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书画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024-05-04

儿童书画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儿童舞蹈的特点选材广泛、富有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结构严谨、富有兴趣,语言简洁,富有内涵。选材与主题、构思与设计是儿童舞蹈的创编的两大主要部分,创作者在创编舞蹈时要注意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体现少儿舞蹈的独特风格与多样化。

关键词:儿童舞蹈 创作特点 选材 主题

儿童歌舞艺术所反映的是少年儿童在成长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周围环境以及身边的社会行为,一支好的舞蹈作品对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是全面提高其艺术素养、培养其艺术鉴赏和表演能力的重要方法。儿童歌舞在表演中处处闪耀着儿童的特殊心理特征,透射着非常出色的童趣性、童知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一、儿童舞蹈的特点

儿童舞蹈的最显著特点即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创作者不能认为将一个成人舞蹈简化动作、使含义变浅显之后就变身为儿童舞蹈。儿童舞蹈的创作必须根据创作对象实际年龄来进行,关键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充分感悟并进行提炼,让舞蹈中充满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情趣。

1.选材广泛,原料丰富。

儿童舞蹈虽然受众年龄低,但其选材和原料非常广泛。题材丰富的优秀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教育功能和娱乐作用,衡量一部儿童舞蹈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看孩子们自己是否愿意参加到表演中。如果一个舞蹈不能使孩子们兴奋,没有兴趣加入其中,那就失去了对他们的教育作用。

2.结构严谨,饶有兴趣。

儿童舞蹈想要抓住儿童的兴趣,在内核上就要格外重视:作品结构上必须短小精悍,可以融合舞蹈、演唱、游戏等多种舞台艺术表演形式融于一体。创作者寻找到让作品内容自然流露,让少儿观众的天性得以自然表达的手法,来充分表达艺术美的内核。所以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压抑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让他们饶有兴趣地表演自己无拘无束的生活。

3.语言精炼,表达内涵。

儿童舞蹈语言应该简洁,不能像大人舞蹈一样复杂多样。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跳舞,展现复杂的技术动作是不可能的,复杂的舞蹈组合孩子也难以记住,在舞台上难免会表现不佳。儿童舞蹈动作要显示儿童的形态和神态,从简单中表现童真和童趣,展现他们的心灵世界、生活情趣。

二、儿童舞蹈的选材与表达中心

一个舞蹈作品是否成功,要依赖主题的选定。只有好的选材才是好舞蹈的根基,也才能更好的表达主题,否则会使舞蹈表现大打折扣,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只有找到儿童身心特点,以贴近于儿童年龄的独特观察角度去留心真实生活,才能提炼出充满健康元素、符合少年理解能力的舞蹈。

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少年儿童的生活无忧无虑充满了乐观精神,儿童舞蹈主题也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要符合其年龄和心里特征。创作者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广泛提炼元素、加工出以无忧无虑,真实自然为核心的舞蹈,来反映少年儿童真实自然生活学习主题,此外,还要再自然的基础上注意扩展其深度,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2.题材从生活中来

对于创作者来说,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打闹玩耍……只要细心发现和发掘,都能变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舞蹈材料。只要站在儿童角度,发掘童心,就能挖掘和发现好的题材。只要以儿童的视角和抓住喜玩、新奇、爱热闹的年龄特征为基础进行的选材,就能在舞蹈中很容易唤起儿童的情绪共鸣和观赏兴趣。

3.从校园生活学习中选材

校园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儿童最为熟悉和喜爱的,在以校园学习和生活的舞蹈选材中,反映知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方面。除知识学习外,校园生活和课外活动也是选材的另一方面,。

4.从文化民俗中选材

社会生活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地方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也是儿童舞蹈选材的又一重要方面。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众多,地区的民俗和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儿童舞蹈的创编选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儿童舞蹈创编要避免的问题

1.儿童舞蹈成人化的问题

儿童舞蹈“成人化”就是缺乏儿童艺术创作的真实,在选材,编舞上充满了成人化的要素。儿童歌舞创作,必须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者必须放低身段,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学着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生活,体会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动作表达生活。

2.少儿舞蹈的技巧

少儿舞蹈具有特殊的形态和表达形式,应有基本的舞蹈基础的支撑,只有处理好基础性要求,再根据少儿的特点来开辟门路,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从事少儿舞蹈教育,就要摆脱成人世界的影响,在观察中学习运用少儿的思想、看周边的社会、看他人的生活。

3.反映儿童成长面貌

每一代的少年儿童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特点,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儿童舞蹈创作不应是墨守陈规,以固定的角度观察,而是应该大力提倡富有时代特点的题材,编出有新时期儿童新的精神面貌的舞蹈。创作者必须努力用客观角度去观察现实,描绘儿童的生活,体现他们天真活泼、聪明机智、开朗大方等风采。

四、儿童舞蹈创编的重要元素

创作元素是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舞蹈的姿态、配乐、服饰、道具灯光等元素应统一结合,并建立在儿童年龄特点上。

