。而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了解到,该信用卡只是允许信用卡申请者将其自拍靓照上传至银行,由银行印在信用卡上而已,并没有拍照功能。

1.3 为追求阅读量使用较为夸张的词语

编辑制作标题肆意夸张渲染,使用“最”“有史以来”“闻所未闻”“触目惊心”等一系列夸张的词语,希望借助这些夸张化词语,试图激起网民的好奇心。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举例:

标题:有史以来最难读的一本书 真的很难读

标题:英雄聯盟竟榜上有名!有史以来应该拒绝玩的7款游戏

标题:闻所未闻!揭秘十件艺术杰作的隐藏

真相

分析:以上新闻标题均使用较为夸张的词语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但新闻标题的制作还应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不宜过分夸张渲染。

1.4 标题句子不完整,语法不规范

传统媒体的新闻标题表意明显,语法、句子结构要求严格。而网络新闻标题由于字数、空间有限,往往句子较短,大多使用断词断句,造成新闻标题的语法使用不规范,句子不完整。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举例:

标题:北京交通委约谈滴滴专车违法

分析:该新闻标题表述有误,省略不当,读者易误解为:北京市交通委约谈滴滴专车的行为是违法的。其实文中的意思是北京市交通委约谈“滴滴专车”平台负责人,明确指出使用私家车和租赁车辆配备驾驶员从事营运均属违法。

1.5 网络语言的不当使用

当前网络新闻发展的目标不断朝向创新、实用的趋势进行,但是在当前环节方面存在网络用语不当的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网络用语,容易使读者对新闻标题产生视觉疲劳,对频繁使用网络用语产生反感。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举例:

标题:“精三扫”火爆通信圈 精神可嘉基层鸭梨大

分析:该新闻标题中的“鸭梨大”属于不当使用网络热词。“鸭梨”是“压力”的谐音,但该词不宜随意被替代,该词用在新闻标题上很容易混淆词义,属用词不规范。

2 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与分析

1)简洁准确,突出亮点。网络新闻标题应以明示内容为第一要旨,即要简洁、准确。遵循新闻标题制作的一般原则,网络新闻标题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最生动的内容展示给读者。同时,要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吸引读者阅读,让网络新闻标题“亮”起来。

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

标题:既要门好进脸好看,更要话好听事好办

来源:东南网 2013年11月02日

分析:该标题简单明了,直接在标题中表达自己的态度,针对性很强。标题采用对称的方式,“门好进脸好看”与“话好听事好办”,形式上对称,读起来顺口。标题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两句话,一个好的新闻标题让读者产生共鸣。

标题:今年抓获境外逃犯409名 28名涉案金超亿元

来源:人民网 2016年8月18日

分析:该标题文字简洁,是一个好标题。通过准确的数字将新闻重点交代得清清楚楚,让读者一眼就看得明白。这几个数字给了读者很强的冲击力,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2)虚实结合有分寸。题目有长有短,标题可由两个断开的短句组成,可以是主题和副题,实题和虚题。网络新闻的标题一般采用实题,虚题部分可有可无,但新闻标题如果只采用实题则显得较为“生硬”,为了使新闻标题鲜活且有内涵,可有分寸地虚实结合。

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

标题: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三都消防大队开展队列训练

来源:黔南热线 2015年4月15日

分析:该新闻标题主题和副题的使用让新闻标题看起来更直接美观。主题采用对偶的形式,“内”与“外”表明了方向,“素质”与“形象”指明了内容,两个动词的使用,让主题看起来铿锵有力。副题是实标题,给主题做了补充说明,点出新闻的具体内容,让读者一眼就看得明白。

标题:网路畅 资源通 产业兴 ——福建厦门市民畅享“互联网+”智慧新生活

来源:经济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第07版

该新闻标题采用复合式新闻标题,由主题和副题构成。主题中“网路畅”“资源通”“产业兴”三个词层层递进,气势强烈,吸引读者。副题紧扣当下热点“互联网+”,突出新闻重点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

3)呈现动感,活用动词。新闻标题要呈现出一种动感,在标题制作中应尽量不使用形容词,要多用动词,活用动词。富于个性的动词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使人眼前一亮。尤其对需要吸引读者眼球的网络新闻标题来说,更是要找准这个能让文章“动”起来的动词,以增强感染力、表现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

