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特色范文

2024-02-27

行政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1篇

1 特色专业建设概况

2007年以来, 依托于我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我院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被陆续确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先后在钻井、采油、流体及储运等方向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或扩充实验室, 引进、更新或自研仪器设备500余台 (套) , 创造了比较优越的硬件环境, 有效保障了专业的发展建设与人才培养, 也为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一定示范带头作用。

以此为基础, 遵循“质量工程”文件精神,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相继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多方向”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但如何实现仪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和有效利用, 特别是实现资源共享运行, 切实发挥科研促教学来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的作用, 是我们一直以来探索、借鉴和实践的主要内容。

2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内容

2.1 制定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建设应在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节约型社会的思想指导下, 力争做到发展规划科学、尽量做到投入最佳, 实现投入最低而产出最高的目标, 其中管理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管理出效益, 管理出水平[1]。针对实验室具体情况,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如“实验室仪器设备保管办法”、“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办法”、“仪器设备外借、赔偿制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卫生安全制度”等) , 约束实验技术人员按制度办事, 使规章制度成为实验室科学化、正规化、程序化管理的前提。

2.2 提升管理人才素质

从单一能够完成实验环节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中走出来, 以“留住人、用住人、重视人”为前提, 引进高层次实验室管理人员, 并加强其业务培训, 使他们深入了解各类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指标。特别是掌握一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以促进实验室整体工作的顺畅与创新。

2.3 重视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维护保养是仪器设备科学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2], 加强仪器设备日常维修保养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保证, 也是确保实验室正常运转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有力保证。

2.4 努力实现共享, 提高利用率

“谁管理谁占有”已是长期以来多数实验室在仪器设备管理中所存在的不争事实, 努力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使用权分离, 权衡各方利益, 进行管理理念创新, 体现服务理念, 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 向校内外开放, 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

3 有效管理和共享运行的探索与实践

3.1 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

针对特色专业实际规模, 运用V i s u a l Basic 6.0和Access 2000数据库开发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3]。实现设备、制度、员工、教学和科研等模块的计算机无纸化管理、调配。

(1) 设备管理部分。根据特色专业规划建设和实际经费投入的学科方向, 分为钻井、采油、流体及储运4个子管理菜单, 其中均包括设备的归属、查询、设备调出、设备归还、设备录入、打印清单等信息, 可以浏览设备的编号、生产日期、名称、型号、规格、领用人、保管人等信息。

(2) 制度、员工管理部分。对各种制度信息进行统一上墙张贴的同时, 将其与实验室教职员工信息一并建立电子档案, 存入自然情况、研究方向、优势特色、各种成果等信息, 在规范实验室设备管理的同时, 又可为各专业日常教学、科研及学科评估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3) 教学和科研浏览部分。包括各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仪器设备、开课时间等信息的查询, 特别是突出特色专业建设中新开或扩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 以高、精、尖设备和自研设备为重点, 展示实验室的社会化功能, 以期满足教学的同时, 服务于科研。

3.2 以科研促教学为契机, 推进实验设备的共享

高等院校中教学与科研是普遍存在的一对矛盾[4]。一方面, 教学需要投入, 因为这样才能具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硬件环境, 比如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示范;另一方面, 科研需要投入, 开展科研活动没有实验室作为支撑、没有配套仪器设备作为研发平台, 自然不能称呼为科学研究。所以, 学校一直重视并加强科研促教学工作, 努力实现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那么, 对于新形势下的一所高等院校, 人力和物力资源总是有限的, 其经费投入不可能既单独满足教学需要又单独满足科研需要, 所以合理分配、实现资源共享便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环节一项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共享使用的设备能作为“轴心”使教学、科研两个“轮子”同时转起来, 避免学科专业发展失去平衡。