1.舞蹈姿态

舞蹈姿态是舞蹈具体表现载体,舞蹈的内涵必须通过舞者的在舞台上通过一连串具体动作来表现。儿童舞蹈的动作不能盲目仿照大人,舞蹈编排上采取具有天真、单纯、活泼等特点。

2.配乐

儿童舞蹈配乐是与舞蹈姿态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紧密相连,只有融为一体,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最终赢得儿童的喜爱,儿童舞蹈音乐必须注意,要在表达情绪和烘托气氛上与舞蹈同步,并在关键时刻提升作品情感。

3.舞美

舞美在整个舞蹈主题的带动下参与舞蹈的演出和效果的表达,对舞蹈主题有着说明和烘托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和扩充舞蹈的表现力。

4.服饰

服饰是最直观呈现给观众的部分,儿童服装的设计要突出儿童的特点,不能暗色,而要以鲜艳明亮的颜色为主,在设计上要新奇巧妙,突出舞蹈主题。

儿童处在一个人开始接触人生与社会的时期,每一个舞蹈创作者都要真诚地为儿童创作,反映他们真实的世界。儿童舞蹈创作者要运用流畅的舞蹈语言、轻快的节奏和多样化舞蹈形式来丰富内容,提升内涵,只有在此基础上,以鲜明的选材、巧妙设计和精心构思后产生的舞蹈作品,才能真正得到儿童青睐。

参考文献:

[1]孙志红.浅谈儿童舞蹈的创编和教学方法[J].美与时代,2004,(12).

[2]王莹,牛小牧.谈幼儿舞蹈的创编[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报, 2001,(04).

[3]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舞蹈全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J].哲学研究,1996,(12).

[6]张宗灿.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儿童书画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执教能力的专业课程。要想有效保障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出创新型的优质幼教人才,在教育教学期间可以积极使用项目式教学手段。项目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有效地提升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这一项工作,就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    键   词]  项目式教学;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在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幼教行业对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自然需要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有效训练学生艺术教学创意实践管理的一门实训型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今后在幼儿園进行艺术教育教学做好准备。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幼教人才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需求,所以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基于项目式教学开展有效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成为重要问题,而笔者也是对其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项目式教学相关概述

项目式教学理论存在已久,至今在职业教育体系之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与实践,其提倡的是实践与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下的重要教学理论[1]。项目式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与学两者之间的有效交互,所以项目式教学活动要求师生在良好的教学交互氛围中思考与探究,并且将学习项目分解成为一个个小项目,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编出不一样的项目来,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在任务驱动中有效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执教能力在创造性情境中得到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问题、兴趣、需求以及建议等多方面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调整,以此制定出恰当的项目式教学计划。总之,项目式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以生为本,以能力为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而教学内容则需要变成一个个小项目来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分析,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与理解。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为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需要注重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因此需要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作为整个教学组织管理实施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加强艺术教育教学期间基础理念与教学创意管理技能的深度交叉。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需要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项目式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以教学过程作为基础来合理编排教学项目,提倡系统性学习、项目式活动的深度结合。学生掌握了这种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就能够在一系列项目式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快速的提升与发展[2]。

二、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一)围绕教学大纲提出项目任务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围绕教学大纲人才培养目标来提出具体的项目任务,通过合理的项目任务编排来保证项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项目任务编排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大纲,紧密联系教材之中所对应的章节教学内容来合理分析教材内容,在项目之中将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呈现出来,尤其是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更是需要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实际特点来提出具体的项目任务,同时要与学生共同讨论,确保项目任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好是能够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传统教学的教材无法有效满足教学项目设计与创新教学,所以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最好结合项目教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进行合理编写,最好能够为项目教学提供全面的教学内容,将理论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可操作性、实践性的教学知识,同时对理论滞后性以及教育实践发展活动之中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有效革新教学内容,让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现如今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例如,“学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与特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一项目任务,通过推进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你会解读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吗?需要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你会设计学前儿童的绘画教学活动吗?怎样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设计绘画教学活动?”掌握学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与特点就是为了恰当、科学地设计绘画教学活动,绘画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提就是必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发展情况及其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教师将两者有机编排,又将其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小项目,借助于这一个个的项目任务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这样学生自然会主动参与到项目思考与实践之中,为学生发展与提升奠定良好的保障[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自查询资料、推理分析、归纳提炼,由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样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学习。

(二)分小组合理制定项目计划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项目内容以及目标来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之后再在讨论与研究之后制定出初步的子项目工作进程以及项目完成过程。项目式教学活动在分小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先进行合理分组,在分组期间合理考虑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配合情况以及互补性,每组成员均可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之下来开展项目信息收集以及讨论等,通过合作来制定出项目子任务完成方案,还需要将项目细化成为一个个的子项目,并且将各个子项目落实到每一位成员身上。在此期间,组员之间需要进行默契的配合以及帮助,通过合作与分析来促进学生一同进步与发展,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需要发挥出自身引导者作用,无须过多干预学生的决策,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素质潜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升。总之,项目式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是多维的有效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是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和支持,让学生在合作与交际中完成项目计划的制定。