标题:千元“秒”苹果 到手山寨货

来源:大洋网 2016年8月18日

分析:该标题文字前后形成对称的结构,使人读起来简洁轻快,朗朗上口。“秒”作为动词运用简练而传神,呈现动态画面。

4)形成特色,凸显优势。标题是网络新闻的灵魂,而当前的网络新闻标题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众多新闻标题都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很难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新闻标题的制作应最大限度减少同质化现象,通过不断地创新逐步形成个性化的风格,使自己的新闻标题在众多同类新闻标题中脱颖而出。

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

标题:“回归田园”,日本能阻挡“乡村消

失”吗

来源:人民日报 2015年8月19日 21 版

分析:該标题采用了反问的句式,这种句式能带给读者强烈的疑问感,引起读者的好奇。标题中“回归田园”和“乡村消失”形成对比,这种对比让读者的阅读欲望更加强烈。对比加反问,让这则新闻标题脱颖而出。

3 结束语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是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和开发的过程,也是体现编辑业务水平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好的网络新闻标题对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发挥网络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实现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促进网络新闻的发展,提高网络传播在未来传播格局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新闻标题举例均选自各大网站及所属纸质媒体原标题,未做任何修改。

参考文献

[1]杜骏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朝丞,王秀芬.标题的制作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文本样式的出现推动了传媒的变革,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网络成为人们参与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网络新闻评论是对某一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是网站的旗帜性、标志性板块。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以及表现形式、特点、存在的问题、发展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策略

自2010年以來,微博的诞生以及被广泛运用,更促进了传媒的变革。人们不再仅仅担任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是广泛参与到信息传播的每个过程。在新媒体背景下,网民通过“围观”、“跟帖”、“转帖”、“转发”等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进而逐渐形成了网络新闻评论这一文本的主要形式。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有很多,有学者认为在网络媒体上,一篇完整的文章才能算作是网络新闻评论,而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包括不成文的言论[1]。综合以上观念,网络新闻评论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体,个体受众或具体的组织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根据这一定义,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只要其具有一定的新闻性、思想性、评价性,都属于网络新闻评论。按照网络新闻评论的参与者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表现形式,即:

第一,网络媒介本身是就某一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发表评价性意见的文体;是由“网络媒介编辑、记者对新近发生的新闻或变动的事实在新闻网页上所设的言论专栏里发表发布的署名评论。它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传统媒介新闻评论的观点,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网友说话》等栏目”[2]。

第二,网站特约评论员就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发表的分析和评论。指的是针对某一突发新闻事件或公众最近关心的某一话题,网络媒介邀请相关专家、名人等发表的分析性、评论性意见。相对于网络媒介本身的新闻评论,其具有较强的不定时性,随机性。

第三,网民在论坛上发表的评论性意见、看法。互联网上的各个网站为网民们开设论坛模块,目的是方便网民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换意见。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评论性意见、看法,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通过以上三种表现形式,无论是网络编辑、特邀评论员还是网民都可以通过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独立的看法。网络新闻评论同样具有传统新闻评论的特点,即新闻性、政治性、群众参与性、社会责任担当性、反应社会舆论性等。但基于网络媒介传播的新闻评论同样具有独特性。

(一)评论话题的时效性

网络新闻评论的话题是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简单来说就是新闻,新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评论播报之间的时间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越强。杜骏飞教授在《网络新闻学》一书中的提到网络新闻的全时性,他提出“全时新闻以时间战略实现了空间战略。快速发布(以秒为单位),高频度更新(以分为单位),重复,综合(主题链接)和移动(超文本阅读),使得受众对于新闻的接受更具有纵深性和历史感”[3]。网络新闻的全时性,为网络新闻评论的无时不评提供了可能。

(二)传播模式的连续动态性

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上的新闻评论,属于定时的、静态的,而网络新闻评论则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在互联网的平台上,针对某一新闻或社会问题,网民之间发表、交换各自的意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一个交流网。在网络论坛上,某用户就一个问题发表评论,其他的网民也参与其中,相互之间形成了即时聊天的模式。每当有新的评论出现,网络论坛就会提醒该用户,为网民之间进行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互动的过程中,对该问题的看法、评论呈现连续性、动态性。

(三)信息交换的交互性

瑞菲里第一次提出交互性的概念,指的是:“后来的信息在顺序上与前面信息的相互关联程度,尤其是后来的信息对早先信息关系叙述的程度”[4]。互联网形成了用户交流网,网民在参与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发送者。网络信息传播的模式,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相比,更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人们不再处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立场,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拉近了媒体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四)表达渠道的多元性