实验室设备管理者和实验技术人员通过日常协调、互相取舍、合理调配、共同维护的方式, 强化“仪器设备教为研用、研为教用, 教学科研相长, 学科专业并进, 教师学生共赢”的理念, 真正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 也促进专业发展建设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总之, 仪器设备投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给“质量工程”视角下特色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良好条件。几年来的切身探索和实践认为, 加强基础管理是保障, 协调各方利益, 在科研促教学中推进仪器设备的共享运行是关键, 从而真正落实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和要求。

摘要:结合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实况, 以强化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和推进资源共享利用为出发点, 介绍了实验仪器设备的主要管理内容, 特别是在实现有效管理和共享运行两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 实践认为, 所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方便、实用、高效, 探索出一条在科研促教学中推进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运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实验室建设,设备管理,仪器共享,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李荣元, 唐向阳, 张启芳, 等.实验设备管理中几种决策的理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3) :148~150.

[2] 潘安济.浅谈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J].中国冶金教育, 2003 (6) :42~43.

[3] 刘瑞新.Visual Basic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毕业设计指导及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行政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2篇

制定了《阿克苏市中医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纲要中重点对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完善了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

(2)医院工作计划明确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在2011年计划中,为确保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医院明确提出了:‚第一,医院在现有的科室的基础上发展1-2个有中医特色的专病专科使其形成特色和专长。第二,充分发挥名老中医及高职称、高资历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逐年逐步带出一批高徒,使之成为发挥中医药特色的主力军,促进中医特色专科更趋成熟,逐步形成阿克苏市中医药人才培养示范平台;第三,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形成保驾护航,强化中医特色机制。将院内制剂、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量,中医治疗率、中医药技术运用率的提高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在全院营造‘爱中医、学中医、讲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3)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医院建立健全了综合目标管理体系,每季度严格考核,并与科室的绩效工资挂钩,确保医院中医药特色的发挥。医院2011目标考核中医药类指标有:中药类药物用药与用药总量的比例;中药饮片用量与院内制剂和中成药用量的比例;中药处方与总处方比;中医治疗参与率;中医治疗率;中医药技术运用率。

人员配备

(1)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2011年,全院正式在编职工总数126人。聘用人员20人

全院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38人,其中中医23人,占执业医师比例60.53%。

药剂人员18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13人,中药占药学人员72.22%。

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100学时)的比例为100%。

临床科室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的比例分别为:内科85.7%,针推科100%,外妇科50%

(2)根据中医医院的等级和规模,合理配备医院领导班子人员和管理人员。

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75%。

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科、护理部、药剂、医院感染科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均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

医院职能部门;医务科、护理部、教学(兼)、科研(兼)等部门负责人中医药专业比例为75%。

(3)合理配备临床科室负责人

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中,内科、针灸推拿科、外妇科、中医药类别占60%,其负责人均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均在15年以上。

中医药文化建设

(1)医院宗旨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医院的院训为‚以人为本、传承创新、医术精湛、厚德奉献、诚信和谐‛;医院的办院宗旨为‚中医为本、质量为命、发挥特色、精诚服务、惠泽疆民‛;医院办院方针为‚中医立院、依法治理、人才强院、特色兴院‛; 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建设具

有中医药特色的县级标准化园林式中医院‛;服务理念为‚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病人的生命大于一切‛。

(2)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根据《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精神,医院制定了五年规划、阿克苏市中医医院员工手册。通过实施以上方案,医院将建立和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3)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

医院建有古典建筑风格大门,门诊楼塑有李时珍雕像,门诊后面有杏林园、住院部后面有亭子和长廊。在门诊楼和住院部均悬挂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栏,专栏风格和内容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基本统一了医院标识风格。新院的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庭院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正在规划,规划中将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建院27年来,医院以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立足阿克苏市医疗行业,医院得以健康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团结一心、努力工作,强化中医内涵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得以迅速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存在的问题

人员比例

临床科室由于受专业限制,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的比例外科妇科未达标。

中医药文化

1、医院富含中医药文化的行为规范体系,尚不系统,但已纳入医院五年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将于2012年逐步实施。