(三)合作互动完成项目任务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各个小组学生在明确自身子项目之后,还需要按照项目实施进程来高效地推进项目,合作互动来开展项目实践,注重成员相互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互助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实践技能并不能单单依靠一门学科独立完成,还需要意识到这一门课程与五大领域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领域等教学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科目之中有关教学内容相互交织、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综合素质型技能人才,为其今后成为优质幼师打下基础[4]。例如:“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一项目任务实施中,引导学生将绘画与语言领域有机融合,制作成图画书,请孩子们讲讲画中的故事;也可以将绘画与社会领域有机融合,启发学生设计记录生活趣事的环节,指导孩子们用画笔来“写”日记……

(四)成果展示,分析评价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成果展示以及分析評价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评价主要是对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来进行评价,而且在评价期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拓展,并且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人潜能的挖掘,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围绕着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展来进行教学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自我评价,同时还需要关注他人评价,师生一同讨论、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组织实施与解决问题的方式,然后再基于此来提出改善建议、指导学生提高分析与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之后再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理的评价活动中真正学会创意教学管理,同时指导学生创意设计各个子项目的教学管理实施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式教学要想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必须在每一个学期都要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或实习,用项目式教学成果来展开试教,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例如:把设计出来的绘画教学活动方案应用到幼儿园各个年龄班去,提高组织与实施能力的同时,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绘画的发展特质。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真正的幼儿园教学环节中有效训练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他们今后成为合格幼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及时总结与反馈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教师还需要做好总结与反馈。具体而言,学生在完成一个小的项目方案之后,教师需要及时跟进,进行评价与分析,借助于这一环节来发现问题、改进方案。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从而切实掌握学前儿童艺术课程教学项目实施期间必会的理论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及时整合各个小组成员所得经验,以此来及时解决项目进程之中的一系列难题。因为这一门课程本身综合性较强,所以项目式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所有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并且指导学生善于总结与归纳[5]。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本就起着主导作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若能让学生主动探索项目式教学,自然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相关课程本就是素质教育环境下所提出的一门实践类课程,在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现状来及时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以及发展的理念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优质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冰琦,唐敏.基于“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法模式在大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2):69-74.

[2]刘宜东.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高职三维建模课程教学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169.

[3]赵见.基于工作情景的高职商务英语精读的项目式教学探析[J].疯狂英语,2012(4):112-114.

[4]欧阳斌.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会计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8):124-126.

[5]陈菁菁,黄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表达性艺术”课程探索[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编辑 陈鲜艳

儿童书画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转变,我们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对人才实行新的教育模式。幼儿的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前教育的形式很多,涵盖了很多内容,本文主要讨论学前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与城市幼儿教育相比,许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水平落后很多,暴露了我国目前城乡教育事业的不平衡发展的现象,文章将具体针对我国城市与农村幼儿艺术教育水平的差异进行探讨,以期寻找到合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城乡 儿童艺术教育 现状 均衡发展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阐述及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能够很有效的熏陶情操,丰富对事物价值的认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水平。幼儿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感知美的能力和表现美的意识、智力与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教育的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舞蹈、戏剧、音乐等等。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应着重培养幼儿的美感,鼓励他们追求艺术中所呈现出的真善美,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并积极的去创造美好事物,这才是国家推行幼儿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遗憾的是,不少学校仍未摒弃应试教育模式下残留的教育观念,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只是生硬的让幼儿学习相关的艺术技能,识记艺术知识。这样的教育方法存在两个严重错误,第一:忽视了幼儿的学习理解能力有限,艺术知识大多是较抽象的概括内容,成人理解起来尚且费力,对幼儿进行强行灌输,违背了学前教育旨在让幼儿快乐成长的理念;第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陶冶幼儿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与艺术感知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奠定他们在今后高年级学习生活中的思考,解决问题能力。

二、当前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城乡差异分析

1.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参加艺术培训的比例不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适龄儿童当中,城市有一半左右的幼儿家长选择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而农村只有26%左右。经过更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农村在基础设施以及师资力量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受到诸多限制,例如,进行艺术教育的活动场地不够,教学材料不全面等等,这就使得农村的艺术教育形式种类较少,方式简单,大多以娱乐为主,没有实质性内容,达不到深层次的引导教育作用。另外由于在农村,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普及不够,不少家长仍然只关注孩子的文化教育成绩,不理解也不支持艺术教育,觉得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不选择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

2.城乡家长对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反馈满意度各为50%左右。通过深入部分家长内部采访调查研究得知,目前家长对艺术教育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一是艺术教育的兴起,很多人跟风办学,市场上涌现大量艺术培训结构,而通常这些培训机构的教师们并不具备教学的专业素质;二是就算这些老师自身拥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幼儿教学经验,不懂得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三是家长不了解儿童的知识接受能力水平有限,过于追求艺术教育效果的外在成效,忽略了艺术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培養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3.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具有共同的未来期望。我们在调查研究结果中欣慰的发现,选择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家长大多有着共同的未来期许。最早接受素质教育的那批孩子们如今已为人父母,年轻的父母们在对子女教育的时候也更加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起学业成就,家长们更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选择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希望孩子能够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一门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遇到困惑,低潮时能有一个很好的排遣方式。