网络新闻评论意见表达的渠道呈现一种多元性特征。针对某一个新闻事件发起的评论,网站会专门开办网络新闻评论专栏,主要发表该网站自身、引用其他媒体的评论性文章,另外还会邀请相关的特约评论员、专家等发表对该事件的看法,并独立成篇。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即时评论等方式参与其中。在论坛上,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对应的寻找话题,并发出自己的看法。另外还可以在一些新闻之后采用即时评论的方式参与网络新闻评论。

二、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开放性导致新闻评论的质量下降

网络新闻评论依托于网络媒体,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网民通过网络媒体可以自由的发表个人的观点,享有一定的话语权。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剧增、范围的扩张,使得网络新闻评论的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其一,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网民只需要一个连接外界的电脑,就可以发表消息或者言论,导致其中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二,由于网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使得网络上的消息参差不齐。

(二)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依赖性过大

网络新闻评论脱胎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虽然自身具有网络传播的优势,但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局限,更多的只是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简单延伸甚至是直接转载。以华商网“华商时评”为例,8月29日至30日,共发表时评11篇,其中来源分别是华商网—华商报8篇,和讯网1篇,大洋网—广州日报1篇,红网1篇,人民网1篇。从以上数据看出,网络新闻评论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内容。网络新闻评论拥有自身的传播优势,应注重发挥自身特点,发表具有网络特点的评论文章。在文体上,应避免篇幅过长,跳出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固定模式。在文章选择上,应该多采用本站记者的评论,发表具有自己独特观点的文章。

(三)对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理性思考的欠缺

网络评论自由性、匿名性的特点,为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为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一方面网民无论是通过论坛进行评论还是即时评论,所发表的观点都或多或少带有个人的主观性,看待某一个问题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出现过激的语言甚至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夸大、诽谤的现象。另一个方面,网民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网络上,这样就使网民在网络上缺乏一种责任感,即对所发表的意见、观点的责任缺失。

三、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一)注重时效性,抢占新闻市场先机

新闻讲求时效性,同样新闻评论也要追求时效性。网络新闻评论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而言,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具有更强的时效性。随时更新新闻,并提出对该新闻事件独特的看法、评论性意见。尤其是在突发新闻事件的处理上,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其时效性的强度呈现递增趋势,而网络相对于电视,不受摄像机等其他技术手段的限制,不受专业人员的限制,网络新闻评论可以整合各个渠道获得的资料,在核实了真实性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发布。在处理突发性新闻上,网站要迅速及时的组织人员,组成突发评论小组,小组工作包括报道、整理、核实新闻事件、设计新闻评论专栏网页等,通过各个环节的紧密协作,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对突发事件做出评论。当受众还停留在对新闻事件的了解阶段时,网络媒体就要及时的提供动态、连续的新闻解读。

(二)注重交互性,增强网民参与的积极性

网络新闻评论跳出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窠臼,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交互性是它区别与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受众由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接受与传递并存的双重角色,极大的增强了信息传播效果。网络新闻评论应注重与网民的交互性,通过与网民的互动,提高网民参与评论的积极性。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同时利用新闻跟帖、论坛、网民调查等方式迅速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让网民畅所欲言,从而实现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

(三)注重信息整合,增强新闻评论的原创性

网络新闻评论要摆脱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依赖性,不能仅仅复制、粘贴其他媒体上的评论文章。而是通过整合的渠道,使网络新闻增值、变为原创。所谓“整合”就是一个“去粗求精”的过程,网络媒体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寻找新闻线索,借鉴传统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内容,筛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但最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站自己独特的观点、看法。因此网络新闻评论应该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以及评论性意见。对于某一个公众比较关心的社会话题,可以通过信息的整合,制作新闻专题。将各网站上或传统媒体上有内在联系或内容相似的文章,统一纳入本网站制作专题,如“环保专题”、“食品安全专题”等。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独到看法。

(四)注重舆论引导,担当“意见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在两级传播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指的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5]。网络新闻评论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体,依靠自身的传播优势,要注重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担当“意见领袖”。要加强对网絡环境的管理,杜绝不健康、非主流的价值观、世界观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代强,李旭曜.我国网络新闻评论文献综述[J].新闻爱好者,2011(7).

[2] 周灿华.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影响[J].现代视听.2008(3).

[3] 杜骏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 邓炘炘,李兴国.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新世纪网络传播发展论丛[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互联网络视觉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律地位关系影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