行政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3篇

胥江社区有居民3585户,共计9785人,6个居民小区,大部分是老新村。辖区老年人社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多。新的一年,社区将以“8·10”为民服务圈为核心,开创社区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我想讲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创新特色工作思路

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年内争创 3星级 社区。今年胥江社区将以“社区养老一网通”为品牌,“社区养老一网通”暨坚持夕阳康乐为目标,以居社养老为社区特色,树立网格化、网络化综合助老服务。

工作设想:

将两网化的管理延伸到社区为老服务领域中,针对目前辖区老年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的情况,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满足辖区老年人的各种需求,针对老年人群体、个体情况提供差异化服务。通过结合街道即将实行的网络化系统,以“虚拟+实际”在实行网格化走访的基础上完善网格综合服务。

比如老年人普遍反映理发贵的问题,社区继续联系永琪理发店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理发,这个项目一直持续了五年,深受居民的欢迎。

社区老年人反映目前看电影比较贵,社区利用三楼多媒

体的优势,继续开设“18影视屋”,每月18号免费为居民放电影。

社区老年人普遍反映文化生活单调,社区整合各种资源,在社区民间社团组织“春光艺术团”草根领袖的带领下,每周和双休日下午唱歌、跳舞、唱戏,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坚持帮困洗衣站的特色服务,继续为特困老人洗衣、洗被。

社区将在走访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断倾听居民有哪些需求,一方面不断挖掘更多的有效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真正实行需求和资源的有效对接。

“社区养老一网通”是社区在2012年工作中的一个设想,将虚拟的网络网格和实际的日常走访相结合,并建立为老服务网格制度,评估和检查“网格化助老服务”工作成效,不断探索网格化、网络化综合助老服务。

(二)实事工程打算:

今年社区居民办成有较大影响的实事:

1、为136号小区小游园内供居民休息的木质围椅进行修理,解决安全隐患,为居民提供休息的场所。

2、帮助136号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为即将进行的老新村改造做好准备工作。

(三)改善不足

1、加强管理,改善社区内部环境。实行社区“内部网格化”建设,将社区内每个房间、活动室划分为不同的网格和区域,社区活动室实行社工负责制度,社工每人(或两人)分管一个房间或活动室,定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对活动室每天进行卫生管理,有利于每个社工发挥各条线的积极性,开展各项活动,也有利于提升每个社工的责任心,共同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去。

2、多沟通交流。严格执行社区考勤制度,严肃各项纪律,坚持每周开居务会布置社区各项工作,加强内部的管理和沟通,凝心聚力,带动社区整个团队的进步。

行政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4篇

一、特色专业的分析

1、特色专业的评判标准

专业是否有特色, 我认为可从四个方面来判断:其一,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要有别于传统的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要比较新颖, 师资队伍建设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表现出一定的开拓性。其二, 教学理念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并表现出一定的前沿性, 在同类院校中要别具特色, 并具有代表性。其三, 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不具有模仿性, 且比较稀缺, 更不可能被替代, 能够为学校创立自己的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后, 社会认可度高, 我认为特色专业应该成为学校的代表性专业, 专业培养的人才在步入社会工作后, 能够得到工作单位的高度认可。

2、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既然要体现出专业的特色, 那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该更高, 就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而言, 我认为其培养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 本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 还要能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 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其次, 能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物理、化学等专业联系起来, 明确不同学科在文化、理念上的关联性, 从而能够站在不同的高度学习数学知识。再次, 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 敢于在学习中创新, 并能独立解决相关问题。最后, 要能够在数学领域不停的钻研, 以寻求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

3、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要成为特色专业, 我认为要在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稳定性的基础上, 引进优秀的数学人才。比如, 要通过培训、在线学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 提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的水平, 招聘有国外高校数学教学经验的教师。并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 建设更加完善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 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渠道, 将互联网充分的利用起来, 利用慕课、微课等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同时, 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 从而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 培养成为兼具创新性和应用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之特色建设途径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认为学生的数学水平会受到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 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高, 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会比较强。因此, 为将数学与应用数学建设成为特色专业, 就需要加强对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培养更加优秀的数学教师。比如, 在学校内部开展专题培训活动, 对于“数学模型”的研究, 教师们可在培训活动上以实际的案例来分析, 详细记录分析过程, 并总结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要素, 最后确定出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此外, 还可外聘少部分教师, 以充实校内的教师结构, 组建专业的数学教学团队, 并将团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以加深我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建设精品课程