三、城乡幼儿艺术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上文提到,造成城乡幼儿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目前城市幼儿艺术教育机构集中盛行,而农村却连艺术教育活动场地都不全,教师资源也不够,大量集中在城市。另外,由于学前教育提出比较晚,所以城市跟农村的幼儿园一开始都同样面临教育资源缺乏的现象,但由于城市教育资源丰富,教育体系健全,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而农村却长期得不到迅速改善,艺术教育在缓慢艰难中推行。要想解决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政府应该从经济与政策上制订一系列帮助农村提高办学水平的政策。首先,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拨放上应该向农村倾斜,完善农村的基础教学设施,确保农村艺术教育实行的第一步。其次。政府应在专科以上院校增设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大量学前教育人才,缓解教师资源紧张的现状,并鼓励学生下乡教育,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最后为了缩小城乡幼儿艺术教育的差距,可以促进城乡艺术教育的互动交流,农村也有很多城市没有的自然资源,只有两者实现了资源互补,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

要想真正均衡城乡的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跟教师的共同努力。家长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们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掌握一门艺术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教学规律,幼儿的学习理解能力有限,大多靠直接的感官接触理解。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应该以兴趣培养,感知认知为主。不少家长迫切的希望从外在变化看到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成果,具体例如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方法等,急于求成,忽略孩子的内在心灵变化,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的家长,错误地觉得掌握的艺术种类越多对孩子越有利,于是给孩子报了各种艺术教育班,无形之间增加了孩子的负担,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幼儿教育是以“玩中学”的理念为主导的,所以应该让孩子在玩乐的身心愉悦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对知识产生兴趣,过多的艺术班,只会让孩子感到疲惫从而本能产生厌学心理。所以为了孩子能够真正健康全面的发展,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合理适度的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课程的培训。

教师需要配合家长的期望要求,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规划,艺术教育对教师来说并不是单纯的玩乐教学,而是应该去思考怎样既能让孩子满足的玩乐,又能引导他们学习,思考,达到培养他们审美,创造能力的目的。由于学前艺术教育的兴起,艺术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对艺术教育教师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少教师虽然具备完善的专业素质,但是,教学经验相对并不是很丰富,尤其针对幼儿教育这方面,所以教师还应该学习掌握幼儿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幼儿学习的特点规律,在教育过程中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加强他们的感知能力,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变更教学内容与节奏。

参考文献:

[1]严仲连; 何静.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与执行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2]梁晶; 库晶晶; 王钊. 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以咸阳市为例[J]. 品牌. 2015(02).

[3]陈碧溪. 陕西省城乡儿童艺术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品牌. 2015(02).

作者简介:李丽莎,女,1989年5月,硕士,专业:舞蹈学。

儿童书画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舞蹈是幼儿的必修课,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们能在未来学前儿童教学中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从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技能,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创造性地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必要的。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前儿童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展开论述,并从几方面剖析了幼儿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提升途径,希望进一步提高幼儿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舞蹈;创编教学;能力培养

舞蹈不仅能够发展幼儿的体能,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和韵律感,更有利于幼儿心灵的开发和审美熏陶、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有着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和价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所学的各种舞蹈知识、技能转化为一种能通过舞蹈对儿童身心进行美的耕耘、美的培养、美的熏陶的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当程度的幼儿舞蹈的创、编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有丰富的舞蹈专业语汇,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以基础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为主线,幼儿舞蹈组合、创编为主体,即分阶段、多方式、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引导、实践,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定义

何为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就是教师在原有的舞蹈基础知识及技巧之外,广泛的涉猎诸如音乐、美术、文学及心理学等一系列与舞蹈相关的知识,汲取创编幼儿舞蹈的基础材料,不断提高创造力增强舞蹈内涵,编创出有自己特色、有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幼儿舞蹈的能力。编舞老师需要有舞蹈基础素养,通过对生活、生命的深入感知,将感受通过一个个舞蹈动作进行体现,使得舞蹈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吸引儿童,让儿童乐于学习舞蹈,這才称得上创编出一个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幼儿舞蹈创编教师在掌握一班舞蹈创编的基础模式之外,更要深刻体悟幼儿舞蹈的特质,才能使得舞蹈作品适合幼儿这一年龄段学生。由此可见,幼儿舞蹈创编只有真正源于儿童生活,才能切实符合吸引儿童。

二、怎样才能具备幼儿舞蹈编创能力

要想具有幼儿舞蹈编创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在具备较好舞蹈功底的同时,深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多多观察、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更多的舞蹈动作来塑造更多的舞蹈形象。表演者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吸引幼儿,感染幼儿,才能够创造出优质的幼儿舞蹈。此外,要创造出优质的幼儿舞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要了解舞蹈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更要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只有具备了对这两点的了解,并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才能是编创的舞蹈具有童心童趣的特点。因此,在编创舞蹈的过程中要多多实践。

三、学前儿童的体形和心理特征分析

任何一个阶段的舞蹈创编教学都要根据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设置,因此,在对舞蹈动作进行创编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体形和心理进行分析。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和心理学的分类,通常将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义在0岁至6岁之间,也就是说,在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之间的儿童都视为学前儿童。就目前学前儿童的体形特点来看,普遍存在着脑袋大、四肢短,且腹部特别突出的特点,这种特点导致了学前儿童的平衡感和控制能力较差,对于一些舞蹈动作做起来存在一些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一定要将此项因素充分考虑,尽可能编制出一些适合儿童的舞蹈动作,避免出现对平衡性和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动作。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提升途径

(一)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

幼儿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充满童真童趣,编创幼儿舞蹈时要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社会和生活,关注儿童的感受,展现出他们内心的赤诚和纯朴,不要生搬硬套将成人舞蹈的表现方式嫁接在孩子身上。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幼儿舞蹈的审美特色,懂得如何利用舞蹈促进幼儿身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和内心世界的良好发展。为激发学生对舞蹈编创的兴趣,可以带领学生鉴赏一些优秀儿童舞蹈作品的视频,加深对理论概念和舞蹈元素的理解。

(二)选好舞蹈背景音乐

幼儿舞蹈教师在进行音乐的选择时,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要选择学生喜爱的类型,并且还要朗朗上口,节奏欢快,最重要的是幼儿能够快速理解。幼儿舞蹈教师在播放相关音乐时,幼儿可以跟着音乐节奏自发舞动,幼儿如果能够充分理解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学好舞蹈,并且还可以增加学习兴趣。例如:幼儿舞蹈教师借助音乐《小手小脚动起来》,进行舞蹈创编,由于音乐本身节奏明快,并且形象鲜明,幼儿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因而幼儿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巧选择题材与主题

题材和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有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除了动作和音乐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主题鲜明,题材充满童趣,构思巧妙独特。幼儿舞蹈题材主要有:现实题材,直接反映少儿的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寓言题材,以拟人、夸张的手段表现动植物等事物的外形和性格特点,以阐明某个道理;历史题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加以概括表现,有启迪和教育意义。怎样为最佳选材,需要创编者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方式去观察生活、体验日常生活的事件,时刻汲取生活的“营养”,找准最具表现力的题材,提炼深化主题,创编思路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编课程教学

首先,要加强学前儿童舞蹈基础的训练;舞蹈基础是任何一种舞蹈的基本功,是一项最基本的训练课程,经过长期的舞蹈基础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而且还能够发展儿童自身的协调能力。其次,要压缩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将各个民族的舞蹈压缩、整合、编排,突出各个民族舞的特点表现出来,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舞蹈的表达能力。最后,要注重儿童舞蹈与创编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此项内容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儿童舞蹈的编舞规律,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技能开发”到“智力开发”的转换。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理论先行,理论指导教学,精确讲授,以练习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将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可以以小组教学的学习方式来进行,首先要学生们按照相同的人数分为几个小组,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对其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将所学到内容做出来,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际创编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次次实践中,掌握舞蹈创编的规律和技巧,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廖海云.论幼师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6(08).

[2]刘宽宏.浅议如何指导幼师学生进行幼儿舞蹈创编[J].学前教育研究,2016(09).

[3]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舞蹈研究,2015(04).

[4]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儿童书画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感动的能力》张炜

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突出矛盾, 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问题。然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了“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的教育理念]1[。可见, 艺术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一直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 且与品德修养、仁爱礼智同等重要。根据中国的教育传统, 立志高远、品德修养、仁爱礼智、六艺技能修养是核心, 而这些的根本都在于情感的教化, 可见中国传统的教育对于情感的重视。

不过, 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浓厚色彩, 艺术教育一直作为一门附庸学科, 逐渐脱离了古代艺术教育中情感培育的部分。甚至有一部分老师在艺术教育中采用普通学科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将艺术课上的枯燥无味, 甚至把专业技能的高低作为艺术课评价的标准, 不仅如此, 在河南省部分小学艺术课甚至成为语数外占课的热门, 每学期的艺术课寥寥无几。艺术是有陶冶人们的情操、沟通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的, 然而, 反思我们当下的艺术教育似乎背离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重情感的教育理念。因此探索儿童艺术教育的本质、艺术教育的情感教化功能、符合儿童天性的艺术表达等问题, 成为了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近几年, 不少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的问题,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不少地方的艺术教育也开始走向了改革的步伐。滕守尧教授在其著作《艺术与创生一一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中, 首次提出了综合艺术教育也就是生态式艺术教育, 并系统地论述和阐释了相关的理论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我们通常所普遍认为的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教育教学, 而生态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这几门艺术学科之间的对话, 还注重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贯通, 将艺术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手段, 通过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活相联系的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 促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能力和艺术人文内涵的发展。那么艺术与情感的联系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理念, 艺术作品本来就是艺术家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愿望、态度, 用语言、声音、动作、色彩、线条等媒介来表达和传播这种情感。这个社会中充斥着征的或者负的价值属性的失去, 善、恶、美、丑、益、害, 引起我们喜、怒、哀、乐、惧、憧憬等等, 我们需要这些艺术作品来培养儿童情感的培养,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他们积极的胜过态度, 使他们能够早日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一、艺术教育与情感体验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 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进行的, 即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 具体在课程中的体现就是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情感体会。比如, 梵高作品《向日葵》的课程设置中, 先从儿童的观察角度去切入, 在课程之初先让学生去嗑瓜子, 首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继而导入真实的向日葵的形象, 让学生记住向日葵的主要特征, 而后展示梵高作品《向日葵》, 这便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感知与体验环节;欣赏完以后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于梵高《向日葵》的情感体会, 给学生讲述梵高的生平事迹, 设计游戏“守护梵高”这便是情感体会环节;最后请学生自行创作向日葵形象, 并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 便是生态式艺术教育中的创作与表现环节。艺术教育中感知、情感、想象三者不可缺一, 不仅要作为一次艺术活动更要把它当成是儿童心理活动去做。通过这些特定的教学活动步骤,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的鉴赏、解释、分析、反思领会作品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与憧憬, 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 促进儿童的情感的正面健康发展。