我认为要形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特色, 需要在专业内建设精品课程。比如, 将《数学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两门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 然后将其延伸到《高等代数》、《数学模型》等其他课程中, 以点带面的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建设, 从而形成整个专业完善的课程体系。同时, 我认为英语基本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 因此可在专业内加强双语示范课程建设。比如, 将《统计初步》作为双语课程, 让我们掌握统计数学知识的基本英语表达, 为我们以后从事与英语相关的数学工作奠定基础。

3、将网络资源利用起来

信息时代, 我们大学生都是资深的“网民”, 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 我认为可将丰富的网络资源利用起来, 可利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 让我们学习到更加深入的数学知识。比如, 我们可在校内建立专属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网站, 教师将自己的《偏微分方程》、《数据结构》等教学课程上传至网站上, 也可在网站上外链接其他专业的学习网站, 并定时对资源进行更新, 在共享资源的情况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渠道。同时, 教师和学生还可将慕课等在线学习平台利用起来, 与其他学习者共同探讨学习, 从而促进双方的进步。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利用, 我认为可让教学方式更加现代化, 且更具前沿性, 从而形成本校本专业的特色教学模式, 对国内其他院校的相同专业起到示范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我们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学生而言, 在我们毕业后是否能顺利就业, 就业后是否能胜任岗位工作, 都与我们在校学习情况有关。因此, 在对本专业进行特色建设时, 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还要注意精品课程的建设, 并将网络资源利用起来, 从而提升我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摘要: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的专业, 在传统意义下, 此专业的培养目标, 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 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我们不仅要掌握数学基本知识, 还要提升自己利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 新时代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要以培养创新和复合型数学人才为主。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曲国坤.关于商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色建设的探讨[J].知识经济, 2015, (7) :149.

[2] 杨俊新.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特色的探讨[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27) :156-156.

行政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5篇

【贵州大学排名】贵州大学特色专业-贵州大学录取分数线

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停办,在其原址建立贵州农学院,1958年恢复重建贵州大学,同年建立贵州工学院。1997年8月,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为贵州大学,成为贵州省唯一按“211工程”框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是教育部在西部省(区)重点扶持的大学之一。2004年8月,贵州大学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贵州大学,同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贵州大学。2005年9月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贵州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虽然校名几经更迭,校址几度变迁,历经沧桑,但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己任,学校由小到大,由弱渐强,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凝炼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和孕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学校现有普通本科教育20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15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5053人,研究生4360人(博士生123人),外国留学生52人。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学校现有农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级重点学科; 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个国家重大项目博士后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现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112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建设了38个优势特色专业,其中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3个,二类特色专业2个,贵州省示范性专业17个。现有专任教师237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 100

1人。师资队伍中教授299人、副教授714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8人,享受国务院和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6人,省管专家60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0人;全国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33人,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人。校园占地面积252.46万平方米(3786.89亩)。校舍建筑面积89.2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9.67万平方米。现有各类教学实验室81个,校内外实习基地207个。单价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213.27万元,各类教学实验室配置完善,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总量381.31万册,电子图书160.34万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贵州主节点,校园网覆盖全校,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的网络化。现有室内外体育场馆面积21.02万平方米,建有省内一流的多功能体育馆一座。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15.87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52.73个、语音室座位数9.87个。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实验区”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教改立项247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87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开展了品牌特色专业和重点课程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25门,校级重点课程101门;主编教材123部,获省级奖6部,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教务处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称号。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32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 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4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07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188项,省部级课题1019项;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18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授权70项,出版学术专著212部,发表学术论文967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