二、艺术课堂中的游戏与情感表达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 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的艺术课程, 不能把游戏与上课、游戏与艺术界限划分的那么明显, 不能简单的把课堂当做授业解惑的平台, 应该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挖掘学生潜能作为课堂的核心。儿童具有天生的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在课堂中充分调动他们的这些心理特征, 设置一系列的游戏, 将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课堂游戏、儿童的特征三者有机融合起来。比如情境陶冶, 让学生角色扮演艺术作品中的主人公, 切身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 并从自己的角度去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再比如合作, 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去探索欲认知, 用肢体动作、造型设计表达自己, 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同伴合作的需要。儿童在某个阶段都喜欢去模仿动物的叫声与动作, 特别是动画片与早教节目里的动物形象, 在这种模仿里, 通过不同动物形象动作模仿中, 不知不觉的学会了动物园里各种动物的造型特征,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中, 把相关学科的共通处整合起来, 让艺术课程变成了其他学科有力的教学工具。比如同一主题、同一情感、同一人文内涵中进行整合, 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升华。如将艺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的结合, 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程中的“春天的手”、“四季”、“雪地里的小画家”、“夏夜多美”、“画家乡”、“春风吹”、“春雨的色彩”等季节主题整合为一单元, 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密切相关, 通过色彩、线条、造型的记忆认识不同季节的颜色特征, 不仅学会了艺术课中的核心技能, 也加深了语文课中的文字与实物造型的印象, 这些形象在儿童的意识体系中会更加完整系统。此外, 不仅将每一单元主题进行整合, 还要在那个单元主题中延伸出子单元主题, 也可以由多个子单元主题共通组成, 如“夏夜多美”单元中, 我们还可以加入子单元, 将“荷叶圆圆”、“月亮的心愿”、“静夜思”等都是围绕夏天与夜晚的主题课程, 整个单元的课程都是围绕季节特征。季节主题的教学单元设计就像是一幅巨大的艺术作品, 而语文学科的课程就是单元的框架, 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在课程过程中一点点的被架构起来, 教学效果圆圆超越课堂与教材, 在儿童的知识体系中形成了一幅壮美的四季图画, 这就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特点, 将人文性的情感与理性的有效融合, 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特征、知识架构等联系, 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品质。

在艺术教育中, 我们总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似乎总是忽视它,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即课堂的愉悦性, 无论是艺术课堂还是其他学科的课堂, 都旨在回归孩子的生活本源, 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发挥他们对社会情感的感知力, 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品质和创造力。当孩子们能够从艺术课中体会到社会生活的乐趣时, 通常在这一单元中就会衍生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由此可见, 生态式艺术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艺术教育中的情感特征, 并在艺术教育与情感体验、游戏与情感表达、跨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中, 力求回归到艺术的本质, 克服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弊端, 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游戏中充分体会教师为儿童创设的情境, 发挥艺术教育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功能, 真正让儿童的情感在艺术课堂中被充分的调动得到正面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下, 人们开始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重视, 据一系列研究得知, 很多犯罪心理问题都源自于儿童或少年时期所经历的情感。虽然生态式艺术教育不能完全规避掉情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但我们希望这种艺术教育方式的推广可以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到预防与维护的作用, 我们不会混淆概念把艺术教育等同于情感教育, 只是发挥其在教育中的情感功能作为孩子审美教育、创造力拓展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这个注重生态平衡的当下, 希望以生态式艺术教育来为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做出一点点贡献。

我们经常会感叹人性的悲凉, 会念诵“人之初性本善”, 随着年龄的增长, 情感会被欢乐或者是痛苦打磨的不再敏感, 这个过程很残酷, 也不可逃避。教育是一片净土, 我们应该在艺术教育中最大限度的去保留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 保护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敏感, 保护他们情感发展过程中偶然的萌动, 那将是成人世界里不曾体会的纯净。

摘要:由于近年来我国儿童情感问题频发, 社会各界众多学者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 本文旨在从生态书艺术教育的角度探讨儿童情感发展问题, 从艺术教育与情感体验、游戏与情感表达、跨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三个角度出发师徒寻求生态式艺术教育对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儿童情感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著《对话理论》, 台北市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初版.

[2] {美}苏珊·朗格著, 滕守尧译《艺术问题》, 南京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3] [美]Eric Jensen,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 《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儿童书画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应尽量结合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欣赏进行,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体验,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使其发自内心地随着音乐律动、舒展、想象,用心灵感受音乐,以此鼓励儿童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经验,最终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

“宝宝,今天学校的音乐课你们学唱了什么歌曲呀?”

“我会唱《×××》了……”

相信这会是很多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很少有父母这样问孩子:“宝贝,今天你在音乐课上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音乐美吗?”这其中的原因来自大多数孩子家长对音乐课的理解,认为音乐课=唱歌课。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也曾习惯地被当成是“唱歌课”。

在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表现”领域中的“歌唱”一直居于音乐教学的中心地位。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划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并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1]课程标准有了新的整合与拓展,突出了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淡化了技能与知识的专业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将“感受与鉴赏”领域调整为“感受与欣赏”。在降低难度的同时,激发儿童参与音乐表现的兴趣,让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审美经验,提高其音乐素养。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过程的素养,在许多方面决定于学校生活由音乐的精神而充实到什么程度”。[2]他还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3]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培养儿童音乐审美素养,首先要帮助儿童积累并丰富发展音乐审美经验。

一、音乐审美经验——一种特殊的经验

当我们聆听到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渴望春天》(本文所引音乐作品均选自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后文引用时不再注明)时,眼前仿佛看到了换上绿装的树林、河旁开放的紫罗兰、歌唱的布谷鸟和夜莺,还有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游戏的人群。当远离故乡的人们听到美国作曲家福斯特创作的《故乡的亲人》时,常常会激起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眷恋与思念,甚至要淌下激动的热泪。这是因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与我们已拥有的音乐审美经验似曾相识。可以说音乐审美经验,它是由音乐作品唤起的一种特殊的经验。

审美经验,即审美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唤起的一种对美的认知经验。由于这种经验是通过一次次实践得来,故审美经验应当是保留在审美主体记忆中、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4]而音乐审美经验是由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音乐作品)的多次聆听体验、感悟交流中,经过不断的音乐审美实践,在积累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般认为,审美经验是由审美主体“观赏”审美客体时,唤起的一种经验。而笔者认为,音乐审美经验应是建立在“听赏”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经验。例如:当我们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时,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首先是在听觉上感受到音符的跳动,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变化。其次是音乐旋律、节奏模拟了我们人的情绪情感的表情,进一步地深入到我们的内心深处,令我们产生种种遐想,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感。而这样的一种流动的动态的体验过程,始终伴随着我们从欣赏音乐开始,到欣赏音乐结束。再如: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小朋友,这段音乐优美吗?它的情绪怎样?节奏和速度有什么特点?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有几个乐句组成?旋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此欢快的旋律表现了一个怎样的音乐形象?等等。那么,儿童要完成这些审美实践活动,首先要做到持续地“聆听”音乐。音乐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音响的聆听,才可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5]由此可见,音乐审美经验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而产生的音响和感受的总和。

如欣赏管弦乐《打字机之歌》时,可以让儿童从熟悉主题入手,进而听辨、把握主题出现的次数、变化特点和情绪特征。儿童对音乐作品美感的体验、感悟,将唤起保留在其音乐记忆中的审美经验,即利用已有的经验,感知乐句的相同、相似与不同,感受、体验主题的重复,明确分辨乐句与乐段的开始与结束,学生很快能用体态动作表现作品的三部曲式:ABA。复听时,学生和着音乐在出现击键声音的位置进行模仿打字动作,再次唤醒其音乐记忆中的审美经验:通过运用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感受乐曲情绪,很快感悟到伴奏声部打字机急促的击键声、连续出现的满行预告铃声及推动机头的卡嚓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繁忙的办公场面。这个过程很好地启发了儿童的音乐想象力。儿童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和训练,获得了音乐审美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同时不断积累、丰富了音乐审美经验。

二、音乐审美经验——需要长期特殊的训练与激活

如果把每次欣赏音乐比作是一次音乐之旅,那么音乐的审美经验在活动中就好比起到了“音乐地图”的作用。而在学习音乐的旅途中,无论教师带领儿童去哪个“音乐景点”(音乐作品),沿途都会经过这些“音乐小站”(主题、段落、乐句)。这就需要教师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丰富儿童的音乐审美经验,让其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收获美丽的风景。由于这种经验需要一次次实践、积累而不断丰富。因此,教师引导儿童获得丰富音乐审美经验便成了一项需要长期训练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要通过多种“语言”要素才能表达出来。但音乐语言不能像普通语言那样直观地述说,也没有具体可感的空间形象或实物,所以会给审美主体理解音乐作品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在音乐活动中犹如一把无形的钥匙,能够带领儿童开启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儿童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其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深刻印象;同时有序地引导他们的音乐兴趣,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缺少必要的音乐审美经验,对音乐审美对象无动于衷,再美的音乐都不能为其所感受,更谈不上陶冶情操、培养性情了。所以,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训练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活动,学会感受美、表现美;让儿童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有所提升,培养其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这对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儿童拥有音乐审美经验,怎样把音乐教学这道大餐做得更加美味?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将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即不以“你会唱歌”或者是“你会唱多少歌曲”来衡量音乐学习,而是用“你从这段音乐中感悟到了什么?”“你对这个作品理解了多少?”“你是怎样诠释这段音乐的?”来判断对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质量。笔者认为,音乐的审美经验就是从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和鉴赏中获得的。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一直被视为培养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它以一定的音乐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儿童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当音乐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音响的聆听,可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由此可见,音乐欣赏教学具有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