595篇。2006年获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坚持以科技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优势,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建议、项目咨询等形式,积极为地方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学校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公开出版《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艺术版)、《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学术期刊。贵州大学出版社是目前贵州省高校中唯一的出版社。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我校被设立为十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之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亚太大学联盟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学校共派出300多人次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和短期学术访问;共接待包括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John D. Negroponte)及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拳联主席吴经国,香港特首曾荫权等700多人次来校参观访问;先后邀请了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E. Stilglitz),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教授里奥纳多·林朵伊(Lenoard F..Lindoy)博士等在内的20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校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创建良好整洁的校园文明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全国、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2008年在贵州省高校首届“优美校园”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行政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6篇

—记师范学院学生党支部基层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以及把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的政治素质的培养和 提高,更是有赖于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在我们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机制下,我们结合学生党支部的实际,响应党的号召,从以下三方面来加强自身的建设,始终保持先进带头作用。

一、 带领团支部开展青年志愿者“义务家教”活动

“爱心家教”志愿者活动是我们师范学院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特别制定的一项青年志愿长期坚持的计划。从活动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带领我们广大的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对那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打好基础,巩固知识。根据实际情况,每周至少保证两个小时的辅导时间。我们学生党支部主动和团支部一起合作,要求每位党员都投入活动中来,既是我们共产党员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样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也是自己人生价值的良好体现。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在校师范生,开展“义务家教”活动也是一种提高自身的教师素质的良好载体,深入社区更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我们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帮助了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欢迎和肯定,这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褒奖,我们在奉献体会到为大家服务的乐趣。当然从宏观来看,弘扬了青年志愿者奉献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精神风貌,是响应党的号召的最好体现。

二、推选党员联络员,始终保持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

我们的党是人民的党,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共产党员脱离群众。从我们学生党支部的自身开展工作的情况来看,有时候对党的思想宣传不够,所以我们党支部在每个班推选一名联络员,采用学生党员自荐和党员大会无记名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把真正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同时学习成绩优异,具有相当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能够赢得广大同学信任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党员联络员。再如,党支部、班委会、团支部的机构可以对应设置,人员交叉任职,使得党、团、班级工作同步提升,实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以党支部为核心有条不紊地开展班级工作,提高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外这样做同时能够更好的倾听群众的声音,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党的宗旨

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性质的根本要求。作为学生党员组织,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汲取同学们的意见与建议,努力发展和壮大我们的组织,建设奋发向上的青年群体,带动、推动同学们共同前进,同时也将党的精神及时的传达给所有同学,使我们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深入市福利院担任义教,构建爱心桥梁

自从我们党支部学习了我们学院07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杜汉琴同学的先进感人事迹后,我们学生党支部深受鼓舞。2008年10月,杜汉琴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申请书,从此,开始在思想和行动上向党靠近,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她两年始终坚持如一日,每个周末到黄石福利院承担起义务家教的责任,她不求任何回报,只是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给那些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去了温暖。

2010年以来,她和许多大四学生一样,面临着毕业,但她没忘记那些孩子们,并着手积极帮助孩子找一个家,马上就要离开这个城市去工作的杜汉琴没办法再继续照顾孩子们,她希望这份关爱和责任不会间断。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我们学生党支部的全体成员毅然接下了这份爱的责任,学生支部党员张玉雪等同学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自去年10月份以来,每周坚持去福利院,从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孩子们他们更多的关怀,学习上,党支部成员认真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并根据不同孩子薄弱科目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辅导,不少孩子在短期内都得到了提高。将学生党支部的温暖带给了福利院的每一个孩子,深受福利院领导的肯定,这种爱心将会一直作为我们学生党支部的传统传承下去。

师范学院的学生党支部人数不多,但这是一个团结、奋进、踏实、求实的集体。在师范学院党总支的带领下,也会不断发展壮大。始终立足师范学院的专业特色,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和模仿作用,为推进师范学院基层党组织工作增光添彩。

师范学院学生党支部

上一篇:乡镇党委工作报告范文下一篇:行政管理专业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