1.“特殊”训练之一: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主题

音乐教育家吴斌先生曾说过:“欣赏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乐曲的主题。当然,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求儿童对音乐作品主题的学习不需要像高校专业化那样,每个音都必须牢记不忘。”[6]笔者认为:只要在某天,相同的音乐再次响起时,能够唤起儿童的音乐记忆就行。

主题的学习是感受与鉴赏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那么,应该如何去感受鉴赏音乐主题呢?(1)学习记忆主题;(2)感知主题的变化。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铜管乐合奏曲《祝你快乐》是一首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的乐曲。记得某教师在教这一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边走边听,并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设计不同的队形和动作。当儿童听到主题1重复出现的时候,即做相同的动作和队形。音乐结束,学生很快就将乐曲的结构分析为:A→B→A→C→A五个部分,即主题部分出现三次。这样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儿童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感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欣赏教育,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丰富了他们在音乐艺术上的审美经验。

2.“特殊”训练之二: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结构

当一个个音符有组织地串联形成了乐句或是一小段旋律,这时的音符就变成了句子,显然它已具备了表达意思的能力。如果说我们的教师可以让儿童通过感受与鉴赏“读懂”哪怕是其中的一句,那将会对整个音乐的理解起到很大的作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歌曲《五月的夜晚》导入部分,某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聆听感受,模仿动作

师:今天马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里面有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跳的舞蹈。请同学们听着音乐,仔细看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动作?(播放音乐)

(2)分析顺序及路线

师:下面再看一遍,这次请注意我们的动作顺序以及走的路线。(播放音乐)

生:共三组不同的动作。

生:第一、第二组动作分别做了两次相同的(板书:2+2),还有一组原地站着(板书:+1)。

师:如此看来,这首音乐就有5个部分组成(2+2+1=5)。用音乐的语言来说,它有5个乐句。

(3)师生集体舞感受5个乐句的动作变化

教师将歌谱直接录制成集体舞的伴奏音乐,儿童在反复的舞蹈中,不仅熟悉了《五月的夜晚》的分句、旋律走向、结构,而且在活动中得到音乐审美,很快就感悟到了歌曲有5个乐句组成。整个音乐活动,没有墨守成规地分成所谓的“演讲者”和“聆听者”,而是师生全员共同参与学习,一起互动,一起感受音乐,诉说畅谈,交流表现着音乐传达给我们的美好律动,以此培养儿童鉴赏性的思考,有效地提高了音乐的审美经验。

3.“特殊”训练之三:感受与鉴赏音乐主题、段落和乐句的变化

过去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直接介绍、分析乐曲、强迫学生找感觉,一味地感受老师的体验,儿童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不易接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有些乐曲的主题不断重复出现,教师可在学生非常熟悉主题的基础上,让其完整聆听全曲,并用动作记录主题出现的次数,然后再用符号记录主题与非主题出现的顺序与位置(形同的音乐应用相同的符号),这样很自然地就将音乐的曲式结构表述出来了。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民乐合奏《赶花会》经过多次的呈示变奏,表现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花会”佳节中,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乐曲一开始,主题的呈现轻巧、活泼,富于歌唱性,叙述了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花会,百花吐艳,人群熙攘,处处欢声笑语。欣赏第一段落,即主题部分时,某教师这样设计:

(1)仔细听这一段有没有相同的乐句?用图谱表示

V V V V ︴, , V V V V ︴, ,

⌒ ⌒ ○ ○ ○ ○ ○ ○ ○ ○

(2)根据音乐的节奏特点,给图谱配上适合的动作加以表现。

V表示拍手;︴表示晃手;,表示捻指;⌒舒展打开手臂的动作;○手叉腰,按节奏点头(左、右)

(3)完整聆听音乐作品

师:有几个地方出现了这个熟悉的音乐?

生:2段。

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相同的。

师:除了引子外,你总共听到了几段音乐?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3段。第二段给我一种逍遥、快乐的感觉。

师:如果用图形表示这3段的区别,你会怎么表示?

(生现场画△○△。)

通过动作的变化,儿童在活动中得到音乐体验,很快就感悟到了作品的单三部曲式A→B→A(△○△)结构,从而更好地把握整曲的情感和意境,抓住作品主题的理解。这样的音乐活动,不但让学生熟悉了音乐,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图谱记录将抽象复杂的曲式结构也变得很浅显了,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形象,变无形为有形,变不确定性为指定性。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帮助学生把握音乐形象、树立音乐结构、理解音乐知识、记忆音乐内容和表达音乐情感,从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及探究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好地丰富了他们对音乐的审美经验。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儿童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丰富的审美经验,为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尊重音乐艺术的表现特点,强调儿童的感受体验与参与表现,以一种更为“音乐”的方式进行审美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使每个儿童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感受到学习音乐带来的快乐与美好!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3.

[2][3]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417,417.

[4][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64.

[5]康毅.小学音乐欣赏的实践与思考[J].儿童音乐,2011(1).

[6]吴斌.关注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6(1).

责任编辑:石萍

上一篇:森林资源资产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企业信用管理论文范文